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堂提问的概念十篇课堂提问的概念十篇

课堂提问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02

课堂提问的概念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概念;课堂提问;实践

一、现状调查

1.教师对数学核心概念课堂提问的认识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本校的所有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就老师对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的认识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问题包括核心概念课堂提问的意义、侧重点、发生式定义提问侧重点、教学效果评价、提问留给学生解答的时间、提问方式。结果显示,14名教师认为核心概念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应侧重提高学生理解、辨识概念的能力,注重案例分析、概念生成的过程,通过作业或测试检查教学效果,提问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留给课堂交流学术的思考时间应在3分钟以下,提问应放在概念容易出现混淆的地方。认为自己的课堂提问达到了理想标准者仅3名。

2.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课堂提问的认识

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约为53%的学生表示喜欢课堂提问,20%表示一般,余者表示不喜欢。约24%的学生表示了解提问的目的,39%表示一般,余者表示不太清楚。8%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中有提问的机会,41%的学生表示有提问机会但是未主动提问,余者表示没有提问机会。16%的学生表示核心概念教学提问自己收获较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24%的学生表示有收获,余者表示收获不大甚至没有收获。

二、课堂提问策略改进

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数学核心概念教学课堂提问的开展并不理想,教师对提问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尽管绝大多数教师对提问的重要性、侧重以及概念教学的意义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提问却认识不够深刻,留给学生讨论、理解的时间短,不重视课堂反馈,多数教师认为自己课堂提问开展得不够理想。多数学生对提问持积极态度,但绝大多数无提问的机会,部分学生认为提问无收获。

从教学过程的本质来看,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传统的概念教学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出发,注重概念内涵、外延、实践应用。从教师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教师认为核心概念教学提问应围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展开,把握难点、重点。基于现代教学理论,美国杜宾斯基提出apoS概念教学理念模型,认为概念教学应基于操作、过程、对象、概型四个阶段,课堂提问也应基于这一理论开展。在操作阶段,以集合概念为例,需举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集合的存在,用集合语言表示其便利性。过程阶段即对概念操作、活动要进一步抽象出概念,给出概念的定义。对象阶段,将过程阶段上升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处理,以集合改变为例,进行集合的应用,如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概型以综合心理图存在,包含概念具体实例、抽象过程、定义与其他概念的联系。

基于此,高中数学核心概念课堂提问改进策略应包括:(1)梳理教学的过程,采用apoS概念教学理念模型指导课堂提问,合理地分配提问的时间;(2)适当延长讨论时间,多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3)不仅需要重视易混淆的概念问题,还应具有整体概念,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筛选具有关键作用的本源概念,如统计单元教学。其实概念解读,包括数据搜集、数据整理、用样本估计总体三个部分,不应单独将提问集中在某一个概念上,如简单随机抽样,就应围绕统计这一概念进行提问。

三、案例分析

以椭圆为例,第一阶段,引入话题,通过航天、天文知识,引入椭圆概念,播放ppt,Flash文件,板书椭圆,让学生指出生活中其他类型的椭圆,此时大家争相发言。第二阶段,总结学习轨迹,提出研究的课题。通过研究天体运行的轨迹,了解这些轨迹形成的条件,并总结概念。师:我们从这些轨迹中,能不能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轨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圆理念有定值,中垂线是不是也有定值?生:中垂线到两个顶点的距离相等,距离之差为定值。继续启发学生对定值进行加减法运算。生:动点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商、和、平方和为定值。师:这样的轨迹会是什么图形?生:好像类似于圆。通过了解轨迹产生的原因、动点、定点相关指标之间的数学规律,验证其准确性、普及性。第三阶段,研究轨迹的形状,进行尺规作图,求出曲线方程,根据方程列表。描点、画图,师生共同努力,建立椭圆方程。第四阶段,探索方程的特征,画出曲线图象。

课堂提问的概念篇2

关键词互惠教学前概念核心概念课堂讨论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可以说是一场教学思想的革命。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呼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课堂师生互动的模式应该从固定的单向传授转变为与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连的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交流。

一、什么是互惠教学模式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新的学习理论科学的诞生,许多教育学者呼吁个体应在意义获得和知识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者,其课堂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在这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的影响下,1984年美国学者palincsar和Brown提出了一种被称为互惠教学(reciprocalteaching)的教学模式。互惠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和学生面对着他们试图共同理解的知识内容,共同发挥各自的特长,并且共同承担着主导课堂互动的责任的一种教学模式。[1]在课堂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中,教师要给出适当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做出反馈。当学生有过数次参与并主导互动过程的机会后,这种教学模式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互惠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如下: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讨论对某一疑难问题的看法和理解,接着在各个小组中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解释和辩论,然后让每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互动过程中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把问题解决的各个步骤分配到各个小组,提醒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应注意的规则,支持各种不同意见的融合和辩论,效仿正规讨论的方式并使用恰当的学术语言,鼓励全班对达成一致的观点进行评价,提供解决学生之间摩擦的策略。当然,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所运用的交流策略并不仅仅是提问问题、评价学生的活动,而且包括对学生所发表的言论进行重述和重组。这种交流策略给学生们提供了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导其过程的广阔空间,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互惠教学模式是一种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重要途径,那么在真实的课堂环境里,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下面我们将详细论述在互惠教学模式所支持的课堂环境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三原则。

二、互惠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三大原则

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preconceptions)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系统科学知识之前,通过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头脑中对于该知识已经形成的概念。[2]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不是带着空脑袋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观念,这些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事物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总是把一些前概念带到现在正在讨论的问题里,这些前概念都在新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前的知识参与到现在的学习中需要一些策略,这些策略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在很多学科领域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第一,教师要利用学生带到课堂里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教学。

现代教育学认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头脑里已经历史地形成了对于教学诸多问题的基本看法,这些思维方式和基本看法有时与正确的科学概念并无冲突,但有时则与正确的科学概念大相径庭,我们把这些未经科学证明的思维方式与看法统称为教学中的前概念。[3]

学生的前概念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时候会产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就成为学生新的学习的障碍,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或者是扭转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前概念。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带到历史课堂里的日常经验是在大事件改变一切之前似乎什么也没发生。然而,历史学家认为应该依据事物状态来思考变化这个概念,即在大事件发之前,已经有促进大事件爆发的一些前期变化。教师应要求学生从事物的状态来思考变化这个概念,变化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纠正了学生关于历史变化的错误和前概念,有效的、准确的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展开。

第二,给学生提供机会来经验一些有差异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日常模式中的不足。

仅仅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些情况下开展教学是很困难的,因为日常生活经验给学生提供了很少的东西来熟悉那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学科教学时需要特殊的工具或者是有控制的环境条件,这些特殊的工具和条件都是学生平常很少接触到的。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体验那些与自己前概念有着区别的知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前概念其实是不足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纠正错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例如,在生物课上讲授进化论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的日常观察使他们低估了普通物种发生改变的数量。学生的观察并不是错误的,而是他们不够细心,教师能够意识到变化是因为他们投入到仔细的测量和在细节上进行差异分析,而这些细节是一般人所不能观察到的。教师让学生们根据条纹的数量来给向日葵种子分类,以此让学生明白种子是有不同类型的。学生们发现向日葵的种子与他们原来观察的相比有许多变化。除非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否则让学生能够掌握大自然的变化是因为自然选择起作用,并以此来支持进化论这一观点是很困难的。

第三,给学生提供一个叙述知识的发现和工具发展的机会。

我们在教学时经常会利用一些文化遗产――已有的科学发现、数学发明和历史的重建。对这些文化遗产是如何完成的进行详细描述,能够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提供一扇窗户。地球是怎样被发现是圆形的?而我们从表面上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地球是圆形的。位值(placeValue)到底是什么?难道它跟地球是圆形的一样是被发现的自然现象吗?当你告诉学生地球是圆的,但是不告诉他们为什么,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不可能理解地球是圆的,所以必须告诉学生“地球是圆的”是怎么被发现的,也就是被发现的过程。

当然这些理论并不仅仅适用于科学学科中,也不仅仅局限于发现。以数学课堂为例,当讲授一个数学定理时,老师应当先让学生搞清楚这个定理的来龙去脉,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性地进行数学应用,但是当学生们认为数学是一门古板的、僵硬的应用时,这种要求就打折扣了。如果学生们意识到数学定理的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时,其关于什么是数学的观点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2.教师应该围绕着核心概念组织教学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是要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进展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现象或事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和运用核心概念,从而使学生理解知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以便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课堂教学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单纯追求对事实知识的记忆,学生无非是记住了和了解了许多事实。而现代科学教育强调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要超越事实上升到概念,特别是上升到核心概念,所谓核心概念是指反映学科本质的、构成学科框架的概念。据研究表明,人们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能较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有助于形成知识框架,促进知识迁移。[4]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仅仅是其认知水平的低层次阶段,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事实知识的基础上去建立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应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精选合适的教学活动内容进行讲授、演示和讨论,以促成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建立、理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在互惠教学模式下,教师该如何围绕着核心概念来组织教学呢?

第一,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学是一个以核心概念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基本模式,引导学生构建有机知识结构框架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审视本学科内容,识别、精选和提炼那些能反映本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指明方向。以历史课堂为例,历史学科中充满了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如果历史教学能抓住核心概念,就等于抓住了历史教学的命脉,掌握了历史知识的精华。

第二,核心概念确定后,教师要把核心概念分解为一般的概念和典型的事实,从而组成教学内容的框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核心概念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脱离一般的概念和事实性知识,教师仍需通过一些必要的事实性知识来帮助学生形成核心概念,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因此由核心概念所搭建的知识网络是学生知识框架的主干,一旦知识框架形成之后,学生就可以把一些事实性知识放在该框架的合理位置,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检索。

3.教师应该重视课堂讨论

互惠教学模式倡导课堂讨论的应用,课堂讨论主要通过观察和参与讨论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反思和质疑自己已有的观点。例如,学生先自己独立地针对问题,然后相互讨论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各不同解法,这种课堂对话有利于学生认真思考不同解法某个策略为什么行得通或行不通,并且能从不同的解决策略中受益,以助于技能性的学科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小组之间互相提问并解释推理过程,一个小组不但要向另一个小组解释他们发现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还要解释得出这样结论的思维过程和支持他们观点的背景知识。[5]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学生要吸收的知识灌输给他们,那么学生心理探索的实践和技能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发展,因此,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心理探索中去。当我们强调课堂讨论的益处时,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本文所指的课堂讨论都必须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因此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巧妙的提问对课堂讨论的有效展开至关重要。当课堂讨论过程中出现无序的、形式化的、低效的讨论占据着课堂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否则课堂讨论将会迷失方向。

其次,班级讨论或小组讨论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班级内或小组内几个固定的学生控制着讨论的过程,而其他学生只有少许参与机会或者根本不能参与到讨论中来。让一个或几个学生主导整个课堂讨论的过程,这不利于课堂讨论质量的提高,会造成班级里大部分学生消极对待课堂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在给学生分组时不但要考虑学生的成绩,还要考虑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个方法是当出现这一现象时,教师先暂停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认真思考问题的时间,并把他们的所思所想写下来,这样就能保证全班同学都对讨论的主题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以上我们所谈到的三个原则都是基于互惠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教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三个原则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也就是说在一个高效的课堂环境里,教师既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也要以知识为中心、以评价为中心和以学习共同体为中心,其中每一个特征都表明了不同的关注点,但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这些特征相互之间的平衡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这三个原则可以指导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策略的优点和缺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平衡和调节各种教学策略,融合多种教学策略的优点为我们的课堂所用,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KristiinaKumpulainenandDavidwray.Classroominteractionandsociallearning:ormtheorytopractice[m].newYork:RoutledgeFalmer11newFetterLane,LondoneC4p4ee,2002.

[2]王丽娜.语文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3]钱洪潮.高中历史核心概念的界定与教学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

[4]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立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学报,2010(2).

课堂提问的概念篇3

关键词:新课程凸显重要概念教学设计靓点

从艺术家的角度,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合演一幕戏剧。这“戏剧”中潜含着三条线:教学线、知识线和情感线。教学设计具有自己的独创性。教师决定学生,教师影响学生,教师发展学生。

我们曾提出不同类型课堂:对话课堂、质疑课堂、展示课堂、思辨课堂、育人课堂、快乐课堂、自主课堂、高效课堂、特色课堂、双主课堂、卓越课堂……衡量老师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能不能站好课堂,站稳课堂。课堂教学除了是每一位教师的家常便饭,还需要在许多关键的时候展示: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评职晋级、高中观摩学习……课堂教学是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现代的课堂教学,迫切需要一种有机的整合:既能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又能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每一位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的教师,都会同那些充满青春生命活力的青少年学生一起。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不仅体现出原有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价值,而且也充分显现出它的主体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价值。

课堂教学中总存在一些误区:教学内容随风而去、教学环节游离不清、教学板书杂乱无章、教学面面俱到,不能凸显核心概念。教师按照自己的解读、自己的理解教,把教材的要求、课本中探究的问题、与相应的练习弃之一边,结果是教师教得多、教得深,而学生却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结局。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概念、理论、实验等的掌握和熟练过程。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规划性。如目标编制,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筹划等等。有了整体规划,教学工作就会有条不紊的运行。第二,超前性。教师通过思考、预测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会做出的反应。借助于想象在头脑中拟定操作蓝图,为提前完成教学所做的准备工作。第三,创造性。教师总是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去设计独有个性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常教常新。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所谓学生观指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是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人权的人,同时,学生也是有潜力的稚嫩的、不成熟的人。

第二,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是培养人不是锻造工具;学生不是容器,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楷模;学校不是学生的囚笼是学生快乐学习生活的天堂;教育不仅仅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技能、方法,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第三,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是多向活动;教学是信息交换活动;教学是情感交流活动;教学是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从“匠人”到“专家”;从“拉纤者”到“引路人”;从“孤军”到“团队”;从“蜡烛”到“打火机”。

第四,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目前,很多老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克服职业倦怠的关键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五、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和内容

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堂教学设计重在质量观,通过设计应当收获教学的“广度”――教学的拓展性,也要收获教学的“深度”――教学的深刻性,更要收获教学的“厚度”――教学的思想性。

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因此,要求教师境界要高;观念要新;思想要活;视野要广;行为要实。要以新课程的意识促成教学活动“过程优化”

六、教学设计的靓点

(一)凸显主体,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教学设计。

(二)立足于“导”,教师时而“站住”,时而挺身而出,时而旁敲设计,时而隐退幕后,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策略和方法,渗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风格的教学设计。

(三)把握课标,凸显重要概念教学,创造性使用教材,启迪智慧,彰显学科之美的教学设计。

(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影响人的终生的教学设计。

七、在教学设计中凸显重要概念教学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何凸显生物重要概念教学对提高生物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想谈谈关于如何凸显重要概念的一些想法。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构建概念,形成认识。把从单元知识教学划分为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

第二,在概念教学时要注意提供给学生可供分析的图片、模型或情景材料,图文可结合,而不要只是让学生空洞地想象。

第三,梳理知识梳理要到位,对关键性的概念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比较,重视比较与联系,找出学生容易弄混和弄错的地方。

第四,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概念教学。应用科学史进行概念教学。例如细胞学说建立过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酶的作用和本质、遗传定律等都应该应用科学史进行概念教学。通过探究实验进行概念学习教学。

课堂提问的概念篇4

学习数学需要活跃的思维,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学习能力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多样性的课程,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新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和交流的快乐.

二、课堂有效教学概况

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规定时间范围内,花最少的时间,投入人力、物力,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并且教学效果显著,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有效教学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教学活动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选用对应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性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通过设计目的性问题,了解被提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应有针对性,且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比如,在课前提问与上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可帮助学生复习数学知识,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也可以在课中讲完一节内容后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分析,然后再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参加数学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在动作、情感和思维等各方面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数学概念生动化,数学内容具体化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喜欢照着课本解释数学概念,或是喜欢举一个数学领域的例子给学生诠释数学概念,这样做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数学概念不像语文概念那样通过描述就可以理解,又不像美术作品那样靠视觉去欣赏,更不可能像体育项目那样可以亲身去体会.要想把数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就要把数学概念放到生活中去,把数学概念生活化,如举生活中的例子,把数学概念生动具体化,让学生产生兴趣.

(2)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新知识的渴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就会采取相应的学习行动.

3.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把所学知识内化,丰富原有知识结构.合作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各自的责任,帮助学生更快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有效的交流,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帮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通过深入的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面对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分析和交流,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巧妙设计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练习、活动、实验等教学方式,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5.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动画、色彩、声音等方式将教学内容传给学生,如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原本抽象难懂的数学问题,直观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但也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甚至把学生束缚在设计好的课件中,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课件代替不了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和讲解,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将多媒体课件与教师的自身讲解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课堂提问的概念篇5

【关键词】提问策略;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一、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分析

笔者对六所中学18位生物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跟踪听课观察,发现教师课堂提问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低难度问题多,可思考问题少;无意义问题多,有意义问题少;模糊问题多,明确问题少;零散问题多,系统问题少。

(1)低层次问题多,可思考的问题少。从调查统计的结果看,低层次问题共226,占46.6%,而高层次问题共67,13.8%。大部分问题只是学生通过回忆事实简短回答的问题。如:细胞的主要结构是什么?细胞中有哪些细胞器?叶绿体在哪儿?它的结构怎样?有什么功能?等等。这样的课给人的印象是课堂提问学生反应良好。但实际上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并不需要认真思考而只需要照书本回答。

(2)无意义问题多,有意义的问题少。对于这个问题是相对而言的,并非指问题的绝对数目。课堂观察发现,在课堂上有些教师会出现一些无意义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甚至有些与教学无关的问题,如:你在想什么呢?为什么不听讲?等。对于这些问题有些是因为教师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3)模糊问题多,明确问题少。这在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的提问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如:你呼气吸气时有什么感觉?空气对维持生命有什么作用?肺泡的外部包裹了什么?还有,问的是某某过程,而希望学生回答的却是某某作用,使学生不能明白教师的意图。对于“你呼气吸气时有什么感觉?”的问题,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注意呼吸运动是胸廓的变化。而对这样的发问学生就不能理解,例如学生回答是:好胀。教师然后反复启发,“你有没有注意到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吗?”学生还是不明白,于是教师又将构成胸廓的结构讲述了一遍。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这样问学生“当你吸气、呼气时注意到胸廓有什么变化?”那么就要明确多了。

(4)零散的问题多,系统的问题少。表现在教师缺乏系统安排问题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意识,整堂课的目标达成主要依赖教师的经验。

二、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意识和有效的方法,不能适当应用提问策略促进学生的概念改变。

虽然,所有的教师都具备预备知识,但不能很好利用问题引出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模糊概念。不能从确认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模糊概念向前更进一步,不能通过熟练的提问,帮助学生解决与事实相矛盾的观点和构建新的知识。当学生的模糊概念被确认,许多教师利用正确的概念予以纠正并继续他们的教学。

之所以有一些教师在促进学生概念转变方面做得较好,是因为教师对主题知识的理解水平,或者说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较好。同样的原因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教师提出的高层次问题不能激发学生在高认知水平进行思考的现象。如果教师的主题知识只是以孤立的事实或概念而不是以概念框架的形式存在,那么这位教师就不能很好地关注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

鉴于以上的问题我们认为生物学教师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应明确促进学生概念转变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应掌握具体的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策略,能围绕转变学生的概念系统地设计问题以达成教学目标。

三、应用科学的提问策略

促进概念转变的理论首先由posner提出,该理论的要点是:①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的解释之间存在矛盾。②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概念不能解释观察的现象或与观察的现象不一致。③学生要相信科学的概念提供了一个对观察现象的更好的、更充分的、与观察现象一致的或游泳的解释。

(1)探查学生前科学概念或模糊概念的问题。如:植物如何获得它们的食物?为什么有些动物被称为冷血动物?等。这些问题可以使教师认清学生的模糊概念,从而确定讨论新的话题前呈现必要的预备知识。

(2)促进学生审视和解决认知冲突的问题如:这个血管(指着肺动脉血管)运送缺氧血,为什么仍被称为动脉?为什么水生植物的叶片缺乏气孔?等等。由于产生相互矛盾的认知,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审视模糊概念,解决相互冲突的认知,构建更合理的概念。

(3)扩充学生知识基础、构建新概念的问题如:哪种肾小球滤液的成分对身体有益?它们将被排出还是重吸收?等等。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联系,促进更易理解、更具合理性的新概念的构建。

(4)帮助学生应用概念的问题如:为什么跑完400米之后你感到很累?你如何给蔬菜保鲜?等等。不像传统的问题,这些促进概念转变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在联系,使生物学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这类问题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和构建。

参考文献:

课堂提问的概念篇6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

引言:以笔者之见,在教授数学概念时,首先要创新教育观念,从育人出发,以培养学生兴趣着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与学的中以问题引领,提倡学生亲身参与,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增加参与质量,使学生的概念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在对概念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化,并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概念

数学概念是一种具有精确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等特征的思维形式,在学习概念时,无论是概念的形成方式还是同化方式,都需要以学生头脑中某些现存的具体特殊对象为依托,是其能借助经验事实,从而易于理解。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实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借助比较、分析、抽象、综合和概括等思维活动,是学生逐步摆脱无意识、粗糙、肤浅的自发性概念,向科学概念发展,达到理性认知的飞跃。例如:在数轴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把有刻度的直尺,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对各自的直尺进行对比,进而分析直尺的长短、宽窄以至材料都不重要,最主要的是必须把尺子做直,然后确定一个起点,接着按照确定的方向依次标画刻度,然后教师在黑板上标出一把没有宽度的“直尺”。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又出示遮住了刻度的温度表,让学生标上刻度。学生就会发现同样在同一直线上确定零点。又比如在讲“线段的比”这一概念时,笔者安排了以下步骤:

①做一做

布置于课前一天,每人画一幅平面示意图,可以是教室,书房,卧室。

②说一说

在教学时,要求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让他们讲述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画的。然后教师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问题:如何画的更好。

在此例中,学生获得概念的途径从课内扩展到了课外,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同时每一位同学在画图时,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还未学到“线段的比”这一章,怎样构图,如何把握物体与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如何通过图形反映物体的大小等难题都会出现。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了挑战性,扩充了思维容量,促使学生由数学概念联想到实际生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加强体验和反思,挖掘概念教学的过程意义

对于数学概念而言,其具有对象性与过程性特点,也就是不但有分析对象,也有实际背景与深远内涵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引入概念,还是构建与巩固知识,教师都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进而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和与升华,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

第一、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概念体验机会。在新课改下,笔者认为概念教学可包括如下几个阶段:其一,活动阶段。也就是学生对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行直观感受与亲身体验。其二,探究阶段。也就是留出思维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活动,然后学生通过思维而内化知识,重新描述,展开反思,进而抽象出数学概念特点。其三,对象阶段。也就是将教材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加以综合,形成形式化定义;最后是图式阶段。即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头脑中将所学概念和其他数学原理、数学推论等构成交叉相关的思维导图,从而构建整体化知识体系。例如:教学“平行线与相交线”这一知识点时,对于如下基本事实: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师可通过板书与几何画板结合的方式展开现场演示,让学生当场测量而获得这一结论。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反证法来设计命题:若同位角不相等,那么两直线一定不平行,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数学概念,这样让学生由抽象概括、现实原型、形式表述等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与把握数学概念内涵。

第二、加强反思性教学,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学习数学概念,并非被动、单一地接受或复制同化,而应对学习过程加以反思,从而帮助学生提供自主建立知识的能力,增强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及总结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反思性教学,引导学生联系新旧概念,总结其内在关系,弄清不同概念的各自特点,深刻理解与区分不同概念。例如:教学“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时,教师可利用代数式分类或者类比实数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复习旧知,学习新知。亦或运用类似性数学概念进行类比反思教学,如“点至平面距离”、“点至直线距离”、数轴和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点都可以运用这一教学法。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说辨析相似或有关概念时,还需强调数学概念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研究,着重讲解所学概念的使用范围以及所隐藏的“陷阱”,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概念知识,学会知识迁移。

三、课内外练习是数学概念高效学习的保障

1.课堂练习

要想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接受情况如何,就必须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查。一个高效的课堂练习不仅能验证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见证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为教师提供一个准确的教学反馈,从而为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一个有效指引。并且有实践表明,高效的课堂练习可以作为减负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课堂上的练习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因为在课堂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不仅要完成教学内容,又要完成课堂练习。所以课堂练习必须高质量且数量适宜,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考虑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必然导致各自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安排各自合适的课堂练习。对于成绩较差的(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要求完成基础练习;对于成绩中游(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这类学生占比较高,可以给他们布提高的课堂练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课堂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创新,由于这一类学生学习有余力,可以适当的让他们向更深层次探索。这种分层次的课堂练习是经过最近的应用成果验证的。最后要考验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能够合理安排学习与练习时间,充分发挥课堂练习的作用。

2.课外练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规律,教师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具体方法就是布置适量的课外练习。这种课堂练习不能简单理解为家庭作业,它还包括了校内课外练习,课后规律性复习等。教师不仅要抓紧练习完成情况,还要根据遗忘曲线进行有计划的复习,从而巩固教学成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而且能增强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对及时对学生的概念学习情况作出多方评价与认可,以给予他们学习动力和学习指导。

参考文献:

课堂提问的概念篇7

【关键词】函数;概念教学;已知函数;本质属性;概念学习引言: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多而杂,。“高中数学难学”这是大部分高三毕业的学生发出的感叹,而其中“函数”是学生们最为头疼的。在高三放弃学习数学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就是因为“函数”。下面我以“函数”的概念为例谈谈我对概念教学的思考。

函数被放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也就是说这一章过关了的同学会信心十足的学下去,相反的其他那部分开始费劲的跟着,时间一长就筋疲力尽直到放弃。教过两次高一的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函数会毁掉这么多的孩子?”于是我反复琢磨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我甚至试着教我身边的初中学生函数的新定义,然后询问他们不明白的原因。答案是概念是非常简单的形式定义,它的意象表征抽象而又比较灵活,学生理解有相当难度,很难明确概念的内涵,并对概念的本质属性难以准确揭示。如何设计函数的概念教学就成为函数教学的当务之急。下面本文对常规的函数概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究。

1照本宣科式教学

对于函数,大多数学生都在头脑中存在着初中概念,而我们一上课硬把另一个全新的概念强加给他,就会产生抗拒心理上:为什么非要这样定义?文字一大片外加不认识的符号,原先的不也很好吗?再者,函数定义语言并不优美没什么吸引力,再加上“对应关系”、“确定唯一”等抽象的词,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函数定义内容的教授方式,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概念――阅读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概念应用。从环节上来看这样的教学环节毫无问题,关键是学生的接受很可能过不了第一关即概念的理解。今年11月下旬,对寒亭第一中学高一年级120名学生(占全年级人数的15.5%)、高二年级116名学生(占全校学生的15.5%)进行了函数概念课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5%,按要求答题率为100%,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较高。高一高二的问卷各设计了10个问题,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在括号内打“√”、“×”。高一问卷内容涉及到本班教师课堂的做法、学生对教师授课方法的认可度、学生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方法、学生希望的教授模式四大方面。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研究,初步了解了造成学生“概念课难懂,或是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

一是讲课方式、教学方法上。(1)老师讲解概念时,采取灌的方式,往往是老师主动地阅读概念,学生被动地听,而不理解为何这样定义(因为初中已学过了函数的定义),而后老师把所有的概念重点强调一番要求学生记住,而这种强行记忆正是引发了熟背了定义而不会应用的结果;(2)例题讲解时直接把步骤、思路都讲出来了,其实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会想到这方面去,学生所谓的“听懂”只是老师对本题的解法,而不是一类题的解法;(3)整堂课上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当然谈不上运用概念知识解题了。二是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做一件事情没有兴趣就是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达不到精度。

具体来说:1.备课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估计过高。首先是在老师的备课上。调查显示,有38%的同学认为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仔细思考和认真研究分析,没有联系学生实际,只是凭空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备课,忽略了备学生。2.教师在讲课分析和解题的指导上不得法,不能因材施教。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环节。上课是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途径。有2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情况调查中写道:老师在上课、解题时好像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没有想到我们却听得头晕脑涨,听也听不懂,一旦自己动手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有时听课就像听“天书”,老师只是“表演”,“唱独角戏”,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只拿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问题。讲解例题时分析不到位,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83%的同学喜欢探讨形的概念课,毕竟是新名词的诞生,学生希望自己探索获得结果。

2概念与应用的严重脱节

在学习了概念之后立即投入应用,岂不知学生还没回过神来。并不知定义域的出现对函数有何影响,课本中简单的给出了定义域的描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同学们对其的理解主要依靠教师的解释说明,而如果老师不能表征学生的疑问,学生便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知识中去,出现课堂理解障碍。特别是例2中出现了值域的求解。还没搞清楚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的联系怎么可能用到解题中呢。如何解决问题“y=1(x∈a)是不是函数?”

3题目的难度螺旋式上升

从例1是求定义域的题目,基本没难度,到例3求抽象函数解析式难度跨域太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鉴于以上三点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思路:

3.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形成学生的“再创造”欲望,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新知识,使新知识和原知识形成联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于函数,大多数学生都在头脑中存在着非本质属性泛化的错误观念:“有完整数学表达式的才是函数。”这也是他们不能理解函数在集合概念下的概念的根本原因。基于这一点,上课开始我和学生一起复习了初中常见的几个函数,然后给出了“y=1”让他们讨论是否符合初中函数的定义,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然后引入本节课的课题“集合概念下的函数”

3.2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正面透彻理解概念,从正面对概念作严密的文字分析从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上把握。

心理学认为,学生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是:概念的识别优于概念特征的说明,概念外延的掌握优于概念内涵的掌握。对概念内涵的掌握,取决于概念本质特征的多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属性越多、越鲜明,概念形成越容易;非本质属性越多、越明显,概念形成越难。对于所有概念,都是先掌握具体概念后掌握抽象概念,先掌握形式概念后掌握辩证概念。因此教授函数的概念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弄清什么叫函数,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能够举例说明,然后根据学生举出的例子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如:y=2x,有的学生说y是x的函数,也有的同学说x是y的函数。针对这种情况,介绍符号y=f(x)应用的优越性,使用这种符号可以有效地避免前边的错误认识,而且使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而且我让学生对照定义,首先要明确两个变量,其中的一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取每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由此可以说x是y的函数,也可以说y是x的函数。一起分析了课本上的概念“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非空数集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非空数集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它相对应,这种从a到的B对应是函数”之后,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函数的本质特征。什么是函数的本质属性?其概念有两个要点:一是数集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B中都有对应的元素;二是数集a中每一个元素的对应元素只有一个。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对应关系才是函数,这就是函数的本质属性。

3.3要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作准备。

3.4根据概念课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课堂是变化的课堂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概念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鉴于本节课的特点――抽象性比较强,一味的强行灌输不仅效果不好还会适得其反,因此我选择换位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合理安排课堂让学生不拘于听讲,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好的理解方法,既可以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又可以帮助别的同学。当然我还在其他课堂上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我班已经有一批同学成为“课堂小教师”。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功效。在如何教好函数概念这一问题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的东西。函数内容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大比例,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数列等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函数的学习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切实加强函数的教学研究,尤其是起始章“函数”的教学研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我相信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会更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课堂提问的概念篇8

关键词:有效教学形式教学环节课堂活动概念教学人文关怀物理表达能力

进入高中之后,许多学生反映物理这门课程比较难学,不好理解,即使课堂上听懂了,可是一到自己独立做题时,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从什么地方下手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了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师应该从课堂上下功夫,提高课堂上的效率,让学生能够课上课下一个样,能够真正做到理解物理,领悟物理,让学生感到学物理其实是件轻松的事,这样的课堂效果才是我们所期望的。为达到这样一种理想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课堂教学形式要先进务实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践我们已经认识到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现有的电教设备、教具模型、实验室、网络等丰富资源,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涵种种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体验快乐与成功。

二、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要科学合理

每节课的完成,需要有多个环节组成。一节有效果的课,各个环节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导入环节、问题与问题的过度环节、活动环节、总结环节、练习环节、作业环节等等,最为突出的一个环节——意外事件的处理,都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哪个环节设计不足,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到实处。因此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有的放矢:备课本,掌握重点难点,注意详略得当;备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疑惑点,在作业、练习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等等。

三、课堂活动进行要充实

课堂教学,让学生活动是必要的环节,活动如何进行也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环节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喜欢,但热热闹闹的最后不知道怎么收场;或学生动不起来,进行不下去;或活动安排了,但只求课堂气氛的热烈,至于搞活动的目的就模糊了等等。这样的活动是没有实效性的。活动要搞,而且要高质量的搞。要让学生明白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样去实现这一活动,从活动中能学到什么,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启发作用等等。当然,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来提高课堂效率。

四、物理教学中应注重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的和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重视和加强物理概念教学。对于概念教学必须明确:物理学中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概念?概念是怎样被科学的表述出来的?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具体的说应认真钻研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弄清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物理事实(包括实验事实),即弄清物理概念的依据。第二,要明确这些物理事实提出了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即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第三,研究中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第四,对概念的意义要逐字逐句的推敲,从而全面准确的弄清它的物理意义,特别要明确概念的适用条件。对其中物理量的定义式、单位等也要有所掌握。第五,弄清关系密切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明确教材中的地位,它是否为重点、难点或关键。

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只有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的掌握概念。

五、物理教学中应适当多点人文关怀

中学物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物理学史的内容,但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实际上这些内容是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开阔视野、培养素质的必不可少的绝好教材。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基本概念、规律和理论的萌发、演变过程,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同时介绍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物理思想、物理认识观、物理研究方法、物理史实和物理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乃至科学伦理方面的教育。

课堂提问的概念篇9

【关键词】基础课程同伴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35-02

目前,基础课教学因资源限制仍然采用大班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少,学生参与度低,课堂学习效率较差。为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在基础课教学中引入同伴教学法,应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同伴教学法理论

同伴教学(简称pi)是由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马祖尔创立的教学方法,通过使用专门设计的测试题,借助计算机投票系统或选项卡片,组织大班课堂教学,变传统单一讲授为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和f作探究。它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在大班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同伴教学是用于检验学习者及其同伴对于内容的掌握与分析的一种教学策略,简单却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同伴教学不只是先进行讲授,再进行讨论这么简单。教师需要阶段性的向学习者抛出一些精心设计的概念性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与常见的困惑于误解有关,学生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形成和组织对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小组的讨论合作来达成共识。小组的讨论通常能够让学习者对概念进行解释,并帮助那些在一开始没有得到正确答案的小组同伴清理问题,形成正确的理解。在课堂的最后,由教师组织全班的学生进行最后的讨论。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会适当的对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解释或是拓展延伸。

二、同伴教学法组织实施

pi教学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回答两个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出自己认为难以理解的部分。然后在正式上课时将一节课分成若干个小单元,每一个单元围绕一个关键知识点设计,教师在进行很短时间的讲授后,给出一个概念测试题并依此为核心开展组织教学。学生得到问题后,首先要独自思考,自主学习,然后将个人的答案提交。学生答案在指定时间内全部提交完毕后,可利用计算机汇总学生的答案,显示出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立即得到反馈。接下来教师即可以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人数比例为30%~70%,教师就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几分钟:邻座的同学相互讨论、解释自己、说服对方、反省自己、批判对方或彼此添加信息相互支持,这是一种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过程,是一个精练概念的学习过程。在讨论结束之后学生被要求再次发送个人答案,在发送前学生会重新思考,反思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评价不同的概念和观点的有效性,做出个人的新判断。如果绝大多数学生(多于70%)给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就精讲概念,然后直接进入下一个知识点教学;如果回答正确的人数少于30%,教师依据反馈得到的信息对概念进行必要的详细阐述,然后使用另一个测试题再次评价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实施的步骤大致如下:

1.指定课前阅读,让学生了解授课内容。

2.要求学生回答两个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及一个附加问题。

3.老师分析学生的作答及反馈,借此设计、安排授课内容。

4.正式上课时,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或困惑,先简单讲述主要知识点。

5.提出一个概念测试题目,以确认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讲述的知识点。

6.学生思考后,使用课堂表决器或答题卡选择答案。

7.教师根据回答数据统计结果,判断是否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正确理解概念。

8.若仅有30%~70%的学生掌握,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9.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再次进行作答,如果大部分学生(超过70%)都答对,老师则可以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或者提出让学生深入思考的相关问题,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0.如果答对的人数仍未达到70%以上,老师则需要再次解说,并提出一题类似的新概念测试题,以确认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每次课都按照此顺序进行组织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重复地将有问题的概念解释清楚,或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老师和学生所做工作可以表示如图1所示。

三、实施同伴教学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实施同伴教学法(pi)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对互动问题的设计要求较高,只有合适的题目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或许还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努力探索。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花费很多精力,才能做好它。二是课堂上讨论时间的把握较难。三是要求学生长期保持新鲜感,能不停地思考、即时地表达。

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教学效果,比较可行的方法有:

1.激励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阅读是课前预习所必需的,因为学生不是很重视,所以需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来促使其完成阅读作业,比如记分的阅读小测验。为了确定学生确实做了课前阅读作业,每次课开始时都会有一个3-4题的阅读小测验,并把阅读小测验与额外加分挂钩,使部分学生在期末成绩之外还可以获得额外加分,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学生能够自我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另一个策略是在学期一开始就给出一份课前阅读作业清单,然后反复强调清单上所有内容都是他们应该掌握的(即使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讲到的部分)。为了强化这一点,教师将选择列在清单中但在课堂上跳过的问题中的一个作为期末考试题。

2.解决落后传统进度问题的方法

在实施同伴教学法初期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告诉学生将在课堂上做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某一次课比计划慢很多,教师要跳过一些不重要的部分,这部分的知识就依靠以下三个途径来完成:(1)学生的课前阅读;(2)每周的讨论环节;(3)课后作业涵盖这部分内容。在某些情况下,教师要利用下次课的部分时间来强调一些重点,并做一次额外的概念测试。尽管课程表安排得比较紧凑,但不乏有松懈之处,教师可在其中安排一次复习课予以弥补。

3.改变课程的评价内容

让学生接受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考试来反映这门课程的价值体系和目标。考试的试题中有一半是概念性的且是课堂上提出的和阅读测验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显得很简单,但是学生通常会发现他们比标准的测试题要难。于是在进行了第一次考试后不久,学生开始体会到课堂测试题的价值,这样渐渐地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参考文献:

[1]王学芳.尊重教育规律再谈士官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的改革[J].科技向导,2012,17:137.

课堂提问的概念篇10

一、n堂提问的类型及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个学校的学生,有些教师的教学效果好,有些教师的教学效果较差.这实际上就是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上的差异.同样的知识内容,不同的提问类型,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问”,学生可能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而如果“那样问”,学生就会拨开云雾,柳暗花明.那么,怎样的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教师要搞清楚提问的不同类型和作用,如下表.

二、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1.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全方面的了解与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学生头脑中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和经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准确、全方面的调研,确保课堂提问难度恰当,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和思维,促进新问题的有效学习.

2.关注学生对提问的回答与思维反馈.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理解与学习.因此,在提问后,教师必须重点关注学生的回答.如果学生直接给出正确答案,不妨再让该学生介绍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选择的数学方法.如果学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去找其他学生来回答,而应该适当地追问,有错误,说明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存在知识或方法的缺陷与障碍.虽然回答问题的是一个学生,但是可以代表与之同一水平层次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要引导这部分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3.课堂提问,不能仅仅关注知识和方法层面,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素养.

三、教学案例

现结合“等差数列”不同教学环节的几个片段,对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进行分析与探讨.

教学片段1:等差数列课堂教学导入.情境设计:给学生提供几个数列,然后提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数列:(1)0,5,10,15,20……(2)48,53,58,63;(3)18,15.5,13,10.5,8,5.5;(4)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问题1:请观察上面4个数列,这些数列有怎样的共同特点?问题2:与普通的数列相比,这些数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设计意图: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属于“引起注意类提问”.通过观察发现,学生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的差异,继而避免学习过程中受到学习前概念的干扰和负迁移影响.

教学片段2:问题串驱动概念生成.学生有了前面导入环节的问题思考与对比,接下来教师可以设置“强调性提问”和“概括性提问”,帮助学生的思维从前结构向新的知识结构过渡.问题3:数列1,3,4,5,6……是否属于前面归纳的特殊数列?问题4:数列1,2,4,7,11……呢?问题5:请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这类特殊数列进行一般性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