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十篇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十篇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6:03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篇1

一、努力为学生创造气氛与环境,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

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感受到整个校园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可以在显要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可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信念,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让他们从小具有创造发明的志向,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并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智力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及教师力图通过外在环境与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与氛围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教学初探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学呈现要体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知识,对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学设计中,教师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议论评议”“发散思维”“迁移联想”“片段写作”“短剧表演”“自由辩论”“归纳总结”等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形式更活泼,解除束缚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绳索,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蓬勃的创造力。

创设师生互动机会,促进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完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创新学习课堂中,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通过讨论、辩论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质疑,开发奇思异想,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使其思维活跃,勇于、乐于展现思维火花。

3.激励学生动脑,培养思维习惯与能力

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开发学生的头脑。许多优秀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让读者去遐想,去回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去思考、想象,让学生去创造;组织学生在矛盾的语言或因果关系中去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现有信息及知识点进行思维创造,解决文章中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或情感思维性;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题本身便是学生在思考之下打开创新之门的开始。教师要凭借敏锐的发现与感悟积极寻找知识中的创造性教育点,采用启发、引导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很大好处。

4.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学生在做中学。”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动手实践,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篇2

21世纪,创新是教师的首要必要素质,每一位教师应在教学思想和方式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融于数学教学之中.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培养创新性思维的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愉快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

孩子是具有创造性的,他们生性求异,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常会提出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而这“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们教师应很小心地保护孩子的这种天性并加以培养,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创造性.首先必须打破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或听众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让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发现、创新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想象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和创新.在教学中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问题必须高低适度,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比如教“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扮成顾客,把教室当作商店,让学生到商店去买东西.商品有水彩笔、积木、玩具熊、足球等平时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品,让学生自己设计付钱的方法,动脑筋想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或者我给学生一定数量的钱,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这节课上完后我感觉效果很好,因为学生兴趣非常高涨,思维的灵活性充分展现了出来,他们自觉地去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启发动手操作,激励学生的创新实践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创新.”

眼、脑、口、手的不一致性,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不一致性就必须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实践.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时,学生凭空想象很难分清楚.于是我首先组织学生分清生活中的东南西北,以教室内的同学为参照物,互相提问,初步建立方向感,接着组织学生凭生活经验说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趁势让学生说出自己周围的八个方向分别是哪名同学,注意做到眼看、手指、口说、脑想.在学生充分掌握八个方向后进行拓展提高,改变参照物,提问老师周围的八个方向各有哪名同学,明确参照物改变,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意识到认识方向关键要看参照物,最后引领学生认识平面图上的八个方向.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造行为.

四、精心设计开放性习题,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篇3

关键词:黑白装饰画?创新思维

黑白装饰画,是以黑、白对比为造型手段,具有高度概括和自由创意的一种平面造型艺术。它追求艺术化和装饰化,具有简洁、明快、强烈、变形、夸张、自由的特点,没有森严的具象造型要求,可以灵活运用点、线、面多种形式的表现方式,使画面黑、白、灰变化丰富,虚实层次错落有致,疏密空白安排得体,它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突破想象、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意义。因此我在黑白装饰画这一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氛围,给创新思维一个开放的空间

在黑白装饰画的教学中,通过欣赏感受,讨论交流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互动活动。使学生获得对黑白装饰画的多元化的认知,并运用启发性、开放性和更多的自由度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创设一个宽松、互动和开放的思维环境为创作提供丰富的源泉。同时,黑白装饰画本身的特征属性注定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下面是我在教学黑白装饰画的一个案例片段:

案例:教学中学生欣赏优秀的“黑白装饰画”,并谈谈对“黑白装饰画”的感受。(可与其它绘画比较)。

生甲:它们的形象有趣、夸张。

生乙:色彩只有黑白两色。

生丙:形象概括,不像其它画那么复杂。

生丁:形象上有“花纹”装饰,如鼻子上有叶子花纹,嘴巴……。

师趁机追问:你觉得这样装饰一下好吗?

生丁肯定地答:好,很有想象力。

师:假如你来装饰,你能想出更有趣的“花纹”吗?

生丁:我会用玉米来装饰鼻子,因为他让我想起了农村娃娃。嘴巴装饰成蝴蝶样。

师表扬生丁,继续问: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装饰方案吗?

(学生这时的发言更加积极,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

师小结后再问:你们觉得“黑白装饰画”有趣吗?

生甲:很有趣。

生乙:蛮好玩的。

生丙:黑白的色彩虽然简单,但很美。

以上案例中,我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展示的大量图片,同时利用自由争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初步感受黑白装饰画的美感和艺术特色,获得审美的初体验。尤其在后面学生讨论”黑白装饰画”的特点时,老师借机问:假如让你来装饰,你还能想出更有趣的“花纹”吗?不仅再一次调动学习的热情,更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情境。而当学生们有机地融入到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时,不仅丰富和深化了教学内容,还调动他们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建构技能的兴趣。同时在引导学生欣赏感受过程中强调思维的启发。解决了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中学生对生活或某种艺术形式体验活动不足,形成不了创作的源泉的问题。

二、发散思维,让创新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通过知识、观念的重组,找出更多更新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的办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向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经由发散性思维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我在组织黑白装饰画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教学案例片段:

案例:师:构成黑白装饰画的点只有大小,没有形状的规定,大家能想出哪些点出来呢?

生甲:圆点、方点、三角点

师:发挥你们的想象,点的形状可是千奇百怪的。

生:多边形点、五角星的点。

师:还不够大胆,再想想。

生乙:树叶样的点、花朵样的点、各种动物形状的点。

……

(学生的想象被调动起来了,点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

教师以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分析线、面。

以上案例中,老师将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和能力出发不断感受,更深刻学习美术语言中的概念和语汇――构成、色彩、肌理、线条等实用的术语涵义,以及对绘画技法和美术风格的了解。并没有忽略对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问题的设计突出启发性,引导学生不断感受、不断诱导发散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将知识要点丰富,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特征,同时根据黑白装饰画求变形、求夸张、求自由的艺术特点,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的诱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积极鼓励奇思妙想,即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尽量扩大学生的视野范围,加强学科的整合效应;培养学生不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以上一些教学实践,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充分地激发,学生获得了思维的自由,想象的解放,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

三、多元评价,让创新思维在自信中成长

学生在欣赏评述、展示交流中的心理活动最丰富,他们希望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作品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传统教学评价一般单一地由老师完成,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目的也在于定性定格,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创造力的培养。在黑白装饰画的教学中,我采取了自评、互评、师评以及描述性评价结合,整体评价结合局部评价等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方式给于学生的创意思维更多的保护和肯定。

案例:师:下面请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附图),并说说作品的特色。(自评)

生甲:“我的作品表现的是我自己。一个爱美的我。我用了很多装饰图案。如,眼睛用花朵图案装饰,嘴用太阳图案装饰,衣服用很多点线来装饰。”

师:甲说得很好,哪个同学还愿意来评一评他的作品。(互评)

生乙:我觉得她的作品很有想象力,特别是衣服装饰得很漂亮。

(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这张作品老师也很欣赏,尤其衣服纹样组织得丰富又有层次感。让我们用掌声给她鼓励。(师评)

(学生们掌声热烈,甲很受鼓舞,其他同学也纷纷展示……)

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我们评价要能促进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多元评价对保护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的意义。

在黑白装饰画教学中,我改变了原来单一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采取了自评、互评、师评以及整体评价结合局部评价,描述性评价结合等级分数评价,改变了原来贬损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这种多元评价方式是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鼓励,通过这样的评价,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创作更加投入,更富有创造性,树立自信心,在描绘自己的生活时创意的源泉奔涌而出,从而创作出更精彩的一幕。

参考文献:

[1]丁晓梅?《黑白装饰画教学研究》?《文教资料》?南京?2010第19期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篇4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74-02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医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凸显。医学生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对工作期待值过高,实践经验欠缺,缺乏创新思维与自主创业能力等问题成为制约医学生走向社会的问题之源。因此,医学院校采取何种方式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是医学院校在当前教育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医学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是当前知识经济发展的迫切召唤,是国家核心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当前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探析

1.创新思维能力的缺乏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创新性思维就没有创新能力,创新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在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幅扩招的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不再是象牙塔,但医学院校仍以传统应试教育为主体,填鸭式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离,远离社会实践,知识老化。导致医学生的学习不但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而且还导致联想、发散以及逆向思维能力的欠缺,同时医学生的创新欲望与洞察力相继缺失,创新潜能得不到发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思维方式单一,以直线式思维为主,考虑问题不全面、缺乏灵活性,用常规、比较传统的方法去考虑、解决问题,缺乏新意与突破,不能举一反三,创新所必需的洞察力、深层次思考能力与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极其缺乏。

2.创新实践能力的缺乏

医学院校起着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作用,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校对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投入严重不足,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缺乏,有的医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层次不高,社会实践的目的性、科学性参差不齐。加之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理论知识,而轻创新教育,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观念淡薄,知识面窄,实践技能差,方法创新能力弱,动手能力欠缺,极大地阻碍了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医学院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课堂教学在培养医学院校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渠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应该培养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敢于质疑与探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帮助医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也不能提升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即使有,那也相当有限。因此,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应以创新理念对其进行改革,学校应积极探索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医学院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传授理论知识为辅,以开放的、实践的思维训练学生,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去获取新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积极倡导医学生进行研究性的课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探讨,指导学生以科学方法去搜寻有用的信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发展医学生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从继承型到创新型的根本转变。

2.以加大投入来开拓社会实践新途径

在医学类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临床教学实践对增强医学生创新性意识、培养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医学生创新性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活动中,能够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多的社会知识与实践经验,能够增强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性灵感,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临床实践教学还能提升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练就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品质,从而使医学生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活动要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以拓展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大财力、人力的投入,积极拓宽医学院校医学生临床实践活动领域,不断创新医学生临床实践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有用的社会资源,积极促进校外临床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全新的、综合类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挖掘培养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的新的载体,以加大对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支持力度,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3.建构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激励机制

现实表明,当前医学生极度缺乏创新性精神,缺乏创新的兴趣与爱好,缺乏创新的意识与欲望。创新意识与创新欲望是创新性能力的基础,医学院校应从基础入手,构建有效培养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激励机制,从而达到提高医学生的创新兴趣的目的。第一,医学院校须改进教风与学风,创新学校管理模式,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第二,为医学生建立多元化的创新能力评价标准。医学院校应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用多元化的标准来衡量、考核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建立舆论激励机制,广泛深入地向学生灌输创新性意识,引导医学生深刻认识本身具有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第四,通过临床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科研与临床实践活动,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篇5

文科教学创造性思维实践模式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

国际传媒专家沙利尼?文特雷利曾指出:“正如黄金是过去时代的货币一样,信息社会的黄金便是智慧以及创意思维。”正如沙利尼所言,随着科技及信息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品质和能力的世界,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人才及脑力竞争日益激烈、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世界环境中,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已然成为判断一个人及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而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队伍成为一个民族持久不衰的保障。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高等教育更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主要载体,高校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随着教学改革和实践的纵深发展,以往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已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全球范围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高等教育都提出了挑战。原教育部部长周济针对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曾说过:“与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我们所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明显不够,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创新教育,但是由于时代和社会原因,他的关于创新思维的教育并没有得到推广实践,直至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对知识、人才的重视,创新思维教育模式才开始被关注,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创造性思维理论层面的支撑,更重要的是思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因此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才是当务之急。

尽管受中国传统的“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但我国报考文科的人数却有增无减。截止到2011年底,文科各学科在校生人数近千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9%,包括文、史、哲、经、管、法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文科学科体系逐渐形成,标志着一个文科高等教育大国正在崛起。虽然我国文科的学科门类齐全,发展迅猛,但文科的就业问题一直堪忧,人文社科研究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去甚远,理工科类学生就业容易,更受企业欢迎,这不仅与我国当下以基础建设为中心有关,也与我国的文科教育缺乏创新,学生学习、研究、实践能力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纵观我国高等教育文科教学模式,发现空夸宣传得多,谦虚务实得少;纸上谈兵得多,实践探索得少;闭门造车得多,适应市场需求得少。不少专家学者都从理论方面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予以分析,但是各高校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情况较少,对于文科教学而言,平时不思考,考试之前抱佛脚,以“一背考天下”的思想和行为依然大量存在,这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文科教学中,如何构建具有可行性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篇6

医学院校起着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作用,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校对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投入严重不足,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缺乏,有的医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层次不高,社会实践的目的性、科学性参差不齐。加之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理论知识,而轻创新教育,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观念淡薄,知识面窄,实践技能差,方法创新能力弱,动手能力欠缺,极大地阻碍了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医学院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课堂教学在培养医学院校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渠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应该培养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敢于质疑与探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帮助医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也不能提升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即使有,那也相当有限。因此,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应以创新理念对其进行改革,学校应积极探索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医学院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传授理论知识为辅,以开放的、实践的思维训练学生,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去获取新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积极倡导医学生进行研究性的课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探讨,指导学生以科学方法去搜寻有用的信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发展医学生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从继承型到创新型的根本转变。

2.以加大投入来开拓社会实践新途径

在医学类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临床教学实践对增强医学生创新性意识、培养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医学生创新性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活动中,能够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多的社会知识与实践经验,能够增强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性灵感,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临床实践教学还能提升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练就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品质,从而使医学生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活动要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以拓展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大财力、人力的投入,积极拓宽医学院校医学生临床实践活动领域,不断创新医学生临床实践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有用的社会资源,积极促进校外临床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全新的、综合类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挖掘培养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的新的载体,以加大对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支持力度,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3.建构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激励机制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篇7

关键词:创新能力;多维实践平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198-04

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十三五”规划教育发展目标提出要“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这些都迫切需要培养聚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在高校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稀缺等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面临生源萎缩、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条件不优、学生综合素质相对不高、师资力量有限、科研能力不强、实践教学比重偏低等问题。虽然地方高校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创新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措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初见成效;但培养平台不完善、实践教学比重偏低、培养方式之间缺乏有效整合等问题仍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构建符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层次化、科学化的实践平台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本文在分析地方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的构建。所用相关数据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调研数据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3级、2014级、2015级的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9份,剔除掉无效的问卷17份,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92份,有效回收率为94.50%。从统计结果来看,被调查样本男性少于女性,男性占比44.18%,女性占比55.82%。

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实践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模式落后、实践教学比重低、学校支持系统不够完善等方面。

1.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创新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相脱节。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否有机衔接”的调查中,有43.2%的大学生认为“一般”,27.7%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好”,13%的大学生认为“不是很好”。很多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杂乱,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缺少多种形式的创新能力专项训练环节,相应的创新课程流于形式。调研数据表明,有63%的大学生认为,实践课程体系中缺少创新能力培养的专项训练环节。另外,认为实践教学内容能体现实用性需求的学生占比为90%,同时有66%的大学生希望教学内容体现专业前沿性。

2.实践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链式结构课程体系存在忽视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与渗透的问题。部分课程知识重复,课程设置之间有机联系较少,学生能够触碰到的学科前沿有限,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残缺、文化视野狭窄、创造能力低下,限制了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另外,课程设置的非农化倾向明显[1]。

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模式落后。调查中认为教师实践教学采用的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形式”的学生比重最大,为45.55%;其次是选择采用讨论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学生,各占23.97%与22.95%;选择研究式教学的学生比例仅有11.64%。在“践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灵活”的调查中,认为教学方法一般的占33.2%,认为比较科学的占22.7%。另外,有17.1%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实践教学观念科学、先进”,而41.4%的调查者认为一般。这表明实践教学中仍存在大量的“填鸭式”、单一化等灌输性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落后。教师的教材“照本宣科”讲授与学生被动接受灌输之间存在严重不一致,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被忽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与主动性。

4.实践教学比重较小。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环节,基本流于形式。在“专业的实践教学比重”调查中,认为“一般”的占30.5%,认为“有点少”的占36.3%,认为“很少”的占17.1%。实践教学的薄弱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都造成严重影响。

5.学校支持系统不够完善。高校教务部门教学管理体制跟不上实践教学需求,考核制度和标准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过程与质量监控体系。在“实践教学监管、考核方法是否合理科学”的调查中,38.7%的大学生认为“一般”,30.5%的大学生认为“不太合理科学”。高校缺乏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完整独立实践教学计划,课程实验安排缺少整体结构的优化。

(二)对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有35.6%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性、方向性”一般。部分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课教育,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重知识的纵向衔接,轻知识的横向联系”的倾向,使得专业实践教学在量或质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2]。同时,社会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仅依靠高校有限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容易造成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3]。

(三)缺乏创新系统思维的训练

当前大学生思维开阔,但缺乏创新系统思维的训练。大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创新想法并不全面和成熟,不具备持续创新的毅力。在教学中,创新系统思维训练课程涉及较少,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只重视知识的储存和记忆,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创新和自我思维建立,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内在结构性的认识,忽视了知识积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4]。

(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强

学生对创新活动的认识不清晰,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精神需加强。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在“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评估”的调查中,选择“一般”的大学生比例最高,达到56.8%,其次是“比较差”,占比为19.5%,认为自己创新能力评估“很差”与“很强”的大学生分别占比为7.2%与6.8%。由此可见,学生对其自身创新能力的评价不高,属于一般水平。另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导致解决问题的深层性能力普遍缺乏。

(五)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环境,实习环节多流于形式

在“是否具备适宜大学生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的调查中,30.5%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8.2%的大学生认为“比较不具备”。同时,有32.2%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一般,学生对学术科技活动的参与率不高。校外实习基地缺乏,实习平台较窄;学生进企业实习环节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环节基本上流于形式。在“实际上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是否充足”的调查中,有31.8%的大学生认为“一般”,22.6%的人认为“不是很充足”,仅有10.3%的人认为“充足”。

另外,缺乏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孵化平台。目前,社会上功利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兴趣与爱好的探究很少,鼓励创新、尊重探究的土壤正在逐渐消失。高校校内实验室资源及实践平台还不够完善,实验室与基地建设投入不足,校内实验室的开放度不够高,校外的农业企业、农业经济组织等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有34.6%的被调查者认为“实验室与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一般,导致学生缺少实践机会,校外实习也大多不能落到实处,处于“放羊”的状态,难以匹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六)产学研合作关系松散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植根性”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客观上需要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但高校、农业部门、企业、合作组织等单位产学研合作关系松散,产学研缺乏深度合作,稳定的产学研实习基地难以建立,无法联合培养人才。有33.6%的被调查者认为“产学研合作基础”一般。另外,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备,有35.3%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基地和设备存量”一般,22.6%的大学生认为比较丰富,仅有15.8%的大学生认为非常丰富。可见,需要充分发挥企业、高校与社会合力致力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政策,建立互利多赢的合作机制与协议。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一)多维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人才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多维实践平台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突出全面性和系统性。通过组织、管理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各方相互协调,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多维实践平台对激活学生创新潜质,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构建多维实践平台,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转变与自我发展,有助于大学生超越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走出课本,培养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主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分层次递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创新人才质量。

(二)构建多维实践平台是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的需要

构建多维实践平台,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创新实践中主动寻求学科前沿知识,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动态,弥补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作为实验室不足的有效补充,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得到验证和发展。

(三)搭建实践平台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除了要牢固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加快新技术、新知识的更新,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善于进行思想创新与理念创新,适应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为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

(四)构建多维实践平台是促进学生创业、解决就业难的需要

据教育部数据,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受到专业设置不匹配、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岗位实习机会少等因素影响,导致岗位设置求大于供,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因此,要求大学生在专业领域掌握相关的技能与方法,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构建

创新能力内涵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培养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性[5]。依照目标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层次性原则[6],在“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提出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多维实践平台是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机整合校内外各类创新资源,遵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论规律,构建由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校外实习平台、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组成的多层次、多角度面向学生的“多维一体”实践平台(如图1所示)。

“多维一体”实践平台以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和核心,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实验教学平台与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为重要支撑,挖掘学生潜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我学习能力与知识创造力,锻炼其运用缜密思维、科学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为载体,充分利用课堂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资源,发挥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校外实习平台为延伸,为学生提供校外生产基地、实习基地,进入F实工作环境,是学生知识、技术交流应用的重要途径,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搭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手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着力改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层次和结构,搭建多层次、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

1.进行实践教学课程改革。要凸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紧跟市场需求,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内容,要及时吸收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补充最新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信息,及时调整与更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农学课程与非农应用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围绕核心课程不断渗透和融合学科内与学科间知识,推进课程教学、讲座互动、项目设计、应用实践相结合,合理安排课程学时比例,解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另外,打破以课程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将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合理的实践调整,重新进行学期安排。要提升课程质量,把握课程体系设置中学生学习的量与度,为学生创新学习留有足够的余地[7]。

2.推动实践教学方式创新。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要注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思维分析方法、原创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因学生个体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支持教师参与新教法研究,促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而不是理论灌输来获得和掌握技术、技能、知识和经验。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行开放式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应逐渐由知识传授转变为指导、建议和评估,变“教学”为“导学”。同时鼓励教师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收集与合理采用国内外知名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学资源,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突出区域特色,注重理论创新,积极推进教学内容与结构的改革,积极组织教师编写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系列教材[8]。

3.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着力改善队伍层次和结构。在实践教学平台中,创新型实践教学团队是关键。要重视教学师资力量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要强化管理,通过外出考察、访问学者等形式,组织教师到企业、科研机构、实践教学基地考察,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研讨等活动,实现教师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同时,可通过外聘专家形式增强实践指导师资力量,邀请知名高校专家学者来访,引进或聘请高水平专业教师。这在部级、省级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最为明显,高水平的成果基本上都来自于优秀师资的积极支持和有效指导。另外,要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合作和学术交流,注重培养教学队伍的国际化视角。

(二)建立实验教学平台

提升实验室开放度,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打通经、管、农的实验课程知识体系,建立实验教学平台,挖掘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要增加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完善实验室的基础设备,构建现代化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绝佳实验场所。高校要认识到强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切实推进实验室开放[9]。一方面,通过中心授权管理使学生能够随时进行模拟训练;另一方面,开放实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除完成所学课程中的实验要求外,学生还可选择实验其他科研活动或课题。依托实验室教学平台,深度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引入科学的教学及管理理念,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上积极思考,寻求创新突破,实验课程、专业综合实训的设置要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在实验内容设置上,适当降低以验证性内容为主的实验课比重,增加合作社知识竞赛、模拟训练、模拟农产品贸易等项目,开发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向社会提供创新应用型人才。

(三)打造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在“双创”环境下,充分利用国家、省、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项目,打造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立科研项目训练与学科竞赛平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组织实施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设计大赛、职业能力规划大赛等竞赛活动,能促进本科生提前进入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和训练,循序渐进,形成大学生参与科创活动长期良性发展,培养其创新毅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并有效推动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

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导师制”,注重把导师个人最新科研成果与学科学术前沿及时与学生分享,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吸纳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项目申请、调研、写作等全过程,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另外,也可吸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成立科技社团参与创新创业竞赛训练。

(四)完善校外实习平台

校外实习平台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以及获得技术、信息、知识交流应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在维护、规范原有实习基地的前提下,开拓新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优化“实训实习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是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良好的相互合作与沟通关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模块。既满足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需求,提高其知识获得能力、知识交流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其不断扩充知识体系,也为企业获得所需人才提供了便利,实现共赢、优势互补。

(五)创建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

发挥教研室组织功能,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研室与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的合作,建立多主体联动机制,推进科技资源整合,积极参与面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三农问题研究,建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案例库和专业数据库,创建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

要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研室实践教学学习、研究和交流,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微系统。组建多个师生共建的创新科研团队,以涉农科研项目作为产学研合作的载体,开展与农业部门、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协会等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以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创新能力综合技能训练,推动将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通过构建多维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充分调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师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机制,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多维实践平台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展示和提升的空间,实现了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明权,行怀勇.新常态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230-231.

[2]郭晓丽,何云峰.能力本位: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导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7):51-53.

[3]胡煜,冯明智.推动“五维一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轻工教育,2015(1):87-90.

[4]卢艳军,季英鹏.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3):14-17.

[5]于彦华,周建忠.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多维实践平台的探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77-279.

[6]刘贤赵,李朝奎,陈新保,全斌,王志强.GiS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47-150.

[7]王花,王玉芳,李静,袁丽虹.基于原创能力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0):17329-17330.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篇8

1.创新意识性潜能

创新意识性潜能是指管理人才应当具有的创新心理素质,它通常由创新主动性、敏锐性、变通性等因素决定,具体体现为主观形态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品格等特质,这是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主观内核和内在潜能。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状态,是对创新重要价值的认知、立场和心态,主要由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四部分组成,它是管理人才的重要品格,是管理人才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创新、突破传统、解决管理新问题的思想基础与动力来源。

2.创新智力化潜能

创新智力化潜能是管理人才从事管理创新活动的智力潜能,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立的创造力、精密的判断力、严谨的思维力和较强的应变力等潜在智能要素。作为其核心的创新思维潜能是以新颖独到的观察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方法解决管理问题的潜在能力,是旨在通过打破传统保守的思维惯性,将管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上升到理性管理探索之上,继而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的有效解决管理问题的潜在能力。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管理人才,才敢于突破原有管理框架、反向思考问题,致力于开拓性探索管理活动新规律,解决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从而取得创造性、突破性地提升管理效果的新成就。

3.创新实践性潜能

创新实践性潜能是指管理人才将创新设想转化为创新成果的计划、组织、实施的潜在能力,是管理人才综合运用创新意识性潜能与创新智力化潜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管理问题的应用性潜在能力,主要包括潜在的管理创新判断决策能力、管理创新计划组织能力、管理创新协调监控能力等。该能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管理人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包括创新胆识、创新兴趣、创新信念以及创新勇气等要素,是管理人才现实管理创新的保障条件。因此,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取决于管理创新意识性潜能、创新智力性潜能和创新实践性潜能三个关键素养的提升。

二、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区别

由于教育并不必然导致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不能培养创新精神,甚至于还会压制人才创新精神的提升。我国管理人才培养都没有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觉性意识淡薄,没有形成各具特色、针对性较强的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模式与方法等。成人教育管理人才创造力培养过于注重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填鸭式的纯知识传授性培养模式;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造力的培养虽然一直强调引进课堂讨论式教学、互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但由于教学效果考核环节的考试内容与方式仍然停留在比较机械的知识识记考察上,缺少对于管理人才的独立思考潜能、创造思维潜能和创新分析潜能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因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问题有待在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与模式、原则与方法等的比较研究中加以解决。

1.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潜能培养的侧重点不同

在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中,虽然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都需要加强创新意识性潜能、创新智力化潜能和创新实践性潜能的培养,但对三种潜能培养的侧重点是不完全一致的:由于成人管理人才的培养对象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与管理创新体验,通常已经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因而成人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化潜能的培养上。相反,由于普通教育对象大都是尚未走向管理岗位的青年人,基本上都不具备管理创新的实践体验与意识训练,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相对优越的管理创新智能优势,因此,对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的培养上。

2.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不同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决定了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也有所不同。由于成人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化潜能的培养上,因此,成人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应当遵循开放教学的原则,注重在成教学生自主学习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和提高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相反,由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的培养上,因此,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应当遵循主体平等性与系统情境性原则,注重在情景模拟管理问题的实际解决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3.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理念不同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与原则方法的不同,决定了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不同。成人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当注重拓宽管理人才的创新视野、培养其创新思维,有效排除抑制管理人才创新的各种消极影响,排除思想懒惰、迷信传统、盲从经验、满足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保守习惯,克服不知创新、不懂创新、不愿创新和不能创新的各种约束,养成敢破敢立、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独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普教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注重倡导管理人才的创新勇气、营造创新氛围。创新需要打破原有的禁锢,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当然也需要一定勇气。这要求学校、教师对管理人才进行创新实践精神培养,以激发普通教育管理人才不畏艰险的创新意志,不断地寻求管理问题的新突破。

三、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必须针对现行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遵循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主体互动性和教学情境现实性三原则,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形成教学互动过程与教学情境条件,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以下三种不同的培养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教学内容开放性原则。教师授课内容的确定以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目的,可由学生参与选择,不受教材与教参限制,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性意见,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创新意愿、行为倾向,教学评价标准不过分依据权威观点和标准答案,促进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2)教学主体互动性原则。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学习答案,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活动,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平等互动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情境现实性原则。管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应用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管理实践活动强化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要求管理人才培养单位积极构建管理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机制,强化师生教学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有效推动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

1.注重在模拟管理问题的实际解决中,培养和提高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由于创新能力通常随着问题解决的验证假设(半开放式探究)、开放式探究、创造性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提升,因此,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要适应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积极根据管理实践的实际情况创设有一定挑战难度的管理情境。根据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设置管理教学问题,给不同类型的学生营造不同的管理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管理问题、分析管理问题的属性与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配套措施,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对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思维加工与推理过程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篇9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思维方式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兆雪教授主编的《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新视野》一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对于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一重大课题作了深入、系统的可贵探索。该书突破了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只重视意识形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忽视创新思维培养功能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思想、新见解,新模式,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视野。该书的可贵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的新理念,强调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是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关键

该书指出,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其主要的衡量标准,是看其课程设置是否齐全,理论体系是否完整,意识形态导向是否明确坚定,等等。但是,在新的形势之下,只抱着这种观点来评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功能与价值,无疑是不全面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充满活力的内在根据,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新教学观念,紧紧围绕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个目标,创造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乃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该书系统论述了如何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新模式。书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引导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优化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对于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探索

首先,该书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培育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创造性思维方式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导思维方式,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思维方式。其次,书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学习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前提,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三,该书指出要全面把握知识结构与创新思维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优化知识结构中的指导意义。转贴于创新思维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既是形成当代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要通过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创新。其四,该书指出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创新心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对创新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五,书中指出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形成的教育氛围,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针对性和艺术性的重要方面。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良好的教育氛围,因此我们的教学要贴近学生,消除各种影响他们创新思维形成的障碍。其六,该书指出由于教学评估对教学过程发挥着重要的检测、导向、激励作用,因此我们要建立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教学评估体系。该书从以上六个方面对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作了系统的思考与探索,使人深受启发。

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篇10

【关键词】思政课堂;创新教育;中职;探索

前言

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G20峰会上指出,“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这把‘智能钥匙’,无疑将会成为撬动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动能和潜力。”可见,培养中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培养中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中职政治教学改革的方向。中职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近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和学习体会,浅谈以下几点。

1.转变教育观念,探索创新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扬长避短,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束缚理念,高瞻远瞩,把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着眼点放在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心理品质、能力素质的提高上,在教育教学中力争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真实性与操作统一,以自成一体的创新教育精神树立起独树一帜的创新教育理念,其中创新教育理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人才观,牢记“没有管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二是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知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要做到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三是正确的教学观,在课改中,我们不再需要“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更不需要一个个墨守成规的“学生知识容纳器”,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更要发挥自我潜能,引导中职生树立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自信的心理品质。

2.保护好奇、引发生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创新意识的前奏,众所周知,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牛顿因苹果落地引发好奇心,而发现了地球引力。好奇心能使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因此,一方面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非正常思维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另一方面,要经常设置些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意识地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因为问题是创新之源,对问题产生质疑是思维的良好开端。实践已证实,有时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比一个问题的解决更重要。提出新问题固然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不足,但同时也说明这正是想研究、想解决的研究性问题,也意味着有了创新的潜因。一方面要从问问题入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具有质疑精神;另一方面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作好心理准备。

3.重视基础知识积累,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是行之始。重视思政基础知识的原始积累,以培养学生复合思维的前提。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开拓新路径,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肇始与发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掌握的理论知识内容,采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浩瀚的人文百科知识,国际新闻大事、身边的社会热点问题等都是政治课教学的活化教材。引导把学生将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取出来从政治学科的视角去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有助于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思政教师通过启发与诱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思量、探索与发现,只要对信息有帮助、只要对学生来说具有正向价值的东西,此过程就是一n创新活动。为此,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省的社会,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与发展个人的创新思维,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会激励学生继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

4.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学生创新激情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思政教育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因为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创新的动力之源。为此,我们的思政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表象之上,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其育人的实效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否则,博大精深的思政理论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德化功效就难以发挥出来,学生也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在政治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锻炼机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区亲身体悟、去践行,同时,思政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不仅“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好所学理论,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鼓励学生大胆到实践中去发现并解决问题,验证真理,从而对所学知识理论体系感触更深刻,能为以后的个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能为今后个人的创新发展铺好路基。为此,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和积极奋进状态,充满探索欲望和创新动力,从而使个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地施展。

5.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创造思维的空间

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能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为他们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土壤。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增加个人的情感体验,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认识新鲜事物的愿望,在探求的过程中就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政治思想教育不必完全拘囿于课堂与有限的教学时,可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灵活多样地举行。例如社会热点讲评、道德模范人物专题报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雷锋演讲比赛等都可以与实践相结合,为我所用,通过上述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之,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创造思维的空间,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朱玉红.中职政治课创新教学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硕文,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