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服务业产业体系十篇服务业产业体系十篇

服务业产业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3:27

服务业产业体系篇1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单一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国家农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积极建立各种农产品专业协会,比如花卉协会、大米协会、蔬菜协会等,由他们承担起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农产品专业协会主要由农民组织,由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可以统一相关的生产信息、价格信息,如此一来,便可以维持农产品市场秩序,更好的促进国家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二、农业技术服务的主要对象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都是农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产品销售企业逐渐成为农产品市场上农民的主要竞争对手。为了提高农产品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要能够从农技服务体系入手,转变自身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尽可能多的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当然,重视为农产品企业服务,并不意味着忽视农民的农产品服务,而是要改变服务农民的方向,要不断加大向农民推广技术示范的力度。也就是说,农技服务体系要能够改变自身的服务主体,并在此基础上由农民转变为农产品销售企业、农产品协会等组织[1]。

三、农业技术服务的主要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只要不出现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或者战争,国家的粮食产量已经能够满足国民的生活需求,甚至还有富余。但由于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战略一直存在些许问题,许多地区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进而导致现阶段全国各省、市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的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加上各种农药、添加剂的出现,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逐渐突出,在如此背景之下,农技服务体系要能够将服务的重点内容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

四、农业技术服务的主要形式

广大农民是国家农业发展的基础,农民对各种农业技术的掌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以及知识水平,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往往会通过示范向广大农民传授、推广一些新的农业技术。毋庸置疑的是,示范田、示范带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大多数农民却始终没有脱离“观摩”,很少有人能够切实的掌握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之中。正因为此,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低下的农业技术服务工作效率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落实具体的工作时,要能够有意识的、积极的改变自身的工作方法,尽可能多的在农闲时间利用各种平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及岗位培训,通过技术培训向广大农民传授各种生产技术的操作规程、普及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而为广大农民提供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各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提高农民农业技术生产能力的同时提升农民在农产品市场内的竞争力,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从而更好的促进国家农业的产业化发展[2]。

五、农业技术服务的主要途径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是全国新时期农村和农业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的水平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从而最终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了切实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国家农业由分散经营向产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在落实农技服务时,相关人员要深入农户田间,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传播途径,积极的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及机械设备,为广大的农民提供各种先进的产前、生产、产后技术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地区政府可以结合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建立农业技术服务研究会,以此为平台,及时的相关的农业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更好的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人员要能够充分的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在网络上与广大农民进行对接,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还可以建立专家技术服务小分队,深入农户田间,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实地指导及服务,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量、质量以及农民生产技术能力的提升,为国家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相当多的农村地区仍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是个现实问题。综上所述,“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产业,对于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受种种因素影响,农业一直属于“脆弱产业”,很容易受到冲击,农民的平均收入也因此难以有效提高。为了切实推进国家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必须要结合当前的形式,转变工作思路,为广大农民提供全面的社会。

作者:兰守格单位:山东省成武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服务业产业体系篇2

所谓金融服务链,是指伴随企业成长各个发展阶段中所需要的小额贷款、银行贷款、融资担保、股权投资、股权转让、融资租赁、公开上市、发行债券、企业并购以及信托、期货和投资咨询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打造产业金融服务链过程中,必须以服务产业发展作为发展金融的宗旨,金融不能脱离服务产业这一轴心,脱离产业而发展金融,金融将会成为无本之源。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进入”和“融资退出”是其必不可缺少的经营活动,构建“两翼”通道是打造产业金融服务链条的关键,企业只有经过资本“融资进入”和“融资退出”的闭合运转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1构建融资进入通道。(1)债权融资通道。债权融资也叫债券融资,是有偿使用企业外部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包括:银行贷款、银行短期融资(票据、应收账款、信用证等)、企业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金融租赁、政府贴息贷款等。①积极设立多家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②完善地方担保体系,积极发挥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机构的融资功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支持。③搭建企业和银行的对接机制,为企业银行贷款提供绿色服务通道,同时加快发展商业银行专营服务机构,促进投贷联动,鼓励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互助和科技保险等各类金融创新,支持初创期企业和发展期企业快速发展。④组建或引进各类金融租赁公司,为成熟期、持续期企业提供融资租赁服务,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⑤联合证券中介机构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服务支持,帮扶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如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进行融资,拓宽企业债权融资通道。(2)股权融资通道。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可以更好地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①鼓励各类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进一步集聚。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引导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入驻合作,为初创期企业直接融资服务支持,同时地方政府也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以“资”(政府资金)引“资”(社会资金)撬动数倍社会资金对当地企业的进行直接投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参股和风险补偿等手段,扩大各类天使投资资金规模。②鼓励和促进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人,它的发展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有利于优化融资结构;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培育优质公司上市;有利于推进产业重组和经济结构调整,是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当地股权投资基金健康快速发展。③鼓励证券中介业务发展,支持企业上市融资。

2完善融资退出通道。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和健全融资退出渠道,才能促进资本融资进入和融资退出的良性循环。地方政府应大力推动企业融资退出渠道多样化,融资退出渠道包括ipo、并购与重组、产权市场、新三板等。(1)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是投资者最为看重的资本市场退出通道。地方政府应制定有关优惠措施和相应工作机制,支持优质企业在主板上市、中小板上市、创业板上市或境外上市,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资本市场投资者加大再投入力度。(2)并购与重组是资本退出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应积极布局和推动成熟期、持续期及衰退期企业进行并购与重组,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当地企业做大做强。(3)产权市场。产权市场主要是指产权(特别是非证券化的资本)的公开拍卖和交易市场,它是企业有偿转让、收购和兼并的重要媒介,特别对于非上市公司的产权买卖,其重要性尤为突出,它的功能在于沟通买者与卖者的联系。地方政府应大力发展产权市场,做大产权交易平台,构建区域性初级资本市场,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退出服务通道,为非上市阶段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支持。(4)新三板。“新三板”市场特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现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一个新平台,通过“新三板”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不再局限于银行贷款和政府补助,更多的股权投资基金将会因为有了新三板的制度保障而主动投资。地方政府应积极争取“新三板”试点,鼓励和支持当地企业“新三板”挂牌,为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资本提供新的融资退出通道。

地方政府应全面出台产业融资服务扶持激励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打造和完善产业金融链各薄弱环节,给予初创期企业资金扶持,给予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给予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给予拟上市(含“新三板”)企业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出台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和股权投资企业发展等政策,为区域性产业融资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构建区域性产业金融服务体系离不开金融人才的支持,特别是高端金融人才。地方政府应通过户口、子女入托入学、购房、个税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吸引金融行业当端人才加盟,同时也要建立本地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增加人才供给,满足多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地方政府应对当地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搭建区域性产业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库、金融信息库、中介信息库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和系统化的融资服务,为有融资进入需求和融资退出需求的企业供财务顾问、企业孵化、融资担保、风险投资、产权交易和信贷融资等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构建区域性产业融资服务体系一个系统工程,在相关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建立健全区域性产业融资服务体系,需要政府、金融、企业各方共同努力,密切协作,加强协调,不断开创区域性产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新局面。(本文作者:安志刚单位:南宁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服务业产业体系篇3

通红甸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农民85℅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农业。近五年来,乡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工作,全面实施了“生态立乡、产业活乡、科技兴乡”三大发展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乡域优势产业为目标,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使通红甸农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服务体系培育建设日趋完善。现将通红甸乡农业发展情况与服务体系培育情况汇报如下:

一、通红甸乡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一)通红甸乡农业产业取得的成效

1、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坚持“围绕农民增收调结构,依据乡情建产业”,重点抓好烟、畜、菜、果四大产业,探索发展高原特色中药材产业。201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702万元,比2013年的11555万元增长2147万元,增18.58%。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35元,比2013年末5026元增加2209元,增长44.95%。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3.6:24.9:21.5,农业在我乡产业支柱地位突出。

2、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成效明显。2017年,粮经比例调整为37.7:62.3,特色农业发展加快,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保护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全乡柑桔种植面积累计2.25万亩,比2013年的1.13万亩,增长49.78﹪,产量3.1万吨,产值1.2亿元;蔬菜发展势头强劲,蔬菜种植面积达2.28万亩,比2013年1.05万亩增长117.14%,实现产值3205万元;累计种植核桃33298亩,比2013年的15489亩增长114.91﹪,产量1695吨,比2013年的63.2吨增长2500.81%。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成效明显,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3、畜牧产业持续发展。2017年畜牧产业持续发展,畜牧生产总值3103万元,其中:肉牛产值130万元,肉羊产值282万元,生猪出栏收入2398万元,家禽等其它出栏收入293万元。建立了长麦地肉牛养殖示范村和么波冲肉羊养殖示范村,养殖带领作用逐渐增强。

4、中药材种植效益凸显。2017年,全乡示范种植中药材686亩,比2013年647亩增长6.02%,产值达411.6万元,比2013年323.5万元增长27.23%。中药材种植效益凸显得益于近年来引进华宁永强中药材种植等龙头中药材企业,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5、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以龙树柑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玉溪华冠柑桔有限公司和华宁老区柑桔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柑桔千亩连片种植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6、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通红甸山地柑桔以早熟、优质、果型好、果皮细腻而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通过龙树柑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注册红山橘(通红甸山地柑桔)柑桔品牌,通红甸山地柑桔知名度越来越高,慕名而来的外地客商越来越多,平均销售单价比盘溪高0.8-1.0元,比华溪高0.4-0.6元。

7、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夯实。小得勒、山羊母农产品交易市场和通红甸柑橘批发市场建设正全力实施。贯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6个村委会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正有序推进。成功打造1个柑橘千亩提质增效示范点和6个百亩以上连片蔬菜核心区;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000亩;发展组建核桃、柑橘种植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2个,成立柑橘协会1个,为提高种植、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奠定了基础。

通红甸乡生态庄园建设项目总投资430万元,于2017年12月30日竣工并投入使用。生态庄园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科普基地、培训基地等多位一体的示范基地,对宣传通红甸、打造通红甸山地柑桔品牌将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二)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把产业发展工作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乡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工作,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成立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派驻保存工作组,确保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2、加大基础实施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发展环境。以“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为契机,强力推进公路网络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修复水毁灾损农业设施和水利工程,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发展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提质增效。

3、继续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抓好现有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发展的优势品种,淘汰劣势品种,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加快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红甸乡产业发展正处于从小规模分散种植逐步走向规模化种植的关键时期,加快开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发展,促进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园区采摘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5、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产品从量到质的提升。进一步降低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使用密度和强度,促进土地肥沃度的提高和综合地力水平的提升,推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等通过现代技术转化为生物能源,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通过柑桔、核桃、蔬菜、养殖等培训,不断提高农户的种养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单产和质量,促进效益提高。

7、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队伍和条件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农业创新人才、农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提高农业产业服务质量和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应用效果。

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乡土人才。

(三)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服务业产业体系篇4

但现在市场上的商业地产还仅仅停留在“卖房”阶段:当房子卖给客户之后,开发商将会把房子移交给物业公司经营,这些都是房地产的传统,项目内的入驻企业之间互相没有联系,也没有后续的服务跟进和运营支持保障,企业的产出效益将大幅降低,无法带动区域经济的提升。

如何才能使入驻企业形成产业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就是在这样的市场前提下,开发出新一代产业园模式,成为河南民营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模式,新概念

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条件。

全省108个产业聚集区已经形成规模,去年郑州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营业收入5794亿元,增长43.5%。目前政府主导的产业聚集区略显模式单一,以东方今典产业园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力量正在加入到区域经济的建设中来。

目前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成功运营了郑州总部企业基地、河南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项目。产业园项目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筑巢引凤、涵养税源、促进经济、扩大就业等方面成为郑州区域经济建设的新典范。

产业园新概念的产生得益于东方今典新模式的建设。摆脱了传统商业地产只提供物业服务的模式,东方今典产业园运营新模式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产品经营、产业经营、资本运营三个核心运营服务上。

事实上,这种模式就是通过招商,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以投资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科技项目的方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发展,快速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以产业园和高新技术为核心,系统搭建资本运营平台,全面实施投资企业和驻园企业的资本运营。

东方今典产业园投资运营集团招商副总经理赵明介绍,目前河南很多高新技术无法得到成果转化,科技研发无法转化为经济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因为缺乏资金和市场渠道,止步不前。产业园将为它们提供从资金到市场渠道的一条龙服务,让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经济价值。“简单地说,没钱的给钱,没市场我们去帮他们开拓市场。”

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在一起,就能够产生很强的放大效应。任何一个企业经营,都需要很多资源与其配套。产业园就是将企业各生产环节的上下链打通,让企业的科研成果能够在一个区域内迅速对接组装完成,以达到从企业到产业的全程贯通。

服务体系升级

目前东方今典运营的项目中,如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总部新城等项目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助力中小企业发展。要想让这些企业能够迅速地产生效应,传统的、基础类的服务已经与时代脱节,产业园是一种全新的思路,与传统的商业地产“总部港、某某基地”完全不同,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后期的运营服务体系。

东方今典通过对园区经济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十大保障运营服务,让驻园企业完全无后顾之忧,并且助力壮大发展。

在目前的十大保障运营服务中,有四大服务能够直接让企业受益。这四大服务体系包括“孵化服务、金融服务、物业服务、商务服务”。

很多入驻东方今典产业园的企业大都是高新技术产业,他们手中握着科研成果,却因为没有资金,很难转化成果,为此,东方今典产业园为企业搭建了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创业服务中心,在这里入孵企业可享受“三级孵化、三维保障”的全方位保姆服务,创业中心将以资金和服务支持企业经营发展,并使企业的科研成果得到充分的转化,进而实现科研成果产业转化。据悉,园区内许多企业已经发展壮大,有的已经上市。

对在发展中缺乏资金支持的企业,东方今典产业园提出新的理念“信用联盟”,“由东方今典产业园出面,组织园内企业共同组成企业联盟,与银行对接,放大信用规模,实现贷款额度的增加,让企业共享充足的金融资源,让企业发展无后顾之忧。”赵明说。

除了良好的物业配套,园区还为入园企业提供商务服务等平台。这四项服务体系是东方今典产业园的核心。

服务业产业体系篇5

[关键词]产业集聚;服务体系;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4-11-4

abstract:inthepaper,throughdiscussingthetheory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thebasicconcept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combiningwiththeanalysisof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situationonthetheory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theregionalcharacteristicsandshortcomingsinthe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constructionofHenanprovinceofareanalyzedandsummarized.onthisbasis,thecorrespondingideasandmeasuresonhowtoestablishandperfecttheservicesysteminHenan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aregiven.

Keywords:industryagglomerationarea;servicesystem;Henanprovince

河南作为我国中部经济大省,在我国国民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排在全国第五位,在中西部处于首位。

产业集聚区在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内,是河南省重要的产业支柱和业态形式。目前,省内正式产业集聚区有180家。还有一些自发形成的县域等地方历史逐步形成的产业集聚区等形式。产业集聚区对当地和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产业经济区运行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整体情况向好。这与河南省和各个地市、县区等政府机构给予的产业政策扶持,以及构建的基本形成全服务于产业集聚区的全方位运行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已经存在和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阶段,其中有自发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业集聚,但主要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和规划推广形成的产业集聚区为多。因此,在对于产业集聚区的分析和研究过程中,对于不同形式的产业集聚区实地调研和分类、归纳、分析,需要较大的工作量和时间投入,才能真正地把握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实际运行情况。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同质化、同构化严重问题,也存在产业规模偏小、产业水平偏低的现象。在对于省内各个地区的产业集聚区管理与服务过程中,也存在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产业政策不配套等政府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各个产业集聚区内所在的县级、地市与河南省联动协调,整体发展。如何通过在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历史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和总结出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做出准确的评价和总结,进而对我省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完善和发展提出正确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和建议,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点。

省域层面、宏观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发展研究与局部、微观实证长期跟踪研究并重。参考长期跟踪的微观层面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发展情况,对中观和宏观的指标体系进行及时动态的调整,是此次研究的主要侧重点之一,也可认为是一种研究和管理创新。

1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聚集理论(theory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是世界各地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特有的经济现象。产业集聚既有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特点,历史传承等原因自然形成的,也有由于国家在产业政策调整,区域经济划分,地域产业政策优化等原因后天形成的产业集中于融合。

国外学者在对于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集聚的现象,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斯密(1776)和李嘉图(1817)分别从绝对利益和相对利益的角度的两个方面,对产业集聚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屠能(1826)提出了产业区位的概念,并分析了和区分产业集聚的区位因素以及集聚因素[2]。而马歇尔(1890)则针对产业集聚提出了外部经济以及工业区概念。波特(1990)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群的概念[3]。产业集聚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道格林(1997)从区域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原因[4]。

我国的产业集中与产业集聚现象,在历史上较早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点。同时,我国的产业集聚也带有浓厚的地域特点。而对我国区域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是伴随着我国近30多年来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开展和深入进行的。研究的范式和方法,主要是借鉴国外一百多年来成熟的研究体系和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融合和实证研究。例如,范剑勇(2004)根据区位优势理论,结合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以及我国地区差距的特点,指出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阻碍区域产业转移和加大地区经济差距[5]。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2006)提出了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和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聚规模和程度加强,影响我国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6]。陈健生,李文宇,刘洪铎(2015)根据经济地理的分析区域竞争效应理论,区域竞争优势会从基本产业要素配置优势上得到明显的体现。同时,产业集聚存在着“马太效应”[7]。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industrialagglomeration)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历史、地域或国家产业政策等内部或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在一定的地域或规划的区域内,形成了产业互补和产业竞争态势下的企业和组织集中。在竞争与互补的共同作用下,在区域内形成了产业正向的溢出效应。区域内,乃至区域外的各种产业基本要素进行了重新整合和优化,形成了优于其他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在不断地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大大提高了产业群体竞争力。

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建设分析

河南省经过长期的快速发展和积淀,在国内省份中,经济体量和规模已可以称得上经济大省,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质量上,与国内经济强省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还需要继续不断努力。同时,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原文化的传承地,基奠的文化底蕴丰厚。如何实现中原崛起,实现更高层度的跨越,是河南省经济社会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省内的产业集聚区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我国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在国家,省级和地市等层面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河南省提出的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的要求,加快了产业集聚区的培育与建设,对于实现产业向更专业、更高效跨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提出构建和完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是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纵向的时间坐标观察,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整理和分析,近4年来,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11年的5878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5812亿元,累计增长169%。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1年的1690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5421亿元,累计增长110%。具体见图1。

从各阶段呈现的发展特点考察,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呈现以下特点:

2.1自河南省推广和培育产业集聚区以来,全省的产业集聚区结合各个地市和县区的工业基础和传承,逐步培育出以装备制造、电子科技与信息技术、化工工艺、有色金属加工与工艺、生物医药研发生产、食品与农副产品深加工、物流集散和转运等15个行业和门类的产业集聚。体现出了各个区域的产业集聚的特色,并在5年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提升,相对于同行业的竞争优势突出显现。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园区内的主导产业的培育凝聚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点突出,技术含量高,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区域优势,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绝对优势的主导产业。例如,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结合本地区科研院所集聚,科研实力雄厚和科研历史悠久的优势,同时,与外部从事本行业的高新技术领军单位和组织进行横向跨区域的技术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产业聚居区内许多公司和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已与中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5年多来的发展过程中,进驻和加入园区的公司和企业呈快速加剧增长的态势。同时,进驻产业集聚区的公司和企业的水平、质量和规模也得到明显的提升。例如,2014年,投资项目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产业集聚区内项目达到5482项,投资规模也已超过9587亿元。

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目前规模扩张的主要指标来看,建成和投入使用的面积目前已经达到1819平方公里。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的规模扩展保障了集聚区规模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全省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目前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有123个,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集聚区已经有3家。

2.3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从规模效应为主逐渐转向以集约化、高效益,节约型的产业集聚区发展阶段转变。产业集聚区内的公司和企业的从固定资产投入产出强度、工业经济密度和外资到位密度3个主要的集约化和效益指标来考察,自2010年到2014年,每亩固定资产投入产出强度已从32.1万元增加到40.8万元;每亩工业经济密度已从67.2万元增加到79.7万元;每亩外资到位密度保持12.1万元的投资强度。具体如图2所示。

2.4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集聚与城际融合方面,加快产业集聚区周边的城镇一体化进程中,起到了凝聚和吸纳作用。目前的各个地市和县区的公共服务体系与实体已经逐步延伸到产业集聚区。早期的产业集聚区“孤岛现象”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包括城镇户口,公租房等住房建设项目也在产业集聚区内规划和启动。产业集聚区在政策扶持的背景下,快速发展和提升,同时,产业集聚区对于河南省的城镇一体化建设起到了有效地助推作用。目前,河南省的城镇化程度已经达到44%。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对于河南省工业人口的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产业集聚区在不断开拓发展过程中,急需各类产业技术工人和农民工,而河南省作为劳动力充裕的人口大省,也为产业集聚区提供了源源不断地高素质的劳动力。目前,由于产业集聚区的吸纳能力不断加强,薪酬等吸引力也不断提高,目前我省的劳动力人口已经出现回流的态势。

3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为河南省的经济转型与水平提升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如不进行创新发展,将导致下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如何提升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发展水平,如何提升政府主导的产业集聚区管理水平,完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等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3.1根据国内外产业集聚区的成功经验,运行良好的产业集聚区既要有同行业的适度集中,更要在产业链互补和融合方面更加强化。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内目前的主要公司与企业同质性较强,而差异和互补不够。从近5年统计数据观察,180个产业集聚园区中,装备制造业80家;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业66家;化工与化工工艺22家;纺织服装业27家。这些同质化的产业集聚区,容易造成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的循环。

3.2目前,根据数据统计和实地调研发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主要的产业集中在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和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初级产业。而高科技,低能耗集约型的产业集聚区在全部产业集聚区的数量比重还比较少。传统装备制造业目前的制造和加工能力较强,而真正创造和创新的能力较弱。这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内缺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进一步观察产业集聚区内的公司与企业实际情况,发现大多企业不太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单位企业所拥有的发明专利的比例偏低,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上所投入的经费有限,造成一批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主要以来料加工与半成品的加工为主,没有自主的品牌,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在整个产业链条上,还处于中低端制造为主的地位。

3.3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已超过3000平方公里,建成和投入使用的园区面积达到1819平方公里。园区建成规模与面积的增加速度超过同期的工业增加值、主营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说明存在土地使用效率偏低的问题。而国内发达地区一流产业集聚区,区内的企业多以高科技、高附加值,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为主,单从投资强度上就是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平均水平的7.6倍。这也从侧面说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土地集约化、高效科学使用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思路与对策

建立和完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有效的服务体系,能够对产业集聚区的不断发展和水平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针对产业集聚区的服务体系提出几点思路和对策,以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参考。

4.1建立和完善有效地产业集聚区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多种中介服务平台,为产业集聚区内公司与企业提供有效的商业和技术等业务载体。观察国外著名的产业集聚区,如硅谷、日本筑波等园区,均对于园区内的企业产业转移,技术服务与转让,与外部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横向联系,构建了完善的合作平台与合作机制。因此,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提升,下一步的工作,应着重放在结合产业集聚区内各种产业的类型和特色,主动介绍和帮助企业与省内以及国内外行业领先的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的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进而邀请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产能转化中心或国家工程中心与工程实验室入驻到产业集聚区内,带动园区水平的提升,培育与产业集聚区配套的新兴产业与新兴技术,推动产业集聚区内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与进步。

4.2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地人才引进与培育服务体系,为产业集聚区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与人才保障。产业集聚区内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园区内企业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拥有充足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企业,才有可能在产业竞争中取得最终的成功。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人才队伍,不仅在总量上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还存在偏远和落后地区的产业集聚区专业人才匮乏,流失严重的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和完成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需要在基本物质条件上,提高人才待遇,在薪酬、住房、福利等物质条件上,给予专业人才真正的重视,同时,更要在人才精神激励方面,做到事业发展前景留人。注重在企业发展进步的同时,提倡和建议企业在人才的精神激励上做出更多的有效制度安排。

4.3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地金融服务体系,为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内入驻的公司与企业,既有大型的、经济实力较强的高科技企业,中小型企业、创业型企业的比例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资金支持和良好的融投资环境,对他们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均面临融资渠道少、贷款审批手续繁杂、金融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一般等普遍问题。政府与产业集聚区管理部门需要在建立和完善园区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建议有关部门在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方面,针对产业集聚区建立政府主导的金融交易平台,简化园区企业在融投资环节的程序,提高融投资环节的效率。在拓宽产业集聚区融资渠道方面,要发挥产业集聚区的中介平台的作用,向外界宣传和介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促成他们与银行、金融服务机构、金融资本等投资方的双向合作。

参考文献:

[1]Glennellison,edwardL.Glaeser,williamR.Kerr.“whatCausesindustryagglomerationevidencefromCoagglomerationpattern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0(3):1195-1213.

[2]迈克尔.波特(著),高登第,李明轩(译).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akihirootsuka,norihikoYamano.industrialagglomerationeffectsonRegionaleconomicGrowth:aCaseofJapaneseRegions[J].theRegionaleconomicsapplicationsLaboratory,2008(8):1-26.

[4]abida.Burki,mushtaqa.Khan.agglomerationeconomiesandtheireffectsonproductivityandefficiencyofmanufacturingFirms:evidencefrompakistan[J].ideasforgrowth,2011(11):247-277.

[5]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4(6):72-81.

[6]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5):706-714.

服务业产业体系篇6

1.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的意义和模式

1.1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的意义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集中资源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做到合理调整农机化发展的区域布局,因地制宜,突出地方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特色。区域农机化服务中心是针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本着以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提供服务的目的而建立的,所以在当地有广泛的农机作业市场,使机手作业有保障,效益高。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农民对农机的盲目投入、重复建设等造成的浪费。

1.2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的模式

区域农机服务中心的建设,可以采取国家投入为辅,农机联合体和农机大户等其他经济实体广泛加入的形式。在组织形态、经营模式、组织规模等方面通过市场运作,优化资金、技术、设备和组织结构。利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现有的农机作业,使农机服务组织形态在结构调整中发生深刻的、本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合作组织。实行对农机具的统一管理和指挥,统一作业质量和验收标准,统一作业收费和结算,统一保养,统一油料供应等。

2.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机作业服务队的发展

2.1农机作业服务队的现状目前,个体的、功能单一的农机户较多,而有规模、上档次的农机大户或服务组织较少。

2.2农机作业服务队的发展可行性如今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往往需要联系多个机手,耗时耗工,耽误农时。同时,机手频繁地在作业区间转移增加了作业成本。如果有这样一个队伍,拥有足够的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可以一次性完成旋耕播种或机械收获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粉碎)播种等作业,相信可以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认可,因此发展农机作业服务队的前景十分可观。

2.3农机作业服务队的发展模式各级农机部门要加大对农机大户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引导他们采取规模化生产的模式,成立专业服务组织,同时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和相关技术支持,对于他们的作业质量予以监督,创建出一些品牌农机作业服务队,从而实现农机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减少机具的重复购置,节省投资,并逐步把一家一户的单一经营模式转变为集团化、规模化生产,形成耕、耙、播、收一条龙的机械化生产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机具的使用利用率,增加农机手的收入,而且可以降低作业成本,使得收费较为合理,从而降低了广大农民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使大多数无力投资大型农业机械的农民也能享受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带来的便利,完成农业生产,把农民从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

3.拓展和调整农机服务范围

服务业产业体系篇7

[关键词]“孵化-加速”体系;技术创新;新兴海洋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1—0123—04

纵观世界近代史,大国之崛起无不从陆地走向海洋。我国现代化进程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具有突破资源要素限制、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开发蓝色国土等多重战略作用。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进入高速大发展轨道;同时,也意味着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现实使命。

目前,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涵盖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装备业、深海产业等领域。实践中,我国新兴海洋产业占整个海洋经济的比例尚小,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非常突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尤其是迅速规模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成为海洋新兴产业加速成长与成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海洋科技创新是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在海洋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构建和完善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加速新兴海洋产业成长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孵化-加速”体系的理论基础

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效率成为经济竞争的关键要素,促进技术创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实现经济发展转型成为政府的重要行动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最终要着力于技术创新活动。因此,为技术创新活动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孵化”和“加速”服务便包涵着内在的现实需求。具体而言,为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孵化-加速”体系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支撑。

(一)当代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需要“孵化-加速”体系

全球技术创新图景的新变化要求更具效率和竞争力的创新服务体系。跨区域、跨行业聚集创新要素,提高创新资源的匹配度、集聚效率和利用效率成为获得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随着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创新复杂性大幅增长,创新难度和创新风险日益攀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技术创新的新格局下,切萨布鲁夫提出开放式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可以且应当利用外在资源进行创新活动。这为创新服务体系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极为契合的理论支持,也成为创新实践中探索“孵化-加速”体系的理论渊源之一。

(二)新兴产业竞争的本质特征要求“孵化-加速”服务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兴产业发展的竞争尤为激烈,因为通过技术创新率先推动新兴产业成熟的区域经济主体能够借此占据产业高地、把握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从而获得超额创新利润。技术创新竞争具有“赢者通吃”的特点;依赖技术创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竞争格局具有浓重的产业爆发力和产业成长速度的特征。从区域发展主体的视角观察,新兴产业具有典型的速度经济特征,即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化并走向成熟,优先取得新兴产业的规模经济,即可获得产业发展的各种优势。因此,区域经济政策制定者和经济活动参与者都需要加快孵化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以此加速新兴产业成熟。鉴于此,一种致力于提供孵化和加速服务的创新服务体系成为现实需求,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三)企业成长理论及其相关研究为“孵化-加速”体系搜寻适合的服务对象与合理的作用周期提供了理论指导

企业成长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彭罗斯认为,企业成长主要取决于能否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而且这些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不仅指企业内部资源,更重要的是企业外部资源。已有研究文献表明,具有较好社会网络、能够利用外在资源的中小企业具有较好的发展绩效。进一步来看,彭罗斯认为管理型资源的积累与扩张是企业成长的重要限制因素。管理学大师爱迪斯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等10个周期,并针对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提出发展对策,这些研究为“孵化-加速”体系的作用周期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引。正是基于企业成长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和现代企业发展实践,“孵化-加速”体系可以瞄准特定的企业群体和生命周期进行各种有益的增值和助推服务。

(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理论演化与实践发展表明,技术创新领域的“孵化-加速”体系具有理论自洽性和现实可行性

孵化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时值美国遭遇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了尽快摆脱经济低迷格局,极具创造性的商界催生出企业孵化器这种商业服务模式,培育和帮助新创企业发展。此后,孵化器呈现出燎原之势,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展,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利器。此后,孵化器理论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逐渐演化出更深层次的理论脉络;其企业孵化实践也逐步向更高层次的企业加速服务发展。20世纪末,企业加速器又在美国率先诞生,成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新成员;与之相关的理论探索紧随而至。price认为,企业加速器与企业孵化器服务于不同的企业类型和成长阶段,企业加速器为具有良好业务前景和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加速服务,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此后,Hannon从理论上提出孵化器的三种功能角色,即萌芽器、孵化器和加速器。这种划分方法传承和发展了企业孵化器理论,为将企业孵化服务向纵深扩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如果说企业孵化器是在经济衰败时期为了促进新创企业诞生并提高其存活率,那么企业加速器则是在技术创新竞争加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速的时代背景下加快产业成长。沿着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理论思路,结合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经验,构建更高级别“孵化-加速”创新服务体系的理念便成为水到渠成的逻辑结果。

二、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内涵与目标功能

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依赖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与技术创新服务密不可分,需要完善、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支撑。实践中,面临我国新兴海洋经济比重偏低、海洋产业结构亟待提升的局面,打造专门化的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创新服务体系,借此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加速新兴海洋产业成熟成为必要的现实选择,也理应成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为了确保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发挥应有作用,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和目标功能,并据此设计相应的体系架构。这里根据技术创新及其服务体系理论,结合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特征,试图从理论上厘清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内涵与目标功能,为构建该体系确定合理边界和行动指引。

(一)内涵透视

分析和阐释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内涵,有助于清晰把握其核心属性。

1.专门化的服务体系。技术创新及其服务活动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沿着提高专业分工效率的主线加速演化,分化出专门化的技术创新行为和日益专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行为。海洋新兴产业“孵化-加速”体系作为技术创新服务的参与主体,自身就裹挟着专业分工效率的内在动因,这是准确把握该体系属性的首要因素。

“孵化-加速”体系作为专门化的创新服务主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体系的服务对象具有特定性,即致力于加快海洋高新技术转化、推动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凸显这种专门目标,是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区别于其他经济服务体系的标志,也是该体系借助专业化分工效率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二是“孵化-加速”体系服务内容的专门化。作为高端生产业,应该提供其他技术、经济服务体系所未能供给或供给不足、不优的服务内容,从而实现差异化服务供给,进一步释放和发挥专业分工效率。据此,紧扣海洋新兴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专门性,既能凸显优势,又能提升专业效率。

2.鲜明的有机集成创新特征。新兴海洋产业“孵化一加速”体系应注重集聚和利用现有技术创新服务资源,具有鲜明的集成创新特征。“孵化-加速”体系的集成创新具有两层涵义:一方面,该体系要集聚各种资源要素;另一方面,要集聚各类主体要素。在资源要素方面,“孵化-加速”体系应当涵盖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需求,如高新技术开发、金融资本、科技人才、管理咨询等等。在主体要素方面,“孵化-加速”体系应致力于囊括或联络广泛的技术创新活动参与主体,形成规模庞大的合作共生技术经济体系。从本质上看,资源要素集聚和主体集聚具有同构性,因为资源要素最终要通过组织主体来承载和转移。

简单、机械的资源积累,并不能直接创造出高效率的技术经济服务体系。在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领域,人为打造的创新基地往往经历漫长的成长期,其核心问题就在于外力干预下的资源积累在形成有机共生系统之前需要一个较长的演化周期。在自然界,人造林生态系统的生存能力总是不如自然演化生长而成的原始林生态系统,究其原因在于人造系统内各主体间的有机共生联系有待加强。自然界的原理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维路径,实践中,人为打造的科技创新基地在综合创新绩效上很难达到美国硅谷的水平即是很好的例证。所谓道法自然,人为打造的技术创新系统应致力于提升和加强内部的有机联系。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海洋新兴“孵化-加速”体系是一个有机的集成创新系统,这是构建该体系成败之要点。

(二)目标功能分析

在技术创新日趋复杂、新兴产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倚重和依赖创新服务体系,并与之形成相互渗透的螺旋式进化系统。单个的创新服务组织难以承载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需求,体系化的创新服务主体将能释放出更强的驱动力和竞争力。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创新服务体系具有多层次的目标功能,有助于加快海洋产业的创新发展。

1.高效整合与开发创新资源,升级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多方面的资源要素,创新资源整合效率成为决定区域技术创新竞争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资源整合有助于盘活存量资源要素,开发新型资源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将充分挖掘区域内、行业内的存量创新资源,促进资源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打造创新共生系统,最终实现高效率的创新资源整合效果,提高区域创新资源效率。当既有的技术创新资源难以满足创新需求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时,开发新型资源和资源主体就成为“孵化-加速”体系的目标功能。技术、经济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一种资源的短缺与不足都将导致整体功能的孱弱,引起技术、经济资源的流转产生阻滞。构建“孵化-加速”体系将主动识别和弥补资源、服务的短缺,及时夯实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短板”,使创新服务链条更加完善与健康,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

2.快速搜寻与供给核心资源,加快创新进程与新兴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涉及资源搜寻、供给与交易问题。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导致珍贵的技术创新资源闲置或不合理配置、创新活力不足。首先,海洋产业升级迫切需要高新海洋技术及其商品化、社会化。“孵化-加速”体系通过高效率整合与开发技术创新资源,将大幅度解决技术与服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降低技术与服务的交易成本,从而繁荣新兴海洋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其次,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为创新主体快速提供核心资源,有助于加快创新进程,促进新型海洋科技企业成长。最后,“孵化-加速”体系为新兴海洋产业提供规模化的创新服务资源,加速新兴产业成熟,助力海洋经济区域抢占新兴产业高地,谋求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三、构建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对策

当前,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加剧,成为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主要竞争阵地,其中包括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与新兴海洋产业紧密相关。加快构建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契合时展需要,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紧迫性。实践中,已有地区尝试实践类似的“孵化-加速”体系。例如,成都市从2013年起将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企业孵化培育网络体系。基于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理论基础,把握“孵化-加速”体系专门化服务体系和有机集成创新的内涵特征,围绕体系的目标功能,结合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提出构建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4条对策建议:

(一)确立重点发展和扶持的新兴海洋产业领域,围绕这些领域构建“孵化-加速”体系

明确海洋新兴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专业化服务系统属性,瞄准专门的行业进行加速服务。新兴海洋产业涵盖面广泛,行业之间技术差异、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差异巨大,“孵化-加速”体系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贯彻专业分工效率原则,围绕特定行业展开服务。建议海洋经济发展区应根据资源禀赋、自然地理条件、科教优势领域和产业基础等要素,确立本地区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发展方向,并据此构建“孵化-加速”体系。

(二)围绕技术创新活动关键环节与核心创新服务组织构建“孵化-加速”体系

技术创新活动包括系列行动环节,不同阶段和环节需要不同的创新服务。“孵化-加速”体系应涵盖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行动环节,并特别关注技术创新主体的瓶颈环节和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创新服务组织是“孵化-加速”体系的基本组成单位,该体系应囊括当前技术创新服务市场上的核心创新服务组织,并及时吸纳新型创新服务组织。科技园区是综合性创新服务主体,具有功能强大、影响力广、集聚力强的特点。建议以海洋科技园为核心节点,吸收其他既存的创新服务组织,建设必需且短缺的创新服务主体。在海洋科技园区内建设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并实现企业孵化器与企业加速器的耦合对接,提供“孵化-加速”一体化服务。

(三)完善并强化创新服务合作网络

“孵化-加速”体系是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助推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服务系统,但绝非是唯一的服务体系。期望“孵化-加速”体系提供全部的创新服务,既不符合学理,也无法实现。因此,“孵化-加速”体系应当保持开放性,注重与其他服务主体、服务网络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完善创新服务网络。如关于海洋科技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就有助于完善创新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孵化-加速”体系要加强与创新驿站、风险投资机构、科研院所等其他创新服务系统和组织的合作。

(四)制定“孵化-加速”体系建设规划,出台金融、财税和人才等方面的区域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创新资源集聚

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需要多主体、多领域和多层次的共同参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鼓励社会主体参与、给参与者以合理的发展预期,建议海洋经济区地方政府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建设规划。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创新服务主体参与;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吸引海洋产业投资者和建设者,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新兴海洋产业资源集聚区。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尤其处于建设阶段、尚不成熟的“孵化-加速”体系,需要通过政府干预和引导来集聚优质技术创新资源。因此,海洋经济区应制定合宜的金融、财税和人才等方面的区域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技术创新要素汇集。

服务业产业体系篇8

一、eRp系统运行维护的定义

eRp系统运行维护(简称运维)是指围绕系统技术层面的可靠性保证与改善、运营层面的规范操作和有效控制以及管理层面的持续改进提升等的一系列工作。

二、运维服务体系建设

1.运维组织构架

齐轨道装备公司eRp系统运维按照纵向和横向进行划分。纵向可分为四级,具体如下。

一级运维,是由实施项目期间的各单位关键用户组成一级运维团队负责。负责所在单位系统运行监控;负责处理本单位最终用户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的业务和技术问题。

二级运维,是由各管理部门关键用户组成二级运维团队负责。二级运维是至关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一级和二级运维的双重身份,承担着公司80%业务问题的处理。负责所在单位系统运行监控;负责各车间、分厂的系统运行监控;负责协调处理一级运维上报的业务和技术问题。

三级运维,是由公司eRp内部顾问组成的三级运维团队负责,主要负责系统配置、权限审批、业务流程、系统监控和召开月份运行分析会等技术和管理工作;负责运行过程中二级运维上报的技术问题和业务问题。

四级运维,是外部技术运维团队(包括:项目实施顾问、系统软件供应商)完成,主要处理三级运维中无法完成的技术工作。

横向运维为多部门协同运维团队组成,主要由公司领导和各部门单位主管领组成,负责:审批eRp运维工作方案;eRp制度和流程变更的决策;组织召开公司级案例分析会议,协调成员单位开展运维工作;审批eRp系统检查和监控的考核与评价。运维组织结构构架如图1所示。

2.eRp运维工作流程

系统在运用过程中,最终用户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按照问题的分类及运维组织架构,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流程,操作管理,配置管理、流程及数据管理、aBap开发管理和eRp系统技术管理等方面,通过运维工作流程,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维效率。运维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技术支持

通过aBap技术开发手段对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汇总。齐轨道装备公司分别开发了物料凭证冲销跟踪表、物料质检状态跟踪表、合同履行跟踪表、生产订单监控表、用户登录执行监控、物料主数据维护平台和超定额领料统计分析。

4.建立规范制度

对已经建立了标准的工作流程,必须加以制度的规范和巩固,用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把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落实到部门,进而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项工作任务中,只有层层落实制度,人人有事做,事事有规范,办事有流程,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品,也是建立精细化管理的有力举措。

eRp系统运维工作也不例外,只有保证运维团队和用户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才能使eRp系统运维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5.建立检查考核指标

齐轨道装备公司制定了eRp系统运维考核相关指标,按照工作业务流和运维管理两大类进行。

(1)运维业务类:订单执行周期、物料凭证冲销率、物料主数据维护和采购物料报检周期。

①生产订单初步按照30天为周期进行考核,从下达订单到订单关闭在30天内完成,根据制定和更新物料的期量标准进行调整。

②物料凭证冲销率按照0.5%,冲销凭证总数量/操作总凭证数量=反冲率(月操作总量平均在4万笔)。

③物料采购入库后,报检周期以7天为标准,超出7天的物料,进行统计并给与考核。

④物料维护业务数据按照业务数据、财务数据进行维护时间的限定,对于超过4天没有完成的进行统计并给与考核。

(2)运维管理类:用户登录监控、系统安全和系统备份。

①用户登录执行监控,对超过3个月没有登录的用户进行调查,提示是否给予注销用户。

②系统安全防护,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保证系统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行。

③系统备份,对系统的业务数据进行定期备份操作,目前按照每天进行备份一次。

6.运行状态公布

(1)月份运行分析交流会。

eRp办公室按照每月系统监控的的数据,对超出考核指标的的数据进行汇总,公司领导出席召开月份运行分析交流会,主要是为各上线单位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对eRp系统的运行和各单位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对本月的系统运行进行评价。

(2)月份运行通报。

根据月份监控数据及月度运行分析会的要求下达月份运行通报。一能提高警示作用,二是看清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

三、提升企业生产管理与控制取得的成效

1.生产进度控制

生产进度控制是生产控制的基本方面,其任务是按照已制定出的生产作业计划,检查各零部件投入和产出的时间、产品、数量以及产品和生产过程的配套性,保证生产过程平衡进行并准时产出。

通过构建运维体系,从下达生产订单创建到关闭,建立了考核指标,建立合理的期量标准是满足运维考核指标的关键。结合系统mRp运算结果,对投入进度控制、产出进度控制和工序进度控制等方面加大控制力度,从而使生产进度控制管理得到有效提升。主要提升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改善了以往加工时间估计不准确的不利因素;第二,随时可以调整因随机因素造成的实际偏差;最后,工序进度得到有力保证。

2.在制品占用控制

在制品占用量控制是指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在制品实物和账目进行控制。有效地控制在制品的占用量,不仅对实现生产作业计划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减少在制品的积压,节约流动资金,提高经济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维体系的构建,在库存在制品占用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技术层面,各生产单位在系统内根据aBap开发的库存盘点表,可以监控当前或过去某一时点的库存状态,资金占用情况,对库存物料按照二八原则进行划分,对物料数量较少而价值量较大的和物料数量较多而资金占用量较少的物料进行划分,加强控制在产品库存资金,可以有效提升公司资金周转率。第二,管理层面,通过技术手段可以简单地查询到目前的库存状态,对管理提升做好了铺垫,可以下达量化的指标进行更加合理的控制在制品的数量和金额。

3.生产调度

通过构建运维体系给生产调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调度跟踪平台,可以通过aBap技术开发的报表对生产进度及在制品状态进行及时跟踪,使得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物资供应情况和实际生产状态得到有效提高。

4.统一“三流”

三流代表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通过运维管理提高了生产单位的操作及时性和准确性,只有在“三流”统一的情况下才能促进生产管理及控制的有效提升。

服务业产业体系篇9

1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1内涵正确理解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内涵、结构,是科学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丰富的内涵、复杂的组成要素,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特征,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从内涵上讲,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首先要回答“为谁服务”和“服务什么”2个最基本的问题。“为谁服务”应该是为企业或产业创新提供支撑服务,并且为企业或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科技要素具有不同内涵性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撑服务。“服务什么”,从狭义的角度看,至少应在“科技情报、科技知识、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技平台”5方面提供服务;从广义角度看,为企业和产业科技创新提供全过程支撑服务。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指引》指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由科技服务机构、平台和人才等构成,集成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社会提供研发设计、科研条件、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技术投融资等各类专业化服务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产生、流动,并在流动中促进区域科技创业、企业成长、集群创新、产业良性发展或有序更替。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特色是,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石油装备产业进行规划设计,提供石油装备产业全过程科技创新服务,在完善石油装备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向其他产业扩展,最终建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于石油装备产业,它涉及产业链、服务链和创新链3个环节,图1为科技创新体系互动关系。其中,产业链包括石油装备中勘探、钻井、采油集输和作业等主流装备;服务链包括为企业创新提供科技情报、科技知识、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和科技平台等主要服务内容;创新链包括知识创造、科技创业、企业成长、产业发展和集群创新等,三者交错融合、互相引导、互相促进。

1.2政府在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在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政府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扮演3种角色:①规划者。要从宏观层面谋划,制订科技体系总体规划,建立导向,同时,全面协调各方参与主体。②参与者。制订实施政策,规划空间布局,给予土地支持和政策倾斜等。③修正者。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观察、评估,修正方向,并适时控制。另外,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建设基础

2.1区域科技服务体系试点建设的支撑基础目前,科技部火炬中心以部级高新区、科技园区、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为支撑规划建设。其中,重点以部级高新区为基础规划建设。以国家高新区和部分城市为重点进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战略提升。这对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是国内唯一一个以区域优势产业——石油装备产业进行规划设计的体系,这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东营市是国内最集中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域,2014年,东营市石油装备主要企业发展到8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8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2亿元,产值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1/3.东营市先后被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被科技部高新司授予“国家石油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称号,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油田钻采技术及装备特色产业基地”。2011年,东营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被列为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产业集群试点。

2.2服务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集群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为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多以区域主导或优势产业集群为基础,围绕主导产业规划。各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建设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产业特色选择建设模式。例如,在中关村,大学和科研机构云集,国际化发展优势明显,它重点规划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和国际创新枢纽;苏州市则依托科技金融优势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东营市依托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进行规划设计,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另外,科技服务体系规划要以战略新兴产业为目标,重点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探索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互动机制和战略。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了现海洋石油装备产业和非常规油气开发装备行业的发展。

2.3创新载体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载体,而部级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科技服务的主要实施者。目前,东营市建有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部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部级检测中心和4家部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并设立了国家创新驿站东营站点,部级科技服务机构总量在山东省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另外,省级科技服务机构是东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和骨干,东营市建有1家省级高新区、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6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5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建设思路和原则

3.1明确总体目标,突出区域特色以特色产业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总体目标,突出区域特色,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新的特殊要求,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集群是东营市的支柱产业,是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支撑点。因此,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规划坚持个性化的设计原则,努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将科技创新与石油装备产业优势资源、基础条件、产业提升方向相结合,符合区域产业特色。

3.2坚持发展与整合相结合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发展与整合相结合,以现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为基础,在发展壮大现有创新载体的基础上整合创新载体,不断提升现有创新载体的服务能力。同时,要新建一批创新载体,不断完善基础建设条件,聚集各类创新要素,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科技服务业态转型,辐射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3.3提供特色产业全过程服务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全过程科技服务,具体包括2方面的服务: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和产业对不同科技要素具有不同内涵性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撑服务;②提供从创新需求激活,到技术转移、科技研发服务、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就是提供石油装备产业全过程服务。

3.4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区域的特色产业,需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它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科技企业创办、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技术交易、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人才交流、管理咨询和信息传递等方面提供多功能服务的网络系统,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需求。同时,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5统筹部署,规划先行,重点突破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坚持“总体布局,重点突破”的原则,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坚持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重点实施战略新兴产业方向的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3.6加强服务模式创新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研究,围绕特色产业形成可供推广的服务模式。东营市围绕石油装备产业形成多个创新模式,比如科技服务集聚模式,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生态谷”建成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国家大学科技园;12341电话科技热线的科技信息绿色通道模式;方圆公司项目企业化、技术资本化、绩效指标化、成果社会化的科技金融模式等,这些创新模式将引导区域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4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任务

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特色领域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相关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从科技创新需求激活、关键要素突破性提升、服务能力整体性提升和国际化服务几个方面重点建设,在完善特色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向全行业扩展,使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等关键要素服务于服务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如图2所示。

4.1挖掘和激活创新需求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首要问题是科技创新需求激活,这是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内在动力。通过国家创新驿站、部级技术转移中心、12341科技服务热线和省市级科技服务机构等,有效挖掘和激活创新需求,建立以需求导向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4.2促进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要素积聚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最关键的要素是科技研发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和科技人才服务等。实施创新载体建设工程,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要素积聚。通过新建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优化现有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布局,实现创新资源积聚。另外,要助推重点企业建设部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高端创新平台,优化和新建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同时,还要探索多种金融创新模式和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实现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结构的优化、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区域服务机构间的协同合作。区域内科技服务机构数量比较多,一般来说,各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建立服务机构协同合作机制,以加强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建设,促进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和集成,不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能力。

4.3坚持体制创新,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机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要找准制约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关键问题,率先突破,大胆探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科技服务新机制、新模式和新载体。创新工作机制,促进人才、知识、信息等科技要素快速流动。重点围绕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市场扩展、标准建立等开展全方位的创新服务。通过构建全程化服务链条、强化专业化服务能力、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提升东营市科技服务的能力。

4.4实施国际化服务,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国际化服务是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重要内容,用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来推进区域产业向国际化发展。企业国际化是产业国际化的基础,因此,要重点助推相关企业,让大型企业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设石油装备产业国际交流中心,将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品牌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等,全面提高东营市国际化服务的能力。其中,企业国际化是关键。

4.5扩展工程,实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覆盖依托特色产业实现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该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全过程科技服务,对该产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它毕竟不能覆盖整个区域产业,所以,需要实施扩展工程,在借鉴主导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向其他产业扩展,逐步建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以石油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进行规划设计的。这就需要研究在石油装备产业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借鉴石油装备产业专业化规划经验,向石油化工、轮胎橡胶、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全面提升其科技服务水平和能力,逐步建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5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践

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旨在科学指导东营市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特色鲜明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效支撑石油装备创新发展,带动其他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5.1建设思路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有以下3点:①针对全球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需求,结合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培育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非常规油气开发装备、复杂油气藏开发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实现产业升级。②以“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为基本思路,通过高端要素集聚、支撑平台建设、国际市场开拓、创新网络构建、体制机制创新等,实现东营市现代服务业对本市和黄河三角洲其他城市工业的强力支撑。同时,还要培育科技服务业的新业态和引领区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将东营市建成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中心、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提供基础。③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式采用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方式进行。首先要选择石油装备优势产业,建设石油装备产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向区与其他优势产业扩展,最终建成区域科技服务体系。

5.2建设任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围绕石油装备产业开展试点,以建设8大工程为主要任务:①建设国际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石油装备产业技术转移体系。依托国家创新驿站、部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服务机构,挖掘和激活创新需求,建立需求导向的技术和成果转移服务机制,构建国际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技术转移网络,形成完善的石油装备产业化转移服务体系。②建设以部级研发机构为统领的高水平研发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和协调作用,加快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建工作,支持优势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建设省级研发机构,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石油装备产业研究开发体系。③建设以高水平专业化为特征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搭建以资源共享为主的检测试验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知识产权管理与交易平台、科技资源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和培训平台,以中国黄蓝经济区石油装备网为载体,实现专业服务平台集成核共享。④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针对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孵化和成长需求,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部级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实现从注重基础服务向注重增值服务的转变。⑤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利益共载、风险共担机制,构建完整链条的科技金融体系,成立种子资金、创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围绕石油装备产业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创新团队和创业企业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进行全生命周期投资,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⑥建设高端人才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利用更加灵活的机制和体制加大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逐步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体系,优化人才梯度结构。对于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要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进而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智力保障。⑦打造石油装备国际化品牌。建设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扩大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的影响力,支持企业国际化战略,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宣传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实现品牌和服务的国际化提升。⑧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扩展工程。东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遵循“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在石油装备产业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基础上,向其他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和能力,逐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5.3建设目标2015年试点任务完成后,力争实现6个目标:①培育20家以上高端创新平台。其中,新型研发机构不少于2家,并建成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院士工作站10家。②培育30家以上服务专业化、运行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其中,部级科技服务机构10家以上,以带动或培育200家以上科技服务机构在东营聚集。③在技术开发、创意设计、知识产权、服务管理、现代会展等领域,积极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科技服务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④促成30项以上的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和重点项目落地东营,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年增长率不低于25%.⑤各类孵化器面积达8×105m2,在孵科技型企业800家以上,建设2×105~3×105m2的加速器,引进或新建30家以上科技金融机构。⑥引进培育“黄河三角洲学者”50人,引进国家“”人才10人,泰山学者20人。到2020年,基本形成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的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黄蓝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

6总结

服务业产业体系篇10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与框架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农业部门和各涉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组成。

农业部门:包括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农业行政部门。

涉及农业的部门:包括科技、教育、发改、财政、金融、商务、工商、税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卫生、民政、工业与信息化、广电、交通、电力、环境保护、动植物检疫、食品与药品监督等相关部门。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框架农业社会化服务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个领域。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由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等八个方面构成。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由于组成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各个子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和服务内容不同,其运行机制也有所区别。

公益性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党中央把农业摆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背景下,农业科技服务的公益性特征,使之成为各部门服务农业的重点领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既有相对独立的农业科研体系、农业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同时又融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各个领域。由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业务分别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各部门关心支持农业,对于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出现了各部门自成体系、重复建设、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加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组织领导作用,科技教育单位的科技支撑作用。

分层次管理的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一是主要由政府或国有企业投资建设的大中型项目,如乡村公路、电力、大中型水利设施、渔港等与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由相关行业部门直接管理或政府委托有关单位维护管理和服务,列入财政预算支撑运行;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经营性项目,一般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二是小型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以租赁、承包经营为主。如小型水库、排灌站、渠道管理维护、大型农机具等农业设施,一般是政府出资,或政府出资与农民投工、出资相结合兴建或购臵,具有公益性性质。这些设施不由管理者实行有偿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实施监督管理。三是分散到户的农业基础设施,实行自主经营管理,有偿服务。如国家补贴购臵的农机具、农村沼气设施、农业设施设备等,由使用者自行管理,企业或各种服务组织提供有偿服务,政府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村集体可建立服务站点,为农业基础设施提供有偿服务。

政府扶持的经营性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除公益性科技服务外,耕地、播种、灌溉、防治病虫害、收割等大量的生产服务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完成。这些市场化生产服务,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如通过农机购臵补贴政策,帮助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服务的组织规模和效益等等。

政事分设的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政策、行政监管和宏观指导等职能,把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管理、农村产权交易、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等业务性工作,由事业单位或企业承担。

市场化为主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就要增加农村商品流通的渠道,发挥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并增强农户与经销商谈判的能力和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提高整个体系的活力和效率。

金融机构为主体信用合作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银行资金实力雄厚,重点发放额度较大的项目贷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比较困难,资金实力不强,重点经营小额贷款;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重点为合作社成员解决小额资金互助问题。通过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分工和合作,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社会化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呈现出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渠道社会化的趋势。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国家政策信息、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等的选择性获取,正在从单纯的被动接受型,向手机、网络互动型转变。

政府主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服务体系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面参与管理、认证、检测等社会化服务,实行委托制度或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和快速处理并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全方位构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服务体系。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加强农业基础和维护农民利益作为出发点,从建设现代农业的全局出发做好这项工作。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定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业社会化服务既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什么都?统?的办法,也不能把政府应尽的责任推给企业和社会,真正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到实处。

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加强部门协调和监督检查农业部门要努力打破部门、地域、行业、单位界限,不争部门权力,不搞部门利益,只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利、对广大农民有利的事,都要主动入位、主动配合、主动尽责、主动落实,联合集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三农?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既需要明晰部门职责,也需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以及相关业务、技术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整合公共资源,提高利用效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把权力与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实行责任追究,督促有关部门和个人把权力当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