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庭教育的内涵十篇家庭教育的内涵十篇

家庭教育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27

家庭教育的内涵篇1

关键词:母亲素质;家庭教育;孩子成长

家长的使命就是传帮带孩子,传承自己优良品质,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消解疑惑,带动引导孩子走上健康上进的路。母亲素质与家庭教育简而言之就是言传身教,拆而析之,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效之以行。父母的行动是孩子最好、最直接的参照。父母如园丁,好的园丁凡是经手的花木总能侍弄到赏心悦目,好的家长应该总能把生养的儿女调教到称心如意的地步。小时候一个个孩子都那么可爱,大了差别就出来了。是差在孩子吗?不是!其实家长教育调教之精力、之心思、之韧劲、之技巧的差异也是问题的原因。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生难忘的。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往往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做家长的(特别是母亲)总是情不自禁地竭力避免让孩子受苦。这无异于害了孩子,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情感经历,这种情感经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毅力和能力,而这种情感多方是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因此作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把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观念,把我们民族的各种美德传播和灌输给子女,这是家庭教育中母亲素质的体现。

一、使人忧虑的问题

1、母亲对孩子的社会性教育状况堪忧

相当一部分母亲把子女看作“私有财产”,忽略了“社会人”的角色,因此,在教育理念上往往基于孩子的成才、家庭的幸福、父母的愿望,母亲教育观念中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重才轻德,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2、母亲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有待更新

教育观念偏颇。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集中表现为“五轻五重”。即: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生理发育,轻心理健康;重生活安逸,轻爱心教育;重孩子成材,轻自身素质;重全家呵护,轻和谐教育。

3、母亲心理健康有待强化

不少母亲在激烈变化的社会现实中,无法面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做出调节,如:职业的变更、商场失意、人际关系冲突以及教育子女的失败等,最终导致心态失衡。

4、母亲的示范作用有待提高

母亲们严厉地要求孩子这般、那般,而对自身的示范作用往往注意不够,实际是为需求一种自身心理补偿的一种表现,教育孩子可谓是苦口婆心、乐此不疲,但自己却是懒得做给孩子看。

二、当今母亲素质教育的建议

社会转型给家庭教育带来新的困惑,也对每个家庭面临新考验和新挑战。下面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谈几点母亲素质教育的建议。

(1)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母亲素质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母亲学习现代教育知识,不仅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是母亲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这样才可能让家庭教育从经验型、自然型发展到科学型。

(2)母亲要向孩子学习

今天的孩子成长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多向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影响成人世界的潜能,孩子们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理念反哺给成年人已经成为必然,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母亲向孩子学习是当今家庭教育观的重大突破,是家庭教育走出误区的重要途径。

(3)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要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把握孩子的心理脉搏,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以正确的指导,我们就必须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变“教育和训斥”为“交流和沟通”,变全知全能的“家长”为共同学习的“朋友”,只有这样:我门才可以得到孩子们的真心理解,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5)改进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母亲仅有教育孩子的一般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母亲的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了解孩子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指点孩子的能力、保护孩子的能力、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等。

(6)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教育的内涵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家风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站,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及其价值观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主要借由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为培养方式,实现培养目标[1]。且这种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家庭教育既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又是贯穿我们整个人生的终身教育。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因而,尽早开始家庭教育极为必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家庭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人生规划及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自党的十对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作出指示以来,各地各部门都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活动。在此背景下,社会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家庭。这些家庭中,有些敬老爱老、传承孝道;有些热心公益、积极助人;有些爱岗敬业、甘于奉献……[2]这些文明家庭的特点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融合于中华家庭的基本理念,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强势引领和深化当代家庭教育,成为涵养心灵、丰盈思想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育人的环境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父母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地位

弘扬优良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新时期构建和谐家庭的新思想。家长作为社会的一个主要群体,要为建设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尽自己的力量。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家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坚持立德树人。二者在立德树人的培育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坚持其导向引领作用,既能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施行,同时,又能在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观念意义,更是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家庭教育应该准确把握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上的共性取向和核心诉求,以爱与责任为切入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进行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考虑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同时,还要以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形式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学习、模仿、行动和反思上下功夫,帮助他们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理解,掌握一定的育人理念与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注重家庭教育的总结反思与激励性评价,才能在日常生活点滴中,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想法,抓住机遇循循善诱,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需要塑造优良、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注重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增强子女的安全感。家长要严于律己,注重自身修养,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同时,要积极倡导每一个家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通过家庭成员具体践行和传承,培育优良家风,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生活,让家庭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深入孩子的思想与心灵。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造就杰出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家庭教育实施中,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情、行的统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慎始、慎独、慎微,优化家庭教育质量,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最终,借助家庭教育的先入性、奠基性、连续性等优势,反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家庭教育的内涵篇3

关键词:传统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0)12-0-03

传统家训是在传统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以及儒家伦理社会中形成发展,并保留至今的道德智慧和价值原则。家训文化至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曾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为更好地推进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深入探究传统家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一、挖掘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之处

(1)内容上相融。传统家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传统家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发展,是建立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地域环境基础上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传统家训倡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相契合,特别是与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高度一致,两者的核心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内容的角度而言,经过传承发展,家训文化已经拥有比较完备的伦理规范和实践要求,与时代相衔接,挖掘超越时空的深刻价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有根本”和“活水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取祖先的智慧和经验,积极传承并有效融合了优秀传统家训思想中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用崭新的时代精神引领传统家训的道德精髓,使其不再仅是面向个人面向家庭家族成员,而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面向国家层面阐发的价值理念,实现了传统家训的当代传承和创新性转化,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

(2)性质上相同。传统家训训诫子弟、家庭成员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在传递社会意识形态。传统家训强调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社会伦理的三者融合,深刻说明了传统家训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家训内容通过家族家庭的教化,实现代际传承,家训文化不断发展和丰富。家庭训诫(教育)作为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列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形式上虽在家庭内部进行,但其内容性质上是社会的。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认识理解家训,家训的核心教育思想取材于社会意识形态需要并受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在价值上共同指向教化人心,导人向善的立德树人的目标,有助于引导民众全面提升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凝聚社会力量,都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形式上相通。家训,作为家庭教化训诫的一种规范活动,其教化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训诫教育,说理教化为主的对话形式;以家书著作、诗词格言为主的书面形式;以楹联刻碑、意义物品为主的实物形式;以祠堂聚会、实践锻炼为主的活动形式,还有少数民族地区,以特有的族规民谣、歌曲舞蹈等方式对家庭家族成员进行教化。这些教化形式有的用于日常训诫活动,有的在特殊的庆典、节假、仪式上进行,或者以身示范,或者榜样教育,或者奖励激励,或者斥责处罚。家庭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传统家训教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于今天家庭教育的模式是相通的。習总书记曾强调,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要注重日常养成,方式方法要增强实践体验,基于此,传统家训在教化形式上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把握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古今之别

(1)传统家训带有专制性,而忽视平等性。例如传统家训中的政治伦理思想,虽然也强调“胸怀天下”“秉公办事”“公忠体国”“报国尽忠”“尚廉奉公”“仁民爱物”等,但不能代表真正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其政德、官德中有许多糟粕的东西。将国家与君主的关系视作等同,“忠君”即是爱国,对君王忠诚要求超越法纪,以血缘亲情促进政治伦理,把私德看作公德,家与国一体,公私不分。总体而言,传统家训在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以及政治伦理上,其要求和内容带有封建等级性,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性。传统家训非常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规范要求,来尽自己的义务,但在处理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妻关系、兄弟长幼关系的道德要求上,权利集中在父、君、夫、兄,而义务则集中于子、臣、妻、弟。人与人之间明显被当作不平等的社会公民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现代家庭教育中,每一个个体是平等、自由的,个体的道德选择以及所遵循的道德原则是崇尚与敬重。

(2)传统家训强调权威性,而忽视个体意识。传统家训诞生于农耕社会,继承了以家族为主的宗法精神,宣扬无条件的服从父权、君权,唯封建伦常是从。这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的革新革命意识,禁锢了个人的进取精神,也使得中华民族性格中出现了逆来顺受、因循守旧、明哲保身等消极思想。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传统家训用封建纲常对家族成员进行灌输,将违背个性发展的道德要求强加于个体之上,忽视了个体的道德权利和自主性,忽视了道德的主体自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重他律,而轻“自律”,重权威而轻民主,重传统而轻变革,重约束而轻自主。这些与我们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在古代“爱国”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传统家训强调的“忠君”是封建统治者对社会成员的要求,是法律严密控制下的“忠君”,而不完全是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和意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倡导的是社会成员发自内心对国家的深厚情感,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宿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价值追求,强调的是所有社会成员个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自信和行为自觉。

(3)传统家训注重情感教育,而忽视教育的理性。宗法制自西周起开始创立,形成了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制度。在这样的政治制度下,传统家训注重的是血缘亲情在维系道德当中的作用,重亲情、重习俗、重经验,而轻视理智、轻自由、轻创新,忽视对孩子追求远大志向的培养,把道德变成了迎合家族和封建等级制的方式。以传统孝道为例,传统家训中强调的孝德观念是基于血缘基础上的家族权威的孝道教化,灌输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的禁锢主义思想,具有“愚民”性,塑造了一批批“愚孝”“愚忠”的庸碌之辈和“贞女”“烈妇”等牺牲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之下,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在教育中强调理性的孝,强调建立在平等、法治、公正基础上的理性的孝。

三、推动家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作用

(一)继承传统家训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连续体,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能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同时,从文化的民族性与结构演变来看,任何一种新出现的文化要为其民族的大众所接受,必然要有与该民族现有文化或者传统文化相应的文化基因,二者才能相融相通。涵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强调的是以优秀传统家训所蕴含的德性精华“滋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观的自觉养成。

1.提取中国优秀传统家训的思想精髓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为准绳,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吸取传统家训的精髓为现代社会服务。继承传统家训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首先要从传统家训中提炼出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大众需求的核心要义和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家训的发展演化中,其优秀的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等方面。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家训美德已经深入到了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当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些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厚实的思想基础和道德资源,也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2.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家训的挖掘和阐发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这是任何道德文化都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传统家训文化经过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逐渐发展而形成,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社会的印记,在内容和形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地方。用传统家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把其中带有阶级性的、愚昧性的、时代局限性的成分剔除出去,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发掘出来,进一步丰富其思想道德资源,激活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因子,努力推动传统家训文化中最核心的最优秀思想进行进一步阐发,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宣传手段,增强传统家训话语感召力和影响力,使之符合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推进传统家训文化与时俱进,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供丰盈而充足的养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家训创造性地转化

家训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以传统家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延续了家庭的教化训导功能,又推进了家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引领下,新的时代要求激活了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代的活力和价值,同时,在不断健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的背景下,传统家训的消极因素得到抑制,积极因素在与现代社会的契合中需要逐渐实现升级和转化。

1.升华传统家训文化的高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化条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同时,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打破血缘、地缘关系,逐渐从熟人空间想陌生人空间转化。传统家训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必须突破传统家训的封建小农经济的历史局限性,立足现实语境和当下的视域,进行现代化升级,在内容上,形式上、表达上升华传统家训的高度。在内容上,以传承弘扬家国情怀为着力点,传统家训的处事伦理观的现代构建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相一致;在形式上,借鉴传统家训的伦理教育方法,坚持符合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原则,把传统家书、楹联、歌谣等教育载体和形式赋予时代特色,注重现代家庭教育,注重优良家风的形成。在表达上,主要注重反映现代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话语对优秀传统家训核心要义进行阐释。传统家训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其话语表达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文化条件,有些文字难懂难记,在传播性和实用性上受到限制,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对照引领,探讨切合时代气息的中华“新家训”飞入寻常百姓家。

2.构建新型家训文化

家庭教育的内涵篇4

【关键词】亲子阅读家庭教育家长孩子阅读兴趣

亲子阅读,实际上是透过家长与孩子的阅读互动和沟通,来帮助孩子们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的过程。在追求学前教育和家庭素质教育的今天,弘扬亲子阅读的精神和理念,大幅度传播亲子阅读的内涵,应该成为广大家长的共识。正是基于如此考虑,对于亲子阅读作用的探究,才显得更为必要。

一、亲子阅读可以极大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

亲子阅读在某些地方也被称为“亲子共读”、“亲子伴读”,其涵义都突出了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的实质。所以,研讨亲子阅读的相关内容,首先要深刻理解亲子阅读的诉求和内涵实质。我们可以看到,亲子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家长带着孩子阅读书籍、课本和课外读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丰富,也是对家庭氛围的良好调节。父母引领孩子们走进读书的美妙世界,可以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提供强大的精神寄托,可以帮助孩子们学到书籍中的知识,领悟阅读的魅力,建立最初的读书观念。阅读可以让孩子们陈静,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可以促进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诉求。

因此,从亲子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其就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现代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亲子阅读是对传统家庭教育的补充与推进,也是解放家庭教育模式的创新化路径。透过现代的亲子阅读,家长可以有的放矢的引导孩子们体味阅读的快乐,并透过阅读学到课外的有益知识。

二、亲子阅读可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阅读环境

亲子阅读的主要内容是家长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以及孩子的实际需求,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并陪伴孩子一起阅读。所以,透过长期的亲子阅读,不但可以增强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在家庭中树立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建设和谐、温馨的阅读环境。当然,这样的阅读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有父母、家长的支持与陪伴,家庭教育中阅读环境的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促进阅读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家长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喜好,为他们选购一些课外的图书、读物等,在家中为他们布置一个单独的“小书房”,然后每天或每周定期抽出时间陪他们读书,体会阅读的快乐。在此,“小书房”就是亲自阅读而营造出来的物质环境,而这样的阅读陪伴和引领恰恰是无形中塑造的阅读的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营造,其实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要义。所以,亲子阅读可以透过阅读行为本身来升华阅读的实质,进而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三、亲子阅读可以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要剖析亲子阅读对于家庭教育的作用,归根结底还要看亲子阅读的行为是否对孩子有所促进和提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亲子阅读,都要产生一定的实际意义,而这个意义恰恰是孩子是否能够透过亲子阅读来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是否能够从阅读中得到快乐、智慧、知识和希望。从很多的实际案例看,方法正确、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亲子阅读,是可以帮助家长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的,这样的亲子阅读也是很有意义的。当孩子们通过参与亲子阅读,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建立了阅读的信心和勇气,那么阅读的行为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价值,这样的价值也正是家庭教育所希冀的。

通过共同的阅读,孩子们可以与父母一起遨游在书海中,品味知识、智慧和阳光的正面力量,这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诉求。孩子们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家庭教育不断调整、不断创新和不断升华的过程,亲子阅读在其中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正确看待新时期亲子阅读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成为每位有责任心的家长的必修课。要看到的是,亲子阅读不是简简单单的“读书”和“伴读”那么简单,而是应该讲求方法和策略,要做到“因人而异,实事求是;举一反三,因地制宜”,要贴近孩子的个性与喜好,寻求阅读与娱乐的契合点,千方百计的提升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亲子阅读不但伴随着淡淡的书香,而且可以追随孩子的成长进步,在孩子的心路历程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而作为引导者角色的广大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天性,用阅读丰富家庭教育的内涵,培育孩子的阅读兴趣与激情,塑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孟媛.浅谈家庭阅读对孩子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

[2]袁章奎.孩子最想对你说的10句话——来自中学生亲子关系问卷调查[J].心理与健康.2009(01).

家庭教育的内涵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庭教育;文明修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53-01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全社会都在关注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主阵地、主渠道。因为家庭是中小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学生平时的言谈举止与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思想,言行、举止及其人格魅力、教育的方式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影响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的家庭因素

在学生文明礼仪的形成过程中,家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好坏、家长素质的高与低,家长认识水平的深浅都会对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带来极大的影响。

1、家长重智育,淡化对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教育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许多家长往往只重视子女的智育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对子女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忽视。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子女文明礼貌行为对他们今后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人文修养是今后适应社会、为社会所接纳的人文基础。在有些家长眼中唯成绩是论,唯分数是论,总认为子女只要学业成绩优秀就百事大吉,对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对基本的文明礼仪行为从来不去教育,总觉得这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

2、家庭教育认识和教育方法上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方法上的失误和认识上的不足,会使孩子文明礼仪意识淡化,甚至出现扭曲。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脆弱任性,影响到在学生中的人际交往,由于在学生中人际交往时的不文明行为,或与人冷漠隔离,轻则与人易发生冲突,重则造成不合群,从而影响孩子的归属感淡化,人格发展都受到阻碍。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在子女的学习成绩上分分计较,对子女抱有不切合实际的过高期望,而对子女文明礼仪行为教育的淡化,导致孩子成了考分机器,成了书呆子,由于文明礼仪行为的缺失,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处处碰壁,从而使子女的身心感受到极大的压抑。

3、家长自我行为的过失,给子女的文明礼仪行为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自我调节不好,就会直接把在社会上受到的不顺心和困惑带到家庭,经常把子女作发泄怨气的出气筒,常常为某一件小事就迁怒于孩子甚至粗暴殴打孩子;有的家长整天无所事事,打麻将、,对子女不管不问,影响了子女的情绪和品行等等。家长们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和发泄情绪,势必影响子女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二、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文明礼貌行为习惯是大势所趋。家庭教育中主要做到如下几点:

1、教育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让子女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不容气”等礼貌用语。其实咱们在家庭中都比较随便,很少使用礼貌用语。在培养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孩子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受你的影响。

2、教育孩子尊敬长辈

尊敬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在家庭这个环境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最好的东西都是无条件地给予孩子,而忽略了好的东西应该和家人一起分享,导致孩子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父母辛辛苦苦给予的一切也都是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的,不知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别说尊敬长辈了。并且父母应该做好尊敬长辈的榜样。

3、教育孩子要有责任感,要有感恩心

其实责任感与感恩之心都是一个人人文素养境界较高的表现,是文明礼貌行为内在深层次的内涵。今年7月23日早晨上海东方卫视就播出网络问题专家陶宏开教授对高考“怪人”张空谷的心理诊断。陶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由于张空谷平时连父母为其服务包括洗衣、做饭从来不怀感激之心,从来都认为他们是应理该当的,也就是说张空谷无感恩之心,是其症结所在;从来不认为他读书追求的目标、责任所在;由于无责任感,因此读书生活无目标无理想,整天为网络游戏所累,除了上网,一天到晚浑浑噩噩,更谈不上基本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因此,文明礼貌行为只不过是这种人文素养的外观显露。

4、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

现在有好多孩子缺乏规则意识,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在游戏的过程中基本上是自己玩自己的,不会互相帮助也不会合作,但时代要求孩子必须学会合作,懂得讲究规则。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样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内涵之一,也是文明礼貌行为内在深层次的内涵,文明礼貌行为也是这种人文素养的一种外显,因此,孩子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必须从小培养。

(1)为孩子树立合作的榜样。家庭教育不一定是训戒式,而可以体现在父母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和树立的榜样展示之中,父母在家里干家务的时候进行一些分工合作,比如你洗碗我擦桌子,这样长期以来就会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就有了分工合作的意识。

(2)教育孩子合作的方法。孩子不合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我们家长要教给孩子合作的方法,比如妈妈拿了许多东西上楼,也许孩子并不能主动她帮助妈妈,这就需要家长适时地引导和适当的提示让孩子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家庭教育的内涵篇6

一、活动目标

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广泛开展“德润城固”家风建设活动,倡导全县家庭树立优良家训家规,推出一批感人家风故事,引导人们继承传统美德,深化家国情怀,树立现代家庭理念,建设新时代家庭文化,以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为创建省级文明县和建设幸福美丽安丰塘提供纯正家风函养和良好家庭环境。

二、活动内容

做“立家风"的引领者。牢固树立以德立家、以廉治家的理念,对照党纪国法,带头订立或修改完善家规、家训,让家庭成员言有规矩、行有法度,以好家风促进好作风。主动学习《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深刻领会精神内涵,充分认识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争做新时代好家规好家训代言人。

做“践家风"的行动者。结合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积极参加“清风传家”“传承红色家风、涵养初心使命”等主题活动;主动开展与家风建设相关的学习教育活动;积极与家庭成员互致廉洁寄语、经常进行谈心谈话,涵养高尚品格。

做“书家风”的示范者。勤写勤记优秀家规家训和红色家风故事。结合自身经历、认识与感受,围绕家风主题,创作散文、诗歌、传记等文学作品。积极参加好家风好家训书法、美术、篆刻等作品征集展览活动,在书写家风中汲取精神养分、接受思想洗礼、锤炼清廉品质。

做“议家风"的倡导者。积极参加“聆听英雄故事,感悟红色家风”宣讲、道德讲堂、廉洁家风大讲堂、优秀家训家规和家风故事分享会等活动。踊跃参与传承崇廉尚洁好家风的“清风好家庭”、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和学习宣传活动。带头并倡导家庭成员学习英雄模范、身边榜样的家风故事,使优良家风渗透到每一名党员干部家庭生活中。

做“诵家风"的参与者。积极参与“好家风”系列微视频、“家风家教故事”线上分享作品征集展播、家风家训诵读交流会等活动及《清风传家》《严以治家》《经典家训品读》和《红色家书》等经典书籍朗诵活动,“亮”出好家风,传承好家风。

家庭教育的内涵篇7

关键词优良家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7.05.049

1传统优良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1传承优良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一致性

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里的行为准则,体现在父辈们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上,反映一个家庭或家族行为处事的风格和特点。而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由此看来,家风的形成以及家风的传承都离不开每个家庭中“现实的个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教育者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交流互动,引导大学生吸纳认同一定的社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均衡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构建。

1.2传承优良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契合性

一个优良的家风会对家庭成员的品行产生着润物无声的影响。正如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那么一个拥有优良家风的家庭或家族,往往伴随着一个良好的家教,旨在培养其家庭成员如何立德立身,向善向美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进而营造一个和睦友善的家庭氛围,在此基础之上,将爱家之情升华为爱国之情。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通过各个阶段、各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由此看来,传承优良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存在着契合性。

1.3优良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互鉴性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优良家风的传承离不开“上行下效”的道德教化即家庭中的长者、尊者通过自己良好的品行以及具有很强约束力的家规、家训、家约等系统的家庭道德规范对家庭成员实施教育影响。换言之,治理好家庭的法宝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风化”的潜移默化以及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教育方法强调自然的变化,是在尊重个人自由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精神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形成,达到自身的内在认同,从而形成内在推动力。而我们常说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真情感染人、以理性说服人、以行为引导人、以规范约束人、以环境影响人等,都是用来教育人、影响人的方法,这与传承优良家风过程中的道德教化存在一定的互通性,两者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可以互相借鉴,对教化主体实施影响。

2传承优良家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优良的传统家风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以优良家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使其内容更加丰富。

“爱国忠诚”是优良家风的内涵之一,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也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以弘扬优良家风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孝”、“仁爱”也是优良家风内涵的应有之义,《孝经・圣治章》有云:“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爱自亲始,在家庭中培B大学生仁爱的品质,学会推己及人,使其懂得在养亲敬亲的同时,也要关爱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更应该将这份爱惠及全社会。这样的仁爱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从小树立友善待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和拥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2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所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手段,充分发挥其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传承优良家风,以家风带动良好社风、世风的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和谐校园的形成,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良好的环境既是一种有形的,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又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曾经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一个拥有优良家风的家庭、家族必定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治家格言》中说道:“家门和顺虽粗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空无余,自得至乐。”清代学者山阴金先生曰:“未有和气萃焉,而家不吉昌者。未有戾气结焉,而家不衰败者。”优良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建设一个合乎人性的环境,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发展,也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智商。

2.3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纵观几部著名的家训,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无不涉及到个人修养,立德树人的训言,《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例如优良家风中蕴含着丰富的孝的思想内涵。《孝经》中记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见孝的教化功能较大,孝是德之本,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作为人的根本,它是道德的基础,教育的核心。孝不仅仅是善事父母,还延伸出了更多更深刻的道德品质,比如说:“仁、义、礼、诚、勇”等。此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全体公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家庭美德中,首先提到的就是敬老孝老,敬老孝老被当作每个公民的道德品质塑造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美好的品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础。孝作为传承优良家风的应有之义,有利于大学生敬老孝老道德品质的培养。

3优良家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1将学校视为家风教育的主阵地

教育者要全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受教育者。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有效进行教育活动的认识论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的体现。各高校应该做好大学生素养状况调查,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校教育者在提高自身素养和做好调查的前提下,科学的运用教育媒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丰富和发展教育内容。如制作好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情景再现,排练小品短剧。另外,再巧妙地将优良传统家风的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中,比如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时候,教育者可以着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优良家风文化进行阐述,从而提高对优良传统家风的认知。

“90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随着时代变化发展,“90后”大学生也呈现出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特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各样功能强大的电子产品问市,如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高校何不利用好网络资源,积极宣传优良传统家风文化,如建立优良家风文化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根据当下大学生的特点,打造学习优良家风文化多样化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学习优良家风的内涵和增加学生的认知,也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

3.2加强家庭教育,父母注重言传身教

首先,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文化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开始,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其次,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树立平等的意识,平等意识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最后,家庭教育应该严爱相辅,既不能过分的溺爱,也不能异常的严厉。过分的溺爱容易使孩子养成骄纵蛮横的性格,异常的严厉,孩子往往养成叛逆或者胆小自闭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敬老孝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教育孩子善待家人,处理好夫妻关系,不要把不良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快乐幸福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定能养成好的道德品质。

家庭教育的内涵篇8

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其著作《爱弥儿》一书中,他主张教育要回归自然,强调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教育应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本文仅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启示展开论述。

关键词:

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现代教育

一、引言

《爱弥儿》一书是通过设定了一个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通过从他诞生至成年展开的教育来阐释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满足身心的自由发展。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1.教育要回归自然使教育“归于自然”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自然即人的自然天性,教育回归自然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法则,顺应儿童天性,使儿童身心自由发展。卢梭认为,“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1]而良好的教育必须是这三种教育相互协调的结果。

2.教育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卢梭反对不顾儿童天性发展、忽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的行为,认为不应该用成人的思维来教育孩子,而应该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育。因此,他按儿童年龄划分了四个教育阶段,婴孩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3.教育应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自然人。这里的自然人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到原始社会的人、退化的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概括地说,就是要身体健康、思想自由、能力强大。

三、卢梭《爱弥儿》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卢梭在《爱弥儿》中扮演的就是一个私人家教的角色,几乎时时刻刻都和爱弥儿在一起,所以其中的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关于父母责任卢梭在《爱弥儿》中批判了两个家庭教育的极端,一个是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够,导致孩子情感的缺失;另一个是父母对孩子溺爱,不让孩子经受挫折。关于第一个问题,母亲的表现主要是给孩子请保姆授乳。而父亲的表现则是借口事情太忙而给孩子请家教。卢梭对这一做法的评价是“拿钱去雇一个人来替他完成他所担负的责任”。[2]父亲对孩子的责任不仅是给他生命那么简单,父亲是家庭的权威,是孩子的榜样,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父母都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了长辈的身上。可是很多老人的文化素质并不高,不能很好的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所以不论家长平时有多忙,都不能忽视孩子的教育,要尽量自己带孩子,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多和孩子交流,多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切实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家庭中的溺爱问题。关于溺爱的弊处就是卢梭所说的“由于她一时使他少受一些折磨,却在遥远的将来把多么多的灾难和危险积累在他的身上”。[3]家庭中的溺爱现象在当今也很普遍,很多家长把孩子视如珍宝,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条件的满足,这样会使孩子丧失分辨是非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对孩子以后走上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在平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为孩子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2.让孩子自由而节制首先,给孩子应得的自由。卢梭对真正自由的人的定义是“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4]不管是在身体还是思想上都不要束缚孩子。作为家长,要给与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孩子的身体得到充分锻炼。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但要注意的是,给孩子的自由也是有节制的。

四、卢梭《爱弥儿》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启示

1.注重加强身体素质卢梭特别注重儿童身体的养护,他认为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那么再多的知识也是没用的。卢梭也很强调卫生学的作用,其中劳动和节制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对学校的借鉴意义在于:首先,不要让体育课形同虚设。要加强体育课的组织性和专业性,切实达到训练效果。其次,学校应该定期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传递一些卫生健康知识,使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最后,学校要增加活动次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2.尊重儿童天性,注重个性发展自然主义教育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注重个性发展,也就是要注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可以多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的通过实实在在的事物来获得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方法也要灵活多样,尝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要走的路。

3.教师应以身作则卢梭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认为教师的责任极其重大,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有良好的品行,言行一致,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现在的学校中,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做这做那,可是自己却做不到,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不满甚至反抗的情绪,严重影响师生感情和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当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榜样,才能使学生模仿学习,达到教育效果。

五、总论

家庭教育的内涵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50-03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校长应对本校优秀的校园文化进行传承,并融入与时俱进的新的元素,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当前,“走特色办学之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已成为各校追求的目标。什么是特色办学?学校怎样才能实现内涵发展?究其本质,是打造校园文化,建立一种核心办学理念,形成校园精神风范,构建和谐育人氛围,并将育人理念转化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它激励着学校向可持续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高层次方向发展,极大地影响学校每一个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为核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形成一定的文化内涵,让文化产生一种巨大的张力,使其转化为学生和教师的素质,内化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方能使学校展现出独树一帜、卓尔不凡的魅力,最终实现特色办学、内涵发展的目标。

南宁市壮志路小学在打造学校文化的过程中,经过对学校历史的追溯,反观当下的教育,进行深度的学习与思考后,提出以“幸福教育”为办学特色。在此,笔者主要介绍该校特色办学的经验,探讨学校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围绕“让学校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乐园”的办学理念,落实“师师有特色,生生有个性,人人有发展,让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家长幸福地合作”的办学目标,该校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逐步进行特色办学的实践。

一、实施幸福管理——服务奉献,以人为本,高效务实

幸福管理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管理者感到幸福,二是管理的过程要科学民主,三是要让师生感到幸福。壮志路小学提炼出了幸福观四要素,即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投入的角色、充实的精神,四者共同发展才是幸福的人生。作为教师。工作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财富最大化,而是追求人生价值最大化。作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分数最大化,而是追求进步最大化。

学校以“服务奉献、以人为本、高效务实”为管理的行动指南,坚持行政管理例行制度(教代会、周一行政例会、干部民主评议等),实施教师阳光幸福评价工程(制定《德能勤绩考核细则》、《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岗位设置方案》、《班主任考核办法》、《教师幸福成长手册》等),用心打造优秀的管理文化,让全体教师在和谐的管理氛围中提升职业幸福感。

学校积极推行校园情感管理,推出“四个一点”幸福管理策略,促进教师幸福地工作。一是“柔一点”,少一些掷地有声,多一些春风化雨;二是“暖一点”,少一些生硬僵冷,多一些人文关注;三是“粗一点”,少一些面面俱到,多一些个性张扬;四是“活一点”,少一些生搬硬套,多一些宽容理解。“四个一点”的幸福管理策略,给予了教师乐业的空间、创新的空间、成长的空间、自我评价反思与调节校正的空间,让教师们感觉到被人尊重、被人关心、被人理解,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学校还充分发挥学校工会的功能,以“关爱”为轴,以“团结”为面,以“活动”为桥梁,使领导班子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真正呈现“人心和顺、事事和谐”的良好发展态势,让全校教师体验到人际和谐的幸福。

二、塑造幸福校园——精美雅致。温馨和谐,促学净思

根据学校的布局,围绕“幸福之花处处开”的思路,利用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精心设计和打造学校的幸福内涵的外化环境,塑造“精美雅致、温馨和谐、促学净思”的幸福校园。在校园、文化长廊、楼道、教师办公室及教室悬挂师生们收集和创作的幸福格言、文章及书画作品,通过营造浓厚的幸福文化氛围,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从迈进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就有回家的感觉,感到幸福满满。

开展“幸福大家谈”活动,利用幸福格言征集活动,讨论“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如何创造幸福”等话题。以“追问幸福”、“寻找幸福”、“创造幸福”为主题布置楼道和班级墙面文化。“寻找幸福”活动可以使学生从历史的沿革感受来自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点滴关怀。每个学期末都开展“幸福一刻,温馨回眸”、“幸福故事大家讲”活动。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宣讲幸福故事。举办教师沙龙,让教师们以“我们的幸福是什么?”为主题撰写文章,并集结成册在校内传阅。

创编幸福校歌《幸福成长的乐园》,在原校歌的基础上,向全校师生征集校歌歌词,请专业人士谱曲。创作幸福校标,在原校标(木棉花:代表珍惜眼前的幸福)的基础上,向全校师生征集校标图案。

三、涵养幸福教师——心态阳光,博达仁爱。成就学生

没有教师心灵的舒展,何来学生心灵的舒展?教师自己都感受不到幸福,又如何去让学生感受幸福?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除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以外,唯一可以送给他们的,就是幸福了。校长应把幸福送给老师,让老师天天生活在幸福之中;老师应把幸福送给学生,让学生天天生活在幸福之中。壮志路小学的做法:一是实施“阳光心态工程”,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学习等,举办教师阳光心态系列讲座和沙龙,举办教师心理辅导及健康知识讲座,引导教师读己(了解和疏导自己,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态)和读人(与学生家长平等对话等),帮助教师幸福生活、快乐工作。二是加强师训工程,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开展读书活动,专门放假让教师读专著,进行“书香教师”评比,开展基本功的训练和展示活动,让教师写教育故事并在全校分享,开学组务会讨论“幸福格言”,平时发放“精神课间餐”,宣传校训、校标及幸福教师打造的标准等,让教师博达仁爱。三是要求教师认真参与课题实验,在实验中提升自己,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让学生每天的成长成为教师幸福的理由,在成就学生中使教师成为幸福的研究者。

四、打造幸福课堂——以生为本,自主探究。合作共享

立足学生幸福地学,壮志路小学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的、优质的幸福课堂。提出幸福课堂有两个层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机会,是幸福课堂的低级层次。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学生喜欢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拥有个性和特长,是幸福课堂的高级层次。

学校一是以“六化”互动引领“幸福课堂”。要求做到:教师备课团队化,学生预习问题化;教师上课互动化,学生上课参与化;作业布置生本化,学生练习多样化;教师辅导个别化,学生复习及时化;教师实验标准化,学生实践生活化;教师评价多元化,学生反馈常态化。二是以课题研究助建“幸福课堂”。通过学习“211”教学模式(教师讲课原则上不超过20分钟;师生、生生互动、点评与拓展10分钟;学生当堂练习巩固不少于10分钟)和以生为本、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学习研究,大力推行教改实验,坚持开展课堂大练兵活动,形成打磨课堂、展示课堂的浓厚氛围,让师生踏上轻负高效的“幸福课堂”之旅。

学校还把“让孩子堂堂课都有笑声”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之一,让每节课都走向优质教育,师生在其乐融融中,教学相长。学校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为抓手开展小课题活动,进行深入研究,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研究解决一小点,如此循环往复,总结成果,召开成果推介会,让教师充满幸福地成长。最终,形成一套幸福课堂的构建标准。学校还积极创编幸福课中操(即幸福醒脑操),该操根据“五指操”以及中医的按摩原理,集合集体的智慧,同时外请专家指导创编而成。该操能有效缓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疲劳感。

五、培养幸福学生——德馨学实,明理诚信。智慧阳光

学校以幸福教育为主题,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幸福,朝着成为“德馨学实、明理诚信、智慧阳光”的壮志学子而努力。学校主张教育孩子:有德自然香,有责记心上。谨记德行六字真言:不伤害、不妨碍。不伤害、不妨碍,不做让人痛苦和讨厌的事,事前思考,事后反省,这就是有德行的人。我们的孩子不伤害、不妨碍自然,就会珍爱生命;不伤害、不妨碍社会,就会热爱生活;不伤害、不妨碍学校,就会主动学习;不伤害、不妨碍老师,就会尊敬师长;不伤害、不妨碍同学,就会团结同学;不伤害、不妨碍家长,就会孝敬父母;不伤害、不妨碍自己,就会积极向上。时刻牢记责任心口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分内的事情尽力做,出了问题敢担当。

围绕不伤害、不妨碍,学校开展了以“在敬净静中幸福成长”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利用校会开展“小故事大道理”活动;组建“红领巾广播站”,开展新闻播报、名人回忆录播报、校级优秀作文播报等活动;开展“经典分享,阅读传递,好书献母校”活动;每周二下午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分级分组,保证人人有组,生生有活动参加,学校编印校本兴趣小组活动教材;“六一”前后开展“壮志幸福成长文化展示周”活动;每个学期开展背古诗比赛;春季学期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秋季学期开展爱科学月活动;开展以“走进水街文化”为主题的学生探究实践活动;创“寻找幸福”、“幸福讲坛”、“幸福花开”校刊,评选“幸福班级”,表彰“幸福之星”……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另外,篮球运动是壮志路小学最强的运动项目,近十年来曾经两度获得南宁市篮球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目前,学校继续重点抓篮球训练,每班每周开设篮球课上课时,自编篮球校本教材,定期组织班际间的篮球比赛,让学生毕业时“人人会打篮球”。

六、培训幸福家长——有德行,有责任,有真爱,有信念,有智慧

依托广西立体化实验课题,学校开展“构建合作式学习型家庭的研究”(南宁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利用家长学校指导和提升家长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水平,使其主动地与学校、教师合作,共同教育好孩子。经过了一年来的努力实践,学校构建学习型家庭的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的良好习惯正在养成,各班的班风和学风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在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教育方法也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与学校沟通,家长们对学校的信任度逐渐提高,家校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一些单亲家庭、“教育困难”家庭得到了很好的帮扶,家庭教育的环境得到了实质上的改善,“合作式学习型家庭”已经初具规模。家庭的细微改变,成就了孩子的大变化、学校学习氛围的大变化。

学校的“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区、市妇联乃至全国妇联的领导都曾经亲临学校参观和指导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立体化”实验区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以及国家“家庭教育”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的现场会在壮志路小学成功举办,充分体现出学校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工作的实效性。与此同时,随着各种实验活动的不断延伸,学校将研究制定出有学校特色的各项实验成果手册,让家长也树立目标、发展自己,感受到获得成长的幸福,使“构建合作式学习型家庭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家庭教育的内涵篇10

关键词: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13-02

多样化的价值观和多元化的文化相互冲击,深刻影响着少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中小学校作为育人成才的前沿阵地,应积极探索创新培育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迎接学校少先队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一、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认知特点,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精华所在,具有高度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基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有效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存在一定难度,客观上需要辅导员运用自己的智慧,根据不同阶段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采用便于理解和感受的方式进行解读。

(一)依据不同年龄段特点,有区别分层次解读

依据少先队员的年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解读。针对低年级的少先队员,可以引导其识记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内容,并依托故事、诗歌等形式循序渐进地讲解“爱国”“诚信”“友善”“公正”等队员们能够切身体验感悟的内容;针对高年级的少先队员,可以进一步解读“文明”“平等”“法治”“敬业”等内涵,并逐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面解读,引导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于心。

(二)创新方式方法,通俗易懂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少先队员普遍而言是抽象、晦涩、难以理解的,在引导少先队员认知理解其内涵的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填鸭灌输,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变通。例如,绘制卡通动漫形象、编唱朗朗上口的童谣歌曲、结合传统道德故事等有趣的形式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让少年儿童感兴趣、愿意接受、爱学习,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入心入脑。

(三)制定具体方案,切实可行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广大少先队员中宣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机械地采取“空对空”的说教方式,而是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赋予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把每一方面的内涵都细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爱国”这一内涵为例,可以结合实际,具体化为“铭记历史健体立志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XX比赛”“主题队会”“建设祖国之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等活动方案,依托活动的开展给予少先队员们具体形象的解读。

二、不断创新和丰富活动载体,有效培育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重要节日、纪念日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培育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托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的宝贵道德教育资源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清明节开展扫墓教育活动,在建党节、建队日、国庆节组织主题队会活动,在“九・一八”,“一二・九”等特殊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在六一儿童节、中秋节、重阳节开展孝老爱亲教育活动。通过围绕节日组织开展主题队会、歌咏比赛、手抄报、征文比赛等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充分感受并认知富有特色的习俗风尚、民族的传统艺术,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内涵,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二)以学校教育丰富资源为载体,培育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风校训、规章制度和校园环境建设有机融合,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创意的班级文化评选活动等。发掘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根据少先队员的身心特点,编印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国学校本教材,组织开展“品读圣贤行君子之风,感悟经典诵国学之美”“静待花开”等国学教育进课堂、进家庭活动。依托校报校刊等传统教育阵地,开设“经典诵读”板块,组织课本剧表演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把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接班人结合起来,为少先队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选树身边好榜样为载体,培育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发掘少先队员们身边的榜样资源,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通过身边的榜样言行、事迹树立标杆风范,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点、线、面的辐射带动影响,引导广大少先队员们自觉认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做有道德的人”评选“最美少年”等活动及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等途径,号召广大少先队员们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使少先队员们在亲身感受、实践、参与的过程中体验道德,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学校和家庭联动,营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一)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引导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要深入挖掘课堂教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通过教育教学与少先队活动的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实现学科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促互进。学校应着力提高教师和少先队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水平,做到为人师表,模范带头,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示范性地引领广大少年儿童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同时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少先队员思想道德建设,有效推动少先队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二)深入发掘家校教育潜力,促进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应探索建立完善家长学校机制,从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座谈会和网络学习入手,对家长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培训。通过提高家长的素质,帮助家长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间接地引导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探索建立家长委员会,健全并完善学生的家庭档案。以全面掌握学生家庭状况为前提,通过定期电话联系、书面联系、请家长来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在广大少年儿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少先队工作者要认清自己的定位,发挥好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纽带作用,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大胆尝试,带领广大少年儿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有意义有意思的主题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涓涓细流缓缓注入学生心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出一代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此文系“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度少先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获奖作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