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的身心素质十篇健康的身心素质十篇

健康的身心素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8:09

健康的身心素质篇1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268-01

幼儿教师以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的身份,肩负着培育幼儿的神圣使命,在社会的广泛期待中,扮演着丰富多样的特殊角色。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儿,这时的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受到教师的影响很大。所以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幼儿教师自身健康生活和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因而幼儿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已经成为教育得以良好实施的核心因素。

一、幼儿教师常常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1、除了一些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职业倦怠也已成为教师过失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什么是职业倦怠呢?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它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2、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的心理不健康问题与社会适应不良有关,而社会适应性不良与因压力产生的不良情绪有关。这将影响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一部分教师因为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产生焦虑、恐怖、愤怒、不安、动摇等身心异常状况。情绪反应不仅使人产生体验,而且在生理上和行为上都有表现。有些研究也证明,脑与情绪的关系并不仅仅表现为脑对情绪的影响,情绪也会反过来影响脑的活动。所以,幼儿教师的情绪不健康问题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学前教育事业。

二、当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幼儿教师的职业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具备的基本人品和资格以及基本的精神面貌,是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理想情操、兴趣需要、为人处世、从教为师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品格。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以及内在的自我品质和精神面貌呈现在幼儿面前潜移默化地影响、吸引和塑造着幼儿,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教育影响力。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教师的威信是父母和社会其他成员远远无法与之相比较的。因此要培养人格健全的儿童,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自身修养,使之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成功的教师应该是研究型的教师。”这一观点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教师要运用科研方法、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并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理论服务于教学实际;同时要不断调查研究教学过程,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并将其中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以指导实践。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3、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展开,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教师也要善于根据所在幼儿园的客观条件、管理模式、幼儿状况和人际关系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习惯。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挫折,关键问题是怎样面对挫折。首先,幼儿教师应正视现实、淡泊名利,保持心理平衡。其次,如果遇到挫折应选择合理的方式宣泄,或是向他人倾诉,或是求助于心理医生的疏导,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来转移情绪,如打球、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等,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始终以一种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1、从单位的角度来讲要及时引导、解开教师心中结

①、应适时地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问题如同感冒,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教师也不例外。邀请心理专家来园作教师心理健康讲座,向教师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识,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

②、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在园内开通“心理热线”,当教师感到心理有困惑,遇到什么解不开的心结时,可以通过热线向心理专家咨询,使教师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③、营造氛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人的心理适应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愈好,心理健康水平就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就愈成功。

2、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调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加强自己的健康管理、注意营养。

②、正确认识自己,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要总拿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相比。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

健康的身心素质篇2

一、学校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定义:健康不仅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护体格方面、精神方面、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健康教育学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事业纵深发展的标志。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卫生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实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双“丰收”。学校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的必修课。新世纪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目标,首先要有一批素质高的教师和校长。只有掌握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及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系列保健措施,是素质教育研究的内容之一,包括了学生健康发展评估、身心疾病的防治和学校卫生管理诸方面。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对全国学生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多次抽样调查,从形态指标逐步扩大生理功能和心理指标,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综合评估。它的内容包括科学精神、道德、审美、修养、认知素质、文化程度、技术水平、自我意识与个性心理品质等,还有人把素质概括为德、智体、美、劳5各方面。当前,普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人才的选拔只重知识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德”“体”等方面的考察,导致以“智”代“体”的现象,这是一种教育危机,学生的心理保健将成为21世纪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开设心理卫生、青春期教育等课程,学校还应该心理咨询门诊,以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第1级预防和早发现、早干预的2级预防,建立健全学校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与之配套的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样利于学校健康教育的持久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事实素质教育。

二、学校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有力措施。为了提高全民的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因此,学校健康教育正是完成健康体魄的主渠道,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一代新人。

我们知道人的素质是以生理和心理为基础的,如果个体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不同,那么就决定了个体素质上必然存在着差异。从教育角度来看,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重视因材施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发挥学生个体素质基础之长,弥补和限制其基础之短,使之获得相辅相成的协调发展。如体育课的跳箱练习,培养了学生勇敢的精神,长跑还可以锻炼学生坚毅的意志。因此注重学生个人素质提高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同时,更不要忽视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

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个人素质也是以心理和生理为基础,素质教育要在学生个体差异的先决条件下,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健康教育。只有从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进行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著名健康教育专家大卫对健康教育提出了“K―a―B”模式,即知识、态度和行为。知识指特定健康问题和预防所需的信息;态度是指建立在知识之上对有关健康行为应用的信念;行为是指随后的实实在在实践的健康行为。健康具有更为严峻的使命,要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在生物因素方面要强化不吸烟、不饮酒、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锻炼身体,培养清洁卫生习惯;在心理因素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控制应激,提倡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自我教育;在社会因素方面,要培养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利用社会卫生资源和保健措施,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为我们21世纪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健康教育是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而产生的一门配套的新科学,它是对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知识的综合教育,其本质与我国的教育方针形成了完美的统一。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们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它包括政治、思想、专业、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学校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传播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对学生实施的综合的健康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育的目的任务上,要开发人们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同时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教育对象、目标上也有一致性,两者都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力求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还要遵循学生的整体性特点和心理整体性发展的规律,

是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

健康的身心素质篇3

论文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身心素质;生活和行为方式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以适应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开展健康教育,会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赢得竞争。因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口素质的竞争。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年是未来的希望,维护他们的健康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普及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健康是财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健康的内涵已经改变,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病态,还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其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促进人的健康的一门科学。它能引导和促使人们自觉地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因素,达到个人和社会人群躯体、心理、道德上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最佳健康状态。人民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的必要条件。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和经济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成熟和独立。这一时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预防各种疾病,确保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证合理的营养和膳食平衡,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其相关的卫生知识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还会辐射社会和家庭。所以,这是一项优化人口素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1990年国务院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且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校的教学、建筑、学生起居、运动、食堂、保健、健康教育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法规的形式加以严格规范。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校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更加说明了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教育,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教会人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方法。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体健康是一种实力,拥有这种实力的人能够成功地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种潜力,拥有这种潜力的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做出有价值的创新。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健康意识。

躯体健康是生理基础,而心理健康是促进躯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身体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无身体的心理,也没有无心理的身体。人们常说,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同样,健康的身体亦得益于健全的心理。也就是说,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为增强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花大力气去提高所有人员的身心素质。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口素质的竞争,剧烈的经济竞争促使很多国家把提高人口素质、人民健康作为发展经济和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因为经济竞争的背后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背后是教育竞争,教育竞争的背后是智力竞争,就是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和人们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竞争。必须让学生懂得只有敢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不单纯是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科学、德育的内容,是营造一种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向导的整体优化教育。在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已有中学德育的基础,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善与恶、美与丑等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社会消极面往往会影响他们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灵在烦恼、懊悔、绝望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出走、轻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科学的道德理论植根于他们的头脑,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分析社会道德现象的正确方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新时代的文明素养,确立对社会、国家的政治责任感、义务感,具备抵制社会消极影响的能力,促进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开展健康教育,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卫生策略。对于国家来说,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国民保健对策。人们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难的道理,只要人们具备基本的卫生知识,许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由单项传播信息向双项传播信息方式转变,形成课堂教学、科普录象、卫生咨询、心理咨询、个别交流、学生反馈信箱、网络新技术等多种健康教育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卫生保健指导,提高教学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未来息息相关,心理健康与否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学习生活经历和大学校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这种心理发展水平所表现出的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积极面,二是内心存在显著的矛盾。例如,一些大学生因为生活的一帆风顺和在文化知识上的优势,常常带有优越感和盲目自信的特点,但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消极失望,有可能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紊乱而影响健康。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也是当务之急。

据有关统计,世界各国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所引发的疾病。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的宣讲,建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健康的身心素质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结构。

分类号B848.9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个人社会功能的健全。因此我们认为,健康素质应当是包括心理健康素质在内的、影响或决定一个人整体健康水平的个人内在特质。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已经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促使人们日益关心个人的心理康宁和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情况的复杂、深刻而又迅速的变化在给人们带来发展机遇和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挑战和压力。一个人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总是有限度的,面对着复杂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约有1600万精神疾病患者,其中重型病人占一半左右,仅精神分裂症患者便有780万!这个数字自然不包括更多见的虽然有各种心理困扰但尚未达到精神疾病状态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的科学研究,为维护和增进我国人民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各种精神疾病做出应有的贡献。

1关于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这里要探讨的基本概念包括素质、心理素质、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

1.1关于素质的概念

在传统心理学和医学中,关于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解释都强调它的生理学方面,将素质和心理素质视做主要由先天或遗传因素决定的东西。自从素质教育的概念提出后,人们开始重新定义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素质(diathesis)通常被视作个体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在荆其诚主编的《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素质被视做“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医学上也指易患某种疾病的先天倾向”[1]。在林崇德、杨治良和黄希庭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素质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感觉器官、运动器官、身体结构和机能特征等”,“可能包括脑和感觉器官的微观结构、大脑皮层的细胞群的配置、神经细胞层的结构、神经类型特征等”。素质“主要由遗传决定,也受胎儿期母体内外环境的影响”[2]。

医学则从疾病的角度来看待素质,将素质看作是由某些基因或基因组合构成的一些生物学特征,这些特征使个体对某种或某些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具有体质上的易罹患性(constitutionalpredisposition)或脆弱性(vulnerability)。在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疾病的“素质―应激模式”(thediathesis-stressmodel)。该理论模式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拥有某种疾病素质这一个内在因素还不足以使人患病;如果具有某种疾病素质的人遭遇难以应对的应激事件,其遗传素质便会使他做出过于剧烈和持久的应激反应,那么他便很可能会患病,包括罹患精神疾病[3,4]。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遗传性是先天的既得性和后天的获得性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的,遗传性决定了一个人对某些心理障碍的易罹患性的大小;但遗传性是否显现,不仅取决于致病基因是否存在,而且还取决于某时段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谈遗传性,总离不开致病基因,致病基因和心理社会因素二者之间不能顾此失彼[5]。

我们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必须适应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特别是主流文化意识。我们需要吸纳教育和社会科学界的观点,重新界定“素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术语。因此,我们尝试将素质看作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影响或决定其健康和功能活动水平的内在的、基本的身心特质。

1.2关于心理素质的定义

心理素质应当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方面。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往往会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其他素质。目前在我国,人们对于什么是心理素质有不尽相同的解释:

(1)肖汉仕提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它们共同组成广义的心理素质的内在结构。各因素间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6]。

(2)刘华山提出心理素质就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个人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7]。

(3)刘金平提出心理素质是人在自然素质基础上,在人与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元认知、一般认知、社会实践能力、人格心理素质、心理行为的适应水平等[8]。

(4)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的核心是人格,它从认知因素到个性因素,从人格基质到适应习惯,从基本人格要素到表现出的适应和健康的功能[9]。

我们认为上述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之间有不少类似的地方。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保证一个人有效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且是一个人经常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条件。

1.3关于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便提出,健康指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的一种完全的康宁(well-being)状态或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身体无病和不虚弱而已。这个定义和据此定义所提出的标准目前在医疗卫生界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是良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表现。心理健康在一个人的整体健康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心理不健康不仅使人感到情绪痛苦,而且也会损害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

如果进一步问,心理健康到底是什么,却有不同的说法。下面列出国内研究者目前对于心理健康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7]:

(1)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上的完全的康宁或完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充满生命的活力,有积极的内心体验(主观康宁感,subjectivewellness;或subjectivewell-being,SwB)、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与社会功能。按照这个定义,心理健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个人要不断地依据现实环境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进而获得成长与发展,从而达到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健康是一些人格特征或特质的完美组合。由于一个人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应激条件下的心理反应和社会适应,因此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也是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例如,马斯洛便认为,只有具备自我实现者人格特征的人才能称作心理健康的人。

(3)心理健康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对生活持积极乐观、开放、现实、辨证和通达的态度。他们能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乐于吸纳新经验;他们富有利他精神,能够在助人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他们追求高尚而又现实的生活目标,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弹性的道德准则。他们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4)心理健康是对现实的正确认识、自知与自我接纳以及自我调控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国外的大多数心理健康专家强调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当事人有主观康宁感,他们能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效地学习、工作和生活[10]。

我们认为,不能脱离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空谈心理健康。所以上述观点都是可以接受的,它们分别强调了同一现象的不同侧面。因此,我们倾向于将心理健康视作一种充满生命活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适应环境并有积极的内心体验的、完全的心理康宁状态。

1.4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

前边说过,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由健康素质派生出来的概念。在国内外文献中,我们还没有查到这个术语,更没查到对这个术语的科学解释。

结合我们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尝试为心理健康素质提出下列定义: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和基本的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整合,这些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的整合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对于各种内外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和适应水平。

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素质主要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之所以将“身体特点”也纳入心理健康素质的内涵之内,是基于下面两点考虑。第一,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身体特点(例如遗传的身体特征和身体健康状况等)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内在的影响或决定因素。例如,国内外的大量调查研究(家族研究、双生儿研究和寄养儿研究)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具有遗传倾向。在其他一些精神疾病病人中,也可以发现脑损伤或神经生物化学或神经内分泌的异常变化[3~5]。第二,现代医学心理学强调身心一体化的观念,主张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不同的方面来探讨和看待疾病和健康现象,而不是采取身心二元论的观点[11,12]。

构成心理健康素质的个体内在的身体特点通常不被作为心理学家重点研究的内容,心理学家一般将主要精力放到对于构成心理健康素质的那些心理特质的探讨上。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将心理健康素质看作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和基本的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对于各种内外刺激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并进而影响或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结构或维度

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下面几条路线来探讨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结构:

第一条路线是从心理健康的几种不同的标准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为了达到这些标准一个人需要具备什么心理品质或特质。

第二条路线是通过对青少年心理障碍内在原因的分析,寻找他们欠缺的心理品质。而后对这些欠缺的心理品质或特质加以归类,便可以确定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哪些维度或侧面。

第三条路线是通过国内外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的许多研究,来分析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

目前被国内外研究者探讨过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为内在的心理因素,另一大类为个体内在的生物学因素。内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人格特质,习惯性认知和归因方式,应对和防御风格,自我概念和健康信念等[13]。例如,叶明志等探讨了a型行为、生活事件同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认为a型行为是一种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人格特质[14]。梁宝勇和郭倩玉的研究发现,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向的人格特质同一些适应不良的应付方式有较高的正相关,也同心理障碍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15]。姚树桥等发现,抑郁的人有自动思维的特点,他们习惯于从消极的角度看待自己和未来,存在着认知歪曲和不合理性的信念[16]。Beck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证实,抑郁同歪曲的思维方式有关[17,18]。

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的生物学因素,目前较多的研究涉及神经类型、身体素质、疾病(特别是大脑的病变)、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和神经生化(神经递质)等因素。例如,国外有大量研究探讨了脑部疾病和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异常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神经递质的异常已经被视作造成心理障碍的重要的生物学原因,并成为目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研究的前沿[19]。

从理论上看,健全的人格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卫生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因此,对于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的分析可以聚焦于人格(或个性)这一变量,即围绕着人格的内涵来探讨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心理学中关于人格这一概念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20]。在这里,我们采用广义的解释。在人格变量下,人们通常区分出人格动力特点(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气质、性格以及自我概念等4个维度。

联系心理健康,在人格动力维度下,可以分出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需要、动机、健康信念、价值追求和世界观等分维度。

在性格维度下,可以分出同个人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认知风格(反映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调节(情绪性,应对和心理防御风格,反映性格的情绪特征)、现实态度和意志品质(反映性格的意志特征)等4个分维度;也可以按照性格倾向分出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倾、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等分维度,还可以区分出a型和B型性格等分维度。

在气质维度下,可以按照传统的做法,区分出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和胆汁质。目前已经有较成熟的量表可以用来测量一个人的气质。大量研究证实,气质类型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在自我概念维度下,可以分出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测、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以及理想我和真实我等分维度。

上述各维度和分维度,均可以成为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内在的心理因素,而且都有相当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它们在个体心理健康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它们都可以被视做心理健康素质因素,但它们在心理健康素质中处于不同的层次。例如,一个人的性格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以及对问题的应对和防御风格,而认知方式、应对和防御风格又会直接影响他的心理健康。可见,在这里所涉及的三个层次中,性格是第一级维度,认知方式、应对和防御风格是第二级维度,心理健康则是第三级。

参考文献

1荆其诚主编.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473

2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04

3alloyLB,acocellaJandBootzinRR.(eds.)abnormalpsychology:Currentperspectives,newYork:mcGraw-Hill,inc.1996.81

4HalginRp&whitbourneSK(eds.)abnormalpsychology,Boston:mcGraw-Hill,inc.2000.129

5梁宝勇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中国教育学刊,1999,4:26~29

7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心理科学,2001,24(4):481

8刘金平.心理素质的本质和结构新探.河南师大学报,2002,4:115~117

9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43~146

10SchwarznandStrackF.evaluatingone′slife:ajudgmentmodelofsubjectivewell-being.in:StrackF,argylemandSchwarzn(eds.),Subjectivewell-Being:aninterdisciplinaryperspective.oxford:pergamonpress.1991.22~48

11梁宝勇,王栋主编.医学心理学(第三版).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

12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3~32

13DienereD,Suhem,LucasRandSmithHL.Subjectivewell-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psychologicalBulletin,1999,125(2):276~302

14叶明志,王玲,张进碚等.a型行为与人格维度、生活事件及心理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8):572~573

15梁宝勇,郭倩玉.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iii应付方式与人格.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7~9

16张琼,姚树桥.学龄期儿童适应技能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3):161~163

17Beckat.Depression:Clinical,experimental,andtheoreticalaspects.newYork:HarpandRow,1967.231~238

18徐俊冕,季建林.认知心理治疗.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30~44

健康的身心素质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高专院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34-02

新时期社会竞争更加激烈,高职高专学院学生的竞争压力也更加巨大,心理健康问题增多也致使高职高专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了全新的认知。

1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尤其是以社会需求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工作在教育目标、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上都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高职高专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

首先,从新时期社会背景来看,接受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高职高专学院学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高职高专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2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高专学院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高专学院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学校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院向社会输送的人才都是身心健康的新时期人才。

2.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高职高专学院对学生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培养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身体与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依托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而心理健康教育也对专业知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培养与锻炼有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职高专学院开展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还充分渗透到了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

2.2心理健康教育高中高专学院重要的人才教育方式

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和职业现状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这些方面的需求只能依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所以,在高职高专学院中,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学院主要是通过满足学生的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鼓励学生发挥特色、扬长补短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各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防止心理问题带来的危害方面有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学生若是在心理上出现问题便会给学生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而预防、阻止和解决这些不良影响的方式中,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前就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3.1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对学生自身的不良影响

高职高专学院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替学生毕业后打基础,但是很多的高职高专学生在家庭和自身条件乃至学校专业条件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所以这些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令情绪、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因素更多,若不能保持心理健康,摆正心态很容易产生落差感进而出现自卑、自暴自弃、妄自菲薄等心理问题。

对此,高职高专学院最有效的解决策略便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积极开展健康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递证明的心理健康元素,教授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各种压力状态下摆正心态,努力走到自强、自立、自信。其次,还要经常对在校学生展开普及调查,准确把握在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然后“对症下药”解决学生之中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

3.2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在家庭中是重要的家庭成员,也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在社会中是重要的社会个体,承担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所以无论从家庭繁荣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都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阻止学生心理问题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高职高专学院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认清自身价值,主动承担责任,并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的同时更要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带去希望。

4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个人发展,因为高职高专学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实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的七大心理健康标准,进而完成学生成才的关键步骤,所以高职高专学院积极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1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心理调整,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个人承压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

能参与高职高专教育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属于智力正常范围,可以产生基本的心理反应,不过在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下能得到更好的心理调整,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个人承压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各种能力。

4.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让高职高专学生更加开朗自信的生活,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活在希望之中。

4.3平衡学生的心态,稳定情绪

良好的心灵健康教育还能帮助大多来自农村的高职高专学生平衡心态,稳定情绪,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亲和力的人,能帮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建立好人缘。

4.4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意志

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健康全面健康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坚定信念,培养出健全的社会意志,能自主的协调各种社会活动,从而实现良好的适应社会劳动,并向社会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

4.5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帮助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克服依赖心理、自私心理等心理缺陷,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有勇气迎难而上,直面挑战。

4.6帮助学生的心理年龄能顺应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自身心理反应,学习到如何根据社会状态改变心理行为方式的方法。还能帮助学生的心理年龄能顺应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和谐。

由此可见,新时期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乃至学校以及社会都意义非凡,所以我们更应该齐心协力,坚持做好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岳媛.浅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54).

[2]古志华.试论新时期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政策[J].世纪桥,2013(03).

[3]杨丽华,吕秀娥,宋均艳.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a),2011(01).

[4]赵丹.浅谈高职高专学院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0).

健康的身心素质篇6

关键词:学校;健康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71-01

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并形成更好行为习惯,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坚持塑造完美身形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陶冶情操、意志坚韧、性格积极向上、理想信仰饱满等一些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实现内外兼美的全面发展。

1简述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运用中的重要性

1.1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健康教育中,更好地与身心健康结合在一起,开展班级篮球、排球、接力赛等比赛,形成学生之间非语言的间接交流和沟通,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1]。形成集体荣誉的感觉,学会保护,形成责任意识,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会呐喊、鼓掌、感动,养成良好心理素质。

1.2积极投入学习的现实需求。在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学习上有大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自我学习的动力源泉,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2概述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内容及作用分析

2.1营造健康教育宣传知识全覆盖的氛围。在健康知识的内容把握上,可以从各方面进行宣传,围绕当前的主要健康知识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围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的知识,分析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譬如紧张、滥用药物、暴食、过度运动或缺少运动、不注意身体的警告、吸烟、酗酒等,同时注意对健康营养的普及,例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等的营养指导,加强对学生各种健康教育内容的全面覆盖,从校内外活动安全、消防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家居安全、防震减灾安全等一些健康指数进行宣扬,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在学生心理形成对健康知识的基本了解。

2.2发挥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最佳作用。在全面宣传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能有效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促进整体上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剔除学生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等不良健康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心情,选择幽静清新的环境或人多喧闹有趣的公共场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掉那些让人心烦的事情,实现健康心理的养成。

3探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方式应用

3.1结合体育项目特点进行心理引导。在学校健康教学中,可以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经常开展一些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体育锻炼,形成对抗赛的形式,加强学生团队合作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形成,学会帮助别人,友善互助等。还可以开展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形成积极乐观、果断、坚韧的心理素质[3]。

3.2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学校对教师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研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立体化网络,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四个研究体系,通过这四个研究体系的全面完成,而这些研究体系的实施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4]。创设学校体育、社会外部环境、家庭的三者研究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定期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锻炼的方法,组织家长观看优秀心理健康引导方面的电影,譬如《变形记》、《唐山大地震》等,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行的体育亲子活动,同时邀请社会专家来学校围绕法制观念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人生信仰等进行培训或者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

3.3加强活动载体的广泛性应用。在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形成长期抓、层层抓的良好局面,在活动载体的应用上,采取广泛的活动形式,在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将知识讲座、演讲比赛、趣味教学、生活化感染、历史故事、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载体,形成浓厚的健康教育氛围,学校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围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师的健康教育手段上开展技能比赛,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效果,采取道德考核、身体素质考核等多种方式,细化标准,形成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4总结

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1]孙雅萍.加强学校建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探讨.文教资料,2007,第24期

[2]高战儒.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第18期

健康的身心素质篇7

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好坏,不仅对其现阶段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以后的体质水平以及劳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的高职学生的身体正处于一个生长发育时期,这些学生身体内部的新城代谢都非常旺盛,且其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都在发展中,并具有很强大的可塑性以及发展潜力。因此,在这一时期,注重对高职学生体质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1体质健康概念

体质健康是个人健康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能更快的反映出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以及身体运动机能的转变状况。体质健康不仅是反映个人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1.1体质的概念

所谓的体质就是指个人身体的质量,它是遗传性以及获得性的基础上体现出人体的生理机能、形态结构和心理因素综合的一种稳定的特质。遗传是个人体质发展的前提条件,其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体质的强弱。但最终对个人体质强弱影响的还有后天的环境、生活、营养、卫生条件以及体育锻炼等,前者只对体质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最终决定体质强弱的还是后天的体育锻炼。另外,体质的范围包含了人的生理机能、形态结构以及心理因素、适应能力等,这些都是直接反映个人身体体质强弱的重要因素。

1.2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体质的强弱是决定健康水平高低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体质,健康就像是没有源头的水或是没有根茎的树木。因此,一个人要想具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体质。健康的身体是良好体质的终极目标。人们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增强个人的体质,就是为了能够幸福的生活。但是,体质只能体现个人内在的身体机能、心理状态,并由身体机能决定了人们的现实身体状况,这些都表明了体质具有稳定性以及长期性的特质。而健康却是体现一个人在社会方面以及身心方面的适应能力以及适应状态,其具有易变性以及流动性的特质。健康包含了体质,但体质却是体现健康的一个方面,所以,加强健康与体质的锻炼具有同等性,且加强体质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促进健康的发展。

2高职学生现今的体质健康状况

为了更加详细的了解现今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我们对某个高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体质健康调查。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都不合格,这些都可以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生活状态以及运动形式等方面来体现。

2.1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经过调查发现导致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变化的因素各有不同。如导致女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大多数有对未来过于担心、没有充足的自信心、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于依赖他人等。导致高职男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注意力比较分散、父母对其期望过高、缺少自信心、对别人的看法很重视等等。其中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就是,对于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以及对自己的未来的迷茫。在对这些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的高职学生的解压方式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有心理压力时第一个就是向好友求助,其次就是求助于父母,最好就是求助于教师。面对压力,高职男生与女生的解压方式也不一样,男生大多数是玩游戏、看书。女性却是压抑或写日记等。

2.2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

经过相关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每个周只参加一次到两次的体育锻炼,且每次锻炼的时间都不长,一般在40分钟左右。有的高职学生选择早期锻炼,或有的高职学生选择下午锻炼,还有的学生不锻炼。在锻炼中,男学生以跑步或球类运动为主,而女学生则是跑步或跳绳等为主。此外,大部分高职学生不知道相关的运动锻炼常识,很容易在运动中受伤。

2.3生活方式比较差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水平。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因受到学校的制约,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较低的因素之一。经过相关调查发现,部分高职学生可以在学习规定的起床时间起床,其中在吃早饭这方面,有一半的高职学生是每天按时吃早饭,30%的学生有时吃早饭,剩下的高职学生是基本上不吃早饭,而是以中饭和晚饭为主。其中大部分高职女学生都喜爱吃零食,部分男生会参与或是喝酒吸烟。如果在生病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是自己去买药吃,很少因生病去医院看诊。这些都给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埋下了隐患。

3对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体育干预措施

3.1对学生的运动习惯干预

学校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因此学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加强高职学生的体育工作。使得学校和学生一起为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做好工作。如,学校应加强对运动场地的运动器具的更换和安放,并在学校中比较醒目的地方挂上一些宣传健康的条幅。还有高职学校可以举办一场大型的运动会,并设立相应的奖项,鼓励学生参与,都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还有体育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运动常识,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运动中保护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提高高职学生良好的健康素质。

3.2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干预

高职学校应根据学生所担心的事情,如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的等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并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监测,做到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和控制。学校还应跟学生的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且,教师在进行授课的同时,应多跟学生进行交流,帮助高职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并告诉高职学生,只有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才更有力于未来的发展,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态度。

3.3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意识的培养干预

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对健康的概念理解很片面,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需要重年少做起。又因,高职学生身体比较好,但自我的保健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学校在对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进行干预时,要充分的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校刊、讲座或是广播等多种方式来宣传和传播健康信息。通过这些方式来树立高职学生正确的健康观、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保健知识,以及培养其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加强自身的健康管理。

健康的身心素质篇8

摘要: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态。由于社会和个人的因素,亚健康已影响到高校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成熟的思想观念、不科学的饮食、不良的起居生活习惯及缺乏体育锻炼。分析认为通过提高认识加强健康教育、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科学体育锻炼及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等途径来干预亚健康状态。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成因;干预措施

0引言

亚健康状态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它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机体无器质病变,但主观能感觉到身体和精神的不舒适,其主要表现有浑身乏力、睡眠质量差、免疫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情绪波动大、记忆力衰退等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研究表明,全世界约有60%的人不同程度的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之中,有着亚健康的症状的体验。可见亚健康状态已困扰着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为适应市场竞争及人才变化的需求,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情感冲突、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不能很好缓解时,就会导致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如何预防和改善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加强他们的身心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一个艰巨的使命。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亚健康成因全面而系统的分析,科学地制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的干预措施,为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改善和提高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1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分析

大学时期是高校大学生从青年到成年、从学校到社会、从幼稚到成熟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长知识、长技能、长见识,要逐步学会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发展的本领,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像学习、就业、社交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复杂的、多方面的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造成高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

1.1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给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就业、交往、恋爱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高校大学生为适应这种高速发展的社会,迫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先进技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以常常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飞涨从负荷状态,使身心疲惫,精神压力增大。大学生由于生理、特别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自制能力差,对出现的压力不能很好的缓解或消除。另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分辨能力,产生价值观的歪曲和情感的缺失,于是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

1.2思想意志观念不成熟与淡薄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利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的误区,他们的健康成长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健康素质引导,否则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而且还能关系到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志观念存在较明显的亚健康问题,他们的思想观念背离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要求,背离了社会伦理道德,从而使其心理歪曲、行为失常,危害着别人和社会的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大学生以物质利益为标准处世,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大学生为钱财所动,为享受所迷惑,有时不惜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使大学生价值观念更趋于功利化。同时自我意识较浓厚,缺乏社会公益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舍义取利,缺乏宽厚仁爱、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损坏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高校大学生在校园中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历练,对抵御外界不良思想和行为能力不足,思想信念不坚定,易于导致精神萎靡不振,意志薄弱。

1.3饮食不合理科学高校大学生自制自理能力差,饮食不规律、不科学,许多大学生睡的晚起的晚,不吃早餐或早餐时间不固定,三餐的荤素搭配不得当,更有甚者偏食或以嗜好饮食,长期的暴饮暴食和饥一顿饱一顿的习惯容易使机体摄入的营养不均衡,导致代谢功能紊乱,使大脑处于供血不正常的状态,进而影响到体内内分泌激素的正常的分泌。有些大学生为了身材美,通过节食来达到减肥的目的,结果摄入的营养不能满足正常生理的需求出现营养不良,搞垮了原先健康的身体。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发育的关键期,饮食时间、饮食结构的不科学、不规律是诱发亚健康状态的的因素之一。

1.4起居生活习惯不良人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其内部有固定的生物钟在规律的运转。部分大学生生活没有规律,睡眠无规律睡眠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或晚上熬夜开“夜车”,早上旷课睡懒觉,游戏玩的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午饭当早饭吃,晚饭当作午饭吃,作息制度混乱,人体的生物钟遭到破坏,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此外,吸烟、酗酒也是大学生难以摆脱的不良习惯。众所周知,吸烟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使血管出现动脉硬化,引发呼吸性疾病。酒精有麻醉神经的作用,可以直接损害神经细胞,使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直接影响学习成绩,长期饮酒还会增加肝脏负担甚至发生肝硬化。

1.5体育锻炼缺乏和不科学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文化知识是学生的的本质,很多时候都以学业为重,无形中学习压力变大,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被忽视,长时间运动过少,体力和脑力不能行驶有效的更替互补,造成心肺功能减弱、神经失调,易出现疲劳、头晕脑胀、精神不振及神经衰弱症等。运动缺乏还有可能因营养过剩积累导致肥胖、体重超标、行动不便、身体机能水平下降、免疫力低下、骨质疏松等症状。另外,人体在生命运动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生命在于运动但有时在于静养,部分大学生没有掌握体育运动的科学,结果运动锻炼没有对健康促进。因此练体无章、练体不当反而会损害人体的健康。

2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

许多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或多或少的产生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对他们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造成影响使机体不适应时便出现亚健康状态。如果及时对亚健康状态加以干预治疗,机体不会受到危害而变得健康,否则,机体将发生病变导致真正意义上的非健康即疾病状态。因此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对亚健康的大学生进行干预。

2.1高校管理部门提高认识,加强对学生健康的教育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一方面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普及健康教育知识,设置健康咨询部门,使大学生对亚健康的形成及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有深入全面的认识。从而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全面管理,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另一面高校应努力改善校园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运动环境,创建师生、同学之间关系的良好氛围,开展积极有效的健康促进工作。

2.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知识学习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高校的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因此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渗透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在提高他们人文素质的同时提高身心健康素质,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从而改变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综合素质。

2.3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消除和预防亚健康的做好方法。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能增强人的体质和自信心,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适用社会生活能力。通过体育活动人们可以从生理学的角度提高身体素质;可以在流行病的角度提高“宿主”质量;可以在生态学的角度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心理学的角度克服紧张、焦虑和不安;可以在社会学的角度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体育运动追求着身体以及精神的和社会文化的健康。体育运动可以导致人的身体强壮、健美、精神饱满、开朗大方。使人从外在形体和内在生命素质上,透射出对生活追求的勇气和智慧,同时体育运动为社会输送活力,以其不可替代的方式引导人们塑造自身,实质上也就是塑造生活。体育运动以对意志力和进取心的要求,激励并支持人们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去战胜类似的依赖、懒惰等人性的弱点,去沟通情感增加友谊,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运动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也益于心理健康,对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体育锻炼还能提高运动系统的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呼吸与消化系统的功能、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4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高校大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尽量保持每天对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的摄取,注意饮食结构中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搭配。饮食要少盐、低糖、戒烟、不过量饮酒,按时按顿进餐,不暴饮暴食,大饥大饱。其次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培养健康的业余爱好,摒弃不良嗜好。适当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进餐、休息、娱乐时间,不熬夜、不过度疲劳,做到劳逸结合。要学会忙里偷闲,利用学习生活中的零碎时间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要养成自己的业余爱好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摒除不良的、有害身心的嗜好。此外,有些大学生年轻气盛,进取心较强,敢于挑战人生,制定目标要切合实际,切不可超负荷的学习,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

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生物遗传的因素、社会环境影响的因素、学习生活习惯不良因素、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都能使健康的大学生转变为亚健康。亚健康已成为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分析表明,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亚健康的危害,促使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减轻学习、交往中产生的精神压力;提高思想素质,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健康饮食、规律作息,提高情趣均是防止亚健康状态形成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杏波.体育运动对亚健康群体干预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8).

[2]丁敏.高职院校学生亚健康成因与干预措施研究[J].内江科技,2011,(02).

[3]刘军,唐艳婕,肖柳.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与健康促进[J].四川体育科学,2010,(01).

健康的身心素质篇9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意识培养研究

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大学教育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健康的重要性。本研究就当前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现状,发展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予以讨论分析,意在在大学阶段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一、大学生健康意识概况

1.大学生健康意识现状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伴随大学生漫长的求学之路的是身体健康水平的低下,根据一项针对全国学生体质的调查报告显示,学生的肥胖检出率持续增加,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持续下降,全国的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容乐观。尽管当前的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容乐观,但是许多大学生仍然没有健康意识,对于关于运动的习惯性问题,“不想锻炼”和“不会锻炼”占有大部分比例。针对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是关键。

2.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的重要性

健康是指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中央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有利于大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健康意识培养发展问题

1.大学生对健康的主观认识不足

现阶段的大学生仍然处于求学阶段,以学习为主的生活使大学生的日常锻炼十分缺少。而且多数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健康并没有重视,多数学生选择食物是根据自己的口味或饮食习惯,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选择食物者所占比例不高。许多的大学生一味追求口腹之欲,营养过剩,或是挑食偏食而造成的营养不良;怕苦怕累,意志薄弱,不爱运动,体质较差;心理状态不稳定,情绪化,在行为上独

立性差,依赖性较强,主观上对健康意识持不关系的态度,这样的认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根本原因。

2.高校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理论课程资源不足

现阶段的高校教育是以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串联起来的大学教学模式,其授课重点是在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基本掌握社会生存的能力,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却无系统的理论课程作为指导。同时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往往只注重增强体质和传授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技能,而忽视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育。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对于树立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尚无具体的课程大纲。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理论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成为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的一大障碍。

3.缺少科学的锻炼方法

大学的体育课程虽然在体育科目等方面为大学生增加了选择的机会,但是教学内容上仍然沿袭初高中体育课的基本教学内容,缺乏科学的锻炼方法。就目前的大学生锻炼方法来说,体育课只是占有大学众多时间的极少一部分,许多学生的锻炼方法是以篮球、排球等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指引的锻炼方法,缺少科学的锻炼方法,使大学生不能够通过锻炼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三、加快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

1.增强大学生对健康意识的主观认识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在高校要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就要培养大学生对健康的主观认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作息时间,科学地锻炼身体,是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运用医学等相关的人体知识,讲述好的身体素质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树立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人才。[1]

2.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健康意识理论课程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彻底打破以竞技技术原理作为教学重点的模式,要有意识地将教学重点转向传授健身知识、健身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上去,使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树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观,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整体健康为目标,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健康意识理论课程,改变大学生对健康身体素质的认知态度,同时采用人性化的体育课程量化指标,在教育中增加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理论内容。[2]

3.寻找适用大学生的科学锻炼方法

要更好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就要寻找符合大学生锻炼的科学方法,加快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各种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体育教育内容,总结出大学生的科学锻炼方法,更多的激发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突破原有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创建和开展各种有利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活动,通过开展体育俱乐部、开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的体育内容真正使学生寓教于乐。树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观,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四、结束

正确引导我国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大力加强高校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了解健康和体育保健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大学教育中也必须重视的内容。但是,就目前的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情况,还有诸多要完善的内容,要加强这方面的内容,需要相关的工作者不断的进行科学研究,不断的总结科学经验,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海春.海峡两岸经济区大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现状[J].体育科学研究,2010,10(4):9-10

[2]张赐东,李志军.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身行为调查与对策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09,6(8):92-93

健康的身心素质篇10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精神文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的全面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那么何为心理健康呢?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一、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要求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处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心理层面有着即将成熟和片面幼稚的两面性:首先,中学生其心理上对于整个社会、他人、自己的定位和关系有着较为独立的看法和观点。可以这么说,在中学时期,学生既在学校努力地的学习知识,为中考、高考做足充分的准备;又要在学校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健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此组成较为独立的世界观。但是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与心理素质又是幼稚的,他们的摇摆性和片面性使其很容易的受到外界的影响,致使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再者,中学生大都处在一个成长的叛逆期,也是逆反期,如果对其没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指导,他们很有可能会顺从着自己的天性,远离心理健康这条康庄大道。所以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其次,中学生性机能的迅速成熟,也会造成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如果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念,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并且缺乏成人的适当监护、照顾而接受了不良的刺激,就会造成心理失常等种种后果。而健康教育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从而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走上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而在当下综合国力愈来愈多的体现在精神文明与科技实力的软实力上。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与诚信观念,必须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其道德水平,若没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无法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价值观念是否正确都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弱化中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矫正异常行为,使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三、社会和时展要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和时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当今社会,对于个人价值的衡量主要停留在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其主要还是在心理上,心理负重超载,将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压力主要体现在课业上,中考高考的压力,社会、父母的期望都重如泰山一般压在中学生稚嫩的肩膀上。中学生很容易不堪重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无论是对个人幸福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是能适应并促进社会急速发展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是社会和时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四、素质教育要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石,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科学研究表明,人终其一生只能够使用10%的脑细胞,若是大脑全部功能都被开发的话,大脑将会相当于一台计算能力与记忆能力强大的电脑。这就说明人脑蕴藏着极大的潜能并有待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按照心理发展规律,捕捉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中学生的大脑。培养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良好的学习动机、健康而稳定的精神情感、坚定的思想意志、健全的人格个性等都能促进智力发展,使之走上健康全面发展之路。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可预测和治疗心理疾病,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研究表明,人在剧烈紧张情绪状态下,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消化停止,持续时间过久会导致人体某此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活动状态。而活泼开朗、乐观豁达等心理活动可使人的大脑皮层得到积极休息,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人体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