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程改革的内涵十篇课程改革的内涵十篇

课程改革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7:14

课程改革的内涵篇1

关键词: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情感内涵;教育教学

对情感及其教育教学意义的强调,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它不仅彰显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分类目标上,而且蕴涵于“实施建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中。为了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心理学依据,自觉实践“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要求,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感内涵。

一、建构学生的主体意义

建构课程对于学生的主体意义,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虽然很注重知识内容本身的客体意义,但是对知识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主体意义缺乏应有的重视,即尽管知识本身具有学科的逻辑意义,但是对于学生缺乏实际的心理意义,以致常常因为缺乏社会生活的依托和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因此,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由知性教育向生活教育回归,其意义不仅在于社会生活是教育教学的起点,而且在于只有与学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教学内容才能有助于建构学生的主体(心理)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具体来说,其情感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主体意义及其情感反应直接制约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接受意愿。一般来说,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接受意愿,受制于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认知因素,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愿不愿”则主要受制于情感因素,即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及其形式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意愿。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不能”的问题并不突出,因为教材内容通常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与之相比,“愿不愿”的问题始终是教育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结果的关键和难点。教育工作者经常强调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等,实际上都是旨在解决学生“愿不愿”学习的问题。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学生课程的主体意义及其情感反应的制约。这是因为,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不同,它不是对事物本身的表现,而是对事物与人自身关系的表现,即情感所表现的不是事物本身的客观意义,而是事物对人所具有的主观意义。因而,教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是否具有主体意义,即是否与他们的社会现实和成长需要相联系,是否能够帮助他们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困惑,直接制约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情感反应。并进而决定了学生对其态度和接受的意愿。同样,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接触某一教育教学情境时,其并非主要从课程内容本身的客体特性的认知性角度对之产生反应,而是更多地从课程内容与自身关系的主体特性的情感性角度对其产生反应,并由此决定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对课程内容的主体意义的探寻及其情感反应,在发生上经常处于学习活动的前沿,并构成学生学习的最初制约因素[1]。

第二,主体意义及其情感反应直接制约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学习心向。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这个“有意义”并非指课程内容本身的客体意义或逻辑意义,而是指课程内容对于学生具有主体意义或心理意义,即课程内容中的知识和观念能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观念发生现实的关联作用;这个“有意义的学习”并非等于对有意义的教材的学习,而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使课程内容中的新知识和新观念与自身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和观念发生相互作用,使旧知识和旧观念得到改造、新知识和新观念获得实际意义的过程。因此,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主体意义的认识及其情感反映,必然直接制约他们的学习心向。在“有意义”的条件下,学生倾向于把学习看做是一种促使自己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更多地采用交替、网络式的认知加工策略,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搜寻提示线索和意义特征,如对新旧知识的“切合性”做出判断,调节彼此间的分歧或矛盾,或将新知识加以简化、重组与转换,使之与自身认知结构融为一体;而在“无意义”的条件下,学生则倾向于把学习看做是一种痛苦、难受的差事和负担,对学习内容明显表现出退缩、厌倦甚至抵触情绪,更多地采用简单、直线式的认知加工策略,仅注意学习内容的形式特征而忽略其意义特征,甚至简单地将新学内容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登记”一下了事[2]。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材组织和编写的基本要求之一。以往的教材组织和编写,更多地强调知识的载体性和传授性,对如何有利于“教”考虑较多,而对如何有利于“学”考虑较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更是缺乏应有的关注,以致学生有厌烦情绪的现象甚为普遍。为了有效克服这一弊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材组织和编写要求上十分强调把学生当做主角,以学生的视角和学生的“生活事件”来呈现教材的教育教学话题和案例,以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来组织、表述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和进行创造活动留出空间,提供方便,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推动自主建构,将教材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文本。其中的情感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会。

1.从教材知识的掌握来看。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材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是外在的东西,或仅仅是考试时的答案。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因为,学生对教材知识(特别是人文类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情感上的“认同”向观念上的“应当”过渡的过程。教材内容大都直接、间接围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大都直接、间接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因而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必然首先以自我经验为参照系,并且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来自于教材内容与学生自我经验之关系的亲身体会和价值判断,其所反映的因果关系直接制约学生对教材的“认同”。为此,当前教材的建构特别强调发掘其情感内涵,充分利用其表现力和形象感染力,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使教材内容对于学生具有主观意义,并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感染、感情上的陶冶,进而自觉地将使教材蕴涵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应当”的行为准则。

2.从学习动机的内化来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涉及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社会要求和个人意愿。其中,社会要求来源于社会的愿望和需求,反映了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和“应该”达到的目的,它对学习动机的特殊作用在于目的方向和具体内容的规定。个人意愿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和态度,反映了学生“愿意”做的事情和“愿意”达到的结果,它对学习动机的特殊作用在于行为动力水平或个人所愿投入程度的规定。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二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彼此加强,最终化社会要求为个人意愿,化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这一“联系—转化”过程的实现,受情感体验制约。这是因为,情感总是与个人意愿有着直接的联系,并在发生上总是处于心理活动的前沿,因而学生对教育教学的社会要求与自身关系的认识总是受到相应情感体验的“折射”。其结果,学生对于社会要求的情感反应,直接影响其对教育教学的社会要求及其实现过程所具有的主观意义的认识,并常常构成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和学习动机的最初制约因素,进而决定了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是否投入的意愿。一旦学生通过切身情感体验认同了学习的社会要求,他就会自觉自愿地服从这种要求。此时,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外力作用下的“迫不得已”,而是内化作用下的“心甘情愿”[3]。为此,当前教材的建构十分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及其对学生学习动机内化的影响,强调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合作来激发与调节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相关教材内容对自己的积极意义,使个人意愿与社会要求相契合,进而使其学习动机因在内容和动力上取得心理契合而得以有效地形成与实现。

转贴于三、增进师生的情感关系

增进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关系,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情感需求,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新型师生关系建构和教师成长的基本追求之一。从以往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来看,学生在心理发展和学校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大都与师生情感关系不佳或学生情感需求不能得到应有的满足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普遍意识到,师生情感关系不仅直接制约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乃至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且直接制约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和评价要求上十分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增进师生的情感关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力求使师生情感交往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的过程。其中,从促进学生发展来看,其情感内涵及其对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的乐观态度与学生的发展。对于教育来说,乐观是人向上发展的基础。同样,对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而言,教师的个人行为和职业行为如何,取决于他们是否对学生抱有乐观的态度。这是因为,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权威人士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也在一定程度上靠权威人士的乐观态度和积极评价来维持。在学校生活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就是这样的权威人士,他们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的自我认识乃至自我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4]。正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eane等所强调的那样,在课堂中,教师是一种权威性的刺激物,他们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精细而深奥的影响。那些感受到教师对其学业发展潜力具有乐观态度和积极评价的学生,一般会形成对自己作为学习者的积极态度,对自己的学业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并为此积极努力;而那些认为教师对其学业发展潜力具有悲观态度和消极评价的学生,则通常会形成消极的态度,对自己的学业发展不抱什么期望。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悲观态度、消极评价和消极的交往方式所产生消极的或伤害性的效果,会在学生的自我认识上持续许多年,特别是在那些尚不能肯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学生心目中[5]。另外,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悲观失望,认为他们是无能的、无价值的和没有希望的,那就会在教育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寻找证实自己预言的途径;如果教师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有能力学好的、值得尊重的、能发展成才的,那就会在教育过程中尽力为学生寻找和提供在学业上获得成就的途径。同样,如果教师按照学生现有的样子对待他,认为他“就是这么一种人”,就可能使他变得更糟;而如果教师按照学生应该有的样子对待他,认为他将通过教育不断发展向上,就确实能帮助他变成那个样子[6]。因此,众多教育心理学家强调,以各种积极的方式行为,增强学生对自我价值、能力和潜力的积极认识,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2.教师的尊重意识与学生的发展。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获得自尊和他人的尊重是人类所固有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类不断寻求发展向上的内在动力,也是个体发展具有

可塑性的内在心理机制。例如,人在自尊上的差异会使其经验中的世界和社会性行为产生普遍而明显的差异。高自尊的人,通常以一种他们将被很好地接受和将成功的期望,从事工作和与人交往,他们的行为更独立于外在强化,敢于尝试,不怕做错事,不怕说错话。低自尊的人则与之相反,通常以一种他们将被拒绝、排斥和将失败的期望,从事工作和与人交往,他们的行为更依赖于外在强化,不敢尝试,害怕做错事,害怕说错话。与正常或高自尊的学生相比较,低自尊的学生易屈从、冷漠、依赖,丧失自我控制,更可能出现明显的扰乱、焦虑、紧张等心理症状。而且,人的自尊程度越高,他的欲望、能力表现、自我控制就越强,这是一个规律[7]。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更为重要的了。尊重,意味着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特价值、有发展潜能能力、有自我指导力量的行为主体。而且,这种尊重是“给予的”,而不是“挣来的”。要想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尊重的方式实施,学校中的所有人员都必须以尊重的方式行事。任何有损学生自尊的行为,诸如嘲笑奚落、独断专行、性别歧视、贬低性比较、体罚等等,都不允许存在。即使当学生应负责任的过失发生时,也应对之进行劝导,要求他分析自己的行为,并作出改进的保证;即使当需要处罚时,其方式也不是使学生丧失自尊,而是失去某些优惠,如自由时间[8]。从学生自我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对学生自尊的伤害所导致的消极后果,无异于谋财害命,因为当学生的自尊需要不断遭遇挫折以致丧失不断寻求发展向上的内在动力时,他必将自暴自弃。

参考文献:

[1]乔建中.情绪心理与情绪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7-78.

[2]乔建中.课堂教学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3]Qiao,jianzhong.theRoleofemotioninteaching[J].US-ChianeducationReview.Jun.2005:67-69.

[4]乔建中.论自我观念及其教育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2000(2):63-68.

[5]Beane,Ja.Sortingouttheself-esteemcontroversy[J].educationalLeadership,1991(49):25-30.

[6]purkey,ww&novak,Jm.invitingSchoolSuccess(thirdedition)[m].wadsworthpublishCompany,1996:27-36.

课程改革的内涵篇2

新课程改革以前,我国中小学生就普遍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双基”,这是我国数学教育的特色之一,国际数学教育成就调查以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明显好于很多西方国家学生.但是当今衡量一个人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的高低,已经并不仅仅在于其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更在于他探索、研究、创造能力的高低,所以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已逐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

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甚至整个人类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使命,数学教育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新课程改革以前,接受式学习处于主导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与21世纪所需求的开拓创新型人才大相径庭.为了顺应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我国原有的教学大纲正在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数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客体”为“主体”,探究式教学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数学课堂上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之一.在新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有助于帮助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以及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发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我国,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探究学习的价值:只有通过积极思考领悟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教学中除了需要教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探究知识产生的背景,发现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四基”的背景.

对于数学探究教学的含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关于探究教学的界定,本文把“数学探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过程.”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再现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它兼顾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它既可表现为“专题研究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可表现为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组织数学课堂教学,兼顾了两种不同的学习形式.从定义中还可以看到,这种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表明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

对中学数学探究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经济发达地区,数学探究式教学实施程度较好,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数学探究式教学在实际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仍不够高,数学成功感受不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对数学学习的认同,需要调动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各种数学学习方法,继续加大研究和实施力度.

第二:二、三线城市数学探究式教学实施情况较差,访谈中发现和领导的工作理念有一定的联系,而校领导的工作理念又受到行政干预的制约,这就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只有对校领导的考核制度进行一定的改变,才能对其行政理念进行干预,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第三:一线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学校班级较多,每班人数平均比二、三线城市的班级少5~10人左右,班级人数少,教师的工作量就少,这样更加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因此加大二、三线城市教育资源投入,降低班级平均人数应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展开.

第四: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不同城市随经济发达程度递增,教师培训质量递增,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接受更快,理解更深,使用更加熟练.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培训质量不够,基层教研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教师培训力度不够,知识与技能更新较慢.因此,应加大基层教师培训力度,省直力量多进基层,让二、三线城市拥有和一线城市一样的和专家交流的机会.

第五:加快高考改革步伐.高考指挥棒仍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成绩至上理论在一线教学中仍有很大的市场,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尤其是二、三线教师仍然在采用题海战术,对探究式教学使用较少.

课程改革的内涵篇3

新课改小学教育基础教育小学生处于思想教育启蒙阶段,小学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课标改革推行以来,冲击了传统的小学基础教育,小学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小学基础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分析

要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关键。

1.新课改理念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上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贯穿整个新课程改革的始终。新课改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代表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得我国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成为可能。

2.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地表述了本次课改的具体目标: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三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在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基础上,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

改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关键。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灌输,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生个体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基础教育教师而言,应积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

2.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

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小学基础教育教师而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区别对待,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作业设计的坡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趣化教材,活用教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多样地采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此同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鼓励小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让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生活知识,更易于小学生理解。

3.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也至关重要。在小学基础教育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必然趋势。对小学基础教育而言,通过科学技术推进现代化教学是小学教育的有效举措,是教学手段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的表现。多媒体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教育教学,小学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方式传达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无疑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教学内容。对小学教师而言,应结合小学基础教育的教材内容,制作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教学中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

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校评价改革,是学生发展的力量源泉。就目前而言,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学评价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片面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评价方式还客观存在。为此,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优化教学评价,要把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从片面注重学习成绩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注重从学生的心理素质、自主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到教学评价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小学基础教育应深入理解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引导自主学习;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不断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彩虹.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2\]李瑞芹.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3\]隋娟.浅谈小学课堂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培养\[J\].商业文化,2010,(10).

课程改革的内涵篇4

>>对实践教育内涵的认识与思考对精品课程建设及其实施的认识与思考对中学新课程物理教学的思考及其认识网络交往的内涵与特征刍议学科课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季羡林对胡适及其思想的认识与思考立体化课程的内涵及其特征解读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与思考对化学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对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结构及其特征的认识浅议企业战略网络的内涵与特征对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及其思考对企业税收筹划特征认识的思考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内涵和特征的几点认识开发课程资源的认识与思考对网络新闻评论现状与前瞻的认识与思考浅谈对网络直播及其技术的认识对初中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与思考网络课程特征与网络课程建设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05/10112.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6).

[3]马红亮.网络课程的概念及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0l(1).

[4]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l).

[5]蔡琦.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张剑平,陈仕品,张家华.网络学习及其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胡凡刚.简论elearning环境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重塑[J].电化教育研究,2002(4):1418.

课程改革的内涵篇5

【关键词】研究策略具体阐释个案分析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课堂教学改革重点课题“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JYKGZD201406。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可以提升相关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因此,任何一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任课教师或相关的研究者都有必要结合目前这一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对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客观而科学的分析。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策略

与其它任何一个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一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研究应该有一个科学而实用的研究与实践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参考他人的研究结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应该坚持以下的研究策略:

1、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策略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既是一项具体的教学实践,又是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而无论是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教学实践,还是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教学理论研究,它们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特点。正是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在具体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相关研究中应该坚持综合性的研究策略。对于此处所提到的综合策略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在教学层面上的综合性。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践会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即有课程本身的问题,如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而无论这些内容哪一项都既可以成为其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又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所以说,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其实践的层面上需要有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其次,作为一项理论研究,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也需要综合性策略的指导。例如,作为一项理论研究,它的综合性策略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即,分析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具体问题所需的理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又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甚至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也能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另一个层面分析,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理论研究的对象,它可以丰富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例如,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对这一教学实践的阐释丰富自己的理论,教学方法理论的内容也可以从这一教学对象的研究中获得启示。如情景教学法、个案教学法等都可以从这一教学实践中获得相关的启示。

2、系统而全面的思维策略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需要具有系统而全面的思维策略。对于这个研究策略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课堂教学虽然只是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但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阐释一定要运用系统而全面的思维才能分析得清楚。例如,在研究个案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运用问题时,一定要结合课堂的教学效果,一定结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一定结合目前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因为,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确定、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都会影响到对个案教学法运用问题的分析。所以在具体的研究与阐释中,一定要把系统而全面的思维作为一项研究策略并贯彻在具体的研究与分析之中。

3、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

虽然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既可以作为一理论研究而存在,但对其的相关研究却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对其进行更好地分析与阐释。所以在相关的研究中一定要坚持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只有把具体的措施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探讨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只有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一定要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

二、理论研究的分析

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需要进行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的研究中,由于各地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不同,由于各个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的不同,包括校本教材编写内容的不同,所以不可能有一种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完成对各地所有的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而与此相对的是,对于各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也不可能只丰富一个教育教学理论。因此,在此只从宏观的层面上对其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

1、理论的选择

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所需要的理论选择一定要注意以下的问题:首先,要根据本校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其次,在选择了某一个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之后,一定要结合相关期刊上关于这一理论运用问题的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参考依据,对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2、理论的运用

在运用某一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一定要对运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性地分析。这样的分析既可以补充研究的不足,又可以纠正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脱节问题。

三、实践研究

1、措施的制定

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具体的教学改革者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及其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改革计划。无论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还是关于教学内容的;也无论是关于教材编写的,还是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都应该有具体的措施进行保障。

2、实践的评价

教学改革是一项具体的教学实践,而对教学实践的评价,既可以纠正指导这项教育教学理论中存在的不足,又可以纠正教育教学理论在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偏差。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与具体教学改革方法体系的建立应该具有同步性。

四、个案分析

下边以建构主义指导下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作为一个教学个案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说明:

在201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里,第二章里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根据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本节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以下三个教学内容: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在这三个教学内容中,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理解是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本节其它两个内容的学习,而且还关系到对本单元其它内容的学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以下几个案例进行补充教学: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现代的助人为乐的模范郭明义。

首先,根据建构主义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天祥及其故事的理解。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原来对爱国主义的感性理解建构“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特别是文天祥的那首《过零丁洋》这首诗作,更能帮助学生建构“爱国主义”这个术语的科学内涵。尤其是对诗作中的最后两句的拓展性例举,对于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每一位能够按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汗青”的人,都是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都是能够践行“爱国主义”内涵的人物。

其次,结合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即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具体评价。在评价中一般要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个教学内容的体现。虽然在和平的年代里,学生不可能像文天祥那样具有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但在平常的岗位上,现代的学生依然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爱国思想。如,通过弘扬祖国的文化达到爱国的目的。就连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对环境的保护这样的细小的行为也是其爱国思想的表现。

再次,结合这样的教学过程和对这个过程的具体评价,分析在运用建构主义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这个案例可以在理论上为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进行建构,尤其从感性的到理性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而运用这样的案例,由于学生对案例的事实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对案例分析的积极性、主动性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总之,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了使相关的阐释与说明更符合教学实践,应该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而在分析的过程上,一定要坚持综合性的策略、系统而全面的研究策略以及实施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韦青松.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6)

课程改革的内涵篇6

关键词: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实验教学改革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由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技术)、自动化(车辆电子电气)两个本科专业方向整合发展而来,于2008年获批并开始招生。在车辆工程专业由传统机械学科领域逐步向机、电、液、控制、信息以及传感技术等多学科领域延伸的技术背景下,为响应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方针,我校决定以新能源汽车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内涵以彰显专业特色[1],更好地贯彻学校“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理念。

以新能源汽车为专业内涵相比于以传统内燃机汽车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有以下特点:

(1)在继承传统汽车技术衣钵的基础上赋予了丰富的电子控制技术;

(2)关键零部件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3)整车集成技术(混合动力―纯电驱动―下一代纯电驱动)不断发展;

(4)公共平台技术(技术标准法规―基础设施―测试评价技术)还在研究与完善[2]。

上述特点决定了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对新技术、机电结合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很高,亟待进一步改革与探索,使之既继承传统汽车技术、现代汽车电控技术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又具备新能源汽车的特色专业内涵。

1理论教学的优化

因我校新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涉及汽车技术和车辆电子电气两个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的整合,应强调机电并重、电车结合,不能仅通过增、减电类或机类课程,简单地沿用原专业方向培养方案来实现[3]。近3年来通过调整、优化,我校在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理论课程设置上:基础课适应了现代汽车技术机电融合的特点,构建了机电并重的基础知识体系;专业课中抽取汽车与车电教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主干课程,构建了电车结合的专业知识体系;增设新能源汽车类专业课程,构建专业特色;专业选修课强调车与电应用的延伸以加强专业知识拓展。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见表1。

表1车辆工程专业理论课程设置

2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实验教学的问题分析[3-6]

理论教学的优化为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受较多因素制约,开展起来相对困难,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传统重理论轻实验教学思想的影响,实验教学过多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项目与学时数有限,内容覆盖面不足。

(2)实验设备台套数较少,实验分组人数较多,实验类型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实验效果差。

(3)反映新能源汽车、汽车新技术类实验设备急缺,新项目、新内容的实验急需补充完善。

(4)新实验项目及内容对实验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5)实验室设备管理、教学管理滞后,不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资源共享。

2.2实验教学的改革

为满足汽车行业对掌握现代机电融合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解决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校从实验教学内容和实施保障两个主要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2.2.1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实验项目设置、内容完善和教学方法上。车辆工程专业基础课沿袭机电类专业教学的成熟经验,其实验教学暂不做改动;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实验教学均做了较大改革。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实验项目设置既体现了新能源汽车的特色专业内涵,同时又继承了传统汽车技术,并结合了现代汽车电控技术的主要内容(见表2)。其核心思想是突出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合并减少相关性较大、要求不高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大力提高综合性实验项目比例,适当开设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兼顾不同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以必选与任选项目进行调节,同时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

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传统汽车技术类课程实验项目通过整合数量有所减少,在实验内容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提高要求。如汽车构造课程只安排汽车发动机、底盘两项实验,但实验内容在传统拆装之外,增加了新类型发动机、变速箱实物结构讲解;实验过程中加强提问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燃机原理课程中发动机负荷特性、速度特性实验采用合作学习法将全班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束时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加强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的独立思考能力。汽车理论课程中汽车悬架性能实验设置为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悬架试验台测试并获得汽车悬架性能参数后,再分组设计采用拟脉冲法测试汽车悬架性能,最后进行测试方法、数据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7-9]。

(2)现代汽车电控技术类课程实验项目,教学内容扩充,实验模式分层次调整。如:汽车电子电气课程实验项目较多,对汽车aBS系统、自动变速箱系统、空调系统、自动巡航系统等验证性实验,结合学生兴趣选做;而对汽车电路、传感器检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系统故障诊断等重要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必做,要求达到对系统结构、原理的掌握。车辆测试技术课程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测试的方法、数据的分析等一整套工程实验流程的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实验则锻炼学生按照国标对汽车进行性能测试与合格性判断的能力[10]。

(3)新能源汽车特色专业课程实验项目全部为新增实验,紧跟专业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导论课程实验以新购置的丰田普瑞斯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为对象,在熟悉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结构的基础上,分析混合动力汽车不同工况下的工作过程,分析其能量流向与消耗情况,鼓励学生多思考,实验报告除要求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要求他们写出不同的收获与体会。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强调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融合,它们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出发,利用嵌入式开发系统掌握电机驱动控制设计技术;研究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再生制动系统制造理论进行计算和评价;检测燃料电池的特性,掌握其基本控制方法。为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探索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验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下达实验项目任务,学生项目小组利用课外收集资料、制订计划,课内实施实验。教师在实验中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完成时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验收各小组的实验测试方案、实验结论[11,12]。

(4)专业选修课课程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实施同上,强调在现代汽车技术机电融合的背景下,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2.2教学实施保障的改革与实施

为了更好地为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实施提供保障,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多次组织教师与专家学习、研讨,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的重要性,结合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特点,从实验设备、师资、管理与成绩评价几方面予以改革。

(1)结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补充购置新设备,如:汽车Can总线实验台、DSG双离合变速器实验台等。设立专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室,通过外购、合作研发等方式配置:电力电子控制实验系统、飞思卡尔嵌入式开发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实验台、燃料电池系统实验台、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实验台、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一批反映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的新型实验设备。

(2)一方面,通过科研与工程实践培训提升实验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制定新引进博士在实验室工作1~2年的政策,以充实实验教学力量。这样还打破高校传统的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之间的藩篱,鼓励理论教师更多地参与指导实验,实验教师也适当地参与部分现场课讲授,让二者取长补短,共同实施教学。

(3)对于反映多学科领域知识融合的实验内容、项目进行优化,尝试打破课程、学时、实验室建制及管理上的限制,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开展。对于要求较高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准备实验,课内在不同实验室分次、分组开展实验,遇到问题与教师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对实验数据独立思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实验成绩评定不仅按考勤、书面报告打分,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工作态度、操作能力、方法创新与结果的收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促其改进。

3结束语

通过对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我校车辆工程2008,2009和2010级学生普遍反映对专业课程相关理论与实验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性提高,与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交流互动增加,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我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在近两年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均得以体现。为更好地适应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彰显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特色,我们还将在专业实验教学上进一步深入探索,构建教与学、师与生、知与行的良性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雨.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46-48.

[2]陈柳钦.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盘点[J].汽车工业研究,2012(3):14-21.

[3]屈敏,丁左武.应用型本科车辆电子专业方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7):105-107.

[4]郝洪涛,郭学东.应用性本科汽车电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业装备技术,2008,34(3):55-56.

[5]余曼丽.高校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6(2):137-144.

[6]邹爱英,刘华,杨青霞.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6):34-35.

[7]任成龙.《内燃机原理》课程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140-150.

[8]杨雪梅.《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的研究[J].2011(26):76-77.

[9]张云明,徐忠朝.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与汽车技术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21(3);96-99.

[10]屈敏.《汽车电子电气》课程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28):1.

课程改革的内涵篇7

关键词:内涵;内涵发展;教学改革;质量体系;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评价和奖励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64-020引言

近几年来,全国高职院校都在谈内涵发展,都在搞内涵发展。作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要从突出教学工作的地位、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质量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何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和奖励的长效机制方面出发,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实训条件以及管理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学校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反映方式,只有软硬兼备、外力与内源并重、传统与变革并举、做大与做强并行,学校才能真正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提高教学工作地位是学院内涵发展的推进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加强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以专业、课程建设为保障,以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变革为动力,依据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把加强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内涵发展,就是要稳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专业建设水平、师资队伍水平、毕业生素质与就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社会能力、校园文化层次、图书设备水平等。高等学院在内涵发展的道路,这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转移。这一战略转移的核心是质量、管理、特色,即提升质量,高效管理、凸显特色。这次转移,从根本上实现三大转变:一是要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二是要从形态塑造转向功能提升;三是要从内部自循环转向与社会联动发展,以人才、知识和科技成果融入社会发展,这是学院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也是学院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力。

2大力深化教学改革是学院内涵发展的催化剂

2.1突出品牌专业,树立拳头产品一个学院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一技之长”,就像平静的湖水没有浪花一样平淡。因此,学院实施内涵发展,应当在彰显办学特色上有所追求,有所突破。如果一所学院有了自己的办学品牌,而且能够形成名牌,这必将为学院实施内涵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要培育特色,突出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的思路,强化特色意识和精品意识,强力打造我院特色鲜明和优势明显的亮点及精品项目,找出特色生长点细心培育,以此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办学影响。

2.2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校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改革高职学院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逆行法”的思路,实现从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目标到实际的生产实习环境训练、专业核心课程的掌握一直到文化基础课教学的一体化,即根据本专业企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确定更加贴近实际生产的实习和实训内容——再根据实习实训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然后由专业课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确定专业技术基础课授课范围和标准——最后根据技术基础课的需求确定文化基础课的内容,也就是把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与我院的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实现订单式培养。

2.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从目前的教学运行情况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怎样去“教学生”呢?作者认为有个比喻很贴切:“学生象钉子,教师象锤子,只有在锤子的作用下,钉子才能被一颗一颗地敲进去。”就此而言,仅有名师还不够,还必须加上严师才能真正育出高徒。每个人都有惰性,只有对学生耐心辅导、严格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再者是“教学生”要教什么呢?这里存在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教知识;第二种境界是教方法;第三种境界是教视野。

据此,高职院校须加大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真正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将项目教学法、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中的“四级教学法”、七步教学法等方法积极引入高职学院。各教学主体单位要有步骤、有计划的逐年确定一定数量的师资作为教法改革的先锋,并切实帮助这些教师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把先进的教学方法融进自己的教学中,使之成为适合高职教学要求的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带动全体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

2.4改进教学手段,大力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高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条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施必须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在教学手段上,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尽可能将产品的生产过程高质量的展示在课堂上,使学生更直接了解产品的加工工艺。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一是要改变黑板上开机器,语言上讲工艺的状况,采用直观、现场、模拟等教学手段拉近与实际工作的距离,让学生在身临其境或模拟情境中掌握知识;二是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在不断充实完善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范围,并切实形成符合高职教学理念的电子教案。

2.5改革实验实训内容,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实验实训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按照“逆行法”的思路确定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内容和课题,使其切实与生产实际和提高质量相结合;其次,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设计制订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规划,不断充实完善实验实训设施、场地和其他条件;三是努力使实验课题实训化,尽量减少纯验证理论性的实验,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作为确定实验项目的标准,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四是实训课题的设计要来源于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以及培养目标的需要,并切实有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

3构建科学的质量体系是学院内涵发展的保护剂

培养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其要素、结构以及质量目标和标准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征。因此,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3.1以能力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它要求高职院校要以满足职业能力需要为质量目标,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质量标准,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中心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课程改革的内涵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然而,目前民办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问题,所以,如何探索一条符合高校内涵发展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道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依托于学校的医学背景,致力于培养具备医学背景的专业营销人才。市场营销专业成立于2012年,目前在校生约100人。正处于不断发展壮大的起步阶段,更适合于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是学校探索内涵发展,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特点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市场营销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企业面对日益激烈、多样化发展的市场竞争,必须通过整体的营销规划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竞争越激烈,营销的作用也就越大。市场营销能力是市场经济中必备的基本能力。民办院校许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行创业或就业所需的各种能力,如消费者分析能力,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目标市场营销战略能力,市场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能力等,均可在有关市场营销的课程中得到学习和培养。

(一)实践性。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进而可以胜任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学科的特点要求学校和教师,以及课程设置都要体现实践的特点,为实践服务。

(二)时效性。市场营销教学是直接面向和研究市场的学科。面对日益显著的信息化和电子化趋势,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市场营销更应注重即拿即用,其时效性越来越强。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将最新的市场发展变化引入课堂也是专业教师需要提升的能力之一。

(三)复杂性。市场营销以研究人、环境等最具变量的因素为主。因此其科学原理和知识等一系列内在的统一规律性的理论内核较其他学科更难把握,其不确定的、随机的因素较其他学科更多。

这就对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不断跟随时代的发展,充实自己来满足教学的要求。

二、民办高校市场营销学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民办高校发展时间短,课程建设不完善有其特有原因。随着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出现了很多紧跟时代的变化。而由于民办高校没有长时间的课程建设知识积累,所以在课程设置符合时展的要求上,步伐上略显缓慢。如何在课程设置上不断调整,实现发展,是民办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民办高校课程设置大多沿用传统高校的思路,而在考虑特色建设上针对性不强。民办高校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下,如何利用课程设置,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高水平学生是目前民办高校的瓶颈。

(二)缺乏对全周期教学的统筹安排。专业教学需要统筹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发展规划,在不同的阶段应采取相应的教学安排。将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分为培育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各个时期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课程设置和实践能力锻炼安排上缺乏整体指导思路。

(三)教师教学针对性不强。民办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很多是依托于学校传统的优势专业而设立的。在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的目标下,很多学校不能够对目标进行分解,将具体分目标落实在每门课程和每个任课教师的职责内。这就造成了对所有专业的的学生都使用同样的教材,开展同样的教学内容的现状,背离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初衷。

(四)教师资源配备不足。民办高校要实现内涵发展,教师资源的配备是基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课程规划、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在民办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师资不足的情况,进而导致相关专业建设不能跟上发展步伐。

三、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几点要求

重质量,民办高校内涵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生源质量的问题,为了提升专业毕业生的整体水平,需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要创新,民办高校的内涵发展在重视传统的同时,要摆脱传统发展中不必要的束缚,敢于打到试错。可操作,有方法,民办高校一般都具有自身的发展特色,在寻求内涵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规划的可执行性,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远景目标。在内涵发展的方法实践上,要勇于尝试最新的技术途径,多渠道学习,充实内涵发展的方法库。

四、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一)增强课程设置针对性。树立模块化思想,使得具体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具衔接性,将课程主要划分为营销基础类、财会金融类、商贸物流类、法律社会类、实践锻炼类等大类。让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对接。树立灵活变化的思想,不断根据时展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

(二)统筹全周期教学。根据专业师资队伍特点和教师特点,在不同阶段安排相应的教师,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学生发展培育期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的知识储备,以及对市场营销的正确客观认识。在成长期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实操能力的培养,利用学习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竞争,走出校园开阔视野。在成熟期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正确的心态,利用学校优质的外聘教师资源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经过全周期的统筹规划,使得学生在大学生涯实现人生的发展。

(三)调动资源,力争实现教学的针对性。由于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具备医学背景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所以除了营销专业课程以外,主要开设医学相关课程,当时营销专业与专业医学专业对医学知识的需求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适应营销专业对医学知识的需求,需要努力调整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进而更好地满足营销专业学生需求。注重实现专业依托,特色发展的建设目标。

(四)优化教师资源、实现良性发展。根据我校特点,对专业课教师上课的数量进行合理的安排,对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监督。为教师提供一个专业明确的发展方向,实现教师资源的优质化建设、专业化发展。为了弥补我专业教师的年轻化特点,大力引进行业高水平外聘专业教师,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以及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撑。

(五)优化考评办法,灵活考评方式。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性质,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卷面考试形式,开展课程答辩、课程实践报告、实践能力面试等多种新颖的考核办法和形式。既达到了测评专业知识水平的目的,又增强了学生对考评的适应能力,还能够节约学生大量的备考时间。

五、小结

民办高校内涵发展需要多方努力,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时期的成长。更需要学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上下功夫。教师队伍的水平是决定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支专业知识优良、责任心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团队是内涵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基础。在开展具体教学改革的活动中,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和师资队伍建设共同构成了民办高校深入内涵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保障。民办高校开展教学改革切忌追随潮流,适合自身发展特点、学生水平和教师特长的方法才是最优的。(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项目: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14年立项课题“民办高校内涵发展下的教学改革研究”(批准号:hmx2014039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的内涵篇9

关键词:专业建设;内涵建设;环境艺术设计;工学结合

专业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就业率的基本保证。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也日益增大,有利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基础建设和教学内涵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在2006年开始启动的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专业的内涵建设放在了首要位置。

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交融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专业。它涵盖了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方面。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空间的不断重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目前国内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环境艺术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实用性专门人才。要想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更上一个层次,因而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涉及专业建设的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条件等主要内容上还需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改革和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的突破。

环境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思路和方法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内涵如上所述,涉及到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提高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切实加强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首要任务。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因而加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首先解决的问题。现阶段世界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管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日本的“三明治”形式或者美国的DRe(校企结合式),其核心就是工学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产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明确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寻找适合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模式是深化专业建设的一个关键。

2、根据行业发展趋向来细化专业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实用艺术设计范畴,工作岗位设置多样化,实际工作任务包含艺术创作、工程管理等多个方面内容,因而采用大基础(艺术基础)逐步过渡到小方向(专业方向)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想培养出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顺利就业,就必须使专业与职业有机对接。根据行业企业的职业分类和岗位特点,着重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关系,分析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工作内容、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以及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结合行业的发展趋向细化专业方向,使专业方向与岗位对接,为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条件,逐步达到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要求。

3、专业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包括的是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具体课程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反映着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在建设时应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遵循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程度。而在具体课程的改革中,重点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课程改革不是修补,也不是,而是传承和发展,需重新定位、重新设置、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即是学生体验环境艺术行业工作流程的实际过程,通过这个学习过程来完成工作岗位点所需的专业知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实施“项目+主题、实际工作环境、团队合作、顶岗实习”的教学改革,让学生进行一个个完整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

4、优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由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以及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调配教学团队资源是顺利开展项目教学的充分保证。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实际经验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团队内职称、年龄、学历结构,更重要的是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环境艺术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所属行业发展迅速,为适应行业发展特性,专任教师应积极参加行业专业研讨会,并参与社会实践。聘请的兼职教师和行业专家需进行多方面筛选和有效管理,他们将项目、最新的施工工艺、设计风格、管理方式和工作要求引入课堂,参与专业课程的全程教学活动,这样组合的教学团队才能在项目教学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保证教学质量。

5、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1]而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是基础。与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不太理想。大多数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很少,而政府对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的投入也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只能靠学校主动与外界联系,利用专业优势寻找企业支持,建立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让企业优先录用对其企业发展有用的人才,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真正达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目的。同时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建立多功能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生产性实训的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引企入校,与企业共建工学结合的具有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实训基地,完善“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达到“岗位对接”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有自己的主要服务面向,与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有着较多联系,要想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办学特色才是关键所在。学校的特色是靠专业来支撑的,如何使专业更有特色更有发展潜力,不断深化专业品牌建设至关重要。专业建设的成就不仅对学校的办学特色产生重大影响,更是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对社会是否有用。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交流中逐渐充实,逐步建立符合要求的教育体系,只有扩大交流,奋起直追才能适应历史的潮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专业特色,也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增添新的亮点。

课程改革的内涵篇10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安高级中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安高级中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安高级中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安高级中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安高级中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安高级中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安高级中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安高级中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