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十篇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十篇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30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篇1

关键词:艺术中专、语文教育、意义

当今,随着我国艺术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艺术工作者地位不断升高,国家对提高艺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更高层次的艺术类人才越来越重视。促使我国艺术类专业学府如雨后春笋般激增,目前艺术类学生规模非常庞大。而语文作为艺术学校文化课教育学习中的基础性学科,是艺术学校文化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艺术学校学生文学素养与语文技能的好坏,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未来艺术骨干的文化层次与精神面貌,甚而关系到我国艺术事业能否更好的发展与建设等问题。具体而言,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如下三大方面:

一、对学生目前的意义

当今艺术中专学校等同于传统教育体制下的高级中学,学生毕业后自愿参加高考,升入高等艺术院校深造学习,或直接就业。而艺术生高考与普通高中生高考有所差异,艺术生需要参加两次考试,首先参加高等艺术类院校的专业课考试,专业课考试合格后,取得文化课考试资格,再与高中毕业生一同参加高考。如所考取文化课成绩符合考生所在省份的艺术类最低录取分数线,同时符合报考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则可顺利升学深造。

而在近些年的艺术类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中,艺术考生因文化课成绩未达到最低录取分数线,而遗憾落榜的例子屡见不鲜。许多专业优秀的考生,都因为文化课成绩的缘故而与大学挥之交臂,高等艺术类院校的一些教师也为此深感惋惜。但即使考生在艺术专业课加试中名列前茅,若文化课分数未达到艺术类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也会被广大高校拒之门外。不难发现,高校目前对艺术类学生文化课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艺术中专学生来说,每天忙于专业课的训练,相对与普通中学学生来讲文化课学习时间相对较少。而语文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的精华,是我们的母语。艺校学生学习起来,要比学习数理化英语等课程容易很多,是艺术类考生在高考中抓分的关键。艺术中专语文教育的好坏,对艺术中专毕业生的升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艺术学校学生加强语文教育的学习,迫在眉睫。

二、对学生未来的意义

2007与2011年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使得大学生就业变得异常困难,高学历者越来越多,不仅本科生遍地都是,甚至连硕士都变得不再抢手。艺术中专毕业生是通过系统专业训练出来的专业型人才,大多通过高考升入高等艺术院校,小部分进入专业性艺术团体、文化事业单位或业余艺术学校任教。单就教师这一职业而言,艺术中专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在社会中本应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而在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在某种状态下,还不如“半路出家”的半专业教师占就业优势。因为教师这一职业要求特殊,教师的专业性不是衡量一个教师好坏的标准,教师更重要的是自身修养与文化内涵。而由于艺术中专毕业生语文素养与文化水平的严重不足,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学校对其望而却步,认可选择专业性较弱,但文化内涵相对丰富的非专业出身的教师。对于艺术中专毕业生来讲,升入大学也会有毕业的那一天,进入艺术团工作也会有退役的那一天,然而在当今这种优胜劣汰社会中,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单位对员工的岗位要求都非常全面。目前看来,只有具备语文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的高素质艺术人才方有竞争能力。同时,作为艺术工作者,艺术中专毕业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研究艺术理论,从事文艺创作以及艺术教育等工作时,都需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这关系到他们的工作能力、未来的发展前途等大问题。

三、对国家、社会的意义

有学者明确指出,中等艺校“艺术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文化事业的未来发展。”首先,艺术人才的文化底蕴,关系到我国未来艺术骨干的精神面貌。其次,艺术人才的人文素养,影响着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在目前,虽然艺术类专业性学校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也促使我国艺术类专业人才的整体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但就文化素养而言却不比老一辈艺术家。如今我国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建设,艺术事业不断与国际接轨。当今我国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面向国际、面向世界,去传播我国的民族艺术文化。而我国艺术事业建设的未来走向与发展,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年轻艺术工作者。艺术中专的学生们,是祖国未来在国际艺术舞台中能否得到更好地位与成就的希望,艺术院校也是为祖国艺术事业培养注入新鲜血液的摇篮。艺术中专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大可能成为未来我国艺术舞台上的佼佼者、领导者与艺术类教育事业的实施者,传播者。因此,艺术中专学生文学素养与语文技能的好坏,将会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艺术骨干的文化层次精神面貌,关系到我国艺术事业在能否在未来更好的发展与建设等问题。

总结

综上所述,不论是对广大艺术生的目前和长远发展来讲,还是对国家的文化艺术事业而言,语文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从哪儿个角度出发,我们都应该全面展开对艺术中专语文课程教育的研究,分析艺术学校语文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以认真调查总结原因为基础,根据艺术学校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一条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出一些针对艺术学校学生的新型教育观点,为艺术学校的学生量身定做一项针对艺术学校学生的艺术学校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系统得法的语文教育与学习,首先会使中等艺校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课程知识,使其在高考中提高成绩,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深造;其次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长远发展;因而也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展开对中等艺校语文课程教育的研究,深入全面地调查中等艺校语文教育现状,查找其中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中等艺校学生的特点,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摸索出一套适合艺术生的语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宗海、沈穷竹:《略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J].新课程(中学版).2009(7).第43页.

[2]郭璐璐:《艺术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年5月.第1页.

[3]李春林、孙维增:《教育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美育――中等艺校语文教育改革探究》[J].党史文苑.2007(16).

[4]门革西:《中等艺校语文教学初探》[J].陕西省中等艺校.成功(教育).2012(6).

[5]李星婷:《教育部拟从2014年起提高艺术类招生文化课控制分数线》[oL].出国留学网.2013年2月.

[6]邹慎.浅谈中等艺校的语文课程教学[J].黄梅戏艺术.2008(3).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篇2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而广义的素质又指http://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艺术教育在育人方面,特别是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活处处是艺术,处处有艺术;艺术就是生活;衣食住行、举手投足皆艺术,接受艺术教育是提升学生的生存状态、生理品质、潜力开发的有利因素。

一、从学生个人方面来看

(一)道德素质

人的品德素质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德育来实现的,德育是培养人们优良品德的主要途径。但是,艺术教育对德育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艺术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艺术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政治功能,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艺术教育对培养人的坚强的意志、树立远大的理想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人的政治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艺术有着强烈的感染力。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人涵养德行和调节性情,塑造完美人格。艺术教育是陶冶性情所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也是促进美的人格形成的必修课。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为明确,他指出:“赋予学生的认识和创造活动以及他在各种活动中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以特定方向的审美教育,涉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可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感化功能,可以增强德育效果。这种效果往往是德育自身所不可及的。中央实施“五个一工程”正是运用艺术教育手段来教育人民、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具体体现,因为,艺术教育“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

3.艺术教育具有陶冶功能,对人的心理素质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激发人们积极、健康的情感,坚韧顽强的意志和健全的性格。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亚里士多德以音乐为例指出:“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美是一种心灵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二)智力素质

以开发智力为主要形式的科学知识教育侧重于理性,较为单调、枯燥、刻板,逻辑性较强。艺术教育则具有形象性、创造性、感性的特征,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开拓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钱学森在科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因为他的夫人是艺术家,常给他介绍音乐艺术。正是由于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视野更加开阔,想问题也更宽一些。他说:“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所以他非常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马克思认为:精神活动是最使人向往的一个活动领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智力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从脑科学、生理学角度来看,艺术教育实施的是一种全脑教育,它对于大脑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具有启智、增识功能。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它能帮助人们从审美的角度获得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认识,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才智素质的重要方式。

1.艺术教育的内容博大而精深,艺术教育是获取文化知识的窗口,艺术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广泛的,无论从艺术的哪个门类来讲,无一不是深厚文化的结晶。仅就《诗经》而言,它是一部包含丰富的自然知识的著作,仅涉及动植物名称的就有300多处。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认识自然的结晶。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厚积而薄发的文学艺术家的知识积累的产物。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艺术教育。

2.艺术教育在培养智力和能力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的智力和能力素质包括很多方面,艺术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其每一个方面,较突出地表现在对审美和创造能力的作用上。人的审美能力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美是具体的,具有最确定的感性形式。另一个层次,美是超越感性形式的最抽象的表现形式。艺术教育,就是要是人对美的理解从第一个层次到第二个层次,并使这两个层次统一起来。人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的智力素质及文化人格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激发和丰富个性生命,使之具有自

转贴于http://

发涌动的创造欲望和动力,高度敏捷与发达的创造能力和自觉的创造意识,为思维和实践等方面的创造力提供不竭之源。

(三)身体素质http://

1.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实施美育,因为体育应该是健与美的结合。各种体育活动都要求人体各部位动作协调,优美雅观,富有节奏感。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会使体态更加健美、更加匀称。在大学各项体育活动中,学生都很喜爱艺术体操,它既是艺术教育,又是体育,是二者的结合。可以说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最能充分体现艺术体操的韵律和节奏,优美的乐曲可以激发观众的审美情感,惊险的动作又强化了音乐艺术效果的表达。在体育竞技中加入音乐会使体育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体育训练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量,艺术教育对情感的愉悦能够将意志力量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更好地实现体育的目的。除了在运动中要求人的动作要协调灵敏外,在生活技术操作中也需要人的双手、形体和大脑变得灵活协调。

2.艺术教育是身体素质提高的有力助手,二者有着目标的统一性。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主要的手段是运动。人们发现通过接触艺术作品,感受艺术美可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这便是艺术教育的功能之一。几乎每一项运动都离不开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因为运动本身就是美,运动的目的在于追求特定意义上的美。

(四)审美素质

学生通过接受艺术的教育,能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对美好事物的爱好与追求。艺术教育凭借着特殊的审美教育方式,引导人们在美的感受、鉴赏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个体人格的完善和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全,它不带有一般教育的强制性,而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情感的激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能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地感受现实生活。艺术通过审美方式的教育,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劳动技能素质

艺术教育还要使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要引导学生参与制作过程,在身心运动中体验审美的乐趣和把握各种活动的审美特征。这就是一种劳动技能的锻炼,例如:绘画、工艺美术、剪纸、雕刻雕塑、写作、演奏乐器、创作音乐、练习书法,等等。这些具体的教育课程,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获得对艺术创造的亲身体验,以及培养一种劳动的技能。

二、从学校方面来看

艺术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服务,还要为学校服务;不但要体现高职高专特色,而且要具有每所学校不同的鲜明特征。这样才会让学生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依托高校文化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每所院校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校徽、校训、校歌等是高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艺术教育可以与其相结合,可以通过举行唱响校歌、诠释校训等相关的艺术活动,让学校的办学宗旨牢牢印在每位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为学校而自豪。通过艺术教育多方面的努力,学校的形象在不断提升,品质在不断改善,而艺术教育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篇3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1)美育与艺术教育。

(2)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

(2)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4)为什么讲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必须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之上?

(5)简要概括德国18世纪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6)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2)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理解: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4)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篇4

一、艺术教育概述

所谓艺术教育,狭义上指开展的一系列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和艺术家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而在广义上则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以提高人的艺术修养、普及艺术知识、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陶冶人的情操以及培养人的性格等为主要任务和目标。同时,艺术教育可以促进人的理解、感知、创造等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提升人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开展的问题分析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具体有:第一,在教育观念方面,艺术教育观念有待更新。新时期,我国开展了素质教育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在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些学校和学生家长将艺术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缺乏艺术教育给人以终极关怀的意识,导致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缺乏人文内涵。

第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对时效价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导致社会环境中出现拜金主义思想,这对国内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影响。一些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开展的目的发生了转变,由最初陶冶情操、培养性格逐渐演变为实现经济效益,这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养成产生了不利影响,阻碍了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高质量艺术产品的创作。

第三,艺术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过程中也存在问题。部分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过程中偏重于艺术素质的培养,而缺乏与艺术相关的文化史、心理学、美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领域的教育,造成艺术教育缺乏人文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教育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述的人文体验,这不但需要学生自身的天赋,也离不开学生后期的努力。

三、提高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质量的对策

针对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质量,可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第一,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应与我国开展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和生活情趣的培养。艺术教育活动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四有”新人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因此,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既对陶冶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具有积极作用,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显著效果。

第二,作为我国素质教育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是现代社会发展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做好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相关工作,应首先打好校园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基础,特别是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所需的师资力量、教学经费、活动场馆及设施等基础。学校应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对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兴趣爱好,以促进校园艺术教育、文化建设多渠道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三,现阶段,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有利于促进个人成为和谐自然、理智健全的社会人,有利于对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应与学校素质教育理念相统一,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教师在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组织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现有的资源,通过精心编排和组织各种积极向上的艺术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提高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质量;此外,对于学生而言,积极参与艺术教育活动可以增长见识、接受熏陶、提升能力。

四、结语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篇5

艺术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作为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认为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民族发展的伟大使命,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的走向。在大学生中弘扬爱国主义,延续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血脉,是十分必要的。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类,他们同样肩负着未来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动祖国繁荣昌盛的重大使命,在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下,探究艺术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和解决方法,对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爱国主义积极情感的形成和艺术类高校人文主义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艺术人才是社会的特殊人才,艺术类大学生既有一般高校学生的共同特点,又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艺术类大学生主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崇尚远大理想,缺乏理性思考;自我意识强烈,缺乏纪律约束;注重专业学习,文化基础薄弱。那么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盲目崇尚西方文化,爱国意识淡薄

自从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近代中国的大门之后,大量西方的科技文化物质文明乃至意识形态传入中国。一些大学生认为近代以后一直是西方在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东方文明在近现代史上的缺席让部分大学生们贬低东方文明,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从小学至大学,一直注重专业的学习和发展,而忽视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用的是苹果手机和苹果电脑,熟识乔布什,却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正在步入对祖国历史“集体遗忘”的深渊。笔者曾经在一次《大学军事教程》的课堂抽查中出了这样一道简答题:完整地默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包括词曲作者。全班120名学生参加测试,完全答对的学生竟然不到10%,这实在不得不让人担忧。

(二)学生爱国主义经受着非理性情绪的侵蚀

我们还清晰地记得2010年事件,当时日本的霸权行径,激起了广大海内外华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强烈愤慨。以笔者所在的河北美术学院见得,当时大学生们以极大的爱国热情,通过各种形式对日本及西方行为表示了强烈抗议和不满,他们通过互联网论坛、QQ群、手机短信等方式,呼吁抵制日货,鼓动大家上街游行示威。这种强烈的爱国热情是十分可贵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爱国热情的表达不是盲目的追随,更需要理智。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缺失,遇事更容易停留在事情表面,缺乏深度的思考,常常用感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感情不能代替理智,不恰当的感情表达甚至伤害理智,弄不好会走向美好愿望的反面。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破坏我国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大学的机械教育模式禁锢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总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价值观念,但这种威权性质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人文心理关怀,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规律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制约,而受教育者又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虽然课堂或者其它方式的教育可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但更多的情况下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影响到了教学效果的实现。再者,目前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和活动中,仍然存在惟书至上、照本宣科的机械“传声筒”式的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必然会造成学生为了学分而学分,为了任务而任务。

二、艺术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探究

(一)加强感恩及国史教育,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加强感恩教育,可从孝道出发。人生而有父母,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最初也是最恒常的人际关系,因此,教育者可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大学生的孝道基因。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激起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其次,进一步上升到对故乡和骨肉同胞的感激;最后,升华到对祖国的爱。要积极帮助学生改造已有的国民劣根性,动员学生参加公益道德和爱国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加强国史教育,可摆脱机械的课堂宣讲模式,充分应用地方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地方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众多,以郑州为例,它是我国古都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场所等。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经常外出采风,就可以充分利用采风地点的风土人情,结合地方特色,让大家创作出更具爱国热情的作品,这样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充分融入到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中。

(二)加强理智思维教育,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理国主义意识

在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要站得高望得远,在宏观上把握好爱国主义的尺度,做好非理国行为的疏导工作。应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凡事追根溯源。情感与理性并不矛盾,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感情,更要理国。要教育艺术类大学生遵纪守法,合法有序表达爱国意愿;刻苦学习,化爱国之情为爱国之行;身体力行,为身边人做榜样。要把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由自发的情感提升到理性自觉层次,让理国贯穿到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

(三)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篇6

关键词:丰子恺;艺术教育;现实意义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丰子恺无疑是近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用特别的笔表现了一个充满着生命的世界。《缘缘堂随笔》、子恺漫画、艺术教育思想,均以通俗易懂、平易生动的特质深受大众喜爱。丰子恺在艺术教育工作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其理论和方法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念。他的艺术教育思想和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教育界和艺术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他的思想不是空谈,而是务实且具有实际的理论。直至今天,当我们面对应试教育的困境时,探讨和研究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丰子恺艺术教育概念的形成

丰子恺在艺术教育理论上的最重要的贡献,即是理清了艺术教育的概念。首先,丰子恺纠正了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术、音乐课的错误观念,他认为这样是把艺术教育的观念狭隘化了。丰子恺说,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美术、音乐课,也不是“直接的艺术科”,艺术教育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它的范围很广泛,是整个人生中的一切活动。为此,丰子恺专门在文章《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中提出了艺术教育的概念:“艺术教育,是应该融入各科的,是全般的教养,不是所谓艺术科的图画与音乐能代替的,也不是可以机械的独立的学科。”[1]丰子恺认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眼光,培养情趣高雅的人。丰子恺把与事物、人生、哲理等有关的其他教育活动看作是一种间接的方式,而把学校艺术教育看成是直接的艺术教育形式。丰子恺说,艺术教育不是授人以技,而是授人以道。也即是说,艺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而是“授人以这副眼睛,教人以这种看法。”[2]培养人的“艺术之心”,养成人们发现和探索“美的世界”的眼光。这里可见,丰子恺扩展了艺术教育的外延。所提倡的是一种“大艺术”的教育观。

丰子恺对于艺术教育的理解是深刻而广泛的。在丰子恺看来,人生不仅要有“物质”的生活,而且还要有“精神”和“灵魂”的生活,同时,满足了人的物质和精神还不够,还要更进一步探求人生的究竟和意义。这人生的意义“须通过了真善美的理想而窥见”,而“教育是教人以真善美的理想,使窥见崇高广大的人世间”,是教儿童拥有“真善美一齐发育”的“崇高的人格”,“是教儿童对于人生世界的理解”与看法,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健全的教育”。丰子恺指出,健全的教育须从三方面入手,“科学是真的、知的,道德是善的、意的,艺术是美的、情的,这是教育的三大要素”。所以艺术教育是“全般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人生很重大,又很广泛的一种教育,不是局部分的小知识小技能的教授”。[3]丰子恺特别指出,艺术教育的任务不应是传授小技能和小知识,而应是“一茶一饭,我们都能尝到其真味,一草一木,我们都能领略其真趣,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感到其温暖的人生情味”,丰子恺把艺术教育看作是广泛的大人生观教育的一部分,把艺术教育扩大延伸到整个教育、甚至整个生活的每一角落。它不是纯理想化、单薄的思想,它是既有对传统艺术教育思想的秉承,又揉合了时代变革的需求,是建立在丰子恺对艺术、人生、教育三者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哲思默想。

2丰子恺艺术教育观的分析

丰子恺提出艺术教育理念后,又进一步吸收中外合理的理论资源,提出了“艺术的心”的概念,并对“艺术的心”的特征作了详细的论述。具体来说,“艺术的心”具有“绝缘”、“同情”、“慈悲”三大特征。

首先,“艺术的心”的第一个特征是“绝缘”。丰子恺专门在著作《关于儿童教育》中对“绝缘”作了解释。“所谓绝缘,就是观察一种事物的时候,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因果,而孤零地观看,看见事物孤独的、纯粹的事物的本体的相”。[4]在丰子恺看来,“绝缘”是与日常生活的态度、科学的态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应该是一种审美的态度,能使人从现实关系的世界中,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发现世界的美。在“绝缘”的状态中,人的意识全部为对象所占据,其精神全部都聚集在对象上面,人与对象融为了一体,沉浸在审美的静观之中。从总体上看,丰子恺的“绝缘”理论是在“审美无利害性”这一美学命题进入中国后所引发的理论思潮的推动下形成的。“审美无利害性”是指审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不涉及欲求或实用目的,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参与其中。这一命题被引入中国之后,中国的理论家们将其与自身的理论经验相融合,创造出许多中国式的理论变体,丰子恺的“绝缘”就是“审美无利害性”在中国的理论变体之一。丰子恺将无关利害的审美“绝缘”态度纳入到艺术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中,明确指出对“艺术的心”的培养就是对人的“绝缘”态度的培养,“绝缘”的审美眼光是“艺术的心”最本质的特征。

其次,“同情”是“艺术的心”的第二个特征。丰子恺说:“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玩偶,娃娃)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3]“绝缘”与“同情”的产生是同步的,在“绝缘”的状态中,人与周围万事万物融为一体,与其共感共鸣,共悲共喜,共泣共笑,从而营造出一个“有情化”的世界。丰子恺非常推崇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移情说”,他的“同情”理论即出自对立普斯“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理解和吸收。立普斯认为审美――活力旺盛、轻松自由、胸有成竹、舒卷自如以及自豪等――产生的原因不在于审美对象,而应该从审美主体中去寻找。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感到“并不是面对着对象或和对象对立,而是自己就在对象里面”。主体和对象并不存在界限,二者是同一个“自我”,所以审美活动“是对于一种对象的欣赏,这对象就其为欣赏的对象来说,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或者换个方式说,它是对于自我的欣赏,这个自我就其受到审美的欣赏来说,却不是我自己而是客观的自我”。这就是移情作用的基本表现。具体来说,移情就是一种情感的外射。在对对象的凝神观察中,人将自己的情感外射到了对象之中,这时在人们看来,对象不再是无生命的死的东西,而是与人一样具有感觉、情绪或意志的鲜活生命,它与人心意相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在人与对象的融合中能体会到一种审美的。“移情”主要是对文艺创作和审美欣赏中的美感经验的分析,属于审美心理学的范畴,它对西方美学走向实验和实证产生了重要影响。

“艺术的心”的最后一个特征是“慈悲”。丰子恺一生笃信佛学,并且在1927年29岁生日那天拜弘一大师为师,皈依佛教。在现实生活中,丰子恺切实笃行佛教的教义,他的这种宗教情绪也渗透到了他的艺术教育思想中。例如佛教强调的“慈悲”。所谓的慈悲,就是“四无量心”中的“二无量”:与乐曰慈,拔苦曰悲。丰子恺将这种佛教的慈悲观念融入到他的艺术教育理念之中,将其作为护理“心”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提倡,“艺术的心”的内涵也由此变得更加丰富。《护生画集》是丰子恺绘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子恺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这部作品的直接根源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人性趋恶,其目的在于奉劝世人以慈悲为念,戒除残忍杀恶之心。可见,丰子恺具有审美和道德特征的“艺术的心”又加进了“慈悲”的成分。也正是由于“慈悲”的存在,使得“艺术的心”与“宗教之心”联通起来了,从而使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变得更加深邃和丰富。

3丰子恺艺术教育观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今天的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艺术教育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人们对艺术教育认识逐步提高、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推动下,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在令人瞩目的发展中也交织着许多问题:人们对艺术教育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艺术教育形式化等等。在对这些亟待解决问题的探讨中,我们惊奇的发现,早在上个世纪、在中国开展艺术教育之初,我们的艺术教育家们己经给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丰子恺“艺术教育的先驱”对于艺术教育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在时隔一个世纪之后,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汲取。

当前,许多学校虽然提倡开展艺术教育,但实践中仍旧以升学和实用为主要口标,对艺术教育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或仅仅把它当作是一种点缀。另外,有些教育工作者仅仅把艺术教育视为繁荣文化、丰富生活的工具,他们往往忽视艺术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重要价值。还有些人把艺术教育高置,把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课,并把艺术课上成了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课,表面上是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实际上则是把艺术教育孤立了起来。

对于当前艺术教育出现的问题,丰子恺的艺术教育观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丰子恺对艺术教育内涵有着全面认识,他所批判的“小艺术科”正是针对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孤立的艺术教学,今天的艺术教育应该提倡的是丰子恺所倡导的全面的、融合各科的“大艺术科”。另外,丰子恺认为艺术教育主要不是为培养专门艺术人才,而是授予人们发现美的眼光,并把“通过艺术的陶冶完善人格修养”视为艺术教育的目的,这种注重人格修养的艺术教育观对今天的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弥补了当下人们对艺术教育的片面认识。今天的艺术教育应该真正地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普及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让人们接受潜移默化的精神净化,营造丰子恺所说的艺术的教育“大众化”。

参考文献:

[1]姚全兴.丰子恺研究资料[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2]丰子恺.丰子恺文集・第4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3]丰子恺.丰子恺文集・第2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篇7

在美国,由于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从30年代起,学校艺术教育就越来越强调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和自由表现能力。杜威的影响是双重的,在强调儿童创造力的同时,一种实用主义倾向也逐渐发展起来,在许多地区,视觉艺术教育只强调学生对各种艺术的构成要素,如线条、色彩、形状等的把握和训练,目的是为学生以后从事工业设计和制作打好基础。至40年代和50年代,这种倾向进一步发展,艺术教科书中出现了“日常生活艺术”条目。事实证明,这种实用主义教育在发展学生的艺术技巧和扩展他们的视野方面不仅没有多大帮助,而且造成很多障碍和危害。20世纪上半叶,艺术教育在美国大略包括以下情况:一种是强调在艺术实践中通过学校的技术训练和学习培养艺术家,方法是通过学校、课程、论文等各种途径;一种是强调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讲座培养受众对艺术的评价、欣赏和理解能力,通过博物馆的座谈会、公共演讲会、批评家在广播及书刊中对艺术的介绍来进行;一种是强调艺术史的系统教育,了解艺术在一系列阶段的特征和每个艺术家的贡献,这种强调“系统研究”的艺术教育,只在大学生中进行;一种是培养艺术的教学方法,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各种艺术教师,其课程包括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

这一时期,世界上流行两种艺术教育观,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从艺术中学生可以学到有关我们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知识、观点、体验的意义是任何其它学科不能提供和替代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学校必不可少的和关键的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开展艺术教育,不仅是因为艺术本身值得教和值得学,更重要的是它还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好处:一方面,艺术为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性冲动提供了一个出口,使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另一方面,通过艺术进行的普通教育,是更生动活泼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学生不仅学到应学的知识,而且学的更自然更愉快。这种观点进一步发展,人们又认识到,艺术教育强化了学生的知觉能力和表现能力,进而使其语言交际能力、表现能力、思维能力大幅度提高。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思潮逐渐发展和壮大,至9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艺术教育的主流。实际上,它是对这之前流行的两种主要艺术教育观的综合和超越。通过对上述两种观点的综合提炼,加之这一时期许多艺术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对知觉问题、交叉文化问题的系统和精密研究,人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艺术不仅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不仅教会儿童画画和唱歌,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的文明成果,对这些伟大成果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有利于提高儿童全面的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艺术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式艺术教育或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自此以后,艺术教育将不仅包括学习艺术创作,还必须融合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等学科知识,当然,其它如哲学、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也都适度地融合进去。综合式教育不仅使艺术教育本身成为一种多元交叉学科,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它学科的渗透。例如,在1977年,美国出现一份题为《回到我们的感觉艺术对美国教育的意义》的国情报告,这一报告提出15条提议,这些提议主要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只有艺术变为每个学生在校内外及各个学习阶段上学习生活的核心时,美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才能实现。”1987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了另一个报告,题目是《走向文明:关于技术教育的报告》,这一报告把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描述为:使学生接触和学习到人类文明迄今取得的所有富有意义的成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使学生具有在批评性评价的基础上做出自我选择的能力。1994年,《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出台》,这一标准制定出每一个美国年轻人最起码应该掌握的艺术知识和创造能力。它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如果缺少基本的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教育,就不算是受到完备的教育。同样,任何一个自称有教养的人,如果不懂艺术,就算不得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更重要的是,《标准》还确定了今后的艺术教育绝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学习画画和唱歌的技能,还包括了从文化、美学、历史的角度分析、欣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和智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面对全新的社会背景,艺术教育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怎样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发展客观地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养。由此看来,艺术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的社会中,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和具有良好艺术素养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与文化就会愈加健康、茁壮,就越具有凝聚力,人际关系就会愈加和谐,人格发展就会愈加全面,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愈加丰富,人们的生活质量就越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1989年国家教委《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各育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并强调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实施,使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得到重视和提高,在实践上,艺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纵观国内外艺术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它的产生绝非偶然,也绝不是某个人的意志,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1.社会文明建设需要艺术教育社会文明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文明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精神文明表现为公民整体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两个文明不是单独存在、毫无关联的,而是在相互影响和作用中共同发展,共同构成社会文明进程。社会文明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作为文明的承载者、创造者,人的文化水平、知识经验、思想道德修养、规范操作等对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艺术教育可以向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科学实践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是知识经验授受传递的一种重要形式:例如阅读小说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和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观赏建筑、工艺、绘画、雕塑,能够感受和认识其中的历史知识。艺术也以意向的形式包含了道德伦理,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修养得以提高:如艺术中肯定的形象可以鼓舞受教育者对美的热爱,否定性的形象则激发人们对丑恶事物的憎恨,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艺术教育的动情自由,使受教育者对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掌握更加自觉,在操作规范方面受到训炼。这都对社会文明尤其是精神文明产生积极作用。且由于艺术的意象性特征,这些知识经验、道德伦理、规范技能是融化在意象中的,就使艺术教育的传递方式具有一种普遍的可接受性,避免了单纯的知识或智力教育的外在性和强制性。#p#分页标题#e#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篇8

关键词:审美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开拓创新

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高校是培养学生创意性思维、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也应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这个目标进行。21世纪是网络化时代,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科技兴国”的战略任务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么正处在教育改革中的高等院校如何面对变化的形势和时展的要求呢?必须结合国家新颁布的《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中提出的要实行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进行大力改革。

一、国内外公共艺术教育状况

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几乎都设有公共艺术学科,以美国为例,美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推行全面综合艺术教育思想,《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大纲》中这样写着:“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就像呼吸时没有空气一样,这样的社会和民族迟早会消亡的”1998年,美国盖蒂艺术中心在“98北京美术教育研讨会”上,大力倡导全面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给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他们强调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影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为全面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环境,美国大学的艺术系为非艺术学科的学生开出很多选修课,比如:钢琴课、舞蹈课、美术史、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而艺术院系又规定学生选若干的学科和自然社会科学、历史等课程,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另外,战后日本的美术教育受盟国及美国的影响,以自由主义教育为指导理念,日本第一次将艺术列为必修课,重视艺术教育的系统性,注重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创造力的培养,办学层次发展到大学以上,教学中采用艺术教育规定课程,普通综合性大学均可招生培训。九十年代,美国推行全面综合艺术教育思想,日本紧随其后,配合适应1998年教育改革中“培养生存能力”的目标设立了艺术综合性学习,期望能通过各领域统合的学习,使学生成为社会的人,以及和自然协调、能和他人和谐相处的人,当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生存,能够独立思考,进行探索和创造。

回顾我国的艺术教育,近现代艺术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突破性发展,总的来说,我国有一批有识之士、长期以来热情关心艺术教育事业的学者,在广泛的领域对艺术教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开拓创新,支持和推动着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成果显著。但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状况与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主要是人们在观念上对艺术教育持比较保守的观点,长期以来,从中学到大学都是“重理科轻文科”,“重文科轻艺术”,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功能规律等认识不足,导致艺术教育比较滞后,虽然现在许多大学陆续有了艺术系和艺术课程,但大多数是缺乏系统性,有些出于营利的目的,在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后做出调整而产生的艺术专业,与公共艺术教育关系不大,即使有一定的艺术课程安排,但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很不完善,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就更加滞后,这显然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这种情况在普通大学较普遍,但在重点大学情况已有一定的改善,比如清华大学每年都投入几十万元的经费进行艺术教育投资,本科生在四年内,学生必须选修一门以上的艺术课程,否则原则上不予毕业,这说明了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受到一定的重视,教育状况也有所改善,这就为其它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树立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1.公共艺术教育是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围绕“育人”这一主题,把培育人才置于艺术教育建设的中心,营造一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艺术氛围,使学校的一切有益活动、一切改革都围绕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核心,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发展战略也必须随时展而发展,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国际之间的竞争,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及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这种形势下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使之适应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公共艺术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要求学生用心体会人类艺术文化的精华,并运用艺术教育使之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柳斌同志强调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众所周知,艺术教育具有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智育功能、情育功能等功能,艺术作品对人们的思想和道德具有教育作用,例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指出:艺术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还可以“监戒贤愚,怡悦情性。”艺术作品和教材中无不充满着德育教化的内容,优秀的作品可以有效促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觉悟等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如《国际歌》、《黄河大合唱》、《我爱你中国》、《命运交响曲》等歌曲或交响乐,美术作品中如《自由领导人民》、《格尔尼卡》、《江山如此多娇》、《父亲》等作品通过社会性历史性题材来表达人与人,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使学生通过作品体会到人生的悲欢苦乐,了解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艺术家们的创造精神和执着追求的毅力,所以,接受艺术教育能使学生不容易成为一个“片面”的、视野狭窄的人,相反会使学生获得人生意义的全面体验,塑造自我,完善人格和灵魂,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格丰厚的人。

3.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科学家们研究证实,艺术学习和训练有利于开发智力和发展创造才能,尤其是美术和音乐的学习和训练,在开发人类大脑和脑潜能方面有显著的功效。艺术教学可以对人脑在音乐、图形、立体空间等能力方面进行较直接的锻炼,从思维的互补关系看,由于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开放性、想象性、更直接地锻炼了创造性思维,可以弥补一般智育思维的封闭性、狭隘性,这种训练是启迪心智必不可少的,通过艺术创造所培养出来的想象力,是诸多科学所不可比的。现代科学已证明,只有通过同步地开发左右脑,共同并重参与,才能完成实际意义上的创造性活动。所以适当的艺术教育是必须的,它可以提高智育的效率和质量,也是提高智育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美育的艺术训练过程对人的创造性思维、想象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启迪心智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说明了音乐对人的智慧是有激发作用的。音乐各方面的技能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各种乐器的训练可以同时促进手、眼、脑的协调性和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育,有效促进智力的发展。

4.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开拓视野、提高审美素质。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通过艺术的学习和训练使人获得精神上和人格上的升华,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完善人格的发展。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有位美学家曾说:“美育是心灵的体操”。学习艺术的目的不是最终成为艺术家,而是与人们追求精神享受、意识形态的发展,提高审美品味有密切联系,一旦它介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生命享受之中,就会使每个受过艺术熏陶、艺术教育的人生充满非同一般的意义。艺术教学中的美育过程还有助于促进个人社会情感的发展和完善,因为美的典型和美的境界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精神的凝聚,有利于养成高品位、高素质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

5.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发展个性充实完善人格。艺术教学中的美育训练过程还有利于促进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充实完善人格。这是由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挫折性与艰难性,不断考验着每个人的毅力、不断进取的决心和不断创造的能力,各种困难和挫折有利于人们养成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习惯。人们在追求艺术美的丰富性、多元化、创新性和多样性等方面所努力达到的成功感,增强了人们对自己的自信心和创作成功的满足感。

总之,音乐和美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全面发展的关键。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必须接受全面的艺术教育,让自己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品味,才能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人格、素质等获得全面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仅仅是艺术学校的学生要加强审美教育,全体大学生都必须接受艺术熏陶,加快公共艺术教育的步伐,才能使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因此,高校要从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高度和学生面临社会竞争的实际出发,大力提倡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切实可行地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措施,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加强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全面的提高和拓展。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必将与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一起获得蓬勃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179-181.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篇9

关键词:艺术教育幼儿教学改进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步的提高。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但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只是单纯地通过兴趣班学习,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

一、艺术教育的含义

艺术教育是指以幼儿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艺术的形式对幼儿的音乐、美术及文学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艺术教育,以各种不同的艺术方式感染幼儿,并挖掘幼儿对美的感知力、创造力和认知力,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情操和文明行为,使之身心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幼儿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艺术教育的意义

1.艺术教育对幼儿审美培养的意义

审美是对艺术价值最基本的判断,其主要功效之一是培育幼儿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艺术教育将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作为重点,然后通过各种活动把不同的艺术形式、内容巧妙地融为一体,让幼儿在艺术活动实践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增强审美能力,陶冶艺术情操,从而达到审美育幼的目的。例如通过轻音乐优雅与舒缓的节奏,使身心得到放松;通过摇滚激情与动感的节奏,可以使人变得亢奋。

2.艺术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意义

艺术教育称得上是一种心灵教育,它与语言截然不同,语言可以直接要求儿童做某些事,而艺术教育通过不同的艺术活动,用艺术的内在的吸引力感染儿童,让幼儿亲自感悟在艺术活动中所体会到的愉悦、收获、美好,从而达到引导儿童个性的发展、认识自我价值的目的。一些教育学家调查发现,大部分从小培养钢琴学习的儿童,个性比较文静。

3.艺术教育对幼儿人格养成的意义

在人们的传统思想里,普遍认为幼儿人格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有直接的联系,往往忽视幼儿的艺术教育,然而艺术教育是完美人格得以形成的基石。艺术教育不仅能保护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在对幼儿人格形成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幼儿期,是形成价值体系的关键时期,这种价值体系往往构成人格内容的深层结构。所以在这个关键期,我们必须探讨合适儿童人格成长的教育方式。

三、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1.传统化的艺术教育观念

大部分家长的艺术观念过于传统,比如许多人简单地认为进行美术的学习是在进行绘画。幼儿的美术教育,就是让幼儿学会怎样绘画是相等的。实际上美术不是绘画,两者更不能相提并论。所以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会一门艺术技巧,更是让幼儿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真正的艺术是与精神相结合的。

2.过于枯燥的艺术教育方式

根据一些调查结果,发现不少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方式过于模式化,比如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先展示规范动作,然后让幼儿跟着所谓的规范动作一起跳,最后由教师评价哪位小朋友跳得更像,谁的动作更到位,谁的节奏感更强,幼儿无法真正参与舞蹈,肢体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得到提高。这样的定式思维教育方法过于死板和机械化,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这不仅抵制幼儿思维的开发,还扼杀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极大地约束幼儿对艺术的领悟能力。

3.艺术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缺乏

在现代教育方式中,教师是幼儿获得知识最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是幼儿获取艺术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启迪者。可是现在许多就职的幼儿教师,并非专业的艺术类院校毕业的。因为没有接受过艺术类教育的理论课程指导,教师无法系统地规划艺术教育课程,不能很准确地把握艺术教育的学科重点,难以正确地指导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在幼儿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很可能会因为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导致无法从整体上带动幼儿思维的转动,也无法引导幼儿领悟真正的艺术理念,更无法及时察觉幼儿的艺术天赋。

四、幼儿艺术教育的改进对策

1.转变幼儿艺术教育的老旧思想

人们应该把对艺术教育的观念由“世俗式”逐步转变为“启蒙式”,通过加大社会和网络对艺术教育的宣传力度,逐渐扩充人们对艺术教育的认知,使之真正了解艺术教育的深层意义和艺术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看待艺术教育的观念,尊重艺术与艺术教育,让家长与老师正确引导孩子,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艺术教育方式多样化

幼儿艺术教育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幼儿特征,选择艺术教育方式。如今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幼儿艺术教育应跟随着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艺术教育课程设计必须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实际情况与实际能力,以实施相应的艺术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要把理念与现实相结合,学会变通,教师可以在艺术教学时,从艺术观赏的方面出发,慢慢把简单的字词、启蒙的诗歌、感人的故事加入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学方式多样化,还可以使幼儿通过艺术对各种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促进身心的共同成长。

3.提高幼儿艺术类教师的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决定一个幼儿园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除了提高艺术类幼儿教师的引进力度以外,还要对已有的艺术类幼儿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艺术培训,支持鼓励教师去有关的艺术学院学习,同时园方不定期地邀请一些艺术教育名师来园给教师进行指导或开讲座。另外,教师也要在空闲时间,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渠道及手段自主学习,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艺术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陈蕾.幼儿艺术教育的本义[J].早期教育,2002,07:16-17.

[2]赵丽芳.幼儿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J].吉林教育,2014,10:117.

[3]仲霞芳.幼儿绘画教育的现状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4,10:290.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篇10

【关键词】高校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功能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内容与质量也有了新的追求,其中对内含真善美的艺术的追求已经成为当下国人的时尚,艺术教育被广泛地开展起来,艺术类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普通高校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学院),不少俊男俏女竞相“考艺”。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被高度重视,应该是从1996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开始的。此后,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2014年教育部又《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普通高校要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可以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与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功能作用,认识不足,发挥不够。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与看法,以求引起人们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关注与重视,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科学把握美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一个政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为实现自己的根本目标而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就是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它是确定这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教育发展的总的行动纲领,其内容涵盖了教育的性质、目的、地位、根本目标和实现途径等。因此,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统治集团会有不同的教育方针;即使是相同的统治集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而使得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早在1949年9月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第一次明确了当时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使教育方针的表述更加全面简明。1952年3月,教育部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又不断有不同的提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总的来说,虽然其内容和表述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都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都是紧紧围绕和回答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三个最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对“三大规律”认识和把握的不断深化,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也有了新的认识。党的十对我国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坚持了教育的目的性质(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强调必须牢牢把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者不能偏废、缺一不可,“美育”占据着“四大支柱有其一”的重要地位。这一教育方针,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是符合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因为要实现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修养素质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与这四个基本素质相对应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应当有其独立的位置,不能相互替代。比如说,“德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所要解决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智育”是以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所要解决的是人的人文知识、人文修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体育”是以身体与心理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为主要内容、提高人的身体心理素质的,所要解决的是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问题。而“美育”则是以美学知识教育和审美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提高人的审美修养素质的,所要解决的是人的审美观及审美鉴赏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问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最主要的途径。我们作为高校的艺术教育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自觉。

二、正确看待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及其问题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解释,“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主要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建筑、雕塑、文学、摄影、戏剧、电影、曲艺和新兴的电子游戏等。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来说,“艺术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艺术教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专业艺术教育”,是指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艺术理论教育与艺术实践活动,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开设的艺术专业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广义的艺术教育,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的教育。我们在这里所谈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就是从广义上讲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近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推进下,无论是中小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又为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教育部体卫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2016年4月曾透露,从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课程方案》起,每年对200余所普通高校一年级新生美育调查表明,近80%的被调查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了正规的艺术课堂教学,掌握了一定的艺术知识与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目前,我国已有449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增进了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了解及感情。就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来说,《课程方案》明确规定了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两大类公共艺术课程,要求普通高校应把它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其中,设置有《艺术导论》、《美术鉴赏》、《书法鉴赏》、《音乐鉴赏》、《舞蹈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等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和4类8门任意性选修课程,要求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限定性选修课程;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同时,明确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配备及其比例。从此以后,中国的高校艺术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有关报告显示,近十年来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增加数千所,很多学校开设了很有特色的艺术教育课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艺术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课程等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但在整个高校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依然是最薄弱的环节,仍存在诸如艺术教育管理架构尚未理顺、考核评价机制欠缺,高素质的艺术师资短缺、教师所涉及的艺术领域也较狭窄,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课程设置取决于艺术教师的专业兴趣,学生艺术活动参与面小、选修课报不上名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独特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作为高校的艺术教师,要主动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充分认识和发挥艺术教育应有的功能作用,努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深刻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所独具的功能作用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说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是“启蒙”、是“基础”的话,那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则是“自觉”、是“升华”,是发挥这种潜移默化作用的主要阵地,是实现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的主要途径,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这种独具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通过艺术教育教学,能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树立审美观念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形象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形象性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基本的特征。艺术中的形象是有“意味”的形象,是艺术创作者经过理性选择与深邃加工,并融入其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基本态度以及对人生的理解的形象,而不是对客观生活图景的随意照搬。在艺术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评析,就能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御各种落后的、腐朽的艺术思潮的影响。第二,通过艺术教育教学,能有效地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主要来源于对“美”的感悟。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的元素,主宰着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艺术创作者所创作的艺术形象,渗透着他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他的爱憎褒贬与思想情感。在艺术教学中,经过学生审美认知及其复杂的思想活动,作品所体现生活中的美就能被发现、被感悟,从而获得对生命与人生意义的深切理解,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有效的熏陶。第三,通过艺术教育教学,能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深厚的民族情感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繁衍与发展的根本精神纽带。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把握的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不仅以“情”动人,更以“美”感人。比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干虬枝、凌寒傲霜,横斜逸出、迎春怒放,体现了一种老树新花、青春勃发的审美内涵;我国很多电影电视片和革命歌曲,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与品质。通过教学品味,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四,通过艺术教育教学,能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想象”和“创新”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所有艺术作品都是作者按照主体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合乎自己情感和目的的形象,蕴含着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比如说音乐,贝多芬曾经推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因为音乐是情感物化的形式和传递媒介,能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主体心灵,直接将艺术家的内在思想情感传达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通过教学鉴赏,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作者:李焕焕单位:茂名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R].教体艺[2014]1号.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R].教体艺厅[2006]3号.

[3]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R].教体[1996]5号.

[4]张筱丽,陈尚荣: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海.2005(06).

[5]刘颖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07).

[6]许珍芳:改革开放以来高等专业艺术教育发展成就及存在的问题[J].黑河学刊.2009(02).

[7]黄小明: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J].艺术百家.2004(1):117-119.

[8]王宏玲: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理由与策略[J].成人教育.2003(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