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学改革方向十篇教学改革方向十篇

教学改革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54

教学改革方向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

从培养中师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教育类课程(以下简称学科教育类课程)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小学语文课程开发、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师培养框架中无论是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育理念还是实践教育,变革步伐已经落后于小学语文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适应于《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进一步整合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改革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层次,已经迫在眉睫。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牵动的学科领域也比较多,从《语文课程标准》新要求来看,矛盾集中在课程结构上。

一、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提升课程层次和扩充学科结构领域,提升课程的内涵,扩大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的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二、教材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以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三、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贯穿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教育实践的能力水平,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和情感。《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做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

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内进行的由学生为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参与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影像观摩、模拟教学、说课、评课和教学片断设计等活动类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具制作与设计、教育调查、试讲与实习、教育方案设计、教学软件制作、友好班级活动、教学及研究信息收集整理、家教等活动类型。这些活动类型多样,基本模式是一致的,那就是定向与激励(提出目标并设法使学生自觉追求目标)、同化与图式(将新经验纳入自己的能力结构框架中,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程序模式,产生正迁移作用)、反馈与评价(师生都能全面了解活动全程,并就活动的过程、方法、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强化与创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巩固能力,并且能创造性地独立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方向篇2

教材建设改革,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

课程结构改革,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教学改革方向篇3

(一)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

从职业学校的生源来看,学生以初中生为主。他们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较差,缺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掌握不够全面,没有清晰的数学思维和逻辑,对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性知识的理解不到位,缺少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由于训练量的缺失,很多学生的运算能力不过关,很容易在数学运算中出现错误。

(二)数学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近些年来,职业学校纷纷提高了对专业课程教学和实习的重视,为专业课程安排了更多的教学课时。这大大压缩了数学教学的时间,使得职业学校数学教师们面临着课时少、内容多的难题。很多数学教师只能将教学重心放到追赶教学进度上,对于很多重难点做不到细致的讲解,课堂练习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从而大大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职业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

(一)深化思想认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要想真正提高职业学校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提高重视程度,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配合数学教学工作。职业学校在保证专业课程教学时间的同时,还要尽量增加数学教学的课时,避免出现教学时间少、教学任务重、数学教师满负荷工作的现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看法,教会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端正数学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能够自觉配合教师工作,更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

(二)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深化职业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加快教学方式的转变,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传统“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为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角色的转变,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通过构建情境、设置问题等方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成功中获得自信,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目的。

(三)注重能力培养,灵活安排内容

职业学校数学课程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还要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实习和工作打好基础。数学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时,虽然做到了面面俱到,各类数学知识点都有涉及,但这种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安排,使得数学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受到限制。所以,在职业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数学教师要灵活安排教学课堂内容,将数学教学与教育实际相结合,提高专业的针对性,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专业范畴内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数学真正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工作提供帮助。

(四)改善师生关系,实现课下教学拓展

教学改革方向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改革

21世纪,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人才的出现要靠教育。我国早已提出并在不断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可见对教育的重视,提及教育,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接触的最初的教育,能为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儿童抓起,因此要重视小学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如何发挥小学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改革是教育的根本出路,要适应新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小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小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如今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想方设法进行解决十分必要,进行小学教育改革是可行之路。因此,小学教育改革是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从宏观上来讲,我国对小学教育十分重视,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并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同时还实行了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对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儿童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在个别地区并没有被贯彻彻底,个别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压力无法接受义务教育,一些学校存在乱收费等现象,这些都对小学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从微观来说,小学教育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教学观念上看,虽然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导致小学教育中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片面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对儿童的智力和心灵是一种抹杀,忽视了儿童德育等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儿童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儿童的全面发展;从教师师资上看,虽然与以往相比,师资队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师资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从教学条件来看,除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小学教育条件较好外,广大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条件十分简陋,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对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种严重限制。

二、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探索

小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如何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根据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小学教育改革有着以下方向。

(一)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

素质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也是我国小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李岚清同志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做了这样的概括:“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简单地来说,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二)创新教育的改革方向

在当今时代,创新非常重要,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人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存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关系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小学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改革,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推动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都需要我国的小学教育进行多方面的改革。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改革。我国传统的教学目标重成绩、轻能力,导致了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将教学目标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会在教学中逐渐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去的教学内容重视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内容,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等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构建开放性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第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另外,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采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也是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教学改革方向篇5

一、改革显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现出学生的学习主导思维。在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积极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少拥有自己的想法,且学习较被动,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施行课改务必积极改善这种授课方式,在课堂教学教育中,让学生充分展现出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保持民主与平等,更新教育观念,放下所谓的“权威”,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持信任的姿态,鼓励学生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开发潜能。只有如此,才能够通过自我努力获取有效发展。

比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导数的运用”,教学设计这样的问题:“某产品的总成本函数为C(q)=0.25q2+15q+160(元)(q是产品的产量),产量是多少时,这种产品的平均成本最少,最少的平均成本为多少?”采用这种方式的提问,促使学生将教学中导数的知识及经济学中的成本函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得学习主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能够显著增强学习效果。

二、研究学生心理

高等数学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许多学生觉得枯燥无趣。因此,这不仅仅要求教师对于教材进行研究,更需要对学生内心进行揣摩,全面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想要学好数学,需要有好奇心和好胜心,那么教师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由此把数学建模思想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建模的经过,即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模型求解―模型检验综合问题,让学生养成自己动脑、勤钻研的习惯。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提出问题,便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学生可以提出质疑,便是深入地思考问题。比如,房贷问题、广告费用、新产品的市场预测、选编汽车刹车距离,以上教学模型不但和学生专业息息相关,还能学习数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三、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变革,新科技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将传统教学原则和现代化教学思想融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让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多媒体与网络是现代化技术的标志,其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创设情境,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比如教师在讲解二重积分概念时,某引例是求曲顶柱体的体积,其为立体图形,并且表现出来的是运用极限论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如果是传统教学进行教书,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图形,学生就很难将区域无限细分这一抽象的极限思想具体化,教师无法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但是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与高等教育结合也是必然趋势,美国教学教师协会在2000年制定数学课程标准时,将信息技术作为制定标准的原理之一,从而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而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高等数学教学理念的革新

树立人性化教学理念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可以依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将学生分类,教师要对学生主体有所划分,将学生个体特征记录入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不一样的数学教学。其次,可采用目标分层,即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再次,应用作业分层的方法,课后的布置或实践作业做到分层。鉴于学生各方面学习程度不同,所以要有针对性,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努力完成作业,真正理解不懂的部分。

教学改革方向篇6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行动导向教学法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知识丰富、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在护理学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考核方式一般以一次性闭卷理论考核为主,考核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理论知识。这与现行的“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观不符[1],也不能全面检测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临床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我们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而教师是学生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最终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在传统笔试的基础上增设了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仿真的工作场景中进行职业态度、专业技能的全方位演练并进行考核,教师以一定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操作情况和综合能力。本文即探讨新的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新的考核方式进行效果评价。

1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的实施

在实施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内科护理学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堂互动较少。同时,理论授课与实践练习不同步,一般是教师先讲完理论知识,再组织学生到内科实训室进行相关技能操作的实践练习,往往是到实践练习时,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已遗忘,理论与实践不能完美结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不牢固、护理技能操作不熟练、综合职业能力较差、进入临床实习或工作后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快速完成由学生到护士角色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合中职护理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通过行动来学习,以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典型病例讨论、健康教育角色扮演、对模拟人实施抢救等任务,任务设计与典型的护理职业行为相结合,并将护理工作程序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前提下,进行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1.1实施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的过程

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完成,教师扮演患者,学生扮演护士,以典型病例讨论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4~5人,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作为组长。小组在操作考试前一天进行抽签,对所抽到的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查找资料、列出护理用物、制订护理方案。每个病例都有相对应的医嘱单,在操作考试过程中,每个小组作为一个护理小团队,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对病例中的患者进行护理。护理操作包括执行医嘱、一般护理、对症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教师在考核中扮演病例中的患者,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与教师扮演的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实施操作的对象为模拟人。下面以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为例,介绍整个操作考试的过程。小组抽到该病例后,针对病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分配任务。在操作考试过程中,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实施对该患者的护理。针对该患者,学生需要实施安置卧位、病情观察、执行医嘱(雾化吸入、静脉滴注抗生素)、拍背排痰、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护理措施。小组操作考核完成后,教师进行提问,提问方式为教师随机选择小组内的两名成员进行提问,提问的内容与病例中患者的病情及疾病知识有关。教师根据小组完成护理的情况给予一个平均分数,再根据小组的分工任务,给进行不同操作的学生打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在本组平均分数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加分,操作较差的学生在本组平均分数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减分。

1.2注意事项

1.2.1收集各系统典型病例

教师在操作考试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需要到临床中收集各系统的典型病例。由于每个病例的信息量、复杂程度、难易程度不一,而操作考试所用的病例复杂难易程度要大体一致,所以教师要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删除不必要的信息,并对病例的复杂难易程度进行调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每次内科操作训练和考试所用的病例都进行了讨论和调整,所选择的病例均为内科各系统常见的典型病例,所选的病例复杂难易程度也基本一致。

1.2.2分步进行操作训练

整个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先对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有一定的认识,再进行相应训练,最后才能进行考核。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操作考试中涉及的内容进行示教,让学生熟悉考试的步骤和程序。其次,安排相应的内科护理操作考试模拟训练,每次操作考核之前安排操作实践课。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一方面熟悉了操作的环境及各种物品的放置位置,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内科护理操作及基础护理操作能力。最后才是实施内科护理学操作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患者的护理。

1.2.3评分标准的制订

由于操作考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所以在制订评分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操作水平,还要考虑小组的分工及合作情况。另外,在评分标准中还要体现护士的综合素质。整个评分标准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护理素质12分(包括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2分;进行自我介绍2分;注意保护患者隐私2分;操作中注意关心体贴患者2分;操作过程中注意和患者沟通交流2分;有一定的应变能力2分)、护理措施73分(包括用物准备齐全并放置合理5分、操作过程正确合理60分、护理方案合理安全5分、操作后能够正确处理用物并交代注意事项3分)、小组团结协作以及小组成员分工合理5分、提问10分。其中护理措施中的操作过程评判较为复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每位学生完成的操作内容都不同,教师针对不同的病例制订相对标准的护理措施,每项护理措施都有相应的分值,教师针对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评定。

2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影响

在整个教学和考核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并经专家评定,主要调查学生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情况,包括临床处置能力(内科护理操作能力、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制订护理方案能力、配合抢救能力、实施心理护理能力、用药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应变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认识能力、关爱患者的意识)。

3讨论

3.1临床处置能力的提高

我们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注意模拟真实的护理工作场景,围绕一些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和考核,注意锻炼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学生抽到病例后首先对病例进行分析判断,针对患者的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合理的护理方案。操作考试时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内科护理操作能力及基础护理操作能力。有些病例中的患者需要马上抢救,例如急性肺水肿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学生要执行医嘱,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这使学生的配合抢救能力及用药指导能力得到了提高。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恰好说明了我们实施的新举措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实习和临床护理工作都有所帮助。

3.2沟通能力的提高

学生接到病例后,首先要对病例中患者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操作训练过程中,学生要相互扮演患者,不断练习,讨论的过程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学生在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中注意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操作中能够关心体贴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通过每一次的训练和考试,学生在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3.3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扮演很多角色,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不良等已得到有效控制,而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一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4]。护士作为一名健康教育者的角色越来越得到强化。学生在训练和考试中,利用各种方式查找资料,自行制作宣教海报、ppt、模型、道具,运用各种健康教育手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认真细致地为患者进行讲解。训练和考试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还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3.4应变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的提高

在操作考试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患者对“护士”提出了各种问题和要求,学生要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我们在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别对学生操作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评价。另外,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和考试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体现了团队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所帮助。

4结语

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改革。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边改革边完善。此种考试方法比单一的笔试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通过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及训练,学生的护理核心技能、综合职业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和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从学生到护士的顺利过渡搭建了桥梁。通过模拟情景练习和考核,强化了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使学生熟悉了临床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尽早适应了护士角色,缩短了与实习岗位的距离,进而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钟衍汇.中等护理专业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2):92.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32-33.

[3]周国忠“.行动导向”理念下的高职景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7):18-20.

教学改革方向篇7

1.1教师培训不够

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由“知识的提供者”向“学习的促进者”转化,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监控和引导学习过程,这一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有相当的难度。临床学科的教师仍习惯于其在教室内的掌控和主导地位,基础学科的教师缺少引导技巧,这对于长期从事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需要对教师进行强化培训,在不断的实践中把握好干预的尺度。

1.2硬件设备不足

pBL要求很多学生需要同时使用图书馆及电脑网络资源,需要有适合于pBL教学的教学场地,我国大多数中医院校图书馆、网络和教学场地等硬件设备不足,没有足够资金购置完备的信息查询设施,客观上影响了pBL的全面实施。如何实现教学资源配置满足pBL教学的要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改革中医pBL教育的初步设

2008年开展中医pBL教学实践之初,首先尝试设计制作了第一个中医pBL教学案例《人生之前回头路》,以“胎位不正”为主题,通过所提出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了解异常胎位的种类、形成原因、确定时间与诊断方法,掌握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的操作技术,探讨矫正胎位的机理,明确应用中的注意问题,使简便、安全、有效的转胎方法得以普及应用。在此基础上,2010年又成功申报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探索适合中国实情的高等中医pBL教学百病案例研制》,共设计制作了100个中医pBL案例,使pBL教学法在中医教育中全面推广。与传统模式的pBL教学方式的最大不同,就是在每个病案中设立了“主导内容”和“辅导内容”两种结构。

2.1主导内容

问题讨论主导内容部分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分层递进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历,重新整合多学科知识,查阅文献资料,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2.2辅导内容

点评指要辅导内容属于创新设计,在主导内容每一幕提出的“问题”经学生充分讨论之后,针对争议较大或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分析。所讨论的重点也就自然突出了。需要注意的是授课教师不能对讨论细节参与太多,不能重新返回教授模式;学生也不能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要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在pBL经典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辅导部分的内容,使每个病案在论证时的信息量增大数倍,并不局限于导致这个病例发生所涉及到的单个病因、单个病型,同时可以和导致本病的多种原因、多种类型相互比较和鉴别,从而对本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使获取的知识更具有系统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学生将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揉合在临床案例中,并从生理病理、解剖结构、诊断鉴别、中西医各种治疗方法、调养护理乃至环境、气候、社会、人文各方面综合起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3结语

教学改革方向篇8

关键词:教育改革;学生

一.德育与文化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得到极大程度地发展,但全民素质似乎并未赶上时代的脚步。公民道德素质的急剧下降催生了各类社会问题的发生,而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严重影响。学生自杀率急剧升高,青少年犯罪频发都是道德教育的漏洞所致,因此德育在一定程度上比文化教育更为重要。教育重心的偏移势在必行,而这就要求学校为单位,在各级教育部门的监督下,广泛开展道德教育课程,定期举行相关讲座和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观、提高其思想素质。但在德育执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即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知行统一。其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其三,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其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其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二.考核选取制度多样化

高考,在2014年的社会公平调查中被评为中国最公平的综合选拔制度,但同时也造成了“一考定终身”的负面影响。人的才能是多样化的,能力也是有侧重的,所以,单一的考核制度无法满足中国国情的需要。考核选取制度的多样化也就成了必然趋势。除了原来的艺考+普通高考+职业考试,国家应将艺考及普通高考细分,例如艺考以建立在文化考核基础,然后对专业的考试也不局限于纯粹的传统考试,可以结合专业特异性变革考试形式;普通高考考核也可有的放矢,例如对特别科目有特别爱好的学生,可以给出不同的考核形式,在英语、语文、数学等基础科目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选择高考想考的科目,但其他科目也要适当学习,只是不纳入自己的“特殊高考”之内。

三.知识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当今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大的国情下,中国要想更好的与世界交流、强化合作,人才的培养方向也需要改变。知识学习能力无可厚非是基础,不可剔除,但实践创造能力也是重中之重。如今的国际是科学的国际,只有搞好科学,中国才有立足之地,而实践创新就是打开科学发展的钥匙。中国的“高分低能”问题一直被国际教育学家诟病,而究其原因,与我国基础教育模式有关。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应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实践能力从小就要培养,以保证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之后有较为全面的能力配备。所以这一改革应该是横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通过开展书本教学与实践学习结合把小学作为主要时期,中学作为辅助发展期,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体制改革攻坚》顾海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01-0

[2]《中国教育体制改革20年》郝克明,中州古藉出版社1998-12

[3]《未来的课程》麦克・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教学改革方向篇9

[关键词]自学考试存在问题与改革方向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多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效显著,功不可没。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随着普通高校的发展和扩招等形式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更主要的是人们不单单是追求学历,而是在取得了学历的同时要求学到一定的技能,以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而没有太多的应对变化和措施,因此报考规模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所以高等教育考试管理模式已落后于发展形势,到了进行改革的新节点。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观念陈旧,放不开,未能及时更新,致使管理模式没有突破;专业和课程设置与职后教育的服务功能不协调,未能适应技能提高和能力培养的要求;重理论轻实践也是自学考试存在的重要问题,始终不能脱离学科管理体系的框架,课程设置、考试方式等严守老的套路,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变化要求。

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求已经发生变化。在自学考试开考之初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我国人才十分匮乏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的各种人才,当时由学校全日制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所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育形式就应运而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形式的诞生,为那些需要提高学历、学到知识的一大批人提供了学习和提高学历的机会,从而也弥补了之前几十年的教育不足。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曾经是轰轰烈烈的,有过辉煌的、大发展的过去。现在高等教育形势发展二十多年来,高等学校教育规模已经上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培养的人才较多,再加其他社会发展的种种原因,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的局面,表面看是人才过剩,实际上是高技能实用型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渴望学到一定技能的人群在增加。另外,成人高考和远程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的发展,致使自学考试的报考规模在逐渐减少,报考总人数急剧下降。另一方面,社会对有技能的人才需求出现了较大缺口的趋势。同时,也出现了既需要提高学历,也希望能够学到一技之长的年轻人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在教育领域有了一席之地,但由于考试制度、管理方法、考试形式、助学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革克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不足和缺陷,改革管理模式和现状,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促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基层、向职业教育延伸,培养更多的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探讨:

一、改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业与课程设计方向

1、专业和课程设计

就是在新的管理理念和适应需求的基础上,整合现有专业,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高层次综合型的人才为教育目标而设计开考专业和课程。

2、课程体系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应体现五个突出的特性

突出政策性――公共基础课是对学员政治素养的考查考核,严格按国家考委要求设置。

突出职业性――专业核心课按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进行设计更进一步贴近管理和生产实际,设置课程从学科型向职业型转换。增设选修课,给学员以较宽松的选择空间,充分体现大专业、厚基础、宽方向的专业和课程理念。

突出技能性――专业课程设计时,应该设置技能性实用性强的课程,如针对农业方向的一些专业的课程,如设置一些家畜饲养学、食用菌栽培、经济动物饲养和疾病防治、农村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能够满足考生学习一技之长的需求,提高学员职业发展能力。

突出过程性――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认可考生学习和工作实践过程,根据考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掌握技能程度计算考核成绩。

突出创业能力――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员的创业能力。

3、考试形式多样性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实现课程设置从学科型向职业型转变,突出职业性、技能型、实践性,相应的考试形式也随之改变,从单一的卷考形式为多种考核形式并举,尤其注重对学员学习和工作实践过程的考核,以及掌握技能和实践中应用能力的考核。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支撑措施

1、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效的助学体系

利用各种资源建立有效的助学支撑体系,应用这一助学服务体系向学员进行政策、助学信息和考试信息的咨询宣传;为学员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学员报名报考、考籍和毕业申请等管理服务工作;利用网络给学员授课、答疑解惑;为学员提供实验、实习基地,承担实践环节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协助主考学校组织实施实践课程的考核。通过建立自学考试助学体系,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各行业、大企业共同建立良好的自考学习网络,既能更好地支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时使自学考试贴近基层和实践,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用的各类人才。

2、建设网络学习平台,支持自学考试

远程网络教育是新兴的教育形式,深受广大学员欢迎。因此,自学考试也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形式开展自学考试。自建网络成本高,并且工程量大周期长。应整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如涉农专业可以利用组织部门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平台、农广校的网络系统等。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优势,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利用网络授课,在网上答疑解惑,同时把学习的重点和作业放在网上,供学员在网上学习,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减轻考生的负担。

3、建立互通平台完善证书网络

实行自学考试课程与非学历教育的课程紧密结合,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学分互认、成绩免考。行业部门颁发的全国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可替代自学考试的部分课程;教育部和人事部实施的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证书》中的课程,可与自考课程互认,可免考对应的课程。这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各类考试和证书相互承认,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形成教育面向行业、面向基层的教育格局。

4、用现代手段完善自考教材的建设

一是选用国家统编的教材,二是组织学校的专家、教授编写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教材。三是自考教材应从单一的纸质教材向多样性发展,加快网络课件、多媒体光盘等现代教材形式的转化。

5、建设完善的高质量的服务平台

服务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至关重要的一环,建立一个好的服务平台,可以保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顺利的发展,因此,广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者提高服务质量,人性化建设自学考试的各项的管理制度和做好自学考试的服务,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功的保障。

三、发挥主考院校的优势,努力做好自学考试工作

教学改革方向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改革;个别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119-02

当今时代,网络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教育的渗透已引起了教育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深刻变革。教学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深入探析网络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摸清教学改革的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环境对教育活动带来的转变

1.知识载体由传统的纸质书本升级为以网页为基本形式的超文本语言

当下,众多机构和个人利用计算机作为知识的载体,对知识进行智能检索,减少查询知识的时间,减轻体力负担。虽然印刷型文献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消亡,但是未来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将以数字文献为主、印刷型文献为辅,已成为必然趋势。

2.从教与学的角度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知识的获得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较少。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对传统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的依赖,从而探索出更为先进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3.从教育理念的角度看,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终身教育是人在一生中受到的各种培训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接受的各种方式的教育。互联网的发展拓宽了终身教育的广度,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向交往方式,使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网络搭建起来的平台上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

二、网络环境对教学的利弊分析

1.有利影响

(1)网络资源的介入使得教学在确定知识圆点的前提下,扩大了知识的半径,即拓展了师生在学习内容上的涉猎范围。在确定一个固定知识节点的同时,通过在网络上大范围的阅读,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促进头脑风暴的训练和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2)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内容均由教师预设,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群体交流甚少,更别谈协同学习,这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在网络教学模式下,这种情况得到改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提出各自的观点,进行讨论。在互动中,既获取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3)教学艺术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生动性,以及情感的希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根粉笔、一把直尺、一本课本,很大程度上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以多媒体、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资源介入课堂,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彩,知识由“死”变为“活”,通过视觉、听觉等冲击,打开心灵的想象空间。

(4)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教师控制支配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建构。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课堂纪律管理者的角色开始淡化,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的帮助者的新角色则得以强化,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2.不利影响

(1)知识的筛选问题:一是资源质量问题。在制作教学资源时,如果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忽视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二是资源选择问题。网络上有众多可以使用的资源,导致学生选择时无从下手,造成了漫无目标、随意阅读的现象,学生的自主学习往往处于失控状态。

(2)知识内涵的掌握程度。当前诸多网络过于追求商业化,对知识的背景、基本框架和学习者的认知建构并没有太多的涉及,出现了网络快餐文化,这种快餐文化无法与书本对知识的解释衔接,使得网络学习者对知识理解程度不够,思考问题时容易表面化,无法深入进行细致的研究。

(3)师生关系: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教师的言传身教及人格魅力的作用被严重削弱,师生情感意识和集体意识容易被弱化。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由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动态教程,[1]扩大有效知识的课堂传授,包括教师多看、多查、多筛选、多反思。

二是教学趋向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较大的学习选择自由度: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爱好自由地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进度和学习方法。由于网络环境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友好的交互性与即时反馈等特征,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行探索式学习。

三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同步学习,是指教师对班级全体学生提出问题或课题,通过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或或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2]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辅导、作业批改等教学活动,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等方式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观测学生的学习进程,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以指导,同时根据反馈信息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是网络环境下,对传统的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升级。在网络环境中,个别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道路,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已有学习能力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与学习速度,依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学习内容,依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时间,搜集信息,复习整理,等等。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使师生从传统的学习观解脱出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模式拓宽了空间。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自立、自学能力,加强了学生的主动获取知识与协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会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