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作文中秋赏月十篇作文中秋赏月十篇

作文中秋赏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4:06:06

作文中秋赏月篇1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作文中秋赏月篇2

开始,月亮就是满月,像个月饼,真想上去吃一口;又像王母娘娘的瑶台镜,上面仿佛真有传说中的玉兔、吴刚和嫦娥。

吃了晚饭后,我们一家就到院子里赏月了。

“奶奶,月亮上有玉兔和嫦娥吗?”妹妹问。

“有,古人说的哪有错呀。”奶奶欣然答道。

我听到她们的对话,就装出一副神秘而有学问的样子,说:“奶奶,你们不知道吧,月球上其实没有传说中的玉兔和嫦娥,有的只是巨石嶙峋的高山和荒原。”

正在我们说话的份上,月光倾泻而下,清亮的光辉洒向大地,万物都成了亮光光的,月亮倒影在池塘的中央,鱼儿们以为是吃的,便争先恐后地吃起来,可到底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在水面上溅起一层层亮闪闪的水圈。水中的月亮虽然恢复了原状,可水圈还在,并逐渐扩大,以至于无。

作文中秋赏月篇3

中秋节赏月

二六班芦笛声辅导老师杨梦柯

中秋节的晚上,我看到月亮像玉盘一样挂在天空。

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吃着月饼赏月亮。奶奶把一块分成六份,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和我,一人一份,吃着甜甜的月饼,代表着我们全家人不分开。之后我们还吃了石榴、苹果等水果。

这个中秋节我过得很快乐!

作文中秋赏月篇4

今天是中秋之夜,我和家人在月光下赏月。

今天的月光显得格外皎洁,深蓝色的天空映衬着洁白的圆月,这美丽的圆月散发着柔和的白光,将昏暗的夜空照亮,在天空上群星也闪烁着点点星光,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景象。这圆月就象一个白玉盘,这玉盘中托着人们的思念之情,将人们的思念传递给亲人。

在祖国的大地上,有多少日思夜想的亲人不能团聚,有多少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保卫着祖国的领土,让我们度过美好的中秋之夜。但是,他们却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将他们的相思之情寄与明月,让明月之光传递到家乡,表达对亲人的祝福。望着这洁白的明月,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每逢中秋佳节,人们便将思念之情寄与广寒宫中的嫦娥,让她带给亲人祝福—平安,使亲人快乐幸福的度过这美好的中秋之夜。

作文中秋赏月篇5

中秋佳节,也许是带有中华烙印最深的节日,从古自今,它带给人们无限的梦想。而且,也因为这个节日显的格外迷人而神秘,,温馨而浪漫。

曾有一段时间爸爸在外省工作,很少回家。思念亲人的时光是最难熬的,特别是在中秋赏月的时间。

那时,坐在阳台赏月,看着人家一家笑声不断。我的心里却空荡荡的,总放不下远在他乡的爸爸,我只是呆呆的看着月亮,只见月亮被雾遮住了一个角,给人一种神秘感,一种遗憾,仿佛让人感觉深不可测。夜空中的月是圆的,我心中的月却是缺的,一股失落感涌上心头。此时不禁想到了苏轼的诗句“明月几时有”那一刻,我更深一沉的体会到诗的忧伤,发现苏轼的心情和我的是多么的相似。大大的圆盘上只剩下最后一快月饼了,那是留给爸爸的。而那香甜的月饼已不在让我感到幸福,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亲人团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在月圆之下,即使远离千里也算是另一种团聚吧!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也就在这种孤独中,我学会独自承受寂寞。

作文中秋赏月篇6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

今天晚上,我们在阳台里摆上水果与月饼,一家人一起来赏月。

今晚的月亮格外圆,使人无不高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话,使我想起了远在海南的姥姥。望着这皎洁的月光,我不知远在海南的姥姥是否在想我这个小孙女呢,姥姥。

我去拿了一个板凳,坐在阳台上,望着月亮。忽然眼前似乎浮现出嫦娥在温柔地抚摸着玉兔,眼神满是忧愁,像是在思念远在人间的后羿。

作文中秋赏月篇7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与主题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是以团圆为主题,团圆的本质就是体现出一种亲情。但是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下,这种文化内涵又具有延展性。传统节日在当代应该有新的内涵,中秋节团圆与亲情的主题可以从家庭延展至社会。

中秋节对中国人来说是特殊的节日,因为它起源就在于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始终象征着柔和与光明,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向往。在当下社会,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下人团圆”的情怀。对于今日中国人来说,中秋之夜,人们在同一轮月光下,共享象征团圆的月饼,品尝新收获的瓜果,分享亲情与友情,是中国人极为重要的精神需要。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习俗也分为官俗与民俗,中秋祭月为古代帝王中秋的官俗,民俗则为民间的中秋赏月、民间拜月、吃月饼、赏花灯、请兔儿爷、中秋诗会等。我们这里介绍一下中秋节的部分民俗活动:

中秋赏月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期间赏月的民俗,中秋赏月古代也称文人赏月,其民俗来源于古代官俗的中秋祭月,历史延续使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唐代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文人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中秋之夜,古往今来,记载了多少文人墨客以号称佳句动人的诗词歌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脍炙人口的中秋诗句,至今仍是中秋赏月时人们引用最多的祝愿。

民间拜月民间拜月是我国民间过中秋的民俗之一,即祭拜月神。拜月时,要在院中摆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桂圆等祭品(不能摆与团圆主题背离的果品,如梨),西瓜讲究要切成莲花状。

拜月时要将月亮神像放在朝向月亮的地方,高燃红烛,女人依次祭拜,然后由当家的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多切,但也不能少切,切块大小要一样。在今天,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项拜月的习俗。

吃月饼谈到中秋节,必然要说到月饼。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是源于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武德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凯旋,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习俗。而如今许多人都忘了中秋食俗为主食吃团圆饼,而月饼只是点心,晚上拜月时才吃。团圆饼是用红糖、芝麻酱制作的一种面食,团圆饼象征着全家甜甜蜜蜜、团圆和美之意。做法是:将发好的白面加碱揉好后根据笼屉大小先擀成四片簿面饼,每片上均抹上些芝麻酱、糖桂花汁,并码上些果脯、核桃仁、葡萄干等,一层层叠放在一起,再擀一较大的面饼从上向下将其包严成大圆形饼,最上面洒些青、红丝,然后上屉蒸熟。中秋节食团圆饼和月饼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作为主食,而月饼只是茶点,但如今知道团圆饼的人已不多了。

作文中秋赏月篇8

民间拜月

清末文人傅崇矩在其著作《成都通览》中记载了八月仲秋之时老成都的一些节日活动,“八月仲秋节,人们要买月饼、麻饼,以及核桃、柿子、石榴、板栗、梨子、佛手等果木,亲友间要送节礼,晚上要敬月光,小孩子要耍满天星,成都商家还要收账、开账。”文中的“敬月光”是指赏月、祭拜月亮,中秋祭月,早在周朝伊始就盛行,古时帝王更是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祭月的风俗并不仅仅局限于宫廷和上层贵族,民间亦有不同的祭祀活动。在老成都,每到八月十五人们都会将盛满月饼和水果的供桌搬到院落里,等到月亮升至半空时,朝天对月而拜,仪式一般由长子领头主持进行。古人因为天文知识的欠缺,始终对代表“至阴”的月亮抱有敬畏之情,而民间关于拜月的传说也将月亮的作用神化,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丑女无盐的故事。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遂立她为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这里的无盐脱胎于西汉刘向《列女传》中《辩通传》所记载的钟离春的故事,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还据此写了一出元杂剧叫《丑齐后无盐连环》(也叫《智勇定齐》),而发展到电影出现后,以这个故事为蓝本的电影也很走俏,2001年,由香港导演杜琪峰执导的贺岁档影片《钟无艳》,集合了梅艳芳(反串饰演齐宣王)、郑秀文、张柏芝等一线影星,属轻喜剧又稍带神话色彩,电影上映后口碑票房都不错。

商家活动

而关于八月十五商家的收账、开账,《成都通览》中《八月十五月光会》有记载:“商家兴中秋节者,图收结货帐也,民间遂传为月光生日。中秋之夜,家家市饼饵、水果,大小向月膜拜。前后数日,各街合资,演影戏酬神。”这与之前提到的祭月类似,但是因为众多商家参与的缘故,中秋节前后几日就成了那时候颇负盛名的各地商人的集会。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是金堂县(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的月光会,其始于19世纪90年代初,会期一到,成都、绵阳、彭县、新都等地的商人云集金堂,因为规模大、名气响,陕西、甘肃、山西等省的商家也闻讯赶来,此时的金堂县张灯结彩,商客来来往往,各种摊位竞相摆设,商品琳琅满目,上至金银玉器下至农产农具一应尽有,一派热闹繁华景象,史书记载有云“闻金堂县月光会,游人甚多,约有十日之热闹”,可见当时老成都的热闹繁庶,而且当时商家的生意头脑也很灵光,因一个节日演变成一场商品的大集会,现在每逢民俗节日,各大商场、厂家都会抓住商机做一些活动以期增加销售额度,两者精神内涵也可谓是一脉相承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川劝业道饬令各县举办劝业会,该县即变“月光会”为第一次劝业会。此风俗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后才停止。

文人赏月

相比于热闹的民间中秋赏月,文人们的赏月则主打雅兴牌,中秋之夜赏月、作诗、联诗,因此流传的诗篇中不乏有咏月的名篇名句。就以川籍大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讲,《水调歌头》在众多咏月诗作中流传最广,全诗扣“月”而行,由赏月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喟叹,“此事古难全”一句,又不难看出诗人的豁达心性,情景理皆备,张弛有度,全诗一气呵成,境界超然,是咏月诗篇中的上上之作,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对此诗评价颇高,记载道:“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水调歌头》历时弥久而不衰,一直为人们诵记,除却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因为对苏词传达的意境心有戚戚焉,月圆之时,无不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另一方面,诗人的即兴联诗也同样有上乘之作,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武元衡及其幕僚王良会、张正一等人在成都锦楼赏月,有联诗记载了当时的场景“此夕来奔月,何时去上天?云鬓方自照,玉腕更呈鲜。燕婉人间意,飘飘物外缘。诗裁明月扇,歌索。暗染荀香久,长随楚梦偏。会当来采凤,仿佛逐神仙。”皓月当空,清风阵阵,桂香暗送,联诗习句,可谓是王羲之《兰亭序》中所说的“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至宋代中秋,成都赏月则是“宴于西楼,望月锦亭”,宋朝诗人吴中复《西园十咏诗》中有记载云“西楼赏皓月,眺岷山”。此外,宋代诗人杜敏求、许将等都留有关于运司西园的诗作,记录了八月十五中秋之时,运司西园赏月的情景。

自古以来,月亮就是文人感怀古今的对象,自魏晋赏月之风流行以来,赏月更是中秋不可或缺的大事,时至今日,中秋赏月的地方较之唐宋时期的选择范围要广得多,川蜀之地素来多名山圣水,中秋赏月也就有近水楼台之便,峨眉山月向来是“神州秋月”的代名词,夜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情其景都不可多得。另外九寨沟、石象湖、杜甫草堂、欢乐谷等,虽然每个地方都有一个不同的格调,却都是赏月的好去处。

月饼篇

“月饼”又称“小饼”、“月团”,做法与种类繁多,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记载“山东刘方伯月饼”和“花边月饼”的做法,如今做月饼的工艺日渐复杂,但大抵是从古代演变而来,有些配料也一直传用至今,再加上地方口味与特色,久而久之,自成一家。

现今市面上流行的月饼有三种,主要是京式、苏式、潮式三大种,另外还有滇式、衢式、徽式等品种。

传说篇

关于中秋的传说有很多种,而关于元代末年的一说则颇有点浪漫战争史的味道,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奔走相告,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元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月饼里夹带纸条做法已不复存在,“文化密码”也就从此搁置,只保留了吃月饼的形式。

作文中秋赏月篇9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节赏月的寓意及由来,欢迎大家来阅读。

中秋节赏月的寓意中秋节赏月寓意着团圆、寄托情怀。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

赏月习俗的由来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吃螃蟹的寓意是什么1、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2、说到《红楼梦》,无论已成经典的旧版电视剧,还是近期热映的新版本,宴席总是少不了的桥段之一。

书中史湘云在“藕香榭”大摆螃蟹宴的场景十分有趣,从持蟹赏花,以“菊”和“蟹”为题赛诗行酒令,到抹一脸的螃蟹黄子,从“毫端蕴秀临霜写,口吃噙香对月吟”,到“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尽管着墨不多,但也能看出食蟹对于当时的大户人家也是件乐事,中秋团圆热闹的气氛由此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事实上,食蟹的场景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中多了层团圆的深远含义。

4、大闸蟹:此蟹产于江苏苏州地区阳澄湖,是闻名国内外的中国名产。

阳澄湖湖水大闸蟹,个大体肥,一般三只重500克,大者只重250克以上,最大者可达500克,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十肢矫健,蟹肉丰满,营养丰富。自古以来,阳澄湖大闸蟹即令无数食客为之倾倒。

5、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6、因为菊黄蟹肥秋正浓~秋风送爽中迈入农历九月,肥美的大闸蟹早已"横行"深圳。

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就是指农历九月雌蟹最佳,到了农历十月雄蟹当道。此时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时,甘香流油的蟹黄、白嫩鲜甜的蟹肉,让消费者馋得直流口水,食指大动。不是因为中秋节而吃螃蟹,而是因为这个时候的螃蟹最好吃。

7、“蟹”与“谢”同音,而所谓“中秋月圆人圆”,中秋佳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恰好是一个充满着浓情厚谊的节日。

作文中秋赏月篇10

2021年中秋节起源及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中秋节赏月等习俗的形成同样耐人寻味,中秋之夜,赏明月,让人们自觉地去体验、感受圆月、月下境界与各种风物之美,共同阅读2021年中秋节起源及习俗,请您阅读!

中秋节起源中秋之时,正值农业丰收季节。收新谷、酬神农、庆丰收、祭土地、敬神明,也是中秋的一大特色。

远古人民感谢土地赐给人们衣食,所以每逢中秋,农民将稻谷堆成圆圆的谷堆上面用烧过的稻草灰写上“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吉祥话,祈盼来年丰收。

有的地方中午祭神祭祖,晚上过中秋。台湾有的地方傍晚以牛、羊、猪三牲以及润饼,祭谢土地神。有的地方还祭潮神和观潮水,以求航运平安。

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底店镇偏远地区老住户的家里,家家的房屋侧墙上都设有土地神的神位,神位面对着家里的大门,当地人把土地神也叫“土地爷”。每逢重要的节日这里都有一种祭拜土地神的遗俗,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为了拜谢土地神的庇护,在土地神位前摆上桌案,桌上放着苹果和月饼等贡品,由家里的男主人烧香祭拜土地爷,拜土地爷有男拜女不拜的习俗,这种活动被称为“秋报”。

中秋节习俗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什么是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