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十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十篇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06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篇1

关键词:诗歌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想象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30-04

作者简介:周建新,男,博士后,副教授,教学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英诗歌对比与翻译。

在当今中国教育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或创新思维已成共识,问题只在于如何在不同学科或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就诗歌教学而言,传统的做法一直走着从背景介绍到文本分析再到文本评价的教学思路,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查询中国期刊网和硕、博数据库,讨论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论文(包括硕、博论文)不超过10篇。可见,在诗歌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至今尚未引起普遍重视。笔者进行诗歌教学10多年,早已习惯诗歌教学的传统做法。然而,随着近几年教育界和社会对创新思维培养呼吁声的逐渐加大,以及一代又一代不同的学生进入诗歌课堂学习,特别是80后、90后要求个性化的学生们进入了课堂,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渐渐地不再如从前那样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了。新一代学生不再那么关心诗人、诗作了,因为这些知识对于他们的未来似乎毫无意义。然而,诗歌和诗歌知识对人及人生是极有意义的。因此,如何保持诗歌教学课堂的传统功能,同时又呼应新形势下学生的现实需求,便成为当下诗歌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对诗歌教学的执著和思考中,认为将传统的重在传授知识的诗歌教学课堂,转变为重在培养创新思维的课堂,不仅是方便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

诗歌是最凝练、最跳跃和最具创新特色的想象性文学体裁。众所周知,诗歌总是具有明显的音乐性、想象性、浓缩性、情感性特征,这些特征使诗歌总是具有含混性,因此诗歌的创作和鉴赏都需要作者和读者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创作者需要想象力建构诗性的意蕴,读者需要想象力来破解或缕析这含混的意蕴,解读出意义。诗歌鉴赏是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即诗歌教学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诗歌进行解读,由此,诗歌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想象力的启发、诱导和激发。而创新思维是一种极大仰赖想象力的思维类型,具有开放性、发散性、特异性、突发性、独创性、新颖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使其具有含混性。我们可以大概明白创新思维的特质,但却很难清晰、具体地剖析其内容,正如我们很难对一首诗穷尽其理解一样,因此理解和造就创新思维都需要极大的想象力。正是诗歌教学和创新思维对想象力的共同依赖,使两者成为近邻,诗歌教学需要发挥学生想象力,也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需要极强的想象力,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就需要培养超强的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启发、诱导和训练,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训练和培养。因此,诗歌教学可以成为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新时期,根据具体需要,将诗歌教学从以往的单纯传授诗歌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转变为既传授诗歌知识、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或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创新思维的特点

一般认为,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感思维)和灵感思维,抽象思维属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属于直感思维,灵感思维则是顿悟式的思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思维这样分类:“我按我们习惯的称呼,把一个人的思维分为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1]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的感性认识的升华。抽象思维以抽象方式进行,即运用抽象材料如概念、数字、理论等,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做出判断和推理;形象思维则对形象材料(表象或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如分解、组合、类比、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主要包括表象、回想、联想、想象、情感等因素。”[2]

创新是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分解与组合,使其具有新功能,是“组织和改造先前已经获得的知识,使之适合当前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3]“创新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引导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2]因此,可以说创新思维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建设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它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密不可分但又不简单等同,而是寓于这两种思维之中,“它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2]因此,创新思维的创造性具体地表现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创造性之中,不能说只有创新思维才有创造性,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就没有创造性,。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篇2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226-02

1 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1.1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它潜在决定着个体创新能力未来发展的类型、速度和水平;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的重要条件,环境优劣影响着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标准。”

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

1.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前提,是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和核心,也是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地理知识;对地理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地理理论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现在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远不只是具有文化知识和俯首贴耳的劳动者”,“整个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气氛必须改变,应使学校中引进一种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这是《参考消息》1998年8月18日头版头条刊载的《亚洲经济危机对教育提出挑战》一文所提出的主要观点。目前,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弊端表现得愈来愈明显,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困难,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普遍都在强调一种创业教育的观念。在选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育而喻。

1.3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创造”是将一种或多种心智运用到内在与外在的材料上,从而产生某种独特的而且具有人生或人文价值的产品思维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概括与间接反映的过程,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性特征和规律。因此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克服传统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具有创造能力,这也是地理创新教育的目的所在。

现代地理教学,主要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将地理学的内容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的分析,即运用数理方法研究地理学。从定性的描述到定量的数量分析,研究方法的转变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因此,地理教学中应该研究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规律;并运用到地理教学实际中,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并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2 创造性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

2.1体现地理综合性特点的创造性思维

一定地理系统内的地理事物,有各种地理要素构成,如自然人文等要素。而且各要素又相互影响、制约,从而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要分析系统内的地理要素的关系,必然要用到思维的综合性,这也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然具有综合性。

但传统的地理教学使学生主要形成了聚合思维的模式,而聚合思维主要是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应用。比如,长期以来,教师只是注重分析气温降水诸要素与其后形成的地理现象的关系。学生就可能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只关注这两要素有关系。而事实上,植物在反映气候类型上更具综合信的特点,它能同时体现气温降水二者的组合特点。可见,地理教学应该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展开思维,将学习过程由“吸引――储存――在线”转向“探索――研讨――创新”,这种创新性思维活动正是紧密联系了地理科学综合性的特点。

2.2体现地理区域性特点的创造性思维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地理事物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因此地理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必须要结合区域性特点。比如罗马、雅典两地都属于冬季温润夏季干燥的地中海式气候特征,气温与降水基本一致,但是两地降水的绝对数量及时间分配是不尽相同的。当我们分析两地农业生产特点时,就要具体地点具体分析。否则生搬硬套,就会得出错误结论。因此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要体现区域性的特点。

2.3体现广阔性特点的创造性思维

地理教学要让学生能从已知的信息中得出众多的答案,同时这些答案还可能发生变化和转移。因此提出问题后,要旨在得到不同的答案,而不是唯一的。因此,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体现广阔性的特点,让学生对问题有多方悬念的意识。比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亚热带及暖温带分界线,也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及湿润地区及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教师若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产生横向联想,得出的正确答案就不会是唯一的。可见创造性思维要体现广阔性的特点。

3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地理教法探讨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地理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是很重要的。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我们在教法上要继承前人的教学方法,并经过创造运用到教学中。

3.1利用情感教育。注重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有关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事业成就大小的主要原因在于意志,志向,毅力等创造性人格因素”。事实上。一个

人,若对任何事物都元信心,他也就很难有什么发明创造。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只重视地理认知教学,而忽略情感教学的现象。要培养学生生创造思维,缺乏情感教育是很难达到的。教师要使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结合,只有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关系,创设愉悦的情景,才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进而培养出创造意识。

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进行有关环境问题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地调查,针对实际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及方法,每人提交一份治理报告。这样,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得出结论,不是被动地接受材料,而是主动地参与发现知识的过程。

3.2创设“问题情境”,提倡探究教学

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情境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一探究一发现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如在讲述北美气候部分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北美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欧洲西部的气候表现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却普遍有大陆性特征,为什么?”学生只有通过比较、综合,才能得出确切的回答。当然,教师的提问不要过于频繁,如果把“弦”绷得过紧,而不让学生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急于点“将”,让学生仓促上阵,很可能“卡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3.3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08-01

当前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光光具有高学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中转站,该时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今后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深造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刻板僵化、唯书唯师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1、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二、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1、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2、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3、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篇4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中学教育;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237-01

一、关于中学创造教育及其现状分析

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一直响亮,新课程的改革也一直是教育的热点,但过去了这么长时间,目前大多数中学教育的现状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使大部分学生成为思维的机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大量的习题训练和考试实际上是一种应试训练。而中学生正是创造性思维大发展的时期,开发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我们在突破旧教育模式的创新中,发现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缺乏统一性、连贯性,存在着认为创造性教育单纯只是学校、教师应完成的任务的片面认识,还存在着单纯从主观因素上去认识和培养的问题。为了有针对性和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弄清影响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主观因素,明白客观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现代教育中缺乏创造型教师。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可主导者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型的教师。要创新教育就应该是全社会从上而下从理念到行动,做好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人们价值观的改变等等。

二、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就创造性思维而言它有四种基本品质: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和精致性。

(一)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是创造思维的水平指标,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

(二)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年龄特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受到各种因素制约,但随年龄的增长,其创造性思维水平逐渐上升。

(三)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独创性,精致性,灵活性,沉思性等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

三、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一)集体思维是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一个人的记忆贮存总是有限的,如果采用集体讨论或举行经验交流会、学术论坛等活动形式,利用集体思维来解决问题,这就可以大大拓宽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范围,有利于克服个人思维定势,集思广益;也可以相互刺激、激励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火花的观点;还可以改进和完善思维观点,提高思维效率。可见,集体思维是能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

(二)在校园里我们不能把过多精力放在既定的规则上,就势必会导致人们在思维上形成定势思维,在行为上墨守成规,这将严重压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创造性思维自身就具有求异性、首创性、多向性、等特征,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在遵守起码的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敢思敢想,在科技活动中敢于动手去做,在实践活动中敢于去闯。在他们顽皮、淘气行为中,往往包含有创造力的萌芽。

(三)评价机制是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人们对人才的界定、社会对学校所赋予的期望,从而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一点我们做的还不够。在人的潜在创造力发挥中,社会给予的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对几乎所有人的影响都极大。。

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青少年具有最富想象力、求新求异、求变求索的特征,青少年时代是培养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要做好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以促使思维的多向性

培养兴趣,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创造思维。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当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某一成功,定然产生愉快的情绪,若是不断得获得成功,则学习和愉快情绪就会建立稳定的神经联系。

(二)构建自主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以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1、提供和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欲望,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更要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习惯,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提出新见解、新看法。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篇5

【关键词】地理知识特点创新素质培养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广泛性、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时代性很强,而地理知识的这些特点特别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科是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

(一)发挥地理知识内容的广泛性和时代性,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到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

(二)发挥地理知识实践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地理科学实践性较强。较强的地理技能对学好地理和运用地理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主要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吸纳信息以及进行科技小实验等基本技能。

地理课堂教学及一切课内外教学活动,均表现为信息的交换。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收集信息技能的高低。因此,地理教学中,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技能。即教会学生学会听课,学会看地图,学会看地理图表,学会基本观察和观测,学会发现各种地理表象等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掌握收集信息的技能就能收集到尽量多的地理信息,然而这些原始的地理信息还是混沌的杂乱的,要使其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技能。即教会学生记地理笔记,将地理信息反映到地图和图表上。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形成有序而系统的地理知识。各地理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只有掌握各地理事象的内在的本质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吸纳信息的技能便成了关键。“吸纳”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重要的在于透彻的理解。即通过分析地图,地理图表中以及地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差异,创造性地把各种地理知识组合在头脑中。对地理事象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及某些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否正确,往往还需通过观察、观测及地理科技实验加以验证,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观测及科技实验技能亦不容忽视。教师可将地理知识设计成地理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观测及科技实验,重新“发现”,予以培养。

(三)发挥地理知识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表现在它所研究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组成有机的整体;它是将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融汇为一体,成为统一的地理知识体系。因而地理知识能够从整体上反映人类周围的客观世界——地理环境。

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对于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形成观察认识事物的整体观念有重要作用,因而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地理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不断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决定了学生多问题性,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对好多问题要进行多方面考虑,因而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

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

(四)发挥地理知识区域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

地理知识的区域性主要表现在其知识内容都是反映具有明确界定范围的具体区域的地理特征或规律,换言之,即地理知识都是以具体的地区(小到以我国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乡土地理,大到全球范围的世界地理概述)作为认识和研究的单位。

地理知识的区域性方便我们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创新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学习。

总之,地理学科有着其显著的知识特点。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并发挥这些特点,在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饱满的热情多给学生以激励、唤醒和鼓舞,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篇6

(巴东县民族实验中学湖北巴东444324)

【摘要】正创新是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很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http://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学生思维;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性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数学教师;思考能力;内在要求

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也是今后发展趋势。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人才的贡献,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创新人才。胡锦涛同志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前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光光具有高学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中转站,该时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今后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深造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刻板僵化、唯书唯师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1.1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1.2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2.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2.1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2.2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2.3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2.4针对性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兵法上强调迂回,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亦如此。当一个问题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视,间接求解,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这一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功能。

2.5有机地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问题进行发散,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创新性思维基本成分包括集中性与发散性思维,所谓集中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按照一般的单一模式,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联想到更多的解决问题方案,这些方案不一定都具有价值,需要评判、筛选、提炼、升华。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和归宿,两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够单单从集中性思维或者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应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3.借助设疑质疑释疑,再设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指学生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地探究问题实质及问题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品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问题发展的顺序构思设疑,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开始.当学生从第一次认识中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把第一次认识中的矛盾鲜明地地提示出来,让学生陷入重重谜团之中,迫使学生不得不进行深思.通过释疑,使学生豁然开朗,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的体质.由此可见,通过设疑质疑释疑,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生.例如,如果抛物线y=-x2+2(m-1)x+m+1与x轴交于a、B两点,且点a在的x轴的正半轴上,点B在x的负半轴上.

(1)求m的取范围;

(2)若oa:oB=3:1,求出m的值和此时抛物线的关系式;

(3)设(2)中的抛物线与轴交于点C,抛物线的顶点为m,问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paB的面积等于BCm面积的8倍?若存在,求出p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学生在解完问题(2)后,得出m1=2,m2=-,教师要鲜明地指出,其中m2=-是否符合题意?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篇7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特点

引言:创新是当前社会中各个行业中,关注度最高的焦点,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也需要进行创新,这个创新除了教学方面的创新,还要从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发挥其想象力,对其发散思维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1.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的特点

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创新思维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育,所以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可以充分的引导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发散思维入手进行培养,帮助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可以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帮助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思路。对低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发散思维作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第一,敏锐

在学生发散思维中,敏锐性主要是指学生对观察的事物的敏感度,可以将事物中不寻常、缺损等部分特征找出,可以根据自己的敏锐性,将问题解决。在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敏锐性进行培养,让学生主动的发现数学问题,并利用自己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将遇到的数学问题解决。

第二,流畅

在创新思维中,发散思维有个流畅性的特点,在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其发散思维将发挥其作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是在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其思维较为敏捷、迅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多种解决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其思路是畅通的,思维是活跃、敏捷的。

第三,变通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变通,也就是随机应变,也就是俗语中的“不一条道走到黑”。发散思维就具有随机应变的特性,在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变通能力,要让学生不受常规知识、解题方法的束缚和限制,要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敢于大胆的构想,转变思路,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创造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散思维,其除了以上这些特征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特征,例如独创性、创新性等。发散思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2.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学生学习、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解题能力,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分析,要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入手。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有很多,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活跃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一,在疑问中培养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喜欢问为什么,所以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在疑问中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疑问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对学生问题的见解,学生针对数学教学中有疑问的地方,有不同的见解,学生的想象力、思维活跃度非常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会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从数学疑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第二,在变化中培养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是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将数学问题中的主语等进行转变,使其接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的问题分析,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第三,在想象中培养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这是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中可以充分利用的,面对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将其想象成自己喜爱的水果、饮料等问题,通过想象,将遇到的数学问题解决。想象力是发散思维培养中的关键因素,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需要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锻炼和提升。想象力促进发散思维能力等的培养,所以在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要从学生的特点、学习状态等入手,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小结

数学在生活和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在低年级教学中,是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永兵.活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9(09):41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篇8

   摘要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

  关键词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一、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的表现。什么是创造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既指思维过程,又指思维产品,也是思维的个性特征。这里的“产品”,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或者是强调思维产品,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给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越强,_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

    过去,,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的。

    第一阶段(约1869-1907年):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F.Gallon)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977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

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这阶段没有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约1908-1930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

    第三阶段(约1931-1950年):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法。

    第四阶段(约1950-1970年):此阶段以吉尔福特(G.GUilfo川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次题为《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他指出了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号召必须加强创造力的研究。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性研究的一个动力。

    70年代之后,20余年来,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了。

    对于创造性的探索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探索富有创造力的人究竟是什么特点。例如,梅肯诺(mackin-。刘在1960年曾分析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和创造力较差的建筑师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灵活程度、自信心、专心创新程度、勤奋等方面。有些研究者指出,它有创造力的人所以能超过缺乏创造力的人,在于他的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人格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探索有创造力的人的智力过程,一般地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发散思维过程。有不少研究表明创造力或创造性与智力、特别是智力的天赋因素有关系,但不呈现高相关。

    从以上不同的4个阶段和围绕着两个主要方面对创造性探索的结果来看,创造性思维确实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且也有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与个性人格特征相联系。,表现出创造力的个性差异,亦即创造性或独创性的智力品质。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篇9

【关键词】政治课思维创造力

Cultivatestudents’creationarycreativityinpoliticsclassteaching

ZhengBailing

【abstract】i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onlydoingthefollowingjustcancultivatestudents’creativity,tobebasedontheharmoniousanddemocraticclass,totreatteachersandstudents’mutualoppugningasthenecessaryway,totreatthecultivationofthecreationarycreativityastheimportantclassteachinggoalandtolaunchthecreationaryextracurricularactivityactively.

【Keywords】politicsclassthoughtCreativity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与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等艰巨任务,必然要在创新素质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把学生培养成善于思考,富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性人才。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出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我们应该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1.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往往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热情,对学习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起推动作用,反之则会起抑制作用。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态度积极,思维状态活跃,思维训练有效,才能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创造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发掘教材内或引入社会实际中学生急于了解、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主线,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吸引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师生共同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方式,它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包括教师质疑和学生质疑两个方面。

教师的质疑是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起点。要想提出好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掌握创造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学习思维科学知识,掌握思维的规律,特别是要注意自己思维的灵活性。教师一般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利于学生思维训练的问题,这类问题应该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或社会热点、学生的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

学生的质疑是发散思维培养的结果。人的认识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人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进行大胆质疑,这包括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某些问题时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等等,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大胆质疑,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如果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引发质变,发散就变成了创造。

3.把创造性思维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创造性思维是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其特征之一是积极的思维求异性。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果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在宏观上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思想,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则是从微观上需要具体把握住的每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问题分析,都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复杂的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等现象,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去认识、分析、判断。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社会实践的丰富和补充,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就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功范例。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跳出固有的框框,不受所谓“标准答案”的限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标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思想政治课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通过所学的某一原理去解释相关社会现象的联想方面的训练;针对某种现象提出解决途径的想象训练;丰富某一哲学原理、道德内涵、法律法规的引申训练;对某种理论、看法提出批判反驳的逆向思维训练;对自己或同学的错误提出纠正方法的批判性思维训练等等。

4.开展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多渠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思想政治课是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涉及到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重要方面,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走向社会实践。创造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篇10

一、人的创造性思维结构及特征

创造性思维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往人们的思维过程,而是以“新、独、特”的差别来产生新事物的、思维主体独到而新颖的思维活动。故此,人们也把创造性思维称为求异性思维。“异”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成为人们进行思维创新的目标导向。认知理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的精华是同中求异,是一种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离不开创造想象的参与,并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征。从原以为没有联系的两个或多个的事物中发现联系,这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所在。

服装设计等艺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在教学中以大自然或身边的点滴引导同学善于观察、总结,把美的东西保留在脑海中,体会、琢磨其中的奥秘,从而产生形象思维或逆向思维,并从形象中抽出自己需要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系列作品,最后选择能得到认可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作品,遵循作品结构、功能和谐统一的原则,竭力追求形式的突破,创造出别出心裁的作品。

二、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打破种种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以思考问题为中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答案。

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设计构想,把已经明确或被限定的因素作为发散思维的中心,据此展开想象。整个思维过程呈散射状,具有灵活、跳跃和不求完整的特点。

“灵活”就是要寻求变化,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能把思维局限在一个思路上,去钻牛角尖;“跳跃”就是要让想法和想法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不求完整”就是对每个想法都不过早地加以限制或评价。不管想法行不行要先想出来再说,反对求全责备和乱加否定。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项思维为多项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在以“荷韵”为题的仿生设计中,最常见的想法是以荷花中最典型的花瓣为设计原形,根据服装结构和人体的运动规律,进行大小重复、方向重复等服装款式的造型设计。荷花、荷叶装饰在臀部的成为裙子造型,果实莲蓬和生长在泥中的藕等可作为腰带、项链等服饰。这些几乎完全是荷花的自然造型,在设计上缺少新鲜感。而运用发散思维则可以将荷花抽象化,将荷花荷叶漂亮的色彩和摇曳多姿的风韵神采与服装造型设计结合,同时根据人体的特点进行服装的空间造型设计,形成自然的协调美和次序美。这样更能表现出“荷韵”的主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除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外,还可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的各种思维。例如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以相同的款式、外型设计出不同款式的服装,以此拓展思路。

在结构设计中,以原型样板为基础,进行转换的设计训练,寻求结构对服装的立体装饰。要注意的是,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结构基础,否则结果将大相径庭。由此可见,发散思维极为注重想法的数量,因为想法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质量也就越高,创造力也就越强。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就是创新,关键在于“新”和“异”。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创造性地设计出服装款式来。作为服装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思路,鼓励学生“与众不同”。

在服装设计的主题表现上,鼓励他们对已有知识做出独特、新颖的转换和组合,可以鼓励学生寻求新颖的切入点。例如,笔者曾经以“未来世界”作为设计主题,大多数同学便想到了低碳、环保、计算机、克隆、飞船等。也有少数同学把“战争”作为构思切入点,用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军装、刺刀、硝烟等形态来体现服装,从而抒发了自己向往和平、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着实爆了一个冷门,赢得了大家的注意。

在工艺结构上,也可以寻求与众不同的处理。例如,打破常规的位置,以面料的反面卷边为装饰,缝边外露为点缀等。这样的“标新立异”可以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构想出一些出乎人们意料的新方案,思维不会落入俗套,效果新奇独特。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服装设计中,很多人注重于追求灵感,认为灵感一来,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其实不然,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师,还应该熟知结构、工艺知识。灵感往往只能解决某方面的问题,但一件服装的设计,要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伴随不同形式的“灵感”出现。那么,最初的灵感设计目标出现和确定之后,怎样才能通过相应的服装表现形式,为后发的灵感提供一条通道呢?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质疑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运用表现手法,形式对称不对称,采用什么面料,给什么人穿着,用在什么季节和场合等方面,一一把问题搞清楚。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说过,设计师要在平时培养自己制作的眼光,才能准确捕捉形态。在复杂的制作实践中,特别要注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服装设计中的一个难点。

学生在实践中不但要能提出问题,同时还要有自己为自己寻找答案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在某个限制种类的服装设计中,自己可以在收集、查阅相关资料中设疑、解答。例如,要设计一款女士西装,可以自己提问:可以是双排扣吗?答:可以,单排扣和双排扣各有各的款式和风格。可以和其他材质的面料拼接吗?答:可以,但要考虑拼接的部位和选择合适的拼接材料,从而让服装的款式更丰富、更新颖等等。从提问和解答过程中,不断开拓设计思路。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