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三小说专题教学反思十篇高三小说专题教学反思十篇

高三小说专题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0:54

高三小说专题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校本教研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必将推动学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研究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自己力所能及解决的问题。“校本教研”有三个层面:自我反思、同伴合作、专业引领。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回头看,自我批评,重新发现教学的意义。有一位专家曾说过:“一个教师备十年课,仍然是一名普通教师,如果做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大力倡导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一课一反思”,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引导教师在不断反思中成长。课后反思已成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行动,同时也是学校评价教师教案的一项指标。每一位教师的课后反思都记录着他们专业成长的足迹。

二、同伴合作

“同伴合作”即“集体备课”,就是同一年级或同一学科的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合作、研究的过程。我校结合实际,在“五课”(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教研活动中,积极践行“同伴合作”,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先由一位老师备课、上课,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听课。课后,先请上课老师“说课”: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学设想,说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然后听课教师进行评课,重点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执教老师说的和做的一致吗?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吗?3.本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4.对执教老师提出有针对性的、清晰的建议(至少三条)。老师们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中,畅所欲言,有的放矢,讨论得异常热烈。在汇报交流中,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视觉发表了各自真实而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如:对一位年轻教师上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祖父的园子》一课,老师们有一个共识:拓展延伸中作者简介及其小诗和《呼兰河传》的推荐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高年级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把课文当做一个例子,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主动阅读,学会学习,这一点设计得很好。老师们的建议是:1.对“排比句”解释不清,请弄清排比句的概念,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2.评价应多元化,多鼓励学生;3.请合理安排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把时间花在教学的重难点上。对另一位老师上的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老师们都感觉到上课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干脆利落,学生训练有素,计算速度快。老师们对她的建议是:1.请适度放慢语速,特别是在讲重难点的时候,要关注学困生,让所有学生都听得明白,理解得透彻;2.“亲其师,信其道”,请多一点微笑,亲近学生,相信老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教学效果会更好;3.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再放开些,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当时有一位老师提出:上课时,老师要注意数学的严密性,教学术语一定要正确。如:老师把体积单位“cm3”读作了“cm立方”。当时,现场一片哗然,大家纷纷议论。“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这个小问题竟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经过激烈地讨论,老师们终于达成共识:体积单位(cm3)应该读作“立方厘米”。

评课后,执教老师虚心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再次上课,其他教师继续听课……直到课堂教学效果满意为止。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把“课”变成了研究的载体,不论是执教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受益匪浅,不仅引起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关注,而且通过互相交流切磋,启迪智慧,学人之长,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所有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专业引领

高三小说专题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整体性 目标性 活动性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关于语文教学,他有两点基本认识,“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其次,我认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并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教者教什么,怎样教,语文的习惯又包括哪些?这些问题,我们教者一直在思考探索,高中语文新课标也给了我们一些比较明确的答案:通过使用语文(即语文实践)获得各种知识,提高各种能力,表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这些习惯,教师就要在备课时多作思考,在课前设计好各种教学过程来磨砺学生的习惯。套用吕老的说法,我认为,教者要“以三维目标为基本点,以主题活动为突破口”进行专题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充挥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为学生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我以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是如何贯彻这一思路的。

一、教学设计前要有必要的整体教学思考――整体性

专题(单元)是―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单位,所以在专题教学前既要有对整个专题的通盘考虑,又要有具体的基于专题的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本专题的主题是什么?本专题在模块中的地位怎样?祈祷和平是人文素养的―个重要方面,个人在人生与命运、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的多重思索中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选择。

第二,学生希望得到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和平,但怎样才能制止战争,拥有永久的和平呢?这些问题应该都是学生们所关心的。

第三,能否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上随时发生的与之相关的事件引入学习过程中,成为课程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将学习与生活、学习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校园文化环境布置体现了什么样的要求,海因里希・伯尔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是为了什么?

第四,能否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引向无穷的问题情境,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战争的惨剧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可让学生去搜集揭示战争惨剧的文字或影像资料,先让大家交流感悟,再让学生联系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写一则随感,以突出建设和谐世界的必要性。

二、明确专题教学的基本点――三维目标,增强设计的目标性

1.认知目标

(1)学习精巧构思和设置悬念的方法,学习小说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着重把握《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2)了解战争造成的苦难,了解引起战争的人性因素。

(3)学习图片的鉴赏方法,“画外音”(解说词)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对战争与和平进行历史的、辨证的思考。

(2)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能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3.情感目标

(1)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拒绝战争,向往和平。

三、要用以主题为中心的活动作为左右教学决策、提高教学效果的突破口,增强设计的活动性

学生的自主地位如何体现?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丰富多彩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有了上面的教学思考和三维目标的确立,我作了以下几点教学决策。

(1)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引入。我们都比较关注战争,因为战争的胜负对战争双方甚至整个世界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遭遇战争的人又是怎样的心态呢?引起学生思考,唤起学生心中的相关回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2)引发学生讨论。战争到底带来什么?

(3)进行专题合作探究。造成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新知识。阅读小说和图片,解决存在的困惑。

(5)自主反思消除战争的方法。从问题的解决中反思自己,反思社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加深对提高个人修养的认识,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6)互相评价和教者点评。

高三小说专题教学反思篇3

反思型教学是指教学主体(教育者、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思考、探究、解决自身与各教学要素诸方面的关系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相统一,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促使教学最优化发展的过程。

对于语文这一学科,反思型教学更加必不可少。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语文学科充分渗透了人文性与思想性,在引领学生思考的同时,作为教师自己则更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每日“三省吾身”,这里的“三省”即为语文课前的思考、课上的思考以及课后的思考。以下我想结合苏教版语文《鲜花和星星》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思考,谈谈个人的一些理解。

一、语文课前的思考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每上一节课之前,我认为都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地制订出重、难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突出,凭借有效的教学设计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我在课前细读了《鲜花和星星》一课的教学目标,制订了教学重点:让学生走进课文,与诗人一起欣赏夏天满地的鲜花,满天的星星,入情入境地朗读,从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大自然的清新美。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一重点若要得到体现,就需要创设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感悟品味、美读吟诵来移情怡性。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于是我思考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童趣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孩子展示多彩的自然世界,配以教师童趣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另一方面引导孩子把直观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出来,并且以课文为例,给学生提供几个大自然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编创诗歌。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明显地被调动起来了,也较顺利地达到了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语文课堂的思考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充满变数,因为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所预先设计的模式进行,所以“一切皆有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当然,你可以回避学生的问题,忽视他们的设想,但这样的操作同时,也扼制了学生的好奇心,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他们理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不可挑战的权威圣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即必须“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根本。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指导学生有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和质疑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因此,以教师为主导来合理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来促进思考是关键。

在本节课上,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这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孩子们眉飞色舞地朗读着,一张张笑脸沉浸在诗歌美丽的意境中,还有的情不自禁伸出小手比划。忽然一个小手举了起来,她说:“老师,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是说鲜花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第二小节的最后一句是说星星真比地上的鲜花还多。那到底是地上的鲜花多,还是天上的星星多?”这个问题我确实在课前没有思考过,想到这儿,我抑制住内心的焦急,微笑着望了望同学们说:“到底是鲜花多还是星星多呢?现在你们来讨论讨论吧!说说你的见解。”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同学们就急不可待地举手说:“应该是天上的星星多,因为沙漠和海洋上没有鲜花,但它们的上空却有数不尽的星星……”“我觉得是一样多!”又有孩子迫不及待地说,“白天看到的是鲜花,到了晚上,星星就出来了……”另一个孩子“噌”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老师,我知道,白天,鲜花比星星多;晚上,星星就比鲜花多!”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面对孩子们的独到见解,我认为都说得很有道理。我很高兴,都给予他们鼓励。在孩子们放飞思维、张扬个性、充分体验、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之时,我引导他们:“小朋友们,这是一首美丽的小诗。鲜花多还是星星多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鲜花多很漂亮,星星多也很美,所以作者就把它们写到了一起。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好了?”孩子们一个个洋溢着笑脸,响亮地回答:“能!”孩子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推动。

三、语文课后的思考

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那么,上完一节课后,如果不去打磨、推敲,不去进行课后的反思,教师就不可能在专业上得到提高与发展。我觉得作为一名会思考的教师,在每节课后都应当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思得,更应思失。只有存在不足,才有进步的空间。不足改得越多,进步才能越大;不足改得越及时,进步才能越迅速。

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三省”,实质上就是布鲁巴赫等人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反思型教学的一个模型。他们认为反思型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实践之后,即语文课后的思考;“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即语文课上的思考;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也就是“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形成的超前反思,即语文课前的思考。

不但如此,我认为这样的“三思而行”还应该是一个不断循环,并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一次课后的思考即是下一次课前的思考,而下一次又会迎来新的课后思考。其实,课堂教学的确需要如此的多思、多磨,只有这样方能精益求精。

高三小说专题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师说课原则注意问题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说课是结合院校的特点,根据一门课程的一本书、一章或一节的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表,结合教材特点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口头表述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构思课堂教学的策略、教法与学法、过程等的新型教研活动,从而集思广益、交流沟通,实现师生教学相长、新老教师互帮互促、共同发展的目标。说课对于教研室建设和教学团队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1]。

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说课原则

(一)实事求是。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有指定的教材,但是教师并没有严格参照书本,这是因为大学生的专业范围宽泛,内容繁杂,显得教材流于形式。而在说课中,教师罗列很多新教法,但是没有具体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因此显得华而不实。教师说课的理论没有科学依据,显得道听途说,或者没有上升到专业的理论层面。

(二)与时俱进。

教师说课仍然沿用很久以前的老教法、老知识,尤其是教经管类课程的老师,更应该结合实政,理论联系实际,扩充教学知识和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开拓创新。

教师说课缺乏学科或者专业特色,就会显得大众化。这迫切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开拓创新,谋求教学的新思路、新规律、新教法等,进一步体现师生互动的特点。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说课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说课与课堂教学研究相辅相成,教学设计巧妙,教学陈述到位,才能给学生上好课,否则就显得根基不牢――“空中楼阁”。而没有上课经验的老师谈说课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价值。

(二)准确地把握专业术语和概念。

在陈述教法和学法的时候,一定要抱着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到严格和规范。尤其是在语言上要做到精练严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和环环相扣,防止教给学生错误的信息,发挥老师言传身教的作用。优秀的说课稿就像优良媒介,无障碍的沟通连接说课者与听课者。

(三)上课方式选择最合适有效的方法――小组活动。

在上课过程中,必须提前做好课前准备活动,如:教学活动中的哪些任务项目需要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完成,具体有什么样的要求?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而每项要求需要几个人(6人或者8人)为一组配合完成?小组如何分工?小组如何进行展示和评价?如何防止小组同学搭便车的现象?如何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扬长避短?而在小组活动结束后要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教师要强化职业教育综合能力的培养[2],增强教学效果,才能发挥小组教学的作用。

(四)选择合适的探讨话题。

前提是教师要充分备课方才有效。当然我们并不排除因应课堂活动的瞬时性而发挥教学机智。探究的话题应该是能给予大学生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体现价值性、未知性、开放性,即探究性话题名没有标准答案。教师能让大学生享受开拓创新、发现的乐趣,或是听别人展示而深受启发思考的话题,才有探索的价值。

(五)说课教师发挥“三位一体”的作用。

即说课者――本我、说课教学者――教师之我以及说课学习者――学生之我。“我”需要适时变换角色。为了追求有效教学[3],要扮演组织者、引导者、旁听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角色。

三、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说课思考

(一)说课如何处理好上课的形式和内涵的关系?

长久以来,说课被老师们看做是一种竞技活动,而忽视了它的本质功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让说课成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源需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注重课件的华丽,教法学法的炫耀和展示,而不注重本身教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只是一种载体,蕴含在其中的知识和方法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因此教师应该协调好形式和内涵的关系,任课教师要多读书,多感悟,多抓内涵建设。教师要升华人格、陶冶情操、提升能力、完善自我,坚持教学反思,在思考中升华,在感悟中提高,既让课堂生动有趣又让学生掌握知识。即说课要做到外在华丽,内在丰富。而且高职院校不能让说课流于形式,要注意活动开展的频次和实际效果,以教师为本,让教师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绩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得到升华,性格得到陶冶,能力得到提高。

(二)在实训过程中如何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说课的时候,采取的教学方法能否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从教多年,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要让课堂教学效果更佳,不得不重视这部分群体的学习效果。首先,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换位思考,考虑这部分学生的真实感受,是学不会还是不愿意学?前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可以通过给学生补课,攻克重难点。后者是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可以通过给学生进行多次沟通交流,改变他的认知和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给这部分学生晋职的方法,如当小组长或者委以重任,让他们感到自己“很重要”。其次,教师要积极发挥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它通过各种真实情景的体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强调重视师生的双向情感体验。高职高专院校要紧密围绕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4],重点在于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技能的获得也需要体验得到。体验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区别于传统的讲授法,学生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如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就是重要的体验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完成项目或者任务,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方法,提高技能水平。

(三)教师如何正确评价自我,克服职业枯竭,快乐工作?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在别人看来,好像有寒暑假,被认为工作很轻松,实质上,要投入更多的闲暇时间到工作中,比如备课、改作业等都是隐性劳动的表现。一部分中青年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工作消极,绩效降低。职业枯竭表现在情感衰竭、去人格化、无力感、缺乏职业道德等方面。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职业,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执著的敬业精神。个体对职业的认知会影响他对职业的情感态度,同时也会影响其职业心理。教师虽清贫但为社会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培养优秀学生也体现了自身价值,获得了成就感。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坚持教育理念,正确评价自我,固守清贫,保持理性,提高人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劳逸结合,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情。教师要调整心态,享受工作过程,兼顾教学与科研,适当设立目标,充实自我,达到自我激励。

参考文献:

[1]朱海涛.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说课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9).

[2]刘勇.“说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高三小说专题教学反思篇5

1.请专家讲学,进行专业引领

为了让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我们多次聘请专家来校讲学。其中,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主任刘正言教授,全国特级教师靳家彦,华应龙老师、俞国娣老师,姜铭芳老师等教育专家,结合自己的示范课,为我们做新理念讲座。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深入浅出的理念讲解。使教师对课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还多次请到市教研院的杨长久主任,高明珠主任,解读新课标,分析新教材,并与一线教师共同备课研讨。使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形成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新格局。

2.利用内部资源,成立校内讲师团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这是每一个二十小学教师的座右铭。我们深知,坚持经常化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掌握教育改革最前沿的信息。为此,我们把学校的领导、教学骨干、学有专长的老师聘为讲师团成员,每年学习一本专著,他们利用寒暑假时间,理解、消化、查阅、补充,将书中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并力求将抽象的理论与形象化的语言有机融合,精心制作演示文稿在开学前一周,进行专题讲座,全体教师集中学习。至今,这样的讲座已达39人次。教师从这样的集中学习中吸取精华,做到系统提高。这些系统化的学习,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拥有了更丰厚的底蕴,为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利用网络优势,搭建学习平台

网络具有信息量大和更新快的特点。为了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我校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园网,开通育龙网服务项目,班班配有数字化高清电视。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业务提高,教师经常在多家网站上浏览、查阅、下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与提高。并积极参与网上教研。2012年的10月至11月,我校的全体教师参加了黑龙江省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网络展示――说课大赛。从赛前的跟帖,对教案进行修改,到竞赛专帖中浏览全省各地市的选手参赛内容,观看现场说课,聆听专家点评……教师从中受益匪浅。通过专题的网络教研的互动,使二十小的每位教师都紧跟住课程改革的步伐,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二、多层次同伴互助,引领教师实践新理念

1.进行学年组开放式备课

结合我校骨干教师多、组内平行班级多、新调入教师多的特点我们开展组内开放式备课,以整合资源,共同提高。具体做法是:每一位教师先独立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教会学生哪些方法,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在集体备课时间里,由教研组长带领,请每课的中心发言人,说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意图和教学流程,在此基础上大家就这节课进行研讨,从教材的把握,资源的利用,到教学环节设置、难点的突破都要进行仔细的探讨,并由中心发言人执笔完成教学设计的预案,然后每个人依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特点再做相应处理,突出了教师的个性和特色,形成既有集体智慧,又有个性风格的教学设计。

2.开展学年组课题研究

为了使教研活动真正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以师生双赢为目的,我校开展了以学年为单位的课题研究。各学年根据自己学年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学年的研究课题。各组组长组织学年开展系列研究活动。

五年组作为课改的先行学年,结合省级数学研究课题“促进小学生数学评价的研究”,确定了组内课题,经过三年的研究,他们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数学评价方法,如,数学卷后感悟、数学日记、数学作文等,促进了学生数学潜能的发展。2012年初,他们学年又确立了“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课题。并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教给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力求形成初步的数学综合实践领域的教学模式。为后面的学年提供良好的借鉴。

我校通过“一课四讲”活动,有效落实学年组内的这些研究课题。组内确定研究课题后,由一位教师负责准备,大家研讨后确定教学设计。在班级试讲,其他几位教师听,听后评议,修改,再到第二个班,第三个班讲,大家再评,确定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后,组内其他成员也依次进行。在多次的讲、评、议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组内的研究成果。在学期末,上成果汇报课,以检验课题研究的成果。

3.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校本研究必须是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切实进行了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研究,专题研究与常规研究相结合,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专题研讨和现场观摩活动。在学年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专题讲座的内容。我校开展了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如,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方法,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快乐作文尝试。数学四大领域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等专题。让教师在理论学习,实践验证,理念升华中不断进步与提高。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

全体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学校发展的优势资源。为了激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因素,为了巩固研究成果,再度创造辉煌,我校开展了特色课评选与展示活动。无论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还是老年教师,把自己在各级赛课及公开课中得到好评的课申报为特色课。不论年级如何改变,老师都可以跨学年上特色课,随时接受其他教师的咨询。在不断实践完善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达到资源共享和保护资源的目的。

三、多角度反思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自我反思

我们倡导教师的自我反思,要求教师每节课后对自己本课的成功与再研讨之处进行反思,在教案上写反思小记。每月上交一份最满意的反思,可以是教学方式方法,也可以是课上的精彩生成,还可以是根据校领导及同学年老师的建议进行教学后的收获。

2.组内反思

(1)每周一次的学年备课,中心发言人首先进行说课。全体教师把自己课上的成功之处和组内的老师分享,把自己的困惑和组内的同志共同商讨。在每月的“一课四讲”中,学校不给教师打分,让实验教师充分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尝试中寻找感觉,走向成功。

(2)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沙龙式反思,交流当天或近期课堂上的成功与困惑,互相当参谋,集思广益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难题。

3.定期进行反思交流会

高三小说专题教学反思篇6

一、“六题”明方向

将发展目标和高考目标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教育改革的深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考命题也不断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过渡。2008年1月11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从这些年高考命题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导向还是很明确的。因此,教研工作确实要将研究高考改革、高考命题改革作为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发展的助推器。从2008年开始,教研室就开始逐步探索教师做题、考题、研题、说题、命题、磨题的系列活动。

(一)做题和考题

做题就是倡导高中教师扎实地去做高考题;考题就是由教研室组织高中教师参加高考题的解题比赛,并将它作为青年教师素质比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题和考题主要是让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熟悉高考命题、深化学科知识。

通过做高考题,教师可以了解高考的知识重点、能力要求,同时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虽然做题是教研室和学校大力倡导的活动,但是,总的来说仍然属于教师的个体行为,事实上存在着有些教师做得多有些教师做得少、有些教师做得扎实有的教师做得马虎的现象。为了督促和激励教师切切实实地去做题,教研室从2008年开始组织青年教师素质比武,将做高考题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这就是考题活动。为了扩大教师的视野,青年教师素质比武中的考题部分,不仅仅局限于浙江卷,还包括近几年内其他省市的高考卷。

(二)研题和说题

通过做题和考题,教师对高考题已经比较熟悉了,自身的学科能力也有效提高了。但是,要清晰认识高考题背后的目标、导向还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所以,教研室及时推进了研题和说题的活动。研题就是倡导高中教师研究高考题;说题就是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同行共享、交流。虽然,研题主要是教师在教研室和学校倡导下的个体行为,但是,教研室也提出比较成熟的研题思路和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分章研究历年试题,找出共性。久考不衰的知识就是学科的主干知识,要讲活讲透。

2.对比研究相同试题,找出变化。发现相同知识点的不同考查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同一知识。

3.纵向研究重点试卷(如浙江卷、上海卷、全国卷)的试题,找出趋势。浙江卷反映了比较突出的浙江特色,是我们分析命题趋势的主要依据。但其他地区的试卷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上海自主命题二十多年,在命题指导思想上经历了几次大的演变,每一次改革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分析上海试题,对高考命题趋势的把握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4.横向研究当年的试卷,找出有用信息。《考试说明》规定着考试的性质、内容、结构、分值等原则性的东西,在一标多卷的高考形势下,命题人员虽然在努力体现一标这一共性的基础上肯定想在地方特色上有所作为,但“平稳过渡,稳中有变”的命题指导思想还是使试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教师横向研究各套试题,对比各套试题,寻找亮点,有助于获取有用信息。

5.单独研究新增内容,找出命题方向。许多学科引入新增内容以后打破了原来的学科结构体系,导致高考结构的变化。新增内容对高考命题方向的影响已不言而喻,对新增内容考查方式的单独研究,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看清命题方向的演变过程。

为了将研题的成果进行交流和推广,教研室组织两项活动:一是组织县“教学评价与考试”专项论文评比,把研究成果以文本形式呈现;二是组织了同题异构式的说题活动,并将说题活动纳入青年教师素质比武当中。说题的范围,一般是近几年的浙江省高考真题或当年绍兴市的模拟考试题。说题的基本要求是:分析试题的命题意图和导向、考生的典型困难和错法、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也可以涉及相关的知识拓展和变式训练等。

(三)命题和磨题

命题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命题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对于高三教师来说,命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弄清教学边际、明确教学目标。教研室将命题和磨题纳入教研重点,就是要通过命题的实践,改变知识本位的教学导向,探索学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手段。

从教师个体和学校的层面,教研室要求各校将命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命题技术,提高命题能力,教研室又将命题能力的测试纳入青年教师素质比武之中,主要内容就是根据要求命制相应试题,并说明命题意图。

教学测试的命题工作是带有指导性的教研任务。从新昌县教师整体命题能力不强的现状出发,教研室重视命题工作规范的建设。在期末考、模拟考等重大考试中,逐步建立起团队磨题的制度。在外聘专家、县教研员和县内名优教师的引领下,教研室组织县内骨干教师形成命题组,通过集体磨题,提高命题质量,同时培养学科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在各学科中探索“物色骨干教师组建命题组―命题组教师独立命题―命题组讨论磨题―教研员最后审题校对”的工作程序,逐步探索命题过程中“原创为主、适当改编”、磨题过程中“充分交流、全体一致”、审题过程中“三读校对、试答再校”等三大基本原则,提高命题科学性和艺术性,增强命题工作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并通过命题培养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磨题活动从高中推广到初中,成功地组织了几次初中学科的磨题活动。

二、“三课”求实效

复习课、小专题课和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年级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高中复习教学的效率,教研室以这“三课”为抓手提高高三教研活动的实效。

(一)复习课展示活动

如何使复习课的教学更为高效?教研室在改进复习课教学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从2008年开始,教研室进行了持续探索。主要思路是着眼于复习教学的理念跟进和复习教学的课堂变革。

1.转变高三复习课教学的理念和导向

重视知识巩固和深化、重视练习和讲评是传统高三复习教学的基本观点。这没有错,但在新的背景下,这种知识中心、行为主义的复习观仍不能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几年来,教研室致力于倡导落实新课程理念,研究高考改革方向,体会高考命题改革思路,努力建立民主、开放、探究型的复习课堂;把应试和学生成长结合起来,着重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教法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重视开拓性思维的训练、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和丰富情感的体现;努力做到复习课教学的扎实、充实、丰富、真实,使复习课教学真正变大、变活、变新,为学生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命题原则创造条件。

2.交流高三复习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为了打造高效的复习课堂,我们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高三复习会议上统一组织复习课展示活动,交流高三复习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复习课展示活动由三部分组成:外聘专家的专题报告或示范教学,本县教研员的示范教学或讲座,本县骨干教师的示范教学。我们通过这种大规模的展示活动,探索复习课教学的有效途径,交流复习课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心得,讨论复习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在高三教师中形成了研究复习课教学的良好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总结推广高三复习课教学的研究成果

为了推动各校打造高三复习的精品课堂,教研室指导各校启动“寻找精品课”“分析精品课”“归纳精品课”“整理精品课”的活动,向各校征集优秀的高三复习课。目的是将高三复习教学的研究成果以课的形式汇集起来,并在县域范围内推广精品复习课,供全县所有高三教师参考、借鉴。

(二)小专题课研究活动

在二轮复习中,小专题常常是各个学科复习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这一阶段教研如何跟进?教研室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1.组织教研团队,确定小专题

每年第二学期前,由教研员领衔,组织高三骨干教师形成教研团队,梳理后阶段复习中重要的内容,确定小专题,供各校选择使用。确定小专题的基本要求是突出重点、针对性强、体现学科特点。具体而言就是结合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考点设计复习内容,角度要小、分析要透、训练要实,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一环节的研究,主要是明确小专题复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当然,在最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小专题教学的内容。

2.关注教学过程,上好小专题课

教研室以教学调研的形式关注小专题复习课的各个环节,包括问题分析、教师点拨、典型例题剖析、解法展示、错误剖析、规律总结、变式训练、反馈检测等。我们着眼于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这两个关键,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讲与学生学的关系。有些教师觉得专题内容多,就满堂讲;有些教师认为一轮复习时知识都讲过了,就放羊式地让学生自己复习,或以练代讲。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学调研,重点关注小专题教学中哪些内容教师必须讲、讲多少时间,哪些内容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用多少时间去完成。二是教材与复习资料的关系。在二轮复习中,一些教师会迷失在高考辅导材料和题海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抓了专题复习材料而丢了教材的现象。因此,各学科教研员重点强调:小专题复习不是抛开课本另起炉灶,而是通过对课本知识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视角,习得新的方法,实现能力提升。

3.推广教研成果,形成“微课程”

为总结推广各校在小专题复习方面的研究成果,教研室开始组织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设计的“微课程”开发评比工作。对复习小专题“微课程”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又低又高”:“低”就是课程开发的程式要求不高,一般由3~5个课时组成,要求有明确的专题教学规划、思路和目标,但不要求有详尽的课程方案,目的是将高三教师从烦琐的课程建设文本中解放出来;“高”就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要深入,要求通过“微课程”的开发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将国家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吃透、讲明、用活。在“微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将小专题复习课制作成微视频的探索。

(三)试卷讲评课评比和展示活动

高三复习教学中,试卷讲评和练习讲评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在冲刺阶段,试卷讲评和练习讲评甚至成为主要课型。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实效?针对试卷讲评课标准模糊,讲评的效率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差异较大的现实,教研室从2009年开始探索开展县域大型“高三试卷讲评课评比和研究”活动。具体思路是:以县域试卷讲评课堂教学的评比活动为平台,发动全县高三教师研究试卷评讲课,反思和发现试卷讲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效的试卷讲评课范式,并实现经验总结和辐射、问题发现和改进两大目标(这些经验和问题又可成为下一轮教研的主题),进而实现有效教学和有效教研的同步推进。

1.前期准备:从反思、讨论到实践探索

教研室充分重视活动的组织和准备。首先,以教研员的研究引领试卷讲评课的探索,初步形成试卷讲评优质课的评价标准。其次,以学校政策导向推动试卷讲评课的探索,使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校内试卷讲评课的初评、试讲等工作,从而使试卷评评课的研究进入实践领域。最后,以评价标准为依托实现经验的初步总结。在此基础上,教研室利用学期初第一次下校调研的机会,收集各校的意见与建议,整理出《试卷讲评课的评价标准(草案)》,并下发各校。

2.活动程序:从实践探索到经验提升

试卷讲评课评比活动的程序包括领卷与分析、评比与观摩、点评与研讨、整理与反馈四个环节。其中,评比课可以作为讨论分析的平台,起到实践经验的辐射作用。各教研员对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功能、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学习的做法进行整理总结,反馈给各校备课组。这样,通过点评、研讨、整理、反馈,《试卷讲评课评价标准(草案)》得以进一步完善,使活动避免出现为评比而评比的情况,真正起到范式探索和经验辐射的作用。

3.教研跟进:从有效教学到有效教研

高三小说专题教学反思篇7

一、依据中考热点,确定复习专题

从历年的中考试题看,虽然都是全新的卷面,但若仔细地进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相通性,可谓是一脉相承,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围绕中考试题的热点、难点,对重点题要狠下功夫。以某一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数学方法为切入点, 精心整合一些新颖的,具有代表性的专题,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让学生把每一个知识点弄通透,达到花费时间少,见效快的复习效果。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越来越被命题者青睐,见于此,精心整合《图形面积牵手反比例函数》,还有很多小专题如《矩形折叠问题》、《二次函数的a b c的符号问题》、《函数比较大小有高招》、《相似基本图形的运用》、《圆的切线证明—知垂直证半径,知半径证垂直,借助垂直证垂直》、《中考数学中最值问题的解决策略》、《函数平移选基准》、《函数图像联姻—排除见分晓》、《特殊直角三角形边之间数量关系---测量物体高度中的应用》等中考热点小专题,可为提高学生的中考数学成绩助力。

二、围绕知识点,精心设置专题

当我们确立好专题以后要精心设计,这也是对教师经验和能力的考验,教师要潜心研究中考试卷,广泛参照相关中考资料,根据自己经验进行精心的筛选。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有梯度设置,做到“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选择例题要有可研究性,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较大限度发挥习题的潜在功能,使效益最大化。这对学生的数学后续学习,可以起到很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专题设置还有一种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且整理小专题。比如复习垂径定理之前,先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近几年中考中对这个定理是如何出题的。很多学生会在上课之前把自己找到的题目告诉老师,老师将典型题拿出来共同学习,教师作以适当拓展补充,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对这一定理的理解就会比较深透,上课的情趣也会比较浓。另外,还需教师课后适当将此专题整理归档以备后用。

三、利用课堂教学,有效指导专题

精心设计好的专题都是有一根主线,每个题型设置围绕某一知识点渗透教法和学法以及数学思想。教学应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的思考也是有方向和目的,这时应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活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不能急于呈现答案及解题方法。教学时要舍得花时间,不要害怕课堂的寂静,凡是学生能观察的尽量让其观察;凡是学生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凡是学生能总结的尽量让他们总结,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当学生思维堵塞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将精编例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自主探索、反思、拓展,让学生从问题的表面看到本质,使其思维及时得到升华。让题目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学生大脑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如此这样,我们就不会为一道道新题而束手无策。有时设置的专题不一定一节课完成,需要两三节课才能上完,直至学会为止,最后以文本和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

四、课后潜心反思,弥补完善专题

高三小说专题教学反思篇8

一、因地制宜开展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为了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而开展的研究。校本研究以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育教学实际为研究对象,基于学校和教师的现实需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都很重视校本研究,把校本研究作为教师专业技能、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来实施。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村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一般都是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微型课题或者小课题为主。这些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易于操作,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是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我们教学生活当中来看,那些在课题研究中孜孜以求的教师,在教学一线总是处于领军地位,无论他们的学术素养还是教学实践,都能处于佼佼者的地位。是科研成就了这些教师,是做课题的过程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2.通过集体备课、同题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集体的力量不容置疑。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备课、同题研讨的方式,集思广益。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而多人的思维―――集体备课、同题研讨,则可能产生更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更宜于在实践中推广和验证。

集体备课,同题研讨,是农村教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教学技艺、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一是优化课前思路,优化课后反馈环节,避免无效教学行为的发生;二是每一个集体备课、同题研讨活动的参与者,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和信息;三是对比有利于鉴别与选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开发校本教材,缩短教材与施教者之间的距离,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树立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信心

新的教育理念对教材做了全新的诠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可以自主开发适宜于自己开展教学的补充教材,打破了教材编写的神圣感。这几年,校本教材的开发方兴未艾,以《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为内容的校本教材纷纷问世,使校本教材的开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新教改的一大亮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鼓励农村教师结合自己所处的独特地域环境、乡土文化积淀等优势,尝试性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彰显地方文化教育特色的教材,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

教师可以开发以地理环境为主的校本教材,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师可以开发以地域文化特色为内容的校本教材,使地域文化得以传承;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开发以培养学生技能或发挥学生特长为主的校本教材,例如,《小学生写字指导》《教你学习剪纸》《河西走廊的大秧歌》等校本教材。

二、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源泉

那些学养深厚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都是终身学习的人。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博览群书。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自身爱好的需要,经常学习教育理论经典,读大师作品,以增加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在不断地阅读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深化自己的学养积淀,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他的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读书,可以使教师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自己的教育方向与教育理念,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思想意识。对农村教师来说,读书是专业成长的必需。通过阅读,与大师对话,在大师思想的引导下,感悟教育的真谛,汲取大师思想的精华,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日臻成熟。

三、培训,为教师专业成长打开一扇了解教育现状,探索教育未来的窗口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日常途径,要使教师在专业成长中脱颖而出,必须让教师参与全方位的教师培训。

这几年,各级各类学校都很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架桥。国培计划全面实施,网络培训进入常态化,校本培训扎实有效,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把教育的新理念植入了教师的心中,落实在教学的行动上。

打造学习型社会,教师责无旁贷,特别是农村教师,更是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引领者。教师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更新、补充新知识。但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经常性地参加脱产学习与培训,是不现实的。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的学习方式。远程教育培训正好能满足这种需要。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目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的培训是一个让教师开阔眼界,与外界交流教学心得、解决工作困惑的重要途径。不管是自我监管的网络培训,还是离职进修,都能给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他们在培训中产生工作的新思路,接受教育的新理念,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

四、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教育教学水平的优劣,都能在课堂上得到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实践与锻炼。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使学生多学。”课堂效率,始终是教师研究和探索的目标;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核心体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打造高效课堂,是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

这些年来,诸多教育工作者对高效课堂进行了广泛而有效的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师出华东师大的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其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被实践证明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高效课堂模式,在神州大地得以推广。在语文教学中,叶圣陶、吕叔湘等前辈教育家的“大语文观”深入人心,影响了中小学教育多年。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新理论更是层出不穷。近年,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理念影响深远,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遍布华夏大地,与新课改交相辉映,成为教育园地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产生于南国广州的郭思乐教授的“生本课堂模式”,以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激扬生命光华”的主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呈现出开花结果之势。

这些新理念、新模式的产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契机,是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参照。科学的教育方法需要教师去探索,更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去继承,去发扬光大。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本,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发现,是高效课堂模式的基本特质。教师引领学生探索的过程,也是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和建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五、撰写教育随笔,是提升教师精神世界的有力武器

教育随笔,是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新途径。特别是在朱永新教授新教育理念的倡导下,一股“新教育理想”旋风在中国基础教育界兴起,无数的教师自发地加入“理想教育实验”。其中,教师撰写教育随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必要环节,是教师展示自我,进行知识管理、行动研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的平台。把教师成长纳入教育的范畴,这是新教育理论的一个独特之处。“为了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朱永新的新教育理论,第一次把教育者本身作为教育成长的对象纳入其中,新鲜而具有开拓意义。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以随笔的形式发表,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让全社会可以共享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自己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教师的随笔,了解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同时,可以有效实现同行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借鉴和效仿新鲜的教育教学信息,减少许多重复性的工作。

通过写教育随笔,让所有的教师有话能说,它是一种高效、民主、平等的新型教研文化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写随笔,朱永新教授认为,写教育随笔十年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名师。教育随笔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的普遍欢迎和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正在成为当前形势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六、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甚至是名师产生的助推器

著名教育家、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叶澜教授的话说明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通过下面这些方式实现。

一是课后反思。教师上完一课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计划编写,评价课堂环节的优劣,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有些教师将之取名为“教后札记”。这种方式不仅是反思,还有了探索与总结的深远意味。“教后札记”是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它是教师教学过程的总结,是教师思想智慧的结晶。教后札记的写作形式不拘一格,常见的有:批注式、提纲式、摘记式、随笔式等。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大多数教师会采用随笔式的教学反思,在课后随意地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是充分运用集体智慧的力量,通过教研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是一种对青年教师具有一定指导和规范意义的反思手段。教师的个人反思毕竟囿于自己的学识与教学经验,主观的东西比较多,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农村教师尤其如此。通过教研活动,借助集体的力量,反思自己的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是需要勇气的。反思者需要勇于直面自己在教学意识层面及技术层面存在的不足,勇于公正客观地批判和解剖自己,勇于摒弃自己教学中的缺点,勇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挑战,促进自己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反思,可以使教师获得一种超越自己的精神力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动力所在。

高三小说专题教学反思篇9

一、观察描述入手,积累教学经验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和理智性。

教学实例:在一次音乐活动中:某教师在观摩优秀教师组织的中班音乐活动“迷路的小花鸭”后,对执教者的教学过程和行为作了如下描述:这位教师先以故事:迷路的小花鸭——小朋友送小鸭——鸭妈妈对小朋友的感谢。这种形式描绘出音乐:由忧郁——高兴——欢喜的感情路线。唱第一段时用乐器沙锤打|×—×—|节奏,表现出唱迷路的小花鸭找不到妈妈而忧郁的心情。唱第二段时用乐器碰铃打|××××|节奏,表现出得到小朋友的帮助高兴的心情。唱第三段时用乐器响板打|××××××××|节奏表现出见到妈妈后对小朋友感谢的心情。请幼儿学唱歌曲《迷路的小花鸭》,但幼儿是初次听到歌曲,因此对歌词的掌握还不够,这位教师发现问题后及时应对。加入情景表演请幼儿边唱歌边模仿小鸭做动作,加深对歌词的理解。能更好地完成本活动的教学目标,及活动的难点。

教学反思:具体的说教师要借助幼儿在活动中的反映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是否适宜,并思考为什么适宜(不适宜)批判性的思考,并学会通过表面现象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策略。可以看出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教师变为研究者,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自己学习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更加理性地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解释自己的实践,达到思辨上的同步,才能向专业化发展。

二、借助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进行反思

《纲要》强调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因此在反思教学过程中,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就成为“最基本的标准”。定期观摩现场教学或教学录像,对优秀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确实如此,这位教师之所以能轻松地组织幼儿进行演奏,关键是她的指挥技术。当幼儿对音乐和演奏还不太熟练的时候这位教师的身体和头部总是提前两拍转向下一个演奏小组,同时还用眼神提示该组幼儿:下面要轮到你们了,准备好了吗?而手臂却仍然在指挥前一演奏小组,直到前一演奏小组演奏到最后一拍的‘尾部’,教师的手臂才转向下。”

三、互动式研究进行——反思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自我反思过程中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以目前教师反思能力来说,很难以“旁人”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分析有以下几种,一方面教师的自省意识不够强,没有掌握反思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活动时注意力集中在组织各环节上,随机性和灵活性不强的教师注意力无暇关注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因此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反思时也不够客观。最后,教师常常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深思熟虑的活动已经认为趋于完美或已经发挥教师个人应达到的水平,突破瓶颈再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不妨借助与同伴的合作—互动式研究来进行反思,让每个人的经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构建、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理论。“老师,这两棵树不一样,这棵树的叶子大,那棵树的叶子小,这棵树的叶子是深绿色的,那棵树的叶子是淡绿色的。”我寻声看去,果然是这样,靠近游泳池边的两棵树上的叶子颜色、大小都不同。小班的孩子喜欢接触、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乐于提问,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与好奇,注意自然环境的明显变化。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幼儿能通过观察、感觉感受到春天的到来。由于季节变化特别明显,孩子们对春天这个季节非常敏感,花草树木的从冬天到春天的显著变化,引起了他们极大的了解、观察兴趣。

教学反思:我们事先预设好的活动范围并没有满足孩子们的探索要求,他们对树叶产生了很大的热情,同伴的一句话,让他们跃跃欲试,议论纷纷。我及时调整了内容,孩子们的生成问题——“各类树叶”,成为本次活动的中心议题。可见老师及时发现孩子活动时的兴趣点,随时调整活动的过程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高三小说专题教学反思篇10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教研组织是学习型组织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传统的理解总是把学校仅仅作为学生发展的场所,因此,传统教研在功能上更多的是体现为关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不够。这导致有的教师从教数十载,其专业发展水平还只停留在入职后的初期水平。因此,有学者认为:“传统学校,在教师中心、师道尊严背后,掩盖着的是对教师发展的漠视或遗忘。”[2]

基于对传统教师教育的反思,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正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确认,教师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专业和职业得到确认。为此,我们的学校教研理念必须适应这一新的变化,认识到学校教研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应当具有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应当树立学校教研组织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场所的新型教研理念。惟有如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师必须尽快“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才有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教研才是“真正的教研”,这样的学校教研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所有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人——学生、教师都得到发展。

要发挥学校教研促进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功能,学校教研组织就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然而“运用科学建议于学校实践不可能是自发的”。[3]“教师读了一本好书,从中找到了新的科学思想,但在实践中并不应用:对建议的科学根据的怀疑,惧怕离开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或者只是由于缺乏采纳新建议的技能,妨碍教师接受新事物。这时,组织对教师的帮助就是必要的了。”[4]

毋庸置疑,学校教研组织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学习型组织,(Learningorganiza-tion)。系统地看,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大家在这种组织中共同学习,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互相砥砺,不断提高自己,反思并勇于修正自己行为,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全力实现共同的目标。彼得?对吉(peter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总结了理想的学习团体模式,他认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有时是一个很大的‘队伍’中的一员,一群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一起行动——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取长补短,人们有着比个人的目的更大的共同目标,他们取得了特别的成果。”[5]

从我国传统的学校教研的实际状况来看,学校教研主要是组织教师学习,共同研究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因此它具有学习型组织的某些特征,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目前许多中小学的教研组织,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学科专业化的分工制造了隔离带,从而把一个组织分割成相互独立且常常相互冲突的领域。其次,过分强调竞争,削弱了合作。部门之间、教师之间本应相互合作,共享信息,但他们却在恶性竞争,相互封锁。再次,对组织学习听之任之,缺乏目的性、计划性,从而削弱了教师的学习能力。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确认一个教研组织在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2)能不断增强组织自身能力;(3)能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因此,组织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组织自身实力,带来教师教学行为或绩效的改善过程。

二、构建学习型学校教研组织结构

一)创建学校教科室,走教改的组织他道路(二)构建开放型的学校教研组,赋予学校教研级别新的内涵

1.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教研组,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过去各学科教师常常以“隔行如隔山”的理由自我详解对其他学科的陌生,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研上无对话的基础与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研上无对话的基础与需要,教导的学科综合化联系的基本理念要求各学科教师加强联系,增进了解,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因此,学校建立跨学科的协作教研组,通过对各学科教材内容的共同分析研究,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利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实现了专业的增值。

2.构建区片学科教研网络,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在原有学科教研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学科教研网,定期就共同面临的问题异型研讨,拓展教师之间互动的空间,使势单力薄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走出封闭的圈子,在多途径的互动中,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实践表明,这些团体性、开放性的学校教研组织在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教师专业成长上十分有效。

(三)建立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制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某种意义上,本次新课程改革是集国内外教育研究成果之大成,对我国基础教育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因此,走合作之路,建立为教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合作研究制度成为必然选择。

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需要大学文化的参与,需要走进学术前沿,寻觅创造、发展的新支点。国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建设和教师即研究者运动都强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在资深教育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和研修,为自身专业的生长提供了可能。大学教师带来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使中小学教师有机会了解和学习这些新理论与新方法,从而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这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产生实际的社会效益并失去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真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研究者,从根本上形成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让教师职业充分获得专业化的支撑。可以说,在当今的学习化社会,怎样使教师在不脱岗的情况下能整体提高反思能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制度是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要加强与各级教研机构的联系。各级中小学教研机构不仅负有对中小学教学管理、指导的职责,同时,教研员也正向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角色变化。他们积极投身于课改实践与研究,不仅成为了教师的合作伙伴,而且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教研员常年接触学校、课堂,他们对教师教学中的困难和需要很了解,他们在与教师的研究与对话中,用的是教师可以理解力的语言,探讨的是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强。实践表明,他们是课程改革中的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三、采用有效的学习型教研方式

(一)采用反思型的教研模式,促进教师的自我革新

荷兰学者柯斯根(Korthagen)在研究中提出教师在反思中发展的机制,他认为,教育过程中理想的教师对自己行动反思包括五个阶段:第一,行动;第二,对行动反思;第三,意识到关键所在;第四,创造其他行动方法;第五,尝试,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动。

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常规的“(专家)听课——(专家)评课——(教师)再上课——(专家)再评课”模式,与柯斯根的模式是不谋而合的。对于刚刚接触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师来说,他们经过学习可能理解了新的教育思想,但却不知道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应用方式,也不知道如何把它们联系起来,或者说他们尚缺少有关新思想的“个人实践知识”“实践的智慧”。在此情况下,按照柯斯根的模式,教师进入第二阶段后就难以前行。于是,专家暂时帮助教师一起走过二、三、四等环节,专家评课即是借助专家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教育行为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式。当教师在倾听过程中意识到该场景所蕴含的理论在实际场景中的联系与应用方式时,就会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专家的评课过程不仅向教师展示了具体的“教育智慧”,同时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示范。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收获是双重的,一方面知道了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随着教师经验的为断积累,教师就可以脱离专家,独立完成专业的自我发展,实现由外控的教师专业发展向内控的教师专业发展墨迹。

(二)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这次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学校及教师的参与下,通过研究的方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计划、系统地研究,才有可能在学校及教师层面上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为此,学校及教师可从两个层面开展校本研究。

一是学校层面的团队性的课题研究。学校及教师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力量,集中力量,自主选择本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这种共同的需求使大家团结在一起,有助于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他们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教师之间就最为关注的教学问题进行研讨,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

二是教师个体层面的自主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学会之后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简单过程,而且蕴含了教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并与个人的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场景相融合的过程。如何融合?这就要靠教师自主的研究,选择那些对课堂专业生活有影响的“关键事件”进行研究和反思。“关键事件”的概念是沃克(walker.R)在研究教师职业时提出的。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是指教师个人在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对可能导致自己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做出关键性决策。教师在反思关键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我超越。而个人的自我超越则是整个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三)建立说课制度,采用微格教学法,促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

林崇德教授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程。[6]反之,一个缺乏反思的教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认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因此,“教学监控的实质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即反思”。[7]根据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的不同,教学监控主要分为对课前的计划与准备、课堂的反馈与评价、课堂的调控与调节、课后的反省。教学监控体现了“学习型组织要求组织内容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成为工作新的形式”的特点。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笔者认为,建立说课制度,采用微格教学法是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