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验室管理方针十篇实验室管理方针十篇

实验室管理方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4:01

实验室管理方针篇1

一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分析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由于人为疏忽、设备老化、安全教育宣传不到位、管理缺陷等原因,从而发生的安全事故,使人触目惊心。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本校自身的教学、科研需求及特点,探索与本校相适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

二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高校化学实验室承载了教学及科研任务,是高校化学类专业课程进行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实验室的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工作。教育部针对实验室安全工作,分别出台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意见》(教备[1992]44号)等文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也于2013年出台了《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对实验室管理和安全工作做出一系列有章可循的规定。但随着我国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发展规模的扩大,各类新型实验技术、实验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的不断涌现,实验室安全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仅仅依靠国家颁布的各种管理办法文件很难满足各个高校化学实验室的个性化需求。所存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各类问题中,有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但在法律、法规或各种规章制度上仅依靠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1]等文件,很难有针对性的实现对各大高校的化学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提出的文件要求也是总体指导性精神,很难落实到工作实处[2]。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分散

各大高校均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及管理机构设置特点,不同学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方式不同,有些由设备管理处与教务处共同管理,有些则分散到保卫处、设备处及科研处共同管理,部分高校将安全管理划归到综合治理委员会或发展规划处等部门共同管理。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水电、房屋、消防、设备、保安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分属不同职能部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问题,多个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共同工作的情况下,很难迅速有效解决问题[3]。

(三)安全教育重视度不足

许多高校在教学科研过程开展前,未进行安全教育工作的宣传和系统讲授。虽然在实验室中悬挂有本实验室的安全须知,但并未在开课之前进行系统实验安全知识的讲解,也未针对实验安全方面开设专门的课程供教师和学生进行专门学习,安全教育往往是走过场,不能达到实验室安全教育本应达到的效果。

(四)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投入不到位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综合排名,往往出现“重科研、轻安全”的情况,因此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教学、科研设备的购置等,但对于安全方面的专项经费则投入有限。有些实验室由一般教室改造,水电布局、防火防盗等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如烟雾报警器、喷淋、排风系统不足或根本无法配备,同时有毒有害、具腐蚀性或易燃易爆试剂的放置间防盗系统不足,使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

三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针对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各个高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室安全体系构

(一)制度建设

在任何工作开展前,制度的形成和建设都是核心工作,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建立符合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考虑两个问题:①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各高校在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所指定的制度,需要考虑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针对化学类实验自身的特点,以及各个化学实验的不同内容,该制度还应具备特殊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实验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以及事故预案,每一流程均有指导性的操作意见,使制度落到实处;②制度针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处理流程。一旦发生事故,除了进行紧急处理及善后工作,还需在制度中明确应急处理上报流程,使一切工作有章可循、流程清

(二)管理体制建设

制度建立是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但体系建立和完善才能将制度落实。高校化学类实验室管理一般由学校管理层、教务处、设备处等各系分层管理。其中各系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化学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各层领导下,由实验室主任及化学类实验室负责人主要执行安全管理工作,检查安全隐患,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责任落实到人,将“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到实处,授课教师同样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从而达到将安全管理工作层层负责,提高实验室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

(三)安全教育建设

针对学生,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开设普适的实验安全教育课程,使每个学生均构建基础的实验安全意识。同时在开设的所有化学类课程开始前,均应根据本门课程实验的特点和危险性,提供专门的实验安全课程内容学习,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实验特点,提升学生安全操作意识。针对教师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开设安全管理教育类课程以及风险应急处理等课程或专业培训,使授课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从业务上熟练掌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及应急处理方法。

(四)硬件设施建设

化学类实验往往需要进行加热、各种化学试剂反应等,有许多试剂具有腐蚀性或有挥发性,因此化学类实验室必须配备通风橱、洗眼器、烟雾探测器、喷淋设备、消防设备等安全设施,用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同时,化学类实验的废弃物有许多直接废弃会污染环境或侵蚀管道,因此还需配备废液、废弃物回收设备,用以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结语

高校化学类实验室是高校化学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保障。近年来的安全事故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化学类实验室的管理漏洞,表明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不能有一丝松懈和马虎。通过制度构建、体制构建、安全教育、硬件设施贾强等方面的不断推进,努力提高化学类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从而保障化学实验课程及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将安全事故发生概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28号[Z].2009-10-19.

实验室管理方针篇2

一、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法规和依据,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有章可循,首先必须根据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一套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实验室规则》、《实验室安全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报废和赔偿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同时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并列为对实验室工作和实验人员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一方面约束实验室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而且也为实验教学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就是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档案,实验室档案管理包括仪器账册、药品账册、使用说明书、技术资料、实验通知单、规章制度、自制教具登记、实验登记表、工作记录、工作总结等,实验教师要认真做好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这样既有利于督促实验人员管理好实验室的财产,又对实验室的实验器材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服务于实验教学,确保实验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二、仪器、药品摆放科学规范化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实验仪器按照仪器的用途分类,如:声、光、电、磁、力、药品、玻璃器皿等,给每个陈列橱贴上标签,编号管理。然后建造账册,如“仪器陈列册”、“仪器总帐册”,在每个陈列橱上都贴上具体的卡片目录,做到帐物相符,使每位科学老师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对于上课需要的仪器随要随取,非常方便。用完以后,物归原处。注意根据仪器的不同结构、性能、特点,做好防尘、防潮、防震、防变质、防锈、防蛀、防腐、防磁、防碰等工作(如将仪器放入玻璃橱就起到防尘的作用;放下小磁针可避免因摇动、震动而磨损磁针支架针尖导致磁针旋转失灵,影响磁针指向不准确;可在动物标本旁放置樟脑丸,以防动物标本皮毛脱落)。仪器室管理人员要掌握各类药品的性质、特点,并根据不同的性质、特性分类隔离存放和保管。

三、加强安全卫生管理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场所,搞好实验室的安全卫生工作,加强科学管理,健全安全卫生工作制度是实验室正常开展实验教学的保障条件。要认真做好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工作,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实验员在实验后和下班前应搞好仪器设备和场地环境的整理,做好水、电、化学药品及门窗的检查,防止发生事故。根据实际情况,实验员负责日常卫生工作,经常保持实验室环境的文明整洁,仪器设备、化学药品布局合理。并发动部分班级的同学,定期到实验室打扫卫生,达到室内、外窗明几净,凳子摆放整齐,桌面、地面和设备无积灰与蛛网等污物。

四、开足实验课

根据本学期实验要求,科学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把各年段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统计好,张贴上墙。科学教师根据要求定期在实验室上课,并填写好相应的教师记录和学生实验记录,确保实验开出率100%。

五、提高实验教师素质

实验室管理方针篇3

关键词: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设计思路;设计原则;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onstructionindustry,constructionengineeringtestinglaboratoryaspartoftheprojectqualitysupervision,playsaimportantrole.alongwiththeincreaseofbusiness,howtoimprovetheefficiencyoftestinglaboratoryconstructionproject,howtoimprovetheconstructionengineeringqualitytestlaboratories,toreducethecumbersomeprocessbecomeneedsofresearch.Constructionengineeringtestinglaboratoryinformationmanagementpurposeisguaranteedtoconstructionengineeringtestinglaboratoryqualitysystemnormaloperationconditions,asfaraspossibletoreducelink,improveefficiency.thispaperputsforwardtheconstructionengineeringtestinglaboratoryqualitysysteminformationdemandanalysismethodandthescopeofneedsanalysis,thispaperexpoundstheconstructionprojectqualitytestinglaboratory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designideaandprinciple,constructionengineeringtestinglaboratoryforqualitysystem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informationconstruction.

Keywords:Constructionengineeringtestinglaboratory;Qualitymanagementsystem;informationmanagement;Demandanalysis;Designtrainofthought;Design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数量众多,每个实验室的情况都不一样,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的差异很大,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信息化研究的需求分析要从实验室本身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合适实验室层次的质量体系信息化方向,并针对这个目的进行分析。

1.需求分析方法

(1)资料分析

针对现有资料进行收集,包括:日常工作经验、依据标准、参考标准、参考成型软件模式、相关技术论文和资料,并且进行相关资料的整理,总结相关重要功能。

(2)实例参考

对已经在使用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调查,记录优劣处,作为信息化研究的实践基础。

(3)访谈

针对特定实验室进行相关人员的访谈,了解各层次的使用者有什么需求,了解实验室客户、行政主管部门、认证认可组织和评审专家等各方面的需求。

(4)调查问卷

制定相关问卷,大范围进行发放,并回收,作为功能方案选择重要依据。

(5)实践总结

通过对完成实验室质量体系信息系统的使用,进行评价改进分析。

2.需求分析范围

首先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需要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必须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通过计量认证,还必须执行地方规章制度和省市行业管理办法,以浙江省为例,必须执行《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办法》,根据《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机构资质标准》通过建设厅的资质评审。我们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信息化需求分析必须满足上述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要求,这其中的需求分析需要针对《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条款逐个分析,将《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机构资质标准》融入到项目设置中。国家实验室认可和检查机构认可是自愿性认可,但是它是国际互认的标准,具有国际公认性,对于高要求的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来说也需要将认可标准加入到需求分析的范围之中,融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

需求分析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组织本身开展的,分析组织结构,包括员工结构、岗位结构等;分析组织质量管理工作中具体流程中的“人”(操作者)、“机”(机器设备)、“料”(材料样品)、“法”(方法标准)、“环”(试验环境)、“测”(品质检验)的管理;分析组织申报认证认可的具体环节;分析使组织不断质量改进的pDCa环等。

需求分析需要对组织中各个层次的个人操作关节进行分析,对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相关的各个岗位进行个性化分析,分析实验室质量管理环节和岗位相关的功能和权限。

需求分析还要针对与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相关的各方,包括:客户、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等等进行分析,作为提升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信息建设对外工作接口,进行需求进行分析,考虑扩展和提升的潜力。

3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信息化管理设计思路及原则

3.1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信息化管理设计思路

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信息化设计主要同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和维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首先要满足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的文件层次要求,主要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包括操作规程、自校规程等)、记录表格这4个方面设计进信息建设中。从原来质量管理以纸质为主中解脱出来,利用信息化建设的快捷方便、分级授权、更改易的特点,使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和记录管理更为流畅。

(2)根据满足认证认可要求的质量手册进行分析,建立符合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组织结构的职能分配表。根据满足认证认可要求的程序文件,对各质量程序进行分析,设计相关的信息化主要功能范围,满足各关键节点的控制要求。配备符合体系要求的记录表格。

(3)制定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信息化操作层次功能,分为:输入、输出、分类统计、更改等。总结建设工程全面质量控制流程,制定与建设公工程质量管理流程相结合的信息化功能,根据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本身特点要求,运用科学决策方法进行功能决策。

(4)分析业务流转过程,运用信息化新技术,使建设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提高效率,便捷服务,有效控制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检测/检查质量。

(5)根据现有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功能特点,分析其优缺点。

(6)分析质量管理工具,植入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信息化建设,提高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水平。

3.2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信息化管理设计原则

广东省地方标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DBJ/t15-45-2005【1】,从系统的基本要求,系统应具有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开放性进行了系统阐述。可以参照作为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信息化总的设计原则。

4总结

本文通过对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信息化建立的思路总结,介绍了需求分析方法、设计原则,给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以及建设工程行业管理机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DBJ/t15-45-2005广东省建设厅2005

【2】张志檩,王群,王海芹《化工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北京(59-157)页

实验室管理方针篇4

关键词: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tQ4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1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场监督管理制度也逐步实施和加强,人们对于检测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越来越多的样品,需要切实地对理化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这直接关联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既是实验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理化实验室首先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和准则来构建并完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此外,还需结合预防为主、过程控制、全员参与、不断改进等原则进行理化实验室的全方位、多维度的管理和控制,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能力。

1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概述

1.1理化实验室的职能与作用

理化实验室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于生产、科研工作的理化测试;二是涉及到理化专业方面的检测标准和统一工作。具体而言,理化实验室所检测的项目内容相当繁多,比如:进行特定物质的含量测定、种类测定、材料分析、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分析等多方面。总而言之,理化分析在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保障正常生产运行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材质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质量管理的定义及意义

关于质量的定义,目前大众主流的观点是参考“客户感知体验”,现代质量定义为“所反映出来的产品或服务的优劣情况,评价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质量管理就是指在质量方面进行一系列的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的活动,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质量管理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针;质量管理需要通过指挥来实现控制管理组织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各构成要素紧密相连、密切相关。

2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2.1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营

质量管理体系是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基础,有效的运营是质量管理的目标。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来实现检测水平的提高。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几个措施,进而来确保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和有效运行。

2.1.1加强领导重视

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可以发现,虽然已经根据相关规范编制了详细的体系文件,但是实验室的领导仍然根据自己的意念和思路来进行管理,导致实验室的管理出现一定的混乱和效率低下。因此,加强领导的重视相当重要,领导要足够重视、以身作则,带头执行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明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注重监督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切实地保障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1.2加强人员培训

实验室人员作为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主体,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质量体系的效用,需要每个员工都能认真执行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各自的作用。质量体系的有效\行是基于员工能够正确地理解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首先,需要针对实验室的技术主管、质量主管、主任、内审员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具体包括全面质量管理、认可准则等培训,其中内审员还需要通过培训后获得内审员资质。其次,质量体系相关文件的编写者要结合质量手册等体系文件的内容,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质量目标和方针,并按要求进行工作。最后,对于岗位人员,需要通过培训了解具体的操作规程,熟悉操作要领要求。

2.1.3加强审核与改进

理化实验室的质量体系是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的,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体系的有效性、适用性,进而持续提高检测水平和质量,促进服务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理化实验室质量体系改进和完善,可以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及客户审核。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能够实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预防,促进质量体系的有效健康运行。作为被服务对象,客户的利益需要达到最大的保护和满足,因此客户审核是了解实验室情况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也是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

2.1.4加强监督

虽然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设置了质量监督员,但是存在职责不明、监督流于形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制定相应的《质量监督计划》,明确规定质量目标、职责分工等内容,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如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必要时需要进行内审。此外,作为质量监督员,应该给予足够的权限,能够确保其不受外界影响而独立开展监督工作。

2.2人、机、料、法、环要素的质量管理控制

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机、料、法、环等要素,五大要素缺一不可,每个要素和环节均需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

2.2.1人员的有效管理控制

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的过程中,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缺一不可,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员要素。人员的素质决定着检测工作的质量,因此,搞好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增强整体实力的首要因素是提高人员的素质。理化实验室作为提供检测结果和数据的机构,实验室人员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检测知识和实验分析能力,还需要掌握各种标准和规范,此外还要具有实事求是、高度负责的作风。尤其是仪器操作员、结果分析员等,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人员的技术能力满足实验室的要求,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处理。此外,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可以通过人员比对的方法来检测样品,用来考核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时发现人员的不足,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2.2.2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进行检测的重要资源,同样也是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的重点。为了达到相应的检测要求,实验室需要正确配备仪器设备,同时每个仪器设备均需要建立档案,并且能够按照计划来定期检定,确保日常的校准和维护工作,并采用三色标识管理,通常采用“绿”“黄”“红”三色来表示“合格”“准用”“停用”3个状态。仪器设备必须严格按照“采购―验收―使用―维护―停用―报废”的流程进行管理,相应的使用维护资料应该便于取用,得到授权许可的人员才能操作仪器设备。

2.2.3样品的质量控制

理化实验室的检测对象为样品,通过检测样品的性质来评价整体实验对象的性|,所以样品的质量同样也是评价被检对象整体的基础。选取被检的样品应该能够充分代表被检对象的性质,同时还需采用科学合理规范的方式来存储样品。一般评审检测对象都是通过抽样检测的方式,通过制定科学的抽样方法,科学处置控制样品,确保样品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实验对象的整体特性。

2.2.4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

检测方法也是理化实验室整体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方法和程序应该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优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并能够及时地根据标准的更新和变更,相应地更新补充检测作业指导书,确保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此外,理化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应该能够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科学有效地制定好检测设备的校准检定要求,确保仪器的量值符合规定。部分仪器设备由于频繁使用而极易出现漂移等问题,检测期间应该进行核查。理化实验室尽可能地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如若缺少标准物质,也需要确保量值的准确性。

2.2.5环境条件的质量控制

检测环境条件的质量控制是整个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的重要技术细节。检测环境条件必须要满足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要求,避免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质量。环境条件需要进行监控、记录和控制,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需要及时停止检测,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确保有效的检测工作。此外,还需要注重检测环境的安全保障,在开展实验过程中,有效地监督环境的持续有效性。

2.3理化实验室引入“6S”管理

“6S”管理起源于日本的作业现场管理,其核心思想是注重细节和习惯的培养,目前已经被国内外许多企业采用。“6S”管理是针对人、机、料、法、环五大生产要素的管理,进而提出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及安全等管理要求,旨在提高管理的效率,建立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针对理化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实验室在工作环境的整洁、规范、安全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理化实验室引入“6S”管理具有非凡的意义。

“6S”管理真正发挥效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结合理化实验室工作实际情况,从而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执行细则。定期开展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到实验室责任人的绩效考核中,从而促进实验室形成“人人参与其中、事事明确规范”的氛围,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价值意识,提高理化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实验室管理方针篇5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资源优化管理作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运行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计算机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发挥计算机实验室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作用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为了提升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需要对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进行厘清,以期为后续管理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一)确保资源的合理化调配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服务于不同的专业学生,考虑到高校院系规模的逐步扩大与学生数量逐步增长,计算机实验室现有的管理模式以及资源使用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资源优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运行管理模式,其在院系管理人员的统一安排之下,各个专业学生的专业实验课程时间、学习内容等进行必要的梳理,例如管理人员根据已有的资源,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心理,调整学习模式与实验室的开发时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知识难度,开展自我学习,便于控制学习难度。

(二)降低实验室设备使用成本

计算机实验室中各种设备的使用寿命较短,从过往情况来看,相关仪器从购买使用到淘汰的周期基本上为5年,为了在保证计算机实验室使用质量的前体系,尽量延长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损耗与费用支出,需要进行必要的管理活动。资源优化管理活动通过多样化的管理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实验室设备的寿命延长需求,例如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搭配,将高中档次的设备进行调整,针对于部分专业课程教学活动,采购双系统,对于JaVa、VB、VC等计算机公共课程则选用中等计算机硬件设备,通过这种设备搭配方式,在确保实验室使用质量的前提下,对使用成本进行合理化控制,避免出现计算机实验室采购成本虚高的情况。由于计算机实验室开放时间较长,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对于电能的损耗较大,为了更好地节约实验室运行成本,在进行资源优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机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整,根据专业课程安排的特点,结合大数据技术,对实验室使用时间进行调整,控制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能耗,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所遵循的原则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的有序开展,不仅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的重难点进行明晰,还需要从原则框架的角度出发,对自身工作进行梳理,以期完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实施的途径与手段,构建起科学高效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的全新模式。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的原则,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应用的主要流程、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以及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的重难点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考量,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住满足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切实满足使用要求,只有在科学精神、科学手段、科学理念的指导下,相关工作人员才能够以现有的社会物质资源为基础,构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的新体系。

(二)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的应用必须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

由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的内容多样,操作环节较多。为了适应这一现实状况,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的相关操作之中,就要尽可能的增加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方案的容错率,减少外部环境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的影响。降低操作的难度,使得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批量操作,保证各个环节中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的手段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模式,管理人员要在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工作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在相关原则的框架体系下,规范管理活动,将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对工作手段进行优化处理,使得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工作始终满足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客观要求。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组织结构的设立

管理组织架构作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其构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为了保证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组织结构的有效设立,需要我们进行三级管理结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主管部门针对于资源优化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资源优化管理小组的设立,主要负责统筹学校范围内各个实验室的日常资源优化管理活动。各个学院则进行资源优化管理小组的设立,由院系领导担任负责人对本院实验室进行科学管理,确定资源优化管理体系下,实验室管理的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等具体内容。每一个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成立资源优化管理小组,由各个教师担任管理者的角色,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活动。通过学校、院系以及专业三级管理组织机制的构建,对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梳理,为资源优化管理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应用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激励机制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机制作为资源优化管理的核心构成,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应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为了确保激励机制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中的科学应用,激发起实验室在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需要我们首先要深入了解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者的需求,对参与管理活动的教师对于文化精神层面以及物质层面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其次要采取多种类型激励方式的设计,在高校管理的活动中,激励方式一般采用物质与精神两种方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不同的人对于激励有着多样性的需求,因此在进行激励方式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不同激励方式的优势与不足,根据不同人员不同的激励需求,进行激励方式有效设置,以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中的作用。最后在进行激励机制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教育部门与高校领导者针对不同阶段的管理目标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

(三)沟通机制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保证资源优化管理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的科学应用,学校领导者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不断进行沟通机制的建立,通过各类座谈会、专项会议以及学校文件等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的管理目标与意图及时传递给实验室实际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相关要求,对自身的管理行为进行调整,以期满足资源优化管理的要求。同时实验室管理人员也能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将管理诉求与难点问题进行集中反馈,便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难题的解决。在沟通机制应用的过程中,除了进行自上而下方式之外,还需要高校领导者对实验室管理者的思想状态进行全面掌握,为管理工作与计划进行分配。并根据不同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特点,进行实验室管理工作内部岗位与职责的转换,提升??验室管理的水平。

(四)实验室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实验室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应以实验室目标为基础,针对于实验室的教学目标、试验设备管理目标以及科研活动目标等内容,进行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与规划。在绩效指标选择的过程中,将每一个目标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划分为不同的指标,为了保证绩效评价的准确性,要保证同一层面的评价指标不存在因果关系,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确定,帮助管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内容进行梳理,推动管理工作的实践。实验室绩效评价方法的确定,实验室绩效评价方法是多方面的涵盖了满分制评估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方法两种方式,通过对两种绩效评价方式应用范围、使用环境、具体操作流程进行确定,从而提升了绩效评价方法使用的实际效果,满足了评价工作的客观需求。

(五)加强网络管理

为了提升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资源优化管理能力,需要进行信息化、网络化体系的搭建,将教学、科研与资源共享进行衔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借助于网络平台与硬件终端,持续深入的开展资源优化管理活动。具体来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校园一卡通,对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人数、设备使用情况等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实验室中各项资源进行必要的管理,并对各项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使用频率进行梳理,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实验室设备进行追踪,实现周期性的维护保养工作。使得各项实验室设备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真正将实验室管理活动与高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衔接起来,提升教学质量。

实验室管理方针篇6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06

近几年来,随着更高水平教育的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高校实验的装备得到逐步提升,实验室的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但是,对于增长速度较快的实验室硬件来说,实验室软环境的建设就明显比较落后。管理模式对于实验室软环境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验室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所在。因此,对于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将软硬条件尽可能做到最好的协调,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创新发展要有足够的重视。

1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

就我国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发展演变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的学校没有与实验室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再加上实验室的设置模式还是沿用前苏联的模式,所以在此阶段高校的实验室一般采用的都是系、教研室的二级管理模式。

第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在此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有了新的需求,这样一来实验室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实验室的地位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因此,实验室的功能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但是因为欠账过多,投入的建设经费比较少,这样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实验室的发展。

第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国家颁布了相关的规程,高校的实验室在逐渐地向正规化和规范化迈进。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各个高校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都有大幅度的提升,高校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筹集资金,这无疑是将实验室的发展带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2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选择

各个高校对于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选择不可以同一而论,各个高校应该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研究和总结,最终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壮大的管理模式。

第一,针对基础学科以及全校的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室,一般采用校一级的或者是校、院(系)二级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实现人、财、物等多方面资源共享,而且还可以对人员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统一,尽可能地发挥出规模效应,完成基础教学实验的内容和任务。

第二,针对重点学科以及具有博士点的学科,可以采用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的管理模式,这为学科的建设以及科研的需要提供了重要的保证,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当中来。

第三,针对没有指定专职实验员的实验室来说,应采取校、院(系)、教研室四级或者是三级的管理模式。如果只是简单明了的将其规划到实验中心进行管理,可能会在使用以及管理等方面出现问题,这样反而使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

3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第一,创新的原则。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针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传统的观念对其依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存在一些高校改革的力度受限,没有完善的配套措施,以至于导致最后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的情况。实验室的创新应该坚持一定的创新原则:首先,要将人、财、物等方面进行合理、统一的配置。其次,实验室的创新可以培养和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再次,对实验室资产的使用效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实验室的创新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增强。使实验室一改以往的形式和状态。

第二,创新的总体思路。

在对自身条件和外部的信息都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管理体制、机制、相关的人员与设备等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完善,逐渐地建立起一个不仅与学科、专业建设相适应而且可以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培养的实验室工作体系,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及水平可以得到切合实际的提高,从而逐渐地提高实验室综合的利用效率。

第三,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针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但以往旧有的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对如今各个学科的发展、创新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等方面提出的要求是难以适应和迎合的,也正是这样,各个高校都在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例如,有些高校把原有的校一级管理模式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扩大了管理的范围,除了原有的面向全校师生的公共基础平台以外,还对邻近院系的学科专业做了必要的调整,设立了相应的学科大平台。与此同时,试验管理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重心的上移、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层次在不断地减少、跨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大。而对于高校实验室管理相关方面的权限、对管理深度和广度的把握等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这样才可以使高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在各个高校对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选择、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处理好新旧观念、集中和分散等矛盾。改变以往单一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注重对学生素质以及能力的教学和培养,从而使高校的实验室除了可以进行教学和进行科研以外,还可以做到对外开放和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高级人才作出重要而又有意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新铭,何祖威,李树春,唐经文.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2]夏定元,徐华中,李琦,罗杰,赵奕凡.探索实验室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

[3]蔡小忠,金贵朝,费骥慧.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3).

[4]余新科,蔡敏,张建功,倪燕.适应开放式教学需要,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5]吴国荣.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重的高校管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实验室管理方针篇7

【摘要】探讨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预防教育,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生物安全防护能力的措施,使实验室每个工作人员不仅成为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合格的管理者。

【关键词】生物安全;气溶胶;艾滋病实验室

艾滋病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艾滋病检验人员长期接触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标本,各种疾病的患者及被其污染的器械,在标本采集、标本处理、实验操作和卫生清洁过程中常会被带有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锐器损伤,皮肤、黏膜、衣物被污染和泼溅等意外的发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职业感染危险。自2003年SaRS期间国内外相继发生实验室SaRS病毒泄漏,致使SaRS暴发流行。此次流行表现以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为突出特点[1,2]。医务人员由最初的个人防护意识差,到后来的过度防护。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传染性疾病中,如此高的医务人员感染率尚属首次,这一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不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检验人员都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3]。随着当前经血传播疾病的迅速蔓延,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为了减少医源性感染,必须注意检验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因此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势在必行。

1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制,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1.1实验室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以免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

1.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precations,Up)的理念[5],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2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及教育

2.1加强技能培养过去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检验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4],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3]。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科室所有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2.2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如: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从事血液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和标本,还有大量的锐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谢红珍[6]等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很多,其中HBV、HiV、HCV、梅毒等对从事血液检验工作者威胁最大。自从第一例艾滋病在1981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严重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后果,受到广泛的重视。吴丽军[7]等前瞻性研究指出,一般通过黏膜接触暴露感染的危险低于经皮肤损伤暴露,而通过一次针刺伤或其他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8%,3%~10%,0.2%~0.5%。刺伤后是否引起感染,与针头或吸头等锐器的种类及医务人员是否有防护措施和患者血液中的病毒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接触急性期或者晚期患者危险性倍增。经血传播疾病在血液检验中的传播途径有如下三种。

2.2.1穿刺由于标本采集时针头、吸头玻璃试管锐器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血液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iV、HBV、HCV、梅毒等感染最重要的途径。

2.2.2皮肤破损由于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与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造成感染的危险。

2.2.3黏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2.3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对各种可能的危害要熟知。

2.3.1防护措施检验人员都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感染的高危人群。检验工作中应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加强防范意识。检验人员应将所有血液、体液和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一律视为具有传染性,采取标准预防[8]。严格施行保护措施,不存侥幸心理。

2.3.1.1洗手与手部消毒经常洗手是预防感染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9]。皮肤或黏膜接触患者或患者体液后,用清水和肥皂水清洗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危险性。常规操作工作完成后、脱手套后,在饮食、吸烟、化妆及上厕所前,在任何需要手与黏膜、眼睛或破损皮肤接触前,当手上沾有肉眼可见的血迹等情况下必须用肥皂及自来水冲洗。有条件再用消毒液消毒手。

2.3.1.2戴手套戴医用乳胶手套是医务人员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大大地减少了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而且,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是可以降低感染的可能。有研究表明,即使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手套,该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11]。检验工作者在常规操作与在仪器清洁保养维修时,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过程中等情况下都必须戴手套。

2.3.1.3清除血迹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中血样外溅或者发生各种操作意外造成血样对环境的污染。当标本污染了仪器、操作台面等,先用1000mg/L的有效氯溶液喷洒在血渍上,15min~30min后戴手套用抹布擦拭,擦拭后立即彻底洗手。如被血渍污染的工作服应先装在不透水的污物袋中,然后消毒清洗[9]。

2.3.1.4预防锐器刺伤锐器刺伤是血液学检验中的职业感染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抽血针头、血常规采血针头、仪器锐利角或玻璃试管等刺伤,工作中应积极地预防,及时处理针器等锐利物品。污染针头要及时小心处理,使用利器盒收集锐器能有效地预防利器刺伤,有报道指使用锐器箱收集锐器可使针刺伤发生率减低50%[11]。操作中针头等锐器不要对着别人和自己,不回套针头;在给精神病患者、小孩等不合作患者操作时应取得其他同事的帮助;在标本离心、仪器维修保养过程中必须戴手套等。为了减少医疗锐器的损伤,在进行HiV、梅毒等阳性患者的标本采集时,可以使用魏红云[10]等介绍减少被针头刺伤机会的方法,使用用过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抗生素小药瓶,将使用过污染针头按配药的方法全部扎入小药瓶。小药瓶收集容易,其口径较大针头不会穿透玻璃药瓶,回收污染针头操作简单。

2.3.1.5医疗废物的处理血液检验中的医疗废物包括有:一次性抽血针头、血常规采血针、吸头、玻璃试管等污染利器,还有各种废弃的血液标本,检验仪器废液等。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严防废物流失、泄露、扩散。首先应对从事废物收集、运输、储存、处理的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废物应有专人负责收集、运送、处置单位,并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其中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最终去向、经办人员签名等项目。为了防止工作人员误伤或造成环境污染,都要有专门的无公害处理。

2.3.2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12]。

2.3.3意外伤害暴露后的补救措施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告预防保健部门,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BV、HCV、HiV和梅毒等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职业感染率。

2.3.3.1HBV接触HBsag阳性血液或者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等锐器损后,如果本身没有HBsab,以碘伏处理伤口,肌肉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定期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0.5a~1a。补救措施最好在接触后24h内,最迟不超过7d[9]。

2.3.3.2HCV接触HCV阳性血液时,没有疫苗预防,只能进行伤口的处理,并进行HCV的抗体检查,4周~6周后复查,4~6个月后做HCVRna监测HCV的感染[9],并注意自身身体的变化。

2.3.3.3HiV意外伤害的窗口期3~6个月内血清检测一次,6个月后复查一次,美国CDC的研究显示,影响针头刺伤后的危险性因素包括:伤口的深度;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针头刺破了静脉或动脉;污染源来自于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载量高)。补救措施最好在2h内服用药物,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基本用药程序:口服一次“双汰芝”450mg,每日2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d,适用于低危暴露。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加蛋白酶抑制剂“佳息患”每天3次,每次2粒,连续服用28d。适用于严重暴露[12]。

2.3.3.4梅毒接触USR阳性血液必须2h内服用预防药物。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每周1次,共2周。分别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血清检测USR一次。

3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以达到消毒效果,但要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

3.1消毒方法空气消毒:方法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ml/m2),作用25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2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2遍或喷洒至湿润(约10ml/m2),作用25min。

3.2确保实验室消毒用品及消毒器械的安全实验室必须储存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用品以备补充;定期检查消毒器械(紫外线灯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定期擦拭灯管);实验室安全意外的处理:实验操作中意外出现扎伤、皮肤污染血标本,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的流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出血后包扎。黏膜、结膜被污染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接触特殊标本因特殊处理。

4结论

4.1注意职业安全,增强防护意识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虽然检验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不可完全避免,但是美国CDC评估表明62%~80%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可以预防[7]。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中严格操作规程,作足防护措施,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

4.2加强职业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导致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范意识淡薄、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对针刺伤认识不足等相关。加强检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已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伤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检验科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和标本,加强生物安全意识非常重要。应该定期组织标本采集,操作规程的学习和培训。

4.3建立意外伤害应急、登记、监测、保密和报告制度发生意外后不必恐慌,尽快做应急处理,并尽早报告,以便组织对伤者及患者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检测。及时了解有关知识,保证应急药物的及时供给。根据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出台的法律法规、通知、条例等,临床实验室过去被忽视的生物安全管理的这一理念得到了加强与重视。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是我们检验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正.检验操作感染严重呼吸性综合征2例报告及建议[R].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6):383-384.

[2]魏华.北京地区医务人员SaRS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03-706.

[3]丛玉隆,李力.对防治严重呼吸性综合征医学检验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7):396-397.

[4]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9-32.

[5]姚飞,郭兰兰.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意识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18(3):231.

[6]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7]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8]韩晶,陈征,田健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7-368.

[9]杨淑玲,李亚洁,张秀华,等.经血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15-17.

[10]魏红云,吕园仙,杨晓燕.介绍一种减少护士被针刺伤的方法[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2):56.

实验室管理方针篇8

关键词:试验室质量体系规范管理

一、引言

公路工程试验室作为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排头兵,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随着市政、公路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试验方法、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行业规范标准的不断完善,对试验室的体系建设及工作质量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为此,必须加强试验室体系建设、提高试验室管理质量,才能保证试验室高效、有序的运转,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

加强试验室体系建设,规范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二、建立试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其有效运转

建立质量体系是为了加强试验室的内部管理,并保证检验数据的科学、准确、公正、满足社会的需求;试验室建立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以便实现和达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体系包括软件部份和硬件部分。软件包括:组织与管理、质量文件内容和管理评审、人力资源的配置及培训教育情况、样品管理、采购的控制、顾客的意见和投诉等;硬件包括: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和标物、测量溯源性、检测过程和检测方法、技术记录和档案、检测报告、试验的分包等。各项检验工作能有效、协调地进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采用管理评审、内外部审核、试验室之间能力验证和比对等方式,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运行过程中,质量体系的运行是执行质量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保持质量体系有效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质量体系是为实施质量管理和控制所需要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它要求试验室对影响检验数据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控制,把影响检验质量的技术、人员、资源等因素及其质量形成过程中各个活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加以有效的控制,为社会出具准确、可靠、公正、可信的检验数据。

三、增强全员意识、加强专业培训、充分认识质量工作的重要性

经试验结果表明:部分不同的试验检测人员在同一条件下进行试验操作,所得结果差异性较大,甚至有的出现结论相反的检测结果。因此,在试验进行前对标准规范的理解不够准确,从而导致试验检测数据出现了不准确、不一致、不可靠的情况,直接影响了试验室的服务质量,甚至影响到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所以提高质量的基础是技术水平,检测人员应精通本岗业务,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熟悉有关的标准与试验方法,不断学习掌握新的试验方法和标准规范以及国家有关工程质量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工作认真,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实事求是。技术人员还应具备质量管理、质量监督和标准化的一般知识。要注意吸收新生力量,要以老带新,强调干中学,要适时地让试验人员有进修和外出考察、参观学习的机会。同时要加强试验人员的管理和岗位培训,培养出一支精准、严谨、高效的试验检测队伍,以随时适应检测工作岗位的需要,准确顺利完成各项检测任务。

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员是最宝贵的资源,一个试验室水平的高低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与水平,特别是对关键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质量体系对人员作了具体要求:明文规定了技术主管和质量主管人任职的资格条件,明确规定了高层、中层管理人员必备的资格条件,以及从事技术测试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明确规定验证审核的监督人员的任职资格与条件,如:受教育程度、理论基础、实际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工作经验等。这样可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进而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与服务技能,确保检验工作的质量,提高效率。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内部活力。质量管理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质量问题往往是由人的失误面造成的,质量管理说到底是对人员的管理,管理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管理的进步,其关键是调动起人的积极性。对于企业来讲,就是要充分发挥内部各层次、各单元、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使企业充满革新的活力。

质量体系建立建全质量责任制,把质量同个人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在质量体系中的作用,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要求。要求所有员工既要有履行本岗位职责的能力,又要有自觉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员工在质量体系运行中,始终有参与质量体系改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分析自身的差距,使内部各个单元都活跃起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五、强化监督职能、规范检测手段、提升工作质量

监督工作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重要方式,它不同于内审员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性的审核,是由熟悉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本专业检测工作的操作过程、关键环节与步骤、重要的检测任务以及新上岗的人员实施的日常监督。质量监督职能,促进工作质量;质量体系当中设有质量监督机制,对各项质量活动及其结果可能发生偏离规定的现象,加强了质量活动监控。细化的质量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是质量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工作的依据和方法,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对全面规范质检机构的行为、试验室的检测水平、检测数据真实可靠性、整体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把总的质量活动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责范围,便于工作的开展,便于日常工作的管理,使一个组织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六、以人为本、规范管理、增强试验室竞争力

实验室管理方针篇9

关键词: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实验室管理;应用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为顾客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本文尝试探讨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融会贯通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以便持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顾客分为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无论是何种顾客,实验室都应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力争超越顾客的期望。为此,实验室必须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具体的要求,并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保持与顾客的联络,调查顾客满意度,持续改进检测技术和方法,最终确保顾客满意。

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始终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了解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及时、准确、公正的检测数据。把“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应用于实验室日常工作,适时了解和增强顾客满意度,有利于实验室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二、领导作用

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活动中,领导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负有整体策划、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监督检查等职责。在工作当中,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要尽快提升实验室人员的业务能力。其次,应将权力下放,让实验室拥有更多自,更有利于实验室的发展。最后,领导者必须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实验室主任应使自己的下属意识到这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团队。此外还要激励员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

管理者对“领导作用”原则的充分理解,可以促使其与全体员工携手共进,共同完成实验室的既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三、全员参与

在组织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对实验室而言,全员参与就是要实验室全体人员都了解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验室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全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以解决相应的问题,就是要根据分解到每个人头上的目标来评估其业绩,就是要主动寻求学习进修和累积经验、提高能力的机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实验室的发展。为此,实验室所有员工都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履行实验室主任所赋予的职责和权利,正确处理实验室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坚持不懈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工作能力;建立相互信赖的机制,有助于调动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参与意识。

对“全员参与”原则的充分理解和应用,可以使全体实验室人员以高度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室的工作中去。

四、过程方法

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方法是指系统的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室的每项工作都是由许许多多的过程来完成的。实验室应识别和确定完成一项具体检测任务所需的过程,实验室应首先根据现有的资源评审其是否有能力满足委托人的检测要求这一关键活动。若能满足要求,则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确定这一过程的输入。将检测的输入转化为输出即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不适宜的,要对输入及过程进行改进,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应用“过程方法”原则可以使实验室的检测活动更容易、更规范、更合理。这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工作差错和实验室检测成本,从而逐步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

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而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按照某种方式和规律将各种过程有效的组合成一个系统并加以管理,使之能协调运行,称之为管理的系统方法。

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人、机、料、法、环等具体内容。在工作中,实验室可以通过确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定实现它们的过程并加以识别,分析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律将这些过程有机地组成一个系统,对这些过程构成的系统进行管理,使之能协调有序的进行。

应用“管理的系统方法”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有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通过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测量和评估,采取措施,持续改进质量体系,使之有效运行,这有助于提高实验室整体运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六、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的核心是通过提高有效性和效率来提升组织的总体业绩,并使相关各方受益。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变化并谋求自身的发展,实验室应把持续改进作为一个永恒的目标和永远的追求。

实验室可以持续改进的地方有很多,如对试验方法的改进,试验流程的改善,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渐进式的改进或突破性的改进等。应用“持续改进”的原则,将会持续的改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改进过程的能力和效率,改进产品的质量,如此才能保证实验室的检测工作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得到持续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一个组织在决策之前,必须对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加以综合分析,从而了解现状并科学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实验室的管理在面临决策时,必须应用“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这一原则。

应从三方面考虑。第一,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不要片面追求大而全或高精尖,要考虑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第二,对于实验室的内部管理,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第三,在确保所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可靠性和可使用性的同时,使用适宜的统计技术或其它有效的方法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应用此项原则,便于管理者进行决策时有实施的依据,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针对性、正确性和可实施性。

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实验室的供方是向其提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是实验室顺利开展工作必备的资源之一。实验室的供方主要包括仪器设备供应商、药品试剂及辅助材料供应商、提供计量检定和其他辅助服务的相关专业部门。所以实验室与供方是合作互利的关系,是相互联合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应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实验室要选择和评价合格的供方。评价的范围包括产品、服务、技术水平、价格、资格等。采购产品或服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评定,从而对产品和服务的偏离进行有效控制。

应用“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的原则与供方进行有效沟通和资源共享,将会促进实验室与供方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共同发展,增强双方创造价值能力,达到成本与资源优化,实现双赢。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自觉的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和2000版iSo9001标准的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去,这样必将不断提升实验室检测技术实力,有力的促进实验室检测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2000版iSo/DiS9000族国际标准草案理解与实施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实验室管理方针篇10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

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重要性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对计算机实验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是这些工作的基础平台,在高校日常教学中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相关专业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使高校师生对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管理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了更高的需求。但是目前而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更新换代以及管理方面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硬件设施老旧,软件更新不及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师生,使师生对计算机科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掌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计算机实验室更是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为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计算机实验室在不断发展壮大,高校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计算机实验室已经成为当前阶段高校各方面工作开展的有效保障。

2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问题

2.1管理制度弱化

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管理方式方法也过于简化。在计算机实验室日常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对于制度的了解还不够透彻,管理方面存在很多并没有按照管理制度要求而进行的管理行为,如经验型管理。相关教师对管理制度执行方面较弱,使很多学生在上课时没有遵守上机守则以及机房卫生等管理制度要求,给计算机实验室造成不必要的损坏,同时造成设备老化过快等,这都是制度化和信息化管理程度弱化的表现。

2.2实验室管理队伍水平不足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不仅承担着相关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还负责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普通话级别考试以及其他相关任务,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这给实验室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虽然对计算机实验室有着更多的重视,但是专职实验员仍难以满足当前需要,并且在管理意识、专业水平方面仍有待提高。

2.3计算机设备软件、硬件、病毒等问题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中,计算机设备大多购买较早,且设备更新比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较慢,因此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设备主要体现出了购置早、配置低、硬件故障频繁、软件更新不足、病毒传播频繁等问题。计算机设备多长时间运转以及超寿命运转都会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使用效率和教学质量等。同时,学生、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类课程时,U盘的使用较为普遍,这方便了木马病毒的传播。

2.4日常管理问题

首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设备较多,线路分布较为密集繁杂,如若管理不善,硬件设施容易出现问题。其次,计算机实验室在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卫生清理工作,这使得计算机实验室空气质量差、灰尘较多,计算机实验室正常运转存在安全隐患。此外,部分学生存在故意破坏实验室硬件设施,或进行违规操作,这给高校实验室管理维护造成了很大困扰。

3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措施

3.1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是一项重要且繁杂的工作,管理对象主要包括教师、学生、设备和软件等,管理制度要根据管理对象的性质特点来制定,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落实提供理论基础,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随着计算机实验室的迅速发展,规章制度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创新,为当前实验室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目前,针对具体发展情况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针对细节进行不断完善,具体制度如:《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职责》《计算机实验室学生上机守则》等。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同时,要积极宣传,并严格遵守,为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提供保障。

3.2提升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需要专业的实验人员,目前计算机科学知识与应用技术更新过快,实验室工作人员虽然较为专业,但如果与时展脱节,则容易造成管理不善或难以满足时代要求。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不断将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引进到实验室工作当中来,并建立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了解当前计算机相关知识、软硬件知识以及新技术、新应用、技术新动态,进行深入的交流学习。此外,要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学习管理方面知识,贯彻先进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对学生灌输计算机实验室设备日常维护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知识,成立学生管理队伍辅助教师更好地完成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

3.3计算机软件、硬件设备管理及病毒防治

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由于长期使用,很多难以顾及的地方容易产生灰尘,这容易造成主板间板卡接触不良、散热差等,甚至造成短路、重启、蓝屏、瘫痪等情况。因此,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清理活动,对相关设备进行吸尘、清灰工作,做好实验室的日常打扫工作,对使用人员要严格要求,维护硬件设备卫生情况,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氛围。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维护较为复杂,由于计算机设备众多,且均为联网设备,一旦出现木马病毒侵入,很可能波及所有设备。因此,对于计算机木马病毒的防范要更加重视起来。具体实施措施如下。首先,对每台计算机设备都要进行软件与硬件保护,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同时,补全系统漏洞,有效预防木马病毒的侵入。其次,开发作业管理系统以及计算机实验管理系统,通过提升日常课程、工作、作业的网络化,使师生不再需要U盘等外接硬件设备,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木马病毒传播的可能。

3.4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升级与改造

目前高校对计算机实验室建设都比较重视,但是计算机实验室并不是一次性的投资建设,当前部分相关领导认为设备只要能用就可以了,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很多高校虽然建有实验室,但由于长期以来设备升级改造没有跟上步伐,使教学质量受到很大限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相关专业知识、软件、内容也在不断变化[1]。因此在加强计算机管理与维护的同时,也要加强设备的升级与改造,而且要对硬件进行更新,才能提升设备性能和运行速度,但是也要针对财务情况来进行升级改造,首先可以进行关键部位的升级,如计算机设备的内存、网卡和硬盘还原卡等,进行有计划有规划的升级改造,以满足教学过程中时代的需求。此外,软件也要及时升级,保障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相关软件知识,避免毕业后进入社会由于软件的版本问题影响学生的发展。

3.5安全维护

计算机实验室维护过程中对于安全方面是重中之重,由于计算机实验室内部设备较多,所以首先在安全用电方面要予以重视,用电荷载大、线路错综复杂成为主要特点,针对此种情况,要注意负载平衡,并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定期巡检,不使用实验室时要及时关闭电闸。计算机使用要规范,严格要求使用者,对于电源、电线、线路、插口等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的地方严禁乱动乱碰。其次,计算机实验室要进行24h监控,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实验室问题,避免设备被盗,减少人为破坏[2]。最后,管理人员要针对人身安全进行有效管理,严格有序地进行人员管理,能够在突发状况发生时,及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保证学生人身安全。

4结语

计算机实验室在高校教学以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其管理与维护需要更多的投入。以往繁琐的管理工作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先进的管理理念,现代化的管理系统的应用,都使得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效率更高,这提升了教学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寻找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有效途径,使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更加简洁高效。同时提升计算机实验室维护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管锐.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管理[J].信息记录材料,2017(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