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护动物的必要性十篇保护动物的必要性十篇

保护动物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52

保护动物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动物福利必要性立法建议

动物福利法诞生于西方国家,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动物福利法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动物福利法律法规已经层次化、体系化。

虽然我国也有保护动物的法律,但这种保护是相当片面的,不仅保护的范围非常有限,而且法律规定保护动物福利。相对落后的法律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法治社会建设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动物福利加以立法保护,以弥补我国无动物福利法的空白,促进法治社会的发展。

1.动物福利保护的必要性

动物福利保护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国建立起动物福利保护法律体制能避免国际贸易中的动物福利保护壁垒。我国的动物生产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从近几年的进出口来看,我国却属于动物净进口国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在饲养、屠宰动物的过程中不人道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下生产出来的动物产品受到了西方国家抵制。近几年,一些国家正在酝酿立法,禁止从无反虐待动物立法国家收购动物及皮毛等制品。毫无疑问这项政策首要是针对我国的。我国如果能尽早建立一个完整而有效的保护动物福利的法律体系,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有利地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另一方面,动物福利也有利于保护人类自身的权益。若不能为动物的生活提供福利,动物身体状况就会变差,引发禽流感等病毒的传播,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健康与安全。此外,从精神文明建设层面上说,残害动物的行为对社会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立法保护动物福利,有助于维护公众的人道情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2.我国现行法律对动物福利保护的欠缺

虽然近几年我国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有所增加,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2.1有关动物福利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少且不成体系

我国目前关于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可谓是少之又少,只有《野生动物保护法》、《畜牧法》等专门的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其他有关动物保护的规定只散见于环境资源法中,没有一部系统的动物保护基本法。而且国家并未将动物福利的保护提升到立法保护的层面。动物保护法制系统性不强,制度建设不健全,各种动物保护单行法的显得比较松散,执行起来缺乏应有的效力。

2.2立法对动物的保护范围太狭隘

根据国际惯例,动物可分为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六类,这六类动物应当是平等的。但我国只对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以法律保护,对于其他的动物的权利却忽视了。此外,有关动物福利保护的条款也未写入《野生动物保护法》中,这表明对于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还不够全面,其他一般的野生动物和农场动物、伴侣动物等动物的福利保护就更是一片空白了。

2.3责任追究规定不完善

正所谓“违法必究”,残害动物的行为一旦违反法律规定,必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目前我国只有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才追究其刑事责任,而虐杀普通动物的行为受到的处罚却很轻微。而且,我国法律也只对违法者的刑事责任做出了规定,对于民事责任的规定基本上还处于立法空白的状态。

2.4多原则性规定的法律条文可操作性差

由于我国关于动物保护的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立法过程中一般比较谨慎,法律条文大都比较笼统,且大多数是原则性规定,缺少相关配套实施的法规,给司法、执法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我国动物福利保护的立法建议

3.1制定一部动物福利保护的基本法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有保护动物福利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动物福利立法已经相当成熟,而我国在这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因此,首先,我国应制定一部《动物福利法》,规定动物保护的目的、任务、对象、适用范围,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基本制度以及基本管理体制,法律责任等内容。其次,以这部基本法为核心,根据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借鉴国外动物福利立法特点,制定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各种类型动物保护单行法。再次,将动物这个特殊物的人格属性纳入《物权法》,并将侵犯动物人格属性的民事责任纳入《侵权责任法》,同时在《刑法》中规定,动物的情感和利益也属于一种犯罪客体,对于侵犯动物福利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予以刑事处罚。最后,享有立法权限的地方和民族自治区也可结合地方和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动物保护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动物福利保护的法律体系。

3.2拓宽动物保护的范围

我国可参照英国动物法理分类,将动物分为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等分别予以保护,根据不同动物各自的特点制定适用于不同动物的规则。把野生动物和非野生动物均纳入动物福利保护的范围之内,改变以往只侧重于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局面,让更多的非野生动物也享受到动物福利保护。

3.3完善动物保护的责任机制,严厉打击残害动物的行为

立法在规定动物保护的法律责任时,根据违法行为的轻重分别追究违法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民事责任上,应注重法律责任的救济与教育作用,虐待动物或者有其他破坏动物福利的行为人,应对与保护动物有关的第三人的合理损失给予赔偿。在行政责任上,可以综合多种处罚措施,如责令改正、罚款、没收、吊销营业许可证等。在刑事责任上,应该增设破坏动物福利罪,对虐待动物或者破坏动物福利,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以犯罪论处。

3.4制定具体化、明确化的法律规范,增强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

我国现有动物保护法原则性条款多,可操作性较差,抽象的法条加上原则性的规定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国在立法中也应做到,明确规定违法行为的性质,立法保护的对象,适用的范围,责任承担形式等,把动物福利保护立法落到实处,尽量避免笼统抽象的原则性规定,让动物福利保护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

结语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动物福利保护法律体系,是我国法治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保护动物福利,也是保护人类子孙后代的福利。

参考文献:

[1]刘国信.世界各国的动物福利立法[J].动物福利.2005,(3).

[2]宋伟.善待生灵--英国动物福利法律制度概要[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3]史小平,王捷等.试论动物福利概念及实验动物福利内涵[J].中国比较医学.2004,(5).

[4]孙江等.让法律温暖动物[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5]常纪文等.动物福利法治:焦点与难点[m],法律出版社,2008.

保护动物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意义;内容;举措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79-01

野生动物保护,是全人类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国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从法律高度、角度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必要的保证。面对于全民而言,强化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则成为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证与智力支撑。

为此,本文专门就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这一重要命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而言,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予以解读。

一、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是贯彻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思想基础与可靠保证。

所谓“野生动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不是由人饲养的所有动物。这些动物是人类生存物质链条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自然景观等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与环境的综合,称作“生态环境”,指的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由许多生态因子综合而成,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因子有光、漫度、水分、大气、土壤和无机盐等。在自然界,各种因子不是孤立地对人类与生物发生作用,而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起着作用。”

野生动物与家饲动物各占整个动物的半壁江山,二者在维系人类生态环境中,缺一不可。

而所谓“法律”,则指的是由立法机关或国家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包括宪法、基本法律、普遍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我国,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如民法、刑法;或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其他法律或一般法律,如婚姻法、律师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法》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属于一般法律范畴。

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匹配的,也就是说,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正是为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而服务的,也是其思想基础与意识保证。而这,也正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重要意义之所在。

二、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重点在于明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品种、级别,尤其是对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更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因为它们是重点保护对象。

这些野生动物,遍及走兽、飞禽、鱼类。例如东北虎与华南虎,都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又如藏羚羊,简称“藏羚”,为副作用稀动物,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近年来媒体有很多报道,偷猎藏羚羊的恶性案件频发不断。再如丹顶鹤,俗称“仙鹤”,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它们鸣声响亮,飞翔能力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成为吉祥、长寿的象征,许多成语(例如“松鹤延年”、“鹤发童颜”等)都与鹤有关。还有中华鲟,属于中国特有品种,系副作用贵鱼类,现已濒临灭绝,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野生动物保护的品种很多,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多了解、多掌握,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切实可靠的保护。

三、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的必要举措

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必要的举措,其中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加强宣传力度

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重点是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二)强化守法范围

对野生动物的依法保护,不仅要从源头的严禁捕猎开始,而且要从非法买卖入手,甚至从非法使用(餐用、服装用等)入手,杜绝野生动物的销售渠道。

(三)强化个体作用

野生动物的法律意识,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真正做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保护动物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现状对策研究

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是当前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涞源县东临易县和涞水,背靠蔚县灵丘、小五台,西倚千里太行,换宝恒、太二山脉。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现就涞源县野生动物资源与保护现状以及相应的保护对策探讨如下:

一、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1.涞源县总面积367.2万亩,其中山场面积305万亩,占全保定市山场面积的四分之一,全县总面积的83%,其中有林地129万亩,疏林地6.5万亩,灌木林地70.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6.2万亩,苗圃地0.03万亩,宜林荒山地9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1%,森林覆盖率的上升,有力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条件,造就了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野生动物除野猪、麻雀、等少数种类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外,总体上呈现种类减少、种群数量降低的趋势在全县境内,曾经生存过的老虎、狼等动物现已不见踪迹。

2.据调查统计,涞源县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区系组成,包括历史记载和近年调查,陆生脊椎动物149种。其中,部级保护野生动物有21种,包括褐马鸡、斑羚、豺、金雕、黑鹳、豹、兔等,河北省重点保护陆生动物12种,部级保护的有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85种,鸟类、兽类其中有猫头鹰、鹰、狐狸、山鸽、乌鸦、野狸,布谷鸟、石鸡、山羊、狍子、野猪、喜鹊、野兔等,这些野生动物已有三分之一的物种列入法律、法规的保护范围。

二、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据史料记载分析,历史上涞源县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远远高于目前的资源水平,但实际上除少数物种外,涞源县的野生动物资源已十分稀少,有些已成为濒危品种,涞源县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不够健全,专项资金不足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涉及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部门主要有农业、林业、渔业、工商、公安、环保、水利、旅游、交通等,在这些部门中,野生动物保护都不是主要职能,加上多部门交叉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又是一项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人员和资金,执法水平低下,以罚代法、有法难依、执法不严或放弃法定职责现象时有发生,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不到位普遍存在。由于资金不足,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宣传、培训、执法以及资源调查等工作难以展开.特别是涞源县候鸟保护任务相当繁重,急需建立的乡村护鸟联保网络组织体系由于没有专项经费难以落实,而直接影响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

2.经济利益驱动,资源消耗过量

近年来,市场上对野生动物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各大宾馆、酒店经营野生动物已具普遍性.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导致非法猎捕、经营鸟、蛇、蛙等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凭借现有的执法管理力量,难以达到有效管理,大量消耗了有限的野生动物资源。

3.野生动物保护与维护群众利益的矛盾

保护野生动物,必须兼顾群众利益.近年来,因保护野生动物,经常造成林农的庄稼受到不成程度的损毁,国家至今没有明确规定补偿标准和具体实施补偿方案,致使群众保护野生动物逆反心理加剧,对野生动物保护十分不利。

三、保护对策

保护野生动物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野生动物保护已不再是被动消极的保护,而是挽救与持续利用相结合,挽救与恢复重建相结合的积极行动。小则涉及一个地区持续发展,大则关系到全球生态系统维持,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

1.建立协调机构,严格规范管理

保护野生动物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面广,牵涉到数个行政主管部门,各个部门有各自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协调机构或专业管理机构,配足专业技术人员,来实施严格规范的管理。

2.建立补偿制度,完善补偿机制

野生动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既对立又统一,对因保护野生动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应给予补偿。因此,国家必须制订相应的补偿标准,使补偿机制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从而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

3.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普及野生动物知识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野生动物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行动,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重点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二是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利用野生动物图片、标本、活体动物展览进行宣传。三是开展小学野生动物课堂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营造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氛围,增强全体人民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4.加大对破坏野生动植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在保护区内行施森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职能,积极组织配合林业公安、林政执法、工商部门严格执法,做到有法有依,违法必究,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打击乱捕乱杀,走私、倒卖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一是建立群众举报箱,检查酒家、饭店、农贸市场、车站等关键部位,狠狠打击不法分子;二是整顿野生动物经营管理秩序,认真执行凭证经营制度,并严格控制经营范围,同时严肃做好审核及限额颁发许可证工作;三是认真做好野生动物的放生救护工作。

5.加快涞源县驯养繁殖事业的发展

本着“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涞源县在管理好野生动物经营市场的同时,还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饲养各类野生动物,目前,涞源县有野生动物饲养场14家,林业局主管部门不仅在政策、技术上给予扶持、帮助,还积极为其寻找销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栖息地的建设和保护工作

自然保护区、湿地、栖息地是野生动物最丰富的区域,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涞源县继续坚持“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根据全县实际情况走出一条护养用全面发展的路子,要把野生动物作为一个行业来管理,使其成为一个产业,走自己养自己的道路,做到保护与发展并用。

参考文献

保护动物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林业;植物;保护;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已经把林业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要求林业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应对金融危机、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乃至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因此,建设和保护好林业植物生态系统,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1保护林业植物的重要性

1.1保护生物多样性

从作为林业产业客体的森林看,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单单从植物区系的种类数目看,我国就约有3万种,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最丰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另外,我国的许多特有种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拥有的如此巨大的一个植物基因宝库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应当思考如何利用基因资源优势,合理开发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促进国内林业育种行业发展,进而加速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当加强对植物基因资源的保护,防止“生物偷盗”行为的发生,保护林业植物的多样性。

1.2满足林业的多功能性

林业是通过对植物的选育、栽培、种植,来生产出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各种原材料,创造出大量的经济价值。林业植物品种的选育和改良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付出几代人的努力其次,林业除了经济价值以外,还具有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一方面,森林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人们放松心情、踏青旅游的好去处,同时也是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到森林中享受人与自然的交流显得愈发珍贵,森林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流失和防灾减灾,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等功能。因此保护林业的植物可以很好的发挥其多功能性。

2加强林业植物保护的方法

2.1完善林业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法制建设是植物保护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作之一,只有健全法制,才能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并对破坏资源者实行有效监督和法律制裁。自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保护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需要”的提案开始,我国政府先后已颁布了多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令、法规。1963年,国家颁布的《森林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保护稀有珍贵林木”。近年来,国家又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在完善己颁布法律的同时,国家还将颁布有关植物保护管理条例等。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的同时,要结合相应的地方性植物保护法规,使植物保护工作走向以法保护的道路。对破坏保护植物行为要严厉打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使人们认识到如果破坏保护植物就会像猎杀保护动物一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2加大对林业植物的保护管理力度

加强保护区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机构,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大执法力度。目前我国对林业植物管理保护的人员较少,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管理保护的工作人员,对林业植物严加保护,防止一切人为破坏活动的发生,使林业植物保护管理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2.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

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加大植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强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有关植物资源管理和提高野生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法制观念。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展览会等开展宣传,使人们认识保护植物的重要性、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在交通要道、人为活动频繁地区及各城镇建立、张贴永久性警示牌及宣传品,并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保护自然、保护森林植被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4积极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要保护好森林植被就必须加强森林防火,因为火灾是森林植被的大敌,一次过火就会给森林植被带来毁灭性破坏,甚至是短时期内无法恢复自然状态。火灾也会给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破坏,因此必须加强防火工作以保护森林植被。根据现有防火现状,应完善交通、通讯、扑火、缭望、预测预报等防火设备和装备;在林业保护管理局设立护林防火指挥部,下设护林站,配备护林人员;并在各级之间设立专用防火通讯装置,发现火情及时报告,迅速扑灭。

2.5严防环境污染,保护植物生境

植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一旦生活环境遭受破坏,将必然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对于水生植物,要注意保护水源免受污染,使水生植物能正常繁殖,故防止林叶植物生长的周边地区的环境遭到污染也应是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结束语

总结以往对林业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职务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通过再查办一批有震动、有影响的渎职犯罪案件,促进林业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以便有效、及时地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行为。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必须要对林业植物进行保护,避免林业植物的破坏和灭绝,同时保护植物的多样性,以期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许再富.中国植物园保护稀有濒危植物的现状和若干对策[J].农村生态环境,2005.

[2]何友均,崔国发等.濒危物种保护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4,24(2).

保护动物的必要性篇5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文物保护工程,是指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的保护工程。

第三条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

第四条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

第五条文物保护工程分为: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迁移工程等。

(一)保养维护工程,系指针对文物的轻微损害所作的日常性、季节性的养护。

(二)抢险加固工程,系指文物突发严重危险时,由于时间、技术、经费等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彻底修缮而对文物采取具有可逆性的临时抢险加固措施的工程。

(三)修缮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本体所必需的结构加固处理和维修,包括结合结构加固而进行的局部复原工程。

(四)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安全防护设施的工程。

(五)迁移工程,系指因保护工作特别需要,并无其它更为有效的手段时所采取的将文物整体或局部搬迁、异地保护的工程。

第六条国家文物局负责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并组织制定文物保护工程的相关规范、标准和定额。

第七条具有法人资格的文物管理或使用单位,包括经国家批准,使用文物保护单位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宗教组织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为文物保护工程的业主单位。

第八条承担文物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具有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资质认定办法和分级标准由国家文物局另行制定。

第九条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主要指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管理。

第二章立项与勘察设计

第十条文物保护工程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实行分级管理,并按以下规定履行报批程序;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为申报机关,国家文物局为审批机关。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以文物所在地的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为申报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为审批机关。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程的申报机关、审批机关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保养维护工程由文物使用单位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的立项与勘察设计方案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履行报批程序。抢险加固工程中确因情况紧急需要即刻实施的,可在实施的同时补报。

迁移工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获得批准后,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报批勘察设计方案。

第十二条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已经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获得批准后,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报批勘察设计方案。

第十三条工程项目的立项申报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业主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名称;

(二)拟立项目名称、地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时代,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公

布与执行情况;

(三)保护工程必要性与实施可能性的技术文件与形象资料(录像或照片);

(四)经费估算、来源及计划工期安排;

(五)拟聘请的勘察设计单位名称及资信。

第十四条已立项的文物保护工程应当申报勘察、方案设计和施工技术设计文件。重大工程要在方案获得批准后,再进行技术设计。

第十五条勘察和方案设计文件包括:

(一)反映文物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的勘察报告、实测图、照片;

(二)保护工程方案、设计图与相关技术文件;

(三)工程设计概算;

(四)必要时应提供考古勘探发掘资料、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第十六条施工技术设计文件包括:

(一)施工图;

(二)设计说明书;

(三)施工图预算;

(四)相关材料试验报告及检测鉴定结果。

第三章施工、监理与验收

第十七条文物保护工程中的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和迁移工程实行招投标和工程监理。

第十八条重要文物保护工程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程序报批招标文件及拟选用的施工单位。

第十九条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施工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购置的工程材料应当符合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要求。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其工作程序为:

(一)依据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方案;

(二)施工人员进场前要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

(三)按文物保护工程的要求作好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收集有关文物资料;

(四)进行质量自检,对工程的隐蔽部分必须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检验并做好记录;

(五)提交竣工资料;

(六)按合同约定负责保修,保修期限自竣工验收之日起计算,除保养维护、抢险加固工程以外,不少于五年。

第二十条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文物、有关资料或其它影响文物保护的重大问题,要立即记录,保护现场,并经原申报机关向原审批机关报告,请示处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施工过程中如需变更或补充已批准的技术设计,由工程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现场洽商,并报原申报机关备案;如需变更已批准的工程项目或方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经原申报机关报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二条文物保护工程应当按工序分阶段验收。重大工程告一段落时,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组织或者委托有关单位进行阶段验收。

第二十三条工程竣工后,由业主单位会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验评,并提交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及说明等资料,经原申报机关初验合格后报审批机关。项目的审批机关视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验收小组或者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竣工验收。

第二十四条对工程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由业主单位及时组织整改。

第二十五条文物保护工程的业主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申报机关和审批机关应当建立有关工程行政、技术和财务文件的档案管理制度。所有工程资料应当立卷存档并归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六条文物保护工程设立优秀工程奖,具体办法由国家文物局制定。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或对文物造成破坏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维修,参照执行本办法。

保护动物的必要性篇6

同志们:正值全国人民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省林业厅召开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我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切实推进新时期新阶段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健康发展。前面,柏阳同志就做好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结合实际贯彻执行。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供同志们讨论。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系统总结和论证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写入了全党的政治报告,实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科学发展新的手段和方式,也是新的目标和任务。总书记在报告中十二次提到“生态”一词,强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为林业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林业必将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自加压力,以实际行动推动我省林业工作实现新的跨越。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物基因库。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直接表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上,我认为,就是要重点做到“四个结合”。(一)从全局利益上讲,要坚持以人为本,把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于人民,“以人为本”中最大的“人”就是农民。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主要地域在农村,基本方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当地群众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我们要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出发,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保护区周边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社区共管”等模式,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引导群众参与生态旅游、现代种植等生态产业活动,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让社区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结合扶贫开发,尽力为保护区周边群众解决人畜饮水、道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和支持周边群众改善生活条件。要积极探索野生动物造成当地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补偿办法,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要求尽快颁布实施*省野生动物危害补偿办法,维护好周边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加强同当地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广泛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激发群众共同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努力做到保护为了人民、保护依靠人民、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二)从外部环境上讲,要坚持发展第一要义,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取向是发展,既有保护事业自身的发展,更有经济社会全局的发展,要发展就必须利用。从根本上讲,我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不仅是为了长远利益上的利用,也是为了当前的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保护法颁布20年来的辛苦工作,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全社会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但是,由于我们在注重保护的同时,忽视了对野生动植物开发的正确引导和宣传,缺乏分类指导政策,导致社会上对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开发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致使正常的开发活动不完全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产品上餐桌不能被部分市民所接受,正常狩猎活动不被社会所理解。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握好我省林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利用和自然保护区等地的生态旅游已被列入我省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各地要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在现有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鼓励社会组织和业主驯养繁育野生动物、培植珍稀野生植物。要通过鼓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种源繁育和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狩猎场为主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建立狩猎俱乐部的方式,促进经营性狩猎活动的开展,规范狩猎活动的管理。要正确引导公众树立合法消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理念,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为保护事业的继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三)从内部关系上讲,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数量与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从规模上看,我省现有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已超过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保护区建设质量却无法相提并论,差距非常明显,影响了保护效果。在推进全省保护区建设的进程中,要始终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既要看自然保护区增长的数量和面积,更要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看保护区机构是否健全,人员编制是否落实,关系是否理顺,管护责任是否到位,保护对象是否增加,保护效益是否最大化,社会保护观念是否进一步增强。这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检验一个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效的基本标准,必须贯彻落实到位。要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生产方式和规模,正视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要逐步提高保护区自身科研、监测能力和水平,随时了解和掌握重点保护对象种群数量和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确保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四)从行业发展上讲,要坚持统筹兼顾,把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林业其他工作结合起来。我省自1998年先后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以来,林业实现了由以生产木材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全省2153万公顷森林得到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由24.23%提高到30.27%。目前已建自然保护区117个,保护管理面积达到734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5.15%,基本涵盖了我省典型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精华地带,组成了类型多样、保护价值极高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更好的生态条件,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今后要继续巩固和发展林业重点工程成果,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特别要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将集体林地落实到各家各户,明确权利和责任,强化林农保护和壮大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自觉性。二、狠抓薄弱环节,切实履行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职责林业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主要主管部门,依法行使法律法规赋予林业部门的管理职能是林业行政部门的权力,更是责任,放弃管理就意味着失职。管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决定其盛水量的不是为数众多的长板,而是短的那块木板。当前,我们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上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影响了保护的整体效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加强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动植物疫病防控,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这次更是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近年来,我省野生动植物疫病在得到有效防控的同时,老问题、新情况仍不断出现,野生动物禽流感全球关注,蜀柏毒蛾大面积发生。特别是前段时间发生的大熊猫疫病和最近在德格县发生的动物间疑似鼠疫疫情,更是反映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秋冬季节正是野生动物特别是禽鸟疫病的危险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切实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各地林业主管部门必须编制防控体系规划,制定监测方案,完善监控应急预案。要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与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鸟类环志、生态观测、宣传教育等功能整合起来,实现一站多能,搞好监测和防控工作。二是要提高防控能力。省林业厅除抓好大熊猫疫病防控基地建设外,还将积极争取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重点发生区建立部级重点检测鉴定实验室,在成都建立省级野生动物检测鉴定实验室。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卫生、畜牧等部门的互相交流与合作,提高野生动物疫情整体应对能力。三是要加强物资和人员准备。今年蜀柏毒蛾大面积暴发及德格县动物疫情都暴露出我们防控物资储备严重不足和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做好物资储备工作,想办法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开展疫源疫病专业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防控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建设平安林业。(二)加强湿地保护和荒漠化治理工作。湿地和荒漠是陆地上除森林之外的重要生态系统,同样是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野生植物生长地。治理好荒漠,保护好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又是非常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旦丧失或者破坏将很难恢复,目前我省湿地大多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权属不清,政策法规不健全,导致大量开垦和随意侵占湿地。特别是近年来有的地方盲目开发湿地资源,建设水电设施,造成河流湿地断流,严重影响湿地生态功能和湿地生态平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赋予林业部门湿地保护管理的组织协调职能。我们要加快湿地保护立法进程,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保护好有限的湿地资源。对重要的湿地区域,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努力做到应建尽建,应管尽管。各地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通知要求,着力抓好自然湿地保护与恢复,探索可持续利用示范、社区共管等管理模式。在荒漠化治理上,要加强技术攻坚,积极实施植树种草等治理活动,积极推进我省防沙治沙立法工作。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彰显林业部门的管理能力,巩固和扩大管理职能,更好地履行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三)加强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我省地理和气候类型多样,野生珍稀植物十分丰富,拥有珙桐、攀枝花苏铁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和松茸、桫椤等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9种。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就是以保护为基础,通过合理利用来促进保护,做到保护、发展、利用的有机结合。与野生动物保护相比,我省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相对薄弱。过去,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乱采滥挖、非法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现象屡禁不止,破坏了大量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也损害了我省保护事业的公众形象。由于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涉及农业、建设、环保等多个部门,部门职责存在交叉现象,一些地方的林业部门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管理权限。根据《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规定,林业行政部门是林区内各种野生植物和林区外珍贵野生树木的主管部门,农业行政部门是其他野生植物的主管部门,并被赋予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采集审批、行政处罚等多方面职权。其他相关部门则是各自职责范围内的责任部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负起责任,切实加强野生植物保护。有条件建立野生植物自然保护区的,要想办法尽快建立。特别是要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园林绿化区等区域野生植物保护的监督检查,做好植物疫病防治、种类标识、技术栽培等服务工作,切实履行起主管部门的责任,不断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四)依法加强对其他保护区域的执法监管。目前,除林业部门建立的森林生态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保护区外,一些相关部门也建立了其他类型的保护区。一些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野生植物生长地被划为旅游景区或归入其他部门建立的保护区内。由于区域管理权限或者已不属于林业部门,再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林业部门便放弃了对这些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监管职责。这同样是我们的失职。实际上,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属于类别管理,不是区域管理,区域总体管理权限归属并不影响林业主管部门对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专项执法权限。林业部门所属的自然保护区同样也不能阻碍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管理。因此,凡是法律法规赋予林业部门管理和建设的权力,要严格执行。要利用好现有的执法资源,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通过执法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通过执法监督树立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形象和威信。与相关部门有职能交叉的工作,要争取主动;现有法规还没有完全明确主管部门的相关工作,我们要站在对国家、对人民、对生态保护认真负责的高度,积极工作,做好工作。既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又要坚守阵地,防止无原则的退让。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工作方式,注重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结合,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发挥林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切实负起各个区域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责任。三、加强组织领导,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生态建设快速推进,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大面积荒山荒地披上了绿装。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大熊猫为代表的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得到了国家和世界的认可,全民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关爱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崇尚生态文明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省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克服困难,顾全大局,创新工作思路,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一)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发展保护事业,关键在领导。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生态保护特别是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像抓造林绿化和林木林地的保护那样,重视和加强保护工作。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构建和谐*的进程中,切实加强和重视对保护工作的领导,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要多向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保护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解决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努力做到领导心中有位子、规划计划有盘子、资金投入有份子。要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发挥好林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利用好其他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合力。(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动植物保护的重要场所,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总体投入不足,渠道单一。据统计,国家已投入我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3亿多元,主要用于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还有许多保护面积大、生态功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未能获得应有的投入。加之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财政事业经费没有保障,致使部分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差、技术装备落后,无法正常开展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二是机构设置不健全。一些地方管理组织体系薄弱。全省117个保护区中,人员编制落实到位的只有91个,而有专职领导、正常运行的只有42个,“批而不建”的问题十分严重。三是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人员素质不能满足有效保护的需要,内部机制还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至今仍有部分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县未设立专管机构和配备专管人员,更未能全面、系统地开展野外救护、宣传教育、巡护监测等工作。各级林业部门要充分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努力协调解决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问题,杜绝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现象。要切实加强保护管理,坚决杜绝非法征占用保护区土地,严格禁止在区内非法开展建设项目,坚决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区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要配强领导班子,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工作活力,使保护区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益的和谐发展。(三)重视保护队伍人才培养。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涵盖多学科、多领域,需要相应的人才队伍承担。要搞好保护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不断创新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和机制。要从培育、使用、关心、激励环节着手,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针对全省保护事业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要坚持从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入手,突出实用人才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现有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人才培养上,要做到引进人才和培训现有人员相结合、内部培训与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壮大和提高保护能力,适应新形势下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同志们,野生动植物保护是林业部门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全省各级林业部门要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抓好保护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人与野生动植物和谐发展,为我省林业行业发展、农民增收,推进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保护动物的必要性篇7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遇与挑战

一、引言

社会进步、时展,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已成为日益重要的国家资源。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国务院在《指导意见》中第一次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上升到国家的“金色名片”的高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革,文化生态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很大影响。许多文化遗存,特别是古建筑、古遗址、墓葬、石窟及风景名胜区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整体风貌遭到破坏;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与变迁,地域文化特色的消失步伐加快,很多珍贵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观念滞后、体制障碍等问题仍然是不少地方束缚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桎梏。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加快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制度,并积极落实,使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发展机遇。党的十以来,文化遗产保护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新形势下,如何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护好传统文化发展,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是文物工作者面临的机遇,更是挑战。在工作中,我们有必要理顺并把握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近期目标与远景规划、文化遗产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几个关系,抓住难得的机遇,切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新形势下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策略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强调保护就意味着利用起来不那么方便,强调利用就意味着保护难以到位。特别在现阶段,由于法律法规规定、管理体制、部门设置等原因,保护和利用并不一定归口在一个部门管理,如很多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等,其保护在文物部门,但是其使用又在旅游、宗教、农业等部门或其他集体单位,如何解决“保护不利用”与“利用不保护”的矛盾呢?

首先,应当厘清保护和利用的目的。把保护的意义和利用的价值说清楚,让所有人都能够了解到,我们谈保护,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保护”上,保护是基础,保护目的是使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以完整地传承,但是,文化遗产必须有合理利用,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也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其次,开发利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发展经济,应以发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并把文化传承作为首要目的,弱化淡化经济色彩。把“保护”和“利用”放在天平的两头,把握好天平的“刻度”,在相对平衡的前提之下,应对“保护”加以适当偏重,确保“保护”和“利用”处在一个正常的、合理的范围值之内。

因此,在保护与利用上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抓好文化遗产内涵发掘与特色保持

任何一处文化遗产,不论其是何形态,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是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的,都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地域形成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特点的文化形式。通常情况下,这些特色和特点都是比较脆弱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着不受人控制的改变或变异。因此,文化遗产地域特色保护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将珍贵文物保管好,把古建筑保护好,而是在做好保管保养基本工作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进行固定,包括文字、图片、音像、出版物等一切现代手段,使得文化遗产能够在系统的、完整的基础上进行延续;

(二)抓好文化遗产为社会大众服务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服务社会大众存在一些现实的问},由于人员紧张、经费短缺等原因,造成很多博物馆的展览很少有变化,甚至有的博物馆开馆后多年一成不变;在传世文物收藏方面,难以提供鉴定、难以杜绝误导性宣传,在文物宣传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拍。

必须挖掘、研究文物价值内涵,以物知史,以物见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故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所有的考古成果、文物研究成果、文物保护成果、文物收藏成果都应该建立社会共享机制,决不能形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孤芳自赏”、与社会完全脱节的局面,因此,要把文化遗产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作为文物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不断拓宽文化遗产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渠道。着力发挥文物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公益属性,着力推动博物馆、纪念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代在向前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基层博物馆必须尽快适应数字化新媒体模式,在博物馆自身力所能及(包括财力和人力)的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做一些必要的基础性、适应性工作,为融合新媒体时代多做一些准备。如果仍旧抱着老方法,墨守陈规,必然不能完美地服务于大众,不能解决人们文化需求与落后的展陈方式的矛盾,不能够担负社会赋予的教育功能。长此下去,基层博物馆必然与社会脱节,与人们的文化生活脱节,最后为社会所淘汰。

(三)抓好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

文化遗产保护说到底,应该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做公益事业无疑是要花钱的,但这种投资或投入很难用经济指标加以衡量,它完全不同于商业投资,不能够在投资之前预测回收预期,同时这种投入很难体现一级政府的政绩,因此基层政府很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无底洞”。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文物管理部门在所有的政府部门或单位里属于弱势群体,在政府财政资金分配上没有多少话语权,客观上造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偏少,历史欠账多的局面。因此,在保护资金投入上,必须充分调动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智慧,一是在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上多做实际工作,“勤调研、勤汇报、多展示”,多争取同情分,让各级政府领导加深文化遗产保护的印象和意识,取得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支持。二是在利用社会资金进行保护上多做实际文章,参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地区甚至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进来。

(四)抓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务实与创新

务实与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对关系。谈到务实,就要求我们扎实做好基础工作,文物工作者要能够坐得住“冷板凳”,在平常工作中,少点“花架子”,多点实际内容,在文物保护、文物科研等领域多出成果。当前,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文物工作者大多在本职工作岗位,踏实敬业,务实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许许多多显著成就,但是,在创新上,显得明显不足。谈到创新,就是要求我们打破惯性思维,不偏安于现状,在务实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在保护手段上创新,在保护科技上创新,在合理利用上创新。积极创造新的资源整合机制,推动文化遗产科研、规划、实施,构建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三、近期目标与远景规划

文化遗产保护近期目标与远景规划的关系同样为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如果我们只专注近期保护,不考虑远景,那是鼠目寸光;如果只想到远景目标,不用心近期保护,那是好高骛远。

既要坚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就必须把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和长远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那么,如何把握好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的平衡点呢?

首先,保护文化遗产,尊重文化传统,意味着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精神家园认知,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文化渊源、精神象征和物|承载形式。有了这些基本认知,我们的近期保护目标才能够比较清晰。在近期目标上,可以设定一年计划、三年计划等短期能够实现的和必须实现的目标。一是扎实立足当前的文化遗产基础保护,使得中华传统文明的承载物能够完整、清晰地传承下去;二是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在不改变文化遗产内涵的基础上,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文化外延,做到与时俱进;三是要总结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及存在的问题等等,使短期目标的实现与否在可控范围之内。

其次,在确实做好前期保护的前提下,设定发展方向和保护目标。文化遗产远景规划忌讳的是“假大空”式、或“口号式”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在5年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出10年、20年的奋斗目标。以务实为主要手段,分阶段实施。

因此,在制定近期保护目标和远景规划方面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抓好工作的根本。邓小平同志曾极其精辟地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是规范,制度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因此制定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并且切实可行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尤为重要。基层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应该在《文物保护法》的框架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在古建筑保护维修、摩崖石刻碑刻保护、馆藏文物保护等方面制定便于操作的地方性规章制度,使得文化资源保护能够在完善的制度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护更加完善。

(二)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贯彻与落实

当前,从法律法规上看,文化遗产保护可谓法制健全、措施完善,除《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部级法律法规之外,各地纷纷制定了《实施办法》或《实施意见》,但归结到落实上,似乎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落实是困扰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重要问题。有鉴于此,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落实上,应多下功夫,多做工作。一是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二是要改变原有管理模式,积极主动加强管理,在贯彻落实上探索出新路子和新方法。

(三)制定务实的近期保护目标

文化遗产近期保护目标的制定,应遵循文物工作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保护规划,着力加强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一是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要制定“申报和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二是对已经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要制定“保护维修规划”。三是对近期取得的保护成果要制定“编辑出版规划”。把保护过程中的优秀成果整理出版,实现文化遗产成果社会共享。

(四)文化遗产保护远景规划

中长期规划是人类社会实现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人类对自身发展形势、社会发展趋势进行规律性认识的集中体现。因此,文化遗产保护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必须严谨,遵循客观规律,摒弃不切实际。

四、结语

纵观人类文明史,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就不可能强大。但是,如果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民族文化,没有为本民族所认同的民族精神,就不会有真正的强大。文化遗产正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文明标志与精神支柱。当前,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关注,文化需求、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这也进一步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空间。新形势下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文物工作者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扎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保护动物的必要性篇8

明确了生态教育教训在保护区工作所占的核心地位,就必需要创造必要的条件,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进而促进保护区全面的发展。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掌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本底资料

主要指所在地的地貌、地质、矿产、气候、土壤、生物区系、群落和资源、人口动态、土地类型、生产价值和福利等的基本情况。任何保护区在一开始筹建,就必需从此入手,组织上述各方面的综合考察,撰写成专门的调查报告,为以后的各项工作准备充分的依据。

2制定中、长期生态发展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

有了上述本底资料,就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未来生态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年度行动计划的制定。这样,就可以使各项工作都建筑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一切都有所遵循,不是凭心血来潮或一厢情愿地盲目开展。

3编制生物多样性编目

3.1物种多样性及其遗传变异

首先,尽可能地确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名录;然后对每一物种简要地论述其地理分布、主要识别特征、生物生态学特性、群落成员型、受威胁情况、理论研究或经济价值和栽培管理技术等。对一些分布范围比较广阔(例如在不同性质土壤、海拔高差较大超越地带范围、在阴蔽和阳光充足处都有分布)在理论研究或经济发展有价值的种,注意把其明显的形态变异、物候变化和生长情况差异等标志出来,以便必要时开展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3.2生态系统多样性

尽量把不同原生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演替系列类型以及栖居其中的重要物种列出。

3.3景观多样性

重点列举由不同地质结构、水文特点、生物因素和人为活动所造成的独特景观及其组成的镶嵌体。

4建立展览馆或陈到室展示上述各项内容

目的在于提供参观和研究之用,规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所掌握的资料来确定,但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的要求。要培养一个工作班子负责日常开展普及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要依靠顾问单位的大力帮助。这项工作与发展生态旅游密切相关,应结合起来全面考虑,可作为旅游者服务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

5建立永久样地定位观测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适宜地点,把本区有代表性的原生生态系统及其演替系列类型和栖居其中的重要物种,包括有理论研究和经济发展价值的种类建立。有些可和生态旅游观光景点结合起来,让广大公众能亲身感受和了解大自然实际情况,增加其科学知识,以后能直接参与到实际保护中去。这显示出生态旅游与生态教育培训是密切不可分的。

6创建新的生物多样性产业

对有发展前景的经济物种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适当规模的繁殖、示范和生产基地,也就是说,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产业。这项工作最好与社区合作或委托他们进行,关键在于利益要公平分享。表面看来,这是一项资源持续利用的任务,但实际上,它是生态教育培训结合实际的一课。它将推动生态教育培训与资源持续利用密切结合,并成为保护区进一步发展的支柱和推动力。

7建立一些具有不同接待能力的工作和生活场所

这项工作主要在保护区一些城乡选择适宜地区开展,可建立不同星级的旅馆、休闲度假生态养生庄园和农家乐庭园,以适应各项工作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所有这些场所的建立都要考虑与当地景观协调,最好具有本地的民族风格和民俗的要求,不能把城市的一套原封不动地搬进来。这是发展生态教育培训和生态旅游必需的条件,也是反映保护区发展阶段水平的标志。

8加强宣传普及力度

通过各种传媒大力宣传上述情况,让广大公众了解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工作进展和实施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作用,争取人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开展生态教育培训的方式

保护区具有上述各种基本条件之后,应该说,就完全具备了开展生态教育培训的能力,应大力发挥其作用,以满足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可从下列各方面考虑。

1建立中、高等学校学生生态教育实习和夏令营活动基地

在向主管部门申报备案以后,就可广为宣传,开展有关自然保护和生态发展教育的活动。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要求,灵活编制相应的教材和实习重点,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2建立生态旅游基地

生态旅游是保护区五大功能之一,实际上,它也是生态教育的一种形式。上面所述的各种开展生态教育培训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需的条件。人们通过旅游观光不知不觉地就能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论述的有关自然规律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接受热爱自然和生态保护提出的各种要求,其实,本身就是一类生态教育实习课程。当然,生态旅游是一项产业,是保护区开展生态发展一个最好的结合点,只要做到科学经营管理,既能增强保护区的活力也不会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当然,做过了头也会走向反面。可以说,它是一项有风险的事业。

3建立休闲度假生态养生基地

如果说,生态旅游属于大众旅游的范畴,主要接受游人短期的观光;那么,休闲度假生态养生就在于方便游人通过较长期的度假休养来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接受大自然的熏陶,锻炼身体,享受优美环境的恩赐来达到生态教育培训的目的。

4定期举办保护区管理人员培训班

实践证明,在当前的条件下,我国保护区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对保护区的性质和所承担任务的认识,决心献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才能克服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使保护区沿着生态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为此,定期举办保护区管理人员培训班是保护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要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依靠顾问单位和邀请有关专家协助,共同来完成这项任务。

5定期举办有关自然保护方面的论坛

这是一个交流有关自然保护方面理论和实际研究经验的平台,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参与,为制定有关自然保护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依据和资料,每年1-2次,以适应生态发展文明时代迫切的要求。

6定期举办有关保护区建设和发展专题研讨会根据实际需要选定适当的专题,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参加,每年可举办若干次,目的在于解决专门的问题,促进保护区事业不断发展。

7建立与国内外姊妹保护区互派人员参与领导专题研究和学习交流的制度这是一项扩大保护区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既能从实际工作中吸取它人的经验,也把自己经验传播出去,很值得提倡。

尾言

保护动物的必要性篇9

[论文摘要]作为民法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权击,如何构造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确保财产流转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便成为摆在物权法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就物权法物权变动中第三方地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供参考。|

物权是指人对物进行管领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物权法即调整人对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般认为,物权法属于强行法的范畴。在广泛的商品交换中,从事交换的双方往往并不知道对方财产的来源是否合法以及对方是否对财产具有合法的处分权。为了确保交易的安全,倘若要求受让人必须对对方财产的合法性以及出卖的处分权利逐一调查,这无疑会大大地增加大市场交易的成本,影响交易的快捷。商品交换关系内在地包含着民法物权的变动过程。作为民法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权法,如何构造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确保财产流转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便成为摆在物权法面前的现实问题。我国就物权变动中第三方地保护问题,理论界在善意取得制度、物权行为无因性、公示公信原则等制度的优劣选择上可谓大相径庭:

1以善意取得制度代替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主张该理论的学者认为,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之重要功能在于保护交易安全。在德国普通法时代,因不承认善意取得制度,此项理论是有必要的,但《德国民法典》对于善意取得设有明文,足以维护交易安全,就此点而言,物权行为无因性之理论,可谓已失其存在之依据。

2公示公信原则代替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主张该理论的学者认为,抽象物权行为理论是以区分物权变动当事人内部的物权与债权关系,进而排除债权关系对物权关系的影响来保护第三方,而公示公信原则却从物权变动当事人内部法律关系入手,直接保护第三方对公示的信赖利益,并不改变物权变动当事人内部法律关系的性质,因而,更具有合理性。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公示公信原则为基本原则构建物权变动理论。扬弃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则。

3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为物权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三方作为物权的取得人,其取得的物权不受其前手交易的瑕疵的影响,直接受法律保护。无因性原则根据物权公示原则首先建立第三方保护的客观标准,以此为基础建立符合公示原则的权力正确性推定规则,然后根据这一规则来确定第三方的善意与否,并通过对第三方的保护。

一、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探讨

当前,民法是“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规则”,因而民法也势必要围绕着市场交易的安全、公平和效率价值目标来构建,善意取得制度孕育而生。“善意取得”理论的本质是依法赋予第三方一个针对原物权出让人的抗辩权,使其在自己负有举证责任的情况下保护自己的物权取得。该理论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把第三方的主观心态当作其权利的取得是否受保护的标准,从第三方的主观方面解决了交易公正的问题。尽管善意取得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其实际作用却被不适当的夸大了。善意取得制度以主观善意为条件。决定对第三方的利益是否应予以保护,这符合人们的法律情感,同时这也正是这一制度的致命缺陷。

首先,判断第三方主观上是否是善意的客观标准难以确立。善意取得制度以第三方的主观善意为标准决定是否对其保护,在理论上似乎对保护第三方利益可谓入情入理,但在实务操作中,这些模糊的善意标准使负有举证责任的第三方往往难以举证。

其次,不动产物权变动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物权的领域内。因为建立了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动产登记薄具有对一切人公开的性质,第三方已经无法在不动产物权领域内提出自己不知或不应知交易瑕疵的善意抗辩。再次,善意取得制度本身不周密。善意取得理论不能把依据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与事实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最终区分开来。善意取得的支持者常常设计的保护第三方的情形是:甲将一物出卖给乙,而乙又将其出卖给第三方丙。均已经交付;在甲与乙之间的舍同有瑕疵,而甲提出撤销合同并主张返还原物的情况下,第三方丙依善意取得所取得的所有权(或者其他物权)受到保护,而不受甲的追夺。善意取得对丙的保护的缺陷恰恰就发生在其保护的理论基础上:丙此时取得物权的法律基础是事实行为而不是法律行为。

如依此说,丙与乙之间的法律关系自然中断。这样就在法律上剥夺了丙在其与乙之间的法律关系有瑕疵的撤销请求权。并且。由于乙不是物的真正所有人。其不会承担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因为,丙此时的权利取得是事实行为取得而不是法律行为取得,而事实行为是不能撤销的。

二、对公示公信原则的分析

(一)关于物权变动的公示

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包括物权的产生、变更、消灭应当或者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现出来。不动产物权以登记为公示。动产物权以交付为公示。尽管从表面上看,公示是约束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从最终意义上说,公示手段主要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善意第三方的利益。如果仅仅是为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法律根本没必要设立登记或交付制度,因为双方当事人之问的约定足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不经登记或交付只是依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就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反而更有利于交易的便捷。由于各国法律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公示要求与公示效力结合方式上的不同。

(二)公示的公信力问题

物权变动必需公示,坚持形式主义立法模式的国家无不认为公示是物权变动的必要条件。但当公示权利状态与真实的权利状态不一致时,如何平衡真正权利人和依赖公示的第三方之间的利益同样是物权变动中的又一敏感话题。公示的公信力是指对于信赖虚假公示而为物权变动的主体,将公示的权利关系按形式权利关系处理,使形式与真实的权利关系相分离,并发生独立的法律效力。公示的公信力是以权利的正确性推定为前提的。对于不动产,只要有登记存在,那么法律就推定登记的权利状态存在;对于动产,只要行使权利的人为该物的占有者,就推定该占有者行使权利为合法。公示的公信力重在保护第三方,真正的权利人即使能够举出证据证明公示瑕疵确实存在,而且自己对于公示的瑕疵并无过错,对公示的公信力仍不产生影响,第三方仍可藉公示的正确性推定和自己对于公示的瑕疵不知情而获得保护。

三、物权无因性的理论分析

我们讨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问题有个研究角度界定的问题,仅有买方、卖方的单手交易不应考虑“无因性”问题。与善意取得制度一样,“无因性”问题是针对交易中有“第三方”情况的应从“第三方”的角度探讨“无因性”问题。所谓无因性原则,即第三方作为物权取得人,其所取得的物权不受其前手交易瑕疵的影响,直接受法律保护的原则。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为物权与债权的最终区分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最终解释了不动产物权公示的“公信力”。使得第三方得以放心地对公示物权进行交易。通过比较无因性为前提和有因性为前提下各方当事人的利益状态,证明“无因性”更为科学、更有利于物的流转、更符合交易各方的意思。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使买卖双方的利益均衡,体现了民事主体“平等”的原则;维护了物权的公示公信力。保护了第三方的利益,促进了物的流转和利用。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是科学的、合理的维护了公平和发展。

保护动物的必要性篇10

1.当前形势下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我国生物性资源丰富,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下,破坏了生物稳定性,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据了25%。目前,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1.1栖息地的环境受到破坏

这是导致全球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很多物种被隔离在环境外,迁徙受到影响,导致近亲繁殖数量增加,加快了物种濒临灭绝的速度。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数量剧增,草场迅速退化,沙漠化速度加快,野生动物栖息面积锐减,导致大量野生物种濒危。

1.2过度使用导致资源枯竭

现代人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大量使用生物资源,导致野外物种的数量锐减,同时资源面临枯竭。以爬行类物种为例,其面对的最主要威胁就是被人类作为食物进行捕猎。这种过度利用导致大量资源面临枯竭的境地,威胁到物种的生存。

1.3遗传多样性的丢失

遗传多样性的丢失严重威胁物种的生存,一般情况下,遗传多样性是对物种的进化能力及未来的适应力的一种体现,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在不断缩小,导致近亲繁殖的数量在增加,使得野生动物的抵抗力下降,数量减少,生存受到威胁。

1.4环境污染

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物种的生存,导致食物毒性增加,引发野生动物的肾脏、肝脏或生殖系统中毒,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动物死亡,而且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会增加动物幼体畸形的概率,导致物种数量下降。

1.5外来物种侵入

受到环境质量的影响,大量物种被逼离原来的生存环境,这必然会使得一个地区的物种数量发生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紊乱。据相关报道,人类为了获取大量裘皮,采取措施将狐引入到阿留申群岛,为了生存狐开始捕食当地的海鸟,鸟粪数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导致植物群落发生变化,引发物种的生存危机。我国是遭受生物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必须要引起重视,进而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1.6动物疾病种类增多

随着污染加剧,人为的破坏导致各类疾病的数量在增加,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尤其是群发性的恶性疾病会对动物群体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种群数量减少。在2005年青海湖爆发的野生鸟禽流感,导致6000多只鸟死亡,造成巨大损失。

2.当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及获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对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不断深入,中科院在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著名野生动物研究专家秉志与其他研究人员就向相关部门提议建造自然保护区,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在1956年的时候,国务院批准中科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保护区,随后,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飞速发展,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具体来说,在多年的保护历史中,取得以下几点成就。

2.1中国动物编目与资源调

中科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直十分重视《中国动物志》的编纂工作,到2009年的时候已经相继出版127卷,该书对我国动物种类、生存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同时中科院还建立了动物数字化标本馆,先后编辑出版了多本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丛书。

同时,我国开展了全国性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针对生物多样性的情况进行调查,增加我国野生动物情况的掌握,便于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

2.2建立物种濒危机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物种濒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诸多学者从遗传学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濒危物种的情况,揭示了当前物种受到威胁的情况,除了环境的恶化外,栖息地被破坏也十分严重,对此必须要建立濒危物种管理机制,引入到物种的保护模式,强化野生物种的保护水平。

2.3恢复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与复壮种群

野生动物生存栖息地的保护工作不容忽视,要想使野生动物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关键就要恢复其栖息地,多年来,我国实施了多种珍稀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恢复与种群复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要坚持这一发展模式,恢复物种生存环境,壮大种族,增强物种的抵抗力。

2.4提高野生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技术水平

东南亚地区属于野生动物疫情高发地区,必须要引起重视,不断地强化野生动物疾病预防水平,采取对策提高疾病治愈水平,尤其是对禽流感的治愈水平,有必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制,为我国野生动物疾病预防奠定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