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8:39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篇1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从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就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苏教版教材第一册出现找朋友题,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题,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辩证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怎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了。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或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在给出算式以后,不只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能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只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门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只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培养思维能力的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再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得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能使学生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就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篇2

一、注重数学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数学思维与表达能力就像电脑的主机与显示器,数学思维是数学语言表达的核心和前提,数学语言表达是数学思维的外显,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必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但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数学学习不能依靠简单的模仿和记忆,它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充满生命力的活动过程。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曾经有人作过一次对比研究:在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时,一位老师就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学生记面积公式,再通过大量题目进行强化训练,最后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相关问题;一位老师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是让学生数、摆、拼、量、算、猜、验证等活动,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然后运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从表面上看,第一位老师的教学效率好像要高些,利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好像要强些,但从教育的长远目标来看,显然,第二位老师的教学方式更有利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是一个长期慢长的过程,它不能急功近利。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外,我认为,一题多解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一个题目,多种解法,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问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坚持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变得非常活跃,教师可能在不经意间会获得意外的惊喜。如:我在教学这道例题“3箱矿泉水共有36瓶,48箱矿泉水共有多少瓶?”时(三年级下),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许多同学都想到两种方法:方法一――36÷3=12(瓶)48×12=576(瓶);方法二――48÷3=1616×36=576(瓶);而有一个同学很自信地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36×48=1728(瓶)1728÷3=576(瓶)。我问:你是怎么想的?生说:我用假设法,假设每箱有36瓶,那么48箱就有48个36瓶,因为我将每箱的瓶数扩大了3倍,所以要将最终的结果缩小3倍。他的话音未落,同学们都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的教师可能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推理、验证等思考过程,它与其它学科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我们应树立“大数学观”思想。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它必须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之上建构起来。而广泛的阅读能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夯实知识基础、提高认知水平、丰富语言词汇,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表达能力。曾有人对中法两国的小朋友作过实验调查:题目为“船长的年龄有多大?”即在一只从南斯拉夫开往澳大利亚的船上,载着30头牛和40只羊,请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结果70%的中国小朋友答案为:70岁,而70%的法国小朋友答案为:所给的信息与船长年龄无关。检测实验结果证明了,我国的小学生存在阅读理解力、逻辑思维力相对低下的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建议》中指出:部分学生不会用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某个部分,因此他们语言里就出现了坑坑洼洼,模糊不清。经过多年研究,得出一条结论:这种智力上的“口吃不清”,正是由于缺乏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以及边阅读边思考的技能而造成的。

除了课外阅读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遇到某道题,要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边阅读边思考,疏理信息,明确问题,并最好能用自己的语言背着表达出大概题意,然后再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并能用数学语言将整个思维过程描述出来,不但要说清怎样做,更要说清为什么这样做。

三、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紧张的课堂氛围

在人的心灵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科学家研究证明:孩子们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思维才会最活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表达;对学生进行激励性、发展性评价,让学生想表达;平时要求学生注重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严谨性,让学生会表达;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能表达。当然,“宽松”不等于“放松”,课堂提问不能成为优生的专利,不能只抽积极举手的学生,对于想举手而不敢举手的学生要鼓励,对于根本就没思考的学生要施与一定压力,制造一定的学习紧张感,从而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勇于发言,促进思维表达能力的训练。

四、设计有效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篇3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巧妙地提问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同学们植树。五年级植树162棵,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四年级植树多少棵?”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植的树多还是四年级植的树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也就是“162棵比四年级植的多31棵”,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植的树多,四年级植的树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又如,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合数、质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篇4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篇5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 发展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 计算 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篇6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必须创设最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就离开了它的核心。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就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数学教学中,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教师总是面向少数学生,而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受到“冷落”,这样久而久之这部分被“冷落”的学生思维就失去了积极性,养成思维惰性,说白了就是不爱动脑子。另外,有些思维性的问题不去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这样学生的这台机器就会生锈,也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学生的思维受到压制何谈思维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中只重视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提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有的教师不注意传授思维方法和思维规律,只强调学生掌握现有的结论,使学生学一个会一个、背一个算一个。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和套用,没有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比如,上课老师讲的问题都听懂了,可学生自己动手做时就感到无从下手。这就说明数学教学把思维只停留在同一个阶段,再没有上升一个阶段,也就是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设计习题,缺乏考虑和选择,目的不明确,有的习题太简单缺乏思维性、有的又太难,学生无法解决,有的甚至与课堂所传授的知识相差太远,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起不到作用,反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针对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思维的主体,离开学生思维就成了无载体的东西,因此必须时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思维状态,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的"变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首先必须吃透教材,潜心研究《大纲》然后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如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和途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的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3.精心设计练习,弥补教与学中的不足,增强知识巩固率,促进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篇7

【关键词】思维能力高考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科学性

化学教学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举措。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有序性、广阔性、综合性)

教师引导学生将中学化学中掌握的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由零散到系统、由孤立到整体。

一是通过教师点拨、启发,让学生总结每章知识网络、理解章与章之间的关系及中学化学的体系。做到定期完成、定期检查。如“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共有三节内容,首先化学反应速率是研究化学反应的快和慢,把速率知识运用到可逆反应中就可以过渡到平衡的建立与移动,再把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并引伸到工农业生产中,就过渡到合成氨工业。其次要把握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如勒沙特列原理是化学平衡中的重要原理,把它运用于“电解质溶液”中,就可准确掌握外界条件对弱电解质和盐的水解程度大小的影响,可以准确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及溶液酸碱性知识。再就是要理解整个中学化学的精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可建立科学的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可以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然后联系到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把整个中学化学形成有机整体,使之网络化,从而有序地储存方面下功夫。

二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精选习题,使用三个层次的练习即系列练习(单章知识点习题)、单元练习(如有机化学)、综合练习,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使知识更系统化、网络化。

三是抓整体评价即综合测量与评价的对策,应当把每道题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孤立地看待每句题干。即分析问题的整体逻辑结构;分析问题涉及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法。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

引导学生将题设情境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将其分解、迁移、重组,使问题得以解决。

首先,利用内含干扰性典型练习及巧算巧解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如96年全国高考化学第32题,题目通过某纤维高分子的结构简式来设计,着重考察羧基与氨基间的缩聚反应,将学过的肽键知识迁移,由于题目所给二者的书写方法具有一定的干扰性,通过这些障碍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其次,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针对性。针对某一专题,教师要传授学生解题方法及思维规律。如电解计算,学生不易掌握,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关系式。通过指导,让学生明确两条主线,即通过电极反应把转移电子数、阴阳极产物、原子量等联系起来;通过电解反应把阴阳极产物、质量分数、式量、pH值等联系起来,进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针对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科学性、逻辑性、深刻性)

引导学生将化学信息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形成规律,并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论证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首先,让学生在实验室验证有关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对化学实验进行质疑,并在教师引导下设计一些简单实验,让学生多动手,通过定性或定量实验形成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其次,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以及全讲全评的习题课教学模式,教师要下功夫备好习题讲评课,通过抽查易错混点、重点习题、分析学生易错的原因以及题目的逻辑关系,让学生自己讲解,最大可能地暴露矛盾,然后教师提示启发,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第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建立易错易混习题库,并对典型问题加以剖析,如96年全国高考化学第9题,题目看起来并不难,但设问形式新颖,很有可能错误地理解题意,从题干中看出,进入装置的是这4种气体之一,尾气也是这4种气体之一,但二者不见得是同一种气体,这是解题的关键,题目着重考察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另外,还可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教学方法,大胆地向应试教育挑战,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篇8

创造性思维以不满足原有书本知识,总想“别出心裁”另寻新径为特征,见解往往出人意料,超出众人,亦更权威,因而更能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一反常规,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中极为宝贵的品质。

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思维活动中有时单独存在,有时并行不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当求同、求异思维并重,不可偏废。

求同思维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材料加以比较分析,概括出一个相同的结论,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曾做过这样有趣的排列;课文除1、3、7段外,2、4、5、6段为描写荷塘月色和荷塘月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四个段落又是两两组合,即第二段先写荷塘四周,第四段再写荷塘内部;而写荷塘月色时,则在第五段先写荷塘内部再在第六段写荷塘外部。如果用a代替b;b、a的结构形式。无独有偶,这种a、b;b、a式又在议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找到了相同的答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论点部分是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是指革命实践,为a;“对于历史科学”是指革命理论,为b。论证部分先举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发现剩余价值和他在其它领域的发现三个实例论证b即革命理论,说明马克思逝世对历史科学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再从马克思重视实践、亲自参加实践论证a,即革命实践,阐述了马克思逝世对革命实践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样形成了a、b;b、a式。

这种思维得出的结论,独排众议,无异是富有创见性的。尽管这种创见性还不能形成一种规律。可贵的是不在于这种思维发现了什么,在于创造性思维的本身,可以拓宽视野,启迪智慧,丰富想象,活跃思维。

如果说,借助求同思维可以到达创造性思维的彼岸,那么求异性思维就是通达创造性思维的桥梁。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悲剧性的,学生阅读后觉得有悖“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提出为什么不以大团园的结尾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评价“孔雀东南飞”为题,落笔千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从焦刘二人性格分析,认为焦为孝子,性格软弱,而刘虽识礼多才,但忠贞不二,悲剧性的结尾难以避免;有的学生从社会根源分析,认为封建礼教思想统治的汉朝,区区一个小吏难以冲破;还有学生认为诗中的主人公设计了诸如和婆婆分家、双双私奔、焦再娶刘再嫁等等结尾。最后的结论,都认为原诗的结局无法改动。这不仅证明求异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功效,而且同时说明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时,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作用相同,目的一致,只是思维的形式不同而已。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许多因素相关,但首先不能脱离实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迫切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不断从外界获取信息并输入大脑,增加大脑的储存信息量,为大脑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材料,在储存、处理加工中,促进抽象能力、形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这些已有知识积累并对客观事物作出新判断时迸发出的智慧火花。离开语文教学实践,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无异是天方夜谭。

其次,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不是孤立存在的思维活动,它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密切相关。任何活动,都不能没有思维;而思维能力的训练,应当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指导下进行。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对创造性思维起作用的能力、特性和品质,教师也应当提供一切机会促使或推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现。否则,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成了无计划的、放任的随意之举,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教育心理学表明,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愿意究根问底,倾向于不求符合已有的答案;这样的学生好独立判断,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教师此时应努力设置论争的场合、气氛等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论争之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篇9

关键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实践;思考

引言:历史这一社会学科的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其内容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那么,摆在所有历史教师面前的难题就是如何将这些丰富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更易于接受呢?经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历史教师们总结出:只有从兴趣出发,让更多的学生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去接收这一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

1.1培养如何辨析史实的能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真伪的辨认以及对事物产生的现象和本质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就是辨析的概念。那么培养学生辨析史实的能力又是指的什么呢?就是通过引导,使学生掌握用科学的观点及立场去剖析复杂的历史现象,达到认知历史事物本质的一种能力。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及能力的不足,加之历史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及曲折性,导致很多学生经常困惑于复杂的历史现象,而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真正存在的历史事实。通过史料解析练习、类比辨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辨别真伪,从而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如何辨析史实的能力。

1.2培养对历史的评价能力

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史学观点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指的就是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呢?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学生把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简单化、系统化。为此,历史教师在教给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和要求的同时,还需要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来给学生们做示范,以此来启迪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评价。高中课程的改革也推进了高考对学生能力考查的注重。历史教学应该着重于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和阅读、阐述能力,还能更好地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

1.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教学课堂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老师不断的讲与问,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收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损害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能力。而健康的教育模式应该是以教师为引导,让学生更多地独立探索和研讨交流,在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课堂教育模式。构建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通过构建和组织一些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自愿参与到历史的自主学习当中。然后,由于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具有时间相隔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以及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等问题,使得学生普遍对历史的兴趣不高。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成为关键,创设一些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问题情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比如通过辩论赛,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学唱历史歌曲,编写家庭史、社会史,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方式,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来,让他们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成为“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

1.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点以及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体现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在给学生以能力和智慧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因忽视非智力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而完全地抛开课本,一味追求高、深、难的误区。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成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2.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进行,为了及时跟上潮流,历史教师们应该加强培养新课程理念,从而利用现代化新理念来诱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根据调查显示:“是否喜欢这位老师以及是否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了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一门课程的重要条件。只有与学生建立起了健康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更加愿意与教师交流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所谓的新型师生关系指的是以民主为核心,表现出民主、平等以及互敬和和谐的特征。具体到实际中就是,在这种关系下,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互相尊重,自由而平等地进行交流从而取代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传统师生关系。

2.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社会日新月异发展到今天,所有教师都必须充分地意识到教师和书本已不再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作为新时代教师在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的前提下,必须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操作与应用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比如:在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中,由于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够通过大量图片影像资料的展示从而让学生自我探究近现代生活的变迁,那么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在这一章节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则表现得尤其明显。教师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学水平发展的需要,只有我们教师通过不断积极主动地学习,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网络资源来充实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2.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工作的需要。以前都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叫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以致于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失去了挑战性。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应该不仅仅满足于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和答案,而是通过新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们探索追求更新的领域。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发现和学生们更大的学习兴趣。

结论:历史教学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更多的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同时,应该更多地重视培养学生的时空想象能力、史实辨析能力、评价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能力等。这样才能使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培养目标,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思维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数学思维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培养和启发的内容之一,越发变得引人注目。因此,数学教学的研究重心应该由过去的偏重于内容取舍,转向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当代教师,我们应该更好地遵循科学的理论原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觉地、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发散思维有以下作用:它能指导人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全面地分析问题,能指导人们选择最优方案去解决问题。用这种思维指导实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学研究史上有这样一个史实:针对单向导电问题,苏联专家认为只有根据电磁原理,进行一定的组合,才可实现单向导电,其它没有可通之路。而日本专家想在自然界中找出单向导电物质。结果两者都成功了。但是日本专家的产品优于苏联专家的产品,所以被人们继承了下来。而苏联专家的产品被抛起了。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就要对所教数学知识,教师要尽可能的引导发散。

例如,在给初三级学生教完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绘制后,就利

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分析以下几种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绘制y=x-1的图像

分析:因为x-1本身就是函数,所以x-1=0是y=0时x的值,从图像上看到:方程x-1=0的解是x=1。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例:从上图可以看到x-1>0或x-10等价于y>0,x-10的解集为x>1.x-1<0的解集为x

3.由图像还可以直观的看出,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通过以上发散性的示范并加以练习,不但使学生形成知识链,而且更加牢固的建立了数形结合思想,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作深入探讨,纵横联系,拓广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建立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发散思维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性原则,就是教师应用高于学生的水平,去指导学生,纠正错误的结论,使之最终归结为完全正确的结论。

2.发散性原则,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解决类似性的问题,或深层次的分析问题。

讨论分析两个有理数a,b的代数和与0的大小

例:a+b_____0(a>0,b>0);a+b______0(a

a+b______0(a>0,b(b(时____当(a(

想一想,还有哪些情况呢?

以上数的性质符号都含在字母里面,只有学生熟知法则之后,进行探索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实现发散的方法:

1.观察分析法。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学下,做些与课题有关的实验,产生与课题相近或能揭示课题内涵的结论。

例如,在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根据它的创立者法国青年军官迪卡尔(1596-1650)在一次午休时,看到天花板上有一个蜘蛛,它要说清楚蜘蛛的位置,就开始数横着的条数和竖着的条数。后来他又发展了这个想法,创立了笛卡尔坐标系,将平面上点的位置确定下来,为人们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架起了桥梁。把以前没有关系的几何与代数统一起来了。所以我在介绍平面直角标系时,就先要一位同学说清楚他的位置。学生会自然而然说,他在第几排第几行。正好与平面直角坐标系构成相似之处。

2.实验总结法。就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如在介绍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就叫学生先经过一点画直线看能画几条?(无数条);再通过两点画直线看能画几条?(有且只有一条);试问通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能画一条直线吗?(不能画)。最后断言,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反例驳倒法、理论推导法等都是可实验探究认知的方法。

发散思维还有以下缺陷:不具有缜密性、不能用来判断真假、没有演绎性等缺点。而和它相对立的逻辑思维正好能补充之。

逻辑思维来源于人的左半脑的精神活动中,它主要追求事物发展因果关系,主要体现思维的纵向性,它主要体现思维的一维性,它是认识真理,论证真假,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提高思维的效率,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避免各种错误的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具有以下功能:

1.它能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它能使人的思维细致入微,紧密联系,当思维的认识水平上升一个环节时,能添补中间所有的空档,使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和结果紧密联系起来。像在欧氏几何的证明题中就显示了这一特性,而且大量地应用这种思维形式。

例如,证明凸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如果没有其它基础知识作为填补,我们应从平角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推起,进而得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再推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在思维的逻辑要求上,必须要由平行线的性质开始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再推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这就是说:逻辑思维必须是缜密的,是无懈可击的。

2.它能培养思维的递进性、层次性。这就是说思维是有层次性的,随着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的升级而升级的。像中医学里,对某种药材的认识过程一样,它由表及里,最后用来治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实验,分析……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次提高。

逻辑思维还有下面的缺陷:

它能抑制人们的发散思维,抑制创新能力的发展,形成定势思维,产生经验主义,使人的思维方式一维化等缺陷。

在教学中如何实现逻辑思维的培养:

(1)让学生用右手、右脚活动,并用右手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