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趋势十篇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趋势十篇

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36

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趋势篇1

〔关键词〕知识图谱;专利地图;科技竞争态势分析;科技创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9.020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9-0105-06

〔abstract〕thispaperpresentedamethodofscienceandtechnologycompetitivesituationanalysisbasedonknowledgemappingandpatentmapfromtheperspectiveoftherelevanceofscienceandtechnology,whichusingacademicpapersandpatentsinformationtogether.thestatusandtrendsofscienceandtechnologycompetitioncouldbedisclosedanddescribedfromthreeaspects,Sci.&petitiveenvironment,Sci.&tech.innovationenvironment,competitiveorganizationsandpersons,throughusingknowledgemappingandpatentmaptorevealtheanalysisresultsvisuallyfromdifferentviews.itcouldassistandguidetheSci.&tech.innovationactivityeffectively.atthesametime,themethodofSci.&petitivesituationanalysiswasdemonstratedtobepracticalbytheexampleofSci.&tech.domainoftensionLegplatform(tLp).

〔Keywords〕knowledgemapping;patentmap;scienceandtechnologycompetitivesituationanalysis;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

党的十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十分有必要对当前的科技竞争态势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否则科技创新活动就可能遭遇失败或者走弯路。现今,国际竞争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态势,这就越发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科技竞争态势的分析,正确把握科技竞争的客观现状,有效协助、引导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1研究思路与方法

11研究思路

科技竞争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本文所指科技竞争主要是从竞争态势的角度来看待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状况。这种理解既不同于技术竞争,也不同于科技竞争力:技术竞争仅指技术层面,并不包含科学研究方面;科技竞争力重在对科学技术水平进行比较和评价。

进行科技竞争态势分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相关研究也较多。本文主要从科学与技术的关联性角度,将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科技竞争态势分析研究。这主要是考虑到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发展演变日益加快,特别是在高新科技领域,产品的开发、产业的发展不再只依赖于相关技术的研发,同样取决于相关基础理论(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进展。因此,结合利用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两方面的信息,进行科技竞争现状及趋势的分析,迎合了当下科技时代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科学知识一般包含在图书和学术论文当中,技术知识一般包含在专利文献当中。因此,了解某一领域的科技状况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该领域的图书、学术论文、专利等文献来实现。具体到进行科技竞争分析时,一般主要从学术论文和专利两方面,获取相关科技文献并进行分析,以达到掌握科技竞争状况的目的。

目前,结合利用学术论文和专利信息进行科技竞争分析方面的研究尚较少。卞志昕(2009)提出在专利地图的基础上增加学术论文相关信息,制作出技术情报地图[1];该研究的目标仍限于技术情报层面。陈韫春(2010)提出基于科研论文和专利的视角,分析我国科研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该研究仅进行理论层面探讨,并未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或实践。陶蕊等(2013)基于论文和专利数据进行中美清洁煤技术研发实力与合作趋势分析[3];该研究仅针对中美两国进行比较,比较的角度也仅限研发实力、研发机构两方面。余敏杰等(2014)将论文引文分析与专利分析相结合,分析微结构光纤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态势[4];该研究以专利信息分析为主,对于论文信息仅进行引文分析。王曼娜等(2014)基于博硕士论文与专利的分析,了解我国再生水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趋势[5];该研究重在通过论文和专利信息来了解有关研究进展。

目前的相关研究,一方面没有充分挖掘学术论文或专利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结合分析的角度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并未针对科技竞争态势进行专门的研究。针对目前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重点针对科技竞争态势,充分挖掘、结合学术论文和专利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研究分析的方式方法,实现较深入全面掌握科技竞争现状和趋势的目标。

12研究框架与方法

当前,最为有效的信息分析方式是借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可视化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形象化揭示和展示。对学术论文所包含的科学信息进行分析一般采用科学知识图谱[6],对专利所包含的技术信息进行分析一般采用专利地图[7]。但无论是知识图谱还是专利地图,其本质均是采用可视化方法对科技信息分析结果进行形象化揭示,从静态理解是指形象化表示后的有关科技信息的各种图形表格、分布图等,从动态理解是一种分析并形象化揭示科技信息的综合性方法。

本文结合利用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将学术论文和专利信息分析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科技竞争态势进行全面分析的目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即基于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的科技竞争态势分析方法。

由图1可见,对于科技竞争态势的把握,主要从科技竞争环境、科技创新环境、竞争机构和人才三方面进行分析揭露。

(1)科技竞争环境分析。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揭示。时间维度的分析即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科技发展的趋势,需要结合科学研究趋势图和技术研发趋势图来进行,或将两者合二为一。空间维度的分析即从地域分布的角度来分析科技研发的主要区域及其水平,需要结合科学研究地域分布图和技术研发地域分布图来进行。

(2)科技创新环境分析。当前科技竞争的核心体现在科技创新,因此科技创新环境已成为了解科技竞争态势的重要方面。学术论文和专利分别属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成果,因而可以结合科学研究热点图和技术研发重点及趋势图,来进行知识创新热点和技术创新重点及趋势分析,从而实现对科技创新环境的掌握。

(3)竞争机构和人才分析。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通常依靠机构(组织)的力量来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因此,掌握科技竞争水平较高的机构和人才队伍情况,也是了解科技竞争态势的重要方面。竞争机构分析是为了挖掘出科技研发水平和实力较高的一些科技研发机构,需要结合科学研究机构实力图和技术研发机构实力图来进行。竞争人才分析是为了挖掘出科技研发水平和实力较高的一些科技研发团队,需要结合科学研究团队实力图和技术研发团队实力图来进行。

2实证――以张力腿平台(tLp)为例

张力腿平台(tLp)是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从近海向深海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型平台,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它是一种垂直系泊,通过数条张力腿与海底的顺应式平台相接[8-9]。

在科技文献数据的采集和获取方面,学术论文数据采集自爱思唯尔(elsevier)的Scopus数据库,这主要是考虑到Scopus的数据较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的webofScience数据更为全面;专利数据则是采自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的德温特创新索引(Dii)数据库,该数据库专利数据较全面、规范。在以上两个数据库中分别检索、获取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和专利数据,共计获得学术论文1673篇、专利399件;由于以上数据的检索时间为2015年初,而学术论文和专利信息的公开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仍有部分2014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开,所以2014年的数据量会比实际的偏少一点。

采用本文上节所述研究框架和方法,绘制相应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对张力腿平台的(国际)科技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及制图的工具包括Bibexcel[10]、pajek[11]、VoSviewer[12]等。

21tLp科技竞争环境分析

211科技发展趋势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历年学术论文和专利数量,制作其科技研发趋势图,如图2所示。

从图2可见张力腿平台的科技发展趋势:理论研究(论文)比技术开发(专利)早五六年,且活跃程度要高不少,反映出张力腿平台尚存在一些基础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其应用不是很广泛、深入,但也说明其进一步研发的空间还很大;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趋势大体上一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早期,出现过一次科技研发的高潮期,之后开始跌荡式下降,在2001年左右陷入相对低谷期;自2002年左右科技研发活动又开始缓慢地反弹,直到近三四年,才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并持续至今;目前,张力腿平台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均处在新的快速发展期。

212科技研发地域分布分析

统计各国家/地区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和专利数量,分别制作其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地域分布图,如图3和图4所示。

从图3和图4可见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在张力腿平台方面的科技研发实力和水平:美国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在技术开发方面,均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在技术开发方面优势更加的显著;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中国和挪威的科技研发力量相对较强,挪威在理论研究方面稍强于中国,而中国则在技术开发方面稍强于挪威;其他具有一定科技研发实力的国家有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22tLp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221知识创新热点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选择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制作共现图谱,如图5所示,即科学研究热点图。

从图5可见,张力腿平台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热点主要有4个方面:(1)基于平台的石油开采技术,主要集中在海底取油立管及结构设计等方面;(2)系索系统研究,主要进行计算模拟、动态分析等;(3)平台的结构分析和设计,主要考虑涡流和风力影响、疲劳性能和可靠性等;(4)平台的动力响应分析,主要运用水动力学、有限元分析等方法。

222技术创新重点及趋势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专利技术分类(ipC)情况,专利量较多的ipC类别即张力腿平台的技术研发和创新重点;

从图6可见,在近十年间(2005-2014年),关于张力腿平台的技术创新活动(B63B35/44)呈现出增长趋势,特别是在近几年;在平台的海上停泊方法上,对于锚泊技术(B63B21/50)的研发较多,尤其近几年发展迅速,而对于系泊技术(B63B21/00)的研发则在近几年急剧下降;在平台设计和修建方法(e02B17/00)的研究上,近十年基本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波动不大;在海底取油立管的设计(e21B17/01)上,技术研发波动性较大,曾在2007年和2012年左右出现研发高峰,其它时间内基本呈下降趋势。

23tLp竞争机构和人才分析

231科技研发机构分析

分别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的发文机构和专利申请人情况,选择发文量或专利申请量较多的机构(组织),分别制作其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机构实力图,如图7和图8所示,这些机构即具有竞争力的张力腿平台科技研发机构。

从图7可见,在张力腿平台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面,国际上研究实力最强的机构是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aandmUniversity),其次是荷兰皇家壳牌公司(RoyalDutchShell)、康菲公司(Conocophillips)及挪威科技大学(norgesteknisk-naturvitenskapeligeUniversitet)。其他科学研究实力较强的机构还包括印度理工学院德里校区和马德拉斯校区(indianinstituteoftechnology,Delhi/madras)、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aSa)等。

从图8可见,在张力腿平台技术研发方面,国际上研发实力最强的机构是壳牌石油公司(SHeLLoiLCo),其次是美国大陆石油公司(ConoCoinC)和美国海马装备有限公司(SeaHoRSeeQUipCoRp),其他技术研发实力较强的机构还包括埃克森美孚(eXXonpRoDnReSCo)、深水海洋科技有限公司(DeepwateRmaRineteCHnoLoGYLLC)、维特克灰色公司(VetCoGRaYinC)等。

232科技研发团队分析

统计有关张力腿平台的学术论文作者和专利发明人的出现频次,选择出现频次较高的作者或发明人进行共现分析,并分别制作共现图谱,如图9和图10所示,即具有竞争力的张力腿平台科技研发团队。

从图9可见,最大的张力腿平台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团队是一个跨国组合,主要成员包括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aandmUniversity)的Kim,mH.、Kim,CH.、niedzwecki,Jm.、natvig,BJ.,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的naess,a.,挪威Statoil公司的teigen,pS等人。其次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oftexasataustin)的研究团队,主要包括Kim,SB.、powers,eJ.、Fischer,FJ.、Hong,JY等人。其他较大的研究团队包括以Chandrasekaran,S(论文发文量最多)为核心的印度理工学院(indianinstituteoftechnology)团队,以Kareem,a为核心的美国圣母玛利亚大学(Univ.ofnotreDame)团队等。

从图10可见,最大的张力腿平台技术研发团队,是由独立发明人LeVeRetteSJ(专利发明最多)、RiJKenoR、KiBBeeSe,以及壳牌石油公司的HUeteDa和KippRm等人组成。其次是以aLLenDw、HenninGDL、mCmiLLanDw为核心的壳牌石油公司团队。其他较大的研发团队还包括韩国ReSinStinDSCi&teCHnoLoGY团队等。

3结语

本文以支撑科技创新活动为导向,以全面深刻把握科技竞争态势为目标,从科学与技术的关联性角度,通过充分挖掘、结合学术论文和专利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将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两方面结合起来,设计研究出基于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的科技竞争态势分析方法。通过多个不同角度和纬度的分析,采用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对分析结果的可视化揭示,最终从科技竞争环境、科技创新环境、竞争机构和人才三方面,对科技竞争现状和趋势进行揭示和描述。同时,以张力腿平台(tLp)科技领域为例,实证了所设计的科技竞争态势分析方法的实用性。

由于本文所做的研究是一种方法及应用的探讨,在短时间内总结出来难免有所疏忽,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表述仍值得商榷。同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如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学术论文)与技术开发(专利)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问题等。这些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卞志昕.技术情报地图――专利地图与学术情报的结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6):111-113,124.

[2]陈韫春.基于论文和专利的我国科研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0):14-15,19.

[3]陶蕊,武思宏,闫冬.基于论文和专利数据的中美清洁煤技术研发实力与合作趋势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3,35(2):298-302.

[4]余敏杰,丁楠.基于论文和专利的光纤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4,20(4):66-70.

[5]王曼娜,陈晨,陈晓芬,等.我国再生水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趋势――基于博硕士论文与专利的分析[C].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成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四川大学,2014:1167-1174.

[6]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7]王兴旺,孙济庆.国内外专利地图技术应用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7,26(8):113-115,119.

[8]马延德.海洋工程装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9]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eB].http:∥/gzdt/att/att/site1/20110916/001e3741a2cc0fdd4fd101.pdf,2015-03-23.

[10]ollepersson.Bibexcel[Cp/oL].http:∥www8.umu.se/inforsk/Bibexcel,2015-03-23.

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趋势篇2

跨国技术转移

全球化已进入创新全球化的阶段,技术转移也呈现跨国技术转移的新趋势。对于中国来说,现在正迎来跨国技术转移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的跨国技术转移在全世界都占据领先地位。最近,我接触了多个案例,欧洲搞出来的研发成果,需要由中国的企业家来进行市场化,而且这个趋势非常明显。他们研发的成果很难应用,必须由中国人来市场化,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制造的主体部分。跨国技术转移,是中国真正崛起的一个关键性要素。我们提倡的自主创新,尤其需要跨国技术转移,如果没有的话,就成为闭门造车。北京市科委在跨国技术转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召开了多次技术转移大会,吸引了全球搞技术转移的机构和人才参加。

技术交易高端集聚区

中国正在出现技术交易高端集聚区。现在中国技术交易额在大幅提升,北京成为技术转移的中心区,2011年技术交易额达1890亿元,占全国的40%。最近,科技部和北京市准备在中关村西区建立的技术交易集聚区,打造跨国技术转移平台,目的是要将各国的技术转移、中国各地区尤其是各高新区的技术交易都吸引到中关村来。火炬中心、北京市科委、中关村和海淀中心区都将围绕这个平台的建设做工作。如果这个工作做得好,中国的技术转移中心将成为全世界的创业中心。

以集成创新为主的新趋势

如何来理解集成创新,这需要持续深入地进行研究。北京尤其是中关村在技术集成创新方面已经明显占据了一定比重。2011年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90亿元,占全国的40%,其中1000万以上的大额合同占到了全市技术交易量的80%,技术集成的交易量占到了大额合同交易量的50%以上,并且中关村企业又占所有大额合同交易量的80%。

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趋势篇3

关键词:国际技术转移;模式;趋势

中图分类号:F74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6-0022-03

承接国际技术转移是各国或地区尤为重视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承接技术转移能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技术的全球转移是一个趋势。各国或地区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技术转移模式。欧洲、美国、日本等典型国家或区域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模式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本研究将总结这些国家或地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经验,并对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趋势进行分析,以期对国内承接国际技术转移提供借鉴作用。

1典型国家或地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模式

1.1欧洲——区域技术转移的服务网络模式

欧洲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区域技术转移的服务网络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欧洲各个国家又各有自己的侧重,比如德国是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中心;瑞典是立足大学的技术转移中心;英国是“大学/信托+地方创新中心”模式;芬兰是立足科技园和国际技术转移的国家创新体系模式。

在国家或欧盟层面有相应的制度设置:

一是有相应的技术转移法律做支撑,以及设置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完善法律来促进技术转移。

二是有相应的科技计划,匹配相应的财政预算。例如,“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它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官方科技计划之一,主要瞄准国际前沿性的科技难点,是欧盟投资多、内容最丰富的全球性科研与技术开发计划。欧洲创新技术学院,实施联合技术倡议,研发卫星监测环境与地球安全、微电子工艺燃料电池、药物创新等技术与工艺。瑞典工业与技术发展局制定的基于大学的“能力中心计划”等。在必要的宏观制度设置下,欧洲技术转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技术转移的服务网络。这个网络由各个技术转移主体组成,这个网络也由于有其自身的组织性,在全球都有网络联系。

三是注重从技术转移中获得技术知识和情报。芬兰从国外获得技术转移的主要方式,包括进口国外机器、获得国外许可证和专利、鼓励国民到国外旅游和留学以及贸易、出版物等自然传播这四种方式。

1.2美国——多主体多层次的技术转移组织协同治理模式

美国的技术转移模式是由国家、联邦、大学和企业等四个主体构成的多主体多层次的技术转移组织协同治理模式(如图2所示)。重要的是,这里的协同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技术转移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成为国家经济与贸易成分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技术转移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工业化初期,美国承接国际技术转移主要是以技术人员的转移来实现。这些技术移民增强了美国公司的内部研发实力,因此很多公司采用的技术通常是自给自足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期,技术转移则依靠企业广泛参与国际技术分工与合作,例如资本交流、技术交流和人员交流等,以及对外投资等。而且随着互联网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运用,承接国际技术的途径和方式更加的空前广泛。新门户网站有利于大学和企业根据新兴市场需求加速技术对接,帮助企业更方便找到具备所需研究能力的潜在大学合作伙伴,加快产品开发。利用该科研与技术搜索引擎,用户可访问德州大学系统内部的技术专家、专利资产、新闻、研究中心、实验室网页等。

1.3日本——基于国家和综合商社的合作行动的技术转移模式

日本通常采取国家和综合商社合作行动的技术转移模式来转接国际技术(如图3所示)。

日本是世界上最成功运用技术转移实现经济复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家之一。在“国家+商社”合作行动的技术转移模式之下,日本企业采取了这样的技术创新路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输出。即把引进的国外先进产品进行解剖等反向工程来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再到模仿创新,以至最终实现自主创新。

在国内,日本侧重“科研成果产品化”和“技术转移”,一是创办“高科技市场”,主要工作内容是:挑选所在地区大学和科研机构转化为产品的科研成果,对有关成果产品化的研究提供资助;代替有关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协助创办风险企业。从而促进大学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和研究成果的产品化,提高日本企业的竞争能力。

1.4韩国——国家动议、集群创新与地方技术能力构建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

韩国承接国际技术转移,采取的是国家动议和地方产业集群创新的模式(如图4所示)。在该模式下,使得韩国快速的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国家动议表现在韩国对整个经济结构的走向进行规划和引导,通过技术的引进实现该国家的战略。韩国技术引进的重点始终是同工业结构升级的战略目标一致的。

集群创新与技术能力构建。产业集群是韩国非常重要的用来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载体。在21世纪初期,韩国启动了产业综合体和创新集群发展战略。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的产业综合体为韩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另一方面,现有的产业综合体是在要素驱动和批量生产经济时代形成的,存在以下问题,而约束了韩国产业的新发展。一是强调生产而不是创新;二是企业研发能力不强,企业大学—产业—企业合作关系很弱;三是政策集中在制造产业,知识服务很薄弱;四是与腹地经济联结不紧密;五是产业综合体由大企业主导,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很缓慢。

韩国正通过集群创新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导向创新驱动。2005年韩国为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制定了《韩国2015年产业创新战略》,提出产业创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集群创新上,也是承接国际先进技术的重要载体,将大力培养新的成长产业群作为产业创新的重点。

地方技术能力的构建。从韩国的工业化历程看出,政府通过干预政策来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并且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创建新的制度架构,以有效动员所有资源向既定的目标领域奋进。

2典型国家或地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趋势分析

国际技术转移是全球化第二阶段的主要发展趋势。从全球化的时间进度和产业活动角度看,全球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生产低成本为特征的全球化,物流是此阶段的主要内容;第二阶段,以寻求创新为特征的全球化,主要是以人和思想观念为主的全球流动,国际技术转移是非常明显的一种创新全球化趋势。

①企业并购、研发中心转移、知识产权经营等成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明显趋势。

企业兼并日趋成为高科技行业中企业获得某个专有技术的重要途径。除了企业之外,地区和国家也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并且把这个管理工作企业化、市场化,以更好的帮助本地或本国中小企业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经营公司实际上就是对知识产权进行集中经营。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家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贸易,跨国公司由先前的以生产型投资为主,逐步转向以创新技术转移投资为主,转移的速度快、规模大。与此同时,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转移到我国的趋势更加明显。为了更好的服务国内市场,出现了跨国公司把研发中心设到国内的趋势。同时,跨国公司为了维持自身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其也希望在快速成长的中国能够找到更多的研发资源,和中国一起成长。

②技术转移的深度化、技术交易形式的多样化,亚太地区将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新兴市场。

技术转移的深度化,即技术生产者与需求者的深度合作或交流。这表现为科技人员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或按合理程序进行的人才转移。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办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是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有效方式。技术密集型转移将逐步取代相形见绌的劳动密集型技术的转移是一个必然的总趋势。

亚太地区将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新兴市场。伴随着技术贸易的发展,世界技术交易市场不断增多,有专门信息服务的技术市场,也有洽谈性技术市场;有国内技术市场,也有两国以至多国技术市场。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引起发达国家的技术以各种方式源源不断流向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将更趋活跃,该地区将成为国际技术转移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

③诸如技术保护主义、政治干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壁垒等影响国际技术转移的因素在增多。

国际技术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各发达工业国势必把严格限制尖端技术流出国外作为提高自己竞争力、保持或提高自己的国际经济地位,从而在竞争中取胜的手段。新技术的发展使技术转让活动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国家间的政治外交关系,往往是影响两国间技术转让的重要因素。技术外交在高技术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高技术领域的技术转让活动受到各有关国家政府的直接干预。

知识产权保护趋向广泛、严格和国际化。知识产权制度是建立技术秩序的核心。技术进步加快和相互依存加深,国际交往的扩大和活跃,但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的地域性特点与之产生尖锐复杂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复杂问题,人们通过成立国际组织和签订国际条约等方式来解决。国际间的技术摩擦加剧,技术转移由单向性向双向性发展。

④技术国际化是基本趋势,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扮演承接南北技术转移的桥梁。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那些具有长期工业发展经验的发展中大国在南北技术转移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接收来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或主动向发达国家高技术领域进行直接投资获得了一些最新技术,发展了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另一方面,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以及那些具有长期工业发展经验的国家又通过向其他欠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将已掌握的成就技术以更适合其他欠发达国家的方式向他们转移。各工业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和合作同时存在。

参考文献:

[1]SanjayaL.industrialStrategyandpolicyon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eastasia[J].transnationalCorporation,1995,(4).

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趋势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

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对于建筑工程的技术手段的要求也愈来愈严格。因为它的运用在建筑业的发展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建筑业实现较快发展的推动力量。所以,需要明确建筑工程在当前所呈现的特点,根据它的发展趋势,促进建筑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1传统的建筑工程的特点分析

从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来看,在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于建筑方面的要求不高,仅将它看成是一个休息的空间。因而,在那个阶段当中,它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所涉及到的建筑材料往往也只是石头以及木材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在日益增长以及建筑工程的数量也有了不断的上升空间。传统采用的材料已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由于搭建技术的采用不适合当前的发展趋势,也就导致了实施的技术转变为了运用混凝土的技术手段。这种方式的采用能够加强建筑的坚固性能,因而对其使用寿命也能进一步的延长。但是,这种手段极易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方面的平衡。

由于受到经济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的限制,传统的工程技术显得较为单一,因而其技术性不够强,也没有注重其节能与环保等方面的因素。在传统社会虽然存在有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建筑工程,但是它们大多是上流群体创建而成的,无法使这个技术手段普及,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它的单一化的特点,在技术手段以及普及范围等方面仍旧处于较低的水准,同样,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在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方面也较多。

2现代建筑工程的特点分析

随着当前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技术手段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相应地拓展,这种方式的采用能够更大满足人们的需求。从当前的阶段发展趋势来看,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在居住上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在娱乐方面的需求,并且还具有着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特征,这与传统的建筑特点相比较而言有着较大的优势。

2.1绿色建筑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之中,主要利用了绿色建筑这一技术手段,通过自然资源以及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了建筑对环境所产生的危害。绿色建筑能够使得建筑对于资源的消耗有大幅度的减少,在能源与资源方面做到了有效的节约,促进其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依然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而建筑物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了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之中对于绿色这一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为人们创设一个自然、健康的居住环境。

2.2生态建筑

在建筑工程的众多技术手段当中,生态建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之中,生态技术利用到了现代的高新科学手段,运用了一系列的学科专业知识,比如,建筑设计学、气候学等。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得项目施工的科技含量变高,促进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都能得到提高。生态建筑这一技术手段的采用降低了施工过程之中的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进而减少了对于环境的污染。在生态环境得到了一个较好保护的基础之上,为人们创设了一个环保、舒适的居住环境。

2.3智能建筑

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手段的创新,许多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然运用到了建筑工程中来。智能建筑也就是借助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手段,提高建筑物当中的防盗、通讯设施等方面的科技含量,促进建筑物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一个提升,使得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结合,为人们营造一种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使得日后对于它的管理趋于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方向。

3未来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3.1朝精细化的趋势发展

随着当前的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技术手段也在往精细化的趋势延伸,因而相关的施工方面的技术以及在设备安装方面的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比如,就工程当中的钢结构焊接以及安装技术而言,它的精细化程度就在不断上升。一些新的焊接技术,比如说焊接水平控制技术、材料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准愈来愈高,渐渐也就形成了一种多功能的管理技术,例如,wmS技术等。在设备安装方面,对于其质量监控的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当前已经发展为一种吊装技术,在鸟巢这些大型的项目之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这种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其精细化的水准,进而使得对于质量的监控的精准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3.2朝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趋势发展

随着当前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它们也运用到了建筑安装当中。借助计算机技术能够对建筑安装的过程施行模拟以及监控,利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得其最终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证。在建筑安装项目当中运用到的数字化以及信息化技术手段是通过动态模拟对安装过程实施监控,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以及管理水平。

3.3朝集成化的趋势发展

集成化这一发展趋势使得建筑的施工技术、安装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之间有了衔接,通过采用将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技术手段的综合效益,进而提高实施建筑工程的技术水准,进一步去满足日后的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4结语

人们在建筑方面的需求渐渐趋于多样化以及多元化,为了更好的为人们营造一种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关的技术手段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建筑工程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总结了相关技术经验的基础之上,实现其技术手段的创新,使得它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之中朝向精细化以及数字化等方向发展。保证其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而提高建筑工程所带来的在经济方面的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彭菁.试论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民营科技,2014(01).

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趋势篇5

关键词:河北省;技术预见;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82-02

一、河北省技术预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完善河北省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技术预见活动需要政府机构、企业、高校及各类研究所的广泛参与,需要河北省的科技创新系统内部全员参与,在科技创新系统内部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加强系统内部人员的互动和沟通。技术预见以优于政府一般行政管理的方式通过大规模的产学研活动促进创新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有利于科技研发人员了解当前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整个河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

2.有利于加强河北省科技管理工作,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技术预见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制定科技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技术预见过程中,要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在未来远期的状况进行系统研究,结合河北省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实际,确定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技术预见活动,可以科学合理地确定未来的技术发展规划[1],大幅度地减少研发工作在技术方向选择上的失误,降低研发成本和研发风险。

3.有利于引导研发方向,保障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技术预见能够引导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究方向。在通过技术预见确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和可能出现的产生最大利益的共性技术后,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技术预见的结果把握各自研究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确定下一步的研究项目;企业也可以根据技术预见的结果,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围绕自身的战略目标,制定科技研发目标。总之,科学的技术预见为科研机构、院所以及企业确定了技术发展趋势和方向,可以为河北省的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提供保障。

4.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河北省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利用技术预见的结果,把握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选择适合发展的通用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河北省各大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所组织的技术预见的研究成果,组织力量对适合本企业的专项技术进行攻关;中小型企业虽然不能直接利用技术预见的成果,但是也可以审时度势,根据自身的优劣势,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

二、河北省技术预见的现状分析

(一)河北省技术预见的状况

目前,河北省内预测技术发展趋势、确定关键共性技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按地区部门上报、专家召开会议确定、绘制技术路线图。三种方法中以上报为主。2010年3月刚刚开始组织主导产业绘制技术路线图,目前已有部分产业完成技术路线图的论证。

1.按地区、部门上报技术。当前河北省的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是通过以河北省科技厅为核心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组织预测的。首先,河北省科技厅依据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政策组织省内的各级研发机构申报重大关键课题和项目,这些研发部门包括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园、高级技术产业开发区、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等,由这些部门根据本部门研发进展结合各具体产业国内外发展趋势上报;其次,河北省科技厅组织下辖的各级科技局申报重大课题和项目,各县科技局根据县区发展情况向上级市科技局申报重大项目,市科技局将市内上报项目粗筛汇总后上报省科技厅;最后,河北省科技厅将上报项目汇总后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找到各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预测技术。

2.召开专家会议确定技术发展趋势。河北省科技厅及各级科技局会根据国家科技产业政策及本地区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定期地组织专家座谈,应用技术预见中的“专家会议法”确定研究领域和共性技术。河北省科技厅及各级科技局会根据各时期产业技术发展状况确定会议主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邀请京津地区著名科研院所和本省高校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会,向与会专家介绍相对行业当前的技术发展状况,向专家了解相对行业当前的国际国内技术发展趋势,讨论确定今后的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和关键共性技术。在听取专家们意见的同时,河北省科技厅及各级科技局也会组织企业内的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座谈,倾听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声音。

3.绘制行业技术路线图。为了系统科学地预见重点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凝聚产业内产学研各环节的合力,河北省科技厅2010年3月组织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方面创新力量,启动编制8大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光伏发电产业、风电产业、钢铁产业、水泥产业、蔬菜产业、农业高效用水、中药产业(注射剂)、抗生素产业(新制剂)技术路线图。8大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团队既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也包括行业领军企业,团队的首席专家都是由各产业内的知名学者担任,技术路线图编制过程中采用多种创新研究方法对8大产业的技术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到制约河北省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确定主导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

(二)河北省技术预见存在的不足

1.传统的技术预见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目前河北省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仍然是以地区、部门上报,河北省科技厅组织审批为主。这种传统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技术预见缺乏客观性,整个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是人为定性研究,缺少定量研究,因此整个技术预见过程主观性强,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2.新兴的技术预见起步晚、规模小。从2001年起,我国上海、北京两地就已经开始运用先进的技术预见方法进行技术预见,从2002年开始,国内四川、云南等其他8个省份也纷纷启动了科学技术预见计划。而河北省2010年才刚刚开始技术路线图规划,起步时间晚于北京、上海近10年,即使是与经济较不发达的云南、贵州相比,起步时间也是很晚的。按照河北省的“十一五规划”,河北省确立了钢铁、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医药、纺织、食品、信息、旅游、现代物流为10大主导产业,但是在本次编制的8大产业技术路线图中只涉及了5个产业,覆盖面窄,规模小。

3.对已有的技术预见成果的评价存在缺失。河北省目前对于技术预见成果的评价仅限于判断预见是否达到目标,不能对预见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评价,尤其是对预见过程产生的社会影响,预见的技术对未来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都没有相关评价。同时,河北省技术预见的前瞻性也有待提高。河北省内无论是传统的技术预见还是新兴的技术路线图都只是考虑短期和中期的技术发展趋势,相当一部分技术是已经得到科技界共同认可的,而对刚刚显露苗头、创新性较高的技术涉及较少。

三、河北省开展技术预见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技术预见的重视,把技术发展与科技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科学的技术预见对于河北省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河北省政府、科技厅及相关部门应当对开展技术预见活动予以重视,加强对技术预见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应由河北省科技厅牵头组织实施系统的、持续的技术预见,逐渐扩大技术预见的覆盖面;同时,还要把技术预见与河北省的科技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技术预见遴选的技术领域作为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来源,提高科技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2.加深对技术预见方法的研究,提高技术预见的科学性。当前国内外对技术预见方法常采用的是德尔菲法、技术路线图法、相关树法、专利分析法等[2],而河北省采用的只有专家会议法和技术路线图方法。技术预见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预见方法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区域技术预见必须因地制宜,在广泛开展各种技术预见研究与合作的同时,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技术预见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操作流程[3]。因此,河北省应当时刻关注国际国内技术预见的创新方法,在实践中选择适合本省实情的技术预见方法。

3.扩大技术预见的覆盖面,形成全社会关注技术预见的社会氛围。河北省应在选择适合本省实情的技术预见方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技术预见的覆盖面,先集中必要的和可能的资源在重点和特色领域着力开展重点和特色科技产业领域的技术预见,以提高若干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然后积累技术预见经验,将技术预见活动逐步扩大,覆盖省内10大主导产业。同时,还应在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时寻求社会各界的认可、支持和参与,邀请政府、产业界、学术研究机构及社会各界参与到技术预见中来。预见过程中既考虑学术研究又考虑经济社会需求,形成全社会关注技术预见发展的社会氛围,提高预见的正确性和针对性。

4.完善对技术预见结果的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当前河北省技术路线图规划出台后采取的评估策略是组织专家对技术路线图进行论证,评估过程中只考虑到学术研究的评估,忽略了产业界的参与。因此,在后续的工作中,河北省应同时听取政府、研究院所和产业界三方面的意见,对技术预见成果进行评估,同时做好跟踪评估,对技术预见活动确定的技术目标进行跟踪调查,判断预见结果的准确性;应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对技术预见结果的评估体系,以便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德棉.科学技术评估和预测引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趋势篇6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经济效果;

(3)社会效果;

(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

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趋势篇7

 

一、引言

 

科学的进步及创新不仅是国家强盛的决定要素,也是区域发展之根本。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科技创新、地域经济、人才资源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①

 

本研究试图利用计量的方法,从自我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现状的角度,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以了解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希望为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战略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手段与方法,区域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科技发展。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现状,可以从自主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现状两个方面来分析。

 

1.基于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

 

从科技研发的投入与科技成果的产出对比效果可看出自主科技创新的能力如何。科技研发的投入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投入与经费投入。我国的科研经费的内部支出大部分集中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达到全国总支出经费的19%,西部地区的科研经费投入只占了全国的12%。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对人力资源产生不良影响,本文研究科研人力资源采用R&D人员全时当量指标。②而科研成果采用科技论文、专利申请量、相应标准等指标进行分析。

 

从全国各地的具体情况来看(如表所示),西部地区的R&D人员全日当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3%,而东部地区已经达到全国总量的67%,充分说明我国西部地区的科研人力投入较少。从人力投入的科研方向来看,东部地区在实验发展研究方面的科研投入最大。实验发展研究是利用所获得的现有知识,对产生新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工艺等技术改进的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说东部地区的科研技术开发的重点是创新技术,而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投入重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各占21%,西部开发更多用于理论与应用研究。总之,我国西部地区对创新技术的人力资源投入过少,势必会造成科技产业化处于弱势状态。

 

在科研成果产出数据中,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与形成行业标准是很有代表性的指标。因为行业标准形成后,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捆绑很多专利技术,捆绑的专利技术越多,受到的技术保护范围越大,通过许可方式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所以这两个指标是技术转化为高利益的决定性指标。

 

我国西部地区科研人力资源的投入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且科研环境及经济发展有限,自然很容易得出科技产出成果也处于落后状态的结论。但事实上,我们通过对《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于2015年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后,我们惊奇地发现,西部地区的科技成果产出量远超中部地区,其中专利申请也大大超过了东部地区,而且大部分为高技术与高开发价值的发明专利。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尽管我国西部地区存在种种不利于科技创新的限制,但西部地区已拥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

 

2.基于西部地区协同创新的分析

 

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只靠单一的主体承担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只有多方面整合优质资源,优势互补,才能实现科技创新进程的加速。区域协同创新是通过各方因素的合作,掌握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提高区域竞争力。协同创新体现在技术、人员、资金及信息的“流动”,这种“流动”会产生趋势,进而会出现磁铁效应,吸纳相关各资源的汇聚。为得出西部地区在协同创新活动中的能力如何,需要对地域技术流入与流出的趋势做个判定。为了体现趋势的准确性,本文数据选取了尽可能长的时间段,根据2000年至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科技市场技术流出/入合同金额数据,最终形成西部地区技术市场技术流入与流出金额趋势图。

 

技术的吸纳与输入都是衡量区域协同创新的标准:技术的输入,说明在技术市场中科研实力强,基础设施雄厚;技术的吸纳也体现了地区的科技开放程度,所吸纳的技术可以推动地区的科研与技术实现产品化。从图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科技成果丰富,但与其他地区的技术合作一直不多。2011年以前,技术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当水平,金额不大,基本处于协同创新的沉睡状态。2011年是西部地区的转折年,自2011年起,西部地区开始大量引进技术,说明西部地区的协同创新活动开始活跃。2013年出现技术流入与流出下降的趋势,说明了西部地区的协同合作出现弱化。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是西部地区作为技术的吸纳者参与协同创新,但大量的技术输入并未有效地带来产品化,没有产生高收益的经济促进效应,过多的技术引进不能被充分地消化吸收,所以2013年以后出现了技术饱和状态。

 

3.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现状

 

通过以上的计量学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已经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我国西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匮乏,科研环境、基础设施、经费投入等方面都相对落后,但具有相对丰富的科研产出,也就是说西部地区特别在理论研究与应用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科研能力。

 

(2)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思想还不够开放。2011年起,西部地区的科技协同工作日渐活跃,但只是处于技术的吸纳状态。但从2013年开始,西部地区的技术吸纳与输入都趋向萎靡,说明与区域外的科技协同活动有所降温。本文结合科技文章、专利等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分析,无论是自主科研还是技术引进,都未提高西部地区的生产水平,过多的技术成果未能及时转化,导致协同创新停滞不前。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成果转化能力弱是阻碍西部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促进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应对措施

 

1.实现“产学研+应用+资金”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产学研模式已经远不能适应西部的发展要求,更多的科技研究成果要为企业的产业化服务。因为只有实现产业化,才能优化区域经济环境,从而加大科研经济及人力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另外,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政府化解这些风险的措施与所提供的资助都杯水车薪。引入创新基金社会资本模式是有效解决科技创新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2.提供“互联网+”时代的协同创新平台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领域供需双方沟通的桥梁。西部地区相对而言处于地理位置的劣势,开放程度不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更显重要。虽然西部地区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无论是功能还是运作机制,都处于比较僵化阶段。大数据、零距离的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加速科技中介服务的网络化与信息智能化,是促进科技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必然趋势。西部地区可以效仿浙江省的相关做法。浙江省已经建立“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在互联网上进行技术成果展示,通过技术评估和网上订购等形式,成功签订合同36678份,成交合同额达到3624950万元。对于西部来说,这是很好的借鉴。

 

区域创新体系中,各区域的优劣势、科技需求、创新层次都有所不同,制订前瞻性的科技发展规划,需要对西部地区在协同创新中的定位有更加客观与准确地把握。

 

本文的相关研究从我国西部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运用计量学方法,针对西部地区的科研人力投入、科研成果产出及技术的区域流动性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在科技创新中具有一定的科技研发优势;但由于未能及时地实现成果转化,造成协同创新活动后劲不足。笔者认为,除政府的引导外,还应从协同创新模式、科技中介机构两个方面聚集科技创新资源,为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战略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趋势篇8

一、电力企业管理及创新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是专门从事电能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一般来讲,电力系统包括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等子系统。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基本实现了自主经营,是电力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加强企业管理,不断实现管理创新是我国电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电力企业管理。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的核心是人,人是管理的决策者、执行者,管理的对象是人、事、物。电力企业管理则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围绕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而实施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本企业的人、事、物等各方因素和资源得到合理的组织和调配。

2.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具有电力产、供、销的同时性,电力发展的先行性,电力生产供应的安全可靠性,电力生产的技术和资金密集性,电力发、供、用的统一整体性,电力供应发热地方公益服务性,电价合理性与多样性以及发电能源的高效性等特点。电力企业作为关系各个行业生产以及为民众提供生活用电的重要能源部门,在国民经济与社会服务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而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增加,必然对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就需要电力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电力企业管理发展趋势

我国的电力企业集市场经营和社会服务于一身,未来的电力企业既要具有应对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也要承担起社会服务能力,电力企业就需不断的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其管理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管理人文化、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是电力企业管理的主要趋势。

1.电力企业管理的人文化趋势。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发展经验已经证明,优良的人文环境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随着我国电力行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力企业员工的职业人较色更加明显,培养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不断优化人才的工作、生活、发展环境则成为电力企业管理的趋势之一。

2.电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趋势。

科学管理就是用科学的思维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这个方向其实就是科学化的过程。在电力企业管理中树立科学理念、发扬科学精神、注重运用科学方法,使企业的资源调配更加合理、管理更加有效。

3.电力企业管理的精细化趋势。

电力企业是一个科学技术密集型的企业,随着人们节能减排意识的提升,耗能高、污染大的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设备将逐步被淘汰,而新生的新型电力企业快速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和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逐步推广,这些新科技和新设备的精准度高,就要求生产管理的标准提高,管理向更细化、更精准发展。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电力企业需通过提高管理的精细度,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4.电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趋势。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控制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逐渐普及,这样也对远程管理、信息化管理提出了要求。从我国的工业发展来看,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向,电力企业也是如此。大力发展信息化,用信息化推动电力企业发展,实现管理信息化是电力企业的必然趋势。

三、推进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建议

1.树立创新意识和现代管理理念。

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现代企业中,创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是包含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等等在内的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方面创新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管理创新则是其他创新的基础。随着我国电力行业改革的深化,电力企业的市场主体性地位进一步加强,其现代企业特征将更加明显,而新技术的引进也加快了电力产业的结构升级。我国电力企业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管理创新,从而有力的推进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等各项创新。在树立创新意识的同时,我国的电力企业需树立现代管理理念。使企业由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转化为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效益,由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由简单适应环境转向主动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由物本管理转向人本管理等等。

2.培育创新型企业文化。

每一个企业都有文化,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传统和风尚,企业文化具有引导、制约、凝聚等功能,是一个企业精神面貌的总体表现。企业管理创新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每一位员工的工作以及其切身利益,这样就需要所有员工的共同参与。员工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创新中来,则能达到较好的创新效果,而培育创新型企业文化则能在企业中形成一种鼓励创新、人人创新的氛围,从而达到创新的效果。我国有相当部分电力企业是从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一些员工文化层次低、技能差、观念落后,这些人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差,较少能主动创新。这样电力企业就需要采取制定制度、培训学习、树立榜样等措施,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使其在各自工作岗位中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形成优良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3.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成为了现代企业的一个主要特征,信息化也丰富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手段。由于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远程监控、远程管理能大大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并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成本;同时信息化也加强了电力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以及企业与外界的沟通,使企业内外部联系更方便、更快捷,使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有效提升。同时,信息化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这样电力企业不断实现信息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管理创新。

4.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趋势篇9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趋势篇10

[关键词]技术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趋势;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90-02

技术转移理论最初作为解决南北问题的重要战略,提出于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按照联合国的定义,技术转移是指“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法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移,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普遍意义上,技术转移指的是技术知识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

但在早期,技术转移还是无意识行为,是发达国家打破南北僵局、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策略工具。而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低碳发展趋势的到来,实施环境友好型技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伴随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步伐,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应用,需要通过有效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来发挥其巨大作用。技术转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都关注并参与的战略性选择。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也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和主流之一。因此,充分认识技术转移的国际新特点和新趋势,对有效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际技术转移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科技经济进入全球一体化进程以来,国际技术转移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

(1)随着国际技术转移的速度逐步加快,规模逐渐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其发展趋势已由梯度式发展进入到跳跃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技术贸易额平均每十年翻两番,已接近世界贸易总额的1/2,其增长速度之快为一般商品贸易所望尘莫及。

(2)国际技术转移的结构正在快速升级。技术转移载体趋向软件化、技术转移内容趋向信息化、技术转移传播趋向网络化、技术转移渠道趋向多元化、技术转移形式趋向多样化。形式由单一的国际间技术转移,向包括有技术含量的国际商品进出口贸易、国际技术转让(或称许可证制度)、外商直接投资、合资企业在内的正式市场媒介模式;及包括企业联盟、分包、反工程、出口、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实现的技术转移、技术援助在内的非正式的市场媒介模式转换,日益形成当前知识形态技术和技能形态技术两大类别的软技术转移以及人才引进和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技术转移模式。

(3)技术来源的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技术转移由单向性向双向性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日益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两大主要方向。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具有长期工业发展经验的发展中国家,也日益成为当今南北技术转移的桥梁。

(4)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技术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以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为贸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扩展,以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换为内容的国际技术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世界贸易结构变化的基础。

(5)科学技术全球一体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技术摩擦加剧,各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和合作趋势同在。

(6)技术转移受到越来越多的法规、法律的管制,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准则逐步完善、趋向成熟,产权对象日臻完备、范围不断扩大,产权保护趋向广泛、严格和国际化。知识产权制度成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问题,世界各国很早就制定自己的《专利法》或类似法规,这使技术的转移受到一定的限制。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各国政府对技术转移的干预比对普通商品贸易的干预程度更大。政治和外交因素对技术转移的影响正在加强,技术转移与技术外交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

2国际技术知识转移与流动呈现的新特征

国际技术知识的转移与流动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关键环节,近些年来也不断呈现新的特征。各国政府和企业在加强自主开发能力建设的同时,也日益注重国际技术知识网络的构建,国际技术知识的转移和流动的数量快速膨胀、质量也有所提升。在技术知识,特别是产业技术在日益走向综合化和集成化的同时,产业技术本身发生了演变和分化,出现了核心技术知识和一般技术知识。另一个现象是,创新主体在日益推进核心技术知识向精深方向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注重核心技术知识的体系化建设,并以体系技术构筑新的技术壁垒。但由于体系化和标准化的核心技术知识具有较大的粘滞性,不仅成为拥有者极力保护和封锁的对象,也由于较高的掌握和逾越难度而具有较大的流动阻力。

当前归纳起来,国际技术知识转移与流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国际转移主体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技术转移客体不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亚太地区将成为国际转移的新兴市场;技术反向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技术转移对东道国影响日益增强;国际技术转移由单纯技术转移向研究开发的战略转变;技术输出国对核心技术的控制有增强趋势;互联网对国际技术转移产生了深刻影响。

3新时期技术转移的贡献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能脱离科技创新和技术提升来谋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技术转移作为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途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态势。分析国际技术转移的新特征、新趋势,结合国内的工作实践,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各国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随着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光电子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的兴起和日益成熟,新科技革命已经摆脱了资源禀赋的制约,各国科技优势在国际分工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技术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转移,加速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国际技术转移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技术的提供方还是接受方都得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2)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通过技术转移能够大大提高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产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产业的起飞与转换。通过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进行优先技术转移,可以使主导产业真正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头作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转移实现改造,从而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3)加快了企业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转移可以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是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技术转移可使企业掌握并应用高技术,进而使企业建立起自主开发的技术与人才储备,从而增强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延长了技术的生命周期。实践证明,通过技术转移还可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随着技术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发达国家将在本国的已处于成熟期的技术转移到需要这些技术的国家和地区,继续发挥这些技术的作用,使供需双方都能从中得到益处,收回的成本还可继续投入新技术的研发,带动了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升级。

4结论

长期以来,技术转移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缺乏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成为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障碍。近些年来,为了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积极发展技术市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从2007年开始实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2008年启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试点工作,各地纷纷建立省级示范机构。技术转移已经逐步成为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目前,我国的技术转移工作已经形成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院所与科技中介组织多方积极参与的发展形态。紧跟国际技术转移发展的新动态,准确把握新特点,在大力倡导和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地区技术转移工作,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后我国在制定区域技术转移战略时,也应积极建立区域间工作联系机制,搭建区域间工作合作平台。政府应积极组织推动,建立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产学研办公室、技术转移合作中心等。区域间技术转移,还应联合调研重点技术项目,相互了解技术需求,从而制定区域间技术转移计划。

参考文献:

[1]王新新.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及相关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