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十篇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十篇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2:25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篇1

1安全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广大劳动者和设备的安全,防止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危害,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损失,保证生产和建设的正常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即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而这三者中,安全管理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

(1)搞好安全管理是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任何事故的发生不外乎四个方面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安全管理的缺陷。

而人、物和环境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常常是安全管理出现失误或存在缺陷。因此,可以说安全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生产中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也表明,80%以上的伤亡事故与安全管理缺陷密切相关。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必须从加强安全管理做起,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搞好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方针,是多年来实现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针,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和自觉性,千方百计实施各方面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对策;另一方面需要广大职工提高安全意识,自觉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不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所有这些都有赖于良好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合理设立目标,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科学地规划、计划和决策,加强监督监察、考核激励和安全宣传教育,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才能够调动起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才能使安全生产方针得以真正贯彻执行。

(3)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要靠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安全技术指各专业有关安全的专门技术。如防电、防水、防火、防爆等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指对尘毒、噪声、辐射等各方面物理及化学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治理。毫无疑问,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对于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安全生产具有巨大作用。然而这些纵向单独分科的硬技术,基本上是以物为主的,是不可能自动实现的,需要人们计划、组织、督促、检查,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活动,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再者,单独某一方面的安全技术,其安全保障作用是有限的。随着煤炭生产向集约化、集中化发展,煤矿机械装备向高效、安全、大功率、高强度、高速度和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要求综合应用各方面的安全技术,才能求得整体的安全。硬技术的发挥,有赖于软科学的保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全领域当然也不能例外。

(4)搞好安全管理,有助于改进企业管理,全面推进企业各方面工作的进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为了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必须从人、物、环境以及它们的合理匹配这几方面采取对策。包括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业环境的整治和改善,设备与设施的检查、维修、改造和更新,劳动组织的科学化以及作业方法的改善等。为了实现这些方面的对策,势必加强对生产、技术、设备、人事等的管理,进而对企业各方面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反过来又为改进安全管理创造了条件,促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实践表明,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好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得好,安全工作也必然受到重视,安全管理也比较好;反之,安全管理混乱,事故不断,职工无法安心工作,领导人也经常要分散精力去处理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建立正常、稳定的工作秩序,企业管理就较差。

安全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改善,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必然会大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反之,如果事故频繁,不但会影响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还要造成设备财产的损坏,无谓地消耗许多人力、财力、物力,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事故严重时,厂矿设备毁于一旦,生产都不能进行,还谈什么经济效益!

2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安全管理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基础薄弱,体制不顺,行业管理力度不够,还存有腐败现象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办事,才能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人、财、物、信息、时间、机构、制度等,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研究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处理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实现管理的目标。安全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要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

3.1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确定目标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特定的系统,可包含若干子系统,同时又可看成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现代管理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为了达到管理优化的目的,必须从整体出发,对企业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企业大系统的总目标,协调各子系统的目标,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进行控制和管理。

在应用安全管理系统原理时,要把涉及安全生产的各个要素看做一个系统,并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重安全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和层次性,要系统、全面地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价,制定综合性的安全措施,以实现系统安全为最终目的。

3.2人本原理

管理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这就是人本原理。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靠人来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既管理他人,又被人管理,上下衔接形成一条以人为主体的管理链。因此,一切管理活动均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使全体人员能够明确整体目标、各自的职责、工作的意义和相互的关系,从而在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安全管理工作中遵循人本原理更为重要,因为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证人的安全。要以人为中心,在为人创造优良、安全的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的同时,充分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防止见物不见人、见利不见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另外,有效的安全管理也必须是人人管理、自我管理。

3.3能级原理

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各种管理的功能是不同的,根据管理功能的不同把管理系统分成级别,把相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者分配到各级别中去,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这就是能级原理。

管理能级的层次可分为:经营层,确定系统的大政方针;管理层,运用各种管理技术来实现经营方针;执行层,贯彻执行管理指令,直接调配人、财、物等管理要素;操作层,从事操作和完成各项具体任务。这四个层次不仅使命不同,而且标志着四大能级的差异,不可混淆。不同的管理层次应有不同的责、权、利,各级管理者应该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获其荣、惩其误。各级能级必须动态地对应,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3.4整分合原理

企业是一个高效率的有序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组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

在这个原理中,整体是前提,不了解整体及其运动规律,分工必然是盲目的;分工是关键,没有分工,整体只是一团没有秩序的混沌物,系统不可能有高效率;只有分工而没有协作,又必导致各行其是,工作上相互脱节,不能保证各个局部协调配合、综合平衡的发展。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只有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综合组织,才能保证最佳整体效应的圆满实现。

3.5反馈原理

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有灵敏、正确、有力的反馈,这就是反馈原理。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系统的管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有灵敏、准确和有力的反馈。

反馈控制对安全管理有特别的意义。一个运转中的系统,当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干扰时可能偏离安全目标,甚至导致事故或损失。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必须及时捕捉、反馈不安全信息,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以实现安全生产。实际上,安全检查、隐患监控、考核评价等都是反馈原理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重要的是,要建立有效的反馈系统,使反馈控制更加灵敏、准确和有力。

3.6封闭原理

任何系统的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这就是封闭原理。封闭就是把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加以分割,使各部分、各环节相对独立,各行其责,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同时他们又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并且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封闭的管理链。

坚持封闭原理,对于管理机构,不仅要有指挥中心与执行机构,还应有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这些机构应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权责明确,形成一个闭环回路。对于管理法规,不仅要建立尽可能全面的执行法则,还应该建立监督法则和反馈法则,这样才能发挥法规的管理威力。对于安全管理来说,执行、监督、反馈、奖惩必须配套实施,缺一不可。对于企业人员来说,必须有职、有责、有权、有奖、有惩,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每个人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3.7弹性原理

管理是在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千变万化的形势下进行的,管理工作中的方法、手段、措施等必须保持充分的伸缩性,以保证管理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这就是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对于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安全管理面临的是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事故致因是很难完全预测和掌握的,因此安全管理必须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弹性。一方面要不断推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尽可能做到对危险源的预先识别、消除或控制;另一方面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事故防止对策,从人、物、环境等方面层层设防。安全管理还应注意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尽可能取得理解和支持,这样遇到意外情况时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配合和帮助。

3.8动力原理

管理必须有强大的推动力,只有正确地运用动力,才能使管理工作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这就是动力原理。管理动力有如下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动力。这是根本动力,不仅仅是物质刺激,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现代管理的最终目标。

(2)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既包括信仰和精神激励,也包括日常的思想工作。精神动力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而且本身就有巨大的威力。在特定情况下,它可以成为决定性动力。

(3)信息动力。知识、资料、消息、新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动力,甚至爱好、志趣、好奇心等也是一种信息动力。

管理的三种动力要综合、灵活地运用,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要掌握好各种动力的比重、刺激量和刺激频度,并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关系。

4安全管理的原则

根据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一贯方针,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原则。

安全第一是指在看待和处理安全同生产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上,要突出安全,要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同安全发生矛盾时,安全是主要的、第一位的,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做到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产,安全措施不落实不生产。预防为主是指在事故预防与事故处理关系上,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所涉及的一切方面、一切工作环节和不安全因素,依靠管理、装备和培训等有效的防范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4.2安全生产人人管理、自我管理的原则

企业生产依靠全体职工,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依靠全体职工的自我管理,充分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促使其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自觉执行安全制度和劳动纪律,遵守工艺规范和操作规程,自我发现、防范、控制不安全因素。

各部门要结合自己的业务,对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责,使安全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实行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安全管理,防止和控制各类事故,实现安全。

4.3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是我国安全生产最基本的准则之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企业法人和各级行政正职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全责。其他管理人员都必须在承担生产责任的同时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为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同时管理安全,以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保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真正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4.4“三同时”原则

“三同时”原则指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这是党和政府多年来一直倡导的安全生产原则。

坚持“三同时”原则,可以促使企业按照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投资安全设施,避免因投资不足而随意砍掉安全设施,保证安全设施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为安全生产创造物质基础。

执行“三同时”原则必须做到下列几方面:有关部门在组织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时,必须同时对生产安全条件进行论证,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能立项;设计单位在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时,应同时编制安全设施的设计,不得随意降低安全设施的标准;建设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计划和财务计划时,应将安全设施所需投资一并纳入计划,同时编报;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篇2

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保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以及财产安全,促进生产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

安全生产管理有宏观和微观安全生产管理的两种理解。宏观生产安全生产管理是大安全概念,即能体现安全管理的一切管理措施和活动都属于安全生产管理的范畴。

微观安全生产管理是小安全的概念,主要指从事经济和生产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事业单位所进行的具体安全管理活动。

安全生产管理作为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是管理范畴的一个分支,也遵循管理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弹性原理、人本原理、能级原理、动力原理、激励原理等。系统原理和人本原理是属一级原理,其他原理均分别属于它们的二级原理。

1、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部分组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阶层性、综合性、环境适应性。

2、整分合原理

整分合原理是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是整分合原理的主要含义。

3、反馈原理

反馈原理是控制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反馈是把控制系统输出信号反送回来,对输入与输出信号进行比较,比较差值作为系统输入信号,再作用系统,对系统起到控制的作用。在现化管理中,灵敏、正确、有力的反馈对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管理工作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也就是决策、执行、反馈、再决策、再执行、再反馈的过程。

4、封闭原理

封闭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一个有效的现代管理系统,必须是一个封闭系统,而且为使系统运转状态优良,可以采用多级闭环反馈系统。

5、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是在系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千变万化和形势下进行的,管理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才能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管理工作更需要不断改革,以利于驾驭新形势,解决新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6、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是管理以人为本体,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同时又是管理的客体,其核心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隶属于人本原理的二级原理有:能级原理、动力原理和激励原理。

7、能级原理

能级原理是管理系统必须是由若干分别具有不同能级的不同层次有规律地组合而成。在实际管理中如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就体现能级原理。人所常说的人尽其才,各尽所能,责权利的统一等也都利用了能级原理。

8、动力原理

动力原理是指管理要有强大的动力,要正确地运用动力,使管理运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

9、激励原理

激励原理就是用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上9种管理方面的原理,在现化经济活动中经常要使用。无论管理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利用这些管理原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优秀的管理者都遵循了这些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都不断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同样要在这些原理基础上来实现,如目标管理,事故管理、隐患管理,安全宣传教育管理等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被打破,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建立过程中,安全生产工作同样也面临着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模式,这就需要安全管理人员利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

第二节安全生产定义和范畴

自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提出的劳动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生产”方针以来,“安全生产”一词一直长期被人们使用。那么,什么是安全生产呢?

在《辞海》中将安全生产定义为:安全生产是指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定义为:安全生产旨在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的一项方针,也是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安全科学技术词典》中定义为:安全生产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但其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即突出了安全生产的本质是要在生产过程中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确保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因此,安全生产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安全生产的范畴,有人认为安全生产的范畴应该界定在企业,也有人认为除刑事案件(或公共安全)以外的安全问题均应划归安全生产范畴。从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来看,安全生产的范畴应包括:

工业企业单位职工人身安全及财产设备安全,即煤炭、石油、化工、冶金、石化、地质、农业、林业、水利、电力、建设等产业部门的安全生产;交通运输行业,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及民航运输的安全生产;商业服务行业,如宾馆、饭店、商场、公共娱乐及旅游场所等职工及顾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设备的安全;其它部门,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第三节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生产方针,又称劳动保护安全方针。是我国对安全生产工作所提出的一个总的要求和指导原则,它为安全生产指明了方向。要搞好安全生产,就必须有正确的安全生产方针。

1983年国务院在[1983]85号《批转劳动人事部、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安全监察工作的报告的通知》中指出:“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搞好安全生产,是经济管理、生产管理部门和企业领导的本职工作,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这个安全生产方针,强化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强调在生产中要做好预防工作,尽可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个方针,其含义是:

1、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现代化生产,更不允许有所忽视,必须强化安全生产,在生产活动中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的含义。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安全生产也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决定的。

2、安全与生产的辩证统一

在生产建设中,必须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关系。也就是说,企业领导者必须善于安排安全和生产。越是生产任务忙,越要重视安全,把安全工作搞好。否则,就会招致工伤事故,既妨碍生产,又影响安全。这是生产实践证明了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训。

怎样理解安全和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呢?在生产过程中,安全和生产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所谓矛盾性,首先是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与生产的矛盾。要对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时,就要增加支出,或影响生产进度。所谓统一性,对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后,改善了劳动条件,职工就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劳动热情,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没有生产活动,安全工作就不会存在;反之,没有安全工作,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这就是安全与生产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道理,也就是安全与生产的统一性。

3、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强调预防为主

安全生产以预防为主是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十分复杂,稍一疏忽就会酿成重大事故。预防为主,就是要在事前做好安全工作。要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搞好科学预测与分析工作,把事故消业在萌芽状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基础,要做到第一,首先要搞好预防措施。预防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保证生产安全。

第四节安全生产常用概念含义

一.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根据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定的,是企业和职工在生产活动中共同遵守的安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企业规章制度的职工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可以把广大组织起来,围绕安全目标进行生产活动。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些是国家制定的,有的是企业制定的。1963年3月30日,由国务院的《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1963]国经薄字第244号)规定了企业必须建立五项基本制度,即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生产教育、安全生产定期检查、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这五项基本制度是我国企业必须建立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也不断发展,在五项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又建立了许多新的制度,如安全卫生评价,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管理,防护用品使用与管理,特种设备及特种作业人员管理,机械设备安全检修,动火及防火及文明生产等制度。

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原则

这是指企业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国家和企业的职责,就是要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保证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这是一,其次,企业的最优化目标是高产、低耗、优质、安全的统一,这是体现安全与生产的统一。

三.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整体目标,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安全生产所要达到的目标,并采取措施去努力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安全生产目标以千人负伤率、某万吨产品死亡率、尘毒作业点合格率、噪声作业点合格率及设备完好率等预期达到的目标值来表示。

推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体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使安全生产工作实现全员管理,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素质。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任务是制定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以激励全体参加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管理,主动按照安全生产的目标和安全生产目标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落实安全措施,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要制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计划,经主管部门审查意,由主管部门与企业签订责任书,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计划纳入各企业的目标管理计划,企业法人代表应对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负第一责任。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特点是:强调安全生产管理的结果,一切决策以实现目标为准绳,依据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目标体系有组织地开展全体员工都参加的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并随生产经营活动而持久地进行下去,以此激发各级目标责任者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而自觉采取措施。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目标体系的确立、目标的实施及目标成果的检查与考核,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值。采用科学的目标预测法,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采取系统分析方法,确定合适的目标值,并研究为此而应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2)根据安全决策和目标的要求,制订实施办法,做到有具体的保证措施,包括组织技术措施,明确完成程序和时间,承担责任的具体负责人,并签订有关合同,措施力求定量化,以便实施和考核。

(3)规定具体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不仅要规定目标值,而且要把目标值分解为若干个具体要求加以考核。

(4)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必须与安全生产责任制挂钩,层层负责,实行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工段、工段保车间、车间保全厂。

(5)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必须与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挂钩,作为整个企业目标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租赁制和各种经营承包制的单位负责人,应把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实现与所受到的奖惩挂钩,完成则增加奖励,未完成则依据具体情况给予处罚。

(6)企业与主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计划的执行要定期进行检查与考核。对于弄虚作假者,要严肃处理。

四.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是指国家安全生产监察部门、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自身对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条件、事故隐患等所进行的检查。

安全生产检查的主要内容:思想认识、管理制度、劳动纪律、机电设备、安全卫生设施、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各种事故隐患等。

企业安全检查分定期检查、专业检查和季节性检查。定期检查是企业组织的定期全面安全检查。专业检查根据设备和季节特点进行专项的专业检查,如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等。季节性检查如冬季防寒,夏季的防署降温以及雨季的防水检查。

五.三同时

“三同时”是指凡我国境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和引进的建设项目,其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的建设项目有以下6类:

大中型和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

爆炸危险生产场所等级为特别危险场所和高度危险场所的建设项目;

火灾危险生产场所等级为甲类的建设项目;

大量生产或使用Ⅰ、Ⅱ级危害程度的职业性接触毒物的建设项目;

大量生产或使用石棉粉料或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粉料的建设项目;

安全生产行政部门确认的其他危险、危害因素大的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在编制设计文件时必须编制《劳动安全卫专篇》,并应包括以下内容:

设计依据;

工程概述;

建筑及场所布置;

生产过程中职业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

劳动安全卫生设计中采用的主要防范措施;

劳动安全卫生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

专用投资概算;

建设项目劳动卫生预评价的主要结论;

预期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六.五同时

“五同时”的指企业生产组织及领导者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五同时”要求企业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组织管理环节中去。

“五同时”使得企业在管理生产的同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制度、安全卫生技术规范、标准、技术措施,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等,配置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

七、三不放过

“三不放过”是指在调查处理工伤事故时,必须坚持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

“三不放过”第一个含义是要求调查处理事故时,首先要把事故原因分析清楚,找出真正的事故原因,并搞清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才算达到事故原因分析的目的。

第二个含义是要求调查处理事故时,不仅要查明事故原因,有关人员也处理了,还要必须使事故责任者和职工群众了解事故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从事故中吸取教训,以更好重视安全生产。

第三个含义是要求必须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止相同或类似事故发生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督促企业认真实施。只不这样,才达到事故调查处理的目的。

八、三个同步

“三个同步”的指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建设、企业深化改革、技术改造同步规划,同中发展、同步实施的原则。

九、安全标志

安全标志是指操作人员容易产生错误而造成事故的场所,为了确保安全,提醒操作人员注意所采用的一种特殊标志。目的是引起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注意,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标志不能代替安全操作规程和保护措施。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安全标志应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

国家规定的安全色有红、蓝、黄、绿四种颜色,其含义是:红色表示禁止,停止(也表示防火);蓝色表示指令或必须遵守的规定;黄色表示警告、注意;绿色表示提示、安全状态、通行。

安全标志根据使用目的,可以分为9种:

防火标志(有发生火为危险的场所,有易燃易爆危险的物质及位置,防火、灭火设备位置);

禁止标志(所禁止的危险行动);

危险标志(有直接危险性的物体和场所并对危险状态作警告);

注意标志(由于不安全行为或不注意就有危险的场所);

救护标志;

小心标志;

放射性标志;

方向标志;

指导标志。

对安全标志要进行检查。该项检查是对所设安全标志同作业现场条件和状态是否相适应的一种检查。

第五节劳动保护、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卫生、劳动安全卫生的异同

劳动保护是指保护劳动音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从这个简短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劳动保护的对象很明确,是保护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者。劳动保护的另一个涵义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采取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来消除劳动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条件和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职业安全卫生是指防止劳动者在职业岗位上发生职业性伤害和健康危害,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职业安全卫生与劳动保护的概念大体相同,职业安全卫生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80年代后期才引入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的概念是1970年美国颁布的《职业安全卫生法》中就确立的。

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劳动法》中,第六章提出了劳动安全卫生的概念,主要是指劳动过程中要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劳动法》的界定很明确,该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也就给劳动安全卫生的概念规定了明确的含义。

安全生产在第节中已论述,此处不再重复。

以上4个概念是在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它们之间即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差异。相同的是都有“安全”和“卫生”的内容,如职业安全卫生气劳动安全卫生的范畴基本相同。差异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概念时有很大不同。如从劳动部门角度与从产业部门的角度,在使用名词术语上有差异,但所指的客观事物则是同类型。

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的区别在于,安全生产的提出源于产业部门,广泛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劳动保护这种提法50年代源于苏联,是从工会的角度出发,主要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保护劳功人民的切身利益。安全生产偏重于安全,不但要使人安全,而且要使国家财产安全,劳动保护则偏重对人的保护。劳动保护很突出的一点是卫生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个体防护,未成年工保护,女工保护,工时休假等内容。安全生产在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等方面有所侧重。

劳动保护与劳动安全卫牛的区别在《劳动法》中界定比较清楚,劳动安全卫生不包括女职工和未成年下特殊保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讨论题:

1.安全生产的定义?

2.如何理解“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篇3

论文关键词基本原则全程监管信息公开

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则是食品安全法基础理论中的核心,它是食品安全法的精神和灵魂,它体现着食品安全法的根本价值,反映着食品安全法的本质,并对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和贯彻执行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客观、准确、科学地概括、分析、提炼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法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法》的本质,有利于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内容,更好的指导食品安全活动,满足国家在调节社会食品安全活动中所产生的对食品安全关系调整的需要。由于食品安全法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范畴、任务和目标与其他法律不同,所以食品安全法具有独特的基本原则。

一、分段监管原则

分段监管原则是指在坚持按照食品生产、加工、流动每一个环节由一个行政部门负责下,采取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各尽其责为主导方针的多机构分段监管原则i。

分段监管原则首先形成与美国,1906年6月30日,美国通过了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之后的32年为了适应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美国先后颁布了五部法案,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确立了详细的检验标准和检验程序,使涉及食品和药品安全的法律不断得到完善,这些法律涵盖了美国所有的食品领域,使各个食品环节在监管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至此分段监管原则在美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中被充分体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完善这种分段监管原则,美国在1998年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这样就形成了由一个委员会总协调,六个部门来进行分管,对各自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段监管从分落实了分段监管的特。

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将《食品卫生法》的监管体制变为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充分体现了分段监管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到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遵循分段监管原则,对应的实行分段监管体制。在这种分段监管的原则下我国形成了与之适应和配套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是国家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采取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2010年2月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分段监管体制,国务院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最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共有15个部门参加。至此我国正式形成了在中央层面由一个总体机构协调,具体监管由五个部门在各自领域分别管理的分管监管体制。因此,我国现行的监管体制就是在分段监管原则的指导下构建的,他直接体现了食品安全法分段监管原则的核心精神。

二、信息公开原则

信息公开原则,是指为了实现公众的知情权、食品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除依法不得公开的信息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任何信息应向公众公布的准则。iv《食品安全法》始终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信息如果不公布或公布不规范、不统一,会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食品安全法》规定,我国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开制度,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布受到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信息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标准、监测、监督检查(含抽检)、风险评估、风险警示、事故及其处理信息和其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首先,明确了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根据食品安全信息的内容,及其重要程度、影响范围的不同,公布信息的部门主要有:(1)卫生部负责公布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以及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即现行体制下的省卫生厅、直辖市卫生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一公布其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以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这些信息的特点是影响力限于特定区域。(3)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县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形式公布本部门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其次,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报告、通报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三、预防性原则

预防性原则,它是一项行动原则,是指将来很有可能发生损害健康、或者以现有的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可能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现有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因果关系的成立,为了预防损害的发生而在当前时段采取暂时性的措施。v食品安全预防原则意在将食品安全事后规制变为重点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理念的重要转变。预防原则和风险分析原则是相对应的,它针对的是风险,而不是损害。风险是将来发生损害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那就是实际损害。预防的目的并不是将风险降为零,因为从实际情况来讲,即便根据预防原则采取措施,也不可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根源在当前消除为零。

预防原则的概念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vorsorge法则。2002年《欧盟食品基本法》该法第7条第2款对预防原则的具体措施提出如下要求:“根据第1款所采取的措施应恰如其分,对贸易的限制作用不超出实现共同体所选择的高水平健康保护所必须的、技术经济上可行的,以及考虑事情的其他合法因素。应在适当时期根据鉴定作出的风险对生命及健康危害的性质及所需科技信息种类,澄清科技不确定性并开展更全面的风险分析。”vi美国采取的开放政策和欧盟的限制管理截然相反,其认为对风险预防原则的过度适用将阻碍技术的进步、妨碍贸易自由,因此必须给予一定的限制。

我国规定的预防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欧美更加宽泛,预防性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中体现在下具体内容:第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第二,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食品安全标准为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成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第三,食品安全强制检验制度。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对于不具备自检条件的生产企业强令实行委托检验。第四,食品安全标签制度。食品标签是粘贴在产品外包装上的标识。食品标签提供了食品的内在质量信息、营养信息、时效信息及食用指导信息等,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重要依据。食品标签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食品与标签应当一致。

四、风险分析原则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原则是指的是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根据风险程度来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控制或者降低风险并且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状态。viii这一原则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现也是制定食品安全管措施和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风险分析是对人体接触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已知或潜在的对健康不良影响的科学评估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科学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性信息来回答关于健康风险的具体问题的评估方法。

1997年4月30日欧盟委员会铁于欧盟食品法的一般原则委员会绿皮书肋欧盟食品法确定了6个基本目标“确保法规主要以科学证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是其中之一。2000年2月12日《欧盟关于食品安全自皮书》,该自皮书在第二章食品安全原则中认为风险分析必须成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础欧盟必须把它的食品政策建立在三项风险分析的运用之上:风险评估(科学建议和信息分析)、风险管理(管理与控制)和风险交流同时认为如果合适的话预防原则将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决议中。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都明确地规定了风险预防原则。探索该原则实现的法律机制,其实质在于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贯彻执行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措施。《食品安全法》首次提出的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从经验监管向科学监管、从传统监管向现代监管逐步迈进。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篇4

【关键词】安全管理体制;全员管理;安全文化;执行力

一、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1.电力生产的工艺特点使电厂必须将电网突发性事故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加以预防。如果电力生产或用电设备系统发生事故造成中断供电,不仅影响用户的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还可能造成发、供、用电设备的严重损害和人身伤害。若发生系统瓦解,大面积停电、则会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2.搞好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也是发电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保障。搞不好生产安全工作,必然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发生事故必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加大成本开支。随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格局的形成,发电厂要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实现安全生产。通过生产的连续稳定运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二、火电厂安全生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安全是电力生产永恒的主题,“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准则。员工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安全意识的淡漠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大敌,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教育工作是电厂必须坚持的重点工作之一。

2.安全生产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必须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夯实安全基础,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安全科学管理,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实现长期安全稳定生产的重要保证。

3.安全稳定运行是完成发电厂任务的保证。当发电生产同安全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生产服从安全的原则,具体包括:(1)水、汽系统的质量监督是火电厂连续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当汽水质量出现异常或劣化倾向时,要及时分析,创造条件抓紧解决,避免长时期积累或故障扩大而造成严重后果。(2)在发电设备发生异常运行,达到紧急停机条件时,应按规程规定果断将机组停运,防止事故扩大。(3)机组启动中发现异常情况时,应按规程规定处理,决不可强行启动不符合启动条件的机组。(4)运行设备发生故障,要认真检查、测试、系统分析原因。不可仅仅根据怀疑表计失灵、保护误动、不经检查、测试就恢复送电。(5)未经总工程师批准,不得将电气、热机主保护退出运行。电厂所有设备主保护的灵敏度,准确度都必须符合规程规定。

4.良好的设备是安全稳定运行的物质基础,在实际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强调如下几点:(1)运行中设备要按照电厂“三规三制两票”等制度规定,加强设备的维护管理,对运行中发现的缺陷要及时处理。(2)对检修设备要从根本上消除缺陷隐患,保证质量。当检修工期和安全、质量发生矛盾时,要坚持工期服从安全,工期服从质量的原则。(3)对全厂设备必须有明确的设备管理范围分工,不得有三不管的部件或设备。(4)设备系统改动或处理主要设备缺陷时,要严格制定技术、组织措施,严禁不按程序擅自进行上述工作。

三、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部分干部、员工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要,在平日里不谈或很少重视安全管理,只有在事故真正发生后,才会去强调,重视安全管理。形成上述思想认识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员工自身的安全意识缺乏系统的培训,使其认识不到安全的重要性。(2)机组的连续稳定运行,使部分干部、员工放松了对安全的警惕性,滋生了乐观主义思想,自认为现有的人员,设备配置能够预防事故发生,从而放松了对安全的管理。(3)部分干部、员工在工作中也害怕发生安全事故,但思想消极、保守,怕担责任,对身边的安全隐患想当然地推给设备或其它人,工作中老找客观原因而不主动采取措施,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2.作职责分工不明确,安全责任不清,出了事故后相互推卸责任,又能让当事干部、员工轻易找到借口,究其原因是企业未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或体系不完善。表现在:企业缺乏相关制度,或制度条款不细,或制度重复制定,没有作废标识或节点上存在漏洞等。

3.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日常维护性检修作业中人身伤害事故屡有发生。究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分析,包括:(1)员工自身的安全防护能力低下,缺乏安全常识或存在盲目自大,侥幸等心理因素。(2)制度执行不严肃,员工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3)检修作业程序不规范,项目负责人现场不明确或责任考核不到位。(4)生产作业环节中监管不严,考核力度差。

四、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体系,以指导全厂的安全管理工作。(1)设立安全组织机构,按安全生产法的要求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明确全体人员的安全职责,以增强其对安全生产的责任心。(2)建立有效的安全保证体系,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全体员工。要求企业应以安全系统工程原理,按照《安全生产法》的基本要求,从人员、设备、环境、安全等方面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所有规章制度的制定应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系统性原则”“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同时注意相关制度的衔接处理等问题,以确保各项制度的充分、有效性。(3)建立有效的安全监督和检查体系,企业应按照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设立相应的安全监督机构和人员,以确保国家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得到及时传达落实,并能组织相应的检查工作,及时整改各种事故隐患,确保生产安全。安全生产检查是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在生产实践中,安泰电厂形成了六级检查模式,包括班组员工的自查、车间级检查,车间之间的交叉检查、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专检、厂部组织的大检查以及集团职能部门的检查整改等。对各类检查存在的问题以整改通知单的形式限期整改,并对检查情况按权重进行累计得分排名,对相关车间进行奖惩处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严格执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有关规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从事故等级分类,事故的报告,事故的调查处理及事故性质,责任的认定等方面形成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并严格执行。

2.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理念,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作为一个企业,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认真作好新入厂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并逐级进行考试,做到不合格者不上岗。(2)对在岗员工,通过“安全月活动”、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反思,安全有奖征文、漫画、考试、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3)努力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包括:完善现场的安全标识,改善工作条件,按规定发放劳保用品等。(4)积极采用科学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淘汰落后的生产装备,不断提高设备的本质安全水平,从根本上消除设备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5)不断培育电厂自身的安全文化建设,如:编制发电厂安全教育手册,作为员工安全作业规程和入厂新工的安全培训教材使用;对建厂发生的典型事故案列汇编后形成安全意识培训教材;由综合管理科牵头编辑《发电通讯》,对安全生产中存在问题和好的经验作法及时刊登等。

3.将提高全员安全技术素质,规范管理和操作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点。

(1)要将干部安全素质的培养考核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只有领导的安全素质得到提高,才会真正重视安全管理工作。企业选拨干部和考核干部时,应将安规等知识作为必须的考核项目执行。(2)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必须提高全员的安全技术素质,企业应根据各专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如:运行专业以各专业运行规程为主要培训内容,通过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试的方式提高员工理论水平,通过实践考试以提高员工的操作水平;维修专业以《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作为主要培训内容,以现场实践练习和岗位技能比武为主要手段,不断提高其操作技能。(3)在全厂范围内开展导游式巡检活动,以提高员工对设备巡检的技能和巡检质量。(4)大力推行安全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作业,在对全厂工作票、操作票制度本身规范修订的基础上,由各专业车间编制相应的标准操作措施卡,下发班组层执行。通过对两票编号及考核工作的开展,有效规范了员工的操作行为。

五、提高制度执行力,保护管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1.深入开展火电厂安全性评价工作,通过综合性评价来判定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安全管理水平,并据此改进整体上的管理思路。

2.将各级单位负责人作为制度执行考核的重点加以管理,实践证明,只有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素质得到提高,自觉成为各项制度的倡导者和执行者,才能有力推动全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3.将班组管理作为执行力体现的重点来抓。班组是企业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对员工进行日常管理和工作的关键场所,也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搞好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就相当于把安全工作的根基给打稳了。

4.安全管理工作只有满分,对待实际工作中的安全现象,没有大、小事或轻、重之说;注重管理中的细节问题,小事当成大事抓,才能真正强化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5.制定完善的奖惩考核体系并严格执行,是调动员工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而注重制度的长效性,不朝令夕改,使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程序或习惯则是保证企业长治久安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彭东芝.现代企业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篇5

关键词基建工程安全管理交流平台安全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

SafetymanagementofGridinfrastructure

QinGuoqiang

(Sichuanelectric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Chengdu,Sichuan610071)

abstractinfrastructureprojectsaspartofpowergridconstruction,oneofthemostcritical,andbecausetheirownuniquegridconstructioncoversawiderangeofareasalongthetopographicandgeologicconditionsquitedifferentcharacteristics,sotheconstructionofinfrastructureprojects,productionworkonahighersecurityrequirements,companiesshouldworksafetyasthetoppriority.thisarticlefromthecontentandobjectivesofgridinfrastructuresafetymanagement,analyzesthecurrentstatusofgrid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andsecurityproblems,andmadeagoodnetwork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safetymanagementofspecificmeasures.

Keywordsinfrastructureprojects;safetymanagement;platform;safetyeducation;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电网建设投入逐渐加大,电网建设步伐越来越快。与此同时,电网基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日益加大。特别是基建施工安全的问题,更是其中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确保电网基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必须在事先进行详细的分析,做好管控措施,消除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隐患,确保施工生产的安全进行。本文将对电网基建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论述。

1电网基建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内涵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涉及企业中的所有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个方面。所谓电网基建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建设单位在电网基建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生产管理人员的智慧,通过与生产人员的共同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统一,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2电网基建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

电网基建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的产生,减少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尽量避免在电网基建工程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在电网基建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电网基建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应为:(1)不发生一般人身伤亡事故。(2)不发生一般施工机械设备损坏事故。(3)不发生因施工原因造成的电网事故及设备事故。(4)不发生一般环境污染事件。(5)不发生一般火灾事故。(6)不发生负主要责任的重大交通事故。

3电网基建工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电网基建工程的建设与改造规模空前强大,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企业不断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定期开展了安全检查、安全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电网基建工程各参建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基本齐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资格也已基本能满足执业资格要求,但在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是最大隐患,不管是工程管理人员还是一线作业人员都必须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在施工班组人员中,管理人员往往比较年轻,较为缺乏工作经验,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较差,认为最重要的是学技术,掌握生产技术才是硬本领,而对学习安全生产技术则很不重视。

(2)当前基建施工工作普遍面临着工期紧、任务重等难题,很大一部分项目用的新员工数量较多,他们接受的专业安全生产教育或培训较少,安全生产经验不足,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安全技能不高,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潜在威胁。

(3)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常常因为赶工期等原因,重进度轻安全,忽视安全生产管理,这也给安全生产工作增添了很多的不安全因素。

(4)由于电网基建工程建设自身的特点,施工现场交叉作业的现象较为普遍,既有不同工种之间交叉(如土建与电气),又有相同工种之间的交叉作业(电气施工中高空作业与地面作业)。此外,施工现场既有施工单位的人员,也有很多来自厂家的人员、配合施工的分包单位等,这些不利因素都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5)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没有完全按《电网建设工程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设施规范应用手册》的要求设置。比如,施工现场的安全围栏不够牢固或没有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围蔽,部分改扩建工程现场围栏所使用的材质未能完全达到相关规定的要求;搭设的脚手架不完善、脚手架跳板用料不合要求,孔洞临边无警告标志以及临边孔洞盖板不规范或无盖扳;安全标志、标语、道路名牌、道路限速标识、消防标识、现场禁烟标识做法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数量明显不足等。

(6)现场施工机械管理松懈,一些机械没有按期进行安全检修,机械防风、防雷接地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企业没有建立现场施工机械安全管理机构,落实施工机械安全管理责任。

(7)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生产人员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导致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企业规章制度的一部分,企业全体员工都必须严格遵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效力,从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8)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近年来,电网建设投入逐渐加大,电网建设步伐越来越快。企业在同一区域经常会同时有好几个再建项目,而且加上施工现场多是交通不大发达的地方,企业安全监管部门领导无法及时掌握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情况,也就无法有效指导工程安全生产工作。企业职能部门管理幅度大,管理难点多,而生产一线点多面广,电力基建施工的特点又决定了其施工战线往往非常漫长,目前电力安监部门对安全管控及安全信息平台的建设投入好不够,还未能有效利用现有的先进信息设备,实现对施工一线的远程监管、控制和指导。

(9)缺乏正确对待和处理安全事故的勇气和态度,一些单位在安全事故面前三缄其口,不敢正视自身的错误不足之处。安全事故是人们所不希望看见的事情,但是,一旦发生事故,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掩盖事故,而是采取严肃、认真、科学、积极的态度,处理好已发生的事故,尽可能挽回损失,并吸取本次事故的经验教训,调查清楚事故原因,从事故中找到生产因素控制的差距,然后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4做好电网基建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强化安全责任制、实行责任管理

为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安全工作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企业应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和增强员工责任意识,建立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从而形成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

4.2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是消除事故隐患,落实整改措施,防止事故伤害,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途径。施工企业应组织成立基建安全巡查组,开展常态化的基建安全检查活动,检查过程中应以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应将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生活卫生和文明施工纳入检查范围。基建安全巡查组在各类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和安全文明施工、环境管理等问题,应及时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进行确认,实行闭环管理;对因故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责任单位应采取临时措施,并制定整改措施计划报上级批准,分阶段实施。

4.3安全教育与培训

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能增强人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知识,有效的防止人为不安全行为,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首先,在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和被教育人员的知识水平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其次,我们还需要明确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与方式,进行包括知识、技能、意识三个阶段的安全教育,不仅要使操作者掌握安全生产知识,而且能正确、认真的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安全的行为。最后,我们还应尽可能的进行各种形式、不同内容的安全教育,并把教育的时间、内容等,清楚的记录在安全教育记录本或记录卡上。

4.4生产操作的规范标准化

在操作者产生的不安全行为中,由于不明白正确的操作程序,或是为了干的快些而省略了必要的操作步骤,或是盲目遵从自己的操作习惯等原因所占比例很大。按照科学的作业标准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有利于控制人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想实现生产操作的规范标准化,首先要制定科学的作业标准,而且作业标准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到人的身体运动特点和规律,作业场地布置、使用工具设备、操作幅度等因素,最后指导一线操作人员反复训练,最终达到生产操作的标准化。

4.5正确对待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事故发生后,发生事故单位必须迅速抢救伤员并派专人严格保护事故现场。未经调查和记录的事故现场,不得任意变动。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调查处理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事故性质和事故损失,认定事故责任,按照四不放过原则,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最后还应认真落实事故调查处理结论和整改措施要求,在征得事故调查组的同意后,组织事故现场的处理与恢复。同时应吸取教训,认真组织举一反三的整改,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同时对于未遂事故,因其同样暴露了安全生产管理的缺陷、生产因素状态控制的薄弱。因此,未遂事故要如同已经发生的事故一样对待,调查、分析、处理妥当。

4.6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交流平台

当今世界,强大的网络资源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企业应尽快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安全职能管理部门可以将安全生产管理资源(如类似项目发生安全事故的警示资料、安全教育培训资料、领导最新安全生产指示等)快速交流和传达给各生产一线项目部,项目部也可以及时将现场的安全管理情况及时向企业职能部门汇报,并供其他项目部借鉴和参考,以相互交流经验,学习提高,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特别是杜绝相同原因事故的重复发生。除了建立交流平台外,还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人员QQ群、资源网站、甚至是手机导报、手机微博的方式,使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及时、畅通地交流,这对于统一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思想,随时进行安全警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4.7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为实现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动态管理,提升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及事故处理能力,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减少基建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应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weB技术构建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近来来,电力企业陆续使用了eRp综合管控系统、财务管控系统、人资管控系统,很多企业也陆续建立了安监管控系统。但总体来说,目前的各类管控系统,包括安监管控系统,对企业安全管理的管控力度还不够完善和健全。理想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功能:一是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各施工一线的安全生产基本状况,即要求项目部必须按时按要求填报各种安全报表,及时将现场作业人员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名单及相应的上岗作业证书扫描件上报,及时将现场设备特别是特种设备的合格证书和使用情况上报,及时将现场各作业面和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关键作业点的施工现场照片上报。二是企业职能部门能及时向项目部下达指令,实现有效监督。根据项目部上报的基本资料,虽然不一定全面,甚至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可以帮助企业安全职能管理部门发现施工一线暴露出的安全隐患,对于情况不明确或比较严重的,可以派相关安全专家到施工现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巡查,既有效利用了企业有效的安全管理资源,又能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三是,利用安全管理系统,记录了项目部安全管理的全工程,并在系统中留存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对于以后总结安全管理经验、追究安全管理责任或进行安全管理评比,都是很好的一手原始依据。

5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在基建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进度、效益与安全的关系,促使基建安全工作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铁忠.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黄亮浩.电网基建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篇6

一、五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企业发展和人身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时刻把安全生产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常抓不放。

2.“统筹兼顾”原则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把安全生产纳入公司发展的总体布局,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凡部署工作必安排安全生产,凡召开会议必强调安全生产。

3.“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安全生产领域内建立和完善了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并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全面落实了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4.“齐抓共管”原则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齐抓共管,层层落实责任制和防范措施,切实加强监管和监控,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全厂安全生产大局。

5.“标本兼治”原则

坚持标本兼治,建立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夯实企业安全管理基础,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二、四个转变

1.安全工作从部门管理向全员参与转变,安全管理全员化

1.1优化安全管理组织建设,实现安全管理齐抓共管

公司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监督检查、隐患治理三个专业委员会。安全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负责公司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安全监督检查专业委员会负责公司生产作业现场、关键装置要害部位的监督检查,隐患治理专业委员会负责公司隐患项目的治理及协调工作。三个专业委员会又根据业务职能分设9专业小组具体负责本业务范围的安全工作,及时对公司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研究,制定对策,形成教育培训-监督检查-隐患治理的安全管理过程的闭合网络。

1.2全员参与危害识别,做到“三不伤害”

为做到危害识别全面、真实、有效,公司采取全员参与工作方式,利用三种危害识别卡(JHa、SCL、eea)将危害量化,分别对人的活动安全、设备设施的安全及环境影响进行危害识别。危害识别过程中,公司将班组作为基本单元,发动全体职工参与分析讨论,按照危害识别卡的要求,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进行分级量化,筛选出风险度较大的项目,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控制措施,印发至基层,使员工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存在危害及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危害,应采取的怎样的预防措施,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2.安全运行从无序化向有序化转变,安全管理程序化

2.1强化安全管理协调,安全运行优先

公司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行安全优先化,即:安全是所有工作的基础,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安全。以此为出发点,公司强化领导干部值班,规定公司调度室及三级单位调度室晚上必须有单位领导值班,以便能及时协调处理突发事件。公司每天在运行会上将安全作为一项重点汇报内容,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做到事不过夜;每季度由单位第一负责人主持召开安委会研究部署重要安全生产事项,协调解决安全生产方面的重大问题,有效保证了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

2.2编制过程控制文件,实现工作流程控制稳中有序

为使公司安全工作运行有序,提高工作效率,公司组织人员对现行的各种标准、制度和规定等文件,进行彻底的清理和分析,组织讨论修订,编制了《畅海公司HSe管理手册》和《畅海公司HSe程序文件》,实现公司安全的关键环节的有效工作流程有效控制。在基层全面推行“两书一表一案一本”和岗位HSe作业指导卡,明确了岗位工人操作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文件化的形式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内容包括班组内岗位描述、岗位工作目标和要求、安全职责、岗位职责、系统内设备操作规程参数、隐患分析及消减措施、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及常用标准目录等。

3.安全建设从治理向防范转变,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

在安全经济学上,预防性安全措施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故整改的“投入产出比”,据测算,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为1:5的关系。因此,公司设置了安全技措费,统一纳入单位预算,统筹安排,合理使用,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专门安排一定数量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科技攻关、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应急救援体系、安全文化、教育培训等工作,为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变事后管理为积极预防。

4.安全制度从无章可循向职责落实转变,贯彻落实刚性化

4.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狠抓落实

加强安全制度建设,构建行为养成系统,是安全理念向安全行为转变,实现本质安全型目标的纽带。公司注重制度建设的严谨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突出建设了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三项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几年来,公司各单位共修订管理制度42项,新建《公司生产安全事故问责制度》、《环境保护监督检查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7项,修订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56项,基本达到了人人有专责,事事有标准,岗岗有规范的要求。

4.2安全考核保障体系,实行安全目标责任量化考核

近年来,公司将安全生产管理各项指标层层分解量化,把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岗位,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生产责任目标体系,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采取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责任。每年年初,公司负责人与下属单位签订《安全环保责任书》,下达安全环保考核指标,明确安全负责人的责任,奖惩,做到“责、权、利”的统一,并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二是出台《违章及安全生产事故问责制》,严肃追究事故责任。三是根据安全工作的需要,对相关单位进行专业检查。检查结果以检查公报的形式下发各单位,月度严格考核兑现。

三、实施效果

安全减少了后期整改投入,公司获得更充足的精力和资金,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达到了安全与生产同步前进,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1.生产损失明显降低

自公司成立至2012年,人员受伤事故10余起,设备、设施损坏30余起,经济损失在200万元以上。随着安全工作方式的转变,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避免因安全造成停产损失的理论经济效益在100万元以上。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篇7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原因;安全教育;实施方案;安全生产原则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727-5123(2013)04-060-02

水利工程作为一项抗御自然灾害、确保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疆地区,自然降水完全不足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水利灌溉更是显得极其重要。良好的水利工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灌溉农田、保障水电工业、甚至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水利工程的前期建设成为它圈后发挥作用的基础。

博州水电局、水利管理处对安全生产工作历来十分重视,近年来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条件市场准人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强,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有声有色,有效促进了安全文明施工,控制和减少了生产安全事故。

1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虽然博州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在近二十年间逐步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为:

1.1施工企业专职安全生产技术人员配备、安全生产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安全生产管理总体上呈弱化趋势,没有完备的安全生产领导班子、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

1.2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生产受教育程度和安全防范意识、安全生产素质普遍欠缺。

1.3安全生产管理有时流于形式,违章指挥、冒险违章作业时有发生,现场施工和操作人员也时有无证上岗的情况。

1.4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十分薄弱,事故隐患漏洞不少,如:机械设备老化,包括搅拌机、发电器、挖掘机、推土机等这样要害的大型机械,还有几近报废的三无运输车辆。此外,施工用电也很不规范,配电箱乱置乱放、电缆线脱皮老化、自绕线圈的发电机连外壳都没有等。

1.5施工过程中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野蛮施工屡见不鲜。

1.6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安全文明施工虽有长足进步,但与工民建行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安全施工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所有领导都在强调“安全第一”,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切实解决,没有强有力的明细执行措施,水利施工企业基本采用招标外放给具有资质的建筑安装工程企业进行建设,而中标企业再找二包、三包施工队施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导致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2.2施工企业的现场作业人员除工种队长和少数工种的个别业务骨干是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即通常意义的固定工)以外,其余全部是根据工程需要临时雇佣的农民工(即临时工)。有的企业除少量管理人员以外几乎没有固定工。以至形成施工队伍素质差。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的局面。

2.3客观存在的工程分包或隐形分包,导致以包代管(甚至只包不管)以至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和生产安全事故的隐形杀手。

2.4由于水利工地多数位于较偏僻的地区,加之工程季节性强,保节点、抢工期,管理理念上重视质量而淡化了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近年来,因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安全生产严重滑坡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相关规定、办法陆续出台。建设部于2005年6月7日以建办(2005)89号文颁布了《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水利部于2005年7月22日以第26号令颁布了《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于2006年12月8日以财企〔2006〕478号文颁布了《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办公厅于2006年12月31日以建办法〔2006〕863号函向各省、市、自治区征求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这些规定和办法的陆续付诸实施,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动和促进安全生产管理。面对水利工程现行招投标体制和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如伺用合法手段向施工单位支付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约束施工单位将得到的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足额用于本工程项目,并以国家决定增加安全经赞投入为契,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安全施工总体水平,这是水利建设单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笔者认为,建设单位应以增加安全经费投人为契机,从完善合同条款入手,强化过程控制,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和激励机制,先从具体工程项目开始,实施标准化、规范化施工现场管理。在此基础上,组织制定水利工程项目安全文明标准化雄工现场实施(考核)标准,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和创建文明工地水平。

3对以上的问题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反复调研、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浅显的想法

确立“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强化主体、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思路。坚持一个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确保两个主体,即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是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水利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实现三个转变,即:①逐步实现水利安全生产工作从分散化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②从集中突击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③从被动防范事故向源头治理,全过程管理转变。具体做法是:

3.1从合同文本入手,探索量化管理新思路。量化管理的前提是合同文本。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建设单位(项目法人)在组织编写招标文件时,把自己想要达到的建设管理目标通过详细的合同条款体现在招标文件中。在现行招标技术文件条款“一般规定”中增加“安全文明施工”章节,同时在商务文件“工程量清单”中列细项并要求投标单位根据自己对招标文件的理解和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的需要作补充。在此基础上由投标单位在业主确定的一定幅度内确定各子项报价。“安全文明施工”章节可以参照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赞用及使用管理规定》(建办〔2005〕89号)等法规、办法,结合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针对具体工程情况、施工条件和合同工期编写。相应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计量支付条件,并尽可能采用定量考核支付。建议“安全文明施工”章节分基础设施、过程控制、绩效考评三个层次编写。

3.2完善甲方以及监理机构自身建设。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主要监督理部门应及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地方有关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规范性文件;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所管辖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开展对本地区内所管辖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指导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的建设工作以及有关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考核工作。

为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在监理机构“三控制一协调”的职权范围内,又增加了一条“安全控制”。为此,特别增加安全监理的工作内容,并授予其可以在施工现场发口头停工令的权力,并由其负责协调承包商按照国家水利部、安全监察部联合出版的《水利施工企业安全性评价》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安全评价,作为甲方要除了长期在现场对工程进度进行督促以外,还要切实落实好安全生产监督的职责。

3.3加强安全生产法规建设。从承包商一进场,就督促其建立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以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并尽力帮助承包商完善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工作制度,培训考核工作制度;安全产品和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标志认证和发放制度。凡属重大施工项目,承包商的施工措施和安全措施必须报甲方主管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方可实施。

3.4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着重加强有承包商有关领导、经营者、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以及民工的安全知识培训,并且不定期地在施工现场张贴安全宣传材料供职工学习。

3.5开展预防性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加强对承包商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劳动条件、隐患治理和职工上岗培训教育等情况的检查。同时还规定,对安全措施不到位的单位,安全监理人员有权停止承包商的现场施工。

3.6严格实行几大安全生产的原则。

3.6.1安全优先的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实现施工进度、工程成本及其他各项目标的关系上,始终把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到首位,绝不能冒生命危险抢工期、抢进度,绝不能靠减安全投入谈效益、谈成本。

3.6.2强制性原则。安全是生产的法定条件,安全生产不能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项目的安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安全投入、防护设施用品以及“三违”现象等都必须采取强制性措施予以落实,否则,首先追究项目经理的责任。

3.6.3安全员管理原则。安全职责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从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直至项目班组、操作岗位,都要明确安全职责,分解安全生产目标、指标,避免上紧下松,层层衰减,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切实感受到安全生产的压力,从而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安全,形成全员安全管理的格局。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安全管理,人人参与”。

3.6.4全方位管理原则。全方位安全管理,关键在于全方位落实。,事故的发生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通过研究其确定性,提前预防;而事故的发生也有其随机性,这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监督,切实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全方位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3.7加强事故批复结案工作。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对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较大财产损失事故的责任者,坚决进行罚款并令其退场;对于造成人员伤亡者合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4结论

水利工程施工具有点多、面广、工期长,大量使用非专业化劳务队伍,而且施工场地复杂,施工条件较差等特点,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在施工项阁安全管理中必须坚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当前倡导“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指引下,坚持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坚持安全管理的主动性、防护针对性的原则。水利,工程的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更应该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实施长效管理。必须健全入场教育,,安全技术交底,监督检查和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制度等措施,才能真正搞好水利工程现场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王平平.浅议水利工程施工管理【J】.中国水运,2007.1

2付晓明.对水电工程安全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浅析【J】.水利水电

工程造价,2007.1

3尤长明.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防治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7.6

4王端武.国家安全生产保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

学,2005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篇8

关键词:矿山安全;人员素质;事故;预防对策

abstract:inviewofanalysisofthemainreasonsofaccidentsinminesfrequentbasicsituationofsafeproductioninthemine,tofundamentallychangethemineaccidentsinChinainmultiplesituation,realizethestabilityofmineproductionsafetyimprovement,itshouldbetakenpreventivemeasures.

Keywords:minesafety;personnelquality;accident;preven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416.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化肥用量也不断增加。硫铁矿、钾矿、磷矿的开发规模也不断扩大。由于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减少矿山采矿中的安全事故发生,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有必要加强矿山采矿技术安全管理

1矿山采矿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

我国矿山事故频发的原因很多,但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原因。

1.1少数领导指导思想不端正,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一些地区的领导同志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把安全生产摆在首要位置上,当生产、效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不是首先保证安全,坚持安全第一,而是放松对安全的要求。有的事故单位采掘工作面风量明显不足,甚至高强度生产,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1.2矿山企业安全投入减少,保障安全生产的条件大大降低

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来看,矿山安全投入欠账非常大,仅国有矿山在安全工程、装备和设施方面欠账就达500亿元左右。私营小矿山的安全投入则更少。

1.3一些矿山对瓦斯灾害的超前预防工作重视不够,事故隐患严重

在事故的调查处理中发现,一些单位没有按规定设置监测装备和瓦斯报警断电仪;有的装备了,但维修管理跟不上,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工人用工作服包住瓦斯探头而冒险蛮干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高突矿井不重视瓦斯抽放工作,有的虽有抽放系统,但采、掘、抽严重失调,预抽欠账;还有的矿井巷道失修严重,通风断面严重不够,加之通风设施质量不好,造成工作面风量严重不足;一些矿井通风系统不合理、不可靠,风流短路和循环风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矿山采掘工作面高强度生产,但没有实施可靠的通风安全措施,工作面回风流瓦斯超限频繁,这些都是造成瓦斯爆炸事故的直接诱因。

1.4矿山工人安全培训滞后,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职工素质普遍较低

矿山事故多发和技术管理水平低的问题,暴露了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差距。大量生产一线的工人,特别是农民工,他们是伤亡事故中受到伤害的主体,但是他们当中一些人也往往是伤亡事故的直接责任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矿山一线职工中80%以上为农民协议工,他们文化基础差,招工到矿后仅仅经过短暂的培训就进入采掘一线,部分职工连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安全措施都不了解,自主保安意识相当淡漠,不具备起码的抗灾害能力。特别是许多从农协工中提拔上来的基层现场管理干部,素质偏低,对规程一知半解,执行很不自觉,对灾害应变能力较差。

2、我国实现矿山采矿的安全对策

矿山作为一个高危行业,由于生产环境的特殊性、条件多变性和不可知性,发生事故的机率较高,安全工作历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珍惜生命,建设安全型矿山是矿山企业的职责所在。因此,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安全型矿山势在必行。

2.1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为原则。一个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如何,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安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另一方面,安全毕竟不等于效益,安全上去了并不等于经济效益就能提高。事实证明,效益与安全是矿山企业的两项根本性任务。企业领导必须坚持两手抓,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如果摆不正两者的关系,效益一时上去了,安全出了问题,也会前功尽弃。同样,只抓安全不抓经济效益,企业没有经济实力,安全也不会搞好。

2.2加强基层、基础“双基”工作

把安全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班组。班组建设是矿山安全生产的基础,重产量轻安全,是班组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要把班组建设纳入安全管理总体规划,彻底扭转重生产轻安全的不良倾向,夯实安全基础。建立有效的班组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给班组提供规范、科学、具体的安全管理平台,提高班组自身管理水平,将懂安全、会管理,创新能力强、敢于碰钉子、大胆抓的人才选拔到班组长的行列。对班组工作要多指导、多帮助、多关心,积极鼓励班组自查自纠“三违”现象。建立健全班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为班组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班组要有兼职安全检查员,确保安全生产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指示指令在矿山采矿中贯彻到底。

2.3加强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矿山安全教育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把安全教育培训作为抓安全生产的治本之举,把提高员工业务技术素质作为安全的基础工作来抓。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加强特殊工种和广大员工的安全培训,坚决杜绝无证上岗,实行定期强制培训制度,把安全理念落实到实处。深化安全培训,提高职员工安全技术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矿山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

2.4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矿山企业安全工作的巨大动力。实现矿山采矿安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安全技术基础研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实施“以人为本、科技兴安”战略是安全生产的保障。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优化矿山安全生产环境,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事故。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要不断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提高装备水平。

2.5深化管理,加大监察力度

安全监察在矿山生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把关作用,各级领导都要支持、配合安监人员的工作,大力支持安监部门履行监察职责。深化监督检查,提高安全监控水平。彻底解决监督检查中的“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是避免应付现象、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关键。推行安全责任监控和安全信息监控,对不同层次的安全管理人员上岗情况和各个班组、地点的不安全隐患实行动态循环控制,努力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品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严格落实值班跟班责任制。安全检查是矿山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坚持各种有效检查形式的基础上,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程序化检查量化考核办法,进一步提高检查的质量,促进现场质量面貌的稳定。

3、结束语

矿山安全生产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继续加强管理采矿技术,采矿事业,以确保安全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以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国家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安全性为促进矿业公司采矿业务技术管理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篇9

关键词:控制原则;管理;经济手段;电网建设

电力生产的安全管理,可归纳为生产过程中对人、设备、环境风险因素的评估、消除和控制的综合管理。因此,电力生产企业在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应用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会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促进安全生产良性循环。

一,控制原则

在电力生产工作中,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强化、规范安全管理,努力消除和控制风险的同时,作为一个企业,还要考虑资金投入、成本回收、新技术成熟程度、可行性分析、企业效益等因素。因此,综合运用风险控制的方法来加强安全管理,还要遵循“合理、切实、可行、最低”的原则。合理原则:即安全管理风险控制应符合电网生产运行的规律和电网技术水平要求,根据电网发展的合理前景进行,要与现场环境条件相一致,从实际出发,始终使安全管理工作符合现实条件的要求;可行原则:即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同。对高危工作的风险控制,防范措施除了切实合理,还要可行;最低原则:即以设备寿命期内的最佳投入、设备控制所发生的综合费用最低为原则。

二,统一与应急管理

1,统一调度。无论电力体制如何改,都必须坚持电网的统一调度,这是我国电力工业安全生产的基本经验。电网安全的重要特征是瞬时性和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电网在面临危机时,所有与之相关的部门和企业反应迅速,统一行动,密切协作。而往往在危机状态,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等等之间的关系是法律和制度规范不到的。因此,当电网安全遭受危机时,应授予电网调度

统一指挥的权力。

2,统一规划。合理的电网结构只有在统一的电网规划下才能建立,在电网建设统一规划中要首先考虑电网安全。实践证明,如果电网规划缺乏安全约束条件,特别是电源布局不合理,将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后患。电网的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一个全过程、全方位、与时俱进的电网安全运行机制,才能保证供电的安全可靠。

3,统一标准。电力体制改革后,虽然网厂分开,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之间资产纽带关系、行政隶属关系发生变化,但是电力运行各个环节对电力安全所应担负的责任丝毫没有改变。因此,在安全生产上,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必须坚持统一管理,而且应明确由政府职能部门来负责电网安全的统一监督管理。

4,应急机制。人类从事安全生产活动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避免事故,一旦发生事故要尽量缩小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电网不发生事故是相对,发生事故是绝对的。作为电网企业来说,自身还应从企业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建立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内部机制。

三,引入经济手段

1,建立安全投入的补偿机制。建立安全投入的补偿机制首先是制定安全投入的认证办法,清晰界定安全投入的范围。设文安全投入基金,基金的来源可以考虑多种渠道。有了补偿机制才能保证足够的安全投入。对安全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电力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避免资金浪费,造成损失。

2,建立和完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电网的建设和技术改造需要足够的资金,以使电网的发展水平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过我们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制订电价政策,加强对电价的管理,提高价格形成的透明度,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监管部门要对电价实行严格监管,尽可能使电价水平达到政府、电力企业和公众都满意,既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平台,又能保证电网的发展和安全水平的提高。

四,提高素质措施

1,建设电力企业安全文化。根据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运转状况和安全文化的独特性,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结构由四个层次组成:电力企业安全物质文化、电力企业安全行为文化、电力企业安全制度文化和电力企业安全精神文化,又称为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其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有:倡导人性化管理、建全安全保障机制、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建立有效的安全培训机制。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终究还是取决于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企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素质。

3,重视科技对生产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同时,应加强对电力安全生产领域重大的技术、管理问题的科研、攻关,研究全国联网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技术、电力安全防护技术、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技术、重大灾害评估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重大安全问题,为电网安全稳定提供可靠的安全技术保证。

4,加大投入。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安全科技必须有所超前,从而可以保证和促进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随着生产的发展,要继续加大安全科技经费的投入。

五,加强电网建设

第一,加快主网架协调发展,加快主网架建设,包括跨大区电网、区域电网、省网的网架建设,加快电网发展、强化电网结构,建设一个结构坚强、布局合理的电网,是保证电网安全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通过加快网架建设,逐步创造条件,打开电磁环网,实现电网分层分区运行。同时,在电网发展过程中,应吸取国内外大停电事故教训,在决定电网规划、建设、投资等重大问题时,将电网安全纳入统一协调和考虑之中,促进电源与电网的协调发展,为电网安全提供合理的网架结构支。

第二,加快配网建设,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应积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理顺配电网建设和投资机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解决配网建设资金问题,使配网的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加强配网建设规划,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制订配网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篇10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原理安全立法管理模式

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

LuoYun

(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

abstract: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werediscussedinvolving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andmethodandmodeofsafetymanagement.

Keywords: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methodofsafetymanagementmodeofsafetymanagement

1引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4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妍。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至是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为人们所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机构、组织、立法、管理体系等)。

通过这些努力,将实现全面防范来自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意外事故与灾难,减轻来自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和危害,防止和减少来自于社会因素的公共事故与危害、治安案件及“黄、赌、毒”等消除或控制其对人类身心和生命的危害与毒害。■

作者简介:罗云教授“”版权所有

作者单位:罗云(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邮编:100083

参考文献:

[1]罗云.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1997.

[2]肖爱民、唐紫荣等.事故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3]董立斋、巩长春等.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4]金磊、徐德蜀、罗云.中国现代安全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