首页范文电脑程序编程教学十篇电脑程序编程教学十篇

电脑程序编程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4:12

电脑程序编程教学篇1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故障诊断;维修

maintenanceofthe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experimentinstruments

LiXinmao

Xiangnanuniversity,Chenzhou,423000,China

abstract:thepresentpapersummarizedthemaintenanceofthe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experimentinstruments.includingthetroubleshootingof3-phasespowersupplycontrolpanel,circuitself-protection,computersystemproblem.Followingthis,therepairmethodswerediscussedforvariousfaults.Finallytherightstepsfortrouble-shootingwerediscussedindetail.Sowiththedailymanagementofthe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wasdiscussed.

Keywords: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experimentinstruments;trouble-shooting;maintenance

因教学需要,电气原理与pLC控制实验室配置了10台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用于满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原理与pLC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

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的核心是西门子S7-200可编程控制器[1],围绕该可编程控制器,配置了很多实验单元,有运料小车控制、基本指令练习、机械手模拟、抢答器控制、装配流水线控制、自动配料装车系统控制、加工中心控制以及四层电梯模型控制等。除了上述实验装置本身,还为每台实验装置配备了一台电脑。两者之间用一根信号线连接,主要用于电脑和S7-200可编程控制器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在电脑里面安装有S7-200可编程控制器编程软件,用户可以利用电脑里的编程软件进行梯形图的程序编辑、调试和运行。

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的一般步骤:(1)学生利用电脑编出相应的程序(梯形图)。经过调试和运行,确认没有错误以后,再将该程序形成一个可以识别的规定格式文件。(2)将这一文件通过通信软件的界面操作下载到S7-200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在下载以前,应该先将S7-200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开关打到接收程序的非控制状态,然后再下载程序。下载完成以后,将S7-200可编程控制器与相应实验模块单元之间的线路接好,将S7-200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开关打到运行程序控制状态,则此时程序开始自动运行。不需要人工干预的程序,相应实验模块上的指示灯将会按照程序设置好的步骤和顺序依次亮和灭。需要人工干预的程序,则可以扳动相应实验模块上面的位置开关,使其处于不同的位置,观察此时各个信号灯的反应(亮和灭)。如果信号灯的反应与预想的步骤有差别,则是程序设计有问题,程序需要重新修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运行正确为止。

由于长期使用,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故障。经过努力,我们将这些故障成功修复,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现将常见故障的维修经验总结如下,希望对同行有所借鉴。概括起来,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电源控制屏、程序问题、电脑系统故障等[1]。

1电源控制屏

电源控制屏是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中的一个基本单元。

该单元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电源不通或者时断时续,而且经常伴有继电器时通时断的噼啪响声。

我们首先查看实验室总电源开关是否开启,再检查楼道配电箱里面的开关是否跳闸。如果这两个地方都没有问题,再查看其他的实验装置是否有电,如果正常,则可以判断是这台设备自身的问题[2]。

我们从电源线查起。目测电源线包装绝缘是否良好,是否存在可能的断路点。如果正常,再检查电源插座是否有问题,先用万用表检查插座的交流电压是否为380V,如果插座没有问题[3],此时还应当仔细观察插座里面的弹簧铜片是否固定牢靠,弹性是否良好,如果弹性不好,则有可能导致接触不良,也会形成时断时续的现象。确认插座完好后,可以检查插头是否正常。通常先断电,检查插头的3个插片是否松动,如果有松动现象,则需要查看内部是否断路或者接触不良。

在上述问题排查过程中,当我们检查插座时,如用万用表检查3个插孔之间的交流电压,发现有两相不正常,可判断插座有问题。待维修后,重新开机,故障现象消失,问题得到解决。

2电路保护问题

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经常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生死机现象。具体表现在实验过程中,无论怎样扳动实验模块上的开关,信号灯都没有反应。

(1)检查是否为程序本身的问题。将程序在电脑上重新调试,发现程序在电脑上调试和运行状态良好。

(2)检查是否为程序下载过程出现问题。试将其他的标准程序下载到S7-200可编程控制器,连接好相应的线路,运行该标准程序,发现其运行良好。由此证明程序下载过程没有问题。

(3)我们将电源重启,使实验装置重新运行,发现没有问题了。由此推断,是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内部实验模块电子保护电路起作用,不再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4],类似于电脑的死机。

因此再发生同类故障时,我们直接将该实验模块的电源短时间断电,发现故障解除。由此证明上述故障原因判断是正确的。即由于某种突然原因,导致电路内部的保护起作用,使得实验电路处于一种自我保护状态,从而不再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

3电脑系统故障问题

电脑系统故障是实验室的共性问题。此类故障分成以下几类:

3.1电脑无法正常开机,开机就报警

这种故障是比较常见的,首先检查电脑的电源插座是否有电,如有电,再检查各连接线是否紧固,如果均排除,则可能是机箱内部元件安装松动。如内存条松动,重新将内存条固定好再开机,现象消失,故障成功排除。

此类故障还可能是其他元件松动,例如网卡,声卡,冷却风扇等,也有可能是主板问题。

因此,预防此类故障的关键是要求学生不要随意搬动主机,以免造成内部元件或者外部线路松动。

3.2电脑中毒,系统不正常,程序无法正常运行

首先考虑全盘杀毒,再重新安装与实验有关的软件,如果程序运行恢复正常,则问题解决,而且代价相对较小。

如果上述措施不生效,则需要重新安装系统,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然后再重新安装相应的应用软件。代价相对较大,耗费的时间也较多。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故障。关键在于要对实验室的电脑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非必要不得上网。上网也要禁止浏览与实验无关的网站,以免电脑中毒,严格来讲,实验室不应该安装网线。

3.3电脑密码遗忘,电脑开机无法进入桌面

这种故障只能通过修改注册表来解决。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但是由于此种故障时有发生,大多数原因是由于学生修改密码导致,预防的方法是对学生加强教育,阐明利害关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从而降低故障发生的几率。

4建立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由于设备配置了电脑,因此大多故障都与电脑有关,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的设备严格用于实验教学,这是保证实验室设备完好的关键[5]。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实验室原则上不应配备网线,即使配置网线,也要求教师严格管理,禁止学生在实验时间上网,更不能聊天和打游戏。

(2)要求学生不能带U盘进入实验室,以免将外界的计算机病毒带入,导致实验室电脑中毒。

(3)实验教师要加强管理,不允许学生随意搬动电脑,也不能随意改动实验室的电源线路。

(4)所有实验要遵守操作规程,以免因错误的操作而导致设备损坏。

5结束语

通过对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维护经验的总结,我们发现应该注意以下几条维护原则,方能使设备及时修复,保证正常使用,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1)要与实验任课教师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最新的设备使用情况,包括故障情况。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每个实验室都设有设备故障保修登记簿。

(2)要做到及时维修,及时处理;学生或者教师一旦提出故障问题,应该马上处理,能够马上修好的立即维修,不能马上修好的也应该说明情况,并采取措施,尽量不影响学生做实验。如果维修不及时,往往导致学生实验不顺,对设备发脾气,甚至引发新故障。

(3)要经常与厂家联系,与厂家配合,能够自己维修的就自己维修,减少厂家的售后服务成本。这样厂家也会主动配合,给予技术咨询和配件方面的支持。

(4)建立实验室管理系统,将相关实验室设备维护的基本信息输入,以便查询[6]。

(5)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切实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6)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有甘当铺路石的奉献精神,切实为学生着想。当然学校也要主动为实验室管理人员着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心情愉快,乐于奉献。

采取以上措施以后,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的设备使用率和完好率大大提高,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胡伟轩.电工技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2]李欣茂.电机拖动实验装置常见故障维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26-28.

[3]李欣茂.电磁学实验仪器的维护[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4:30-32.

电脑程序编程教学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产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56-03

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我国的电子加工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的电子技能型人才。随着笔记本电脑制造业技术的更新和市场发展的需求,作为中职学校不但要培养出笔记本电脑组装技师,还要培养出“会检测、能维修”的实践型高技能人才。中职电子专业的学生能够学有所得,有一技之长,因而学校开设了《笔记本电脑维修》这门课程。这里笔者提出基于以能力为本的中职《笔记本电脑维修》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课程职业能力分析

《笔记本电脑维修》是学校电子专业(电子产品维修方向)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是学校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下,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连接,真正达到延伸企业岗前培训的目的而开设的一门课程。通过对岗位群的分析,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将在校理论与企业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首先在知识设计上从最新笔记本电脑的基础知识入手,介绍笔记本电脑的部件构成、各部件的功能原理,常见的故障现象、故障产生的原因;然后介绍笔记本电脑维修常用的维修工具、元器件的检测方法,让学生快速入门,对笔记本电脑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另外,除了给学生介绍一些笔记本电脑检修过程常用到的工具软件,学校还开设硬件维修实训,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笔记本电脑组装、检测和维修的操作技能,了解企业质量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其成为企业需求的实践型高技能人才。所以,在整个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该课程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笔记本电脑维修》课程现状分析

1.学情分析。中职生虽然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耐心,但喜欢动手,思维活跃。为此,教师教学采用任务导向法,给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行制定维修检测方案、找出故障完成维修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师资要求。由于这门课程涉及范围包含计算机和电工电子两方面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除了具备电工电子知识外,还必须对计算机基础(即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有过硬的要求。这样才能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笔记本电脑从外部结构到主板电路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在笔记本电脑出现故障时能迅速找出问题电路,并排除故障、解决问题。

三、课程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1.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教学实施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过程的核心思想。

(1)设计思路。基于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上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前提,以教学过程为导向,以教学项目为主题,以教学课程为载体,对笔记本电脑制造行业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要求进行分析,把课程内容模块化,课程教学任务化,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课本知识转化成多个具体的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讲解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达到先知后行,“做中学、学中乐、乐中做”的目标。

(2)教学内容组织。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传统课程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在掌握必要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降低理论教学的重心,以必备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笔记本电脑维修专业技术的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3)教学项目任务。从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变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分成几大模块,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围绕笔记本电脑组装、测试与分析、排除故障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展开。模糊了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的界限,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相互融合,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效果。例如,讲解笔记本电脑主板维修这一章节时,给学生设置实训课题《主板BioS芯片故障维修》。

前提条件: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包括BioS的功能及BioS芯片的引脚功能。

实施过程:若BioS芯片故障造成笔记本电脑无法正常起动,学生在检测时可以遵循的检测流程,如下图。

刷新笔记本电脑BioS芯片的一般操作步骤如下:①取下待刷新的BioS芯片。如果BioS芯片集成在主板上,学生可用热风焊台将其取下;②拉起BioS编程器的拉杆,按照编程器上标明的方向将要编程的芯片正确插入编程器中,再按下支杆;③编程器连接线一端与BioS编程器相连,USB端口一端与电脑的USB连接;④BioS程序芯片编程完成后,退出BioS编程程序。拉起BioS编程器的支杆,除去BioS芯片;⑤打开笔记本电脑中BioS芯片编程程序,更新BioS新程序。

笔记本电脑进行BioS升级时突然断电,重启后液晶显示屏没有任何显示,但指示灯、硬盘和光驱正常工作。则考虑故障原因:BioS原程序遭到破坏导致笔记本开机无显示。学生提供的解决方案:把BioS芯片从主板上拆下来,再通过编程器把原程序重新写入。解决步骤为:①拆下笔记本电脑的主板;②再拆下硬盘挡板,可见一层黑色胶布,揭开即可看见BioS,拆出焊在主板上的BioS芯片。(注意:BioS引脚较密,用力过大或吹风温度过热易造成损坏);③把BioS芯片原程序通过编辑器进行再写入,完成后按步骤将拆卸下的部件重新安装;④开机测试,笔记本电脑显示正常。

以上是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由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主排除故障完成维修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这部分知识。

2.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课程实施是专业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教学的基础工作。

(1)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独立运用技术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工程实践问题,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良好习惯。

(2)教学实施过程。对每个教学项目,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的基础上设计评价表,而且每个项目后有自我测评,便于教师教学和测评。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相配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内容形象化、动态过程可视化。这种学习有教师主导,启发引导方式,也有学生主体,教师辅导方式,还有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程考核。学生考核抛开结果性评价而采用开放式、全程课程考核,把学生参与课程情况,包括到课律、实际操作参与情况、数据波形记录(读取)质量、测试报告质量等,都纳入考核范畴。

(5)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采用工作过程性评价,并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把教师的项目教材开发成果、学生职业技能(资格)的提高程度、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等都作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加强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多元课程评价模式。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参与教学的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

目前,怎样使教学项目最大限度地负载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怎样使项目的确立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更接近,怎样动态地调整项目内容,以确保项目及时体现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方面尚有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有待于加强。尤其是丰富本课程开发的教师的实践性经验,以提高《笔记本电脑维修》课程的项目开发能力,使学生达到课程设置的预想目标,最终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电脑程序编程教学篇3

关键词班班通自动登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班班通设备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国很多学校都已配齐班班通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班班通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教育教学服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做好班班通使用记录是有必要的,各地教育装备部门都将班班通的使用记录当做考核学校工作特别是装备工作的内容之一,许多学校也将班班通的使用情况当作评价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之一。

现实情况下,各校是以手写记录方式来记录班班通的使用情况,教师闲烦、学生懒记、记录不准确、查询不快捷、统计不方便,导致纸笔记录无多大使用价值。虽然国内个别学校编制的有专用系统记录班班通使用情况,但不可能每堂课老师都能自觉利用班班通电脑进行登记,而且登记记录比手写记录还要慢,强制要求登记又令教师反感情绪比较大。为此我校研究出了班班通设备使用全自动登记系统,只要班班通电脑在正常使用,就可自动向服务器发送记录,任何时候只要打开管理网址,就可查看到登记情况。极大减轻登记和管理人员工作量,为设备管理和教学管理提供方便,同时也为装备考核提供依据,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1系统的基本架构

先利用aSp动态网页编程方法编制出一个班班通自动登记与查询weB站点,通过iiS在校园服务器上。然后在所有教室班班通电脑上利用“任务计划”功能,创建一个每隔一节课(40分钟)自动调用校园服务器上的登记程序,将本地机使用信息自动记录到服务器数据库上,教室班班通电脑在不影响使用和不易察觉的情况下就完成了登记。(如图1)

2服务器端程序制作

编制一个简单的aSp+aCCeSS网站程序,网站程序文件仅需三个文件就可以了,具体如下:

数据库文件zmhh.mdb,仅需一个数据表(记录表),字段设成“iD、日期、时间、ip、节次、教室、星期”等七个字段,“iD”是自动编号,其余字段都设成文本型数据。

(2)制作查询网页tt.asp,主要从数据库中取出记录按指定的条件显示在页面上,界面可如下样式制作:

(3)将程序文件夹复制到服务器上,并发通过iiS,设置addmdb.asp文件为主页。班班通电脑都可以通过调用服务器该网址进行自动登记,例如“http://172.17.54.7”)。

3教室班班通电脑上的调试方法

该系统实现自动记录的关键是需在班班通电脑上创建一个运行ie浏览器的“任务计划”,不需要安装任何程序,“计划任务”一节课执行一次,时间不到一秒,因而不占用计算机资源,不影响班班通运行速度。

“任务”运行里输入:“C:\pRoGRa~1\inteRn~1\iexplore.exe”

“计划”选项卡中输入以下内容:(见图2)

这样设置后就可使班班通电脑每隔一节课的时间自动向服务器发送指令,实现自动记录。

4实现班班通使用自动记录的价值分析

做好班班通的设备使用记录是有价值的,我们通过多年应用实践,证实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价值:

(1)可以考核教师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率,有效促进教师以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准确记录班班通的使用情况,为考核教师使用班班通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提供了前提。

(2)可以查阅设备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整改维修。只要班班通设备能自动实现使用登记,标志着设备(主要指班班通电脑)工作正常,一旦出现某教室班班通电脑使用记录不能自动完成,一般预示着班班通软硬件出现故障,需要及时处理,管理员可以通过查阅记录及时了解班班通设备运行情况,为教育教学服务。

(3)依据班班通记录可能实现一些特殊管理。例如管理员可以通过班班通记录进行设备定位,放学后如果班班通记录里显示还有个别教室电脑还在发送使用记录,那就证明该班设备没有关闭,可以通知班主任或学生管理员开门关机,保护设备。课间休息或晚自习(一般是不用班班通的)时间内如果记录里显示某班还在使用电脑,如果不是忘记关机或设备有问题,那有可能是学生在教室玩电脑游戏(我们根据一年来调查得出的事实),管理员可以迅速直达教室对学生进行处理。

电脑程序编程教学篇4

目前,在一些国家的中小学,已经正式开设编程课。我国中小学编程课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这门课程具有可推广性。

手机编程打败游戏

在手机app中输入你的身高、体重,系统会自动计算出你的标准体重,并给出你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建议。最近,这款由中学生个性制作的手机软件在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校园风靡。而手机软件的设计者正是该校的两名初三学生,目前他们正打算将这款“健康小助手”向更大范围推广。

当使用者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选择职业后,显示体重比标准体重轻,这款软件就能根据数据提示使用者,该多吃哪些食物,并标示出食物的营养成分,如鱼类、牛肉、猪肉富含蛋白和脂肪,谷物富含碳水化合物。软件设计者、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学生杨承熹和杨成林表示:“开发游戏比玩游戏更酷。”杨承熹小学时就对电脑特别感兴趣,初二时参加了广附正在推行的介绍手机软件开发的科技创新课程,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和同学通过编程已开发出了配餐助手、个性小备忘录等小软件。最近,他们正在努力开发一款通过手机蓝牙控制的排障机器人,并计划申请专利。

该校负责手机软件开发课程的教师王晓鹏介绍:以前学生要想在中学阶段学习程序设计知识,只能参加信息学竞赛,需要学量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等大学生的课程,但由于知识太难,令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而课程使用的编程软件,只要大胆发挥想象力,轻松创作出个性的互动式手机app,简单,易上手。”王晓鹏介绍说,在前不久的校园社团招新中,该课程一亮相就已有百余人在上该课程。最近,该课程也获得了广州市教育局的科技项目经费支持,“下一步,我打算多开些课时,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教育》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初中阶段开设手机开发app设计课程,在各地中学已经多有实践,如北京景山学校已在下属各分校推广该课程。北京景山学校石景山远洋分校的一位家长,为避免孩子接触网络,家中没有安装互联网。但是,他表示,支持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现在电子产品已很普遍,想不让学生玩手机很难。但是通过软件开发课程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创新设计上,反倒转移了他们对游戏的过多关注。在教学中,学生接触课程后,对于开发app的兴趣很浓厚,倒是慢慢地对手机游戏不太感冒了。

辅助英语教学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第四中学教师李艳霞发现:计算机与英语教学结合,能促进英语教学。她把计算机编程辅助英语教学的好处归纳为5个方面:讲授单词、为教师备课提供信息量、课件、语篇理解、当堂训练。她认为,两者的结合能让单词教学形象化,把思维形象化,让学习效果最优化,课堂教学容量也因此扩大。

中学英语课程内容较为枯燥,没有生动的故事,没有缜密的逻辑,充斥着单词、短语、语法及语意语境,全要靠学生的记忆。很多学生不喜欢学英语,就是因为要求记忆的东西太多。记着记着,烦了,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有了计算机的帮助,这一切都可以改变。学校同时开设有信息技术课,学生们发现,英语学得好,对编程有帮助,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了。英语从一门用不上的语言变成了实用的语言。那些学习信息编程技术的学生,英语成绩也得到很大提高。李艳霞认为,计算机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结合的初步尝试,使英语学习将越来越受到关注。英语学好,计算机才有条件进入较高的境界,电脑中大部分高级语言或注册表都是英文的简写。而且先进的计算机理论基本都是英文原著,看翻译的会有一定的误差。

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课程表中,有一门把英语和计算机组合在一起的课程。三年级小学生的课程内容是“看听学3L(1-30)+计算机”,四年级小学生的课程内容是“新概念英语(1-36)+计算机”。这门课程由南师大计算机中心创办,是以培养编程兴趣、锻炼逻辑思维、提高动手能力为出发点的新课程。以生动趣味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想象、积极实践,全面提升计算机编程综合能力。孩子越早认识计算机,就能越早理解未来社会的生产生活,利用高科技工具认识和改造世界。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学生能够不断得到创新的乐趣,将一直有机会走在高科技的前沿,体验钻研高科技的幸福。南师大计算机中心的许老师说,青少年提前学习计算机编程,可以一举多得:电脑编程是人与电脑之间的桥梁,是未来信息社会必备的一种技能。有的学生痴迷于电脑游戏和聊天,通过学习编程,把对电脑的痴迷,转化为学习电脑知识的动力,变坏事为好事。青少年学生适当学习计算机编程,可帮助其智力发展。现在学习电脑编程的学生很罕见,如果能领先一步,就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对在校学习有很大帮助,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锻炼思维方法,养成严谨踏实的作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世界的接口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14年7月6日报道,英国5岁儿童将开始学习编写电脑程序。学校将编程知识引入课本的目的,是为新课程做准备,也是对信息通信技术(iCt)教学方式的一种革新。为培养儿童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英国政府将2014年定为“编程年”。在伦敦东部的皇后桥小学,编程知识已被纳入学校课程。例如,一群四年级的学生正在完成一项主题作业,任务之一是对印度和印度文化进行生动的展示。具体要求是,当字符移动到屏幕边缘时,展示画面就会自动切换,带观众领略印度的地理、文化等风土人情。在完成编程作业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电脑编程教学的低龄化,将使儿童的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也将使他们更善于动手实践和创建个人项目,为初中学习做准备。

据悉,英国政府将编程知识引入学校课本,并成为必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必要计算机思维和创造性,以便更好的理解当今全球变化。微软研究院在剑桥大学的核心成员、同时也是“计算机在学校”(ComputingatSchool)项目创始人西门・琼斯(SimonJones)认为,全新的计算机课程虽然将依旧包含计算机和应用方面的授课内容,但同时却会加入更多计算机科学和编程方面的知识。“计算机科学是计算机和编程的基础学科,通过这一学科所学习到的内容将贯穿学生的一生,并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自己正在使用的科学技术。”琼斯说道。

西班牙马德里也在2014年将编程列入初中必修课。对于马德里15所公立初中的四年级学生来说,2015年至2016年,编程课将推广至马德里所有初中。据了解,编程课将首先通过教授学生使用开源程序开发平台“Scratch”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程序设计、数学和计算知识。之后,再进一步介绍难度稍高的“阿尔杜伊诺”开源电子原型平台。马德里大区地区创新和培训中心新技术培训部主任豪尔赫・卡斯蒂亚诺斯表示,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在完成编程课的学习后将掌握设计网站、开发简单的手机应用程序或电脑游戏的能力,并且还将掌握与3D打印和机器人相关的基本知识。“从实用角度来说,网络和电子通信产业是一个发展速度很快的产业,就业缺口很大,学习编程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占据有利地位。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处在一个网络和科技时代,不仅需要熟练的高科技服务使用者,也需要具备基本能力的技术开发和创造者。这是马德里大区开设编程课的根本原因。”

完全有条件推广

对中国人来说,计算机编程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要成为一个高水平的计算机编程人员尤为艰难。这是因为计算机软件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而这些技术大多来源于英语国家,语言障碍严重影响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消化。编程本身就依赖于英语,没有能够完全使用中文的编程语句。其次,软件开发中的技术文档和资料大都是来自英文,即使有翻译好的,不是晦涩难懂,就是译法混乱,比如:rollback就有“回滚”“回退”“返回”“重算”等多种译法;又如翻译成中文的“域”,有可能是从“field”“region”或“domain”译过来,只有阅读原文才能准确把握作者所指是什么。对于那些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编程的大学生,这是一门艰难的课程。

在国际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一些从小学习编程的中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组委会官方统计显示,目前中国选手在历届比赛中获得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总数名列世界第一,远超其他国家获得金牌的数目。

电脑程序编程教学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梯控制;应用;模糊控制理论;系统开发

1电梯控制系统的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1.1常规控制系统

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和国内经济的起飞及人口向城市集中,因而使城市的建筑物普遍朝高楼大厦发展,电梯即是在这种情况下的时代产物,可以提供人们上下高楼的便利性。电梯的控制方式普遍采用下列三种控制方式:继电器控制方式、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方式、微处理机的单晶片控制方式。上述三种控制方式中,继电器控制系统具有发生故障率高、可靠性差、接线复杂、通用性差等缺点。1983年微处理晶片数字式逻辑系统控制器导入电梯使用,此后正式成为电梯控制的主要发展方向,致使电梯的电气控制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及微处理机的单晶片控制系统具有控制系统体积减小、节能、可靠性提高,尤其是对群控、通讯等复杂电梯控制功能更具优越性。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程序编辑采用易学易懂的梯形图语言,且具有控制灵活方便、可重复使用、程序记忆体与外部输出容量可弹性扩充、抗干扰能力强、运行稳定可靠、能与电脑连线操作等特点。

1.2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电梯控制系统大部分都是借助电脑的软硬件结构,并搭配各式各样的感应器及预先所规划的复杂的各式操作程序,结合成所谓的人工智能。精准的监控及引导各部电梯的动作,是以模糊逻辑方法为基础。模糊理论是根据不明确的信号,通过近似推理的过程,且经过运算而得到明确的结论,类似人头脑中“过程模糊,结果明确”的思维特征。使用模糊逻辑数学分析统计法,能快速的找出任何时刻最适合的运行模式。

文章主要以小型电梯控制系统为例,结合pLC控制技术的特点,提出了一套结合模糊逻辑理论,将推理、判断、决策、控制等的知识思考行为,转化成为知识库及规则库储存于电脑中,再经由模糊理论法(fuzzytheory)以数值计算方法完成推论,实现于此电梯控制系统的视窗化的设计与应用。文章主要是针对电梯等待时间及搭乘时间做一完整分析,并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为控制核心,视窗化图控采用Delta图控软件DeltaScreeneditor,在电脑上直接对电梯做监控引导,再经由电脑与可编程控制器的通讯连线实现完成。本系统是一种机电整合的教材,是电机、电脑与控制工程的融合,所得成果可在机电整合或科学教育中使用。

2模糊控制的理论应用与系统开发

2.1模糊控制的理论应用

模糊控制主要是在直觉和人工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所需的知识库,并可看成一组决策法则,根据输入值满足系统条件(归属函数)的程度,给予一个特定值,称作grade(归属度),其范围为0~1。若完全属于系统条件时,其值为1;完全不属于系统条件时,其值为0,是传统的集合;其他属于系统条件中间的,依其所属程度给予0和1之间的任意值,这是属于模糊集合。模糊逻辑(fuzzylogic)设计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模糊化界面(Fuzzificationinterface)、知识库(Knowledge)、模糊推论机构(Fuzzyinference)与解模糊化界面(Defuzzificationinterface)。其中,知识库又可分为资料库(DataBase)及规则库(RuleBase)。模糊控制是以语言化控制规则为主体,为了将输入的明确值与语言化的控制规则结合,必须将输入值做模糊化处理以便对应到资料库里语言变量的论域中,再配合规则库及推论机构推导出结果。因结果仍然是模糊值,所以必须再做解模糊化工作,其输出才是明确值。文章中借助每个楼层的传感器作为取样输入,再通过步进电机的驱动模组作为输出控制。该电梯控制系统的每个模糊集合均有语性值代表其模糊含意。利用编辑软件DeltawpLSot程序化于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的内部,以达成系统的闭回路控制。

2.2系统架构

系统的硬件架构是由可编程控制器、步进电机及驱动器、传感器等所组成。系统在可编程控制器内部所完成实现的内容,可先定义误差量(e)与误差偏差量(Δe)两轴,误差量是由软件设定的参考距离与回授距离的差值。误差偏差量的计算是目前误差en减去前一次的误差量en-1,当程序连续执行下,循环一次的时间步距Δt很短时,可视为一个误差偏差量Δe,或称之为误差微分量Δe/Δt。

(1)可编程控制器。系统所使用的控制器是利用三菱公司的产品。该系列pLC在电脑通讯的模式中,其交信资料的类型分别为读取pLC元件及交信资料的交信型式和写入pLC元件及交信资料的交信型式。(1)步进电机及驱动器。系统所使用的步进电机及驱动器可完成实现输出距离,提供搭乘者更短的搭乘时间及更精准的楼层距离定位。步进电机的结构不论是pm式、VR式或复合式步进电机,其定子均设计为齿轮状,这是因为步进电机是以脉波信号依照顺序使定子激磁,以数字电压输入来控制其转速及转动方向。就电机驱动原理而言,将其脉波激磁信号依序传送至a相、a+相、B相、B+相则转子向右移动(正转),相反的若将顺序颠倒则转子向左移动(反转)。(1)传感器。系统所使用的传感器可完成实现取样输入信号,提供给可编程控制器的输入端,进入控制器内部做运算处理。

2.3实验研究结果

在实验研究中,各个实际楼层相互距离各为14.4cm,加入Fuzzy控制时,可测得的距离分别为14.3cm、14.2cm、14.3cm,未加入Fuzzy控制时,可测得的距离分别为13.8cm、14.0cm、13.9cm,可知经由模糊理论控制可实现精准的楼层距离定位。就楼层搭乘时间而言,加入Fuzzy控制时,可测得的搭乘时间分别为18.6sec、18.7sec、18.6sec,未加入Fuzzy控制时,可测得的搭乘时间分别为19.1sec、19.2sec、19.1sec,可知经由模糊理论控制可实现缩短的搭乘时间。进而,操作者可通过Delta图控软件进行视窗化控制。视窗中的按键,可对电梯控制系统进行模糊逻辑控制设定、楼层控制、楼层距离显示、搭乘时间显示等进行自动化设计。

3结束语

文章利用可编程控制器实现模糊理论(FuzzyLogic),提供搭乘者更短的搭乘时间及楼层距离定位更精准。系统在硬件部分,自行设计及组装小型电梯的实验模型进行实验,软件部分则通过图控方式制作人机界面应用程序建构出视窗化电梯控制系统,最后由实验结果验证所发展的软硬件的可行性。并且比较了有模糊理论及无模糊理论的应用,经由实验数据结果,得知前者展现了较好的效能。所研制的经验可作为机电整合的教学教材,达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电脑程序编程教学篇6

2013年初,江苏省教育厅了重新修订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了“小创造,大创新——为创造而教”的教学理念,两年来默默地转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思想、理念,更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

为创造而研

常州是全国较早开展Scratch教学研究的地区之一,2009年常州市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朱世周老师开展了全市的培训活动,由此播下了Scratch课程建设的种子。常州的信息技术教师谈起Scratch软件都有这样一个经历:知道—研究—惊讶—教学—惊叹。正是由于教研员的引领和大量优秀的教师实践,为Scratch课程的有效推进奠定了基础。

1.一研课程目标

起初,我们对Scratch的认识仅仅是在程序设计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光芒不仅仅是编程技巧,真正让我们惊叹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经过多次研究,我们发现程序设计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的内涵,更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内容;学习Scratch不仅仅是培养信息素养,更是激发培养学生探究方法改造世界的意识与能力。

2.二研课程建设

目前,国内Scratch软件教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生态环境,无论从学生程序设计素养的养成,还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没有适合的课程与平台,因此建设小学生程序设计(Scratch)课程体系、创造程序设计教育环境是当务之急。所以,根据既定的课程目标,我们逐步把广泛试点转化为规范实施,2010年天宁区成立了信息技术教师发展工作室,并于2011年9月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全国第一套Scratch课程《趣味编程》(初级)。

3.三研教学方法

课程建设的内涵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而教学方法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此市教研室每年都组织Scratch教学研讨活动,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与传统的信息技术课不同,对于应知应会的技能学习,Scratch课程一般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给学生巨大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行的方法之一。作为一个项目,学生需要更多的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如数学、科学、艺术、信息技术等,因此Scratch课程也就纳入了Steam课程体系。

2012年,常州市趣味编程名教师工作室成立,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吸收北京、上海、广州、温州等地兄弟学校的经验,出版了《趣味编程》(高级),初步形成了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形态。

为创造而学

每个学生一开始都是好学的,在Scratch教学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课堂上,看不到一个学生玩游戏、聊天,都在聚精会神地点拨着Scratch,但这些兴趣很明显没有明确的目的。为创造而学,是教师的希望,因此可以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创新,下面介绍两个典型的学生案例。

1.从模仿到创新

顾朗西是常州市解放路小学的六年级学生,从小特别喜欢动脑子,五年级时,学校开设了Scratch课程,这款神奇的软件让他爱上了Scratch编程。一年时间,顾郎西运用它“复制”了许多流行的游戏,如《捕鱼达人》、《愤怒的小鸟》、《弹弹堂》、《疯狂喷气机》等。从此,每当与别人谈论游戏时,他都能自豪地说:“我会用软件编出这个游戏呢。”2013年5月18日,在上海举行“智慧城市创意少年幸福生活——2013年ScratchDayChina主题活动”中,顾朗西作为唯一的小学生代表展示了他的作品。上海教育电视台采访时,他说:“现在我每玩一个游戏,都会去思考如何将它编出来。这听起来并不好玩,但这思考的过程是美妙的,实现想法时的愉悦,又怎能不让人欣喜若狂呢?当然,那繁多的程序编写也是枯燥的,但蕴含其中的快乐是只有热爱它的人才能感受到的。我也正是在这编写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无穷的快乐与喜悦。”

2.从创意到创新

姜骏祺同学是常州市虹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一次对着kinect玩xbox360的体感游戏,真是惊讶极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运动大会了,和其他同学站在电视机面前比赛跑步、打沙滩排球,玩得满头大汗却不亦乐乎,真是“新奇特”。一天,学校创新俱乐部活动的时候老师把kinect和它的Scratch插件介绍给了同学们,他如获至宝,突然涌起一个念头,“我一定要编写一个kinect互动游戏”。

在请教老师以后,他发现运用Scratch侦测功能,感知摄像头侦测到的人物的头、脖子、肩膀、手肘、手、脚等关节,通过关节信息的变化控制程序中的角色,互动游戏就能成功完成。经过n次的试验,2013年2月26日,姜骏祺站在了“常州市头脑奥林匹克项目展示与培训活动”的主讲台上,那一刻,他获得了老师、同学们长久的掌声。

2013年10月,常州市第二十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即将开幕,Scratch程序设计和创新项目展示已分别作为现场类比赛和展示类比赛纳入正赛,又将有多少个充满惊喜的时刻?期待“创新小达人”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为创造而导

大部分家长将学生使用电脑和玩游戏划上等号,因此对学生使用电脑的时间有严格控制。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将来必然要把电脑当作工作和接触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就如同我们当年通过收音机、电视、图书、杂志来接触世界一样平常。既想让孩子学习电脑,又不想让孩子沉迷于游戏和不良的互联网文化,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学校和教师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介入。

1.任务引导

布置Steam的创造小项目,如温度测试仪、声音示波器等,让孩子去创造。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家长对学习Scratch十分认可。有一位家长说:“我觉得孩子的变化非常大,他以前比较懒散,做事比较粗心,现在通过学习Scratch,好像一下有了精神,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过去上网玩游戏就纯粹是玩,而现在喜欢研究人家的游戏是怎么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作为家长感到非常欣慰。”

2.共同创造

电脑程序编程教学篇7

一、从数据库应用看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的重要分支;《数据库系统应用》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修科目。

(一)数据库系统应用的背景:概念、市场及其发展

数据库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或多个企业组织中,为多个用户服务的、在计算机上可运行的、有结构的数据集合。与文件相比,文件是面向单个程序的,而数据库则是面向整个需求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有结构的,而文件中各记录之间是没有联系的。传统意义上,数据库系统是把有关的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员组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

数据表示可以有不同的抽象层次。在数据库结构的描述中至少需要有三级抽象层:概念观点、逻辑观点和物理观点。数据模型(Datamodel)是数据及其相互关系的代表,而数据及其关系又是关于现实世界的抽象。数据模型既代表了数据的逻辑观点,同时也代表了数据的概念观点。三种最流行的数据模型是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在最常用的关系模型中,包含有关系(Relation)、元组(tuple)、属性(attribute)等成分,其中,关系与逻辑记录值的集合相对应,元组与逻辑记录值相对应,属性与数据项、记录之间的联系也用关系来表示。那么,什么是好的关系模式?起码它不该有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这取决于数据依赖的概念,但在许多数据依赖的类型中,最重要的是函数依赖和多值依赖。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曾使其产品分为文件系统、关系数据库、对象数据库以及关系-对象数据库等四大类,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系统软件市场依然是关系数据库,虽然它能解决的问题与对象数据库并不相同,但它们之间大有兼容、融合之势。未来最大的数据库市场是支持通用的应用(Universalapplications),并支持简单和复杂的数据;同时,一些新的应用将驱动市场,如web、DigitalFilm、DigitalKiosks和GpS等等。

(二)数据库系统应用课程教学的回顾:dBase-FoxBaSe-VisualFoxpro

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dBaseⅢ曾是数据库技术中的杰出代表。dBaseⅢ具有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特征,程序结构精巧,处理信息能力较强,运行效率较高;它的全屏幕编辑功能,操作简便;它的人机会话方式,易学易懂;它提供运行的辅助手段,方便用户,还有它的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其应用极其广泛,因此它获得了“大众数据库”的美称。自从dBaseⅢ引进我国并成功汉化后,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者,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汉字dBaseⅢ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物资、图书资料、科研项目、学生成绩、人事档案、生产调度、经营计划、财政税收、银行帐目等各个管理部门,建立了无数的小型信息系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使它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众数据库,也因此随着iBm-pC淘汰appleii,dBaseⅢ取代了dBaseii,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大专院校的课堂。

和dBaseⅢ相比,FoxBaSe+更胜一筹:可在UniX、XeniX等多用户操作系统下运行;完全兼容dBaseⅢ;运行速度更快;可以使用数组来实现数组和数据库文件之间的数据交换,以方便对数据库文件中记录的操作;可以自定义函数,简化程序设计;可以保存和恢复屏幕图像;可以将多个命令文件合并成一个过程文件,减少读盘次数,提高运行速度;能自动调整内存分配,以便充分利用有效内存,提高速度;扩充了部分命令的功能,新增了若干命令;扩充了一些技术参数的范围,方便了程序设计。于是伴随着CpU的换代和DoS的升级,FoxBaSe+理所当然地替代了dBaseⅢ。

Foxpro除了兼容性和扩大已有的命令、增加新的命令和函数、减少对用户的限制外,采用90年代的先进技术,支持鼠标器,使整个系统更易使用和操作。尤其是可将程序伪编译为非常接近机器语言的中间代码程序,增快其执行的速度。如果程序经FoxDistributionKit编译,生成exe文件,就可脱离Foxpro而直接执行。2.0以后的版本加入Rushmore优化技术,使速度显著提高;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使数据库的设计效果结构清晰、简单,便于实现oop;数据库对象的独立性、自治性使其便于维护,从而需求变更时程序与数据库重用率高,修改少等等,也就高于同时期的其它产品。尤其是VisualFoxpro3.0作为第一个正式具有windows95兼容标志的应用软件,一个32位的数据库开发系统,引进了可视编程和面向对象的概念,使用了真正的数据库概念和多媒体数据,具有更快速开发应用程序、面向对象和客户机服务器的强大功能,曾被认为是多年来出现在关系数据库方面最重要的产品,甚至是一个革命性的软件产品。既具有Visual系列的功能强大、直观易用、面向对象等优点又兼具windows和Foxpro的长处;提供的向导、设计器、生成器等工具,加之从界面到内核的完全汉化,使数据库的管理变得轻而易举,跟着windows淘汰DoS,VisualFoxproForwindows换代FoxBaSe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对于“摩尔规律”作用下的it世界,发展尤其是永恒的。随着微机的CpU从80868088到pentiumⅢpentium4以及K7K8……的发展,操作系统由Dos到windows又到windows95982000Xp2003……的升级,程序设计由面向问题到结构化又到面向对象再到可视化,内容由文字到图文并貌又到多媒体,应用由单机到网络又到全球互联网,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由Dos-wps-Lotus123向windows-word-excel转变,桌面数据库的情形自然该有本质性的飞跃,尤其是这样的数据库技术已不只是被数据库专家所拥有了。

(三)桌面数据库系统应用的新概念:access和office972000Xp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数据库的技术来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和获取信息。所以,编程简化把数据库的用户从传统的专业编程人员扩大到了所有的计算机用户。access的问世和推广,使它在短短几年之间即取代了Foxpro在桌面数据库市场上的统治地位。access在国际桌面软件中早已占有了超过半数的市场份额。

access在1993年问世,是一个完全基于windows环境的桌面数据库系统,它是与windows同步成长起来的。在access中,微软加入了一种先进的数据库机制,即Jetengine。这种机制取代了以前的文件格式的数据库引擎,为数据库的技术与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天的用户可以在VB、VC以及新版的Foxpro中发现这种数据库机制。

在编程方面,access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把简化的编程环境和复杂的关系数据库理论巧妙结合;在市场销售方面,把access和office这样的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易用工具打包一同销售。

在access中,智能化的编程环境和高效率的工具实现了有机结合。比如access97采用了VB5.0的智能编程环境,所以编程风格与VB完全一致。同时与最先进、“全面”的office集成,使得access可以直接操作office中的上千个对象,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和提高了代码重用率。access97同时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可以把一个access97的应用程序用简单的操作提升到microsoftSQLServer等大型客户服务器数据库系统。而且access采用与microsoftSQLServer相同的数据库引擎,使这种提升变得更为简单和直接。access与office一致的包含internetintranet功能和标准,使用户数据库与网络的结合简单易行。

早先版本的access并未能够完全汉化,所以在用户编程实践中,对汉字的操作始终是一个困难。从access97开始进行了全面中文化,包括内核,所有界面,帮助体系(即office助手),应用向导,甚至示例应用程序。所以,用户的使用就更加得心应手。全面中文化的access包含在office972000Xp……中文专业版中。

一般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从95年开始已由Dos-wps-Lotus123向windows-word-excel转变,数据库的教学也从FoxBaSe换成了Foxproforwindows。似乎总是跟不上技术发展和时代前进的步伐。加上学生已强烈要求学习多媒体制作和internet技术,所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开成windows+office(2000Xp)则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尝试

计算机科技的最大特点是发展极快、应用更广。鉴于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成为各大专院校学生的必修科目;而它的基本内容也就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着。从原来的BaSiC语言、五笔字型、DoS、wordStar、wpS、Lotus1-2-3以及dBaseⅡⅢ到早期的windows3.13.2、word6.0、excel5.0、FoxBaSeFoxpro又到windows95982000、office972000……等等。时至今日,windowsXp和officeXp已经风行全球并深入人心,windowsServer2003……也似排山倒海之势袭来!由此看来这门课的具体内容还要“进化”,而且似乎还要永无休止地“进化”下去。

(一)现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内容:windows+office

通常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始,总要谈论三个问题:计算机能干什么?我们学什么?怎么学?狭义的答案是:计算机无所不能;我们学windows和office;上机。接着是尽可能多地电脑演示,以此来升华学生对电脑知识的学习兴趣。

因为windows时代,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学习早已不是那么困难,再也无须死记硬背那么多的命令和格式,只需用一个手指点击鼠标,利用菜单就可以打开一个又一个窗口并在窗口中得到五彩斑斓的世界。可是,这个过程却很难通过传统的方法用粉笔在黑板上来讲明白。

单就操作系统来说,从windows3.2到windows95的飞跃,从windows95到windows98的进化,从windows98到windows2000的换代,以及从windows2000到windowsXp的“体验”,都使“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陷于绝境。但总有必要尽可能地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例如学了windows95,还要讲讲internetexplorer和windows98、学了office97还要谈谈Frontpage和office2000,学了word,不能不说我们的民族软件wpS,学了windows98,还要欣赏一下已成为pC操作系统主流的windows2000和windowsXp……等等,还要把各种最新的流行软件及其应用介绍给学生,如此这般来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电脑的乐趣,教给学生学习电脑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本领不至于那么快地“过时”和“淘汰”。

另一方面,过去曾经有不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学了wpS并考试得了高分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当毕业找工作打印简历时竟因电脑中装的是word而一筹莫展,类似的事情似乎比比皆是、无休无止,这说明了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更重要的桎梏和盲点:计算机文化素质问题。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着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数字化生存的质量才是一项最根本的任务。

实践证明,现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windows和office,尤其是今天的windows9598+office97、或者windows2000+office2000或者windowsXp+officeXp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软件(如《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畅通无阻》、《得心应手》、《电脑总动员》……等等)甚至通过教学网络更甚至internet来自学掌握,而且这也是华山一条路了。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紧要课题:从技术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鉴于计算机科技遵循“每18个月更换一代”飞速发展的事实以及全球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的进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计算机文化素质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甚至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着力培养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伦理精神以及信仰,构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

为了实现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必要尽可能及时地、全方位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以问题的解答就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书本里、甚至校园内。比如通过电子邮件,通过oiCQ、QQ、mSn,通过多媒体网络,甚至通过网站,本着实事求是,实学实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反映学科的前沿内容,将思想方法和操作技巧传给学生。另外还需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装电脑、买电脑、租电脑甚至修电脑,营造电脑学习的环境。这无疑对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思想行为准则在这个时候才更充分地体现出来,真正地潜移默化进日常的计算机教学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了教师自己的“数字化生活”。此外,教师还需把诸如远程教育、语音识别等尖端科技的知识和应用普及给学生,带领学生,走向时代的前列。

可是,不得不提的是,用电脑来上电脑课,或者用“电脑+投影仪”,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当然最好是在机房里上这些计算机课程。尽管如此,真正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还是要回旋到传统的模式上。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新尝试:计算机文化概论

电脑程序编程教学篇8

电脑专家:每个人操作电脑的习惯各不相同。我们可以调出一周前的录像,通过屏幕上文字出现的节奏,分析并归纳出教授本人的打字习惯,再对案件发生当天监控录像中的屏幕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就能知道两位操作者是否同一人。

[教学设计提示]

上面的故事改编自电视系列剧《数字追凶》中的一集,建立数学模型对打字习惯进行分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做一个小程序显示出击键的节奏却十分方便。下面是笔者输入“timeprearrangedassignment”时,用VB程序绘出的击键时间分布柱状图,代码总共不超过10行。

图中线条长短表明打字到此处时的间隔时间

一些数据的细微特征经由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放大后,能显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数字指纹。编写一个打字节奏柱状图程序需要的程序设计技能虽然简单,但程序完成之后的研究空间却非常广阔:英文学习程度不同、打字熟练程度不同甚至性格不同都会产生出差异明显的图形效果。不妨由此展开更多数据搜集与统计分析,并讨论哪些研究结果可以反过来提高程序的“智能”。

.《格林童话》和《爱丽丝漫游奇境》都深受孩子们喜爱,两书的“数字指纹”却各不相同。作为一个中等难度的考验,请编写程序统计两书中出现数字(one,two,three……)占全文词语的比率,并由此分析两书作者对于使用数字有哪些不同习惯。

不编写程序,使用哪种常用软件同样可以达到统计词频的目的呢?

电脑程序编程教学篇9

关键词:电脑音乐;课程;现状;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电脑音乐充分利用电脑技术和音乐的艺术性,是随着上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发展执着迅猛,渗透于各类艺术之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发了音乐课程的一场创新性的变革。

1我国高等院校电脑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电脑音乐制作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也属于交叉学科,他的交互性、融合性、广泛性等特点自诞生之日起便打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将音乐与电子科技紧密结合。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学都是传统式的"教师的滔滔而讲,学生的不绝倾听"。对老师而言,课堂的讲解以及音乐的抽象是很难达到一定效果的。这样,教师不但苦于教学,对学生正确欣赏和审美的形成很难起到积极作用,有时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法国有位著名演员说过:"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可估量的,而舞台上发出的一声叹息、一个背影也那么动人,那么让人回味。"。看来,音乐的流动,音乐的表演是多么重要。

电脑音乐作为时代的产物,已经成为音乐教育界继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电脑音乐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近几年才逐步建立和发展。但是涉及的教学层面不够广泛,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各种音响教材资料也不够全面,导致在教学方面、学术交流方面等都与国外电脑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定差距。尽管当今许多行业对这方面人才需求量很大,但由于师资力量缺乏,所讲解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大部分院校涉及的领域、与学科间的交融性也没有得到融会贯通。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可以说是电脑音乐技术在我国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大概可分为三个层面,一种是初级的电子乐器演奏教育,如电钢琴集体课教学。另一种是较高级的计算机作曲实验室,如声音设计、数字录音等。第三种是中间层面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主要是与传统音乐学科的相互结合。而这方面的运用也正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涉及面最广、教学手段最直观有效的一个领域:但在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中由于认识不足、资金缺乏、教材不够完善等原因,各学科引入电脑音乐系统还需要一个有待开发的过程。在未来的发展阶段,它将是各个高等院校音乐学科建设的工作重点。

2电脑音乐数字化系统的建设

在电脑音乐数字化系统中,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部分包括计算机、音源、调音台、监听设备、数字录音设备等。软件部分按照其功能应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音序软件、软音源插件、打谱软件、音乐教育软件。这些数字化工作平台无论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商业模式中都能发挥其最强大效用。所以构建与完善电脑音乐数字化体统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2.1音序软件

是一种作曲者在此界面上进行编辑制作,把miDi键盘或鼠标传送miDi信号分轨记录下来,将这些信号发送至音源,通过音箱发出声音。其编辑界面模式相当丰富而且便捷准确。这些软件主要负责音频编辑、录音合成、后期缩混、母带输出等。功能十分强大,可称之为"全能"。

2.2软音源插件

这类软件可以代替价格昂贵的硬件音源,作为VSt插件附着在音序软件上使用,音质精良、音真,功能应用十分强大。这些软音源为我们音乐工作者带来了又一春天,促进了电脑音乐技术的蓬勃发展,对电脑音乐的普及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3打谱软件这类软件是专门为编辑并打印乐谱、出版而发行的,在教学中普遍实用。常用有:Finale、overture、Sibeliu、tt等。用他们可以制作出非常专业的声乐谱、器乐谱及管弦乐总谱等。

2.4音乐教育类软件

这类软件是离教学实际运用最近、操作简单。它把音乐制作已经简化到了仅仅需要输入音符、和弦、选择伴奏风格等环节。如:Band-in-Box、tonica。特点是它们均以人机互动的界面、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通常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而直观,在今后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可以大力推广实用。

3电脑音乐技术融入传统音乐教学的实践探索

为了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把电脑音乐系统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中已经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计算机系统的深入普及,即将使传统的音乐教学体系从观念、内容、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崭新的变化,同时为学生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学习途径。

传统的音乐课程包括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复调、配器等,一直沿袭着封闭式的教学手段。电脑音乐技术的引入,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和声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钢琴单一音色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学生一般只能根据教师讲解或在钢琴上弹奏谱例,对和声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想象当中,不能够完全掌握。如果能够运用电脑音乐软件进行教学,把任意难度的谱例输入到计算机中,教师进行分轨教学,需要哪个声部就进行播放。学生既能看到乐谱,又能实时听到和弦进行的规律,同时又学习了和声理论的实际运用,为钢琴即兴伴奏、作曲技术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传统复调教学模式中引入电脑音乐技术,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事先制作好的主旋律谱例。

电脑音乐系统不仅能服务于音乐课堂教学,还能应用于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如排练演出等等。音频编辑软件可以轻松地完成舞蹈伴奏音乐的剪辑处理。如利用miDi功能和音频编辑功能为演出制作和处理伴奏音乐,能达到过渡平滑自然的效果,而不会损失音质。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的音乐系统,利用五线谱或简谱打谱软件的文字和乐谱混排功能,印制包含乐谱的试卷和包含谱例的论文。

4结语

电脑音乐是科技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运用电脑音乐技术可以把传统哑巴似的乐谱,单一的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系统化、科学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了学习思路,把被动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变为互动式的积极教学,最终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将电脑音乐技术引入传统音乐教学课堂是大势所趋,也是时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杨晓东.电脑音乐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5:110-111

电脑程序编程教学篇10

智能机器人教育是否应该作为必修课走进中小学课堂,是一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学校经费有限,师资水平以及社会大环境不具备将其作为必修课进入课堂的条件,另一种观点认为,智能机器人进入课堂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完全应该进入课堂。两种观点可谓泾渭分明。

笔者在深圳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工作多年,从深圳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来看,智能机器人教育应该成为必修课走进课堂。理由如下。

第一,教学研究表明,机器人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学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主任王荣良教授也从工程思维的含义和本质出发,强调机器人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工程思维的重要性。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计算机专家,大多数人都认可机器人教育是一个出色的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工具。

第二,教学实践证明,程序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学应该加强程序设计的教学已成共识,但反思目前的程序设计教学,很难使初学者看到程序设计实际应用的效果,无法体验成功的乐趣。而智能机器人大多使用可视化的编程语言,容易掌握,多数软件还提供模拟环境,学生可直接看到编程的效果,收获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由于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功能和原理,还要了解各种传感器的功能,并通过编程来控制各种传感器,使机器人感知外界的环境信息,这样学生就能赋予机器人移动、转弯、避障、说话、听话、观察等行为,体验动脑与动手的结合。将智能机器人作为程序设计学习的载体,会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目前机器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机器人大赛来推动的。这就注定了机器人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少部分来自竞赛班的学生。这是极不正常的。机器人教学主要靠大赛推动,也决定了机器人教育主要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这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原则。如果作为必修课进入课堂,那么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学习和了解机器人。

第四,随着机器人装置价格的降低,可以预见,其价格将来一定能达到普通消费者可承受的范围。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极有可能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作、交流、学习及娱乐等,影响之深远丝毫不逊于过去30年间个人电脑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如果基础教育不未雨绸缪,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五,目前学校所使用的教育类机器人,售价并不高,大多数教育机器人售价比一台较好的手提电脑便宜。如果教育主管部门拿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像配置电脑一样为学校配备机器人,财力是可以做到的。一旦作为必修课,教育部门就有责任为学校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