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田径运动会竞赛规则十篇田径运动会竞赛规则十篇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25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则篇1

摘要田径竞赛规则是田径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田径运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田径竞赛得以正常开展的保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对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的修订变化特点进行梳理。田径竞赛规则的修改对田径运动项目的发展就有一定的导向性影响,同时也促进了田径运动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国际田联竞赛规则变化特点

一、近十年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演变历史

(一)田径竞赛规则

在《体育大辞额典》中对田径运动规则的解释“为进行运动竞赛而制定的统一规范和准则。”这是界定了规则概念的属性,由此解释可以得出,田径运动规则概念的属性是一种规范和准则。

在《运动竞赛学》中田径竞赛规则概述为:为了避免田径运动竞赛中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所有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条件均等的情况下进行公平的竞赛,对运动竞赛中所采用的技术,和竞赛中所用的器材和行为做出一定的规定和限制。对这一运动竞赛规则的规定分析可以得出,注意对运动竞赛规则的技术部分的规定,田径竞赛规则的作用和目的是为了避免运动竞赛中的人为和客观因素对竞赛公平性的影响。然而,随着运动技术的发展与运动员水平的提高、田径竞赛商业化运作、科学技术的发展、田径竞赛规则自身和安全意识的增强,根据某些现有规则所包含的内容来分析现在的田径竞赛规则的一些规定的概述并不全面。

(二)田径竞赛规则的演变历史

表12004-2012年田径竞赛规则修改次数

修改次数29次11次25次13次30次

修改时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

由表1可以看出田径竞赛规则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到今天,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相对单一到相对全面、由相对粗糙到相对完善的演变过程。田径竞赛规则几十年来一直是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之中,两年一小改、四年一大改,每一阶段田径竞赛规则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都说明了当时的田径竞赛规则已经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适应,2012年国际田径竞赛规则修改了30次就说明了现代田径竞赛对竞赛规则的要求越来越精细严谨了,每一次竞赛规则的修改都带来了田径运动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二、十年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变化及特点

表2近十年国际田联竞赛规则变化的特点

变化项目变化内容变化特点

竞赛项目

田赛项目1.除了全能项目之外,任何起跑犯规的运动员都将被将被取消该项目的比赛资格。

2.横杆两端横断面应呈圆和半圆行、质地坚硬和表面光滑。

1.跳远助跑道长度至少应为40米,从起跳线量至助跑道尽头,在助跑和跳跃中采用任何空翻动作都视为犯规。

2.在掷标枪项目中,用两条5厘米宽的白线标出落地区,其内延长线,须通过投掷弧内沿与助跑道标志线内沿的交点并相交于投掷弧的圆心。扇形落地区的角度约为28.96度。1.增加比赛的观赏性满足商业化运作的需要。

2.对运动运动员运动技术及体育科学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3.比赛的突发性情况增加。

1.增加比赛的观赏性满足商业化运作的需要。

2.安全意识的增强

三、结论

(一)近十年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是根据本项运动技战术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而修订的,是田径运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近十年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相对单一到相对全面、由相对粗糙到相对完善的演变过程。

(二)田径竞赛规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运动员要不断适应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田径竞赛商业化运作要协调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科学技术在不断引入田径竞赛规则、更加注重运动员的安全。

(三)近五次田径竞赛规则的修改幅度很大,田径竞赛和训练的导向性影响极其深远,更加注重比赛的安全性,使比赛的紧凑性加强和观赏性提高,对运动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动作更加准确规范。

(四)可以从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特征看处,对于准确、稳定和高质量的动作要求越来越高,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熟练的掌握田径竞赛规则的理论基础知识,促使田径运动员不断提高和完善运动技术动作。

(五)从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来看,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呈现科学化、人本化、精细化、系统化、国际化以及公平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涛.浅谈田径规则演变的趋势[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06.

[2]董锦绣.现代田径竞赛与规则演变之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学报.2008.05.

[3]闫斌.我国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及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则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现状应对策略

田径运动会是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教育最生动形象的课堂。但传统田径运动会片面地强调体育的竞技性而漠视群众性,剥夺了大多数学生参与的权利,扼杀了学生参与体育比赛的兴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广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形成和体育素质的提高。

1.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的现状分析

1.1举步维艰的田径课程对运动会的影响。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实行选修制,一些富有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项目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而作为传统教学项目的田径,受其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欠缺娱乐性等因素的影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高职院校更是多年没有开设田径选修课。此外,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中学体育课还经常被占用,广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田径教学,对于技术性较强的田径项目根本没有接触过,进入高校后,也没有田径选修课,不仅对田径运动缺乏了解,而且没有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所以对田径运动和田径运动会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兴趣。

1.2参与率底,不符合贵在参与的原则。

田径运动会是以整个学校的在校学生为对象,但学生人数众多,虽然运动会设置的项目比较多,但不能使每个学生都满意,更何况为了控制运动会的规模和比赛的顺利进行,每个项目每个院系限报2―3人,且每人限报2个项目,最多就是能兼报接力。这样的规定限制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严重违背了“重在参与”的精神。长期以来在学生中已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运动会只是那些体育特长生或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事情,甚至出现“多人报名一人参赛”的情况,使得光荣和荣誉只属于极少数人,绝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尤其是比较注重竞技体育比赛的学校,校运会也就变成了精英体育竞赛。

1.3项目设置没有创新,比较严重地沿袭传统项目的设置情况。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局限于竞技田径的范围,每年的比赛项目一成不变。一般包括跑、跳、投等十几个小项,比赛场地设施和竞赛规则都采用国际田联规定的统一规则。这样的项目设置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运动会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目标并不适合广大学生。

1.4集体项目少。

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忽视了集体、娱乐性内容的融入。集体性项目除一些接力项目外,其他都是“单打独斗式”的个人项目,使得能够享受体育快乐的人很少,只占学生总数的很小一部分,造成了运动会学生参与度不高、不积极的现象,学生感觉不到放松和快乐。高职院校举办运动会的多元化目标难以实现,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义也不大。

1.5比赛的公平性问题。

存在竞争的场合都要讲公平性问题。学校运动会比赛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①学生裁判员带来的不公平性: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运动会的兴趣,将部分学生编制到裁判组,为了各自院系的利益,有些裁判员难免会徇私情;另外,有时由于准备时间不充分,来不及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裁判员培训,比赛中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判罚时有发生。②评判规则带来的不公平:校运动会的比赛一般都是参照最新的规则,而这些规则都是针对大型竞技体育赛会设置的,专业性和竞技性很强,所以把它们直接用于学生比赛已经是一种不公平,学生更希望比赛能够人性化、趣味化。

1.6投入经费少。

经费是保证学校运动会顺利举行的基础。目前各高职院校举办运动会的经费均来自于学校拨款,可是数目都不是很多,如果组织者想扩大运动会的规模,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只靠学校给的经费是远远不够的。

2.应对策略

2.1改变运动会观念。

高职院校运动会应当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校运动会的定位应该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团队精神、进取动机、心理健康等的教育,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举办运动会来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文化的传播,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素养,为实现终身体育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奠定基础。

2.2改革运动会的项目设置。

在项目设置上应打破常规,除设置必要的竞技项目外,还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一些融集体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项目,并尽可能多地选择那些对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小的比赛项目,如二人三足跑、抱球接力、运球接力、袋鼠跳接力等集体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参与人数多,而且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同时对场地、器材和参赛人员的要求不高,便于组织和开展。把体育教学和运动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为所需、学有所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2.3改变组织形式和方法。

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比赛的组织中去,参与裁判工作,使学生真正成为运动会的主体。学生担任裁判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在比赛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裁判培训,比赛中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裁判工作,以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2.4加大对运动会的资金投入。

以往多数高职院校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投资不足状况比较突出,使得相关职能部门许多好的想法不能现实,导致高职院校运动会的效果不太理想,也制约了高职院校运动会的改革和发展。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加大对田径运动会的投入,以扩大其影响和规模,更好地体现运动会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健身性,使校运会成为人人参与、人人享受健康的娱乐过程,使学生获得平等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张扬,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将田径运动会办成学校体育的盛事。

2.5改变评价机制。

学校体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运动的乐趣中有所收获。所以高校运动会的评价机制也要及时改进。对参赛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运动成绩,而且包括学生在比赛中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以及运动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文明风尚,等等。如可以增设最佳表现、最佳道德风尚等奖项来鼓励和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来,让学生不仅体会到田径比赛的激烈竞争,而且从中收获乐趣。

参考文献:

[1]林俊等.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现状与对策[J].新西部,2008,(4):242.

[2]洪卫星等.学校运动会项目设置的利与弊[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118-119.

[3]唐泽良.普通高校运动会项目改革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则篇3

【关键词】学校运动会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26-02

党的十以来,教育部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角度出发,要求学校加大校园体育运动会的改革力度,把学校运动会真正办成学生积极参与的体育盛会,并强调学校运动会应当面向每名学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体育锻炼的兴趣。为此,本文拟从学校运动会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学校运动会参与权、裁判规则、比赛项目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发挥学校运动会的教育功能,把更多的学生吸纳进来,在同一场地、同一规则下进行对抗比赛,带动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等各项体育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实施素质教育。

一、学校运动会开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对学校运动会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学校不可或缺的大型体育竞赛的活动其形式与本质逐步产生变化。它的理念、行为由“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逐渐向“增进健康与素质教育的结合体”转变;比赛项目由单一的“重竞技、重能力”的田径运动会,发展成“内容丰富、重参与、重普及”的综合性运动会,形成以田径项目为主,包括跳绳、拔河、踢毽子、球类等一系列多元化赛活动在内的大型体育竞赛活动。然而,目前有些学校的领导对运动会的作用和意义理解得过于狭窄,大多数学校运动会的意义仅限在体育比赛和例行公事上,其中的文化教育、纪律教育、团队教育、美育教育、安全教育等作用越来越少,运动会的多方面教育功能和功效都大打折扣。

(二)学生参与面窄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每年学校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运动会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但是,现阶段以传统田径项目为主的竞赛项目的学校运动会,其竞赛规程一开始就对参赛办法作了硬性规定:每项每单位限报2-3人,每人限报1-2项,另可兼报接力。即每项设定限报3%-4%的人,每个人最多只能报1-3项等,直接在竞赛初期就控制和规定了每项竞赛项目的参赛总人数、参赛单位每人限报的项数和每项限报的人数及男女比例等。这使得依法获取参赛权利的学生运动员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有90%的在校学生被剥夺了参与运动会的权利。这样的做法与国家目前对学校运动会参赛人数要求各班参赛人数要占全班总人数的90%以上的规定是相背离的,是不符合教育公平要求的。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中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长机会。

(三)奖励名额少

依据竞赛办法,运动会的各项目比赛,一般情况下参照竞技体育中的做法,只取前八名运动员给予奖励,造成学校运动会奖励面不大。由于获奖名额太少,对于一些参赛人数较多的项目来说,起不到鼓励作用。对于未获奖的运动员,不能始终停留在用“重在参与”的话语来安慰他们。

(四)项目裁判规则缺乏灵活性

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学校运动会,其项目裁判规则完全采用国家田径协会最新审定的《田径竞赛规则》。可是,普通学校运动会的对象是“学生运动员”,都是非体育专业的普通学生。他们日常基本上没进行过比赛项目的专业训练,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接触,基本来自平时的体育课学习,或者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的业余训练,对体育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掌握相对来说不够标准或规范,对体育理论、裁判知识的了解也不多或不够细致。比赛中运动水平的发挥,比赛经验的积累,临场心理抗压能力等非常有限。完全运用给专业选手竞技必须遵守的裁判规则来规范和评判学校运动会业余选手的比赛,表面上看似客观公正,实际上对学生运动员是不公平的。

(五)项目设置不合理

1.比赛项目设置单一。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运动会,比赛项目的设置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基本参照竞技体育运动比赛的项目来设置、组织开展。内容形式相对较单一,主要以田径项目为主,且多属于个人性项目。运动会比赛全程强调竞技性,重成绩与排名,以争夺名次为主,适合体育基础好的学生参加。特别是那些很能锻炼人意志力、忍耐力、爆发力的长跑,一般学生不敢报名参加。加上近几年频繁发生长距离跑猝死等意外事故,学校害怕担责,很少采取鼓励措施动员学生参加,或者干脆取消长距离跑的项目。另外,集体项目开设得还不是很多,不利于扩大学生运动会参与度,也影响到广大学生对学校体育大型活动关注度和参赛积极性。

2.比赛项目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直接联系较少。现阶段,还开设有田径选项课教学内容的学校体育课不是很多。特别是高校,基本以开展普及型较高的球类、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瑜伽等学生喜欢的运动专项进行课堂讲授。运动会中的跨栏、三级跳、跳高、铅球等田径比赛项目,大部分学生在日常中很少接触,了解也少,更别说练习了。这就导致“运动会前的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都没有相应的学习和锻炼,运动会与体育的习得成了平行线,两张皮”。在运动会上让学生报名参与自己不熟悉项目的比赛,无形中就限制了部分学生参与运动会的资格。

3.部分比赛项目技术难度较高。像三级跳远、跳高、跨栏等比赛项目,本身技术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加上项目单调、枯燥,学生平时接触不多,也很少练习,让学生喜欢和作为参赛项目,有一定困难。

二、学校运动会改革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学校运动会的功能

根据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学校运动会共同宗旨和目标,完善学校竞赛体系,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和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学校综合性运动会,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挥学校运动会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培养体育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热爱程度,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育人口的增长,更好地推动学校运动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学校运动会回归教育本质。

(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修改竞赛办法,建设常态化竞赛机制,举办全员运动会,让人人都有参赛机会,人人都有锻炼机会,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让他们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激情和快乐,有利于学生自身健康发展,有利于满足其自身心理情绪需要的新型运动会模式。

(三)扩大奖励学生比例

修改竞赛办法,扩大奖励面,根据参赛人数比例设置奖励人数,可考虑各项目选取参赛总人数的30%进行奖励,激励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及比赛的积极性。

(四)修改比赛规则

弱化竞技运动水平,强化普及和健身效果。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和灵活多变原则,改进与创新裁判规则,以充分调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改革比赛项目的设置

学校运动会比赛项目设置时不能片面追求娱乐性和迎合学生的兴趣。应充分考虑这些项目的群众基础情况,以及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倡导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专业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这个运动平台中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爱好和身体特点的体育运动竞赛项目,且满腔热情投入。首先,比赛项目的设置在这里有一定的强制性。田径运动作为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其发展身体素质的许多方法、手段都为其他运动所采用,以此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内脏器官机能,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田径运动的这种锻炼方法手段是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所以,国家以法规的形式确保田径运动项目在学校的开展,硬性规定学校运动会必须以田径项目为主,以期实现田径运动对学生机体能力的锻炼价值、心理素质的塑造价值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价值,为国防军队建设提供合格的后备人才。其次,设置时注意结合一些趣味性、团体性、高效性、普及程度高的个人比赛项目和集体类项目。再次,将难度系数较高的传统竞技项目改换为健身价值高、有教育意义、易于长期坚持的运动项目。最后,必须考虑到增设的项目适合各年龄段的特点,要有客观的、符合学校特色的评判标准,且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

【参考文献】

[1]李小伟.深圳该办一届怎样的大运会――由第25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想到的[J].中国学校体育,2009(9)

[2]毛振明.改革学校运动会实现全员参加[J].体育教学,2014(7)

[3]郑波,陶成武.学校运动会的人文教育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4)

[4]苗苗.山西省高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模式及其运行体系构建[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则篇4

摘要有效开发田径运动是创新田径运动的基础,以现阶段社会群众对田径运动健身价值理解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田径运动发展和创新形式情况的分析,提出创新田径运动的开发形式,以此拓展田径运动的发展规模,提升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

关键词田径运动健身价值有效开发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自我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实际健身活动中。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田径是运动之母,不管是在奥运会中,还是体育考试中,田径都是最基础的检测内容。但是,在大部分田径教材书中,对于田径的定义都是“田径运动是田赛和竞赛、全能比赛、公路赛、竞走和越野等组成的运动项目。”这样为田径设定了唯竞技体育属性的标记,但是忽视了作为一切运动之母的田径健身价值。因此不断开发田径运动是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开发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是历史的选择

与其它社会文化情况相同,田径运动在社会发展中,各个时期的历史都会具备自己独特的标志,人们也会对其构成新的认识。全面认识田径运动的发展历程,促使人们群众更为护关注、了解田径运动这一项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运动。

在远古时期,人类在获取生活资源的过程中,最主要就是依据走、跑、跳跃和投放等形式的基本运动。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为了不断创新自身的生产力,并且加速人类的生存繁衍,促使相应技能得到了有效的创新和推广,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这些技能逐渐传递一代又一代。随着私有制、阶段和国家的构建,促使社会问题依据人与自然的问题改变为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战争成为无法避免的问题。跑、跳、投等运动技能与军事有效的结合到一起,统治者依据相关技能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以此拓展自己的领地,防止敌人的入侵。

依据现阶段的观点分析,新时期体育健身运动的不断创新,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有关“田径运动”定义已经显得不完善了,但是其却忽视了田径健身系统。在这种形态下,促使田径运动出现了改变,导致国家田径发展的道路不断变少。随着现代生活形式的改变,促使人们对健身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由此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提出了相关的体育发展方案,我国也在二十世纪末期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对我国依据合理观念从新分析田径运动发展,全面认识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不断开发田径运动的运动形式,以此创造优质的社会环境。

二、田径项目健身的特点

虽然田径运动是依据竞技运动的形式在人们面前展现,但是其具备的健身价值非常强,田径健身运动与其他项目对比,具有较多的特点,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田径竞技运动最为突出的就是竞技,以获取优质成绩和比赛胜利结果为目标。第二,田径竞技运动的目标影响运动员的运动技能。第三,田径竞技运动的项目多,固定不变,但是专业划分非常的明显。第四,田径竞技运动设定专门的场地、器材和要求等。第五,田径竞技运动实施的是高强度多样化的训练。第六,设定专门的营养方案。第六,其具备一定的健身价值,是拓展人身体素质的重要运动。

三、开发田径竞技运动项目的需求

(一)掌控健身运动项目的规律

现代健身运动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具备娱乐性、时尚性以及易操作性等特点,人们在锻炼的过程中可以获取健康、自由的心情和氛围。但是竞技运动体系项目的实施具有教育意义和经济性质,一般情况下的健身者因为这些特点是不愿意接受的。因此,对田径经济运动项目实施开发和设计,需要注重突出健身特点、娱乐性质,促使其得到有效的操作,让田径运动健身项目变得越来越丰富,逐渐取代竞技类项目。

(二)田径运动项目的改革

依据田径运动项目与其它项目的不同点,有方案的创新,并减少项目运动的难度,发挥项目可操作的优势,其中主要是进行一下几点的改革:第一,器材的创新。因为田径运动的器材都是依据实际比赛规定的,这样有助于保障比赛的公平性。但是,在健身活动中应用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可以结合实际运动需求对其进行改革。第二,规则的创新。实际竞赛规则过于复杂和繁琐,在实际健身的过程中难以落实,因此可以制定一些与实际健身运动相符的规则。第三,技术的改革。现阶段,田径竞技运动已经从远古时期的生活动技能,转变为现阶段的专业比赛。很多田径运动项目技能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例如撑杆跳等,这种特c与实际田径健身运动项目要求产生差异性,复杂的技术通常情况下的健身者难以掌控。因此,将这些田径运动项目的难点有效的降低,促使其难以满足一般健身人的需求和身体素质要求,之后在融入到原始形态中。如,将跨栏跑的难度降低,促使栏杆的高度与训练者的身体素质相同,栏板可以换成橡皮筋,这样在健身者接受的范围内有效的训练,可以在一定的基础上训练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田径运动具有健身的价值,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分析其健身特点,结合其田径运动剑神具有的特点,在实施体育运动中,拓展田径运动的健身特点,创造一些具有趣味性、有效性以及基础性的训练内容,促使人们可以更好的接受田径健身运动,激发人们田径健身的热情。在学校体育运动中,田径课程结合生活案例创造的训练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实际健身运动中,为其未来的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则篇5

关键词:竞赛与训练;田径;后奥运时期;广东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85-05

竞技运动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的体育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田径运动又是竞技运动中最大的项目,田径运动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竞技运动发展的速度。广东省田径运动的开展从全国来看走在各省前列,无论从训练模式还是比赛成绩上都属于比较超前的。相对于国外田径水平,广东省田径运动有些单一项目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发展不平衡,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何提高广东省田径运动整体实力,就需要针对广东省实际情况提出一整套科学可行的训练方案,要从广东省整体田径项目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力争将广东省田径水平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

1广东省田径的现状

广东省在全国大运会与全运会上都是田径项目的强省,田径方面的优势也为广东省能够跻身全国竞技体育强省之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广东省投入力度加大以及引进优秀体育人才,使田径总体实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因为广东省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还与其引进大量优秀体育人才,且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教练员,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有关。

1.1 田径实力概况

田径作为金牌大户,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往往比赛被安排在综合性运动会的最后时刻进行。因此,不管是全运会还是奥运会,田径都左右着各参赛代表团在金牌榜上的走向。

广东田径队是我国田坛的一支劲旅,自1958年成立以来,广东田径队共破世界纪录16个、破亚州纪录6个,并获得过12个亚州冠军和313个全国冠军。北京奥运会上,广东省田径队有6名运动员进入了“鸟巢”赛场,包括女子竞走的刘虹、男子400m的刘孝生,温永毅、梁嘉鸿参加了男子4×100m接力比赛,汤晓茵、陈静文则参加了女子4×400m接力比赛。

全运会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也是各省市最为重视的运动会,全运会上各项目的比赛水平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因此,以广东省田径在全运会上的比赛成绩作为分析田径实力的主要依据。

广东省田径所获奖牌数呈“m”形变化,在第5和第9届全运会上所取得的奖牌数最多,而第7届的奖牌数最少。从整体上看,获得奖牌数有起有落,表现不是很稳定,在第5、9届达到最高峰外,其他各届都大大低于这两届。从奖牌排名来看,除第7届和第11届外(第6名和第8名),广东省获得奖牌都在前5名。总体来说,广东省田径的实力较强。

从第4~11届金牌数及金牌排名可以发现,所获得的金牌数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除第9届稍有回升外,第7、8、9三届都大大低于第4、5、6届所获得的金牌数。而在排名上都位于金牌榜的前4名,说明广东省田径有相对竞争力很强的项目,能使广东省田径的金牌排名不至于有太大的起伏。

十运会上,田径项目共设置46枚金牌。根据实力来看,广东队依然在传统优势项目短跑上具有强大的实力,而且在项目上与九运会相比没有多大变化,毫无疑问十运会上的冲金点依然是短跨类的项目。但十运会上,广东田径队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很长时间不能收获金牌。好在小将王梁宇及时出现,在男子400m上夺得金牌,实现了广东田径在十运会上零的突破。而在比赛临近结束时,广东队又在男、女4×400m接力上斩获2枚金牌,再次体现出在400m这个项目上的实力。

在广东田径整体实力有所下降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几名优秀的新手,王梁宇就是其中之一。王梁宇是广东队继九运会3金得主徐自宙之后新近崛起的一颗新星,他在近两年的全国锦标赛上均获得冠军,也连续两年在综合积分榜上排名第一。而在100m项目上,广东队虽然在十运会上没有实现金牌的卫冕,但不能否认,新秀温永毅、赵浩涣也非常醒目。

在女子项目上,广东队的优势主要集中在400m和4×400m接力以及100m栏3个项目上。小将汤晓茵在近两年国内赛场的表现非常突出,接连获得的全国冠军也使她成为400m项目的领先者,而在200m项目上,汤晓茵也具有较强的实力。老将冯云本赛季师从刘翔教练孙海平后,虽然没能在十运会上夺冠,但已经逐渐恢复到巅峰状态。

1.2 在历届全运会比赛中总位次的变化

从代表最高水平的金牌数来看,在历届全运会田径比赛中广东省以45块金牌位居第2名,和排名第1的辽宁省相差6枚。从代表实力的奖牌数来看,广东省以101枚奖牌总数位居第3名,和排名第1、第2的辽宁、山东分别相差38枚和25枚,说明和这两个田径大省还有一定的差距。

2 广东省田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2.1田径传统优势项目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历届省运会金牌分布来看,广东省各地区田径项目各有优势,如短跑项目主要集中在佛山和湛江两地,而跨栏项目的优势地区则主要集中在珠海市和中山市,中长跑项目发展比较好的是佛山市和深圳市,跳跃项目和投掷项目比较突出的是深圳市,全能项目中比较突出的是中山市,可见广东省传统优势项目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田径运动的发展。同时从第9~11届的全运会广东田径奖牌总数分别为19、12、7块的下降态势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东省田径传统优势项目的发展有下滑的趋势。

2.2 训练经费短缺

经费不足制约广东省田径运动训练的开展,不利于田径运动员的训练。个别田径运动训练单位为了弥补其不足部分的经费,就想方设法搞创收,这样就导致了训练与创收的矛盾,对运动训练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现象也在一个侧面说明目前我省青少年田径训练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体育产业化的思想没有被广泛接受,等、靠、要的思想作风仍然较为普遍的存在。

2.3 训练科学化程度不高

调查发现,广东省的田径训练队都配备了队医,但是这些队医只是在比赛期间才随队,工作职责也仅限处理训练、比赛过程中的伤病。有的教练员认为配备的队医对训练工作虽有一定的贡献,但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有的教练员认为配备的队医形同虚设,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这些情况表明训练工作的主管领导对于训练工作辅助人员的重要性还缺乏深刻的认识,目前的运动训练仍处于教练员主观为主的经验训

练阶段。田径训练理论研究投入不足,影响了训练科学化的提高,使训练理念、方法跟不上现代步伐,不利于对田径选手的培养。

2.4 比赛激励机制作用不大

在实际训练工作中只有运动员多出成绩,在比赛中出好成绩才能更好激励教练员积极努力地从事训练工作,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今的科学化训练手段需要有高尖端的训练器材辅助,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使教练员能够将更好的训练手段运用到训练中去,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充足的训练经费,并将经费的一部分运用到对教练员的奖励机制中去,才能更好地调动教练员训练积极性。工作单位对教练员的工作是否认可,也是影响教练员训练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2.5 运动员存在学训矛盾

目前我省教练员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好运动员在学训方面的关系,在对运动员的学习方面关心很少,更多的还是和运动员在训练方法和心得方面的讨论,让人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运动员成才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天赋,也有后天的养成,只强调运动训练而忽视文化素质提高,等于只利用了人的天赋条件,而放弃或部分放弃了后天可能培养的那部分条件。运动员文化素质高,对体育技能、战术思想和竞技心理的形成都有积极的影响。

2.6 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不健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一个优秀运动队,除了最基本的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外,还需要科研人员及医务人员的紧密配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为科学训练提供诊断、指导及信息服务。调查得知:我省只有广东省体校和二沙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能够进行阶段性的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并由体育科研机构或有关专家指导训练,而绝大多数训练单位不能进行监控指标的测试,运动员训练缺少量化指标的监控。

2.7 竞赛体系不完善

建国以来,我国青少年田径运动竞赛模式,一直照搬成人田径运动竞赛模式,广东省也一直没有摆脱这种竞赛模式,竞赛机制的错误导向迫使运动员训练以比赛成绩和名次作为衡量训练效果的标准,实践证明,这是不科学的,产生了许多负效应。多年来,在我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中,日益升级的“拔苗助长”趋势就是成人化竞赛模式导致的必然结果。青少年竞赛要淡化金牌和名次意识,要以身体全面发展和打好基础为指导思想,以观察、选拔优秀苗子、检查训练效果积累比赛经验为目的,而且这类比赛无须过多时间的准备,只是训练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对教练员的访谈中发现,广东省的竞赛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竞赛管理还存在漏洞,运动员弄虚作假及裁判不公等赛风、赛纪问题依然存在。

3 广东省田径训练的发展策略

3.1突出田径优势项群,加大力度发展

纵观田径竞赛不难发现,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要想确立其竞技强势的地位,必须要形成具有很高竞争效益的优势项群,反之则弱。虽然广东省竞技田径在全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但同样的,要想提高其竞技田径的竞争力,亦需要重点关注优势项群的发展。

国家和省应该以各地区的优势项目为重点,突出地区特色,实行对各地区直接一对一的扶持和发展。制定优势项群务实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深化组织机构的改革,建立“一条龙训练体制”,加大资金投入、重视科研工作,重视后备人才培养,优化运动训练的条件,重点建设运动训练基地,深化竞赛制度、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更科学地实行广东省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策略。这样确保广东省地区优势项群的绝对优势的发展策略,定能使广东省整体的田径竞技水平更快地提高。

3.2加大资金投入,拓宽筹资渠道,尝试多元化运行模式

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每年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对运动单位进行资金投入,同时要求各地市体育局、教育局也投入一定的经费进行配套支持。该项经费应主要用于训练、竞赛和器材等开支,并确保专款专用。

2)利用田径项目自身“品牌”的效应,积极主动地进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有偿开放田径场馆、租借田径设施等,企业赞助、比赛冠名、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变资金来源单一结构。

3)借鉴国外的经验,直接引入企业对运动单位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长期资助。一方面运动单位要加强科学规范的管理,形成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规章制度。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要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并能获得经济、社会效益。实现运动单位与企业合作互利共赢的局面。

为了全面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确保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建立了211所《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而广东省有23所学校被认定为“基地”,开设田径项目的学校有21所。被确立为国家后备人才基地的学校,国家每年都会对其投入大量的经费保证其建设和发展,同时地方上也会提供相应的经费补贴,这些都为广东省储备和培养大批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广东省在全运会和重大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建立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的培养模式,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在职进修等制度,形成竞争机制,促进教练员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加强教练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尤为重要,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应共同出资定期有计划地对教练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及运动训练相关学科知识培训,有条件的训练单位也可以考虑让部分优秀的教练员脱产进修,使教练员的知识更新适应当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要求,逐步提高我省教练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鼓励教练员开展科研工作,可按照其发表科研论文的等级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并在职称评定时给予一定得政策倾斜。

2)建立青少年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体系。要建立全省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荐材的组织管理和实施体系,完善运动员科学选材制度。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我省的实际,制订田径项目各级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材标准。各市、县要根据选材标准,大力加强科学选材工作,定期进行骨龄检测、机能评定、心理测试等考核,并建立人才数据库,长期跟踪,逐级输送。

3)建立青少年运动员的科学训练体系。要遵循青少年儿童体育训练的规律以及生理、心理的发育特征,严格按照青少年儿童体育教学训练大纲的要求,认真抓好选材、育苗、启蒙和基础训练工作,根据田径项目的规律和特点,对适龄的优秀运动员进行系统培养、科学训练。

4)逐步改善运动员培养的科研条件。要逐步改善各级训练部门的科研条件,提升科学选材、科学训练水平。各地级以上市运动员培养单位要完善科研医疗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并配备与训练相适应的科研、医疗设备。县区级运动员训练单位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科研、医疗人员,以及必须的科研、医疗设备。要统筹省级体育科研机构,以及各体育大专院校的优质资源,加强对基层青少年运动员选材、训练、反兴

奋剂等的指导和服务。

3.4 改革激励机制,提高运动员、教练员训练积极性

1)出台运动员奖励政策,如可以对优秀的运动员实行降分录取政策,对参加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进行物质上的奖励,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补助等。

2)完善奖励制度,调动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具体措施有:教练员从事课余训练要计人正常教学工作量,采取多劳多得,同工同酬的方式,并享受相应的津贴;加大对教练员指导运动员竞赛获奖的奖励力度等。为充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训练单位应引进企业化的用人机制,形成“能进能出、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同时,要制定出一套对教练员的业绩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使教练员的所得与贡献对等,形成利益与责任相连的激励机制。

3.5 妥善解决学训矛盾

1)“学训矛盾”的存在是造成退役运动员和淘汰下来的运动员就业难、没有出路的根本原因,直接的后果就是运动员不愿选择田径,家长不支持子女从事专业田径训练,造成后备人才不足,优秀运动员生源不足。首先,田径训练是一项内容比较枯燥、训练又苦又累的项目,有成才率低、淘汰率高的特点,忽视文化课学习的直接后果是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低,特别是文化素质低,退役或淘汰下来后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所以愿意从事专业田径运动训练的人少,即使是一些很有潜力的优秀苗子,家长也不支持孩子选择田径专业训练,造成田径后备人才青黄不接,优秀运动员生源不足。其次,文化素质低,造成运动员不能充分理解和领悟教练的训练方法和要求,被动训练,训练的效果也打了折扣。

2)解决“学训矛盾”,首先教练员要转变观念,重视运动员文化课的学习,注意正确引导运动员进行文化课学习,使淘汰和退役的运动员在将来有更多进行选择的机会和能力。其次,制定有关文化课学习的制度,加强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管理,保证必要的时间,加强考核。第三,基层体校要避免只重视训练,挤占学习时间的现象的发生。第四,加强“体教结合”,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解决“学训矛盾”的新办法和新模式。

3.6 建立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1)由专门的负责机构或负责人,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训练计划进行检查与评定,确保训练计划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教练员与运动员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训练状况和训练效果,然后通过调整训练计划和改变训练形式等方法来解决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建议各训练单位加大对训练的投入,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为科学选材、运动过程中的生理监控及运动员的身体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为运动队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建立运动员档案,对运动员的伤病及时备案,分析受伤原因,找到防止受伤的办法,最大程度减少受伤的可能。

3.7 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参加比赛,完善竞赛体系

1)参加比赛次数少的原因总结起来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参加比赛的机会少,二是惟恐参加大赛影响打乱运动员的训练周期,并认为训练是积累,比赛是消耗。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比赛作为整个训练工作的核心与精髓,不仅于训练工作无碍,反而对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1)比赛是一种高质量、大强度的训练。从理论上讲,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动作的运用及承受的运动强度都是最大的,也是平时训练无法达到的。因此将其作为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运动员掌握过硬的技术动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比赛是检验训练效果的最佳途径,通过比赛可以有效的检验运动员技术的合理程度及前一阶段的训练效果,并为今后改进训练方法及手段提供依据;(3)比赛是积累经验、加强心理训练的最佳方法。通过比赛可以使运动员学会应对各种不同训练以外情况,磨练意志,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尽快的在技术、战术和心理上成熟起来;(4)比赛是调节训练的有效手段,通过比赛可以将运动员从长期训练的枯燥无味中解脱出来,提高其情绪和兴趣。特别是成绩有所提高时,更可以激发其训练的积极性和热情;(5)比赛越多,出成绩的机会也就越多,优异成绩的创造需要有多方面的条件做保证,从统计学上讲,参赛的次数越多,创造好成绩的机遇与概率也就越大。

2)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以赛带练”理论打破了原有的竞赛模式和竞赛周期,对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而我国的田管也逐渐改变了竞赛体制,增加了形式多样的比赛,给运动员提供了较多的比赛机会。因此,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比赛和训练的关系,使所有的比赛计划都围绕各单项教学训练计划制定,让比赛围绕训练转,使比赛和训练能和谐统一,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加大省级青少年竞赛的改革力度。省运会比赛要坚持奥运战略导向,围绕我省竞技体育发展总体规划。加大省运会及青少年比赛参赛办法、计分奖励方法的改革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增强竞赛的杠杆效应,有效地调动下级体育部门为省输送高水平运动人才的积极性。

4)要完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要加强体育与教育两个竞赛体系的有效融合,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分的竞赛制度。要定期举办全省中学生运动会,每年或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性的体育传统项目比赛,各级各类学校每年要举办田径项目的全校性运动会,并因地制宜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

5)要加强竞赛管理。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各类竞赛的管理,完善竞赛管理制度,坚决打击弄虚作假、循私舞弊,裁判不公以及使用兴奋剂等不正当行为,严肃赛风、赛纪,净化赛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z],中发[200218号,2002年7月22日

[2]李志勇,从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各省田径实力格局变化看广东省高校田径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8:5-6

[3]冯树勇,从中国田径竞赛体制说起[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8):54-58

[4]杨惠晓,广东省田径优势项目的成因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8-9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则篇6

关键词:田径运动大众健身普及性原则

前言

田径运动是以个人活动为主的运动项目,它的四种运动形式:走、跑、跳、投是人类维持正常生活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人类得以健康生存的基本条件。通过田径运动可以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以及灵敏性、协调性,增强体质,培养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从而更快地使人类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时代。现代社会应重视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培养人的价值、发展人的能力价值。这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以“更快、更高、更强”为标志的田径运动永远是人类再塑自身的追求,是人类挖掘身体潜力的探索,是人类实现强健体魄的实践,更是人类进行意志品质锻炼的重要途径。

1田径运动的特点以及在大众健身中的优势

田径运动的开展与普及具有很多优势,是其它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是参与人数最多、最易普及的运动项目;在学校体育中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社会体育中是最受欢迎最易被接受的项目。

1.1田径运动大部分是个人项目,参加者不受人数的限制,可多可少。机动性较强,规则简单,比赛以时间、距离、高度判断胜负,也可以采用不分胜负的锻炼方式。

1.2田径运动所需的场地和器材非常简单,所有的走跑项目都可以在较平坦的道路上进行,强度较小的中长跑项目甚至可以在山路或沙滩上进行;跳跃项目可在一块地或松软的土地上进行;投掷项目可因陋旧就简,就地取材。

1.3田径运动项目的运动负荷可根据参赛者的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等客观因素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以达到适宜的运动状态,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

1.4田径运动的技术本身来源于人类的基本活动方式,不经过特殊的学习与训练也能掌握。

1.5田径运动可以发展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多种素质,也可以使机体提高对疾病的防御能力,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1.6田径运动具有全面、有效的健身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田径运动能提高人的基本活动能力,以及对环境和自然适应能力;田径运动的中长距离的走、跑等项目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具有良好的作用;田径运动能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而其它运动项目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田径运动能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的正常发育。

田径运动作为各项运动的基础,不论是从普及、参与程度上,还是从促进身体健康及经济上来看,它有着花费小、作用价值大的优势。所以它在大众健身运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其它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作用[2]。

2田径运动健身项目的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把田径运动竞技项目科学的转变成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和喜爱的田径运动健身项目,可使参与者更能体验出田径运动的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实效性[3]。因此,田径运动健身项目的设计要符合大众的实际和科学的规律,遵守以下原则:

2.1田径运动的健身原则

创编田径运动健身项目应该以田径运动中的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形式为前提,以健身为目的,以娱乐为依托,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作为田径运动健身的方法和手段不能脱离田径运动的本质特征,否则就超出了田径运动的范畴。

2.2从实际出发原则

健身项目的设计应以参加者、场地设施、气候条件等具体情况为依托,对于参加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以及运动基础的不同,其所参加田径运动健身项目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在设计项目时要根据参加者的年龄特点、工作性质、兴趣爱好以及当地气候、物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设计,合理安排项目的内容、强度、难度、规则等,做到有的放矢。

2.3合理运动负荷原则

田径运动健身项目是寓娱乐、趣味健身之中,仅有娱乐和趣味性而缺乏一定的运动负荷,也就失去健身的意义了。在设计田径田径运动健身项目时,必须具有一定的运动负荷。难度过大无法完成,难度低比赛失去意义,不利于激发参赛者的动机。负荷过大容易造成机体的过度疲劳,甚至发生伤害事故。因此,在设计项目时,要根据参赛者的运动能力,适当调整比赛时间、距离、器材的规格和比赛的难度负荷。在适宜的运动条件下,使参赛者得以提高。

3如何使田径运动在实施大众健身计划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古老而悠久的田径运动也受到了冲击。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以及各种健身娱乐场所得出现,人们在追求新奇的本能驱使下,对早已熟悉、毫无新意的田径运动不再青睐,纷纷去寻找有新意、刺激的、时髦的“流行运动”。[4]虽然田径运动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健身实效作用,但形式简单、周期化的动作和内容的枯燥无味、缺乏趣味性等,不能不说是田径运动的一大遗憾。因此,为使田径运动在实施大众健身计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对以健身为目的的田径运动进行全面而科学的改革。

3.1为单调枯燥的田径运动项目注入趣味性

运动项目的内容加入生动、活泼的成分,可借鉴其他运动项目和国外趣味体育的形式或以全能运动的方式组合几个单项来变化原有项目的单调性成分。

3.2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的项目进行改革

有些项目像撑杆跳,具有很好的锻炼价值,但技术复杂,难度大,对场地、器材的要求高。可以改变撑杆的长度来降低动作的难度,这样既保留了项目本身的锻炼价值,又降低了技术难度和对场地设施的要求。

3.3田径运动器材的改革

目前田径运动项目中所使用的器材。均是符合田径竞赛规则的标准器材,用于健身并不适合,由于受身体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制约,人们在使用这些器材时往往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甚至出现伤害事故[5]。突破传统的竞技器材模式,改进或设计出安全性高的、趣味性强、老少皆宜的健身器材是大众健身计划的迫切要求。例如,推铅球改为推彩色实心球,投标枪改为投飞镖等。

结论

总之,田径运动有助于其它健身运动的开展,田径运动健身项目便于推广普及,具备大众参与的特点,并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又符合国情,符合大众健身的需要。要使田径运动充分发挥其健身价值就需要对它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革,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中反复探索和讨论,不断充实和丰富其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田径运动成为大众健身的首选。如果加强宣传,正确引导,重视健身项目的设计与组合,田径运动健身项目必定可以在我国大众健身运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庆杰.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25.

[2]张国华.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7):30-32.

[3]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6-48.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则篇7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芜湖241002)

摘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指向性。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田径运动,有利于挖掘田径运动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竞技功能、健身功能和教育功能,促进人们对田径运动价值进行重新认识,让田径这一古老运动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让田径运动更好地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田径运动;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3-0074-03

一、前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田径运动是一项体育文化活动,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为生存而长期积累起来的技能;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人类体育文化行为。现代田径运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积淀[1],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指向性特征,因而开展各项校园田径文化尤其是学校田径课程活动,都不能脱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特点。因而全面分析探讨田径运动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让田径这一古老运动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同时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特点促进了校园田径运动的发展,丰富了校园田径运动内涵;校园田径运动的发展为进一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田径运动特点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提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备以综合能力为中心的,同时具备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2]因此,高职教育要求

培养遵纪守法、锐意进取、具有强烈团队精神的身心健康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田径运动应

应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重视学生的活动数量和质量,减少枯燥的技术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田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陶冶心灵;应更加追求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体魄。因而高等职业院校的田径运动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力为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上应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发展技能性和实用性特点;突出竞技、健身、教育等实用。

三、校园田径运动在高职院校中的教育价值

(一)田径运动的竞技功能

竞技是田径运动的突出特点,体现出一种赛场文化。展现给观众健康、竞争、拼搏、奋发、创新精神。校园田径文化通过不同组织形式展现竞技文化。赛场氛围深刻影响、吸引着广大青年,形成了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精神动力优势,时刻展示着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诠释着积极进取的内涵,在竞争中展示蓬勃的青春活力,创造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是一种强者的风范和自强不息者的进取精神。田径运动这一古老的奥林匹克运动,自一开始就存在的行为美,成为其不断发展并倍受欢迎的重要因素。参赛者在一定的规则允许范

围内,通过严格遵守竞赛规则,在公平公正的氛围中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不断提高竞技水平。

另外,田径运动竞赛规则是以“人人平等”为

基本原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参与者,让他们

学会遵从“公平竞争”,认识体验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

田径运动的一大特点是参与实践性。通过走、跑、跳、投等人体活动方式,进行健身的活动。因此,系统地参加田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们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全面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促使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发展,而且可以提高人们对周身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以及个体的社会适应性能力等。

“身心”全面发展是田径运动的重要功能。研究证明:经常参与田径运动能使人体血液和大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增多,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得到提高。另外经常参加户外田径运动可以使人体验愉快、压抑等心理感受,给与参与者的心理健康以积极影响,调节人们的情绪。摩根(morgan,1988)提出,在运动情境中,长跑运动员的消极情绪每一分量表的得分低于一般人的常模分数,而积极情绪每一分量表的得分则高于一般人的常模分数。比如:散步可以松弛紧张情绪;跳跃运动的练习可以克服心理、情绪等阻力,使人变得勇敢;接力等田径集体项目可以使人们养成合作、乐观的性格。所以说长期从事田径运动可以让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消除抑郁、焦虑等心理疾患,给予参与者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培养人顽强的意志品质,促使人们能动地适应环境,协调行为及人际关系。这些对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3]

(三)田径运动的教育功能

学校田径运动以其亲身体验性和实践性特点让学生在道德与利益冲突中接受和体验着教育,让学生在田径实践体验中培养了其竞争生存意识,丰富了生存手段,完善了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代替的优势。

1.良好的情感体验

参加体育运动的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活动。学校田径运动以个人、集体等项目方式为个体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舞台。不同的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张扬自己的个性,并在运动中享受这一过程带来的各种情感体验和快乐。例如:学生可能因为某项目在某比赛活动中夺魁或获得较好的名次而受到别人的赞赏,由此带来成功的喜悦,产生自豪感;也许因某一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水平很好甚至领先于别人得到教师、同学的肯定而愉悦;也可对自己进行纵向比较而得到提高,从而获得进步的快乐感等等。

2.提高个人与集体全面发展的团队意识

主席在清华百年校庆的大会上指出:“希望当代大学生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才。”[4]可见团队协作精神是当前国家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人才的具体要求。在田径项目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单个项目,抑或是集体项目都需要个体的认真投入、与他人的相互密切配合来完成。通过交流能增进人际间的情感联系,增进团队精神展现个性能力。因此,在组织教学等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积极引导。使学生的个性不仅可以在练习与比赛过程中得到塑造,而且能在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挥。[5]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集体的严密配合下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

3.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观教育

当前部分青少年道德淡薄、价值观扭曲,而田径运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规范学生行为道德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有力武器,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情操,规范其行为具有独特的实践性优势。田径运动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开展并且让学生在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条件下产生的活动,需要学生在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前提下充分展示自我、精诚协作,发扬不屈不挠精神,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规则不允许的竞赛行为,乃至赛场外的影响比赛结果的活动都是徒劳的,有些行为甚至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如使用兴奋剂提高成绩。因此,田径运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还是良好的道德教育载体。

四、小结

田径运动可以增进人情感交流,融洽人际关系,满足人的精神层次需求,提高个体的社会化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从多视角、多层次重新审视田径运动功能和价值,对促进校园田径运动发展、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晓霞.论田径运动功能及其相互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2003,27(5):57-58.

[2]张文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2):162-163.

[3]田游舀.田径运动在郑州市社区体育文化的价值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5.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则篇8

关键词:中学;田径;趣味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08-01

一、当前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3年教育部正式推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新课标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意识。在中学田径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缺乏兴趣,就不可能产生爱好。反之,利用学生对田径产生的兴趣,并逐步加以引导,使之加深对田径运动的感情,则能促进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兴趣教研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目标将教材内容设计和创编成形象有趣的练习方式,以游戏或比赛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身心的环境中有趣味地练习的教学方法。

当前中学田径教学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体育教学教师在田径教学中所普遍采用的方法有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讲解法、示范法等,这些传统教学法对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有很好的效果,在新时期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不能完全的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设计只考虑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传统中学田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严重忽视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上课没有兴趣。另外,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只注重升学率,田径课为了学生的升学需要而开设,甚至在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已经取消了田径教学的内容。田径教学面临的这些现象和问题,显然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二、趣味田径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田径教学要拓展教学内容

田径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引进趣味化程度高的教学内容,应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情趣,激发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策略学习的先导,新型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选择和开发要淡化竞技技术体系,把内容的趣味化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情趣,激发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

(二)增进田径教学内容的可迁移性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因此,应将田径教材中的跑跳投内容向生活化方向延伸、扩展,以达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需要。新的中学田径教学内容选择和开发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从事田径运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其他运动项目的兴趣,在从事其他运动项目学习时,培养学习田径的兴趣。田径教学内容的拓展,既要考虑健身效果,又要考虑知识,技能及兴趣,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特点,季节,场地,器材等,改变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比如跳跃,先掌握基础的跳跃动作方法,然后将各种基本跳跃动作方法进行多样的组合。同时要给学生以足够空间,让他们学会观察、敢于尝试、学会交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力求将运动技能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三)改进田径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时,应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练习中感到苦而不疲、累中有趣,学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状态,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达到掌握动作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例如运用分组竞赛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创造机会让学生竞争和参与。在比赛分组时教师应注意分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只有在公平的条件下,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比赛更激烈、更精彩。合理适时的组织比赛,不但可以检验田径教学的成果,还能释放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参与能力。体育游戏一般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使人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和满足,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征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长时间、高热情地参与练习,在组织游戏前应讲明规则,让学生完全理解并严格按规则进行游戏,在练习的间歇安排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趣味性游戏来达到积极性休息的目的。在贯彻竞赛教学法的过程中,要合理的把握住度的问题,实施竞赛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田径技能,提高学生的田径的参与能力,竞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提高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做到收放自如。

参考文献

[1]黄学文.新体育课程中实施兴趣教学的六种方法[J].西江教育论丛,2008,(1).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则篇9

关键词:田径;优秀人才;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G8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1-0110-05

aResearchontheFluidityofelitetrackandFieldathleticsinChina

ZHanGKun,YanGXiaofan,SUZhiwei

(ResearchCenterofSport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ShaanxiChina)

abstract:Literatureandcaseanalysisareusedinthisarticletoexaminetheform,scaleandscopeofeliteChina’strackandfieldathletes’flowindifferentperiodssincethefoundingofpRC.theoutcomeshowedthat:1)trackandfieldathletes’flowindifferentperiodshasobviouscharacteristics.2)Verticalflowisthemainstreamoftheoutstandingtrackandfieldathletesflow.3)inthedifferentphaseofsocialdevelopment,theoutstandingtrackandfieldathletesareintenttoflowtothedevelopedareas.4)Comparewithothercompetitivesport,theinternationalflowoftrackandfieldathletesisinsufficient.5)thepathsofcareertransferareincreasingandmultiindustrytransferisdiversified.6)theimmatureofmarketmechanismandlackofnormalizationarethefactorsthatrestrictthedevelopmentofChina’strackandfield.

Keywords:trackandfield;excellentathletes;flow

田径运动是竞技体育运动的基础,世界各国都通过发展田径运动来彰显本国的竞技运动实力和综合国力,并通过取得优异成绩来展示民族精神、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振奋国民意志。而优秀田径人才的合理流动对田径运动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流动不仅有利于推动田径运动技术的交流,在结构上壮大田径运动队伍,促使田径运动更加社会化,而且有利于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对田径运动人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管理,使我国田径运动发展保持足够的动力和活力。

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优秀田径人才的合理流动,优秀人才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合理分配到其它区域和领域,才不会造成优秀田径人才的浪费。这不仅有助于田径竞技运动成绩的提高,更有利于田径运动项目的进一步普及,从而吸引更多的

人群参与和观赏田径运动项目。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田径运动项目成绩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优秀人才的流动仍然受到极大制约。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通过遵循市场规律并结合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优秀田径人才的流动方式,是提高我国田径运动竞技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研究和推动优秀田径人才的有效流动成为促进我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课题。本文主要以我国第1-11届全运会中取得前3名的优秀田径人才的流动情况为研究对象,从垂直流动、平行流动、国际流动和职业变动四个维度来探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下我国优秀田径人才的流动形式、规模和范围,旨在得出我国优秀田径人才在不同时期的流动特征和趋势,寻求适合我国田径人才的良性流动方式,从而为我国田径人才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参考。

1)垂直流动:是指社会个体从下层社会地位向上层社会地位的流动或者从上层社会地位向下层社会地位的流动。即在一个既定的社会阶层结构里,转移流动的方向是由较低社会地位流动到较高社会地位,可称为上升流动,反之,则称为下降流动,这两种流动统称为垂直流动。

2)平行流动:主要指社会个体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转和变动。即优秀人才在同一水平线上流动,如俱乐部间流动、地区间流动、专业队间流动,其声望、社会地位基本相同,称之为水平流动。

3)国际流动:是指社会个体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转和变动,即优秀人才打破国籍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俱乐部进行训练、比赛等现象,统称为国际流动。

4)职业变动:是指社会个体职业的变更和转换,主要体现在个人职业上的垂直或水平流动,包括行业内部变动和跨行业变动。

1我国优秀田径人才资源的分布状况

1.1计划经济时期田径优秀人才的区域分布从前4届全运会的田径项目的比赛成绩来看(表1):在计划经济时期受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的影响,我国的优秀田径人才主要集中分布在经济文化发达、地理位置优越的省市,如:北京、、广东、辽宁等。其次,我国人才资源的三大地带与“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三大地带也是一致的,这种地带分布格局受制于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生产力水平、经济、文化等地带性差异。因此,三大地带内的区域背景、地理环境、气候、生态条件及生物带等因素,同样也导致优秀田径人才类型的多样性[2]。这从田麦久、朱章玲等学者提出我国不同地域适宜训练项目的布局方案中可以得到印证(表2)。1.2改革开放初期田径优秀人才的区域分布从第5-7届全运会的比赛成绩来看,优秀田径人才主要集中在广东、辽宁、山东、北京等省份。由于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山东、江西、辽宁等省竞技水平有所提高。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得到较大解放。在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出现了企业赞助田径队,如:福建爱乐体育用品公司连续几年赞助中国田径队,同时爱乐系列的跑鞋也成为中国田协和中国田径中长跑队的指定用鞋。企业参与到田径运动队打破了举国体制下国家和各级体委一统天下办队的局面。这些因素使得各地区对优秀田径人才跨区域流动的呼声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对田径项目的投入不断增加,训练条件不断改善,使很多地区吸引了较多优秀田径人才,整体竞技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1.3市场经济初步形成时期田径优秀人才的区域分布从第8-11届的比赛成绩来看,田径项目优势仍然停留在山东、辽宁、广东等省份,但是四川、上海、江苏等省份的田径项目也发展飞速,并不断与田径强省开始激烈的争夺。这都要归功于我国在实行了市场经济以后,田径项目也开始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田径人才开始像商品一样可以进行交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交换并不能满足各个代表队对优秀田径人才的迫切需求。

1.4我国田径项目区域分布根据国内第1-11届全运会的比赛成绩来看,我国田径项目各单项运动人才分布又呈现出相对的区域集点(表5)。由于自上世纪以来短跑一直是广东、四川、广西等省的传统优势项目,所以上述区域在短跑项目上优势较明显。在中长跑项目上,辽宁、山东、河南占据着主动。长跑优势比较明显的是辽宁和内蒙古,大部分优秀运动员主要来自于我国北方地区。在跳跃项目上,近几年的比赛成绩反映出广东的优势较明显。从投掷项目的地域分布来看,南、北方皆有,所以相对其他项目分布较为分散,表明投掷类项目没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总体上而言,这与我国不同地区适宜发展不同项目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以速度和力量为主的短跑和跳跃项目大都分布在南方,而以耐力为主的中长跑、长跑类项目则大多分布在北方各省。并在每一种类型中表现出一定形式的空间格局,各种类型人才集中区域也大不相同。速度型主要集中区在广东、上海;耐力型主要集中区在山东、吉林和黑龙江;力量型人才集中区则在河北、山东、北京等省市。

总之,从我国优秀田径人才区域和项目分布的实际情况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优势项目区域分布情况差异较大,不利于我国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2)我国田径项目各单项运动人才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但运动成绩相对偏低,不利于今后在大型国际、国内田径赛事中取得较大突破。

2不同时期我国优秀田径人才流动状况

从理论上讲,由于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我国田径运动发展也应当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我国田径项目优秀人才的流动形式也应当呈现出不同特征,其对我国田径运动发展和田径文化推广所具有的意义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而所发挥的作用和起到的效果也不同。从现实来看,我国田径运动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开始到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规范下,这一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执行单一的举国体制,田径人才流动主要体现为上下垂直流动形式和退队从教。第二阶段:从1979年到1989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在此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不断出现水平流动,田径人才流动也开始打破原有体制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第三阶段:自1990年之后,我国逐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运行机制,竞技体育人才流动也趋于与社会经济体制发展相协调,呈现出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才交流形式,人才流动的意义和作用得到更好体现。此时虽然我国田径人才流动也有了长足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与其他竞技体育项目的人才流动状况相比,田径项目竞技人才流动的体制改革、开放程度、流动规模、流动效益等都存在明显不足。

2.1计划经济时期1)这一时期,我国优秀田径人才的流动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上下的垂直流动形式,即由地市县级向着省级输送运动员,再由省级训练队向国家队输送运动员的形式。郑凤荣、梁建勋、姜玉民、陈家全、崔麟、倪志钦、从玉珍等便是这一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田径人才。这种流动形式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由中央控制的计划经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就业机会十分有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因为田径运动队提供免费食宿、服装、医疗以及工资补助等诱人的待遇,不少家庭把子女送进体工队。这种现象是“人往高处走”的社会心理意识的直接体现,从运动员个体来讲,“人往高处走”的社会心理意识则是造成当时田径人才垂直向上流动的主要动机。但正是由于这种流动形式,使我国在当时经济条件差、训练条件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在部分田径项目上取得辉煌成绩,奠定我国田径竞技运动的发展基础。同时,也出现了通过从事田径运动来实现个人发展的需求,这是造成该阶段我国优秀田径竞技人才流动以垂直流动为主的重要内部条件。

2)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田径项目虽然取得了一些辉煌成绩,但很难看到田径运动优秀人才的平行流动,尤其是优秀田径运动员在各省区之间的交换基本上是空白。这要归因于当时我国相对独立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十分封闭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我国人口的地域流动,特别是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极为有限。因此,我国田径项目的人才流动受到了当时宏观社会背景的高度制约,不利于提高我国田径竞技运动整体水平。

3)受政治因素影响,我国优秀田径人才的国际流动主要是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的。如1966年中国田径教练员吴守仁、赵儒亭、陶成红曾先后去柬埔寨任教,刘敬仁曾去阿尔巴尼亚任教,也有许多运动员曾到过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参加比赛进行学习交流。由于当时主要以政治导向为主,这种形式的国际流动对我国田径运动技术的交流提高是非常不足的。1958年8月19日,为抵制部分国际体育人士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国田径协会等八个体育组织退出所属国际体育组织,这是我国田径运动国际交流中强烈政治意味的集中反映。而对我国田径运动发展来说,导致了田径运动员、教练员与国际交流脱节,最终拉大了我国与世界田径水平的差距。

4)在“计划分配”体制下,我国田径运动人才主要是退役后服从组织安置。其基本情况分为不脱离运动体系保留行业内从职(从教或从事管理科研工作,如:堪称中国“第一飞人”的陈家全,退役后选择了培养、选拔短跑运动员的职业;中国国家长跑队员毛德镇退役后回到大连业余体校从事了教练工作;著名铅球运动员阚福林退役后担任国家田径总教练,现任国家体委训练局田径队总教练以及中国田协教练委员会主任)和走出运动体系向外部跨行业的职业变动(福建著名跳高运动员郑凤荣退役后曾任中国体育服务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田协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秘书长等职;著名跳高运动员倪志钦退役后担任福建体委副主任;楼大鹏退役后在北京钢铁学院体育教研室任教,后调入国家体委)。系统内留职一方面使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保持了重要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对我国田径运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员留职从教会造成近亲培养,再加上我国田径教练员缺乏先进的现代训练理论知识,多以本人的训练经验为指导,导致我国田径运动大面积长期落后。而一些田径优秀人才通过跨行业流动到厂矿和企事业基层单位,不仅普及和提高了田径项目竞技水平,带动基层田径运动开展,还对推广田径文化则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田径运动人才的选拔与管理、职业生涯的变迁等都是在举国体制的要求下进行的。流动模式还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自下而上的垂直流动和以退队从教的职业变动为主,平行流动基本上是空白,国际流动只局限在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进行,造成了优秀田径人才资源浪费与田径运动水平落伍。而此时通过跨行业流动到基层单位的田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田径运动的普及与开展。

2.2改革开放初期1)1978年我国恢得了国际田联合法席位,中国田径运动员有机会参加较多的世界性或国际性赛事,运动成绩更加喜人,这一阶段涌现出了朱建华、邹振先、申毛毛、刘玉煌、李素杰、李涛、阎红、金冰洁、李惠荣、陈跃玲、徐永久、王秀婷、钟焕娣、李梅素、黄志红、侯雪梅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田径运动员。这一时期,垂直流动仍是优秀田径人才的主要流动方式,流动的跨度也在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教练员身上)。但随着全国高考和招生的恢复、“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个体经营和合资或外企的出现和扩展,年轻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业余体校招生目标由城市转向农村。但囿于当时运动员成才途径少、运动员编制有限等条件制约,导致许多有潜力且急需的体育苗子不能得到有效流动,这些经过训练后可以成为优秀运动员的人才被白白浪费。同时,一些优秀地方教练员也因编制有限而被迫改行或没事可干或因家庭和出路问题缠身,难以向外流动,也造成另一些省市很难聘到高水平教练员。

2)在该阶段,我国优秀田径人才的平行流动逐渐频繁起来,但受管理制度制约及尚未建立完备的运动员人才交流市场机制的影响,这种流动依然困难重重。其中,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的单项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交流。对于运动员来说,这种限制使运动员丧失自主选择教练的权力,影响了今后的发展。对教练员来讲,不管比赛胜利与否都能通过带队参赛获取经济收入,最终导致部分教练员产生了不求上进、只求实惠的不良倾向,影响了田径竞技水平的提高,也埋没了优秀田径人才。

3)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优秀田径人才的国际流动形式开始多样,出现了国际田联委派人员来华授课、积极引进国外训练专家、委派运动员出国学习等状况,1984年9月20日―10月1日,国际田联委派民主德国短跑、标枪教练哈尔姆特.米勒和卡尔.海尔曼来南京讲学;我国著名男子跳高运动员朱建华退役后在90年代初期赴美留学。但由于当时国际范围内田径运动人才流动的整体状况不及其它运动项目,中国田径运动员和教练员人数又多,再加上我国经济支持力度非常有限,也使得国际流动受阻。与其他竞技运动项目相比,这种国际流动从数量和质量上还稍显不足。

4)该时期,我国田径优秀运动员的职业变动除延续以往留守行业内部执教和从事管理科研工作外,随着市场经济开放机制的允许,也为许多田径运动员提供了更多的出路。运动员兼职教练员、下海经商或从事其它职业的机会逐渐增多,如我国著名男子跳高运动员朱建华1988年退役,先赴美留学后回国经商从事体育经纪,但我国田径教练员队伍存在的近亲繁殖仍然阻碍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优秀运动员职业转换基本上朝着环境好和待遇好的方向流动,面向基层的向下流动几乎中断,这种情况明显不利于田径运动的开展和普及。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优秀田径人才流动开始打破封闭的坚冰,但因缺乏相应政策措施的引导和规范,垂直流动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此时水平流动现象逐渐出现,主要呈现出优秀田径人才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向着发达地区流动;国际流动方面出现了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情况,主要体现为聘请优秀训练人员来我国指导讲学、派遣更多的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以及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到国外继续学习的情况不断增加;职业变动方面则强化了跨行业职业流动,特别是下海经商情况逐渐增加,到基层工作的越来越少,系统内人才流失状况越来越明显。

2.3市场经济初步形成时期1)在市场经济初步形成时期,由于垂直流动是实施奥运战略的根本保障,我国田径运动员的流动仍是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刘翔及其教练孙海平则是从上海队选拔进入国家队的。由于教练员管理体制和制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各省田径项目人才输送上盛行保护主义,出现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得举国体制陷入困境,体现为:国内有限的田径优秀人才无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浪费惊人。

2)随着20世纪末运动员注册制度改革,运动员能按照自己意愿而非出生地签约运动队,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国家体育总局还出台了一系列办法来促进优秀田径人才的流动,如采取体育俱乐部和田径职业联赛、成立国家田径管理中心、设立经营开发部等措施进行田径管理制度和田径竞赛市场运作改革。这些措施无形中为田径运动走向职业化道路提供了契机,同时吸引了国外优秀人才的参与和国内外企业的积极赞助,使得田径运动员的水平流动和国际流动更加频繁和规范。经济因素仍然是各项流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加上政府对优秀人才流量缺乏控制力度,使得优秀田径人才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间的分布极不不均衡,导致区域间流动中产生更多的新问题,对正常的人才流动也产生了新的阻力。以田径大省辽宁在1996-2001年间的人才输出去向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表6),流向发达地区的运动员数量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3]。3)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和文化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日趋接近,中西方优秀田径人才收入差距逐渐减小。通过参加国际赛事进行学习和交流仍是运动员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如中国奥委会于2004年11月25日与非洲田径强国肯尼亚签署了合作协议(内容主要有交换运动员、教练员互访和运动员共同训练和比赛等)[4]。我国田径教练员的国际流动则主要是朝向运动项目发展欠发达地区。总体来讲,田径优秀人才的国际流动(尤其是运动员的流动)与其它项目相比,无论是从形式、规模、层次还是从训练效果上来看,还存在很大差距。

4)随着世界范围内体育运动职业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已经把长期从事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作为自己的“职业”。即通过参加训练和比赛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依靠奖金、出场费和广告费获得高额经济回报,刘翔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伴随着职业变动,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中出现了退队后去国外深造、转行或定居国外的情况,虽然这是极个别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田径运动员的个案,但是优秀人才只向经济发达、条件待遇好的地区流动的价值取向同样不利于推动基层田径运动技术和田径文化的发展。同时,退役运动员安置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初步形成的当前时期,我国田径优秀人才流动呈现出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虽然垂直流动模式依然保持着重要地位,但水平流动开始加快,也出现了从发达地区向着不发达地区回流人才的情况;国际流动逐渐加强,互派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接受国外优秀田径教练指导的逐渐增多;职业变动中田径运动员跨行业流动有所扩大,进入影视、广告行业人数不断增加,但运动员退役后主要向发达地区流动,导致我国各省市田径竞技水平仍不均衡,不利于我国田径运动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

3建议与建议

3.1结论1)我国田径优秀人才的流动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阶段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优秀人才的垂直流动对于我国田径事业曾经取得的局部性辉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竞技运动举国体制在田径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发展田径运动实现“为国争光”和“奥运战略”的重要保障。

3)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田径运动的人才流动模式比较单一,由县、市――省级队――国家队的垂直流动模式是人才选拔的唯一模式;水平流动相对静止;国际流动主要是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比赛交流。而职业变动则主要表现为:少数优秀运动员退役后或从事教练员或从事学校体育教育或在体育系统内从事管理工作,同时,大量运动员则进入到工厂的工会和基层的文化部门工作。

4)在改革开放初期,垂直流动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水平流动现象逐渐出现;国际流动则出现了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情况;职业变动逐步出现了跨行业的职业流动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少,系统内人才流失状况越来越明显。

5)在市场经济初步形成时期,我国田径优秀人才的流动呈现出了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垂直流动模式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但此时的水平流动趋势加快,也出现了从发达地区向着经济不发达地区回流人才的情况;国际流动趋于广泛;职业变动中,跨行业流动进一步扩大。

6)总体来看,我国田径优秀人才的流动状况,利用市场机制的程度还不是很高,规范性还比较差,对推广田径运动文化所起到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3.2建议1)内外交流结合,确保垂直流动的健康持续发展。保持各省、市队与国家队之间优秀人才的外部流动,使其成为地方田径运动发展动力;加强各省、市人才资源内部合理流动机制,充分利用人才流动来实现整体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利用效率,确保田径优秀人才总供给与总需求量的动态平衡。2)政府、市场双重调节,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形式。加强优秀田径人才市场配置的相关法制建设,制定符合价值规律的政策导向,体现市场化要求,以“有偿使用”、“按值论价”原则形成以市场为杠杆的人才流动,实现全国范围内田径人才的优化组合,通过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才流动的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充实优秀田径人才队伍,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将国家队的优秀田径人才纳入到公派与援外的队伍中,尤其要针对性地加强与田径强国的交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锻炼、观摩和学习机会,将西方的训练理念和我国的训练方法相结合,为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服务。

4)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优秀田径人才的职业转换。政府出台相应保障政策,社会成立多种帮扶基金,促进退役运动员成功实现角色转换。例如:刘翔等人所倡导成立的退役运动员就业指导基金和退役运动员基金会就是对于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成功实现职业转换的有效尝试。5)鼓励优秀田径人才下移,广泛普及田径文化。优秀田径人才定期到工厂、机关、学校举行进行宣传、比赛、表演,普及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与锻炼方法,让基层群众通过欣赏田径比赛,提高对于田径运动的文化感知;同时加强基层田径运动竞赛的组织工作,在田径运动的广泛参与中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志雄,朱俊玲.对中国田径运动发展中若干问题的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3):54-58.

[2]李志伟.我国田径人才地域分布及其成因研究[J].体育科学,1992,12(3):38.

[3]于树祥.我国田径运动员社会流动现状调查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5):395-396.

[4]新浪体育.中国田径瞄准北京奥运将与肯尼亚互换教练员和运动员.

[eB/oL].省略/xwzx/tykt/gdxw/200411/26/t20041126-2401809.shtml,2004-11-25.

[5]张鲲,蔡恩伦.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的特征及趋势[J].体育学刊,2008,15(2):32-35.

[6]董进霞.我国社会变迁与运动员的地域流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3(8):33.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则篇10

摘要田径比赛的裁判工作是组织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裁判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竞赛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运动员的比赛情绪和技术的发挥,同时裁判员的职责分工和协调配合并且熟练掌握电子设备器械的运用是做好裁判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裁判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管理工作是组织比赛的重要方面。下面根据《田径高级教程》,田径裁判规则和自己参与裁判工作的基础上,田径大型比赛裁判工作特点及电子器材的一般操作等方面浅谈认识。

关键词田径比赛裁判

一、主裁判必须掌握的知识

(一)裁判长

1.径赛、田赛以及外场赛跑及竞走项目应分别指派一名裁判长。外场裁判长对竞走主裁判职责范围内的事无权管辖(参见规则第191条)。

2.裁判长保证规则得以贯彻执行,并处理发生于大会期间的以及本规则未作明文规定问题。径赛裁判长在裁判员对名次有争议而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有权判定比赛名次。但不能取代裁判员或检查员的职能。

3.裁判长应检查所有有关的比赛成绩,处理有争议的问题。在田赛中要监督创记录的成绩丈量。

4.裁判长应对有关比赛的抗议或异议作出裁决。有权对有不正当行为的运动员提出警告或取消比赛资格。

给予运动员警告可向运动员出示黄牌,取消比赛资格可出示红牌,这两种处分均应填入成绩记录卡。

5.倘若有关裁判长认为某项比赛应予重赛方为公允时,有权宣布该场比赛无效,并做出在当日或其他时间重新比赛的决定。

6.在田赛项目中,倘有关裁判长认为条件不宜比赛,他有权更改比赛场地。此种更改应在赛完一轮之后进行(参见规则第142条5)。注:仅是风力和风向变化,均不足以构成改变比赛场地的条件。

7.每项比赛完毕,应立即填好成绩单,由有关裁判长签名并送交记录员。

(二)裁判员

1.径赛主裁判和田赛各项主裁判应分别负责分配各项裁判员的任务。

径赛和终点设在跑道上的公路项目:

2.裁判员必须在跑道的同一侧执行任务,并判定运动员抵达终点的名次,倘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应提交裁判长裁决。

注:裁判员的位置应离终点线至少5米,并与终点线在同一直线上。应为裁判员提供升高的裁判台。

田赛项目

3.在以高度或远度计量成绩的项目中,裁判员应判定并记录每次试跳或试掷并丈量每次有效试跳的成绩。在跳高和撑竿跳高中,每次升高横杆时均应精确丈量,特别是在要创纪录的试跳时。至少要有两名裁判员负责全部试跳(掷)的记录,并在每轮比赛结束时核对记录。要有裁判员举白旗或红旗以示试跳、试掷的成功和失败。

赛前和赛后控制中心在径赛裁判长领导下工作,其职责分为:

赛前控制中心(检录):

准时召集运动员点名,严格检查号码、服装、商标、钉鞋等其它物品,带领运动员至比赛地点。

赛后控制中心:

对比赛结束的运动员进行控制,协助组织发奖、协助兴奋剂检查站和新闻中心做好运动员的管理工作。

(三)检查员(径赛项目)

检查员是裁判长的助手,无权作最后裁决。

裁判长应指定检查员站在能仔细观察比赛的地点。如发现运动员或其他人员犯规或违例时,应立即提交书面报告。出现违反规定的情况,应举红旗示意。

还应指派足够数量的检查员在各接力区监察接力赛跑。

注:检查员发现运动员跑离各自跑道或在接力区外交接棒,就立即用适当的物品在跑道上标示出违例的地点。

(四)终点摄影裁判

1.如采用全自动计时装置,应指派一名终点摄影主裁判和两名终点摄影助理裁判。

2.终点摄影主裁判应对该计时装置的使用负责。会前他应与有关技术人员接触,熟悉计时装置的性能,督导该装置的安装和检测。

3.在其他两名助理裁判的协助下,终点摄影主裁判应判定运动员的名次和相应的成绩。

4.他应将运动员的正式名次和时间填入表格,签字后交记录员。

5.如使用一套录象系统,终点摄影主裁判应考查运动员抵达终点线瞬间的前后两张照片画面,如这两张画面中运动员的先后位置发生变化,他应宣布这些运动员的名次相等。

(五)风速测量员

风速测量员应保证按规则第149条规定装置风速仪。他应测定有关项目的跑向风速,并记录测量结果,签名后通知成绩记录员。

(六)电子丈量裁判员

采用电子丈量仪时,应指派一名丈量裁判员。会前他应与有关技术员接触,便自己熟悉掌握此仪器。比赛开始前,他应检查此丈量仪器的设置,考虑技术员所提出的技术要求。

为保证该电子丈量仪器能正常工作,在项目比赛的前后,他应使用一个经校正的钢尺或玻璃纤维尺对一组电子丈量成绩进行检测,以验证这两种丈量结果是否一致。比赛中,他应全面负责仪器的操作。他应向田赛裁判长报告,证实全部丈量均准确无误

二、田径大赛电子系统器材一般操作原理

此内容根据本人此次参与裁判工作中所接触的起点和终点的有些电子器械为主。

(一)起点

提前30分钟准备器材(起跑器,道次牌,发令台,传感器)等。

先用对讲机与终点主裁判取得联系,待观察到传感器上的指示灯亮,并确认终点、风速员准备就绪,即可发出“各就位”口令,并举枪。

发令员鸣枪时对讲机把声音立即传送到计时器就开始算时间。

大型比赛判运动员是否起跑犯规,运动员蹬离起跑器时如果运动员抢跑就他的起跑器指示灯亮然后信息立刻传送到发令员的耳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