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孩子十篇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孩子十篇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孩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34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篇1

面对一个小孩子,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自然不自然地先从是否聪明这个维度评价起。当然了,为人父母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更聪明更优秀呢!看看现在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智力开发课程、天才宝宝培训班,我们的家长大多也是热情高涨,趋之若鹜。不难发现,对聪明的推崇已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体现。从在70年代开始,“科大少年班”“神童”这样的字眼就已成为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高智商,在孩子的一生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社会视角:高智商=低能VS高智商=成功

通常我们会认为超高智力的儿童“不善交际”“适应性差”“神经过敏”,但是大多数研究表明,高智商的人往往友善、适应性较强且较受欢迎。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曾对1500名天才学生进行过跨年代的长期考察,结果显示这些人比普通学生更加健康、更具有协调性,心理适应性更强。他们比一般人得到更多的奖赏和声望,在艺术和文学上做出更多的贡献。不仅如此,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也比普通的人高。

看到上述的研究数据你会不会心生质疑呢?那么为什么有媒体频频报出某某12岁神童上大学后出家、超常儿童自杀之类的新闻呢?名牌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虽然负面新闻只是个别的极端案例,但据统计,曾经风光一时科大少年班的神童们,其中50%如今已是泯然于众人,这些“伤仲永”现象又作何解释呢?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对培养天才儿童报以什么样的态度呢?

专家解析:何为超常儿童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先要简单的定义―下何为超常儿童。超常儿童通常具备以下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善于概括的非凡能力,能抓住实质,迅速灵活地解决问题;视、听觉辨别能力较强,能理解汉字的组成和词义上的细微区别等;他们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记忆力也较强。在心理学中,我们所指的超常儿童不仅指智力超常,而在绘画、音乐、体育等艺术方面表现出特殊才能的儿童也算是超常儿童。

在美国,有心理学家曾利用磁共振扫描仪对具有数学天赋的儿童的大脑进行了扫描。结果令人惊讶:有数学天赋的儿童右脑的代谢活动是普通孩子的六至七倍。扫描还发现,这些儿童的额叶活动频繁,而普通孩子在完成同样的任务时这部分大脑几乎是不活动的。所以在心理学中,这些天生就与普通孩子有区别的儿童才算是超常儿童,或是神童。而那些后天培养出来的“人工天才”严格的说并不属于超常儿童的范畴。

家长心声:“人工天才”――我们该怎样对待

在明确了超常儿童的概念以后,是不是说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天生的禀赋就不用开发孩子的智力了呢?无论是天生的神童还是“人工天才”,为什么许多孩子在成年之后反而表现的差强人意,甚至对他们造成危害?

其实,作为家长,想要培养出聪明孩子的心情自然是可以理解的。高智商确实可以让我们在成人的世界里有所获益,毕竟这是一个知识的年代,知识是一切可以对人进行修饰的色彩中最灿烂的色彩,而高智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的掌握知识,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安全感。所以很多家长会说,我培养你,让你学习,是为了让你以后能够少受些罪,做这一切是因为我爱你。其实,家长爱孩子从来就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如何去爱孩子的?我们是否明确,对孩子的爱的背后是否隐藏了其他的原因。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实际是对自己未完成的一种补偿,而家长担心孩子的未来,通常是把自己内心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所以教育家们常说,对于双亲而言,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要如何培养孩子,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的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其实孩子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除了智力以外,成年以后的人格和能力都是在童年期之前形成的,孩子在他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同人格特点和能力要发展,对各种事物发生的敏感性也是不一样的,这时一定不要因为过份人工的培养破坏他的自然发展,而要帮助他渡过这个敏感期,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没有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自然而然学会控制自己,使自己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和发展上;人生只有一次,自己在活着的感觉,是使人生变得更加真切充实的清醒剂。而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则会在学习之外的方面找回自己的自主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神童或是成绩优秀的孩子成年之会反而会做出很多令人失望的事情。

而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超常的智力不能预示个体会有超常的创造力,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在20世纪初做的超常儿童追踪研究表明,天才儿童在成年后事业成功的比率确实比普通智商的儿童高,但是这些超常儿童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超常的智力,与普通智商儿童中取得成功的人一样,决定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这些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因素。而无论是超常儿童、人工天才还是普通孩子,心理的协调发展、适合的环境和教育才决定儿童是否能顺利发展以及发展过程的起伏。

如果我们的孩子确实有着某些惊人的潜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他们,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呢?

首先我们要给他们充足的空间,允许天才儿童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发展,即使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跳到更高的年级。其次就是要丰富,要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个别化的教材和课程,为他们提供智力上的挑战,鼓励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篇2

【关键词】青少年;非智力因素;误区;方法。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上存在片面、狭隘的误区,限制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国家教育政策落实难,部分地方相关教育政策不完善。

在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看来:“素质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目前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这五个方面,有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却强调得过度了。此外,素质教育的问题,不是出在办学条件上,也不是出在经费不足上,而是出在治学理念上,出在我们对人才判断的标准上。”另外,学校仍以提高升学率、重点率为办学目的,以培养名牌生、特长生、尖子生为人才目标,造成许多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停滞,成为应试机器。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滋生出了所谓的高考集中复读学校,以提高学生分数作为收取学费的唯一标准。教师把教育片面理解为教学,重“教书”而轻“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讲的也是这个问题。然而在我国,很长时间内老师被称为“教书匠”,教师也片面认为教育就是进行教学。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更是片面理解“素质教育”,认为除了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学会弹奏乐器、绘画、书法、跳舞就是全面发展,更有甚者把让孩子学会这些特长作为将来升学提供便利的条件来培养。

2、教育内容上仍以培养智力因素为重,轻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全日制教育仍然摆脱不了以“应试”作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内容。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在改进青少年教育内容对科学教育过分倚重,尽管早已推行所谓的素质教育,但除应试科目外,许多中小学增加的额外教学内容依然以知识技能为主,如人口教育、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国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减灾教育、消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均属专题性教育。“素质教育”,为各种贴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智力水平的课程设置铺平了道路,却很少思考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互作用促进青少年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加青少年教育中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共同发展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中多强调实用主义,力求教学成果在短期内见效。如中小学以多学习各种特长为以优选高中做准备,高中就直接以高考内容作为学习内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以学习技能作为教育内容,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时期内使我们看到了教育效果,但就长远来看,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培养,情感、道德、责任心、意志力的缺失使这些孩子有可能会成为怪才、偏才,最终被社会和自己的人生所淘汰。

3、教育方法上以传统、单一的主要教育方式,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调节作用。传统的教育方法采取“灌输-接受-考核”的路径。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受动性,即单向知识传导,学生毫无选择性的全盘接受,而后又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来检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主导地位(讲授),学生处于附属地位(听讲),照本宣科,墨守成规。当今的青少年多以90后、00后为主,他们个性突出、思维敏捷、求新求变的特点早已不适合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各阶段教育脱节、各学科之间缺乏交流。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论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说: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要在教育中形成合作交流的氛围,离不开各阶段、各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虽然几乎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有统一的时间集中教研活动,但很少跨年级、跨学科,更不要说跨区域、跨阶段。工作只开展在表面,组织者积极表现,旁听者消极坐视、评价者口是心非,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格、性情、兴趣、心理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得不到延续、完整的教育。

二、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的途径。

(一)人格培养--家长和教师共同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

1、家长要注重提高自我道德素养和心理品质。家庭是人出生的场所,是人最初的成长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培养的首任教师。中国有句“先入为主”的成语,就是说先看到听到体验到的占主导作用,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培养,会影响人的一生。家长要学会“教子以德”;家长要坚持诚信守信;家长要做到平等真诚;家长要接种“心理免疫”。

2、教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完善自身人格魅力。我们提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师德师风修养,重视的是为人师者自身形象的塑造,强调的是教师以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坦荡的胸怀,高尚的言行等对学生进行“寓教于无形”的教育。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示范的人格力量更容易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提升教师道德情操的途径。

3、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人格影响应保持延续性和一致性。孩子人格的健全家长言行身心一致的教育,也同样需要老师的教育保持一致性和延续性。因此要求老师和家长应该经常保持沟通和交流,构建“家校合作”体系,实施家庭和学校同步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建立QQ群等途径做到学校教给孩子的一些道德常识,家长要教育孩子既能倒背如流,又能切入实际生活。让孩子保持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孩子人格培养的强大合力。

(二)兴趣开发--尊重并指导青少年培养广泛兴趣爱好。

1、家庭教育要注意引导孩子大胆进行兴趣探索,尊重孩子的选择。首先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要尽可能的倾听孩子的问题,同时引导其多提问题,提好问题,必要的话,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才使其积极性得到最大的保护和提高。其次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引导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进行多种爱好探索,把学习和玩结合起来,让孩子体会到知识的作用。营造家庭民主和谐氛围。要努力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自以为懂得孩子的家长只是徒有虚名,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愿花时间在这方面多下些工夫。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切不可打着“爱”的旗号去强迫孩子,如果真的为孩子好,就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情感。

2、学校要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激发培养学生兴趣。一是提高课堂教育效率。利用教学内容,挖掘有关因素,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营造宽松愉快环境,寓教于乐;巧用直观手段,提高兴趣;解答趣味问题,调动兴趣。二是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亲身体验。可以基于学生自身需要、爱好、情感设计实践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开发课题,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发展。

(三)性情陶冶--家庭教育重视陶冶青少年良好的性情。

1、家长要增强自身人文修养以营造轻松健康的家庭氛围。家长的人文修养是重要的家庭教育资源,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里讲的人文修养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知识修养、审美修养、文化修养能力。

2、采取适合青少年身心成长特点的教育方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性情。用阅读推动心灵的呼吸。阅读就是读思想,阅读能使人养气。阅读可以让我们敢言人之不敢言,能言人之不能言,善言人之不善言;阅读可以让我们形成侠骨的尖锐,理性的思考,感人肺腑的诗情画意之文风。无数史实证明,不读书,不积累,就永远不会成功。用音乐陶冶孩子的性情。通过鉴赏或表现音乐,使孩子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含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出的真、善、美所感染、吸引,从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过程。用美育滋养青少年的情感。通过美育培养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孩子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美育不仅是一个独立成分,它对体智、德育还能起到催化作用。

(四)心理调节--引导青少年形成心理自助机制。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学业观。学生时代当以学习为主,但不应该为分数而学习、为功利而学习。不同种类的知识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青少年应当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结合当前实际,脚踏实地地学习真本领,着眼自身长远发展,而不是追求虚名,应当以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习目的,不断解放自我,提高改造自我的能力。只有对学习的目的有了科学而正确的认识后,才能树立崇高的志向并产生强大内动力,为达到目标而积极进取和不断奋斗。其次是要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学会自我剖析,正确地与他人比较,适时地向他人咨询。再次是要调节目标高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因此要学会设立由低到高的目标,一步步实现,保护自己少受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优势,去获得成功。最后是要找到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在心理承受力与现实存在严重脱节的时候,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之前,要学会通过适当途径将心理压力、心理不平衡释放出来,以免高度压力下脆弱的心灵过于扭曲。

(五)进取求胜--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青少年进取心。

1、用激励表扬的方式树立青少年自信心。青少年自尊心较强,也有叛逆心理,因此在教育学生时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公开打骂批评,而应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处理。

对学生进行表扬应多过于批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不是揪住他们的错误一个劲地“穷追猛打”,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但是表扬应该有原则,必须客观公正,不然的话会让学生无法分清是非对错,也就无法进步了。

2、以榜样的作用激发青少年树立奋斗目标。榜样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传统的榜样作用也应该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更新,以适合新时期下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在榜样教育中应该引导青少年对榜样的理解和热爱转化为具体的日常行为实践,从而逐步走向成长成才。

3、用乐观心态滋养青少年参与竞争的意识。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向前瞩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上就活不下去。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剂是未来的快乐。在教育技术中,这种未来的快乐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对象之一。首先要培养起这个快乐,唤起这个快乐,使它成为可以实现的。其次,应当坚持不懈地使比较简单的快乐转变为比较复杂的和对人类有意义的快乐。”

(六)意志磨炼--有意识地进行青少年的意志力锻炼。

1、要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今日做起。事无大小,事无点滴。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只要认真对待身边的小事,同样也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比如按时上课、完成作业,如果一个人能一贯做到,从不马虎,那他的意志必然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样,任何远大的追求,都必须从身边的事做起。培养意志也不能一步登天。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应该培养孩子从身边的学习、生活、活动中,自觉严于律己,形成习惯,这样就能使意志得到锻炼而逐渐坚强起来。另外,教育孩子做什么事情,应该从当下做起,从今日做起。明代文嘉《明日歌》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此,要培养孩子“五日三省吾身”,抓住每一天的机会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2、要培养孩子形成自我要求、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的思维习惯。学习者要培养意志,必须对自己提出一定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目标,就不会有巨大的热情去从事学习、工作和生活,不会有坚强的意志去搏击生活的风浪。同样,一个人没有崇高的理想,就不会有生活的支点,不会有顽强的意志强化其责任感和进取心。常见的自我激励的形式,便是把格言箴语、诗文名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当学习、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障碍时,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增加力量,勇敢迎接挑战。自我监督的过程就意志自我锻炼的过程,严格的自我监督者,必定能养成坚强的意志,宽松的自我监督者,就会意志软弱,缺乏自制力和耐力。青少年应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为自己订下一些要求和规则,用于监督和约束自己。

(七)开拓创新--结合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青少年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1、创设有利于孩子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学校应创建适合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外部环境。教师和家长都应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内部环境,即心理环境。

2、开创新型师生观,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是衡量一个人想不想创造,愿不愿创造,以及是否具有实施创造所必需的人格基础,对于个体创造力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开创新型师生观,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时展所带来的教师角色转换,建立由原来单纯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转换为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发展自己的创造潜能。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中的权威化管理,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支持者。

3、增设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教育内容。增设培养青少年创造性的教育内容,要重视基础性课程,更要重视拓展性和探索性课程,即要重视青少年智力因素提高,更要重视与非智力因素开发与培养的结合。从具体内容上来讲,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青少年创造力。一是结合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精神。二是提高课堂教学策略,训练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加强现代技术教育,提高创造技能。

【参考文献】

[1]邹顺康。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出版社,2007.

[2]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周小妍,王立新。浅谈家庭教育中青少年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策略与措施[J]。理论界,2007(6)。

[4]张惠绒。浅谈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习社会科学学报,2001(11)。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篇3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为人父母者要想成为合格的家长,就要从学习如何正确的爱孩子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爱的能力,爱得科学、爱得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

一、提高自己爱的能力,陪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知道孩子在妈妈身体里孕育时,每个月都有身体发育的关键期,那么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每一天的成长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他们有着不同的身心成长需求,每个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这个时候该如何爱。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担当什么样的角色,站在什么位置上,如何对孩子适时指导、引领,让孩子能够快乐、健康、主动地发展,作为家长思想上必须重视,行动上也要保持一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从一开始就应该认真对待,做正确的事。绘本故事――《亲爱的小鱼》可以告诉我们做家长的智慧,让我们学会适时放手,知道如何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二、把孩子成长的权利还给他们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尊重孩子,给他们学习各种生存能力的机会。我们可以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体验。孩子自己能做的一切事,都应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孩子在劳动中可以开发智力,培养责任感,更能深切地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家务劳动还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需要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

三、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

爱心、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生活环境中培养、锻炼。一些家长把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全都包办代替,孩子尽责任的机会就少了,会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大人出于爱,却做着伤害孩子的事,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结果慢慢地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自私自利、责任心缺失的人。

其实,爱就像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往外掏产生的就是成就感。对孩子的爱与情感的培育,就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妈妈盛一碗饭,给爸爸倒一杯水,周末去看看爷爷、奶奶,都是爱的培育方式。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这样孩子的内心才会更加自信和坚强。给孩子一点表达爱的机会,让孩子做高山,父母做小草,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做大树,父母做小鸟,孩子就会顶天立地。

四、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爱之深,责之切”,父母严格的要求正是出于对孩子深切的爱,理智的父母会爱得有分寸、有原则。对待孩子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做到以合理为前提,适时视事而为,态度端正、心态平和、循循善诱,切不可操之过急。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格教育端赖6岁前之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时期抓起。

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首先是教做人,教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德性。我通过和一些家长的接触和沟通,发现很多家长最注重的还是孩子能获得多少知识,听到最多的话是“你今天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教育和教学是有一定区别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而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孩子由于家长的重视,在幼儿时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知识,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可能会由于知识的拥有而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如果这种机械的知识灌输导致孩子讨厌学习,他以后对于知识的渴求就会降低,今后的发展前景就可想而知了。相反,一个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往往会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并取得较大成就。

五、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最基本的生存本领,所以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把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他应该承担的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都还给孩子,给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的机会,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但家长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遵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逐步提出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篇4

关键词:日常生活;培养;动手能力

人的手指是大脑的“驻外”器官,大脑内部有与每一个手指相对应的“运动区”,幼儿手指的每一个运动都在刺激大脑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反过来,大脑的运动中枢调动了手指的运动,正是大脑活动中枢和手指动作反复作用,形成了手脑互相促进的循环。动手训练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而且还能促进幼儿智力水平的提高。西方学者克洛韦尔曾说过:“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幼儿在动手拼拼、搭搭、拆拆活动中,能根据问题的变化,按照不同材料和条件及时地改变思维方法,并用创造性的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为此,我园就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寓动手能力的培养于折纸、剪纸之类美工活动中

在折纸过程中,孩子不仅手在活动,大脑也在不断地进行活动。而且孩子开始的时候难以掌握折纸技术,只有经过反复练习,他才能从不会到会、从折不整齐到整齐、从不美观到美观。

剪纸需要灵巧精细的手部动作,学起来不是很复杂,关键是老师和家长要敢于把剪刀交给孩子,不要怕孩子剪伤自己和别人。积极的做法是教给孩子正确的使用规则:3岁的孩子让他们随便剪纸片;4岁的孩子让他们按轮廓把图案剪下来……如此循序渐进。孩子学会灵活使用剪刀,不仅能使他们的手变得灵巧,也能使他们从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二、寓动手能力的培养于游戏活动中

幼儿游戏活动最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我们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条件,利用简易的工具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我们在给孩子选择操作材料时,不但要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点,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如击保龄球、抛接沙包、小棒夹豆等游戏,难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幼儿的动手能力也逐渐得到发展。

三、寓动手能力的培养于大自然和劳动中

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也是他们无限乐趣的源泉。幼儿好奇好动,生来酷爱大自然,他们可以为了玩水、玩沙、捡石子、采野花、堆雪人、打雪仗、制作动物标本等事情而忘记吃饭。因此,教师要利用幼儿这一天性,在幼儿园尽可能多地带领他们搞一些小种植、培土、插花、捡花瓣、编草帽等活动。可以春天教幼儿扎风筝,并一块到野外去放;夏天教幼儿打水仗;秋天一块到野外捡落叶,进行树叶粘贴;冬天则让幼儿冻冰花、堆雪人。还可以带领孩子爬山、郊游,让孩子观察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孩子一起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养些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它们的习性动态。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大自然,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锻炼,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古人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正是儿童接触大自然一些活动的写照。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要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我今年带的是中班,开学前幼儿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自己探索的欲望,遇到困难就退缩。于是,我利用小小值日生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从上学期就开始安排值日生,每组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值日。值日生在桌面游戏时,选积木、归放积木;吃点心时,拿饼干、分牛奶;操作活动前,拿操作材料;给自然角植物浇水。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的提醒和帮助,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不少,每个人都能自己整理玩具、叠被子、穿衣服;现在,我正在鼓励他们自己洗袜子与手绢,连家长都在感慨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飞速。

四、寓动手能力的培养于家庭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能力,还需要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家长千万不要在有意、无意间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的双手受到应有的“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家长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条件,利用简易的工具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有趣的、活泼的操作活动。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操作材料时,不但要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点,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开发幼儿智力。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不断购买高档的新玩具,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其实,复杂新奇的玩具大部分只能给孩子短暂的刺激,时间一长,孩子就会索然无味。可家长却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细节对幼儿的培养和锻炼:各种积木等看起来简单的玩具能使孩子百玩不厌,因为这些玩具有着无穷的组合和变化的可能,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搓、捏橡皮泥的活动也是孩子们所喜欢的,橡皮泥在他们的小手摆弄下,可以变成千姿百态的小人和小动物。家长在孩子动手操作活动中,千万注意不要用过多的清规戒律束缚孩子,更不要包办代替,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设计、布置,自己独立思考;如果孩子较小,也可提出建议,启发引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多多动手。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篇5

相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节俭的美德,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去做。从古至今,养儿育女向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驯服”与“说服”年纪还处于似懂非懂的儿童,希望培养他们的理财观与建立正确的消费行为,更是不容易。可是,如果家中的宝贝上了小学,还常出现类似行为,那么家长可能得小心:是否错过培养儿童mQ(moneyQuotient,理财商数)的关键期。

不懂理财财富再多也无用

日前,便曾发生过这样的例子:有一位母亲,一辈子省吃俭用留下上亿元遗产,满心希望提供儿子最好的物质生活。结果从她过世后,年近三十岁的儿子即大肆买房、买跑车、出国旅游,恣意享受人生,结果不出三年,上亿元的遗产挥霍一空。

英国也曾发生过类似情形。一对在金融界打拼多年的父母,去世后留给未满二十岁的儿子几十亿英镑的财产。结果,这个小孩太早拥有财富,又不懂理财,最后竟然吸毒横死街头。

由这些案例不难得知,不论古今中外皆然,若没有尽早培养儿童的理财能力、理财智商,留给他们再多的财富,终究会挥霍一空。

理财教育五到十四岁起步

根据学者研究,儿童接受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关键期,以语言能力训练为例,二至四岁堪称为关键期。若是希望培养儿童数理能力,那么四到六岁便是关键期。对于稍具难度的理财能力而言,培养的关键期为五到十四岁。

不过,研究结果虽为如此,实际上,随着小孩越生越少,很多国家对于下一代的理财能力培养,早已逐渐提前。例如法国,早于儿童三至四岁阶段,家长们便展开家庭理财课程,教育基本的货币观念。约莫十岁左右,法国家长就开始为小孩设立独立的银行账户,积极培养孩子理财观。美国也是,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三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六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十三岁开始打工赚钱,学习如何运用基金与股票等投资工具理财。

国内儿童理财教育的起步与观念启蒙,相对显得落后很多,很多父母压根没想到训练儿童mQ这件事。会出现这种情形,一方面投资理财观念这几年逐渐在国内兴起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国人教育普遍偏重智育有关,许多父母只求小孩好好念书,宁愿自己省吃俭用,当“孝子”、“孝女”,供小孩吃喝玩乐,严重忽略理财智商的培养。

五步骤培养高mQ儿童

只是,更大的难题来了,很多父母自己都不懂如何理财,怎样教导儿童理财呢?其实,若能依照以下五大步骤,就算父母不会理财,一样可以培养出高mQ的儿童。

一、定期发放零用钱,并严格执行约定时间到才给下一次的零用钱。一开始时,父母可以“周”为发放零用钱的时间单位。等到孩子习惯后,时间慢慢拉长为“月”。这种方式除了可让小孩学习在固定时间内分配金钱消费之外,也可训练孩子的用钱能力。

二、培养记帐习惯。由于孩子可能年纪小,或不知如何记帐,刚开始时,父母可帮助孩子将未来一星期所需的花费记录下来,然后逐日补上额外支出项目,慢慢养成小孩记帐的习惯。等到建立几次记录后,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记帐。该步骤的好处是,父母们可藉此检视孩子的消费倾向,若发现有偏差,可适时纠正。

三、培养储蓄观念。储蓄是理财的基本,若儿童能建立良好的储蓄习惯,意味着理财观念已开始萌芽。父母们不妨从买给孩子扑满开始做起,鼓励他们存钱。为增加存钱动能,父母可以设定存钱目标,当孩子达到目标时,给予额外奖励。

四、开设银行户口。为建立孩子“自己的钱”的观念,父母可以为孩子在银行开立单独账户。此外,当父母到银行办事时,不妨也把孩子一起带去进行机会教育,让孩子了解银行作业流程、atm功能等等。若父母已开始利用此账户理财,则可利用银行对账单、投资报表等,向小孩说明,让他们亲身感受“复利”的效果,激励孩子多储蓄。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篇6

【关键词】创造能力动手动脑自信独立

开展幼儿早期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百年大计。幼儿教育有它的自身特点,其核心问题是要注意从动手和动脑两方面着力于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一、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儿童的动作发展在儿童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脑指挥双手,双手又促进大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手是脑的老师”。让孩子多动手,可以增进他们的感觉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西方发达国家很重视儿童动手能力的训练。美国儿童博物馆鼓励孩子们在参观时动手摸展品或实际操作。德国、日本和瑞典等国的一些幼儿园里都设有模拟工具,经常让孩子参加游戏,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不少中外科学家从小就有动手的习惯。祖冲之从小就爱摆弄算筹,少年的祖冲之用绳子绕车轮一圈,折成相等的三折,发现每段比圆轮的直径要长,因而对《周髀算经》中的“径一周三”的定论产生了怀疑。为了解决这一疑问,他经过多年的测量验算,终于得出了世界上最早精确到七位数的圆周率。爱迪生从小就爱到附近的造船厂去摆弄各种工具和机件,11岁就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使他成为硕果累累的大发明家。

在孩子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每一位教师和父母都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尽量满足孩子好动手的需要,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幼儿的年龄、体力、知识和经验,组织幼儿动手做简单的玩具、标本和模型,做有趣的小实验,参加穿、插、拼、搭、挑等各种用手操作的游戏,以及绘画、泥塑、折纸、剪贴、雕刻及编织等活动,从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吃饭到各种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孩子在动手实践中逐渐变的心灵手巧,培养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的智力得到更充分的开发。

二、培养孩子的动脑能力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各种能力对智力活动的意义:观察力是智慧活动的门户,记忆力是智慧活动的仓库,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思维能力则是智力活动的核心。现实生活是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而创造的第一步就是观察。曾经有人望着蔚蓝的天空,想象有一天人也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翱翔,于是天上便有了飞机,又曾有人面对深不可测的大海,想象人也能像鱼儿一样潜入海底,于是便有了潜水艇。世界上任何一样发明无一不是从最初的、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想象中创造出来的,想象正是一切创造的基础。

幼儿富于好奇心,他们喜欢从事各种探索性的活动,这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大有帮助的。例如,他们喜欢往水中扔石子,观察水纹散开的现象,喜欢把木板斜放,让各种物体从板上滑下来。然而,有些家长和教师往往片面重视知识技能的训练和掌握,把这种带有试验性质的,有意义的活动看成是无聊和淘气,是浪费时间,加以限制或禁止,这样做必然会抑制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鼓励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和统一的答案,是发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可是,有一些教师和家长都喜欢用自己的眼睛代替幼儿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代替幼儿去思考。有的教师甚至要求所有孩子处处一样。图画课强调幼儿按照教师的范图画;语言课要背诵原文或教师编好的话;唱歌表演总是由教师编好动作。这样做,作为启发示范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不断沿用,过多的让幼儿机械模仿或重复,甚至不允许半点走样,就会挫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动手和动脑两者是密切相连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在做复杂的手指动作时,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进行一系列分析综合,做出各种判断和反应,使眼和手、感知和运动协调起来了。例如,幼儿在手工活动——泥塑的过程中,大脑神经细胞必须十分活跃,要进行积极的思维,确定塑造的目的,设计活动的程序通过搓、拍、提、捏、贴等动作,准确的表达动物各部分的特征,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发挥想象力,才能实现创造的目的。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精神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篇7

儿童教育是国家发展及民族振兴的希望。宋庆龄始终从民族与国家的高度关心儿童成长,这也是她儿童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内容。鸦片战争百余年来,中国屡遭外国势力侵扰,动荡的社会很难给予儿童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所以,宋庆龄对儿童教育问题始终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角度出发,她始终教诲孩子们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及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和平环境,要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她说“:为了中国儿童有鞋穿,有饭吃,孙中山先生献出了其四十年的生命。”在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向全国呼吁“: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并恳请国际友人将对中国的同情心放在这些有生命力量的儿童身上。”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多次指出,少年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及民族的希望,是共产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基于此,宋庆龄深刻地认识到,老一辈不但在推动时代的进步,而且还在培养新的一代。历史与现实都说明,为了保存革命的成果不致在下一代变质,就应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工作,将他们培养成坚强的革命后代与事业接班人。宋庆龄认为优秀的品质是教育的结果,她说“:离开教育,即便老子是英雄,孩子不会因为生活在红旗下而自然红起来。”宋庆龄将儿童比喻成茁壮成长的苗圃,如果不帮助他们战胜风霜与虫害,将其长期歪曲的身子扶直,将不成才的枝丫剪掉,他们是很难长成大树的。为此,她曾多次指出“: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而儿童的教育则是不能等待的。”

二、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1.将最宝贵的东西留给儿童,是宋庆龄儿童教育的核心

她认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物质教育是重要的,我们应该像保护幼苗那样照顾他们。但是,好的物质条件还不够,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比物质教育更重要。同时,这种教育并不是说教式的教育,而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给予他们精神食粮。她希望文学家、艺术家应担当提供精神食粮的责任,鼓励文艺工作者多为儿童创作,让亿万儿童从中得到营养。她以为儿童创作剧目为例,“通过树立典型的儿童形象感染儿童,并寓教育于文艺活动之中”。宋庆龄还强调,还应创办优秀的儿童刊物,以启发儿童的思想,指引正确的道路。先进的工作者应多与儿童见面,以自己的工作情况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应多创作适合儿童的积极向上的歌曲,这些都是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她说“:我们应坚持下去,以不息的奋斗来创造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宋庆龄认为全社会都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教育上面,儿童教育是国家赋予一切成年人的责任,将最宝贵的东西留给他们,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工作等。

2.努力让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成长,为国家及人民服务,宋庆龄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现在抓起,精心培养儿童,让他们“像雷锋叔叔那样快乐地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智体美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德育来说,宋庆龄认为,德育有阶级性,我们应从这个观点出发考虑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我们要求孩子们都是具有人类最优秀品质的人”。她将这些优秀的品质分类为:热爱自己的同胞,特别是热爱劳动人民;通过劳动体现对人民的热爱;在同劳动人民共同斗争中,要有勇气和他们站在一起,毫无畏惧地反对劳动人民的敌人;在生活中要诚实,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在实际中改正。宋庆龄认为,以上的这些品质再结合朴素、节俭等品质便构成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主要内容。在智育方面,宋庆龄强调应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没有文化便不能担当国家的建设任务,如果一个孩子学习不好,他怎会改造社会与自己?”在体育方面,宋庆龄强调健康的身体对于儿童教育非常重要,要加强体育锻炼,从小就应培养儿童养成保护眼睛、锻炼身体的习惯,艰巨的工作需要健康的身体来承担。同时,她也非常重视美育的作用,“对于文学艺术要有鉴赏力,优美的文学、艺术等对陶冶儿童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抵制不健康东西的侵害”[4]83。让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健康发展,成为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健康身体的接班人与建设者。

三、宋庆龄儿童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1.社会各界都应支持儿童的教育事业

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要做好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协调好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各方面的工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庭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单位。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这正是儿童长身体、长智力,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教育,宋庆龄认为对于这一问题有几种做法:一是将孩子视作家长的私有财产,有着养儿防老的目的,希望孩子将来能报答其养育之恩,而不积极鼓励孩子参加革命,不让他们远走高飞;一是有些父母认为教育儿童是国家的事情,甚至有些父母以打骂代替教育。针对这些现象,宋庆龄认为对待孩子的教育,父母应有正确的认识,坚持正面教育,采取说服、鼓励等多种方法进行长期的教育。同时,她反对“棍棒出孝子”的观点,认为打虽然能让孩子暂时屈服,但不能让他们诚心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危害其正常的心理发展。所以,儿童教育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榜样,要让孩子从其身上学到良好的思想与习惯。宋庆龄指出,儿童的教育光有家长是不够的,更需要那些品德高、知识渊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所以,宋庆龄强调儿童教育是全体人民的责任,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她倡议全社会都应关心、支持儿童的教育工作。

2.通过典型形象对儿童实施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篇8

外婆外公、爷爷奶奶带孩子,这在我们的社会是平常得再不能平常的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年轻的父母要在社会和工作中奋力打拼,很少顾及甚至是没有时间教育和照料孩子,于是第三代人的教育和生活重担便自然而然地落到祖辈们肩上。

由此产生了当今中国普遍存在的“隔代教育”现象。据统计,大陆目前的“隔代教育”家庭约占50%甚至还多。祖辈们因为是“过来之人”,有较多的育儿经验和充裕的时间与耐心,又因为祖孙的血缘关系,“老牛舐犊”会更加体贴入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老年人格外心疼孩子,加上现代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对隔代孙儿孙女的溺爱迁就,往往造成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娇气、自私和任性;老年人易受传统思想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自然会带来教育及养育观念的相对滞后,从而影响孩子创新能力与冒险精神的发育和发展;老年人多数因为年龄大了,喜静不喜动,外出活动则更少,耳濡目染的孙儿孙女也容易因为少运动体弱多病,接受新鲜事物少,视野狭窄,缺少活力。祖辈家长们需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用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孙辈已是当务之急。

指导祖辈家长们提高隔代教育质量已经成为许多祖辈家长和父辈家长的要求。从我国国情来看,城市由社区(农村由村)负责指导家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社区与居民家庭紧密相联,使这种指导变为可能。当然,社区要承担这一职责,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社区要明确专人负责组织实施这一工作,要因地制宜解决家教指导场地,要聘请一支能用科学理念、知识指导家庭教育的教师队伍等。

提高隔代教育质量必须进行分类指导。分类指导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只有针对不同类别隔代教育的特点、问题与需求进行不同的指导,才能提高指导的效率。目前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方面总的来说基础薄弱、条件较差,有许多社区甚至是白手起家。因此,应采用宜粗不宜细的分类指导方法,对0-3岁婴幼儿、3-6岁幼儿、中小学生等三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的隔代教育进行分类指导(有条件的社区当然可以划分更细)。

一、0~3岁婴幼儿隔代家庭教育指导

指导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婴幼儿潜能开发教育作为称雄二十一世纪的第一竞争战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6岁之前是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到学校里,教师需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指导婴幼儿隔代教育,使祖辈们认识到科学的早期家庭教育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础,非常之必要。

(一)通过指导,认识高度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作用

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对人的身心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大脑像一张白纸,可塑性非常强,极易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在我国传统的家教中,历来十分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作用,而且凡是起积极作用的都是由于家长自身素质较高和教育方法正确。著名的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指导,使祖辈们在对孙辈进行早期家庭教育中,不仅能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作用,而且能积极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二)通过指导,认识早期科学家教的多项利好

教育家发现:孩子虽然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孩子具备100度潜能,如果一生下来就对他进行科学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孩子能力的实现就越少。因此,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绝这种递减,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

儿童心理的发展还有各种敏感期。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成长阶段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它特征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要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就会消失。如果儿童在敏感期内他的兴趣受到妨碍,就会丧失以自然的方式适应环境的机会,儿童也就因此丧失属于个体的敏感性与动机,导致精神发展和完成方面的障碍。因此,成人绝不可以让儿童靠碰运气来得到某项敏感期的发展,而是要全面地帮助儿童得到所有敏感期的良好发展。

由于受递减法则和敏感期的制约,要使儿童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早期教育。最关键的阶段是幼儿时期,特别是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是孩子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感知觉发育最敏感的时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影响。这个时候,对孩子的视觉、听觉、语言、情感进行训练,都能够促进大脑和感知觉的发育,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各种潜能。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能力是由智力能力和非智力能力两部分组成的,情商是衡量人的非智力能力的重要指标。有人这样说过,人生的成就至多有20%归因于智商,80%受非智力因素影响。通常人们大多只注意孩子智力的开发,而不注意孩子非智力的培养。要通过指导,使祖辈们认识到情商培养的重要性,特别是早期培养非常重要。

(三)通过指导,克服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0-3岁婴幼儿教育,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对祖辈而言,有些人认为0-3岁婴幼儿是自然成长时期,对家长而言就是呵护,吃好睡好,走路、说话自然慢慢就会了。这种忽视科学早期教育自然成人的理念,显然是落后了,它不利于婴幼儿的潜能开发。还有一种倾向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说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有的家长在孩子刚刚出生几十天就教他学走路;刚刚学会说话,就教孩子背唐诗宋词、学外语;有人甚至主张把小学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到三岁,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殊不知欲速则不达。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作为隔代教育,必须从注意保护的基础上来发展其能力。比如婴儿听声音一定要注意音量。老年人一般来说电视机声音开得比较大,婴儿长时间听太大声音肯定影响听觉能力。婴幼儿是生理发展极重要的时期,动作的发展尤其重要。如身体动作的发展顺序是抬头、俯撑、翻身、坐、爬、站、走这几个环节。当幼儿可以独立行走了。此时的祖辈一定不能因为怕孩子摔跤而剥夺幼儿行走的权力,也不能过量练走路而使幼儿腿部肌肉发展受阻碍。总之,祖辈们对孙辈的早期教育,是十分重要而又艰辛的事情。

二、3-6岁幼儿隔代家庭教育指导

3-6岁是儿童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进入小学的前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曾指出:“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身心成长、发育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孩子能否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也关系到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甚至对未来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2年10月15日,教育部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仅描述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而且提出了很具体的教育途径和方式方法。这无疑对隔代教育具有指导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3-6岁儿童教育要奠定良好基础

3-6岁的儿童教育是奠基性的教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个阶段的教育,不仅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准备,也是为其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隔代教育的祖辈,通过指导学习,应树立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思想,帮助年轻父母克服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孩子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倾向,要坚持“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理念,克服目光短浅、浅尝辄止,不利于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倾向。

(二)3-6岁儿童教育要尊重个体差异

要懂得幼儿阶段孩子思维的重要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习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促使每一位儿童都能健康成长。

三、中小学生隔代家庭教育指导

孩子进入小学就开始接受正规的课堂教育,学习语文、数学等书本知识。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是孩子从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进入富于幻想、追求独立,直至成为成年人的重要阶段,对隔代教育这一年龄段指导颇为重要。通过科学指导,要使担负家庭教育的祖辈们明确这几个原则:

(一)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首要任务

人字一撇一捺,站立起来,靠的是人格、品德。丢失了人格,缺了德行,本事越大,做的坏事可能越多。任何社会对人的教育首先都是道德教育。要使少年儿童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从小就学会爱别人,爱周围的世界,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目前,重智轻德倾向十分普遍。祖辈们进行隔代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关心别人、尊老爱幼,爱祖国、爱人民,让孩子知道什么对、什么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家长对事物的道德评价必须坚定、鲜明,做到热情肯定和赞扬那些“真、善、美”的事物,否定和贬斥那些“假、恶、丑”的现象,使孩子从小爱憎分明,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

合理安排营养,经常锻炼身体,把孩子培养成身体健康、体魄健壮的人。这是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孩子借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保持健康的身体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青少年,对一生都至关重要。

(三)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少年儿童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家长应培养孩子成为勤学好间、能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少年儿童只有打牢学间的根基,将来才能发挥才干。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孩子的自信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创设环境鼓励孩子自立。教育孩子学会自己动手做事,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学习,别的什么都不行,这样将来如何面对社会。自立才能自强。而人的自制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思想素质。提高自制力要加强思想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化意志力量。

(五)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理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篇9

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就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良好的情感,应该包括关心和同情别人,表达和理解情感,控制情感,自尊、自信、有独立性,适应能力强,能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受到人的喜爱,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勇敢、善良等。

过去,人们更关注孩子的智商、关注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大多数父母都想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通过学习开发智力,认为孩子越聪明,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成果。来自新西兰的一个研究表明:如今孩子的智商是提高了,高于前半个世纪20个百分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情感和社会技能却在急剧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比如:美国近15年的统计,儿童和少年的忧郁症增加了近千倍,来自保护儿童基金会的一组统计数字呈现出:美国平均每天有3名25岁以下的青年死于爱滋病;平均每天有25人感染爱滋病;每天有6名儿童自杀;有342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暴利罪被捕;每天有1407个少年母亲生下婴儿;有2833名儿童退学;每天有6042个孩子犯非暴利罪被捕;有135000儿童携枪上学。这说明不是孩子智商高了,孩子就必然有成功幸福的未来。情商是靠后天培养的,有关研究表明:智商更多是天生的,而情商更多是靠后天培养的。这就意味着无论你的孩子天赋如何,你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创造成功的人生。

有个成语叫“笨鸟先飞”,那“笨鸟”为什么要“先飞”?为什么能“先飞”?这当中实际上就涉及到一个“情商”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把一个人学业上的成绩、事业上的成就、生活上的成功都仅仅归因于理性心理素质,特别是归因于智力——或者是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并可由智力测验测得的智力,或者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发展而成的智力,即认知能力或一般能力。这种“智力决定论”的片面观点(特别是“iQ”决定论的宿命论观点)致使在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嬗变、经济关系多元化、各种文化价值观念互相撞击、社会心态复杂纷繁的今天,我们的现代教育,特别是对心理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显得那么的软弱无力!

我们现代教育的主导方面是用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铸造下一代的灵魂,而且反映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但是同时,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与时代要求不一致的东西:一是“应试教育”倾向的仍然存在——重“双基”训练,轻能力培养。有的学校,与考试关系不大的科目尽量压缩课时,完全不考的科目则干脆不开,活动课程形同虚设,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更是踪迹难寻。考试、升学竞争的片面强化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乃至心理挫伤:有的学生因厌学而离家出走;有的学生考不上重点就轻生……。第二,是教育态度与教育方法的不够正确:这样“不准”那样“不能”的过分苛求、过多管束,对学生形成不适当的压抑;这样“等级”那样“评比”对学生形成的不够理解与不够尊重。有的老师甚至缺乏起码的爱心,对学生简单粗暴、动辄施罚。三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各种社会文化的冲突面前,显得有些被动——在这信息爆炸的年月,让人困惑的事情也实在太多:这边是笙歌丝竹剪彩庆典,那边是水深火热济困扶贫;这边是学习抗洪英雄李向群,那边是数百人围观的事而无人相助;这边是一贫如洗捉襟见肘,那边是公款挥霍富得流油;这边有人进“贵族”学校,那边有人只奢望能进“希望小学”或“宏志班”……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泛滥,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奉献精神等受到强烈冲击的紧要关头,在课本上讲国有企业如何稳步发展,而生活中学生的父母却双双下岗的矛盾时刻,或者茫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固守一些过时的观念和价值标准,或者不能理直气壮地坚持我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有力抵制各种消极的文化观念和思潮的影响,从而在学生中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往往更敏锐、更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心态的变化。由于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素质等的差异,家庭教育可谓五花八门,但总是打上时代和社会的鲜明印记。一方面,与当今社会的改革开放、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和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为好的传统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新型家庭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但是,另一方面,旧的已经不合时宜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仍然普遍存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开放社会中各种消极的文化观念也直接反映到家庭教育中来,“应试教育”对家庭的影响更是随处可见。不少家庭特别是高收入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千方百计在物质上满足子女的要求,却不注意从思想上加强教育、从身心上促其磨炼。

不少家庭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上表现出过多的功利主义和脱离实际的倾向,常常以大人主观设计的模式或者目前社会地位的高低、实际收入的多少来决定孩子的发展方向,致使升学报考时金融、外贸、财税、电脑等专业屡屡爆棚,而其他家长们自认为没什么前途的专业则少人问津——哪怕孩子自己可能非常喜欢!期望过高,而不顾孩子本身的意愿和潜在条件;只要求孩子学好、学精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而不重视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不懂得重视心理素质的发展。在具体要求上,有的过分苛求,对孩子进行超越其年龄阶段和实际承受能力的强制训练与掠夺性智力开发;有的则只顾自己的事业或只顾挣钱,而对孩子的成长很少过问,似乎是任其自生自灭。在教育方法上,有的过分成人化,有的则一味管束、指责、压制,既不尊重,也不理解;还有的家长却娇惯溺爱,放任迁就,混淆了孩子心中的是非,降低了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许多家长因此而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相当多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障碍,初中生约为13.7%,高中生约为18.8%。可以说,学生的情商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影响极大。如何注意学生情商培养,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重要心理问题之一。

一、注重自我教育,有效控制不良情绪

中学生的情绪和感情不够稳定,处于过渡时期。一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有时为一点小事而伤心或大发脾气,有时为某次考试不理想而沮丧。有的学生时常被悲观、忧郁、孤独、紧张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导致学习没兴趣,精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甚至有的学生因考试不理想或学习上的压力,居然从高高的楼顶上跳下来。由此可见自身情绪控制尤其重要,实践也证明,一个人的情商的高低,很大程度体现在自身情绪控制的成败上。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控制情绪呢?

控制情绪,并不是简单的抑制,而是重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北京大学心理系孟邵兰教授在人类情绪中指出:"情绪情感是认识自我的镜子。"她还强调"人对自己要有自我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自己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智慧能力和情感动机、个性习惯等"。每当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应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具体分为三步。

(一)正视现实。要求学生接受并正视自己的不良情绪,因为每个人并非时时刻刻是积极乐观的,偶然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处于什么状态,即是什么心情或心境,并让学生认识自己产生不良情绪时的一些身体表现(姿势、言语、面部表情和体态等方面)。如:悲伤时痛哭流泪,痛恨时咬牙切齿,恐惧时手足无措。训练学生通过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使自己的身体平静下来。

(二)找原因,查根源。找到自己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人什么事产生的不良情绪,着重分析自己主观方面的原因,并回忆自己曾有哪些类似的不良情绪及被不良情绪缠绕的体验和危害性。

(三)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任何不良情绪都是可以控制、转换的,如"化悲痛为力量"、"自卑的超越"等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如通过语言与他人沟通得到他人的理解或转移精力(听音乐、散步等)便情绪得以缓解。实践表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开展自我批评,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对控制不良情绪,收效良好。

二、注重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人生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但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强,能打击或经得起挫折,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经不住挫折考验,面对挫折恐惧而消极悲观、承忧郁,自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重者则导致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特别是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强竞争、快节奏、多变化给人带来更加强烈的情绪冲击,使矛盾、冲突更普遍更尖锐。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地给学生补上挫折教育这一课。

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在常教育工作中,经常教育学生要有意识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明白许多饱经风霜、遭遇过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有作为。建议在班上设立"心理信箱",在每个假期布置一份特殊的作业----让学生给老师写一封信,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承受能力。然后把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认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开展了"挫折教育"系列活动,如"十六岁的花季"、"伟人年轻的时候"、''''二十一世纪的我"主题班会,"爱我中华、爱我班级"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同时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挫折教育情景,寓挫折教育于日常教育工作中,定期组织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爬山、义务劳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认识"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道理;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家庭贫困的学生,注重引导他们自强、自立;对女生,注重引导他们自信、自强、自尊、自爱。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比如班上有个学生,家庭条件优裕,从小娇生惯养,各方各能力不及一般同学。后来他父亲不幸因病去逝,他承受不住这个沉重打击,日益消极悲观,不再愿意与同学交往,成绩一落千丈。针对这个现象,可以在班上开展了"爱心教育"系列活动,让他感觉到班集体的温暖,同时我多次找他谈心,帮他排除心中的烦闷,还让他担任班干部,从各方面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使他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渐渐地从父亲去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在班级"挫折教育"系列活动中表现突出,工作出色,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三、注重乐观教育.营造良好的心境

乐观就是以宽容、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现实世界,它能很好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美国心理学教授马丁认为:"乐观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培养学生请商,还要注重乐观教育,营造良好的心境。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篇10

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顺其自然地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既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第一任老师应当给孩子教什么呢?是教孩子学习知识,还是教孩子学习技能?作为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带着这些疑问进行学习,真正地了解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导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地面对人生之路,让孩子走得更高,更远。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

家庭教育的基本职能,第一要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培养孩子的孝心和爱心;第二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第三开启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把属于他自己的天赋发挥出来。家庭教育更是一门心理学的艺术,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家庭教育是需要语言技巧的。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要用智慧教育孩子。家长自己也要多学多思考,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沟通技巧,才能在提升自己的同时,更地的与孩子交流。

家庭教育的误区――重智商,轻情商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要有一技之长,他们非常看重孩子的学习和特长,但是对于孩子的情商,也就是孩子对自我情绪的管理,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领导力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其表现如下:盲目地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兴趣班,如武术班、跆拳道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古筝班、写作班、书法班、游泳班……强迫孩子背诗、记字。不惜重金请家教或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课班,家长成了监督孩子学习的监工,家庭成了学校的第二课堂。多数父母让上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甚至有的还让幼儿园孩子学习小学二年级、三年级的课程,望子成龙般地想把孩子培养成“神童”。孩子快乐的童年不见了,孩子本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自由空间不见了,剩下的只有书本和学问以及不断的练习。我们十分担忧这样的孩子能否真的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现在出现了太多的高分低能的孩子。

重庆如今已经引入领先国际的10000多平方米的少年儿童综合素质培训基地――“天才梦工场”和“宝贝梦想城”,全面提升少年儿童的情商、智商、财商、艺术修养等综合能力。“天才梦工场”和“宝贝梦想城”为孩子搭建一个小型社会,通过角色模拟和亲身实践,培养孩子独立生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重视孩子们领导素质、思考能力、协作精神的启发,强调培养创造力和自信感。

和传授知识、提高技能相比,体验式教育更加关注人的情商,如态度、品格、素质和内心感受等,是一种特别适合于养成青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教育方式。通过体验积累各种人生经验,从中寻找到真正的兴趣和人生发展方向,并产生为之奋斗的动力。“天才梦工场”和“宝贝梦想城”把生活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孩子,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经受洗礼,接受磨砺,积累心得和经验,领悟其中的“游戏规则”,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最有效的教育是孩子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