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教育的概念十篇网络教育的概念十篇

网络教育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42

网络教育的概念篇1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刍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探析浅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研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研究有关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分析探究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调查浅谈信息化浪潮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浅析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浅议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思考女大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及教育对策探析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与科技道德的关系研究有关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中国经济网,大学生防骗调查:30万调查者近三成测试不及格,2016.9.30,http://.cn/l/2016-09-30/doc-ifxwkzyh3839136.shtml.

[3]俞雯祺,大学生“黑客”为炫技盗取千万公民信息只卖千元,浙江在线,2014.6.16,http://.cn/system/2014/06/16/020085113.shtml.

[4]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准黑客”不为利益为“炫技”,,2014.8.7,06版,http:///html/2014-08/07/nw.D110000zgqnb_20140807_1-06.htm.

网络教育的概念篇2

关键词:ontology;网络教育;个性化学习;智能备课

网络化教育代表了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特征,并对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推动力。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实现了网络化教育的发展。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存在多种问题,如网络学习资源不能共享、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检索效果差、学习过程缺乏交互性、教学目标不突出等。ontology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ontology支持知识检索技术、智能化备课和个性化学习。因此,构建基于ontology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存在的多种问题。

1ontology相关理论

ontology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ontology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其目标是获取、描述和表示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ontology具有静态性和动态性两个特征。静态性是指它反映的是概念模型,没有涉及动态行为;动态性是指它的内容和服务对象是不断变化的,针对不同领域,可以定义和构造不同的ontology[1]。根据ontology的静态性特征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根据ontology的动态特征可以实现ontology在多个对象和层面上的应用。

1.1ontology的建模

参照基于描述逻辑的ontology模型[2]和perez等的ontology五元组模型[3],利用序类逻辑建立ontology模型o=,其中t为ontology的术语集合;p+为谓词集合,包括属性谓词和事件谓词;tD为术语定义集;XD为实例声明集;F为公理集。

其中,将谓词分为属性谓词和事件谓词是序类逻辑的一个特色。对谓词进行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在推理过程中合理的理解和推断上级谓词,例如,pepole是student的一个上级术语。事实study(x:student)如果理解为一个事件,就表明有studentisstudying的事件发生。那么就有?-study(x:student)的查询结果为yes,而并不一定是collegestudent在studying,因此查询?-study(x:collegesutdent)的答案为no。相反事实study(x:student)如果理解为一个属性,就表明student有属性study。如果student有这个属性,那么collegestudent应该有同样的属性。因此,查询?-study(x:collegestudent)的答案为yes。但是由于信息没有隐含所有的人都有属性study,因此查询?-study(x:pepole)的结果为no。

在对ontology的构建和推理中,需要将ontology进行解释,即给定一个ontology模型,给出一个ontology的解释函数,用此解释函数对ontology模型中的各个元素解释为给定领域中的术语、谓词、关系、函数、公理等元素。ontology的解释函数定义为:

给定o=,ontology解释函数为一个四元组oi=,其中Ui≠为o的论域,t*为术语解释函数,X为实例定义集,p+*为谓词解释函数,F*为公理解释函数。t*将t中的每个原子类C都应映射为Ui的一个子集CiUi。p+*将p+中的每个属性谓词p#都映射为一个二元关系p#iUi×Ui,如subclass-of,将p+中的每个事件谓词p都映射为一个函数p+i:UiUi,如walking-on等。F*将F中的每个公理都映射为论域Ui中的公理。

1.2基于“角色”和“关系”构建ontology

依据所构建的ontology模型,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ontology开发系统来构建所需的ontology。构建一个ontology需要清楚地理解什么是概念以及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一个ontology侧重于“概念”本身而不是对它们的“表示”。尽管一些构建ontology的系统已经开发出来了,但是它们并不是基于对ontology理论的充分考虑。以“文字操作”为例,可以描述,同时也可以描述。那么怎么体现汉字输入和撰写美文的区别呢?前者应看作轮子的子概念,而后者应看作轮子所扮演的角色而不是其子概念。所以如果不将这些概念予以区分,就容易导致语义混乱。对于这个问题,Guarino将其划分为is-a重载的问题[4]。因此在本文的ontology构建时,我们要将角色概念和其他概念区别出来并采用基于“角色”和“关系”的ontology构建工具Hozo来开发ontology。

一个角色概念由角色持有者、类约束和语境三个元素构成[5]。角色持有者是扮演角色的概念实体,例如教师作为角色持有者扮演了教师这一角色。类约束是对于类的约束,语境是通过与一个概念间的关系辨明角色[6]。例如在“学校”的语境中,一些人扮演教师的角色,其他一些人扮演学生的角色,那么扮演“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人成为角色持有者“教师”和“学生”。

在Hozo中,我们用两种关系来描述概念间的关系。“part-of”描述的是部分概念与整体概念间的关系,部分概念组成了整体概念,如〈“文字操作”part-of“计算机技术”〉表示文字操作是组成计算机技术的一部分。“attribute-of”是属性概念及其所对应的概念间关系的表示,如“文字操作”具有“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际操作熟练程度”等属性。

1.3利用Jena解析ontology

在实际的开发应用中,我们需要将构建好的ontology存储在数据库中并对ontology解析应用。在网络教学平台中,采用Jena对ontology进行存储和解析。图1中的代码就是利用Jena将ontology文件Goal_ontology导入oracle数据库的代码。除此之外,利用Jena可以对ontology库进行查询、修改、读写等操作。

网络教育的概念篇3

关键词:圆锥曲线;知识网络;数学应用

在我国的实际教学中,一般认为数学知识是由数学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组成。数学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可以看出是陈述性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表现为程序性知识,而学生自己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体验是过程性知识。数学概念具有二重性,即对象和过程,陈述性知识可通过运用操作过程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不同的数学知识在个体头脑中的贮存、表示、再现的方式不同。陈述性知识以命题网络、表象等形式呈现在个体头脑中。命题是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若两个或多个命题有共同要素,则可以通过共同要素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命题网络。这样许多命题通过概念间的从属关系或者语义相似关系联系在一起,组成命题网络。

一、数学知识网络的特点

(1)层次性:数学知识网络的构成中可以看出,数学概念作为一个基本的知识单元,也称之为网络的一个节点,与之有包含关系的其它概念要进行分级贮存。例如,圆锥曲线方程中,它的上位概念是曲线与方程,下位概念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在构建椭圆这个节点时,又可以从椭圆的定义,方程,图像,性质等方面进行联系,从而与其他概念共同构建圆锥曲线的知识网络。这个网络层次清晰、条理明确。

(2)动态性:个体构建某个相关知识网络时,经历着从网络的初步形成、逐步完善、稳定又不断丰富的过程。起初学习一个概念,教学中一般会与先前相关知识联系,这也是对个体业已存在的网络建立新的联系,尽管此时的联系比较弱。在随后的有关知识学习中,个体对网络间的联系的认识不断增强,对新学习的材料重新组织,对旧的联系可以进行改变或者舍弃。重新组织后的知识网络更丰富、联系更紧密。

(3)可扩性:当个体从网络中应用某个概念或命题时,就沿着网络搜寻相关的联系。个体根据语义相似性和相异性探索知识的联系。这样探索到的其它知识与所给的概念或命题可能处于同一层级、同一水平上,也可能是更高级的关系。

(4)个体差异性:由于个体选择、理解程度、贮存知识的方式和累积量的不同,所以他们的数学知识网络个体差异明显。同一数学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中的构建方式差异,就导致了数学知识网络的不同。这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有关高三学生圆锥曲线知识网络的出来点。

二、构建学生数学知识网络的策略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学科内部的概念广泛且概念间的联系密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知识之间的联系出发,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以及内在的逻辑联系性,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网络进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构建有层次、紧密联结的知识网络。对于抽象程度高,不易直接纳入到学生知识网络的概念,教学中要以已有相关的知识作为固着点,让学生在新旧观念直接反复领悟,通过举例、类比、设置情景等方式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教师在概念的文字表征、符号表征、图像表征多方面方式间进行有效的互译,加强学生的理解。

(1)注重知识网络的整体性教学

在学生形成圆锥曲线知识网络时,教师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或者FLaSH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曲线的形成。也可以利用弗赖登塔尔提倡的“再创造”的教学方法。例如,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利用平面截圆锥会得到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平面去截圆锥,进行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这样靠自己努力获得的知识能够在知识网络中稳定的贮存下来,并且在概念间的横向联结能力也得到加强。

(2)注重在数学应用中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学习了圆锥曲线的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迁移教学。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是不是接触过此类题型,这类问题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当学生联想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师可进一步让学生类比、区别解决两类问题方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学生经过自己头脑内化得出的方法可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网络。

在平面解析几何问题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知识网络各结点产生有意义的联系。尤其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因为圆锥曲线方程具有代数特征而其图形却有几何性质。数形结合思想包涵圆锥曲线的数量关系与几何性质的转化。例如在2012年福建省高考数学理科卷第19题中第(Ⅱ)问中(附录7),要探究是否存在定点的问题,关键是要利用图形的对称性来确定如果存在定点必然在轴上,以此为突破口来搜索解决问题。

(3)利用概念图改进评价方式

在评价学生知识网络结构上,学生根据概念图的可视化特点,将其作为一种评价自身知识网络是否完善的方式。学生通过与标准图比较,找出所绘图中结点、有效联结语的缺失或未建立的联线,进而及时复习不懂的知识点,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探索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在经过理解内化得到上的各种概念,学生将建立一个有层次性网络化的概念体系。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一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王立君.概念图在促进认知和评估知识结构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23.

[3]喻平.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网络教育的概念篇4

关键词:网络无障碍;计算机专业教学;整合;网页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导言

在当今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为残疾人打开了通向信息社会的大门,使他们因残疾而受到限制的存取信息能力得到了释放和延伸,但另一方面广泛存在的web网站不易访问、web信息资源存取障碍等问题,却使大多数残疾人在网络的世界里举步维艰。特别是随着网络作为数字化学习、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以及其他服务平台的广泛使用,使得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一个必要技术手段。为了使残疾人能在web环境下公平而自如地参与信息交流,融入现代社会,信息无障碍、网络无障碍已经成为it界、学术界及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已经成为促进全纳性信息社会的重要方面。

我国残障人士人数众多,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我国残疾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肢体的残疾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残障人士都不能访问网络,残障人士访问网络的人数将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加,他们都将受到不具有无障碍特征的网页影响。因此网络无障碍问题是一个需要教育者、网页开发者们持续关注的问题

网络无障碍(webaccessibility)是网站的一种属性即用户可操作的软件环境,一种能力即能够被所有用户访问,不论用户的身心状况如何,不论用户使用的何种硬件或软件设备,不论用户采用何种网络连接方式,不论用户的信息技能素养如何,不论用户的受教育水平如何,不论用户的种族、语言、文化背景、社会经验等,均能够访问到该网站中的资源,且在访问过程中没有障碍。这是一种理想的网站状态,虽然实现起来存在很大困难,几乎不可能使每个人真正完全无障碍,但这是我们网页设计和开发的目标和终点。

2国外对于网络无障碍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整合的研究

在国外网络无障碍教育已经引起了从教育者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网络无障碍教育的兴起激励着那些跃跃欲试的教育者纷纷尝试进行教学实践。

在2006年SiGCSe技术研讨会上就将网络无障碍和计算机科学教育话题作为计算机科学教育小组的一个讨论主题[1]。据BrianRosmaita(该小组负责人)强调网络无障碍对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影响深远,要使学生在整合课程中学习到良好的编程习惯、无障碍网页设计标准并增强实践能力。

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Gellenbeck[2]提倡网络无障碍理念应被纳入计算机专业的整个课程,并介绍了他们的实践经验。他们认为整合应考虑到早期引入,在许多课程中的持续讨论,和课程中讨论的主题结合以及知识点重复次数最低和最大范围知识点的覆盖。

无障碍主题可以整合到软件工程、人机交互、超媒体、网络编程甚至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波士顿校区的科恩[3]等描述了他们把无障碍主题引入计算机科学技术概论课程中的经历。他们的概论课程是用JaVa语言来讲授的。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Ludi[4]介绍了无障碍与网络编程课程整合的情况。在他们的教学中突出强调了使学生熟悉无障碍规范、辅助技术,了解无障碍网页制作工具的重要性。

美国纽约汉密尔顿大学的Rosmaita[5]提出了一门网页设计课程,名为“accessibilityFirst-以无障碍为先”,他建议应该把无障碍设计作为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应关注无障碍的内容,而不是仅仅把它看作临时插入的一部分。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Harrison[6]描述了把无障碍引入网页设计课程的实践经历。他们通过使用屏幕阅读器和通过与盲人用户的接触,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网络无障碍的重要性。

西班牙Sidar基金会的Benavidez与西班牙马德里科技大学的教师一起[7]利用“Hera”,这个网页自动检测工具在课程中的使用,来支持网络无障碍教育。他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教授网络无障碍,既通过一个名为“Contramano”极不满足wCaG规范的网页与一个满足规范的网页的对比来深化学生的网络无障碍意识[8]。

随着网络无障碍重要性的日益显现,一些专家也把这一主题引入了研究生课程。澳大利亚的miesenberger和ortner[9]在他们的报告中介绍了澳大利亚把无障碍与研究生课程整合的案例,课程名为“设计的无障碍”。这门课程涵盖了无障碍所需的基础技能、辅助技术、无障碍法律和规范、无障碍概念、无障碍网页设计、可用性以及实践经验。

3网络无障碍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尽管国外已经颁布了许多网络无障碍相关的规范和法律,但大多数网站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网站的研发人员很少将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作为考虑对象,大多数网页开发商、设计者、运营者没有意识到网络无障碍问题和网页的通用性设计,缺乏网络无障碍的知识。网页开发商们不仅缺少教育和培训,还缺乏如何使残疾人更好地使用网络的相关知识,从而造成了残疾人群访问网络时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网站设计者开发者中提高网络无障碍意识是致力于网络无障碍的第一步。要培养在制作网站时具有网络无障碍意识的网页开发者和设计者,教育是关键的环节。在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课程中引入网络无障碍理念更是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

首先这是法律法规的要求。联合国在2007年通过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残疾人权利公约》,其中“无障碍”是其八项原则之一,并且在其第九条明确阐述“无障碍”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无障碍。中国代表王光亚代表中国在该公约上签字,81个国家及区域一体化组织的代表签署了该公约。在立法方面,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制订了有关残疾人权利法律、法规,以及无障碍技术法规和标准等。万维网联盟(w3C)的子组织网页内容无障碍推动小组(wai)于1999年5月5日了网页内容无障碍规范1.0版(wCaG),wCaG2.0版也于2006年出版,wCaG规范被认为是无障碍网站开发的国际标准,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关法律的基本依据。这些法律规范的目标是使网络更具有易访问性,使任何人包括残障人士都能通过web中获取其需要的信息资源。在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课程中引入网络无障碍理念,正是充分体现法律要求的表现。

其次这是一个容易做到的事情。无障碍特征用如JavaSwing等计算机语言是不难实现的。网站中的一些无障碍特征只用几行代码就可实现。有关网络无障碍的概述用一本教材里的几页或者一个讲座的几分钟就能阐述清楚。无障碍内容几乎可以无缝地嵌入到任何现有的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中。

再次这是一个好的习惯。无障碍是法律所要求的,因此它可以作为一项职业技能。网页设计者应该从网页开发伊始就考虑无障碍问题,将无障碍贯穿整个网站开发全过程,形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因此从全局来看,无障碍知识应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尽早引入。

最后这是正确的事情。信息全纳性社会要求所有人能完全参与网络。残疾人群和老年人群也是信息社会的一部分,也渴望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构建无障碍的网络环境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他们可以借助各种辅助科技手段在计算机中或者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工作,增长知识,提高生活技能,同时也增加他们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机会。而在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中整合网络无障碍理念,为未来构建无障碍的网络环境提供网页设计开发人才,是构建无障碍网络环境的基础。

遗憾的是在国内高校中几乎很少有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把通用性设计和网络无障碍整合进他们的课程。我国在无障碍网页方面、网络无障碍教育方面的研究很少,虽有零星文章或著作提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相关的文献。无障碍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整合的研究就更少,这主要是因为该内容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所以有必要提出将无障碍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整合,将无障碍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4整合策略与课程内容模块

教师可以把网络无障碍作为一个讲座主题,但是把这个主题与当前的课程整合则是一个更有效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网络无障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我们在整个课程中贯穿网络无障碍理念,并配合一些相关主题的讲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主题布置课后作业,同时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一些相关的资源和网站。整合可采取以下策略:

①尽早引入。最好在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课程中尽早引入网络无障碍理念,使学生尽早接触网络无障碍,将网络无障碍理念贯穿他们的整个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容易实现的方法是把网络无障碍纳入大学生第一学年的计算机课程。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波士顿校区的科恩等提出把网页无障碍规范引入到用Java语言讲授的计算机课程中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因为Java的无障碍特征,Sun和iBm网站都提供了具体的网上指导,这些网上教程和资源也可应用于其他编程语言。在大学伊始就在学生们的课程中整合无障碍理念,使学生们在其专业课程学习中始终贯穿这一理念,更有利于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另外微软为他们的活跃无障碍技术和.net平台提供了一个无障碍的SDK程序。完整的无障碍训练模型可以从美国政府的508法案的网站获取,网站还含有如何在VisualC++、VisualBasic以及Java,CoBoL中体现无障碍特征的案例。

②在大多数课程中持续讨论。如网页设计、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伦理、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等课程中都可整合无障碍主题。

随着残疾人群访问网络人数的逐年增长,网络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广泛使用,电子商务为残障人士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因此电子商务课程中更应该正视网络无障碍问题。通过使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具有无障碍特征,可以为其增加许多潜在的客户。在电子政务中整合无障碍话题,为残疾人、老年人参与政治生活提供方便,也是和谐社会中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随着和谐社会、和谐教育观点的提出,网络伦理课程不仅应该关注一般的网络道德,更应该关注web的发展趋势既确保所有的人包括残障人士都可以无障碍的访问网络获取所需的信息,以及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要在这当中担负什么样的责任,怎样才能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去帮助残障人士。

在“网页设计”课程中,可以介绍在一些编程语言(HtmL,JavaScript,Java,CSS)和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中实现无障碍特征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网页中媒体资源的无障碍设计技巧。要使学生们在设计网站时,具有无障碍的设计思想,并在设计中具体体现,使学生学会设计和开发无障碍网站。

在“人机交互”课程中,可以介绍交互设计、可用性测试的概念,网页无障碍的核心思想通用设计,还应研究特殊人群在用户界面上的特殊要求,以及针对残障人士的输入输出设备,如可适性键盘,屏幕阅读器。

“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等课程中要考虑到满足残疾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包括需求调查、概念设计、测试、培训与实施整个过程的设计,学生们要在课程中学到如何开发与残疾用户交互、与辅助设备兼容的信息系统。

③开设专题讲座或短期专题培训课程。在讲座中可介绍有关辅助科技,进一步促进网络无障碍、信息无障碍的立法,有效创建和评价网页无障碍的工具,还可以从一些残疾人机构请一些相关人员做相关报告,大家一起分享观点和资源,专题讲座还可用来为感兴趣的公司和机构提供无障碍培训。

最后,由于许多课程都要引入无障碍内容,为了避免出现相同的话题反复出现在多个课程而其他主题又没有提到的现象,承担这些课程的系、部要制定好课程总体规划,以便更好地把无障碍融入课程,同时要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

如果把无障碍作为一门长期教授的学生必修课程,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模块:

网络无障碍的相关知识及概念。在这个模块中,为学生介绍无障碍、信息无障碍以及网络无障碍的基本概念、关系、发展历程,重点介绍我国网络无障碍的发展历程。

无障碍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不同的国家关于无障碍的立法情况,wai制定的wCaG1.0/2.0(草案)版本、UtaG、ataG等规范的介绍,这些法律法规是开发、评价无障碍网页的重要依据。

辅助科技。在这一模块中,为学生介绍辅助技术的概念,呈现一些辅助技术用于盲人、聋人和肢体残障用户的案例,对辅助技术与网页接口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无障碍网页设计及实践。在这一模块中为学生介绍无障碍网页设计的核心思想通用设计,无障碍网页设计工具及用户工具,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满足wCaG规范的无障碍网页的开发,使学生把课程中所讨论的概念技术运用到实践中。

软件的无障碍。在这一模块中为学生介绍一些能实现软件无障碍特征的编程语言,并利用这些编程语言来开发残障人士适用的软件,如辅助输入设备、辅助通信软件、无障碍音乐作曲程序等。

游戏的无障碍。这一模块的目标是让学生探讨并尝试开发一些简单的、适合不同类型的残障人士使用的游戏软件。

网络无障碍评价。这一模块包含网络无障碍评价的概念、无障碍自动检测方法和人工检测方法以及它们所采用的评价工具,并对自动评价工具进行比较。目标是使学生能使用无障碍网页评价工具webXaCt,a-prompt,Bobby,waVe等来检测网页的无障碍程度,并会使用修复工具对其进行修复。

5小结

随着残障人群中访问网络人数的增加,网络无障碍的要求已日益凸显。高等院校是培养下一代系统分析员、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网站开发者和设计者的场所。高校里的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课程有责任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无障碍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对残障用户需求的敏感度。同时随着全纳教育在大学校园的兴起,网络无障碍教育在计算机科学教育中将成为一个新兴研究课题。

theintegratedStudyofwebaccessibilityandComputerSciencemajorteaching

网络教育的概念篇5

关键词:认知理论;网络课程;网页信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课程作为教育传播的一种方法和捷径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而在网络课程的开发及实现中,网页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在网页设计的认识上,有人认为只要学好了网页制作软件,就一切搞定,还有人认为网络课程网页的设计与一般网页设计无异,其实不然,网络课程网页设计是一个感性思考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网页开发技术,设计者更要思考如何把各种辅助教学技术完美地嵌入到网页中,提高学习者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对网络课程网页设计的认知因素分析就显得弥足重要。本文试分析网络课程网页设计的认知因素,以更好地利用认知因素对网络课程的网页进行设计,使其适应于人的自然特性,满足学习者的要求。

1认知因素在网络课程网页设计中的意义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起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认知过程就是人们在环境中获得、加工、贮存、使用信息的全过程,此研究对有关教学和学习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课程也深受其益处。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对网络课程的网页设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对网络课程的网页设计做出以下的界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网络课程的网页设计不仅仅是‘外表’的比拼,更要注意有意识地对所展示的信息刺激加以组织,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它界定了网络课程的网页设计必须完成的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信息感知与信息模式识别;第二个任务是,把被感知信息组织成具有内部一致的、可被编码的单元,促进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智力模式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2基于认知理论的网络课程网页“信息”设计

认知理论中有很多方法有助于网络课程网页的设计。认知图式,概念理解活动,调动过去的知识以及利用动机图形、动画和声音都是认知理论大大有利于教学的各种方式。

2.1图式法

图式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它所描述的知识由一部分或几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其中的组成部分称之为变量或槽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存储的方式,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学习者的知识网络越丰富,学习者越能够回忆起头脑中已学的知识并根据条件的变化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网络课程网页设计中,利用图式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以及概念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做到对复杂概念的全部理解。

2.2概念形成法

概念形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首先向学习者提供属于及不属于一个概念的各种例子,以便使学习者清楚了解该概念的特点,然后,学习者就该概念的定义形成种种假设,直到得出定义为止。在网络课程的网页设计中,可以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利用聊天室形式进行“实时”交流,或则通过电子邮件或牵引式讨论进行异步交流。但无论采用哪一种交流方式,都需要采用一系列属于及不属于一个概念的各种例子,供学生在讨论假设时参考。如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程(如图1)的网页,采用了在线讨论室,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属于及不属于一个概念的各种例子,和学生进行交流。

2.3调动过去知识法

调动学生过去的知识,新信息会更有意义且更容易学。在网络课程的网页设计中,我们应如何调动学生过去的知识呢?第一,可以让学生觉得新的信息对自己具有意义;第二,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以及一套对学生可能做出的各种回答进行评估的程序;第三,利用交流平台让学生回答问题;第四,采用预先组织法,可以使用声音文件或屏幕文字来做。如下图2为东南大学、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联合开发的网络课程关于惯性力的教授,运用了预先组织法,提示了学生在前面学过的一些内容,使他们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更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2.4多媒体素材的综合运用法

图形、动画和声音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但须掌握好尺度,过多地使用图形、动画和声音来调动注意力反而会分散学习者的精力。

在使用图形、动画和声音时以下几方面要特别注意:

(1)在对图像信息进行解释时,尽量用叙述的方式而不要将所有的信息通过文字呈现出来。这是因为,如果对图像信息的解释以文本形式呈现,将引起图像信息与文本信息对注意资源的竞争,出现所谓的“视觉分裂注意”效应,而另一方面人对信息的接收可以同时从视觉和听觉通道进行,因此充分利用这一点,将减轻单一通道的认知负荷。

(2)双重编码理论指出:同时用文字和图像编码信息比只用一种方式编码信息更能增强信息的回忆与识别。这个结论是被验证了的。然而,更多的刺激也不一定意味着学习效率的提高,有时候会成为干扰因素。经研究表明,学习者同时接收在性质上结合得很好的信息时信息能够被更好的利用,但当学习者通过媒体同时接收非一致的信息时会超负荷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网络教育的概念篇6

关键词:优质网络课程;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质量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24-03

大规模的网络课程建设迄今已在国内开展了十余年,各级各类普通高校、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的网络资源,远程学习资源可谓浩瀚如海。然而,当前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内容组织及研发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此背景下,笔者基于对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的思考,对网络课程质量推进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网络课程质量推进目标

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以下简称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资源和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等特点和网络教育特色的示范性课程”[1]。它能够为设计和研发优质网络课程提供认识上的框架,为远程资源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国家精品课程是优质网络课程的典型代表,它的评价体系可看作是对网络课程质量推进目标的最好诠释。基于对历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剖析,笔者将网络课程的质量推进目标概括如下。

(1)实现精良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设计:强调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链接深度、导航方式、资源类型及媒体形式的丰富性与合理性。

(2)实现多元化学习活动的工具支持:强调对知识加工、知识建构等高级思维活动及协作学习活动的软件工具支持。

(3)实现全程、动态学习支持服务:强调服务类型多样化、服务机制与记录的完备性等。

提升网络课程质量,必须在内容、资源、交互、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将技术手段有效融入先进设计理念指导的教学过程之中,促进高级思维活动的开展和综合能力提升。

二、网络课程质量推进的核心环节

(一)学习内容组织

完整的网络课程通常具有复杂的内容体系,并拥有数量丰富的多元化学习资源,因此,建议采用“以知识点为核心”的结构来组织良构知识内容。知识点通常指概念及其阐释,公式及其例题,原理及其说明,操作过程及其完整表述和详尽的应用案例。每个知识点都通过文本、图形、图片、表格等基本媒体形式以及音频、视频、动画、案例、专题文献等复杂媒体形式加以展示。围绕知识点所提供的各类资源更为短小精悍,更适合于学习者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

如何合理地划分知识点?可行的方法是根据课程大纲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章节,然后确定每个部分的学习目标,再根据目标和如下的原则确定知识点的个数和内容,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知识点必须是具有相对独立结构的知识或者技能单位。

(2)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并有明确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不仅要符合学科自身的特点,而且要符合学习者已有的内在知识结构的特征。

(3)知识点的内容必须适合于多媒体呈现和网络传播。

如何实现有效的内容导航?笔者建议采用“概念图”来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跳转,并将其与传统的目录树或菜单导航方法相互整合。概念图使用可视化的图示代表概念,使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知识组织和表征工具[2]。向学习者提供概念图,能够促进其大脑中“知识碎片”的整理与优化,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与顺应。

(二)学习支持工具设计

优质网络课程必须具备记录学习轨迹与认知加工过程性成果的基本能力,并且支持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1.个体学习支持工具

第一类可用的个体学习支持工具是“电子书签”。它用于标记学习者当前浏览的页面位置,并为学习路径调整提供便利,在处理结构复杂的学习内容时尤为必要。第二类工具是“学习笔记”或“记事本”。它支持学习者及时记录对知识的反思与重组的结果,并与学习伙伴分享。第三类工具是“学科字典”,它实现学习内容的主要概念、专业术语、原理、公式等信息的链接与查询。第四类工具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使用文本、图片及链接归纳信息,使学习者创造性地、从整体视角思考问题与表征知识,提高思维灵活性与创新性[3],可以用来记录个人学习经验,而且可以作为过程性学习评价的重要数据源。第五类是“录播工具”。针对语言学习类课程,录播工具可以允许学习者在无学习同伴时完成朗读、跟读、对话等各种听说训练,并提供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2.协作学习支持工具

国家精品课程中在线交互系统的应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BS、wiki、双向音/视频会议、即时通讯工具等。BBS支持小组协作、专题讨论、学习成果展示、学习同伴互评、学习调查以及学习答疑。课程wiki用以展示学习群体分析现象、探索规律与解决问题全过程,完成概念建构和形成方案。双向音/视频会议支持学习者进行同伴间的同步交互,分享问题解决过程,建立良好的协作氛围。免费通讯工具如QQ,mSn,Skepy等可以用来构成学习共同体、开展群内协作、群间协作及社会协作。

当前,moodel、Sakai等开源平台已经实现了各类常见交互工具的整合与个性化配置,网络课程的协作学习工具开发已无过高的技术门槛。因此,在网络课程质量推进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各类协作工具的科学选择、有效整合与系统最优化。

(三)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

在线学习信息的非线性结构与丰富性,会占用学习者的部分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消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4]。因此,网络课程必须利用多种途径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首先,在学习初期提供完整的“学习向导”,明确课程大纲、学习任务、主要学习方法和知识点逻辑关系图,对网络课程的使用方法做详尽说明。第二,为学习者提供“教学辅导”视频的点播和下载服务。第三,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答疑”和“非实时答疑”服务。前者是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利用交互工具集中回答学习者的问题,后者通过异步交互工具保证学习者的提问“在任何时间、以多种方式”进行。第四,利用同异步交互工具提供非学术支持。例如:通过SmS提醒学习者参加重要的学习活动,建立班级QQ群为学习者提供有关教学管理信息的在线咨询,利用留言板回答学习者遇到的技术问题。

三、网络课程的整体性能提升

优质网络课程作为教育软件产品,除了具备良好的设计以外,还应具有学习情境的适应能力、自我拓展能力及研发的高性价比。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速普及的新形势下,网络课程应能够支持以移动学习设备为核心的泛在学习。这在精品课程中已有所体现,部分课程同时提供基于互联网与3G网的在线学习平台,并针对多媒体pC和智能手机分别制作不同格式的媒体资源。由于移动学习具有片段化、高度个性化和多情境的特性,网络课程必须将学习内容组织为更微小的单元,保证知识点的颗粒度、媒体表达形式及资源类型与移动设备的传播特性相匹配。同时,加强虚拟学习情境与现实情境的结合、虚拟学习群体与真实学习群体的结合以及在线学习活动与离线学习活动的结合,构建立体化的远程学习环境。

其次,优质网络课程应当具备共建共享的能力。网络课程提供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动态资源以及相应学科的社会资源则是无限的。因此,网络课程应将学习者看作是资源的建设者,通过有效的资源过滤机制、技术手段,将学习的典型成果以及高评价、普适性的社会信息转变为学习内容的扩展资源。同时,将网络课程置于“大学科”的概念之下,建立“学科频道”或“学科资源库”,实现同一学科内各课程的资源共享。

优质网络课程还应当通过研发流程的规范化与研发技术的标准化来提高性价比。基于web的网络课程中,信息呈现与交互等底层功能的实现必须遵循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而教育层面的源共享、信息交换和系统互操作则须遵守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阐明的各项要求。在网络课程的质量管理上,则应当以软件成熟度模型Sw-Cmm为基本框架,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改善、维护等开发环节进行过程监控,实现课程生产过程的科学化与标准化。

当前,网络课程中仍存在学习资源结构松散、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不足等问题。积极实施对“质量推进”策略,无疑是提升网络资源建设水平、推动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2007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03号)[eB/oL].http:///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98.

[2]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5):78-84.

[3]张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5(8):120-124.

网络教育的概念篇7

发源于哈佛大学的Facebook的日渐红火,让很多互联网的创业者开始重新审视学生市场。而中国2800万的在校大学生,更是很多互联网企业眼中的香饽饽。目前,校内网、校友录、占座等已经在开荒。10月30日,myspace中国区总裁罗川表示,myspace中国的主要用户目标群体是学生。日前,赛尔新概念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匡鹏说,高校互联网市场潜力巨大,赛尔新概念将锁定高校市场。

学生群体消费潜力巨大

根据中国互联网调查中心的数据,截止2006年底,国内互联网用户达1.34亿人,其中25

岁以下的用户比例超过51%,而在这超过51%的年轻用户中,大学生的比例达到了30%。也就是说有超过2000万大学生活跃在互联网上,他们已然成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核心使用者、主要提供者和重要消费者。

巨大的用户群必然吸引广告主,这也是众多网站把目标用户锁定在大学生的原因。匡鹏接受采访时说,大学生现在的消费水平不菲,而且是未来的的主流消费人群,非常适合知名大品牌的传播。

基于庞大的高校市场,当赛尔新概念的母公司赛尔网络准备投资一间新的公司时,几经考证,把定位锁定在“校园新媒体”,致力于创立中国最大的校园门户和校园渠道――校园梦网,并于今年7月宣布成立。

对于同样定位于高校市场的互联网公司而言,“校园梦网”似乎是“含金而生”。其母体赛尔网络有限公司(简称赛尔网络)是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依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共同出资组建的计算机互联网企业。从2001年起,受教育部委托,赛尔网络全面负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主干网的运营与维护。孕育高校的深厚背景以及自身的高速网络,使得“校园梦网”一出生便拥有了众多的资源。

据介绍,赛尔新概念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使校园网络门户的注册用户数达到800万,校园数字媒体终端Shutter&Shuttermobile的注册用户数达到500万,校园网站联盟CDReamUnion的日pageView达到1亿,在千所高校建立校园渠道梦之队Cdreamteam,成员达到十万人。

“预计今年我们的营业额达到3000万元,基本持平;明年达到2亿元收入、4000万元利润。”匡鹏说。

线上线下互动

尽管高校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目标用户为高校的互联网公司,目前的赢利状况普遍不乐观,这些互联网公司应如何实现赢利呢?myspace中国区总裁罗川说,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匡鹏接受采访时说,赛尔新概念(校园梦网)收入的渠道有三个:一是广告收入;二是网络服务;三是营销,包括等。

网络教育的概念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网络环境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①网络在大众之间的普及,将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到网络空间开辟工作局面,将网上网下结合起来,扩大教育影响力。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也使一些大学生容易受到网上不良舆论的引导,网络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斗争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网络环境进行优化,将不良舆论遏制在苗头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在网络时代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其道德观念是十分必要的。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网络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将其劣势加以规避,充分发扬其优势之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率,不断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1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概念

1.1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一种是广义上的――“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②即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各因素进行创新,这是广义上的;一种是狭义上的仅把网络作为工具、载体、途径,把网络具体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一书》中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③这是从技术角对其概念进行界定。笔者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等手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以提高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中大学生道德素质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是单纯要进行理论灌输,而是和被教育者进行思想、价值交流的灵魂互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地位是同等的”。在内容上,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底蕴,政治本质隐藏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科技中;在方法上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现代媒体应用技术,向大学生提供信息平台,并将科学技术输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所使用的心理方法、辩证哲学方法中。

1.2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念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是“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包括其运行所依据的原理和原则,运行过程的状况,即运行中各个部分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调控机制”、“保障机制”等。

2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原因分析

为适应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特征,必须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才能不断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相应地,也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转型,必须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2.1信息混杂带来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可以以多重身份匿名自由发表言论,这使得人们在使用网络时道德感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的发展和运用给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严峻挑战。

2.2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带来严峻挑战

尽管网络简化了人与人的交往流程,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距离缩短,但网络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紧密,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将诚信作为交往前提,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要以诚相待。网络上用户采取匿名制更需要大学生养成自律的习惯,绝不可以认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就可以不尊重他人,不可以忽略网络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他们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对网络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要引导学生不能过度沉溺网络,否则会出现主体冷漠倾向及网络综合症。这些都需要高校在各相关制度,例如教学内容规划、技术研发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2.3净化网络环境

“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取得世界信息流动战的胜利,主导整个媒体,如英国当年控制海洋一样。”⑤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一些西方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也会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甚至在意识形态方面带来误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大众主流媒体,还要在高校网站上掌握舆论动向,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占领网络宣传阵地。

2.4进一步推进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现代化进程

在教育改革势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网络技术,结合网络优势,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现代化状态,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现代化,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随着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因此,高等学校要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高度上,积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在技术创新同时要注重理论创新,正确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3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策略

3.1组织队伍建设

教师的个人素养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关键性作用。有一批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对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但这不意味着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置之不理,而是要对他们进行相关再教育培训,让他们接触网络,发现网络的优势,培养网络教育意识,发现学生在网上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一些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也不乏政治觉悟高、道德品质好的人员,可以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培训工作,让他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新型人员,在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前提下找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突破口的同时,还要研究网络技术应用等问题,要配备先进的网络硬件条件等设施,发挥他们的专业能力。在这里,不管是哪一类思想政治教育者,都要对网络文化有明确的认识,它既有巨大包容力,也有对权威和秩序的冲击,所以,教育者应对此有充分认知,否则会造成教育效果的的弱化。

3.2创新教育主题网站,提高网络站点吸引力

网络竞争就是吸引力竞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想提高吸引力,增加点击率,因此在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上应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现在有很多运用漫画、动画视频等手段进行网上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领导人漫画,像这种形式,网友们纷纷点赞称,“又帅又萌”、感觉好亲切、太形象了……中国政治越来越亲民了!”这就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当前一些政治教育,多为课堂教育辅以配合活动,时间固定且内容固化,吸引力不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博客”、“人人网”等现代微工具,吸引受众,广聚人气。即不论何时何地,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哪怕三五分钟的休息间隙,也能随手阅读、随手记录。

3.3加强规范化建设,健全网络监控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让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长期过程中保持健康端正的心理,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度,对校园主要网站进行监督和管理。高校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监控管理技术,把好信息流入流出关口,建立信息防火墙,净化网络空间。现在很多高校校园网络都采用以学号登录的方式,也是为了方便管理,防止有害信息大量传播。

3.4创新“两课”教学机制

“两课”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基础德育课程,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两课教学机制的创新,要坚持贴近学生、理解学生和调动学生相结合,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在网络时代,要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改革两课教学,把课堂教学从知识性教学转变到认知性教学上来。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通过毕博平台,学生首先在网络平台上自主学习有关教材并进行单元测验,在积累完一定知识后,有相应的网上讨论版块,在这样的版块中的问题设立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思维发散空间,除了可以在网上进行讨论,更深入的问题还可以带进课堂与教师进行讨论,这既避免了课堂上简单、重复知识的学习,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互动的活泼局面。

4结论

在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是运用新工具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的方式,也是我们运用新事物不断创造的过程,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步。今后我们应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新的时代让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出新硕果。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②张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

③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网络教育的概念篇9

关键词:网络文化;政治教学;有效性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学的必然趋势。运用网络技术,不仅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助力,还能有效拓展课堂教学外延,使得学生们见识到更多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理解相关政治。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给学生们自己搜索的平台,引导学生在线交流,结合法制进行有效性政治教学。接下来,笔者将从开放时空、多元对话以及自我教育等几个方面入手,谈一谈自己在网络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见解。

一、恣意搜索,开放时空

当今时代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在实际教学中融入时展的产物,才能不与教育的高速发展脱节,才能使得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教学内容。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融入相关的网络知识,促进学生丰富自身的知识库。同时,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结合所学课程,搜索相关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比如,我在为学生讲解《科教兴国》这部分的内容时,先为学生讲解了课本上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引入了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进行相关概念的理解。我运用互联网为学生链接了我国的四大书院、祭孔大典的相关图片,也向学生展示了当地的一些著名高校的图片,让学生感知教育的创新。此外,我还为学们链接了新华网上的相关新闻,让学生了解到近期公布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中有关农村人口中低学历的比例现状,以及农村教育事业所获得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的现状,从而更好地分析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后续面临的创新问题,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功能,搜索相关科技发展的内容,感受科技的创新。在政治教学课堂上融入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事业的创新以及科技创新,还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教育和科技的现状,在丰富学生知识链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为后续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在线交流,多元对话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宜可以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有效把握网络的这一特点,在初中政治教学的课堂中,融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促进学生发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并鼓励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技术,开展学业的在线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内外进行多元对话,以促进自身政治知识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在为学生讲解《面对诱惑,学会说“不”》这部分的内容时,先结合教材为学生讲解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们理解“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的具体概念。在此基础上,我引入了“正确使用网络”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以促进自身知识的增长和全面发展,要充分抵制网络上的不良诱惑,做到健康上网、绿色上网。与此同时,我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后作业的探讨学习,将布置的课后作业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及时地获知最新的课程动态,促进初中政治课程的顺利开展,同时也鼓励学生将不理解的知识点,在网络交流平台上与大家进行讨论交流,做到集思广益、多元对话。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技术进行在线交流,不仅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还使得学生获取消息的途径有所拓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后续政治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结合法制,自我教育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还要积极利用网络结合法制进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的同时,还要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同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促进自身的发展,并通过逐渐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使得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能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建构高效的政治教学课堂。比如,我在为学生讲解《维护合法权利》这部分的内容时,内容中涉及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智力成果,学会行使监督权等。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楚这些合法权利的具体行使情况,我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个现实中涉及这些权益的案例。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我学习了动画制作,用Flash向学生们展示了王大爷购买、使用、出租、出售拖拉机的过程。展示完后我问学生:“王大爷在对拖拉机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体现了公民依法享有财产所有权中的哪些权益?”学生思考后回答:“此过程体现了公民依法享有财产所有权中的使用权、占有权、收益权、处分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给学生讲解法制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生活常识。同时,初中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技术教学,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政治课堂效率高效。

四、多元展示,兼收并蓄

网络技术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不进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可以成为学生们开展学习交流、共享成果的有效方式。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应当将网络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展示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政治概念的观点通过网络软件与其他同学共享,兼收并蓄,以促进学生对政治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比如,我在为学生讲解《成长在社会》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先为学生讲解了本节课涉及的基本知识。然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来感受社会的逐步变化,关心社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做到自觉地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将自己所参与的实践活动通过微博、朋友圈等方式与其他学生分享探讨,并要求学生在参加完社会实践活动之后,总结实践心得,并将其发表于微博或朋友圈中,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以达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最终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当前的聊天软件,发表自己对政治概念的理解,或者发表自己参加实践活动的图片,让学生之间通过网络互相交流观点,以取得兼收并蓄、共同进步的最终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合理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融入政治课堂的积极性,也能够有效提升实际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来理解相关政治知识。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当适当地借助于网络技术,为学生引入一些网络上的事例,让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记忆相关知识。希望笔者的以上见解能为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王兴宇.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周刊,2012(30).

[2]卓雄辉.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009(04).

网络教育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作者简介:章梅珍(1964-),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副教授。(福建福州35010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85-02

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中,网络已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著名传媒大师爱德华・麦克卢恩认为,“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网络信息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能像蒸汽机、电力等发明一样影响和改变世界。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把这一改变后的世界称之为“网络社会”。然而,网络如一把“双刃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端人才,他们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受网络的影响无疑是最显著的。基于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分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因素,为我国高等教育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便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这已成为学术界一个无法回避且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相关概念的厘定

1.“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厘定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的是张耀灿和陈万柏给出的,即“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自刘梅首次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以来,经过学术界探讨、研究,学者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一些学者把其理解为:“一种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即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法该如何发展、创新;另一种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教育,就是以网络为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思想宣传的理论和传播学的原理,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教育的一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3]这个视角的解释,基本上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2.“接受”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含义

接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是个人对与自己有关的事物的一种认同、承认、接纳的态度。胡木贵认为“接受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其体认者相互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4]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一种特殊的接受活动。邱柏生从学科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出了界定:“所谓接受是指主体(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5]这一概念强调,“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在社会环境影响、教育控制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张耀灿、郑永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就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接的、完整的活动过程。”[6]综合上述概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可以理解为:大学生群体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反映、选择、整合后内化到自己的理性世界里,继而外化到具体的行为中。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因素分析

1.施教主体

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门艺术。教育者教学水平的高低和个人魅力的大小关系着教育活动接受效果的好坏以及教育目标的达成。教育学领域有良师益友之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朋友式的。在这种情景下,教师不是靠自己的权威来管理学生,而是以德服众。教师能以感情为纽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也是提升教育接受效果的一个有利条件。如今的高等教育,教师与学生在没课时很少见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培养不出以感情为纽带的朋友关系。网络信息传递的无障碍性,又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不常见面,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淡化。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当今还不算完善和科学的教师教育评估体系的作用下,很多教师把科研看得很重要,有忽视日常课堂教学的趋势。尤其是一些既带本科生又带研究生的研究生导师,他们面临的科研任务很重,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任务上,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这种只顾科研任务和自身发展而忽视学生教育权利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接受主体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类的需要在不同的需要阶段是不一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端人才,在他们的需要系统中,精神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接受的基本动力。进入新世纪,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带来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大爆炸,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网络上流通。在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只有不间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然而,当今的一些大学生为了将来就业的需要,早早的离开校园,即便在学校也是混日子,没有对知识上的不足之感。另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对教师传授的教育内容有没有选择、吸收、丰富的愿望,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来说也很重要。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快捷性,使网络上传播了一些不符合我党指导思想的信息。大学生群体是知识水平很高的群体,他们对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看得很透,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思想政治领域专业知识的接受愿望。

3.接受内容

教育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教育内容像桥梁一样,构筑起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如何直接决定着接受主体对其的接受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在育人的教育,从表面上看,教育内容往往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一些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事实严重不符,反差太大。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反映“官二代”仗势欺人的“李刚事件”、折射社会丑恶现象的各种“门”事件、揭露群众利益难维护的系列“拆迁事件”以及揭露的各种“豆腐渣”工程事件等。这些负面现象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传达的精神思想反差很大。网络传播具有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一些折射社会黑暗面的新闻资讯以及一些负面影响事件容易被网络媒体渲染、放大,使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反差更加突出。研究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的一些反差,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困惑,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4.教育方法

主席曾经用十分形象的语言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7]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教育活动接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个崭新研究课题,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使得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同时进入了接受主体的视野,施教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做到以理服人,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才有可能被接受主体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以情动人,使得接受主体对教育内容主动去吸收、接纳,而不是出于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被动应付。然而,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虽然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但是也减少了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沟通的良机,这对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极其不利。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育者眼里,常常只是为了完成上面布置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心中,也只是为了完成学业。这就使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只是走形式,更谈不上能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导之以行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5.接受环境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与现实环境的熏陶和虚拟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环境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育平台,但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网络为媒介形成的网络文化,不仅充满了庸俗的灰色信息,而且打破了社会生态传统秩序,其消极影响相当明显。大学生群体这一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端人才集合体,由于其知识水平高,对新事物接受的速度快,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显著。在与网络文化的接触中,网络文化不仅造成其生理性缺失、道德失范、伦理意志弱化、社会责任感淡化等不良现象的出现,而且严重影响了广大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2]潘敏,陈中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11).

[3]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胡木贵.接受学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1-2.

[5]邱柏生.思想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3.

[6]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