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十篇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十篇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18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篇1

关键词:西方社会思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006-03

当今世界,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各国的文化市场相互开放,西方社会思潮凭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优势日益渗透并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其中一些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影响,模糊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的基本判断标准,影响着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思考与践行。鉴于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报告精神,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评价标准,阐明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论基础及其本质,揭示其消极影响,培育和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西方主要社会思潮及本质特征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流派众多,主要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社群主义、新权威主义、消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其中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影响较大的有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

1.新自由主义思潮

“liberal”一词从14世纪开始使用,意指自由的,无约束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自由主义”(liberalism),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在其诞生后的几百年中,逐渐演变为古典自由主义、现代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几个阶段。新自由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中期以后,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弗里德曼、诺齐克等人,他们反对现代自由主义,主张复兴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些原则。新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个人,在社会行动中将个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强调个人享有不被强迫、干涉的自由,认为国家和政府对个人的干预越少越好。新自由主义者信奉个人至上原则,主张政府是按照社会契约组成的,政府的权力应当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不应过多干涉个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同时政府负有采取集体行动帮助平等发展机会的社会潜能,保证个人享有基本的自由和平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北美、拉美、东欧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逐步蔓延,造成了其中的某些过国家和地区激烈的政治动荡,比如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和剧变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与泛滥不无关系,它严重颠覆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否定了共产主义政党对于国家和政府的合法领导,造成了一些国家呈现出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主张政治自由化的倾向一直长期存在,奉行自由主义至上的原则在青年大学生中依然存在一定市场。

新自由主义思潮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应,它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及其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须认清其本质特征,盲目照搬和奉行只能是危害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稳定。

2.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主要存在的三大社会思潮之一(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都源自马克思主义,在随后的国际工人运动发展中,逐渐分流形成共产党主张的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两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分道扬镳,形成对立之势。1951年6月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的大会上通过了题为“民主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即《法兰克福宣言》,形成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在政治上主张改良主义,推崇多党制,主张多党合作与竞争,通过选举的方式上台执政;在经济上主张放弃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发展混合经济和实行福利政策,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在派别上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明显的界线,两者都有着各自的理论主张。

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认清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否定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方向,从而达到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系列演变,就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侵蚀的后果。我国在改革开放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右的影响,有些人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普选和多党制,否定和抹杀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今社会,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复杂化,甚至有人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错误言论,蒙蔽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扰乱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3.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的核心主张就是反对理性主义,主张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历史文化传统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反思,目的是要否认和割裂历史的,强调非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的产生背景来看,它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学理论对传统理论的冲击,这些理论的“不确定性”“非中心性”和“非整体性”等,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的理性认识。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实质是对现代文化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质疑、批判和解构,是彻底的反传统和反权威的。这一思潮自20世纪末在我国思想界产生较大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当中受到追捧,影响者青少年对于价值理性的认识和判断,使其容易滑向,否定和割裂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认识。

二、当代主要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大学校园是当代主要社会思潮传播和渗透的重要场所,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同步化的现代社会,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讲,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和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客观地分析社会思潮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影响,激发了学生对于西方社会问题的思考,明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有助于培育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场。但是,总体而言,由于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识还缺乏一定的思辨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还在形成阶段,很容易被西方社会思潮所诱导。具体来讲,当代主要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淡漠

理想是人们精神价值追求的较高层次,决定和反映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和目标实现。社会理想信念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使人们在一定时期的价值共识和共同追求并实现的目标。在当前,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认识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坚决抵制西方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腐蚀。我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复杂化,利益呈现多元化,有时还存在腐败现象和不平等、不公平等,西方的社会思潮从某种角度契合了某些人的思想利益动机,社会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倡导“普世价值”和三权分立的多党制政体,这些错误的言论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动摇了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使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产生怀疑,抹杀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成果,出现了的悲观情绪。主要表现为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社会主义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大肆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和金钱至上的腐朽观念,是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方式,接受和认同西方的思想价值体系,从而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目的。

2.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社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进行社会选择时所做出的基本价值判断和道德衡量准则。坚持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潮向大学生鼓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使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金钱至上,以自我为中心,忽视集体和社会多数的利益和感受,造成在班集体活动立独行,集体参与意识不强,同学间关系冷漠。部分大学生在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下,造成了对亲情的冷漠,对社会不公平的抱怨,丧失了一个大学生应有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西方的社会思潮的渗透麻痹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对西方的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的本质认识不深刻,低估了其社会危害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

3.引发大学生形成的思想意识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和扩大了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完全建立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很容易陷入西方社会思潮的某些价值观中去,影响较大的就是虚无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但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而且完全否定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和优越性,实际上是认同西方的社会价值观,将本民族的历史看成是漆黑一片,毫无可取之处,造成盲目地崇拜国外的思想价值体系,片面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从大学生个体而言,往往容易生活在虚拟的、虚幻的世界中,他们根本不相信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从而否定了价值的合理性,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未来的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面对西方纷杂多样的社会思潮对学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与西方社会思潮的博弈中取得胜利,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当前高校必须要面对的新课题。为此,高校必须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从多个方面加以应对,积极构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指南。必须使大学生认识到的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才能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中迫使资产阶级做出一次又一次的让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具体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求大学生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要坚持在实践中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正确审视和分析西方社会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揭示其本质面貌,达到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目的。

2.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正确评价和对待西方社会思潮

对于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传播与影响,应充分发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堂途径真正了解西方社会思潮的发展与本质,结合其社会背景找出社会思潮理论发展的局限性。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和理论思想,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发展和时展的必然。教学中可以比较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的异同,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课堂互动,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与思想灌输,让学生养成自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自觉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3.积极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了解社会媒体的渠道多样化,接受教育的途径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单一的形式,互联网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第二课堂。依靠网上获取信息和学习社会知识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阵地,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利用新媒体,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比如开通第二课堂的微信、微博和QQ群等。利用这些新媒体向学生答疑解惑,让广大学生真正认清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发展背景和本质特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下的校园文化,用符合当代潮流的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使之与明辨西方社会思潮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从而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2-11-18(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周新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4-10-10

作者简介:赵和文(1967-),男,北京人,北京农学院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党委统战部部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从事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

ananalysisofSocialistCoreValues’Constructionintheinfluenceofwesternthoughts

ZHaoHewen

(theCpCorganizationDepartment,BeijingUniversityofagriculture,Beijing102206,China)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篇2

关键词普世价值高职学生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的热播,给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改变。我国当代的大学生有着积极健康的的主流价值观,但是在一些思潮广泛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没有明确的价值观,价值的取向更加多元化;没有明确的理想和信念,容易受到他人的蛊惑。面对着这些新的形势,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者要能够面对新的形势,积极转变观念,扩展工作的广度,加强思政工作的最本质功能。

1“普世价值”思潮的产生及其涵义

1.1“普世价值”思潮的产生

在20世纪的后半期,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带动全球经济的流通,各国之间的互动也逐渐增多,由此导致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出现了冲突,而且这些冲突日益凸显导致问题难以被解决。此时,国内外的学者希望从多变的境遇中找到统一的思想,找到大家都可以共同遵循的东西,这就产生了“普世价值”,并且这种思潮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也加入到“普世价值”思潮的讨论中来,围绕着民主、人权、自由、等概念,探究它们到底是否属于“普世价值”,或是能够成为“普世价值”。这些问题的讨论与国际的发展形势密不可分,当然也联系着我国的发展现状。①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有关“普世价值”思潮的讨论,我国的研究学家却没有达成一个共识,它还仅仅是一种西方政治的社会思潮。由于其发展的历程使“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被大家所熟知,就会给中国的广大学生造成思想价值观的错误认识,所以要思考相关对策,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正确看待“普世价值”思潮。

1.2“普世价值”思潮的涵义

“普世价值”,就是被全世界所有人都认同的一种永恒的价值观,但是它过于绝对。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广泛宣传“普世价值”,本质上还是想创造一种超出历史、阶级观念,让西方和民主社会主义深入人心,从而将价值观全球化,向我国灌输思想。因此,我国必须提高警惕,进一步研究“普世价值”思潮的本质,防止思潮的进一步泛滥。②

2“普世价值”思潮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

2.1“普世价值”思潮带来的冲击不可低估

高职院校的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冲击,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他们往往更容易动摇。所以说“普世价值”思潮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冲击,而且这种腐朽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是不可估量的。自从冷战过后,西方就对我国实施了“分化”,而且将主要对象对准我国的青年学生。他们采取低俗文化渗透,宣讲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让这些价值观麻痹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涉世不深,容易被这些假象和思想所迷惑。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普世价值”思潮的影响。

2.2疏导方针是有效应对“普世价值”思潮的必然选择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疏导方针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疏导就是指疏通和引导,通过疏通思想政治教育的言论,收集各种言论和与“普世价值”思潮有关的意见和观点;引导学生支持正确的思想,反对和抨击不正确的观点,并把他们引入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对于“普世价值”的产生背景和它的理论主张都需要以质疑的态度看待,这样“普世价值”思潮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才不会太深,才能让思政工作者以“深入浅出”的原则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社会思潮。

3“普世价值”思潮对高职院校学生影响的对策研究

3.1质疑“普世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要从根本上杜绝“普世价值”思潮,就要从抵制其理论开始,就是要打破已有的抽象理论,破坏其虚伪性,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认知到其本质。这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要做一些具体的、有阶级意义的分析,而不是抽象的讨论。由于“普世价值”思潮的坚持者认为“人性”是至关重要的,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却没有重视人在不同的社会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3.2剖析价值观的本质特征

在剖析价值观的本质特质时,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展开讨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价值”这样的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们要满足外界条件所形成的人物关系,是反映人和外界不同的本质根源。价值本身就是客观、主体和具有实践性的,要考虑其能否满足人类现有的时代特点。要考虑学生的根本需求,只想他们空谈“普世价值”并没有实际的价值,要从实际应用出发,才能有价值的体现。

3.3阐明“普世价值”思潮兴起的社会背景

要想高职院校的学生阐述:“普世价值”思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有着很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的。要将我国现处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分析清楚,这样才能查缺补漏,才能在精神文化层面有好的发展前景。考察“普世价值”思潮,一定不能脱离现实背景,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3.4揭露“普世价值”作为西方政治社会思潮的实质及危害

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壮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资产阶级就是要将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推向全世界,这也就是西方文明的特殊化,也是西方政治社会思潮的实质。大多数坚持“普世价值”的人认为,在“普世价值”思潮面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相同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他们看来,所谓思想解放就是要坚持“普世价值”,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创新方面,“普世价值”是最有用的标杆,这就是最大的危害。所以要从这些方面加强对“普世价值”思潮的研究。

因此,只有清醒地认识“普世价值”思潮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本质影响,了解西方就是想将“普世价值”作为思想嫁接的工具,破坏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已取得的领导地位,试图从政治体制上打乱我国的阵脚,改变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方向。所以说“普世价值”思潮已经不仅仅是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思政工作者在教导高职院校学生正确看待“普世价值”思潮问题时,要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分析,为学生深刻阐述思潮背后的、与利益和阶级相关的内容。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正确看待复杂的社会思潮,才能提高判断并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

基金项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般课题《“普世价值”思潮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研究》部分成果,课题编号:12SZ005

注释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篇3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1-0040-04

当前,对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不同程度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有很多,其中,新自由主义思潮就是给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严峻挑战、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巨大风险的最主要西方社会思潮。

一、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基本主张

自由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主流思想之一,在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考察自由主义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自由主义是以鼓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放任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政治社会思潮,其主要信条包括“自由至上说”、“有限政府论”、“多元与宽容”、“平等与正义”等。源于英国的古典自由主义所坚持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的信条在20世纪受到了约翰・凯恩斯等思想家的挑战。20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遭遇严重的社会危机,为解除社会危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对西方世界的经济、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一些思想家仍然坚持自由主义的基本信条,对“凯恩斯主义”提出质疑。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新自由主义逐渐形成,并在60、70年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在经济学领域,而且在政治学、社会决策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古典自由主义实现了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逐渐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性政治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当数哈耶克、弗里德曼。

新自由主义宣扬私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宣扬私有化是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基础;鼓吹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推行私有化;反对国家干预,要求限制国家权力,缩小国家机构,把政府的活动范围减到最小限度;反对社会福利,强调把国家对各个公民的强迫降低到最小限度。弗里德曼认为,只要充分发挥自由市场的作用,市场就可以自发地解决一切经济问题,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主要观点

新自由主义思潮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渐传入,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兴起。新自由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由西方传入中国。1998年,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越出学术界向社会传播,并且在同新左派的论战中迅速成为当代中国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思潮。1998年12月25日,上海大学朱学勤教授在大型报刊《南方周末》上发表了《1998,自由主义的言说》这篇文章。该文提出,90年代自由主义以知识分子学术思想为形式再度出现,认为1998年中国思想学术界最值得注意的景观之一,是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学理立场浮出水面。朱学勤教授给新自由主义下了一个定义:“自由主义首先是一种学理,然后是一种现实要求。它的哲学观是经验主义,与先验主义相对而立;它的历史观是试错演进理论,与各种形式的历史决定论相对而立;它的变革观是渐进主义的扩展演化,与激进主义的人为建构相对而立。它在经济上要求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相对而立;它在政治上要求代议制民主和法治,既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制,也反对多数人以‘公意’的名义实行群众;在伦理上它要求保障个人价值,认为各种价值化约到最后,个人不能化约、不能被牺牲为任何抽象目的的工具。”[1]

从学术理论上看,中国的新自由主义是西方舶来品,是以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特别是古典自由主义和当代新自由主义为理论来源。尽管中国新自由主义者赋予其一些新内容,但其主要观点和方法原则是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等西方学者确立的。中国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主张有:政治上,主张恢复被“打断”的自由主义传统,提出走“以英美为师”的老路,新自由主义者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主张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实行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和所谓的“直接选举”等,基本否定了中国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秉承的政治信念和道义基础;经济上,鼓吹“私有制优越论”,声称人间正道乃私有化,主张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倡导产权改革及在国有、集体经济领域实行私有化;文化上,主张发挥大众文化所具有的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要求实现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培育发展西方式精神文化,其实质就是要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引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路径选择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

首先,要让人们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年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历史的、具体的,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自由是在历史上发生并发展着的,不是自然而然具有的;任何自由都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不是孤立而存在的;任何自由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任何自由都是一定条件下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那种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的“绝对自由主义”、“放任自由主义”思想是完全错误的。

其次,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实际上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思潮、价值体系和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在本质上具有极强的阶级性,代表着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西方列强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其它第三世界国家输出新自由主义,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为了建立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新秩序,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政策服务的。一些秉承西方新自由主义衣钵的中国新自由主义者热衷于兜售已被西方政治化了新自由主义,他们的政治主张实质上是企图从根本上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否定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否定并改变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从而建立资本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他们的经济主张实质上是要取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否定并改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他们的文化主张的实质就是要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用资产阶级历史唯心主义的那一套理论体系来影响、主导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只要人民群众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实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的引领工作就会有力有效。

再次,要结合实际,引领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危害。当今新自由主义思潮对第三世界国家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影响和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事实表明,在新自由主义风行世界的30余年中,世界上20%的富人与另外20%的穷人的贫富差距增加了280%,而且世界上3个最富有的人的私人财产要超过48个穷国的总和[2]。在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亚洲、非洲特别是拉美一些国家,新自由主义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导致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日益加剧;新自由主义不仅难以医治其经济痼疾,反而导致此起彼伏的经济衰退、金融动荡,社会危机频频出现。2008年始自美国的金融海啸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全球性的大衰退,给世界各国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痛苦,其根本原因就是把自由主义奉为圭臬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经济、金融缺乏必要的监管。正如法国学者罗奈・勒努阿所论述的:“没有国家管理的市场将导致二元的、甚至四分五裂的社会,它不仅会埋葬市场经济,使市场成为万恶之源,而且还会使自由遭到毁灭。”[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自由主义的这种危害是清楚的,所以,他们主要将新自由主义的那套理论和政策主张用来对付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这股政治思潮严重干扰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若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进行有效引导,任其肆意传播,必然扰乱人们的思想,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严重危害。一旦新自由主义的某些基本主张形成气候,并在某些实践领域得以实施,那就会如邓小平所说的,“就会发生革命的问题”[4]2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有失败的风险,我国就有变成帝国主义的附庸、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的风险,整个社会就有陷入四分五裂状况的风险。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新自由主义不可能是中国改革的方向

要有效引领新自由主义思潮,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其作为整个社会的“价值硬核”统领社会意识活动。当前尤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体共同理想教育,以消解新自由主义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消极影响。首先,要在全社会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引领青年、人民群众认同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要让大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其次,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这是让人民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有效途径。要使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中国人民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主义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它不同于历史上那种体制僵化、民主缺失、生机缺乏的社会主义;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主义是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型并不影响社会主义的本质。可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有力引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重要途径。

要有效引领新自由主义思潮,还必须明确新自由主义不可能是中国改革的方向。邓小平曾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个优越性。没有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怎么实现啊?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5]邓小平还进一步做了深刻分析:“一旦中国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4]229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它“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6]。关于这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7]69他告诫全党,我们搞改革,搞市场经济,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否则就会走向资本主义,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但发展不起来,富强不起来,而且连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也保不住,势必变成帝国主义的附庸,变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7]69。以上这些深刻论述有力地论证了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不能成为我国改革的选项,对于我们正确引领新自由主义思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和引导

当前,我国的大众传媒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也是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主要传播载体。因此,要有力引领新自由主义思潮,必须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它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它们揭露新自由主义思潮的错误和危害的功能。

首先,党报党刊等社会主流媒体要强化有利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正确舆论导向。“舆论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8]所以,要使党报党刊、电视、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主流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大局,积极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舆论环境。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党报党刊等社会主流媒体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党的“五个不搞”的坚定主张,要在揭露、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错误观点、错误主张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进一步大力宣传党和人民群众在各条战线上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熟知、所理解、所认同。要使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善于捕捉、追踪和报道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牢牢掌握话语权,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社情民意,表达人民的心声,疏导民众情绪。各主流媒体要相互协作,相互推动,相互补充,形成引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舆论合力。

其次,加强互联网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它各种价值观念同时在网络上争夺同样的受众,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谁的网站办得好,质量高,谁的思想传播的针对性、时效性、艺术性强,谁的影响力就大,吸引力就强,效果就好。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阵地狭小,声音微弱,吸引力不强,那么,人们就很难接收到有关它的信息,就很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广泛认同,更谈不上以它来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因此,加强互联网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是正确有力引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党的各级理论建设、理论宣传、文化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互联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阵地建设,要承担起责任,并采取有效有力的措施,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阵地进行统一规划、科学管理;要建立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库,加强网上理论阵地的信息源建设,使网络阵地的内容既丰富又生动;要构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平台,鼓励各级政府、党报党刊、电视台、广播电台、通讯社、出版社以及其它文化机构进入网络,开办网站,尤其要加强名牌网站建设,增强网上意识形态斗争的攻防能力,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抢占网络阵地,扩大有关引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

(四)加强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预测

社会思潮的预测,就是对某种社会思潮进行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对其可能的运动轨迹及其在运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出符合社会思潮本身发展规律的预先估测。社会思潮的预测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预测社会思潮的萌生;二是预测当前的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就我们的论题来说,加强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预测,主要是预测新自由主义思潮未来发展趋势。为此,要对当前流行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重点研究、分析它的主要思想观点、表现形式、社会作用、基本特点、演变规律和社会能量等,把握它的本质,预测其可能的蔓延范围和速度以及它可能产生的负面或正面影响,以此为基础,研究应对之策,积极地及时地开展引领工作。另外,准确预测当前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趋势,还要求我们广泛收集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关社会思潮的资料,把所收集的资料和信息与当前的社会形势和环境联系起来分析,从而借鉴经验,吸取教训,预测当前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趋势。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引领新自由主义思潮,包含着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不能因为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某些错误主张而否定对“自由”这一基本价值的追求。对于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中的某些积极因素,我们主张有分析地借鉴,有批判地吸收。比如,新自由主义思潮要求限制国家权力、缩小国家机构的主张,对于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若能做到全面而客观地认识新自由主义思潮,那么,我们的引领工作就更具说服力,也就更有力有效。

参考文献:

[1]朱学勤.1998,自由主义的言说[n].南方周末.1998-12-25.

[2]本刊记者.“国家兴衰与马克思主义”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5):95.

[3]勒努阿.没有国家的市场?[J].国外理论动态,1992(41):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63.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7].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4.

toUnderstandandGuidethenewLiberalismideologyaccurately

DinGXiangyan

(YulinnormalUniversityYulinGuangxi537000)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篇4

关键词:社会思潮;高校贫困生;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高校贫困生与外界接触的渠道呈现出多样性、现代化、灵活性、便捷性等特点,这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随着一些消极的社会思潮涌入,不可避免地给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影响高校贫困生的主要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群众利益和要求的,以某种理论为主导和依据,并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且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的思想潮流[1]。

常见的社会思潮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全球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焦凤梅副教授曾经就前九种思潮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这些思潮熟悉程度的排序前四位依次是拜金主义83.41%、个人主义75.19%、民族主义66.81%、民主社会主义64.47%。这个结果与佘双好教授所做的调研结果基本一致[2]。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陶倩教授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总体上对社会思潮的知晓度较低,但对于社会思潮的赞同度较高”。他们大多是在不了解社会思潮实际内涵的前提下,自我建构起自己认可的社会思潮[3]。

为此,社会思潮对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过程将会产生的各种影响不容小觑。

二、主要社会思潮对高校贫困生的负面影响

1.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mammonism)是一种金钱至上的社会思潮,盲目强调金钱的重要性,将金钱作为衡量人生幸福的标准,被认为起源于资本主义鼓励人类追求自我利益的思想主张。然而金钱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恰恰正是他们最缺乏的。在拜金主义的不良影响下,贫困生容易陷入以下思想误区:害怕面对毕业就失业的困境,认为读书无用,选择中途辍学外出打工挣钱;过于在乎金钱,日常生活容易斤斤计较,与同学相处不融洽、不和谐;近年来国家和各个高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然而正因为物质上的帮助充满了诱惑力,每年进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过程中,总有学生会因没被认定为贫困生,无法获得相应的物质帮扶而纠结甚至愤愤不平等。这种思潮的泛滥,容易引发学生失去荣辱的辨别能力,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Hedonism)又称为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sm),起源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把一切能够引起自身各种感官快乐的刺激作为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的,为享受物质和肉体上的快乐,不惜牺牲一切。这种思潮容易让贫困生偏离原有的艰苦奋斗的生活状态,将获得的资助,不是用于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素质,而是用于追求过分的奢侈品,满足个人虚荣心。更为严重者为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唯利是图,崇尚不劳而获,放弃尊严、背弃社会道德,想方设法通过偷窃,甚至出卖肉体等非法手段换来物质上的享受,危害极大。

3.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pragmatism)派生于希腊词πραγμα(行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成为20世纪美国的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以实用、功利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讲求实效,追求个人目标实现的一种思潮[4],容易让贫困生形成功利心理,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才会去做,不愿吃亏,缺乏牺牲精神;自己喜欢或是个人认为对自己有用的课程才会去上,随意旷课;认为没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不参加,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4.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体系,最终目的是利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贫困生会过于自我,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个人,忽略自己对别人或是集体的影响,我行我素,只会一味地索取而缺乏感恩意识,不合群,容易被孤立,久而久之甚至会演变成更为复杂的心理问题。

5.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并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一种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绝对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自由应该是在允许范围内的自由,而不是绝对的自由。新自由主义这种思潮的潜入,会使贫困生在意识层面上,忽视法律法规的约束,把学校当作绝对自由的天堂,做事随心所欲,不顾后果,为学校的正常秩序带来隐患。

三、弱化社会思潮对高校贫困生负面影响的对策

1.切实提高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始终是应对各种社会思潮挑战的重要堡垒,切实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领悟,并积极引导贫困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学会用正确的观点鉴别和剖析各种社会思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达到这个目标,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教条式的课堂教学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创新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刻不容缓。

2.努力营造简朴务实的和谐校园氛围

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强调内因的同时,不能忽略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为此,弱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的不良影响,弘扬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为贫困生构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型的和谐校园尤为重要。应系统有序地开展各种相关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健康校园文化的积极导向功能和行为监督功能,让贫困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熏陶。

3.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为创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和载体提供了可能,如: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并结合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观后感交流;针对各种贫困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微博、微信、QQ群空间、专题网站等学生网络常驻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讨论,并积极加以引导;把握契机,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建立防御监督机制,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干预和疏导,将这种负面影响扼杀在摇篮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加强学科渗透,理论和实际相融合、直接与间接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从思想源头上防微杜渐,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7.

[2]焦凤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11(8):13―15.

[3]陶倩,鲍建竹,陈海青.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1):25―31.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篇5

古典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备实质的体现,部分文学家将古典主义看做是独特的文学创作方法,逐步寻找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对此做以下分析:

1、现代文学中古典主义思潮的构建背景

现代文学中构建古典主义思潮的过程中,周作人和胡适虽然未正视古典主义的存在,但其对古典主义的思想恰好正面、客观的展示了古典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背景,其认为古典主义的发展是中国文学自然发展的结果,在中国现代的文学运行中,基本同属于文艺复兴,只是缺乏自觉性和实质的划分点,导致新、旧文学同期出现,而此时古典文学已经在现代文学中存在,仍旧没有被大众普遍接受,例如:胡适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走向》演说中,已经重点表明中国文学的理性变化,表示中国文学正在发生典范性的变化,逐渐代替传统、老旧的思想,而且暗示在新旧文学共存的转折时期,旧文学会逐渐被新文学代替。所以,胡适的思想虽未正面明确中国现代文学中古典文学的发展,也为提倡古典文学的思潮,但是实质上解析了古典文学发展的必然,为古典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际背景。

2、古典主义在现代文学中的成熟状态

由于京派文学的出现,推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走向成熟。京派文学中,提倡和谐和理性,诠释古典主义的内涵,因为和谐是古典主义精神层面的表现,同样也是京派文学所追求的文学状态,针对京派文学进行研究,可发现其中大部分思想以及文学内涵与古典文学思潮存在关联性,古典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成熟发展中,作家孙犁更是推进现代文学的成熟,其创作的《耕堂杂文》偏重性的体现古典主义,文中强调了精神、人性与理念,最深层次的体现古典主义内涵。所以,以作家孙犁为主要标志,表明古典主义思潮逐步确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多体现古典主义思潮的作品被创造出来。

3、古典主义在现代文学中的基础奠定

古典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逐渐深化,后期现代文学的发展更是奠定古典主义的基础。例如:白春超在《古典主义与现代中国文学》中提到古典主义思潮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价值,综合观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对古典主义重新归纳,既体现古典主义的一脉相承,又体现古典主义现代化的特性,为古典主义“现代化的理性”发展提供方向,进而将古典主义中的感情因素与理性因素,放置在平衡发展的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现代文学家对古典主义的正确认知。

二、结束语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篇6

我国最早提出“社会思潮”这一概念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梁启超,他在1902年的《论时代思潮》一文中指出:“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后人在此研究基础上对社会思潮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拓展。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社会思潮可以如下定义: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当前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成熟阶段,实现人生价值是他们最强烈的愿望。但是由于他们思想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容易陷入价值选择的困境,不时会出现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失落感和迷茫情绪,而社会思潮的传播恰恰为迷茫中的大学生提供了某种解决现实问题的参考。

进步的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正确的方法、积极的心态、昂扬的精神去观察社会、探索人生,去确立人生价值选择,从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巩固和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思潮则往往诱导大学生迷失正确的价值观方向,使大学生出现思想混乱、精神颓废,甚至出现的行为,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认真研究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适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弘扬其积极影响,抵御其负面影响,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思潮也异常活跃,这其中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思潮:个人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等。

(一)个人主义思潮

个人主义思潮,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它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和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是平等的。个人主义思潮所倡导的人人平等,个性自由解放等等,凸显人的尊严、价值,具有积极作用,其主张具有合理性:它有利于推进中国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它还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但是,个人主义任其发展,则会演变为极端个人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由于受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家庭独身子女的优越感的影响,极端的个人主义在这些90后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受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当代90后的大学生常常以个性自居,不愿参加班级活动和校园活动,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的他们更谈不上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这对他们日后走入社会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自由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思潮起源于西方,是以鼓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复苏,并转化为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主张照搬西方的经济和政治模式,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和所谓的“直接选举”。自由主义对封建专制主义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对社会主义则是一种倒退。自由主义的某些主张和措施,有值得借鉴之处,但不能照抄、照搬。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分不清是非,迷失方向,跟着错误思潮跑;有的大学生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想干,什么都无所谓,无责任意识;有的大学生喜欢把党内个体事件进行无限制放大,最终上升到对现有政治体制的不满。

(三)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是以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强烈而执著的情感为基础,进而希望它发展、强大的心理状态。在这一心理状态前提下,民族主义倾向于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或实际运动,它不惜损害剥夺他民族的权益来满足自身的贪欲。民族主义善于利用“民族”这一特殊的切入口,蛊惑和煽动起民众的狭隘偏执,将其引向盲从与疯狂。从本质上讲,无论哪种类型的民族主义,都是一种集体利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支援的国际主义的民族观,是根本对立的。过度渲染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较易煽动大学生的情绪,并能引起大学生群体行为,例如大学生游行和集会活动,成为学生运动的催化剂。正是民族主义思潮这样的特殊作用,使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来达到别有用心的目的。

(四)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思潮,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该思潮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新的消费品,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快乐。消费已不再看作一种手段,而看成目的本身,为消费而消费。我们不否认对于金钱的认可,因为在人类历史上有了金钱就有了对金钱的崇拜,但是消费主义的社会思潮却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消费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用父母辛苦劳作挣来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在消费上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一味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有的甚至因此负债累累。近期武汉几千名大学生纷纷贷款买iphone手机便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

三、因势利导,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

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青年学生之所以会被各种思潮所迷惑和影响,很大原因在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是父辈的东西,离我们很遥远,从内心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不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看待问题。在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一直停留在文件上,如在政治理论教师的配备上,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比例相对不足,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等。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效果,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进展、新成果及时解答学生疑惑,用大量的真实事例、真实数据、真实图片代替传统的说教,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改变感受社会进步。努力对当前亟需进行理论引导或说明的突出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

(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积极发挥学习实践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发挥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月等的作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和群众开展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参与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摒弃传统说教,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教育、案例教育和双向互动等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在互联网开辟“我眼中的核心价值观”讨论专栏,通过身边和社会上一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对“中国梦”的宣传和解读,引导学生实现“中国梦”和“个人梦”的统一

如何宣传和解读“中国梦”,引导学生在认识上实现“中国梦”和“个人梦”的统一,是广大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中,我们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要积极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征文大赛和主题演讲活动,围绕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广泛发动广大学生讲述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用文章记录和表达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树立以实干兴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组织开展“放飞梦想励志青春”青春励志电影展播、青春励志书籍推荐、青春励志歌曲传唱等活动,高校应联合其他部门,积极向学生推荐爱国主义影片和优秀励志图书。要积极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开展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农村、深入一线,采撷征集有代表性的“百姓梦想”。要认真组织、精心筹划,在广大学生中开展“最美中国”主题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同时,大力培育选树学生先进典型,传播放大立德树人的正能量,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在“中国梦”的宣传和解读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梦”,正确认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统一。

(四)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正确的舆论导向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篇7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特质。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点的阐述,揭示了其作为社会思潮引领者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客观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现实意义,并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文化的具体对策,从而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包容多样,尊重差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可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新时期党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建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社会文明,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同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具有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的功能,是由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决定的。

1.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由其体系、内容以及功能的科学性决定的。从体系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同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的基本要求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规范有机结合起来,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从内容上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严密而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蕴涵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价值理念,能够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功能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整合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2.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提出了现实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引领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具有创新性特质。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创新精神作为发展动力,并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各种社会思潮面前,能够充分反映时展趋势,始终具有正确引领历史发展的主动性,是人民面向未来不断开拓进取的主心骨。

3.具有主导性和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性和包容性的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不是要否定社会思潮的多样性,而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在所难免。意识形态越复杂,越需要核心价值来进行主导;社会思潮越多样化,就越需要核心价值来引导和统领。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关系,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主导地位,又要积极面对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建构一个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具有自身的先进特质外,还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基础做后盾。“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维护政治经济制度合法性的思想基础,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得到雄厚物质基础的有力支撑和政治法律制度的积极维护。有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基础做后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必要性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思潮是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实践表明,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然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这就是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党、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共同的思想基础,能够使人们在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基础上团结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要靠理想,二要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强调的就是要加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是无法避免的,必须要对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积极引导。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整合社会各层面思想意识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促使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这些新的阶层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阶层的分化随之打破了传统的利益格局,而新的利益格局还处在初步形成的过程中。同时,社会各阶层的心理都处在动态发展中,对未来既充满了担忧又充满了期待,期待社会变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需要对不同层面的思想意识加以整合和引领,形成既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又体现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统一思想意识与行为,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发展所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整合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意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成员对改革开放的价值认同,使社会各个阶层在意识形态中都能得到归属感,从而不断扩大社会的思想共识,凝聚建设力量,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思潮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和谐文化,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和谐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和谐文化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不断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文化的主要对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文化,需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提供保障,以使得社会思潮的引领取得良好效果。

1.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和感染力。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增强干部群众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坚定性,增强党的思想工作的创造力和感染力。要强化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和政策咨询的作用,使其发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的作用。二是推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群众思想中存在的疑惑作出解答。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和方法,使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还应采用深入实际调查、召开座谈会、组织开展宣讲等形式,更多地与群众实行面对面,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解答,推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引领工作提供政治保障。加强党的领导,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保障。要把党员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和先进性教育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经常化,使共产党员在工作中不断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到全社会的表率作用;要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不断提升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和地位,使人民群众真正认可共产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模范作用,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更好效果;还要在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把党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领导工作落到实处。

3.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引领工作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能体现政治领导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更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所以不能动摇其主体地位。不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成为无本之木。要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只有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真正优越性。要加强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其引领社会思潮的物质基础,从而有效遏制并消除各种错误思潮。

4.把引领社会思潮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相结合,增强其引领的亲和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要解决与社会思潮相关的利益问题。所以,要从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群众利益问题入手,注重人文关怀,把教育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结合在一起,把人文关怀,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群众利益,重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治安、食品医药安全、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工作,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幸福和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通过不断解决民生问题,使人们从思想上认同党的领导,主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正确方向。

5.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过程中。一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内容。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地开展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社会教育活动,向人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及时总结先进典型等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二是在国民教育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中。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次地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是用高水平的文艺精品向人们展示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真善美,运用各类文艺作品生动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过潜移默化,渗透到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之中,逐步成为习惯和传统。

参考文献

[1]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22页.

[2]李红军,崔志胜.四个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点再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7卷,第1期,41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537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63页.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4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23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前言

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期间,引起全球化热点思潮的交叉碰撞风波,包括民主社会主义。拜金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等内容,对于大学生群体世界观和人生理想发展成就科学筛选产生严重干扰效应。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内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有理由进行接连不断时事政策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解析不同阶段社会思潮冲击背景结构形态,令学生自身获取适当感悟,并能够在今后多元发展机制中寻找专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发挥最合理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技术应用绩效,最终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景拓展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于当代大学生素质形态影响结果论述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社会思潮正反向影响效应关注模式上存在严重差异现象,尤其随着大学生群体视野和思维不断开阔,使得错误思潮在大学生思想道德规范成果上产生强烈冲击反应,具体表现在这类群体标准价值观、人生观选择层面之上。大学生由于特殊生理和心理原因,处于人生高度完善阶段之中,同时又对社会内部反向思想内容产生好奇心理,因为自身在社会思潮本质上难以精准掌控,经常会陷入蛊惑性思潮之中而无法实现抽离,包括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等在内,如若高校既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做出适应性引导,就会令大学生三观困惑问题更加深刻,对于后期任何创新教育内容难以消化吸收,相信日后在固定职务拓展上也不会有何优秀成果。按照客观层面审视,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于我国时下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高校主导控制地位产生一定程度的消解,而高校实施思政教育核心动机指标在于塑造理想状态的大学生素质形态,为我国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主导价值地位稳固奠定深刻适应基础。但是目前社会思潮多样且全面泛滥,并且逐渐吞噬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功效,在思维模式上全面朝着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靠拢,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批判性理解上产生混淆结果,随意放任不管便会慢慢陷入西方文化霸权陷阱之中难以自拔。

二、高校完善思政课程教学对社会思潮合理回应功能的现实意义研究

针对当下不同社会思潮模式进行有机回应,相对有助于高校进行内部思政课程引导机制改革,尤其在日渐汹涌的社会思潮交错空间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经过主体政治渠道延展过后,会主动依照现实变化结果探析全新应对策略,不然既定思政指导工作就会丧失时代感和长久生命延续能力。现当教师在进行高校思政教学期间主动规避最新社会思潮客观评析环节,不但会令特定课程教学实效脱离这类群体实际需求,同时会令整体课程教学堕入无的放矢的学说危机情境之中。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既定社会思潮客观评析与正常对话能力

目前高校进行内部思政课程教学引导模式整改期间,注重外部理论灌输状况,同时结合主体素质形态解析和实际问题应对手段,将固化思政教育被动局面分解开来。在教师示范性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升学生自我行为检验水准,培养其随时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基础立场和方法鉴别社会思潮;必要时分小组讨论内部错误分布位置和危害结果,保证个体困惑问题的全面解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抵制社会思潮干扰的免疫能力,借此提升大学生不同社会思潮交流和分析对话技巧。

(二)有助于稳定高校思政课程教师队伍高度发展效率

经过教育对象和客观思潮对立形势影响,使得高校固定思政课程教师队伍产生系统性变化,为了有效适应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主动划清与消极社会思潮交接界限,时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标准,特别是在高校青年思政课程教师面临各类社会思潮侵袭背景下,应该时刻净化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空间。实际上目前现代化思潮内容主要借助网络信息结构在高校内部广泛传播,由此便可清晰判定,积极令社会思潮纳入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空间之内,将会有助于有效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实力,保证后期对学生群体素质整改成就前景。

三、高校思政课程对于不同社会思潮合理改革与创新承接的特定手段解析

结合当前不同社会思潮在高校内部渗透状况和广泛影响特征等问题加以客观验证,全面关注应对思潮冲击的内容要素,此时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活动需要适当克制传统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利用思政教育奠定主体选择方式和认同观念,实现认同论点转变目标,并且在教学创新方式上有效适应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隐患。

(一)教育理念科学革新

高校党委在抓好科研、教学的同时,必须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在建设学习型政党时,应当始终把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引领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必要情况下应当在宣传部设立专门研究引导社会思潮的机构,能够经常给学校党委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思潮的信息和引领社会思潮的建议,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识别、引领社会思潮方面的素质。尤其结合传统思政课程灌输角度观察解析,教师基本上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忽视,在课程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上过分加以强调,使得学生长期深陷阴暗教学环境之中丧失跟进动力,而消极形态的思潮便借助人员主体价值和情感体验强调模式俘获人心,在某类层面上直接击中高校思政教育的软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队伍建设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结合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晴雨表”,辅导员作为和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对社会思潮及其对青年的影响感受最深,但是由于自身所学专业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辅导员中能够敏锐识别、科学分析社会思潮的并不多,所以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政课教师建设相结合。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篇9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作为一种反映社会存在的特殊意识形态,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反映特定阶级、阶层及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情感需求、思想愿望及政治经济情况,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且有某种社会理论指导的对社会生活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潮流、思想流派及思想趋势,其本质是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大众心理、民众观念、思想理论、学术文化观点和实践在社会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作为社会生活、社会变迁的判断标准之一,社会思潮通过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施加影响而促使其生活态度、生活理念、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以达到调本文由收集整理控、改造及引导社会存在的目的。目前,我国社会各种思潮总体上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社会思潮复杂多样,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时期,而以资本主义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获得强势地位,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思潮在我国获得传播和蔓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内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再加上中国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更加密切以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的文化扩张、思想渗透、文化殖民,中国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在此情况下获得产生和发展,复杂化和多样化更加凸显。国内民众在宽松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及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也越发自由化和多元化。但由于理论主张、分析角度、研究关注点的迥异,国内社会思潮既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哲学等领域,也与文化、历史、伦理、宗教、生态等内容密切相关,但总体上这些思潮可分为主流社会思潮、非主流社会思潮及反主流社会思潮三种类型。①

社会思潮之所以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不仅是由于信息技术、网络的采用而促使思想文化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是由于我国社会进程的加速发展催生较多一时难以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吸收、消化的众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最重要的是由于:社会变迁而导致群众的现实利益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的利益集团与社会阶层,而为维护自己或本阶级的既得利益、价值判断及情感认同,使之免遭冲击、震荡,从企业家、国企管理精英、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离休干部至下层、普通底层民众,其均按照自己的生活理念、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对某些特定思想观念与价值自然产生亲和感,而对另外一些思想观念与价值自然产生排斥感,在此情况下,不同的社会思潮就会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遇到自己的追随者或反对者,而随着传媒与网络空间的迅速扩大、相对宽松的文化气氛的形成,其不断获得滋育、传播、交流、碰撞甚至分化、整合及重生。②

当前国内各种社会思潮形形色色、各式各样、对错混杂,异常活跃,表现出空前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这些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社会群体利益、要求的思潮为争夺话语权进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均非常注重在尽可能地坚持自身核心思想和特定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思潮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充实自己和完善自己。如民族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文化保守主义三者在某些问题上持有相近、相似甚至相同的立场,三者有逐渐融合之趋势,而新自由主义也开始借鉴民族主义的一些优点和长处来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因此可以说:不同社会思潮之间既相互撞击、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斗争,又相互作用、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甚至相互重叠、相互交叉。尤其是在某些纯学术的研究领域,社会思潮之间多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特点和趋势更加凸显。

当然,社会思潮往往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形成和传播,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有些社会思潮或将被另外的社会思潮所代替,或在与另外的社会思潮进行对立、互动、激荡的过程中“改头换面”为另外一种思潮,或将暂时消退等待时机再次“浮出”,显现出潮来潮退、潮起潮落的典型现象。国内很多社会思潮源于国外思潮,且常常在此影响下形成和发展,有的甚至直接通过国外移植而来,与国外思潮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包括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在内的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各种事件之后,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思潮更是对世界产生强大冲击,而包括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经济私有化思潮在内的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更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通过各种活动广泛传播和蔓延,与国内土生土长的愚昧迷信思潮、保守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等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甚至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在此背景下,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同时呈现出本土性和外来性的双重特征。

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传播内容更加平民化

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环境中的民众利益、要求,是民众评价的现实表现形式。为在社会矛盾深刻尖锐、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更好地代表、维护本阶级、阶层或其他民众、团体的利益,不同社会思潮相互之间为争夺话语权和影响力必然不断竞争,而这又客观上促使传播途径的多样化。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在传播和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著书、学术讨论等方式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以争夺文化思想阵地、社会舆论阵地的主导权和支配权,扩大自己的群众、社会心理基础,进而巩固、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最终影响政府现实政策的制定、实施。书刊、电视是这段时期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媒介,其自然亦是国内各种社会思潮争夺主导权、控制权及话语权的重要阵地。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种高科技、信息通讯工具逐渐普及和广泛运用,国内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碰撞、争论比以往更加激烈,其除继续依靠、报刊、大学讲坛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播和抢占话语权以及争夺思想舆论阵地的主导权之外,往往依靠互联网、手机短信等高科技、信息化方式增加传播渠道、拓展传播途径及扩大传播范围,而互联网和电视媒体逐渐成为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传播其思想和争夺话语权的重要工具。但无论是在哪个时期,大学总是社会思潮的发酵升温地,大学讲坛、论坛在社会思潮的主导权、控制权及话语权争夺战中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某种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常常通过作报告、作讲演、写文章、出版书籍、办网站、开辟论坛等各种机会、方式,积极宣传其所代表的该社会思潮,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力图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观点。③

为更有效地争夺社会变革的指导话语权和影响国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各种社会思潮除依靠集图像、声音、文字、行为于一体的高科技传播手段之外,还在内容、形式方面力求更加与平民百姓的现实生活实际相贴近,接近与普通百姓的距离,积极介入包括腐败、贫富差距、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在内的与群众日常生活利益密切相连的公共、社会热点领域,阐述观点和开展讨论甚至辩论,期间各种思潮常常打着平民百姓“代言人”的旗号,紧抓其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表见解,选择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为陷入思想困惑、生活困难的平民百姓出谋划策,力图使自己的声音“最响亮最动听甚至最感人”,甚至在语言表达上趋向“煽情化”,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吸引群众的注意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进而说服其认可、接受自己的观点。

近年来,包括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新权威主义甚至殖民文化主义、保守主义、经济私有化在内的很多社会思潮都采用这种“煽情化”的传播“策略”向群众宣扬自身理论的优越性和公正性,以吸纳民间和作为社会思潮发酵升温大学的力量,这甚至成为其与主流的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和阵地的最重要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各种社会思潮虽在传播内容上力求平民化,但这绝不意味着其在本质上也平民化。绝大多数的社会思潮本质上所体现的往往是掌握着其知识形态的精英们对社会整体的理性设计与统治欲望,反应的是精英们的价值意志霸权,而其所主张与宣扬的话语体系也常常是那些掌握特定知识与话语权力者的理性、意志与愿望,实现的是特定群体的社会利益。④

为拓展群众基础,更加具有实践性,而群众价值取向越来越利益化

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社会思潮与社会、群众生活的联系性不是很强,对现实利益的关注也往往是间接的、次要的,总体上主要集中在抽象的学术思想方面,仅仅在文化学术领域发挥影响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之后,利益问题特别是经济、政治利益问题陆续成为社会民众最主要、最关注甚至最重视的社会问题,而正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实针对性不断增强,与现实利益密切相关。

在此情况下,国内各种社会思潮渐渐移向对现实具体问题的关注,以体现自身特性的风格和思路,试图从不同视角探讨现实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不仅逐渐增加对社会、民生等相关问题的讨论,而且制度层面的、可操作的问题也成为其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当代社会思潮大都力争影响政府决策,而不再仅仅是“拥护道德或政治义务的伟大签名者。”⑤

民众作为潮流的主体,其传播某种社会思潮的利益动机更加明显。以往社会思潮的传播主体仅限于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知识精英及大学生,但目前社会思潮的参与者已不限于知识分子。不同思潮反映不同群体主体、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诉求,而在各种社会思潮常常提出针对群众现实利益的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背景下,国内群众是否接受某一思潮的判断标准也不再仅仅取决于过去的在思想上其是否认同该思潮,而是参杂、混合着更多的利益因素,取决于该社会思潮与现实利益相关度的高低,即某种具体社会思潮的接受者、传播者及其他参与者是否支持某种社会思潮主要取决于该思潮是否能合乎自身的利益,是否能给自身带来更多的现实利益。同时,学者们的理论工作不断增强民众的维权意识,民众常常通过某种社会思潮向相关部门更加大胆、直白地表达其利益诉求。

进步与倒退并存,表现出多元性、混合性的特征

社会思潮因自身特性和历史发展常存在正向和负向关系,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⑥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潮在内的总体上呈现积极、进步、健康向上的众多社会思潮,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当今国内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但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不仅促使人们的思想活动日益呈现出差异性和多变性,而且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选择性越来越强,造成社会思潮逐步多元化和日益复杂化,正确思潮与错误思潮相互交织,进步思潮和倒退思潮同时并存,积极思潮与消极思潮相互激荡,多元的社会结构和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包括新自由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功利主义思潮在内的某些负面社会思潮提供了产生的客观环境。正确、积极、进步的社会思潮与错误、消极、倒退的社会思潮之间相互对立、互动、消长,活跃于社会思想上层建筑之中,影响着国内民众的思想和判断。

首先,很多国内社会思潮对于开阔青年学生视野、活跃青年学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篇10

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式的综合表现,其根源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存在状况。目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但是,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存在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当下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和价值取向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日渐深化,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多方面的复杂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评价标准,阐明这些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论基础,把握其思想实质,揭示其消极影响,从而对其有所鉴别、有所判断。

一、西方主要社会思潮的基本观点及本质特征

当前,有三种主要的西方社会思潮特别值得我们警惕,这就是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基本观点及其消极影响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潮,最早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它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其基本观点是:在经济理论方面,极力否认公有制,大力宣扬私有化;在政治理论方面,极力否定国家干预,大力宣扬自由化;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极力否定社会主义,大力宣扬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不可否认,新自由主义对解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危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却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造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新的矛盾和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拉美、东南亚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蔓延开来。中国虽然没有遭受新自由主义的严重影响,但是,在很多方面也出现了新自由主义的倾向,并且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危害性。如,新自由主义者奉行个人利益至上原则,宣扬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主张在经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与西方“全面接轨”。我们必须认清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它是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经济范式、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及其消极影响

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盛行的资本主义改良主义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但是它真正被人们所关注,是在1991年之后。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蔓延开来,并呈现出泛滥的趋势,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引起轰动。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在指导思想上主张多元化,排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政治上鼓吹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否定工人阶级领导;经济上主张混合所有制,否认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上极力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把社会主义仅仅看成是一种道德需要,鼓吹用价值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它标榜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不偏不倚、貌似中立的立场,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实质上,民主社会主义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反对社会主义,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其本质上还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及其消极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与20世纪初以陈序经和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同一衣钵、相互呼应的错误思潮。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全盘西化”论逐渐受到抑制。但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我们党拨乱反正、转入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在西方反共势力企图“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制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失败论”、“死亡论”和“终结论”的国际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又开始在中国沉渣泛起。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开始有所抬头。究其实质,历史虚无主义并非“虚无”以往的所有历史,而是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肆意歪曲历史。它否定和贬低革命,歌颂改良。宣扬革命是一种单纯的破坏力量,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指责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应“告别革命”,走向改良;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夸大错误与挫折,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竭力美化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对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加以颂扬,评功摆好。

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大学校园是当下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积极的影响而言,主要表现在:上述社会思潮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领域从多个视角予以关注,内容广泛,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助于促使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然而,比较而言,上述社会思潮对在校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更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意识的混乱,动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我们肯定社会意识的多样性,接受不同国家之间的思想文化相互吸纳、融合,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拥护指导思想多元化。西方社会思潮宣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等错误言论,借用民主、自由、人权等在意识形态中不断渗透,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地位,使得一些学生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继而信仰迷失,形成信仰多元化的倾向。

(二)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但随着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入,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述社会思潮乘虚而入,削弱了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增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困惑和质疑。部分大学生因受民主社会主义的迷惑,对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不足,认为在中国应该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模糊认识、迷茫心态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动摇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的决心。对此,我们必须揭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本质,吸取苏联历史教训,把握动向,及时疏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而历史虚无主义则抽取历史某一片段,片面地加以歪曲、否定、虚无,使学生对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产生质疑,对近现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产生质疑,消解民族特性,损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消解了部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导致其价值取向发生偏移

新自由主义思潮所强调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和自由至上论,向大学生推销“舍我其谁”、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资本主义意识,助长了某些学生盲目追求自身发展,损人利己、自由放纵的反集体主义倾向,同学关系冷漠,集体参与意识不强,更有甚者将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看成是唱高调、走形式、虚伪的表现,传统的以他人为重、奉献精神则备受冷落,等等。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原有价值观的失衡,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发生了错位和扭曲。

显而易见,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心灵、意识、健康成长有着侵蚀的作用,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对已有信仰产生怀疑,甚至全盘加以否定,而崇尚西化。更需警惕的是,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加之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容易受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拨和利用而产生过激的、非理性的行为,成为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如果这种消极影响通过大学生进而辐射到整个社会,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三、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上三种主要的西方社会思潮都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不同反映形式。资产阶级把自己的价值观看作是唯一的、普世的价值观,并以文化渗透甚至是武力传播的方式向世界推行。高等院校则是西方敌对势力向我国渗透、推销的重要目标,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对此,我们绝不能放松警惕。

当前,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引导,从多个方面加以应对,以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要高扬主旋律,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校园思想文化氛围

高校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活动,坚定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的信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另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净化思想,进而达到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的目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集中表述,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升和凝练。该表述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践行,能够有效地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师肩负着释疑解惑的责任,对学生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必须加以引导,尤其要澄清学生在价值观上的困惑、模糊认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断提高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能力。通过主渠道教育使学生明确:在当今时代,提倡什么价值观,反对什么价值观,倡导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从而使之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更加理性地把握人生方向,端正价值追求,实践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