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十篇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十篇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8:18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社会转型;红色历史意象;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008-02

红色历史意象,来源于大众对以红色经典为主的官方话语体系的反馈与互动,是经由红色经典的传播而在大众心智中形成的对红色文化的一种鲜明的历史记忆。因此,红色历史意象的建构与嬗变,既是一种主流价值体系的传播,更是一种历史精神的传承。随着我国社会逐渐转型,特别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引发出一系列社会矛盾。

这种社会环境既为红色历史意象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其特殊的政治意义与历史意义,使得围绕该主题而进行的一系列庆祝活动成为红色历史意象传播与建构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梳理红色历史意象的传播形态特征,分析其传播与构建的模式,从而提出在社会转型期下红色历史意象传播的策略建议,就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一、红色历史意象的符号传播特征

意象,原是一个文学理论术语,“其古义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1]。而传播学语境下“历史意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意象。当历史作为一种特定的信息或知识借由媒介对大众进行长期传播时,那些经由传播而在大众心目中形成的有固定的价值取向、认知或联想的历史人物、组织或事件,就演变成所谓的“历史意象”。而“红色历史意象”,则与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它是一种基于大众媒介平台上所长期传播的各种红色经典文艺作品而在大众心智中构建起的一系列形成固定价值判断、认知或联想的革命历史或英雄人物。

因此,红色历史意象的构建过程,就是将革命历史、事件以及人物与特定的意义形成固定关联的过程。所以,红色历史意象本身,即一种“携带意义的感知”[2],具有典型的符号性质。而这种符号性质及其传播模式使得其意象的构建必然呈现出两大特征。

第一,红色历史意象所附着的意义是经由多方互动而形成的。如学者郭庆光所言,“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3]。作为符号被传播的红色历史意象,实质上是一个意义交换的场所。一方面,通过严格的信息编码,作为意象载体的红色经典承载了特定的意义;另一方面,作为媒介产品消费群体的大众,在阅读、欣赏红色经典时,不是单纯的接受媒介信息,而是在融入个人的经验或社会观念的基础上,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解码。因此,意象所附着的最终意义,是多方互动的结果。

第二,通过传播所构建起的红色历史意象,其意义的“固定性”也是相对而言的。红色历史意象是一种历史言说,历史的发展与变迁,逐渐改变了大众的文化习俗与思维模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对红色历史意象的解读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以1989年拍摄的《开国大典》与2009年拍摄的《建国大业》这两部国庆献礼影片为例,两者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相似,但前者着重于叙述历史事件的经过与结果,而后者在丰富了史料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对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以及人性的思考。这两部相隔20年的作品,作为各个时代之精神的写照,折射出了不同时代中国社会对红色历史意象理解与思考的变迁。这两大特征,既是红色历史意象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也是红色历史意象在不同时期下传播与构建所必然遵循的规律。

二、建党90周年庆祝活动中红色历史意象传播与构建的案例分析

从2011年5月底开始,直至7月初,全国各地分别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各种庆祝活动。根据人民网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专题》中所汇总的资料来看,各地举办了入党仪式、表彰大会、主题晚会、歌咏大会、报告会、专题研讨与座谈会、知识竞赛、图片展览、雕塑展、电影周等种类多样的庆祝活动,并通过电影、电视、图书、报纸专版、特刊等一系列媒介形式将庆祝活动完整呈现于大众的视野之中[4]。红色革命歌曲,或简称为“红歌”,是红色经典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红色革命历史的一种象征,“红歌”见证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大众心智中对“红歌”所存有的丰富历史记忆,使其成为了红色历史意象的典型代表。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大众对该意象的解读也在不断发展与嬗变。以下节选于《人民日报》所登载的有关“红歌”的一系列微博评论:

@青苹果77:红歌中蕴含着革命前辈艰苦奋斗、团结一致、不为己私、为共同目标迎难而上的伟大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发扬这种精神,把国家建设得更美好。

@百科好奇:不少单位上班时间不办公,说是参加唱红歌去了。这样的歌声,并不动听。

@艾向上:唱红歌可以让人们更多地思考过去,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改善现实问题。

@湘乡人:每一首红歌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的中间都隐藏着一种规律。

@孙骏毅:唱红歌目的是铭记历史,继往开来,而不是把它当成标签到处贴。红歌不仅要唱,更要从传唱中获得前行的信念和动力[5]。

参照戴维•莫利对解码方式的分类,可以将以上大众对“红歌”这种红色历史意象的解读划分为三种模式[6]。

第一种是“普遍接受型”:大众肯定“红歌”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并认为可以直接的继承这种历史意义而无需改变。在这种解读路径之下,大众完整的认同并传承了“红歌”的历史意象。

第二种是“协商接受型”:大众认同了“红歌”的历史价值,同时也对其当代意义提出了新的阐释与延伸。这种解读路径下,大众发展或者延伸了“红歌”原有的历史意象。

第三种是“协商排斥型”解读路径,大众虽然认同了“红歌”的历史价值,但是对其在当代的价值提出了质疑。这种意义解读的多元化,必然会削弱立足于传统模式下的红色历史意象传播与构建的效果。而从其整体格局来看,这种意义解读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红歌”这一个意象之上,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趋势,其背后是社会转型会所导致的各种传播关系的复杂重组。

首先,经济发展促使中国社会呈现出消费社会的基本形态,而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生活的大众,其反映出的时代精神,与革命战争年代有很大的分别。这种语境的差异,使得当下对意象的解读与其原有意义可能存在不同。

其次,传媒市场化运营赋予了大众更多的媒介选择,丰富多样的媒介产品彼此之间互相竞争,实质上也会削弱红色历史意象传播的效果,淡化了意象所固定关联的意义。而更为重要的是,大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强化了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意愿。随着话语权力的不断增强,大众对官方话语体系下“红色历史意象”判断与思考能力不断提升。这种改变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传统红色经典作品中“高、大、全”的形象难以得到当代大众的认可,过度的传播这种形象,可能会造成大众对“红色历史意象”的误读,甚至是排斥。传播学相关研究理论已经证明,随着整个大众教育程度的提升,“两面理”的信息更有助于使其的态度发生改变[7]。换句话说,大众所期待的是对红色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一种更加全面与人性化的描述。因此,对政府而言,要在社会转型期中继续发挥红色历史意象传播的功能与作用,就必须改变红色历史意象原有的传播模式,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社会转型期下红色历史意象传播模式变革

从本质上看,当下红色历史意象传播所突显出的问题,都是意象在建构中所涉及的多方彼此之间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改变未能及时相互协调的表现。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作为红色历史意象传播的管理者,政府需要在管理模式、内容监督以及媒介创新这三大领域实施变革,从而在当代重建红色历史意象的传播机制。

首先,以往的管理模式建立在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上,政府只需要管控媒介资源,就可以保证红色历史意象传播取得理想的效果。然而,随着整个传媒机制以及整个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传播关系的嬗变,互动已经取代了传统单向、线性的模式,成为当下红色历史意象传播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当代红色历史意象传播的管理,必然是一种实时的互动管理,是线上、线下多种媒介平台上的综合管理。凭借各种优势资源,政府可以实时采集大众对红色历史意象传播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对信息进行整合与判断,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积极、主动的引导大众对于红色历史意象的解读过程。

其次,政府应该适当放松对红色历史意象具体呈现方式的管控。作为官方话语体系的一种言说方式,红色历史意象必然要传播一定的精神内涵与主流价值观。然而,与其他言说方式不同,红色历史意象借助于红色经典作品,直面社会大众,采取各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表现历史人物、事件,从而间接的反应精神内涵。其形式特征就决定了它对历史必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演绎与想象。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至相当水平的消费社会及后消费社会时代,大众消费需求与理念愈加多样,作为一种立足于大众生活的传播形式,红色历史意象不可避免的要适应大众的审美趣味而变得通俗化,甚至带有一定的娱乐化特征。因此,政府可以适当放宽对红色历史意象的内容监督,允许文艺作品对历史人物与事件进行相当的文学艺术想象或加工,设置坚持相应的底线,即不能刻意隐瞒或歪曲历史实时,不能美化或遮掩公认的历史罪行等一系列具体准则来管控红色历史意象的内容呈现。

最后,媒介平台的创新与融合是政府在新时期进行红色历史意象传播所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随着社会成员分众化趋势愈发明显,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媒体逐渐势微,基于手机与互联网平台的即时通讯工具、网络社区以及微博等等的媒介衍生产品颠覆了大众原有的媒介使用习惯。因此,政府不仅应当进行媒介平台的融合,将新媒体融入到红色历史意象传播的整体架构之中,更需要鼓励和支持基于新媒体平台而创作或改编的各种红色经典作品,才能适应当代红色历史意象传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专题[oL].人民网,2011-03-15.

[5]今天,我们怎样唱红歌[n].人民日报,2011-07-07.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篇2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并最终取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红色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很多,如学校教育,影视作品等,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方式,红色旅游寓教于乐,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通过红色旅游使广大国内旅游者对“革命圣地”慕名而来,在游览、观光革命历史遗迹、遗物,聆听导游员讲述英雄事迹、革命故事时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就会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得到强化。按照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即“情感”产生于“认知”之后。通过对革命战争的思考,从而在圣地净化了灵魂,同时获取一种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于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红色旅游载体的物质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纪念地、旧址、遗址、纪念碑、陵园、故居、纪念馆、惨案遗址、历史遗产等。“旧址”类载体文化内涵丰富且时间长,虽然分属全国各个根据地、解放区,但是正好可以从这里感受到中国革命战争形势的变化多端、革命道路的曲折和环境条件的艰难,可以亲自感受到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的奋斗历程。“遗址”类载体具有强烈的视觉直观性和心理震撼性,可以明显感受到战争的惨烈程度。“祭奠”类载体文物资料丰富,适合观瞻,在这里能够净化心灵,缅怀先烈,坚定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奋发图强。红色旅游的载体承载了丰富而厚重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和支撑,也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质性载体。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化和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文化因素在区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元素,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实力提高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其重要。在红色旅游的大潮流和背景下,作为红色旅游的灵魂和核心,红色文化是以真实反映革命历史,向人们传递这些红色文化遗存所承载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无疑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红色旅游是一项实施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伟大工程,红色旅游是一项抢救、挖掘、保护和展现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遗产的品位,扩大红色文化遗产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建设工程。

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的规律

红色旅游资源中凝结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传承红色文化的功能,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有着极其重要的红色文化传承功能,必须掌握红色文化传承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当前,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应运而生的红色文化,其价值是红色文化存在的根据,是红色文化生命力的标志,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前提条件。作为主流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红色文化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在当代传承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提,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有利于推动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党的自身建设。文化内涵能体现红色文化的本质要求,是红色文化重要的价值体现,是红色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价值内核。

一个民族要想振兴,必须以文化觉醒为先导,并依赖于先进文化的繁荣。政府主导是主流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和一种保障机制。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时期进行文化建设,都必须重视国家政权和政策的作用。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成长相伴相随,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就选择了红色文化,继承了红色文化,创造了红色文化,创新了红色文化。可以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文化,是代表中国先进阶级的先进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中包括成熟进步的政治主张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有义务要传承红色文化,因为它不仅会主导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决定着各个时期的民族凝聚力的强弱。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文化,政治文化,作为一种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族凝聚力和改革创新为鲜明特质的红色文化,更加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广泛深入的传播,才能更好地彰显其科学内涵和发挥它的应有价值。

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中,红色文化可以各种方式将革命战争年代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传达给当代人,引导和帮助人们实现这种转化。社会教育的方式很多,红色旅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有效方式,通过让人们在革命纪念地现场或者看到革命战争年代的实物等,进行感官刺激,再由进行导游讲解,激发人们产生回忆或者联想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必须研究游客的心理需求,依据心理学上知、情、意、行的规律,注重游客的利益诉求,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开发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还有其他方式如红色经典影片、纪录片等,以高度的视觉、听觉刺激和情感触动,将人们置身其中共同感受和体验,从而发人深省产生认同。

当代,文化离不开媒介的助力。大众传播是大众文化的载体,是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策划者、实施者和推动者。为了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必须以主流媒介为主,整合各种媒介资源,构建立体的红色文化优势媒体传播网络平台。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传媒,应该承担起传承红色文化的社会责任。同时充分组合运用互联网、手机等媒介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媒体,和大众传媒一起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灵魂,要发展红色旅游,就必须要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传承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主题和目的。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在红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红色旅游规划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红色文化传承强有力的支柱和动力。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就是要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展示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作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可以扩大红色文化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对红色文化创新的过程和途径。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结合游客心理、需求和审美,将凝聚红色精神的物质载体打造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既有历史感、又贴近生活的有震撼力的红色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目的地更具有经典性、思想性和时代感,从而激发人民奋发向上,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中去。

红色旅游景区是红色文化的承载者和展现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在空间上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在内容上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在服务上强化红色文化元素,尊重、还原、活化红色历史,提升红色旅游质量,方能达到有效传承红色文化的目的。首先,要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硬件”建设。红色旅游景区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不断创新展陈内容,加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其次,要以红色旅游景区服务为载体,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就是红色文化的洗礼经历,红色旅游服务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红色旅游企业、红色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都有传播红色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在服务的各个环节中,都应传承红色文化。

要做好红色旅游营销就要掌握红色旅游市场的特点和知晓红色旅游者的需求,遵循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辅之以活性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让红色旅游者亲自去信服的事实面前感知,最终让旅游者达到情感共鸣,最终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篇3

近年来,作为全国著名红色旅游资源大省的湖南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红色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持续的发展已经使旅游业成为湖南战略性千亿元支柱产业。2009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游客2668.05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75.51亿元,同比增长21.50%。仅仅以韶山为例,红色旅游接待入境游客人数逾15万人,同比增长776%。

为了更好的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湖南积极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成为湖南旅游的一大亮点。作为湖南省核心的长株潭城市群,在政府和相关旅游部门非常重视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的大背景下,长株潭“红色旅游”快速发展,成为湖南乃至全国极具盛名的革命纪念地之一。比较典型的红色旅游项目有湘潭的韶山故居、乌石纪念馆,长沙宁乡的刘少奇纪念馆、故居、岳麓山景区、雷锋纪念馆,株州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纪念地、红军标语楼。其中,湘潭韶山、宁乡花明楼、湘潭乌石等景点成为长株潭最具品牌效应的项目。

审视长株潭的红色旅游,把目光投向逝去的历史,以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都是以革命年代的重大历史人物或景点为基础而成长起来的,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为了升华长株潭红色旅游的内涵,必须从历史中去寻找红色旅游的根。

长株潭红色旅游产业需要从历史中寻求支撑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是以革命纪念地、革命人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其精髓在于对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英雄先烈们精神财富的传承。从本质上说,红色旅游是一种历史现象,红色旅游的景点,都是在近现代革命前辈生活地或工作地成长起来的旅游资源,是延续历史的结果,是历史红色怀旧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它从属于对历史的缅怀和追忆。长株潭红色旅游,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蕴藏着浓郁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内涵,红色的即是历史的,不论是红色人物、红色地点,本质上都是历史的。因此,要将红色旅游的内涵扩大化,外延延伸化,作为红色旅游分支的历史怀旧游就是一个突破点。

当前,长株潭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处于良好的状态。为了更加丰富都市红色旅游,长株潭要彰显红色文化历史名城的形象,推动红色历史氛围的形成,焕发出特有的红色文化历史意味,必须从历史中去寻求推动红色旅游发a展的动力,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求支撑。在全面把握历史的大背景下打造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和景区,加快红色旅游发展,充分发挥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切实将发展红色旅游作为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打造红色旅游品牌,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在进行红色旅游活动中,既要体现作为产业的经济意义和商品效应,也要体现精神意义和教育效果。红色旅游必须着力于让游客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了解伟人生平事迹,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同时,依托丰富独特的革命历史资源,宏观把握革命精神的脉络和精髓,让红色精神通过新颖、直观、生动、鲜活的形式得到发扬传承,传承红色精神、发扬革命热情,使旅游者获得独特的旅游文化感悟,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长株潭红色旅游产业需要延续历史的辉煌

历史是辉煌的,近现代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轰轰烈烈的辉煌的斗争史。新时代的长株潭红色旅游产业,在历史和现实的潮流中,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要求。作为红色故土,长株潭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历史的语境下,紧紧抓住机遇,优化资源结构,增加红色圣地吸引力,拉长旅游链,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创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链,承接历史的辉煌。

红色旅游的最大魅力与生命力在于它的内涵,能不能深入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它的内涵能不能得到充分、深入的挖掘。长株潭蕴涵着独特而又巨大的红色文化资源,应当顺应形势的需要,扩展其内涵、延伸其范围,为发展红色经济提供得天独厚的基础与优势,把红色旅游事业推向一个新高潮,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以韶山一地为例,去韶山的旅游成为国人缅怀历史,追思先烈的首选,每年接待的红色旅游游客多达数百万,已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红色圣地。韶山红色旅游的火爆,只是红色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红色旅游促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经济。如故乡“板仓小镇”以红色文化观光正成为中南地区田园式的现代化名镇。

长株潭红色旅游的发展,需要紧紧联系历史,加强合作,吸收历史人物精神的精华,为市场经济发展助力,区域联合共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推动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为此,株洲牵手湘潭推出了“炎陵圣地―伟人故里游”项目,株洲茶陵与江西井冈山等地的“共和国摇篮”之旅,长沙、湘潭等地联手推出了长沙―湘潭的“伟人故里游”红色之旅路线,与广东、湖北旅游业发展的深度联合,加强三省红色旅游区域合作,促进三省红色旅游的大发展、大融合,打造大旅游品牌。韶山故居、花明楼刘少奇纪念馆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乌石纪念馆是aaa级旅游区。同时,近年来,在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促进红色旅游发展上,长株潭做了较多的探讨和实践,整合相关资源,有力地拓展了三地红色旅游市场、打造了三地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品牌,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和客源互流,培育新的红色旅游增长点,进一步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还要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吸引海内外各类资金和各类社会资源参与红色旅游事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历史语境下的长株潭红色旅游业发展任重道远

目前长株潭的红色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长株潭城市群红色旅游的现状与其历史的地位相比,其潜力仍然没有得到较深的发掘。发展长株潭红色旅游任重道远,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发展红色旅游,需要充裕的资金投入。红色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增加红色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市场适应力,拓宽旅游涵盖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各地政府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有力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当前,长株潭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一体化接待体系还有待完善,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才能更好的推动三地的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

发展红色旅游,需要健全的管理体制。弘扬红色精神,发展旅游产业,加强和完善管理是提升红色旅游能力的有效保证。当前,长株潭红色旅游从形象、质量、服务、文化、管理、传播、环境、创新、旅游区质量等级等等诸多方面的管理还不到位,某些领域管理漏洞还存在着。长株潭三地的红色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发展红色旅游,需要完善的合作机制。要发展红色旅游,必须突出长株潭三地旅游的优势,加强红色旅游资源之间的挖掘整合,对三地的旅游特色高度概括,形成整体形象,这就需要三地旅游部门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搭建共同的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共同培养区域旅游人才,整合各类旅游信息,形成综合性的旅游信息数据库,建立信息交互机制,设立信息交流平台,吸引游客做好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和寻根祭祖等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以从整体上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的综合功能,共同推动三地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当前,三地的红色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还有待规范,旅游市场壁垒还没有完全消除,整合营销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完全构建,深度互相开发客源的模式还没有得到有效推广。

发展红色旅游,需要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旅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旅游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只有优先培养旅游人才,重视旅游人才培养的合作,才能保证所需人才的及时供给,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升,需要利用各类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搞好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需要着力培养一批能代表红色景区形象、较好体现红色精神的旅游骨干,也有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旅游文化氖围。

发展红色旅游,需要加强旅游营销的推广。跨地域联合宣传是提升旅游形象宣传的必要渠道,而当前,长株潭三地的红色旅游的营销推广力度还有待加强。为加强游客对长株潭红色旅游资源的了解,营造具有湖湘特色的旅游文化,需要借助诸如旅游文化节、文化大汇演等特色活动,充分向外界展现三地红色旅游的魅力,便于游客全面了解红色旅游产品,方便其选择旅游线路,了解区域内旅游动态,构建整合营销的有效机制,开展联合营销,加快打造自己的精品旅游产品和线路。通过产品和线路的整合,形成越来越多的精品旅游产品和线路,形成整体效应,树立并提升三地旅游整体形象,共同创立优质旅游品牌,以整体的形象、丰富的产品、较低的成本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以共同占有更加广泛的客源市场,推进并巩固强大的旅游互动,使红色旅游线路成为长株潭三地最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强化营销推广效果。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红色旅游;品牌资源;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新形势、新任务面前,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而方式也需要改进和创新。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党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有着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与红色革命的历史结合起来,以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树的丰功伟绩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做好这项神圣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把“四战”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精神的内涵结合起来。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

多年来,我们党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目的就是宏扬先进文化,建设主流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相关的战史,是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面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好,要管理好,要利用好,这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大力建设主流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和利用革命历史文物,对于青少年增长知识、认识家乡、了解世界,是有推助作用的。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渠道,一种方式,能够使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群众,与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结合起来,达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目的。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认为,这其间也要把红色文化遗产,作为我们陶冶性情、增长学识的一种手段。把文化遗产的枯燥学习,变成生动的体验过程,在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革命故事中,认知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了解革命英烈的价值追求,也就充分发挥了革命文化遗产的作用,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接受中,完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也就实现了革命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的创新,方式的创新,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更加形象,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这块革命文化遗产,就有了深刻的感染力,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我们在探讨战史之于红色旅游品位提升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三、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休闲消费逐年增长,对旅游业的内容和产品,就有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品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业,作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是满足旅游业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实力的需要,对更加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不可多得的远景意义。

事实上,红色旅游项目,已经促进了我们当地的经济发展。据了解,每年来参观游览的人,大约有10万人左右。10万人的衣食住行,是个可观的经济数目。这是“红色”品牌的现实作用。我们的政府领导,早已认识到“旅游兴市”这一课题,已经成为海内外市场瞩目的一个“红色旅游”胜地,一个“绿色旅游”胜地。发展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这是战史之于红色旅游品位提升的关键所在,也是战史之于经济品位提升的重要一环。我们要有能力把红色旅游项目,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探讨和研究。

我们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的核心,是让红色旅游资源变成让现代人能够触摸的鲜活历史。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不久的将来,要用“情景的体验与抵达”,让游人体验到“四战”的悲壮色彩,用那种革命前辈的崇高精神,搭建现代人与红色年代的情感桥梁,从而坚定“天佑中华,永不内战”的信念,使中华民族真正走上复兴路。我们坚信,红色旅游一定能够成功地把革命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宏扬出来,外化出来,凸显出来,备受各地游客欢迎。也就是说,我们要抓住红色文化的内核,凸现红色的品牌,这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创新党史教育红色教育

近年来,随着红色影视的拍摄、红色书籍的传播及红色旅游的兴旺等,红色文化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深入人们的心灵。特别是随着党的十的胜利召开,红色教育成为人们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在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之际,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学习党的历史知识,即党史教育成为大学生红色教育的核心。信阳师院历史学院结合专业特点,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对党史教育的形式创新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弘扬了大学生红色教育的主旋律,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广泛性和实效性。本文即是结合信阳师院历史学院开展的系列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党史教育活动为例,对其创新党史教育形式的方法和有效途径进行思考和总结。

1利用学校地缘优势,挖掘地方党史资源,使大学生党史教育情境化

(1)追寻先辈足迹,重温光辉历程。信阳师院历史学院每年暑期社会实践都到新县开展地方党史资源调查。每年都要考察了新县革命博物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许世友将军墓及故居等地。历史学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老师还分别从各自专业的角度与鄂豫皖苏区博物馆及新县党史办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党史研究及党史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交流。广大师生党员在对先辈足迹的寻访过程中,切身体验到党的艰苦奋斗、舍生取义的光辉历史。

(2)特殊意义日子的党史考察和教育。信阳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距离学校东门大概10公里路程。信阳师院历史学院每年逢到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及入党宣誓日等特殊意义的日子,都要组织党员徒步到纪念馆参观考察。每年清明节,组织党员到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继承优良传统。每年“七・一”,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到纪念馆观看鄂豫皖革命图片展览,重读鄂豫皖地方党史。这些活动现都已经规范化、制度化。

2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依托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党史教育生动化

(1)党史教育日常“七个一”工程。一是红色资讯网――“红土地”立足于大别山党史资源,信阳师院历史学院依托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致力于党史研究资讯传播,拓展了大学生党史教育渠道。二是大别山红旗论坛。信阳师院历史学院将学术沙龙的形式引入党史教育,根据大别山党史资源确定党史讨论主题,将党史教育日常化、深入化。三是新县革命遗迹之行。每年4月或5月份的新县革命遗迹寻访增强了信阳师院历史学院师生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四是党的基本知识大赛。信阳师院历史学院开展以地方鲜活的党史激发大学生学习党史的兴趣,带动广大学生了解大别山区党的历史。五是“青春之歌”大学生红歌会。信阳民歌2008年成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将近一半的歌谣是反映党史的红色歌谣。信阳师院历史学院依托信阳红歌资源,使党史教育通过歌谣传唱的形式在大学生口头中开花结果。六是毕业生党员烛光对话。信阳师院历史学院还通过烛光对话的形式在毕业生离校前期与毕业生党员进行座谈交流。教育毕业生党员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带着优秀远行。七是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岗。为使广大学生党员身份清晰化,信念行动化,行为模范化,争做专业学习、学团工作、志愿服务、特长培育、就业创业等各方面的先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党史教育特色主题活动形式。建党90周年之际,为了增强党史教育的实效性,信阳师院历史学院从党史教育的形式上进行创新,开创了富有特色的主题党史教育活动。

3优化学术研究资源,支持师生研究党史,使大学生党史教育成果化

(1)开设特色课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实现专业教学研究与党史教育研究的有机结合。信阳师院历史学院自成立以来,尝试开设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这门跟历史专业和地方党史结合紧密的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师生共同探索,课程开设很成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编制实践小分队,调查研究地方党史资源。信阳师院历史学院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寻访革命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加大收集、整理、挖掘革命历史文献、资料和回忆录的力度,对一些不可多得的尘封在历史岁月中的资料和革命老区留存着有关革命年代的大量遗迹和珍贵史料进行整理,努力挖掘其党史教育内涵,使其红色教育的价值得以体现。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社会;意义作用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热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新生事物。那么,它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笔者通过对长征征途转战时间最长的贵州省,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南昌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四明山革命老区等地的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政治、文化、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在当前人们出游定位中,绝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首地筛选目标,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如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认为,原来总觉得政治教育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现在看来,通过身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确实让人感到既摸得着又身临其境,很有教育意义。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是人们自我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笔者曾在几年前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到达过贵州省,这里不仅是一个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具有中国革命转折意义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比比皆是。从考察中了解到,贵州省在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六年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1万多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历史,有的在课本上和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长征文化精神。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红军的革命史迹,使贵州美丽的山河倍添光彩。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意义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考察发现大多数革命遗址地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井冈山市将成为高山中的花园城市。又如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不但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而且知名度也逐步提高,通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建设,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她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维系和谐社会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理想信念、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体会,而红色旅游文化正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人们向往自然、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旅游文化是创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文化所创建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红色旅游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三)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红色旅游文化正是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遗迹、革命文物实地参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红色旅游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内涵,而且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红色旅游文化创导和谐社会良好文化,不可不说是当前一大举措。

继承与创新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是红色旅游文化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

红色旅游文化是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她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把红色旅游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历史遗迹中感悟革命传统文化,在青山绿水中体验红色之旅,使革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红色旅游文化活动的宗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红色经典;理工院校;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82-02

红色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累,是历史的传承和积淀,它以其特有的革命史料、文物、遗址和歌曲等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潜移默化地在观众的脑海中烙下深深的印记。然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特别是在理工院校中红色经典一直处于尴尬的境界。如果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看待革命人物,我们是无法理解的。通过赏析红色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提升理工院校中的人文价值,唤起民族的时代精神。

一、红色经典在理工院校中的人文价值

红色经典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红色经典是指从1928年至1976年间,即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著[1]。广义上的红色经典是指一批产生于革命年代的文学作品,以记录革命战争历史和农村与合作化运动为题材,以讴歌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英雄形象为主旋律的典范性作品[2]。

1.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

在科技日渐渗透我们生活的时代,品评历史人物,不仅能够提高理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且通过作品本身的再现以及对革命历史的解读,增加对革命信仰的认知能力。这种使自己如此彻底地生活在历史人物的历史图像中,以至于我们的思想、感情和决断都带有一种爱国主义的积极情绪。面对通俗化、自由化、大众化的言论,红色经典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精神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有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红色经典在经历一个世纪的风雨过程中在今天依然闪烁着光芒,是因为它长久不衰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意志使得故事中曲折动人的人物显得清晰明朗,并受到大众的喜爱。任何一个民族,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民族精神的先进性,就必须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其时代精神[3]。通过宣传红色经典,使在校大学生尤其是理科生时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体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意识形态。

3.对中国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促进作用

中国红色文化的文化软实力作用体现在其独特的吸引力上,这种吸引力具体表现为其本身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价值功能、巨大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它们都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所在[4]。一部被保存下来的历史,它是被压迫的过去,需要我们对它的阅读而使内容复活,游览红色旅游区,宣传红色经典而文化,推荐红色经典书籍,使中国的红色经典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努力实现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活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有效地提升中国红色文化软实力的继续增长。

在理工院校中,理科生有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红色经典使他们回顾历史,加强人文思想的交流,使自身的修养得以提高,精神得以净化,更好地丰富理科生的情感,让他们感受那崇高的精神人文气息。同时把握时代命脉,唱响红色旋律,红色经典作为不朽之作,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红色经典在理工院校中人文价值缺失的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盛行逐渐深入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之中,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素养全面提高的过程,然而传统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就业体制的不完善、社会意识形态的错误观念等造成了红色文化在理工院校中的人文价值的缺失。

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传统的科学技术论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人们普遍认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科技万能论的盛行导致科技与价值的分离,致使科技的异化,而科学技术的异化使得人们越来越缺少对人文情怀的关注。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逐步发展,培养出了大批的高科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人文价值的培养逐渐处于弱化的地位,尤其是在理工院校,红色经典处于尴尬的地位,红色文化的缺失造涵养与职业技能严重比例失调,这将不利于高等院校的平衡协调发展。

2.就业体制的不完善

长期以来,理工院校考虑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其教育主要以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为目标,专业的设置和研究方向以技能的培养为课题,旨在塑造一批有科学技术的标准化人员,并没有对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做根本性的要求。而当今大学生也认为只要掌握一定的科技,就能在社会上立足,产业化市场的缺陷造成大学生在人文方面的思想空白,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培养和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是社会就业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后果,这将不利于当代大学生个人自身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3.社会意识形态的错误观念

受实用主义影响,高校更加重视实用性更明显、更能产生经济价值的理工科,而将人文学科归为“无用之学”,甚至导致功利主义的盛行[5]。再者马克思主义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不健全也给学生错失了很多学习红色人文科学的机会,不理解和抽象性进而造成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并且理工院校有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设置文科教研室,无法给同学以查阅资料和交流的机会,进而造成大学生的学术成就偏向于各种实验。

三、加强红色经典在理工院校人文价值的措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支柱。红色经典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主义精神,将会永远影响我们,也给后代留下了更多的参考价值,那段时期的历史值得我们年轻人反思。不容置疑的是红色经典在理工院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显著效果,因此,提高红色经典在理工院校中的人文价值需要以下几个对策。

1.与时俱进,创新形式

红色经典的产生是发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表现形式单一、反映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与现实时代相去甚远等原因,自然难以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与认同意愿。所以对于理工类群体采用通俗易懂的主流文化或富时代性语言编辑文字,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方式,主张运用话剧、表演、歌唱、小品、漫画等灵活形式表达出来,使人们融入当时场景之中,理解各种人物的心理活动。用改革的方式开启一个全新的红色频道,使红色文化的形式符合理科生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打造带有时代气息的大众经典红色文化。

2.加强各种宣传方式

很多人普遍认为红色经典作品无法给市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导致红色经典文化的传播渠道日趋缩小,而资源缺乏导致红色经典作品巨大的人文价值功能也无法正常发挥。因此政府应该免费开放红色旅游区域,各个院校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旅游区,了解史料,体会革命烈士洒热血的正面形象,在过去岁月的苦难和奋斗壮歌中,融入民族的记忆,并激励大学生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介举办红色文化讲座,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

红色经典的教学由于其特殊性及其如何讲解的困惑性,让其在当代文学教学中常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不少老师在讲解时总是一带而过,这影响了学生对红色经典作品的深入理解[6]。而科技的广泛深入,使得网络资源丰富,开发网络资源建立红色网站,通过各种论坛形式或红色影苑加强红色经典对大学生的引导和促进,通过红色旋律讲座增强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红色文化,重返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使文理相互融合建立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积极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学习红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开放的心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广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才能承担起高校人文教育的光荣使命。

4.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定期举办读书会,采取以多元化的学生人群为主体,以红色经典书籍为客体,以教师为辅助作用而进行的探讨、分享和领会的形式。师生讨论是读书会的主要特色,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散思维,大到探讨人生、社会热点、时事政治,小到生活细节,无所不畅,但紧紧围绕的一个主题内容应该是红色经典书籍。这种富有娱乐性的课堂在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同时,有助于在回眸如烟的往事中感悟文学沉浮的命运,有助于在困惑苦闷的彷徨中找到一缕阳光,有助于在世俗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洗礼。通过自由的言论,来探讨学生心中的疑惑,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不同意见和争论中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激情,对此我们看到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整个世界。

四、结语

红色经典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的记忆,迎合人们的怀旧情绪,是因为它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感召力,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有人认为红色经典已经过时了,因为它没有新颖的形式,时尚的语言,符合都市潮流的时代生活,但是它宣扬的精神信仰与时代主流相随,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昨天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虽然红色经典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但其作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对于理工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显著效果,有利于中国文化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任晓丽.高校红色经典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2]樊星.永远的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创作影响史话[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8:67.

[3]罗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和谐文化建设[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7,(5).

[4]彭金钢,申曜林.论提升中国红色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J].新余学院学报,2012,(2).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篇8

一四川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丰富的价值资源

四川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与丰富的价值资源,四川是红军长征的文化圣地,共和国将帅之乡,它集中体现了四川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蕴涵着强劲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价值资源。

1长征丰碑: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圣地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2]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在四川就有一万五千里。在长征中,红一、二、四方面军在四川多个县市留下了革命的足迹,四川境内60%以上的地方都播下了红色文化的种子,给四川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其中包括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1936年,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合,两次大会师的成功实现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征中,还有数百次战役在四川境内激烈上演,如四渡赤水、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经典战役和伟大战迹。在长征期间的四川,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会理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等重要会议,先后通过了《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议》《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定》等文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都在四川写下了许多光辉的篇章。如今,屹立在川西北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向世人展示了四川及四川人民在长征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四川是红军长征记忆的历史宝库,是长征文化的圣地,在四川的大部分地方存有长征时期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传奇的革命故事。

2将帅故里: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与崇高精神

四川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如邓小平、朱德、陈毅、罗瑞卿、张爱萍等,同时也是黄继光、赵一曼、张思德等革命英雄和革命先烈的故乡。在1955年9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授予了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10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其中,四川籍元帅就有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四位,占十大元帅的40%。而在1955~1956年间,四川籍人物中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共有99位。因此,四川又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帅之乡。同时,在革命战争时期,四川还涌现了无数个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烈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四川人民为建设幸福生活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3川陕苏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实践与经验总结

四川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建设苏维埃政权,先后有4个省委、3个省苏维埃政权、近20个县委和近40个县的苏维埃革命政权在四川建立,使四川成为了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从1932年12月18日到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进入通江两河口,再到红军强渡嘉陵江西征,最后于4月8日撤离南江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坚持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豪迈气概和革命精神,形成了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品格。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从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川陕苏区时期各类战场遗址、英雄和革命烈士等的故居及遗物、各种会议举行的地点、军队的行军路线等,以及在这些纪念物上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川陕苏区的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川陕苏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政权建设经验,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毛泽东曾对川陕苏区的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3]今天,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仍然是四川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对纲要课程教学的意义

1充实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更加关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提高。教育心理学显示,“学生对身边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更深厚的兴趣,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完全了解的东西”[4]。四川在革命战争年代所留下的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是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因此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纲要课的课程吸引力。如:讲红军长征的胜利,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放在屏幕上,再依次结合金沙江、大渡河、岷江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红军长征中经历的艰难险阻。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人物精神崇高,革命故事生动感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理解教材相关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

纲要课的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这也是高校纲要课与历史专业课程教学目的的区别之一,纲要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发挥纲要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使该门课程真正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个性,贴近学生情感。而充分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地方性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讲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可以结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上陵园”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建于1934年7月,原名“红四方面军王坪烈士墓”,分12个墓区,共安葬红军烈士12000余人。此外,在四川通江县境内还有50人以上的烈士墓区40余处,共安葬红军烈士20000余人。这些都表明了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敢于奉献、不怕牺牲、为崇高理想顽强拼搏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讲解,激发出根植在每个大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把这种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动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利用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增强纲要课程吸引力的路径探索

1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正确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避免盲目使用地方红色历史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地组织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运用四川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时,要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并把它放到国家、国际的大背景下,使教学环节有充实的活动内容,环环相扣。同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点,恰当引入地方红色文化,提出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运用历史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体悟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员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脑想、开口讲,由于四川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四川,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大都源自学生的家乡,有些村庄或乡镇就是当时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引导学生来讲述它,通过他们自身的参与,感染其他同学,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纲要课的学习中。

2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目前,由于在高校纲要课的教学中,很多高校实行大班教学,人数众多,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同时,在进行纲要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外出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涉及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很多教师及学校领导都不愿意开展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浪费了地方教育资源,而且也使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显得苍白无力。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增强纲要课程吸引力的重要性,为开展纲要课社会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资金支持和队伍建设。纲要课程组教师要广泛开展各方面的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活动计划,各方面通力配合,增强纲要课的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各高校还可以把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暑期各社团的“三下乡”活动相结合,并且利用学生资源,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学生所在的地方,让他们充当向导,作好力所能及的前期工作。

3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打造富有感染力的交流平台

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聘请对当地地方红色历史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或者在革命战争年代亲身经历过某事件的亲历者、仍健在的老红军等来学校做报告、专题讲座或交流。通过与这些人面对面地交流,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闻,而且也能把历史与现实更好地统一起来,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

4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结合纲要课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写出实践报告、心得或是研究论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多是教师直接告诉问题和结论,而学生的自我社会实践可以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获得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人生成长的经验。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开展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充分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中国红歌会》文化责任红色文化绿色收视率主流话语

美国传媒学者丹尼·埃利奥特曾言:“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它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它们而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无疑,《中国红歌会》将红色文化与带有平民性、生活性、狂欢性色彩的商业文化进行了有效的电视化融合、改造,成为乱象重生的传媒生态下坚守电视文化责任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文化景观,为“限娱令”背景下中国电视的责任担当与文化操守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一、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自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等媒体打造诸如“超女”、“好男儿”、“非诚勿扰”等娱乐节目大获成功以来,“真人秀”以无穷的魅力迅速将中国电视带入了集体狂欢、娱乐至死的“身体文化”时代。中国电视也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的机械复制、相互效仿,陷入了同质化竞争与“三俗”倾向泛滥的发展瓶颈。

始于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的《中国红歌会》,通过红色歌谣的传唱、红色故事的重演、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差异化、选秀文化主流化的文化策略成为中国电视史上一个著名的媒介事件和电视活动品牌,也成为了反拨娱乐节目同质化浪潮的一股清新剂。《中国红歌会》不仅是一个歌唱节目,更是一道精神盛宴,它唤醒了中老年人埋藏于心底永不退色的红色记忆,点燃了青少年铭记历史痛楚、争当国家建设栋梁的激情,更迎合了广大受众对革命历史年代的那份真挚的情感托付。七年来,无数的草根民众带着一腔热忱、一种情怀走进了红歌会的舞台,通过各种渠道参与海选的红歌爱好者更是多达近四十万,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炙手可热、“高烧难退”的红色热潮。红歌手们不仅展露了歌唱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红歌会的舞台上得到了形式新颖、震撼人心的革命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这么说,《中国红歌会》能够成为中国电视史上唯一连续举办七年的大型原创选秀活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电视这一载体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红色文化产生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产物,是经历血与火的严酷考验的一种先进文化。”[1]充满激情的革命理想、饱含铿锵旋律的红歌是红色文化的呈现载体之一,是革命时期凝聚人心、坚定理想信念和恪守保家卫国使命的力量源泉与精神养料。因而,红歌与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统一脉相承,具有同一性。《中国红歌会》依托革命老区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电视艺术立体化、即时性的传播特性,将节目打造成为了一个高唱红色歌谣的海洋,展示革命历史文化传统的电视盛会,也应了它“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宣传口号。通过红歌会的舞台,各种类型的红色歌曲纷纷被重新传唱,一段段充满革命历史情怀的红色旋律如约响起。如表现军民鱼水情的歌曲《十送红军》、《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歌颂伟大领袖的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北京的金山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歌唱新时代、新中国的歌曲《五星红旗》、《歌唱祖国》、《爱我中华》等。这些红歌有些是革命年代创作的,有些是新时期为凝聚人心、缅怀历史而创作的,虽然它们诞生的社会语境与艺术氛围各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但在其所承载的红色文化内涵、民族心理积淀及绵长深厚的红色情怀上,它们是相通的。

中国正处在全面改革的转型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比任何时期都复杂与艰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电视媒体在提供丰足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受众的多层次、多样性需求时,应主动承担起梳理、传承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精神的重任,通过电视媒体构建起客观、积极、立体的国家形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因此,江西卫视打造的《中国红歌会》应当继续整合多元文化,通过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与民族精神,为坚守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做出表率。

二、倡导绿色收视率,提升文化品格

面对我国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倾向与唯收视率现象愈演愈烈,著名电视学者仲呈祥指出,“如果我们不注意对电视艺术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和审美格调的追求,让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电视艺术作品泛滥成灾,那么它将培养造就一种浮躁而不沉稳、肤浅而不深刻、油滑而不幽默的群体性的欣赏心理,就会造成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审美修养的滑坡。”[2]仲呈祥先生的忧患之思是及时的,更是发人深省的。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针对我国电视文化品格堪忧这一趋向,经过集结大量专家、学者的长期论证,于2005夏天在《北京晚报》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的概念。这一理念一经提出之时,便在电视领域引起轩然大波,制造了不小的轰动。绿色收视率的基本理念就是电视媒介注重收视率,但不惟收视率,在满足受众的电视文化需求的同时强调倡导先进文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从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已经得到的社会反馈来看,《中国红歌会》无疑是一个有效贯彻绿色收视率理念,自觉提升电视节目文化品格的重要标杆。

《中国红歌会》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真人秀”节目选拔优秀红歌手,既让观众(包括选手)在娱乐狂欢中得到释放,又达到了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传播主流文化的寓教于乐的效果。不可否认,《中国红歌会》选秀文化主流化策略的成功实施,给走入恶性竞争的选秀节目带来了一个生动启示,那就是电视媒体不能将经营的自主性与文化责任完全交给市场来遥控,唯收视率马首是瞻。对于实行公营制的中国电视来说,在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消遣等服务的同时,还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和培育广大受众的健康审美取向的功能。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红歌会》节目组深刻领悟电视媒体的多层次社会功能,在重视收视率的前提下,坚守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抵制了“三俗”倾向,确保了主流媒体对观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

电视在中国诞生早期,一直被当作政治话语的“传声筒”,监察社会的“风向标”。当多元文化体系逐渐形成并被商业话语主导时,中国电视又一股脑儿栽进了娱乐狂欢、收视率至上的旋涡里不能自拔。在我们看来,电视发展应当尊重多元文化的不同审美需求,不可偏废其一,否则其文化肌体将是畸形的、不健全的。因而,电视人要注重文化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内涵与形式两个方面创新电视节目形态,通过制作具有一定文化品格的节目来引导、培养受众的审美能力。

从电视美学的范畴来看,娱乐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坏境中,娱乐节目更是成为了大众宣泄压力、排解烦闷情绪的最便捷廉价的工具之一。但是,“并非所有的受众都仅仅满足于一种简单的娱乐,尤其是面对一味的不负责任的娱乐甚至是‘愚乐’时,我们至少应当为有着这种高雅品位需求的受众提供适量的选择。”[3]比如,多制作类似于《中国红歌会》的弘扬主旋律、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却又抓住了受众红色情怀的“绿色”节目。因此,电视人要积极认识与践行“绿色收视率”的节目评估体系,转变以往靠制作噱头、大爆个人隐私等低俗理念,积极大胆地探索创新节目的方式方法,以融合大众审美趣味与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制胜。作为大众精神产品的制造者,电视娱乐传播必须考虑媒介导向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电视天生就要有责任担负起提供“健康、有益、向上”产品的历史使命。

三、缝合主流话语与商业话语

“《中国红歌会》是代表了主流价值的娱乐形式,它是代表先进文化的一个知名品牌。”[4]正如2006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红歌会节目现场的赞赏,《中国红歌会》是主流文化在电视荧屏上主动彰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成功运作。它将电视的娱乐功能与意识形态性巧妙地融合了起来,实现了红色主流文化与大众商业话语的紧密缝合。

众所周知,电视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平衡点是遵循大众文化与精神文化、主流文化的和谐共生,将娱乐功能与舆论引导功能相结合。“《中国红歌会》坚守媒体社会责任感和‘红色品牌’定位,走有益与有趣相结合的娱乐路线,以树立‘通俗但不庸俗’的传播理念为突破口,对选秀节目形态进行了大胆创新。‘秀点’由‘真人秀’向‘红歌秀’拓展,将流行元素融入‘红歌会’,使经典红歌主旋律变成时尚新宠,吸引和教育广大青少年。”[5]《中国红歌会》的成功建立在大力吸收大众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借鉴电视艺术与大众话语的立体化、草根性及狂欢性等特征,消解了蕴涵于该节目中的红色主流文化的严肃性、宏大性及历史感,反而激发了受众的无穷激情与红色情怀。《中国红歌会》在报名资格、节目形式等方面都体现了大众性,颠覆了以往节目资源为社会精英、娱乐明星等少数人专擅的现象。如在报名资格上,不论性别、民族、国籍、文化水平、外在形象的任何成年人都可以报名参加红歌会的海选,进入红歌的海洋。在节目形式上,红歌会以“真人秀”的形式,从海选到层层晋级历时几个月,范围除中国之外扩延到全球的主要华人聚居区,将以小众化的主旋律歌唱比赛改造成了全民狂欢、受众广泛的红歌盛会。与此同时,红歌舞台上那一首首饱含真情的红歌,一个个热泪盈眶、感人至深的动人画面,仿佛把大众带回了热血沸腾、理想饱满的革命时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民族精神让人心潮澎湃、久久回荡于心间。

从节目形态来看,《中国红歌会》在内涵上表现为民族精神和红色文化的重温与传承,同时将当前正在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悄无声息地穿插于其中。但是客观地讲,《中国红歌会》最成功的关键点并不是单纯的将红色文化进行电视传播,而在于它通过选秀节目开发了红歌潜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中国人心底的红色情结,并寻找到了二者的最佳契合点,即将经典与大众、历史与现实、革命历史主义情怀与大众消费文化的通俗性有机结合了起来,开拓出了一个电视文化品牌。因而,《中国红歌会》给主流话语与商业话语这一对矛盾体带来的启示就是电视媒体在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时,应该既尊重受众的娱乐消闲需求,又注重主流文化的传播与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刘爱华,艾亚玮.集体无意识下民族精神的回归与民众狂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关于电视艺术的审美思索——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专访[J].北方传媒研究,2005(6).

[3]孔令顺.深度娱乐:讲坛类电视栏目的核心竞争力[J].声屏世界,2007(11).

[4]熊小玉,李盼.《中国红歌会》成功之模式与理念探研[J].文学界,2008(2).

[5]郑超英.《创新选秀唱响品牌》[J].声屏世界,2008(2).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红色旅游;发展;遵义;影响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今天,旅游形式层出不穷,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越来越大众化、时尚化、生活化,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全国发展迅猛,愈发受到旅游者的追捧。

所谓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1](p.137)通过开展红色旅游可以起到弘扬革命优秀传统,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革命老区经济腾飞的作用。

一、遵义红色旅游发展简述

目前,遵义旅游业发展态势迅猛,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创收来看,2011年共接待游客2624.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0.77亿元,2012年共接待游客335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11.95亿元。其中,遵义市红色旅游紧抓机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05年遵义就被列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随着遵义红色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遵义红色旅游吸引了各地的游客,旅游市场火爆,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红色旅游平稳增长。根据遵义市假日旅游协调办数据显示,2013年春节期间遵义会址旅游区、红军烈士陵园共接待游客12.86万人次,四渡赤水纪念馆接待游客1.39万人次,娄山关景区接待游客1.03万人次。[2]

二、红色旅游发展对遵义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当今中国,无论是发达地区,或是同大多数革命老区一样地处偏僻的欠发达地区,青少年一代所受的政治熏陶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初年相比较已经逊色得多。主要原因在于一切向“钱”看等扭曲价值观和“韩流”、“哈日”时尚元素及其他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与渗透。而通过开展红色旅游,利用各种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和生动的讲解,在广大人民群众重温革命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感人事迹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大众,以此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革命老区――遵义,是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的中心地带,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红军长征途中在遵义发生了一系列革命事件,如:攻克娄山关,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这里依然四处流传着红军的英雄事迹,长征文化显得格外璀璨。依托遵义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对于老区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是非常有益的。同时,通过开展红色旅游,能使遵义人民有一种历史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重树信心,积极投身到家乡建设的行列中。

2.铭记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优秀传统

对人民群众进行历史教育,以勿忘历史。红色旅游具有鲜明的学习性,通过旅游的方式,以学习中国革命历史为主要内容,营造了浓郁的教育氛围,充分体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教育理念。人们在参观游览红色旅游景点时,对党在长期艰苦奋斗中所锻造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对于广大民众特别是老区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优秀传统具有很强的促进意义。

遵义发展红色旅游,在旅游中武装大众的头脑,强化大众的理论修养,让广大党员和群众亲身感受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怎样锻造的,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从而牢记党的革命传统,自觉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在全面建设遵义的进程中保持始终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

(二)文化影响

1.丰富黔北文化内涵,提升黔北文化品位

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南临乌江,北靠大娄山,是由川入黔的咽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深厚凝重的文化史。除了长征红色文化,还有史前文化、民俗文化、夜郎文化、土司文化、沙滩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遵义开展红色旅游,既是弘扬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红色文化的过程,也是彰显黔北文化,展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形象的过程。

在红色旅游硬件和软件建设过程中,以红色文化为先导,多元素地方文化为侧翼,极大地丰富了黔北文化内涵,提升了黔北文化品味。具体体现在:红色旅游硬件设施方面,对革命历史遗址和遗迹进行保护性的修缮,改造或是重新扩建一些应红色旅游主题需要的建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了红色旅游内容,使遵义市红色旅游充满趣味性,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在此过程中也是深入挖掘和展现历史文化内涵,融合多种文化,提升黔北文化品味的过程。红色旅游软件设施方面,充分展示和弘扬遵义老区人民的淳朴善良精神,举办各种红色主题活动,如:遵义名城大讲堂举办红色文化讲座,“喜迎十红色旅游年”集邮巡展等活动,通过对这些精神文化的深度开发,提升红色旅游的文化品味,也使得黔北文化显得更加厚重,辐射得更远。

2.有利于利用和保护革命文化遗产,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资源,包括物质类:活动遗址、战斗旧址、名人故居、纪念馆、墓园、红军标语和可收集起来集中展览的物品等,非物质类:革命历史、歌谣、诗词、格言等。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渡口等革命遗址和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革命诗词、革命事迹,这些厚重的红色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人民的爱国热情,培育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建设。红色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保护重要的革命文化遗产。同时,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采取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加以保护和管理,并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对于建设红色文化阵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制封建落后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红色旅游的开展会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方式也有利于红色旅游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政府及群众了解红色旅游带来的好处后,会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加大对文物古迹和生态自然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开展红色旅游的同时,推出“红色”、“绿色”、“古色”相结合的“彩色旅游”,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

(三)经济影响

1.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遵义市除了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外,还有以赤水市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以桐梓县为代表的乡村避暑度假旅游资源和以道真务川两县为代表的仡佬族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目前,全市有赤水部级风景名胜区1个,有赤水桫椤、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宽阔水3个部级自然保护区,有竹海、凤凰山、燕子岩、习水、遵义大板水、正安九道水6个国家森林公园,有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1个,此外还有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5个省级森林公园。道真务川两县的仡佬族民族文化也是不可替代的宝贵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他们的建筑、服饰、节日、歌舞、体育运动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吸引着四面八方游客前来遵义旅游。以红色旅游为主体,绿色生态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为两翼,合理规划,精心设计,优势互补,综合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相互依托的旅游品牌,相映成辉,增强遵义市旅游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2.拉动经济发展,缩小经济差距

旅游业是“一业兴、百业旺”的关联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它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六个大方面。因此,遵义应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通过红色旅游的发展,带动与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随着遵义红色旅游的不断发展,交通条件会得到大力的改善,从而逐渐与其他周边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重庆、贵阳)产生更强的经济往来。利用相对发达的城市的经济辐射功能,在技术和投资转移的过程中,加快遵义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3.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将旅游业列为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加快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3](p.64)加大力度改善遵义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其原有的投资环境,使遵义市更加开放,并为遵义市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遵义市剩余劳动力问题,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增加政府收入和居民收入。开展红色旅游将一改往日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救济型”扶贫为“开发型”扶贫。在红色旅游业的带动下,各个产业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四)社会影响

提升社会凝聚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的红色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4](p.8)在中国革命战争中遗留下来的各种各样的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发展红色旅游,既是旅游观光,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过程。在开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还是在中国建设和改革时期,凝聚力始终是贯穿于整个历史时期的主线,是实现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的助推器。潜移默化中推动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增强民族凝聚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遵义开展红色旅游,可以凝聚人民的力量,调动人民的工作积极性,为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有效方法。经济腾飞的同时,通过四面八方游客的旅游活动,带动生活方式、先进理念的融合,使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完善,社会环境得以改善,进而加快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为红色旅游胜地的遵义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要突出自己的特点,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弘扬革命优秀传统,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革命老区经济腾飞,促进和谐社会构设。

参考文献:

[1]张建宏.试析红色旅游的功能[J].商业视角,2005,(12).

[2]遵义市迎客11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亿

[eB/oL].htt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