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十篇农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十篇

农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0:38

农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

鄂俊

回眸过去,在麻家集镇人民政府农业科技工作岗位上,我始终秉承着“在岗一分钟,尽职六十秒”的态度努力做好农业科技岗位的工作,并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和态度。在各级领导们的关心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我在农业科技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勤奋学习,每年都认真圆满地完成农业科技所有工作任务,履行好麻家集镇人民政府农业科技工作岗位职责,各方面表现优异,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现将过去在麻家集镇人民政府农业科技工作岗位上的学习、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如下:农业科技

一、思想上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农业科技

从事农业科技岗位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用以指导自己在麻家集镇人民政府农业科技岗位上学习、工作实践活动。虽然身处在农业科技工作岗位,但我时刻关注国际时事和中-央最新的精神,不断提高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荣誉感。在麻家集镇人民政府农业科技工作岗位上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尽职尽责,而在农业科技工作岗位上作出对国家力所能及的贡献。农业科技

二、工作上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农业科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麻家集镇人民政府农业科技工作岗位相关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农业科技岗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特别是学习麻家集镇人民政府农业科技工作岗位相关法律知识和相关最新政策。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农业科技工作岗位的业务水平和个人能力。定期学习农业科技工作岗位工作有关业务知识,并总结吸取前辈在麻家集镇人民政府农业科技工作岗位工作经验,不断弥补和改进自身在麻家集镇人民政府农业科技工作岗位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使自己整体工作素质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回顾过去麻家集镇人民政府农业科技工作岗位工作的点点滴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工作学习上我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农业科技工作岗位相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在理论学习上远不够深入,尤其是将思想理论运用到农业科技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中去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在以后的农业科技工作岗位工作中,我一定会扬长避短,克服不足、认真学习农业科技工作岗位相关知识、发奋工作、积极进取,把工作做的更好,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农业科技农业科技

三、专业技术成果农业科技

在技术工作中坚持真理,有良好的农业科技岗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农业科技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勤于思考和学习。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均为称职(合格)以上。多次被评为农业科技岗位先进工作者。

 

四、今后努力方向农业科技

农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盘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探讨

1盘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到2015年底,盘县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占农业总人口的0.086%。从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9.40%;中级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4.9%;初级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5.70%。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68%;专科学历以上的占总数的92.92%(部分人员是在职函授取得的文凭);中专学历以上的占总数的6.40%。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占总数的12.94%;36岁到45岁的占总数的67.72%;46岁以上的占总数的19.34%。

2存在的问题

盘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少,职称、年龄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且在基层工作的部分农业科技人才并没有从事本职,与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需要极不适应。2.1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后劲不足。从全县现有从事农业科技的人员看,人才总量不足,严重影响发展后劲。一是乡(镇、街道)的农业科技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中心工作上,很少有时间从事本职工作;二是由于机构精简、编制等问题,近年来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招考到农业系统的人员少,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导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部门间农业科技人才流动过于频繁,不利于农业项目的开展,农业科技工作的开展,农业科技人才不能静下心来服务农业。2.2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职称结构不合理,中级职称所占比例大,初级职称偏少。二是高学历农业科技人才少,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小,不利于农业科技发展。三是专业结构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虽然农学、畜牧、兽医等的专业人才数量基本合理,但农经、园艺、果菜、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既能从事科研,又能从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1]。四是农业科技人才年龄偏大,35岁以下的农业科技人才仅占总数的12.94%。近些来,在贵州省农委的支持下,从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等邀请了专家学者到盘县开展农业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但还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时间短。盘县大部分农业科技人才是80年末至90年代参加工作的,他们虽然农业工作经验丰富,但知识老化,知识更新速度已经跟不上发展需要。

3加快现代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加快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创新体系建设。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一是建设重点实验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构建满足盘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科技转化平台,聚集一批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在新品种培育、绿色防控、高效栽培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构建科技服务“三农”的人才体系,引导科技人才资源向产业一线服务,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行动计划和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在重点产业培养一支稳定的专家团队和科技特派员队伍,形成“创推”一体化的人才体系。三是健全适应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要求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技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四是利用在大数据服务手段,扩展农业科技支服务范围,提升科技服务项目“三农”水平和效益。3.2提高认识,着眼长远,重视人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的载体、科技创新的关键。农业和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人才将在农村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加大教育、培养、引进、使用力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骨干作用。增加经费投入,创新工作机制,为人才成长、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3.3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一是针对农业部门农业科技人才老化严重,人事、编制等部门积极出台有关政策,根据农业系统的专业结构需要,在空编空岗的农业事业单位有计划的招录一批农业专业院校毕业生,给农口系统增加新鲜“血液”;二是进一步健全乡土人才评聘机制,将农村中的“种养大户”、“土专家”等符合条件农村乡土人才“吸”上来。3.4大力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业务水平。要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农业系统科技人才培训,加快知识更新;选派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农业科技人才去高等院校学习深造等。3.5加大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人才。把握好国家政策机遇,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建设,配齐所需的仪器设备,改善办公条件,建设好试验示范基地和培训场所,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真正发挥他们的科技指导、信息传递、技术示范推广的作用。3.6完善制度措施,进一步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要落实好农业科技人员的政策待遇,制定完善扶持、优惠、激励农业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在职称评定指标及职称结构比例适当向基层倾斜。通过制度创新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基层农业科技人才能从中心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科技工作。要坚持重业绩、看成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人才考评考核体系,真正把工作能力强、贡献突出的农业科技人才选,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结束语

加强盘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是促进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实现脱贫攻坚的坚强助力。

参考文献

农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着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抓住冬春有利时机,结合送教下乡、“农民读书月”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优势快捷高效传播农业技术,积极组织专家教授、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发挥大培训的“双联”作用

上联科研院所和专家技术,下联农村基层和广大农民,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承接和传向农村,把专家教授、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请到农民中间去,实现专家进村、技术落地、农民受益。

(二)坚持发挥广谱性培训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科技明白纸等手段,重点围绕冬季农业生产和春耕备耕,结合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方式,广泛宣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普及先进实用技术。

(三)坚持发挥专业农民培训的主体作用

将承担的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创业培训、绿色证书等工程项目任务,与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紧密结合,用工程项目推动农业科技大培训,用大培训促进工程项目提质增效。

(四)坚持发挥农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利用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时机,深入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大力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职业教育办进农村、办进合作社、办进农业企业,把理论教学和实用技术培训紧密衔接,吸引更多农民参加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三、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农业部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提出的目标任务,重点继续办好“空中课堂”、“村头课堂”、“田间课堂”三大课堂,深化“农民读书月”活动。每年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期间,开展有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1500万人次,阳光工程等项目提质增效培训55万人,农民职业教育在校学员生产技能专项培训3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万人。

(一)办好“空中课堂”

通过卫星远程教育网络,结合“农广在线”互联网络平台,举办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农耕文化大讲堂;充分发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等栏目,以及各级农广校在地方电台、电视台开办的相关栏目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

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重点面向基层农技人员。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支撑,粮棉油高产优质及防灾稳产技术,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创建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畜牧、水产标准园建设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指导,以及农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农民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等。

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重点面向农业系统干部、农技人员、农业企业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种业科技、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畜禽健康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

农耕文化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面向社会广泛宣传。主要内容包括,农耕文化与农业文明、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农耕文化与农业功能拓展、休闲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等。

(二)办好“村头课堂”

深入推进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行动,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之冬、科技大集等活动结合,把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中专学历教育等各种班次办到村头、办到农民身边,方便农民群众就地就近接受培训。“村头课堂”要紧密结合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学习意愿,紧密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生产特点,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周密安排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重点加强冬闲田开发利用、冬春鲜活农产品生产供应、冬春防灾减灾及疫病防控、春播春管等技术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办好“田间课堂”

组织培训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心贴心服务;组织农民到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种养殖场、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教学、现场培训和实操训练。在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中,注意发现和培植“土专家”、“田秀才”和学科技、用科技带头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田间课堂”留下来、固定住。

(四)深入开展“农民读书月”活动

推广“农民读书月”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与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结合,引导农民“读一本好书、学一门技术”。以“农民读书月”活动为平台,开展专家讲座、品种推介、技术培训等;以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为载体,开展读书演讲、推荐优秀读物、建立农民读书会等,实现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与“农民读书月”活动互促共进。

四、工作要求

(一)因地制宜定计划

各级农广校要深入调研,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把握产业发展要求,摸准农民培训需求,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纳入当地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总体方案中。请各省(市、区)农广校于每年年底前向中央农广校报送年度工作方案。

(二)集中动员促行动

每年12月,中央农广校组织召开卫星视频会议,启动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各级农广校要同时安排本地的启动会或现场培训会,做到同步启动、上下联动、迅速行动。

(三)明确责任抓落实

各级农广校要加强组织协调,整合有关力量和资源,形成大培训工作合力;要明确责任要求,建立考评机制和办法,把各项培训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大培训万村联系点”制度,中央农广校在每个省(区、市)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省级农广校在每个地(市、州)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地(市、州)农广校在每个县(市、区)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县(市、区)农广校按照产业布局或培训班次确定一批大培训联系村,使大培训联系村总数达到1万个。

(四)加强宣传造氛围

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需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级农广校要积极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主流媒体,开展经常宣传、做好集中报导。中央农广校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开设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专题专栏。会同各地农广校组织开展“大培训记者百村行”活动,形成《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百村调查手记》。

农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4

今天,专家组召开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一是检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课题的工作进展;二是交流和总结我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的经验;三是研讨我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四是部署下阶段工作重点。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一、总结与回顾

“十五”期间,“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项目,是主题战略目标*个“1”中的中间件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该项目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以农业专家系统为核心,构建面向农村使用的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平台,通过示范区建设的形式,加快研究成果的应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技术服务农业的发展模式。这项工作人们通俗的称之为“电脑农业”。专家组围绕主题的战略目标,分两轮进行了课题支持。20*-20*年期间,支持了*个平台课题、*个关键技术课题、*个示范区课题;20*-20*年期间,根据上一轮课题完成情况和形势的发展,在课题部署上,进行了适度调整,以应用为核心,以平台为支撑,确定支持了*个平台课题、*个应用(示范区)课题。

我国电脑农业在国家863计划的持续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到目前,推出了*个技术先进、实用的农业智能系统开发平台,在全国*个省市建立了*个示范区,开发出了一批本地化的实用系统,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了示范应用,总结出了“企业+基地+农户”、“农民网吧”、“乡村信息咨询站”等*多种推广模式,取

1

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农民已经把电脑农业作为他们走向*的“敲门砖”。hjt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对电脑农业服务“三农”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国家副主席*在*考察时,对电脑农业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团结和带领群众奔小康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相关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很多省市把电脑农业作为“十五”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抓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多次到示范区视察指导,对科技部抓的这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电脑农业的成果不仅在863支持的示范区内应用,而且还推广到*、*、*、*等非863示范区,使电脑农业成果在全国近*个省市得到应用;通过国际合作渠道,我们的成果还推广到了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20*年底,中国863电脑农业获得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国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工作部署要求

同志们,党的“十六”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农业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实践证明,电脑农业在我国农村地区大有可为,为了把电脑农业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今后在发展思路上应与时惧进,必要调整,适应形势。

首先,突出当地主导特色产业,把电脑农业技术应用于从种到收、到加工、再到市场经营的各个产业环节,不求面宽,但要做精。通过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电脑农业的应用发展,真正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体现“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的发展思路。

其次,从信息技术服务“三农”这一战略考虑,积极探索电

2

脑农业技术与农村专业化生产组织、经济合作组织、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解决“三农”中农民与市场对接的问题。

第三,在电脑农业技术上,对于技术平台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产品化,加强与本主题其他课题研究成果的集成;对于示范区,根据实际需要,注意集成应用其它实用的主流信息技术,提高电脑农业技术含量。

第四,要加强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各省市各级政府部门主导作用,进一步把示范区建设做好做实,做出精品;技术总体组要做好相关的技术服务和支撑工作,加强检查、指导、培训和宣传工作。

20*年是“十五”期间的最后一年,也是主题专家组全面完成战略目标和各项任务指标的关键一年。为确保完成“十五”863电脑农业各项任务指标,圆满向科技部交好帐,专家组希望大家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努力,扎实工作,突出重点,形成成果;也希望大家在这次会议上围绕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思路,进行充分的研讨交流,献技献策。请技术总体组结合本次会议大家讨论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提出具体的工作部署和要求。

农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5

以强化科技支撑和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及科技示范户建设为重点,讲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技术业务素质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目标,,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挑战和做好年农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训对象

重点向那些愿意接受新技术、新成果的农民传播相关知识。培训农民3.5万人次以上,主要是针对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田大户等实用人才600人,培训区乡两级农业站的农技推广人员50人。

三、培训内容

推广普及玉米、水稻、大豆良种和机械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农区统一灭鼠技术、旱作节水技术、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少耕、免耕栽培技术、高油大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绿色水稻综合生产技术、水稻免耕轻耙节水栽培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四、培训形式

冬春种植业科技培训活动(以下简称“冬春培训”主要以集中办班讲课、电视讲座、播放专题片等形式进行。

(一)重点解决全区种植业生产中存在疑难问题。邀请我区“冬春培训”技术依托单位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专家授课。集中办班讲课。由区乡两级农业站技术骨干讲解种植业实用技术。

(二)组织广大农民收看电视专题讲座,电视讲座。春节前后在区电视台举办专题讲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电视收视率,以此来扩大培训面,收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同时,农技推广部门和区电视台要加强合作,将年重点推广的实用技术制作成专题片,区电视台播放。区《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挂图》3万张以及其它技术资料。指导农民搞好生产经营。

(三)参与兄弟单位的科普活动。积极参与科委、科协、工商等部门组织举办的科普活动。

五、时间安排

活动总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筹备阶段:完成培训师资等培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活动阶段:按计划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冬春培训”活动,全面掀起“冬春培训”高潮。具体安排见附表一、附表二、附表三。

(三)总结阶段:完成检查验收和总结报告。

六、组织保障

(一)区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加强领导。冬春培训”今冬明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区里成立由主管农业副区长为组长。各乡镇(街道)主管农业的乡镇长(主任)为成员的冬春种植业科技培训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区农业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区农业局副局长兼任为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组织,由主要领导任组长,负总责,主管农业工作乡镇长(主任)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农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6

1.1调研目的

了解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否能适应区域设施农业行业发展,特开展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设施农业技术人才需求规模、层次、就业岗位及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为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和完善提供有效数据支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2调研对象

(1)铜仁市农业行业、企业专家及法人代表、校外兼职教师等;(2)果树、蔬菜企业、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农业观光园区、种子公司、花卉设施农业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3)思南县农牧科技局、相关乡镇领导、蔬菜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4)07-12届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5)120农技服务中咨询问题的农民朋友。

1.3调研项目

(1)设施农业行业企业对设施农业专业人才需求总量调研;(2)设施农业行业企业对设施农业专业人才需求结构调研;(3)设施农业行业企业对设施农业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情况调研。

1.4调研时间

2010年10月-2012年12月

1.5调研方法

1.5.1召开座谈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精心组织安排铜仁市农业行业、9家企业专家及法人代表、课程开发的校外兼职教师等23人进行座谈。座谈会上,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定位、核心课程确定、职业能力开发、顶岗实习和定单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具有实用性、指导性的合理化建议。1.5.2典型企业走访和问卷调查调研期间,对区域果树、蔬菜企业、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农业观光园区、种子公司、花卉园艺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走访调查,专业教师分别走访了种苗快繁企业上海大地园艺有限公司和铜仁市金农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花卉企业广州番禺区绿之恋园艺有限公司、铜仁市金福园艺有限公司和贵阳市中天花园管理中心。广泛展开了企业工作岗位种类、岗位标准、岗位人才缺口、顶岗实习岗位及其所需要知识、能力、素质调查,并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总结。同时对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份。1.5.3铜仁市设施农业产业调研结合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各课程组分头调研了铜仁市各区县的蔬菜、果树、花卉等产业发展、产业岗位类型及岗位对毕业生素质、技能、知识的要求。1.5.4毕业生问卷调查7月7日,我们对在农业行业或企业工作的部分07-12届毕业生从事的就业岗位类型、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胜任力及综合应用情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电话访问,共发出145份调查问卷,回收了98份有效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资料整理归纳。1.5.5120农技服务解决问题分类分析我们对120农技服务过程中,农民朋友咨询的所有问题按病虫害防治技术、栽培管理技术、加工技术、贮藏技术、营销技术、新产品开发等进行分类、分析。1.5.6调研组织各种形式的调研由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牵头,专业教研室组织实施,拟定调研计划。人才需求调研组成员由专兼职教师构成。

2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数据分析

2.1专业人才需求总量数据分析

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很快,设施栽培面积约占世界的70%,设施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绿色)蔬菜,打造“贵州蔬菜,特色生态”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品牌形象,到201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果树、蔬菜现代农业产业的规模壮大,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设施农业技术的专门技能型高级人才。铜仁市的设施农业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农业产业化一个新的增长点,主要用于蔬菜、瓜果、花卉及园林苗木的生产。2012年,铜仁市蔬菜总播种面积158.7万亩,与2011年相比增长25.2%,果园面积达到了45.89万亩,较2011年相比增长11.3%。但是由于缺乏技术带动和支撑,蔬菜水果生产主要还是以大户或散户种植为主,各地农户重栽轻管;农村劳动力老化,知识技术匮乏,菜园、果园管理较差,效益越差越不管,形成恶性循环。这更需要各相关专业院校培养一大批掌握设施农业技术的专门技能型高级人才。目前,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7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地市级龙头企业38家;企业员工学历层次较低,大专以上的学历不足5%。通过与召开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典型企业走访等调研方法,了解到各企业用人单位对大专层次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急需一批懂知识、会操作,能吃苦的专门人才。据相关部门预测,“十二五”期间仅铜仁市急需约4000名设施农业高技能人才。

2.2专业人才需求结构数据分析

2.2.1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根据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07-12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比例如下(见表1)2.2.2未来三年用人单位最缺的人才学历比例目前,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和设施栽培的推广,铜仁市的设施农业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铜仁市周边设施农业相关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相比之下,规模仍然尚小,难以与其它行业企业相比,所以在人才学历需求上,更侧重于中职、高职高专和本科毕业生。2.2.3参与调研单位未来三年所需的人才类型填选人次比例所有参与调研单位均填选了通用性和技能型,同时部分单位填选其它选项。表明用人单位需求较多的人才类型为通用性和技能型。2.2.4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录用设施农业毕业生的优先应聘条件调查可知,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更注重社会实践经历和职业能力,对于学生干部和参与社团活动用人单位同样重视(图3),而对于学生是否是党员并不关注。通过图4可知,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居首位,这表明铜仁市周边农村缺少具有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的一线技术型人才。另外,新产品开发方面的疑难问题数量有所增加,表明农民朋友有开发新产品致富的意愿,同时也表明今后广大农村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会呈增长趋势。而农产品营销技术类的问题却未曾涉及,这与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相吻合。

2.3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情况分析

2.3.1毕业生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综合应用情况通过对07-12届毕业生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综合应用情况回收的98份调查问卷整理与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表2中结果,在各类知识中,社会能力知识(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创业、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环境适应等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帮助最大,方法能力(办公软件、文献检索、数据统计、调研方法、专业技能方法的能力)、生产技术知识、社会实践性知识、安全知识对我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3.2用人单位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综合上述问卷结果和与用人单位专家座谈,了解到用人单位要求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综合能力有:①知识和技能要扎实全面,动手操作能力强;②了解设施农业行业的发展,要了解设施农业行业产、贮、供、销各个环节的基本情况;③能独立从事设施农业植物生产管理,包括果树、蔬菜、花卉的生产与管理工作;④能发现设施农业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⑤具有从事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能力;⑥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和营销技巧;⑦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文明礼貌,诚实守信;⑧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3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收获及体会

设施农业产业是我国目前农业产业中最具活力的农业产业之一。随着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现代设施农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备受社会青睐,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具有知识面宽,技能点多,就业灵活,就业渠道宽泛的特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目前,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非公有制企业,从就业岗位来看,学生的初次就业岗位接近于设施农业产业的终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设施农产品设计、生产、加工、贮藏和营销等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在设施农业各生产环节的就业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就业的最多,两项合计达60.3%;其次是设施农业种苗生产企业,为16.3%;在农产品采后处理企业就业的学生达到6.1%。目前,设施农业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个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但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新产品开发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营销技巧。

4对专业建设及其改革发展的建议

4.1紧贴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经调研,随着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备受社会青睐。因此,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就要与产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规模就要围绕区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2紧贴毕业生就业岗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根据调研结果,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主要在农产品生产企业、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企业、设施农业种苗生产企业、农产品采后处理企业等四类企业。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重视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生产组织能力和推广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来确定。

4.3紧贴毕业生素养培育,加大素质教育课程的学时比例

根据本次调研结果,毕业生很少反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而是反映自己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方面不够突出。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加素质课程的比例,并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应把学生在校的学历教育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生涯设计能力、诚信敬业、立志创业等教育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4紧贴毕业生能力培育,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农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以促进广大农村劳动者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为目标,积极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健全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拥有一定专业知识或技术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目标任务

按照我省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要求,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80万名左右。各村、乡、县都要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每个村联络数十名实用人才,每个乡镇培养数百名实用人才,每个县选拔数千名实用人才。并重点抓好农业技术推广、营销管理、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四支队伍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围绕农业增效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起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技推广人才使用机制。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农业科技示范场、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组织,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素质,适度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规模。到*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型人才总量达到10万名左右。

——农村营销管理人才。按照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改革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提升乡镇企业管理人员与农村经纪人的营销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建立农村商品营销网络,发展各类农产品营销合作组织,推动乡镇企业与营销合作组织不断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壮大农村营销管理人才队伍。到*年,农村营销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0万名左右。

——种养能手。继续抓住粮食、柑橘、茶叶、油料、棉麻丝、特色蔬菜、奶业、肉制品等8大优势产业,加强对种、养能手的技术培训。根据农业区域布局和种植业、养殖业的不同情况,采取函授培训和实地讲解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以师带徒相结合等方式,培养一批又一批种养能手。到*年,种养能手人才总量达到20万名左右。

——能工巧匠。具有一技之长的加工、建筑等技能型人才,是生产经营和服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能工巧匠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鼓励能工巧匠传播技艺与技能,并通过承包、创办经济实体,组建专业化劳务队伍等多种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学习实用技能,壮大能工巧匠队伍。到*年,能工巧匠型人才总量达到30万名左右。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鼓励各类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依法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和个人财产。

2、支持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承包租赁试验田、山林、乡镇企业或自办实体,依靠科技致富。

3、支持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带动相关区域支柱产业的持续发展。

4、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投入。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由各级财政列入当地人才开发经费总预算,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领域,建立起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共同投入的人才开发机制。

5、营造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从制度上和政策上消除农村实用人才的“身份”界限,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二)加强教育培训

1、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要有目标,有措施,要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各部门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每年均要制定并落实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组织部门继续牵头抓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加强各级各类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培训和考核、评议等制度,通过培训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带动和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着眼于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农村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卫星电视教育、互联网教育、光盘教育三位一体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基本建立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机制,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人事部门会同扶贫部门组织实施“科技平台”项目计划;农业部门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以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绿色电波入户等工程;科技部门抓好星火科技培训工程;劳动部门抓好农村技能人才培训,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规划和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培训;建设部门负责建设类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培养农村建设类实用人才;科协负责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

2、创新培训方式,更新培训内容。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不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着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和职业角色转换能力。培训方式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多样,讲求实效。培训内容要以实用知识、实用技艺为主,体现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要求,从传授单一技术、技能向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延伸,做到学其所需、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3、拓宽培训渠道。选拔部分拔尖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到农村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培训;探索“校市(县)联姻”,进行技术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鼓励互教互学、鼓励自学成才,加快科技、信息的普及与传播。

4、充分发挥农林院校、科研机构等各类农村技术培训服务基地的作用。办好农村致富函授大学,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农科教相结合,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1、鼓励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科研开发、咨询服务、技术推广。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兴办民办科研实体和开发型经济实体,扶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税费优惠、信贷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各有关部门要按国家政策规定给予优惠和支持。

2、改革和完善分配办法。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开发、科技承包或服务中,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要给予重奖,并保护其知识产权与合法收入。对分配到县以下农业一线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可提前定级,其定级工资标准可高于同类人员1档;对分配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其定级工资标准可高于同类人员2档。

3、改进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办法。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学历、论文、外语等方面继续给予倾斜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对取得技术职称和高技能等级的实用人才应优先提供培训机会,并可作为申报评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条件之一。

4、建立定期表彰制度。对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要给予表彰奖励,我省每3年进行一次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表彰活动,每次选拔100名左右。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先进事迹。

5、对具有管理才能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条件,按法定程序聘用他们从事相应管理工作或担任相应的领导职务。

(四)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体系

1、培育发展农村人才市场。进一步发挥省、市人才市场(包括专业人才市场)对县级人才市场的带动辐射功能,推动县级人才市场,面向农村,服务农村人才。要依托县级人才市场,发挥乡镇人才服务站和农村人才服务信息点的作用,建立健全集配置、交流、培训、开发等功能于一体,与城市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贯通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及时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

2、巩固完善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和工作体系,不断完善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推广、传授农业技术中重要作用。

3、积极开展智力支农活动。健全省、市、县三级专家咨询服务网络,组织各类专家服务团、科技智囊团定期深入农村第一线,在区域经济规划、技术咨询论证、实用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开展智力支农服务活动。同时,继续实施“轮换式”智力支农措施。凡申报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必须在任期内推广一项新技术,联系一个科技示范村;申报农业技术推广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必须在任期内推广两项以上新技术,联系一个科技示范乡。凡城镇中小学教师申报评聘中学高级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凡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在申报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分别到县或乡卫生机构工作半年至一年。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推动科技下乡,智力支农,为农村提供有效的人才服务。

4、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与种养能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农业科技方面的技术研讨和交流,推广普及农业技术,转化科技成果,为农村经济服务。

5、切实抓好网络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整合农村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加强星火科技网络建设,开通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向乡镇、企业和有条件的科技示范户提供快捷、方便、准确、可靠的市场、技术信息和服务。

6、完善各类专业协会组织。成立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等协会组织,促进协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及时引导这些专业协会组织为企业和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

四、组织管理

(一)“湖南省农村实用人才工程”由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省人事厅会同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科协组织实施。

农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8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以促进广大农村劳动者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为目标,积极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健全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拥有一定专业知识或技术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目标任务

按照我省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要求,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去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80万名左右。各村、乡、县都要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每个村联络数十名实用人才,每个乡镇培养数百名实用人才,每个县选拔数千名实用人才。并重点抓好农业技术推广、营销管理、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四支队伍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围绕农业增效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起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技推广人才使用机制。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农业科技示范场、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组织,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素质,适度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规模。到去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型人才总量达到10万名左右。

——农村营销管理人才。按照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改革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提升乡镇企业管理人员与农村经纪人的营销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建立农村商品营销网络,发展各类农产品营销合作组织,推动乡镇企业与营销合作组织不断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壮大农村营销管理人才队伍。到去年,农村营销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0万名左右。

——种养能手。继续抓住粮食、柑橘、茶叶、油料、棉麻丝、特色蔬菜、奶业、肉制品等8大优势产业,加强对种、养能手的技术培训。根据农业区域布局和种植业、养殖业的不同情况,采取函授培训和实地讲解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以师带徒相结合等方式,培养一批又一批种养能手。到去年,种养能手人才总量达到20万名左右。

——能工巧匠。具有一技之长的加工、建筑等技能型人才,是生产经营和服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能工巧匠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鼓励能工巧匠传播技艺与技能,并通过承包、创办经济实体,组建专业化劳务队伍等多种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学习实用技能,壮大能工巧匠队伍。到去年,能工巧匠型人才总量达到30万名左右。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鼓励各类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依法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和个人财产。

2、支持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承包租赁试验田、山林、乡镇企业或自办实体,依靠科技致富。

3、支持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带动相关区域支柱产业的持续发展。

4、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投入。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由各级财政列入当地人才开发经费总预算,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领域,建立起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共同投入的人才开发机制。

5、营造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从制度上和政策上消除农村实用人才的“身份”界限,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二)加强教育培训

1、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要有目标,有措施,要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各部门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每年均要制定并落实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组织部门继续牵头抓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加强各级各类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培训和考核、评议等制度,通过培训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带动和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着眼于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农村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卫星电视教育、互联网教育、光盘教育三位一体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基本建立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机制,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人事部门会同扶贫部门组织实施“科技平台”项目计划;农业部门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以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绿色电波入户等工程;科技部门抓好星火科技培训工程;劳动部门抓好农村技能人才培训,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规划和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培训;建设部门负责建设类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培养农村建设类实用人才;科协负责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

2、创新培训方式,更新培训内容。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不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着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和职业角色转换能力。培训方式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多样,讲求实效。培训内容要以实用知识、实用技艺为主,体现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要求,从传授单一技术、技能向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延伸,做到学其所需、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3、拓宽培训渠道。选拔部分拔尖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到农村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培训;探索“校市(县)联姻”,进行技术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鼓励互教互学、鼓励自学成才,加快科技、信息的普及与传播。

4、充分发挥农林院校、科研机构等各类农村技术培训服务基地的作用。办好农村致富函授大学,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农科教相结合,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1、鼓励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科研开发、咨询服务、技术推广。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兴办民办科研实体和开发型经济实体,扶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税费优惠、信贷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各有关部门要按国家政策规定给予优惠和支持。

2、改革和完善分配办法。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开发、科技承包或服务中,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要给予重奖,并保护其知识产权与合法收入。对分配到县以下农业一线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可提前定级,其定级工资标准可高于同类人员1档;对分配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其定级工资标准可高于同类人员2档。

3、改进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办法。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学历、论文、外语等方面继续给予倾斜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对取得技术职称和高技能等级的实用人才应优先提供培训机会,并可作为申报评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条件之一。

4、建立定期表彰制度。对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要给予表彰奖励,我省每3年进行一次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表彰活动,每次选拔100名左右。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先进事迹。

5、对具有管理才能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条件,按法定程序聘用他们从事相应管理工作或担任相应的领导职务。

(四)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体系

1、培育发展农村人才市场。进一步发挥省、市人才市场(包括专业人才市场)对县级人才市场的带动辐射功能,推动县级人才市场,面向农村,服务农村人才。要依托县级人才市场,发挥乡镇人才服务站和农村人才服务信息点的作用,建立健全集配置、交流、培训、开发等功能于一体,与城市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贯通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及时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

2、巩固完善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和工作体系,不断完善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推广、传授农业技术中重要作用。

3、积极开展智力支农活动。健全省、市、县三级专家咨询服务网络,组织各类专家服务团、科技智囊团定期深入农村第一线,在区域经济规划、技术咨询论证、实用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开展智力支农服务活动。同时,继续实施“轮换式”智力支农措施。凡申报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必须在任期内推广一项新技术,联系一个科技示范村;申报农业技术推广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必须在任期内推广两项以上新技术,联系一个科技示范乡。凡城镇中小学教师申报评聘中学高级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凡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在申报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分别到县或乡卫生机构工作半年至一年。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推动科技下乡,智力支农,为农村提供有效的人才服务。

4、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与种养能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农业科技方面的技术研讨和交流,推广普及农业技术,转化科技成果,为农村经济服务。

5、切实抓好网络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整合农村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加强星火科技网络建设,开通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向乡镇、企业和有条件的科技示范户提供快捷、方便、准确、可靠的市场、技术信息和服务。

6、完善各类专业协会组织。成立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等协会组织,促进协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及时引导这些专业协会组织为企业和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

四、组织管理

(一)“湖南省农村实用人才工程”由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省人事厅会同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科协组织实施。

农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9

  一、认真抓好项目的申报和实施管理

  今年以来,通过各项努力,我科申报和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こ痰认钅浚??∠钅孔式鸾?0万元。

  1、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13个街镇乡实施,落实示范户1000户,示范面积5000亩,以Q优6号、合优3号为主推品种,以水稻旱育秧技术、水稻半旱式规范化栽培技术、杂中稻间栽糯稻技术、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水稻平衡施肥,推广专用肥技术、杂交中稻穗粒肥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为主推技术,确保示范户的水稻产量比前三年平均水平增长10%以上。目前,该项目正在顺利实施当中。

  2、组织实施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项目。已组织二批街镇乡农技人员参加市级片区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技队伍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下半年,将组织100名街镇乡农技人员参加粮油、水产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

  3、已做好新型农民培训的准备工作,确保全年培训XX名技术骨干农民的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科技教育与宣传

  结合科技宣传月活动、科技活动周和《农业科技下乡百镇千村示范活动》,组织相关农业科技人员开展了技术培训、指导和咨询活动,印发各种农业技术资料2万余份,及时把农业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三、认真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

  1、及时组织了专业技术人员填写专业技术考核登记表。

  2、组织需要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参加各种资格考试。

  3、完成了2名高级农艺师的评聘工作和4名中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因中级职务岗位缺名额,目前正积极申请增设中级职务岗位,尽早做好4名中级职称人员的聘用工作。

  4、认真准确统计了我局专业技术人员设置情况和人员花名册,并及时上报我局专业技术职务设置申报表。

  5、及时上报了我局新一届中级职称评审委员的推荐材料。

  四、完成了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XX年下半年打算

  一、继续抓好项目的实施、监督、协助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加以完善,坚决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完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续聘工作。

  三、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对继续教育情况严格审核、登记、验证,作好档案保管。

  四、保质保量地完成局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农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0

1.1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导致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多样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放弃了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开始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优势与个人专长发展主导产业及经营项目,逐步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的户营经济。例如,种粮大户、种莱大户、瓜果大王、花卉大王、药材大王以及各类养殖大户、加工大户、购销大户、运输大户等多种类型的专业大户及企业日益增多,从而对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提出了多样化需求。可是,目前政府推广组织中推广人员的专业结构,已不适应多样化推广服务的需求。

1.2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导致对农业科技需求的整体化推进农业标准化,需要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形态,在农业生产和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实现农业生产从农田环境、投入品到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全过程控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提高农业产业的素质和水平。随着农业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高档化,农业生产者逐渐认识到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创名牌的必由之路,因而急需标准化种养技术、加工技术以及产品质量标准信息等,同时要求推广人员在传授农业技术时要将标准寓于其中,使农民在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掌握农业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但是,现行推广机构与人员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与信息不够全面、准确、及时,难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1.3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导致对农业科技需求的综合化生产经营者追求的目标是高产优质高效,因而需要熟悉某一产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规程及综合技术与综合服务,而不只是某一单项的产中技术指导。可是,目前许多农技推广部门按专业设站,主要从事单项技术推广服务,而且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及农民要求,也不利于自身向实业化方向发展。

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技推广队伍的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推广对象的需要

(1)农技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县乡两级种植业和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中,国家正式编制的比例与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种植业和水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均低于相应部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农民生产上急需的水产养殖、经济作物、园艺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太小,更不用说懂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推广人员了。

(2)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目前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效术人员仅占全部农技人员总数的一半,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的问题己成为限制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非专业技术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主要从事经营创收工作与行政工作。

(3)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在基层,新进的大学生人数减少及在职进修的人数比例过低,导致了新一轮的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现象。由于人员编制有限,大学毕业生很难进入农业推广机构从事农业推广工作,导致农业推广人员当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人数比例很低。另一现象更令人担忧,农业推广人员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部分农技人员反映,他们现在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

2.2农技推广体制不尽合理

政府推广机构自上而下地行使行政性推广职能,很少考虑农民真实的科技与信息需求、导致推广项目的市场导向性较差。长期以来,农民难以参与推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完成各级政府的技术推广任务,而不是充分考虑农民是否急需要这些技术。这样导致技术推广活动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技术的推广与否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决定于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如果这些官员认识不到有关农业技术的重要性,那么相加的技术推广项目将难以立项。

2.3农技推广政策与制度还存在缺陷

(1)对农技推广事业单位的定性随意性较强,缺乏明确的划分全额与差额的政策。尽管在有关文件中确定了一些专业推广机构的事业单位性质,但对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没有明确划分,从而导致不同县市对农业推广事业单位定性的随意性。一些县把本该由政府全额拨款的单位归入差额单位或者自收自支单位,而把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单位确定为全额单位。(2)人员管理政策不够严密,导致推广机构非专业人员增加。农业部从1992年开始,在全国普遍实行了乡级农技推广机构约定性、定编、定员的“三定”工作。这一政策的最初设想是想通过“三定”来稳定农技推广队伍,改变当时业已存在的农技推广组织“线断”“、网破”、“人散”的状况。然而,由于政策规定不严密,有些地方利用“三定”政策增加编制,安置许多非专业人员进入农技推广机构,导致推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普遍。

3我国农么科技成果推广改革与发展对策

3.1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和政府推广人员的公安员制度,通过严格、公正的考试录用制度保证农技推广人员拥有较高的素质与职能。要逐步推行农业推广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重视推广人员的岗位培训,促使科技推广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用现代农业推广手段及先进设备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推广机构及人员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从而适应市场需求。此外,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考核,奖惩分明。采取多种方式,引进竞争机制,鼓励农技推广人员申报相应的农技推广项目,积极投入到农业推广活动的第一线。

3.2改进推广方式,培育积极的用户系统,完善农业技术市场,拓展服务领域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推广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行政指令项目推广,农民在推广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估过程中参与程度极低,加之计划经济体制的许多弊端,技术市场不成熟,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偏低,农民不能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用户,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现在应当研究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培育积极的用户系统,完善技术承包、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各项工作。与此同时,要调整推广机构的职能,拓展服务领域,使其与用户系统及市场的需要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