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十篇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十篇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8:22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篇1

结合企业核心产品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企业争夺客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客户质量服务还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当中,这给制造型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由此可见,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已成为现代制造型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分。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客户满意度越来越成为反应各大企业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制造业开始有向服务化发展的趋势,通过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来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从而来取得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服务质量的涵义

1.1服务质量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对服务质量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传统的认为服务质量指的是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服务质量具有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的特点。

1.2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相关性。服务质量好会产生顾客满意,顾客满意后可能对服务产生忠诚。服务质量是顾客满意的影响因素之一,顾客满意度会受到产品价格、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一些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研究显示,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之间有着正向的因素关系。企业可以通过服务质量的提高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从而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意向以及行为。

2客户服务质量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走服务化的发展道路,越来越重视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中国服务质量发展现状报告显示,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增大,发展空间也迅速扩大,在我国服务行业当中,如何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同时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相比制造业、金融业等其他行业,服务行业的客户服务创新水平最高。

同时,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的金融行业、医疗卫生等行业也开始向服务化的模式转变,开始追求客户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作为行业竞争的标准。相比而言,制造型企业在客户服务方面起步较晚,客户服务工作发展的还比较缓慢,还不能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急需改善。

3制造业客户服务质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没有认识到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的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动摇,导致制造型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瓶颈和挑战。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没有认识到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只注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了客户服务这一重要模块。

3.2重产品质量,轻服务质量。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而言,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因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只抓产品质量,而忽略对产品销售出去之后的服务管理工作,甚至认为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不应该由制造企业本身来承担,而应由专门的客户服务部门来统一管理。于是就造成了客户对企业的不满,这极不利于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

4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必要性

4.1有利于提高客户忠诚度。制造型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促销、折扣等传统的手段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商业进入壁垒。然而,如果企业能够拥有一定量的客户群,并且这些客户对企业产品都有相对较高的忠诚度,就可以促进客户重复购买企业产品。因此,制造企业通过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有利于客户放心的购买企业的产品,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找到适合的营销方针。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客户的忠诚才是最重要的,企业通过充分掌握客户资料,有效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大大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使对手不易模仿,提高对手挖走客户的时间和成本,进而建立起商业壁垒,从而占领市场。

4.2有助于企业塑造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制造行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制造型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有助于满足顾客的要求,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产品质量、价格等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在服务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容易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制造型企业开始不断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将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不断提高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质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此可见,通过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扩大客户群体,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篇2

区**局  ***

2019年9月28日,根据**区**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调研计划安排,***带领***、***有关同志赴**区经济开发区,开展了“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专题调研。调研主要采取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谈话等方式,深入南昌加大饲料有限公司、江西强普瑞石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了解有关情况,听取企业管理层和职工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次调研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目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剖析推进服务型制造难的原因,听取企业管理层和职工的意见建议。调研组先后赴南昌加大饲料有限公司、江西强普瑞石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实地察看了企业的生产情况,了解企业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情况、在服务要素中投入和产出的比重、当前经营管理状况,分别与企业管理层和职工代表进行了2场座谈会和11人次职工代表进行了谈话交流。

当前,国家正在制定新一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产业政策措施,要把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要把服务型制造放在制造强国的大格局中。国家早在“十三五”的规划纲要中指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是努力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方向进行转变。服务型制药业的核心是制造业的升级与转型。在2017/2018年间,工信部了两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总共包含了60多家企业,60多个平台以及110多个项目。这些企业均以成功转型为服务型制造企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评选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政策已经相对成熟与规范。

在服务经济背景下,市场需求的变化、价值链的重构、竞争的差异化以及市场主体关系的调整,使得制造业推进服务化转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区企业所涉及的行业来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40%,其中较先进企业如加大饲料、强普瑞石化设备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大幅上升表明越来越多的制造业正在转变为某种程度的服务企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各级政府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出台无疑为**区制造业推进服务型制造提供了的良好氛围。从产业链来看,制造环节伴随着大量的服务需求,如研发设计、融资管理、品牌渠道等,服务要素的投入正不断增加;服务环节中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嵌入”到制造业的生产链条中,服务的增值作用越来越明显,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逐步成为**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二、问题成因 

虽然近些年我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

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区也涌现出江西汪氏蜜蜂园有限公司、江西林恩茶业有限公司等优秀服务型制造企业,通过调研看,由于一些原因,**区制造业迈向服务型制造还面临诸多问题和难点。

(一)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服务型制造观念淡薄,缺乏服务意识。尽管制造业企业在推进服务型制造过程中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收益,但是,部分企业认为这种转型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宁愿从销售物品获得短期利润也不愿意提供服务以获取中长期利润,制造企业这种转型的风险担忧意识阻碍了**区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与此同时,以依赖廉价劳动力资源,通过大量消耗能源为基础,单纯依靠扩大加工制造规模以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压缩利润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仍在制造环节拥有利润,导致很多制造企业转型意识不强,没有主动改变现状,缺乏增强服务、延伸产品价值链、提高产品核心价值等意识,导致**区制造业无法实现进一步的服务化转型发展。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不足。从国内外制造业推进服务型制造过程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近几年**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但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制造业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具备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综合技术的服务性企业较少,特别是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一些能提供目前制造企业急需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有限、服务能力不强,这正是造成**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良好互动发展的原因,两者间缺乏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这对**区制造业迈向服务型制造产生了较大的制约。

三是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现代服务业人才缺乏。在国内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推动下,**区制造业加快了信息化应用进程,大部分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企业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体现出了较高的信息化水平,部分企业甚至将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中。随着国内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制造业对信息化应用的要求不断加深,制造业的信息化不只是在企业管理以及产品设计和电子商务方面的简单应用,而是要向制造业的数字化应用延伸,包括设计、生产过程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就目前**区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来看,整体应用偏低,少部分制造业甚至没有专门的信息化机构,与此同时,省内制造业实施服务型制造过程中,面临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职业技能水平低下、创新型专业人才少等问题,势将影响制造业自主研发、设计和创新的能力,这将严重阻碍**区制造业的服务转型。

四是技术水平较。在政策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服务体系和市场发展机制来有效支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这些将是**区制造业推进服务型制造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调研的2个企业中,都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但没有申报,加大饲料获得发明专利数量很多但都由总部统一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区服务型制造的深入推进。

(二)原因分析

一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展服务化的动力不足。受传统粗放式工业发展思维模式影响,**区制造业企业还普遍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批量生产轻个性化定制、重制造轻服务的现象,发展服务业务的动力还不足。另外,由于开展服务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支持,短期投入较大,而长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市场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风险等,导致生产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业务时比较慎重。

二是制造业企业在一些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欠缺。目前,**区不少企业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95%的高档机床数控系统仍依赖于进口。加之没有核心关键技术就缺乏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集成服务的技术支撑,难以提供行业独占性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影响到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程度和效果。

三是促进服务型制造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国家和省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制造业企业发展服务业方面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比如:制造业企业普遍缺少服务类资质,在拓展服务业务时存在障碍;从事设计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不能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无法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的服务外包存在重复计税现象;服务业供地量少价高,不利于制造业企业开拓服务化业务;缺少统一的服务型制造统计口径和标准,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四是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长期以来,制造业在以产品为核心的模式下,人才的培养方式比较简单,人才储备大多围绕产品本身开展,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复合型高端人才成长环境,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待加强。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稳增长,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有利于向产业链的高端推进,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更有利于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占领世界制造业制高点。

五是宗旨意识有待树牢,担当精神有待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还不够牢,没能完全“知行合一”、真正从一点一滴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工作中抓实、抓细、抓具体和一竿子插到底的实干精神还不够强,“钉钉子”精神和“啃硬骨头”的拼劲还不够强,有些工作跟踪抓落实还不够彻底。省工信厅每年都会下发推进服务型制造业发展的政策通知,打造一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平台,我们仅仅以网络平台形式转发通知,没有有针对性向企业宣传和推广,**区的企业难以享受到相关国家政策红利。

三、对策措施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以及南昌打造大都市圈,为**区推进服务型制造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一)加强政府产业政策扶持,完善市场机制,营造良好的转型环境氛围。首先,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主体,需要制定中长期服务型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既要强化服务型制造的政策驱动,又要协调各地区的政策行为,同时,发挥对传统制造业价值链延伸的导向功能,打破传统制造业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模式,推广“产品—服务”融合发展的服务型制造模式;其次,通过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导向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一些发展基础好、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服务领域形成产业优势;再者,强化南昌作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调定位和协调集聚;最后通过金融、财税、土地、科技、法律等手段,调整产业价值链上的各方利益,营造服务型制造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二)推动服务外包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通过兼并重组逐步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绿色增长引擎”。要进一步引导传统制造企业将自身的服务需求外部市场化,将更多的精力和优势资源专注于发展自身核心业务,由此提高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规模和经济效率,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一批信息化技术承载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服务质量好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通过跨区域、跨行业的兼并重组,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壮大一批核心生产性服务企业;拓展民营和外资投资服务业的领域和范围,承接国内外优质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和产业效率,最终实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三)以信息化技术为中心,加快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信息共享。无论对传统制造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还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发展现代制造业,信息技术都将强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从而能够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降低服务的交易成本。一方面,选择信息化基础较为扎实的制造业行业作为示范,通过引进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构建面向政府、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信息支撑平台,实现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在政府的规划和扶持下,鼓励市场多方主体参与信息化建设。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管理创新

随着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和经济形势企稳向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尤其是一些科技型装备制造企业,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也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以生态工业理念为指引进行循环化改造,只有二者呈现出良性的互动状态,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探寻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管理模式,对于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分析

在我国现代工业体系中,装备制造业属于支柱性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我国“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下,探寻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方式,是我国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下,装备制造业属于高能耗型、高污染型产业,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如何摆脱对能源和依赖和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探索循环发展模式,是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在装备制造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现代生态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大背景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装备制造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总体发展质量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从装备制造业发展实践来看,很多装备制造企业在发展生态工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都存在问题,这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探寻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开展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1.循环经济管理缺乏规范性。在现代经济发展理念下,发展循环经济是保证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装备制造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都存在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很多新兴企业由于成立的时间不长,因此企业缺少管理创新人才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企业很难吸引专业的管理人员加入公司,从而导致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这是影响装备制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因。其次,很多装备制造企业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尚未真正走向正轨。第三,资金是装备制造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装备制造企业的管理者也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解决经营发展的资金上,对于企业本身的循环经济管理创新工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出现了整体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的问题。2.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客观存在研发周期长、投资成本高、利润回收慢、市场拓展困难等现状,要发展循环经济,存在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的问题。由于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经营发展尚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因此政府的扶持是主要的经营和发展动力,良好的政府扶持政策能够帮助装备制造业实现循环发展目标,也可以使装备制造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更加顺畅。但是,从当前的政策形势来看,政府对于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还不健全完善,对解决企业的实际经营困难,尤其在企业融资、研发等方面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在保护企业知识产权、行业准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且不够健全,规则缺失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过程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致使装备制造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

三、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创新模式

在我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探寻装备制造业循环发展模式,离不开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在管理工作实践中,要践行生态工业发展理念,提升循环经济管理与开发的专业性和实效性,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1.建立现代循环经济管理制度。在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影响管理质量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规范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循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了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因此,为了有效提升装备制造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更好的适应循环经济发展形势,首先应从企业自身着手,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者应该重视企业内部建设,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尤其重视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积极引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使整体管理工作更加规范。2.强化市场的主导性作用。装备制造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要注重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资源具有价值性,生态资源同样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要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发挥市场的主导性作用,让资源自由流动,通过经济的杠杆性作用,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融合,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另外,装备制造企业应该重视自身的生态信用体系建设,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强化生态信用体系建设,实现资源、产品及其副产物等的优化配置,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努力推进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3.发挥政府的规范性作用。生态资源具有市场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在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不能完全“缺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规范性作用,提升循环经济管理的效率,保障整个产业按照预定方向发展,实现规范化发展目标。如此一来,在保障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兼顾生态发展目标,为我国“五位一体”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在管理实践中,政府应通过出台政策法规等方式,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在必要的环节与领域给予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构建现代生产体系,提升管理综合水平。除此之外,政府还要明确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标准,通过设定准入门槛等方式,不断提高耗能产品(设备)能耗限额和准入指标,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准入门槛,提升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水平,实现管理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制造业体系中,装备制造业占据着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产业发展质量与经济总体水平。在装备制造业发展实践中,要从发展生态工业视角出发,寻求科学有效的管理创新路径,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打造生态工业。基于此,不管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业开拓者,都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模式,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推动循环经济升级发展,助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尚丹.基于链环回路模型的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发展策略[J].魅力中国,2014(3):117-117.

[2]张金梅.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5(4):105-107,120.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篇4

再制造工程以节约资源、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为特色,以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核心,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特点。再制造可使废旧资源中蕴含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缓解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减少大量的失效、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最佳形式和首选途径,是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再制造工程高度契合了国家构建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并为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大力开展绿色再制造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工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再制造是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工程是在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基于复合表面工程技术、纳米表面技术和自动化表面技术,这些先进的表面技术是国外再制造时所不曾采用的。其重要特征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成本只有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与制造新品相比显著降低。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在再制造中的应用,可将旧件再制造率提高到90%,使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质量性能标准不低于原型新品水平,而且在耐磨、耐蚀、抗疲劳等性能方面达到原型新品水平,并最终确保再制造装备零部件的性能质量达到甚至超过了原型新品,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与高度关注。

一、国外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废旧产品造成的危害暴露较早,相应的对策也较早提出和实施。

20世纪30―40年代,为了走出经济萧条的困境,以及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求,最早的再制造产业雏形在美国汽车维修行业中出现。至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正式提出“再制造”。此后,其它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1996年美国了再制造产业调查报告《再制造业:潜在的巨人》。报告显示,1996年美国专业化再制造公司达73000家,年销售额530亿美元,直接雇员48万人。与制药业、计算机制造业和钢铁业相比,同年美国再制造产业的产值与他们基本相当,但就业人数明显多于他们,说明再制造产业不仅能够创造巨大财富,还能够显著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再制造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重要产业。2005年全球再制造产业产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的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达到750亿美元,其中汽车和工程机械再制造占2/3以上,约500亿美元。

美军是再制造产业的最大受益者。美军军费世界第一,但美军仍然认为再制造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在财政预算有限、新装备配备不到位、制造新装备费用高昂的情况下,再制造可维持武器装备的战备完好率。为此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一项不经总统签署即可获得执行的共同决议案,授权美国国防部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对军用装备的再制造上。至今美军装备再制造的范围已包括装备的各个方面。

近年来日本加强了对工程机械的再制造。至2008年再制造的工程机械中,58%由日本国内用户使用,34%出口到国外,其余的8%拆解后作为配件出售。至2004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已再制造汽车发动机748万台,变速器240万台,公司销售的再制造发动机及其配件和新机的比例达到9∶1。

欧美国家在再制造设计方面,主要结合具体产品,针对再制造过程中的重要设计要素如拆卸性能、零件的材料种类、设计结构与紧固方式等进行研究;在再制造加工方面,对于机械产品,主要通过换件修理法和尺寸修理法来恢复零部件的尺寸,如英国Listerpetter再制造公司,他们每年为英、美军方再制造3000多台废旧发动机,再制造时对于磨损超差的缸套、凸轮轴等关键零件都予以更换新件,并不修复。对于电子产品,再制造的内涵就是对仍具有使用价值的零部件予以直接的再利用。如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对平板显示器的再制造就是先将液晶显示器LCD、印刷线路板pCB、冷阴极荧光灯CCFL等关键零部件进行拆解,经检测合格后进行再利用;德国Remobile公司对移动电话的再制造也是先拆解、再检测最后再利用。

二、中国特色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再制造产业发展至今已经10年有余。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既循环又经济的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注重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关键技术,构建了废旧产品的再制造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了再制造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注重企业需求与学科建设融合,提升企业与实验室核心竞争力;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促进国家循环经济建设。

由于再制造使用的是经过长期服役而报废的各种成形零件,其损伤失效形式复杂多样,残余应力、内部裂纹和疲劳层的存在导致寿命评估与服役周期复杂难测,再制造还要在保持废旧零(部)件材质和形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采用高技术恢复原产品的尺寸标准、达到或超过原产品的性能指标、实现原产品的功能升级。同时也采用正规化、规模化的加工手段,因此加工工艺更为复杂。

再制造寿命检测的核心是疲劳寿命,再制造质量控制的关键是裂纹控制,再制造的主要损伤形式是表面磨损。根据再制造产品失效特征和质量性能不低于新品的标准要求,我国通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和不断自主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技术。

(一)自动化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

纳米电刷镀技术是自主研发的一项先进的再制造技术。该技术是把纳米颗粒加入电刷镀溶液、并使之和镀液金属离子在电刷镀电场作用下共沉积在金属表面,形成纳米颗粒复合涂层。通过创造性地解决纳米颗粒的分散和在镀层中沉积难题,所制备的纳米复合电刷镀层中均匀弥散分布大量的硬质纳米颗粒,使得再制造零件表面耐磨性、耐高温性和抗接触疲劳性能显著提高,与不含纳米颗粒的金属刷镀层相比,耐磨性能提高15倍、抗温性由200℃提高到400℃、抗接触疲劳性能由105周次提高到106周次,显著延长零件使用寿命,并成功应用机发动机叶片、汽车发动机连杆、凸轮轴和缸体的再制造。但由于手工纳米电刷镀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针对重载汽车发动机连杆和缸体缸筒再制造难题和产业化生产需求,我国自主研发了发动机连杆自动化纳米电刷镀专用设备和气缸筒自动化纳米电刷镀专用设备,实现了镀液连续供应和循环利用、纳米电刷镀再制造工艺过程综合监控。生产应用表明,生产率提高5―10倍,再制造消耗材料仅为该零件本体重量的1―2%,费用是新品价格的1/10,实现了废旧零件再制造的需求。并且镀液循环利用,废水集中处理,实现全过程的绿色化要求。

(二)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技术

自主研发了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技术,采用机器人或操作机的操作臂夹持喷枪,通过红外温度场监测和编程控制高速电弧喷枪实现各种规划路径,实时反馈调节喷涂工艺参数,实现自动喷涂作业的智能控制。该技术结合新开发的Feal和Fealmn系粉芯丝材制备出的喷涂层,结合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损性能好,已成功应用于废旧斯太尔发动机缸体的再制造,已完成再制造量200多台。采用自动化电弧喷涂技术再制造单件发动机缸体时间由手工的1.5小时缩短为20分钟,喷涂效率提高3.5倍。

(三)自动化微束等离子熔覆技术

自主创新设计了70KHz高频逆变微束等离子电源,高于目前通常采用的20KHz逆变频率,从而减少了设备的体积,提高了系统的响应特性,使得微束等离子弧的工作更加稳定。利用该技术对发动机废旧排气门密封锥面进行再制造后的气门变形量小,表面硬度恢复到新品数值,力学性能满足要求,成本仅为新品的1/5。

(四)再制造无损检测评估技术及其仪器设备

废旧零部件损伤状态无损检测与评估是再制造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已研究实施了汽车发动机缸体、曲轴、连杆、气门杆等不同再制造零部件的多种无损检测评估技术(涡流、超声、金属磁记忆、声发射等),并研制出了高频涡流无损检测仪(适用于气门杆、连杆等,通用性强)、高穿透力超声无损检测仪(适用于曲轴等,通用性强)、缸体涡流/磁记忆综合无损检测评估仪、金属磁记忆寿命评估仪、纳米复合刷镀层无损测厚仪等,初步实现了发动机气门杆、连杆、曲轴、发动机缸体等重要零部件损伤和无损检测评估,为再制造产品质量不低于新品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技术和仪器设备已在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再制造生产线上应用试验,为再制造毛坯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再制造产业技术发展展望

(一)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

我国制定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再制造产业以促进循环经济向产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从国内外制造及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历程看,“技术产业化”是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我国的再制造产业在这一环节上采取的是企业试点模式,其总体上是分散化运作,产业集群能力明显不足。鉴于再制造产业有其独特的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法规环境,因此建设再制造产业基地或园区就成了再制造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这一模式总体遵从“技术产业化、产业集聚化、集聚规模化、规模园区化、园区科学化”的建设理念,既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再制造产业企业试点模式的不足,也可以带动多支点产业的发展。

通过再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速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切实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实现制造和再制造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一,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部署,优先推进重点领域的再制造。一是大力发展工程机械、机床、电机等再制造。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投资装备再制造,发展机床、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铁路机车装备再制造。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及办公信息设备再制造,突破各种制约瓶颈,扩大产业化规模。

第二,科技创新为本。国内再制造产业发展,要靠科技支撑及创新。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并积极争取国家的科技扶持资金,加强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再制造重点技术研发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围绕再制造产品设计技术、旧件性能评价、经济环保的拆解和清洗、微纳米表面工程、无损检测等技术的研发,再制造产品安全检测等方面进行研发和创新。二是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千方百计构筑人才高地,要加强与国内高校的合作,加大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再制造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加速教育和科技产业的集聚和整合。

第三,全面建设再制造配套服务体系,为再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再制造产业基地建立良好的再制造经营环境;二是依托产业优势,完善再制造产业链;三是把再制造产业所需装备作为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挥机械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再制造装备研发和生产,逐步形成再制造关键设备生产研发体系;四是发挥区位以及物流优势,与国内外原厂生产商合作发展逆向物流,建立再制造产业发展所需的工程机械、机床、废旧汽车零部件等的逆向回收物流体系,形成适应再制造产业发展所需的旧件收集能力;五是在企业现有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适应再制造的管理体系要求;六是强化安全、环保和职业健康工作,建立严格的再制造环保安全保障体系;七是加强领导,完善配套政策保障体系。同时,尽快制订和落实涉及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再制造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的软环境。

(二)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根据再制造的技术特点及产业发展特点,未来中国再制造的发展将在以下产业领域展开。

1、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程

中国作为汽车制造和使用大国,推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程产业化势在必行。2008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确定了第一批14家试点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启动第二批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广先进经验,深化再制造产业发展。

2、机床再制造工程及其数控化升级

目前,中国各类机床设备保有量约550万台,居世界第一,数控化率不到3%,役龄超过10年的传统机床占60%以上,未来5―10年将有大量机床面临淘汰。机床再制造作为一种基于废旧机床资源循环利用的机床制造新模式,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实现我国量大面广的废旧机床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矿山机械再制造工程

中国是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和矿山机械的使用大国,设备保有量大,品种多。此类设备多是由于重载而导致零部件表面磨损、腐蚀和断裂而失效报废。在上述设备中实施再制造工程可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年限、获得节能、节材、减排效果,从而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再利用与资源再生

废旧电子电器再制造与资源再生是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面临的新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从不同的角度正在修订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规范该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从2003年起,国家发改委开展了回收利用试点,建立废旧电子电器的拆解处理示范厂,以期引导我国废旧电子电器再制造与资源再生行业的发展。一些地方也出台了有关文件,规范电子废料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电子电器产品的再制造提供了法律依据。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战略性产业

一、浙江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作为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具有资本技术密集、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实现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为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浙江省近几年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方针,已将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摆在全省经济发展战略比较突出的位置。在此背景下,浙江装备制造业已呈现出以下三方面优势和特点: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省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2年,浙江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共有13685家,资产总计达20050亿元,比上年度增长8.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的36.5%;工业总产值197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产业规模居江苏、广东、山东之后,列全国第4位。

二是特色产品不断增多。近几年,省内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品,如船舶制造、电子元器件、轴承、数控机床、纺织服装机械、包装机械等。

三是集群效应更加显著。伴随生产组织方式从“专业化生产+块状经济”向“专业化分工制造+系统集成+产业集群”为主的现代生产协作体系的转变,区域经济集中度明显提高,形成了杭州装备制造、金华汽车及零部件、乐清工业电气、舟山船舶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江苏、广东和山东等装备制造业大省相比,浙江装备制造业在规模、效益、结构等方面均有明显差距(见表1)。其中,规模方面,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远远落后于江苏、广东两省;效益方面,利润总额仅为江苏的25%;结构层次方面,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劳动生产率仅为山东的一半左右。

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省经信委数据显示,2012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2.0%,新产品产值达6344亿元,产值率同比增加1.5%,达到32.1%,但创新研发投入仍旧不足,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支出仅占主营收入的0.8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企业生存线3%。绝大部分行业仍未掌握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和重大先进装备的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

二是外向带动发展落后。浙江一直以来未摆脱依靠民企自主探索的内源式发展模式,忽视引进外企或国企。而江苏保持装备制造业领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实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由最初的“招商引资”渐变为如今的“招才引智”,实现技术模仿到技术追赶的转变。

三是装备制造业比重低,发展严重滞后。目前,装备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单机、零部件等配套产品能力较强,但系统成套能力不足,造成中低端装备产品较多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这种产能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畸形现象。在适应未来消费需求和发展方向的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大型工程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方面,浙江省面临着技术及人才短缺、产业基础薄弱、进入方式不明等困境。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

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模式具有可借鉴性,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性的创新发展模式是实现企业升级的关键。梳理装备制造业发展升级的历史不难发现,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外向带动是装备制造业实现内部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是技术创新推动模式。技术创新是针对潜在市场需求而创造新产品,能直接促使产业“蛙跳”式发展。同时,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促使生产率提高,资源消耗下降,提升投入产出比,从而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二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集群内的外部效应是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大企业通常作为总装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中小企业则配套能力较强,分散在其周围。集群以价值链分工和优势互补为主导,彼此间的交互作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中小企业因技术外溢的拉动作用,实现技术追赶;大企业生产成本和经验风险的降低是技术再创新的保障,同时,集群内部的“追赶效应”迫使其进行技术再创新,集群内部创新能力将呈现螺旋式增长。

三是外向带动发展模式。外部技术内在化是带动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对外部技术引入后消化吸收,不断积累专业化人力资本,从而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经验已有很多,借鉴好这些经验,将其融会贯通对促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现,实现技术模仿并赶超的有效手段。国内外经验梳理如下:

(1)政企联动,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打造“中国制造”。由于重大技术装备大都是非通用、非批量化产品,前期投入大,制造周期长,企业“单打独斗”难以解决。由政府牵头,组织和协调国内制造、应用部门协同对外引进或协调国内外制造企业合作设计与制造,才能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

(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保障。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新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强大的渗透作用,使传统装备制造业得到全面改造,彻底革新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装备产品效益明显提高。

(3)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利用外部优势力量,优化组织结构。企业并购是美国装备制造业兼并的主要手段。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兼并多数呈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特征,因此,其国际化和全球化竞争力提高显著,能迅速占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

(4)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人才引进。在大学密集,经济发达的上海、北京等地区,企业主动寻求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开展合作项目,都为企业带来了创新利润。

(5)根据地方特性,建立创新体系,发展主导产业。重庆市建立了以模仿创新为契机、产学研联合创新为引领、自主创新为目标的渐进式创新体系,以模仿创新驱动装备产业发展,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6)政府注入资金,资源向高科技行业倾斜。法国装备制造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对装备制造业进行结构调整中,政府明显地增加了研发经费,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电子、计算机、科学仪器等资金密集部门。

三、浙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

新时期,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战略优势提升。国家战略举措及“411”计划的稳步实施,必然加快一批重大临海项目、临港制造、滨海城市群的发展,必将带动海洋经济、物流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催生装备制造业的大量市场需求,如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新兴领域的市场需求,省内装备制造业市场空间凸显。二是土地资源制约减弱。土地资源不足一直是制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一些地区将土地资源的特殊自然属性和区域分布相结合,采取区域特色开发模式,如温州、台州地区采用的沿海滩涂围垦开发模式等。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未来工业经济盈利创收点的保障在于抢占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抓住机遇,突破发展瓶颈,推动装备制造业往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是浙江省工业经济发展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七方面着手推动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一是要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业扶持力度。先进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要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及重大技术产业化制定相关政策,从技术创新、行业支撑、产业配套、品牌服务等各方面保障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先发展。设立新兴产业战略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针对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实施梯度减税。

二是要夯实基础技术,逐步发展新兴产业。要提高关键基础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重点支持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通过信息化彻底革新传统制造业,并促进其往高端部分发展。针对轨道交通、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突破并掌握高端测控系统、特种优质原材料等上游产品核心技术。

三是要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笔者认为,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实现技术创新能力追赶并赶超,形成“后发优势”是浙江装备制造业摆脱困境抢占未来经济的关键点。要加强政府规划引导作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根据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发展特性的装备制造业,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创新发展路径,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

四是要孵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加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开发建设,孵育龙头企业专注核心技术,提升成套能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辐射周边配套企业,以价值链分工和优势互补为主导,通过交互作用促进空间内部结构优化升级。

五是要增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具有较强独立研发能力的装备制造业大企业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成为独立的研发主体。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寻求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推动服务平台建设。开通市场、企业、研发机构间的信息传递通道,建立联动机制,实现研发与市场实时接轨,加速创新成果市场化。

六是要推进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重视建设高级经营管理者、技术研发人员和中高级技工等三支人才队伍。结合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建设一支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立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科研人才机制,定向培养专项人才。建立柔性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区域人才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格局。

七是要争夺外部高端资源要素。加大国际先进技术投资收购力度,柔性引入海外专家,抢占国际装备制造业竞争制高点。还应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在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达或人才密集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

参考文献:

[1]刘平.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我国装备制造业;机遇;改变

2008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诸多装备制造业强国都无力负担成本上涨以及对资源珍惜和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压力,需将其装备制造业生产环节外包。面临这次机遇,我国可以通过利用巨大的市场潜力来引进先进技术,然而在此过程中,如何把重点放在创新上,实质性地解决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困难,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引进阶段,走出长期的依赖于引进的先进技术而始终落后的恶性循环。从而缩小乃至赶超发达国家,跳出一直以来困扰我国装备制造业“引进-落后-引进”的怪圈,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概述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产业,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第一主产业,是高就业、高附加值产业,也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国民工业生产急需大量的装备产品,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保障来推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必然选择。装备工业是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是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为各产业部门提供大量的先进装备。装备工业不仅有助于优化各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有助于提高各产业部门的自身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同时还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今我国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分析

1.2006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发《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明确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措施,提出了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8月,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协调办公室正式成立,为重装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2009年2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政府一系列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具体配套政策的相继颁布实施为我国重装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环境。

2.我国重化工业进程的不断加深和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进程的不断加深,对重装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逐渐升温也使得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三、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因素

1.多年来,我国装备工业基础机械、机械基础部件发展滞后,成为各类主机和重大技术装备技术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基础机械产品落后机床、仪器仪表等基础机械产品,中低档产品居多,性能质量不高;高精度、超精密机床、数控机床与国外相比,在精度、可靠性、工艺结构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仪器仪表产品的成套率低,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品种总量供应不足;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用传感器和科学测试仪器的品种满足率不高。目前各类主要基础件的性能指标大体相当国外20世纪70—80年代水平,严重影响着主机及配套系统的性能、可靠性。

2.由于长期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吸收,我国装备工业的整体素质和产业技术水平低,许多重大技术装备不得不主要依靠进口。有数据表明:我国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制造、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越是高精技术附加值高的装备,进口就越多,自给率就越低。

四、结合当今形势给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1.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中心环节,立足自主研发,加大引进力度,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制造。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共建技术中心,加快发展区域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推进产业集群,整合区域人才优势。依据各个相关产业间生产、技术、人才等联系,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和改造提升,构建“大产业区”,减少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实现区域内企业纵向联合,开发上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两端,建立完善区域服务体系;建设专业市场,深化技术分工,培育具有产业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优势;建立多层次的研发、制造和管理人才培养引进体系。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级技校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快培养装备制造业适用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技工。鼓励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多种形式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借鉴国外大集团企业技术研发模式,探索引进人才和智力的新途径。

3.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促进结构调整。根据我国“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围绕重点培育的十大行业,制定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规划和土地部门加强统筹,根据城市发展和产业集聚的需要,支持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功能区的建设。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先进装备制造投资项目,设置行业准入条件,优先保障其发展。各金融机构应增加对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投入,满足其贷款需求。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引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资金。加强装备制造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实现以产业链为纽带、生产要素节约利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参考文献

[1]姜红: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义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1):11.

[2]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C].(国发〔2006〕8号).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史;生产策略;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最基础的行业,机械制造业的水平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我国虽然在这个领域起步很早,但是发展却较为缓慢,例如: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要远远快于机械制造业,当然也有机械行业的特殊性因素,中国的大型技术型机械装备很多还是采用国外技术,而国内独立生产的汽车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全球化经济一体发展,各行各业之间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但是由于过去我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受到战争的影响,我国在技术方面处于全面落后的状态,加上资金不足,工业原料匮乏等等很多因素需要完善,这些都为我国迅速在机械制造业赶上国际水平带来了巨大困难。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张,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和发展条件。长期以来,欧美在制造业一直处于霸主地位,如今,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形成了美、欧、亚三分天下的局面,先进技术和经济重心有明显的向亚洲蔓延的趋势。这些都证明了我国机械制造业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针对现实,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加大改革力度,以求在短期内完成中国制造业的腾飞,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迅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机械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机械发展时期,这是一个漫长发展的时期,而且在这时期中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上都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在后期却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二是中国近代机械工程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特征有起步先天不足,缺钱缺人缺技术却工业协调,而且进步缓慢。三是现代机械发展时期,这时期主要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中国机械发展与西方国家差距巨大的情况下,我国机械展开快速的发展,向世界水平看齐,甚至超越的发展趋势。

传统机械发展时期:传统机械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然而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青铜器的出现,铁器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石器时代初期出现了磨制的石器,弓箭等一些简单的机械制造;商周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春秋战国之汉代时期铁器开始得到普遍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时期都有很大的发展;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机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水利机械有了新的发展,水动力方面应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明清时期:出现了技术含量高的机械制造,如郑和所乘宝船是古代最大的远洋船舶,活塞风箱,风箱靠活塞推动和空气压力自动启闭活门,成为金属冶铸的有效的鼓风设备。

近代机械发展时期:近代机械发展这一时期主要开始标志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开始开设机械制造学校,及机械制造工厂。从1840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近代时期,这期间中国的机械工业逐步由手工业作坊式小生产,向使用动力机器的生产方式转变。到民国时期中国的机械发展又有了新的进展,1931年南京政府开始筹备中央机械厂,其设备状况较强。另外当时中国也能仿制一些进度较高的机器,如自动缫丝机、钨丝拉细机等。

现代机械发展时期: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我国的机械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很快。经过中国不懈的努力,中国机械工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制造业,初步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向机械产品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和成套化的趋势发展。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就目前而言中国机械科学技术的成就是巨大的,发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

二、世界的机械制造业发展出现的特点

(一)从经济上看

世界机械制造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速度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外部元素有着直接关系,并受制于经济周期变动的影响,既表现为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又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性机械制造业突出表现为在大波动中发展,显示其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在工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是防止经济“泡沫化”的基础;机械制造业贸易呈现极强的地区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贸易差距,发达国家在机械生产和贸易领域继续其霸主地位。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不仅在于其在本国工业中生产、出口、积累、就业等方面的贡献率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技术,是经济结构高级化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产业。

(二)从技术上看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刚性自动化、柔性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综合自动化常常与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集成制造等概念相联系,它是制造技术、控制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旨在全面提高制造企的劳动生产率和对市场的响应速度。环境保护的压力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技术化、信息化、绿色化、全球化成为发展的总趋势。

三、机械制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机械制造行业的企业管理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多表现在大中型企业,在跨国公司最为明显,这种形式将做为新型企业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形式突出表现特点是:大量利用其他国家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不需要花成本去采购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条件下,生产出最终产品,并面向全球市场销售。机械制造业公司根据自己生产的产品,首先在全球各地建立所需的零部件加工网络,加工零部件完成以后,公司只负责零件的总装和销售。原材料调配、零部件采购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趋势。机械制造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四种重要趋势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1)高新技术与机械制造的融合。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子控制欲软件技术出现在各行各业当中。在机械制造业领域,高新技术的融入将必然为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例如,德国格第巴赫机械制造公司主要依靠生产大型玻璃为主的企业,但是目前该公司的软件控制装置、电子机械装置占据了其产值的1/3。

(2)服务性思维对机械制造的要求。人们对产品要求的提高,对生产厂家的生产有了新的要求,已经不再是某以固定的规格,需要根据人们所适合的需求制造适合的产品。因此现在产品的型号在不断增加,正是机械制造服务性思维的体现。

(3)机械制造业的市场扩展。要想扩展企业规模,必须先打开市场大门,产品的销售生产不是闭门造车,现在的市场已经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格局,只有把产品推向国际才能站稳脚跟,使产品面向开放的公共平台和社会资源。

(4)机械制造业更新生产策略。制定新的生产策略,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潜力,新的生产策略是为了振兴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能够将我国的机械产品大量推向国外市场。为了增加我国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必须重新认识机械制造业,认真探讨新世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制造技术特点,不断更新生产策略。

四、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自动化应用

欧洲工业革命以后,一些国家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创新,这些国家在达到高度工业化以后,开始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这对于机械制造业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其最关键影响因素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所谓机电一体化的新概念。出现了一系列新技术如:机床数字控制、计算机数字控制、计算机直接控制、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成组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工业机器人等等新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生产应用,成为制造业中的重中之重,并且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近年来,FmS技术在世界得到了普遍发展,它应用到机械加工、练造、装配、焊接等多种装备制造工艺中。最初FmS只有在大型跨国企业中使用,主要用于汽车、船舶以及军用设备,现在,这种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普及,服装、食品、家具、药品等多个领域都在使用。FmS同时也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将使设计、制造、管理、供销、财务都用计算机统一管理,实现工厂的全盘计算机管理自动化。如今,柔性制造技术正在向快速可重组制造系统和组态式柔性制造单元两个方向发展。在上述技术领域中。将全球不同位置的所有企业信息融合在一起,形成信息动态联盟,可以根据国际互联网建立的制造资源信息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实现资源的调配,产品的经营。

CaD/Cam一体化技术在装备制造中的应用,不仅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而且扩展了产品的设计思维。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产品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保证产品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减少产品的制作加工成本。在集成制造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装备制造工程,是将设计、工艺准备、加工制造、装配、调试工作从多线衔接作业改成整体一体化作业,使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大缩减,并降低了生产成本。最近新提出的敏捷制造技术势必将柔性自动化技术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工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有机地组织来,融合全球各行各业的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在利用计算机发展技术,实现异地设计与生产,实现产品低成本、高效率、新设计的生产。

参考文献

[1]郭可谦,陆敬严.中国机械史,北京: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出版社,1987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互动融合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海西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这说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已经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信部出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新的五年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和规划。之后,工信部又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支持推进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应用、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先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近几年,福建省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对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很大。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B.V.CHowDaRY提出信息系统可以将制造流程的供应链各个环节整合,将it技术运用到制造业可以节约时间和原材料成本。LiaoKun和tUQiang等指出在低不确定性环境下,制造业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发展有大的正面作用,但对制造业产业间的关联作用不明显;在高不确定环境下,制造业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发展作用小,但可以推动制造业产业间的互动。胥军运用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理论,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可行性、必然性等现实基础,对影响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王晰巍等结合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信息产业建设情况,分析了信息产业与工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郑大庆等结合互补性融合与替代性融合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的6种融合类型。1

本文通过研究福建省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关联和互动,研究信息产业对各个先进制造业带动的程度,将对福建省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提升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和竞争优势给出更为合理的建议,并可作为全国其他省份促进两业关联互动发展的参考。

二、相关模型介绍

三、实证研究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福建省统计年鉴。为展现出最新的趋势,本文选取了2003-2010年福建省信息产业与8个先进制造业中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见表1。信息产业中,本文选择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简称通信设备业)作为代表。我们在石化产业中选择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简称石油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简称化工业)两个行业为代表;在装备制造业中选择通用设备制造业(简称通用设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简称专用设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简称交通运输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简称电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简称仪器仪表业)为代表;在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择医药制造业(简称医药业)为代表。

图1福建省2003-2010年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

福建省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到2010年福建省的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都强势增长,而信息产业的代表通信设备业工业总产值先于所有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可以初步推测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表2建省信息产业对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灰色关联度降序排列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在研究信息化和先进制造业的相互关系时,关注的重点在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与各个先进制造业序列关联度的大小排序。因此,我们可以依据信息产业对各先进制造业的影响进行关联的排序,分析二者的同步变化程度,关联度越大,则同步变化程度越高。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通信设备业对其它八个行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均超过了0.6,这说明了通信设备业对这八个先进制造业行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说明了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关联不可忽视。

这其中,通信设备业对于仪器仪表业推动作用最大,灰色关联系数为0.9552。信息化是仪器仪表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降低仪器仪表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同时提高仪器仪表的产品质量和仪器仪表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信息化技术无疑是一个重要手段。

四、政策建议

(1)促进两业互动融合

当前,福建正处在全面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发展目标,关键靠实体经济,尤其是要使制造业得到充分发展。从当前我省先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状况总体水平上看,信息产业对促进先进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两业应从提高共用资产的利用率、降低交易成本、竞争性合作、创造新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入手,实现优势互补,达到融合的质变。

(2)提升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提升先进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是两业融合的核心。先进制造业通过信息化可降低成本,实现边际收益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增,并提升和带动传统制造业发展,从而加快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此同时,新兴的信息产业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知识等资源后,并依托于先进制造业的实体产品、销售网络,才能寻求进一步的扩散和发展。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合理布局资金投入

信息产业先于先进制造业发展,并能推动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所以加强信息产业的信息科技投入对于提高福建省的先进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产出都有很大的帮助。政府可以根据信息化对先进制造业重要程度,结合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对信息化需求最强烈的部门,如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信息产业和通用设备业的关联较小,影响力度不足,落后于其他行业,有可能成为福建经济良性发展的瓶颈,所以需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的扶持,以缩小与其它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差距,提高福建省先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作者简介:

李舒翔,男,(1987.11-),福建泉州人,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优化

制造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化建设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而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中,在管理工作层面的优化就比较关键,其中的供应链管理是重点管理内容。通过从理论层面Ui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就能从多方面对企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对供应链的管理质量水平提高也有着积极意义。

一、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和管理现状分析

(一)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也进入到新的发展局面,企业的经济环境已经比较鲜明的突出,在企业发展中的传统模式应用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在制造业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方面,在这一管理上的强化,就成为企业成本降低以及增加效益的重要方法。在制造业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应用中,在内部资源的应用比较重视,但是在外部资源方面没有重视[1]。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管理理念模式的应用,就能将内部和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对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效益比较有利。

再者,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强化,在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层面打下了基础。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理念的进步,制造企业的发展中,在供应链的管理上进行加强就成为发展趋势,这也会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的重要举措。制造企业的发展中在当前已经将设备制造和工程施工等集为一体,在供应链的管理就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企业的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方面就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为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利支持,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开展就提供了很大方便,在支持的力量发挥上也愈来愈重要[2]。企业的供应链科学化管理就能对成本有效降低,将整合的范围拓展到供应链上,企业的主导作用就能有效发挥。

(二)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实际管理过程中,随着全球化济的发展,在行业间的沟通交流也日益密切化,行业内部产业升级以及外部市场拓展,对企业自身的运输量也有了很大提高。现代化的物流发展已经不是单方面的生产以及销售,在购进货物层面的发展也占据了很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实际管理过程中,就逐渐的向着专业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迈进[3]。在当前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有一些层面需求进一步优化。

二、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原则和优化措施

(一)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原则分析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实际管理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供应链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供应链管理的柔性原则方面要加以遵循。供应链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对竞争市场更好的适应,在用户的服务水平层面有效提高,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就要注重柔性化的应用,这样才能有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工作实施中,在协调性的原则以及集成化的原则层面也要充分重视。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单企业间相互关系有着不同,其在整合的特征上比较突出,在供应链当中的资源能有效实现共享,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在对整体效益的提高层面有着积极作用发挥[4]。供应链的管理协调性层面,就要注重在利益以及管理的协调上加强重视,将供应链对市场的相应速度有效提高。

(二)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措施

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要注重时间延迟措施的科学实施,对企业供应流程能重新规划。在延迟策略的原理从产品外观以及形状等推迟到接到客户订单再加以确定。在延迟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实现最大化的柔性,从而有利于库存量的有效降低。不仅如此,在供应链的管理应用中,对地理位置布局也要体现出合理性,在总装厂以及目标市场的距离要近,这就比较有利于对市场需求情况的及时性了解。

供应链的管理要在整合措施的实施上加强,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有效提高。将供应链实施整合,是对业务流程的优化,也是对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制造企业要想在市场发展中获得优势地位,就要对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构建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在相互协作以及双赢的理念方面充分融入,从而来获得最大利益。不仅如此,也要注重对当前的一些信息技术科学应用,在信息流程的优化方面不断加强,对不同企业关键数据集中性协调。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实施中,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层面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提高,这就需要将精神文化进行提炼,以及倡导行为文化和创新制度文化等。从多方面来提高供应链管理文化建设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实施中,就要从多方面加强细节管理内容的规范,按照详细的管理制度加以实施。通过从理论上的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就能有助于制造业企业的良好发展,在管理的整体效率水平上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端存真,薛善良,李建平,马继红,杨年宝.航天产品准时装配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4(17).

[2]汤鹏主.制造企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探析[J].企业活力,2014(12).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对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出售使用、维修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研究的学科即为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项包含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系统性工程,它的目的是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各项产品的要求也日益上升,产品不但要满足物美价廉,便于使用的基本要求,还需具备品种的多样化、销售服务优质化等特点。为了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1.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在我国工业中,机械制造业已成为最大产业之一。机械制造业不但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及规模,其开发创新能力也获得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国在机械制造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设计、生产工艺及自动化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准则与所需数据更新慢,设计仍采用图纸的落后方法,新的设计技术使用率偏低等问题常出现在制造设计方面;在生产工艺方面,我国对诸如高精度加工、激光加工、纳米加工、复合加工等新型加工技术的使用还不成熟;对于自动化技术,我国对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单元的使用比较缺乏,还正处于刚性及单机的自动化阶段,也还未完全实现知识智能化以及柔性自动化[1]。

2.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先进性、市场性、全球性及系统性为机械制造技术的主要特点。先进的制造技术在保持传统有效条件因素的基础上,还不断将新的技术运用到产品生产的各个过程。产品的市场调研、工艺设计、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内容均为制造技术所要研究的内容,并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目前,存在机械制造业中的主要矛盾为成本、时间、质量这三个方面。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能有效综合这三个矛盾,为制造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立足提供坚实的保障[2]。

3.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已逐步向绿色化和灵活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以及管理柔性化的趋势发展。

3.1.绿色化和灵活化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环境保护也越发重视起来,这也使得众多制造企业加大了绿色生产的力度。机械制造技术绿色化指的是企业在产品加工生产、出售等全过程都是进行绿色无污染操作。绿色无污染操作不仅指使用绿色无污染的原材料及生产设备,而且在产品使用完的回收利用过程中,同样采取无污染的处理方式。

尽量减少产品设计生产的时间,从而实现制造企业对机制进行灵活转向的目的,即为机械制造技术灵活化的体现。未来中国的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机械制造企业为在不可预期的市场里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实现企业机制的灵活化[3]。

3.2.智能化和自动化

我国目前在对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在机械制造技术中,制造单元技术、集成技术、柔性制造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以及现代化制造环境等,均为自动化技术的具体体现。在柔性自动化中,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智能化。虽然如今人们已不再需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作,但更要从繁琐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更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投入更多的精力。制造技术的智能化促进了企业生产系统中对适应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完善,同时也加快了柔性化的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是一项集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与柔性化为一体的技术,它由人类专家和智能机器共同组成,是一项具备高技术水平的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制造环节,其通过计算机,采用柔性与集成的方法,模拟人类专家的各项智能活动,实现判断、分析、推理和决策等活动操作,从而取代人的某些脑力劳动。

3.3.网络化和信息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快了我国工业信息化的进程,这也使得机械制造技术不断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近几年,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普及,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企业为适应高度信息化的市场需求,就必须进一步改进并完善相关制造技术。随着市场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已实现异地及跨国开展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市场开拓等工作。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交流、产品的开发与经营的学习也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强。以信息为主导,通过能量及物质的力量而产生价值,即为制造技术的信息化。智力产业和信息产业已逐步发展为市场经济的主流产业[4]。

3.4.柔性化

为使企业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就要实现机械制造技术的柔性化。管理柔性化和技术柔性化为柔性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管理柔性化指的是在重视生产模式、管理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推出新的管理技术及思想。而技术柔性化则指的是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及准备能使用于各种生产工艺。企业的一切生产及经营活动都需要人的参与,柔性化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性,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增强员工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

4.结语

在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中,一项重要的标志就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业作为工业中重要的产业之一,保证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力,保障我国工业行业的稳步发展,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要加大力度对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研究,充分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国栋.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及发展趋势[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229-230.

[2]吴剑波,孙多志.浅析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民营科技,2010(02):89-91.

[3]谭学深.浅谈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信息,2012(15):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