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光化学烟雾防治措施十篇光化学烟雾防治措施十篇

光化学烟雾防治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4:21

光化学烟雾防治措施篇1

关键词:烤烟,常见害虫防治措施

 

烤烟从苗床进入大田进行移栽后,很快就进入大田生长期。随着烟叶的不断生长,害虫的为害也会日益严重,特别是进入旺长期,为害更为严重。叶片被害后生长缓慢、破损、残伤、卷曲,降低了烤烟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影响了成丝率,严重时整片叶片全部被吃光,仅留叶脉,失去使用价值,给烟农带来很大损失。故防治烤烟大田害虫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烤烟大田常见害虫概述

1、烟蚜(桃蚜)

(一)主要形态特征

有5种形态:

a、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2.0mm,体黄绿或绿色。b、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2.0mm,绿色、红色或淡黄色。c、干母:体较大,有红、粉红、绿等色。d、卵:椭圆形,长0.44毫米,初产时淡黄色,后变黑色,有光泽。e、有翅雄蚜:与有翅胎生雌蚜相似,但较小。

(二)生活习性及发生动态

烟蚜有明显的趋嫩性,大多密集在叶片背面和烟株顶部嫩叶以刺吸式口器吸取烟株汁液。烟株团棵旺长期其种群快速增,烟株现蕾打顶期其种群数量达到高峰。

山西烟区一年10多代。4月下旬产生有翅蚜迁飞,继续胎生繁殖,直到秋末冬初又产生有翅蚜迁飞到越冬寄主上,生出无翅卵生雌蚜和有翅雄蚜,交配后在越冬寄主植物上产卵,10月下旬以卵入冬。

(三)为害情况

烟蚜为害造成烟株生长缓慢、顶叶卷曲、烟叶品质和产量下降,有翅蚜还传播黄瓜花叶病等多种病毒病,造成大面积的为害和损失。。

2、烟青虫

(一)主要形态特征

烟青虫成虫(烟夜蛾)为体中型的黄褐色蛾子,体长14—18mm,翅展27—35mm,前翅长度短于体长,翅上肾状纹、环状纹和各条横线较清晰。幼虫体色变化大,有绿色、灰褐色、绿褐色等多种。。老熟幼虫绿褐色,长约4mm,体表较光滑,体背有白色点线,各节有瘤状突起,上生黑色短毛。

(二)生活习性及发生动态

在山西一年2—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5月上旬成虫出现,5月下旬达到高峰。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烟叶背面及杂草丛中等隐蔽处,夜间和阴天活动。卵产于中上部叶片近叶脉处(前期)或果实上(后期)。初孵幼虫昼夜取食,3龄后白天潜伏烤烟下或土缝中,夜晚和阴天取食叶片、嫩茎、花果。成虫对萎蔫的杨树枝有较强的趋性,对糖蜜亦有趋性,趋光性则弱。幼虫有假死性和自残性,可转果危害。

(三)为害情况

为多食性害虫。。幼虫为害顶部心芽和嫩叶,严重受害时,叶片仅剩叶脉,留种株现蕾后,蛀食花蕾和蒴果。

3、斜纹夜蛾

(一)主要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0mm左右,翅展35—46mm,体暗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从毛,前翅灰褐色,花纹多,内横线和外横线白色、呈波浪状、中间有明显的白色斜阔带纹。

幼虫体长33—50mm,头部黑褐色,胸部多变,从土黄色到黑绿色都有,体表散生小白点,冬节有近似三角形的半月黑斑一对。

(二)生活习性及发生动态

一年4—5代,成虫白天潜伏在叶背、杂草下或土缝等阴暗处,夜间出来活动。每只雌蛾能产卵3—5块,每块约有卵位100—200个,卵多产在叶背的叶脉分叉处,经5—6天就能孵出幼虫,初孵时聚集叶背,4龄以后和成虫一样,白天躲在叶下土表处或土缝里,傍晚爬到烟株上取食叶片,7、8月份为害最为严重。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对杨树枝杷具有较强的趋向性,对糖、醋、酒味很敏感。

(三)为害情况

幼虫啃食烟株嫩叶嫩头,共6龄,4龄后进入暴食期,可吃整个叶片,仅剩叶片主脉,又能转移为害,造成严重减产。也可为害烟花和果实。

4、金龟子

(一)主要形态特征

为害烤烟的金龟子主要有铜绿丽金龟和棕色金龟等。其幼虫(蛴螬)通常弯曲成“C”形。铜绿丽金龟成虫体长18—21mm,宽8~10mm。背面铜绿色,有光泽。棕色金龟成虫体长20cm,体宽10cm,体棕褐色,具光泽。

(二)生活习性及发生动态

1年1代,3月初化蛹,夏初成虫开始为害烟叶、新鲜核桃枝和果树叶。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初见成虫,6月中、下旬为害盛发期,7月初仍有零星虫口出现,7月中旬后,成虫迁往其他寄主植物上取食。昼伏夜出为害,迁飞性和趋光性较强。傍晚7点左右开始活动,10—11点取食活动最盛。黎明时,成虫潜伏于烟株根部、土壤、杂草或秸杆内。成虫取食期间也是交配产卵的季节。夏末初秋成虫开始产卵,秋末初冬以幼虫越冬。

(三)危害情况

主要以成虫咬食烟叶,烟叶被食成孔洞,缺刻,重的叶肉被食,仅剩下叶脉,烟株呈扫帚状,有的烟株生长点也被吃光,被迫重栽。幼虫有时也能为害烟株。

二、烤烟大田常见害虫防治措施

1、烟芽的防治措施

(一)及时打顶抹杈;

(二)团棵旺长期和现蕾打顶期,每亩用10—15g蚜虱净或一遍净或蚍虫啉兑30—45kg水喷雾防治,也可用1500倍抗蚜威(辟蚜雾)或30%乙酰甲胺磷500倍液喷雾防治,还可用50%抗蚜威微粒剂3000—5000倍液或10%一遍净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重点喷雾嫩芽及叶片的背面。

2、烟青虫的防治措施

(一)综合防治措施

秋末冬初至早春进行深耕冬灌,将越冬蛹杀死,减少虫源,发现为害症状采用人工捕杀方法进行。结合中耕管理,发现在烟心叶和嫩叶有缺刻的烟株,认真查看叶片正反面捕杀幼虫。同时检查有鲜虫粪的烟株。取萎蔫的杨树枝,每枝长30cm左右,每10枝扎成1束,用竹竿绑挂好后插在烟田,每亩15—20束,使束叶靠近烟株心叶,可诱来大量蛾子隐藏在束叶中,次日清晨用捕虫网震落捕杀。

(二)药剂防治措施

在烟青虫孵化盛期,用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25.5g/hm或40%辛硫磷乳油300—600g/hm进行喷雾。在幼虫期,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80%敌敌畏兑水1000倍或者24%万灵水剂兑水1500倍进行喷雾。

3、斜纹夜蛾的防治措施

(一)综合防治。

a、采用黑光灯、糖醋液、杨树枝杷等诱杀成虫;b、成虫产卵盛期人工摘除卵块,初龄幼虫集中为害时,捕杀幼虫或采摘被害叶片;c、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减少虫源;d、生物防治:幼虫孵化盛期,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可湿性粉剂(10亿piB/mg)40—50g制剂/亩兑水喷雾。

(二)药剂防治

在卵孵化盛期,可选用40%辛硫磷乳油300—600g/hm,40%乙酰甲胺膦乳油500—1000倍液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25.5g/hm进行喷雾。

4、金龟子的防治措施

(一)综合防治措施

a、冬春季翻田块暴晒,杀灭幼虫、蛹。b、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傍晚于烟田内插金龟子喜食的新鲜核桃枝或果树叶,在树枝上喷洒90%敌百虫800倍液诱杀成虫;也可在黄昏后,在田硬上点燃小火堆进行诱杀或打手电进行人工捕杀。

(二)药剂防治措施

在傍晚,可采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液或90%万灵可湿粉30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叶面喷雾,让其咬食后中毒死亡。

参考文献:[1]百腾纲学堂,《烟蚜对烟草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eB/oL],百腾学堂农林渔牧专区,2009-7-12。[2]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烟青虫和金龟子的防治》[J],《农化市场十日讯》2006/31(总第456期):31。

光化学烟雾防治措施篇2

   关键词:汽车尾气污染危害

   汽车是现代人类的重要的交通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在人们出行方便的同时,汽车尾气对人类生存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 

   据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中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分担率调查显示,目前机动车氮氧化物造成的污染占城市空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的比例已上升到40.1%,一氧化碳的污染比重达到94.1%。 

   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环境质量,并直接危害市民身体健康。 

   汽车排放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尾气排放,燃油蒸发排放和油箱通风。后两方面所造成的排放物相对第一方面来说要小得多,通常后两方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为总排放量的1%-2%,碳氢化合物为20%左右。因此,汽车排放主要来自发动机燃烧产生的尾气。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苯、硫化物、芳烃和烯烃等有害气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其中一氧化碳与人体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氧的250倍,因而能阻止血红蛋白向人体组织输送呼吸到的氧气。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在50UL/L以上时,冠心病患者就会感到胸痛,并使心电图发生变化,还可以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动脉硬化、脑溢血和末梢神经炎等症状,对胎儿和幼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更大。 

   有证据表明,汽车排气中许多烃类化合物有致癌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化合物本身的直接效应,还有许多物质的协同作用至今尚不清楚,据美国环保机构统计,美国每年的癌症病例中,约58%是由空气排气引起空气污染造成的。 

   氮氧化物能导致人的呼吸困难、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症状,同时使肺功能下降。尤其是儿童,即使短时间接触氮氧化物也可以造成咳嗽、喉痛。 

   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不但增加了大气污染,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这些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会生成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光化学烟雾是机动车排出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在特定的气温条件下,即静风、湿度低、温度高、并在阳光长时间照射时会产生一种复杂的烟雾,这种烟雾叫“光化学烟雾”。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首先发现了光化学烟雾。每到秋冬季节,许多人的眼睛轻度红肿,嗓子疼痛,甚至还有人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潮红,丘斑疹等;人们还常会产生呼吸困难和疲乏的感觉。1955年九月,严重的汽车尾气加上气温偏高,洛杉矶再次出现了光化学烟雾,而且浓度非常高,光化学烟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呼吸道功能,特别是损伤儿童的肺功能;引发胸痛、恶心、疲乏等症状,导致了几千人受害,两天之内就有400多名65岁的老人死亡,生长在郊区的蔬菜全部由绿变褐,无人敢吃;水果和农作物减产,大批树木落叶发黄,几万公顷的森林有四分之一以上干枯而死。继1943年洛杉矶发生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后,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也先后出现了这种烟雾。我国虽然只在少数城市发现过光化学烟雾,但随着城市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很多城市也都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去年深圳机动车共排放碳氢化合物约2.3万吨,一氧化碳17万吨,氮氧化物4.5万吨,而排放总量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由于深圳北部受山脉阻隔,遇到夏秋静风、光照强烈的天气,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很有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目前,汽车尾气控制和治理已成为世界重要课题,发达国家由于汽车总体技术较为先进,汽车尾气控制技术也较为先进,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在正向超低污染排放和零排放迈进,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许多控制技术处于探索和试用阶段,但我们正努力与国际接轨。

   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措施有很多方面:可以使用清洁能源,如使用甲醇或改为电驱动;还可以改进操作条件,如改进气-燃料油的比例,改进内燃机设计,改进燃料油和其他添加剂的性质,如使用无铅汽油等,这些措施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世界共同努力和关心下一定能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更有效,更完善的尾气净化技术,为地球大气环境净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爱红,李丽,丁国良.浅谈汽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科技资讯.2007.(04). 

   [2]吴国正,马丽萍,贺克雕.汽车尾气的污染与防治[J].广东化工.2007.(05). 

光化学烟雾防治措施篇3

关键词:森林叶部害虫种类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210-02

乌尔旗汉位于大兴安岭西麓,施业区总面积为592606公顷,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2'~122°40',北纬49°15'~49°52'。平均坡度为150左右,海拔高度在700~1400m之间。属大陆性气候,无霜期短,温差大。年平均气温在-2.6℃~-5.2℃之间。低温、霜冻是乌尔旗汉林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植被以森林为主,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和白桦。土壤主要是棕色针叶森林土。

乌尔旗汉林区分布的森林病虫有1300多种。按分类系统分属于13目136科1297种,已鉴定到学名的有656种,其中乔木病虫486种、灌木病虫143种、苗木病虫27种。主要森林叶部害虫有:落叶松毛虫、落叶松鞘蛾、中带齿舟蛾等。

1落叶松毛虫

1.1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28~38mm,翅展69~85mm;雄虫体长25~35mm,翅展57~72mm。体色变化大,浅灰色至黑褐色。头、胸及前翅色较深,腹肌后翅色较浅。前翅宽大,斑纹变化较大。后翅赭色,中间有淡色斑纹。雄蛾触角羽状。雌蛾触角栉齿状。

卵:椭圆形,长68~72mm,宽1.75mm,初产为淡绿色,后变为褐色。

幼虫:老龄幼虫体长68~72mm。体色变化大,烟灰色、灰黑色或灰褐色。全体被长毛束,特别是两侧;背毛黑色,侧毛银白色。胸背部有两条明显的蓝黑色毒毛横带。

蛹:体长40~60mm色,被灰白色茧,上缀毒毛。

1.2发生规律

落叶松毛虫经常发生于海拔200m以下,背风向阳、林地干燥、林分稀疏的10年生以上的人工落叶松纯林。造成大量发生的内因是该虫产卵量、孵化率高(95%左右),通常情况下幼虫死亡率低。外因是具有丰富的食料、光线、干燥、温暖的林地等。落叶松毛虫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大约10年出现一次周期性的猖獗危害。

1.3防治方法

1.3.1营林技术措施

在常发区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混交林,建立自控能力强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林木稀疏、下木较多的成片林地,应进行封山育林,创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环境;同时对郁闭度较大的松林,加强抚育,对现有纯林、残林和疏林补植速生阔叶树种,逐步诱导,改造为混交林。

1.3.2生物防治措施

(1)招引益鸟:在虫口密度较低林龄较大的林分,可悬挂人工鸟巢箱招引益鸟。此方法已在林区广泛应用。

(2)阿维菌素防治:可实施地面喷烟,也可进行飞机超低量喷雾防治落叶毛虫。

(3)人工(物理)防治:可采用人工摘除卵块、蛹或根据成虫具强趋光性的特点,使用高压电网诱杀成虫的方法降低下一代松毛虫的虫口密度。

(4)植物杀虫剂防治:采用1.2%烟参碱喷烟防治幼虫,效果比较理想。

2落叶松鞘蛾

2.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mm,翅展8~11mm,前翅面为银灰色,雌成虫触角长为26~27节,腹部较雄虫粗壮,前翅超过腹部末端部分短;雄虫触角长度为27~28节,腹部细小,前翅超过腹部末端的部分长。

卵:卵产在针叶的背面,非常小,只有针尖大小,呈米黄色,半球形。

幼虫:幼虫共4龄,老的幼虫暗黄褐色,前胸黑色,有光泽。胸足3对,为黑色,腹足退化,只有1对臀足。

蛹:蛹初为鲜红色,后变为黑褐色,体长2~3mm。

2.2生物学特性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年发生1代,成虫从6月上旬至7月上旬均可见到羽化。羽化高峰时间是每天上午10时左右,此时成虫大量交尾。交尾后一天便可以产卵,产卵量平均为19枚,产卵期只有1~2天时间。交尾后的雄成虫便死去。卵产于针叶的背面。成虫平均寿命为4天。另外成虫具有强的趋光性,白天多集中在林缘活动。卵期大约15天左右,幼虫于7月中旬大量出现,幼虫孵化后直接潜入叶内取食叶肉,受害叶片外表呈锈褐色的条痕。幼虫第一、二龄期一般无鞘,3龄时开始制鞘,并在鞘内越冬。

2.3防治方法

落叶松鞘蛾是乌尔旗汉林区的优势种、常见种之一,其一生完全在落叶松树体上生活。在大龄幼虫期负鞘生活,且能大量取食落叶松的树叶。因此其防治技术主要有: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1)物理防治:根据落叶松鞘蛾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利用高压电网进行诱杀,控制该虫局部地区的虫口密度。

(2)生物防治。

①性引诱剂防治:在成虫羽化期,利用落叶松鞘蛾成虫性引诱剂配高压电网进行防治,防治效果比较理想。

②在4龄幼虫期,使用生物农药阿维菌素、烟参碱进行喷烟防治,或使用灭幼脲进行喷雾防治,防治效果都很好。

3中带齿舟蛾

3.1形态特证

成虫:前翅暗灰色,略带棕色,在翅前缘1/3处至2/3处有两条灰白色波曲细线,在翅后缘1/2处几乎相接。因此该虫被称为中带齿舟蛾。翅展约40mm。后翅灰褐色,中央有一黑色斑点。

卵:圆形,灰白色。大小在2mm左右。

幼虫:幼虫共有5龄,老的幼虫体长为38~50mm,头部黄褐色,有光泽,体为青绿色,形状像纺锤形。

蛹:鲜红褐色,黑褐色,有光泽,体长20mm,腹末有一根刺。

3.2生物学特性

中带齿舟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枯枝落叶层下越冬。6月末老熟幼虫开始下树,7月上旬开始化蛹,蛹开始时为鲜亮红色,后变为红褐色,最后变为黑褐色。笠年4月中旬开始羽化,到5月中旬羽化结束。成虫具有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交尾后的雌蛾过1~2天便产卵于白桦树枝上,每个雌成虫产卵量160~280粒,大发生时可达600粒,猖獗阶段末期产卵量下降,一般为100粒左右。成虫寿命为6天左右。4月末为产卵盛期,5月下旬产卵结束,卵开始时为黄白色,后变为灰色。5月中旬卵开始孵化,初孵幼虫浅灰绿色,在野外受惊后可以吐丝下垂。4~5龄的幼虫为暴食期,从5月下旬到6月末为幼虫为害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下树,7月上旬开始化蛹,

蛹期最长,约有9个月时间。

3.3危害状

在树冠上部数量较多,主要取食叶部,多数在叶边缘开始取食,形成缺口,严重时叶片象网一样。

3.4防治技术

(1)灯光诱杀:每年的4月下旬可以在蛹较多的地块进行设灯来大量诱杀成虫,对降低虫子的数量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2)幼虫期喷烟喷雾防治:由于该虫的发生范围集中连片,且此时树冠部已经郁闭,有利于笼住烟雾,可以集中在6月上旬进行喷烟喷雾防治,防治用药主要以环保型生物农药为主。

(3)加强营林措施,改善环境条件,保护害虫天敌。

由于人为大量采伐兴安落叶松,使天然森林退化为以白桦林为主的次生林,如果利用人工措施促进推进次生林改造,增加针阔混交比例,将有利于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有利于扼制白桦食叶害虫的大发生。另外据调查发现,在白桦林内,有各种食虫鸟5种,捕食蜘蛛6种,寄生蜂及寄生蝇和病毒等。

参考文献

[1]王立纯.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法[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

光化学烟雾防治措施篇4

除火山爆发、煤田、油田放出的有害气体及腐烂的动植物等自然因素造成大气污染外,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等均可造成大气污染。

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即颗粒状污染物和有害气体。

悬浮颗粒物污染与人体健康

空气中可自然沉降的颗粒物称降尘,而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颗粒物通称总悬浮颗粒物,其中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因粒小体轻,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飘浮范围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可在大气中造成不断蓄积,使污染程度逐渐加重。可吸入颗粒物成份很复杂,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例如可吸附各种金属粉尘和强致癌物苯并芘、吸附病原微生物等。

可吸入颗粒物随人们呼吸空气而进入肺部,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不同的部位,粒径小于5微米的多滞留在上呼吸道。滞留在鼻咽部和气管的颗粒物,与进入人体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产生刺激和腐蚀黏膜的联合作用,损伤黏膜、纤毛,引起炎症和增加气道阻力。持续不断的作用会导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滞留在细支气管与肺泡的颗粒物也会与二氧化氮等产生联合作用,损伤肺泡和黏膜,引起支气管和肺部炎症。长期持续作用,还会诱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并出现继发感染,导致肺心病死亡率增高。

当大气处于逆温状态时,污染物便不易扩散,悬浮颗粒物浓度会迅速上升。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发生烟雾事件时,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含量比平时高五倍,引起居民死亡率激增,四天内较同期死亡人数增加4000余人。由此可见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突然增高,对人类健康能造成急性危害,对患有心肺疾病的老人和儿童威胁更大。

悬浮颗粒物还能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阻塞皮肤的毛囊和汗腺,引起皮肤炎和眼结膜炎或造成角膜损伤。此外,悬浮颗粒物还能降低大气透明度,减弱地面紫外线的照射强度。紫外线照射不足,会间接影响儿童骨髂的发育。有的城市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这与全市悬淫颗粒物污染严重有着紧密关系。一个城市最浮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地面扬尘,二是燃煤排放的烟尘。因此,在紧急措施当中,关于控制扬、尘就有四条措施。一是加强对施工工地和拆迁工地的扬尘的管理,市区所有工地必须做到围档、路面硬化、洒水、密闭运输、防治料堆扬尘等措施。同时,要加大道路遗洒的检查力度。二是扩大道路的喷水清洁措施。三是加强市区料堆、煤堆、灰堆的防治措施。四是完成已建成道路、裸露地面的绿化和铺装。

除外,发展区域集中供暖,《减少分散烟囱,也可以减低烟尘对大气的污染;改造锅炉、改进燃料的燃烧方法,安装净化除尘设备,可达到消烟除尘的目的;利用一切空地种植花草树木使城市绿化等均可达到防治尘污染的效果。

氮氧化物污染与人体健康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氧化物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质,能刺激呼吸器官,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影响和危害人体健康。

氮氧化物中的二氧化氮毒性最大,它比一氧化氮毒性高4―5倍。大气中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废气以及煤和石油燃烧的废气。

氮氧化物主要是对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由于氮氧化物较难溶于水,因而能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及肺泡,并缓慢地溶于肺泡表面的水分中,形成亚硝酸、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在一般情况下,当污染物以二氧化氮为主时,对肺的损害比较明显,二氧化氮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污染物以一氧化氮为主时,高铁血红蛋白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比较明显。

汽车排出的氮氧化物有95%以上是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进入大气后逐渐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一种霉性很强的棕色气体,有刺激性。当二氧化氮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在遇上静风、逆温和强烈阳光等条件,便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曾发生过因短时期暴露在高浓度二氧化氮中引起疾病和死亡的情况。如1929年5月15日,在克里夫兰的克里尔医院发生的一次火灾中,有124人死亡,死亡的直接原因就是由于含有硝化纤维的感光胶片着火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氮所致。

城市中氮氧化物的47%来自汽车尾气,因此治理汽车尾气刻不容缓。

二氧化硫污染与人体健康

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含硫矿石特别是含硫较多的有色金属矿石的冶炼;化工、炼油和硫酸厂等的生产过程。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是:

1刺激呼吸道。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当其通过鼻腔、气管、支气管时,多被管腔内膜水分吸收阻留,变成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

2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一起进入人体,气溶胶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带到肺深部,使毒性增加三至四倍。此外,当悬浮颗粒物中含有三氧化二铁等金属成分时,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酸雾,吸附在微粒的表面,被吸入呼吸道深部。硫酸雾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约强十倍。

3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动物实验证明10毫克/立方米的二氧化硫可加强致癌物苯并芘的致癌作用。在二氧化硫和苯并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致癌因子的发病率。

此外,二氧化硫进入人体时,血中的维生素便会与之结合,使体内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从而影响新陈代谢。二氧化硫还能抑制和破坏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质的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影响机体生长发育。

城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90%来自于燃煤。因此,在治理大气污染紧急措施中,应采取了推广使用低硫低灰份优质煤、大力推广和强制使用清洁燃料等措施。

一氧化碳污染与人体健康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几乎不溶于永,在空气中不容易与其它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故可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如局部污染严重,可对健康产生一定危害。一氧化碳属于内窒息性毒物。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到达一定高度,就会引起种种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一氧化碳是煤、石油等食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一些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矿坑爆炸和地震等灾害事件,也能造成局部地区一氧化碳的浓度增高。吸烟也被认为是一氧化碳污染来源之一。

随空气进入人体的一氧化碳,在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后,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等结合。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因此,当一氧化碳侵入机体后,便会很快与血红蛋白合成碳氧血红蛋白,阻碍氧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造成缺氧形成一氧化碳中毒。当吸入浓度为0.5%的一氧化碳,只要20-30分钟,中毒者就会出现脉弱,呼吸变慢,最后衰竭致死。这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常发生在车间事故和家庭取暖不慎的时候多见。

长时间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乃至对后代均有一定影响。

光化学烟雾污染与健康

光化学烟雾是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的烟雾。它包含有臭氧、醛类、硝酸酯类等多种复杂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都是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是光化学氧化剂。当遇逆温或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时,烟雾会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事件,使人眼和呼吸道受刺激或诱发各种呼吸道炎症,危害人体健康。这种污染事件最早出现在美国洛杉矶,所以又称洛杉矶光化学烟雾。近年来,光化学烟雾不仅在美国出现,而且在日本的东京、大板、川崎市,澳大利亚的悉尼、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印度的孟买等许多汽车众多的城市都先后出现过。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石油和煤燃烧的废气、及大量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等。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和醛类等二次污染物。在光化学反应中,臭氧约占85%以上。目光辐射强度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条件,因此在一年中,夏季是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季节:而在一日中,下午2时前后是光化学烟雾达到峰值的时刻。光化学氧化剂可由城市污染区扩散到100公里甚至700公里以外。在汽车排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大气中臭氧浓度的增高,可视为光化学烟雾形成的信号。

光化学烟雾对人体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黏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咽喉炎,这可能与产生的醛类等二次污染物的刺激有关。光化学烟雾对人体的另一些危害则与臭氧浓度有关。当大气中臭氧的浓度达到200-1000微克/立方米时,会引起哮喘发作,导致上呼吸道疾患恶化,同时也刺激眼睛,使视觉敏感度和视力降低;浓度在400-1600微克/立方米时,只要接触两小时就会出现气管刺激症状,引起胸骨下疼痛和肺通透性降低,使机体缺氧;浓度再高,就会出现头痛,并使肺部气道变窄,出现肺气肿。接触时间过长,还会损害中枢神经,导致思维紊乱或引起肺水肿等。臭氧还可引起潜在性的全身影响,如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损害酶的活性和溶血反应,影响甲状腺功能、使骨骼早期钙化等。长期吸入氧化剂会影响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加速衰老。

光化学烟雾防治措施篇5

论文关键词:汽车尾气污染危害

论文摘要:汽车作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数量迅速增加,汽车尾气产生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平衡及人类身体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人体患病率的增加以及光化学烟雾的产生,我们应及时对汽车尾气的污染重视起来并加强汽车尾气控制和治理。

汽车是现代人类的重要的交通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在人们出行方便的同时,汽车尾气对人类生存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

据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中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分担率调查显示,目前机动车氮氧化物造成的污染占城市空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的比例已上升到40.1%,一氧化碳的污染比重达到94.1%。

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环境质量,并直接危害市民身体健康。

汽车排放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尾气排放,燃油蒸发排放和油箱通风。后两方面所造成的排放物相对第一方面来说要小得多,通常后两方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为总排放量的1%-2%,碳氢化合物为20%左右。因此,汽车排放主要来自发动机燃烧产生的尾气。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苯、硫化物、芳烃和烯烃等有害气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其中一氧化碳与人体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氧的250倍,因而能阻止血红蛋白向人体组织输送呼吸到的氧气。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在50UL/L以上时,冠心病患者就会感到胸痛,并使心电图发生变化,还可以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动脉硬化、脑溢血和末梢神经炎等症状,对胎儿和幼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更大。

有证据表明,汽车排气中许多烃类化合物有致癌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化合物本身的直接效应,还有许多物质的协同作用至今尚不清楚,据美国环保机构统计,美国每年的癌症病例中,约58%是由空气排气引起空气污染造成的。

氮氧化物能导致人的呼吸困难、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症状,同时使肺功能下降。尤其是儿童,即使短时间接触氮氧化物也可以造成咳嗽、喉痛。

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不但增加了大气污染,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这些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会生成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光化学烟雾是机动车排出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在特定的气温条件下,即静风、湿度低、温度高、并在阳光长时间照射时会产生一种复杂的烟雾,这种烟雾叫“光化学烟雾”。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首先发现了光化学烟雾。每到秋冬季节,许多人的眼睛轻度红肿,嗓子疼痛,甚至还有人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潮红,丘斑疹等;人们还常会产生呼吸困难和疲乏的感觉。1955年九月,严重的汽车尾气加上气温偏高,洛杉矶再次出现了光化学烟雾,而且浓度非常高,光化学烟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呼吸道功能,特别是损伤儿童的肺功能;引发胸痛、恶心、疲乏等症状,导致了几千人受害,两天之内就有400多名65岁的老人死亡,生长在郊区的蔬菜全部由绿变褐,无人敢吃;水果和农作物减产,大批树木落叶发黄,几万公顷的森林有四分之一以上干枯而死。继1943年洛杉矶发生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后,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也先后出现了这种烟雾。我国虽然只在少数城市发现过光化学烟雾,但随着城市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很多城市也都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去年深圳机动车共排放碳氢化合物约2.3万吨,一氧化碳17万吨,氮氧化物4.5万吨,而排放总量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由于深圳北部受山脉阻隔,遇到夏秋静风、光照强烈的天气,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很有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目前,汽车尾气控制和治理已成为世界重要课题,发达国家由于汽车总体技术较为先进,汽车尾气控制技术也较为先进,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在正向超低污染排放和零排放迈进,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许多控制技术处于探索和试用阶段,但我们正努力与国际接轨。

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措施有很多方面:可以使用清洁能源,如使用甲醇或改为电驱动;还可以改进操作条件,如改进气-燃料油的比例,改进内燃机设计,改进燃料油和其他添加剂的性质,如使用无铅汽油等,这些措施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世界共同努力和关心下一定能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更有效,更完善的尾气净化技术,为地球大气环境净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爱红,李丽,丁国良.浅谈汽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科技资讯.2007.(04).

[2]吴国正,马丽萍,贺克雕.汽车尾气的污染与防治[J].广东化工.2007.(05).

光化学烟雾防治措施篇6

关键词:园林树木美国白蛾危害防控

美国白蛾Hlyphantriacunea(Drury)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下面谈谈防治措施。

1传统物理防治措施:

(1)剪除网幕:1至4龄幼虫期结成网幕危害,可用高枝剪剪下枝条及网幕装于编织袋中,集中烧毁。

(2)围草诱蛹: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时期,在树干离地面1至1.5米左右处,用谷草、稻草、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围草中化蛹,然后在蛹羽化前解下围草烧掉。

(3)灯光诱杀:利用成虫趋光的特点,诱置诱虫灯进行诱杀成虫,诱虫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4)扑杀成虫:利用成虫蛰伏在树干下部,飞翔能力不强,可采取人工捕杀的方法扑杀成虫。

物理防治,效果快,效率较高。采用各类机动喷雾机,进行全覆盖式喷药灭杀,因各地此类储备药械不足,也会很大的影响灭杀效果。

2新型物理防治方案:(各类物理防治药械的比较)

(1)背负式手动或机动喷雾器,对美国白蛾类树木害虫的物理防治效果极差。

(2)各类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安装在各类农用车辆上,优点;机动灵活,加长输药管长度后可以覆盖较短距离的车辆不能穿越的位置,缺点;费水费药、防治慢、占用人工多、各类费用颇高。所达到的效果一般。

(3)各类风送式喷雾机,大部分产品同样安装在各类农用车辆上,优点;射程较远,通过风力对树叶的吹动达到穿透性好的效果,雾滴细小省水省药,漂移少,喷洒面积较大,效率较高(每天可在300亩以上)。缺点;该类机器自重大,不便移动,安全隐患大,复杂的设计也使该产品的成本过高。该产品纵然达到的效果较好,却因为诸多原因,使用者并不多。

(4)烟雾机,依靠汽油燃烧,带动不完全燃烧的柴油和农药原液造成烟雾,在茂密片林中药烟雾弥留达到杀虫效果,这种机器携带方便,有单人操作和车载式,无风或微风天气使用在茂密树林效果不错。缺点;污染大气严重,受天气影响大,不适合频繁使用,更不适合覆盖性灭杀美国白蛾。

(5)当地各级政府曾呼吁用“小蜜蜂“飞机进行空中撒药防治,这样不受地形影响,防治面积大,效率高,但也因树木高大喷洒不透、药效时间短、居民居住环境复杂和美国白蛾的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效果不佳,空中喷洒防治美国白蛾如果控制不严格还会影响污染水源、农产品、蔬菜、养殖等,造成日常生活中不利于人类的各种威胁。

3生物防治:

卵期释放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平均寄生率为28.2%,由于寄生率有限,较少采用。低龄幼虫期:采用美国白蛾npV病毒制剂喷洒防治网幕幼虫,防治率可以达到94%以上。老熟幼虫期和蛹期:释放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

苏云金杆菌对4龄前幼虫喷施Bt,使用浓度为1亿孢子/ml。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适用于2-3龄美国白蛾幼虫,使用制剂浓度为1.5×107piB/ml-3.0×107piB/ml。

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按1头白蛾幼虫释放3-5头周氏啮小蜂的比例,选择无风或微风上午10时至下午5时以前进行放蜂。放蜂的方法:可采用二次放蜂,间隔5天左右。也可以一次放蜂,用发育期不同的蜂茧混合搭配。将茧悬挂在离地面2m处的枝干上。

仿生制剂防治对4龄前幼虫使用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5000倍液、24%米满胶悬剂8000倍液、卡死克乳油8000-10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8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植物杀虫剂防治适用低龄幼虫,使用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化学药剂防治:

(1)喷洒拟除虫菊酯类。美国白蛾幼虫破网后,在树冠上喷洒1500~2000倍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2)树干注射有机磷类。在美国白蛾幼龄幼虫期,树干注射具有内吸性的有机磷类农药,通过树液流动传导到树叶,达到杀虫的目的。

5结论

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我们要加大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特别是生物防治技术,进一步扩大白蛾周氏啮小蜂、美国白蛾病毒、Bt等的生产、引进、推广和应用。加强防治人员技术培训,特别是乡村人员的技术培训,采取办培训班、选派技术人员巡回指导等方式,提高防虫人员的基本素质,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美国白蛾的危害和防治的重要意义,宣传美国白蛾的查防技术知识。同时通过印制发放宣传单、宣传画、宣传册等多种形式,让群众认识了解美国白蛾,提高全社会参与查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光化学烟雾防治措施篇7

关键词:尾气危害防治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数量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汽车尾气问题也日益严重。

一、汽车尾气的危害:

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铅(pb)等。

1.一氧化碳(Co):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是一种窒息性的有毒气体,由于Co和血液中有输氧能力的血红素蛋白(Hb)的亲和力,比氧气和Hb的亲和力大200~300倍,因而,Co能很快和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素蛋白(Co-Hb),使血液的输氧能力大大降低,使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严重缺氧,引起头晕、恶心、头痛等症状。轻度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慢性中毒,严重时会使心血管工作困难,直至死亡。为保护人类不受Co的毒害,将24小时内吸收的Co的浓度限制在5×10-6以内。Co和Hb结合是可逆的,如果人体吸入低浓度Co后被置于新鲜空气中或进入高压氧舱,已经与Hb结合的Co会被分离出来,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2.碳氢化合物(HC):碳氢化合物(也称烃类)包括未燃和未完全燃烧的燃油、油及其裂解产物和部分氧化物,如苯、醛、烯和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等200多种复杂成分。饱和烃危害不大,不饱和烃危害性很大。其中,甲烷气体无毒性。当甲醛、丙烯醛等醛类气体浓度超过1×10-6时,就会对眼、呼吸道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浓度超过25×10-6时,就会引起头晕、恶心、红血球减少、贫血,超过1000个25×10-6时会急性中毒。苯是无色气体,但有特殊气味。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带多环的多芳香烃,如苯丙芘及硝基烯,是强烈致癌物质。烃类成分还是引起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

3.氮氧化物(noX):氮氧化物是燃烧过程中形成的多种氮氧化物,如no、n2、n2o3、n2o5等,总称noX。在内燃机中主要是no,约占95%;其次是no2,占5%。no是无色无味气体,只有轻度刺激性,毒性不大。但高浓度时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轻度障碍,no可以被氧化成no2。no2是一种棕红色强烈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其含量为0.1×10-6时即可嗅到,1×10-6~4×10-6就感到恶臭,它对人体健康毒害较大。no2吸入人体后,和血液中的血红素蛋白(Hb)结合,使血液输氧能力下降,对心、肝、肾都会有影响,还会使植物枯黄。但no2较易扩散,遇水易溶解。

4.光化学烟雾:HC和nox在强烈的阳光下会生成臭氧(o3)和过氧酰基硝酸盐(pan),即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它是一种强烈刺激性有毒气体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中的o3是强氧化剂,能使植物变黑直至枯死,使橡胶开裂,它有特殊的臭味,其嗅觉阀值为0.02×10-6和1×10-6,接触1小时后会引起气喘、慢性中毒,5×10-6浓度下30分钟会使人致死。

5.微米微粒(也称颗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和颗粒的大小及组成有关。微粒越小,悬浮在空气中的时间越长,它们进入人体肺部后停滞在肺部及支气管中的比例越大,危害也越大。小于0.1微米的颗粒能在空气中做随机运动,进入肺部并附着在肺细胞的组织中,有些还会被血液吸收。0.1~0.5微米的微粒能深入肺部并黏附在肺叶表面的黏液中,随后被绒毛所清除。大于5微米的微粒常在鼻部受阻,不能进入呼吸道,大于10微米的微粒可以排出体外。微粒除了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有害外,由于微粒存在孔隙能黏附So2、未燃HC、no2等有毒物质或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因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由于柴油机的微粒直径大多小于0.3微米,而且数量比汽油机高出30~60倍,成分更复杂,因而柴油机的微粒排放相对更大。

二、案例分析:

光化学烟雾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湿度低、气温在24-32℃度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后。光化学烟雾是由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和热化学反应后,产生的以臭氧为主的氧化剂及颗粒物混合物。在世界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这类烟雾事件便占了5起,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5年9月的几天里,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再加上气温偏高,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浓度非常高,导致了几千人受害,两天之内就有400多名65岁以上老人死亡。到夏秋静风、光照强烈的天气,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很有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首先发现了光化学烟雾。每到秋冬季节,许多人的眼睛轻度红肿,嗓子疼痛,甚至还有人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潮红、丘斑疹等;人们还常会产生呼吸困难和疲乏的感觉。1955年9月,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再加上气温偏高,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浓度非常高,导致了几千人受害,两天之内就有400多名65岁以上老人死亡,相当于平时的3倍多。在洛杉矶发生烟雾事件期间,生长在郊区的蔬菜全部由绿变褐,无人敢吃;水果和农作物减产,大批树木落叶发黄,几万公顷的森林有1/4以上干枯而死。

三、光化学烟雾比酸雨更厉害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酸雨的影响远不如光化学烟雾带来的危害大。光化学烟雾不仅影响人的呼吸道功能,特别是损伤儿童的肺功能;引发胸疼、恶心、疲乏等症状。研究证明,臭氧是毒害植物的罪魁祸首。由于臭氧影响细胞的渗透性,可导致高产作物的高产性能的消失,甚至使植物丧失遗传能力。美国植物因光化学烟雾污染,每一年减产达12%—13%,造成近1973亿美元的损失。另外,光化学烟雾还会促成酸雨形成,并使染料、绘画褪色,橡胶制品老化,建筑物和机器受腐蚀等。

继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后,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也先后出现了这种烟雾。197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农作物损失达2500多万美元。1971年,日本东京发生了较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一些学生中毒昏倒。同一天,日本的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此后,日本一些大城市连续不断出现光化学烟雾。

四、汽车尾气危害的防治

1.推广清洁能源迫在眉睫

光化学烟雾防治措施篇8

关键词:设施番茄;病毒病;防治技术

番茄病毒病有花叶型、蕨叶型、条斑型,黄化曲叶4种类型。近年秋延迟番茄病毒病发生危害性有加强趋势,部分地区病株率达70%以上,严重的达100%,减产40%~80%[1]。

管理粗放、缺少抗性品种与防虫措施、对传毒媒介的防治不力等是发病原因[2],尤其是黄化曲叶病毒病,烟粉虱危害5~15min后即可传毒,并可终生传毒,植株获毒30min后就具有传毒能力[3]。

番茄病毒病的治疗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关键是预防,现将番茄病毒病全程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

以色列2533、奇达利、宝丽、菲度、桃俊郎、金棚全胜、朝研219、玛瓦、瓯秀806等品种抗、耐病性较好;金鹏l号、金鹏3号、浙粉202、英式大红、好韦斯特、粉丽达、浙粉212等发病率较高[1,4,5]。但引种需要考虑到适合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避免盲目引种。

2育苗

幼苗带毒是导致防治失效的主要原因。种子消毒,采用10%na3po4浸种,或温汤浸种均有一定的杀毒作用;苗床或基质要消毒,苗床尽量选用近年来未种过茄科和葫芦科作物的土壤;育苗时要把苗床和生产温室分开,及时清除育苗田附近的杂草,育苗田要远离种植茄果类蔬菜的地块。采用60目以上防虫网覆盖(需要全生育期覆盖),并定期查看其完好性,防止传播虫介进入苗床。护根育苗,最好应用工厂化、集约化基质穴盘育苗或营养钵育苗。

接种番茄弱毒疫苗。n14对烟草花叶病毒有效,S52对黄瓜花叶病毒有效。其他有30%植物病毒疫苗可湿性粉剂等。

可考虑异地育苗,尤其在偏远山区等特定地点。

育苗时用透光率为50%遮阳网覆盖,有一定降温防虫作用。

3茬口选择

粉虱不喜食的芹菜、蒜黄、葱等耐低温蔬菜,可从越冬环节切断烟粉虱的自然生活史。在温室大棚内种植番茄,不要与黄瓜、茄子、辣椒、菜豆等混栽,有条件的可与芹菜、韭菜、蒜、蒜黄等间套种,以防烟粉虱传播蔓延。

4严把定植关

及时清除温室大棚内及前茬蔬菜作物的枝、叶,铲除杂草,并运出田外集中处理销毁,减少田间残留虫量。土壤消毒十分重要,消毒方法:每667m2施用生石灰100kg或高锰酸钾2.0~2.5kg,随基肥一起施入土壤中,但要注意:采取施用生石灰的消毒措施,要在定植前浇水,防止出现烧苗现象。

定植时淘汰弱苗和已现病的幼苗。对外地调运的幼苗,特别是从发病区调运的幼苗,务必在调运前进行抽样快速检测。

宜采用高垄栽培,膜下灌溉方式,并防定植过密,可有效降低棚内湿度,利于番茄植株健壮;在定植时,避免根系受损,以防土壤中的病毒从根系伤口侵入植株。

通透性较好的砂壤土,比黏性土壤番茄病毒病发生轻。

5水肥管理

基肥应多施有机肥,确保番茄生育期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前提下,控制氮肥用量,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以及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的施用量,施用大量有机肥或生物菌肥可减轻病毒病的发生[4]。

肥水管理要少量多次,防止大水漫灌,浇水后通风排湿。

6农事操作

及时除去植株下部烟粉虱虫、卵枝叶。设施内悬挂黄板诱杀成虫。田间发现病株或疑似病株,务必及时拔除深埋。

减少串棚,防止携带烟粉虱进入;不在种植田吸烟,防止烟草花叶病毒传播。

清除田间杂草时,防止创伤番茄根系。

及时整枝打杈,避免叶量过大,田间郁闭。

7药物防治

7.1媒介昆虫

番茄病毒病的传播主要是蚜虫、粉虱等,虫口上升迅速需及时采用药剂应急防治,喷药时务必均匀喷到叶片正面和背面,特别着重对叶片背面喷药。可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00~6000倍液喷雾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与2.5%联苯菊酯(天王星)乳油3000倍混合喷雾。因烟粉虱等繁殖力强,易产生抗药性,需要几种药剂交替混配使用。如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1500倍,25%扑虱灵1000倍+10%吡虫啉1500倍。

设施内烟熏剂熏蒸效果好。如10%异丙威、蚜虱毙、高效氯氢菊酯等烟熏剂,每5~7d熏蒸1次,连续熏蒸2~3次效果明显。

7.2病毒病

发病初期常用药剂有20%吗啉胍乙铜(病毒a)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宁南霉素500倍液,8%嘧肽霉素800倍液,2%宁南霉素250~300倍液,或0.5%烷醇硫酸铜400~600倍液,或24%混脂硫酸铜800~1000倍液喷雾。另外三氮唑核苷铜锌可湿性粉剂、盐酸吗啉呱锌可溶性粉等也有一定效果。

喷雾防治同时混配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芸薹素内脂l000倍液,效果更好。

采用人体抗肝炎病毒灵――盐酸吗啉呱和病毒a配成复配剂,在复配剂中加入各种微量元素,防治效果较好[6]。

发病严重时,可采用800~l000倍高锰酸钾溶液喷雾,防治效果达80%以上。

参考文献

[1]李文鞠.蚌埠日光温室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0):88-90.

[2]张帆,张光伟,崔文清,等.北京市通州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情况及防控[J].北京农业,2010(33):48-51.

[3]纠敏,汪伦记,李西波,等.入侵B型与Q型烟粉虱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52-1353.

[4]常广杰,王振学.保护地番茄常见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95-97.

光化学烟雾防治措施篇9

关键词林木食叶害虫;控制;防治

林木食叶害虫是指为害林木叶片的一类害虫。主要类群包括鳞翅目的蛾、蝶类(mothsandbutterflies);鞘翅目的叶甲类(leafbeetles);直翅目的竹蝗类(grasshopper);膜翅目的叶蜂类(sawflies);竹节虫目(walkingsticks)等[1]。

林木食叶害虫一般不会造成林木死亡(一些暴食性害虫或短时间内反复发生的例外),但会影响林木生长量,而有些带有毒毛的害虫毒毛脱落后会污染环境,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在大发生时(例如松毛虫),会侵入农宅、农田,危及人类生产生活安全。因此,林木食叶害虫防治,一般都采取生态控制策略,尽量保证“有虫不成灾”。对于一些常发性、易暴发成灾的食叶害虫,加强虫情监测,在低虫口状态下,一般采取生物防治措施,控制其不成灾;一旦出现暴发成灾势头,应迅速采取无公害药剂进行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至安全阈值之内。

1生物防治

1.1释放、招引天敌

释放瓢虫、虎甲、蜘蛛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蜂等寄生性天敌,挂置鸟巢,招引益鸟捕食害虫,从而达到控制虫口密度的目的。

1.2微生物控制

释放或喷洒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等进行防治,尤其是在低虫口状态下,经常补充林内微生物,以控制虫口密度保持在低虫口状态下,从而不会对林木造成危害。

1.3对害虫实施“绝育技术”

“绝育技术”是采用γ射线处理或化学不育剂使一定数量的害虫个体不育,然后把它们释放到防治区域内,让处理的成虫与野外的成虫交配,结果导致下一代害虫的数量骤减。这是一种控制害虫的独特方法,但在实际中还没有得到应用。

1.4植物控制

植物控制是指利用植物的天然防御能力,包括不利于昆虫产卵、栖息、取食或植物的挥发、分泌物对昆虫具有趋避、杀伤作用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特性。如侧柏、银杏、苦楝、枫杨、臭椿、柳树、乌桕、桃树等,可以在造林内混交趋避植物,控制虫害发生。此外,还可以在林内混植目标害虫喜食植物,诱集害虫,集中杀灭。

1.5抗性选育控制

选育抗病虫树种,或者将杀虫基因(如Bt)导入目的树种,提高林木抗虫能力。

2物理防治

2.1人工机械防治

播种前通过筛选、水选或风选措施淘汰带害虫的种子,减少有害生物传播危害,或者使用捕捉、震落、网捕、摘除虫枝虫果、刮树皮等人工机械方法进行防治。

2.2阻隔

阻隔法是根据有害生物的侵染和扩散行为,设置物理性障碍,阻止有害生物的危害或扩散的措施,常用方法是在树干上涂胶、绑塑料薄膜等设置障碍,阻止有上下树习性的害虫上下树,集中捕杀或毒杀。

3诱杀

诱杀法主要是利用动物的趋性,配合一定的物理装置、化学毒剂或人工处理来防治害虫和害鼠的一类方法,通常包括灯光诱杀、食饵诱杀和潜所诱杀。

3.1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采用黑光灯、双色灯或高压汞灯结合诱集箱、水坑或高压电网诱杀害虫。灯光诱杀的缺点是在诱杀害虫的同时,也诱杀了害虫天敌。

3.2食饵诱杀

利用害虫对食物的趋化性,通过配制适当的食饵来达到诱集或诱杀。如利用趋腐性诱杀金龟子成虫,利用多聚乙醛诱杀蜗牛和蛞蝓,在竹林内放置加药的尿液诱杀竹蝗等。

3.3潜所诱杀

利用害虫的潜伏习性,造成各种适合场所,引诱害虫来潜伏或越冬,而后及时予以杀死。如在树干基部束扎稻草或麦秆诱引美国白蛾和松毛虫等蛾类幼虫,在害虫越冬或化蛹时集中杀灭。

3.4性信息素诱杀

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中加入农药进行诱杀,已经开发成功并进行商业化生产的性诱剂有舞毒蛾、美国白蛾、松毛虫等食叶害虫的性引诱剂。

3.5颜色诱杀

利用某些昆虫的视觉趋性制作不同颜色的胶板,粘附并杀灭害虫。很多鳞翅目昆虫都有趋向黄色的习性,故可以在林中设置黄色胶纸板诱捕刚羽化的成虫等。

4无公害药剂防治

使用低、无毒药剂或高度专一的药剂防治。目前常见无公害药剂主要是生物源制剂。

4.1Bt制剂

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简称Bt,是包括许多变种的一类产晶体芽孢杆菌,可用于防治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特别是鳞翅目的多种害虫。常见的有可湿性粉剂、Bt乳剂。

苏云金杆菌制剂可用于喷雾、喷粉、灌心、制成颗粒剂或毒饵等,也可进行大面积飞机喷洒或与低剂量的化学杀虫剂混用以提高防治效果,防治松毛虫、美国白蛾、春尺蠖、大袋蛾、天幕毛虫等主要鳞翅目害虫及蚜虫、红蜘蛛等,建议用量:粉剂2.67~4.00g/hm2,稀释为500~800倍液;水剂2.67~4.00mL/hm2,常量喷雾加水稀释为500~800倍液,低容量喷雾加水1000mL。

死虫再利用时,将苏云金杆菌致死发黑变烂的虫体收集起来,用纱布袋包好,在水中揉搓,每50g虫尸洗液加水50~100kg喷雾。

4.2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avermectins)是一种新型的抗生素类,具有结构新颖、农畜两用触杀、胃毒、渗透力强的特点。防治一般鳞翅目害虫时,在低龄幼虫期使用2%阿维菌素乳油1000~1500倍液加1%甲维盐1000倍液,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4.3苦烟乳油

苦烟乳油通常指的是1.2%苦·烟乳油,是以烟叶、苦参等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研制而成的植物杀虫剂,对害虫具有强烈的触杀、胃毒和一定的熏蒸作用,是在农业、园林、森林上开展无公害防治、保护环境、替代化学农药的理想产品。1.2%苦·烟乳油(matrine)又称百虫杀,主要剂型为1.2%乳油。苦烟乳油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无污染、残效期长、对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杀虫广谱、具有肥效作用、使用安全、对益虫和天敌无害、对作物无药害等优点。喷烟时,用1.2%苦烟乳油750~1500g/hm2,药剂与柴油的比例为1∶5~20,各种喷烟机均可使用。喷雾时,用1.2%苦烟乳油750~1500g/hm2,稀释800~1000倍,飞防超低量喷雾。

4.4脲类制剂

脲类制剂通常是指灭幼脲类杀虫剂。灭幼脲类杀虫剂是20世纪70年现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其杀虫机理与过去常规杀虫剂截然不同,主要是通过抑制昆虫表皮的几丁质合成作为杀虫剂的靶标,以破坏昆虫表皮的几丁质沉积,从而杀死昆虫,因此也称为几丁质合成抑制剂[2-3]。

防治森林松毛虫、舞毒蛾、舟蛾、天幕毛虫、美国白蛾等食叶类害虫,用25%悬浮剂2000~4000倍液均匀喷雾,飞机超低容量喷雾450~600mL/hm2,在其中加入450mL/hm2的尿素效果会更好。

4.5卡死克

卡死克,又名氟虫脲,为控制昆虫几丁质合成的酰基脲类选择性杀虫杀螨剂。其纯品为白色无味结晶体,在中性介质中稳定,遇碱则发生分解。该药毒性低,果园内的常用剂型为5%卡死克乳油。可防治枣树上的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和螨类等多种害虫,特别是防治对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螨、害虫,有很好的效果。

卡死克作为昆虫生长抑制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其杀虫机理是使昆虫和螨在蜕皮阶段不能形成新皮,致使老皮不能蜕掉而死。因此,在虫、螨蜕皮阶段喷洒,防治效果好。该药杀幼、若螨效果好,但不杀卵。对成螨虽无杀伤作用,但接触药液的成螨寿命缩短,产卵不育。其防治食叶害虫时,可以使用卡死克5%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防治螨类使用卡死克5%乳油1000~5000倍液喷雾。

5检疫控制

植物的引进以及产地之间的市场流通是传播病虫害的主要原因,而目前我国植物检疫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应加强检疫控制,阻止害虫区域间传播[5]。

6参考文献

[1]胡冰冰,普岩,赵铁建,等.美国白蛾与其相似种——奇特望灯蛾在形态学和生物学上的区别(鳞翅目,灯蛾科)中国寄生于林木食叶害虫的短角平腹小蜂属(膜翅目,旋小蜂科)四新种记述[J].动物分类学报,2009(1):148-154.

[2]杨丽颖,苏元吉,高玉梅,等.灭幼脲Ⅲ号与阿维菌素混剂防治林木食叶害虫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08(4):34-35,42.

光化学烟雾防治措施篇10

[关键词]霾灰霾天气大气颗粒物危害控制治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化石燃料的消耗量随之猛增,汽车尾气、燃油、燃煤、废弃物燃烧直接排放的气溶胶粒子和气态污染物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次气溶胶污染物与日俱增,使得霾现象日趋严重,城市大气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灰霾天气,这以大气能见度降低为特征的现象,已引起我国民众和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

1.霾的定义

霾是由天然气溶胶(沙尘)与人为气溶胶(污染物)相互作用后,以细颗粒物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气溶胶。中国气象局定义灰霾为:“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

2.霾的主要化学成分

霾的主要成分是气溶胶(aerosol),气溶胶的主要成分是细颗粒,细颗粒中含有多化学元素和化合物,除砷(as)、镉(Cd)、氟(F)、钴(Co)、镍(ni)、铅(pb)、硫(S)、氯(Cl)、溴(Br)、铯(Cs)、铡(La)、汞(Hg)、铬(cr)等无机元素及一些水溶性无机离子外,主要还有元素碳(eC)、有机碳(oC)、挥发性有机物(VoC)、多环芳烃(paH)等有机化合物及生物物质细菌、病毒、霉菌等。

3.霾的成因

灰霾是以细颗粒物(主要是pm2.5)为载体,与气象条件和污染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危害型天气现象,是环境污染在一定气象条件下的体现。灰霾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但其实质是环境污染问题,霾的形成是污染因素和气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1霾形成的污染因素

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是灰霾形成的主要因素,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类活动排放。自然源主要包括灰尘、矿物、硫酸盐和硝酸盐等物质;人类活动排放的大气颗粒物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和生物质(植物秸秆、动物尸体和生活垃圾等)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以及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和生活中排放的有毒、有害颗粒物。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机动车辆猛增,使得污染物排放和城市悬浮物大量增加。污染物浓度增大是导致霾日数增加、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灰霾天气的形成与空气污染的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3.2霾形成的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如风速、风向、相对湿度、逆温层、降水、日照和大气混合高度等)会影响灰霾天气的形成,其中风速、相对湿度、逆温层被认为是影响灰霾形成的最主要因素。(1)风速增大有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同时也会使湍流变大,有利于污染物质在垂直方向的扩散和输送,所以风速大时很少出现霾天气。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增大了地面摩擦系数,使得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严重阻碍了风的水平流动,地面附近的污染物、扬尘等难以扩散或稀释,在城区内积累形成了高浓度污染,从而导致灰霾天气的出现。(2)相对湿度高有利于霾的形成。空气湿度大,有利于水汽在气溶胶粒子上凝结,从而影响大气能见度。(3)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由于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城市上空容易频繁出现逆温层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层又导致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颗粒物和污染气体等滞留在近地层,极易产生霾天气。

4.霾的危害

灰霾这灾害性天气,不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增加交通安全隐患,影响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还加大了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可能性,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灰霾天气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灰霾天气可对人类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1)灰霾天气中大气颗粒物尤其是pm2.5浓度较高,颗粒物表面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能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并粘附在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诱发呼吸道疾病,长期积累还会诱发肺癌。特别是灰霾中的主要成分有机碳,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比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及水材、烟草等有机物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的多环芳烃(paHs)具有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其代表物苯并(a)芘(Bap)是最具致癌性的物质,能诱发皮肤癌、肺癌和胃癌。另外,灰霾粒子中重金属的毒性亦值得注意,如铅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影响儿童的神经系统和智力的发育。(2)灰霾大气还会导敛近地层紫外线减弱。由于太阳中的紫外线是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唯一途径,紫外线辐射的减弱可能直接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同时,紫外线也是自然界杀灭大气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的主要武器,紫外线的降低易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活性增强,增加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3)灰霾天气还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灰霾天气容易导致人的情绪低落,让人产生悲观情绪,如不及时调节,很容易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4.2灰霾天气增加交通安全隐患.灰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差、大气能见度降低,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直接威胁海、陆、空的交通安全。

4.3影响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灰霾通过对太阳光的吸收与散射,导致太阳辐射强度减弱与日照时数减少,从而影响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这可造成农业减产、绿地生态系统生长受阻等。研究表明,灰霾天气太多,农作物减产可达25%。

4.4加大了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可能性。大量细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在太阳辐射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一淡蓝色的烟雾,它主要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里含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这些气体在刚光和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系列氧化剂,如臭氧、醛类、酮等,毒性很大,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严重时会使人出现呼吸困难、视力衰退、手足抽搐等现象。灰霾天气会加大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可能性。

5.霾的预防及控制治理

灰霾大气的实质是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首先要加大对主要污染源的控制,包括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燃煤污染控制等。坚持清洁能源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其次要开展灰霾成因及其控制措施研究,建立灰霾天气的预报、预测、预警系统。

5.1坚持清洁能源发展战略,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制定并实施更加严格的火电、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对动力煤洗选,以及水泥、电力和钢铁行业的除尘,及施工场所扬尘及喷涂等领域的一次性颗粒物排放进行控制,大力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总量,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防止二次污染的形成。

5.2切实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有力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采取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经济调节手段,加快推进车用燃油品质与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同步实施,提升车用燃油清洁化水平。加强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机动车排放控制水平。

5.3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5.4推进城区绿化.各类植物是净化大自然的最好帮手,不仅能有效吸附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还可绿化美化环境。因此协力推进城区立体绿化、道路绿化、屋顶绿化、居室绿化,让城市绿地发挥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及美化环境等环境效益,从而净化城市大气,改善城市大气质量。

5.5增强灰霾监测能力。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3项常规指标基础上,逐步增加细颗粒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黑炭等指标;分析各地灰霾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了解颗粒物中的主要污染成分及来源,这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及污染的防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5.6探索建立大气雾霾预警体系,逐步形成风险信息研判和预警能力。研究制定大气污染防治预警应急预案、构建应急体系,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实行道路清扫、洒水,重点排放源限产限排、建筑工地停止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等应急措施,积极向公众提出防护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