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素质拓展方案十篇心理素质拓展方案十篇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6:39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篇1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24-01

一、素质拓展工作的政策保障

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应经过充分调研,统筹考虑,研究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特点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应对本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详尽的部署,是全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体系的建设蓝本和工作行动指南。方案应明确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意义、工作内容、学分管理、保障体系、实施细则等做出了详细的阐明和规定,稳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

在此基础上,为保证素质拓展工作取得实效,应对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进行学分化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素质拓展教育学分”。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必须按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有关要求,取得不低于规定限值的素质拓展学分,方准予毕业。素质拓展教育学分计入学生学籍档案。

二、素质拓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

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领导,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提供领导和组织保障。各高校应成立学校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党政领导牵头,成员由团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科技产业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指导方向和总体规划,协调学校有关部门为素质拓展工作全面开展搭建平台,协调解决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推行过程中全校性的矛盾和问题;具体指导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开展工作。各院系也应设立相应的院系级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和教学工作副主任担任组长。

三、素质拓展工作的工作队伍保障

成立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提供人员和工作队伍保障。各高校应成立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受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监督,中心主任一般由学校团委书记兼任。同时,素质拓展中心应设立专门工作人员,专职负责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同时,为激励专业教师参与到素质拓展工作中来,提高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水平和实效性,高校应拿出专门课时,面向全校教师聘任兼职的素质拓展教师,指导学生社团的发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在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竞赛活动中获奖的指导教师,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在工作考核和职称评定等给予加分和政策倾斜。

四、素质拓展工作的信息化保障

建立完善的素质拓展网络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便捷和合理的信息录入及认证体系,从而保障素质拓展工作的可操作性、公平性、严密性。素质拓展是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跨度大的系统工程,在工作中,涉及的数据量巨大。在海量的数据处理的同时,如何保证素质拓展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平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将素质拓展全部流程实施网络管理,实现了网上数据录入、修改、认证、公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依据这套系统,可以建立校、院系系、班三级数据录入;校、院系两级审核、公示;学校最后认证的三级管理体系。即根据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具体情况,本着“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校、院系、班三级分别录入数据,并由上级素质拓展中心负责审核和公示;之后进行网络公示。

五、素质拓展工作的质量保障

实施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化管理,引导活动方向,提升活动质量。在实施素质拓展教育活动中,保证素质拓展活动开展的效果和质量,是素质拓展工作的一项关键保障环节。实践中,很多高校引进项目化管理模式,收到良好效果。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等教育活动,均可以实施项目化管理。对审核通过的项目,按照一定比例发放活动经费。在活动结束后,将实践活动结果报学校进行评估,根据活动效果和成绩,进行活动经费的调整。这种管理模式,在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有效调控学生活动的方向性,掌控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质量,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六、素质拓展工作的专家保障

成立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专家委员会,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提供必要保障。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指导,高校应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教育专家、知名教授、用人单位代表、学生代表和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主要职权有:确定全校性素质拓展项目的总体规划;审批新增设的素质拓展项目;审批素质拓展项目的变更;讨论评价有争议的素质拓展项目;跟踪调点素质拓展项目执行情况;负责评估所有素质拓展项目的级别层次标准。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拓展训练;内容

总体而言,拓展训练作为新诞生的教学内容,其学习方法注定与传统的体育教学与训练有着很大意义上的区别,它以身体活动为载体、以心理体验为手段,也使得学生体育在社会功能上有所体现和延伸。拓展训练是依据教学培训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体育运动学、教育运动学等多种学科形成的更加科学的训练体系。有利于激发和培养个人的身体素质以及团队组织协调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它着眼受训者的根本,全面改进,调整、激发、强化、升华受训者的身体、潜力、心理和思想道德修养,能够做到使受训者达到心态稳定健康,富有激情,敢于面对挑战,勇于追求拼搏超越,拥有团队集体精神。将体育活动与自然、生活和社会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内容,因而非常适合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

一、拓展训练在学校发展现状

1.1、随意性和局限性。拓展训练引入课程之后,由于学校对拓展训练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上的失误,使课程的出现了随机性、考试考核的随意性和组织要求的松散性,导致拓展活动在学校发展现状并不理想。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还未完全革新,在拓展训练过程中还是会受其不良影响,严重制约和局限了课程的开展,从而难以达到教学最初预想的效果,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

1.2、效果不理想。由于对拓展训练这种新型教育方案理解和研究不够深入,仅仅滞留于表面,认为拓展训练就是简单的体育加娱乐活动;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案;训练教程没有立足于学生的自身实际特点与社会的具体要求相结合,也没有使传统体育学科的优势特点和体育教学的习惯经验进行充分整合,而是单一乏味的依赖于专家设计的素质拓展项目计划案以及社会拓展培训界的现有资源,只知道机械地照搬照抄培训公司拟定的素质拓展培训项目,这导致与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效果相差无几,没有创新,就难以使广大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的收获。

1.3、混淆体育和素拓的本质。学校甚至错误理解了拓展训练的实质和性质,误以为内容的丰富新颖和组织活动的多样化的拓展训练是完全可以取代学校传统的体育课程,忽视了传统学校体育教育的优点长处,以及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和重要性。过于夸大了拓展训练培训教育形式,这会给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还有可能误入拓展训练就是体育的认识偏差,使二者混淆。

二、拓展训练的具体内容与程序

2.1、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的现有条件是拓展训练必须考虑的两个要点,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更好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因此,学校可以设计以下拓展训练教学内容项目:信任背摔――彼此的信任是基础;高空的单杠――相信自我、挑战自我、激发潜能;电网――团队精神的培养;鳄鱼湖――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相依为命――角色转换,相互信任,理解他人;冲霄云梯――学会如何与人合作;盲人方阵――团队间的默契配合,集体精神;荆棘取水――团结就是胜利;数码雷阵――果断、勇敢、坚毅;有轨电车――组织协调能力;海难逃生――奉献、牺牲、协助;孤岛求生――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加强协作的重要性。在进行的这些团体合作类项目实验中,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交流,与人协作等几个方面都有很大功效。

2.2、程序。拓展训练包括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这几个环节,要学习获取野外基本生活条件、学习野外生存的基本能力、制作简单的生产生话用具和使用野外现有的基本设备;强化训练基本体能、训练特殊技能、训练素质、训练野外综合适应能力;学习如何处置野外生存的危险,了解野外生存的困难,懂得如何在野外呼叫救援。体育拓展练习课可以将体育班进行分组分队,教学课程可以安排团队组合、团队竞争和小队活动等项目。课程结构一般由气氛营造、布置项目任务、设计计划、完成任务、反思、教师引导与总结等几个阶段构成。

三、拓展训练的意义

3.1、对体育教学课程。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创新注入拓展的练习内容,依据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丰富了体育教学课程的内容。这不仅使得教育理念更加先进、科学,课程内容更加创新、完善,教学质量更加优良、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使拓展训练更好地与学校体育教育体制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还有利于极大地推动体育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优化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建设,实现体育教育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2、对学生个人素质。拓展训练具有个人素质增强、集体中的个人培养、以及团队精神教育的特点,融教育性、职业实用性,挑战性为一体,在活动为途径中,以学员为中心,使学生充分得到劳逸结合,全面提高。因此学生在通过拓展训练教学之后,能够对认识自我、培养集体精神、成功与失败的感悟以及其他能力有自觉的认识,并学会主动加强训练,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生在活动之后也会拥有难忘的学习体验,并有助于学生对体验进行深入反思,从而超越体验本身。丰富精彩的活动也有利于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并能联系到生活实际,从中获得更多收获,更加益于学生发展。

3.3、对社会人才培养。拓展训练是一种成功的心理训练、团队合作训练,它所制定的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内容,都较好地适应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也使学校体育教育更加具有使用功能,让学生懂得了体育活动中的注意事项,知识储备,个人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实和完善。同时,也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及其注重平时相关能力的训练培养意识,为学生将来成为职业者提供积极的“身体素质一心理素质一社会适应能力”预备,以至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够提升将来的职业工作能力。拓展训练不仅延伸了我们的体育精神,还体现了体育的社会价值。因此,拓展练习入驻体育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总结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而学校体育教育中注入拓展训练对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带来了很多的借鉴意义,试验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方法和新模式;也补充了体育教学内容,使其更加完善。拓展训练取得了良好社会声誉,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不容忽视的帮助,因此,值得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继续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吕杰.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发展趋势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22-2

2007年以来,笔者在开展3年文学教育的基础上,开发了《人文素质拓展》选修课程,补充美学、心理学、企业管理和社会文化生活等相关内容,采用模块化讲座的形式开展人文教育,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迄今开展了三轮教学改革实验,在课程开发和实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关认识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人文素质拓展》课程的内涵界定

1.对“人文”的理解。概括而论,人文是人文现象、文化存在、人文视野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体,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以丰富提升主体的精神境界为最高价值追求。首先,从“人文”的表征形式(文)来看,人文,与天文、文化对应统一,作为静态的有选择性的现象呈现,即人文现象和文化存在,是指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类文化中对个体身心发展有触动和影响的重要迹象。如王朝兴衰、社会风气流变等。人文与天文,共同构成了中国人观察并顺应外在变化的对象和依据,塑造出“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崇尚感悟”、“内省修炼”等中华文化传统,凝聚成对个体身心具有积极影响的文化留存及现象呈现,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其次,就“人文”的内在规定(人)而言,人文,与人权、人性、人格密切相关,彰显“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关注“人”在社会文化中的存在状态,关注“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作为动态活动的全视角和终极关怀,即人文视野和人文精神,主张以人为中心,全面考察个体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内外关系,拓展主体的文化视野,丰富其情感体验,实现主体个性的和谐发展。

2.对“人文素质”的理解。素质,是指通过平素修养、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人文素质,是主体在维护和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文视野、人格修养和思维品质,是个体对人文现象、文化存在及自身存在状态的体悟反思能力及相关素养的集中显现。按照我们对人文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职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包含道德素养、文学素养、美学素养、心理学素养、社会文化素养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判断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表现表达能力等。

3.《人文素质拓展》课程的内涵。就课程性质而言,是兴趣课程、体验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主要针对职校学生面对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三个世界”,按照职校生的人文素质的素养和能力要求,选取文学、美学、心理学、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相关案例,采用模块化讲座与交流的形式,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和思维视角,培养学生的人文感受力和理解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主体获得成长体验和精神愉悦,达到内育素质、外显能力、指导行动的教化功能,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

二、拓展职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策略

1.设置模块化课程,提高课程的内在关联度。根据《人文素质拓展》课程的内涵,我们设置了三大课程模块:“模块一:美学与文学视角”、“模块二:个人与社会文化”和“模块三:欣赏与表现表达”。模块一,以“意象”为中心组织课程资源,内容涉及美学基本原理和文学作品的意象解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以审美的方式把握并超越现实生活;模块二,着眼于主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考察主体的内外部关系,帮助学生体察自我在社会文化中的存在状态,培养学生对企业管理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理解力,提高个体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对群体规则的适应力,提高主体的道德境界和文化品味;模块三,侧重于主体情感情致的表达和艺术再现,内容涉及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电影欣赏、情意类短文写作等,另包含重叠于其他模块的情意表达和表现活动。三大模块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高度关联,从“以审美的方式把握并超越现实世界”,到“走向文化理解和融合”,再到“情感的艺术表现和表达”,使主体的人文情怀得到不同层次的表现和满足,具有浓郁的人文教育色彩。

2.采用案例教学,加强情境体验和价值引导。本课程是兴趣课程和体验课程,不是文史哲知识的堆砌,更不追求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在课程资源的选编和呈现方面,力求“有趣、直观、浅显和生成”。案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即结合具体的文本案例,借助图片、影像等直观形式,精选“案例”阐释相关原理、方法和人文现象,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加强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其人文感受力和理解力。例如,我们援引并演绎朱光潜先生的《我们对一棵古树的态度》:一棵古树耸立在山崖上……木材商本着“实用的”功利的态度,盘算着能制作多少家具和农具,卖多少钱;植物学家带着“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它的树龄和生长环境;画家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画家采用的是“审美的”态度。由此拓展引申:同一棵古松,因视角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价值;这三种态度(视角)并存于生活,都是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其内在“规则”是:“实用的”态度,遵循“善”的规则,合乎目的性(道德);“科学的”态度,遵循“真”的规则,合乎规律性(逻辑)。“实用的”和“科学的”态度,均受现实的利害关系制约,带有“功利性”;“审美的”态度,遵循“美”的规则,超越现实的利害关系,追求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努力拓展思维视角,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不断超越现实的功利束缚,实现“审美的”超越和精神成长,提升主体的精神境界。再如:弗洛伊德提出“三我”人格理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由本能欲望构成;“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抑制“本我”冲动,追求完善的境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使之合理存在。冯友兰根据主体的“道德觉解力”,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指出前两者奉行“利己的”功利准则,是自然的产物,是人现在就是的人;后两者奉行“利他的”道德准则,是精神的创造,是人应该成为的人。但丁的《神曲》营造了“三界”(地狱、炼狱、天堂)、“森林”、“豺狼”、“豹子”等象征性意象,指出了一条“道德自新”的道路。电影《阿甘正传》中“奔跑”形象和“白色羽毛”意象也充满象征意味……这些来源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化领域的生动案例,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人的主体价值和生命意义,揭示“人”在社会文化中的存在状态,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的内在规定性和道德境界差异。可见,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有趣、浅显、直观”地传达人文观念,在情境中砥砺人文情怀,“生成”人文价值。

3.学习与反思结合,在行动中建构发展能力。人文教育,本质上是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培养主体的人文理解力、反思力和阐释力,从而内化素质、外现于行动。在“行动”中学习和反思,是建构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阐释评判社会现象。例如:近年来,网络催生出“芙蓉姐姐”、“范跑跑”、“拜金女”(马诺)、“炫富女”(郭美美)等一夜出名的网络雷人,严重挑战人们的传统观念,为什么只有“芙蓉姐姐”取得了成功,而其他人都遭到大众的集体批判呢?结合美学原理对“美与丑”的阐释,我们可以深入评判这些现象——芙蓉姐姐以经典的“S形”舞蹈造型、红纱巾村姑性感形象和雷人话语,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极大刺激了大众的神经和审美极限。因为“S形”是女性形态美的象征,红纱巾和村姑代表浪漫和纯朴,清华北大是精英文化的聚集地,是大众向往但不可及的文化圣殿。芙蓉姐姐“以丑的形态”在中国人的文化圣殿表达“自以为美”的形象,且一本正经,出语惊人,不知羞耻,由此产生了网络言语风暴,产生了眼球经济和文化传播效应。芙蓉姐姐自2004年出道,长期耸立在舆论的风头浪尖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商业价值,2010年还获得“中国网络名人奖”和“互联网特殊贡献奖”,芙蓉姐姐在成名后,成功减肥回归传统的淑女形象,成为北京中国农家乐协会的形象大使,可见,芙蓉姐姐对于“美与丑”也是有认知的,她自毁形象的目的正是为了出名。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丑的东西是对正常秩序的某种偏离或变形,丑的本质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等特征,使人厌恶、鄙弃、反感。芙蓉姐姐当年正是“以丑的形态”暴露在大众和网络面前,她像小丑那样努力表演着,给无聊的人们创造了无穷的欢乐;人们在嘲弄芙蓉姐姐的滑稽丑陋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精神的优越和审美愉悦。扪心自问:我们有勇气像芙蓉姐姐那样为了成名不惜毁损、糟践自己吗?显然,绝大多数人不敢冒这个风险,因为人们对“美和丑”有基本判断,美感和羞耻心构成无形的文化约束力。芙蓉姐姐突破了这道防线,“一夜蹿红”走向成功,这是草根阶层走向成功的一条出路,“芙蓉姐姐”游走在道德与审美的边缘,以巨大的勇气嘲弄主流的精英文化,但她没有破坏人们的道德底线,网络和社会也显示出巨大的包容性。而“范跑跑”、“拜金女”、“炫富女”等现象,严重毁损了人们的正义和道德等价值观。尽管当事人出语更加“雷”人,却未能因出名而成功,反而遭到网民的一致声讨,最终“炸”伤了自己。怎样评判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呢?我们要深入反思,正确判断。此外,影视作品、摄影图片、企业管理文化讲座等影像,都具有情境感染力和价值引导作用,我们在欣赏和聆听之外,也要反思从中能获得哪些收益。总之,通过学习、反思和价值评判,能够引导我们深入理解社会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和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和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面对丰富多样的职业和社会文化生活,我们要全面理解《人文素质拓展》课程的内涵,不断拓展课程学习领域,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反思和行动中提升人文素质,实现个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敏.美国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经验[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

[2]尤建国.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探索[J].江苏高教,2008(3).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篇4

一、全程化心理健康跟踪指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航海类专业学生和普通专业学生相比,本身就是一群特殊群体,具有独特心理特征。由于学业紧张、就业问题、交往问题、经济压力等等,航海类专业学生本身就普遍存在较大心理压力,容易滋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在航海类专业学生入学初期就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心理健康普查档案,并做到及时更新。在普查中发现心理水平不达标的学生,及时通知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给予特别关注,跟踪观察指导,进行个案追踪,纠正心理偏差,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重视职前教育引导,多种方式提升“准海员”情商指数

“海员情商”,可以解释为航海工作者的情绪管理能力,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力方面的品质。具体而言,为了海员个体自身以及职业的良性发展,在职前,必须重视如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等方面的情商能力的培养,以更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未来工作的挑战。

当前,我国航海类院校都已经认识到了对航海类专业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落实此项工作的据笔者所了解目前只有大连海事大学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加强航海类学生技术培训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正式自我、完善自我。开设情商培养课程,分主题、有目的的开展相应训练。举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情商培养讲座和户外拓展训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普及情商知识,提高情商水平。其他航海类院校也应思考该如何对在校学生开展职前情商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智模式和较高的情商水平。笔者认为要有目的的培养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情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

首先,在面对航海专业招生时,要选择热爱航海事业,个性与航海职业要求相匹配的学生。入校后,在入学教育中,通过专业剖析讲座,职业规划讲座或课程,不断帮助学生主动认识航海职业的特性,增加对行业的热爱和自豪感。

其次,可以通过课程安排,制定合理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并量身制定情商讲座,以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为主,安排有实践经验的在职海员(可以分层次,分级别进行)进行主题讲座。每个讲座都有不同的培训目的,和未来实际工作紧密相联,以真实案例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普及渗透情商知识与技巧。

最后,还可以通过开展目前比较热门的职业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职业必备品质,磨练学生顽强的意志,帮助情商的培养,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树立健全的人格品质,应对职业要求,服务社会。

三、建构《航海心理学》课程体系

在航海类院校中,《航海心理学》课程是航海心理学教育的基础。在课程属性上,《航海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科和航海学科的交叉学科,是心理学在航海领域中的应用,是一门心理学基础理论和职业中实践应用兼备的课程。该课程涉及到海员心理健康与维护和海员心理训练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课程教育,促进海员对自身的合理认知,提高海员心理素质,保障航运安全。

笔者认为,首要就是建立航海心理学的课程体系标准。课程体系结构应分为主要三部分,为:主干课程、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共同开展。

主干课程以“三层关系”和“两个核心问题”为基础,三层关系分别为人与航运环境的关系、人与航运安全的关系、航运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两个核心问题体现在海员心理健康维护,心理训练和管理中。航海心理学课程通过对航海职业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航海安全中人的心理因素的分析,还海员人际交往过程中良好人际关系网的建构等这些相互依存并又彼此独立的课程内容,合并构成了符合航海类专业学生心理需求和专业发展实际的课程教育体系。

同时作为课程衍生和补充,也为了进一步深化主干课程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理论事业,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的应用,设立相关拓展课程。以相关案例做辅助,贴合实际,关注社会问题,航运突况(特别是如“南远沉船”类事件),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等等,以专题形式进行。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根据课程内容聘请有关专家)的开展,达到教育目的。在拓展课程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安排以下拓展课程:心理学发展流派分析、航运发展与航海人才建设、航海事故分析、海盗现象对海员心理影响、青年期恋爱心理、成功与创造心理、职业预期与人生定向、心理咨询与辅导等,使航海类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支持。

四、建立心理教育长效机制

明确航海类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通过一系类的测评研究,得出海员在不同时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不同年级段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分开引导。比如:一年级时关注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二年级关注学习和交往方面的问题,三年级时关注学生社会交往,工作就业的压力问题等等,提早教育引导。

通过把大学后期学习期间设定为船上工作的时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长效性的相关训练。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篇5

论文摘要: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要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确立职业素质培养的科学理念,创新素质教育形式,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较高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和技能,更应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时代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因此,职业教育在培养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适应时展需要的综合素质,这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1确立职业素质培养的科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理念上,必须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宗旨和职业教育的本质,树立科学的职业素质培养理念。

职业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载体,塑造人格,培养人才的过程。职业教育既指向职业性就业,又指向教育性发展;既要实现社会需求的功利性目标,又要实现个性需求的人本性目标。反思我国职业教育,我们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全面认识职业学生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内涵和构成要素,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身心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专业教学不仅要围绕培养目标,也需要有素质拓展,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洞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摒弃实用主义价值观,转变单纯的“技术教育”的片面认识和做法,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防止和纠正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全面发展后劲的人。适应国际竞争条件下人才素质新要求。

2成立专门的素质教育机构

为了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素质教育部门,下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统筹安排学校的素质教育教学工作,收集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信息,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负责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职业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鹏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职教新观察,2009,3.

3探索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包括丰富系统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实现素质教育与课程的整合。

3.1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一方面,应在遵从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特别要注重对本土案例的开发。同时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创新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礼仪与口才”课程的情境教学,因学生的直接参与面广、针对性强、基本素质训练效果好、课堂气氛活跃适合情景教学模式而获得省级重点课程。从素质要素着手,成立素质训练中心,从品格、心理、技能、礼仪等方面分项目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素质训练,包括学生品格拓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职业礼仪训练中心等。构建素质拓展方案,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进行相关的拓展训练。在具体教法上要以案例、情境模仿和讨论为主,以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教学效果。在考评方面,也要突破传统的笔试模式,以能力考核为主。主要方式有任务式、案例式、项目式等。

3.2创新评价体系,突出教学实效

在素质教育考评中,把课程分为考试课程和考查课程,把学生出勤情况,课堂活动表现及社会活动情况等因素纳入成绩评定范围,对学生的组织纪律、学习成绩、平时活动参与和表现、与人的交往合作、品德修养等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素质教育课成绩计入学籍档案,以备用人单位参考。把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评价作为重点,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特色,使考核内容更加充实,考核方式更加规范。素质教育重在养成,素质的提高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从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有所体现。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提高认识,积极行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篇6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应包含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结构,它决定和指导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和性质,也体现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课程模块是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是通过一些系列课程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掌握一定的技巧,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具体课程是在课程模块的前提和范围中,依据模块培养能力的要求,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所设置的一系列相关课程,是知识和能力累积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来确定。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美术史研究、美术评论、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和管理,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依据以上培养目标,美术学课程体系的确定应凸显出两方面内容:一是素质结构方面。在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法律、诚信、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二是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而,美术学课程体系应既体现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又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总体体系和目标。

课程模块的设立是依据培养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组。在旧目录中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可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要求在掌握正常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与旧目录美术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旨在培养有一定技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新目录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据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新目录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模块应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素质平台课程、实践课程七大模块。

建立课程模块的目的是通过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有重点、系统的教育。新目录课程模块的培养以突出各课程重点为主要教学目的进行系统教学。通识课程因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针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重在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和综合文化能力的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国家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善于开拓的精神,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基本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课时总量控制在总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专业必修课程是美术学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是掌握美术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课程。在旧目录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美术学专业所分的国画、油画、设计三个方向的课程在此体现。必修课程分为各方向课程,同时采用二二分段的教学形式。专业必修课程中有两年的基础课程和两年的专业方向课程,基本课程占到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这样庞大的课程量和课程类型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制定的,旨在培养既专又能且有多方向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新目录下,专业必修课程不再有方向课程。课程以培养美术专业性知识为主,专业性技能课程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为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课程总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

专业选修课程是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课程,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拓展,还包含美术综合文化知识和地方文化,旨在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地方文化知识,同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起到补充的作用,其课时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十四分之一。

专业拓展课程是依据新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模块。由于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的设置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导进行课程拓展,依据目标开设与之相关的综合能力课程,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就业面。该课程的课时安排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确定,基本保持在总课时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教学类课程、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重点让学生掌握教学原理、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该模块课程的课时量占到总课时量的十五分之一,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求。

素质平台课程以学校开设的公选课程为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进行学习,这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课时的安排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模块。一方面,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和能力付诸实践,才能检验所学知识,用实践来衡量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许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美术文化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鉴于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时量应保持在课时总量的七分之一,这样方能有效完成实践课程的任务,发挥其作用。

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围绕训练学生美术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素养为中心,开设以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素描、速写、色彩、透视、解剖、设计基础等课程,课程安排要注重课程相互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每一门课程包含有许多的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内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造型能力和造型水平。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课程为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为主,开设版画、雕塑、水彩、国画、油画、电脑美术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性课程和美术概论、美术鉴赏、艺术美学等理论性课程。因培养目标的综合性,专业选修课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能和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更为全面,因而专业选修课的课时量不宜过大,实践性课程课时量应控制在72课时左右,理论性课程课时应控制在36课时左右,重点进行该课程知识点的了解,实践性基本技能的初步掌握和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课程的开设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趋势开设的专业性课程,包括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应用型人才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应用性,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的课时量每门基本控制在36课时左右,开设时间应适当的放置在大二、大三以后。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还应相应开设一些与此相关的见习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以教育教学类课程和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美术教学论、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师技能技法等相关教育类课程,每门课程的课时量保持在36-54课时之间。在开设此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部分的模拟课堂教学和微格教学培训,但课时量不能增加。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要和要求。

素质平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课程包括时政、文学、电子计算机等提高文化素养和现代化知识的课程以及其他一些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社会性课程。该类课程中每门课程的上课形式可以以讲座或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每门课课时量控制在18-36课时,也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篇7

【关键词】城市记忆;档案管理;深度拓展;关联特性;调试策略

前言:单纯透过定义角度探析,档案与城市记忆工程存在各类交集。归根结底,档案本身倾向于记忆重现的一类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社会不同角度信息,包括历史沿革与发展规律等得以清晰化呈现。当然,档案集结了历史再现、社会文化、政治等诸多特性,与城市记忆机理结构下的历史重构诉求正好不谋而合。由此可以清晰判定,档案与生俱来的真实和有机关联特征,的确能够全面贴合新时代城市记忆系统化拆解、灵活搭接重组的规范准则。因此,进行城市记忆工程对档案工作的深入拓展规则加以细致探究,绝对是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经济协调发展步伐的最佳途径。

一、城市记忆工程与档案工作关联特征研究

所谓的城市记忆工程,就是时刻以凸显特定城市历史发展规则作为核心指标,及时向社会基层大众传输城市永久性记录文字、照片、录像等档案资料内容的活动。事实上,经过特定机构既定档案信息资源高度收集整理,尤其在数字化技术协调管制范畴之下,有关目录、全文、专题数据库分别树立起来,共同为后期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城市风貌档案信息资源系统构筑开放,贡献自身应用的支撑引导力量。而档案工作主要针对人类一切行为活动进行科学鉴定和开发利用。单纯借助城市记忆工程层面解读,此类职务内容对于城市一切记忆性资源明显发挥着高超的保存利用功效。

由此看来,城市记忆工程本应属于档案工作体系架构中的一类核心组成要素,城市档案的深度开发和积累保护流程,都是针对特定时期城市固有记忆内容进行重新演练和有机传播,最终工作规范完善质量,会直接决定城市记忆工程可持续发展前景。另外,城市记忆工程自从大面积开放实施过后,当中积累的冲突性问题接踵而至,档案工作不可固步自封,要主动界定一切全新技术挑战,释放思维创新引导能效。所以,城市记忆工程与档案工作长期维持相互渗透、影响关联,并且这两类要素会同步为特定城市区域历史文化要素衔接延展,发挥前所未有的巩固调试效用。

二、城市记忆工程对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前景创新支持引导的思路解析

(一)加大对档案馆内部硬件设备的更新投入力度

首先,涉及档案馆藏数量的合理增加和资料内容形式的有机拓展。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实质上能够细致化映射特定城市区域内部人民生活变化细节,可以说是针对城市经济文化等特殊性事件的生动描述材料。毕竟此类资源来源途径广泛分布,一时间令得档案馆实际工作涉猎范畴和布置形式,产生系统化更新结果,不管是市区整体规划或是街道住户信息等全都囊括其中。目前档案非文字形式掀起一阵回应热潮,其不单单令馆藏既有形式得以有机扩充,同时也针对内部非文字档案安全管理手段,提出了全新规范化调试要求。

其次,全面推动档案工作信息化技术改造进程。城市记忆工程核心任务,在于特定档案文献的抢救性建立与收集管理。最近阶段,经过日常管理深度不断推进,资源建设开始朝着管理方向过渡转换,就是借助异质化城市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整合手法,进行目前一切宝贵资源的创新改造和维护。由此,大部分城市开始制定并实施档案目录或是全文信息数据总库构筑方案,希望借助文字、图片、多媒体技术等资源优势,搭建全新样式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方便进行特定城市时代风貌精准映射。所以,档案馆特别需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强化信息技术改造力度,使得各类已经吸纳整理的档案资源能够灵活调度与拓展沿用;至此行成完善形态的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系统,完成各类机构资源衔接共享的改革绩效指标。

(二)档案馆内部软件功能要朝着亲民方向不断加以更新调试

首先,贯彻社区文化交流管理体系科学构筑指标。这里强调的社区文化内容,其实就是希望特定区域范围内和社会历史条件影响下,进行基层社会大众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概况整理。例如:北京市档案馆围绕老城区把有关胡同文化以展览的形式展示出来,让百姓通过档案展览了解胡同的历史与文化,增强他们的爱家、爱区、爱国之情。再就是主动参与社区文化构建体现了档案馆从微观的社会和谐中找到了出路,在发挥档案宣传和教育作用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其次,主动迎合城市脉络、历史文化变迁规则。城市记忆工程整合了城市档案资源,比如编撰出版反映城市历史与发展的大型史料集。通过编辑出版物和举办各种有关城市的档案展览,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满足人们对城市历史和发展动脉的了解,档案馆成为人们了解所在城市并且获取知识的公共平台。归结来讲,档案管理工作唯独拥有良好的资源条件,才能顺利开放各类档案资源拓展控制优势特性,当中包括专业技术人才、设施科学操作养护等细节,都会得到最为完美地表达呈现。

结语:综上所述,城市记忆工程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入拓展功效可谓是有目共睹,当中各类计算机信息分析技术也算更新筹备完全。今后内部工作人员的核心任务,便是集中一切手段进行民间组织建档服务结构单元的深化拓展,使得一切资源征集管理能效,都能顺势融入到城市改造服务事务之中。至此建筑并开放档案和民间组织,以及个人共享的城市档案资源长效研究机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和城市多元化改造事业可持续发展前景绽放,奠定足够和谐的适应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华东.论“城市记忆工程”对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推进[J].浙江档案,2011,24(03):123-130.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篇8

abstract:thereformofvocationalcollegepersonneltrainingprogramaccordancewiththe"employmentandservice-oriented"shouldexploreandpracticethefollowingareas:determinethescientificobjectivesofthepersonneltraining;buildprofessionalcompetence-orientedcurriculumsystem;reformofcurriculaandcoursecontent;improvetheconditionsofschool;innovativeteachingregulatorymechanism.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Keywords:professionalconstruction;personneltrainingprogram;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31-02

0引言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2006年以来,按照“学习-实践-研究-优化”的思路,我院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进行过三次修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道路上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1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指导思想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办学思路。要在认真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吸纳国内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的新型课程体系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本专业多年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时,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原则: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专业针对性;②贯彻“工学结合”思想,按岗位(岗位群)需要设课,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将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推行“多证书”制度;③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课程设置和各教学环节的安排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考虑行业、企业单位实际的工作特点;④以能力为本,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把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⑤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搭建学生可持续发展平台;⑤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将素质教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⑦坚持创新,根据不同地区、学院、专业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办出特色。

3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具体做法

3.1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分析和研究专业技术发展趋势对本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通过对就业岗位群的具体分析,提炼出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归纳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同时应结合本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对人才的需求,努力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经过多年来对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电信以及铁路行业通信类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本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电信及信息技术一线需要的,具备从事通信设备安装、调试、检测、维修、营销等岗位群所需基本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2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根据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理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重新构建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优化以后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它们之中又融入了素质培养的要求。

3.2.1理论教学体系经过几次改革,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就业岗位(岗位群)的需求为目标来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也更加符合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本专业新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领域、专业基础领域、专业综合领域、专业拓展领域、公共素质拓展领域五部分构成。公共和基础理论课程均以应用为目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做了进一步精选。专业综合课程加强了对通信技术岗位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使之更加符合通信技术发展和通信企业实际岗位需要。专业拓展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知识广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调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强化专业新技术,照顾学生跨专业就业需求,关心学生在专业及职业上的进一步发展。公共素质拓展课程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思维创新教育,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2实践教学体系新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将实践教学放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把实践课程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通过设置素质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多个实践课程模块,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包括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军训、入学和毕业教育、劳动等,总计1590学时,占教学总学时数的53.5%,保证了实践教学环节有足够的课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做到了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定时间的集中实训,实现了实践性教学三年不断线。

3.2.3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了贯彻“工学结合”思想,新培养方案一大亮点是推行“多证书”制度。方案中注意涵盖了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将通信“中级工”技能鉴定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我们结合考取“光纤数字通信设备调试工”、“程控交换机整机检验工”、“无线电设备调试工”3个岗位证书,对“光纤通信”、“交换技术”、“移动通信”3门专业核心课规定了考证要求,以确保职业技能鉴定的顺利开展。还通过“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通信网”3门课程,对学生获取“英语a、B级”、“计算机等级证书”、“华为网络工程师”规定了考证要求,初步构建起了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3.2.4课程体系框架我们将上述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所涵盖的所有课程纳入公共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三个平台,分别对应于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其中公共课平台包含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2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专业课平台包含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以及专业拓展3个学习领域的课程;素质拓展课平台课内外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和军训3个方面的训练。

3.3课程内容的整合新的培养方案加大了课程标准改革和课程内容整合的力度。根据本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优化了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整合中我们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①体现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任务,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②有利于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需要,并注意课程之间的分工、配合与衔接;③课程设置体现科学性与适时性相统一;④基础理论贯彻“少而精”原则,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落到实处;⑤校企合作开发新课程,建设精品课,构建“理实一体化”等优质课程资源;⑥特色与创新相结合,保留本专业原有特色及教学成果。通过以上工作,规范了本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夯实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

3.4专业教学条件的改善

3.4.1师资队伍建设新方案对实施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做了较为具体的规范,从数量、学历、学位、职称、双师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的整体要求。按这一要求,本专业在学院支持下大力开展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选派骨干教师脱产进修研究生学位,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新技术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培训,选派青年教师直接进入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和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相关的各种学术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任教师的业务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实践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经过几年努力,本专业建立起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位层次较高,胜任高职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掌握最新技术和专业技能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保证了培养方案的实施,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

3.4.2实践条件改善按照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需求,近年来本专业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光纤通信、数字传输、程控交换、接入网、通信网络、数字通信、移动通信等多个实训室;开发了实践教学体系中所有实训环节的课程标准,并组织教师编写了对应的实训教材;各实训室均有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配备专任实验人员负责设备、仪器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实践教学设备有较高的正常使用率,发挥其最大效益。

3.4.3校企合作的推进本专业一贯重视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聘请了多位本地铁通、电信、移动等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一起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让企业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控,校企合作新课程的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指导等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们与企业联合建设了"西安联通校内移动通信基站"和"西安铁通校内电话机房"2个运营型校内实训基地;与中国铁通陕西渭南分公司、中铁电化局西安通信信号工程处2家企业合作,建立了2个校外实习基地。目前,与专业对口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场地充足,运行和保障措施规范得力,校企合作关系良好。

3.5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管理和监控健全的教学管理和监控机制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保障。我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各教学管理部门分工具体,职责明确。教务处代表学院进行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系部在学校指导下负责处理日常教学管理事务,指导专业教研室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实训)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一系列教学文件的开发、实施与管理。学院设立教学督导机构,负责教学质量监督、教学检查与教学评价工作,形成专家教授与管理人员共同负责学院教学质量的运行机制。机构的完善,大大加强了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职能,强化了质量管理力度,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得到严格地执行。

4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优化又是专业建设中最根本的基础性内容,也是涉及到高职教育管理各个层面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目标的达成有赖于高职教育理念和制度的不断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过程中要把转变教育思想和理念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要不断贯彻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结合学校和本专业自身的特点,树立起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进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新华,陈敏辉.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0,(13).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篇9

摘要:随着拓展训练的普及,很多中职学校也开始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一些拓展训练。文章主要针对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希望能通过拓展训练的融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关键词:拓展训练;中职;体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00

拓展训练目前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这项体育运动自开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参加拓展训练的人需要充分的运用自身的体力、毅力以及智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完成拓展训练,这对于个人综合素质来说也是一项有力的挑战。相关研究表明:在学校体育中引入拓展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于此同时,拓展训练亦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助力很多。作为一名中职体育教师,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充分的利用拓展训练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到目前为止已经初具成效。

1拓展训练的内涵

所谓的拓展训练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户外体验式体育训练。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借助一些简单且又能保证安全的器材,通过精心设计各种任务来让参与者完成。这些任务可以由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团体合作完成。在完成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磨练参与者的个人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

2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策略有很多。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2.1利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中职生在毕业之后终将会走向工作岗位,而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同事之间的团结合作。团结合作精神对于中职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中职生都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基于此种情况,笔者适时开展了一些诸如“求生墙”、“责任报数”等拓展训练项目。这些项目单凭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如果想顺利完成必须要发挥团队的力量。

案例:以求生墙这个拓展训练项目为例。求生墙的墙高为四米,要想越过这道墙而不借助任何器械,只能由同学们团结合作才能完成。当笔者把同学们带到求生墙下面要求他们独立越过去的时候,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吃惊的表情,不敢尝试。在笔者的鼓励之下,有几名同学开始尝试,经过多次的失败之后他们在困难面前只能退缩。看到此种情形,笔者适时说道:“难道你们就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度过难关吗?”在笔者的启发之下同学们终于开窍了。他们经过短暂的商议之后,终于开始动手了。一个个同学被大家举过头顶攀上了求生墙。攀上去的同学也并没有弃其他同学于不顾,而是不断伸手去拉接下来攀上去的同学。在大家的团结合作之下,终于全部越过了求生墙。通过这样的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得到了有效的加强,这一点让笔者非常欣慰。

2.2利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中职生来说非常重要,假如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望而却步,不论对于学习、生活还是以后的工作都是非常不利的。作为体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尽一份力。

案例:例如,笔者曾经组织学生进行过一次“浮桶架桥”的拓展训练。具体训练过程是这样的:事先准备好一些大木桶抛入水中,紧密排好,最后在水面形成一座浮桥。所有的同学必须要通过这座浮桥到达对岸。看到在水面上浮动的木桶,很多同学都不敢上去。这一点没有出乎笔者的意料。于是笔者鼓励大家说:“大家不要害怕,只要身体保持好平衡,腿脚快的话顺利通过浮桥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话毕,笔者做了一次完美的示范。看到笔者过桥如此容易,很多同学也开始了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时有学生会落到河里,也引来了大家一阵阵的哄笑。由于河水很浅,掉进河里的同学并没有感觉到多么可怕。其他的同学也看在眼里。于是大家前赴后继的进行尝试,最终大家都克服了心理恐惧,全部顺利通过了浮桥。这样的拓展训练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有用的,再次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表现的那么恐慌。“凡事只有尝试了才知道”这正是其中的一名同学说的。

2.3利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大多数拓展训练项目都需要同学们集体来完成,而在完成这些拓展训练项目的过程中,同学们必须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来完成拓展训练。在这里所提到的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对于中职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

案例:例如,“盲人方阵”这个拓展训练项目主要是要求:十几名同学在限定的时间之内把一些杂乱无章的绳子拉成一个正方形。在拉成正方形的同时,全部的同学必须要平均站在正方形的四条边上。对于能看见外界事物的同学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果把同学们的眼睛都给蒙上的话就非常困难了。活动开展多次之后,同学们仍然没有成功的完成。这时明显可以看出有部分同学非常焦虑,还有同学干脆不干了。看到这混乱的场面,笔者说道:“刚才我发现你们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往往是各自为阵,你们应该沟通协调好,然后大致团结一致的进行,这样就可以顺利完成了。”受到笔者的启发,同学们也开始慢慢尝试沟通,最终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活动再次开始。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不断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终于完成了方阵。听到笔者宣布成功,同学们兴奋的蹦了起来,相互抱成一团。这时不免有同学感慨:“沟通和协调真的是很重要啊!”

3结语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发现:拓展训练确实是一项非常有效的体育运动。这项体育运动与传统的体育项目不同,但是却给我们的中职体育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同学们对于拓展运动非常欢迎。这也坚定了笔者在中职体育课堂中开展拓展训练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胡玉华,朱小毛.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2]杨春歌.吉林省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研究[D].延边大学,22011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有利于促使传统档案工作服务理念的转变,而且还有利于拓展档案信息服务路径,提高档案信息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本文以依托信息技术更新服务理念为视角,对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建设的实施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

档案管理;信息技术;服务理念

一、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服务理念是档案信息服务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指导。新时期下,档案管理工作要摒弃传统的服务思想,从全局出发,确立以用户利益为中心,以档案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数字化发展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档案管理要将服务理念贯穿于实际工作中,认真分析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并通过总结用户对服务的反馈信息,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提升用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同时,档案管理工作要始终坚持主动服务的理念,转变过去“坐等上门”的服务模式,积极了解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动态,定期向用户推送知识型档案信息,拓展档案信息服务功能和服务效率,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改变当前档案信息服务满意度不高的现状。

二、加强档案馆数据资源库建设

档案管理工作要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虚实结合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积极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建设,拓宽档案信息服务渠道。首先,档案管理部门要利用扫描、数据压缩、光盘存储等信息技术,将纸质档案转变为数字档案,建立档案信息全文数据库、新型多媒体数据库、个性化需求数据库等,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同时,档案管理工作也可根据用户需求,为客户构建“我的数字档案馆”,以便于用户及时获取个性化的服务。其次,档案管理部门要深入挖掘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建设知识数据库,使用户能够通过利用知识数据库解决自身问题,拓展知识的获取渠道。再次,档案管理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加强合作,通过网络联合实现档案信息共享。为了拓展档案数据库的服务功能,档案管理部门还可与图书馆、有关网站建立起合作关系,实现无缝连接,构建起内容丰富的联合数据库。

三、更新档案管理设备与技术

档案管理部门要配备齐全的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机、档案密集柜、扫描仪、复印机、空调等,为了确保档案满足长期安全保存的要求,还要做好防火、防盗、防光、防高温、防潮湿等措施。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平台作为有力支撑,提高服务效率。如,引入信息集成检索技术,该技术可在多数据库、联合数据库中检索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加工,迅速地将最有价值、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提供给用户。

四、实行用户反馈与监督机制

档案管理工作要重视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建立并实行用户反馈与监督机制,推动档案管理持续发展。档案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档案用户的外部监督作用,简化监督流程,将用户反馈的意见作为改进档案工作的依据。为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构建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优选量化的评价指标,对服务时间、服务效果、用户满意度、信息利用度、服务系统操作响应度、数据资源完整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档案管理部门要将各项评价指标进行细化,以用户满意度评价为例,可分为以下四种评价方式,即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并在各个评价结果下让用户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便于档案管理部门改进服务质量。

五、建设高素质档案服务队伍

档案管理部门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服务队伍,确保档案服务人员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专业的服务技能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为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首先,档案管理部门要着重于培养知识型档案服务人员,定期组织档案服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与档案管理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扩充其知识面,并要求其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应用各种信息化操作系统。其次,档案管理部门要组建档案信息服务专家队伍,让专家队伍研究有关档案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并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档案信息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再次,档案管理部门要落实考核激励机制,对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参与培训情况、业务技能、服务态度、工作成效等方面,将考核结果与人员职务升降、薪酬挂钩,激励人员不断提高工作实绩。

总而言之,新时期下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树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主动式服务理念,通过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起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快速、个性化的档案信息服务,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成效。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健全管理机制,重视服务反馈与监督,将其作为推动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者:张德慧单位:盐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赵群.解析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4(1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