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十篇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十篇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09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28-01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显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化学1、化学2,王祖浩主编,2007,江苏教育出版社。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篇2

本文是本人在指导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应用中得出的的一点体会:

首先,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第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研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在服从课题研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选择课题。

一、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Fe2+和Fe3+的转化,可以改进为探索性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如何实现Fe2+和Fe3+的转化?让学生首先设计实验方案,其次交流设计思想,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这种探索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二、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一方面学生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铁件,又设计了锈蚀的不同条件开展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又到工厂、商店、居民区、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生锈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化学小论文。

三、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值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如自制汽水的原理与方法、热水瓶(锅炉)中水垢成分的分析、相片冲洗原理的探索等等。

第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显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如酚醛树脂制取实验以后,试管难以洗净,每次实验只得更换试管,改进后我们用医用废磷霉素小瓶替代试管进行实验,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试管,而且药品用量比原来少了许多。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篇3

研究性学习方式因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全员参与,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重视合作精神的培养等特征,与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相适应,因而受到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

一、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我认为,研究性学习开始之初可以以小实验,小文献,小调查为突破口,在课堂内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探究基础,可以选取探究过程的某一环节进行重点突破.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初步学会收集和分析资料,养成多角度研究和探索问题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内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问题的切入口一定要小,质疑与讨论一定要充分深入.这类课题中实验验证模式有:高一第一章小结---漫谈二氧化碳,氯气与金属反应的实验改进,氯水中漂白成分的探索,氯气与氯化氢溶解性的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二氧化硫和酸雨(调查研究和实验验证),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生活中的铝,铁及铁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金属的化学性质(复习课)等。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实验探索与单元认知结构建构方法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应不断引入,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要求更高.如碱金属单元,可以划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这一单元相应实验的探索,然后利用一定课时,让学生讨论,归纳,形成单元知识的认知网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教师除了选择有关课题在课内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外,应积极帮助学生捕捉思维的灵感,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抓住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的问题,安排一定的课内外时间及时展开研究,充分体现开放性,主体性特点.

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

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的开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只是一个咨询者,一个合作伙伴,不能过多地介入学生的研究活动,更不能代替他们做研究,因为学生才是研究活动真正的主人.

在化学基础型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上各个步骤不一定全部具备,在自主探究的前提下,根据学生探究的基础及本次研究的目标,内容,课时安排,作适当的选择和调整,可以简化有些环节,确保主要目标的顺利完成.在研究性活动开展初期,教师还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某些步骤的专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及时掌握各步骤的研究方法,为今后全过程研究打好基础.

三、案例:氯化氢和氯气的溶解性比较

研究物质有许多方法,模型方法,还有实验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在化学学习中一般利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步骤一般为:体验或观察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并进行讨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在课堂中进行研究,我们一般把重点放在方案设计与讨论这一环节.今天我们将利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来探究并比较氯化氢和氯气的溶解性。

实验演示:分别将集满氯气和氯化氢气体的试管倒置于水中,观察现象.

共同讨论分析实验原理:氯化氢和氯气的溶解性差异---引起试管内外气压差的差异---导致压入水的速度和水量的差异---根据水的速度和水量大小,定性描述或比较两者的溶解性的差异.(设置情境,引起认知冲突)

桌上提供了少量仪器(也可以采用其他的仪器或材料),大家以小组形式,相互合作,根据溶解性实验的原理和对比实验的要求,尽可能多的设计方案,并讨论如何控制好实验的关键点.

学生小组长组织好探究活动并作好分工.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更多,哪个组的方案更有创意,哪个组的表达能力更强.(提出并表征问题)

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并递交集体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质疑,讨论与评价.

学生的方案有:(分别在容器中收集氯气和氯化氢进行对比实验)

(1)简易的喷泉实验

(2)定量实验(控制水量和实验时间,滴管内预先吸满等量的水)

(3)直接对比(滴管内预先吸满等量的水)

(4)仪器变形实验(滴管内预先吸满等量的水)

选择1—2个简易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讨论归纳:

1,上述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创新的思路:如何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如简易的喷泉实验等).如何把定性实验改为定量实验(如针筒实验等).如果不采用水的流速和量来观察,能否采用其他的方式(如仪器的变形等)来观察现象.

2,上述对比实验的关键.

3,对比实验的设计与创新的方法.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篇4

1.开学初,学校专门成立了学案教学推进领导小组,把备课、学习型小组的构建,以及各操作制度、评价制度的修改作为学案教学推进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并将该重点工作落实于每一位老师的实际行动中,让教师实施中有方向,有目标,有指导。

2.针对目标,健全制度,优化管理

一学年中,我校狠抓落实,定时检查评估,不定时抽查教师的教学各环节,将教师的自评、教研组的组评、学校的普评有机结合,不断强化跟进措施,确保各项教学常规工作推进的层次化、序列化,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抓环节,提课效

(一)备课:我校教导处及时改进教学常规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拟定了相应的备课制度、细则、标准。我们结合本年度的导学案模式加强了以下几项要求:①备学生需求。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主线,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引导学生自主的学。②备教学资源。不仅要备知识点,更要备知识背后隐藏着的方法和过程;备有关教学网络资源----郊区小学学案,充分利用优秀教师的智慧,达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③备导学方法。关注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过渡到“对话”;关注如何指导学生会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

修订了的备课细则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计划与进度、教学环节、备课形式、导学案审批、缺课情况。

学案评价标准等级分三个层次:具体标准是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要体现分层的思想;板书设计要点清线明,做到重点突出;反思要有价值,学案要有创新。“导学案”的编写要按课时进行,做到与教师上课同步。

取得的效果:在进行了近一年的尝试摸索之后各教师真正对学案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体会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改变了以往以讲为主的教案教学,到目前为止,各教师已能熟练设计导学案。

(二)上课:我校针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变化了课堂教学的评价制度及评价细则。上课时制度中进一步强调要科学的把握教学内容,做到无知识性错误,思路清晰,讲在当讲处,少讲精讲,合理使用学案,做到取其精华,合理整合学案各环节,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强烈的合作意识,课堂中充分发挥学习型小组的功效。

教学评价细则包含目标定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导学互动、教学技能、评价检测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体针对六个环节制定:标—科学合理;温故---立足课堂,抓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导读---学习小组活动要有实效,体现学习小组活动有实效,体现民主、互动、开放原则,积极运用互学助学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自检---设计针对重难点、疑点,能反映出学生易错的地方。互动解疑环节---教学过程结构清晰,设计合理。根据“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确定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能明显体现。教师讲解准确、精练,重难点突出。教师精讲时间不超过15分钟。体现分层教学思想,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和兴趣,注重激励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根据学情及时调整导学方法,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板书简明,能熟练而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分层设计---目标练习,重难点突出,容量大,效果好。时效性强,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拓展延伸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课堂检测---围绕目标展开,目标检测注重落实“堂堂清”。

通过实践,教师知道了各种课型怎么上,呈现出的情景是上课做到少讲、精讲、多练,强调交流互动和及时小结,充分利用学习型小组的优势,积极调动全班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来,利用组长的作用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课堂动起来”成为我校本次课改的亮点。“互学---助学”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的显著形式。

(三)学习型小组:实现导学案教学的最佳效果,其重要的途径是构建有效的学习型小组并加以运用。为此我校从开学初就十分注重学习型小组的构建。第一学期进行了初步地尝试和有效地整合,基本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第二学期加以运用推广。

具体做法:小组的构建紧紧围绕以班主任为中心展开,结合任课教师的意见对学生分组,采用对半分和搭配的方式进行,各班成立小组并建立名单报于教导处,教导处存档并以此为依据在听评课时使用,看教师的操作是否真实有效,小组的作用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挥。运行情况:教师对学生做好理论上的培训;对学生的小组学习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校的学习型小组的运用收到了应有的效果,“习惯成自然”是最好的体现与证明。

另外,我校建立了相应的评价制度:

一、职责轮换制度:小组中设立组长、副组长。组长为常任制,副组长为轮换制。

二、学习规范制度:自学阶段,要独立学习,不能打扰别人;交流阶段,轮流发言,组员先讲,组长作补充,要学会倾听和表达;展示阶段,可以是组长集思广益后发言,也可以是组长派代表发言。

三、小组交流规范:不仅要讨论答案对错,而且要搞清为什么、错在哪里、理由是什么等。

四、对小组实施捆绑式评价,不看个别人的表现,采用“木桶效应”评价小组。

五、小组文化建设制度:个性化组名、组规、小组标志牌、小组管理等。

评价细则:

1、小组内分工明确,组长、组员各司其职;

2、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展示,形式灵活多样,反馈效果好;

3、质疑有创新、有深度;

4、遵守课堂纪律、能认真倾听、与小组同学相互配合;

5、完成学案高效率,合作交流能解决问题;

6、转化学困生效果好。

7、各组得到不同学科教师的表扬,给予笑脸、积分或星数奖励,累计达到要求后可升级。

8、一月结束,以各项指标的积分多少来评价小组,学期结束,以积分多少,作为评模、选优的重要依据。

评价标准涉及作业情况、课堂发言情况、组内成员课堂过关情况、考试名次进退步情况、纪律情况、卫生情况、附加分等。

成效:在推行学案教学之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了一个清晰地认识,对所要完成的任务能积极参与;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小组学习中建立了一种较强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争先的念头。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加工意识明显提升,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别于之前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有明显改观。

三、抓教研,深研究

本学年,我校以区《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为指引,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导学案”为主导教学模式,以实践中教师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行为研究为主要方式,构建学习化组织,努力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研活动。

本年度,我们建立了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学校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教研制度。着力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坚持“近、小、实”的原则,加强对“导学案”六个环节的细研究、深研究。为此,我中心校在原有的基础上,本着问题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教研思路,以“库——案——研——效”的校本教研模式开展活动。所谓“库”就是指在开学初,学校教导处收集教师在上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库,从中提取主要的、实质性的问题作为新学期研究的重中之重;“案”就是针对研究的问题确立具体的研究计划与安排;“研”指开展的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效”就是指预期的收效与实际的是否吻合,如果经过研究还没有解决则进一步跟踪研究,直到解决为止。本学期,我们主要围绕“学习型小组的构建与运用、导案的设计、课堂教学”等问题开展研究。教研过程中学校领导坚持蹲点参与,严格要求,加强管理。通过有效地教研活动,促进实习型、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夯实和提高了课效。

具体措施:

(1)计划、制度的有效制定。

建立了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学校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教研制度。以中心校牵头,组建了两个层次的教研网络,即中心校教研组,各基层校教研组,各教研组在教研工作整体谋划的基础上制定了各级教研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参与,及时把握教学动态,和教师共同研究,使计划的制定能抓住教育教学的本质与内涵,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受益,教师受益。

(2)确保活动的有效组织。

研训计划确立后,每次活动都在教导处的组织管理下,各学科教研组按既定的时间、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在活动中,组织者要事先设计好活动的程序,并调动所有成员围绕主题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看法,意见,使所有参与者都能有所启发,有所受益。

(3)使个别化学习研究到位。

为了使教师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利用外出学习、自主学习、集体学习、网上研修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做到了“五个结合”,即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集中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专题讲座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培训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典型引路与普及运用相结合,提高了校本研修实效。

(4)自我反思,促进提高。教师个体进行自我反思是进行校本教研的前提和基础。校本研修只有转变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和实施。广大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三反思”即课时反思、日反思、月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每节课的得与失。使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5)新老结合,以点带面。老教师的经验丰富,年轻教师的精力充沛,老的传,新的学,共进共成长。

(6)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派新进教师到外校学习观摩,讲课研讨,带回新的思想;请区教学骨干、新秀到我校作课,彼此交流,共同提高。

总之,本学期,我校学科教研仅仅围绕导学案模式进行,立足实际,强抓质量,做到“近、小、实”,形式多样有效,有学习观摩、听评研讨、集体备课、研讨交流、小结汇报等形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导学案教学中的备课、合作等问题。与此同时,一批年轻教师也在各级各类有效的教研活动中,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智慧,成为了全镇乃至全区教学骨干。科研工作要依托于教研。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我校教研组将研究课题《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及《校本教研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融于教研活动中,保质保量按时进行,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四、抓课模,提质量

在明确了本学年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校从一开学就加强和重视太谷县教学模式的推广工作,制定了学案教学推进实施方案,成立了学案教学科研组,经过一学年的尝试、实践,我校初步提炼出了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模式。比如:学校的教学模式是“先学—合作—精讲—训练”;

数学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巩固达标”

课模导案:

小数化分数导案

学习内容:

教科书97页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运用方法进行小数化分数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小数化分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小数化分数。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篇5

关键词:数学课堂研究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前言

本文从初中数学研究活动的弊端来分析数学教学可以进行什么改革,从哪几方面改。我们要清楚知道好措施对于教学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好措施决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吸收率。

二、初中数学课题的界定

数学活动:“数学活动”也称数学“课题学习”,是指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安排,结合某一数学专题,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状态。

数学活动,是让学生在数学或跨学科领域确定活动课题,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及整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1]

三、初中数学研究活动的策略弊端剖析

1.研究活动的盲目性

教师教学新知时总喜欢说:“小组讨论一下”,既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没有考虑研究的目的,为研究而研究.

2.研究活动的无序性

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分工不明确,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学生各行其是,没有中心。

3.研究活动的浅表性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沦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讨论时间多少成正比。但在课堂实践中多数情况是讨沦时间给得不够,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教师急于归纳总结。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研究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研究欲望是提高数学课堂研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研究。

(二)创设充满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

“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交替随时可能给学生造成矛盾冲突。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这些矛盾冲突,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研究愿望。如教学“生活中的正负数”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温度”的认识进行一些讨论和交流,在指导学生在自制的温度计上表示某天某个城市的温度时,学生很快表示出了零上的温度,但在表示零下的温度时却难住了。教师根据学生这一认知冲突,引入课题,提出研究问题。

(三)创设具有“热点”性问题的情境。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对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自然有些了解,数学课堂中创设具有“热点”性的问题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教学“降价、打折销售问题”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商店“打折促销”、“降价促销”等问题,出示一些具体实在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

2.科学设计研究过程,突出研究重点是提高数学课堂研究有效性的基础。

(一)把握研究重点,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无效时间。

(二)把握研究关键,精简研究活动,避免无效环节。

(三)设计分层目标,步步为营,避免盲目研究。

3.积极的思维参与是提高数学课堂研究活动有效性的灵魂。

(一)动手操作前要周密计划、指导有方

(二)研究时方法要灵活。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教师不应过多地约束学生的多元思维。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才能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研究。

(三)交流时要质疑和反思。

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听者要有质疑,说者要有反思,大家在思维碰撞中提高。结论得出要重证据,要符合逻辑。

五、初中数学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对引导学生实施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经验和做法的教师的数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收集整理,总结推广。

2.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提出的目标和原则,挖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性因素,积极探索活动教学的具体做法。

对于开展“数学活动”中的各个专题与各册教材研究,我们采取案例分析法,以活动个案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聘请专家会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总结完善.通过听课交流、案例分析等实践研究,探索“数学活动”方案设计及其操作的基本模式和评价标准。对相关课型模式进行研究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通过进一步研究加以修正和完善,建构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机制,并对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行个案研究。[2]

3.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我们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探求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对于研究性课题我们拟定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方式,对实习作业我们倡导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接触社会,感受自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从教学实际出发,筛选课例研究的问题;

(二)制定研究总体行动计划,在总体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行动策略;

(三)以具体行动策略为基础,进行活动方案设计、修改和完善;

(四)教师依据设计方案进行具体实施;研究小组成员对教学设计的实施进行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观察和记载;

(五)对观察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评估;

(六)修改总体行动计划或具体行动方案,滚动调整教学设计、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

六、结束语

如今的课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教学方式上却没什么变化,教师的教学中优良不齐也使学生在课程中的接收能力不同,也就是说如果要使教学改革成功的话就要提高师资力量,才是改革之根本。

参考文献: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篇6

一、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导学案的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学生探究需要,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默化,其灵魂是“还学于生”,让“教堂”变为“学堂”,变“教师”为“导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指导性材料。应用导学案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编写导学案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设置的问题要有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再现和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讨论,领悟到知识的奥秘、方法的精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学案要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就要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内容,将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其中包括扫除显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自主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前预习上,同时还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互学、小组研讨探究、反馈练习和自我检测。要让学生自主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编写的每一个环节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整节课的流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还课堂于学生,通过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灵活性阶梯化的练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导学案的编写要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高效率、有秩序、有方法地学习,就必须落实好教师的指导,把传统的教转变为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导”是为学生自学服务的,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案导学,始于编写,编写的过程已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好学生课堂高效学习的路线图,预判自主学习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设计通过自主学习而产生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的高低,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让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编制者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多下工夫,大胆整合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及课型特点,精心研究课标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设计梯度分层,能切实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拒绝简单化、习题化,设计的探究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有挑战性、具有立体感和新颖感。让学生想做、爱做、能做、会做,但不一定做得全,要给教师的指导和点评留下足够的空间。

四、导学案编制体例要合乎规范

要设计编制人、审核人,包括领导签字、日期、编号、学生姓名、组别、评价等级等内容。编制要按程序,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提前一周确定编制组,每一组编制一节课的导学案,提前一周开始编制,中间研究两次,备课组长、分管领导参与组织研究。定稿后印发给每位老师,电子文稿上传至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导学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自学练习、当堂检测、学习反思、评价等;训练学案要分层设计,有适当迁移拓展、归纳小结,注重限时训练。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篇7

关键词: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实践与体会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9-0031-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专题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科却又游离于课堂的研究性学习。它以学科知识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或以学科教学的某个知识点作为问题探讨的指向,以专题的方式开展研究活动。研究性学习延伸到学科教学,及至课堂教学中,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更高层次、更趋本质的理解,通过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促使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型的研究性学习。

1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原则

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不应是相应知识、方法的简单再现或重复,也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记忆与练习。一个有价值的专题型研究性课题,其最终目的不仅获得问题的解,而应当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对学科知识的概念、方法、观念获得一些新的理解,或者重新认识一些新的联系与观点。因此,化学学科中学生选择课题以及教师确定研究课题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依据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内容;

(2)源于化学学科课堂学习中的疑惑确定研究性专题;

(3)立足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作为探究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深入探讨;

(4)从化学学科角度对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涉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关系的研究性专题;

(5)有利于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结构的重组,并以此为据获得知识之间新的联系为基础的课题,包括化学知识的内容体系以及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的研究性专题;

(6)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实验设计类课题和实验改进类课题。

2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一般一个专题控制在2-5个教学时数中完成,其内容要紧密联系教材,但可以适度地跳出教材、高于教材。这种专题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紧密结合各年级、各章节的教学进度和内容有机选取专题,与学生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其研究过程的独立程度、研究方法的掌握水平等目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一般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有以下几种类型:

2.1形成型探究

选题要求:针对教材内容,将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研究性问题,这些材料的提出过程,也可以是结论的推导分析和论证过程,或是解题思路的探索、解题方法及规律的概括过程。

实例:铁在什么条件下最易生锈?

学习内容:通过多次实验、比较,总结铁生锈的条件。

研究过程:①分析下列因素对铁生锈的可能影响:水、空气、食盐溶液和铁的形状等,分别设计对比实验方案。②准备好各物品,分组完成上述实验,观察一周并记录相关数据。③综合比较,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

2.2建构型探究

选题要求:立足于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具体内容包括对化学知识内容、系统结构的归纳整理,对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整理。

实例:乙醇的结构

学习内容:认识、理解乙醇的结构及其支持证据。

研究过程:①教师给出乙醇的分子式,由同学猜测其可能的结构,即提出假设。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理论或论点,或者设计验证性实验。③学生展示自己的论据或实验等,并进行说明。④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点评、总结,布置学生写出活动心得。

2.3发现型探究

选题要求:立足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对现实问题或化学学科本身问题的规律进行归纳、推测和发现。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生长点的延伸、新旧知识产生的矛盾,以及对结论的反思、变换、延伸与拓展等。

实例:氢气是未来的最佳能源吗?

学习内容:通过辩论,认识氢气作为新型能源的开发前景。

研究过程:①由教师宣布课题活动意图,并由学生自主推举活动主持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调查收集,对“氢气是否是未来的最佳能源”的观点,并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互相对立的两种观点进行分组,同时选定“仲裁组”人员。②各组搜集资料,准备辩论。“仲裁组”确定评判标准。③召开辩论会进行现场辩论。④全体同学根据辩论进行讨论,并由"仲裁组"作出总结,各参加人员写出活动心得。

2.4应用型探究

选题要求:立足于化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和探究,包括化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主要包括:知识应用方法、方案、结果的探究,化学知识在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探究和各学科间多知识点的联系探究等。

实例:小心!食物中的“吊白块”

活动内容:经过充分准备,向社会宣传食品中添加“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这一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法商业行为的实质及危害。

活动过程:①查阅文献、访谈工商部门,了解“吊白块”的成份、功能、危害及有关法律法规,作好知识准备,并进行活动设计。②搜集添加了“吊白块”的食物样品,如面筋、米粉、粉条等,并搜集有关图片,作好实物准备。③发起一次面向消费大众和商贩的宣传展示活动,向社会展示“吊白块”、食品中添加“吊白块”后的质量假象、部分样品、中毒图片等,并同时印发传单宣传,进行讲解,回答咨询。④返校进行活动总结。

上述类型的研究小专题,在操作过程中一般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研究专题,由指导教师作相关知识背景介绍,增加学生对专题的了解,同时给学生以方法论的指导。然后学生围绕专题,组建学习研究小组,根据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层次概况,可以选择更加小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实施全程监控和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相互间不断地或与教师讨论、交流,最后形成初步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由同学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报、接受评议,并作进一步的修改后定稿,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上交。

3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案例

案例: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学段:初中三年级

3.1课题的提出

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这样的组成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地球上存在许多能引起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因素,比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许多动植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要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海水吸收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要消耗二氧化碳气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时有学生提出:上述因素会不会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发生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我觉得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密切,且学生已进入第二学期的化学学习,已有足够的知识、能力解决该问题。于是便建议学生进行大胆的预测并进行研究活动。

3.2课题研究的过程

3.2.1大胆猜想

课题确定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还是不变?学生们认真思考后,提出了许多猜想,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作出了预测:

(1)地球上二氧化碳气体的消耗和生成保持平衡,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变。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白天增强,晚上减弱,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白天低,晚上高。

(3)在不同地段环境、不同的时间里,某个区域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可能会发生波动,但由于空气的流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总体变化不大。

(4)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逐渐升高,人们所说的“温室效应”就是例证。

3.2.2设计方案

学生的预测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我鼓励全班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设计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探究方案。第二天,全班除几个学生以外,其余学生均设计出自己的探究方案,体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学生的探究方案不仅多而且各有差异,我让几位化学成绩好、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归类整理,然后把整理好的几套方案在课堂上让全体学生讨论,最终形成了一套最优方案。

3.2.3人员分工

将参加不同地段、不同时间探究活动的同学分成八个自然小组,由学生自由选择报名参加,并自己推荐出小组长。

3.2.4实验探究

(1)测定液的配制

取浓氨水1滴滴入250mL蒸馏水中,配成很稀的氨水,再滴入2滴酚酞指示剂,由于稀氨水的碱性,此时酚酞显红色。

(2)测定方法:

用50mL的注射器吸取上述红色溶液10mL,到测定区中进行抽气,需抽到50mL刻度处,用食指堵住注射器入口,振荡一至二分钟以后小心排出残余气体。如此反复抽气排气数次,直到红色褪去(说明氨水已被二氧化碳中和),并记录抽气次数。用上述方法分别测定正在开大会的阶梯教室、学校操场、正在上课且门窗紧闭的教室、吴江肖甸湖森林公园、吴江热电厂区(分别测中午12点和晚上8点)二氧化碳含量,记录抽气次数。通过抽气次数的比较,能较粗略地定量计算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3.5得出结论

经过八个小组的实验探究,大家测出了不同地段、不同时间里使注射器内溶液红色恰好褪色的抽气数。将结果进行汇总,让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并作了认真的分析,最终大家形成了共识:

(1)总的来说,各地所测出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差不很大(抽气数最多为8次,最少为6次)。但也能看出差别来。

(2)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矿物质燃料的使用、森林植被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

(3)人类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参加了这次探究活动,大家普遍感到很有收获,对自己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虽说有些同学平时学习上不是很好,但实验动手能力很强,观察、分析比较细致、全面。活动中大家普遍积极、主动,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实践了大家所学的书本知识,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4开展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4.1正确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教学氛围,我们应该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更不能忽视或偏废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我们只有在搞好“双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4.2正确指导学生认真选好课题

指导学生选好课题是化学研究性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和关键,课题的研究水平应尽量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学科基础和学校研究的条件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又要考虑学生能力发展问题。课题的选择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4.3教师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智能结构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就对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时要注重与学科课本知识结合的相关度,培养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并拓宽深化地去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研究中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王厥轩.高中研究型课程案例[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篇8

关键词:电子档案袋;自主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76-04

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评价理论的影响下,电子档案袋开始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重要的辅助工具。电子档案袋能够完整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档案袋评价能够真实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进步过程。本文从自主学习和网络学习的视角深入开展对电子档案袋的应用研究,让它在网络信息化教学中,监控自主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提出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模式,然后搭建oBlog服务器,以Blog技术为平台,结合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设计并实现电子档案袋系统,最后开展实例教学。运用电子档案袋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实验研究,来探究电子档案袋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以及电子档案袋评价能否促进自主学习水平的提高。

一、理论研究

通过研究电子档案袋进行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评价理论等,结合自主学习特征和电子档案袋的特征,提出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模式。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整合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主体,老师为辅导,以探究为主题,解决问题为目的,依托于互联网资源,建构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以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水平,重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和实践创新能力。

在图1中,实线的部分将自主学习视为一种活动,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同时逐步完成对电子档案袋的建立,自主学习活动的各个阶段与电子档案袋的内容框架一一对应,两者相辅相成;虚线的部分将自主学习视为一种能力,最终运用档案袋中真实有效地记录对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并以此评价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我们把该学习模式大致划分为确定研究问题、自主探究解决、展示成果作品、评价反思四个阶段。

1.确定研究问题

由老师在自己的Blog上要研究的题目,并给出相关的资源搜索依据,让学生以此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并参考所列资源进行搜索查阅资料。

2.自主探究解决

学生看到老师Blog的问题之后,开始在互联网中搜索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并将相应内容记录在电子档案袋的“学习依据”模块。然后开始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安排学习的进度流程,并将相应内容记录在电子档案袋的“学习记录”模块。

3.展示成果作品

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主动对学习主题进行研究。然后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思想和讨论问题,协作完成问题的研究,最终呈现各自的成果作品,并将各自电子作品上传至电子档案袋的“学习成果”模块。

4.评价反思

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每个阶段的记录进行自我评价,根据老师同学所提出的意见随时更改自己的目标计划以及方法,通过查阅老师同学的留言评论,进行相应的学习反思,并将相应内容记录在电子档案袋的“学习反思”模块。

二、设计实现

电子档案袋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记录,所以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展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以建构主义和新型的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习的过程,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体现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价值标准,贯彻以评价促发展的方针,促使学生运用档案袋进行自主学习,激励学生的求知动力,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本人设计的电子档案袋是基于Blog系统环境下,运用信息手段来展现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一系列记录。它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目的、学习计划、学习安排、学习成果、学习方法和学习反思。设计并实现电子档案袋系统,为下一步的实验教学提供支持平台。本文选用Blog构建电子档案袋,设计并实现基于Blog的电子档案袋系统,作为学生的学习交流以及过程性评价反思的工具。整个档案袋系统分为前台展示和后台管理两个模块,如图2所示。前台展示包括个人信息、学习计划、学习总结、学习反思、精华收藏、作品展示、精华日志、班级之星、留言评论、问卷调查;后台管理包括登录注册管理、电子作品上传管理、内容审核管理、班级管理、RSS订阅以及问卷管理。

三、实践教学

根据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模式,选取实验对象,设计教学实践,开展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活动,把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本研究是通过实际活动并运用电子档案袋来进行自主学习,验证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模式,能够让高校学生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改善目前高校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等方面的问题,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使用档案袋评价,可以真实有效地对学生的进步过程进行评价,最终给出一个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案。

本实验选取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计算机专业的50名学生,由于他们可支配时间充足,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授网络课程的老师积极创新,愿意接受此次试验,这从根本上保证了本研究能够顺利实施。在本研究开始之初,我们网上问卷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家都很熟悉Blog的使用操作,如图3所示,只是以前接触电子档案袋很少,如图4所示,我们简单做些培训,让大家熟悉电子档案袋的平台使用,并养成运用网络学习的思维习惯。

同时设定相关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运用网络学习的习惯。先和学生多进行思想交流,加深写日志对知识管理和思想交流的观念,并将学生发表的日志数量、质量作为以后课程学习的参考依据,老师在自己的主页多发表信息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把访问量高的文章列为“精华日志”,把积极参与的同学表彰为“班级之星”,提高大家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并为进一步的自主学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用Blog构建的电子档案袋为教学平台,让学生自愿结合成立小组,结合老师的指导讲评,进行课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最终的评价方案采用过程性和总结性相辅相成的方案,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老师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四、结果分析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日志留言评价,分析得出运用电子档案袋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结果证明电子档案袋作为课堂教学方法和评价教学手段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本研究结合了量化和质化研究,采用参考理论文献、自然实验观察以及问卷调查和行动研究等一系列方法,用档案袋评价量规和自主学习评价量规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学生电子档案袋中的资料,运用网络调查和自然实验法,以归类分析法对50位学生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定性研究。

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的同学共计50人,统计问卷50份,百分之百有效。

新的模式促进了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78%的同学认为电子档案袋能够自我监控、指导、评价自己的学习,如图5所示,相互的访问留言能够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增强成就感,使得大家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新的模式扩大了网络信息资源之间的共享。有58%的同学说能从与别人的讨论中获得更多知识,绝大多数的同学表述运用Blog能够完整记录自己的学习经历,为今后的评价提供真实的依据。

新的模式能够促进师生和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便于开展协作学习。84%的同学接受这种新的模式,76%的同学觉得Blog作为电子档案袋平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如图6所示。

当然新的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太多的网络资源让大家眼花缭乱,容易进入选择误区。而且常常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维护和查看彼此的电子档案袋,尤其是不能保证每个人放入电子档案袋中的资料都是真实的。

整体来说,这次教学实践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得到了大部分学生以及老师的认可,发挥了电子档案袋在自主学习中的促进作用。依托电子档案袋为平台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真实记录了大家的学习过程,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很大程度上辅助了课堂教学,扩展了资源的共享范围,激发了学习的潜力,有效地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果。尤其是Blog中的RSS技术展现的聚合和共享功能,客观上激励了学生的求知动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不止“能学”而且“会学”,最终“坚持学”。

五、总结

在浩瀚互联网资源中学习,学生要善于挑选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我们选用电子档案袋做为记录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效果的方式。采用Blog构建电子档案袋能按照时间有序记录学习的内容,便于比较知识掌握和进步的程度,还能激发学生的动力和成就感,通过师生的评价来反思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促进自主学习。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建构主义评价思想的宗旨。在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中,关注过程性评价,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间的讨论评价以及老师的评价,综合完成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评价。我们根据网络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电子档案袋中学生们的反思日志、老师的评语等综合形成对学习效果的总结,确保评价的真实有效。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包括:理论研究、设计实现、实践教学、结果分析四个阶段。

首先通过研究电子档案袋进行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提出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模式。然后选用Blog设计并实现电子档案袋系统,为下一步的实验教学提供支持平台,作为学生的学习交流以及过程性评价反思的工具。根据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模式,选取实验对象,设计教学实践,开展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自主学习活动,把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最终通过分析网络问卷调查和日志留言评价,研究得出电子档案袋作为课堂教学方法和评价教学手段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当然,过程性评价本身就是开放性、实时性的,尤其是情感方面以及评价标准会因人不同、随时变化,这就对最终评价结果无法统一界定。一旦评价的程序和标准没有规范,加上过程性评价带有个体很强的主观个性判断,也就影响了评价的公平公正性。另外就是过于追求评价的全面性,师生的工作量会倍增,将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让师生不堪重负。今后的研究会关注“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结合方式,寻求更加精准的评价手段。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2]黎加厚.电子作品集:我国学校教学改革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3]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0(11).

[4]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oL].service.xznu.省略/Readnews.asp?newsiD=677,2001.

[5]王佑镁.网络学习环境中电子档案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4(5).

[6]庄秀丽.用Blog的方式学习[J].中国研究生,2003(5).

[7]毛向辉.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3(2).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篇9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模式应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环节来设计、安排与实施,建立实际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专业建设的应有之议与必然之选。

一、以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为核心的日常性课程实践

(一)案例教学

1.专业教学案例库现状与建设

案例教学是目前国际管理类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它通过教师的组织与实施,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课前阅读、思考,课中讨论、交流,课后总结、提出或设计方案等系统规范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训练中体验案例所涉及的现实(或曰实践)内容,在案例教学中接触、体验和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思考的实践习惯与能力。案例教学中案例库建设是其首要的基础性环节与工作。案例库建设需要专业任课教师具有扎实深广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的案例储备以及运用理论分析、研究案例的实践能力。目前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相对薄弱,科班出身的公管类教师都较为年轻,较为年长的教师则多从别的专业转型而来,师资力量的薄弱一方面体现为公共管理理论结构的不够完备深入、实际案例数量储备的不够丰富以及理论分析实际能力的不够专业与深化,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的不够扎实。因此,要构建较为完善的案例教学模式,必须先从教师水平的提高入手。既要提高拓展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加自己的案例储备、训练自己分析研究案例的习惯与能力,还要以专业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公共案例,才能具备建设案例库与组织案例教学的基础能力。

2.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开展

许多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开设有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的专门课程,在其他专业课程授课中,授课老师也在运用一些案例进行教学。然而,专设的案例教学课程其内容往往因过于宽泛而难以划定、易流于随意且难以组织;结合课程进度而设置的渗透在各课程内的案例教学更能让学生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更能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及其在现实中存在状态的体认,因而变专门案例分析课程为各课程内设案例教学环节更为合理。而许多教师正在尝试运用的案例教学也往往因学时所限难以把握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讨论的时间分配,也难以深入开展,案例往往只用来作为理论的证明;即使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提前阅读思考,再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却因学生理论储备的不足与专业分析能力不强常常流于就事论事、发发牢骚、泄泄心愤而已。因此案例教学的组织须有较为扎实的计划与实施安排。首先,实践课程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环节的严谨计划与实施安排。要求每个教师在既定的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的学时要求下,确定课程各章节的重点及其理论讲授的方法与时间安排,确定每讲的经典案例,计划案例教学的时间、学生理论知识与案例准备的时间与要求、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与目标要求,老师对课堂的组织方式等。计划与安排甚至案例都可打印成集开课之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对课程进度心中有数,提前预习与思考。其次,教研活动对教学环节实施与改进的保障。以上环节的扎实实施与有效实现,需要院系浓厚的科研教研氛围和严谨的科研教研习惯的引导、督促和保障。专业竞争力的增强、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术能力的提升,需要合力,需要现有师资坐下来静心静气扎扎实实研究些问题、解决些实务。科研活动教研活动应当常规化、规范化、实际任务明确化、检查汇报与交流讨论务实化。在常规的严谨的科研教研讨论交流中完善培养方案、编著案例教材、改进案例教学方法、形成案例教学特色,提升教学与研究水平。

(二)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一改传统的教师讲授理论,学生听取知识、记忆知识点、回答问题、用所学理论要点简单回答考试论述题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就某个或几个专门问题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所学课程内容及其所涉现实现象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是对问题的探究而进行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教学同样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研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每章重点内容及其现实现象提炼研究问题,组成课程研究问题库。在课程开始初期将所有问题发给学生,在对每个问题的所属范畴、所涉领域、基本理论作简要介绍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取研究问题,展开研究。可对每章节内容选择名额加以一定限制,各章节选题学生数大致相当,可以小组研究的形式进行。对每个问题提出具体的研究要求与步骤安排。无论是案例教学法还是研究性教学法都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一方面需要准备好教材,即案例库和研究问题库,另一方面需要对教学的组织方法和步骤提前作出全面详细的计划与安排;一方面需要教师自己对案例和问题本身有较深较透的理解与分析,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具备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有效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能力与素养。一旦教师群体具备了这些能力与素养,就能将规范、严谨、科学的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日常化、深入化、扎实化,学生的实践习惯与能力也就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慢慢养成与具备了。

二、以探索专业问题为核心的长期性基地实习

(一)基地实习的现状

建立实习基地实现校社(社会组织或社区)共建、校事(事业单位)共建、校政(政府机关)共建是当前许多高校都在走的实践教学之路。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用于学生的认识实习,一般将认识实习安排在第四个学期的某一或某二周。实习方式多是参观、讲座及为实习基地打打文稿、出出板报、参与组织应时性活动、做一些事务性的打杂类工作等。实习之前都有实习计划与任务书,实习之中安排了实习指导老师,实习之后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与总结。环节清楚,手续齐全。然而,事实上往往是有计划与任务书却没事先发给学生与实习指导老师,计划与任务内容也不具体、与学生专业学习的进度与内容缺少必然联系,学生并未带着专业的视野与要求去实习基地。没有明确的实习要求与具体的实习步骤以及较为理性的专业视野与思维,学生往往实习之前对实习满怀憧憬与期待,一到实习基地之后很快就觉得没有事做,或所做的“小事杂事很是无聊”。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往往把学生送到实习基地,把学生交给实习基地指导老师之后,就不去对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了,实习结束后督促学生交齐实习报告和总结后进行批改,批改完后给予实习成绩,认识实习的环节就算结束。并不组织学生对实习的过程、内容、收获、心得、难点进行交流、讨论甚至解惑。实习教学的开展并不深入,实习的效果甚微。

(二)基地实习的改进

1.实习任务

、步骤与目标的明确化、具体化在去基地实习之前,应该对实习任务、步骤与目标作出明确、具体的计划与安排,切忌大而化之。对实习的总任务、总目标作出规定之后,应对实习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具体目标作出要求。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指导老师的要求和任务都要明确化。具体明确计划之后,应当进行实习动员,将计划书发放到学生与指导老师手中,让学生结合各组的实际情况作出更细一步的安排与计划,让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也有章可循有针对性。

2.实习准备的充分化

首先为去不同实习基地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习任务、建立有针对性的实习课题库,对课题库中每一个课题的研究意义、存在状态加以介绍,对每个课题的阶段性实习任务与目标作出明确要求,对每个课题的研究总目标、要获得与解决的具体目标及其最终成果作出明确规定。然后在实习前一段时间将课题库发给学生和实习指导老师,让学生选择课题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并将实习老师与学生组对接,让实习老师与学生组在已有实习计划与任务书指导下具体安排本组的实习进程与步骤,进而使实习计划化、目标化、规范化、有序化进行。

3.实习时间的长期化

基地实习应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前期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课题及其研究状况,找出自己的兴趣点与探究性现实问题,后期即可带着问题到基地去继续进行实践性研究,也可在查找资料了解研究课题的同时,定期到基地去充实课题的现实内容。因此,基地实习可以突破用认识实习的局限,而与课程实践的日常性和长期性相结合。它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探讨问题,探讨问题的同时紧密联系社会,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它让老师在教授理论的同时紧贴实际,紧贴实际的同时活化已有理论积淀,活化理论积淀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与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三、以结合时政探索实际问题为核心的短期调研性假期实践

(一)假期实践的现状与可行方式

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是许多高校对学生的一致要求,但那一般是对学生成长的社会经历的总体而模糊的规定,除了“三下乡”之类由学校统一组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分队之外,多由学生自己联系社会实践单位,回校时向班主任或辅导员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许多学生依靠家长或朋友的社会关系在实践报告上盖上公章,自己根本没有实习却胡乱写上“报告”内容上交就能拿到学分。与专业学习和研究挂钩的假期实践要求不多,近年来有些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探索实践教学时开始将假期实践与专业教学结合,的确是种不错的尝试。假期实践可以是对研究性教学中问题探讨的延伸,也可以是对基地实习专题的深化,还可以结合社会涉及面广影响较众的现实公共问题进行专门性的探讨与研究。

(二)假期实践的组织与开展

安排暑期实践也要做好详细扎实的计划,首先要结合年内或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公共问题及学生专业教学进程编制好假期实践问题库。对库内每一问题的基本情况、研究价值、探究目的、探究步骤及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与目标、要解决的问题与达成的成果进行详细的计划与说明。然后在放假之前一段时间将问题库发给学生,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与准备。再确定并联系实习单位;确定实践方式,并安排各种实习方式的先后顺序。准备充分后再进行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实践。在实习的每一阶段与步骤都要做好阶段性的记录与整理、概括与归纳,直到最后写出扎实的总结报告。回到学校后进行汇报、交流、讨论,并形成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特征与要求

(一)以问题探讨为核心,各种方式交叉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无论是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还是基地实习、假期实践,在教学实践中都要求将学生的参与作为课程组织的主导方面,变传统的教师讲授的单一形式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查阅、调研、工作、交流、讨论、思考、写作融合为一的多元互动形式。通过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学会如何了解历史与现实、发现并思考问题、加工整理与分析归纳材料、写作实习计划与调研报告、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等,既接触现实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又在实践学习中提升实践思维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二)以组建案例集、问题库为实践教学组织开展的坚实基础

案例集、问题库的运用需紧密结合课程进度确定所属实践环节与方式。尤其应对每个案例的运用要求与各步骤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作出明确计划,对每个问题的研究步骤及其具体要求与目标作出细致安排。这些计划与安排需要教师作出大量的研究、编写工作,但一旦编制出品,就可成为实践教学很好的教材范本。

(三)以课程实践为牵引和维系各实践方式的轴心与纽带

课程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第一阵地,是理论传授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第一实验田。从理论上讲,各门课程即使是最深奥的哲学课都可与实际相结合,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理论传授的生动形象、在情理相得、理趣相生中收到上等教学效果。因此理论课程的实践化教学应该成为专业教学的主导方式,倡导或规定各任课老师在自己所承担的课程内积极开展与探索各种方式的实践性教学。每个老师都为自己的课程建立了实践课题库及其具体实施计划与目标要求,就能与各实践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起来。每个老师都能在自己的课程、自己的课堂里实行研究性探讨性教学,让学生选择、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问题或研究方向,也能引导学生较早地树立起专业意识与兴趣方向。学生可以在不同老师的不同课程里确定自己的兴趣问题,并将自己的兴趣问题带入基地实习与假期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

(四)以导师制为最佳教学组合方式

不同老师所授课程不同,所建问题库不同,学术关注与研究兴趣点也不同,刚好适合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学生可在不同的课程里选取研究问题,跟着该课程任课老师(作为导师)带着研究问题穿插于各种实践教学方式,专业学习起步阶段就能在导师的指引下培养起专业学习、专业思考、专业研究的习惯,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院系支持、培养方案的确定是保障

1.任课教师能力的提升

如上所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任课老师提出了很高要求,然而地方院校本专业的现有师资都相对薄弱,既要做到理论扎实涉猎广博,又要做到储备丰厚见识深广,既要编出适用详尽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案例集与研究问题库,还要能带着学生进行研究与实践,本身底子不厚的任课教师要能胜任这些工作就须给自己好好充电,院系领导要给这些老师创造好的学习深造环境,或进修或访学或升学或放假学习研究,都是提升老师水平、编制实践教学教材与方案的好途径。

2.对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及其经费的支持

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然引起课时调整、上课模式、考核方式等的变化,带来培养方案的极大变更,需要学校的鼓励与支持。带着学生查阅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基地实习、实践考查、撰写研究成果都需要较多的花费,也需要学校给予经费保障。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篇10

关键词:教材;学案;化学探究学习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5–0023–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探究学习”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然而,实践表明,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不同,探究学习成效也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例如,“以教材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引起了人们对探究学习方式本身的怀疑。相反,“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由于成效显著而受到人们的大力倡导。这到底是为什么?如何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呢?本文将在厘清上述两种探究学习实施方式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以“探究学习实施的总体思路”、“探究活动的目标与任务”、“探究活动的方案”、“探究活动的过程”四种构成要素为基本线索,对上述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特点与成效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人们对二者做出明智选择。

1“以教材为抓手”与“以学案为抓手”: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基本内涵

“抓手”即组织学生开展化学探究活动的媒介或凭借。“以教材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就是以“化学教材”为主要媒介,让学生直接面对并适应化学教材预设的探究学习活动方案展开化学探究活动。这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方式。然而,课堂观察与访谈调查表明,这种方式尽管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效果不佳,更不能有效地应用于问题解决过程,反而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了人们对探究学习方式本身的怀疑,被有些学者称为“探究教学方式的悖论问题”[1]。另外,“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就是以“探究学习方案”(以下简称“探究学案”)为主要媒介,让学生在“探究学案”的指导下展开化学探究活动。这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另一种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方式,由于成效非常显著,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例如,华东师大《化学教学》编辑部曾与江苏省化学专业委员会、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等单位在江苏扬州市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的“中学化学新课程学案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代表两百多人参会[2]。

从媒介的意义上说,两种实施方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前者所凭借的“化学教材”是一种既定的教学媒介,它划一地要求所有学生必须适应既定教材及其所预设的探究活动方案;而后者所凭借的“探究学案”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媒介形式,它既不是简单划一地让所有学生去适应既定化学教材,也不是无视既定化学教材的要求,而是在分析把握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对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科学态度等素养内容发展水平的要求以及对学习与教学活动方式要求的基础上,具体考虑特定班级学生的现实情况与发展要求,并且立足于配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来自化学课程教材的探究内容要求与活动方式要求进行重新设计,从而生成一种适应特定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探究学习方案[3]。

2“以教材为抓手”与“以学案为抓手”: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比较分析

本文以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四种构成要素为内容线索,对上述两种化学探究学习的实施方式展开比较分析,而探寻能够落实化学探究学习目的、确保化学探究学习成效的实施方式,则是本文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与归宿。

2.1化学探究学习实施的总体思路比较

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建构性学习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既是衡量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成效的三个基本标准,也是任何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方式必须加以把握的价值理念与努力方向。然而,在实施探究学习的总体思路上,“以教材为抓手”的实施方式仍未从根本上跳出“以教定学”和“教教材”的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导致整个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案基本上仍是化学教材的“复印版”,无法适应现实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很难进入角色、真正成为课堂探究活动的主体,却像局外人似地机械模仿教材预设步骤、重现教材预设结论。因此,“以教材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往往具有探究形式而缺乏探究灵魂,依然无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转变接受现成结论的被动学习方式。这是“以教材为抓手”组织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内在缺陷。

相反,“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方式,总体思路则是充分利用“探究学案”在“帮助学生当好主体,促进学习方式优化”[4]方面的功能优势,根据特定班级学生的现实情况与发展要求,对既定化学教材及其预设探究方案重新设计与创新,使之成为适应特定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探究学案”。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自主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与集体交流讨论、教师讲解、课堂达标检测、总结整合学习成果等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开展化学探究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体验科学方法过程、建构化学概念原理、全面提升科学素养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并能确保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成效的具体方式。

2.2化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与任务比较

就化学探究活动的构成要素而言,探究的目标与任务决定了化学探究活动的心理意义与内容,因而,让学生真正“拥有”探究目标与任务是激发探究学习动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前提,对实现化学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确保化学探究学习成效具有先决意义。然而,对“以教材为抓手”的实施方式而言,尽管在教案中一般会涉及探究目标与内容,但是,在“以教材为抓手”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却向学生“隐藏”了这些目标与任务。因此,对学生而言,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只是教材文本所呈现的操作条件与步骤流程,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探究活动要达到的实际目标以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造成的结果是,按照教材规定步骤完成探究活动就成为学生秉承的学习目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隐藏”现象背后,还隐藏着教学目标制定与表述的误区。调查表明,许多教案中的目标并非作为“学习结果”的教学目标,而是教师自己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因而往往被认为是无需给学生看的。这甚至已成为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的惯例。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为例,教案中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就是“通过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电离平衡的概念”。这种方式陈述的显然是教学任务,而真正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仍然模糊不清!那么,这种任务性目标所引领的化学教学其实就是一种传授教材知识内容的教学,即追求短时间内把教材内容讲深讲透、“内容至上”的教学方式。然而,化学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丧失了,化学教学过程顺应学生发展阶段而螺旋上升的性质也就丧失了,必然人为地增加学习难度、造成两极分化现象,谈何“帮助学生当好主体,促进学习方式优化”呢?

相反,对“以学案为抓手”的实施方式而言,用来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探究学案”,涵盖了有利于实现化学探究学习根本目的、确保化学探究学习成效的各种项目与环节,诸如“明确目标任务,进行学习定向”、“提示策略思路,选择活动方案”、“提供学习支架,解决学习困难”、“组织合作交流,教师讲解提升”、“组织自我检测,提高元认知水平”、“整合学习成果,优化认知结构”等等[5]。其中,让学生“看到”并真正“拥有”探究活动的具体目标与任务,从而激发起学生从事探究活动的兴趣与动机、确保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重要优势之一。另外,“以学案为抓手”有利于突破教学目标制定与表述的传统误区。因为“学案”要求必须以特定班级的学生为目标主体、以具体的学习结果为目标内容设计与陈述教学目标,因而有利于教师从学生角度把握并描述教学期望达成的具体结果与层次,从而更加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内容与活动类型,并且适应学习目标、内容、活动三者的具体需要而调整、优化教学方式方法[6],而不是仅仅囿于“内容至上”的传统教学方式。

2.3化学探究活动的方案比较

化学探究活动方案即达成探究目标、完成探究任务的具体活动方案,是“探究学案”的核心构成。探究活动方案唯有具备足够的适应性,才能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对方案做出自主选择,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活动。这是确保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对课程实施过程提出的明确要求[7]。著名教育家杜威在论及教育经验的“交互作用”性质时,特别指出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适应性”对教育效果的重大影响,“教材若不适应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可以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同样,个人若不适应教材,也会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8]然而,在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案上,“以教材为抓手”的实施方式往往局限于教材规定的“统一方案”,具有强烈的划一性与强制性,而缺乏对特定班级学生的适应性。造成的结果是,教材预设的活动方案往往只适合部分学生,而且往往是那些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生则成为陪同或跟随他人从事探究活动的人。事实表明,这种“陪同”或“跟随”的角色分配现象,在“以教材为抓手”组织学生探究学习活动时表现得特别明显与普遍。

其实,上述现象已清楚表明在现有化学教材基础上开发“学案”、并“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在“以学案为抓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探究学案”核心构成的“探究活动方案”,是在把握化学课程标准与化学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具体考虑特定班级学生现实情况与发展要求,而重新设计开发出来的活动方案,适应特定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是其基本特性。我们可从华东师大主办的《化学教学》杂志“聚焦课堂·学案设计”专题栏目发表的“学案设计”案例中看到这种鲜明特性。例如,该杂志2011年第8期上发表的《“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的设计》[9]、第9期上发表的《“溶液的酸碱性”学案设计》[10],都是通过方案本身的“多样性”来确保探究活动方案“适应性”;同年第10期上发表的《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第1学时)学案设计》[11]是通过补充“金属钠的发现”史实资料而增强探究活动方案“适应性”的;同年第11期上发表的《“离子反应知识在水质监控中的一些应用”学案设计》[12]则是通过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日常经验的探究问题来确保探究活动方案“适应性”的。

2.4化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比较

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过程,即学生在探究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案的指导下,展开化学探究活动、形成与发展科学素养的具体过程。而且,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程度、学习方式转变与优化程度、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状况,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成为现实的。因此,化学探究学习的具体过程最终决定了化学探究学习的成效。然而,在“以教材为抓手”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由于探究目标与探究问题不明确,学生缺乏探究动机,加之探究方案缺乏适应性,导致“按方抓药”或“按图索骥”、做完实验了事的现象非常普遍,使化学探究活动沦为机械模仿教材预设步骤、重现教材预设结论的操作流程。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研究问题、研究假设与问题解决过程的深入思考,而且影响了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过程方法的深入理解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效运用。至于讨论交流活动,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流于形式。

相反,在“以学案为抓手”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学生不仅拥有自己的探究目标、明确自己要完成的探究任务,而且可以围绕适应自身实际的活动方案展开自主探究,再加上“提供学习支架,解决学习困难”、“组织合作交流,教师讲解提升”、“组织自我检测,提高元认知水平”、“整合学习成果,优化认知结构”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学习、反思整合学习与教师指导提升学习相结合的学习链条与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确保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学习方式的优化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建构性学习活动,确保化学探究学习的成效。

3“以教材为抓手”还是“以学案为抓手”?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的比较结论

本文对两种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方式所做的比较分析表明,“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成效之所以优于“以教材为抓手”的实施方式,是由于前者无论在探究学习实施的总体思路上、探究活动的具体目标与任务上,还是在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案、具体过程上,皆优于后者。因此,从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上说,“以学案为抓手”实施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能够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优化、并能确保化学探究学习实施成效的具体方式,应该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全面实施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勇.影响我国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根源追溯[J].教育科学,2009,(1):33.

[2]《化学教学》编辑部.中学化学新课程学案专题研讨会回眸[J].化学教学,2011,(12).

[3][9]黄爱民.“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的设计[J].化学教学,2011,(8):36.

[4][5]吴俊明,骆红山.“学案”的意义、基本任务、编制及其他[J].化学教学,2011,(1):6.

[6]威金斯,麦克泰著,么加利译.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67.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育部教基[2003]6号文件.

[8]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4.

[10]周信军,黄爱民,吴俊明.“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学案设计[J].化学教学,201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