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直接融资情况十篇直接融资情况十篇

直接融资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6:00

直接融资情况篇1

关键词:直接融资,上市

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4256家企业中,绝大多数(81.5%)的企业暂无上市计划,而拟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母公司、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上市公司共占18.5%(见表8)。调查表明,由于上市仍然属于比较稀缺的资源,门槛相对较高,多数企业还是很难通过这一直接融资途径来获取经营发展所需资金的。

从不同规模看,调查样本中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差别很大。其中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有7.7%的小型企业拟上市或已上市,而在大型企业中这一比重已达到52.5%。调查表明,目前小型企业很难通过上市这一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取企业经营发展所需资金。随着全国统一、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逐步完善,这一问题将有所缓解(见表8)。

表8企业上市情况(%)

暂无

上市计划

拟上市

公司

上市公司

的母公司

上市公司

的子公司

上市公司

总体

81.5

13.1

1.0

3.1

1.3

东部地区企业

82.0

12.0

1.3

3.3

1.4

中部地区企业

79.1

16.1

0.7

3.2

0.9

西部地区企业

81.8

13.1

0.8

3.3

1.1

东北地区企业

83.9

13.2

1.5

1.5

大型企业

47.5

22.1

10.1

12.6

7.8

中型企业

75.8

19.0

0.4

3.6

1.2

小型企业

92.3

6.5

0.0

0.9

0.1

国有独资企业

77.4

7.3

7.6

6.6

1.0

vs非国有独资企业

81.7

13.6

0.5

2.9

1.3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69.2

12.0

5.2

10.4

3.1

vs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86.2

12.1

0.4

0.8

0.5

农林牧渔业

83.3

15.6

1.1

采矿业

70.9

14.5

3.6

9.1

1.8

制造业

80.9

14.1

1.1

2.8

1.2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70.3

15.6

12.5

1.6

建筑业

84.4

7.8

1.8

3.6

2.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1.4

16.5

2.2

5.5

4.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68.8

22.1

5.2

3.9

批发和零售业

88.8

5.6

0.4

4.6

0.7

住宿和餐饮业

75.7

24.3

房地产业

87.5

7.8

3.9

0.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92.3

7.7

从不同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已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比重高于民营企业,调查样本中,81.7%的非国有独资企业暂无上市计划,而在国有独资企业中这一比重是77.4%;86.2%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暂无上市计划,而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的这一比重是69.2%(见表8)。

调查表明,长期以来,政府在上市资源的分配方面有向国有企业倾斜的现象,这使得民营企业要获取上市资源相对来说更加困难。不过近年来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迅速发展,逐渐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上市机会。此外,内在动因也是导致这些差异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对上市带来的风险存在一定程度的顾虑。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家认为企业上市后会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经理人控制风险增加”(3.58)、“股价非理性波动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决策”(3.51)、“控制权被稀释毕业论文论文格式,存在控制权争夺或转移风险”(3.47)、“存在退市风险”(3.32)和“信息披露增加,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3.3)等(见表9)。

表9民营企业家对上市风险的认知(认同程度,5分制)

评价值

经理人控制风险增加

3.58

股价非理性波动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决策

3.51

控制权被稀释,存在控制权争夺或转移风险

3.47

存在退市风险

3.32

信息披露增加,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3.30

诉讼风险增加

3.27

政治风险增加

直接融资情况篇2

【关键词】企业融资;融资方式;选择

一、关于融资和融资方式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融资的解释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筹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它是企业从自身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利用各种渠道以及方法,从投资人、债权人那里筹集资金,或者通过企业原始的资金积累得到资金,进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满足的一种经济行为。通常情况下,企业融资包括内源和外源融资两种方式。

1.内源融资。所谓内源融资,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的内源融资一般是由留存收益和折旧得到的,留存收益包括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折旧是以货币表现的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有形和无形的损耗。由于折旧仅仅是对原来投资的一种更新,通过它所做的投资不会使企业增长,因此,当企业采用内部资金进行投资时,这种方式的增长与留存收益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送股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内源融资方式,因为送股主要是企业将原有的分配利润通过股票的形式转移到股东的名下。

2.外源融资。外援融资指的是企业采用某种方式或途径,从其他的经济体上筹集资金进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形式。这种融资方式通常因为经济体性质的不同而被分为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但日常的分类过程中,常常将外援融资分成直接和间接两种融资方式。

(1)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方式主要以股权融资为主。这种融资方式主要是交易者利用初级证券进行融资,这里的初级证券包括非金融性支出单位的所有负债和他人持有的股票。这种交易方式是由资金充足者与资金短缺者之间直接的交易资金盈余者将多余的资金借给资金短缺者,或是在金融市场上资金盈余者发行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资金短缺者,最终达到双方资金融通的过程。

(2)间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债券的形式进行的,一种间接进行的融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指资金充足者将充足资金存入银行或者购买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从而将闲置资金转入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然后通过这些金融中介机构,以贷款、购买资金短缺者有价证券等形式,将闲置资金提供给资金短缺企业,最终达到资金从资金盈余者到短缺单位之间的流通过程。

二、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大多数企业都将面临融资方式选择的问题,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自身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融资方式,从而建立合理而具有弹性的资金结构。由于企业存在发展障碍的特殊性,不可能采取照搬其他大企业的做法,而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1.从企业的规模以及融资规模进行考虑。企业的资产规模以及企业原来发行债券的规模直接决定着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而企业通过贷款融资方式获得资金的多少,直接由企业自身抵押资产的规模以及自身信誉和自身盈利能力所决定。因而,企业在进行中长期投资融资时,如果所缺少资金较少,而且不同融资方式之间产生的利息成本差异不是很高时,企业可以考虑使用贷款融资的方式。但是如果资金缺少数额巨大,而且企业自身具备发行债券的资质,同时利息成本较高时,企业可以采用债券融资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融资。

2.从财务结构来看。在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时,还要对企业的财务结构进行分析。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这时企业就应该将融资方式转移到债券融资上来,减少顾全融资;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企业就应该将融资方式转移到股权融资上来,减少债券融资,从而使企业的总体资金结构更加合理。

3.合理利用质押担保。合理利用质押担保是企业融资的一种很好的选择方式。所谓动产质押业务是指企业将动产放在按照银行指定的仓库内作为只有在银行监控下才能流动的质押物,一种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融资方式。通过这种融资方式,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原材料、各种设备等为企业赢得资金,使企业能顺利地发展。大部分企业贷款受到阻碍的主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银行所推行的授信方式与企业所具备的条件无法相配。对于银行来说,常用的授信方式主要有信用担保、保证担保、抵押担保三种,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能够用来进行抵押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及其稀缺,所以我们必须巧用质押担保来完善企业融资。

4.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说自身的经营、财务状况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1)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在经济增速较快时期,企业为了跟上经济增长的速度,需要筹集资金用于增加固定资产、存货、人员等。企业一般可通过增发股票、发行债券或向银行借款等融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在经济增速开始出现放缓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降低,一般应逐渐收缩债务融资规模,尽量少用债务融资方式。

(2)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代价,融资成本越低,融资收益越好。由于不同融资方式具有不同的资金成本,为了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取得所需资金,企业自然应分析和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的高低,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融资方式及融资组合。

总之,任何一个企业的融资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在特定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环境中,单个企业选择的具体融资方式可能不同,加之,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融资方式进行适当地选择,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资金成本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其圆.浅谈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选择[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直接融资情况篇3

关键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一、企业融资方式的类型

   1.内源融资方式。即将本企业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无需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不发生融资费用,其成本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通常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资金需要时企业才考虑启用外源融资方式。

   此外,笔者也赞成一些学者的观点,即相当一部分表外融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融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反映的融资行为,表外融资可分直接表外融资和间接表外融资。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属直接表外融资。其资产所有权虽未转入融资企业表内,但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故此融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的资金结构。间接表外融资是用另一企业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从而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限度内的一种融资方式。此外,还可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方式把表内融资转化为表外融资。

   2.外源融资方式。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本,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企业的外源融资一般分为直接融资方式和间接融资方式两种。(1)直接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是一种通过初级证券进行融资的方式。初级证券包括非金融性支出单位的所有负债和被他人持有的股票。具体来说是指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相互直接进行协议,或是在金融市场上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从而完成资金融通的过程。一般来讲,直接融资主要以股权融资为主。(2)间接融资方式。间接融资是间接进行证券融资的一种融资方式。即资金盈余方通过存款方式或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闲置的资金现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这些金融机构再以贷款、贴现或通过购买资金短缺方发行的有价证券等形式,把资金提供给使用单位,从而实现资金的融通过程。其代表方式是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根本区别在于资金融通过程是否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

   二、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任何企业都会面临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但是,每个企业在融资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并保持资本结构一定的弹性。一个企业是选择权益融资方式合适,还是选择债务融资方式合适,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一家企业都有其各自的行业特点、资产结构特点和具体的财务状况,所以每个企业都应以其现实的和今后几年预计的净资产收益率为基本标准,同时考虑本企业的财务结构、资金使用率等情况来综合选择融资方式。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应主要关注如下几点:

   1.由于净资产收益率在考核企业业绩和评价投资收益方面具有特别意义,因此,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企业增加投资者和追加投资的基本指标。这样,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可能选择债务融资方式较为“合算”;而效益不佳、前景不甚明朗的企业,则可能选择权益融资方式较为合算,因为这样可以减轻其财务压力。当然,究竟采用哪种方式,还应根据企业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

直接融资情况篇4

   [关键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一、企业融资方式的类型

   1.内源融资方式。即将本企业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无需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不发生融资费用,其成本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通常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资金需要时企业才考虑启用外源融资方式。

   此外,笔者也赞成一些学者的观点,即相当一部分表外融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融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反映的融资行为,表外融资可分直接表外融资和间接表外融资。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属直接表外融资。其资产所有权虽未转入融资企业表内,但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故此融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的资金结构。间接表外融资是用另一企业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从而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限度内的一种融资方式。此外,还可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方式把表内融资转化为表外融资。

   2.外源融资方式。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本,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企业的外源融资一般分为直接融资方式和间接融资方式两种。(1)直接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是一种通过初级证券进行融资的方式。初级证券包括非金融性支出单位的所有负债和被他人持有的股票。具体来说是指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相互直接进行协议,或是在金融市场上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从而完成资金融通的过程。一般来讲,直接融资主要以股权融资为主。(2)间接融资方式。间接融资是间接进行证券融资的一种融资方式。即资金盈余方通过存款方式或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闲置的资金现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这些金融机构再以贷款、贴现或通过购买资金短缺方发行的有价证券等形式,把资金提供给使用单位,从而实现资金的融通过程。其代表方式是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根本区别在于资金融通过程是否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

   二、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任何企业都会面临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但是,每个企业在融资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并保持资本结构一定的弹性。一个企业是选择权益融资方式合适,还是选择债务融资方式合适,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一家企业都有其各自的行业特点、资产结构特点和具体的财务状况,所以每个企业都应以其现实的和今后几年预计的净资产收益率为基本标准,同时考虑本企业的财务结构、资金使用率等情况来综合选择融资方式。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应主要关注如下几点:

   1.由于净资产收益率在考核企业业绩和评价投资收益方面具有特别意义,因此,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企业增加投资者和追加投资的基本指标。这样,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可能选择债务融资方式较为“合算”;而效益不佳、前景不甚明朗的企业,则可能选择权益融资方式较为合算,因为这样可以减轻其财务压力。当然,究竟采用哪种方式,还应根据企业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

   2.从财务结构来看,如果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很低,就应当适当考虑减少股权融资比例,增加债权融资的比重;反之,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很高,则应考虑增加股权融资的比重,同时减少债权融资的比重,从而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趋于合理。

   3.融资方式的选择还应考虑企业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利率的波动上,众所周知,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呈现周期性起伏。利率杠杆作为央行的政策调整工具随着国民经济在周期性运行中所处状态不同而相应地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在国民经济处于繁荣滞胀时,为降低通胀的压力,防止经济恶化,政府会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调高利率,抑制资金需求;而在国民经济处于低谷时,为刺激消费与投资需求,政府会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多次的调低利率以刺激经济的发展。由于中长期投资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客观上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获利空间和避开利率风险的机遇。企业可以通过对国民经济周期的分析,判断所处的经济环境所处的景气状态及政府的政策取向,在决定融资决策时“顺势而为”,降低融资成本。其机理在于,中长期贷款利率是一年一定,而债券发行利率是一定多年,不受利率变动之影响。这样,在企业通过对经济的分析,预期利率将走高时,宜选择债券融资方式,避开利率风险,不因利率走高而增加融资成本。在企业预期利率将走低时,则宜选择银行的中长期贷款融资,顺利率下调之势降低筹资付息成本。

   4.融资方式的选择还应考虑企业的规模和融资规模。由于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受制于企业的净资产规模和已发行债券的规模等,而贷款融资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办理抵押担保的资产的规模,也受企业的获利能力、商誉等因素影响。因而在企业确定中长期投资的融资方式时,如果企业资金缺口不大,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付息成本差异影响较小时,可选贷款融资。在资金缺口较大,符合债券发行资格和条件限制,且预期利率将走高时,则宜择债券融资或债券与贷款混合融资策略。

   总之,一个企业的融资方式是否合理,筹资成本是否最低,投资者财富是否达到最大化,企业价值是否提高,对于不同的企业,要根据他们的经济环境、行业特点等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同样的资本结构、融资行为,对一家企业可能是合理的,但对另一家企业就不一定合理。同时,由于每家企业的资本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应根据变化了的经济环境、经营状况采取合理的融资方式,不断调整资本结构,尽量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最优化,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胡勇士: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J].甘肃科技,2006(3)

直接融资情况篇5

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政府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风险基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通过承保企业的收汇风险、补偿企业的收汇损失,保障企业经营安全,使企业能够更放心采用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更好在竞争中抓住贸易机会,不断开拓新客户、占领新市场,扩大贸易规模。目前,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甚至占其本国当年出口总额30%以上,如法国40%、日本39%、英国37%。1919年在英国最早出现出口信用保险,我国于2001年成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信保),作为我国惟一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自该公司成立以后我国的信用保险业务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尤其是2009年,在金融危机暴发的国际大背景下,国家政策鼓励和投保费率优惠的特殊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保额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8.6%,同比提高12%。2010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1543.3亿美元,同比增长71%,其承保金额已升至全球所有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中的第一名,出口信用保险成为促进出口和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工具。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是指境内出口商在出口货物或提供服务并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后,并将赔款权益转让银行后,银行向其提供的短期贸易融资业务,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信保公司根据《赔款转让协议》的规定,将按照保险单规定理赔后应付给出口商的赔款直接全额支付给融资银行的业务。2010年银行短险融资业务继续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与中信保公司合作开展短险融资业务的银行共62家,银行融资全年累计46.7亿美元。

二、出口信保融资业务的风险分析

(一)贸易当事人原因导致的风险

第一,贸易真实性风险。《赔款转让协议》中规定出口商保证出口贸易的真实性、合法性,由此可见贸易真实是保险公司赔付的基础。但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只调查买方资信和财务状况,没有审查出口贸易真实性、合法性的义务,只有收到可损报告后才介入调查整笔交易真实情况。实践中存在出口商、进口商及中间商一方或几方共同出于诈骗、骗贷等目的,虚构贸易背景,这将会降低融资银行获得理赔的可能性。第二,出口商的履约风险。保险公司主要承保出口商在经营出口业务过程中因国外买方的商业风险和买方所在国或地区的政治风险而导致的收汇风险,而由于出口商原因造成融资款无法收回的风险需要由银行承担。出口商必须完全履行销售合同和保险合同项下的义务,保险公司才会赔付。出口商能否按照销售合同规定按时按质交货,出口商(被保险人)是否完全履行了保单项下的义务,如缴纳保费、完全申报,没有漏报、瞒报等现象。第三,汇路改变风险。贸易融资的最大特点就是自偿性,即以该笔贸易项下产生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但目前由于很大一部分出口信用保险项融资下的交易采用赊销的结算方式,融资银行无法决定性地控制汇款路线,一旦出口商与银行之间发生纠纷,进出口商容易双方协商,擅自改变汇路,无法满足融资自偿性的要求。保险公司保的是出口商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货款的风险,国外买家将应付给出口商的货款按期足额支付到出口商任何一个账户,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即告终止。第四,中间商风险。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有中间商参与,给出口信用保险风险控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银行出口信用保险融资业务的风险。若出口贸易通过中间商进行,国内出口商一般与国外最终买家无直接联系,不直接签订销售合同。而是与中间商直接签订贸易合同,或由中间商代最终买家签订贸易合同。运输单据的收货人一般为最终买方,不同于合同的签署方。由于出口商与最终买家没有直接沟通,最终买家可能对出口商与中间商之间的贸易并不知晓,若中间商在完全未取得授权的情况下私自以最终买方的名义与出口商签订合同,会出现合同买方责任虚置的情况。一旦货物被拒收,最终买家或以合同不是其签署为由,不承认贸易关系存在,或称自己只是收货人,货款应由中间商支付;而中间商则称自己不是合同相对方,没有付款义务;相关各方都不愿提供有利的证据,保险公司亦很难断定损失是否属承保责任范围,使得银行向保险公司的索赔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不确定性更多。若其间涉及中间商商业诈骗,则银行向保险公司的索赔更是无望。

(二)保险公司的除外责任风险

信保的保单有免责条款,保险公司对于由于除外责任造成的损失不承担保险责任,融资银行要对保险条款加以研究,采取相应的控制办法。免责条款包括三方面:一是由被保险人的行为引起的损失。例如,在货物出口前,被保险人明知买方严重违约,仍然继续发货而造成的损失。二是由买方的行为过失引起的损失。例如,由于买方未能及时获得各种所需许可证、批准书或授权,导致货物滞港或遣返,造成的损失。三是由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的行为过失引起的损失。例如,被保险人或者买方的人违约、欺诈以及其他违约行为所引起的损失,或者被保险人的人破产引起的损失。

(三)操作风险

银行内部人员由于对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的产品认识不足,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风险:一是客户经理在对出口商进行贷前调查过程中,没有做到尽职调查,导致银行对客户的选择和信贷额度审批方面作出错误决定。二是国际结算经办人员在对出口商提供的单据进行审核时,审单不严出现单证不符,没能正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这将影响融资资金的安全收回。三是买方限额已取消或买方限额不足情况下,银行仍然对该买方项下的出口进行融资。四是一旦出现进口商逾期未付或拒付的情况,银行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督促出口商或代出口商及时向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报损和索赔,信保公司有权拒绝赔偿,给银行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三、防范措施及建议

面对复杂的出口信保融资业务,银行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业务,在对出口商的经营情况、贸易真实性、资金回笼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查,控制风险,促进出口信保融资业务健康发展。

(一)重点审查出口商的资信情况及履约能力

出口商的资信情况及履约能力直接关系贷款能否正常收回,银行防范风险的首要重点应放在对出口商的资信情况及履约能力的审查方面。银行必须事先了解出口商的资信及履约能力等情况,应尽可能选择一些经营出口业务多年,信誉良好,生产经营状况正常,财务状况合理,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办理。对于新成立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银行应审慎办理。出口信用保险是对出口商第一还款来源做出一定程度担保,但其并非一种贷款担保方式,贷款风险并未完全消除。贷款银行根据出口商资信及进口商履约记录等不同情况,必要时增加相应的担保措施。

(二)审核贸易真实性———风险控制的最重要措施

出口商向银行融资时,必须提供与该笔应收账款相关的正本合同和出口全套单据,包括但不限于运输单据、商业发票、报关单、质检证明等,并要求通过广发银行寄单给信保买方。银行在接受客户融资申请时必须认真审核出口单证是否与合同,向保险公司申报资料一致,货物是否已经按要求出口。在赊销结算方式下,合同的真实性难于审核,运输单据、报关单等第三方出具的单据成为审核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关键。审核出口报关单是核实货物是否已经真实出口有效措施,必要时利用电子口岸系统查询相关报关信息,并与提单、发票、合同等相关内容进行核对;为确保信保买方为实际贸易中的当事人,应只接受收货人为买方的运输单据,或把空白背书全套提单通过银行直接寄买方,或在买方出具书面授权下,收货人为指定第三方的运输单据。若运输单据为买方出具的收货单,应要求买方在银行职员的见证下预留签收货物的印鉴,以便核实收货单的真实性。若存在中间商代表最终买家签订合同的情况,要求出口商提供最终买家直接确认中间商身份,包括授权范围、授权事项、授权有效期等书面资料,必要时可以直接向最终买家确认。

(三)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规范业务操作

直接融资情况篇6

一、郴州社会融资总量基本情况

1、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长,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明显加大。从2006年到2010年,郴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GDp为1081.7亿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8.7%;全市社会融资总量达到115.5亿元,是2006年16.67亿元的6.9倍,年均增长58.1%,高出GDp年均增长率40个百分点,也高出同期人民币贷款15个百分点。2010年郴州市社会融资总量与GDp之比为10.67%,比2006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详见表1)

2、社会融资结构日趋多元,人民币贷款比重下降。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全市社会融资结构不断多元化。2010年,企业债券和其他融资分别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量的1.73%和12%,且都是以前没有的。银行的表外业务融资也较活跃,2010年银行委托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量的14.6%,比2006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而人民币贷款比重下降,2010年,人民币贷款为54.14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量的46.87%,比2006年下降30个百分点。据统计,2006-2010年,全市社会融资总量累计为296.47亿元,其中本外币贷款累计新增217.48亿元,占比为73.36%,其他形式也不断发展。(见图1)

二、四省六市社会融资总量的特点

2006-2010年,四省六市共实现社会融资3293.47亿元,社会融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多元化,从四省六市的情况看,呈现几个特点:

一是社会融资总量与GDp总量不协调,地区间发展差异大。五年间,就全国形势而言,社会融资总量都是快速发展的,尤其是近两年,更是井喷式发展。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为143004.91亿元,是2006年的3.71倍。就四省六市而言,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五年来,龙岩市的社会融资总量累计为1273.08亿元,居六市之首,赣州紧随其后。反观湘南三市,五年共实现社会融资总量累计为926.58亿元,还不及龙岩市的四分之三,而2010年龙岩人口为278万,GDp为991.5亿元,分别只有湘南三市1780万人口的1/6和3252亿元GDp的1/3弱。2010年,龙岩融资总量为237亿元,居六市之首,但GDp仅居第四位,衡阳融资总量为82.7亿元,居倒数第三位,但GDp却位居六市之首。社会融资总量的发展与GDp的发展存在不协调,各地社会融资总量对GDp的贡献度(即社会融资总量/GDp)存在差异性。相比而言,龙岩、赣州的融资总量对GDp的贡献度较大,接近于全国水平,而其他各市还有待提高。财政收入也是龙岩、赣州分别以163亿元、128亿元居六市的第一、二位。

二是融资受货币政策影响,年间增幅波动大。当前,社会融资方式仍是以银行信贷进行间接融资方式为主,因此,受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很大。2007年、2009年货币政策较松,社会融资比较活跃,而2008和2010年政策收缩,则社会融资总量增幅明显回落。2010年,衡阳、永州、韶关三市同比出现下降。郴州的年间波动也是大起大落,2007、2009年增幅均在一倍以上,而2008年却是负增长。

三是直接融资方式,赣粤闽三地较湖南发达。2006-2010年,四省六市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融资都有发生,且影响日益扩大。龙岩市近5年直接融资总量达185.49亿元,其中通过股市融资有144.03亿元。韶关市5年直接融资达81.14亿元,其中2007年同时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使直接融资占当年社会融资总量的72.3%。赣州近两年直接融资不断增加,由2006年的2.04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35.35亿元,其中2010年通过股市融资4.78亿元。相比之下,湘南三市直接融资较少,三市总量仅97.47亿元,只有龙岩的一半。我省直接融资最少的永州仅21.25亿元,仅为龙岩的1/9强,韶关的1/3弱。

三、郴州剖析

1、从融资总量看,郴州起步较迟,但潜力较大。2006、2007年连续两年,郴州是四省六市中融资总量最少的,除了四种常规方式,即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和保险公司赔偿外,没有其他融资方式。五年累计也是最少之一,可见其起步较迟,但近两年来,郴州市通过引进多家金融机构、发行企业债券、发展私摹基金等等金融创新举措,社会融资能力大增,融资总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2010年,郴州的融资规模是2006年的6.93倍,达115.5亿元,居四省六市第三位,仅落后于龙岩、赣州(见表2)。就增速而言,郴州也是不及龙岩、赣州平稳,但好于衡阳、永州,同时也远远超过了全国增速(见表3)。随着郴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深化,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内陆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力,融资的吸引力及承载力将不断提高,郴州市的融资能力还将不断提升,社会融资总量后市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2、从直接融资来看,郴州落后于外省地市,但居湘南之首。2006-2010年,郴州市直接融资累计为49.06亿元,居四省六市第四位,落后于外省的三个地市,而且差距比较大,尤其是龙岩,比郴州的三倍还要多,不过好于衡阳、永州,分别比他们多12亿元和18亿元。但2010年,由于郴州发行了20亿元的企业债券和成立了私募股权基金,直接融资陡升到36.52亿元,居六市之首(见表4),这说明郴州的直接融资能力在不断提升,融资环境在不断改善,但不能因为2010年郴州直接融资较多,就认为郴州的直接融资渠道畅通了。我们必须看到郴州还只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尴尬,据统计,六市共有16家上市公司,其中龙岩市6家(其中境外3家)、韶关市3家、衡阳市3家(其中借壳1家)、赣州市2家、郴州及永州各1家,因此,郴州的直接融资潜力亟待挖掘。

3、从间接融资来看,银行表外业务逐年增长,银行信贷比重降低。随着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的不断创新,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光靠银行的贷款,还有表外业务和直接融资等各种方式。社会融资总量的间接融资包括人民币本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从2006年至2010年,郴州市银行表外业务从1.91亿元增加到20.5亿元,逐年增长。从表5看,2006、2007年,郴州市的表外业务仅排在衡阳之前,居倒数第二位,而到2010年,郴州市已跃至第三位,排在龙岩、赣州之后。郴州市银行表外业务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由2007年的1.4%上升至2010年的10.1%(见表5),居六市中的第三位,这说明,郴州的表外业务在这几年中得到较快发展。与此同时,郴州市的银行信贷业务比重却在下降,2006年,人民币本外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比重为77.4%,到2010年,其占比下降至50.94%,比全国的58.5%还低8个百分点,说明郴州的社会融资方式多样化发展较好,但离经济发达、融资渠道广的龙岩市的38.9%(见表6)还有点距离,还要努力。

4、从社会融资环境看,郴州信贷资源在全省所占份额偏低,招商引资缺少大企业、大项目。由于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信贷审批权限向省分行集中,从近几年全省信贷资源配置情况看,“点圈化”趋势明显,长株潭区域所占份额较大,郴州所占份额偏低。2010年全省新增贷款1972.66亿元,其中长株潭新增1327.44亿元,占比为67.29%;衡阳新增83.39亿元,占比为4.22%,而郴州仅新增58.83亿元,占比为2.98%,低于郴州经济总量占全省比例(6.8%)3.82个百分点。大企业、大项目是增加本地信贷资金的主要载体,而在近几年的招商引资中,郴州恰恰是大企业、大项目少,世界五百强、中国五百强企业没引进一家。反观其他各市,赣州引进了伟创力、华坚、明高等,衡阳引进了富士通、欧姆龙等,韶关有韶钢、韶能,龙岩有紫金矿业、龙净环保等大企业。因此,郴州要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力争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提高郴州的总体承贷能力。

四、相关建议

通过四省六市社会融资总量的比较和对郴州市社会融资情况的剖析,可以看出郴州的社会融资在过去五年间,有较大发展,在六市中处于中间位置,存在一些问题,在社会融资,尤其是直接融资方面还需要向龙岩、赣州学习。针对郴州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培育区域新兴金融机构。一是利用国家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机遇,合理规划和尽快组建适合农村地区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利用承接产业转移和“先行先试34条”优惠政策之契机,积极吸引外地股份制银行来郴州设立分支机构。三是对新设金融机构给予适度的政策扶持。

2、积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制订促进企业上市融资的优惠政策措施,力争培育和发展几家上市公司。二是挑选产业发展前景好、盈利好和资产负债低的优质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三是鼓励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如鼓励发展各类产业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郴州市的“两城”建设。

3、加大银行表外业务的拓展。进一步拓宽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业务的范围和空间,适时推广信用证、保函业务;努力探索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出售业务,适时推出远期外汇交易、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业务等。

4、规范发展各类金融相关企业。一是推动在郴州设立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二是规范发展民间借贷,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组建各类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使民间借贷规范化和合法化。三是规范发展各种各类典当行等金融相关企业。

直接融资情况篇7

1.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主要来自内源融资,尤其是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更依赖于这种方式获取企业的开业资本。内源融资比重高和目前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力度相对不足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在外源融资不足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只能通过自身积累和亲朋之间的借贷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问题是中西部地区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属于技术和市场相对成熟、发展较稳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企业从属于东部地区转移来的淘汰或相对落后的产业部门,其竞争优势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成本,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积累是非常有限的。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提供的有利机遇,这种融资方式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使中小企业往往丧失做大做强的机会,也给整个地区经济造成很大的效率损失。

2.外源融资方式单一由于金融资源的相对匮乏,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这种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发展比较缓慢,实现外源融资多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目前的金融体制下,四大国有和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市场上仍处于主导地位,国有银行的高度垄断减少了中小金融机构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限制了它们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商业银行由于追求贷款规模效益和风险平衡又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在与银行的交往中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谈判能力和筹码不足,特别是在信用紧缩时期,使中小企业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额以及期限存在较多的限制,资金支持力度非常薄弱。

3.融资成本比较高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在信息和信用等方面的弱势,金融机构贷款往往实行差别化利率。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对于大企业、大项目贷款,管理成本相对较低,规模效益比较明显;而中小企业经营分散,管理成本比较高。因此,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时所付出的成本远远高于大型企业,经营利润也有很大一部分转移给金融机构。这种状况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大型企业能够为属地政府创造更大的政绩就越容易产生放大的效应。调查显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上浮20%~50%;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一般上浮50%~100%。加上登记费、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等费用,中小企业比大中型优势企业的贷款成本高出一倍至数倍。在中西部地区,由于民间融资相对缺乏,通过民间借贷市场获得资金的利率成本会更高。这造成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情况。

二、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近年来,尽管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各项扶持措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有了一定的缓解,但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往往不能满足其需求,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其发展壮大的“瓶颈”。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金融资源地区配置差异、中小金融机构不发达、社会征信系统不完善以及缺乏必要的政府扶持等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1.企业规模小,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资产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金融机构从传统的追求贷款业务扩张为主的管理模式逐渐向追求贷款安全性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实现巴塞尔协议关于充足资本金的要求,加强了资产和负债管理,除对少数大中型企业外,几乎不再发放依据客户信誉的信用贷款,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通常需要一定的抵押资产,以此来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自有资产也比较缺乏,在进行融资时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资产。出于资产保全的考虑,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一般不是非常积极。另外,中西部地区金融创新的步伐相比东部地区更显不足,很多中小企业创业时不能依靠专利、创意、技术等虚拟资产获得所需资金,同时我国目前又存在抵押资产变现难以及折价损失等问题,使金融机构在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时承担更大的风险,往往出现“惜贷”现象。

2.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在中西部地区,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从家庭经营或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在企业存续过程中一般都未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在人员以及财力的限制下其内部控制体系和财务制度也不是十分健全,日常的财务管理也很不规范。很多企业在融入资金的运用方面随意性比较大,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控制信贷风险的难度比较大。另外,由于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中小企业在自身经营管理状况方面比银行拥有更多的内部信息,并经常隐匿资金真实的使用和收益情况,甚至有些企业存在逃避银行债务、多头抵押等情况。因此,中小企业总体上资信程度不是非常高。为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银行被迫加强了监督功能。但这就增加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因此,在整个社会征信系统没有建立之前,多数银行不敢轻易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3.中小企业存在比较大的经营风险现阶段,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由于存在所处产业层次比较低、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利润微薄等劣势,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普遍表现出抗风险能力不足,在市场竞争中淘汰率较高。根据工信部2009年12月的报告显示,按照10分为满分打分,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健康指数为6.57分,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其内部管理水平也处在中下游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失败就会出现资本回收困难的局面,导致金融机构的坏帐损失。因此,资金供给方在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时表现得较为谨慎。

(二)外部原因

1.金融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由于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以及国家的政策安排等各种原因,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发展差距。金融资源也明显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在逐利的驱动下纷纷聚集到东部地区,境外投资者也因为东部地区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而将他们的金融资源优先配置在东部地区。这样就形成了东部地区无论是在金融资源、金融服务,还是在金融创新上都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并造成了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比东部地区难的情况。

2.银行商业化经营,“抓大放小”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充当信用媒介而实现融资的一种方式。它具有间接性、短期性、可逆性和非流通性等特性,是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我国中小企业外源融资主要是利用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在金融资源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情况下,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更是依赖于银行贷款。但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呈现出“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态势。中小企业在急需资金时往往不能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及时足额的支持。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随着中国银行商业化经营的初步确立,银行出于稳健经营,降低信贷资金风险的需要,在经营过程中遵循“20/80”原则,出现“抓大放小”现象,争相追逐能给它们带来稳定收益且风险较低的大客户,充分保证它们的资金需求,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往往不是非常在意;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比较高,在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动机下,“抓大放小”也就成为商业银行的理性选择。

3.直接融资的进入门槛和融资成本高昂一方面,出于风险控制的原因,金融监管部门对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均设置了比较高的进入门槛。《公司法》规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公司生产经营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从严控制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上市融资。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偏小,且大多为一般生产加工企业和流通服务性企业,与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相差甚远。债券市场对中小企业的发债也规定了比较高的门槛。这就使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获得所需资金就比较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即使能够获得直接融资的机会,要满足直接融资必须提供关于本企业相关的评估,以及信息披露等条件,而提供这些服务的中介机构收费又比较高,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于资金需求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来说,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相对来说并不是非常合算。直接融资的不发达和不畅通,阻塞了中小企业的又一条便利的融资通。

4.制度安排缺失,中小金融机构发育不完善在目前的金融制度安排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根据西方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他们普遍设置一些扶持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门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而我国现有的政策性银行一般不对中小企业授信,也没有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同时,我国也未能构建分工合理的金融机构体系,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面临市场准入的壁垒,发育很不完善。在这样的体制环境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常常受到抑制。

三、解决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化解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自身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构建符合国情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一)完善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自身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这导致了企业和资金供给方之间容易产生隔阂和不信任的情况,从而使企业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及时、充分的满足。为消除这种情况,中小企业需要加强自身修炼,提高素质,增强竞争力,以此来提高融资能力,化解融资难题。首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改造,建立较为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其次,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提高资金运用水平和效率,提高企业财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赢得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信任,以实力求得自身的发展。再次,建立企业自身信用制度,按期还贷,做到无不良信贷记录,增加中小企业的信用透明度,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和信赖,增加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能性。

(二)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解决资金缺口

在依靠传统资金融通方式的同时,创新融资方式,努力拓宽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渠道。首先,建立分工合理的金融机构体系,加快组建小型金融机构步伐。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可以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一些专门的金融机构来给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专门为本地中小企业服务。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有助于解决存在于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国家应该放宽对此类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必要时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以此弥补中西部地区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不足,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体内循环”。其次,以政策、机制引导为主,国有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拓展中小企业的存贷款业务,集中资金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各商业银行也应不断推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如对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开办公司理财和帐户托管业务等。其次,放宽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条件,开办融资租赁业务,开展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发挥典当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鼓励保险机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等。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多方开辟风险投资渠道。最后,结合中小企业的业务特点,大力发展保理、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产品业务,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三)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融资的畅通,离不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植和支持。各级政府在构建符合国情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及完善方面应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应尽快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指导,制定《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等一系列相配套的法律来提高中小企业的地位,确保中小企业的权益,使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渠道都有法可依。其次,适当放松金融管制,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形成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激励机制。最后,形成一个以政府担保为主、其他担保形式并存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并建立财政有限补偿机制及各种优惠政策。

(四)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直接融资情况篇8

关键词;金融工具;金融机构;资金配置;不平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6-0022-02

一、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金融结构不平衡

1.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包括债权证券和股权证券,本文仅分析银行贷款(银行债权)政府和企业债券以及股票,即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问题。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和以证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比例,从有效配置资源角度看,短期融资以银行信贷为主,中长期融资以证券市场为主比较适宜。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在0.4:1左右,而美国企业和政府部门外源融资中20%左右是银行信贷,80%左右是证券融资,直接融资比例更高。2007年,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为0.3:1,直接融资比例依然偏低。在直接融资内部,股票融资额远远高于债券融资额,2007年股票融资是债券融资的3.6倍,

而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直接融资中固定收益工具一般占市场份额的2/3,权益类工具一般只占1/3,与我国情况正好相反。

2.金融机构。

本文借用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的金融中介比率指标来分析我国金融业的机构化程度,该指标可以定义为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为进一步分析不同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可将金融中介比率指标细分为银行金融中介比率。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中介比率。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比率,该比率可用各金融机构持有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来表示。下表列出了2007年末我国金融中介比率各项指标,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尽管我国金融机构种类和数目不断增加,但仍然没有改变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而国有商业银行又占据银行体系半数以上金融资产,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和市场竞争力相对有限。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末,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11.1万个,占全国总量的57%,但30%以上集中在县城,乡镇银行营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有33.2个乡镇未设任何银行营业网点,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较低,平均每万人拥有网点数只有1.26个,而城市则达到2个。

2.农村金融服务匮乏。

在我国,城市金融创新步伐较快,金融工具较为丰富,电子银行、网上银行、银行卡、金融衍生产品。理财服务等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基本能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十分匮乏,金融工具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而且只能从事基本的存贷款服务,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以及高科技含量的银行卡、网上银行等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同时,落后地

区农村金融机构结算手段落后,手工仍为其主要操作方式,侧重于现金结算,耗时长、效率低。

(三)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

1.资金配置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整体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的差距却呈不断扩大趋势,这种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金配置的不平衡,而社会资金配置不平衡又是区域金融发展失衡的结果。本文仅以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来反映全社会的资金配置情况。截至2007年末,东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都在60%以上,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只占15%

左右,东北地区则在8%以下。

2.金融机构分布不平衡。

东部地区聚集了全国所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和30%的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聚集了89.9%的保险公司,60%的证券公司和63%的期货公司。同时,进入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人民币业务逐步放开,这些机构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将会更大,这将进一步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金融机构云集加剧了东部地区的金融竞争,而竞争也促使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造成各区域间金融效率差距拉大。

二、实现我国金融业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规范发展证券市场,调整融资模式

一方面,要规范发展股票市场。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对违法者予以严惩,让市场投资者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下运作。其次,要严把上市公司质量,防止审批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同时建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让经营效益差甚至亏损的企业及时推出市场。第三,要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和标准,,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信息披露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监督力度,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在债券市场各子市场间,要重点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并打破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做法,向其适当开放短期融资市场。同时,要加大债券市场金融创新力度,丰富产品结构,可适时推出地方债券、市政债券。资产抵押债券等债券品种,并探索建立债券产品远期交易机制,为投资者提供市场风险规避工具。

(二)优化金融组织休系,实现金融机构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

根据我国金融机构布局“东多西少”的现实情况,应制定差异化的区域金融机构准入标准,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设立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限制,推动该地区各类金融机构发展,提高金融效率。同时,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应考虑制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向该区域发展分支机构,加大区域内金融竟争力度。

(三)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保持区域间资金投入的适度平衡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分文机构设置采取的是大区行制,这为实施独立的区域性货币政策提供了可能。因此,可考虑按照不同区域设定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发达地区可以高一些,欠发达地区则低一些,并给予各分行一定的存款准备金率浮动权限,允许其根据本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确定合理的准备金比率,从而起到平衡区域间资金投入的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应配合中央银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实施,相应降低欠发达地区分文机构上存资金比例。

直接融资情况篇9

关键词:中期票据;中期票据市场;融资方式。

一、国内外关于中期票据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美国等成熟债券市场中,中期票据(medium-termnotes)作为连接短期商业票据和长期债券之间的“桥梁”性产品出现,其期限通常在2-5年之间。在欧洲货币市场发行的中期票据,称为欧洲中期票据(emtns)。随着市场的发展,中期票据逐渐突破了期限的限制,10-30年期限之间的中期票据变得更为普遍,中期票据已成为企业代替中期贷款的又一融资形式。

在我国,所谓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期票据业务,是继短期融资券之后推出的又一项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期票据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期票据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经监管当局一次注册批准后,在注册期限内按照计划连续、分期地以公募形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

二、中期票据的分类。

中期票据是一种直接融资行为,发行者通过发行票据在资金市场上直接从投资者手中获得资金。由于商业票据的期限较短,流动性较高,因此中期票据的二级市场不发达,交易主要集中于一级市场。参与发行过程的主体,依据其所处的地位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发行者即借款人。在美国市场上,发行者主要是大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近年银行、政府和政府机构也开始涉足中期票据市场。大型的银行控股公司、企业财务公司发行了大部分的票据。大公司的信誉高,违约风险小,因此他们能够垄断发行市场。在欧洲货币市场上,最开始主要是一些美国企业,他们利用票据筹集低廉的欧洲美元资金为自己的海外子公司融资。此后银行、金融机构、政府纷纷涌人该市场。到19%年3月止,发行在外的欧洲中期票据已达到5000亿美元,远远超过美国市场。

第二,中介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首先是承销商,可以由一个承销商担任,也可以组成承销团。一般发行都通过承销商,也有一些发行者有自己的发行队伍,主要见于美国市场。但是,直接发行的发行费用较高,每期商业票据如果要直接发行,它的最佳发行规模为20亿美元(美国市场)。美国市场的承销主要由几家大的机构垄断,他们是美林公司(meRRiLLYnCH)、高盛(GoLDmenSaCHS)、雷蒙兄弟(LeHmenBRotHeRS)。欧洲货币市场的发行主要采取承销团的方式,发行者会指定一家主承销商,它负责组织承销团,给发行者提供财务咨询。主承销商并不因为它的特殊地位而获得额外报酬。美国的投资银行主导了欧洲货币市场的承销……其次是由发行者委托的发行和偿付人。人通常是一家具有清算功能的银行,它将表明持有票据的证明提交给承销商,收取资金。当票据到期的时候,它从发行者处收到资金。负责偿付,同时收回证明。有时候人和承销商是同一主体,但是它们在业务上必须分开。在美国市场上还存在着为发行者提供信贷额度或备用信用证的银行或其他机构,这些机构保证在发行者不能偿还本金时负责偿还,或者保证发行者能获得他们想要的金额。欧洲市场缺少这种支持,因为最开始进人市场的发行者主要是信誉卓著的大企业,他们利用欧洲货币市场环境宽松的有利条件,完全依靠自身的实力发行票据,以节省先头手续费。[论文格式]

第三,投资者。购买中期票据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美国市场的这个特征十分明显。因为根据美国《1933年证券法》第4(2)条规定,如果商业票据由机构投资者购买,而且该票据不在市场上交易,该票据的发行可以免于申请登记。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保险公司、信托机构、投资公司、养老基金甚至地方政府都参与中期票据投资。其中,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原因在于票据的面额都比较大,小投资者没有实力参与。欧洲货币市场票据的通常面额为50万美元和1的万美元,美国市场的最小面额为2。5万美元,但是大部分的票据以100万美元的整数倍标值。中期票据项目的设计通常作法,中期票据的发行者与承销商签订一份发行承销合同,与已有的票据包销便利不同,承销商并不负责包销所有票据,他们只承担最大努力义务。该合同与合同、备忘录等文件构成一份项目合同,它规定了中期票据项目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发行期限、金额等。此后,发行者可以在合同规定的框架内灵活选择发行商业票据的种类,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市场资金情况选择币种、期限。每次发行,他只要和承销商签订一份定价补充协定,该协定参考承销合同制定。于是发行者节省了每次发行票据重新拟定合同的成本。发行者一般指定二三家投资银行作为承销商,然后签订多边协定,就票据发行的形式、法律基础、交割时间表作出安排。目前,中期票据的合同条款已经建立起行业标准,节约了拟定合同的时间。传统上中期票据采用私寡发行方式,承销商将票据销售给少数大的机构投资者。近来,公开在货币市场发行的方式逐渐流行,1995年,欧洲货币市场的公开发行量为9印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69%。

三、中期票据市场的意义。

众所周知,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比,具有市场透明度高、风险分散等特点,有利于金融稳定。成功市场经济国家中直接融资市场在融资体系中均占有主导性地位,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是融资结构明显分化,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市场发展缓慢。在目前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国内实施宏观调控,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过大起落的背景下,交易商协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中期票据业务,是对特定经济发展时期金融创新的全新尝试。中期票据业务的推出,结束了企业中期直接债务融资工具长期缺失的局面,提高了直接融资比例。从宏观层面来看,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力,降低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有效平衡银行机构的信贷资源;减轻股权融资的压力,有利于资本市场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平稳推进。从微观层面来看,有利于企业优化财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丰富投资者投资渠道。

四、我国中期票据市场的管理方式。

借鉴美国等市场的成功经验,我国中期票据目前实行交易商协会注册的市场化管理方式,由协会组织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进行自律管理。交易商协会的七项自律规则具体地明确了中期票据管理战术。《指引》明确规定企业的注册程序:交易商协会设注册委员会,注册委员会委员由来自银行、券商、基金公司、评级公司等市场相关专业人士组成,目前共有81名注册委员会委员。其中,每周的注册会议由5名注册委员会委员参加,参会委员从注册委员会全体委员中抽取,2名以上(含2名)委员认为不符合相关要求,交易商协会就将不接受发行注册。

《指引》中还明确规定,企业发行中期票据待偿还余额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对于募集资金的规模,指引并没有严格限制,仅规定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在发行文件中明确披露具体资金用途,企业在中期票据存续期内变更募集资金用途应提前披露。而且因为投资期限的延长会增大投资风险,所以《指引》中指出,企业还应在中期票据发行文件中约定投资者保护机制,包括应对企业信用评级下降、财务状况恶化或其他可能影响投资者利益情况的有效措施,以及中期票据发生违约后的清偿安排。由此可见,中期票据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发行更为便利,市场普遍认为它丰富了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的渠道,将会得到发行主体的青睐。尤其是在从紧货币政策环境下,中期票据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并且随着市场的深化,中期票据的交易结构将有更大的创新和丰富,从而带动新型信用债券和结构化证券的涌现,引领中国信用债券市场进入新纪元。

五、中期票据市场在我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一,中期票据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根据2008年4月22日首批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情况来看铁道部两只3年和5年期的中期票据的票面利率分别确定为5.08%和5.28%外,其余6只中期票据的票面利率整齐划一地呈现为3年期5.3%,5年期5.5%的水平。而目前我国银行贷款3年期和5年期利率分别为7.56%和7.74%,两者相比,中期票据有低成本融资的优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理性人会主动核算融资成本,降低银行贷款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和中期融资比例,改善并优化公司融资结构。通过对首批中期票据募集资金的用途分析,可以发现除了用于项目建设投资,中期票据融资的另一大用途就是偿还成本较高的银行贷款,其中,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用于置换银行借款的部分约占募集资金的40%。所以在贷款利率高企,货币当局控制银行贷款规模的背景下,中期票据自然受到广大融资者的青睐。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期票据低融资成本的优势必将凸现,发行中期票据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第二,从投资者的角度,中期票据提供了一种新的固定收益产品。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流通,大大地丰富了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投资品种。我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以银行、非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的一个债券发行和交易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原有的中长期品种包括国债、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等,债券品种单一,缺少企业凭借自身信用发行的无担保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中期票据的引入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局面。从2008年2月短期融资券的持有者结构看,商业银行占73.51%,其中全国性商业银行占60.97%,城市商业银行占8.81%,由于短期融资券收益高于同期限央票收益,商业银行更乐意持有短期融资券。类似地,企业发行的中期票据利率会高于同期限国债利率,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投资中期票据可以提高资金的收益率。

第三,中期票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贷款业务,但也为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中长期贷款相比,中期票据低发行利率的优势十分明显。根据前文的分析,中期票据利率比银行贷款利率低200个基点以上。从长远来看,中期票据低融资成本的优势将吸引更多企业采用中期票据的方式替代贷款融资。从首批发行中期票据企业情况来看,除铁道部以外均为大型央企,资信等级为aaa级,这些企业长期以来都是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优质客户发行中期票据必将使银行企业贷款业务受到很大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中期票据的筹集资金用途包括偿还银行贷款和置换银行贷款。企业从降低融资成本角度选择中期票据替代银行贷款的“脱媒”行为必须引起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从首批中期票据的发行情况来看,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加入到中期票据的承销商行列中来。这些商业银行均有短期融资券的承销历史,为银行承销企业中期票据积累了宝贵经验。根据以往短期融资券的承销情况,主承销商能获得的短期融资券的承销费率大约为融资额的0.4%,承销团成员能获得的分销费率大约为融资额的0.15%。因此银行在短期融资券的承销业务中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与短期融资券相比,中期票据的发行规模大许多,所以中期票据的承销业务能为商业银行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过分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过小。中期票据的承销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这一不合理的局面,使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更加合理,同时承销收入不占用银行资本金和法定准备金等资源,这是承销收入不同于贷款收入的一大优势。面临中期票据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商业银行应该客观地看待中期票据所导致的企业“脱媒”现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中期票据的承销业务,建立新型银企关系。根据首批中期票据发行的情况分析,从融资成本的角度,具有优良资信等级的企业倾向于选择中期票据来替代中长期贷款。这些企业都是银行重要的贷款客户。因此银行可以将原有的贷款业务客户转变为中期票据承销业务的客户资源。由于银行和企业有着多年的业务往来,彼此熟悉对方的情况,银行在此基础上开展承销业务可以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和现金流状况,为企业量身定做中期票据融资方案,安排发行金额与期限,同时争取中期票据的承销资格。这样既保留了客户资源,又能扩大银行的承销业务。

第四,从货币政策的角度,中期票据缓解了货币政策的压力。在当前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从2008年金融机构的贷款数据分析,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3326亿元,同比少增891亿元,较2007年同期下降7%,信贷额度控制的效果尚属理想。如果按照一季度贷款占全年35%的比例计,则全年贷款将达到3.8万亿,而去年全年新增贷款为3.6万亿。因此可以推断央行将继续采取措施执行信贷规模管制。中期票据作为直接融资,实质上是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直接的资金融通。投资者购买中期票据一方面满足了一些企业刚性的生产性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又避免了通过银行贷款方式的融资所导致的贷款总量快速增长,缓解了货币当局通过信贷规模管制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压力。

六、中期票据市场对商业银行带来的问题及建议。

中期票据对银行贷款的替代效应,使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挑战。竞争加剧行业分化,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差距扩大。中期票据业务带来了相应的经营风险,为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是中期票据的主要投资主体,使得信用风险分散的效果并不明显。商业银行在承销中期票据时的余额包销及代清偿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推动银行阴历模式的转型;延伸客户服务,开发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防范中期票据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包香明。美中期票据市场概况,推出中期票据扩大直接融资[n].金融时报,2006-03-18.

[2]潘渭河。欧洲票据市场的发展和emtn[J].国际商务研究,2002,(2)。

[3]俞波。中期票据—企业战略转型的资金助推器。nafmii.org.cn,2008-4-17

直接融资情况篇10

一、贵州省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总体促进贵州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贵州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经济的助力,金融在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推动资金由储蓄向投资转变,带动大批行业的兴旺繁荣,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其次,政府能够利用银行存款、债券等金融工具,合理引导生产和消费,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整体把握贵州省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全貌,推进金融科学发展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遵循贵州省的实际情况,主要从金融结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创新、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综合分析贵州省金融的发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金融发展的全貌,梳理贵州省金融发展的总体脉络,实现金融和经济的科学发展。

(三)有效提醒相关部门做好预防措施,确保金融的平稳发展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悄然兴起并呈蓬勃发展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传统金融的发展步履维艰。通过研究贵州省金融可持续发展,可以警示相关部门发现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确保金融机构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实现利率市场化,以求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实现金融的平稳发展。

二、贵州省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贵州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运行态势,在此背景下金融业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下面主要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来具体分析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一)银行业情况

2014年贵州省银行业整体发展良好,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以及存贷余额都持续增长。截至2014年末,贵州省银行业资产总额为20186.19亿元,其中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438.0亿元,同比增长22.46%;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19446.80亿元,其中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307.4亿元,同比增长15.11%。

(二)证券业情况

贵州省证券业稳步发展,积极为本省经济增长服务。2013年全年证券行业通过企业债、信托产品等方式为省内企业融资217.3亿元。截至2013年末,证券营业部54家,期货营业部9家,a股上市公司21家,其中21家a股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2387.06亿元,同比下降25.61%,累计募集资金10.46亿元,同比下降66.25%。

(三)保险业情况

2013年贵州省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81.62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7%,居全国第一。其中,农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险种进一步增多,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135.52%,积极为“三农”服务。截至2013年末,省内保险分支机构达991家,相比1998年增长了4倍。

三、贵州省金融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贵州省金融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结构失衡

金融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金融资源分配结构、金融融资结构、金融信贷结构等不合理,造成金融体系处于一种扭曲的状态,不利于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健康运行。

从金融资源的分配结构来看:第一,就贵州省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情况分析,无论是机构个数、从业人员还是资产总额指标都反映了以下特征,贵州省的金融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大型商业银行,而中小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等单位的金融资源的占有量较少;第二,贵州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大大降低,截止到2013年末,贵州省银行类金融机构数为4649个,而保险机构主体为23个,证券公司主体为22个;第三,贵州省金融资源的占有量少,就银行业来说,2013年银行资产总额为17287.7亿元,仅占全国的1.23%,就证券业来说,2013年股权融资额仅占全国的0.099%,债券融资额仅占全国的0.58%,就保险业来说,2013年保费收入只占全国的1.13%。以上三点显示了金融资源分配结构的不合理,这种分配结构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充分竞争,造成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数据来源:贵州省银监局。

从金融的融资结构来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配合不当。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只有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才能保证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健康运行[2]。贵州省作为欠发达欠开发地区,金融市场起步晚、发展缓慢,银行系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企业融资的渠道主要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比例非常小。中国金融年鉴显示,截至2013年末,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总额为3541亿元人民币,而直接融资只占全部融资的20%。这种现象不利于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也阻碍了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从金融信贷结构来看,近几年贵州省内银行的信贷门槛过高,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象突出,许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信贷支持,不利于其发展。贵州省信贷投放加剧,但主要集中在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对于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较弱。据中国金融年鉴显示,截至2013年末,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贷款较年初增长54.0%,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9.5%。

(二)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金融创新指增加新的金融工具、变革金融体制机制,以获取现有的金融资源无法获取的潜在利润[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金融创新,也只有金融创新才能推动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贵州省而言,金融创新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第一,目前,金融创新主要靠政府推动,金融创新缺乏内在动力;第二,省内缺乏金融创新的专门主管机构,使得金融创新缺乏专门的引导力;第三,资产类金融工、融资手段创新不足,致使金融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第四,贵州经济相对落后,资本比较缺乏,这种状况造成资本、人才、技术等金融资源流向中东部发达地区,进一步阻碍了贵州省金融的创新。

(三)金融人才较为缺乏

一方面,贵州省金融业基础薄弱,但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增长速度一直领跑全国,这就导致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且这种需求是高端型的,金融从业人员既要拥有一定的学历、相应的从业证书等硬件,又要拥有沟通组织能力、从业经验等软件。贵州省金融从业人员中(以大学生为代表)持相关从业证书的人不断增加学历也不断上升,但同时又拥有软件的人却非常少,面对金融机构招聘门槛的不断上升以及内部淘汰机制的不断强化,如何使金融人才由专业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实用型转变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贵州省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比较少,据贵州省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末,贵州省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银行类金融机构从业人数排名为27,较为落后。

(四)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含了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各个方面。就目前来说,贵州省的金融生态环境还有待改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1)》指出,贵州省金融生态环境得分低于0.350,在2010年全国各省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得分排名最低。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第二,法律、经济、政治制度不完善,无法适应依法治国的法制要求;第三,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无法满足现代文化的需求。金融生态环境在整个金融生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贵州省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的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省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四、贵州省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贵州省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巨大的,但同时又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坚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需的,且应当作为贵州省金融发展的长期任务之一。为此,对实现贵州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优化金融结构

针对贵州省金融结构失衡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优化融资结构。协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发展。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混业经营等方式稳妥地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降低间接融资的比重。第二,变革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体制要在适应省情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并由多元化、机构型监管向一元化、功能型监管转变。这样,能有效的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第三,建立金融协调机制。通过强化银行业主导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保险业、证券业、租赁业等金融行业,促进金融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积极发展债券、股票、票据市场,促进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通过全力发展城市金融的同时尽力发展农村金融,促进贵州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

(二)鼓励金融创新

第一,依托信息技术,促进金融服务创新。当今时代,服务已成为行业的生命线,同样服务在金融业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就贵州省而言,不仅要扩展金融服务领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树立客户第一的观念,而且要实现金融服务手段的多元化和时代化,达到金融数据处理的电脑化、金融服务的电子化、金融信息的科技化。第二,金融机构开展相互合作,促进新产品的开发。金融机构采取合作的方式,降低金融风险,减少金融产品被“山寨”的情况,有利于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目标,从而刺激金融机构开展创新活动。第三,发挥金融市场的主体作用,激活金融创新动力。政府对金融业调控是应当的,但同时也应积极发展地方金融市场,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让金融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从而激发金融创新的内在活力。

(三)建设新型的金融人才队伍

新型的金融人才要求复合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4]。一方面,财经类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强金融文化素养,掌握金融从业应有的扎实基础,同时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金融知识,适应金融业务的网络化,注重人际交往,提高沟通能力,灵活处理各种金融难题。另一方面,财经类高校应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开展一些金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熟悉并掌握金融业务的造作流程,同时重点建立一批金融精品课程。通过以上两个方面,为建设一批新兴的金融人才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