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手工作品制作方法十篇美术手工作品制作方法十篇

美术手工作品制作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2:36

美术手工作品制作方法篇1

关键词:小学美术;手工教学;创新能力

abstract:handmadeisanimportantpartoftheelementaryschoolfineartscourses,todevelopthestudents'abilityofvariousotherdisciplinesirreplaceablerole.itisinheritingourtraditionalcultureandthecreationofthemostimportantcarrierofthenewculture,moreandmoregettheattentionoftheparties,atthesametimealsobroughtunprecedentedchallengestothebroadmassesofthefineartsteaching,sodoagoodjobintheelementaryschoolfineartsteachingbecomesurgentbyhand.

Keywords:theelementaryschoolfinearts;manualteaching;theinnovationability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手工制作在美术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手工制作课实现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符合小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些都指出了动手、动脑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手工制作使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美术知识与其他艺术成分,在头脑中进行构图,进而通过动手以美术创作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构图与制作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现在的手工课主要是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塑造和制作不同形态的手工作品,来表现自己的意愿及锻炼手的协调灵巧。在实际授课中,一些教师忽视儿童对手工作品造型的认识和审美感受,所传授的只是某种物品的制作方法,而不是向儿童展示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在制作上不同表现的可能性,这就很容易造成手工课变为“劳作”课。

(二)将绘画技法和想象结合起来

在一个优秀的手工制作中融合了作者独特的绘画技法与大胆的想象,使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与想象得到了巩固与提高。绘画技法和想象二者是完美统一的,片面地强调其中一个,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片面强调想象,学生纵有奇思妙想也无法表现在作品中;片面强调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作品就会出现题材枯燥无味,构图形式教条、死板,失去童真。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集中表现在手工创作中,才能让作品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赋予作品以生命力。手工制作课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的绘画技法,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创设开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手工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它包括折纸、剪纸、布贴、泥塑等,从幼儿园到小学,手工课都在美术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手工制作教学环境。就是说不拘泥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使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长评价时间,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导入课题。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小学生通过想象将所感知的形象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素质及能力。艺术贵在创新,手工课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尽情表现、自由创作。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制作时,我要求学生树立与众不同的观念,制作与众不同的作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四年级《我造的车》一课中,我先找一些造型各异的示范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作品的各种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到:一件作品可以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的作品丰富多彩,表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我还对有特殊构想、制作精致的作品进行点评,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给予表扬,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手工制作的兴趣。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风格,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手工技能

学生动手操作是学习手工制作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自己进行操作时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因此,我尽可能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改变教师讲得多、示范得多的现象,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例如:《布贴画》一课中,我先就如何制作布贴画简单交待一下,便让学生动手制作。由于布料的剪和抽丝较一般贴画费时间,单人制作一堂课下来看不到成效,我便让学生分成几个人一组,定好小组长,小组成员共同商讨、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有的剪、有的拉、有的画、有的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一节课下来,集体制作的成果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从中领悟、摸索,在实践中掌握手工技能,体会成功的。

五、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幻灯、投影仪等各种电教媒体步入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恰当地使用各种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手工制作方法及技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树叶贴画》一课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掌握制作方法,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品、介绍制作方法,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制作技巧,进一步思考改进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美术手工作品制作方法篇2

手工陶艺是指在陶瓷的制作过程中,强调“手工”形式的直接参与,是以手为载体,通过揉捏、成型、刻画、挤压、摔打等制作手段形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传达创作者的艺术情感,渗透了创作者思想的陶瓷艺术。“手工性”是陶瓷创作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在器皿性陶艺、陈设性陶艺、综合性陶艺等当代陶艺中,艺术家通过双手来创作,将精神情感融入作品中并传达给欣赏者,“手工”是传达陶艺家思想的最直接方式之一,可以说是当代陶瓷艺术的灵魂。

现代陶艺形式的表达始于1954年,以彼得?沃克斯为代表的艺术家们,摒弃传统形式的制陶方式,主张粗放、随意、偶发、返璞归真的创作风格。现如今对现代陶艺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笔者看来,现代陶艺是在现代的背景下,受现代艺术思潮和各种前卫观念的影响,创作者以个性化的形式或手法,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陶艺作品。现代陶艺起源于西方,中国由于受社会背景的影响以及传统工艺的根深蒂固,现代陶艺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后受到西方文化的抨击,艺术家转变了固有的观念。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陶艺才逐渐活跃起来,有深厚功底的艺术家不断涌出,90年代后期,中国现代陶艺发展迅猛,陶艺的个展、群展等交流层出不穷,现代陶艺的出现点燃了陶艺爱好者强烈的创作热情。

传统手工陶艺的手工性主要体现在制作过程中对工艺技术的把握,整个成型方法、装饰技法及烧成效果等工艺流程都遵循基本的模式,陶艺多以实用、满足生活需要为前提,再次强调艺术美感。陶瓷的制作力求实用和装饰的完美统一。而现代手工陶艺继承了传统陶艺的发展工艺,在创作形式上又完全摆脱了传统工艺的束缚,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与传统陶艺追求实用与完美恰恰相反。它可以是扭曲的造型,残缺或龟裂的质感表现,充分显现出手工制作痕迹。在现代手工陶艺中,技术和工艺只是创作者的制作手段,以陶瓷为艺术载体来传达创作者思想和情感是其发展目的所在,也体现了泥性的真实、随意、不可复制的特性。

手工陶艺的成型方法主要有捏塑成型、泥条盘筑成型、泥板拼接成型和拉坯成型四种常用手法。手工捏塑法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成型方法,主要是通过手工捏、挤、堆、刻、贴等直接塑型。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用黏土塑造了一些人物和动物形象,如河姆渡文化中的陶兽、人首塑、猪陶,仰韶文化中的红陶人首瓶、鹰尊等。秦汉时期,秦始皇兵马俑是陶塑艺术的重大成就之一。兵马俑在具体制作上采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先分件制作,再套合粘接,并运用塑、捏、堆贴、刻、画等多种技法制作而成,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逼真。另外,秦汉瓦当出现,使手工制陶从生活延伸到建筑的典型代表,是最富有特色的画像空心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此种方法比较灵活多样,要求创作者有一定的塑型功底,当代手工陶艺在塑型中保留手工的痕迹和丰富的泥的质感,具有朴实、自然的特征。如中国著名泥塑大师张振福的捏塑作品“黄土地系列”,他的创作题材来源于河南民间的乡村风情,熟练的捏塑技巧和豪放而简练的形式与人物的性格情绪相融合,表现出乡间人物憨厚、拙朴、幽默等特征。

泥条盘筑手法是将搓好的泥条层层叠加,盘筑成型的方法,传统陶瓷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大型器皿,器型复杂多变,器表趋向规整圆润,追求美观实用。例如,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就是其典型代表。彩陶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盘出造型,并将坯体表面刮平,在用含有铁和锰的矿物颜料,在坯体表面上绘制图案,经烧成后,图案部分变黑,形成黑红相间的陶器,器物实用又美观。当代手工陶艺中,艺术家往往通过保留盘筑过程中特有的纹理变化和自然的手痕效果,来表达创作思想和情感。如我国当代陶艺家代表周国桢动物陶艺系列,就是运用泥条盘筑手法进行塑型创作的,创作中保留泥条纹理变化并与动物的性格、神态、动式完美结合,将动物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泥板拼接成型又叫泥片成型,是将泥料制成泥板,然后根据造型的需要,切割、拼接、黏合成型。此种成型手法在现在陶艺中应用广泛,陶艺家巧妙地运用泥板在抻拉、卷叠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特殊裂痕效果,充分体现了泥性的粗犷、随意的特点。如青年艺术家李黎作品,以泥片成型的方法塑造古代人物,用泥片卷曲的形式处理“吴带”在“风”中飘飞的衣褶,又简练地刻画出面部和手脚,在他手中古代人物被戏拟式地表现出来,并渗透了对社会现实环境的思考。

拉坯成型是通过手的外力和拉坯机的动力结合,采取推、拉、挤等手法塑型。传统拉坯规矩圆润的造型已经满足不了现代陶艺的所追求的艺术效果。艺术家往往通过手的不均匀用力来变换造型,保留手纹痕迹和旋纹肌理效果,形成一种打破常规的效果。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装饰对手工陶艺创作同样重要,恰当的装饰手法能增强作品造型、色彩以及质感的视觉效果,提升艺术感染力。装饰可以再制陶的任何环节。对于“手工”陶艺来说,最常用的装饰手法是坯体装饰和釉料装饰两种。坯体装饰一般是在湿坯表面,通过刻画、镂空、堆塑、压印、摔打,化妆土等手法处理,产生凹凸不平、若隐若现的独特装饰肌理效果。例如,宋代磁州窑瓷枕巧妙地运用化妆土和色彩的反差,形成强烈的黑白相间的反衬效果,并辅以各种剔刻技巧,以增加装饰的美感。

釉料装饰可以在干坯表面,通过喷、吹、刷、浇、蘸、擦、刮等施釉手法的结合,来改变坯体的色彩和质感的视觉效果,经烧制后,形成特有的装饰美感。也可以通过釉绘画,起到装饰的效果。例如,中国陶艺家胡小军的陶瓷绘画作品,颠覆了传统陶瓷绘画表现模式,用具有古意的笔墨画出当今都市男女的情怀,流畅的线条表现人物的体态和心情,人物造型和瓷器造型浑然一体,并布满整个器表,创作出独树一帜的风格。

以上成型与装饰手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创作中采用多种成型工艺和装饰手法的结合,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每一种形式表现都会留下浓浓的手工韵味,这正是现代“手工”陶艺所追求的形式美感。

当代手工陶艺追求“唯物、唯理、唯美”三个风格倾向,“唯物”思想就是艺术家以现代的物质材料为基础进行探索,在创作中尽量显露出物质材料的质感、色彩等质朴的特征,创造出个性化的而且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唯理”的观念是艺术家对现代社会现象或本质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用一种隐喻的形式,渗透在艺术创作中,可以是赞扬或是讽刺的思想理念,作品带有鲜明的哲理性和寓意性。现代陶艺“唯美”的思想理念,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对作品的造型、质感、色彩、装饰的构成美和作品主题的寓意美的探索。以上的艺术家作品实例也充分体现这三种风格倾向。

美术手工作品制作方法篇3

关键词:纺织品手绘图案

手绘就是直接在纺织品面料上绘制出装饰纹样。用手绘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纺织品图案纹样与织造或印染的纹样比较起来,有它自己的特点。而今,手绘织物艺术已在世界上形成了流行的趋势。这是人们爱美心理的一种自然反映。

一、手绘纺织品的发展

手绘是一门古老的染织艺术。在印花工艺发明之前,古代人就采用手绘的方法装点服饰,称之为“画缋”。我国古代的手绘技术源于原始彩陶艺术。商周和汉时都有彩绘的纺织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印花技术的发明,手绘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但手绘的方法并没有失传,它作为一种古老方法被保留了下来,也曾在汉唐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中,随着当时的丝织、染缬的技术向世界各地传播。

我国的纺织品手绘艺术,经过长期的沉寂之后,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又得以发展。在上海,纺织品的手绘首先出现在丝绸品种上,近来又波及到针织、棉纺品类。不但有作为衣料、裙料、头巾的手绘,也有作为室内装饰用料的手绘,如窗帘、台布、床罩、装饰壁挂等,新颖别致。现在,手绘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在俄罗斯,手绘纺织艺术被作为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在纺织品上不仅从事和生活相关的物品的美化装饰,还进行纯艺术的美术创作。在日本,手绘的方法一直被用在和服的花色绘制上,对于纹样、染料、工具、绘制技术等方面不断地发展创造,总结了一整套完整的手绘知识和经验,形成了和服图案上的一种独特绘法,并扩展到其他服饰绘制上去。手绘织物艺术已在世界上形成了流行的趋势,这是人们追求美、热爱美的一种心理自然反映。手绘纺织品以新奇、浪漫、洒脱的风格给人以幻想和追求,不仅促进了设计与制作的完全结合,也促进了设计师与服用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手绘为设计者提供了突出个人风格、展示设计才华的平台。同时,手绘的服装又使那些追逐时代潮流的人在显示自己的独立个性和审美情趣上得到特殊的心理满足。

二、手绘纺织品的特点和运用

(一)机械化生产的织花或印花织物的缺陷

在机械化生产的服装上织花或印花的制作过程中,存在着设计与制作分离的现象。通常花纹纹样是由设计者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生产的可能先画出纸样(或称图案、花稿),然后由生产技术部门经过意匠踏花或雕刻制版后再进行生产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花样设计者只是提供了可供生产的设计稿样,而并不参与实际的制作。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的制约,也往往使设计者的许多奇思妙想得不到充分发挥,限制了花色风格的多样性。

(二)手绘纺织品的工艺

织物手绘工艺的出现,表面上好使纺织品花色的生产回复到原始落后的手工阶段,但它却有着机器大生产不能取代的优点。手绘纺织品图案纹样与织造或印染的纹样比较起来,特点表现在:①手绘简便、易于操作,设计者的意图可以充分发挥。②制作方便。它不需要过大的场地和复杂的设备,只需一些简单的绘制工具、染化料和必要的后整处理,即可进行。③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手绘的方法适用于丝绸、棉布、化纤、毛麻等多种针纺织品。(三)手绘纺织品的特点

1.花色具有针对性。一般说来,纺织品花色的设计生产,应满足于不同民族、地区、阶层,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素养,以及不同环境、不同用途的需求。今天,人们对于“美”的认识逐渐深化,自我装饰也逐渐改变东施效颦的盲目性,在谋求装束与环境相和谐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强调个人的喜好。人们对服饰面料、花色的要求,最好是“天下只此一件,唯我独有”。这使生产厂家认识到:花色派路越多越好,生产批量越少越好;一个花样,动辄上千近万米的生产,将失去针对性,唯有手工绘制的面料能根据人们的爱好、意图或指定要求进行选题造型、布局设色,以满足各自独特的审美需要。

2.花色布局具有随意性:以机器大生产出来的织花、印花纹样,显示出来的花色效果,多数是单位纹样的四方连续。尽管设计者在单位花回里对图案纹样的形、色可以处理得生动活泼,但从面料的整体布局来看,很难从服装装饰的需要作局部花位的增减或色彩变化。也唯有手绘工艺能根据不同人的要求、不同服装的款式做出局部的或整体的花位布置。不求严谨对称,但求潇洒新颖。可在做好的服装上直接绘制,也可绘好面料再行剪裁,尽量使服装的款式和花色达到完美的结合。

3.色彩运用具有无限定性。任何织印效果,都要受到套色的限制。一般印染生产中,考虑到工艺设备和成本效益,总要限定印花的滚筒或花版,即限制色套数量。唯手绘工艺可以根据装饰需要无限定地运用色彩。采用各种手绘方法,能在不同的织物面料上得到多种色彩效果,如混合、渗化、复色、浓淡渐变等,以求变化统一、新奇别致。

4.表现手法具有灵活性。由于受生产工艺的限制,织花、印花图案的设计必须符合制作的特定要求。而手绘工艺则不必考虑线条的长短、块面的大小、泥点的粗细、接版的限制等问题;可绘画,也可喷洒、平涂、渲染,根据设计需要采用多种手法,能达到织印工艺无法达到的绘制效果。

织物手绘的方法也是不拘一格的。从目前使用的染料色彩的形态来区别,大体有三种绘制方法:中国绘画式的手绘法、浆料绘法和染料溶液绘制法。

在手绘艺术中,设计者应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手法,发展、创造新的风格。手绘也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如织绘结合、印绘结合、绣绘结合等,以产生新的手绘效果,增添服饰的魅力。总之,纺织品手绘的发展将为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添加光彩。

参考文献:

[1]汴宗禹.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8.

[2]罗虹.基础图案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6.

美术手工作品制作方法篇4

   手绘就是直接在纺织品面料上绘制出装饰纹样。

   用手绘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纺织品图案纹样与织造或印染的纹样比较起来,有它自己的特点。而今,手绘织物艺术已在世界上形成了流行的趋势。这是人们爱美心理的一种自然反映。

   一、手绘纺织品的发展

   手绘是一门古老的染织艺术。在印花工艺发明之前,古代人就采用手绘的方法装点服饰,称之为“画缋”。我国古代的手绘技术源于原始彩陶艺术。商周和汉时都有彩绘的纺织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印花技术的发明,手绘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但手绘的法并没有失传,它作为一种古老方法被保留了下来,也曾在汉唐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中,随着当时的丝织、染缬的技术向世界各地传播。

   我国的纺织品手绘艺术,经过长期的沉寂之后,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又得以发展。在上海,纺织品的手绘首先出现在丝绸品种上,近来又波及到针织、棉纺品类。不但有作为衣料、裙料、头巾的手绘,也有作为室内装饰用料的手绘,如窗帘、台布、床罩、装饰壁挂等,新颖别致。现在,手绘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在俄罗斯,手绘纺织艺术被作为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在纺织品上不仅从事和生活相关的物品的美化装饰,还进行纯艺术的美术创作。在日本,手绘的方法一直被用在和服的花色绘制上,对于纹样、染料、工具、绘制技术等方面不断地发展创造,总结了一整套完整的手绘知识和经验,形成了和服图案上的一种独特绘法,并扩展到其他服饰绘制上去。手绘织物艺术已在世界上形成了流行的趋势,这是人们追求美、热爱美的一种心理自然反映。手绘纺织品以新奇、浪漫、洒脱的风格给人以幻想和追求,不仅促进了设计与制作的完全结合,也促进了设计师与服用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手绘为设计者提供了突出个人风格、展示设计才华的平台。同时,手绘的服装又使那些追逐时代潮流的人在显示自己的独立个性和审美情趣上得到特殊的心理满足。

   二、手绘纺织品的特点和运用

   (一)机械化生产的织花或印花织物的缺陷

   在机械化生产的服装上织花或印花的制作过程中,存在着设计与制作分离的现象。通常花纹纹样是由设计者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生产的可能先画出纸样(或称图案、花稿),然后由生产技术部门经过意匠踏花或雕刻制版后再进行生产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花样设计者只是提供了可供生产的设计稿样,而并不参与实际的制作。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的制约,也往往使设计者的许多奇思妙想得不到充分发挥,限制了花色风格的多样性。

   (二)手绘纺织品的工艺

   织物手绘工艺的出现,表面上好使纺织品花色的生产回复到原始落后的手工阶段,但它却有着机器大生产不能取代的优点。手绘纺织品图案纹样与织造或印染的纹样比较起来,特点表现在:①手绘简便、易于操作,设计者的意图可以充分发挥。②制作方便。它不需要过大的场地和复杂的设备,只需一些简单的绘制工具、染化料和必要的后整处理,即可进行。③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手绘的方法适用于丝绸、棉布、化纤、毛麻等多种针纺织品。

   (三)手绘纺织品的特点

   1.花色具有针对性。一般说来,纺织品花色的设计生产,应满足于不同民族、地区、阶层,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素养,以及不同环境、不同用途的需求。今天,人们对于“美”的认识逐渐深化,自我装饰也逐渐改变东施效颦的盲目性,在谋求装束与环境相和谐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强调个人的喜好。人们对服饰面料、花色的要求,最好是“天下只此一件,唯我独有”。这使生产厂家认识到:花色派路越多越好,生产批量越少越好;一个花样,动辄上千近万米的生产,将失去针对性,唯有手工绘制的面料能根据人们的爱好、意图或指定要求进行选题造型、布局设色,以满足各自独特的审美需要。

   2.花色布局具有随意性:以机器大生产出来的织花、印花纹样,显示出来的花色效果,多数是单位纹样的四方连续。尽管设计者在单位花回里对图案纹样的形、色可以处理得生动活泼,但从面料的整体布局来看,很难从服装装饰的需要作局部花位的增减或色彩变化。也唯有手绘工艺能根据不同人的要求、不同服装的款式做出局部的或整体的花位布置。不求严谨对称,但求潇洒新颖。可在做好的服装上直接绘制,也可绘好面料再行剪裁,尽量使服装的款式和花色达到完美的结合。

   3.色彩运用具有无限定性。任何织印效果,都要受到套色的限制。一般印染生产中,考虑到工艺设备和成本效益,总要限定印花的滚筒或花版,即限制色套数量。唯手绘工艺可以根据装饰需要无限定地运用色彩。采用各种手绘方法,能在不同的织物面料上得到多种色彩效果,如混合、渗化、复色、浓淡渐变等,以求变化统一、新奇别致。

   4.表现手法具有灵活性。由于受生产工艺的限制,织花、印花图案的设计必须符合制作的特定要求。而手绘工艺则不必考虑线条的长短、块面的大小、泥点的粗细、接版的限制等问题;可绘画,也可喷洒、平涂、渲染,根据设计需要采用多种手法,能达到织印工艺无法达到的绘制效果。

   织物手绘的方法也是不拘一格的。从目前使用的染料色彩的形态来区别,大体有三种绘制方法:中国绘画式的手绘法、浆料绘法和染料溶液绘制法。

   在手绘艺术中,设计者应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手法,发展、创造新的风格。手绘也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如织绘结合、印绘结合、绣绘结合等,以产生新的手绘效果,增添服饰的魅力。总之,纺织品手绘的发展将为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添加光彩。

   参考文献:

   [1]汴宗禹.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8.

   [2]罗虹.基础图案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6.

美术手工作品制作方法篇5

关键词:手工生活陶瓷;创作;自然美

一、引言

随着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陶瓷的种类和形式也不断的丰富多样。工业革命带来了陶瓷产品的高度标准化,但同时忽略了陶瓷自身本体语言的发展,缺乏情感和个性的陶瓷产品无法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而此时,现代手工生活陶瓷的再度兴起,将自然的、不矫揉造作的艺术灵魂融入到作品中,散发出一种人们久违的原始自然气息。中国传统美学历来崇尚自然朴实,浑然天成,重提自然美这一传统美学理论显得非常的重要。力求自然天成,鬼斧神工的境界,是历代陶瓷创作者追求的目标。

二、现代手工生活陶瓷创作过程中自然美的表现

1.陶瓷材料的自然美

现代手工生活陶瓷在材料选用上,很大程度有别于日用陶瓷产品。在陶瓷工厂中的材料选用中,厂方都竭尽全力研发出洁白、细腻的日用陶瓷产品粘土,力求产品给人们带来简单、干净、通透的感觉,往往不会考虑使用一些质地粗劣的材料,这些“缺陷美”往往在现代手工生活陶瓷的创作者手上得到另一种发挥。手工生活陶瓷的制作过程,是泥土显露本质的过程,也是创作者真实流露情感的过程,更是人与自然契合的过程。生活陶瓷主要的材料有色剂、色泥、化妆土、釉以及其它综合化学原料等等。创作者并不看重材料的粗细优劣,而是强调和关注质地和个性的表现。陶土、瓷土、化妆土、色泥等不同材料的配置和使用都会充分表达出制作者的创作意图。烧成后,或粗犷、或温和、或朴实、或华丽,不同材质表现,更能显露出材料本身自然美的艺术语言。(如图1)中高低错落的杯子,轱辘旋转重心的错位造成的扭曲形体,生趣盎然,实有一番拙趣天成的意象。其不施釉留下来的自然旋纹肌理和陶土粗糙的器壁与五色斑斓的釉色形成对比,给人以美的享受,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创作者在材料运用上的功夫。

在材料的选择上,釉越来越受到手工生活陶瓷创作者的重视。它独特自然、富于变化的艺术魅力,为作品增添了无限的表现力,达到逼真传神、本色自然的艺术效果。使观赏者在似与不似之间,感受到鬼斧神工的自然力和生命的奥妙,并引发诸多的审美联想。(如图2)黄幼根的这套餐具制作,创作者采用亚光色釉的处理方式,虽然没有很强的光泽性,但这种对材料表面色彩感知度的把握,却大大的提高了手工生活陶瓷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能力,拓展了手工生活陶瓷艺术语言。

现代手工生活陶瓷创作者拓宽了传统审美的范畴,釉的各种缺陷,如釉泡、缩釉、龟裂、开片等产生的特殊美感同样是自然美的表现。在创作时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用极浓的釉涂抹在坯体上,烧成后便会产生跳釉或块状缩釉,使装饰显得自然、丰富,苍老而古雅。(如图3)日本的生活陶瓷茶碗,毫不犹豫地会被归类为缺陷器物,而创作者则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将缺陷美纳入美的范畴,并刻意追求这种美学效果,极大地推进了现代生活陶瓷审美观念的转型,拓展了现代生活陶瓷的艺术语言。

2.成型制作的自然美

现代手工生活陶瓷创作顾名思义强调“手工”二字,手工成型是使泥料成为器皿至关重要的环节,没有成型便也不会有器物的存在。手工生活陶瓷制作继承并改进了传统生活陶瓷的成型技法。手工生活陶瓷器皿制作,重现手工制瓷活动,肯定了手工痕迹的价值,是人们对自然回归的肯定。制作者常常运用拉坯、泥条盘筑、捏塑、泥片成型、泥块成型,通过手的转动、揉皱、推拉、挤压、刮擦往往会留下浓厚的手工痕迹在器皿上面。纵然手工生活陶瓷,比不上机器化的工业生产产品那样高度规整、精确、标准、严密,但手工生活陶瓷却显现出一种有机性的、非标准性的、生动有趣的、不可复制的差异性特征。(如图4)在成型上,创作者崇尚手工制作,留下丰富的“手语”痕迹,随意扭动的把手,生动各异的刻纹,把陶瓷材料的可塑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淳香的泥语中感受创新意识带来的。

再(如图5)这套刘颖睿的生活陶瓷灯具,不仅在造型上突破传统,在工艺上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我们不仅感叹创作者精彩绝伦的技艺,同时也享受着手工创作者带给我们视觉的冲击,和对手工编织时代回归的感受

3.烧成工艺的自然美

陶瓷被誉为火的艺术,可见烧成工艺所具有

的重要作用。火的魅力在于将釉料化作斑斓的色

彩凝固在器物上,烧成工艺的自然美是通过具体的器物呈现出来的。我们感受到了火的神奇,通过窑火的魔力塑造,有越窑的“千峰翠色”、钧窑的“灿如晚霞”等不同的风格魅力。

在手工生活陶瓷的制作过程中,不仅注重原料的开发和利用、成型方法的改进、装饰方法的创新,也非常重视烧成工艺的研究。窑炉结构的改进、烧成温度的提高,使陶瓷的烧成作品演绎出了丰富的色彩变化。于是手工生活陶瓷是火的艺术,火是手工生活陶瓷的精髓的阶段。火在改变泥的物理性能的同时,它的艺术个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它给陶瓷作品上留下了美丽,丰富的自然痕迹和肌理效果以及粗狂、朴素、原始的本质色彩,这就是火的材质美的自然流露。

从古至今,有柴烧、熏烧、气烧、盐烧等烧成方法,这些都是手工陶瓷制作者所青睐的。烧成的温度不同,氧化还原的气氛不同,甚至同一种釉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发成不同的效果。如柴烧的陶瓷作品,与一般窑的差别在于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产生落灰经高温熔融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的釉不同的是,柴烧具有不可重复的难以预期的效果,散发出一种质朴、古拙的美感。而熏烧在艺术操作上较简单,用谷、糠、枝叶等熏料熏烧成无法精确控制的艺术效果,那种被凝冻的忽而“氧化”,忽而“还原”的火焰作用的痕迹,是自然天成、鬼斧神工的。盐烧则把普通食盐引入陶瓷烧制过程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将食盐投入窑口。食盐中的钠与粘土中的硅在瓷器表面反应,形成桔皮肌理的釉,称为盐釉,表面温泽、含蓄、质朴而又自然的效果。(如图6)创作者充分利用烧成流露的自然美,利用柴烧的烧成方法不仅留下丰富的“手语”痕迹,增加手工生活陶瓷诸多亲切感和广泛性。这种独特艺术语汇对现代手工生活陶瓷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多变形态和丰富肌理,让人无不感觉到一种返璞归真的视觉美,一种温馨而朴实的自然情怀。

三、结论

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为孤独的心灵寻找慰藉是现代人挥之不去的情结,探寻手工生活陶瓷自然美的表现在创作中变得尤为重要。创作者应该从生活陶瓷材料选择、制作以及烧成的各个层面积极的探索自然美的表现,展示手工生活陶瓷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亚林.谈陶艺创作中手工痕迹的价值.装饰.2006.7

美术手工作品制作方法篇6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手工制作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幼教行业具备初步学前教育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而《手工制作》是该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将手工制作创新能力培养与其他课程结合搭建多元化艺术教育平台,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本文就高职学生手工制作能力的培养及课程进行拓展研究。

一、手工制作能力培养及课程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调研,目前的《手工制作》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

从实际教学实施的情况看,学前专业招生的对象,多数性情活泼有较好的艺术感觉与亲和力,但普遍缺乏专业的美术训练,动手能力弱。虽然对美术手工创作课程有浓厚兴趣,但往往心存畏忌,主观上不愿大胆尝试。用于美术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过多,忽略其趣味性和实用性,大多用书本等平面教程以课堂教学形式教授,不能结合手工课特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手工制作流程,以及手工作品的立体现实效果,其趣味性大打折扣。同时由于书本教程没有直观的立体作品形成,手工实用性较难体现,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手工作品的取材、内容、形式,与幼教实际无太多关联,在现实中实用性不强,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方案处于不确定性与摸索阶段。

高职学前专业虽然有书面教材,也有授课计划,但对授课内容、形式、效果、评价标准等尚无明确方案。手工制作材料选取、设计、难易程度、能力培养导向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艺术素养、手工技能优劣等因素的影响。显然,手工教师在教学方案的制订上有很大教学空间,当然也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而在客观上学前专业学生的培养大纲对此又无精细化的教考评体系,增强了教学方案的不确定性,时时处在变化与摸索阶段。手工制作课程导向性、开拓性不强。缺少系统化、规范化的培养方案,使得学生觉得手工仅仅是雕虫小技,可有可无,学校决策层也会认为手工技能还不能上升到课程体系的高度建设,更忽视手工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建设,进而影响课程的不确定性和教学质量。

3.手工教学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与幼教实践脱节。

很多教师认为幼教学生的手工主要是技能训练,学生只要会做就行,还有的老师认为只要训练学生临摹的能力就行,不需要太多的创作能力,在教学内容上程度过浅、范围过杂、重复性大,内容零散不系统,手工实践硬件资源匮乏,实践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幼儿作品里的每一块材料、形状、色彩都充满幼儿独特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孩子如果不能亲自感受创造美的乐趣,就可能丧失创作的积极性。而目前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生硬枯燥的书本作品,以本为本的教授方法,脱离幼教环境氛围的教学方向,缺少有针对性的手工实践环节的培养,势必影响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的幼教技能的综合提升。

二、构建手工专业能力培养及实践课程体系的路径建议

手工制作要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基本造型规律与方法,提高平面造型的能力与手、眼、脑协调活动的能力,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技能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1.提升手工制作的教学目标定位。

幼儿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用双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有一定空间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教学目标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单项手工的技能,而应提升到凭借手工技巧掌握在现实环境中运用各种材料加工转化成手工艺品的综合能力培养上,使其有能力应对幼儿提出的各种手工制作要求,授之“鱼”更应授之以“渔”,使学生触类旁通。要通过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提升幼教学生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通过手工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幼教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和教学技法,更要涵养学生美学素养和尚善思想情感。

2.课程设置提高实用性,适应幼教实践。

手工制作课程是眼、脑、手协调合作的艺术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实用美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融美术欣赏、创新意识、绘画技能、手工制作技能于一体的课程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幼教需要选择幼师手工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开设诸如剪纸、染纸、折纸、纸立体造型、粘贴画、泥工、编织、废品利用、墙饰设计、自然角综合设计、游戏区综合设计、校园综合设计等特色课程。除了传统工艺制作外,还可增设对学前教育专业更具有针对性的幼儿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布置等专业课程。所以对幼师生在教学中常用的手工内容,在课时安排上做到有的放矢,对常用手工项目讲多讲细,让学生反复练习,以提高学生对手工制作课程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对材质的认识、利用及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要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才能积极主动。要将学习兴趣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手工教学看似是一门传授基本技能的课程,实际上它是一门领航思维、享受结果、愉悦心情的课程。可以在授课方式上,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教学示范演示、教学辅导相结合,通过制作、观摩、实践、欣赏、集体创作等教学环节,渐进展开教学活动,力求教学形式新颖有趣。可以创设情境,选取手工教学范品,如民间玩具、装饰材料、娱乐用品、游戏用品等,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精神状态。可以运用示范演示法、自主探究法、集体创作法、主题创作法、实验创作法、转换创作法、案例教学法、实践创作法等有效措施,着重教法的创新与手工作品的创新,培养学生扎实的创作能力、灵活的信息捕捉能力、敏捷的思维转换能力及生动活泼的教学能力等理念。

4.注重培养方式的创新。

依托《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等能力。要在实践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在制作手工作品中抒情达意,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引导幼教学生通过欣赏途径学习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训练手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针对学生个人的生活成长背景、知识积累程度、智能情商的不同组合而区别培养,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手工活动,遵循审美规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多给学生感悟手工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涵养人文精神。

5.手工课与学前教育其他课程有机结合。

要把幼教活动中玩具、教具、幼儿园布置等手工的制作方法、使用方法、教学方法、创新方法,用系统的、成型的、针对性强的课程模式指导教学。通过与音乐课、语言教学、数学认知、游戏活动等课程相结合,合理配置基础造型能力训练、色彩训练、中国画线描与水墨实践、装饰画与图案设计、手工制作、幼儿园环境布置、书写能力训练等科目,使各类课程科学整合为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系统,定期举办手工作品展,让手工制作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手工技能和应用审美能力。还可借鉴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美学课程,充分挖掘并汲取各类课程在开拓思维、促进手脑协调、涵养艺术情操方面的有益成分,不断融入手工课的教学实践中。

高职手工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探索研究课程教学方法,在手工创作中引导学生乐学、爱学、会学,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制作课程成为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真正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段浩然.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J].辽宁师专学报,2011(5):104-105.

[2]黄丽.如何提高中职幼师专业手工课的教学质量[J].美术教育研究,2011(10):139-140.

美术手工作品制作方法篇7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制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并产生愉快的内心体验。初中学生的年龄段正处在好奇时期,直观、简洁的形状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尽量用有特点、结构简洁的美术作品展现给学生,并且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大家看看,这些东西是多么得可爱,并且是多么容易地做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当场做示范,应用剪、拼、撕、贴、刻、捏、拆等各种制作方式,让学生感受老师制作的方法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制作欲望。例如:在学习《打开的喜悦》一课时,就用一张纸与一把剪刀,把平面的纸瞬间就变成了立体的纸。他们看了这样的制作,就联想到了怎样制作立体的心、立体的星星等。学生在动手与动脑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学生在制作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了制作兴趣,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变成独立制作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创作力

学习美术这门学科,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力与想象力。想象力是美术创作与创新的源泉。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形式下,越来越多的想象力被扼杀在摇篮中。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努力地培养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课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机会去充分地展示自己。在指导学生进行制作时,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动手制作能力,敢于制作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例如:在教学《体积中的生命》时,先展示一些风格独特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观察、发现作品中的各种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同是一个主题的作品,却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制作。这样,学生就会制作出丰富多彩的手工制品,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于此同时,还对那些造型独特、制作精致的作品进行点评,对创作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实践证明,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作力,让更具鲜明特色的作品涌现出来,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三、珍视个性特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手工制作教学要特别注重教学的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制作的过程。这个过程要靠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来完成。”手工制作课不是单纯地追求进行技能的训练。在课前通常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初步建立自己的观察基础,课中就让学生提出更多的质疑,课后鼓励学生进行努力地超越。通过这样的实践后,发现前后的创作截然不同。学生的思维敏捷,笔下的形象就像指间弹出的旋律一样,轻松活泼,无不充满生活的情趣。教师不能拘泥于常规的形式,让全班同学的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前苏联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出去,就要在心中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正在发育阶段的初中生,他们的内心世界中也有丰富的情感。学生通过对收集到的易拉罐、饮料瓶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出小装饰品与实用工艺品,来装饰自己的生活空间,也可以馈赠他人。这样,学生们通过所学的美术知识,制作学习或生活用品,体现了个性与创意。

四、统一设计步骤,适当地进行调整

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我们一般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选材、构思、制作、完工。选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材料的美,如光洁的金属、贝壳的五彩、光滑的雨花石等,还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可利用的废旧材料,能从司空见惯的材料中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构思,对收集到的材料先作一番分析,了解它们的特点与性能,观察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然后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看看它的外形像什么?它可以制作哪些东西?它能用剪刀剪吗?能贴起来吗?它与什么颜色搭配比较好看?这样,学生的想象就不会很离奇。动手,由于各种材料的质地不同,采取的制作手法也不同。一般的制作方法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细致。艺术素质就在于动手制作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就要灵活地改变原有的制作步骤,随着新思路的出现而重新计划。

美术手工作品制作方法篇8

关键词:陶瓷;灯具;手工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39-01

工业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更快速的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单一冰冷的产品却引发了一个现实问题,太过于追求工业化而忽略了审美需求及情感传达。人们开始意识到手工制品的重要,陶瓷这一具有十分强烈手工性的工艺品自然而然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同时近年来具有手工价值的陶瓷灯具在市场上渐渐引人注目。手工陶瓷灯具在如今的灯具市场上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手工性和陶瓷的自然性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人与情感的统一,审美与实用并存。同时,手工的随意和严谨也缔造出了陶瓷灯具的令一番特色,手工陶瓷灯具始终蕴藏着无限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手工制品是人们对更加真实更自然的美好事物的追求,手工制者强调自我风格,注重自然生动的艺术效果,使手工制品营造出浑然天成的色彩,彰显独特的个性和追求。手工和设计的融合,使作品更具创新性与内涵性,同样,陶瓷灯具的艺术性通过手工制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手工制作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的。下面就陶瓷灯具的成型方式进行列举并阐述其各自的艺术魅力,以便突出手工的自然之美。

一、泥片拼接

陶瓷最传统的成型方式是泥条盘筑和轮制,在制作有棱角的器形时要进行泥片拼接,这样更易控制器形的形态和走势,泥片拼接出的器形规整、稳重、菱角分明,凸现庄严之感。

泥片拼接出的陶瓷灯具在无意间增添了一种随意之美,泥片的自然拼接加之火的煅烧,一件陶瓷灯具就浑然天成了。泥片成型的工艺体现出了陶瓷“自然”的天性,同时也使陶瓷灯具的造型更加真实生动。陶瓷灯具在泥片成型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手工制作的魅力,泥片拼接所带来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千变万化,每一个拼接的瞬间都可能缔造出无限个创作的灵感,就是这种未知的惊喜使得陶瓷灯具充满了神秘感,从而也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二、手工拉坯

手工拉坯是制作陶瓷最常见的成型方式,不仅成型速度快,更有巧夺天工的线条美,手工拉坯时,泥土的生命力透过手工的力量被无限放大,从此泥土便有了语言和情感,它便成为可以与我们交流的艺术品,与我们达到心灵的契合,一件手工的作品便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手工拉坯出的陶瓷灯具是自然和手工制作的完美结合,它所流露出的自然之感使陶瓷灯具更易体现艺术品的吸引力,手工拉坯的成型方法为陶瓷灯具平添了许多艺术气息。

三、模具成型

模具成型也是陶瓷灯具制作的常见方法之一,模具成型适用于制作多个同一造型的作品。模具成型的制作方法方便快捷,易于统一整个作品的风格。它的缺点就在于缺少了手工制作的多样性,模具成型的作品不及泥片拼接和手工拉坯随意自然,它具有更多的局限性,易造成作品的呆板乏味,从而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审美理念更趋于个性化,同时,也更加注重产品所带给人的感受,产品的独特性逐渐成为设计的亮点,手工艺较之机械化,无疑更能体现个性和创新,自然而然,手工陶瓷灯具在灯具市场便有着独特的优势。手工陶瓷灯具所体现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独特的外形,更加重要的是它能表达出自然之感,蕴含着强烈的感彩,这种追求个性的消费理念将成为新的消费热潮。

手工制作工艺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门类,手工陶瓷灯具的发展是传统文化的再创造。陶瓷是中国的代名词,经过几千年窑火的历练,制陶人用娴熟的技艺创造出了精湛的陶瓷作品。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时刻都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发展。现代陶瓷手工灯具的制作必然要扎根于传统文化,以对历史的创新为出发点,进行再创造,使之融入当代文化,使手工更具时代特征与当代文化魅力。

美术手工作品制作方法篇9

关键词:三维数字化技术;传统工艺;美术设计

引言:

作为数字时代特有的技术类型,三维数字化技术能够借助先进的设备软件,利用模拟操作功能创造出直观的产品模型,这对企业产品的艺术设计无疑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而言,三维数字化技术是实现设计创新的基础,本文阐述了三维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设计中的优势,并讨论了三维数字化技术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陶瓷等工艺美术产品的设计实践分析三维数字化技术应用.

1三维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设计中的意义

传统工艺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很多人已经不再对传统工艺美术产品感兴趣,这就导致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设计行业出现人才断层现象.而将三维数字化技术引入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设计后,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吸引学子目光,激发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热爱,可以说三维数字化技术是促进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沟通桥梁.此外,三维数字化技术能够弥补传统工艺美术设计手法的不足,科学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繁荣与发展.

2三维数字化技术的设计方法分析

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需要利用设计软件,对设计对象进行建模和调整,通常这些步骤都会分为四个阶段,下面具体进行分析.

2.1前期准备阶段

在前期准备阶段过程中,需要将传统工艺产品设计需要用到的资料和素材准备好,确定基本的设计思路,例如,对于一项工艺产品而言,它的产品图色、装饰图案、产品材料都是需要提前确定的[1].尤其是工艺产品的美术造型需要利用标准色卡进行颜色比对设计人员可综合搜集到的资料,对工艺产品进行大概的方案策划,绘制初步的产品三视图.准备阶段的产品设计图各个数据的精准性可能会存在误差,但是在这一期间不不会差生过多的影响,事实上这一阶段设计出的模型只是为后期阶段深入研发做准备.

2.2设计制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设计人员需要详细的了解产品设计要求,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进行各项数据的细分,并且制作精确的设计方案.我国传统工艺产品类型多种多样,所涉及到的设计内容也样式繁多,因而在设计制作阶段需要设计师选用最佳的设计方案进行工作,例如,选用相应的设计软件,在制作传统工艺产品模型期间,需要设计人员掌握不同产品的特点,对于产品的应用材料、模型结构,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2.3方案优化阶段

方案优化阶段属于对设计制作出的产品模型进行设计评价,从已经制作出的产品模型中分析产品的各项数据和表现,寻找在模型中存在的瑕疵,并且根据可优化方向做进一步的设计修改.

2.4深入设计阶段

深入设计阶段基本上就是传统工艺产品模型定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需要设计人员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并且校对好三维模型的各项数据.得出最终的设计结果后,利用模型数据计算制造成品所需的产品材料数量,以及制作成品的各项收缩比值,这样可以促使生产产品过程中的成功率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三维数字化技术在设计中可以忽视一些实践工艺设计中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在设计方案敲定后还要考虑实际加工艺术产品时的限制,结合当前的实际生产水平适当更改设计方案.

3三维数字化技术融入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的分析

传统的产品模型设计大多是通过手工组成,或者是利用图纸绘制出模型,或者是利用轻便材料制作实物模型,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弊端.相比这两种传统的模型方法,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制作模拟模型,既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又可以轻松得到模型的数据,继而换算与实际产品的数据比值[2].当前,我国陶瓷、琉璃灯利用传统材料进行设计的工艺美术产品,已经引入了三维数字化技术的设计方法,完善了传统美术工艺产品的设计,提高了陶瓷产品与琉璃产品的造型水平,其已经成为现代化装饰艺术发展的手段.

3.1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设计陶瓷产品

陶瓷产品的造型与设计注重产品曲面的弧度,因此在设计之中需要有严格的曲线率控制,传统的陶瓷产品,例如茶壶(图2)、茶杯等艺术工艺品在设计创造中多依赖手工艺人的技术和经验,通过肉眼观察来塑造陶瓷工艺品的曲面曲线,尽管茶壶等工艺产品的曲面设计难度不大,但是为了展现出陶瓷茶壶工艺品的艺术性就必须创造出具有最优化曲面和舒适度的艺术工艺品.利用三位数字化技术对陶瓷茶壶工艺品进行设计,能够有效的减少茶壶曲面率差错,在计算曲面率数据中得到更准确数值,这比单纯依靠肉眼进行判断要准确很多.要想实现茶壶曲面精准设计,可以选择具有曲面计算功能的绘制工具,在实践中设计人员常用Rhino软件来进行茶壶的造型设计工作.借助Rhino软件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框架设计,绘制出简单的茶壶模型,然后利用软件功能进行造型的分析和评价,再进一步优化茶壶造型设计.茶壶分为两个部分,即由壶盖、壶身组成,壶身上又从左到右依次分为壶嘴、壶肚、壶把,所以总体来看茶壶在设计时要着重从四个节点入手.在使用Rhino软件时,应当先从整体着眼,把握这四个部件的具体规格,在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每两个相连部件之间的数据,利用曲线工具、圆弧工具琢磨连接处,保证茶壶的四个部分能够组成协调的一体模型.

3.2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设计琉璃产品

在三维数字化技术中,3D打印技术成为各方设计人员重点关注的内容,国际上已经有人开始利用这种3D打印技术制成工艺产品.3D打印技术将三维数字化设计功能和工艺制造功能结合,能够在设计图纸定型后直接“打印”出立体产品.尽管3D打印技术刚刚兴起,但是已经引发了几轮热潮,目前在服饰行业、首饰行业、工艺产品行业中已经有设计人员利用这种技术制作出成品,当然由于3D打印技术还只是出于初级阶段,对于一些产品并不能直接利用相应的材料进行“打印”,只能以替代性材料来提前“打印”产品[3].对于琉璃艺术产品而言,当前的3D技术已经可以实现脱蜡铸造玻璃,因而在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设计琉璃工艺产品时,能够借助3D打印技术完成琉璃工艺产品.传统的脱蜡铸造玻璃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环节,而使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玻璃的设计与“打印”,可以节省许多步骤,

3.3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设计湘绣产品

我国刺绣艺术产品可以说是传统艺术产品的突出代表,刺绣的种类有许多,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湘绣艺术.传统湘绣需要绣工手工制作,手工湘绣在制作前也会绘制出效果图,但是由于手工绘制图与实际的刺绣图案存在较大不同,实际上也会影响湘绣的设计和制作效果.对此,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采用具有多项功能的设计软件,可以在屏幕上设计出湘绣艺术产品模型,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创造的湘绣模型与人们最终制作出的艺术成品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若要提前观察湘绣艺术产品的制作效果就可以通过设计模型进行预览.并且在预览中对模型进行纠错和改进,当湘绣产品的规格尺寸出现问题时,可以直接利用修改软件进行改正[4].例如,在设计湘绣作品《牡丹》时,共需要绘制4朵牡丹花,每朵牡丹花的标准色都有细微差别,利用三维数字化软件Rhino先将牡丹花的造型设计出来,然后利用分类功能绘制牡丹花的用色图表.牡丹花花色偏艳丽,多为粉红色,所以选取的主色调为粉色,在设计期间可以在模型上标明每朵花的主色型号,这样可以避免在成品制作过程中出现混淆.一幅湘绣绣稿,除了图案设计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绣线颜色和绣线类型,湘绣绣线有许多不同分类,如果在设计之中没有精准把握好绣线的分类,容易在绣制过程中引发失误.所以现代湘绣艺术产品在设计上会借助三维数字化技术提前做好效果图,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数据,可以提高湘绣工艺产品的制作水平.结论:综上,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应当加快引入三维数字化技术,促进传统工艺设计手段与现代化的设计技术相结合.相信未来三维数字化技术会更加成熟,3D打印技术也可以在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大放异彩,提高产品的制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原,丁剑.三维数字化传统工艺产品美术设计技术研究———评《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J].宏观经济管理,2017(01):97-98.

〔2〕董春波.三维数字化造型在雕塑艺术中的运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

〔3〕侯可新.论三位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优势———以湖南传统工艺美术为例[J].艺术科技,2014(11):36-39.

美术手工作品制作方法篇10

关键词:陶艺手拉坯蛋糕;制作技术

制陶技术是人类利用天然泥巴创造出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制品的一门技术。中国是世界上制陶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五千年前,石湾先人就开始了烧陶,唐宋的古窑开辟了“石湾瓦甲天下”的辉煌历史。明清时期,由于品案习惯的改变,大兴散茶,饮茶人由原来重汤色转向注重“茶味”、讲究“茶趣”,使陶制品更具艺术性,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陶艺技术得以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陶艺作为一种艺术门类运用到装饰领域;21世纪以后,利用陶艺技术作为一种装饰手段在烘焙领域也得到了发展,人们将制陶工艺运用到艺术蛋糕制作上的技术,称为陶艺手拉坯蛋糕制作技术。

陶艺手拉坯蛋糕制作技术与现代制陶工艺非常类似,由于所用原料不同以及考虑到蛋糕的食用性,制作者必须发挥精湛的技术,把个性化的作品用现代陶艺的手法进行大胆的表现。在制作中,制作者将现代陶艺中的材料——泥巴,用鲜奶油进行表现,借助转盘的旋转之力,以及一些专业工具的使用将蛋糕表现出陶艺的特色。它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抹、刮、压、切、粘、掏、吹、烫、拍打、覆盖等手法,在陶艺蛋糕的着色上采用纯天然果膏及喷粉,再加以水果的装饰使蛋糕散发诱人气息。那么,如何做到制陶工艺与蛋糕装饰的完美结合,才能使陶艺手拉坯蛋糕更具艺术性和欣赏性,从而提升陶艺手拉坯蛋糕的价值呢?

制陶的第一步是拉坯(整形)。拉坯——是把坯泥置于转盘上,借助转盘旋转之力,用双手把泥巴拉成所需形状,再用小刮刀或刮片将泥巴刮光滑,且转盘转得越快制作出的泥巴越光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盘、碗、茶壶等圆器都是用拉坯手法制作成型的。而我们所制作的陶艺手拉坯蛋糕也属圆形,要想使蛋糕坯上的奶油光滑细腻,也要用到陶器拉坯的手法。在实际操作中,操作者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陶艺拉坯工艺所用的原料是泥土,本身有粘性,而制作陶艺手拉坯蛋糕所用的拉坯原料系蛋糕坯和鲜奶油,这两种原料都没有粘性的,因此在陶艺手拉坯蛋糕制作过程中更要注意控制好转盘速度和手部力度的和谐统一,才能抹出光滑细腻的效果。

制陶第二步是造型。就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加以刻画出各种形状,在制陶工艺中即将整型的陶器用刮片在表面进行拍打,制作出均匀的纹络,让圆形的陶器看起来更精致,此类方法有陶空、挖洞、挑面、压面等许多手法的变化。把这些制作手法运用到蛋糕制作中时,我们发现制陶工艺在这里又得到了延伸,由于鲜奶油与粘土存在着质的差异,因而粘土所做不到的工艺,鲜奶油却能做到,如在面上烫出各种花纹(当然需要有一定的模具)、用剪刀剪出各种花纹、用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刮片,刮出数百种图案的变化。

制陶第三步叫赋釉。陶艺的艺术造型重视点、线、面的关系。体积和线条,不但是组成陶艺品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决定陶制品质的重要成分,这一论点运用到拉坯蛋糕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确定造型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的赋釉,在拉坯蛋糕中叫配色,为了与陶的质感更相似,制作者尽量采用与瓷器质感相似的透明果膏作为上色材料,而想要表现彩陶的效果我们则采用喷粉或巧克力粉来增添陶的质感。蛋糕着色的方法与制陶施釉的方法是差不多的,分为淋果膏、喷色、裱色等。

制陶第四步即锻烧。是将陶器进行定型后进行最后装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程序。若烧得不到位会直接影响产品的美观及品质,陶艺的艺术效果正是由这一工序来决定的。而这一步在制作拉坯蛋糕时称为表面装饰(即主题装饰),一般都以新鲜水果、巧克力配件、巧克力卡通图案和花卉等作为装饰物进行装饰。

现代陶艺脱胎于古老的中国陶瓷艺术,同时广泛地运用了现代艺术的创作观念及创作手段,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意念,从而产生了完美、纯粹表现自我个性风格的作品。而蛋糕装饰技术是西式点心制作的一个领域,它体现了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就是说,对于陶艺手拉坯蛋糕的创作者、欣赏者而言,在西式蛋糕的制作过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陶艺技术,使以具有实用功能为前提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蛋糕制作领域中国传统的陶艺技术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