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十篇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十篇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5:39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篇1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

artisticSupportmethodsinChildren'spsychologicaltraumaCareafterDisaster

XUpei-chen

一、儿童灾后心理创伤治疗与艺术支持方法

心理创伤是一种感情上受到的伤害,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造成持久的损害,易导致精神失常,而这种创伤时常发生在威胁生命的事件中,使人经历强烈的恐惧、害怕和无助。地震、海啸等突发性自然灾害会对经历者和幸存者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部分人会形成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mstressdisorder,即ptSD)。以唐山地震为例,由于当时对灾后心理救助的重视程度不够充分,震后灾民中有1419%的人出现轻生念头,1715%的人萌生离家出走的想法,很多人对社会事物产生消极情绪。在我国,1994年的克拉玛依特大火灾、1998年长江全流域及松花江和嫩江的特大洪水、2000年洛阳“12•25”特大火灾、2003年的SaRS危机及2004年台风“云娜”灾害中,都有心理干预存在,但这些心理干预是零碎的,也是被动的。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现有法律对危机发生之后的心理干预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通过法律的形式来确保灾难后心理精神卫生问题的解决,已有100多个国家实施了《精神卫生法》,而我国的《精神卫生法》至今仍未出台。

灾后的儿童是心理创伤后遗症的高危人群,其ptSD的发生率约在30%-60%,这些儿童易发抑郁症、孤独症和焦虑症等多种精神性疾病和行为障碍。灾后,由于一些谣言(如灾害将再次发生),人们宁可呆在避难所中,不允许孩子离开或参加社会活动。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并加重了灾后儿童的自我隔绝。对于经历灾难后的儿童来说,灾难的伤害性比成年人要大得多。而且,由于灾后儿童没有丝毫心理准备,通常会采取各种防卫机制来保护自己,例如否认、退化、幻想、逃避等。这样一来,救助人员几乎很难与他们交流,更不要说进行辅导了。

对于受到严重精神创伤的灾区孩子们来说,心理危机干预显得重要而紧迫,因为他们正处在成长时期,精神和神经都很脆弱,在遇到重创后的精神影响非常严重,这在各国都较为普遍,譬如,美国“9•11”事件的8个月后,纽约的很多儿童还在做噩梦。因此,灾后儿童及时的心理重建变得越来越重要。台湾“921”地震两年后,在被调查的744名1-5岁的幼儿中,在地震之后3个月有789%出现ptSD的症状,早期出现ptSD症状的孩子在3年之后出现更多情绪和行为问题。

①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的儿童也会存在以上类似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问题。由团省委公布的“汶川大地震对青少年影响研究”专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受到了地震事件影响,其中有超过一成的孩子觉得“在哪都没有安全感,心里发慌”。哈尔滨医科大学杨艳杰教授应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对汶川地震20天后灾区137例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发现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13%,其中强迫症358%,人际关系敏感307%,焦虑241%,抑郁226%,敌意20%,恐惧153%。

②温总理曾对一名在地震中受伤的孩子深情说:“不要怕,政府会管你们的,好好地活下去。”这些亲切的语言是最好的心理慰籍,对儿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防止各种意外的发生。灾后儿童遭受心理创伤的典型反应按年龄表现为两个层次:其一,(1-5岁)吮手指,尿床,害怕黑暗,黏父母,畏惧夜晚,大小便失禁,说话困难(如口吃),食欲减退等。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对因灾难而显得脆弱,期望家人的帮助与安慰。其二,(5-10岁)易怒,哭诉,黏人,出现攻击行为,明显地与弟弟、妹妹竞争父母的注意力,畏惧夜晚,做噩梦,害怕黑暗,逃避上学,在同伴中退缩,在学校失去兴趣或不能专心等。。

儿童灾后心理创伤治疗的艺术支持方法的过程是用艺术(绘画、音乐等)的思考除去受创伤儿童的心理障碍,解决危机以及转化内在的冲突,并通过具体的行动表达出来,处理他们内心的感受及意念。就艺术对心理的治疗作用而言,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认为艺术具有治疗疾病、改善身心状态的功能,从而奠定了艺术治疗的哲学基础。后来,精神分析学派的先驱荣格也肯定艺术治疗的作用,认为它是比谈话更重要的方法,作品对于患者的意义要远比其美学价值宝贵得多。而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则明确提出艺术治疗也是一种美术教育,指明了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艺术治疗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可让灾后受创伤的人们说出失落的故事以及表达哀伤的感受。在悲伤的过程中,能将这些内在的情绪经验表达出来,进而将这些经验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意念,因此该方法在临床上已被广泛运用。

例如,在灾后的儿童心理治疗方法中颇具成效的箱庭疗法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这种疗法使用沙箱、沙、水、玩具模型等象征工具对灾后儿童进行心理援助。疗法中使用的沙、水、模型元素所产生的非语言性特征和游艺性特点,为儿童提供了安全表达内心世界的渠道,从而实现深层次的心理治愈。

以音乐疗法而论,适当地运用也会取得一定效果,然而其操作的难度较大。大多数儿童都有与生俱来的“韧性”,虽然灾难带来创伤,但只要针对性提供艺术治疗等心理修复,儿童会很快扫除灾难的心理阴影。但是,单一的愉悦稳定型的艺术疗法,如欢快乐曲、抒情儿歌,其效果类似单边式鼓励语言,会走入治疗的误区。所以,须严格遵循心理学和艺术治疗的专业原则,把救助方案调整到多元化视角。例如,陕西师范大学附中刘小天老师针对川陕甘儿童,遵循多元化视域,既针对儿童的文化特点、家族背景、年龄阶段,同时也融合中国音乐单音深邃特点和西方古典音乐复调优势,搜集了82首三地儿歌、童谣。撷选出中国民乐改编的交响乐、管弦乐等乐曲,因人而异地多元化贯穿执行接触期、认同期、感受期、促动期、辅导期,在一些个案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就绘画疗法而言,它在灾后儿童的心理治疗中具有简便易行的优势。弗洛伊德早就发现一些精神有障碍的病患虽然无法用言语将自己的梦表达出来,但可以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笔下会流露出一些代表其以往的或者压抑记忆的表象与象征。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除了安排足够的玩具,鼓励他们玩耍之外。还可给孩子一面墙(贴好墙报纸),让他们在上面作画,可以给他们一些小主题,如地震时,我家发生了什么事?或用绘画的方式编故事,再以团体讨论的方式来陈述每个人的经验。

二、绘画疗法的理论基础

人类的大脑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右半球则是图像性的,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集合空间鉴别能力。这表明绘画、音乐等心理机能为右半球掌控。因此,以语言为中介的疗法在矫治由不合理认知或信念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时有效,但在处理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就无能为力了。在分析心理学中,投射被认为是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是一种类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映。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因此绘画可作为心理投射的一种技术。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和其他方法相比,一些形式的绘画疗法比较适用于灾后儿童,艺术的过程会给他们营造一个安全的过渡空间,以助于他们将内外世界连接起来。作为艺术工作者,应有责任与义务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活动为媒介帮助灾区儿童早日恢复身心健康,但是需要实现艺术与心理两门学科的交融。

绘画在治疗这些障碍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第一、画画使人拥有满足感,它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均有成功的可能。第二、画画有宣泄情感的作用。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泄不满、压抑和烦闷的情绪,可以尽情抒发思念、兴奋和快乐。总之,绘画艺术治疗能一定程度上帮助灾后儿童走出心理阴影的困惑,过上快乐的儿童生活。

总的看来,针对儿童灾后心理创伤治疗的艺术支持方法可以理解为两种方式:其一,艺术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因为当孩子专注于绘画等艺术时,其生理、心理都会产生变化,身心因投入而放松,这时语言已不重要,艺术的疗效在潜移默化中展开。其二,通过艺术语言进行治疗。艺术作品多从儿童的潜意识中产生出来,对他们的作品中的线条、色彩、符号、形式等进行分析,可以得到重要的发现,以便安排更好的心理疏导方法。这两种方式的差异在于前者关心创伤的过程,创伤结束了,治疗也就完成了;而后者主张利用作品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为深入治疗做好准备。

三、绘画疗法的实施方法

1重在心理救治

针对儿童的艺术治疗重在心理救治而不是为教学而辅导,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认知能力、动作协调能力、感觉能力均有差异,不能一刀切,要有层次性。

2引导儿童动手

其方法有许多,原则上是要先考虑儿童的肢体功能、手眼协调能力、体力与耐力,然后再为儿童设计出难易度适中,能引发高度兴趣的活动。例如:一个儿童可能喜欢用蜡笔进行创作,这就跨出了第一步。但同样的媒材对另一个儿童来说,或许是幼稚而无趣的,他可能需要别的更富有表现力的媒材。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意愿而不是强迫他,但只要儿童愿意动手创作,便已进入到艺术治疗的领域。

3营造群体氛围

针对儿童的特点,以个体为主,并结合群体治疗,会取得较好效果。让几个儿童在一起创作可以增进彼此学习的机会,儿童不再感到孤单,可有更宽广的视野,提高容忍挫折的能力。

4多维互动活动

在学校开办艺术展览、竞赛、讲座、墙报、兴趣小组等多维的互动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增多了学生交往与协作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增强群体意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也得到扩充,这些对学生跨越心理障碍同样是有裨益的。

5慎重诠释作品

教师不能强求儿童在伦理、美学上的判断,只有如此,他们才能放下自我判断和自我意识的包袱,完全融入到创作当中。艺术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审美,而是治愈心理,因此过程更为重要。对儿童绘画的诠释是我们进入儿童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每个治疗活动的必要过程。艺术治疗无论治疗的对象是谁,对于作品的诠释均须慎重。注意观察画中有哪些部分是特别强调、夸张的,又有哪些部分是刻意削弱、避开的。因为儿童在画中的构图、笔触、用色

④、内容等无不透露着内在的信息。它们有的丰富性、独特性、复杂性和自发性使得我们不能按照单一特征将其随意分割,而是应该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来解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图画创作者本人对图画内容的定义和解释。当今绘画疗法的发展趋势,是由画者协助心理医生确定图画中的意义。

⑤同时也需要注意,过度的解释可能会增加学生对于治疗的抗拒,而过度的赞美与追问可能会让儿童感受到威胁而退缩,甚至放弃。心理上的创伤需要时间慢慢地修复,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治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更是一种持续的关怀。

四、绘画疗法在灾后救助中的运用实例

绘画疗法曾被运用到1989年美国加州大地震的精神救助工作中,治疗师paulJo•sephDowling发展出了以绘画为主要干预手段的艺术治疗方案(arttherapyproject),其策略是:(1)先让地震灾后受创伤的孩子们随意画下“记忆中的地震”,并邀请他们以说故事的方式来告诉治疗师图画的意义;(2)治疗师邀请一些孩子说出地震过后经常不自觉会浮现出来的想法或图像,并将它画下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孩子们虽然知道是地震,但是却总认为其中有恐龙、怪兽、吸血鬼、魔鬼的侵袭,并且这些怪物基本上都出现在他们的图像中;(3)引导孩子们去谈论对灾后创伤的感受,如悲伤、生气、无助、害怕、失落等;(4)引导孩子们将自己的行为与感受连接,并教导它们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感受,也会教导它们一些解决问题与正向思考的技巧。台湾治疗师赖念华依照华人的特点对此做了修订,并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后进行了运用,也取得一定的疗效。

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破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场灾难,其后的心理救援也是我国第一次最大规模的心理救援活动,许多心理医疗人员前往四川进行援助。例如,在本土心理救援和心理咨询发展缓慢的前提下,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震灾心理救助队面对一百多名来自地震灾区的学生,急需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但无法施展一对一的谈话疗法,而是果断地采用了绘画疗法和团体辅导的相结合的形式。

⑥虽然因为时间与人力的原因没能展开深入的调研,

⑦但是也得到了较多第一手信息,在实践上积累了较多经验,为接下来的心理辅导奠定了基础。我们期待着这一类实践意义较强的成果能够不断涌现。

①转引自张侃、王日出《灾后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科技赈灾》,2008年第4期。

②杨艳杰、乔正学《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第12期。

③刘小天《灾后儿童心理救助呼唤――多元化音乐治疗》,《音乐天地》,2008年第8期。

④一般来说,鲜艳的色彩是一种积极情绪或体验的释放,可使人心情愉快;而柔和的色调代表的是平和宁静的心境,可使人心情放松。灰暗的色调使脉率变缓并抑制紧张状态,鲜亮的色调则使脉率变快、情绪高涨。由于色彩与情感有着密切联系,许多人都对色彩使用的意义进行了讨论。不过这些讨论一般都带有主观性和经验性。例如,红色代表热情、强烈的情感和表现力。明黄与力量、明亮、积极的情感相连。而蓝色则是远景或者消沉的情绪有关。在大多数情况下,过度使用黑色被认为是否定的、消极的情感表现。

⑤malchiodiCa著,李、李晓庆译《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⑥参见康凯等《绘画疗法在灾后的应用及作品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第9期。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篇2

关键词:绘画治疗;大学生;心理危机

绘画治疗指运用绘画的形式治疗心理问题,它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绘画治疗萌芽于上世纪30年代,主要受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以及荣格(Jung)的集体潜意识、象征作用与意像作用的影响,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绘画作品进行诊断与分析,以达到治疗作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在艺术家和心理治疗师的努力下,初步确立了绘画治疗的独特专业地位。上世纪60年代,绘画治疗渐渐趋向成熟,上世纪80年代在欧美逐渐兴盛起来。现在,绘画治疗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我国研究者最近十几年也将绘画治疗引入心理咨询中,本文作者尝试应用该方法对一名来访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减压。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吴某,女,在校二年级学生,一个月前,父亲外遇被母亲发现,父母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虽然未离婚,但家庭已经失和,父母在近一个月中经常争吵甚至是厮打。吴某从小在父母疼爱下长大,性格原本活泼开朗,现对父亲发生外遇和家庭失和难以理解和接受,近一个月,心情抑郁、焦虑,晚间出现失眠,有自杀想法。

二、来访者的症状分析

吴某是典型的遭受心理危机的案例。一般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如地震、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而吴某显然是遭遇父亲外遇、家庭失和这一突发事件,感到无力解决,心理平衡被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危机出现是因为吴某意识到这一事件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仅仅是吴某经历的事件本身。

吴某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但对事件描述难以启齿甚至有抵触情绪,采用以往的方法难以达到治疗目的,笔者便采用绘画疗法,以绘图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吴某进行心理减压。

三、对来访者进行绘画治疗的过程

(一)开场白:简单向吴某介绍绘画治疗,发放材料(一盒蜡笔和a4纸),同时阐述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

(二)用非惯用手涂鸦:要求吴某选择一种颜色在第一张纸上用非惯用手涂鸦,随意画,作品不做好坏的评价。安排这个阶段,既使吴某适应了的绘画治疗,为之后的绘画做准备,又降低甚至是消除吴某在之后绘画中对创作好坏的焦虑情绪。

(三)用惯用手涂鸦:要求吴某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在第二张白纸上用惯用手随意涂鸦。在这个过程中,吴某将画面涂满色彩,不停的用画笔反复的涂抹,这也表现出她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不安。

(四)画线条:要求吴某拿出第三张纸,选一种颜色,在纸上画一条“生气的线”,形状不限;再选一种颜色,在纸上画一条“伤心的线”,形状不限;再选一种颜色,在纸上画一条“困惑的线”,形状不限;最后选一种颜色,在纸上画一条“平静的线”,形状不限。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线条情绪的设置,逐渐引导吴某走向正向、中性的情绪。

(五)画图形:指导吴某在第四张白纸上画四个图形,一是选一种颜色,画一个图形代表发生她身上的危机事件,二是选一种颜色,画一个图形代表事件发生后自己感到安慰的地方,三是选一个颜色,画一个图形代表事件发生自己感觉最糟糕的部分,四是选一个颜色,画一个图形代表假如事先我知道该事件会发生,我会怎么做。

(六)危机事件图形:第五张白纸上,用线条或图形画出一幅图表现这个危机事件,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画图之后,让吴某想象自己刚才作品中的每一部分让她想起什么,代表什么。之后和吴某分享她的作品。这一过程非常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帮助吴某宣泄她的负性情绪,又要引导她自己建立一个新的健康的认知来重新看待这个事件。

(七)重新起航图形:在第六张白纸上引导吴某,如果赋予她更多智慧,面对这样的事件画一个图形。图形完成后,与第五张图形对比,引导吴某发现两幅图的不同,并分享在整个过程中她学到的正向经验和积极健康的认知。

四、绘画治疗的效果

吴某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绘画治疗之后,初到咨询室的焦虑不安情绪得到了缓解,心情得到了放松。她在绘画过程中,认知得到了有效的转换,对父亲外遇和家庭失和状况表示能够接受,并愿意尝试靠自己的力量去缓和父母的关系,找回家庭往日和睦温馨的状态,即使是不能如愿,也会尊重父母的决定。一周后,接到吴某电话,吴某很高兴的向作者反馈,现在她状态良好,不再失眠,心情只是偶尔低落,同时,她和父母进行了一次沟通,父母表示愿意静下来理性的处理家庭问题。

五、绘画治疗在心理危机中的应用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篇3

【关键词】情绪主题绘本;幼儿情绪教育;理论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情绪能力是幼儿心理素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形成良好心理品质以及健全人格具有直接的影响。幼儿情绪能力主要包括情绪理解、情绪的识别和表达以及情绪调节组成。情绪主题绘本主要是通过有关情绪的故事,促使幼儿认识与理解常见情绪状态,能够表达并调节自身情绪,以增长情绪相关知识,提高幼儿情绪能力的图画书。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情绪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与发展幼儿情绪能力的重要基地。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要利用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认识并理解常见情绪,以此提高幼儿了解情绪、学习管理情绪与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一、以阅读治疗理论作为利用情绪绘本开展幼儿情绪教育的理论基础

阅读治疗,即读书治疗,起源于古希腊。现代对于阅读治疗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治疗性阅读治疗,另一种是预防发展性阅读治疗。治疗性阅读治疗主要用于医学与精神治疗,通常由医生选择阅读材料作为治疗材料,利用阅读解决病人的问题。预防发展阅读治疗主要用于教育领域,这种疗法注重阅读材料与读者之间在相互作用下个体改变与发展的发展状况,通过阅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加强个体的自我了解与自我接纳,并利用阅读材料的作用,纠正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个体的生活适应能力。

二、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开展幼儿情绪教育的教学模式与实施步骤

(一)运用情绪主题绘本的幼儿情绪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稳定的并具有具体效果的教学活动的方法与结构。幼儿情绪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采用体验与感悟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发挥以情绪主题绘本在情绪教育中的作用,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感知体验、行为指导、习以成性。感知体验重视环境对幼儿情绪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行为指导主要是在幼儿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以成性是指强化学生的认识与行为,使其内化成为幼儿心理过程。因此,在综合分析情绪主题绘本特点与幼儿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出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实施步骤主要包括基本活动与延伸活动。

(二)运用情绪主题绘本的幼儿情绪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以阅读绘本与互动讨论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活动

(1)激发幼儿阅读绘本的动机

绘本具有其特别的表现形式,绘本的封面也是引起故事主题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绘本的封面,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大胆的联想,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为幼儿继续阅读与感知绘本提供动力。

(2)指导幼儿进行绘本阅读

绘本中图画因其强烈的辨别性成为促进幼儿建构自身情绪知识与结构的重要中介。充分利用绘本中的图画进行情绪教育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与认知方式。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进行读图,重视观察图画中包含的情绪要素,以此为基础进行情绪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以促进幼儿完成情绪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教师指导幼儿进行绘本阅读要注意以下要素的阅读与观察:首先,是情绪事件的背景因素;其次,引起情绪事件的原因;再次,观察绘本中主人公的情绪变化;然后,观察绘本主人公面对负面情绪的应对措施;最后,比较主人公调节情绪前后的情绪差异。

(3)指导幼儿的图文结合阅读

幼儿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也是存在差异的。幼儿对同一幅图画会产生不同理解。教师要为幼儿进行图文结合的讲解,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绘本表达的内容。当然,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仍会从不同视角进行解读,造成多义解读问题。面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停止讲解,要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并对幼儿的表达内容进行总结,以加深幼儿的认识。

(4)引导幼儿进行互动讨论

教师采用合适的方法指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思维发展,帮助幼儿构建完整的故事结构,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幼儿的互动讨论可以围绕绘本故事的内容,幼儿已经具备的经验,指导幼儿进行情绪的管理的实际操作三个方面进行。

2、进行延伸活动以促进幼儿情绪教育

(1)绘画

绘画对于促进幼儿处理情绪与心理问题,提高幼儿自我意识,以及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绘画可以促使幼儿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促进幼儿体验与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绘画心情故事,并且教师在图画记录幼儿所表达的内容,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心情故事。

(2)绘本故事表演

表演绘本故事是对阅读绘本与互动讨论的强化与延伸,是一种特别的教育活动形式,也是一种心理辅导策略。在教学中,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投入表演的情境中,利用自身的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进行故事的诠释,促使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与学习故事主人公的行为,理解绘本中包含的情绪主题,有利于幼儿情绪的社会化。

(3)故事分享

故事分享主要通过讲述与谈话进行,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行为发展,是幼儿进行自我情绪表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故事分享可以分享他人的故事,也可以分享幼儿自己的故事。

(4)记录情绪日记

幼儿情绪日记主要记录幼儿情绪状态的日记。目前情绪日记主要应用于情绪辅导与心理咨询等方面。情绪日记可以帮助幼儿观察自我情绪,并对自我情绪进行反思。幼儿情绪日记为教师增加了一个了解幼儿情绪状态的途径,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激发幼儿记录情绪日记的积极性的前提下,要教授幼儿记录情绪日记的正确方法,以提高幼儿整理与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

三、结语

利用情绪主题绘本对幼儿进行情绪教育,符合幼儿心理特征与发展要求,能够充分发挥情绪主题绘本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幼儿情绪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开展幼儿情绪教育的过程中,要以阅读治疗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幼儿情绪教育的基本活动与延伸活动,以促进幼儿对自身情绪的感知与认识,提高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幼儿情绪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艳,刘婷,周涛.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开展幼儿情绪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11(8)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篇4

关键词:艺术治疗;电影治疗

中图分类号:J9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133-01

一、电影治疗的概念

艺术治疗广义上讲,起着人类精神生活调剂的作用,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欣赏艺术时得到解脱,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发泄,艺术治疗完全是自觉和自发的行为和应对应激的一种方式。艺术治疗包括音乐治疗、绘画治疗、舞蹈治疗、电影治疗以及诗歌与文学治疗等。英国艺术治疗协会对于电影治疗的界定:一种艺术治疗的方法,在艺术治疗师的协助下,患者在完全属于自己的私密房间,长时间观看、揣摩各种不同风格的电影,借影像把藏积于内心,把未表达出来的情感与情绪向外呈现,使患者的内心冲突包融入电影之中,并在互动关系中得以合理解决。美国艺术治疗协会认为电影治疗是通过电影艺术的非语言表达和沟通,使患者与环境内外取得平衡、一致,它探求两个目标:一是观摩即治疗过程,从而可以缓解情绪上的冲突,并有助于患者自我认识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二是通过伴随观影的个人反应,如观看暴力影片时的发狂砸物,缓解患者内心长期的积郁,从而使个人与环境达到统一,直至恢复健康。

二、电影治疗的要素分析

同音乐治疗、绘画治疗一样,电影治疗也有其自身组成要素,电影治疗包含的要素有以下几部分:

(一)治疗师在治疗中,治疗师对来访者起到引导的作用。作为一个治疗师,在来访者来访前,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留几分钟给自己,让自己静心。在来访者到来之后,注意观察来访者的情绪,以及引起不良情绪的原因,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影片。选择合适的影片,对于电影治疗师来说专业素质要求是极为严格的。

(二)来访者来访者是治疗师的对象,没有来访者,整个过程就没有对象,更谈不上治疗。最初,来访者初次接触治疗,主要是和治疗师进行交往,他会对治疗师、治疗室产生第一印象,并且根据治疗师的介绍认识电影治疗以及治疗的过程。在观影中,来访者根据治疗师对影片的介绍,与治疗师进行互动,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影片中,减少防御机制的存在。

(三)影片咨询师在对于来访者的生理、情绪、社会适应状况、人格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以后,根据治疗目标选择适宜的影片。如缺乏坚强的意志而在事业和生活中受阻,可选《洛奇》;缺乏信心,可选《穆里尔的葬礼》;自卑失落,可看《阿甘正传》;心理抑郁,可看《谈谈情跳跳舞》。

(四)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又可以被称为电影的心理场,私密空间的营造,对于整个心理治疗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有了私密空间,使之更容易解除来访者的防卫反映和组抗性,有利于治疗的正常进行,这恰好符合了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保守秘密的原则。第二,私密空间可以营造氛围,对来访者的某些行为产生激励的作用。第三,私密空间可以缓解情绪,提升感悟的能力,很容易走进电影情绪之中,激发他们无意识中的认识和领悟。

三、电影治疗的独特形式

电影治疗不同于音乐治疗、绘画治疗,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

首先,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吸收了其他艺术种类的多种元素,形成电影自身新的特性。电影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动态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于一身,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电影多元化的信息给来访者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很容易调动来访者的情绪和情感,使得来访者走进电影情节中,来访者受到启发,拓宽认知空间,深化思维与自我意识,从而改变自身困境。

第二,电影治疗形式的被动性。电影治疗不同于绘画治疗和音乐治疗,音乐治疗的形式方法有接受式音乐治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三种。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和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是通过来访者自身创作的作品进行治疗。绘画治疗也是如此,这两者都是通过来访者主动性的形式来进行治疗,凸显了积极主动性的特点。而电影治疗则是治疗师根据来访者的不同情绪选择不同的影片,来访者是被动的观看影片,进入到影片中的情节中,唤起来访者的情绪。

第三,电影治疗的故事情节限制来访者自由联想和想象。音乐治疗中,不论是聆听式、创作式还是即兴演奏式,在治疗的过程中,来访者可以自由的联想;绘画治疗中,来访者可以根据治疗师的绘画要求进行创作,创作中来访者也是凭着自己的联想自由的绘画。而电影治疗中,来访者观看治疗师所选择的影片,根据治疗师的介绍,投入到影片的情节中,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来访者体验到的是影片中主人公的各种情绪体验,没有主动地唤起自己的自由联想和想象。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篇5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绘画;投射技术;心理辅导

一、理论背景

(一)国内外绘画投射技术运用研究

绘画疗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研究,它以绘画为中介对来访者进行治疗。在20世纪40年代,通过绘画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人格特征,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绘画可以投射出人的心理状态,“投射性绘画”测验随之产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使用绘画投射测验进行的研究[2],绘画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投射技术。

国外对近十几年应用绘画作为心理治疗手段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绘画投射技术在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绘画作为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将人们的经验与感受,象征性或具体地展现在画纸上,表达出绘画者较为真实的内在,为心理治疗提供了较好的切入口。

国内近几年在绘画投射技术的运用上进行了许多尝试。例如,闫俊等人在一次集体绘画治疗中发现,患者的画与内心存在一致性,患者可以借助绘画和集体的方式释放感情和反省自我,治疗新颖且容易操作。陈侃对285名初高中生进行绘画测验,发现将“房—树—人”绘画测验应用于抑郁倾向的心理诊断,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潘润德采用“房—树—人”测验方法对6名中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发现使用绘画治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学生情绪冲突的缘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绘画投射技术对心理咨询与辅导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m.)发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等三方面内容。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想影响的深入,它对我国学校心健康教育产生了重要作用,其观点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8]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忽视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而积极心理学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激发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

因此,笔者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将绘画心理投射技术探索性地运用到学校心理辅导中,以期对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积极的绘画投射技术操作过程及要求

绘画投射技术的形式和种类很多,其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巴克(Buck,1948,1966)的“房—树—人”(House-tree-person,Htp)测验较为著名。Htp测验由巴克率先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系统论述,后被许多国家引进并推广应用。笔者在学校心理辅导中主要使用的是Htp测验。

(一)积极的准备、指导与测验

在Htp测验之前,辅导者应提早准备好足够的2B铅笔(削好的)、a4纸和橡皮。正式开始测验之前,先对学生进行简要说明,然后给每一位学生发放2B铅笔、a4纸和橡皮各一份。在团队气氛相对平和时,辅导者给出指导语:“请你用铅笔在给你的这张白纸上,任意地画一幅包括房子、树木、人物在内的画,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更多的要求,只要你认真地进行描绘就可以;请不要采取写生或临摹的方式,最好也不要画成漫画的样子,也不要用尺子。在时间方面没有任何限制,也允许涂改。画完后,请你在画纸背面写上自己的班级、学号、性别和年龄。”此外,对学生还要进行一定的额外指导:“首先,这不是美术课,并不要求展现你的绘画基本功;其次不要画成‘火柴人’的形式;再次,把这次测验当成一次考试,相互之间不要看来看去和探讨。”在绘画测验的同时,辅导者可以到学生中间进行个别指导。

如果是个别辅导,辅导者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学生的反映和表现。因此为了更为恰当地解释和分析,可以做一些记录工作。

(二)积极的解释、分析与评价

测验结束后,辅导者要求所有学生将自己的画纸对折,将画的内容折在里面。然后进行整体的解释、分析与评价。

1.积极的绘画投射分析技术的要求

辅导者在熟练掌握绘画投射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把所有(绝大部分)画作中的积极元素及对应的积极解释,以清单的形式罗列出来并熟记于心;将相对消极、负面的元素及对应的消极解释也罗列出来,并将其解释方式转化为相对积极或中性一些。例如,画面中房子无门无窗这种相对消极的画法,一般的解释就是“你比较封闭,缺乏安全感,不愿与外界交流”,我们可以转化为“你平时可能觉得很多人不理解你,可能会觉得有很多事情没有倾诉的方式和对象”这样的语言,这就给人以力量和改变的信心。转化的结果也同样要熟记于心。此外,在面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具体分析时,可以多作一些灵活的变通,尽量采用积极的语言表达,发掘画面中的积极因素,如远大理想、长远目标、潜能、优秀品质等。

2.积极的解释分析评价过程

(1)团体辅导时对画作的整体分析

①描绘时间。告诉所有学生一般描绘所用的平均时间以后,特别强调在普通学校的学生群体中,描绘所用时间较长而质量较好的,一般比较注意细节和追求完美表现;而描绘时间短而图形质量差的,主要是对测验漫不经心。

②描绘顺序。介绍一般描绘顺序后,可以强调特殊情况,如对于普通学校学生来说,描绘顺序凌乱主要是情绪原因带来的,也有可能是创造性思维。

③描绘大小和远近。描绘大小、远近适当,空间位置关系和谐,表达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身心状态和完整的人格。画面过大或过小,或过分远离,则强调对自身现实改变的愿望和对环境的再适应性。

④画面位置。画面的大体位置在画纸的左侧时,更多与感性、情感、过去相联系;右侧更多的与理性、未来相联系;上部更多的与目标、理想等联系;而下部则与现实、安定相联系。

⑤用笔力度、线条浓淡与线条曲直。用笔重且线条浓,强调精神动力强,表现为自信、行动积极等;而用笔轻且线条淡,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暂时遇到了让自己比较疲惫的事情,需要自己去改变。线条总体呈曲线,体现出描绘者较好的适应性,温和而富有同情心等;描绘所用线条较直,体现描绘者按既定目标奋斗,情绪安定。

⑥附加物。画作中出现如太阳、月亮、云朵、山水、花草、鸟兽、果实等,往往体现出描绘者特别的心理状态。有些表达天真烂漫的情怀,有些则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也有些表现出自己的特定选择。

转贴于 (2)个别辅导时抓住画面中的潜在优势和细节特点

整体分析结束后,辅导者把所有画纸统一收起来保管。绘画者如需要了解自己画作的情况,可以根据班级、学号等基本信息找出画纸。在特定的心理辅导室里,辅导者首先要求绘画者在了解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画作进行总体点评。当绘画者自己能够对部分细节说出一些比较有特征性的词汇后,辅导者以此作为切入点,分析画作哪些地方具体投射了什么,对照其切身实际和所处环境,表达出加强和改进的意思。再从画面的一些特别体现绘画潜能、目标和追求的细节中,给予绘画者鼓励。比如,画面中果树结的果实,表达出绘画者对目标的追求;雨后彩虹,表达绘画者在经历困难局面以后对成长的渴望等。

(3)对绘画测验的积极评价

完成一次测验分析以后,对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价。可以让绘画者对自己的绘画过程及绘画分析结束以后的整体情绪变化作简要总结,并对测验进行评价。辅导者抓住绘画者在测验和分析过程中的积极变化,及时加以肯定。绘画者如果觉得自己的情况有了积极改变,也可适时建议重新再画一张。辅导者在整个分析解释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抓住绘画者比较赞同的观点,摒弃那些过于虚浮的陈述,不断积累经验。

三、积极的绘画投射技术优势与操作反思

(一)画比直接的言语表述更有说服力

学校心理辅导中,辅导者面对的大部分是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学生,他们需要的是发展型辅导。而真正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会轻易将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或者想说也表达不清。绘画投射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这种被动的局面。通过对画作的积极心理分析,可以有理有据地说明,使学生更愿意从内心相信自己真的是很有目标和潜在优势的,从而增强了自信心,也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一些负面看法,变得更积极起来。对于那些心理确实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绘画投射技术的运用,也起到了良好的咨询治疗作用。辅导者通过这一技术,以画作为突破口,探寻绘画者潜在的心理困扰;又通过作画的过程,让绘画者宣泄了内心的负性情绪,起到治疗的作用。如果需要进行跟踪辅导,还可以继续使用绘画投射技术,不断引导绘画者朝更为积极的方向改变。

(二)操作细节体现辅导者对学生的积极关注

成功的绘画心理测验和辅导,不但要求辅导者有过硬的绘画心理分析技术,而且在整个测验过程中,细节的积极关注也往往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开始为学生准备测验用具,避免了部分学生因缺少用具而无所事事的状况;额外指导让学生更明确认识到自己该怎么操作;画完后要求将画纸对折,及整体分析结束后将画纸统一收起来保管,体现了对绘画者画作隐私的保护。这些都让学生体验到了尊重。从整体分析再到“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辅导者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分析和评价,给绘画者带来了重要的心理暗示:辅导者在为大家积极地工作!此时,绘画者首先产生了一种向上的力量,为发掘自身潜在优势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总之,所有操作细节的周密考虑,对学生的辅导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三)积极的心理辅导形式,改变了成长主体与引导者的关系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篇6

一、美术教育与美术心理治疗的关系

人类对美术心理治疗的探究已有较长的历史,在这段发展史中,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于美术治疗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认为正是通过图像,人类的体验和心理生活的最基本方面才得以表达。美术创作是通向心理察觉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就是对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的重要方式。心理治疗关注的焦点是个人的精神生活,美术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恰恰能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的、精神上的信息与内容。一般说来,人们对用美术进行表达的心理防御感较低,容易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使用美术的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在美术教育中对普通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将内心隐蔽而压抑的负面情绪极早的释放出来,也可以使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内心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关注与开导。美术教育与美术心理治疗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美术教育对普通大学生心理有优化与治疗的作用

美术教育是教育层面中一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普通大学生,美术教育的任务不是要培养几个艺术家,也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而是要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素养与审美情操,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者。美术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优化与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审美、锻炼学生的意志、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等。

(一)美术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

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有时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情感教育在现代的教学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应试的学业、求职的竞争,让学生们盲目地在分数与名次面前驻足,而不曾去体味那人间的真情冷暖。一位作家在书中提到:“那些为了考试考前三名、为了夺这个或那个比赛的冠军所花费的汗水和泪水,恐怕灌溉不出一支心灵的花朵。”知识的丰富正面临着心灵的贫瘠,而美术教育在培养与灌溉学生情感方面却有着巨大的优势与潜力。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育,它不是理性的灌输知识,而是感性的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悟与表达。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力与调节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美术教育能够奏响学生情感的和谐篇章。

(二)美术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

自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得到肯定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没有那么多的对错与束缚,学生能够快乐自主的、没有挫败感的进行美术表现,从而获得更多肯定的赞赏与成功的喜悦。因此,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随意的发挥体验快乐;通过自由的表达找到自我;通过作品的认可培养自信。

(三)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多彩的自然、缤纷的生活,那些真、善、美可曾被发现?神通的网络、浩瀚的书海,那些假、恶、丑可曾被排斥?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也就是说,要接收美的信息,必须具备起码的审美条件。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通过美术欣赏与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对于一棵果树;如果专注于它的生长、营养、果实,那是实用的眼光,如果观赏它的姿态、形状、色彩,则是审美的眼光。美术教育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辨别力。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四)美术教育能够完善学生的个性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讲:“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表现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即为个性。良好的个性是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础,而不良的个性则是心理疾病的内部原因,个性的优劣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有了它才能充满生机,富有魅力。美术教育正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之一,因为美术的学习不用生搬硬套那些固定的公式与法则,不会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定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法国大文豪雨果说:“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科学趋同,艺术存异,正是艺术生命之所在。对美术而言,失去个性,即意味着失去了生命。拥有个性化的美术教育是生灵活现的,美术的个性特征是美术学习中最珍贵的部分,美术教育能够开启学生施展个性和完善个性的大门。

(五)美术教育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

美术教育有抒绪、缓解心理压力的功能。马克思有过这样的论断:“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与心理上的痛楚。”美术是情感艺术,它通过优美的形式感来调节情绪,它能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在美术教育中,学生通过绘画释放自己的情感,通过手工制作体验生活的乐趣,通过名画赏析理解美、感受美,学生能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以美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美术的课堂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乐在其中。

三、在美术教育中对普通大学生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的应用

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既可直接又可含蓄的表达方式和一种自然的潜意识流露,除了它自身所拥有的美学特质外,往往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意义,能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当抓住这种特点,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创作空间,及时地从学生的绘画作品中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这要求教师在美术教育中通过绘画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指导美术创作促进学生心理的自我完善以及通过长期对学生作品的观察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

(一)通过绘画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画时所选用的材料、学生画作的构图比例和主题素材等方面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观察与了解,其中通过绘画色彩了解学生心理是一个重要方面。从色彩了解学生内心是以心理学中的色彩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的,由于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而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生活经验和环境事物的联想,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日常生活中各个领域所使用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观察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的色彩使用,能了解学生大致的心理倾向。

第一,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色相。通过图1这幅学生自由发挥的作品,教师了解到该生喜欢使用蓝色、褐色和黑色这类偏冷色调的色彩,根据色彩心理学原理,大致可以判断这个学生是偏内向、不活泼的性格。同样的根据色彩心理学,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乐于使用红色的同学,性格倾向于激情澎湃、热情开朗。乐于使用蓝色的同学,思想深邃、沉着稳重。乐于使用黄色的同学,性格温和、不急不躁。乐于使用绿色的同学,积极向上、耐心宽容等。这种对学生性格的初步了解对教师把握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心理优化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纯度。除了通过学生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色相,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画作中的色彩纯度对学生性格和心理做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图2为一幅学生自由发挥的作品,从中可以了解到该生喜欢在画作中运用高纯度大面积的单色块进行绘画,这类学生一般偏外向性格,有单纯、活泼、急躁的个性;相反的,有些同学喜欢用较灰的低纯度色彩进行绘画,画面缺乏生机,偏向消极,教师应对这类同学给予更多关注。

第三,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明度。丰富多彩的色彩表达也体现了大学生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明度高代表了光线足,是自信的体现。画作中阳光照射下的水果与人物,都是学生内心开朗自信的表现。缤纷的花朵、明亮的房间,影射出了学生轻松自在的内心活动。例如上面两幅学生作品,图2的作品较图1的更明亮欢快一些,这类明度强的画作相较之那些画面阴沉的,其作者心理也会更加明朗健康一些。

(二)通过指导加强学生的心理自我完善

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还可以使学生的形象、自尊和个性等得到自我完善。美术活动提供了一种非语言的表达和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能让学生对心理进行自我优化与治疗。把美术教育应用于心理优化与治疗中,这种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可以缓和学生情绪上的冲突,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学生创作所完成的作品和学生创作过程中对作品的一些联想,对于维持学生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平衡有极大的帮助。作为教师,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进行心理自我完善,同样可以像进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运用一些技巧与方法。

例如,图3是一个学生在自由创作中画出的场景,自己呆坐在一个空间里,外面的人则正一起快乐地活动,她却与外界隔绝。在美术教育中老师没有忽略这种简单的作品,通过对这位学生所描绘的这个场景了解到了她是一个内心胆怯、自闭、缺乏自信的学生。这时教师在对她的美术教育中,指导她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并给予一些鼓励,让她能在创作中得到自我满足,并渐渐地愿意与人分享和交流,这样就会在心理上给这位学生很大的支持与帮助。学生在这样一种支持性关系的情境下进行美术创作,并在创作中思考与感受,同时运用想象并进行尝试,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情感成长,提升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渐渐地摆脱自己的心理障碍。这位同学就是通过这样一种美术方式进行心理完善,从一个自闭、不愿意与人交流的学生转变为一个乐于交朋友、愿意与别人分享的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指示与引导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沟通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当然,这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也更多地需要根据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对学生心理进行捕捉与判断,并给予合理的指示与引导。

(三)通过综合分析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这种教育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一方面都能反映出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潜意识,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美术创作作品,不能只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与了解,也不能只注重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自我心理修复,而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创作作品以及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心理的疏导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同时,绘画作品的表达不同于普通口头的表达,绘画作品的永久性特点更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追踪式和反思式的了解,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确立集中而连贯的分析与感受。

图4是一个国外通过美术形式进行心理优化与治疗的案例。这是国外一位名叫布兰达的女孩在接受美术心理优化与治疗的过程中所画的一幅作品。布兰达最初每天表现得十分焦虑,但通过检查她没有任何生理原因,随后她接受了通过绘画方式进行心理的优化与治疗。刚开始时,教师让她回忆当她是孩子的时候是如何画画的,并营造了一个轻松的绘画环境,帮助她缓和这种被期待去创作艺术品所产生的恐惧。经过一段时间,她的画作渐渐地出现了很多主题,这其中包括了被羞辱、被拒绝,还表达出了许多沮丧与愤怒。教师通过对她所有作品的综合分析,对她的心理进行了剖析。画作中是布兰达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其内心的感受画作,表达了周围人对她的轻视与不满,并且看出这些感觉来源于她的男朋友、母亲和姐姐。通过画作,布兰达开始表达而非压抑自己的感受,也找到了她一直焦虑的原因。她通过这种美术的尝试以及教师对她的开导,渐渐地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如同这个案例,教师可以通过美术作品长期对学生心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指导,这样能有效地通过美术教育的形式完善学生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营造轻松环境、多层面解读画作、对画作进行长期综合分析等一系列途径展开对学生心理的优化与治疗活动。

四、结语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备受关注。构建和谐、健康的心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点,它是与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同时进行的。

当今社会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威胁其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在传统心理治疗之外,急需找寻新的解决途径。

一、罗恩菲德的艺术治疗理论

(一)罗恩菲德艺术治疗理论概论

罗恩菲德在卢梭和杜威的启迪之下,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形式。艺术治疗理论也是在这种美育形式中发展起来的,强调运用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解决儿童存在的身心问题。美术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运用美术来帮助人们,如排除担忧和缓解紧张的情绪等,利用视觉图像让他们彻底放松,使有障碍的人缓解不良心态,恢复乐观,获得健康的心理。

(二)罗恩菲德的艺术治疗论中教师角色

教师在艺术教育中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教师必须配合儿童的需要;二是教师必须了解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被更加谨慎的对待。能够准确运用艺术治疗手段的教师等同于医生;与此相应,学校也要依据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人性化美术教育方法。

二、对罗恩菲德艺术治疗方法的认识

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障碍程度,在掌握其障碍特点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地观察学生,判断学生存在的障碍类型。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师生心灵沟通很有帮助。老师还要使用温和亲切的指导方式,让学生完熟识美术媒介以便下一步治疗。

教师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和程度;应建立学生与艺术创作和表现之间的和谐氛围。治疗结果好坏取决于有障碍者和艺术活动的关系是否密切;学生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掌握、体验程度决定能否对原本的障碍、能力和依赖性有客观认识。

三、罗恩菲德艺术治疗理论与初中美术教育

(一)罗恩菲德艺术治疗理论与初中美术教育的交点

将罗恩菲德艺术治疗理论与初中美术教育相结合是从中国初中美术教育现状出发。由初中生的一些实际情况出发,可以看到许多单亲家庭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还有些学生因孤独症造成伤害;另一些则是初中生所处的青春期特点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以及课业负担过重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等等。通过将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结合可以帮助这些学生减轻已经受到的伤害,消除心理障碍,恢复自信,重新建立健全人格。

(二)解读初中生在青春期的艺术需要

初中生在经历青春期时的需要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个人心理的需要;二是随着当今社会迅猛发展所产生的需要。要根据初中生在青春期时的艺术需要来进行客观的分析与研究,之后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并给出相对应的艺术治疗方法。

四、从绘画创作角度分析艺术治疗

(一)艺术手段和绘画角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线条的粗细、色彩、柔和、直白、坚定等都可以表示艺术创作者的性格。

空间感不仅自身有意义,还与作品的创作氛围有关。空间感会随着艺术创作者的心理变化而变化,而艺术作品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给人的感受也会不同。构图中任意元素的变化都可能让整体变化,研究者不能再只把目光放在和美感有关的东西上如平衡、韵律,而是要全面性地关注以及其和谐性及表现性。

色彩是所有艺术表现元素中最直接、最有特征的。触觉色彩关系是以色彩对我们的感情产生的效果而决定的。

(二)以艺术治疗为前提的美术教育应发挥的功能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篇8

一、灾后青少年心理创伤分析

经历过这次大灾难,孩子们不论在心理、生理或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变化、反应。灾后青少年心理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震惊、困惑、否认。安全感极度丧失,对人会非常依赖、依恋,最需要成人陪伴。

第二阶段:会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恐惧、无助、悲伤等,也有些孩子会出现自闭倾向,常一个人独自呆着闷声不响。

第三阶段:出现心理行为障碍和性格改变。

除了心理上这三个阶段的变化,这次灾难还对孩子们产生其它方面的影响。如:

1、生理出现异常: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等。

2、行为出现异常: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喜欢独处、过度依赖他人等。

由于青少年对灾变事件的想法与成人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反应也稍异于成人。以下所有年龄段青少年的共同反应:

害怕将来的灾难;

对上学失去兴趣;

行为退化;

睡眠失调和畏惧夜晚;

害怕与灾难有关的自然现象;

这次地震来得十分突然,很多孩子还没有从心理上接受这个事实,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它的伤害性比成年人要大得多。而且,这个伤害是剧烈的,突然的,甚至是长久的。

这种巨大的打击是无法料想到的事件,本身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弱的,在遭受这么大的变故的时候,他们的无助感就会出来,所以他们就会有呆滞、惊恐的状态。一些孩子心理的能力还不是向外的,他们不会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发泄出来,自己在心里一遍遍重复那些想法,又不说出来,把很多东西埋藏在心里,这样的孩子以后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隐患。有的孩子好象特坚强,他不哭,也不闹,承受力好像特别强,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他没有一个有效的管道,来宣泄内心负面的东西。这样积累下来的话,对他今后的人生,肯定是副作用特别大。

其实,大灾难之后出现心理问题,在各国都是个普遍现象。据调查,“9・11”事件之后,约1/5的美国人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地抑郁和焦虑,约800万美国人说自己因为“9・11”事件而感到抑郁或焦虑,八个月后,纽约的很多孩子做噩梦。也正因如此,灾后青少年及时的心理重建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美术治疗的界定

美术治疗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是美术与心理学的整合。它是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以提供非语言的表达与沟通机会而做的一种心理治疗。美术是表现自我、描绘梦想、宣泄烦恼、交流情感等方面的有效工具,美术治疗则恰是利用美术工具性的精髓对有心理障碍者进行矫治。通过充分挖掘美术的治疗功能,使当事者解放思想、消除封闭、增强自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美术治疗在欧美先进国家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医疗与教育界之中,尤具对于青少年因意外伤害所造成的心理问题,更是有显著的疗效。

美术治疗领域的主要取向:

1、美术创作便是治疗,即美术创作的过程本身就已经是治疗了。因为当一个人专注于创作时,生理、心理都会产生变化,肌肉逐渐放松,情绪得以缓解,身、心、灵亦同时得到了统整,在这样的过程中,语言的诠释与探讨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因此,有学者认为美术创作的过程就是治疗,甚至创作与治疗可以同时完成。

2、利用美术创作而做的心理治疗,美术作品是从潜意识流露出来的一种象征性符号,必须再透过语言的诠释与探讨,才会有治疗的效果。把学习美术应用于心理治疗,学生的作品与关于作品的一些联想,对于维持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

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前者着重于创作的过程,信任当事人内在自疗的自然发生,当创作结束时也就是治疗的完成。后者主张利用作品去做更进一步的诠释、解读、分析,创作只是治疗的一部份。

三、美术治疗的相关理论支持

有关美术治疗最早的西方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柏拉图。他认为艺术具有治疗疾病、改善身体和心灵状态的功能。这种身体和心灵的两元论假设,被认为是美术治疗的哲学基础。

荣格充分肯定美术治疗的作用,把它看作比谈话更有效的方法。荣格从来不强调作品的艺术性,他认为,作品对患者本身的意义远远比它的美学价值宝贵得多;绘画可以使患者探索来自无意识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对患者的心灵起着调节作用。

20世纪中期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创造与心智成长》中提出“透过美术教育的治疗”的主张,视美术创造为一个行为和情绪的表现工具,透过美术教育的治疗的本质是使用创造活动作为自我认知的方法。他提出了以美术为中介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促进自我成长和创造的观点。这不仅对健康的人有益,而且对有心理障碍者的治疗也有重大的贡献。这一观点为美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学者尹少淳先生认为,强调过程和娱乐性的美术活动,由于不必顾及结果,有助于自闭儿童恢复信心,重新投入生活的怀抱,有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他强调了美术的娱乐功能对治疗自闭儿童心理的作用,这与罗恩・菲尔德所提倡的透过美术教育的治疗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研究也涉及了艺术治疗与美术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绘画作品是内心斗争及其结果的反映,患者总是竭力将自己依稀把握到的各种“力”以及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转为清晰的视觉形象,使之得到最终解决。这意味着,理想的艺术治疗同时是一种美术教育。阿恩海姆不仅强调了绘画在个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面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他明确提出“艺术治疗同时是一种美术教育”的观点,指明了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融合的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钱初熹教授长期从事儿童绘画的研究工作,她指出“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美术学习”。她认为绘画在治疗心理障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泄他的不满、压抑和烦闷的情绪,可以尽情抒发他的思念、兴奋和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治疗工具。

四、美术治疗的可行性

美术治疗强调视觉符号或者意象,即创伤记忆“图像性”的视觉特性,是人类经验中最原始、最自然、最有效的交流形式。尝试通过让当事人在与美术辅导者建立一定信任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绘画、雕塑等各种美术创造活动,同时围绕作品开展多维度的互动活动,以此达到协调、整合当事人身心的治疗目的。当美术治疗团体中的团员进行作品分享时,常能唤起旁观成员的情绪反应,加强团员的参与动机,也增进团体的凝聚力。

与让当事人直接把心事说出来相比,美术创作让他们多了一份参与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当事人较能投入于事件的主体,降低防卫心理,而让潜意识的内容自然浮现,还可以培养参与者的社交能力,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方法。以此让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要传达思想和观念,语言是最好的手段,而要传达情感,绘画则是最好的方法。其实,绘画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最初的语言,是最自然的方式,也是最直接的信息传递。人在孩童时就会涂鸦,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着不同的绘画时期,但是不管是哪一时期,都是最自然的内心情感的流露。借着绘画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问题,适时地给予协助。美术治疗因具非语言沟通的特质,治疗的对象也比一般心理治疗要广。一般辅导或治疗上常用的方法,不是面对面的谘商就是访谈,但是人们都自然的会有防卫的心理,也无法将心中所有的问题完全呈现,如此很容易就错过真正的问题和辅导的良机。以“艺术创作的过程即治疗”的角度来看,当心灵受伤的孩子愿意动手创作时,即开始了心理治疗,由于创作本身就有释放情绪,达到放松的效果,因此不论孩子的创作是什么,即使只是任意涂鸦,只要孩子能专注与投入,他便暂时忘却了伤痛,而内心也自发地开始疗愈的运作。

五、美术治疗如何帮助灾区青少年进行心理重建

1、美术治疗所需的工具及环境

为孩子们提供所需要的绘画材料,但不要贪多,只要适合就行,藉以能很成功地、很尽兴地图画、塑造和建构他们心中的意象和情感。绘画材料的摆放要安全,不用的工具材料要放好,不要妨碍当事者,以免分散其注意力。让他们了解、熟悉绘画材料(可先进行预备活动如画线、涂色、探讨材料的物理性质等),然后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创作。

美术治疗所需要的环境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重新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是心理治疗的首要工作。实施美术治疗的地方应该保持安静、清爽、不受外界干扰。创设宽松的环境有助于治疗的进一步成功,如教室的布置,可从教室整体气氛、色彩用具摆设、座位安排等方面都力求体现平等、民主、自主。当然宽松的环境还包括:允许孩子自由地选择其所爱或不爱的活动、材料和主题、独处或合作的自由,尊重其任何作品的呈现。不管是奇异的或写实的、退步的或进步的、消极的或积极的艺术表达,都需被给予接纳。保护孩子面对任何来自外在或心理上的危险,在活动进行中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希望与孩子做深层的沟通时,必须先有安全感的建立做基础,在适当时机慢慢导入针对孩子的状况而设计的活动,孩子无法说出来的种种情绪,通过美术创作,孩子才有机会轻轻碰触他那伤痛的心灵,去经历他的恐惧、自责、愤怒或担忧,透过这样创作的历程,慢慢地去释放隐藏的情绪,去探索、去整合,最后再回到现实里来,这便是一个创伤心灵走向复原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美术治疗还应有充裕的时间做保证,孩子们有了足够的时间,才能保持其相当的兴趣,而逐渐涉及其创作过程。

2、美术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治疗辅导过程中,美术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问题。在美术治疗的不同阶段,教师的任务也不一样。美术治疗能够让教师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表现性技法,达到与孩子们心灵上的沟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治疗者、辅导者,而且还扮演参与者与分享者的角色。教师要想通过美术教育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首先应做到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用心灵去感化学生,从对孩子的爱和美术创作中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和希望得到什么。这样,治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其次,施以美术,结合疏导。帮助学生宣泄情绪中的不快和因紧张造成的压抑。给学生以心神领会与支持性的态度,来了解孩子透过艺术活动的任何创作和挣扎,适时地给以沟通更可以加强其表达上的发展。

在美术治疗中,教师是在为孩子创造出一个最适于疗伤的环境,多半时候也是把自己化成这安全环境中的一环,悄悄地参与其中,并分享孩子心灵的创伤和情感的宣泄。

对于孩子来说,美术教师可能具有多重身份:美术老师、心理治疗师、榜样、助手。他们对这些角色的要求通常会适时地变换并相互重叠。然而,美术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是:全然的接纳与陪伴受伤的心灵,为它神奇的、令人敬畏的自愈能力做见证。

3、教学场景下的治疗原则与措施

美术治疗的原则:

(1)针对青少年的美术治疗重在心理救治而不是为辅导而辅导;

(2)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认知能力、动作协调能力、感觉能力均有差异,不能一刀切,要有层次性。应该谨慎地搜集相关数据,以求得更真实的诊治信息;

(3)以创作为主并使之与写生和临摹有机地结合起来;

(4)针对孩子的特点,以个体为主,并结合群体治疗,从而取得一定的效果;

(5)美术辅导教师应帮助孩子抛开伦理、美学上的价值判断,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从而使创作成为心灵体验和运用的本能流露。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才能放下自我判断和自我意识的包袱,完全融入到正在进行的创作当中。

(6)艺术家追求的是技术,美术治疗却不是。创作出来的作品艺术性多高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者如何在创作过程中掌握表达能力,建立感情。钱初熹教授认为“由于美术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审美经验,而是治愈心理疾病,解放身体痛苦。因此与结果相比,过程更为重要。”

(7)对孩子绘画的诠释虽然是引领我们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每个治疗或美术教学活动的必要过程。美术治疗无论治疗的对象是谁,这种诠释都必须相当慎重。过度的解释只会增加学生对于治疗的抗拒,过度的赞美与追问,都会让孩子感受到威胁而退缩,甚至放弃;

(8)心理上的创伤需要时间慢慢地修复,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治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更是一种持续的关怀。

美术治疗的措施:

(1)引导孩子愿意跨出创作的第一步:有效引导孩子愿意动手的方法有许多,原则上是要先考虑孩子的肢体功能、手眼协调能力、体力与耐力,然后再为孩子设计出难易度适中,能引发高度兴趣的活动;为他们准备容易操作且完成后的满足与成就感较大的一些媒材,尽量让孩子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不受限于预设的模式。引导应因人、因时、因地而不断创新与变化,例如:一个孩子可能喜欢用蜡笔进行创作,这就跨出了第一步。但同样的媒材对另一个孩子来说,或许是幼稚而无趣的,他可能需要别的自己认为更富有表现力的媒材。不过,只要孩子愿意动手创作,跨出第一步,他便已进入到美术治疗的领域。

(2)并非每个孩子在一开始都会愿意动手创作,可能他不习惯这种表达方式,或许他在经验上排斥这种方式。但是,不管孩子拒绝的理由是什么,我们都要先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强迫他。

(3)在孩子运用媒材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做一些指导,让活动能够促进孩子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以及体验和意向的展开。

(4)有时透过团体的力量更能激励孩子的创作欲望,让几个孩子在一起创作可以增进彼此学习的机会,尤其在不同的创作方式、互动与分享当中,孩子不再感觉到孤单,并且学习从各人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可以有更宽广的视野,提高容忍挫折的能力,这种团体治疗的效果有时是个别美术治疗所达不到的。

(5)除了倾听孩子的描述之外,更要用心观察孩子的画,画中有哪些部分是特别强调、夸张的?又有哪些部分是刻意削弱、避开的?孩子在画中的构图、笔触、用色、内容等无不透露着内在的信息。教师应做到鼓励孩子去创作与描述以达到美术治疗的效果。

(6)围绕作品附以开展多维度的互动活动:在学校开办美术展览、美术竞赛、美术讲座、美术墙报、美术兴趣小组等活动,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天地。在这些活动中,增多了学生交往的机会,协作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充,同龄人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感情相结合,这些对学生跨越心理障碍同样是大有裨益的。

六、结论

心理上的创伤需要时间慢慢地修复,持续的关怀、支持与有质量的陪伴才是美术治疗的本质。在不强迫进步的原则下寻找青少年在美术治疗中所表现出的潜力与在他们身上寻找问题同样重要,特别是要发现那些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得到强化的感情力量,这种力量将能支持治疗后青少年的生活,让他们在宽松、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健全地发展和快乐地成长。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篇9

[关键词]自闭症;治疗方法;治疗技术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223-02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亚型,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一般认为,1943年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里敖-堪纳(Kanner-L)发表的论文《情感接触中的自闭症障碍》,是世界学术界首次对自闭症作出经典性描述[1]。其主要症状包括人际关系的隔离,语言的障碍,行为的障碍[2],以及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兴趣狭窄等。

儿童自闭症的病发率很小,一般都在0.04%左右,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末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自闭症的患病率为千分之一左右,有的地区甚至更高[3]。而我国在1982年由精神学专家陶国泰教授首先报道4例孤独症后,国内自闭症的病例日见增多[4]。如果按自闭症的病发率万分之五计算,保守估计中国的自闭症儿童应该在五十万左右,而按万分之十计算,中国的自闭症系列症患者接近百万。2001年报道中国的自闭症儿童人数在四十到五十万之间[5]。2006年6月,国务院同意并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把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纳入了工作计划之中。2007年1月,中国残联康复部又召开了“十一五”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研讨会[6]。因此,我国对于自闭症应形成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的一体化系统。

当今对于自闭症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几个主流的方法,例如应用行为分析,感觉统合训练,艺术治疗,音乐治疗和现代行为心理学等。国内外也有人探索使用中医针灸,精神统合疗法等。

1应用行为分析训练法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BehavioranalysisaBa)是指基于刺激-反应-强化为基本原理尝试理解、解释、描述和预测为基础,运用行为改变的方法,对行为进行干预,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过程。一般来说,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疗法,可以包括基于功能分析上的环境改造,效果调控,以及技能训练等[7]。aBa使用的是经典行为主义疗法,主要是以一步步的行为矫正,配合刺激、强化、泛化等手段最终达到改变行为。aBa采用的是一对一的训练方法,一般是由一个训练师(或者是由训练师指导下的家长)对一个自闭症儿童,每周都要进行30~40h的强化训练,故这个方法也被称为强化训练,或称离散单元教法[8]。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训练员把一个动作分解成细微的多个动作,每次对自闭症儿童下达一个简明准确的指令,让自闭症儿童按口令来执行单一的动作。若自闭症儿童能够根据这一指令来完成动作,则立刻给予奖励。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对自闭症儿童的强化行为,自闭症儿童的正确行为得到了正向强化。反之,当自闭症儿童对所下达的命令做出了错误的反应时,治疗者应该及时地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进行矫正,并且以一个正确的行动来替换,或者,治疗者将以口头或者必要的身体帮助自闭症儿童来完成动作。每一个单元与单元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是一种结构性较强的治疗方法。

aBa训练方法的效果在洛瓦斯1987年关于行为疗法对幼儿自闭症疗效的报告中有一个全面与客观的记载[9]。洛瓦斯将38名4岁以下的自闭症儿童分为实验组合控制组,实验组经过2年,每周10h的行为疗法,其中47%的儿童智力达到正常水平(100以上),能顺利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而控制组2年后并没有多大变化。

同样aBa也存在着局限性及不足。孩子学习的普遍化以及自然表现,在一定条件下会受到影响[10]。如果不重视课堂以外的的训练,不重视奖励的多样性,aBa的效果将不明显,关键对于每个孩子的特殊性,要设计出不同的程序,这样是十分繁琐的。

2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Sensoryintegration)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博士Jean-ayres于1969年提出的。感觉统合是指个体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视觉、听觉、触觉等)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成有效的组合的过程[4]。也就是说,自闭症儿童通过不同的感觉通道,对接受到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联系和统一,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与aBa不同的是感觉统合不是一个强化的过程,而是一个近似于游戏但又不同于游戏,让孩子在感统中得到快乐,从根本上解决学习的困难,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迟缓和人际关系淡漠等。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是同时给儿童前庭、肌肉、关节、皮肤、视、听等多种刺激,并将刺激与运动相结合,开拓新的神经专门化通道。感觉统合目前使用较为频繁的有滑板、跳绳、秋千、按摩球、平衡板、蹦床、平衡木等。这些都要求治疗者要创造出一些有挑战同时自闭症儿童又可以完成的项目;要有新颖力,能够吸引他们来完成,并且需要在一旁指导,要始终观察自闭症儿童的行为,以便了解他们的想法。根据报道和观察,感觉统合对于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多动行为,增加语言等有较好的疗效[11]。

感觉统合训练目前适用于4~12岁的自闭症儿童,每次1h,每周2~3次(作者在浙江杭州的一家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得到的数据)。1~3岁康复有效率达到100%[4]。并且运用感觉统合疗法对患者进行干预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3艺术治疗训练

艺术治疗(arttherapy),从广义上讲,当艺术活动用于心理建设的领域时,包括各种各样的以开发创造性为目标的活动,如音乐、舞蹈等,以这些主题为内容的艺术活动除了有宣泄情绪、疏导压力之外,还可以调节心情[12]。狭义的讲就是绘画治疗,艺术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干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通过绘画,可以让自闭症儿童表达出潜意识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治疗者可以通过观察拟定斜面的治疗方法,起到辅助的作用。绘画疗法同时也刺激了自闭症儿童的感知觉,以各种媒介作为材料,提高了自闭症儿童的感知能力。

但是由于目前绘画疗法理论的局限,使得绘画艺术治疗师忽略了绘画艺术治疗活动本身对对患者心理机能的促进[13]。

4游戏疗法

游戏疗法(playtherapy)是基于心因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起源于精神分析学派,1919年melanieklein把游戏技巧用于分析6岁以下的儿童,形成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各种心理学派根据自己的理论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游戏疗法[14]。对儿童本身来说,游戏疗法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发展自闭症儿童的“象征”概念。在游戏的过程中,自闭症儿童可以通过玩具来象征生活中的一些物体,通过游戏让孩子去体验生活,进入生活,培养生活中的技术,学会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交流。因为游戏时,为自闭症儿童创造出了一个可以接纳他们的环境,可以充分表达他们的情绪,是喜是怒是哀是乐。并且,在进行团队游戏时,例如:接力跑,接力完成任务时。游戏可以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团队合作的机会。并通过游戏让自闭症儿童知道如何与别人进行配合,增进社交能力,使治疗过程更为真实有效。

但是游戏疗法与感通等其他的疗法一致,因为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每位个案的实施游戏治疗所能达到的目的、效果也是不同的[15]。但是对于现在的自闭症治疗机构来看,没有对不同的自闭症儿童设计出不同的游戏方案,而是统一游戏,这样对游戏治疗的目的要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还应该设计出多种游戏的混合型,因为没有单独的一种游戏是有特效的。

5其他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5.1心理理论训练:自闭症的研究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目前的研究,有两大理论占主导地位。一个是“感情认知障碍说”,另一个就是“心的理论”(theoryofmind),Baron--Cohne(1989)等研究认为,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是对他人的心理状态不能推测[16]。有人就希望运用心理理论的方法来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上的。Hadwin等(1997)Chin&Bernard(2000)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状态来理解能力,以及谈话技巧等的研究表明,心理理论训练有一定的效果[6]。

5.2精神统合疗法:精神统合疗法是名古屋大学丸井文男教授所

组织的“名古屋大学自闭症研究小组”经过20年研究出的治疗方法[17]。精神统合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能在集体中接受教育为中心阶段的治疗方法,其具体的经验内容主要限于自闭症儿童在人生初期与成年人形成的人际关系上。此方法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特殊性,充分利用了不同孩子的特点。这是前面的几种方法所没有的。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篇10

[关键词]野兽主义;浓重色彩;表现感情

[中图分类号]J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187-01

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除了马蒂斯外还有卢奥、弗拉芒克、德兰、杜飞等很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画家。虽同为野兽派,但他们在绘画领域上却各有特色,每个人也都有对色彩独特的理解。

首先来看野兽派的核心人物马蒂斯。他曾说:“色彩从来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色彩的泛滥造成了色的无力。然而色彩只有经过精心安排,只有符合艺术家的强烈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马蒂斯是前卫艺术的先驱,是野兽主义的核心人物。他21岁时到医院动手术,母亲给了他一盒颜料,从此开始作画,一发而不可收拾。1898年,他首次在全国协会沙龙展出作品并获得成功。他的早期绘画曾受到毕沙罗、西涅克、塞尚、高更等人的影响。在经过了几种风格的尝试之后,他于1905年前后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通过主观的色彩而不是光和影来描绘物象。他说:“我把色彩用做感情的表达,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抄袭。我使用最单纯的色彩。”他作画,偏爱用平涂的画法。他把绘画视为平面的装饰,而有意减弱画面的深度感和物象的体积感。同时,他根据感情的需要,将高纯度的平面色块在画中组合,使其形成冲突对比或平衡和谐的关系,产生音乐般的节奏。他的画,造型极其简练,线条弯曲起伏,笔法轻松流畅,散发着儿童般的天真稚趣,萌发着生命的朝气;他的画,往往传达着某种欢快的情感,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充分反映了马蒂斯野兽主义画风的特点。虽然此画的色彩极其浓重和强烈,但整个画面却显得十分沉静。这里的色彩完全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绝非客观的如实模仿。据说,马蒂斯夫人曾身着黑衣摆好姿势让他写生,可他所画出的,却是色彩鲜艳到极点的红衣人物肖像。在这幅画中,马蒂斯在人物面部的正中央画了一道绿色粗线,这条线成了全画的核心。不仅整个脸部的造型结构紧紧依附着这道绿线,而且,画中诸多要素都是靠这道线而得到统一和平衡。假如没有这道线,整个画面似将松散不整;正是靠着这条绿线,那黑色的双眼和双眉才不至于显得过分强烈。这道绿线,还将头像与绿色的背景联系起来,使头部不会因为其一道道的红色和橙色块面,与绿色背景拉开距离,而破坏画面的平面感。为了强化这种平面感,马蒂斯有意地把画面左侧的背景画成橙色,从而将其拉到画面的前面,使我们觉得在背景与头像之间并没有距离。画中红绿两色的强烈对比,产生耀眼的闪烁效果,使画面充满了纯绘画性的魅力。画一个沉静的头像,会生出这样丰富的视觉效果,而这种效果竟是靠着精心地经营不同的色面而取得,这不得不让人惊叹马蒂斯驾驭色彩与笔触的超凡本领。

在野兽派绘画中,卢奥的画以其深沉、神秘的气息以及粗犷、厚重的画风而显得别具一格。他的画风简洁、有力而粗放。在他的画中,鲜明的色面总是为粗重的线条所框住,令人想起中世纪的玻璃窗彩画。他往往以深色的粗线迅疾地勾画形象,寥寥几笔,便能形神皆备。那粗重的轮廓线、浑厚的色层以及浓重的色彩,使他的画充满强劲的力感与节奏。事实上,他的作品除了情感热烈和手法粗犷之外,与野兽派并无共同之处。在很多人眼里,他更像是一个德国“桥派”画家那样的表现主义者,而不太像他法国的野兽派同道。

在野兽派画家中最为狂放不羁的是弗拉芒克。像梵高一样,他偏爱浓烈的色彩。他说:“我把全部色调的亮度提高,把我所感觉到的每一件东西都转变成一首纯色的管弦乐曲。”他总是把那从颜料管中直接挤出的明亮颜色,堆到画布上去。他偏爱饱满的橙色,往往以鲜明的红色与之呼应,并以强烈对比的色彩(蓝、绿)来强化其视觉冲击力。他偏爱厚涂的笔法,喜欢以旋动的笔触和粗重的黑线来勾画物象的结构。他的这种狂放不羁和他的身世有很大的关系。他出生于巴黎,童年是在巴黎郊外贫困的环境中度过的。他的父母都是音乐师,颇有吉卜赛艺人的个性,他们根本不把教育儿子当一回事,而是听任自行其是。这对他的绘画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透过野兽主义绘画作品,抛开作画技巧,我们感受最多的是画家通过色彩所传递出来的各种情感。“野兽”一词不仅仅是形容他们在色彩上的狂放不羁,(下转p191)

郭振滟:浅谈商业医疗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补充作用

浅谈商业医疗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补充作用

郭振滟

(大同市供电分公司人力资源部,山西大同037008)

[摘要]发挥商业医疗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把社会医疗保险没有覆盖的人群覆盖,把社会医疗保险所保项目之外的检查、治疗、服务、用药和病种充分地保障起来,由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共同构筑我国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

[关键词]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补充作用

[中图分类号]R-01;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188-01

1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概述

商业医疗保险是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保险公司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经济行为。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社会成员强制征缴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用以对其中患有疾病、伤残者给予基本医疗保障的一种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同属社会保障体系的范畴,都以人的身体和生命为保险标的。但是由于两者的性质不同,因而决定了各自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一致。社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而商业医疗保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优势互补,缺一不可。

2商业医疗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

2.1商业医疗保险有利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与管理的提高

首先,引进商业医疗保险,大额的医疗费用由商业医疗保险来支付,避免社会承担过多而造成职工过分依赖国家的现象,它有利于改变人们看病靠国家的观念。其次,有利于保证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通过引进商业医疗保险,可以将商业医疗保险的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运用到医疗保险的管理上,可以提升管理水平和减少财政的支付风险。

2.2商业医疗保险能弥补社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的有限性

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虽然社会医疗保险强调“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但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仍有87%左右的人在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覆盖之外,这部分人的医疗费用目前只有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的途径才能得到解决。

2.3商业医疗保险对财政支出起到稳定作用

由于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险费是固定支出,但医疗费用的支出却不是固定不变的,以稳定的保费支出获得财政支出的相应稳定正是国际上通行的用市场机制管理经济的方法。就实践来分析:财政每年不仅可以节省大笔的资金,还能有效缓解患大病职工单位医疗费用普遍超支的状况。

3发展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策略

3.1给予商业医疗保险应有的社会地位

可以说,没有商业医疗保险的积极参与,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既然如此,政府就应该支持它的发展,给它一个与社会医疗保险平等的地位,将其作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其中,并以相关法律、法规等形式确定下来,使得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共同管理成果、管理手段和管理设施。

3.2对商业医疗保险实行政策扶持

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医疗保障水平是衡量国民小康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有利于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减轻政府的负担,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以鼓励商业医疗保险的快速发展,条件成熟时,可考虑设立专业化的商业医疗保险公司。

3.3明确补充医疗保险的经营模式

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社会医疗保险是基础,保障基本医疗需求,而商业健康保险是对前者的重要补充,因此,两者既要同步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又要各司其职,不可相互替代。国家应在政策法规上对于补充医疗保险的业务性质、经营主体、经营模式等问题予以明确,避免社会保险机构与商业保险公司从各自行业利益出发,互抢医疗保险资源,造成医疗保险市场的混乱局面,以支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快速发展。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