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专业特色十篇体育专业特色十篇

体育专业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6:47

体育专业特色篇1

摘要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专业特色体育教学与公共体育教学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专业特色体育教学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上均要优于公共体育教学,因此,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时,应给与专业特色体育教学应有的重视与关注。

关键词专业特色体育教学公共体育教学差异性研究

专业体育教学是未来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专业体育教学的开展能够使得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更具时代性和科学性。因此,为了加深对专业特色体育教学的认识,本文就针对专业特色体育教学与公共体育教学之间的差异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专业特色体育教学与公共体育教学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其中,实验历时一个学期,在开展教学实验时,利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从武汉东湖学院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中,选取了600人作为实验对象。并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均为300人。其中,实验组学生采用的是专业体育教学,教学内容融入了与专业相关的特色体育教学内容。对照组学生采用的是公共体育课教学,是以传统的公共体育课内容为主的。另外,在教学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身体素质测试,并据此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在教学实验结束后,针对两组学生实验前后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两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均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实验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提升幅度要明显大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教学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分布情况出现了明显变化。其中优秀段人数,由实验前的18.00%,增加到了21.00%;良好段由实验前的45%增加到了49.33%;及格段的比例则明显降低由实验前的35%,降低到了28.33%。可知,在教学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学生的体质健康成绩的变化是理想的。

相对于实验组来说,对照组学生虽然在实验结束后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分布情况也出现了变化,且变化的整体方向也是好的。但相比实验组来说变化幅度并不明显。如:实验结束后,对照组优秀段的学生比例的提升幅度为0.66%,要明显小于实验组的提升幅度3.00%;再如,实验结束后,对照组良好段的学生比例提升幅度为1.00%,也要明显小于实现组优秀段的提升幅度4.33%。

由此可知,专业特色体育教学相较于公共体育教学而言,更有助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是积极的、有益的。

(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影响其体育学习行为的主要动因之一,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效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本研究中还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行了研究。在教学实验结束后,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验组有效问卷293份,对照组有效问卷290份)。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学生针对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选择“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两个选项的学生占到了74.49%,而对照组选择这两个选项的学生却仅占到了52.76%。由此可知,专业特色体育教学相较于公共体育教学而言,更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据分析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专业特色体育教学相较于一般性质的公共体育教学而言,科学合理的融入了与未来岗位相关的内容,学生出于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重视与关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二是,专业体育教学相较于公共体育教学而言,能够在教学内容中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点滴渗透针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从而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了解和认识程度,还能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专业体育教学开展的意义,从内部层次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专业特色篇2

[关键词]专业特色中职生体育课活动设计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课程性质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大致相同。但由中职的职业性特点所决定,要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目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满足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力求加强对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体育课活动的设计做了探索性研究。

一、专业特色体育课活动的设计原则

在活动的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

(1)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要想增强体质,就必须使身体各部分、各器官系统功能、身体各种素质以及人体各种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发展。中职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更需注意对身体的全面锻炼。

(2)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整体状况,活动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要符合全体学生的基本机能状况,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

2.实用性原则

设计动作时要简单、实用、适用。动作不要追求难度,要大众化;动作不要追求高度,要专业化;动作不要追求远度,要校本化。

3.创新性原则

中职生的这个年龄段,大多精力充沛、灵活性好,比较活跃、多变、争胜好奇,可塑性大,容易受教育、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设计动作和情景时,要了解专业发展情况和本地、本校实际发展状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观念,不断作出创新,与社会、学校、学生同步,确保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4.针对性原则

(1)针对专业特点。为适应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需要,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职业化的专项训练尤为重要。如机械加工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等,各有各的专业特色,对身体各方面素质要求都不同。在设计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所学专业特色。

(2)针对性别特点。中职由于专业特点,教学班普遍出现性别比例失衡的现象。纯女生班、纯男生班比比皆是,设计内容时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性别特点。

二、专业特色体育课活动的设计策略

1.前期的问卷调查得出(参加问卷调查的07数控、07电子、08机械、07物流、08餐旅5个班共182人):

(1)体育课你最不喜欢什么项目(可选择1~3项)?

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铅球、跳高和舞蹈。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96.7%、88.46%和76.9%。

(2)你希望体育课安排什么内容(可选择1~3项)?

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分别占调查人数的80.2%、61.5%和57%。

(3)如果体育课的内容中加一些与你的专业有关的活动或训练,你是否愿意?回答“愿意”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4%,回答“无所谓”和“不愿意”的分别为4.3%和1.7%。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的中职生已经对传统的田径项目产生比较强烈的排斥心理,他们更喜爱实用、大众、娱乐、休闲的运动项目,对体育课能与他们的专业特点联系在一起表示很赞同,我们应该引导好学生的这种心理,及时把它转化到他的专业能力服务中去。

2.在设计活动的内容时,除要坚持4个原则外,还应充分考虑到专业岗位需求

比如,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常见就业工种有车工、钳工、数控工等,根据这些工种的劳动强度和肢体运动特点,训练项目侧重提高学生的手指灵活度、手、眼、脚的协调配合和手臂、腿部力量等方面为重点的内容;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常见就业工种有导游、公司公关、宴会服务师、点菜师、订餐接待员、商务中心工作人员等,则以塑体、仪态、抗大强度、抗疲劳、超强耐力等方面作为重点内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工种有物流员、仓储员、报关员等,针对这些工种的肢体运动特点,就要设计以有效提高腰腹肌、手眼灵活协调、提高思维等方面为重点的内容。

3.设计活动的形式时,要结合专业特色对不同专业学生适用不同的活动形式

比如,机械加工专业属于理科,男生居多,对学生的注意力、身体协调性、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在设计时,应多采用比赛式为主,游戏式和团队设计式为辅的活动形式;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属于文科,又基本以女生为主,对学生形体姿态、交流、快速应变方面要求较高。在设计时,多采用健身操为主,游戏式和创设情景式为辅的活动形式;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文理兼有,男女生也基本平衡,对学生的灵活敏捷、组织协调方面要求较高。在设计时,则多采用游戏式为主,团队设计式和徒手操式为辅的活动形式。

4.设计活动的项目时,要以大众器材、大众项目为主

设计活动的项目时,尽量不要增加学校财政负担;要以大众项目为主,切忌不要选取学生不喜欢或不熟悉的项目。比如,可设计一套跳绳操作为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活动项目。跳绳,器材简单易取,学生喜闻乐见。通过有组织地进行集体训练,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规范、服从意识。而且跳绳时的全身运动及手握绳对拇指穴位的刺激,会大大增强脑细胞的活力。跳绳训练人的弹跳、速度、平衡、耐力和爆发力,同时可培养准确性、灵活性、协调性,以及顽强的意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专业特色体育课活动的评价体系

评价一个活动设计得好与差,应以是否遵循了全面性、实用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原则;是否坚持了活动内容考虑专业特点、活动形式符合专业要求、活动项目展现大众本质作为评价的主要方面。

考核一个活动中学生掌握得好与差,应以是否达到了本人的体质水平,是否提高了本人的能力水平,是否促进了本人的思想水平为标准。在实际的训练考核中,应从素质考核(体质水平)、达标考核(能力水平)、身心发展测评(思想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来衡量学生综合发展状况,并以此为据制定以后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形成一整套的科学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全面发展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璐,吴新宇,佘梦兴等.中国是否产生过体育[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1-6.

[2]刘瑞文.关于职高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思考与实验[J].中国学校体育,1997,(3).

[3]墨鸿科.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J].体育学刊,1996,(2):53-54.

体育专业特色篇3

 

活动教育教学是当前中职德育课提倡的教学模式。笔者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的实践中,对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了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就要求像德育课这些公共基础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关注学生专业,加强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融合。

 

在中职德育课中融合学生所学专业情况开展教学,也是进一步增强德育课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为此,笔者在所任教的2014级给排水1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活动教学中,进行了融合学生专业的实践探索。

 

一、中职德育课开展活动教学的必要性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德育课教学方式,由于针对性较弱,教学方式简单,所以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中职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声嘶力竭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常常令德育教师感到焦虑,学生感到无聊。这就需要转变德育课教与学的方式,如何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课吸引力,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是德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动力。通过创设符合学生专业特色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识,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做好职业规划,增强学生对德育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活动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体验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教材知识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活动教学的主要特征是:活动性和实践性。

 

在德育课开展活动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从体验中学,从学中做,从做中学”,它强调的是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重视活动、重视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能力训练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以可信、有用、愉快的方式,在快乐德育中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探索

 

下面笔者以2014级给排水1班《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规划,夯实终身发展的基础》一课为例,说明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实施过程。笔者本次课的课型为活动体验型,主要的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前准备,融入专业—活动体验,感悟知识—内化提升,运用知识—总结评价,梳理知识—课后拓展,深化知识。

 

1.课前准备,融入专业。(1)邀请学校2013届给排水专业毕业生、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曾国庆回校拍摄了一个3分钟的自我介绍的视频。(2)笔者把学生带到给排水实训室,邀请曾国庆演示套丝机的操作,并让每组学生代表尝试简单操作,笔者和学生一样,参与了操作,并制作成视频。(3)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旧报纸。(4)从学生的上一次作业“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中,筛选出两份有代表性的作业。

 

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学生专业特点等创设教学情境,在给排水专业中,套丝机的操作是给排水管道施工的典型任务,教师选取了管道工的关键技能作为切入点,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专业实习情境,德育课融入专业实习情境,给学生带来切身的体会,为新课的教学作充分的准备。

 

2.活动体验,感悟知识。(1)学生观看课前准备的第一个视频:2013届给排水专业毕业生曾国庆的自我介绍。2012年6月22日,他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给排水设备安装的技能大赛的总决赛,并获得二等奖,如今的他,已进入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读大专,实现了他的职业规划中的短期目标:升读大专。学生相互交流这个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三年,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会自我管理,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学生观看课前准备的第二个视频:学生与教师在套丝机上的操作演示。学生在观看这个视频过程中,课堂气氛情绪高涨,参与拍摄视频的学生代表亲身讲述与师兄的交流过程,分享操作过程的感悟,并知道套丝机的操作是给排水专业管道工的一项重要的操作技术。视频演示中的内容是学生所学专业,学生感到真实亲切,从而热爱他们所选择的专业,明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目标。

 

(3)学生参与游戏:“撕时间”。本环节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自主体验阶段,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感知,直接体验专业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好奇心,热爱所学的专业。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重点: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会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果单纯采用以说教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活动体验,融入对专业操作技能的体验,学生从感知获得的知识,就有可能促成学习行为的变化。

 

3.内化提升,运用知识。把筛选出来的两份作业“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进行投影展示,小组对照各组作品完成活动:分析和完善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的内容。

 

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关键阶段,学生在活动体验中重新分析自己的作业“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了解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资格证书的考试时间安排,就业方向,等等,这时候学生往往对自己原来的“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不满意,会有新的想法和职业规划,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提升,共同探索学生如何完善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并按照预定计划执行,突破本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4.总结评价,梳理知识。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强化阶段,教师通过对学生活动体验过程的评价,指导学生提炼出所学习的知识点,教师鼓励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指导学生通过学生手册查找给排水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将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会管理和合理安排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自觉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道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清晰。

 

5.课后拓展,深化知识。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最后阶段,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职业生涯管理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注重专业的实操训练,在专业学习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1.教学效果。(1)增强了德育课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德育课活动教学从学生所学专业的案例出发,采用学生师兄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案例,真实可信,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从专业引入到德育教育,使枯燥的德育教育有了“见得到,摸得着”的真实体验,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专业特色,体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职教理念,提高了德育课的针对性。(2)增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实施活动教学,融入专业特色的活动教学,避免了传统教学的简单灌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点拨、引导、评价、鼓励的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3)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融入对专业操作技能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好奇心、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在专业技能的操作演示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交流气氛活跃,锻炼了学生从事职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等。

 

2.教学反思。(1)德育教师要提高对专业课程的认识。要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专业特色,其前提是,德育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能根据专业特点选取相关的专业关键技能或专业典型工作任务,重构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才能把两者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提高德育课的有效性。(2)德育教师在交流实践中开阔视野。德育教师要主动与专业教师交流,开阔专业视野,积极参与专业活动,不仅仅从书本上了解,更应从中职教育的注重实操技能的特点中去了解,要深入观察和体验职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职业能力。

 

笔者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有幸于2011、2012年连续两年参加了我校参与的全国给排水管道安装技能大赛学生选手的训练工作,主要负责选手心理训练工作。笔者通过这次交流和观察,笔者对给排水专业的实训课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收集了大量给排水专业学生实训的图片和给排水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资料。这些专业认识和资料为笔者在德育课活动教学中开展专业融合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活动教学中,有些能力较差的学生有点自卑,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不敢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重视,要有意识增加对这些学生的关注,及时给予他们更多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体育专业特色篇4

关键词:成人教育;特色专业;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030―03

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和培养质量方面集中办学优势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是这一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拟在“十一五”期间建设3000门部级精品课程、3000个特色专业。江苏省开展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始于2006年,“十一五”期间共遴选建设了省级150个特色专业与300门精品课程,每两年遴选一批。近期正开展第一、第二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验收工作。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初衷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专业建设,进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但目前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大致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认识误区与问题

(一)对成人教育的偏见导致对特色专业建设思想上不够重视,观念有待更新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学校三大职能中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但多年来,成人教育在高校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许多高校的领导对于成人教育的认识的误区大致分为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比较保守,认为成人教育最重要的是安全稳定,成人教育规模稳定即可,无须想办法扩大规模,只要规范、不出事即可,学校不在意成人教育的收益,学校的工作重点是普高教学和科学研究;另一种倾向是经济利益挂帅,认为成人教育就是为学校创收、赢利的部门,规模要做大、做强,着眼在产业利益上,至于质量则另当别论。这两种倾向都没有真正理解成人教育的内涵。因此,成人教育在某些高校被边缘化、功利化。当成人教育开始特色专业建设时,许多高校领导由此也产生一些误解。有些领导认为可有可无,还有些领导认为有些特色专业的称号装点门面也不错。由于他们对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够,成人特色专业的建设的重视程度因此打了折扣,本来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经费就比较少,学校也不愿进行专项投入。由此导致倾心于成人教育研究的教师和管理者少,不做市场调研,对社会需求、学员的学习诉求无动于衷,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囿于旧框框、老套路,走过场思想、本位主义、社会责任感不强等观念,导致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难以有所建树。

(二)特色专业建设定位不明确,与普高专业建设存在趋同性特点

在成人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与验收过程中,部分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高校没有紧跟时代步伐,不重视成人教育的“成”字特征,视野不开阔,“普教化”倾向明显。一些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对成人教育人材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不明确,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思考研究如何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既突出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又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结果人才培养方案是普高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压缩版或基本类同,教学大纲编写也是如此。这样以普高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来用于成教的学生教学,自然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从事成人教育的师资中,有许多也同时从事普高教育,他们既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也有晋升职称的压力。因为成人教育的教学成果,课题立项没有普高的教学、科研成果权重值大,因此,很少有教师将目光关注于成人教育研究。在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验收过程中,虽然教师有许多教改成果、教学研究论文,但真正属于成人教育或应用于成人教育的很少,在教材编写方面也是如此。成人教育教材使用老化,新编教材少。成人教育教学、考核因循守旧,死气沉沉。照搬照抄、盲目借鉴的结果使成人教育教学水平止步不前,陷于一种恶性的循环。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低,培养质量无明显提高,没有起到先进性、示范性的作用。

(三)成人特色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缺乏保障(改革是促进大学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成人教育目前的质量监控主要是基于普高基础上的质量监控方法及手段,大都以评教评学的形式开展。成人教育的特色专业质量监控中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许多高校成人教育的特色专业在校外也有办学点,这些校外办学点的质量如何监控?如何使校外办学点特色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接近或等同于校本部的学生?在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验收标准中没有具体体现。此外,成人教育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不够完善,社会评价与反馈机制不完善。学生毕业后基本没有联系或用人单位的反馈,特色专业建设的社会效应难以显现。

(四)现有特色专业建设验收刚性评价标准较多,特色难以显现(改革是促进大学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浅议)

由于我国成人教育社会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虽然政府层面的管理在不断完善之中,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引导社会需求和成人教育发展的社会导向还未形成。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有利于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形成、建设、发展和创新的评估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评估和评价,往往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目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验收主要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按照学校投入、教育管理、教改成果、教学质量等要素进行评估,但其主要特征仍然是统一性,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这就给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以统一性的导向,要求不断强化办学的统一性,这必然不利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办出特色。

二、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特征

为了走出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误区,使特色专业真正为专业建设树立榜样、典范,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激励、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应抓住特色专业建设中的四个特性来正本清源。

(一)先进性

特色专业先进性体现在教学质量高,集中优势教学资源、一流的师资,得到行业认可,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度,能较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高等教育是社会继续教育的中坚力量,承担了大众化教育、全民终身教育的社会责任。因此,成人教育的专业建设要求比普高专业建设要求更复杂,与社会结合的紧密度更高。高校现有的特色专业一般是建立在优势学科基础上的,学科的发展与专业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发展性

成教特色专业应该是具有活力、持续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特色专业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潜心于教学研究。专业建设紧密与市场需求结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前景,不断开展各类学科发展前沿的相关非学历培训项目。

(三)差异性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性明显。二者教学对象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实践经验不同,学习形式各异,因而培养目标各异,有其各自不同的特性和需求。成教专业建设可依托普教,但不可依葫芦画瓢,只能互相促进。此外,高校之间相同的特色专业应根据学校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保持一定的差异性,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优我特”的差异化发展战略,这样的特色才能鲜明。

(四)示范性

成教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具有示范性,具体来说,在专业建设的理念上要清晰、独立;在课程设置、知识和技能培养上要科学、实用;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要先进、前沿;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要紧密、扎实。特色专业必须在以上诸方面或某些方面有鲜明的个性与特点,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其他高校的楷模,发挥示范、激励、导向作用。

三、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思考

根据特色专业的基本特征,结合现有特色专业建设认识中的误区和问题,提出如下五点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适应时展,满足教育对象需求

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要适应时展的需要,我们的成人教育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标必须明确。在短缺教育得到缓解的新时期,社会对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要求愈加强烈,同时,由于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对象“教育消费”观的形成,使“教育满足”成为衡量教育水平的最终标准。因此,科学地认识需求、充分、有效地满足需求,并由此而形成新型的质量观是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特色专业的建设就应该顺应时展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设计。

(二)更新思想观念,跨越教育时空限制

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领导者、决策者应解放思想,在成人特色专业建设上要占据主动地位,不能在普高专业建设后亦步亦趋。要处理好特色专业建设中规模与质量的关系,一般高校特色专业在教学点上都会设点招生,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特色专业建设验收应向教学点延伸,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教学点重视教学工作。同时,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适度拓展横向联合,大学将自己丰富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社会知誉度,与社会优质机构深厚的产业背景和先进的技术平台相结合,共同探索高层次继续教育新模式,是大学继续教育社会化的重要方向。此外,还可以引入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互认机制,推动高等教育一体化。

在当今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成人教育尤其是函授学生的教育采用网络教学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函授的学生由于面授时间的限制,与教师、同学交流的机会有限。有一些课程的学时需要自学完成,通过网络的教学手段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或交流,突破时空限制,开展自主式、开放式的学习。因此,在特色专业建设验收中,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一项必须验收的内容。应以加强成人教育特色专业的相关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建立立体化课程教学平台,师生互动,进而带动相关课程群的网络教学。

(三)共享教学资源,改进成人教育办学条件

成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教学资源。师资、教学条件、教改成果都应积极应用于成人特色专业的建设中。由于大学教育资源一般是以普通高等教育为目的开展建设,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简单使用大学现有资源开展大学继续教育,是无法真正满足大学继续教育需求的。对大学教育资源进行目的性整合,结合大学继续教育的特点综合利用,应该是大学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的有效方式。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师资、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硬件方面要加大共享力度。通过资源整合建设成人教育精品课程网站,加大成人教育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制作成人教育专用的全程课程录像,探讨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及条件。通过质量监控与反馈、激励等机制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四)明确教育差异,加强特色专业教学研究

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普通教育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继续教育则更注重专业性、实用性和职业性。在成人教育特色专业人材培养方案制定上要严肃认真对待,人才的培养方案是龙头,要清楚成人教育学生与普高学生培养的差异性,成人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使学生能学有专长,在所学领域能占据主动,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及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的基础上,明确成人教育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向,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教材的采用也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不能与普高采用同样的教材,需编写成人教育专用教材,教学辅助及实验指导书。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调动学习对象的积极性,重视其自主性和参与性,可针对职业需求增加报告、讲座教学,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重视实践教学。同时,应做好毕业生论文的评选工作,论文质量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现今多元社会评价体系中,人才的标准与规格也是多元的,不能用统一模式僵化地套用。

(五)注重自主特征,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体育专业特色篇5

关键词:教育技术;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Researchonthecultivationofcharacteristicskillsofeducationaltechnologymajorsstudents

wuDafei

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Yongzhou,425100,China

abstract:presently,theeducationaltechnologyspecialtyofsomedomesticuniversityislackofonstudentscharacteristicskillstraining.thisleadingtostudents'lackofcompetitivenessintheemployment.thispaperpresentshowtoestablishtheeducationaltechnology’scharacteristicskillstrainingsystem,combinedwiththecasedescribedthedetailedimplementationprocess.

Keywords:educationaltechnology;professionalskills;curricularsystem;practiceteaching

虽然不少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比较重视,但是缺乏针对性,没有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导致专业技能培养缺乏特色和优势,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1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色技能培养体系

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是一个综合的体系,要从多方面仔细调研、合理构建,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经调查、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色技能培养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1.1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是本学科领域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创造型人才,主要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软、硬件开发的技术人员,电教机构、网络中心的管理及技术人员,教育技术新理论与新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等。

我们只有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规划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有的放矢。

1.2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等多个学科,但是我们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不能一味求大求全,而应该坚持“够用、实用”和“少而精”的原则,要大胆删除一些过时和不实用的课程。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5个专业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几个适合的专业方向,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了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外,其他课程应当作为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开设,这样就能解决学生“学得杂而不精”的问题。

1.3确定专业的特色技能及内容

在确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色技能及内容时,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不能完全一样,各学校之间也要有所不同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高校应当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例如: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时不能照搬重点大学的模式,应当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此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4制定专业特色技能的培养措施

在确定了学生要掌握的专业特色技能及内容之后,就要制定科学详细的培养措施,然后有条不紊地实施。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三方面着手,大胆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指导力度,采用多样化考核形式等措施,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特色技能的方法都可以采用。

1.5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

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特色技能的考核,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建议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最后,要制定评价的细则与量化标准,量化的内容要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对学生实施专业特色技能培养所产生的效益,要建立一个反馈机制,可以从学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的评价、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所获奖励等方面进行综合衡量。

2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色技能培养研究个案

以我校为例,依照教育技术学专业特色技能培养体系的规划要求,从2005级学生开始,实施了专业特色技能培养,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内容如下:

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制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在教育技术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以下工作:各类院校现代教育中心的网络管理与技术维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电视台的摄、录、编工作;教育软件设计及开发工作;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工作等。

体育专业特色篇6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市场需求标准

一、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

1.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

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现代职业教育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拓宽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在确有需要的职业领域,可以实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1]由此架设起职业教育的“学历通顶立交桥”,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创设职业教育的这一区域性环境,笔者曾提出地处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恩施州必须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坚持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并举,调整、巩固、充实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发挥高职院校的龙头作用、在强化高职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其逐步升级,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应的专科、本科、硕士等合理层次,培养高技术的岗位操作者、新技术项目的开发者和特色产业的管理者。[2])在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的多层次办学实践中,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已涉及到旅游、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会计、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与制作、学前教育等10多个专业,探索了“3+3”、“五年一贯制”等多种学制培养方式,招生考试方式由统考发展到部分专业单独考试,从而为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4]

2.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地方性职业教育和民族职业教育院校,在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中要突出特色专业建设。一般地讲,行业性职业教育院校,如铁路、船舶、民政、航空航天、建筑、旅游等职业院的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要求是相对应的,专业特色与办学特色比较明显。地方综合性职业院校,因面向的行业产业面广,专业设置上数量多涉及范围面广,加之大都从原有中专技校合并升级而来,虽有10余年的改革发展,但地区差异和办学水平差异难免存在,特别是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差距更大。因此办学特色是欠发达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构建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而办学特色又主要体现在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专业特色上。在专业设置选择时,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导向,适当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学技术进步特点及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在职业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建设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专业,是职业院校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提高办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我国经济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客观要求能够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个性所在。特色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程度如何,最终要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体现出来。

什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我认为,衡量特色专业的标志至少应有以下8条:1、适应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2、学院自有师资力量有基本保障,形成了教学优势。3、教学体系完备,实践实训设施配套。4、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上,有用人单位“订单”作保障。5、专业课程设置体现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要求。6、就业岗位面向较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7、5―10年内招生人数不断增长。8、新专业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发展势头良好,3―5年内的规模效益可测。上述标志综合反映学校对专业的设计能力、生源的吸引力、毕业生的岗位辐射力、教学资源的集聚力、教学管理的调控力、以及规模质量效益的程度。[3]因此,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教育个性。

二、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标准

1.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需求标准

标准是检验质量、数量和工作效率效益的尺度。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职业教育要以对接地方特色产业为切入点,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具体地讲是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工作系统要求。它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与节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的保障。

2.特色专业建设标准的主要指标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设置的衔接,衔接的关键与核心问题是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并应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统筹组织实施。因而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需求标准在运用时要具体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设置专业目标定位指标,用来考察专业调研论证、岗位能力分析、职业资格证对应状况;专业发展趋势指标,用来考察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可行、专业拓展空间、专业文化前景情况;学习课程体系指标,用来考察专业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实施及教学管理的效果;专业教学团队指标,从基本条件、结构、教学素质能力、科研成果水平、培养发展前景、校内外专兼结合比例等方面考察;教学资源设施指标,主要从校内外实训基地及使用率、学生顶岗实习及管理、专业图书、数字化教学资源、校园文化、基础设施设备等方面考察;教学管理保障指标,主要从管理制度、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考察;人才质量效益指标,通过学生参加素质教育的日常行为、专业技能考核获证、参加各级竞赛获奖、就业创业成果、专业学生数量等方面考察。

综合反映上述指标的教学文件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规划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从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学制模式等方面,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2014年6月16日

[2]于永超.西部地区民族高职院校适应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n].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体育专业特色篇7

 

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着力于专业特色化进程,成为工商管理专业面向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当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正处于改革发展之期,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教学滞后等问题,强调深化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立足于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展望,就如何深化专业特色化建设,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助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所面临的困境

 

1.1目标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在于依托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表现出“培养目标雷同”“目标定义模糊”“个性化元素缺乏”等问题,以至于专业人才培养与高校办学特色结合不紧密,办学的特色元素未能在专业培养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多为地方院校,教育资源相对比较有限,这种不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会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人才培养难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与市场就业的对接性问题日益突出。

 

1.2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不专”,专业共性驱动、特色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工商管理专业从本科层次,再到高职教育层次,专业教育兴起的同时,也面临着“共性趋同、特色弱化”的发展窘境。一方面,国内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照搬国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培养层次的定位等方面,缺乏个性、特色,出现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不专”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过于追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管、理、工”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其专业建设的特色性,但美中不足的是弱化了培养质量的兼顾,复合型人才不复合,反而“管、理、工”样样不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色教育反而成为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阻碍。

 

1.3专业教学滞后:专业课程内容滞后性显著,“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突出滞后性是当前构建特色化建设之路的重要问题。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工商管理的诸多职能发生变化,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发展中,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很多地方高职院校在适应发展的过程中,专业调整发展的主动性不足,教材内容不仅比较陈旧,而且教材缺乏典型的本土化案例,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的优化与调整,所做的功课不足;其次,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不仅导致教学僵化,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学无法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兼顾,特色化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特色化的发展基础不牢、专业建设面临先天问题等。

 

2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面广泛,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强调高职院校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应着力于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既要认识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也要着力于“创新”驱动力,实现专业特色学科的建设工作。高职院校以地方院校为主,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推进,可从下图所示的四大方面着手。一是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下,形成更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专业性;三是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突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四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特色化建设夯实基础,也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支撑。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的“四力”模型

 

2.1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导向性,关键在于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的基础之上,量身打造符合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契合专业建设发展的目标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审视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强化市场为导向,扎实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突出培养的层次、方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方案。例如,地处武汉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充分结合武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的集中优势,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结合民营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地方培养特色的人才目标机制。

 

2.2积极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调整,是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的重要方面。课程体系的优化,关键在于紧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要契合市场需求,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在不断地适应与调整中,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内容设置应与时俱进,紧扣社会发展进程,对核心课程进行优化与调整,强化公司治理等核心内容的建设;其次,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融入,通过复合型的课程开设,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形成更加灵活的、开放的、务实的课程体系,突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

 

2.3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突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实践教学环节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化建设的重要领域。首先,高职院校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开展,并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都是当前实践环节改革的有效之举;其次,优化与调整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多元化教学形态,依托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探究式教学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2.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化解建设夯实基础特色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教师的有力支撑。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引进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断壮大现有教师队伍;其次,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强化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求;最后,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教育教学创新,为专业特色化推进,夯实发展的基础。

 

3结论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在深化专业化建设的进程中,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只有教育教学基础不断夯实、院校自身优势不断兼顾,才能铺设好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体育专业特色篇8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自主学习型

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与他的工作环境、岗位职责相适应,与

学校特色发展对他的需求相吻合;而作为一所学校,特色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依靠教师在理念上的认同和智慧、能力上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多维对接,就是希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能够有效衔接,能够相互促进和发展。

一、专业知识与特色发展内涵的提升凸显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专业知识有了新的要求: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第二,对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第三,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与教学理论;第四,关注通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教师掌握和发展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也是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提升的要求。

1.学校特色发展的特殊性需求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是学校特色发展,而学校特色发展的特殊性需求是什么呢?那就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举三个例子来理解:

我们青剑湖学校“剑湖文化”教育内涵的挖掘,逐渐形成学校优质教育的特色,其标志就是形成了三大亮点:学校自主德育、生态课堂和书画特色教育。

学校自主德育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以“发展教育”思想为主导,统筹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自主德育要求教师能正确把握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德育要求,能掌握教育方法潜心育人,能创新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引领学生发展。实际上,实施自主德育需要教师专业知识的支撑。

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强调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学习行为,它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以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路、构想和做法,这些同样需要教师把握课堂教改的专业知识。

我校创建书画教育特色的总体目标是“以画养品、以文化人”,通过书画教育,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形成文化特色。学校通过教代会将中国书画教育作为我校特色品牌来用心打造的发展共识,着力建设具有浓郁的校本气息和鲜明个性的中国书画教育特色。可见,有效实施中国书画特色教育更需要教师专业知识的支撑

2.专业知识适应特色发展的自主式培训

概括我们工业园区不少学校适应特色发展的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方式,一般采用三种自主式培训来概括。

(1)个人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要求,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情况,自

主选择学习内容,学校要求教师每人填写《个人专业知识拓展学习卡》,敦促教师学习。

(2)小组互动学习

教师利用网络或学校统一安排的学习时间,分教研组或年级组进行互动学习,每次学习由自己小组列出一些学习提纲,便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学习活动,每组填写好《小组互动学习记录卡》。

(3)团队学习

学校每月以专题学习讨论的形式向全校教师布置一些学习讨论题,教师可选择一、二个题目自学并写出“学习手记”“学习随笔”或“学习反思”,同时进行小组或全校交流。

事实上,以适应学校特色发展为目的的教师专业知识培训,自主式培训比较适宜,它适应了不同层次教师的个性专业需求。实践证明,教师专业知识是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提升与凸显的前提和保证。

二、专业能力与特色发展推进的互动生成

在对“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两个教育现象如何互动生成的思考和辨析中,我们的理解是:这好比物理学上“能量”转换的客观现象,一种能量形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能量形式。因此,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应该是可以互相作用、互相生成的。

1.教师专业能力的助推性作用

教师专业能力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助推作用可以用三种途径来表现:

(1)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儿童为本”的理念

如:根据本校教育特色内容“制定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围绕教育特色要求,进行自我评价”等。

(2)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教育创新”的特性

教师应根据本校教育特色要求,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如:“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特色课堂中”“设计丰富多彩的班会特色教育活动”等。

(3)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沟通合作”的能力

承担学校特色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教师的个人力量,教师需要发挥同学生交流、家长沟通和社区合作的能力,共同承担任务。

2.学校特色发展的支撑性效果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适合的展示平台;同时,学校的特色是什么,需要教师哪方面的专业发挥,这也给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目标;另外,平台越广、目标越明确,教师发展的机遇就越大。

总之,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条件和基础的。因此,我们要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对接,旨在把握三个要素:①思想上认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方法上争取两者有机统一的多方位联系;③效果上达到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体育专业特色篇9

关键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研究

一、开放教育三十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央电大的老牌传统专业从中央电大建校之初就开始设置。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30年来从广播电视阶段到网络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了完整的远程教育历程。30年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不同形式下的远程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经典案例,其中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是最为宝贵的。进入21世纪,电大的远程教育进入基于网络的教育阶段。从1999年起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就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模式设计和招生办学。从2000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招生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2000秋-2009春)是基于固有资源的学习阶段,它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基本是以课堂面授思维模式下的课堂搬家与在线资源保存(含下载)学习模式;中期阶段(2009秋-2014秋)是基于动态资源更新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央电大此时更新了办学思维,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模式变更为教学规则组合模式,即: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模块化,基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通识课、实训课、实践课,本科还有补修课程。专业规定学分,在学分的规定范围内,模块课程自由组合。这种设计其实已经在顶层将专业和课程设计纳入网络在线教育能够实现的学分管理框架内,即为学分银行使用奠定基础。这种模式是以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设计模式,但是课程的运行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后期阶段(2015秋-2017春)是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实施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此时进一步转换了办学理念,将运行于moodle平台的(为学生建立网上动态网站工具)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的教学设计先行的模式变更为教学设计与教学进程同步运行的模式,即:专业负责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在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上随时更新资源、随时实施交互、随时进行教学、随时实施教学监控、随时进行教学行为统计和管理、随时进行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价、随时生成课程教学资源。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网络的普及和升级已经呈现出一个自媒体+移动的崭新面貌,慕课(公开课)和移动碎片化资源倒逼远程专业和课程建设必须尽快跟上技术的步伐。moodle平台的产生,使这一切成为现实。2015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全面投入运行,在新的平台功能的框架内进行专业重新设计,课程资源结构设计已经水到渠成。在新的平台模式下,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了新的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国开学习网可以自由地复制、使用或者修改课程内容,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界面栏目,增删教学内容。界面课程学习内容和行为列表都显示每个在线者的教与学的行为,包括每一个细微的访客使用细节,登陆者可以对课程所有信息进行分类和搜索,按各自的需要登陆课程,和接收信息,并设计教与学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平台理解成一个自媒体的学习平台,是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空间。在国际方面,关于远程在线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研究在世界各地的实际情况各不尽相同,各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大不相同,况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土专业,韩国、日本有汉语和汉文学专业,但是学习和研究角度与我国大不相同,也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

二、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1982年开办以来,一直坚持服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模式,没有真正设计出具有远程和成人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结构。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者都从全国重点高校遴选专家、教授担任教材主编和课程主讲,电大教师只负责课程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曾经委托北京的一流普通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助理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的主编主讲,编写出一大批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课程教材,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基本是对普通高校的模拟,没有真正体现出成人教育的特色,除了使用广播和电视播课外,基本没有实质意义的远程特性,形式上还是课堂搬家。尽管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中央电大最早开设的文科专业,但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并没有领先进行专业建设的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从80年代初招收成人专科,先用广播语音授课,1987年后开始转向电视授课,21世纪开始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实施教学。2001秋季,按开放教育试点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北大中文系以及北大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担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过中央电大与北大中文系的努力一直坚持到2003年春季结束。到了2005年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与武汉大学文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联合办学,继续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尽管经过了20年的办学经历,但是在专业建设的创新方面没有大的成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主要包括专业结构、专业教学、专业管理、专业目标设计等几个方面。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教学组织是学管理,协作分级教学,所以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省级分部(省级电大)、地方学院(地市分校)、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四级办学机构的教学职能分工明确,在统一的框架内各司其职。就专业建设而言,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顶层设计和专业指导性规则模块的设计,以及课程框架和课程选择范围的制定,并负责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省级分部(省级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落实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确认,以及在课程框架内对课程选择进行确定,并负责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地方学院(地市分校)负责专业结构的实施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落实,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教学点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自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负责学习者在专业结构内的学习和完成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学分,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学员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辅导学员课程的学习和学业的完成。作为省级电大的专业改革,由于受限于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结构的限制,其改革的主动权是有限的。省级电大只能够在专业结构以及课程框架内对课程进行选择,其改革的主要空间是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专业结构方面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课程选择;专业教学方面重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进行非统设课程的特色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开设特色栏目,进行特色教学活动;专业管理方面重点在于建设灵活机动的专业管理和教学团队,制订可操作的团队建设方案、团队实施方案、团队活动制度、团队活动空间、团队建设考核机制;专业目标设计方面重点在于专业教学效果调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业绩考核和教学规律反思。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山西电大国开、省、市、县教学系统建设机动、灵活、高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利用moodle平台的在线课程设计及承载功能,建立真正的基于课程为单元的专业模块化结构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体现汉语言文学特色的多种媒体资源+移动app输送的自媒体终端资源课程;在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开展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以动态资源更新与随时活动积累相结合的网络课程教学;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为目标,建立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组合课程,真正在互联网上体现出语言与文学两个不同模块系列的课程特色,建立起特色课程基础上的特色专业;通过使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功能开发网络课程,锻炼教师网上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网络专业课程建设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在moodle平台框架内重新进行了专业特色教学设计,为开放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

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性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从内容方面分类包括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通识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性也由课程类型决定,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本土类课程的汉学性,语言类课程的理论性,文学类课程的艺术性,文化类课程的史学性、通识类课程的社会性。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的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围绕教与学的改革,由此体现出教学改革的特色。在网络远程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与学的表现形式为:教学主体方(教师)的网上资源建设、教学交互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评价实施、有效教学反思设计;教学客体方(学员)的学习资源获取、在线停留方式、教学活动参与率、教学效果反馈、学习成绩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也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中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后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更新了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课程设计模式,但是我们受过去初中期教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中初期设计的“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的限制,还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也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本专业的课程教学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当前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借助能够充分满足“在线教学”的moodle平台功能和它支撑下的国开学习网,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为此进行富有特色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设计的条件已经成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去一直采用教务规则先导的课程管理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首先满足教务管理要求,课程教学也是管理规则重于教学内容。课程和专业建设的学科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表现在资源建设方面,专业特色极不明显。为此尽快设计一套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学科特色的管理和教学模式也是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活动、课程团队活动需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特有的语言+文学特色,即语言方向的逻辑性、理论性;文学方向的形象性、艺术性。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社团组织活动的感染力和文化艺术影响作用。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设计课开发出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艺术感染力的网络课程资源:例如运行在平台之上的《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2》;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过程:例如在每个课程界面开设的“特色栏目”;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教学团队活动:例如每学期定期举行的2-3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团队”和“汉语言文学课程团队”的专项活动。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率先探索网络“在线教育”在经历了初期、中期摸索阶段发展之后,受后期阶段慕课+移动学习新模式的影响下的专业教学规律。它是在受moodle平台启发下,专业教学思维的体现,这在新型网络教学环境下,具有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探索意义。它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学分银行落实奠定了基础。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建设设计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过去一直是面授和初级远程教学模式,在既体现专业特色,又体现远程“在线学习”特点方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为教育研究在专业建设理论方面提供“在线课程”支持下的专业建设成果。在实际应用方面,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传统性专业,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秋季开办)从全国电大2000年开放教育办学项目启动以来,一直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体系的支柱性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结构和招生规模一直很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全省也是专业教师队伍最齐全,教师素质最高的专业之一。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本专业一直走在前列,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教师,产生许多优质课程资源。在网络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自媒体+移动学习时代,本专业率先进行新媒介下的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开放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研究意义深远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以来,新的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了适应国开即将教学计划变更为教学规则,将专业课程模块化、组合化,实现真正的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模式设计,避免过去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影响,特别是改变“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形成的专业思维定式,使专业教学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管理和专业教学方面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和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建设一大批满足“在线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充分满足学员在moodle平台功能支撑下国开学习网上的学习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具有非常具体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在聘请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电大2009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并根据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结合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的教学功能,确定了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在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的指导下,研究了升级版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对象需求类型、特色资源建设、特色教学设计、特色教学过程、特色课程建设、专业管理、课程管理、特色实践教学、特色教学团队、教学效果评价(含课程效果、实践教学效果、毕业生追踪调查效果)、特色专业活动社团(含专业学术组织、专业特色组织、专业学生组织)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确定研究试点聚焦基层教学点,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反馈修正,通过课题组和专家研讨、会诊,最终形成研究结论。本项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座谈讨论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实践验证法、专家指导法、实际验证法。聘请了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具体内容。对山西电大2009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包括对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的调查。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得到预期结果。经过多年的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一直徘徊在专业管理和课程资源建设的层面,未能够达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与新媒体教育技术融合研究的水平。本项研究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特色”研究,将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回归到强调专业学科特点上来,使开放教育的专业建设由教学研究提升为学科与教学相融合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全省广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才干,也才能够使广大学员得到高水平的专业学习收获。这是本课题的最终目的和最实际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俊洪.网络时代的中国远程教育:问题与出路[J].开放教育研究,2002(3):8-12.

[2]徐海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4(7).

[3]钟志贤,黄林凯,范艳敏,宋灵青.远程教育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访远程教育专家michaelG.moore[J].中国电化教育,2014(8).

[4]杨开城.学生模型与学习活动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5]杨婷婷.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15).

[6]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7]李松坡.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平台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8).

体育专业特色篇10

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着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等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公共体育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素养提高、适应职业生涯有独特的教育作用。为了更完善体育课程的理论体系,促进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本文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对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1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义

学生体质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p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公共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主要目标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就业能力与素养,是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发展的综合基础课程。因此,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建设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体育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离开了这一目标,体育课程建设将误入歧途或舍本逐末。

2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围绕本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和办学目标,以育人为根本,以体魄与人格并重的学校体育观为指导,加大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和评价体系标准。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不断深化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断优化公共体育课程管理;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师队伍水平,保障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强化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考核检查,切实加强课程建设的领导工作。

体育教学是实现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和最为有效的途径,在保证开齐开足体育必修课的同时,努力拓展体育选修课程开设的空间。体育教学中强化分层次教学、特长教学和兴趣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用性和终身性。要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关系,确立多元培养目标,按需设计多种培养规格,建立多途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教师,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体育教材。促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课程应依据高职教育倡导的“能力本位”模式,以“强化职业技能掌握、职业体能储备和终身体育意识”为核心思想,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教材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发展多种教学模式,实现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职业化、差异化。

3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宗旨,发展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特色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的教育特殊性,在体育教育层面上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教育模式,结合本校专业的差异性,以及今后的职业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建设,强调在体育教育中突出职业特色,并且使学生在高职院校所接受的体育教育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培养一定的职业素养,为国家社会培养真正的高等应用型、高素质型的综合人才。

3.1建设一支有教育特色的育人队伍

教师是办好特色学校的依靠力量,是创办特色学校最重要的条件,要想形成学校特色,必须拥有一批富有教育教学特色的教师骨干教师,而基于我校特点,只有发掘本校内在教师资源,发现并积极培养有独特风格的特长教师才有发展的可能。为此我们积极贯彻“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管理理念,在为特长教师冒尖发展创设好环境外,更是加大了师资培训的力度,组织好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筛选、优化组合,使广大教师掌握专业技能,熟悉学校特色工作的发展和落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3.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1)灵活组织开展好各类活动,在活动中促进特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2)积极参加上级开展的各类活动比赛,争取高层面创出佳绩。

(3)加强横向联系,与兄弟学校联盟,促进切磋交流,共同谋求发展。

3.3拓展学校自身优势的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