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足球协调性训练十篇儿童足球协调性训练十篇

儿童足球协调性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3:36

儿童足球协调性训练篇1

关键词:小学生;足球训练;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24-02

足球号称世界第一运动,由于它的对抗性强、竞争激烈、场上变化莫测,从而使众多青少年儿童对足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纵观世界足球发展史,高水平的足球运动员都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训练,要使我们国家的足球运动蓬勃健康地发展,重视和抓好儿童足球技术的启蒙训练工作,是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最重要的途经。所以,我们必须从娃娃抓起,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足球运动水平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初学足球的少年、儿童在训练时应重视的问题,该是我们体育教师、教练员所共同关心研究的。

1.技术、战术、身体训练、心理机能之间的联系

其中,应特别注意到身体素质与技术、技术与战术、身体素质与战术,心理素质之间的互相影响。例如:身体素质发展与技术的提高是互相促进的,在训练过程中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实践过程。两者的提高是互相制约的,只有身体素质达到一定的阶段,足球技术才能取得相当高的水平。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忽视了某一项训练,少儿足球运动技能则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少儿足球训练中要注意全面发展各方面的技能,有时会在某一训练阶段出现一种或几种因素的不平衡,教练员应及时改变方法,恢复各项因素的协调性,使得少儿足球运动技能得到同步的发展。少儿足球运动最主要的教学训练的手段就是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练习。一般身体联系和保健措施是少儿学习基本技术全面发展身体技能的先决条件,专项身体练习是发展足球运动所需要的专门身体素质,为掌握足球专项运动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技术和战术训练的主要方法是练习法,也就是多次重复完成动作的练习。重复练习又分为完整动作练习、分解动作练习、竞赛练习和游戏等。一般不复杂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可以用完整动作练习,较复杂的技术动作或者全队的战术配合要采用分解动作练习。比赛练习在少儿训练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的实质就是提高和巩固在复杂条件下完成技术战术的能力。少儿身体训练要借助于多种形式的联系,包括有复杂的、变化的、间歇的、匀速的、快速的、监督式的、极限式的、最小强度的、大强度的、竞赛式的、游戏式的等等练习方法。总之,少儿最训练应当建立在自觉性、积极性、系统性、循序渐进性、直观性、深入性和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的,缺一不可。

2.训练指导思想要明确

少儿足球运动员应该以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主,在运动负荷的运用上,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可以保证少儿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发展,又能为以后的高水平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基本功训练

正确合理的技术,是经过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千百万次磨练而逐步形成的。人在少儿时期的可塑性极大,模仿能力强,再加上他们还没有形成技术动作定性,此时进行基本功训练是最好的时机。相对于青少年,成年时期的训练来讲,前者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足球技术训练的方法

4.1积极引导、激发兴趣。在足球启蒙的开始阶段,对象一般以小学生为主,教师一般根据儿童年龄段生心理特点,利用玩玩练练、练练玩玩、以玩代练的方法,让儿童了解足球,喜爱足球活动,教师可以自编多种无球和结合球的游戏,让儿童尽情玩耍,以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强烈爱好,提高他们积极参与足球活动的浓厚兴趣,并能从中观察了解儿童的协调、灵敏、速度等素质。这项活动有二个优点:(1)有利于形成学校开展足球活动的良好环境氛围。(2)有利于教师有目的地进行足球队队员的选拔工作。

4.2足球技术启蒙训练的过程与方法

4.2.1单个技术动作的启蒙训练。一般情况下,对运动技术的教学过程,采用简单动作以完整法、复杂的技术动作以分解法进行,然而,根据儿童的生心理特点,在单个足球技术动作的启蒙训练时,应该注意几点方法:①对每个单个足球技术动作的应以分解法练习为主,让儿童了解每个技术动作的要点,如:支撑脚的位置、踢球脚的部位、接触球的部位等。②启蒙训练要在慢速的状态下进行,让儿童充分体验脚的各个部位对球的感觉,以熟悉球性,养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为主,为以后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③每堂训练课时间内,尽可能地让儿童增加接触球的次数,减少无效的时间消耗。

4.2.2单个技术动作的熟练化训练。单个足球技术动作的熟练化训练是在启蒙训练的基础上,把在慢速中完成的技术动作向快速中完成的转换过程。通过对技术动作的强化练习,加大对儿童大脑皮层的刺激深度,使正确的技术动作定型从不熟练向熟练化、自动化发展。

熟练化练习要适应儿童身心理特征,尽量减少某一单个技术动作的重复刺激对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可采用多种多样、丰富多采的训练方法来达到熟练化训练的目的。①循环练习方法:以多个技术动作为一组,将动作编成几个练习组,进行循环练习,克服枯燥感,保持儿童的新鲜感与兴奋感,利于训练中的"即刻恢复";②竞赛性练习方法:让练习对象自由结组,对各个技术动作进行练习比赛,互相鼓励,相互讲评,共同提高。③奖励性练习方法:根据队员对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举行评"星"级活动,激发队员练习的积极性;④趣味游戏性练习方法:可以自编各种足球游戏,在游戏中设置一至二个技术动作,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动作,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4.3几个技术动作的组合串联练习。在单个足球技术动作熟练的基础上,运用掌握的动作,结合实战模拟,进行技术动作合理的组合练习。(例如:手抛高球胸部停球――脚前掌停趟球――曲线运球――虚晃脚外侧拨球――射门)

儿童足球协调性训练篇2

1基本资料

从今年3月起,我科就进行脑瘫康复的感觉统合训练,共训练200余人次,年龄1~8岁,男女比例31,根据脑瘫的不同类型及年龄进行不同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1痉挛型:主要是牵张反射亢进,持续性肌紧张,约占脑瘫的50%左右;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踝阵挛,跟腱反射亢进及肌群的持续性紧张等。对这类患儿进行训练时主要以改善功能,防止加重肌肉痉挛为主,例如做大龙球时,把腿翘起,对抗地球引力;对不同形状的吊篮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已达到最佳效果。

1.2徐动型:主要是肢体的不随意运动,约占脑瘫的25%左右。对这类患儿进行训练时,要多增加平衡功能的练习,如平衡板、平衡木、触觉训练等。

1.3混合型型:以痉挛和手足徐动两种类型同时出现。对这类患儿训练时,既要兼顾到训练目的,又要避免发生意外。多做一些爬行,平衡项目的训练。

2讨论

通过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进行不同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我发现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身体运动协调性、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及运动功能均有较好的改善。同时强调要进行密集的训练,强化控制感觉信息的输入,对每一训练项目都有量(反复)的刺激,已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3感觉统合训练的意义

3.1感觉统合训练对脑神经生理抑制具有改善作用。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通过改善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使运动速度和稳定性都得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协调能力增强。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儿童精细操作能力、视觉辨别能力和反应能力均有明显作用。

儿童足球协调性训练篇3

【关键词】网球;教学训练;低龄少儿;理论;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女子网球在国际网球舞台上长足进步,中国大众开始对网球的热爱得到了加强,很多家长都愿意将其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习网球。但是,网球的学习与训练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而科学性较强的工作。这是我们很多网球教练在对网球教学与训练过程中不太注重科学训练学习过程,特别是针对低龄少儿网球的教学训练更要谨慎运用网球训练或教学的一些规律和实践经验,如果不正确运用一些规律原理,将会形成“网球早熟”和“网球早衰”现象,这对儿童的网球学习和成长空间造成很大的局限。因此对低龄儿童的网球教学与训练应牢记这一人群的特殊性,除了要用好一般训练原理规律外,还得依据低龄少儿的身心特点规律进行系统的、科学、持久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部分少儿网球学习状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1.2.2田野调查法:通过对重庆市网球俱乐部部分少儿训练班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获取一些相关教练对低龄少儿的网球训练教学情况信息。

1.2.3综合分析法:通过所查文献资料,调查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2.低龄少儿的身心基本特征

关于儿童的年龄阶段划分界定,据所查资料所知,按其不同的学科研究领域有不同的划分。医学、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对儿童的划分略有差异。本文所要讨论的低龄少儿主要是指年龄在3-10岁的少年儿童,这一时段的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典型的如下特征。

2.1低龄儿童的身体基本特征

3-10岁的少年儿童在身体方面主要表现为肌肉和骨骼的增长速度快;平衡和控制力不断发展;视力逐渐趋于成熟;体温调节能力不足,易于发生脱水现象。

2.2低龄儿童的心理基本特征

3-10岁的少年儿童在心里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喜欢模仿;喜欢只有一两个选择的问题;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进行学习;容易受家长、教师等周围的人的影响。感情比较脆弱,喜怒转换较快,情绪不稳定;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以多角度思考问题;易走极端;喜欢获得别人的表扬与鼓励;开始寻找榜样或偶像。

3.低龄少儿网球教学训练的基本原则

低龄儿童在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都具有其相应的特点,因此网球的训练或教学,在这一阶段也应当遵循其相应的基本原则。

3.1趣味性原则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新鲜事物都表现出很好奇,对其很多事物都容易产生兴趣爱好。但是他们的兴趣不容易长期集中在某一固定的事物上,也就是低龄儿童的兴趣爱好容易发生转移。因此,在对低龄儿童的网球教学和训练,可以增强网球运动的游戏性,充分对低龄儿童的网球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持,使其充分感到快乐,从而使他们对网球的热爱。

3.2鼓励性原则

3.3基础技术系统性原则

3.4诱导性原则

3.5降低难度性原则

4.低龄少儿网球训练教学的常用方法

关于网球的教学与训练方法手段,前人总结出不少理论和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与理论大多适合于高龄儿童或成人人群,而专门对低龄儿童的网球训练教学理论方法则往往被忽视的一个方面。很多网球教练或教师在对儿童的网球启蒙训练教学时也常常会不注意低龄儿童这一特殊的人群身心特点,将常用在成年或专业运动员的一些方法理论直接生硬照搬于低龄儿童,并没有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笔者根据现有的一些资料整理,提出如下一些低龄少儿网球训练教学的方法理论,以供大家参考。

4.1游戏训练法

游戏训练是指将训练教学过程转变成游戏活动的参与形式,使其参与者充分感受其游戏的欢快愉悦,使其教学或训练的气氛氛围非常活跃的一种教学训练方法。

低龄儿童学习任何东西都是凭着他们的兴趣爱好,但是他们对很多事物的爱好的持久性不长,易于发生转移。因此,网球教练或老师对低龄少儿进行网球训练时,应充分将训练的内容、手段进行游戏化加工处理,每堂训练课都应力求新的组织、新的要求、花样翻新,积极刺激少儿的网球参与兴趣,进而强化他们的网球兴趣爱好的强烈持久保持。

4.2循序渐进训练法

循序渐进训练法是指对技术学习掌握上应遵循由初级到高级,由基础到复杂,由简单到复杂,在身心负荷上应遵循其由小――适宜――小的调节控制的一种训练方法。

4.3诱导训练法

诱导训练是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动作技能,在增强兴趣感的前提下,循序增加难度,使之对新学动作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学生迅速掌握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

4.4变换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对象,合理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场景、运动负荷、技术掌握的难易程度加以变换,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种练习方法。

5.结语

低龄少儿网球训练与教学是一项长期、系统、科学的活动过程。任何一个教练在对低龄少儿进行网球训练,除了要遵循一般训练原理和方法外,还的紧扣低龄少儿的身心特点规律,有的放矢地采用针对性训练。比如应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充分注意到要注重控制力量的训练,重在培养儿童身体形态的优美性;注重控制耐力、静力训练,主攻基本功训练;善变训练内容与组织形式;加强思想疏导,培育儿童自信;积极创设欢快情景,激发儿童竞争意识;注重身体全面发展与专项能力协调发展等要点才能才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海龙,吕慧敏,崔蕾.关于少儿网球教学与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1.9:139-140

[2]袁朝霞.关于少儿网球早期专门化训练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5.2(27):53-55转58

儿童足球协调性训练篇4

1少年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现状

1.1少年运动员力量训练特点

少年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肌肉快速增长期,如前臂屈肌在8―15岁,腿部弹跳力在7~14岁。在安排练习时,要注意发展全身力量与发展局部力量的有机结合。在7―12岁不宜安排专项训练,最好和其他素质训练结合起来进行,以综合素质训练为主,以不产生运动损伤、保持训练兴趣为原则。

1.2常见的少年运动员力量训练手段

力量训练手段常见的有等张练习(动力性力量练习),等长练习(静力性力量练习),等动练习,离心练习,超等长练习。

目前,根据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少年力量素质的训练,一般采用动力性力量练习和静力性力量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为主。针对7―12岁少年儿童肌肉发展的特点,可安排前臂屈肌的练习,坚持作引体向上。为充分发展少年儿童腿部弹跳力,可安排原地立定跳远、跳台阶、爬楼梯、爬山和跳高练习等。为了提高兴趣可以安排一些综合性训练,如跑步类――定向越野跑、越野跑等,以及爬楼梯,跳台阶等,结合柔韧性练习的踢腿,摆腿等,结合耐力训练的各类球类运动如乒乓球、排球、足球等。但这些训练手段对少年儿童的躯干部位,尤其是脊柱、骨盆等重心附近部位的负荷和刺激小,训练效果不明显。

2核心力量训练的探讨

2.1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

核心力量训练即核心稳定性训练,最初用于后背疼痛患者、躯干肌肉损伤等病人的肌力康复之中。由于此类训练对运动员深层肌肉的力量训练和技术动作完成的精确性、协调性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专家认为,核心稳定性是指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简单地说,核心稳定性是指腰―骨盆―髋联合结构的稳定程度,而稳定和不稳定是反映结构状态的一个力学概念。核心力量训练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使训练者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迫使训练者调动其肌肉、神经,维持平衡,产生刺激和负荷,从而达到训练目的和效果。

2.2核心力量训练的手段

目前,核心力量训练以悬吊训练和震动两种训练为主要方法和手段。如悬吊训练是通过吊索将身体部分或全部悬吊起来,由于悬吊带形成的支撑反作用力不断处于变动之中,迫使身体不断调整不稳定的身体状态而达到提高神经―肌肉本体感受。同样,震动训练通过机械振动进一步激活、募集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肌肉收缩,即肌肉肌腱的振动刺激可以引起肌肉本体感受器的收缩。

在核心力量训练中常用的辅的练习器械有:气垫、健身球(medicineballs)、平衡板(balanceboards)、弹力棒(elasticbands),小蹦床(minitrampolines)、稳定球(stabilityballs)、半球型滚筒(halffoamroller)、滑板(slideboard),充气垫(CorDisc)等,在这些器械上完成练习动作。

2.3核心力量训练是传统力量训练的补充

核心力量训练是传统力量训练的有益补充,它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协调、灵敏、平衡能力的不足。核心力量训练调动和加强了深层肌的募集和兴奋能力,有利于提高肌肉间的协调、灵敏和平衡能力,这对于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爆发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等方面做出了补充。

另外,核心力量训练以其运动损伤少,负荷小,而十分适合少年运动员生理特点。无论少年儿童或成人,损伤都是力量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少年儿童来说,一旦产生损伤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发育,甚至会过早地断送他们的运动生涯。而核心力量训练的缘起就是为了运动员的康复训练,所以基本不会产生伤害性损伤。

在核心力量训练中,人体不断接受来自前庭、视觉中枢和集中在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皮肤中的本体感受器传来的信号,通过激活、控制维持肢体稳定性的肌肉来调节人体平衡,刺激全身紧张,尤其是核心部位的深层肌肉。这些不断变化的新鲜刺激可以长时间保持少年运动员的兴奋性,保持其力量训练的兴趣,也符合其心理特点。

儿童足球协调性训练篇5

[关键词]运动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中枢协调障碍;智能发育

[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1(b)-0058-03

中枢性协调障碍由德国学者Vojta博士首先提出并应用于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1-2]。如果患儿能够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早期治疗效果最佳,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能够大大减少发展为脑性瘫痪的可能,减少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3-4]。迄今为止,对于该病的早期干预措施尚未达成共识[5-6]。为此,学者们和临床医师一直致力于探寻中枢性协调障碍干预方法。本研究笔者选择不同的干预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周口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78例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进行干预,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周口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78例中枢协调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家属均知情同意。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研究入选患儿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Gesell测试5项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1.2.1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和Gesell量表测试对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测评调查时间为入组时和干预6个月后。在实施调查前,对本研究问卷调查员进行相关培训,调查员经过笔试考试和专家面试考核合格后再对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开始实施问卷调查。

1.2.2调查工具和评价方法①自编问卷:内容包括性别、月龄、出生时的情况、高危因素、运动发育的落后程度等;②Gesell量表[7]:本研究所选择的量表为北京儿童保健所修订,笔者取其“适应性项”之发育商(DQ)来评估中枢协调障碍患儿改善情况,DQ值提高≥15分则认为显效,DQ值提高5~14分则认为有效,DQ值提高

1.2.3干预方法a组患儿仅给予运动疗法,而B组患儿则同时给予运动疗法和感觉统合训练。运动疗法:①头部稳定性训练:患儿选择俯卧位,前臂着床,肘关节屈曲,诱导患儿俯卧抬头,2月龄以上患儿则进行拉坐抬头或者抱立位头部控制训练;②翻身训练:训练者位于患儿脚端握仰卧位患儿踝关节,做双腿分开交叉运动,以患儿下肢带动髋部来诱导患儿由仰卧位转为侧卧位再转为俯卧位,反复训练;③坐位训练:训练者扶坐立位患儿髋部,在患儿保持躯干稳定性的前提下患儿躯干做左右、前后运动;④爬行训练:在患儿肘支撑的基础上训练患儿手支撑、手膝跪位,在患儿能够独立完成手膝跪位后则在其前方和侧方逗引患儿主动抓握,在此基础上进行爬行训练;⑤立位训练:训练者用扶跳、扶持蹲起、扶站、靠站等方法锻炼下肢的持重和髋膝关节的屈伸,对存在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膝反张等姿势异常的患儿采用捆板、楔形板、弹簧板等方法纠正,同时,在站立位对患儿进行训练,患儿双足分开,训练者用双手扶其髋部,先训练患儿稳定站立,再由训练者握患儿双手来训练下蹲、起立和单腿站立;⑥行走训练:由扶站、靠站、保护下独站、牵手走、扶走、保护下独走到独走的训练,对存在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膝反张等姿势异常的患儿则继续采用捆板、楔形板、弹簧板等方法纠正;一般每项2~4次/d,5~10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感觉统合训练:从患儿视觉、听觉、嗅觉、前庭觉、触觉、手眼协调能力训练和认知等方面进行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如下:①视觉训练:利用各种颜色刺激患儿的视觉发育;②听觉训练:利用世界名曲或者中国民族乐曲的节奏来训练患儿的听觉,培养患儿良好的情绪;③嗅觉训练:通过酒精、醋、水等物品训练患儿的嗅觉;④前庭觉训练:采用滑板、吊缆、大笼球、袋鼠跳、跳床、平衡木或者趴地推球等项目训练患儿前庭平衡功能;⑤触觉训练:采用大笼球压身、软垫、触觉球、游泳、用刷子轻刷上下肢、用梳子梳头发、玩黏土或沙子,将患儿放入装有许多小球的球池内等方法训练患儿的触觉;⑥手眼协调能力训练:通过迷宫、绘画、手指体操、拼插组装物品或者舞蹈等训练患儿手眼协调能力;⑦认知能力训练:通过儿歌、故事、影评电视、图片等训练患儿的认知能力。同时,指导患儿家属对患儿进行科学教育,教育以激励和肯定为主,多让患儿动脑、动手等,并掌握患儿的心理和习惯,充分调动患儿的积极性,让患儿主动配合治疗。训练30min/次,1次/d,5次/周,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如果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组间比较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者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6个月后,B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87.18%)明显高于a组患儿的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2.2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儿Gesell测试5项评分结果比较

干预6个月后,B组患儿Gesell测试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我国围生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产、窒息、黄疸和宫内感染等高危儿存活率明显提高,由于脑损伤导致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日益增多,脑损伤发生后可造成运动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癫痫等很多并发症。中枢性协调障碍专指那些由于各种病因致中枢神经损伤后使中枢神经协调作用障碍而出现姿势反射异常和肌张力改变的病症[1-2]。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很可能发展为脑性瘫痪,脑性瘫痪一旦形成则治愈的可能性极小,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脑性瘫痪的治疗方法有高压氧治疗、按摩、针灸等,但是其临床疗效欠佳,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共识[8-9]。为此,学者和临床医师一直致力于探寻中枢性协调障碍干预方法。

本研究笔者采用运动训练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周口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干预6个月后,B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和Gesell测试评分5项均明显高于a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0]。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运动疗法利用脑的可塑性原理来进行患儿肢体功能的训练,通过传入神经传到患儿大脑而使得患儿脑内的神经元与神经元间通过轴突和树突建立新的联络,恢复患儿脑内的兴奋传递,发挥代偿作用;②感觉统合训练主要使用合并前庭、本体感觉和触觉刺激的适当运动反应,改善儿童的运动协调,稳定情绪,提高做事效率,对儿童智力发育有一定的影响;③本研究的运动训练模式将运动训练融于感觉统合训练,之中,运用滑板、吊缆、大笼球、袋鼠跳、跳床、平衡木或者趴地推球等感觉统合运动器具,让患儿在快乐且轻松的游戏情景中来进行运动的训练,达到既刺激了患儿的前庭平衡感觉又锻炼了患儿头颈部肌肉的力量、促进髋关节伸展的目的;④运动训练结合感觉统合训练不但加强患儿的触觉、本体感觉、重心转移、平衡、肢体协调能力,而且让患儿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完成大运动的训练,消除了患儿的恐惧心理,重复训练提高过去相对无效或新形成的通路和(或)突触的效率。

综上所述,运动训练联合感觉统合训练能够改善中枢协调障碍患儿智能发育,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凯丽.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4):342.

[2]张丽春,陈瑞雪,姚洪儒.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0):173-174.

[3]米文育,刘冬艳.中枢性协调障碍的诊治现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8):1251-1253.

[4]彭慧.浅谈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康复方法[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12):7-9.

[5]童雪涛,越敏,艾戎,等.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1):965-967.

[6]李锦兰.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瘫高危儿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4):98-99.

[7]于炎冰.脑性瘫痪:神经外科治疗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7):2892-2912.

[8]刘振寰,钱旭光,新晶,等.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脑性瘫痪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4):315-317.

[9]高明华,王雪峰.中药熏洗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4):379-381.

儿童足球协调性训练篇6

关键词:乒乓球;基本技术训练;动机激励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西安市具有代表性的儿童乒乓球训练场所教练和儿童学员进行调查(体育场乒乓球训练基地、西安市南门小学乒乓球训练基地、高新一小乒乓球兴趣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乒乓球训练营、西安宏正体育俱乐部乒乓球训练班、西安体育学院乒乓球俱乐部)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笔者通过书籍和电子图书馆、以及相关网站查阅关于儿童乒乓球基本技术训练动机激励措施的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设计问卷。运用问卷的方法向教练员和学习乒乓球少儿进行调查。

1.2.3数据分析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统计。

2.结果分析

2.1儿童爱好乒乓球运动的动机类别

依据调查调查,其中有小学各年级的学生,也有幼儿园大班的儿童,有长年参加训练的准“专业”运动员,也有未参加训练,在露天球台、课桌上、走廊里经常“打球”的“游击散兵”,或迫切要求参加训练的乒乓球爱好者。综合这些学生爱好乒乓球运动的动机,一般分以下几种:

2.1.1本能型

人们发泄自身的剩余精力,通过活动使机体获得适度疲劳后的舒适感是人类的本能需要。儿童的发泄形式是肌肉的外显运动,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而这类运动,除了机械重复、单调枯燥的跑(如相互追逐)、跳(如跳皮筋)之外,精力相对旺盛的儿童要追求稍复杂的运动项目,于是他们选择了器材便宜,活动条件限制较少的乒乓球运动,独人对着墙壁可玩,两人在水门汀上可玩。

2.1.2从众型

乒乓球自60年代始视为我国的国球,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社会普及面极为广泛。现今学龄儿童的家长,曾受“乒乓王国”的影响,对这一运动的爱好程度、熟悉程度普遍地高于其他运动项目。孩子中有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此产生了兴趣;有的受交往心理的影响,被其他儿童同化而喜欢上了乒乓球;有的在父母强烈要求下参加乒乓球业余训练。

2.1.3情绪型

乒乓球运动不但可以使儿童满足释放机体能量的需要,还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满足娱乐的需要和儿童间交往心理的需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参加训练的学生,在掌握一个又一个的技术动作之后,获得了成功的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强化了运动的兴趣。更有不少儿童受好胜心的支配,即使在自然状态下(即不是有目的有计划训练的情况下),也会独自摸索或相互模仿,无师自通地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技能,在一次又一次好胜心理的满足中不断提高运动水平。

2.1.4主动型

以上三种类型仅仅是对乒乓球产生兴趣的初级阶段,其活动往往只停留在自然的,无计划、无目的的水平上。要真正提高运动水平,离不开运动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指对被训练者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地施加影响,并让他们积极参加实践的教学活动。上述三种动机,在参加扎实艰苦的训练时,往往不能保证他们持之以恒。

2.2儿童乒乓球训练中动机激励的措施

对儿童乒乓球业余训练的动机激励,要基于本能型和从众型动机,强化情绪型,发展主动型。我校教练组在二十多年的训练工作中,采用的方法有如下这些:

2.2.1游戏活动法

对于一些刚参加训练的学生特别是初始年级新生,需要他们了解熟悉乒乓球运动的球性。对他们的训练,以游戏活动形式为主。如进行球板托球比赛,把装有球的筐放在球台的一角,同边线的另一角放一空筐,让孩子将前筐中的球捡起放在平放的球板上一只只运到空筐中,一分钟内看谁捡放的球多;对墙击球赛――初学基本动作后,将球用绳子吊起来,让学生挥拍,用正确的推档、攻球动作去触球,看谁碰到球的次数多。

2.2.2环境熏陶法

首先,学校一流的硬件建设,为孩子创设了玩乒乓、学乒乓的良好环境和浓烈气氛。更重要的是要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球室内张贴学校在历届省市比赛中获得的锦旗、奖杯、证书及主要运动员的相片;墙上记录着学生每天训练的成绩,每月更新一次;张贴有关训练制度及报刊中有关我国优秀运动员照片、事迹等。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进一步加深对乒乓球运动的感情。

2.2.3直观刺激法

儿童对于新鲜的事物易产生学习的欲望,对直观的内容易理解、易掌握。训练中采用直观的方法容易被学生接受。如乒乓球触到球台及到地面后的运动特点,激起他们学习打出旋转球、判断并回击旋转球方法的欲望。所谓“刺激”,是指有意识地在学新技术前,让学生看到现有水平的不足,造成已有技术与打球中新现象的之间的不平衡,并产生建立新的平衡的欲望。如学习落点和步法,让学生在接老师落点变化的球时,产生困惑等等。

2.2.4奖惩激励法

合理的奖惩,可使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情绪调节中强化学球的动机,特别是正面调节,成功后的积极情感体验作用更大。我们采用表扬、记分数、打五角星、评红花等方式作为奖励,对训练中每次输球“挂红灯”作为“惩罚”。如学龄晚期的儿童中随着训练的进展,需加大训练强度和难度,这时我们采用对打出一个高质量的球加分、加球,而对于发球无质量、回球不尽力,脚步滞缓、动作不到位的则给予减分、减球等措施,以避免一些同学怕苦怕累,情绪低落,应付训练等情况的产生。这样,不但让他们了解自己在每一次训练课、每一阶段的训练情况,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还促使他们为争取奖励而加倍努力。

2.2.5竞赛激励法

竞争是激发动机的一种重要措施。我们经常将基本技术训练和比赛相结合,如对推比赛、对攻比赛、搓中起板、发球抢攻、升降赛、擂台赛、循环赛等等;学校还举行每年的校内“实验杯”乒乓球赛,在班内比赛的基础上举行同年级各班之间的对抗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巩固基本技术,在比赛中学习战术运用,在比赛中提高球艺。我们还将上述方法中的奖惩统计纳入竞赛内容,开展队员之间的横向竞赛,个人的过去与今天的纵向比赛。学校还承办市乒协每年一届的小学生乒乓赛,承办2004年全国少儿乒乓球总决赛,组织参加省中小学生乒乓球积分赛,为受训学生创造更多、更高层次的参赛机会。学生处于一个合理的竞争氛围中,强化了训练动机。

2.2.6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是良好的正面激励措施。我们要求学生,每个月至少看两场乒超、国际巡回赛等赛事的电视实况,每逢世乒赛区等国内外大赛,教练集中组织观看实况录像,并分析解剖优秀运动员的优点所在,从观摩中汲取新的力量。还经常组织儿童学习优秀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教育他们既要学技术,更要学精神。学精益求精的技术,学习顽强拼搏的精神,认真打好每板球,引导他们向动机的最高境界发展。

儿童足球协调性训练篇7

我们知道人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一大束称为胼胝体的神经纤维联系着,使两半球合为一整体并协调整体活动。大脑半球表面可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人类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各有一定的分工,脑和身体之间的神经联系是相互交叉支配的。左脑支配着右半身的活动,右脑主持左半身肢体的活动,人的左手和右手分别受右脑和左脑的控制,实行分工协作。

大家知道,多数人习惯于用右手,通常称为“右利者”。“右利者”大脑左半球是优势半球,它主要负责语言、记忆、数学计算、逻辑思维、分析活动。左半球常被称为“语言脑”。而右脑是负责处理总体形象、空间概念、几何图形感觉、身体协调等,因而,右半球常被称为“直观脑”,近来也有人称之为“创造脑”。

若将人的左右脑比作为人,那么左脑就是那种循规蹈矩、缺乏情趣类型的人。而右脑则是具有意外性,洋溢着创造性,充满活力类型的人。可见,人脑右半球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据调查,右半脑的开发对发展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右脑的形象思维,人可以获得形象和整体的感知,直觉和想象等,这些都是产生创造性想象的源泉。

学龄前时期是开发右脑的最佳时期,因为儿童在2岁前基本生活在形象的世界中,到了学前末期,儿童的大脑成熟水平虽然已接近成人,但儿童的言语中枢尚未成熟,抽象思维刚刚萌芽,他们仍以右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个时期如果成人采用正确的方法及灵活多样的活动,就能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从而增强幼儿的创造性和肌体的抵抗力。

教育心理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及充分的教学实践发现,恰当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及创造力的形成。

一般来说,那些只顾埋头啃书本,又不爱好体育活动的孩子,大都用左脑处理问题,形成左脑思维的方式。而爱运动的孩子,他们在追逐奔跑欢跳的时候,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体育游戏,则提高了他们的反映力、判断力,使右脑在“蹦蹦跳跳”中储备了许多视听觉等方面的信息,考虑问题的速度也敏捷,一旦知识向深度广度扩散时,那么这些储备就成了宝贵的基础,同时,肌体抵抗外界侵袭的能力也增强了。幼儿的右脑是一块神秘的新大陆,只要充分挖掘,就能得到丰富的宝藏。那么,如何通过体育开发右脑的潜力呢?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各种蹦蹦跳跳的体育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又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在接受外界环境不同性质的物质刺激以后,身体内与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保持得更加平衡,同时智力也随之提高了。此外在游戏中,他们要主动动脑筋想办法,如怎样不被别人抓到,如何将球拍得高一些,想什么办法将球踢进球门,捉迷藏如何辨别方向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幼儿动脑能力,所以,发展动作活动与脑神经系统反复作用过程中,就能够促进大脑皮层和神经细胞的发展。又如“找朋友”游戏,看一看有几个朋友,或者“小朋友顶球”游戏,让孩子双脚向上跳,用头顶球,顶到的计数。再如“拨球”游戏,拨动地上的球往前或往左、右走,或者拨动小球打击地上事先摆好的玩具,也可以左、右手轮换练习,还可缝个沙袋,做“接沙袋”游戏,可将沙袋向上掷或幼儿面对面一人掷一人接等等。总之,凡是能开发幼儿大脑功能的都可采用。曾有人把人的大脑皮层比喻为“智慧的海洋”,因为它是思维的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还需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产生思维和智慧。大脑皮层的各个不同区域分别联系,控制着人的各种功能,其中控制手的运动的大脑皮层部位的面积很大,所以手的灵敏运动能够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同时,支配人左手的是右脑领域,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左手,就会给右脑以良好的刺激。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时刻注重左手的运动,左脚及左侧方位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对于少数使用左手的人称为“左撇子”,所以父母都强行改用右手,结果右手使用的多,左手使用的少就造成人脑两半球利用的不平衡,因而使管理人的形象思维的右脑半球负担不足,自然影响它的发展,而左脑负责人抽象思维的左脑半球负担过重容易发生疲劳,人的精神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尤其现在幼儿园教学内容小学化的状况很普遍,更造成了幼儿左脑的负担过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让幼儿双手同时发展也是在开发其右脑。当然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配合幼儿园训练儿童左手的动作,在婴幼儿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婴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手的抓握动作。同时家长和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游戏如:《锤子、剪子、布》,《筷子夹玻璃球》,《倒口袋》,《搭积木》、《串木珠》等,这些游戏都可在成人参与下用左手完成。这是开发右脑的较好办法。

在幼儿体操中,可以让幼儿做一些左手手指操,左手前臂操,左手大臂操,也可双手共同活动。可以让幼儿左手拍球,左手打羽毛球,玩手指造型游戏等等。总之,幼儿双手的动作发展是由大动作到细动作,由不准确到准确,由把着手模仿成人到听语言指挥而动这样一个过程,对左手的训练使左手逐步灵活,对右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在此基础上还可采用这样一些创造性的训练来帮助幼儿锻炼。例如:1.采用按摩抓拿等方法帮助宝宝手指运动。2.让幼儿双手并用。3.还可让孩子玩粘土工艺和自由画,这种玩法能为培养形象构思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刺激。4.玩带有图案的扑克游戏。即用画有桔子、鸡蛋、火车和汽车等扑克,让孩子指出“那有什么”的游戏。此时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的全是扑克摆成的图案构并依照扑克在头脑中构成的形象去猜测,对培养形象构思能力是很适宜的。5.玩七巧板,智力拼图。6.用左手抓握杠杆,提东西,举撑左臂,训练儿童左手的灵活性。

另外,让孩子做一种“不对称运动”的游戏,开始练习时孩子们可能很不习惯,但这种愉快的气氛会使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如第一节:屈指:左手屈拇指,右手同时屈小指,或者左手屈食指,右手同时屈无名指,动作可由慢到快。第二节:指“五官”,拉做孩子的一只手,掌心向上,让他的另一只手食指放在鼻尖、嘴、眼睛、耳朵上,但要随家长拍打手心及喊出的口令而变动位置。第三节:摩脚敲膝,左手心向下摸左大腿,右手握拳,放在右大腿上,喊口令“开始”时,左手前后搓左腿,右拳上下敲右腿。一搓一敲,等双手习惯时再下口令“换”,左右手可交替进行。还可让幼儿模仿做一些有益于开发智力和大脑的其它游戏动作,使刺激传导到大脑,使脑细胞扩大功能范围,以增强脑的发育。

左侧身体的动觉训练可采用:头颈运动(左、右、前、后)、前臂操、大臂操(前、后、左、右、伸及绕环),腿部运动如让幼儿学爬、拉车,滑滑梯,站立时左腿前踢、侧踢、后踢,右侧卧左腿前、后、侧踢,用左腿踢足球。

儿童足球协调性训练篇8

关键词:小学;羽毛球;启蒙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0-0044-02

羽毛球运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喜爱。目前,许多具备场馆条件的小学已经开展起来了羽毛球的选修课、兴趣班等。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好的启蒙教学训练,既能使其对羽毛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小学生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可以使他们充分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因此,羽毛球启蒙阶教学训练尤为重要,不仅影响一个孩子的身心成长,也关乎我国羽毛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下面是关于小学阶段儿童羽毛球启蒙教学与训练的几点思考,希望对开展羽毛球运动启蒙训练有所帮助。

一、小学生几岁适宜开始练球

很多知名运动员开始学习羽毛球的时间大概都在5岁左右,他们经过了长达20年的专业训练达到了运动技术的顶峰,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运动成绩。这些专业运动员没有从半路开始学球的,都是从小经过逐级选拔输送,最终进入职业领域的。这似乎给我们造成了一个假象:只要从小练起,就一定打得好。但中国的竞技体育金字塔告诉我们一个严酷的事实,那就是能够最终站在塔尖上的人终归是少数。那些从小就开始学球,技术并不好的人比比皆是,只不过不愿提及而已。要想尽早打好基础,进入专业领域最好选择在学前期5~6岁,或者学龄期6~12岁;若想有一技之长,可选择在学龄期6~12岁和学龄中期12~15岁;若只是锻炼身体则任何阶段都可以。儿童学习羽毛球时要明确初衷,这样既不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也不会在学习过程中急功近利。

二、学校如何选择教练

目前,小学的羽毛球课教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师任课,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羽毛球专业训练的经历,因个人爱好或教学需要而从事羽毛球教学。这种形式的优势是任课教师在学校体制内便于管理,他们有教学资质且授课规范。劣势是他们缺乏专业技术和专业训练理论知识,训练方法、手段单一。而且由于训练课时费较低,教师们普遍教学积极性不高。

另外一种为外聘教练,外聘教练群体大致分成四类:一是各专业队伍退役运动员(国、省、市),他们的运动水平较高,在羽毛球专业领域人脉资源广,队员向上输送渠道多。二是体育学院(系)羽毛球专业方向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入学前为二级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比专业退役运动员略低,接近市体校退役水平,但教学理念新颖、手段丰富。三是高等院校羽毛球高水平运动队毕业生,虽然不是羽毛球专业方向,但他们代表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比赛,运动水平较高。四是体育学院(系)羽毛球专项选修生,他们入学前无羽毛球专业基础,经过几年专业学习与训练,具备一定技术水平,个别人接近二级运动员水平,有一定教学能力。以上四种类型的外聘教练都存在同样的风险,那就是他们普遍没有教师资格证书。因此,学校在选择外聘教练时,应该优先考虑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并与之签订比较规范的聘任合同书,以免发生意外伤害等教学事故时引发纠纷。

三、如何设置课程

小学在开展羽毛球运动中,无论是选修课还是课外兴趣班,都要有规范的课程设置。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设置羽毛球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制订课程的教学时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一个学期或多个学期)。学校在设计班型人数、聘请教练数量时要结合小学生们自身技术水平、学校的资金条件以及场馆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小学开展羽毛球课程普遍是大班(20人以上)、中班(10人左右)两种班型,由于受场地条件的限制很少有小班(4人左右)、一对一等班级结构。因为单位时间的场租和聘请教练的费用基本固定,因此,班级人数越多,人均费用就越低。当然,每个学生练习的密度和强度以及接受指导的频度也会相应越低。

四、小学生教学训练应遵循哪些原则

目前,少年儿童羽毛球启蒙阶段的教学大部分是参照成人的教学模式和专业运动学校以及专业运动队的少年儿童训练方法。羽毛球技术动作复杂,少年儿童难以理解,不容易形成意识映像,达不到科学、生动、形象的学习。枯燥无味的训练式教学,很难迎合大部分刚接触羽毛球运动的少年儿童的心理,这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很有可能使孩子们望而却步,还没有入到门里来,就被枯燥乏味的挥拍练习、身体素质练习所阻挡。如何以他们的年龄特点为出发点,使他们还没到“门口”就被吸引进来,这样的启蒙教学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兴趣至上原则

培养兴趣是学习好羽毛球的基础。兴趣爱好是运动的动力,对某种行为有快乐感,即对其产生了爱好的兴趣。在羽毛球体育教学活动中,兴趣对认知和技能形成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在学习中,兴趣和快乐相互交替会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总是希望带着偷快的心情去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参加自己所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项目,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表现自身能力;还能充分地实现情感体验,达到实现自我的心理满足。对于儿童学习羽毛球来说更是这样,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启蒙教育的首要任务。

兴趣培养要融于教学训练的始终,兴趣培养的内容要符合少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在培养与羽毛球运动技术有关的耐力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等趣味性活动中。

2.素质全面发展原则

羽毛球的启蒙教学训练内容不要仅仅停留在击球技术的学习上,要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要抓紧儿童身体素质的各个敏感发育期,提早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锻炼。小学阶段儿童神经系统发展比较快,与视听有关的系统发展较快,可塑性强,适宜于发展平衡、协调、反应、灵敏、柔韧性。在羽毛球启蒙教学训练课上,多让孩子们做各种跑、跳跃、投掷动作,以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和判断、理解能力。这一时期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缓慢阶段,其关节、韧带装置、骨骼系统、肌肉系统都还未发育成熟,所以力量训练以负担本身重量和轻负荷为好,其重点应放在柔韧、灵敏和动作协调性几个方面上。

速度素质的敏感发育期为10~12岁;爆发力如弹跳力在12~13岁;力量素质在13~17岁;耐力素质在10岁、13岁和16岁;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均在10~12岁;反应速度、模仿能力均在9~12岁;跳跃耐力增长期女孩为7~10岁,男孩为8~11岁;背肌和腿肌力量猛增期女孩是9~10岁,男孩9~12岁和14~17岁,臂部肌肉增长到15岁就缓慢了;强度适中的耐力,男孩在8~10岁,女孩更早些;体型的形成(指身高、四肢、肩宽)发育最快的时期男孩为11岁、13岁和17岁,女孩为11岁、13岁和15岁[1]。

3.区别对待原则

男孩与女孩的素质发育有一定差异,12岁之前性别差异不明显,12岁以后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年龄越大这种性别差异越明显。男孩一般先是速度、速度耐力、腰腹肌力量的增长,其次是下肢爆发力;比较缓慢的、增长最晚的是臂肌静止耐力。女孩12岁前与男孩相同,12岁后腰腹肌力量和臂肌静止耐力显著落后,甚至出现增长停滞或下降[2]。在教学训练中应尽可能做到区别对待,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特点、技术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4.循序渐进原则

在少儿时期孩子们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儿童记得快忘得也快。而在这一阶段,由于孩子们是初学者,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动作表现为肌肉紧张,动作僵硬,不连贯、不协调,击球无力,缺乏控制力,拍面不正,经常打不准球,并伴有较多的多余动作。我们所谓“规范合理”的羽毛球技术,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打到球”。在儿童还打不到球的时候,总是强调动作的幅度、挥拍的速度、肢体的配合等,显然是不符合运动技术学习规律的,其学习的过程也必然是枯燥乏味的。我们在小学生中开展羽毛球技术教学应提倡“先打到球,再规范动作”。因为运动技术的掌握规律一定是由慢到快、从简单到复杂的。首先让少年儿童感受击到球的成就感后,再一步一步规范动作进而提高击球质量。这样练习者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握拍(正、反手挑球)、为什么要侧身引拍(击高远球)、为什么击球后有随挥动作等。

总之,小学中开展羽毛球运动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自身条件以及发展规划,有目标的开设羽毛球兴趣班甚至是开展小学生的校队训练,让孩子们在学习羽毛球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运动的快乐、竞技的快乐,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足球协调性训练篇9

全身性的运动

在蹦床上弹跳——体会用力与放松的感觉。

将自己想象成木偶或气球——在作、休息、吹气或放气间,体会绷紧与放松的感觉。

跑步——增进四肢的协调性与独立性。

亲子簸箕车——家长抓着儿童的双脚,儿童以双手着地走路,训练手臂的力量。

公园里各类健身游乐器材——可训练儿童肢体的灵活性、认识肢体的构造及力度、增进双手的协调性、训练双手的独立性。

局部性的运动

(一)手腕部分

拍皮球——左右手互换,以练习放松手腕,并可加强训练力量比较弱的手。

对墙托球——对着墙壁丢球或亲子间相互丢接球,在丢球、接球之间,练习控制手掌、手腕的能力。

两手做不同的动作——左手拍大腿,右手揉大腿,然后互换。

(二)手指部分

使用晒衣夹——手指拿晒衣夹,夹在厚纸板上,取下、再夹上、再取下,双手手指都要练习。夹上、取下之间,增进手指的力量。

揉捏陶土、黏土——揉,可练习手指的大动作;捏各种物品,可训练小动作,而儿童通常对本项目十分感兴趣。

儿童足球协调性训练篇10

关键词赣州市少年儿童乒乓球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46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一、研究对象

以赣州市教练员为调查对象,包括从事乒乓球教学的老师、俱乐部的教练员、市队教练员。

二、结果与分析

(一)赣州市少儿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在儿童启蒙阶段和少年提高阶段,这些乒乓球运动员身体各项机能指标,身体匀称指标在儿童启蒙阶段和少年提高阶段受教练员的重视程度分别为56.58%和47.37%。身体匀称指标很重要,而四肢的躯干比例和跟腱长短受到教练员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其四肢躯干比例为15.79%和23.69%,而跟腱长短的指标仅为19.74%和11.84%;在踝围的指标上教练员就有待重视;如果乒乓球运动员的身高和身体四肢的协调性好,可以步伐移动迅速,台下的整体照顾面积大,在参加训练或比赛的时候就有一定的优势,乒乓球运动员在选材时是不能忽略跟腱的长度和踝围这两项重要指标,它与爆发力的大小是紧密相连的。

赣州市各级教练员大多数是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及业余选手,他们虽然在训练方法上有自己的一套经验方法,但是在少儿选材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在选材时他们认为,运动员的很多指标是可以通过训练来了解分析的。经常会依据以前的经验来选拔运动员,而不是以客观事实作为科学的依据。

(二)赣州市少儿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对30m跑和立定跳远这两项指标的测试中教练员在选材的不同阶段受重视的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分别为40.79%、30.26%和27.63%、28.95%;原地45s跳绳在不同阶段的指标分别为26.32%和23.69%;在两个不同的阶段200m跑的指标分别为2.63%和14.74%;400m跑这一指标在两个不同阶段几乎被忽视了,其重视度仅有2.63%。

铸就运动技能的基础是体能,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物质保障也同样是体能。所以,没有体能,技能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体能,心理能力则成为无桨之舟。总而言之,没有体能,竞技能力就是无稽之谈。

(三)赣州市少儿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在儿童启蒙阶段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这两项指标教练员都比较重视,分别占25%和40.79%,灵敏性和腰腹肌这两项指标的重视度分别为26.32%和7.89%;而在少年提高阶段,教练员对速度素质的重视度为35.53%,对力量素质的重视度占28.95%,腰腹肌力量和灵敏性为14.47%和21.05%,没能够得到很大的重视。因此,从以上数据分析就可以得出,在少儿选材中的腰腹肌力量和灵敏性这两项指标被教练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乒乓球的“来球”在空中为0.3s-0.5s的运行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运动员要判断出来球的速度、落点及旋转的性能,并应根据来球的情况快速做出及时的反应以及战略对策,这就需要运动员良好的反应速度。灵敏性比较好的运动员,对于以上这一系列情况都可以达到动作自动化的程度,如果教练员不重视这几项指标的话,将会严重影响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准确性及科学性,就很难选拔出优秀的乒乓球运动人才。

(四)赣州市少儿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基本技术指标分析

对墙击球这项基本技术指标为32.90%、移步换球技术为40.79%、推挡或拨球技术为11.84%、定点正手攻球技术为14.47%,从中可以反映出,儿童启蒙阶段的基本技术教练员还是比较关注的,特别是对墙击球和移步换球技术比较重视。乒乓球运动员要想完成众多复杂多变的技术动作就必须要有很好的球感,而启蒙阶段的对墙击球就可以很好地训练运动员的这方面能力。而移步换球则能够反映出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步法移动速度及反应速度,这两项指标在选拔人才的各个不同阶段也得到了比较的重视。在少年提高阶段,移步换球这项指标的重视程度却有所降低,下降了25个百分点,而对推挡或拨球技术和定点攻球技术这两项指标的重视度分别上升到30.26%和31.58%,这说明教练员能根据少年提高阶段已有的底子,对运动员选材方面技术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侧重点上还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少年提高阶段对移步换球这一指标应更加关注。

三、结论

(一)教练员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人才的选拔,没能客观全面地进行,仅仅对少儿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以及遗传等方面进行参考,而其他很多方面都被忽视了。

(二)教练员对儿童启蒙阶段和少年提高阶段,都只是对少儿的身高指标和身体匀称指标较重视,而明显的忽视了少年儿童的躯干比例和跟腱长短以及脚踝围等另三项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