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十篇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十篇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9:19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篇1

【摘要】

在分析西医院校的《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与当前药学发展不相适应之处,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对药学专业《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existingquestionsofteach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utlineinwesternmedicineacademyandsearchestheinadaptationforcurrentpharmacydevelopment.thewrite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boutcourseteachingreform.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utline;Course;teachingreform

按我国现行药学教育的划分,主要来源于西方现代医学的药学教育有一门药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中医药学概论》,它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诊断方法、中药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中药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代表方剂[1~5]。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点。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和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影响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效果的三点不足

1.1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教学时数明显不足中医药学概论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和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安排通常已占去50%左右,留给中药学和方剂学的时间甚至只有24~26学时。要在这短时间内介绍清楚中药学(介绍常用中药180种)和方剂学(介绍常用方98首)的最基本内容都是很困难的,更谈不上通过实例讲授有关研究方法和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关注。

1.2兴趣淡薄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有关调查表明,西医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药课程的兴趣淡薄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它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并由此面临日益严重的困难,日益严重的困难对自信心的打击,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兴趣,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随之而来的便是知识结构残缺,视野狭窄,创造力低下等等。可见,不解决兴趣问题,素质教育则无异于画饼充饥。导致兴趣淡薄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思维方法在过渡环节上出现障碍,这是药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衰落”的现实在心理上的投射。勿庸讳言,步履蹒跚的中医药学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兴趣的缺乏无疑也来自这一反差在学生心理上的投射。第三,封闭而又细腻的教学风格。这样的做法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兴趣”则让受教育者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可见,这一教学风格与“兴趣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1.3中医药学概论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投入不足如中药学需要大量的中药样品实物做教学演示,然而,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某种中药所有的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和不同规格的样品都展示给学生,但使用多媒体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方面的软件应加紧开发,硬件也应适当配备。

2我们对提高中医药学概论教学质量的四点做法

2.1提高对中医药学概论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必要的教学时数由于现代中药符合世界发展,现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消费观向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发展的潮流,医疗保健观转向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整体医疗保健的潮流,体现为崇尚自然。因此,我国已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该产业发展,以回应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在传统药物(天然药物)对我国提出的挑战。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药是极具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增长潜力的产业。中医药是最具我国民族特色和独特优势的领域,最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在我国21世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西药的研发难度将更大,而以中药为基础的天然药物研究必将成为研究对象的中医药学概论在药学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凸显出来。

我省是中药的资源大省,居全国首位,中药材的品种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古往今来,云南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物宝库”的美誉,而且许多地道名贵中药材云南比较具有优势。民族医药是云南的一朵奇葩。1998年,云南拥有药品生产企业109家,生产中药材及中成药的企业数为36家,而云南医药工业总产值中56%是中药(包括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大大高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而且逐年有所提高。

中医药学概论是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成药学等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肩负着为中药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的直接责任。要完成这个任务,最基本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学时。没有足够的学时,不可能掌握中医药学概论的主要内容,也不可能深入了解中医药的前沿研究内容。

我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已将中医药学概论由原来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重视度;同时教学时数增加为64学时,并且增加了后续分化课程——中成药学。

2.2课程体系内容的调整如中药学与方剂学是较为成熟的中医基础学科,彼此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分别进行授课,既过多占用学时,又显啰嗦重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对此,我们根据中药、方剂讲解的基本结构(如都讲功效与应用)相似、分类基本相同的特点(如都有解表类、清热类、泻下类……)把同一类药、剂归为一个章节进行讲解。在每个章节讲完药物后,跟着讲本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如讲完辛凉解表药后再讲银翘散等方剂),然后演示自制课件——《生药学》中的中成药照片,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及早了解医药市场情况,打破了两门课程间的界限,使之系统条理化。这种调整减少了篇幅,精练了内容,较好地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2.3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药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是从事一般药物制剂、鉴定和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的执业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而不在医。例如,中药学部分很多内容(如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将要在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系统学习[6],中药学中可不讲或少讲,中药的理论、功效与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而重点讲授。因而课程内容及课时均可相应减少。

2.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沿海及京、津、沪等发达地区,中医药学概论大量使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突出直观性、生动性和应用性,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明显提高了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近年来,我们注意广泛收集适于中医药的影像资料,并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应用。其结果,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改革是时代前进的需要,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改革更势在必行。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应不断探索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能胜任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建.中医药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5]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篇2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见后)。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篇3

关键词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ontheteachingmethodofVocational

introductionto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LiUJing,ZHaoBin,wanGQiong

(DepartmentofBiomedical,Zhongshantorchpolytechnic,Zhongshan,Guangdong528436)

abstract"introductionto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urseistheprofessionalfoundationcoursesofvocationalcollegesbiopharmaceuticaltechnicalexpertise,beautyandimageofthedesignprofessional,foodbiotechnology.Fromareasonablechoiceofteachingcontentandexplorationtheteachingmethodstwoaspects,toexploretheteachingof"introductionto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hichreflectstheprinciples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ocultivatepractical,skilledpersonnel.

Keywordsintroductionto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eachingmethods;teachingcontent;highvocational

中医药概论是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美容与形象设计专业以及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健康行业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本课程整合了中医基础和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本课程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多、需要记得东西多、学时却相对较少的矛盾使教学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很多学生反应知识点多,不容易记忆,记后易忘记。因此,急需改进教学模式,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教学以理论够用、应用为主、注重实践和能力培养及面向基层为指导思想,与传统的教学有一定出入,因此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及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对我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内容及方法做了以下探索:

1中医学基础知识教学内容选择和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

中医学基础注重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记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阴阳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在病理上的应用,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属性归类、和生克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联系;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动、功能、分类。掌握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掌握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和排泄及功能,以及气血津液的关系;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脏腑辩证的要点。

中医药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思维形式现代人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造成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其一,引导学生理解中西医理论的巨大差异。①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念,诊病上是通过表现于外的征象,推测人体内在脏腑、气血津液的病变,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经验性;而西医理论则是从微观上探究机体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其二,把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活化。例如讲解五行相克理论时,联想生活中用金属工具砍树(金克木),小树长在土里(木克土),土能掩水(土克水),水能熄灭火(水克火),火能够将树木燃成灰烬(火克木)。在讲解心主神志理论时,联系网上报道有人做了心脏移植术,兴趣爱好、性格都改变了,让深奥的理论在现实中找到依据,讲藏象理论时尽量多引用病案故事,脏腑辩证多总结、联系,并结合具体病案进行辩证分析,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让学生对各个证型有较深刻的印象等等,这样慢慢使学生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常用中药及应用知识部分根据专业不同重点也不同

中药总论中的四气五味、中药的配伍、用法以及用药禁忌是重点掌握内容。各论内容则根据专业不同,岗位需求不同,讲解重点也不同,如美容与形象设计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中重点讲解中药的使用方法及功效,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要突出中成药原料品种,具体讲解时结合本地特色,重点讲授本地区的常用药材。教学中采用采用分类、归纳、直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如安胎药有理气安胎药苏梗、清热安胎药黄芩、补肾安胎药桑椹等,清热药中黄芩善于清上焦热、黄连善于清中焦热、黄柏善于清下焦热。这样把复杂难记的中药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药物功效的大方向,增强记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总结,比如具有清肝明目作用的药物有哪些?活血止血的药物有哪些,凉血止血的药物有哪些等等。教学中建议学生们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互问互答,进行知识竞赛等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3常用中药与方剂学知识部分强调基本概念、常用品种与地方多用品种的讲解相结合

常用中药与方剂学只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能讲解。据调查,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多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从事基层业务工作,这些岗位旨在为患者提供用药服务,进行导购零售和调剂。我们从岗位需求出发,以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本位,遵循“合理选用基础,注重实践应用,增强职业素质,培养业务能力”的原则,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中医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解读中成药说明书和中医处方的审方能力,致力于学生能够安全、合理指导患者用药。比如讲感冒时,感冒最常见的症型是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广东这里还常有暑湿感冒,上课时首先将这些感冒的临床表现和证型复习一下,再将处方用药的原则讲解一下,然后将各证型的临床表现、处方和常用中成药设计出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得出适当的处方及成药,完成“感冒”问病荐药的情境设计,为以后顶岗实习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高职的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应该从各个专业的不同岗位需求出发,抓住重点,课堂形象生动,结合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交叉运用,从而改变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导致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不符的状况。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篇4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篇5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绪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86-01

《病免》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更好地为以后临床工作服务,关键是一方面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教授好这门课程。绪论课是学生对一门课的初次接触,是师生之间的第一次交流[1]。其讲授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教师给学生留下的美好印象,这些都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讲好《病免》绪论课,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绪论课的教学。

1重点讲解本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教师在讲绪论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解本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及其在医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病免》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其课程教学不仅为学生后续学习课程服务,还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另外,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是相当广泛的。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病因分析、预防、诊断和治疗均需借助于该课程的理论和方法。目前临床上出现的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都可以应用免疫学的技术进行治疗,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可喜的成果。免疫学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方面。同时,人们还可应用该课程的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保障人们的健康。学生了解了此门课程对他们以及其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重视这门课程,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讲授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学习目标,让学生对课程有个总体的认识

《病免》是两门课程的整合,一是病原生物学;二是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又包括病原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二者都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两大生物性因素,所以二者统属于病原生物学的范畴。让学生浏览教材目录,了解这两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一堂绪论课,应该向学生讲清的就是这门课程主要“学什么”,学生在遇到一门新课时最关心的也正是这个问题[3]。那么教师接下来的工作也就是介绍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关键是理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在临床上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4],所以针对病原生物学部分,学习的重点是各类病原生物的致病性、感染途径及预防原则。针对护理学专业的临床应用方向,免疫学的学习,学生应把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上。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有:ag、ab、ig、C、交叉反应、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等。重点掌握的基本理论有:ig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C的生物学作用、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机制和功能、i―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原则、抗感染免疫机制等。通过本门课程框架结构及学习目标的介绍,学生初步了解了本门课程及将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将为以后的学习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3讲授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一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方式或方法欠佳,自制能力差[5]。所以在上课之前,介绍一下课程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十分必要的。免疫学部分知识点抽象,难理解,前后知识联系性比较强,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以下几条学习建议:上课前要预习,对所讲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去听课;上课时认真听讲,要记笔记,记下重点难点知识,并把有利于理解教材内容的知识记下来;课后认真复习,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只有及时掌握所学内容才有利于后续内容的学习。病原生物学部分,需要记忆的知识多,且知识点零碎容易混淆。只有将零碎、易混淆的知识纵横联系相互比较,才能够牢固记忆真正掌握。所以在学习病原生物学部分时,应注意在学完每一节、章之后做充分的归纳、小结,比较、鉴别知识点,在心中建立牢固的、立体的知识体系。

4介绍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病免》的考核将分成三部分:包括平时考核、实验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包括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活跃程度、完成作业情况等;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完成程度及正确性;期末考核教师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出试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三项考核分别占期末总成绩的20%、20%、60%。通过这种综合考核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及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5讲好医学免疫学概述内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医学免疫学概述统共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免疫的概念、免疫的三大功能、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针对这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免疫的概念,教师可以给出几个具体传染病的实例,让学生根据实例自己先来概括。教师根据回答的情况引导出传统免疫的概念。然后教师在设置疑问提出:机体的免疫力除了对传染性异物有抵抗力之外,对其他非传染性异物有抵抗力吗?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刚才给免疫概括的概念还准确吗?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出现代免疫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讲解免疫的概念,同学们会深刻的认识到免疫的本质现象。

对于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可以向学生讲解免疫学历史上的科学成果。讲解医学免疫学的科研成果,同学们会听得兴趣盎然,顿时觉得耳目一新,将会对本课程产生积极的响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有了热情与学习兴趣,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绪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尚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绪论课教学方法探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23(3):93-94.

[2]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1):72-73.

[3]朱宏哲.绪论课教学浅见[J].首都教育学报,2011(5):32-33.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篇6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

自西方近代医药学传人我国后,从而出现了中药和西药概念的划分,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而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中药。而如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试归纳如下:

按地域来源或产地来划分:即外国制造和生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我国首创的药物,比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赛若金(注射用基因工程干扰素a1b)等是西药而不是中药。

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既人工合成的药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现在很多西药如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等药物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是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使用。

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做中药或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卤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做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做中药。如今这种划分显然不合适了,如牛黄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是中药,而蒙脱石散剂、红霉素软膏却是西药。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

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做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辨别病症的机理采用相应的防治方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②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既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升降浮沉等归经,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既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来表达,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淤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达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为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做中药。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西药概念内涵:①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取药物治疗的话,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药物已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②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做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为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做西药,若按其他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做西药。

应澄清的几个问题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确定后,以下几个问题就易得到澄清:①中国的药并不就等于中药,所谓中国的药,应包括中国生产的所有药物。要从医药学理论体系讲,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尚包括其他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如蒙药,藏药,傣药,维药等以及民间药(有时可称做草药),因他们均为各自医药学体系内的药物。至于草药,既尚不具备一定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药物基本内容,而在民间确实能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药物。不论草药还是如上提到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之外的药物乃至西药,当经过研究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再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就可称做中药。如草药穿心莲,民间用其治疗痢疾,发烧等,近年通过研究已总结归纳出它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性味--苦寒,中药功效表示如清热解毒等,已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已可称之为中药。②一个药可称做中药又可称做西药到底如何称呼,应看药物概念内涵的两方面。如大黄无疑是一味中药,因它具备中药基本内容而能按中医药学使用,但西医药学理论体系也使用它,使用时并不考虑其中药基本内容,只考虑其西医药学术语表示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味苦,少量使用做为苦味健胃药;具致泻作用,用来治疗便秘等。故在此种情况下,只能称之为西药,其他如氯化铵,甘草等,均可称做中药或西药。③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到底算中药还是西药?到目前为止,一般来讲,还是称做西药为宜。如延胡索乙素,是得自中药元胡,且用其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对慢性持续性钝痛疗效较好,主要用来治疗内脏钝痛,脑震荡后头痛及痛经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称做西药。其他如黄连素,麻黄素等亦然。然而,现在不能称做中药,并不意味着永远绝对不能称做中药,只要将它们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内涵即中药的基本内容,还是能成为中药的。④很多复方制剂,即有传统中药成分,又有西药成分,那么这类药是中药还是西药?比如消渴丸,成分为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即含中药成分,又含西药成分格列本脲,因其内容,药物性能,功效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相适应,故可称之为中药。还有如感冒灵颗粒,成分有岗梅、三叉苦、金盏银盘、野、薄荷油、咖啡因、扑尔敏、对乙酰氨基酚,因为它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所以也称为中药。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篇7

【关键词】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医学概论;建设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来,我国众多医学院校都推进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深入开展网络教学以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水平[1-4]。我校根据招收的各个非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这些专业学生专门开设了医学综合课程,以便这些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医学相关知识,为他们以后能在医学院校、卫生行政机关、防疫机构、医院、司法机关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或者研究工作等打下基础。为此,于2009年成立了医学概论教研室。教研室成立之初,承担的是《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由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来负责教授。至2013年,这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即现在我们教授的《医学概论》。本教研室自成立以来,积极响应学校的大力开展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的政策,先后在我校教务系统网站上对《基础医学概论》和《医学概论》两门课程进行了构建,并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目前,在我校教务系统网站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既有《基础医学概论》,也有《医学概论》,现主要以《医学概论》为例讲述本教研室课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情况。

我校使用的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具体到每门课程,主要包括了课程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三大版块。

一、课程管理

该部分包括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和课程通知几个方面。

在课程介绍一栏中,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归纳总结出了较统一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内容,再加上课程类型、学时和学分、教学方式以及教材和参考书目等,让学生在一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能够对《医学概论》有一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我们针对市场营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及卫生信息化等每一个非医学专业都制定了相应的符合其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鉴于我们医学概论课程除了有144学时的理论授课以外,还有60学时的实验课,我们又把教学大纲分为了《医学概论》教学大纲和《医学概论》实验教学大纲。通过从网站上浏览《医学概论》教学大纲,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即将要学习到的课程内容的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知道哪些知识点是需要记忆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这些知识又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而《医学概论》实验教学大纲则把每一次实验课的内容和目的要求进行了明确的概括,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进行操作实践。

另外,在教学日历一栏中,我们把整个学期的授课安排(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包括)、每一章节所用学时和授课教师等一一列出,使学生轻松掌握《医学概论》课程一个学期的授课进度,并据此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我们每位授课教师都在教师信息一栏里认真填写了个人教学和科研情况等,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师答疑或讨论科研问题。而和课程教学有关的一些通知我们都在课程通知一栏中,使学生能及时获知理论授课教室及实验室地点和时间等教学信息。

二、教学资源

《医学概论》课程是把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中的核心知识进行了融合和精简优化后,分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人体的九大系统进行讲授的,授课时也是分教师分系统的,所以在建设教学资源这部分版块时,我们是把每位授课教师负责的那部分的所有多媒体课件和教案收集在一起,按《医学概论》教材上的章节顺序一一上传至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同学们可以很方便的浏览和下载,帮助学生预习或复习课堂讲授的内容。同时,我们还根据每章节的讲授重点和难点,有选择的录制了部分授课视频上传至教学资源版块,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授课时间之外方便的听取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尤其是课堂上有没听懂的部分,借助网络可以反复的听讲,增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另外,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还有课程共享联盟和资源中心,这些共享的网络资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给同学们的自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三、教学活动

这一版块包括了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课程问卷和个人资源等环节。

答疑讨论一栏是采用BBS(BulletinBoardSystem,电子布告栏系统)的模式,学生可以把学习《医学概论》课程中不理解的问题采用留言的形式进行提交,然后教师再就此问题进行解答。这一栏目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而且必须是持续的过程,需要授课教师付出极大的心血,但它是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加强师生互动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所以必须坚持。在课程作业一栏里,我们跟随着课堂授课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课后思考题,以此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同时,我们不断地完善试题试卷库里的试题(与期末考试试卷题型一致,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及在线测试里面的测试题,以方便学生巩固课堂学过的知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为进一步了解《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程问卷栏目中设计了调查问卷表,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此外,我们在个人资源一栏中上传了与《医学概论》相关的多部电子版教材和一些网络资源,使学生能够获取《医学概论》教材以外的一些相关医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建设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收获颇多。一方面促进了教研室老师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协作,并且在相互交流中拓宽了视野,激发了教学灵感,提升了教学水平[5];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授课老师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学习状况,并据此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6]。但在建设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认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完善,从而为提高我校的医学教育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建平,黄素芬.Blackboard平台应用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7,(5):59-60.

[2]梁昌镛.利用网络平台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144,146.

[3]邵毅平.关于“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2011,(35):422-423.

[4]耿学慧,丁穗娟.广西医科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2):180-182.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篇8

专业代号本科专业代码、名称专科专代码专科专业名称考试课程01

02

03

04

020101经济学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020103财政学020104金融学620101

财政经济学620102

税务620104

国际金融620105

金融与证券620106

金融保险620107

保险实务620109

资产评估与管理620110

证券投资与管理620111

投资与理财620201

财务管理620203

会计620204

会计电算化620301

经济管理620302

经济信息管理620303

国际经济与贸易620304

国际贸易实务620305

国际商务05

030101法学690101

司法助理法学基础690102

法律文秘690103

司法警务690104

法律事务690105

书记官690107

检查事务(豫)690201

刑事执行690302

司法鉴定技术690304

司法信息技术

附:山东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各招生专业考试科目

师范类

招生专业考试科目及范围小学教育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中外教育史);4.综合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学前教育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学前教育史);4.综合二(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5.技能测试[美术(简笔画);音乐(声乐、舞蹈、键盘,三选一)]思想政治教育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概论);4.综合二(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时事政治)汉语言文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写作);4.综合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历史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史学概论);4.综合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通史)英语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写作);4.综合二(精读、泛读、听力)美术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美学);4.综合二(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5.技能测试(素描头像;水粉静物写生;白描人物)音乐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理论基础);4.综合二(基本乐理、音乐史、和声学);5.技能测试(声乐;钢琴;听记)体育教育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4.综合二(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史);5.技能测试[100米;原地推铅球(男5公斤、女4公斤);立定三级跳远(男)、立定跳远(女);800米]数学与应用数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高等代数);4.综合二(数学史、数学分析、概率与数理统计)地理科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土壤与植被);4.综合二(自然地理学、地质与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化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化学);4.综合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教育技术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4.综合二(教育传播学、教育影视节目创作、教学系统设计)

高职高专类:

招生专业考试科目及范围英语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朝鲜语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日语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基础日语、日本概况);4.综合二(听力、会话)艺术设计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素描);4.综合二(命题设计)园艺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植物生理、土壤与植物营养);4.综合二(园艺植物栽培学、遗传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会计学);4.综合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金融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4.综合二(会计学、保险学原理)会计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基础会计);4.综合二(财务会计、审计基础与实务)电子商务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经济法);4.综合二(网络营销、国际商务)市场营销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法、基础会计);4.综合二(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共事业管理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4.综合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工商管理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旅游管理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法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生物科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电子信息工程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工程管理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交通运输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高等数学;2.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土木工程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口腔医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临床医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护理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麻醉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药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医学检验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医学影像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针灸推拿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中药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医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动物医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动物生理学、遗传学);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 附件3:

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高等数学;2.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篇9

专业代号本科专业代码、名称专科专代码专科专业名称考试课程01

02

03

04

020101经济学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020103财政学020104金融学620101

财政经济学620102

税务620104

国际金融620105

金融与证券620106

金融保险620107

保险实务620109

资产评估与管理620110

证券投资与管理620111

投资与理财620201

财务管理620203

会计620204

会计电算化620301

经济管理620302

经济信息管理620303

国际经济与贸易620304

国际贸易实务620305

国际商务05

030101法学690101

司法助理法学基础690102

法律文秘690103

司法警务690104

法律事务690105

书记官690107

检查事务(豫)690201

刑事执行690302

司法鉴定技术690304

司法信息技术

附:山东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各招生专业考试科目

师范类

招生专业考试科目及范围小学教育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中外教育史);4.综合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学前教育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学前教育史);4.综合二(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5.技能测试[美术(简笔画);音乐(声乐、舞蹈、键盘,三选一)]思想政治教育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概论);4.综合二(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时事政治)汉语言文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写作);4.综合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历史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史学概论);4.综合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通史)英语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写作);4.综合二(精读、泛读、听力)美术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美学);4.综合二(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5.技能测试(素描头像;水粉静物写生;白描人物)音乐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理论基础);4.综合二(基本乐理、音乐史、和声学);5.技能测试(声乐;钢琴;听记)体育教育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4.综合二(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史);5.技能测试[100米;原地推铅球(男5公斤、女4公斤);立定三级跳远(男)、立定跳远(女);800米]数学与应用数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高等代数);4.综合二(数学史、数学分析、概率与数理统计)地理科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土壤与植被);4.综合二(自然地理学、地质与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化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化学);4.综合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教育技术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4.综合二(教育传播学、教育影视节目创作、教学系统设计)

高职高专类:

招生专业考试科目及范围英语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朝鲜语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日语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基础日语、日本概况);4.综合二(听力、会话)艺术设计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素描);4.综合二(命题设计)园艺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植物生理、土壤与植物营养);4.综合二(园艺植物栽培学、遗传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会计学);4.综合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金融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4.综合二(会计学、保险学原理)会计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基础会计);4.综合二(财务会计、审计基础与实务)电子商务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经济法);4.综合二(网络营销、国际商务)市场营销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法、基础会计);4.综合二(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共事业管理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4.综合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工商管理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旅游管理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法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生物科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电子信息工程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工程管理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交通运输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高等数学;2.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土木工程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口腔医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临床医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护理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麻醉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药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医学检验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医学影像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针灸推拿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中药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医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动物医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动物生理学、遗传学);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 附件3:

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高等数学;2.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篇10

专业代号本科专业代码、名称专科专代码专科专业名称考试课程01

02

03

04

020101经济学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020103财政学020104金融学620101

财政经济学620102

税务620104

国际金融620105

金融与证券620106

金融保险620107

保险实务620109

资产评估与管理620110

证券投资与管理620111

投资与理财620201

财务管理620203

会计620204

会计电算化620301

经济管理620302

经济信息管理620303

国际经济与贸易620304

国际贸易实务620305

国际商务05

030101法学690101

司法助理法学基础690102

法律文秘690103

司法警务690104

法律事务690105

书记官690107

检查事务(豫)690201

刑事执行690302

司法鉴定技术690304

司法信息技术

附:山东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各招生专业考试科目

师范类

招生专业考试科目及范围小学教育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中外教育史);4.综合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学前教育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学前教育史);4.综合二(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5.技能测试[美术(简笔画);音乐(声乐、舞蹈、键盘,三选一)]思想政治教育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概论);4.综合二(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时事政治)汉语言文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写作);4.综合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历史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史学概论);4.综合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通史)英语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写作);4.综合二(精读、泛读、听力)美术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美学);4.综合二(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5.技能测试(素描头像;水粉静物写生;白描人物)音乐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理论基础);4.综合二(基本乐理、音乐史、和声学);5.技能测试(声乐;钢琴;听记)体育教育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4.综合二(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史);5.技能测试[100米;原地推铅球(男5公斤、女4公斤);立定三级跳远(男)、立定跳远(女);800米]数学与应用数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高等代数);4.综合二(数学史、数学分析、概率与数理统计)地理科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土壤与植被);4.综合二(自然地理学、地质与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化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化学);4.综合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教育技术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4.综合二(教育传播学、教育影视节目创作、教学系统设计)

高职高专类:

招生专业考试科目及范围英语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朝鲜语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日语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基础日语、日本概况);4.综合二(听力、会话)艺术设计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素描);4.综合二(命题设计)园艺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植物生理、土壤与植物营养);4.综合二(园艺植物栽培学、遗传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会计学);4.综合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金融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4.综合二(会计学、保险学原理)会计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基础会计);4.综合二(财务会计、审计基础与实务)电子商务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经济法);4.综合二(网络营销、国际商务)市场营销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法、基础会计);4.综合二(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共事业管理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4.综合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工商管理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旅游管理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法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生物科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电子信息工程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工程管理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交通运输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高等数学;2.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土木工程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口腔医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临床医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护理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麻醉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药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医学检验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医学影像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针灸推拿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中药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医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动物医学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动物生理学、遗传学);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 附件3:

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高等数学;2.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