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赛事竞赛管理十篇体育赛事竞赛管理十篇

体育赛事竞赛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02

体育赛事竞赛管理篇1

关键词:竞技管理;体系研究;分析;结论;建议

1、研究方法与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检索了大量有关运动竞赛的网页、书籍、论文、期刊与相关报导。在阅读、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筛选出8个竞赛体制改革的难点问题,走访了教育部体卫艺司、国家体育总局竞技司的相关领导和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的专家学者,得到了对某些问题的不同见解。同时,我们将900份调查问卷发往北京、上海、湖北、广东、江苏、辽宁、安徽、山西、福建、河南等省市体育局和教育厅体卫处的竞赛管理责任人以及省、市、区级体校和体育传统学校、体育试点学校的教练员,回收有效问卷762份,回收率84.67%。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处理与逻辑分析,重点剖析体育部门所属的以培养专业运动员为目的竞赛管理体系和教育部门所属的以培养学校业余竞技体育人才为目的竞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通过构建“体教结合”式的新型竞赛管理体制,对未来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进行拓展性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竞赛管理系统的相关问题分析

2.1.1竞赛管理体制与特征

我国现行学校竞技体育竞赛管理体制是在政府领导下的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各有其管理机构的“条块分割”型体制。一条是以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为龙头,以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为主导,以各省市体育局和单项体育运动协会、体育总会为主干的竞技体育竞赛链;一块是以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为主帅,大学生体协和省市教育厅体卫处为主干的学校竞技体育竞赛网。两部门各自实行“分级比赛,分级管理”的纵向型管理体制。其特征是体育部门的竞赛组织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和“举国体制”的优势,围绕锦标至上,鼓励各级各类各层次的运动员快出成绩的工作目标,逐渐形成了级别分明、结构稳固、运作高效的竞赛管理体系;教育部门的竞赛管理组织协会化程度较高,但组织体系发展不够均衡,基层协会不够健全。教育部直属的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作为中国大学生体协、中学生体协的常设办事机构,承担了所有全国及国际各级各类学生体育比赛及学生体育相关活动的组织、策划、研究、比赛训练、市场开发等工作,各省市教育厅体卫处和单项运动协会的功能难于体现,相比之下,大学生单项运动协会的运动竞赛工作开展的较为活跃,而中小学各个层面的竞赛组织管理与运作却不够理想,原因在于组织竞赛的人、财、物力都相对缺乏,没有建立基层竞赛组织网络。

2.1.2运动员注册和人才交流制度不健全有76.9%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对现行的运动员注册和人才交流制度不满,认为现行制度不能很好地解决基层训练单位与上级接受单位的利益平衡问题,向上级单位输送了运动员既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与补偿,也不能让其运动员代表输送单位参加比赛。由于人才交流制度不健全,一些交流活动演变成私下交易。

2.1.3竞赛功能单一,缺乏系统规划有90.3%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反映,青少年后备

人才的竞赛“量少质差”,赛事宣传不够,群众观看和学生参与率低,没有把提高竞技水平的竞赛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各个层面很好地结合起来,竞赛组织规划不系统不全面,“以赛带练”的系列赛事偏少,竞赛氛围营造不够,不利于后备人才的自信心培养和参赛心理素质的锻炼。

2.2竞赛管理新系统实施对策

2.2.1明晰各部门职能,强化管办分离。为避免相关职能部门的“交叉”、“错位”或“越位”,必须强化单项协会功能,由单项协会负责赛事的组织运作、裁判培训、竞赛招标等工作,做到权责明晰,对竞赛的主办者和承办者各自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作出明确规定。在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下,按市场规律实施竞赛的计划。

2.2.2加强信息采集交流,建立竞技体育人才档案。各级单项协会竞赛管理组织中,必须配备竞赛信息处理员,专门负责区域内竞技体育人才竞赛成绩的采集、整理、归档、上报、公布等工作。

2.2.3注重法规建设,完善检查评估制度。随着体育竞赛产业的兴起,依法治赛的观念日益增强,针对使用禁用药物和裁判员不公正执法这两大顽疾,体育行政部门不但要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还要加强竞赛举办过程的监督、管理和服务,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明确执法程序,建立有针对性的竞赛评价体系,做好各级赛事的检查评估工作,把竞赛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提高办赛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2.2.4改革青少年体育竞赛形式,扩大竞赛影响面。打破现行青少年体育竞赛专业化、成人化格局,以挑战赛、对抗赛、大奖赛、等级赛等形式将运动会办进学校、社区,增加竞赛的娱乐性、观赏性、群众性,利用节假日办赛,扩大赛事的参与面、影响力。

2.2.5制定优惠政策,保障竞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虽然投资后备力量体育的公益性程度很大,但只要青少年体育赛事宣传力度大、人气旺,商家们就一定会抓住青少年“爱酷,爱运动”的特点,利用这一广告市场宣传自己的产品。所以协会组织中要有专门负责青少年赛事宣传和资金筹措的部门,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协调与投资者的关系,保证企业赞助商、个人、单位组织投资方能够在赛事中得到相应的回报。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需要良性循环的竞赛管理系统作保障,而当前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各自运作的竞赛管理体系不但没有使更多的竞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反而因竞赛导向、制度、资格等问题,影响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3.1.2现行体育部门的竞赛体制是为培养专业运动员而设计的,而教育部门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而设置的竞赛管理系统,为普通学生制定的竞赛制度显然不适应学生运动员成长的需要。

3.2建议

3.2.1完善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竞赛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竞赛杠杆的调节作用。

3.2.2完善运动员的注册制度和比赛身份的核实制度。积极组织专家研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注册制度和核实制度。

3.2.3充分调动政府、地方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学校竞赛资金的来源渠道,将学校体育竞赛与社区体育、乡镇体育竞赛结合起来,共同运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创造更多的比赛机会,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

体育赛事竞赛管理篇2

关键词:北京地区;竞赛表演业

G80-05;G812

竞赛表演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涉及赛事策划与组织(含职业联赛)、运动员经纪、赛事无形资产开发与销售、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等。其中,赛事策划与组织是竞赛表演业的核心经济活动,也是竞赛表演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主要标志。竞赛表演业的其他经济活动均是围绕赛事策划与组织派生而来,也可以称为衍生的经济活动。

一、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现状

2009年,北京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09年北京市政府共投资了15个亿用来推动北京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共扶持项目41个,其中竞赛表演业类项目13个,占总资金的43%。近几年来,北京举办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和环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已经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体育赛事,这大大地促进了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并形成了一批具有北京品牌的体育赛事。尤其是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奥运场馆的利用与开发为北京举办顶尖级别体育赛事提供了可能和空间,例如:Roc世界车王争霸赛和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不仅丰富了北京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多样化,更是成功地打响了北京品牌;奥运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实物上的经济效益还有体育赛事运作的先进观念和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管理的体育人才,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北京老百姓对体育消费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2009年8月8日晚,在“鸟巢”进行的意大利超级杯,入场观众达到71358人,已超出可售票数69983张,比赛票房总收入为7700万元,创下了中国足球赛事的票房历史纪录。由此可见,通过科学的运作程序,合理的营销管理,北京的体育竞赛表演业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潜力。

二、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存在的问题

1.体育竞赛表演业内容单一,缺乏新亮点

北京举办的大型国内外体育赛事,大部分都是已经连续几年在此举办,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内容匮乏,缺少新的亮点,这些体育项目多是一些传统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例如:足球、长跑、自行车等,北京缺乏像Roc世界车王争霸赛这种具有国际化表演赛事的承办。

2.奥运场馆的开发和利用率较低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时隔一年之久,在2009年下半年,“鸟巢”才迎来了两项国际顶尖级别的体育赛事,奥运场馆利用率较低,闲置时间较长,而且在举办每次赛事之前都要对“鸟巢”的场地设施、周边环境进行很大的改动,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如何在尽可能多的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和较小改动“鸟巢”现有周边环境两者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是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面临的新的挑战。

3.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营销手段有待提高

北京国安作为本土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主力军在2009年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它的观众人数和票房异常火爆,而新赛季国安主场比赛的套票发售却引来了球迷们的不满,球迷们对于套票数量、随机排座、随机订票等问题牢骚满腹,这样的局面让我们不得不质疑竞赛组织人员队伍的运作营销能力,主办方在具体操作方面的欠协调,直接导致了大量球迷无法买到套票。

4.体育经纪人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的引进和专业的体育经纪人的专业程度戚戚相关,而目前北京体育经纪人的水平却参差不齐,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专业的、正规的组织管理团队对其进行有效地指导、培训,再加上我国整体的体育经纪人事业起步晚、水平低,专业的体育学校也没有体育经纪人的专业,所以很难出现既熟知体育经纪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较强经纪能力水平的体育经纪人。

三、加快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体育主管部门应该转变观念,放手让体育竞赛表演业充分市场化,在其转变过程中起到服务、协调、指导的作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市政府可以以减少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为前提,以拓展融资渠道为目的,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投资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促进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改革和发展。

2.充实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项目的多样化,百花齐放在保持原有重大体育赛事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吸引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体育赛事,例如一些新兴的比赛项目或者是在某个领域具有很高造诣的体育明星邀请赛等,让更多的体育竞赛表演元素走进市民的文化

生活,满足市民观赏体育赛事的娱乐需求,促进w育产业的发展。

3.科学合理的利用奥运场馆,提高经济效益体育主管部门科学统筹规划奥运场馆的使用和开发,减少不必要的整修,优化“鸟巢”等场馆的原有资源和设施,引导场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场馆多元化的有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4.加强体育经纪人的培训和管理,满足体育竞赛表演业的需求对现有的体育经纪人定期进行培训考察,多借鉴和学习国外体育经纪人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有系统、有组织地与美国等体育经纪人事业发展成熟的国家进行交流和接触,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体育经纪人的优势,促进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蓬勃发展。在有条件的体育院校可以率先设置体育经纪人方向的专业,在专业的师资保证下,根据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需求,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既懂得体育运动项目又有较高经纪能力的体育人才。

四、北京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展望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北京市民愿意拿出更多的支出消费在体育竞赛表演业上来,以满足自身对体育观赏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北京依托2008年奥运会所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充分的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体育赛事竞赛管理篇3

关键词: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58-0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发展的转型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全国竞赛组织者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未来的竞赛组织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状况是直接影响全国竞技体育能否成功举办的关键所在。本论文中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包括体育系统中的裁判员、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指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中管理竞赛的领导者)和竞赛组织工作人员(指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中除管理竞赛的领导者的人)。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全国体育人才基本情况调查”所得数据为基础,再选取奥组委部分成员、部分省(市)地区的体育局相关领导及各体育局体育竞赛组织部的相关行政人员为调查对象。具体研究对象2包括体育系统中的裁判员20079人、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3093人、竞赛组织工作人员5850人。

1.2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决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2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2.1年龄段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

从表1来看,队伍以31~50岁中青年为主,其中41~45岁年龄段最多(24.9%),从46~50岁年龄段开始,比例持续下降。说明41~45岁是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最成熟的黄金阶段,具有最丰富的临场经验和足够的体能,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隐退。这种分配情况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的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是合理的。

但从培养后备人才的角度考虑,我们也应大力培养青年骨干(26~30岁)。另外,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也应继续发挥50岁以上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余热,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老年体育运动。

2.2外语水平偏低,对外交流能力不强

从表2来看,我国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外语水平还不够高(绝大部分为初级水平,分别占总数的32.9%、31.3%和34.4%),真正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并用外语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观点进行交流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太少。这是由于在我国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人才中,相当一部分由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充任,他们虽熟悉体育工作,但大缺乏管理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对我国首次举行的奥运会管理毫无经验。而外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例子许多,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这就迫切要求我国的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工作者努力学习外语,以外语为工具,学习外国的经验技术,洋为中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

对于裁判员来说,他们是根据比赛的规则组织比赛,并对比赛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裁判,是体育比赛公平竞争的基础。在我国,体育职业化的时间不长,裁判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培训体制尚不健全,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的裁判员业务水平和执法经验有较大的差别。高级裁判人才缺乏,部分奥运正式比赛项目尚未实现国际级裁判零的突破,并且即使是高水平裁判员,其外语水平也普遍不高。这样某些裁判员因不通晓比赛规则,不能用外语进行恰当的交流,导致错判误判,从而影响了比赛的公平公正。这与2008年奥运盛会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的要求相矛盾,不利于奥运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另外,据调查得知,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绝大部分是英语、法语,而忽视了对小语种外语的学习,如阿拉伯语、希腊语,从而导致了在某些语种上出现空白,这些不适应北京奥运会对语言沟通上提出的要求。

2.3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才缺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世界性综合运动会,早已超出其纯粹体育赛事的意义,经过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各国充分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竞技场。因此,它的成功举办需要高层次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从表3可知,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主要以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为主,基本能满足目前的工作需要。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举办目前世界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奥运会,要培养既懂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又通晓国际奥林匹克事务的国际型高层次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任务十分艰巨。

据预测,参加2008年奥运会工作的人才需要20余万人,其中3~4万是体育竞赛组织人才,而其中的1/3又是高级体育竞赛组织人才。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云、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将使本届奥运会更具时代特色,届时大量高科技手段将被运用到赛事中。因此,通晓奥运事务并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的国际化、高层次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和掌握高科技手段的人才将倍受青睐。

2.4培训次数较少,且培训渠道单一全国体育系统中,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共3093人,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1853人,占59.9%,没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1240人,占40.1%;参加过业务培训的有1822人,占58.9%,缺1271人,占41.1%;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有1082人,占35.0%,缺2011人,占65.0%。以培训过1~3次的人员较多。其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最少,仅占35.0%。说明我国的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次数相对较少。

竞赛组织工作人员共5850人,其中参加政治理论培训的有2411人,占41.2%,其中有2人没参加过理论政治培训;缺3439人,占58.8%;参加业务培训的有3231人,占55.2%,缺2619人,占44.8%;技能培训的有2069人,占35.4%,缺3781人,占64.6%。

裁判员共20079人,其中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7963人,占39.7%,其中有12116人没参加过理论政治培训,占60.3%;参加业务培训的有12255人,占61.0%,缺7824人,占39.0%;技能培训的有7819人,占38.9%,缺12260人,占61.1%。

从三类人员培训的总体情况可知,大部分只进行过1~3次培训,这说明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培训次数相对较少。其中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人员最少,仅占35.0%。另外,除参加过业务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比例高于没参加过业务培训的裁判员的比例外,参加过政治理论课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比例都原远远少于没参加过政治理论课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的比例。这样的培训次数很难与当今快速发展的竞技体育及国际竞赛组织相适应。培训次数少,也是造成我国高层次裁判人员少的另一原因。

因此,要改变全国体育系统中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现状,我们就要增加培训次数,改变培训方式和渠道,如有条件,可以多派些中层以上级别的运动员到国外去进修,这样既能充实裁判员自身的头脑,同时,也能使我国的裁判员队伍能更好的跟国际接轨。

从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培训渠道来看,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人员居多,而参加过培训的也是主要参加上级单位举办的培训,分别占各自总参加人数的55.3%、50.4%和55.8%,这说明培训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不利于被培训者的学习。另外,这种单一的培训渠道,也不利于被培训者开阔视野,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采用多渠道的培训方式,并且要有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工作经验的人同时参加,如有条件更要加大出国培训机会,这样既有利于人才之间的互相学习达到优势互补,同时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

3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对策研究

3.1坚持与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加强区域协作,优化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我国竞技体育不断走向世界的根基。中国自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后共参加6届夏季奥运会,奥运金牌由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要想办好2008北京奥运会,获得更大的突破,更要坚持与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紧紧围绕奥运战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完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选拔、培训、综合评价、激励机制等各项制度,引导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合理流动,使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在管理、科研、区位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有机结合,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加大支援西部地区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工作的力度,帮助、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

另外,需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配置,通过行政手段保护高水平(或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培养模式上,坚持走“与体育院校或与高校联合”的道路。在管理办法上,注重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宏观管理与微观调控相结合,努力改进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交流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

3.2成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学校国家体育总局应根据当前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其总局和各省体育局的优势,采用单独或与体育院校或与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成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学校,以彻底解决培训时间短、知识结构不合理和流于形式等培训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培训质量。例如:对裁判员的培训我们应按照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的要求,制定裁判员队伍培训计划。首先,充分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大力加强高等院校中裁判员的培养;其次,加强中、青年裁判的培养,对那些思想品德端正、专业素质好、有较大发展前途的中青年裁判员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鼓励和支持考取国际级裁判员,获得执裁国际性比赛的资格;最后,加强女性裁判的培养,由于女性裁判受性别、年龄、体能及家庭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能够常年从事裁判工作且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极少。因此,应选择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体能好,且能长期从事裁判工作的女性加入到裁判队伍中。

3.3建立裁判员“沟通平台”和“绿色通道”由于我国的裁判员还没有实行职业裁判员制,大多数都是业余的裁判员,有自己的一份本职工作。据调查得知,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大部分都在事业单位工作,其中裁判员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为78.0%。而裁判员的工作要经常外出,势必就会影响到自己本单位的工作,进而影响到裁判员职称评比和一些福利的分配。因此,要想使其他单位的人更多的参与到竞赛中来,有必要建立一个“沟通平台”和体育人才的“绿色通道”。例如:建立体育人才网,对其资料进行录入,当大赛需要时由组委会出面致函和所在单位进行协调沟通,使人才尽其用。而对于高级别竞赛组织人才,如果在企业工作,若遇大赛时,赛事筹备委员会应主动与其所在单位协商,请求其对该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其在为大赛服务期间无后顾之忧。

3.4以强化培训为手段,提升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综合素质

3.4.1借鉴“校本培训模式”中的理念和策略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地,以本校教师为对象的一种师训模式,其性质是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在职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好、个性化程度高的特点,强调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的培训,从规划、实施、管理乃至评估,在教师的直接参与下在校内进行,扬弃了传统的外控式观念。进入这种培训能随时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和过程中,能为教师提供随时。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可以参照,探索以总局或各省体育局或基地或直属院校为本的培训方式,降低培训重心,强化增进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专业化是体育竞赛组织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

3.4.2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办辅导班、讲座、研讨会、沙龙等多种形式,内外结合(聘请外来专家和本单位的某方面有专长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长短结合(根据培训内容设定长短不同的培训时间)、平战结合(平时和大赛前为完成突击任务临时调整时间和培训内容)、培训与自学结合(培训班的学习与自学训练结合)等。

3.5加强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学习

3.5.1努力营造外语学习环境,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外语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要创造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让从事体育竞赛组织者经常实践。例如开办体育外语专业、举办外语演讲和比赛、借用外语节目学习、模拟国际学习研讨会议、模拟体育赛事解说等。

3.5.2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不断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水平举办“奥林匹克与人类文明”为主题的高层论坛,邀请国际奥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著名奥林匹克专家、奥林匹克优秀选手来北京演讲,探讨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和平,多元文化的关系,使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在丰富体育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外语水平。同时,应选派一些年轻的体育竞赛人才去国外深造,不断提高应用外语的能力。

3.5.3采取交叉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养复合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是目前适应时展的需要,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采用体育与外语交叉培养模式,把外语作为一种技能、一种信息载体、一种提高索质的途径,不断提高体育人才的外语水平,为2008年奥运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牡娣.CUBa裁判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2):26-27.

[2]厉丽玉.竞技队伍与人才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3):23-26.

[3]任海,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竞技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1-5.

[4]王剩利.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3):69-71.

[5]吴忠义,等.21世纪初期广东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特征及培养目标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04-106.

体育赛事竞赛管理篇4

1前言

21世纪体育产业己经成为全球娱乐产业中最活跃、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其中竞赛表演市场以其本身的影响力和强大的边际效应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国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国内职业联赛。如今在“奥运经济”的带动下,中国体育赛事资源极大丰富,已成为全球商业性赛事的热点国家,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也在21世纪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河南省地处中原枢纽地位,有着丰富的体育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体育产业方面也有相当深厚的基础和历史积淀。伴随中原经济区的建立,经济实力的增强,强有力的体育消费,促使体育产业在河南各城市中迅速展开。但是从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来看,仍具有很多方面的弱势,由于体育竞赛表演业在河南起步较晚,受到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省市,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化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河南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现状,找出目前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利用我省丰富的体育资源和巨大的体育需求,科学地推动体育与经济的互动与融合,培育和发展我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成为了一个重要且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课题。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查阅法、专家访谈法、“特尔菲”专家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体育系统职能部门、现场观看体育比赛消费者以及体育界专家学者的问卷调查,深入分析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现状,找出目前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存在的问题,结合河南省各地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基本思路与对策(适合开展的体育赛事、有效的营销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以促进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快速发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现状

3.1.1体育赛事开展情况目前,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随着全省竞技体育实力的提升,竞赛市场日趋活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显现出来。据统计,2007年河南省共举办了260多场次的体育竞技表演赛,县级以上竞技运动比赛2632次,其中足球市场火爆,观众人数达84.6万,门票收入2500多万元,武术、排球的创收也很可观[12]。随着体育竞赛改革的深入和完善,享誉中国武术流派的河南武术蕴藏着无数商机。每年一次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和观众,带动了诸如交通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河南的商品走向世界,成交额达3亿元以上,推动了河南省各个产业的发展。但是,竞赛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经营项目较少,冷热不均,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市分布不尽合理,进入市场的竞技项目少,有的尚未开发。

3.1.2职业俱乐部的发展情况随着竞赛体制的改革,我省排球、足球、乒乓球和篮球等观赏性较强的项目逐布建立了俱乐部,开始产业化运作,进行商业性比赛。据调查,在篮排球6家职业俱乐部中,盈利的只有1家,占17%;持平的3家,占50%;亏损的2家,占调查对象的33%;经营亏损的主要是实体化俱乐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其经济来源主要靠赞助和广告,二是由于俱乐部运营成本较大;持平的是非实体化俱乐部,原因在于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上级的拨款和企业赞助;竞技水平相对较高的1家,由于赞助来源相对广泛,所以才略有盈利[13]。由此可见,河南省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对投资体育的热情不高,在无赞助的情况下俱乐部能够勉强维持甚至亏损,这样就造成俱乐部运行不稳定,资金不到位,缺乏长期发展目标,人才流失严重,从而造成项目发展缓慢的现象。因此,要想竞赛表演市场发展起来,职业体育俱乐部是提供竞赛资源的主要主体,所以在以后较长的时间里,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职业体育俱乐部。

3.1.3举办赛事的资金收入来源从发放的调查问卷可以了解到目前河南省举办体育赛事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部分拨款、赛事冠名费、门票收入、场地广告,企业赞助占的份额不大。而且经营方式较单一,基本上是临近比赛才找赞助。电视转播费用没有,有时还向电视台交费,这样的局面对发展竞赛市场是很不利的一个因素。举办赛事的收入来源过于狭窄,导致经营状况不好。

3.1.4体育消费者消费行为因素

3.1.4.1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状况调查结果分析显示的是现场消费者的年龄分布状况,按照所占总体比例多少排名为:25-34岁总人数的39.1%、19-24岁占27.8%、18岁以下的占15.4%、35-44岁占12.6%、45岁以上占5.1%。其中35岁以下的占总体的82.3%,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现场观看比赛的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这为市场分析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此外,从观众现场回收的432份消费者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性别分布男性327人,占75.7%,女性105人,仅占24.3%。这说明男性还是主要的体育消费群体,原因是由于男性比女性平时更喜欢体育运动,对体育运动更感兴趣,所以喜欢到现场来感受赛场气氛。

3.1.4.2现场观看比赛消费者收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图2)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消费者的月收入均高于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平均工资水平,2008年的平均工资水平是2037元(年收入24438元),这显示了到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观众多数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居民,占据68.4%,但3000元以上的仅占4.1%,说明了中等收入居民观看体育比赛的占大多数。从对门票的承受价格和观众购买门票的情况来看,有257人选择了30-80元,有178人希望主办部分赠送,这也表明中等收入居民较多。

3.1.4.3现场观看体育比赛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我们可以发现,有31.7%的观众都选择了票价便宜,23%的选择了有体育明星参加的原因,而由于赛事水平高的仅占17.8%,这不难看出,目前河南省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造成的。但有体育明星参加的体育比赛,有22%的观众还是喜欢观看的,仅排在票价便宜的后面,列第2位。

3.2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存在的问题

3.2.1全省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偏低河南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有自己的优势,近些年来也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这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有很大关系。2005年的时候,河南省人均GDp才超过万元,2008年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8837元,农民年纯收入近4454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4.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3%,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居民消费能力偏低,使得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3.2.2体育产业人才的匮乏体育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体育市场的繁荣,而体育市场的繁荣则需要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及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作后盾。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河南省更加严重。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我省体育人才资源具有一定规模,各类别职能分工完备,形成了一定的人才结构群,特别是在运动员队伍、裁判员队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科研人员与体育产业人才严重不足,二者合计占仅人才资源总量的3%,且现有体育产业经营及管理人员多为原来的体育工作者,他们熟悉体育但缺乏对市场运作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更深了解。另一方面,河南省还没有专门从事培养体育经济类人才的院校。目前,体育经济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尤其是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产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构成已成为制约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的瓶颈。

3.2.3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流失严重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活跃与本地有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明星级运动员是分不开的。在走访调查和职能部门调查问卷中发现,改革开放后,河南的体育人才流失较严重,例如现任国家乒乓球男队总教练刘国梁就是从八一队进入国家队,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在这方面政府一定要出台合理的流动机制,否则将影响全省的竞技体育水平和竞赛市场的开展。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不仅运动员流失,教练员流失也很严重。

3.2.4政府对举办体育赛事的作用认识不够政府职能部门并没有认识到举办体育比赛的真正作用,在我们发放的30份政府职能部门问卷中,仅有6人把提高城市的形象地位,作为城市的重要名片排在第2位,占20%,而把强化市民的体育意识,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放在第1位,占23.3%,这方面虽然也有影响但不如提高城市形象地位作用明显。目前大多数比赛都是在政府统一计划下运作的,而根据市场需要举办的比赛很少,经纪公司运作的几乎没有。在实行了赛事招标制以来,我们并没有积极参与国内的赛事招标会,也未进行赛事申办。有些赛事特别是大型综合赛事(如全运会)必须由政府出面积极参与才可促成。

3.2.5法规体制不健全国家在体育竞赛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多,也不够规范,缺乏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河南省在这方面也较落后。现实中,俱乐部产权和经营权的不分离导致管理混乱,企业搞体育俱乐部不是出于市场的需求,而是为了向政府要政策、要资金、要扶持,一旦这些目的达不到就撤资,这直接导致现有的俱乐部发展缓慢,维持时间不长。从发放的职能部门问卷来看,对影响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因素调查中(表略),整体经济水平落后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市场法规不健全排在了第2位,缺乏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排在第3位。这充分说明法规体制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河南省体育竞赛市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有利于全省体育竞赛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文件。

3.2.6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环境有待改善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还比较稚嫩,需要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部门对市场开发经营支持不够,尤其是商业性赛事,审批程序过于复杂,不但保护不够,还干涉正常运行。有时为了平衡关系,照顾部门情面,赠票现象、关系人员带入现场的现象过于普遍,这样造成赛事组织者在以后的体育赛事组织方面积极性不高,导致赛事越来越少,市场越来越小,最终结果是放弃发展这一产业。因此,净化体育竞赛市场环境是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的很重要因素。

3.3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开发策略

3.3.1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路径在大力发展中原经济区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新形势下,根据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现有体育资源优势等综合论证,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的路径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优先发展地区):郑州、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第二层次(重点培育地区):南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安阳;第三层次(发展特色项目地区):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以第一层次为为始发中心,政府在政策和资源上应给予重点支持,使它们成为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龙头”,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产生较高的经济效应。在发展第一层次的同时,要在第二层次地区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项目,培养居民的体育消费习惯,逐步形成一个大范围的体育消费者群体,为开发体育竞赛市场打基础。第三层次的地区由于体育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要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在信阳可以开展水上运动,其他三个城市开发体育旅游活动,通过这些特色项目的开展,吸引一部分投资者来进一步完善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体育竞赛市场的发展。

3.3.2河南省体育赛事的选择与市场定位

3.3.2.1体育赛事级别和类型选定综合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体育基础设施方面实力来分析,目前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只有全运会暂时还不具备条件,其他赛事均可举办,比如郑州国际少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安阳林州国际滑翔伞比赛、郑开国际马拉松大赛、信阳龙舟赛等。重点发展的应是各种类型的职业联赛,只有职业联赛发展起来,竞赛表演市场才能活跃。

3.3.2.2赛事项目和地点的选定综合河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地理、文化、体育资源等因素分析,对河南省各地区开展体育项目进行匹配和选择。郑州和洛阳的经济实力、竞技体育水平、体育基础设施、城市人口规模在全省是最好和最大的,又有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因此河南省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应重点放在这两个地区来举办。洛阳、开封的足球基础好,又是文化古都,类似足球的单项比赛应在这两个城市举行,也可以辅以开发体育观光旅游。焦作、济源、新乡三个城市的环境非常好,城市规模虽然不大,但经济实力很强,居民消费水平很高,有一定的体育消费基础和体育消费需求。因此,一些商业性比赛在这三个地区开展很合适,比如举办明星对抗赛、邀请赛等等。信阳、南阳可重点投资建成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以训练基地为中心,以民间投资为主,在中心形成体育活动竞技表演娱乐的市场。漯河以田径为中心进行发展;濮阳、三门峡以乒乓球为中心进行发展;焦作以篮球为中心进行发展,还可辅以体育观光旅游,以增强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河南其他一些城市由于经济实力、体育基础设施、竞技体育水平等不高,因此在这些地区应重点发展群众体育赛事,比如一些青少年的赛事、各单项的体育比赛等首先开展起来,培养体育爱好者,逐步把体育爱好者培养成体育消费者,形成一定的体育消费市场。

3.3.2.3重点打造品牌赛事打造体育竞赛品牌赛事,能够促进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推出更多品牌的体育赛事,推动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更快发展,使得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不断繁荣。我省第一层次的九个城市中,郑州国际少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漯河的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安阳林州国际滑翔伞比赛都已成为四个城市的金牌赛事,其他几个城市也应根据自身优势,重点发展品牌赛事。因为这几个城市在全国来说属于中小城市,而且体育基础设施比较好,又符合近几年体育比赛向中小城市发展的趋势。

3.3.3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经营管理策略

3.3.3.1要与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取得政府的支持在经营体育赛事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了解观众为什么观看体育比赛,这样才能通过合理的赛事营销手段把他们吸引到比赛场来。体育比赛现场如果能有政府官员的出场,充分体现了现代体育盛会的政治地位,树立政府的权威性、公信力、政治意义等。另一方面,大型体育赛事能吸引众多的旅游者,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取其在政策上给提供一些便利,各类资源的利用上提供一些相对优惠的政策,人才的培养上提供一些畅通的渠道等等。

3.3.3.2要加强与中介机构的合作寻求有实力和丰富经验的体育中介机构的合作是提高体育赛事市场开发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必须有中介组织参与,我国的中介组织实力还较薄弱,专业的体育经济组织也不多,在这方面的发展空间、潜力都很大,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我们应当先与其他省市有实力的体育中介机构合作开发全省的体育赛事市场,并不断的学习其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经验,逐步启动河南省的体育经济组织。

3.3.3.3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宣传沟通如今的新闻媒体数量很多,有电视台、广播电台、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等,他们对体育节目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电视台对赛事的是否转播主要看赛事的转播能否为其带来相应的广告收入。赛事的组织者考虑更多的是否能买卖赛事的转播权。为了增加赛事的转播机会,一定要邀请体育名人、高水平球队参加比赛,这样不仅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还可提高电视台的转播兴趣。与各新闻机构相关负责人建立关系、增进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赛事,才能保证办事的成功率。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河南省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偏低是影响我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体育俱乐部经营机制不够完善,产权不清造成多数俱乐部经营管理思想落后,缺乏长远目标,给俱乐部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再加上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流失严重,体育竞赛市场法规体制不健全,体育经营人才的匮乏以及体育竞赛市场不够规范等成为我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的阻碍。今后河南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的路径选择可分为三个层次:优先发展地区、重点培育地区、发展特色项目地区,重点发展第一层次,逐步开发第二、第三层次的地区。体育赛事项目的选择,要注意体育赛事的级别、类型、项目和地点,综合河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地理、文化、体育资源等因素分析,对河南省各地区开展体育项目进行匹配和选择。

4.2建议

4.2.1加速发展全省经济建设速度,为发展体育产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为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体育赛事竞赛管理篇5

关键词: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特征;防范;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45-06

abstract:Sportsspectators’riotbehaviorsarecharacteristicofintensityandabruptness,individualityandinfectivity,directivityandcatharsis,symbiosisandregionalism,instantaneityanddelay,aggressionanddestructiveness.therefore,anall-roundmanagementsystemwhichcombinesthehumanismmanagementandlegalizedmanagementshouldbeestablished.theinstructiveeffectsofpositivefactorsshouldbeenhancedthrougheducationandhumanistflexiblemanagementandpossibilitiesofriotsoccurrencesshouldbereducedthroughtherigidinstitutionalizationofmanagementandconstraints.Besides,acompletesystemofpreventionandpunishmentshouldbeestablishedthroughlegislationforthelegalizedmanagementcanexertawarningandthreateningeffectonthespectatorsandthusreducetheoccurrencesofspectatorriots.

Keywords:sportscompetitions;audience;deviantbehavior;characteristics;prevention;management;system

1前言

观众越轨行为与体育竞赛相伴而生,其对赛场秩序和职业体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伴随着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以及赛事改革的日趋成熟,精彩的比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到现场观看比赛,而随之而来的是观众越轨行为的相应增多。从某种意义上讲,球场观众暴力(滋事)不仅成为一个日益影响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的赛场安全问题,同时,也威胁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与发展[1]。

《辞海》中,“越轨”的解释是“超越规范的行为”[2]。《现代汉语词典》对“越轨”的解释是“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3]。我国学者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有很多不同的称谓,主要有“暴力”、“骚乱”、“冲突”、“闹事”等。从广义看“越轨”行为已经涵盖了“暴力”和“骚乱”、“闹事”等,“越轨”是比较委婉的表述。从狭义看,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是一种违反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影响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行为,甚至是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

本研究对这些表述进行了统一,统称为“观众越轨行为”,指观众在体育赛场内外,比赛前后或过程中,以破坏性的手段或侮辱性的语言对他人在身体、精神或财物上的损害,妨碍体育竞赛的正常进行和组织管理以及影响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行为,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造成了精神或物质上的不良后果。充分认识观众越轨行为的特征,寻找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为有效防范与处置观众越轨行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尽可能的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必要的损失,进而促进体育竞赛的健康和良性发展。

2行为特征

2.1指向性与宣泄性

观众越轨行为往往针对特定的人或事进行,具有指向性特征。早在1983年mark等研究者就将裁判员的判罚视为可能引发观众暴力行为的情绪“催化剂”[4]。而表1中的起因分析显示,观众越轨行为的指向对象决不单单是裁判员,还包括场上队员、警察、对方观众、公共设施等。有研究表明,裁判员、运动员等抵抗能力较差的少数派群体会被观众视为攻击的“替罪羊”[5]。但从表1的结果来看,观众越轨时并不考虑攻击对象的抵抗能力,这点在与警察的冲突中足以证明。值得关注的是,起因和结果中的指向主体并不一一对应,因对裁判判罚不满而攻击对方球迷和警察、因主场落败而毁坏场地设施、因无法观看比赛而公共设施等行为似乎更多的是在寻求一种宣泄性,而宣泄的对象则体现出随机性、多样性。

体育竞赛中观众越轨行为从本质看是观众一种不良情绪的宣泄,是寻求心理平衡的结果。不良情绪在比赛前或比赛过程中的不断累加,会造成观众心理或情感上理性的弱化甚至丧失,从而造成不良情绪被不断的放大,直至演化成越轨行为。宣泄的产生应更多的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有统计显示,在体育比赛中,当所支持的一方获胜时,91%的人感到快乐,50%的人感到像了却一桩重要的心事那样轻松、愉快,78%的人为此感到骄傲;当所支持的一方失败时,89%的人感到失望,66%的人感到沮丧,38%的人感到像是自己被打败那样难受[6]。而无论是快乐还是失望,都可能导致观众的情绪处于激情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比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顾一切的鲁莽行为[7]。2006年世界杯期间,在法国队以1比0击败葡萄牙队进军决赛后,法国球迷在自己的国土上展开了疯狂的庆祝。有350人被警方拘捕,其中190人是在巴黎滋事时被捕的,另外有45名警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受伤。同时,还有2名球迷丧生车轮,1名球迷在巴黎地铁站被杀。

2.2个体性与感染性

个体是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相对于体育观众总体而言,具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观众群体、个人就可以被视为个体。个体行为在观众滋事事件的产生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首先,在观看体育比赛过程中或比赛后,由于对体育比赛的过程或结果的不同理解,会出现形式和手段不一的越轨行为,这和观众个体的行为习惯及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例如:英国的足球流氓是各类足球赛事防范的主要对象,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英国足球流氓的名单被一一罗列出来,用以限制其进入比赛场地或举办国家。此类通过个体管制来预防越轨行为发生的做法一直被广泛采用。其次,从越轨事件的处理结果看,被警方逮捕并接受处罚的往往都是个体。2007年中超联赛第18轮,长春亚泰对浙江绿城比赛后,300多名亚泰球迷对俱乐部管理层和教练进行了言语攻击,5名球迷因带头闹事被警方拘捕。从少数个体的确立而言,越轨行为的最初状态确实具有个体性特征。

有研究指出,观众越轨行为多是自愿参与的一种群众行为,未经预先安排而发生发展起来,没有明确的指令,而是受他人的影响[8]。此结论恰恰印证了感染性的存在。首先,当个体的宣泄行为得到共鸣后,不同的个体会集合在一起,共同宣泄自身的不满情绪,引发群体性的行为。特别是赛场作为一个阶段性临时封闭的环境,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以及心理趋向的前提下,观众会认同或参与到同一立场的个体越轨行为中来,以满足情绪宣泄的需要。当引发越轨行为的个体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如球队最铁杆的球迷,球迷协会的组织者等,其感染的结果更易导致大规模的骚乱或暴力行为。2007年1月12日,CBa联赛义乌赛区球迷围攻客队大巴的事件,就是在义乌球迷会长的组织下引发而来。其次,由个体引发的的群体本身也具有感染性,心理学上称其为“去个体化”,即人们在群体中,一旦面临群情高涨,情绪激动,就很容易丧失自己的人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结果导致人们加入打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9]。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行为的感染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并非单向、不可控的。换句话说,从感染性的根源――个体入手,加以抑制和控制,感染特征也将具有正面效应。

2.3即时性与延时性

即时性是指观众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针对某些事件即刻产生反应,越轨行为往往发生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对近五年来的32起观众越轨行为进行统计得出(表2),发生在比赛场地内和比赛场地外的越轨行为比例相差不大。而从时间上看,有高达40%的越轨行为发生在比赛中,切实体现了即时性的存在。

比赛中的越轨行为是由赛场中某一特定因素所导致,如:裁判的不合理判罚、场上球员的不理想发挥、球迷间的敌对情绪等,具有即时性特征。场内成为事件多发地点实属必然,因为体育比赛的过程与结果往往是不成正比的,有好的过程并不一定有满意的结果,这为观众宣泄不满情绪埋下了理论上的可能性,而赛场内观众获取的直观感受则为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比赛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许多与观众的期望不符的情况,如果比赛的过程比较顺利,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概率较小,如果不顺利或者出现对自己支持的球队不利的局面,观众心中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很容易直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观众在比赛前或比赛过程中集聚的不良情绪在赛后得以宣泄,并造成进一步的不良影响,则反映了越轨行为的延时性特征。延时性的越轨行为大多发生在比赛后、场地外,此类事件所占的比例高达37%。从发展历史看,我国体育竞赛中观众暴力的行为的多样性表现在由场内向场外,赛中向赛前、赛后蔓延的趋势[10]。其中原因暂且不论,但从结果上看,这种延时性的观众滋事方式更为多样化、集群化、目的化,攻击和破坏的对象也更为宽泛。2008年6月1日,在拉脱维亚尤尔马拉市进行的波罗的海杯足球赛立陶宛队和爱沙尼亚队比赛中,球迷拆毁看台攻击警察,导致部分警察受轻伤。而在警察稳定秩序后,两国球迷又在体育场外的公交车站爆发冲突,警察只得使用声光弹来平息。当晚,欢庆胜利的立陶宛球迷又在一家游乐场的停车场砸坏了三辆汽车玻璃,并再次与赶来的警方发生肢体冲突。赛场外的空间概念确实太大,它不仅单指体育场周围,也包括球迷广场、酒吧、车站等公共场所,给防范带来极大的困难。

2.4地域性与共生性

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地域、方式、频率来看,不同的地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体育竞赛氛围是导致差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按照世界板块的划分来界定地域的话,南美洲的体育竞赛氛围最为火爆,以足球观众为例,大规模的踩踏和集体斗殴事件层出不穷,且造成的后果令人胆寒。亚洲的体育赛事氛围则较为文明,尽管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但就结果而言,其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我国的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也非常突出的表现了地域性特征。我国是多民族、地理环境极其复杂的大国,形成了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地域文化,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但地域文化仍有着根深蒂固的特点,地域文化的特征同样会通过观众的行为风格表现出来。从地理区域看,北方人与南方人的文化底蕴、生活习俗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性格特点,总体上讲,北方人豪爽、大方,南方人含蓄、灵话[11]。这些性格特征决定了北方的观众在发泄自身的不良情绪时就比较简单、直接,指向性非常明确,更容易形成共性的内容,“京骂”、“陕骂”极其流行,成为北京、陕西等北方球迷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越轨行为,而且由于指向性明确,更容易形成共性,因此,观众越轨行为的规模和破坏性相对南方而言更大。而南方的观众在宣泄自身的不满时多为个体自身行为,缺乏共性,表现在赛场上就是不仅言语攻击的内容杂,而且越轨行为的方式杂,不太容易形成集中的力量,因此,南方观众越轨行为的规模往往比较小,而且消退的比较快,赛后一般很少发生。

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又具有共生性。虽然各类越轨行为存在着形式、结果的差异,但就各地域的体育竞赛而言,观众越轨行为几乎已经成为其连带产物,普遍存在着。此外,越轨的手段也具有共生性,言语攻击和投掷杂物几乎是各个地域的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主要手段。言语攻击是指通过语言攻击他人,以达到在心理上和精神上伤害他人的行为[12],主要表现在比赛过程中和赛后起哄、喝倒彩、辱骂裁判员和客队教练、球员等。而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等杂物,是近年来我国体育赛场上最流行的观众滋事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最典型的观众“出气”方式[13]。

2.5突发性与破坏性

观众越轨行为是由不良情绪因素聚集而产生的,集聚因素的多元化又决定了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不可预测性。通过对近三年的观众越轨行为归纳后发现(图1),比赛背景、裁判员判罚、比赛结果、赛场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情感等都是引发观众越轨行为的构成因素,其中除比赛结果以外,其他各因素的比例较为接近。此外,诸因素在对观众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了共存性和关联性,如:观众在现场观看比赛,既可能受到对方球迷的挑衅,还可能受到裁判员判罚、比赛过程及结果的影响而产生不良情绪。由此可见,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由于个人行为而受到感染的群体行为,在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所做出的即时或延时反映都很难被预见和防范。因此,突发性是观众越轨行为的又一大特征。

攻击性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表现缺陷[14]。体育竞赛观众宣泄不良情绪的行为往往具有攻击性。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英国球迷无端滋事,攻击正在值勤的法国宪兵尼维尔变成植物人,以及2008年5月15日发生的英国球迷袭警事件,都是观众攻击的典型案例。从实例统计来看,观众越轨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众在比赛过程中用言语攻击或向场内扔杂物(如饮料瓶、石块等);(2)观众赛后进入球场围堵客队球员、教练员以及裁判员,造成不能及时退场甚至更大的冲突;(3)观众赛后在场地堵球队大巴,并通过辱骂、扔石块、砸玻璃、焚烧衣物和旗帜等行为来发泄不满;(4)观众与客队球员、教练员、观众甚至是维护秩序的警察发生肢体冲突。以上各类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但行为的攻击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3应对策略

国内外学者对防范或处理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提出了很多应对方法,包括:成立专门的安全保卫机构;严格赛前安全检查;对足球流氓进行登记备案;净化裁判员队伍;以法治赛与以德治赛相结合,消除赛场安全隐患等[15-19]多种对策。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处理应注重预防,并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法治能力,同时,注重人性化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有可能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

3.1教育与引领

这属于文化范畴内的人性化柔性管理,主要适用于比赛前以减少或降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教育能够提高思想、意识、道德的认知水平,激发观众正确的观赛动机和运动员、裁判员正确的参赛动机;而引领的作用可为比赛积累积极的背景因素和设置良好的场景,提升正面因素的作用,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

教育是一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共同提高的过程,就体育竞赛而言,对观众、球员、裁判员的共同教育的过程,是预防滋事发生的可能性和提高事发后处理效果的积极手段。提高观众体育文化知识素养是教育的着重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moorhouse和Giulianotti就认为,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是观众闹事的主导因素[20]。观众的文化层次多种多样,有高有低,但对体育比赛都具有感知性,都有抒发自己情感的需求。因此,应加强对观众的体育文化知识的教育,努力提高观众的体育文化素质,帮助观众明确自己的社会价值,强化其以健康文明的方式观看体育比赛,在碰到意料之外的结果时会克制自己,或者通过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激动情绪,自动抵制不利于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各种越轨行为。但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区分不同的教育主体对不同特征的教育客体进行合理化、目的化的教育。就教育的对象来看,球员和裁判员是比赛的主体,两者的表现直接影响比赛的过程与结果,更主导着观众观看比赛的情感,对两者的教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观众滋事的发生的可能性。那么,球员和裁判员的主管单位理所当然的成为教育实施的主体,而鉴于“观众”这一概念涵括的庞杂性,其教育实施的主体应是更具普遍影响力的媒体和群众组织。

引领的目的是提供方向性,就观众越轨行为特征而言,创建良好的赛场文化氛围是引领的核心。观众越轨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因于比赛水平低、对抗激烈等因素。nBa比赛的激烈程度远胜于CBa,可观众很少有越轨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观众把看比赛当作是一种休闲和娱乐,而不仅仅是一种争夺[21]。因此,主办方也想尽办法为赛场创造一种休闲娱乐的氛围,放松观众的心态,如主动免费提供简单的空心棒等用于给球队加油助威的工具;赛前、赛中和赛后退场时播放舒缓的音乐,缓解观众的紧张情绪等都是有效营造赛场氛围的手段。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主动利用各种手段调动观众参与比赛的热情,如“掌声与嘘声”;解说员的鼓动;通过整齐的起哄声,挥舞荧光棒、冲气棒、小喇叭等干扰客队运动员的正常发挥等,都会有助于提高比赛现场的气氛,有效引导观众通过正常、合理的途径宣泄情绪、排除挫折,有的手段可能违背了体育精神,如用充气棒等干扰客队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的罚球等,但相对于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宣泄观众的情绪,减少滋事的可能性而言是完全可行的。同时,也可借鉴在nBa运用比较多且效果显著的“篮球宝贝”、吉祥物表演、明星秀、特色文艺表演、观众投篮比赛、在主队获胜后赠送汉堡等手段促进比赛现场的气氛,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拉近了观众和比赛的距离,这都有助于观众正常有序的观看比赛,减少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其成为重要的引领工具,随着媒体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和对体育竞赛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媒体已成为体育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恶劣的舆论环境阻碍体育运动的发展。因此,媒体应加强自身建设,多开展正面的宣传,引导观众文明观赏比赛,拒绝具有赛场暴力色彩的文化影响和舆论宣传,客观公正的评价球队、球员和某一场比赛的表现,引领观众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对广大群众应做好越轨行为的宣传教育工作,教育观众充分认识越轨行为的危害性,不要轻易的滋事或盲目的参与滋事。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和各俱乐部包括教练员、运动员都应该与媒体保持良好关系,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的就各项体育竞赛、国家队或俱乐部的建设发展情况、有关的重大事件等主动约媒体进行新闻会,取得媒体的支持,听取媒体的意见或建议,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3.2管理与约束

这属于规章制度范畴内的制度化硬性管理,主要适用于比赛过程中应对正在发生的观众越轨行为,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执行规定的过程,以约束运动员认真比赛,观众文明观赛,裁判员公正执法,并以此压缩越轨行为发生的空间。包括软硬件两方面的管理与约束,包括人员的管理与约束、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等。将比赛双方观众分割安置在不同的看台,改善赛场环境等,都有助于减少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还可通过特殊规定约束观众的行为,如限制带入赛场的物品,按照规定进入指定场地等。

过程管理非常复杂,具有显著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要抓好过程管理首先应制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在预计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的形式、手段、地点以及影响的严重程度上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组织方、管理方以及其它安全防范部门的力量,在应急观众越轨行为的组织机构、职责、人员安排、处理方式、指挥与协调等各方面作出具体的、有针对性安排[22]。制定应急预案是一项常规工作,任何比赛都应该事先有详尽的预案,尤其是重大的国际赛事、焦点赛事、关键战事等,都更应有特别完备的应急预案。而且制定预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应不断吸收、融合以往的经验,丰富预案的内容,进一步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同项目的比赛应该区别对待,各有应对的措施。

在比赛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准确把握赛场内观众的行为举动,有条件的应该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监控,及时的把握越轨行为发生的苗头,提高控制力度,尤其是对客场观众应该保持特别关注,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同时,适当的布置合理的警力以提高威慑力和控制局面的能力,在执行管理任务时要文明管理,尽量避免与赛场观众的正面冲突,而对于已经发生或明显即将发生的越轨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必要是应该坚决采取“零宽容”的措施,迅速控制相关人员,减少越轨行为的无节制扩散[23]。

应高度重视硬件设施的管理与建设工作。硬件是体育竞赛的基础条件,尤其是职业体育对硬件的要求更加高,中国职业体育要更上一个台阶,就必须在硬件建设上下大功夫。硬件包含两方面,一个是体育竞赛场地的设备设施条件。体育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俱乐部拥有自己的主场,现在已经实行职业化的各俱乐部都拥有自己的主场,但是硬件条件尚需与国际标准接轨。现在国内俱乐部还把主要目光放在国内市场上,满足于眼前利益,比赛场馆的设备设施建设缺乏应有的投入,座位拥挤,卫生、灯光、通风设施差,在室内比赛场地对吸烟管理不严格,更加导致了空气质量差。在赛场环境很差的情况下观看比赛,无论如何都不是享受比赛,也是观众滋事的导火线之一[24]。其次是应对观众越轨行为的设备设施条件。要加强应对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硬件设施的建设,这关系到应急工作的时效性和处理的成效,需要配备大量的高科技器材和其他设施,建立快速反应预警系统,提高报警速度以及事发后及时赶到现场的速度,利用良好的装备和强大的人力尽快控制局面,避免事态的扩大化[25]。

约束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手段。我国有关学者在2005年就指出目前我国对球场观众暴力事件的干预力度还不够,无法真正适应实际工作的客观需要[26]。赛前的安全检查是制度化的最重要的对观众的约束性手段。加强赛前的安全检查,尤其是入场的安全检查,可以有效的减少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比如检查球票的真伪和拒绝无票观众进场;禁止观众携带硬包装的饮料、酒水、烟花爆竹等甚至是刀具等危险物品,对矿泉水等被观众直接用于闹事的物品尽量控制数量等,对不听劝阻的观众要坚决加强教育,不得进入比赛现场,如果听从劝告后可以进入体育场,但要重点加强关注,这是源头,都有助于减少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现在,国内的各类体育比赛都进行了赛前的安全检查,但是,有的检查仍然是形同虚设,没有任何的得力措施,观众得以轻松的携带各种杂物进入体育场,为观众情绪激动时滋事提供了工具。特别是现在的CBa联赛,篮球比赛场地比较小,观众和球员、教练员、裁判员的距离并不远,观众很容易就能够用矿泉水瓶等杂物干扰比赛,投掷石块、矿泉水瓶等杂物成为观众滋事的主要方式,其实赛前检查力度不够是一个主要原因。

加强赛前检查,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对观众进行约束,明确的告诉观众什么样的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样的事情是违反规定的,使观众在赛前接受这样的信息,观看体育比赛必须在有一定的约束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违反了规定是要受到谴责或者惩罚的。

3.3处罚与惩治

属于法律法规范畴内的法制化刚性管理,主要适用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后的处理,起到警示与威慑的作用,一般是在行政处罚的范围内进行,而如果是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财产的重大损失可上升到刑事处罚。处罚与惩治不仅适用于观众个体,使观众从主观上认识越轨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且适用于相关的俱乐部,规定观众滋事处罚当事俱乐部,无形中给俱乐部施加了管理观众的职责,从客观上减少观众闹事的可能性。

我国处罚与惩治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没有专门的法律来应对。一旦发生了越轨行为主要是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来进行处理,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权威性,对观众没有威慑力,使得越轨行为在潜意识中有了产生的动机,大部分观众也没有意识到越轨行为违反了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在赛场上和赛后因各种原因而没有使自身得到满意的情感体验由于缺乏约束力而爆发。

我国体育竞赛的职业化程度日趋成熟,从我国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形式、手段、产生的后果、发展趋势等方面以及已经有的研究结果看,在我国进行相关的立法是完全必要的,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国内现有的法律制度是防范观众越轨行为立法的基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为立法奠定了基础,而且,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对体育竞赛观众滋事(暴力、骚乱)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视[27]。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的已经实行的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有效的防范我国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28]。

当前,职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CBa联赛已经有了许多属于自己专业性的法律法规,如《联赛管理手册》、《联赛管理条例细则》、《CBa联赛裁判员管理规定》、《全国篮球竞赛处罚规定》等,同时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国家的法律法规相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违规行为,减少了球场暴力、黑哨、非法交易等行为,进一步规范了联赛的正常进行,促进了联赛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是,当前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漏洞,如对裁判员的管理还比较宽松,制度不严密,导致裁判员的执法还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差错”屡有发生,举措力度不大,难以惩治;外援的管理缺乏专门的管理规定;对观众滋事产生的后果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参与者的处罚规定等都还不是很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样行为,应该要大力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

4结语

观众越轨行为带有显著的攻击性,它不仅会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上的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其行为特征是指受思想支配而具体表现出的特有的行动征象。它产生的先决条件是观众不良情绪积的集聚。观众滋事的起因往往指向特定的外在因素,但受到实际情况的制约,其滋事的对象要远大于指向对象的范畴,这种从点到面的扩散式越轨行为具有指向性与宣泄性特征;观众的个体行为由于情感因素会引起共鸣,导致群体性越轨行为的发生,具有个体性与感染性;越轨行为多发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并有可能延伸到比赛后和比赛场外,具有即时性与延时性特征。应正确认识体育竞赛中观众滋事的行为特征,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比赛前,通过教育与引领的人性化柔性管理提高观众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的认知水平,激发观众正确的观赛动机和运动员、裁判员正确的参赛动机,同时为比赛积累积极的背景因素和设置良好的场景,提升正面因素的作用,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以减少或降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管理与约束的制度化硬性手段要求运动员认真比赛,观众文明观赛,裁判员公正执法,以压缩越轨行为发生的空间。在软硬件两方面进行管理与约束,将比赛双方观众分割安置在不同的看台,改善赛场环境,限制观众带入赛场的物品,按照规定进入指定场地等制度化管理手段都有助于减少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在赛后或越轨行为发生后,可通过处罚与惩治的法制化刚性管理来起到警示与威慑的作用,在行政处罚的基础上对破坏社会秩序,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财产的重大损失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进行立法,设立针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建立完整的预防和惩治性体系,提升权威性和威慑力。只有建立比赛前、中、后的全面管理体系,推行人性化管理与法制化管理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预防和降低体育竞赛中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石岩,王莹,赵阳,李晓彪,周洁.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4-25.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1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1999年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1558.

[4]石岩,王莹,赵阳,李晓彪,周洁.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9.

[5]杰克•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张宁译.越轨社会学概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6]程利群等.论CBa联赛主场文化[J].体育与科学.2005,26(4):60-63.

[7]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课《心理学》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75-176.

[8]石岩,周洁.球场观众暴力遏制方略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28(2):70-71.

[9]张后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8.

[10]石岩,王莹,赵阳等.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7.

[11][24]程利群.CBa联赛人文环境优化问题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4):65-72.

[12]RiCHaRDLweaVeR.Understanding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m].newYork: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7.177-183.

[13]程利群.我国体育竞赛观众闹事行为的归因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8):31-35.

[14]田雨,论自甘风险在体育侵权案件中的司法适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46-50.

[15][23]石岩.我国球场观众暴力遏制策略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3,24(5):13-16.

[16]宋凯.国内外球迷现象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4):5-10.

[17]符明秋,周喜华.足球暴力形成的原因极其对策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4):679-681.

[18]王卫荣.试谈中国足球的暴力隐患[J].四川体育科学,2001,(3):5-7.

[19]倪文治.足球骚乱和暴力成因的社会学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6):24-25

[20]tenenBaUG,SttewaRte,SinGeRRn,elal.aggressionanviolenceinsport:aniSSppositionstand[J].sportpsychol,1997,11:1-7.

[21]金赛英.论篮球比赛的观赏性[J].体育与科学,2003,24(6):60-61.

[22]黄世席.足球暴力法律规制之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1):33-36.

[25]石岩,王莹,赵阳等.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34-37.

[26]石岩.国内外反球场观众暴力的立法[J].体育学刊,2004,11(2):14-17.

体育赛事竞赛管理篇6

【关键词】中外;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分析

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建设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体育产业是伴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影响最为广泛,增长极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全球乃至各区域的各级体育赛事组织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动力,又尤其是竞技体育组织。竞技体育组织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很大的一项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体育活动的举办有利于促进国家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社会的影响;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提高举办地综合实力水平。体育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运用电子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电子网络等收集大量有关国内外竞技体育组织的文献资料以及各类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研究资料。

2.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利用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对研究所得到的观点进行梳理整合,对目前国内外竞技体育组织进行逻辑分析。

3.专家访谈法

为了获取详细的分析资料,采用专家访谈法拜访了对竞技体育组织发展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学者,以使文章更具可靠性与可读性。

二、中外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分析

目前,研究体育赛事的文献较多,如体育产业、新闻传媒、电视转播、市场营销与推广、信息技术、体育经纪人等等。相对来说,很少有对赛事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确立较晚,体育市场营运水平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

1.我国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分析

我国以“竞技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技术标准来认识和管理体育活动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赛事组织模式主要表现为组织行式上以“政府包办”为主(实际上主要花纳税人的钱办赛事,体育市场融资水平很低),体育赛事运行管理则以“竞赛和安全”为中心。为了阐述中外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分析中外体育赛事竞赛组织各自的内在原因,该文章从对中外竞技体育赛事的管理模式的资料对比、筛选整理和分析比较,从而对我国竞技体育赛事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运行管理的优化具有借鉴的作用。

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组织逐渐迈入了市场化道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都因其竞技体育组织市场化经验缺乏,组织经费欠缺,选择分析竞技体育组织赛事市场行情有误,没有稳定的社会市场经济,体育市场组织管理人才缺乏,从而难以形成体育市场营销行。因此,要推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必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2.国外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分析

由于国外竞技体育有长久的历史沉淀,他们已经具有较完善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水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体育组织市场体系以及优越的体育文化氛围,国外发达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相关政府部分利用该法律法规制度,间接干预规范其竞技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组织相关的体育文化与经济方面的活动。

有关资料可知,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体育组织管理研究来源于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实践研究已有100多年了。竞技体育组织基本的运行管理、运行机制、成熟的体育人口市场、完善的体育中介市场等等,均有较为深入而详尽的研究。美国学者马斯特曼[6]对体育市场化水平研究相当详尽细致,其研究的范围涉及了体育组织环境、规划、实施、影响、财务管理以及体育市场营销等的诸多方面。随着国际竞技体育组织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外又出现了一些如竞技体育组织形象景观研究、体育活动物流管理研究、竞技体育赛事环境管理研究等等的新兴体育组织研究领域。

国外竞技体育组织形式的研究较多,基本都以市场经济为主体、政府仅提供相对应的辅作用,其原因是国外发达国家特定的体育活动运行环境决定的。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经作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体育用品以及体育服务行业成为了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发达国家不断完善的体育组织活动极大地开拓了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项目;其组织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不断地加剧了体育组织活动的营运难度。为此,国外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也必须依赖高科技发展成果和新的技术手段,着眼可持续发展,以引领世界体育活动发展的方向。

三、结论

我国,政府部门对体育活动实行的的“举国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发展趋势,抑制了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完全不能适应国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也不利于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外发达国家具有极为完善的市场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机制与体育产业运营模式,近年来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急剧增长与体育产业资本的快速增加,应是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方式最好的解释。因此,我国要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必须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利用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组织形式和管理经验,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利用市场融资,逐渐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竞技体育市场。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徐昱玫.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3]董官清.全运会转型背景下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3):31-35

[4]刘希佳.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8

[5]黄江玲.我国大型综合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6]martinJohansson.DopingasathreatagainstSportandSociety:theCaseofSweden[J].internationalReviewfortheSociologyofSport,1987,22(2):83-97

[7]黄秋玲.举国体制与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J].广西: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44(22):377-378

[8]邢尊明.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8

[9]钟璞,陈林.中外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形式差异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6):67-69

[10]陈林.新疆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模式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2):156-157

体育赛事竞赛管理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组织管理管理路径

近年来,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为展现职业教育成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当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施规划及阳光廉洁办赛等方面的一系列文件,对加强技能大赛组织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对高职院校而言,加强对技能竞赛的规范管理与科学服务,可以营造良好有序的校园技能竞赛氛围,调动全校师生提高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推动技能竞赛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通过对2013年以来部分项目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省分赛区技能竞赛及一些院校技能大赛举办情况进行调研,就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组织与管理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优化组织机构与人员职责

建立一个严密的组织机构并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是保证技能大赛顺利举办的关键。高职院校加强对技能竞赛的组织领导,关键是优化组织机构与人员职责,这是搞好技能竞赛工作的重要保障。为此,高职院校应成立师生技能竞赛领导小组,由有关校领导、教务处、办公室、学工处、后勤处等部门和二级院系(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等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宜设在教务处,由教务处具体负责技能竞赛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包括收集、公布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信息,组织技能竞赛项目立项审批,检查参赛进度和质量;协调学校职能部门和各有关单位积极合作,及时协助解决参赛或承办赛事中的有关问题;核定各二级院系(部)参加、组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费用预算;做好师生技能竞赛的级别认定及经费资助,组织对获奖师生进行总结表彰与经验交流,及时整理归档与竞赛相关的资料。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应通过校级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激发广大师生学技术、强技能的热情,为选拔优秀人才参加省级以上技能竞赛项目做好准备。

二级院系(部)职责包括做好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宣传、发动、报名与参赛工作,制定本院系(部)师生技能竞赛管理细则和表彰奖励办法,鼓励师生参加经学校批准的技能竞赛活动;认真遴选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加强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参赛学生队伍建设;围绕技能竞赛开展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工作,对技能竞赛培训与参赛过程进行督查,及时帮助解决有关问题,遇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及时上报学校;赛事结束后做好竞赛档案管理、数据统计及上报等工作,做好赛项过程文件存档与报备,对赛项承办工作全程及相关经验进行总结,撰写竞赛工作报告[1]。指导教师职责包括向隶属二级院系(部)提交书面指导计划等材料,二级院系(部)审核认可并报教务处备案;负责选拔确定参赛学生、制订培训方案、组织有关培训工作,按竞赛组委会和学校要求完成竞赛的全部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应注重师德师能师风,教育学生实事求是地参加竞赛,不得弄虚作假;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协助做好参赛学生经费资助工作。参赛选手职责包括参赛选手在赛前要服从集训安排,在规定时间内认真进行训练,不迟到、不旷课;参赛选手应遵守竞赛规则,遵守赛场纪律,服从大赛组委会的指挥和安排,爱护竞赛场地的设备和器材;在竞赛过程中,参数选手要严格按照安全规程进行操作,防止事故发生;参赛选手在竞赛时如果对竞赛成绩有异议,必须通过领队或指导教师向大赛组委会仲裁组提出,不得私自找裁判裁决,更不允许寻衅滋事。

二、注重申报立项与参赛策划

师生参加技能竞赛应由高职院校有关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实行项目申报制度。高职院校应积极支持师生参加由权威机构组织的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能反映和促进学校专业发展、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的各类赛事。特别是重点支持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具有鲜明职业技能特色的,由省级以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竞赛项目。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省级以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或学校指定的技能竞赛项目,有关二级院系(部)应优先组队参赛。各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技能竞赛活动应视情况鼓励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报名应以正式竞赛公文为准。技能竞赛参赛二级院系(部)应根据竞赛的特点和专业实际情况向学校申报,由学校师生技能竞赛领导小组审批。未经批准立项的技能竞赛项目不予立项,也不予任何经费资助。

学校正式批准参加某项赛事,应由参赛第一责任人草拟参赛计划书,报送教务处备案。如需进行集训的,须在集训开始前一周提交。计划书内容应包括比赛的报名费、差旅费、必要的参赛服装费、参赛人员名单及其职责、赛前集训的次数、时间、内容及所需购买的培训材料、物资的详细清单、资金预算等。参赛计划书通过审批后,应严格执行。确需变动的,须报教务处备案。出现较大变动的,须提交师生技能竞赛领导小组审批。同时,赛事安全工作是确保技能大赛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涉及比赛的各组织机构和环节。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都应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保证选手备赛和比赛安全,及时对比赛环境和生活条件进行安全隐患排查[2]。参赛人员应由学校统一办理人身意外险,参赛领队要在赛前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强化参赛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实施赛前选拔与集训指导

经审批立项的技能竞赛项目,参赛部门应认真组织实施,通过制定选拔细则,公开遴选指导教师、参赛学生,并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赛前集训。鼓励跨专业、跨院系(部)共同打造技能竞赛团队。有关部门应为赛前选拔和集训及时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及其他条件。各二级院系(部)应根据赛项的具体竞赛内容,围绕专业建设相应建立技能竞赛兴趣小组,坚持常年活动。参加省级以上大赛的学生参赛队员,应优先从兴趣小组内的优秀学生中选拔。省级以上重大技能竞赛参赛队(项目)的指导教师,应在全校范围内选聘具有训练指导经历、富有指导经验、技能水平较高、极具责任心且管理能力强的专业教师担任。

二级院系(部)应做好参赛计划书执行情况及集训工作的日程监督,教务处依据参赛计划书不定时抽查。监督和抽查工作应有书面记录,以备查询,并作为将来考核和资助依据之一。二级院系(部)组织学生技能竞赛集训,一般应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原则上不得影响正常上课。若因特殊情况需停课或调课的,二级院系(部)则应提前向教务处提出申请,待报学校批准后执行。省级以上重大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也可根据训练需要酌减课务,由二级院系(部)提前向教务处提出申请,待学校审批后执行。在省级以上重大技能竞赛开赛前一月,经批准参加集训而减课或停课的正式队员,因参加集训和大赛而无法完成的课程,可依据竞赛获奖成绩申请免试通过或采取其他考核形式。

四、设计组织要素与参赛环节

院校层面的大赛是省级乃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进行的重要基础。组织校级技能竞赛项目应结合国家、省、市竞赛项目及国家岗位技能标准,围绕行业实际需求和专业特点进行设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种制度设计,目的是在宏观层面上建立广泛的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导向机制。因此,无论是组织校级技能竞赛,还是承办省级、部级技能大赛项目,高职院校均应与行业企业合作,比赛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倡导采用企业标准引领竞赛标准,竞赛项目的设计、竞赛命题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均由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技师、技术能手参与,竞赛的考核考评内容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的最新标准,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融入比赛,同时聘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技能竞赛评价[3]。

组织技能竞赛的主要要素包括确定竞赛项目、成立竞赛组织机构、撰写赛项文件、赛项和奖项设置、召开赛项说明会、开展赛务咨询、大赛信息、竞赛场地准备、裁判员选拔与培训、保障和激励机制、竞赛经费预算、大赛安全管理等。其中组委会、专家委员会、各赛项执委会、赛项裁判、仲裁工作组等组织机构职责分工要清晰明确,不重叠重复,不越位、缺位、错位。各项赛事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理顺分清,确保相关机制运行有效。要合理安排参赛队领队会议,安排选手熟悉场地,检查赛前场地设备,设计开闭赛式和赛务安全保障环节,组织作品展示与合作交流,开发网络赛务系统,做好赛事宣传报道。参加校外技能竞赛项目,领队、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均要严格遵守竞赛规则,利用大赛机会加强了解和沟通,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五、完善激励制度与经费管理

高职院校应围绕教育部、省级政府教育主管等有关技能大赛的文件精神,制定本校技能大赛组织与管理办法、技能大赛获奖资助办法等。教师参赛获奖或指导学生获奖情况可与个人考核挂钩,作为年度考核、教学质量考核、职称评定及其他评优的重要参考。对经审批参加的技能竞赛获奖选手和指导教师,给予经济奖励。技能大赛教科研分依据竞赛的不同类别,按获奖等级予以认定。学生获奖情况可作为对二级院系(部)教学业务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考核。推进“赛教融合”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坚持技能竞赛与行业用人、岗位要求、技术进步和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和教学改革[4]。学生参加省级以上重大技能竞赛获奖的,应参照学分制学籍管理有关规定,申请免修相关专业课程或相近公选课,直接获得课程学分及绩点。同时,在转本推荐、综合测评、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高职院校应设立技能竞赛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各二级院系(部)应遵守厉行节约原则和财务管理规定,年初申报全年参赛项目及技能竞赛预算。鼓励二级院系(部)发展横向联系,争取企业赞助相关的技能竞赛活动,或适当考虑将相关的专业、课程建设等经费投向技能竞赛活动。技能竞赛所需经费包括竞赛报名费、资料费、材料消耗费、器件费及制作费,以及技能竞赛的调研费、培训费、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差旅费等。参赛领队或指导教师应于竞赛项目结束后,凭备案表及相关凭证,依据财务管理规定办理结账手续。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竞赛经费预算使用,财务处、审计处、教务处对经费的过程性使用进行监督。对用竞赛经费购买的非消耗性材料、设备等,要按固定资产管理要求办理相关手续。

参考文献:

[1]孟恬.职业技能竞赛的过程管理研究[J].文教资料,2013,(25):162.

[2]刘群,元梅竹.湖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制度设计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3.

体育赛事竞赛管理篇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引导和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良好氛围,推动全省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省教育厅决定2021年继续组织开展全省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竞赛项目及承办单位

1.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由湖北工业大学承办。

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武汉大学承办。

3.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武汉大学承办。

4.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江汉大学承办。

5.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武汉大学承办。

6.“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湖北赛区竞赛,由三峡大学承办。

7.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由华中师范大学承办。

8.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由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承办。

9.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由湖北民族大学承办。

10.湖北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由华中师范大学承办。

11.武汉时尚艺术季暨高校服装设计展览,由湖北美术学院承办。

12.湖北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由湖北工程学院承办。

13.2021年第八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办。

14.湖北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由湖北民族大学承办。

二、组织领导

全省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由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负责指导管理和协调。各竞赛项目在省教育厅指导下由牵头高校、承办单位等成立相关竞赛组委会,负责各项赛事的具体组织工作。竞赛组委会须由牵头高校(单位)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组委会主任,相关院校负责同志参加。

竞赛组委会要制订详细的比赛规程、评判标准、评委聘请标准、应急预案等工作方案或竞赛章程;要参加赛事筹备、部署、评议等工作会议,审核赛事组织实施方案,检查落实竞赛安排部署,指导承办单位完善竞赛组织工作;要加大赛事宣传力度,协调全省高校积极参加竞赛,扩大赛事的参与面和影响力;要切实提升竞赛整体质量,以全省高校大学生系列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有关要求

1、强化赛事组织实施。各竞赛相关单位要按照省教育厅统一部署,高度重视、加强赛事组织实施。竞赛承办高校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各部门工作职责、落实竞赛各环节责任分工,要统筹协调后勤接待、安全保卫、疫情防控等工作,做到细致高效、规范有序地开展竞赛活动。

2、强化质量立赛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参赛学生利益,保障竞赛运行质量,确保竞赛公平公正、平稳有序、安全进行,提升竞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竞赛项目评审遴选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杜绝徇私舞弊、违规评分、伪造材料、盗用抄袭等行为。该项赛事的评委专家应具广泛性,其中来自牵头或承办高校(单位)的评委不超过评委总数的20%。规范各项赛事的获奖等级、数量设置,各赛事设个人奖项,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级别,个人奖项数量不突破参赛项目总数的50%,其中一等奖不突破10%,二等奖不突破20%,三等奖不突破20%;设优秀组织奖,数量不突破参赛高校数的20%。

3、化赛事管理。各项赛事中,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赛获奖名单和获奖证书由省教育厅发文公布和颁发;其他赛事由各竞赛湖北省组委会负责对获奖名单进行公示,获奖名单和获奖证书由竞赛湖北省组委会公布和颁发,盖组委会章。各竞赛组委会需在赛后认真总结,将竞赛总结报告一式一份于赛事全部结束1个月内以正式公文形式报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备案。竞赛总结报告内容主要是竞赛组织过程、参赛规模、现场比赛、评审、比赛结果等基本情况,实施竞赛的创新特色做法、基本成效或示范带动作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或意见建议,同时附上获奖名单、竞赛规则、组委会及评审专家名单、评审细则、有无异议及异议处理等附件材料。我厅将把竞赛总结情况、完成质量作为纳入下一年度全省大学生系列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计划的重要参考。

4、疫情防控要求。各高校要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和防控措施,完善应对突发疫情工作机制,做好疫情防控预案,加强校园管控,做好物资储备、比赛场所环境消杀,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竞赛流程,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做好竞赛工作组织实施,确保安全比赛。

请各高校根据本通知和各竞赛组委会有关竞赛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活动。有关竞赛活动通知及安排可在各竞赛专门网站或承办高校校园网查阅。

2021年度全省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

活动承办单位联系方式

竞赛项目

组委会牵头

高校

承办高校

承办高校具体联系人

手机及办公电话

1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吕栋

15623988969,027-59750117

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朱英

18971042100,027-68756866

3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朱英

18971042100,027-68756866

4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北赛区竞赛

湖北工业大学

江汉大学

宋广峰

15327126,027-84212505

5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北赛区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王晔

18995641371,027-68754233

6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湖北赛区竞赛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杨超

15997601292,0717-6392287

7

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

武汉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原弘

13986080018,027-67867230

8

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谢志雄

李兵

车靖

13212766195,13377880988

13349890855

9

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民族大学

刘显明

13972406099,0718-8437881

10

湖北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金新利

027-67867108,13871239693

11

武汉时尚艺术季暨高校服装设计展览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黎老师

18602743583,027-81317210

12

湖北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竞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

孙平

13871889258

13

2021年第八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张美霞

15527896867,027-67883124

14

湖北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

武汉大学

湖北民族大学

姚爱华

吴龙胜

13477919153,13972406677

体育赛事竞赛管理篇9

关键词:体育赛事;竞争态势;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6-0536-05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ontheCompetitionSituationandDevelopmentStrategiesofprofessionalSportseventmarket:takeBasketball,Volleyball,FootballLeaguesinChinaforexample

maChengshun1,ZHonGBingshu2

abstract:adoptingtheresearchmethodsofliteraturereview,questionnaireandexpertinterview,thepresentstudyhasconstructed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theconsumermarketcompetitionsituationofbasketball,volleyballandfootballleaguesin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competitiveadvantagetheory.thestudyhasalsoconductedanempiricalanalysisontheconsumermarketcompetitionsituationofbasketball,volleyballandfootballleaguesinChina,andproposedcorrespondingdevelopmentstrategiesforthecurrentproblems,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thesmoothdevelopmentofcompetitivesportsprofessionalisminChina.

Keywords:sportsevent;competitionsituation;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3-03-19

作者简介:马成顺(1970-),男,黑龙江绥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赛事评价、排球教学与训练;钟秉枢(1959-),男,四川成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营销、排球教学与训练。

1994年中国足球率先进行了职业化的尝试,接着篮球、排球相继效仿,标志着中国竞技体育走向了职业化发展道路,截止到2012年,我国的3大球职业化运作了十几个赛季。回顾我国3大球职业化发展历程,喜忧参半。从整体上讲,联赛的竞技水平、市场运作、市场消费等方面有显著的提高,逐步与国际竞技体育市场接轨[1-2]。同时,在我国3大球职业化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哪些因素导致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在消费市场竞争中态势不同?如何满足更大的消费市场需求、扩大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3-8]。这是我国3大球职业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1市场竞争力及市场竞争态势

作为专业术语的竞争力,最早是以国际竞争力的形式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简称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简称imD)率先进行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但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无公认的明确定义。西方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国际竞争力方面,包括产业的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我国学者在西方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竞争力理论应用到不同领域,对诸如产业竞争力、地区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具体行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但是,不论国家、产业或企业竞争力,其竞争最终都要通过产品在市场上来完成其价值实现,都是以产品的市场表现作为竞争力的体现物和比较物。正是由于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市场表现不同,构成了产品的市场竞争态势不同。

一般来讲,体育赛事市场竞争力是指体育赛事满足消费者需求所表现出来的扩大市场份额、获利能力,是产品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能力,而体育赛事在赛事价格、质量、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则构成了其市场竞争态势。

2市场竞争态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领域及体育领域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访谈,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9],初步拟定了体育赛事市场竞争态势评价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39个二级指标构成。采用特尔斐法及李克特5等级评价,对3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2轮访谈调查。通过第1轮专家筛选,剔除15个指标;第2轮依据指标相关性平均数小于3.5(第1轮为3.0)、变异系数大于25%的舍弃原则,并结合专家的建议及指标的市场表现,对指标进行筛选。结果为: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如图1所示)。第1轮发出专家问卷30份,回收问卷29份,回收率为96.67%;第2轮发出专家问卷29份,回收28份,回收率96.550%。对2轮专家问卷调查信度检验,R=0.85,p

图1体育赛事市场竞争态势评价指标结构

2.1体育赛事市场竞争态势一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一级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CR=0.008

表1一级指标权重系数表

注:iCR=0.008。

2.2体育赛事市场竞争态势二级指标权重确定

由于赛事质量包括3个二级指标,必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2。由于CR=0.046

表2赛事质量指标层内二级指标权重系数表

2.3体育赛事市场竞争态势二级指标综合权重确定

综合权重是体育赛事市场竞争态势指标的最终权重,综合权重=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统计权重,结果见表4。

表4体育赛事市场竞争态势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表

3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市场竞争态势实证分析

为了客观评价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在消费市场上的竞争状况,依据我国职业体育赛事市场竞争态势指标设计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等级评价方式,对350名观众消费者进行了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我国篮球、排球、中超足球职业联赛市场竞争态势评价指标得分,见表5。本文运用加权评价的方法来计算体育赛事市场竞争态势指数:Y=∑yiwi,Y为体育赛事市场竞争态势,yi为指标的得分,wi是指标的权重。若i=1,则是第1个指标指数,以此类推,则可以算出各个级别评价指标指数大小,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表5我国三大球职业联赛市场竞争态势指标得分表

3.1赛事质量对比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无论是从赛事质量指数,还是其3个单项指标指数,我国篮球职业联赛市场竞争态势指数排在最前面,说明该联赛质量相对较高。虽然中超足球职业联赛与排球联赛的赛事水平指数相对较低,但从赛事魅力指数来看,中超足球职业联赛的吸引力略低于篮球职业联赛,高于排球联赛,说明足球是非常有魅力的体育运动,吸引消费者的能力是很大的;中超足球职业联赛、排球联赛的赛事质量指数较低,说明二者在赛事质量方面的竞争处于劣势。提高赛事竞技水平及其激烈精彩程度是中超足球职业联赛、排球联赛当务之急。

表6赛事质量指数表

3.2赛事价格对比分析

通过对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相关体育主管部门、部分俱乐部、网络查询,收集了部分俱乐部销售的联赛门票价格,采用比例标度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得到联赛门票价格的得分。从赛事价格方面的3个评价指标指数来看(见表7),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的门票价格比较合理,但总体上我国排球联赛价格竞争能力较低。

3.3赛事传播影响对比分析

从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篮球职业联赛的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较高,反映出联赛形象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有利于联赛的良性循环发展。中超足球职业联赛的社会知名度也是相对较高的,但其美誉度却较低,这与足球赛场内外的黑哨、假球、等事件有关,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利的影响;3大球中排球联赛的社会知名度是最低的,但其美誉度却高于中超足球职业联赛,说明排球联赛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见表8。

3.4赛事品牌忠诚对比分析

从表9中的赛事品牌忠诚指数及其2个评价指标指数来看,我国篮球职业联赛相对较高,说明该联赛品牌深入消费者心理,得到消费者认可,消费市场竞争力强,为排球联赛、中超足球职业联赛的品牌塑造提供借鉴。

表7赛事价格指数表

表8赛事传播影响指数表

表9品牌忠诚指标指数表

3.5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市场竞争态势综合评价

对我国的3大球职业联赛的赛事质量、赛事价格、赛事传播影响、赛事品牌忠诚指数求和,即得到其市场竞争态势指数(见表10)。其计算公式为Y=(a1+a2+a3+a4)。根据竞争态势指数大小分为4个等级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0,如图2所示)。指数范围在4.5~5.0之间为极强;范围在3.5~4.5为强;在3.0~3.5之间为中等;指数在3.0以下为弱。

篮球职业联赛竞争态势综合指数为3.466≈3.5,说明其市场竞争态势是较强的。主要是其赛事质量、赛事品牌忠诚指标影响所致:2个指标指数分别占总指数的37.25%和9.40%,二者的市场表现直接影响着其赛事竞争态势。与观众消费者访谈了解到,无论是从赛事竞技水平、比赛的激烈精彩程度、赛事形象等方面,得到了消费者高度认可:52%的调查对象产生了重复购买的心理倾向、38%调查对象产生了重复购买行为。“篮球正在成为中国第一大运动”,这是原篮球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曾在《财富》论坛上的自豪宣称。

表10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市场竞争态势指数表

图2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市场竞争态势指数

中超足球职业联赛市场竞争态势指数为3.031>3.0,主要是赛事质量、赛事传播影响、赛事品牌忠诚市场表现导致,尤其是赛事传播影响方面:社会知名度得分为3.467,略低于篮球职业联赛的3.539;美誉度得分为2.577,却低于篮球、排球联赛的3.595和3.193。提高联赛的美誉度、保持赛场纪律和健康形象,是中超足球职业联赛面临的紧迫任务。

排球联赛的竞争态势指数为2.879

4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发展策略

基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竞技水平是制约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市场竞争态势强弱的主要指标;因此,提高联赛竞技水平,增强联赛的吸引力,是我国3大球联赛面临的任务[10-11]。

4.1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多元化,为联赛的竞技水平提高提供人力储备

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本采取依托社会的培养方式,认为竞技体育的发展,要脱离青少年个体及其家庭的追求,竞技体育事业不能够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应多元化,把体育系统、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有机结合,形成输送畅通的“三位一体”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可以在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外形成新的后备人才生产线,利用社会力量培养二线、三线运动员,避免体校办学的单一思路,起到合理配置资源,增加后备人才总量。

图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网络

4.2人才转会及引进外援合理化,提高联赛竞技水平和观赏性

俱乐部为了提高赛事竞技水平,增强竞争实力,积极进行人才转会及引进外援,使比赛更加激烈、精彩,富有观赏性。引进高水平外援,与国内球员形成竞争,使他们产生一种危机感,成为他们刻苦训练的推动力;但同时要考虑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外援引进及人才转会只是一种手段,在提高联赛竞技水平的同时,缩小我国竞技体育与体育强国的差距。这才是竞技体育职业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4.3门票价格差异化,培养消费群体

赛事主办方实际上把赛事提供给赞助商和观众,是一个由赞助商、赛事、观众组成的“双边市场”,赛事成为市场平台;因此,俱乐部对于赞助商与观众消费者的价格制定应差异化,才能够提高赛事的价格能力。如美国nBa联盟,以培育消费者群体为主,通过免费或者补贴形式吸引消费者,进行战略性投资;以收取高额赞助费弥补门票的低价格,采用倾斜的双边价格结构,使消费者、赞助商在赛事平台上保持平衡并最终获得盈利[12-13]。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的各个俱乐部或者赛事组织者应认识到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起步较晚,做好市场调研,制订合理价格,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才可能提高联赛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竞争态势。

4.4赛事品牌化,加大形象塑造力度

相对来说,我国的职业联赛起步较晚,在职业联赛规模有限、赛事竞技水平不高等状况下,要想进行赛事品牌形象,必须采取合适的传播途径与策略。首先要有相当多的媒体曝光率,来吸引消费者、赞助商注意,扩大其社会知名度。以电视媒体为例,中央电视台第5频道有篮球公园、足球之夜等关于篮球、中超足球职业联赛的专题节目,对于提高赛事品牌,树立赛事形象,提高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有直接影响,增强公众对联赛、俱乐部及球队的了解和认同,可以把一般公众变成潜在消费者,直至忠诚的消费者。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不满意的顾客可能影响25个人的购买意愿,甚至使他们对企业产生不信任心理;而一个满意的顾客可能引发8笔潜在的生意,其中至少有一笔成交。一个企业营业额的80%往往来自于占顾客总量20%的那些经常光顾企业的人,即忠诚顾客[9-11]。

4.5培养观众主场化,加强与球迷的交流

地域性是职业体育最主要的特征,对本地球队来说,许多观众有一种特殊认同感。在赛事运作过程中,各个俱乐部应该注意尊重球迷的意愿,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和坦诚对待自己的球迷,加强主场意识培养。如对门票的价格制定与销售、赛事组织、环境改善等方面,与观众、球迷交流,使观众从心理上成为俱乐部发展的参与者,有主人翁责任感,并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优势,在俱乐部网站上提供比赛信息、球迷互动、Q&a咨询台、精彩比赛短片等内容,以此升华消费者对联赛整体形象的认识,从心理上赢得消费者。加强与球迷协会沟通,欧洲职业体育发展历史悠久,球迷协会的组织也越来越规范。许多球迷组织已经发展到拥有数万会员,而且有着相当完善的组织,许多俱乐部为了门票发售和其他业务,必须同球迷协会搞好关系。

4.6加强教育,整顿赛场纪律

教育的途径很多,比较有效的是运用榜样的力量,如nBa篮球运动员姚明等,对职业运动员进行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教育,尤其是重视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对于出现黑哨、假球、等违规、违纪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俱乐部等相关人员及机构,严肃治理,保证赛场的有序性,并从经济上给予严惩。各种媒体应该积极配合,进行揭露和谴责,通过正面舆论引导,教育运动员遵守职业体育的行为规范。队员、教练员与俱乐部签订发生暴力事件处罚条约,直接与其工资、奖金等经济利益挂钩等。通过赛场纪律的整顿,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口碑,有利于联赛健康的整体形象塑造。

5结束语

从观众消费者视角,运用本文所建立的体育竞赛产品市场竞争态势评价体系,对我国篮球联赛、排球联赛、中超足球职业联赛市场竞争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市场竞争态势指数,并从赛事质量、赛事价格、赛事传播影响、赛事品牌忠诚及总体2个层面,对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市场竞争态势进行了评价,发现:我国排球联赛、中超足球联赛的竞技水平相对较低;排球联赛的知名度低而信誉度较高;中超足球职业联赛的知名度高,而信誉度相对较低;篮球联赛的品牌忠诚高于排球联赛、中超足球联赛等不足。根据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发展策略,为我国3大球职业联赛主管部门提供有益的决策性数据和参考,为我国职业体育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磊.影响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王德平.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动态竞争优势[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3):30-34.

[3]王念龙,吕予阳.对体育报刊赛事传播竞争力的开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1):35-37.

[4]王敏.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竞争力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49-51.

[5]毕研嵩.nBa海外市场拓展策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1):19-20.

[6]郜春霞.nBa成功经营模式对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7(4):277-278.

[7]霍子文,崔鲁祥.基于体育营销视角对“恒大现象”的解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4):51-54.

[8]何斌.中国职业篮球竞赛市场需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8):86-95.

[9]韩经纶,董军.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64-65.

[10]王选琪.职业体育竞赛观众的培养措施[J].体育学刊,2003,10(5):17-19.

[11]曹平,张钰.体育赛事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5):41-44.

体育赛事竞赛管理篇10

关键词:城市马拉松赛;赛事效益与管理;研究现状;前景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和相关马拉松赛产业链越来越成熟,马拉松赛作为大众主导型、参与型、互动型体育赛事,它促进体育产业、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尽管城市马拉松赛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日趋明显。当前诸多城市马拉松赛事存在赛事组织与管理混乱、赛事综合效益研究不明晰、赛事举办目标模糊、软硬件设施滞后性凸显等问题。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重视和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带来的综合效益、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管理运行,不但可以形成体育赛事产业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发展为“体育强国”的发展策略,而且可以为我国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途经和方式。

二、城市马拉松赛事效益与管理研究现状

(一)从全民健身的国家政策视角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刘国永指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系统文化时代的必然选择,是对体育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的认同,是“新常态”的必然选择。面对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转变观念认识;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工作方法;转变管理方式;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依法治体,推进体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函待解决的是全民健身公平。全民健身公平是指政府在公平价值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显而易见。邬凤研究指出全民健身运动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全民健身为体育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全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促进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全民健身的需求促使了体育产业的创新及多元化发展等。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从大型体育赛事效益与管理运行研究

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双向推动,成为一种时展的必然。胡乔,陶玉流等学者研究认为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竞争力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经济实力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国际化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效益研究应涉及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等研究。

(三)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研究

韦霞,张俊斌指出城市马拉松赛事具有强大的社会资源整合功能,是城市发展的名片,是融竞技与全民健身为一体的城市节日。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2011年为22场,2012年为33场,2013年为39场,2014年为53场,2015年达到120场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群众对体育的消费,已经从产品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和参与互动型转变,参与和互动是群众喜欢的形式,因此参与门槛低、参与度高、互动性好、体验系数强的马拉松赛成为越来越多的群众追逐的目标。

三、城市马拉松赛事效益与管理研究前景探析

城市马拉松赛事的逐渐增多是一种城市市民的自觉行为,是一种社会良性发展的社会现象,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这种社会行为,建立合理的运行模式,使这项运动可持续发展,是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一)研究马拉松赛事与全民健身的战略目标趋同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诸多利好,基于全民健身把公共参与作为主要目标,研究和分析马拉松赛举办与全民健身目标的契合度,从而促进全民健身、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使马拉松赛成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主要实施路径之一,这是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体育赛事呈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并且在发展中以城市为区域特征的竞争优势表现得愈加明显,城市马拉松赛举办对城市(区域)的影响并促进该城市(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探讨城市(区域)马拉松赛事机制,分析体育赛事与举办城市(区域)的契合度,城市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结果变量。2、未来的研究可以将马拉松赛事举办影响城市的发展过程上升为: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如何发挥作用的高度。3、从举办城市马拉松赛事对该城市(区域)的体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通过带动体育产业发展、树立城市形象和提升政府能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口素养与塑造城市品牌,促进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等方面研究。

(三)系统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的综合效益

对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的综合效益研究可以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系统研究:社会效益研究、经济效益研究、文化效益研究。社会效益方面,从社会治安、公众权利、公众健康、生活环境、休闲娱乐等方面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社会效益进行多维、深层的剖析:1、从实现全民健身公平,保障公民平等的体育权利视角探究,使城市马拉松赛的举办能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2、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视角,并有效选择一种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模式探究,使公共体育服务模式选择与城市马拉松赛资源互补并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3、从社会运行角度: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控制方向研究,探究满足各种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参与主流体育的诉求。经济效益方面,可以1、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为地区和城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2、随着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和相关马拉松赛产业链的成熟,探究马拉松赛如何促进、如何更好促进体育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3、探究城市马拉松赛宣传城市、打造城市名片创新发展的路径。文化效益方面,可以研究1、基于当前体育消费从产品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和参与互动型转变,对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提高生活质量和居民满意度的探究;2、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社会文化融合性,并促进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的探究。

(四)全面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管理运行

城市马拉松赛赛事发展迅速,但缺乏相应理论赛事管理经验,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管理研究涉及以下三个方向。

第一,探讨马拉松赛运行模式。城市马拉松赛事运动的模式应该是:政府指导、社会主导、市民参与的市场与社会合作共同推进的模式,这里需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出台政策,指导规范城市马拉松赛事的有序发展和渐进推进。杜绝为市场利益牺牲赛事秩序,牺牲社会环境和社会和谐的做法。对马拉松赛事的市场与社会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第二,急需更多高水平理论研究来建立城市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影响指标体系。

第三,进一步研究对城市马拉松赛事安全预警机制。城市马拉松赛的举办既是城市社会和谐的安全阀,也是社会问题爆发的引线或场所。因此必须建立城市马拉松赛事预警机制。这一机制包括赛前安全检测,安全预设,赛事管理审查;赛中突发事件预先处置与应急防范体系构建;赛后应急处置等问题。(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国永.机遇和挑战: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5,03:1-6.

[2]刘国永.全面深化群众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5,08:3-7+51.

[3]钟秉枢.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与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J].体育科学,2015,1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