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十篇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十篇

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4:54

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篇1

关键词:生物反馈疗法;中医心里疗法;相关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874-03

生物反馈是指用现代仪器将生物机体的生理过程转换为信息,及时地提供或反馈给受试的生物机体本身。生物反馈技术是上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和医疗技术,病人能通过生物反馈而立即知道自己生理功能变动情况与趋势。

1生物反馈的原理及种类

1.1 生物反馈的原理

生物反馈是在电子仪器帮助下,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或听觉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人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影响着人的松弛感,生物反馈可以帮助人们发现神经系统哪一部分没有放松,提高对身体放松状态的全面觉察。生物反馈就像打字、打球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利用生物反馈技术控制某一生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因此病人必须了解生物反馈的原理、仪器的使用方法、反馈信号的意义,而且必须坚持练习,才能逐步调控自己的身体。用生物反馈技术治病过程中,病人是治病的主体,病人自己对疾病治疗的快慢、疗效负责;医生起教师的作用,帮助的作用,强化病人动机的作用。生物反馈治疗仪由生理信息检测、信号处理、反馈显示、数据收集记录4个部分组成。

1.2 生物反馈的种类

(1)肌电生物反馈:用于反馈的信息是肌电信号,可直接反映肌肉的紧张和松弛水平,由于简便易学,疗效显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按其应用的目的可分为两类:一是松弛性反馈,多用于紧张焦虑、烦躁不安、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律不齐以及失眠等症的康复冶疗。二是再训练反馈,用于中风后肌力减退患者的康复训练,治疗时将肌电电极放在被训练肌肉的体表,训练患者努力提高自己的肌肉电位水平,达到提高肌力的目的,因此多用于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及运动员的技术训练。(2)心率生物反馈:心率受植物神经控制,通过训练逐步建立操作条件反射后,患者可以达到一定程度上随意调节心率的快慢。心率反馈是以脉搏波的幅度和速度,通过声音和屏幕图像进行反馈,用以治疗多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伴有心理障碍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3)血压生物反馈:血压反馈是向患者显示自己动脉血压的瞬息改变,作为临床治疗,目前很少采用直接的血压反馈,这是因为血压的升高可以通过肌电和皮温反馈的训练得到矫正,而血压反馈系统必须通过血压的自动监测系统才能完成,其成本将大幅上升。因此,目前临床上都应用肌电与皮温联合反馈治疗高血压病。(4)皮肤电生物反馈:指尖温度与肢体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可反映血流动力学改变,目前多用于高血压以及紧张焦虑引起的胸闷、胸痛和雷诺氏病、脉管炎等的治疗。(5)心电图生物反馈:心电图的反馈是向患者显示自己瞬息的心电图形改变,电极的放置一般采取Ⅱ导联的方式,右臂和左腿分别连上正负电极,右腿接上地线,心电图反馈的目的是矫正心率和心律,反馈的形式一般为听觉信号和屏幕显示。(6)脑电波生物反馈:在安静状态下α波占优势,入睡时θ波占优势,让患者的α波和θ波与一个测量脑电活动的电子仪器声音信号连接起来,当α波和θ波出现时患者就听到这个声音,α波消失则听不到,患者借助这种电子仪器可以学会尽量设法增多声音出现的时间。因此,脑电反馈训练有助于患者达到放松,安静和入睡的状态。尤其对那些肌肉已经放松而又不能入睡的顽固性失眠症患者有着重要的治疗作用。生物反馈疗法不仅应用于躯体疾病的治疗,而且生物反馈治疗还作为行为治疗的一种方法,被广泛的用于心身病的治疗中。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将放松训练与生物反馈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机体的主动放松来增强对体内的自我能力的控制。临床上通过生物反馈的治疗,发现心身疾病患者其临床躯体症状的严重程度明显减轻,患者的心理症状消除,疾病治疗周期明显缩短,病人对躯体病的紧张、恐惧、焦虑及痛苦状态得到有效的缓解。

2中医气功疗法的原理及特点

2.1 中医气功疗法的原理

与生物反馈疗法相比,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学中的医疗气功就有着与其相似的治疗力法,即气功疗法。中医气功疗法包括吐纳、导引、静坐等,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心身锻炼技能。气功疗法的特点是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病人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自我锻炼而恢复健康。《黄帝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指的就是锻炼者意识处于宁静、愉悦的状态时,体内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会随之变得协调,长期坚持,可起到强体健身、防治疾病的作用。气功通过调神来促使气机协调,以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中要用到大量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说气功就是通过自我心理调整,促使生理功能变得协调,以防治疾病的。

2.2 中医气功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2.1 中医气功疗法的特点 整体性:气功疗法是以发送整体机能状态、提高整体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治疗方法。整体观念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特征之一,但在强调整体性这一点上,气功疗法要更甚于其他中医疗法。不同的气功功法对于具体病种或机体某一局部病变可以有一定的针对性,但与其他疗法相比较,这种针对性大都还是建立在整体调节的基础上。因此,气功疗法属于宏观调控的整体疗法。

主动性:气功疗法是以自我心身锻炼为主,调动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说气功疗法是一种主动疗法。在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史上,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针灸、推拿还是手术、药物,起主导作用的是医生的技术或药物的性能,患者总是被动地接受治疗。只有气功疗法使患者在疾病面前处于主动地位,患者一旦正确掌握了气功功法,便可以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治疗。患者由被动治疗到主动锻炼,患者在疾病面前地位的变化引起的心态的转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治疗效果。

自然性:气功疗法的基本原则是“顺乎自然”,要求依主客观的自然条件而灵活掌握练功进程。大多数气功功法都是简便易行的,不受外界条件限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随时随地练习。只要顺其自然,锻炼起来就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享受,毫无强制约束之苦。

2.2.2 中医气功疗法的适用范围 气功疗法的适用范围与其作用机理、治疗方式有密切的联系。由于气功疗法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自行练功,患者从学习气功到取得疗效需要有一个过程,故气功疗法主要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气功疗法属于心身锻炼方法,是主动调控心身的生理病理过程,因此心身疾病可首选气功疗法。目前常用气功疗法治疗老年病,效果非常显著,这和气功疗法的整体性特点有关气功疗法又以治疗功能性疾病见长,因为气功三调操作的治疗手段是从机体功能的调节入手的。

3 中医气功疗法与生物反馈疗法和相关性

3.1 中医气功疗法与生物反馈疗法的相似性

中医气功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都是在意识主导下通过锻炼运用心理过程来影响生理过程,在“放松”的基础上训练控制自我的生理活动,调整纠正各种自律紊乱,促使身体中某些失去平衡的状态恢复到接近相对平衡的水平,从而起到治病强身的作用。从本质上讲,二者都应用了患者易接受暗示的心理特点。气功状态和生物反馈的机制是这样建立的:在气功状态下随着练功活动的进行,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导气息流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生理变化如心跳变慢、血管扩张等,这些生理反应是无意识的自发产生的,但一旦某些生理反应引起机体生理或心理的“舒适”或满足,这些生理反应就得到强化,以致不断发生,形成生物反馈。当这些生理反应不再能带给机体“舒适”或满足时,它们就不再发生,这些生理反应也可能由于练功过程的进行而被打断或干扰,还可能被其他更能带给机体“舒适”或满足的生理反应所取代。因此,在正常的练功活动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物反馈现象,如气功态下下丹田区的皮肤温度有明显上升。而在不同次的练功活动中这些内隐性生物反馈出现的种类可能会不一样,但经过长期的练功活动,某些生物反馈就可能会固结下来,在以后的各次练功活动中总会出现某些特定的生理反应。这些生物反馈也可能在非气功态如应激等状态下自发产生作用,起到帮助机体恢复平衡状态等作用。这些结果都暗示,在气功状态下可能确实存有一些生物反馈,并可在以后的行为中自发的对生理反应起到调节作用。

3.2 中医气功疗法与生物反馈疗法的差异性

从行为治疗的角度看,中医气功属于行为疗法,现代的生物反馈是以电子学仪器将内脏活动换能来形成操作条件反射控制内脏活动,而气功是一种不用仪器的内脏学习和生物反馈。气功完全凭借体内感觉的冷、热、麻、胀等感觉作用即内感受器的“返观”作用:而生物反馈是在回授器帮助下,把体内生理指标的变化过程放大并显示,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即外感受器的回授作用。气功锻炼时要求在“入静”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意识对生理活动的主导性调节作用;而生物反馈是在回授器的启示下运用心理诱导的方法调整生理功能。

气功疗法是在调整机体整体机能的基础上达到某一生理改变来防治多种疾病,调动机体的功能来抵抗疾病,调整气机来疏通经络,使人体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的思想。而生物反馈疗法具有明显特异性.直接控制的是某项生理功能的指标和变化。

此外气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出现患病状态均可以通过练习气功调整其功能状况,使机体恢复平衡,消除疾病。而生物反馈疗法应用范围则相对窄小,难以对机体全身做整体调整,多针对某一种器官或者一种疾病进行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篇2

【关键词】:生物反馈;电刺激;小儿尿失禁;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93-01

小儿尿失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患儿持续性或间断性不自主漏尿现象,并不属于一个独立疾病,是排尿障碍性疾病的常见症状,给患儿心理造成巨大压力,功能性尿失禁是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发生率可达到1.8~4.9%[1]。尿失禁一直是小儿外科临床处理中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尿流动力学的发展和先进仪器的应用,使小儿功能性尿失禁的治疗取得长足进步,本文介绍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小儿功能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90例小儿功能性尿失禁患儿的资料,男44例,女46例,年龄5~14岁,平均7.5±2.3岁,根据nijman提供的诊断方法与标准进行临床分类。

1.2方法治疗前嘱患儿排空膀胱,侧卧于治疗床上,采用丹麦meditronic公司生产的DUet尿动力学仪,肛塞电极和直肠测压管检测盆底肌点活动和压力信号变化进行强化生物反馈治疗,指导患儿在生物反馈治疗仪下进行正确的盆底肌收缩和松弛,嘱患儿最大限度收缩和松弛盆底肌和盆壁肌,建立基础收缩的直肠内压和肌电图增加值维持收缩状态时间。收缩、松弛1次盆底肌,休息10s,重复上述过程,30min/2次,2次/d,每周进行4次,12周为1个疗程。同时进行电刺激治疗,将电极插入患儿直肠后行刺激治疗,初始选择较小电流强度,刺激过程中询问患儿感受,直至最大耐受限度。比较患儿治疗前后Vf、Lsf、pmuc变化。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检验标准为0.05,当p

2结果

患儿治疗前后Vf、Lsf、pmuc对照见表1

3讨论

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Children’SContinenceSociety,iCCS)将儿童功能性尿失禁分为急迫性尿失禁和功能性排尿障碍,急迫性尿失禁以充盈期逼尿肌障碍为主要原因,逼尿肌过度活动产生急迫排尿欲望,表现为尿频和盆底肌收缩时会疼痛,尿动力学显示膀胱内压上升和膀胱容量小于正常年龄组,膀胱容量下降,排尿过程基本正常[2]。功能性排尿障碍,由于逼尿肌活动失调,尿流率下降,排尿时间延长或中断,导致排尿不完全,增加尿路感染机率。功能性尿失禁以急迫性尿失禁最为多见。尿动力学检查能准确反映膀胱尿道功能状态,结合剩余尿量测定、尿流速测定、盆底肌肌电测定较为直观了解患儿尿失禁状态。

在本组资料中,患儿应用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疗效显著。盆底肌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通过放置在直肠内电极传递不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盆底肌肉和神经,盆底肌肉强度和弹性增强,反射性抑制膀胱兴奋,尿失禁得到控制[3]。其具体治疗机制是刺激会神经的传出纤维,增强提肛肌及盆底肌尿道周围横纹肌的功能,加强对膀胱颈和尿道的支撑作用,尿道闭合压力增强,在刺激会神经传出纤维的同时,神经元连接至骶髓逼尿肌核,抑制逼尿肌核兴奋,通过盆神经传递至逼尿肌,抑制逼尿肌收缩,冲动传导至胸腰段[4],交感神经兴奋使膀胱颈及尿道近端收缩,增强尿道关闭功能,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膀胱底松弛,增加膀胱颈的封闭能力。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小儿功能性尿失禁治疗效果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儿依从性是影响治疗效果的最大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做好患儿的心理安抚工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患儿的自卑感,随时根据患儿的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治疗能有效进行;在生物反馈治疗仪显示下,正确收缩盆底肌和实施强化方案在最初治疗时可将盆底肌收缩力增加到基础值的130%能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小儿功能性尿失禁,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莉,刘霞.儿童排尿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及其尿动力学研究的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2,55(6):16―17

[2]廖利民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和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7):604-606

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篇3

【关键词】大学生;失眠症;肌电反馈放松训练;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7、R4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9-0631-04

生物反馈是采用一系列的治疗步骤,利用电子仪器准确测定肌肉自主神经系统的正常和异常活动状态,并把这些信息有选择地放大成视觉和听觉信号,然后反馈给受试人。目的是帮助受试人逐步了解原来并不为他所感知的机体状况的变化过程,通过学习与控制仪器所提供的外部反馈信号,从而学会自我调节内部心理生理变化,达到治疗和预防特定疾病的目的[1]。肌电反馈是一种引导机体进行放松的方法,把平时察觉不到的微弱肌电信号加以放大,患者可以操纵这种信号,通过自我调节,降低自主神经的兴奋性,达到控制肌肉活动、使之紧张或放松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开展的治疗失眠症的研究很多,多数以催眠药物为主,其他还有针灸、按摩、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但这些文献大部分以治疗前后患者主观报告的睡眠状况为指标,缺乏可以精确测量的客观标准。如张翠兰等人研究了肌电反馈在治疗老年顽固性失眠中的作用[2],徐清华等人对住院的老年休养员失眠患者65例进行肌电反馈治疗[3],这两项研究都进行了肌电反馈治疗失眠的探索,而且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说明肌电反馈作为一种治疗失眠的手段确实有效。但他们的研究都把指标确定在患者的主观报告上,徐清华等人的研究指标没有量化,只是粗略地将疗效定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不能从量上说明患者睡眠状况的改变。而且对患者睡眠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的改变也没有进行统计,不能从睡眠过程的全貌上反应肌电反馈对治疗失眠的作用。张艺军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放松训练治疗失眠症46例,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放松训练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4]。但张艺军的研究过程是将电极放于患者右上肢肱挠肌处,开机后稳定4min,记录被试肌电值为基值,每次均同时配以放松训练标准指导语。记录训练后最低肌电值,治疗均为在患者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放松能力用肌电下降能力评定,治疗效果以平均每日绝对睡眠时间评定。仅以一个右上肢肱挠肌的肌电值作为放松能力的评定指标,设计较简单,不能充分说明问题。在患者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放松训练的治疗,不能检验放松训练本身的作用。而且在其研究中评定治疗效果的平均每日绝对睡眠时间是依据被试的主观报告来记录的。刘红艳等人的研究发现:失眠症被试对自己睡眠状况主观评估的结果与多导睡眠图的相应参数间并不完全一致,对睡眠潜伏期的主观评估较实际要长,对觉醒次数的评估较实际要少[5]。本实验在研究肌电反馈结合放松训练对大学生失眠的治疗作用中采用多导睡眠仪来详细检测被试的睡眠过程,从而更准确地记录被试的睡眠状态,明确地判断治疗的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为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期间到心理咨询中心来询的主诉失眠的学生,其失眠症状持续在3个月以上,无其他精神疾病。诊断失眠症标准依据《精神与行为障碍国际分类(第10版)》(iCD-10),并参考《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6]。本实验从失眠大学生中选取自愿参加实验、身体健康、符合条件的失眠者36人,其中男18人,女18人,平均年龄23岁,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入睡困难(入睡时间均在90分种以上),睡眠维持困难即早醒、醒后难以入睡或很长时间才能入睡。所有被试均无与睡眠有关的其他睡眠障碍(如鼾症、不宁腿等)。有3例被试有偶尔服药的历史,但均无药物依赖,有3例未服过任何催眠类药物。所有被试实验前均停药一周以上。

1.2方法

1.2.1实验仪器及观察指标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SYH-10型睡眠呼吸检测仪一台,电极安置:第1,2导为脑电图,左右额上部,间距5cm;第3、4导为眼动图,于左、右眼外眦向上、向外各lcm处;第5导为肌电图,置于领中线旁开各1.5cm处,参考电极置于右耳垂儿处。仪器记录的精确度为0.01,但考虑到实际情况,在本研究中采用到0.1。

采用由Rechtschaffen等睡眠研究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制定的《睡眠图描记与分期国际标准》[7],观察指标(睡眠参数):①实际睡眠时间;②睡眠潜伏期;③快速眼动睡眠期(Rem);④1期睡眠(S1);⑤2期睡眠(S2);⑥3期、4期睡眠(S3、S4);⑦觉醒次数;⑧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⑨睡眠效率。

北京博达技术研究所生产的JD-ii型肌电反馈仪一台。采用额肌生物反馈,将一次性电极放置在两眉的上方、瞳孔的正上方,据眉弓约2.5cm,参考电极置于两个电极的正中间,记录肌电值,并以肌电值作为放松程度的评定指标。实际操作结果,被试的肌电平均值在肌电反馈结合放松训练治疗后较治疗前有了显著降低(2.6±0.9/0.8±0.2,t=3.75,p=0.032)。说明肌电反馈放松是有效的。

1.2.2实验条件及实验过程专用检测室,环境安静,室温摄氏22-24度。实验过程:①治疗前填写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edepressionscale,SDS)、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eanxietyscale,SaS)[8]。②在被试适应实验室的睡眠环境后,当天晚上使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SYH-10型睡眠呼吸检测仪,记录被试的多导睡眠图(pSG)。③第二天,进行肌电反馈放松训练,具体步骤如下:让被试静坐5分钟,连接好肌电反馈仪,测其肌电基值;指导被试做渐进性放松训练,同时给被试反馈音,让被试了解其肌肉的放松程度;记录放松训练后的最低肌电值,让被试体会肌电最低值时放松的状态;家庭作业:要求被试每天做两次放松-中午午休前做渐进性放松训练,体会在医院时使用肌电反馈放松训练时的感觉,晚上休息前再做一遍。④治疗一个疗程:共15天,每隔一天做一次,每次25分钟。⑤治疗一个疗程后,再次让被试填写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⑥治疗一个疗程后,在实验室再次记录被试第二天晚上的多导睡眠图(pSG)和肌电值。

1.3统计方法进行t检验。

2结果

2.1失眠症被试在肌电反馈结合放松训练治疗前后睡眠多导图的数据比较

表1显示,经肌电反馈治疗后被试的觉醒次数减少,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时间明显延长,Rem时间延长,S3、S4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

2.2失眠症被试治疗前后SDS和SaS得分差异及与常模的比较

治疗前,失眠症被试的SaS得分为35.7±5.8,高于常模[8](29.78±0.46,t=4.07,p=0.003),而SDS得分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7±6.2/41.85±10.57,t=0.39,p=0.081)。接受肌电反馈治疗后,两种不良情绪分数均较治疗前下降(SDS得分:40.9±8.6/43.7±6.2,p=0.016;SaS得分:30.9±5.3/35.7±5.8,p=0.027),SaS得分与全国常模比无显著差异(30.9±5.3/29.78±0.46,t=0.88,p=0.063)。

2.3放松能力评定

放松训练后被试的肌电值低于基础肌电值(2.57±0.91/0.83±0.22,t=3.758,p=0.017)。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失眠学生经肌电反馈治疗后失眠改善。从治疗前后患者的多导睡眠图对比中可以看出,经过治疗患者实际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Rem睡眠时间延长,夜间觉醒次数减少,总的睡眠时间显著延长。S3、S4睡眠时间显著延长,有3例治疗前没有S3、S4睡眠的患者也出现了S3、S4睡眠,睡眠效率提高。这表明经过训练后深睡眠时间延长,而深睡眠期,人的大脑皮层细胞处于充分休息状态,起到了保养皮层细胞的作用,对稳定情绪、平衡心态、恢复精力极为重要。

本研究中失眠症学生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常模。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如,Kajimura研究发现在普通人群中,20%失眠症者伴有忧郁症状,同时发现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忧郁症状[9]。本研究通过肌电反馈放松训练的治疗,睡眠改善的同时,焦虑分数下降,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己经没有显著差异,提示肌电反馈结合放松训练的治疗确实改善了被试的焦虑症状,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10]。

本研究只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没有设置对照组,所以需要进一步设计更严谨的试验,如随机分组、模拟治疗、盲法评定来验证疗效是肌电反馈放松的独特作用还是治疗环境的一般支持作用。但从肌电值情况看,反馈放松的确达到了深度放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chwartzmS.Biofeedback:apractitioner'sGuide.2nded.newYork:theGuilfordpress,1995:125.

[2]张翠兰,肖红,黄久荣.生物反馈治疗老年人顽固性失眠.四川医学,1999,20(2):204-205.

[3]徐清华,李军艳,李玉玮.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中药治疗老年睡眠障碍临床观察.中华医药杂志,2004,4(2):166.

[4]张艺军.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放松训练治疗失眠症46例疗效观察.临床军医杂志,2004,32(2):45-46.

[5]刘红艳,王兰爽,吴丹维,等.肌电反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4):369-370.

[6]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7]Rechtschaffena,Kalesa.amanualofstandardizedterminology,techniquesandscoringsystemforsleepstageofhu-mansubjects[m].Losangeles:BrainResearchinstitute,UniversityofCalifornia,1977:1-12.

[8]吴文源.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eanxietyscale,SaS)[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5-237.

[9]Kajimuran,Katom,Setimotom,etal.apolysomnographicstudyofsleeppatternsinnormalhumanwithlow-or-high-anxietypersonalitytraits[J].psychiatryClinnerosci,1998,52(3):317-320.

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篇4

【关键词】:生物反馈治疗仪中风病偏瘫麻木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19-01

偏瘫是中风常见的表现,也是脑血管发生意外时常见的临床症状,属于老年性的常见疾病。中风偏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2]。偏瘫的患者还常常伴随同侧肢体感觉功能的缺失,出现感觉障碍,表现为冷热不知和疼痛不觉。

生物反馈治疗仪即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主要应用于中风病患者的偏瘫和麻木的治疗,恢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通过治疗和护理,有效改善患者感觉的异常[3]。选择我院从2009年2月-2013年2月间,四年间接收诊治的60例中风偏瘫及麻木患者通过诊断和治疗的分析,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医院选择从2009年2月-2013年2月四年间接收诊断的60例中风病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从45~80岁,平均年龄(55.8±6.6)岁。按就诊顺序进行随机分配,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从45~79岁,平均年龄(56.5±6.7)岁,其中有27例为脑梗死,3例为脑中血。;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观察组年龄从46岁~80岁,平均年龄(58.5±6.5)岁,其中有26例为脑梗死,4例为脑中血。。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两组性别、年龄及病情差异无显著性。所选病例都符合中风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治疗。两组中风病患者在年龄、病程与病情等基础资料,经统计学的计算,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中医的诊断标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西医的诊断标准为,脑Ct或者mRi的确诊检查,符合我国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

1.3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西药的诊断标准、年龄35-80岁之间、脑卒中首先住院、意识完全清楚、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随心脏、肝脏、肾脏等造血系统原发疾病、精神病的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血倾向者、有先天残障的患者。

1.4治疗方法:两组60例患者均应用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治疗仪的应用。偏瘫的患者要采用pBF的模式,上肢使用pBF1、下肢采用pBF2,如果有患者感觉异常可以改成tenS1的模式,如果患者既有偏瘫又有麻木的症状,就要两种模式交替使用进行治疗,每次使用的治疗时间为30分钟,以14天为一个疗程[5]。

1.5观察指标: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经过14天的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和临床治疗效果的评定。

1.6疗效评定标准: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和临床治疗效果的判定要参考我国1995年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应用在临床疗效评定的标准,如果缺损分在90%以上即为基本痊愈,46~89%为显著进步,18%以下,则视为无变化,如果缺损分增加18%以上,就是病情的恶化。

1.7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应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而临床疗效的对比应用卡方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p

2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6.6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生物反馈法作为一种治疗中风偏瘫及麻木的辅助治疗方法,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和神经功能、肌肉功能恢复已将近40年,生物反馈法经过不断的改进,已成为治疗中风偏瘫,获得康复的有效方法之一[6]。

生物反馈法通过生物反馈治疗仪这种设备进行患者肌电信号的接收,对肌肉收缩的信号进行记录,作为基础的信号进行放大,再通过视觉和听觉的通路,进行信号反馈,使患者机体功能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信号,患者根据反馈的信号,通过医院康复的护理工作指导,学会自我训练,控制不随意的运动[7]。在临床治疗上,生物反馈疗法对于中风患者的偏瘫和麻木的治疗都有明显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上肢、下肢和各关节功能的恢复。

根据两组患者对比治疗临床效果的观察,可以发现,生物反馈治疗仪对中风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建议推广临床使用[8]。

参考文献

[1]VingerhoetsaJ,nykliceki,VanheckGL.mentalstressasacausalfactorinthearrhythmia.JpsychosomRes,2012,51(3):237-244.

[2]Hamadat,Kashinoxw,misawat,etal.mitralvaveprolapseandautonomiefunetioninpaniedisorder[J].JaetapsyehiotrScand,2011,99(2):139-143.

[3]杨菊贤.生物反馈治疗在心血,心身疾病的应用[J].辽宁医学杂志.2013(20):61-63.

[4]nakaom,nomuraS,Shimozawat,etal.Bloodpressurebiofeedbacktreatmentinprimaryhypertension.Jpsychotherpsychosom,2012,71(6):341-347.

[5]施建平,邱夏地,顾国妹,等.应用生物反馈治疗肠易激症的观察[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12,9(2):112-115.

[6]middaughSJ,HaythornJa,thompsonB,etal.theRaynaudcstreatmentstudy:Biofeedbackprotocolsandacquisitionoftemperaturebiofeedbackskills.JpsychophysiolBiofeedback,2012,27(9):251-252.

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篇5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梗死偏瘫;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25-0135-03

effectoftreatmentbyemGbiofeedbackin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

wanGLing1ZHanGYunling2

1.Departmentofneurology,JinhuaCentralHospitalinZhejiangprovince,Jinhua321000,China;2.Departmentofencephalopathy,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orientalHospital,Beijing100078,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mGbiofeedbacktherapyinstrokepatientswithhemiplegicinclinicalefficacy.methodsourhospitalfromnovember2011tooctober2012,106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hemiplegicpatient,patient'sagedistributionrangeof48to79years,meanage(63.15±10.63)yearsofage.including66males,meanage(60.64±11.41)years;40females,meanage(67.24±10.63)yearsofage.allpatientswithcardiovasculardiseaseduringthecourseofthediseaserangedfrom1to15years,usingthecomparativeefficacyofexperimentalmethods,inaccordancewiththeproportionof1:1weredividedintoexperimentalgroupandcontrolgroup,theexperimentalgrouphadgivenmedicaltreatmentbasedonaddedtogiveemGbiofeedbacktreatment,thecontrolgroupofpatientstreatedwithconventionaltherapyonly,aftertheendofexperimentcomparedtheclinicaleffectsofdifferencesinbothtreatments.ResultsBeforetreatment,emGshowed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statisticallyinsignificant;emgcomparetwogroupsaftertreatment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5),statisticallymeaningful.niHSSscorebeforetreatmentshowed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statisticallyinsignificant;aftertreatmentniHSSscorecompared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5),statisticallymeaningful.aDLscoresbeforetreatmentshowed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statisticallyinsignificant;aDLscorescomparedtwogroupsaftertreatmenthasobviousdifference(p<0.05),statisticallymeaningful.Conclusionmegabiofeedbacktherapywithdrugtreatmentcaneffectivelyimprovetherehabilitationofpatientswithhemiplegiccerebrallevel,worthyofpromotion.

[Keywords]emGbiofeedback;Cerebralhemiplegic;Clinicalefficacy

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突然,发病率高,后果严重。脑梗死引发的偏瘫更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传统上对于脑梗死偏瘫采取单纯药物治疗,但效果不甚理想。目前有报道显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加药物治疗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我们据此利用我院收治的部分脑梗死偏瘫病患展开临床实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6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规定的诊断标准[1],并按照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进行评分和病因分型。患者年龄48~79岁,平均(63.15±10.63)岁。其中男66例,年龄48~75岁,平均(60.64±11.41)岁。女40例,年龄52~79岁,平均(67.24±10.63)岁。所有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病程1~15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2]:①脑梗死引起原发性偏瘫,脑卒中前无偏瘫病史;②局部灶性神经功能发生缺损;③急性脑梗死症状和相关体征持续6h以上,发病后48h送至我院就诊且在入院前没有进行过溶栓处理;④经过Ct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证实没有出现脑部出血;⑤心脏、肝脏和肾脏功能正常;⑥不存在高级皮层功能障碍。意识正常能够有效配合治疗;⑦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本次实验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3]:①偏瘫并非脑梗死导致,存在其他的原发性瘫痪因素;②经过实验确诊,患者的偏瘫部位神经系统完全坏死,不存在人体电流电压,不具备进行生物机电反馈治疗条件;③患者脑梗死后存在意识障碍,丧失自我控制能力,不能够有效配合实验治疗;④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或者不宜参与实验因素。

1.2研究方法

1.2.1偏倚控制偏倚控制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我们严格依据实际需要选择实施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纳入实验范围。对于入选的脑梗死患者,利用电脑软件随机生成数字表,并利用密封信封随机隐藏分组。实验期间内,所有脑梗死患者的手术和治疗均由同一医师主刀,手术前后的护理操作均由同一医疗小组进行处理,手术方案和护理方案均依照统一蓝本制定。实验期间的整个治疗和护理流程均按统一标准进行,由于身体和病情的变化不能够继续适用治疗蓝本的患者将被剔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数据均由同一人员采集,数据提取和处理人员与临床治疗人员分离,不参与临床治疗[4]。

1.2.2对比治疗我们将106脑梗死偏瘫病患按照1∶1的人数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病患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病患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的常规药物治疗包括:5%规格的葡萄糖溶液或这0.19%规格的氯化钠溶液250mL;叮咯地尔,规格012g加5%规格的葡萄糖或019%规格的氯化钠250mL;胞二磷胆碱200mg/次,每日1次,采用静脉滴注[5]。实验组采用GFa-2a型中风偏瘫肌电反馈治疗仪,其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包括[6]:①准备工作,治疗前,向病患详细介绍脑梗死偏瘫病患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必要性和主要治疗方法,以谋取病患的配合;②电极放置,在病患瘫痪肌肉上等距离放置3个电极,肌电信号电极放置在两端,干电极放置在中间;③量程选择,根据病患的身体情况以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点击档位,硬瘫病患在可接受的程度内使用最大档,软瘫患者使用最小档;④在进行反馈治疗时,向病患如实说明仪器的运行状态及其电流情况,引导病患体会电流引起的身体变化;⑤疗程控制,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每天需进行1~2次,每次持续时间以半个小时为宜,10~15次为一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肌电值是反应人体运动时肌肉电流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评判病患脑梗死瘫痪部位肌肉运动能力的重要依据。实验期结束后,我们以实验治疗前后收集的病患肌电值、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等情况作为评价两种不同疗法临床疗效的重要依据[7]。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肌电值比较

通过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值对比分析,治疗前两组肌电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肌电值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值对比分析(x±s,μv)

2.2两组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x±s,分)

2.3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通过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比较无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p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脑梗死即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中风。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脑部分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困难,部分脑组织出现缺氧甚至坏死,相应的神经功能出现损害,患者的相应身体部位出现麻痹[8]。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多数十分突然,一旦发病,致死率非常高[9]。有些时候,患者虽然能够存活,但是由于大脑组织的坏死无法逆转,神经功能无法恢复,相对应的身体部位会出现瘫痪,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特别是长期抽烟和酗酒的人群,更容易突发急性脑梗死[10]。

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最广的病因分型是toaSt分型。分型后,医护人员能够针对临床提供的各种治疗靶点,对患者实施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治疗。由于CiSS分型的应用逐步推广,卒中发病机制成为临床神经科医师更加着重的研究热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如何规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也有了更好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急性期治疗的核心是抗栓治疗,尤其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更是如此。脑血管疾病的病因是十分复杂的,但是不管病因如何,我们都要认识到脑血管疾病最终的后果都是脑神经的损伤以及病患相应肢体部位的麻痹。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凝药物只能缓解病患身体中缺血灶的血液循环,促使病灶组织的自我代偿,但是并不能够促进受损神经系统的有效恢复。所以,仅仅进行抗栓抗凝治疗并不能够完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身体病症,要在抗栓抗凝的同时更加重视缓解病患的肌肉痉挛状况,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急性脑梗死病患的病情,促使其身体恢复[11]。

近年来,以生物反馈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生物反馈疗法逐渐推广开来。该疗法主要通过模拟人体电压电流的仪器设备,放大和监测患者由于脑梗死导致瘫痪部位肌肉的生理功能,将患者肌肉的生物信息记录和显示为读数和信号,让患者本人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体中正在发生的如下变化,并有意识的将其进行关联。如果这种实际产生的生理变化和大脑意识能够持续强化,反复进行,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神经系统对于瘫痪部位肌肉的控制能力,从而达到促进瘫痪部位肌肉功能恢复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脑梗死导致的肌肉瘫痪并不是完全不能逆转,已经瘫痪部位的肌肉仍然存在某些神经电流和电压活动,并且能够在患者的控制下向瘫痪部位肌肉发出指令[12]。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器设备能够有效地发现和放大病患体内现存的这种神经脉冲信号,将其通过反馈系统显示出来,即为肌电值。让患者意识到自己体内肌电值正在发生的上述变化后,引导患者观察仪器设备中肌电值的变化,并有意识地向瘫痪部位的肌肉反复发出运动指令。如果这样的动作能够反复进行,患者瘫痪部位肌肉的运动能力就能够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和反复大大增强,微弱的下意识的神经脉冲就能成为病患有意识的自主神经活动,患者瘫痪部位肌肉的肌电值就会有效降低,瘫痪部位的运动能力就有可能逐渐恢复[13]。

通过本次实验期间我们搜集的主要数据可以看出,对比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病患的瘫痪部位肌肉肌电值情况大体一致,出入很小。但是实验组患者在经过生物机电反馈治疗和药物治疗后,瘫痪部位肌肉的肌电值大大降低,而对照组患者的肌电值降低幅度则极为有限。由此可见,生物机电反馈治疗配合常规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姜艳,赵琳蕾.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瘫患儿腕背屈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8):767-768.

[2]李瀛,高慧娟,樊留博,等.镇肝熄风汤与补阳还五汤对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5):469-470.

[3]nudoR,wiseB,SifuenteS,etal.neuralsubstratesfortheeffectofrehabilitativetrainingonmotorrecoveryafterischemicinfarct[J].Science,2006,272(1):1791-1794.

[4]刘玲玲,冯珍.肌电生物反馈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3):289-292.

[5]陆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1,17(23):3587-3589.

[6]陈杰,陈庆华,代新年,等.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梗塞上肢功能障碍[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6):516-517.

[7]wolfSi,Binder-macLeodSa.electromyographicbiofeedbackapplicationstothehemiplegicpatients:Changesinupperextremityneuromuscularandfunctionalstatus[J].physther,2003,63(1):1393.

[8]唐颖,石跃林.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69-70.

[9]mcGradya.Goodnews-badpress:appliedpsychophysiologyincardiovasculardisorders[J].BiofeedbackSelfRegal,2006,21(4):335.

[10]颜华,张惠佳,李惠枝,等.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偏瘫型脑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0):986-989.

[11]陆建霞,沈光宇,高璀乡,等.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2):1154-1156.

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篇6

资料与方法

aDHD患儿30例,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6~14岁,平均年龄8.83岁。以注意缺陷为主型16例、以多动冲动为主型10例、混合型4例。纳入标准:①符合DSm-Ⅳ儿童aDHD临床诊断标准;②韦氏智力测查智商(iQ)大于80分;③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④近2周内未使用任何精神性药物或训练治疗前停药2周以上。

研究方法:应用自身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采用BFB2000脑电生物反馈系统,以抑制4~8Hz慢波活动,同时增加12~16Hz感觉运动节律波为训练目标。通过该装置采集患儿的脑电波并以各种图像、动画及声音的方式进行实时反馈治疗儿童aDHD。治疗方法为每个疗程15次,每周3~5次,每次治疗30分钟。采用iVa-Cpt测试系统评价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儿童aDHD的效果。

结果

aDHD3个亚型患儿治疗前、治疗15次、治疗30次后综合尺度控制商数和综合尺度注意力商数比较,见表1~3。

aDHD3个亚型患儿训练结果比较:①注意力缺陷为主型:16例患儿训练15次后综合注意力商数转为正常10例(62.5%),30次后转为正常14例(87.5%);②多动冲动为主型:10例患儿训练15次后,综合控制商转为正常7例(70.0%),30次后,所有患儿转为正常;③混合型:4例患儿,训练15次后,综合控制商数转为正常3例(75.0%),综合注意力商数转为正常2例(50.0%)。30次训练后,所有患儿综合控制商数和综合注意力商数均转为正常。与治疗前相比,各脑电反馈商数均有显著改善,同时来自临床反馈的信息,家长反映患儿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高,所以,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aDHD,至少应15次。

表1注意缺陷型综合尺度注意力商数治疗前后比较

表2多动冲动型综合尺度控制力商数治疗前后比较

讨论

aDHD的病因主要是作为其生物学基础的特异性脑功能失调,是一种“不成熟状态”,是神经精神发育延迟的结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脑电图具有阵发性或弥散性θ波活动增加和慢波活动增加的特点,有学者认为这是大脑皮质功能不成熟的表现。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是运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以脑电生物反馈仪为手段,通过训练强化12~15Hz的感觉运动节律(SmR)波,抑制5~8Hz的θ波,提高大脑觉醒状态。训练过程中将脑电模式反馈给患儿让他们知道脑电的变化,通过自身调节来改变脑电波形,强化对大脑有利的波形,抑制对大脑不利的波形,从而改变脑功能,改善aDHD患儿脑功能失调状况。因此,通过脑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改善aDHD患儿的各种症状。本研究表明用BFB2000脑电生物反馈系统治疗aDHD经15次训练,50.0%~75.0%患儿的综合注意力商数和综合控制商数明显改善。经30次训练,87.5%以上aDHD患儿综合注意商数和控制商数转为正常。且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疗效亦逐渐提高。同时本研究表明,脑电反馈训练对不同亚型的aDHD患儿均有明显疗效。对各亚型aDHD儿童训练结果的分析表明,对注意缺陷为主型或混合型aDHD,训练效果较慢,脑电反馈训练时间应比多动冲动型aDHD儿童训练时间长。其原因可能是多动、冲动和纹状体功能增强有关,而注意力障碍主要与前额皮质功能不足有关,而最晚发育的前额皮质比较早发育的纹状体容易受损,恢复更慢,因此,对脑电反馈训练起效反应慢。

本研究采用iVa-Cpt测试系统,通过对受试者进行反复的声音和视觉刺激,观察4个认知变量情况,包括遗漏、错选、反应时和稳定性,再通过相应的计算得出综合反应控制商数、综合注意力商数等,从而对患儿情况做出评价。本研究iVa-Cpt测试系统对aDHD的诊断有效性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1]。

参考文献

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篇7

关键词:催眠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63-03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与其年龄不相适应,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为特征的心理行为性疾病,在学龄儿童中广泛存在[1]。按照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儿童aDHD临床诊断标准,aDHD分为三个主要的亚型:注意缺陷型(aDHD-i)、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Hi)和混合型(aDHD-C)[2]。

脑电生物反馈是生物反馈其中的一个分支,它是用α波或者SmR为反馈信息通过声、光等反馈信号指示求助者反复学习训练,提高脑电中的α波或SmR水平,减少异常脑波的出现[3],一般用于医院中临床治疗,特别对失眠症和aDHD等常有显著的疗效。目前国内外研究均表明:aDHD儿童在eeG上表现出θ活动增加、功率比增加,而α和β活动减少。因此,多数人认为θ慢波活动增加、θ/β功率比增加是aDHD儿童eeG的主要特征[4],θ慢波活动增加表明神经系统抑制功能迟缓,皮层下释放增强,表现为兴奋、易冲动、注意力涣散和动作增多[5]等,对脑波的自我控制和调整,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研究中第二项治疗技术――催眠疗法,实验假设催眠对于aDHD的孩子有一定的作用,原因在于催眠的主要原理:意识和潜意识在催眠状态下统一起来。人的大脑一开始只有原始机制:战斗――逃跑反应,而成长的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方式是:定义―联系―反应,儿童一直到8岁左右才形成批判区,形成意志力、判断力等。在催眠的过程中通过暗示,可以让意识层面的内容通过批判区这层“过滤网”到达潜意识层面,从而解决孩子的注意力缺陷问题,让孩子获得专注的能力,从而使孩子注意时间延长,理解能力相应增加,一步一步地使其行为障碍得到缓解甚至消失,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人际沟通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江苏省Z市某儿童注意力咨询有限公司的15名6~14岁的学龄儿童,被试是在韦氏儿童智力测试(wiSC)、整合试听连续执行测试(iVa-Cpt)、家长描述以及医生评估下确诊的aDHD儿童,并不是有部分aDHD症状或行为疑似aDHD的高风险学生,均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儿童aDHD临床诊断标准,并排除精神发育迟缓、情绪障碍、孤独症等器质性疾病。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iVa-Cpt)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常用的诊断aDHD的辅助工具,是通过反复的声音和视觉刺激,测查受试者的反应情况,它包括四个认知变量:遗漏、错击、反应时、稳定性及28个与认知变量相关的商数指标[6],有一套客观严格的诊断标准,通过其测得的结果可以较为明显的反映受试者所存在的问题。被试性别均为男,智力水平基本一致,智商经过测试均为85以上。并且将其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每组各五人。

2.研究方法。三组aDHD儿童在实验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均诊断为aDHD混合型。实验一组被试采用加拿大thought公司生产的infiniti4000a型多参数生物反馈仪进行脑电生物反馈干预;实验二组被试除了实施脑电生物反馈外,还要施以催眠治疗,其他活动内容与实验一组相同,控制组在此期间不进行任何干预。本实验前后均进行一次iVa-Cpt测试,来反映实验的治疗情况。

3.统计方法。全部数据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中多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H检验、秩变换技术、SnK事后检验等方法比较综合反应控制商数、综合注意力商数实验干预后三组之间的差异情况。

二、结果

1.综合反应控制商数(FRCQ)的差异比较。分别对三组aDHD混合型儿童所测得的实验前与实验后的综合反应控制商数(FRCQ)进行多个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针对实验后数据,进一步实现对完全随机设计多组样本秩和检验的两两比较,采用秩变换技术,用样本求出的秩次代替原变量进行参数分析[7],结果显示,三组aDHD儿童在实验前FRCQ差异不显著(Χ2=0.096,p=0.953),而实验后,这三组被试呈现显著差异(Χ2=12.299,p=0.009)。数据显示,秩变换以后方差分析的结果与前者多个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H检验的结果一致。经过SnK事后检验后,实验二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实验一组和控制组;实验一组的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

2.综合注意力商数(FaQ)的差异比较。对三组aDHD混合型儿童所测得的综合注意力商数(FaQ)进行多个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采用秩变换技术、SnK检验进一步实现对完全随机设计多组样本秩和检验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三组aDHD儿童在实验前FaQ差异不显著(Χ2=2.765,p=0.251),而实验后,这三组被试呈现显著差异(Χ2=8.012,p=0.018)。秩变换以后方差分析的结果与前者多个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H检验的结果一致。经过SnK法进行事后检验之后,控制组显著低于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选取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iVa-Cpt)所测得的综合反应控制商数(FRCQ)和综合注意力商数(FaQ)两项主要的指标来反映治疗aDHD儿童的效果。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探讨在脑电生物反馈行为治疗过程中,结合催眠干预的疗效是否有效。

综合反应控制商数(FRCQ)是反映控制力的一项指标,它包括听觉和视觉上的谨慎商数、一致性商数、毅力商数三个子维度,主要是用来测量机体的整体协调能力和意志控制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前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和控制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经过六个月的实验干预之后,三组被试之间差异显著,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实验二组FRCQ的得分显著高于实验一组和控制组。以上结论表明,相比仅使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催眠结合脑电治疗在FRCQ上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此外,实验一组的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这也说明,利用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对于治疗儿童aDHD来说也能达到显著的疗效。

综合注意力商数是反映注意力的一项指标,它包括听觉和视觉上的警醒商数、注意集中商数、速率商数三个子维度,主要是反映机体注意能力的情况。三组aDHD儿童在实验前FaQ差异不显著,而实验干预后,三组被试总体呈现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控制组显著低于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以上结论表明,相比脑电治疗,催眠结合脑电治疗在注意力商数(FaQ)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相比控制组而言,催眠结合脑电治疗的分数有显著提高。根据iVa-Cpt自身的诊断标准来看,实验二组的均值(m=89.6)和实验一组的均值(m=89.0)大于正常标准85,这说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结合催眠治疗和仅用脑电生物反馈对于FaQ均有提高,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可能是因为在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时,学龄儿童对于动画和游戏形式的治疗手段一开始会很感兴趣,并且参加催眠的被试跟主试“玩”得很好,有助于当主试提醒被试需要认真做练习时,被试更愿意听从指令,但是方案设计里指导语会重复进行一个星期,儿童对同一个动画的新鲜程度降低,反而会导致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跟儿童过分熟络也会可能使得孩童有的时候会兴奋过头,“自来熟”、“人来疯”时常可见,有时候被试的注意力得不到提高,呈现反复状,因而两组实验组的均值虽然达到了标准值,但催眠结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没能显著优于单纯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综上所述,在综合注意力商数(FaQ)上,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帮助aDHD儿童减少对外界干扰的影响,缩短aDHD儿童的反应时间,加强反应能力,提升应变能力,提高对自我世界的关注能力和感受性,同样能够减少其多动次数,缓解aDHD儿童的多动症状,对综合提高儿童的注意力有着不错的疗效。相比单纯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催眠结合脑电反馈治疗能够在提高个体注意集中商数(听觉和视觉)以及速率商数在听觉方面有明显的疗效。

参考文献:

[1]BanerjeetD,middletonF,FaraoneSV.environmentalriskfactorsfor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J].actapaediatr,2007,96(9):1269-1274

[2]BarkleyRa.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clinicalworkbook[m].newYork:Guilford,1998:39-90.

[3]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07.

[4]HobbsmJ,ClarkeaR,BarryRJ,etal.eeGabnormalitiesinadolescentmaleswithaDHD[J].Clinneurophysiol.2007;118(2):363-371.

[5]陈晶.儿童aDHD的脑电图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36(4):230-233.

[6]侯静红,张瑜,徐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06,26(6):449-450.

[7]刘万里,薛茜,曹明芹,马金凤.用SpSS实现完全随机设计多组比较秩和检验的多重比较[J].地方病通报,2007,22(2):

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篇8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康复治疗;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

efficacyevaluationofdifferentrehabilitationtreatmentsforpelvicfloordysfunctionYinLing1,ZenGBitao2,ZHUYongmei3.1.Department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Xiantao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Xiantao433000,China;2.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Xiantao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Xiantao433000,China;3.pharmacyDepartment,Xiantao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Xiantao43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s:tostudy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ofdifferentrehabilitationtreatmentsforpelvicfloordysfunction.methods:140postpartumwomenwithpelvicfloordysfunctioninourhospitalfromnovember2012tonovember2013wereselectedand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theobservationgroup.thecontrolgroup(60cases)wasgivenvaginaldumbbelltrainingandtheobservationgroup(80cases)receivedbiofeedbackcombinedwithelectricalstimulationtherapyonthebasisofvaginaldumbbelltraining.pelvicfloormusclestrengthbeforeandafterthetreatmentof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thefollow-upresultsshowedthatbothgroupsafterrehabilitationtreatment,thepelvicfloormusclestrengthhadvaryingdegreesofrecovery,and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p

【Keywords】pelvicfloordysfunction;pelvicfloorrehabilitation;Jointelectricalstimulationbiofeedback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志码】a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DF)是指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总称,其表现包括子宫脱垂、性生活不愉快等[1,2]。在我国,大约有一半的已育妇女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3]。为了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盆底康复治疗已成为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本研究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评价盆底肌康复训练对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

1对象与研究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女性1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80例,对照组60例,年龄22~40岁。所有妇女产前均检查,无器质性疾病、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等。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体重指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阴道哑铃训练,训练初期将最轻或直径最大的阴道哑铃置入阴道内,让患者收缩盆底肌肉使哑铃在阴道内停留1min,以后逐渐增加哑铃停留时间,当哑铃能够停留10min并且在咳嗽、跑步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都不脱落时,改换重量较大或直径较小的哑铃,15min/次,1次/d,疗程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具体如下:盆底肌肉刺激治疗仪(am1000B型,深圳科瑞康),刺激电流最大强度以患者有肌肉收缩或跳动感而无疼痛感为准,通常选择10~25ma,刺激时间20min,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盆底肌力情况逐渐增加治疗时间及电流参数;每次治疗后嘱咐患者做主动提肛运动,1~2次/w,每个疗程l5次。观察所有患者的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并且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4个月的追踪观察,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改善情况,探讨两组患者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

13盆底肌力级别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4],将盆底肌力按标准分为6个级别。见表2。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结果的分析。结果使用χ2检验,p

2结果分析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力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经过康复治疗,盆底肌强度都得到恢复,且治疗前后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盆底功能不同受损症状比较

观察组患者腰骶酸痛、下坠感、阴道松弛、干涩症状、尿频、尿急症状的发生率都比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孕期和产时的异常情况(如孕妇体重增加过甚、胎儿过大、羊水过多、产程过长、难产、阴道助产等)都会使盆底肌肉受损更加严重,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一系列盆底损伤和缺陷。女性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是指在整体理论的指导下,试行对盆底支持结构的训练、加强及功能恢复[5],从而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6-9]。所以,产后进行盆底功能的康复训练,是预防日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关键。尽管国内国外多数学者认为,在早期进行盆底肌肉的训练[10-12]对于预防治疗产后尿失禁和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在我国的目前情况下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是由于大部分已育妇女对盆底肌肉功能康复治疗认识不够,认为其影响不大,且因为其在隐私部位,由于羞涩,不敢过多去医院检查等原因[13,14],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缠身的妇女长期处于痛苦中。

电刺激治疗通过放置在阴道内的探头传递不同的电流,刺激盆底肌肉和神经,增加盆底肌强度和力量。生物反馈是一种行为训练技术,通过不易被察觉的肌肉生理给视觉或听觉信号,并反馈给患者,使患者确实感觉到肌肉运动,并学会如何改变和控制生理过程。通过生物功能波唤醒盆底肌神经细胞技术,提升局部敏感度,增强阴道和盆底肌群弹性。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阴道哑铃训练)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15,16],盆底肌力的康复情况明显好于仅采用阴道哑铃训练的患者,揭示了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训练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重要意义。所以,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预防和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是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Sucar-RomeroS,escobar-delBarcoL,Rodriquez-ColoradoS,etal.posteriortibialnervestimulationforpelvicfloordysfunction.Ginecolobstetmex,2014,82(8):535-546.

[2]RortveitG,HannestadYS.associationbetweenmodeofdeliveryandpelvicfloordysfunction.tidsskrnorLaeqeforen,2014,134(19):1848-1852.

[3]赖俏红,黄惠芳.120例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当代医学,2011(25):13-14.

[4]BarachoSm,BarbosadaSilvaL,Barachoe,etal.pelvicfloormusclestrengthpredicts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inprimiparouswomenaftervaginaldelivery.intUrogynecolJ,2012,23(7):899-906

[5]苏曰华,刘萍,崔福鸾.阴道正常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影响及产后康复治疗措施探讨.吉林医学,2011,32(3):446-447.

[6]胡梦彩,王锐,徐冬梅,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影响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9,24(7):885-886.

[7]易念华,刘海意,乔福元,等.武汉市初产妇盆底肌力调查及产后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5):361-363.

[8]Rikard-BellJ,iyerJ,Ranea.perinealoutcomeandtheriskofpelvicfloordysfunction:acohortstudyofprimiparouswomen.austnZJobstetGynaecol,2014,54(4):371-376.

[9]Humalajarvin,aukeep,KairaluomamV,etal.Qualityoflifeandpelvicfloordysfunctionsymptomsafterhysterectomywithorwithoutpelvicorganprolapse.eurJobstetGynecolReprodBiol,2014(182C):16-21.

[10]丁立新.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239例临床疗效分析及意义.中外医疗,2012(7):72.

[11]魏秀丽.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6-27.

[12]田聚群.孕期、分娩期盆底肌肉损伤与产后性问题.中国性科学,2013,22(2):19-24.

[13]王雅贤,刘颖琳,陈少青.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93-595.

[14]杨晓,刘玉玲.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2):164-166.

[15]饶建芬.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107.

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篇9

[关键词]α受体阻滞剂;电子生物反馈治疗;前列腺炎

[中图分类号]R6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6(c)-049-03

analysisofα-blockerscombinedwithelectronicbiofeedbackinthetreatmentoftypeⅢprostatitis

QiUminjie,XULe,JianGJiehong,CHenZhijun

DepartmentofUrology,HexianmemorialHospitalofpanyuDistrictinGuangzhouCity,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1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icacyofα-blockerscombinedwithelectronicbiofeedbacktherapyinthetreatmentoftypeⅢprostatitis.methods:theclinicdiagnosed97casesoftypeⅢpatientswithprostatitis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48cases)andexperimentgroup(49cases).theywerebothreceived4weekstherapy.thecontrolgroupreceivedonlyα-blockertherapy,theexperimentgroupreceivedα-blockerscombinedelectronicbiofeedbacktherapy.theU.S.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ChronicprostatitisSymptomindex(niH-CpSi)scorewasusedtoassesstwogroupsbeforeandaftertreatment,respectively.prostatemassagefluid(epS)routineexaminationresultswerealsorecordedaftertreatmentasindicatorsofefficacyevaluation.Results:inthecontrolgroup,2cases(4.17%)werecured,4cases(8.33%)wereeffective,13cases(27.08%)wereimprovedand29cases(60.42%)wereineffective,thetotaleffectiverateinthecontrolgroupwas39.58%.intheexperimentgroup,6cases(12.24%)werecured,8cases(16.33%)wereeffective,17cases(34.69%)wereimproved,and18cases(36.73%)wereineffective,thetotaleffectiverateintheexperimentgroupwas63.27%.therewasstatistical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p

[Keywords]α-blockers;electronicbiofeedbacktreatment;prostatitis

Ⅲ型前列腺炎又称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Cap/CppS),是前列腺炎的主要类型。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症状复杂多样且无特异性,常久治不愈,严重困扰男性生活质量。目前Cap尚无统一的治疗规范及标准,而且单用某一种药物或治疗方法,效果均不理想。我科2010年6月~2011年2月使用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联合α受体阻滞剂治疗Ⅲ型前列腺炎患者49例,效果良好,现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2月我科门诊就诊、病程3个月以上的Ⅲ型前列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共入组97例,年龄18~59岁,平均33.2岁。均以会阴区、、耻骨上部、腰骸部等部位疼痛或不适及尿频、尿痛、尿不尽感等排尿异常为主诉,同时伴有障碍和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负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10分,尿常规检查正常,前列腺按摩液(epS)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个/Hp,卵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也可为正常表现、拟诊为Ⅲb型前列腺炎)。肛诊及超声波检查除外急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肿瘤等情况,同时排除膀胱炎、膀胱浅表肿瘤、急性下尿路结石、附睾炎、精索静脉曲张及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2方法

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实验组(49例)。对照组仅接受α受体阻滞剂治疗,实验组接受α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两组均接受4周疗程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niH-CpSi评分(包括疼痛与不适、排尿症状、生活质量评分和总分4部分),同时治疗前、后进行前列腺按摩液(epS)常规检查。

1.3疗效评价

1.3.1临床观察指标以niH-CpSi评分表采用问卷表调查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症状和生活质量评估。同时参考治疗前、后前列腺按摩液(epS)常规检查结果作为疗效评价指标。

1.3.2疗效判断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评价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疗效判断标准分为4级,①治愈:niH-CpSi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以上;②显效:niH-CpSi评分较治疗前减少60%~89%;③有效:niH-CpSi评分较治疗前减少30%~59%;④无效:niH-CpSi评分较治疗前减少不足30%。以治愈+显效+有效的病例计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统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9.58%,实验组总有效率为63.2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在治疗前后niH-CpSi表评分比较显示:4周疗程后,实验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尤其排尿症状及总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前列腺液常规正常者分别为12例(25.00%,12/48)、27例(55.10%,27/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是泌尿男科最常见而又充满困惑的一种疾病,Ⅲ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临床上最常见,占所有慢性前列腺炎的90%~95%[1]。为50岁以下男性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它不但引起患者身体的种种不适,还对其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危害,此外每年还耗费巨大的医疗资源。鉴于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目前已将Cp列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最为严重的慢性疾病之一[2]。由于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依然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长期以来,无论是泌尿外科医师还是患者均对其治疗效果不满意,其治疗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可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治疗。

目前国内外应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研究报道较多。nickel等[3]在一组持续6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坦索罗辛对Ⅲ型前列腺炎患者(niH-CpSi,30分)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李昕等[4]应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治疗Ⅲ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明显。

生物反馈治疗是20世纪60年代开展起来的一种心理行为治疗技术[5],是一种利用自然反射原理进行组织器官的功能训练,最终达到改善和协调局部肌肉和器官功能状态的一种新兴的生物行为治疗方法。Ye等[6]对62例临床诊断为的Ⅲ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了生物反馈治疗,所有病例均有明显的症状改善或痊愈,所有病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总有效率达96.7%(60/62)。因而认为生物反馈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方法[3,7]。

本文结合上述两种方法治疗Ⅲ型前列腺炎得到了很好的疗效,笔者体会如下:生物反馈治疗要得到患者充分信任,特别是患者应该明白如何作反馈时才能使患者配合治疗与复查。每次治疗前要充分了解患者最近的情况以便于随时改变不同的治疗模式,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持续改善。每次置入治疗电极时先作扩肛处理能有效减少患者不适感。复查取前列腺液时应采用个体化方式,使患者最容易取出的与方式。每次的复诊与治疗应与患者细心谈话,听取患者的表达,对治疗效果会有帮助。

总之,α受体阻滞剂结合生物反馈治疗未见任何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好,是治疗Ⅲ型前列腺炎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侯保山,夏欣一,潘连军,等.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尿酸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8,14(3):245-247.

[2]wenningerK,HeimanJR,Rothmani,etal.Sicknessimpactofchronicnonbacterialprostatitisanditscorrelates[J].JUrol,1996,155(3):965-968.

[3]nickelJC,narayanp,mcKayJ,etal.treatmentofchronicprostatitis/chronicpelvicpainsyndromewithtamsulosin:arandomizeddoubleblindtrial[J].JUrol,2004,171(4):1594-1597.

[4]李昕,李宁忱,丁强,等.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萘哌地尔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6,12(3):234-239.

[5]杨菊贤.生物反馈治疗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2):1049-1052.

[6]YeZQ,CaiD,LanRZ,etal.Biofeedbacktherapyforchronicpelvicpainsyndrome[J].asianJandrol,2003,5(2):155-158.

[7]史舒,赵振理,赵香梅.生物反馈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8(10):814-815.

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篇10

[关键词]脑卒中;足下垂;肌电生物反馈;针刺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7)16-0112-04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ectofelectromyographicbiofeedbackcombinedwithacupunctureinthetreatmentoffootdropinstrokepatients.methodsatotalof100patientswithstrokecombinedwithfootdrophemiplegiawhowereenrolledinourhospitalfromJune2013toJune2016wereselectedasthestudysubjects.accordingtotherandomnumbermethod,theyweredividedinto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with50patientsineachgroup.Lowerextremitymotorfunction(Fma-L)wasevaluated,anklejointactivemobility(aRom)wasmeasuredandtibialanteriormusclesurfaceelectromyogramsignal(semG)wastestedafteradmissioninbothgroups.thepatientswerrefollowedbyconventionalneurologicaltreatmentandroutinerehabilitationtherapyintheDepartmentofneurology,andthenweregivenelectromyographicbiofeedbacktherapy.onthisbasis,theobservationgroupwasfurthergivenacupuncturetreatment,withthreecyclesoftreatment.afterthetreatment,thetotaleffectiverateoftreatment,ankleactivity,tibialanteriormusclerecoveryandtheincidenceratteofadversereactionsandpatients'satisfaction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94%)in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76%),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χ2=6.35,p=0.01);thescoresoftreatmentsatisfactionweresignificantlyhigherintheobservationgroupthani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Stroke;Footdrop;electromyographicbiofeedback;acupuncture

脑卒中是临床常的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可以损害神经功能,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1]。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急救技术和监护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存活率显著上升,但存活患者往往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障碍,足下垂系最常见的症状[2]。脑卒中后足下垂会制约患者步态及步行能力,其发病机制主要由小腿的前肌群和外侧肌群麻痹、小腿的后肌群痉挛牵拉所引起[3]。脑卒中后的特征性足下垂步态不仅制约患者的步行能力,也妨碍下肢运动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对患者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脑卒中后足下垂步态的纠正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目前临床治疗方法有运动疗法、药物疗法等,但传统单一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不够显著,患者的治疗时间长且不良反应多,已逐渐被取缔[4]。有文献报道[5],新型的电生物反馈、针刺治疗将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其中肌电生物反馈配合针刺治疗最为显著。但此类文献报道较少,且缺乏实验数据验证,我们就肌电生物反馈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疗效展开报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伴足下垂偏瘫患者100例,纳入标准[6]:①经足背屈及外翻、足跖屈和内翻以及髋关节外展等手段评估患者足部功能并确诊为单侧足下垂;②步态异常,且伴有功能障碍,无法正常行走,但借助助行器行走不低于10m;③无电疗禁忌证;④患侧肌张力异常,改良ashworth分级不低于1级;⑤有步行功能障碍,使用助行器可行走10m;⑥无合并严重的肝、肾、肺等实质性脏器组织疾病,心脑血管指标检查正常;⑦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7]:①外伤性神经损伤致足下垂者;②脑卒中并发失语症,不能配合完成本实验者;③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定有认知功能障碍者;④严重的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或其他系统恶性肿瘤者;⑤伴有下肢骨骼、肌肉以及神经功能异常而引起下肢功能异常者;⑥伴有肺结核、艾滋病等严重传染性疾病者。

按照随机数字法将100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5~70岁,平均(60.33±2.18)岁,平均病程(4.34±1.19)个月。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45~70岁,平均(59.33±2.55)岁,平均病程(4.41±1.15)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原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定、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测量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检测,随后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并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在me6000型表面肌电测试仪(荷兰megawin)的监测下进行生物反馈训练,每次30min,每周6次。4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每次练习以肌肉稍感疲劳为度(即按自觉运动强度分级表为12~13级),疗程均为3个疗程[8]。观察组患者在完成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后返回病房加用床旁针刺治疗:将患者患侧下肢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四个穴位编为组1,阳陵泉、解溪、中封、太冲四个穴位编为组2,每日在两组穴位中选一组施针,两组需交替进行。穴位针刺时给予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控制入针深度在15~30mm,针刺得气后施捻转提插补,待患者自感局部有明显酸胀感停止并留针30min。针刺频率为1次/d,治疗6次后间隔1次,连续治疗36d为1个疗程[9]。治疗过程中患者有不良反应时需减少留针时间,拉长每次治疗时间间隔,严重的患者需停止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症状的变化;记录患者的治疗时间并进行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定、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测量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检测;记录有效率;患者满意度;所有数据均建立个人档案。

1.3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比较;②两组患者疗效性指标的比较;③两组患者满意度指标的比较。满意度评价采用我院制作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根据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评价分为:①很满意;②较满意;③不满意。

1.4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足部功能,采用相关检测手段检测其功能恢复情况,并采用相关标准进行量化:①Fma-L评定根据Fugl-meyer评定量表中下肢运动功能检测指标分别进行检测,每项指标均分为3个等级:0分表示指定动作完全不能完成;1分表示只能完成部分指定动作;2分表示指定动作均能完成;需考察仰卧位、坐位和站位,满分为34分,数值越大说明患肢功能恢复越好。②aRom评定根据患者仰卧位下通过量角器测量患者关节活动的范围,正常活动范围为0°~20°,aRom数值越大说明其活动范围更大,功能恢复更好。③semG检测采集峰值肌电,辅助患者取仰卧位,下肢屈髋屈膝,踝关节脚掌中立位后选择am1000a神经功能重建系统。测试前通过引导患者放松,使肌电信号低于10μV,嘱患者在保持屈髋屈膝的同时最大程度完成踝关节背伸,肌电检测3次后取均值。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公司SpSS23.0对本研究中的统计学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且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经过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p=0.01);见表2。

2.2两组患者疗效性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定(25.96±5.4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97±4.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p=0.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测量(15.02±6.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48±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p=0.00);观察组患者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检测(183.60±57.72)μV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3.21±42.51)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p=0.00);见表3。

2.3两组患者满意度指标的比较

经过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中对治疗效果很满意40例(80.00%),较满意7例(14.00%),不满意3例(6.00%),总满意度为94.00%;对照组中对治疗效果很满意27例(54.00%),较满意10例(20.00%),不满意13例(26.00%),总满意度为74.0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p=0.01);见表4。

3讨论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而脑血管疾病更是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神经功能,其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影响更加严重[10]。脑卒中后由于不可逆转的中枢运动神经损伤和病灶以及水肿带来某些运动神经元的不完全损伤,使脑卒中偏瘫患者大脑皮层支配的高级运动功能受到抑制,呈现出下肢屈肌无力或伸肌张力增高的特征。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产生,且神经组织具有难再生性,其临床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难点。其常见的原并发症主要有足下垂、足内翻、偏瘫、肢体感觉异常、意识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常表现为患侧下肢伸肌痉挛和患侧小腿前肌群及外侧肌群功能减弱,导致骨前、外侧肌群与胫骨后肌群的平衡失调。胫前肌收缩主要使踝背屈并内翻,腓骨长短肌收缩可使踝背屈并外翻,只有胫前、外侧肌群协调一致参与踝背屈才能防止患者踝背屈时内翻。因此增强胫骨前、外侧肌群肌力,可以改善胫骨前、外侧肌群与胫骨后肌群的平衡关系,改善足下垂、内翻,促进偏瘫患者患侧下肢功能的恢复。传统的药物治疗和运动康复治疗应用方法单一,往往不能取得令患者满意的效果。有文献报道[9],肌电生物反馈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效果更加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是检测并转换骨骼肌兴奋收缩时产生的肌电活动,利用示波器和扬声器的反馈,训练患者控制不同肌肉运动单位的放电活动,进行肌肉收缩和放松的训练,达到神经肌肉功能重建的目的[11]。由于肌电生物反馈调动了患者主动运动能力和发挥了患者各种反馈(包括视觉、听觉),即强化了胫骨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肌力又有利于大脑皮层功能的重建,强化的作用更提高患者对踝关节的控制能力。针灸是中医特色外治法,在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方面效果卓著,并已通过临床验证[12]。通过针刺刺激经络,改善脑卒中患者脑组织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针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因病机,针刺治疗时应平补阴阳气血,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取穴以足阳明经为主,以达到调和气血、舒筋活络、祛风解痉之目的。近年来不断有文献报道[13],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效果显著,康复时间更短,能有效减少患者治疗的时间,进而减少对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与传统单一药物、运动治疗相比,针刺治疗显著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14,15]。本研究对照组给予药物、康复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结果显示,肌电生物反馈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效果更加显著,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定、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测量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检测指标明显升高,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时间更短,康复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

综上所述,肌电生物反馈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李硕,闫成龙.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8):899-902.

[2]ZhuY,Zhangt,tianQ.effectsofelectromyographicbiofeedbackcombinedwithacupunctureonlowerlimbfunctionofpatientsafterstroke[J].ChineseJournalofRehabilitationmedicine,2015,30(6):576-579.

[3]郭旭,任惠明,傅建珍.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步态训练矫正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治疗效果对比[J].健康研究,2016,36(6):641-643.

[4]Liuw,Xuw,wuw,etal.effectsofmotorimageryandelectromyographicbiofeedbacktherapyonupperlimpfunctionsinpatientswithstroke[J].ChineseJournalofCerebrovascularDiseases,2016,18(1):341-344.

[5]周烁.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功能训练中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5,(6):46-47.

[6]LiuZ,wuJX.effectofelectromyographicbiofeedbacktreatmentinimprovingshoulderjointmotionfunctioningofpatientswithhemiplegiastroke[J].anhuimedicalJournal,2016,10(5):15-21.

[7]ZhuH,YangY,RaoJ,etal.effectofsurfaceelectromyographicbiofeedbackonthepharyngealphaseactivitiesinpatientswithdysphagiaafterstroke[J].ChineseJournalofCerebrovascularDiseases,2015,130(3):1-2.

[8]李林,梁莉莉,张祥祯,等.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5,(2):116-117.

[9]tsaihpL,Chium,LuhJJ,etal.effectsofelectromyographicbiofeedbackmuscletrainingonmotorfunctionandcorticalexcitabilityinstrokepatients[J].physiotherapy,2015,101:e1538-e1539.

[10]谢羽婕,张驰,胥方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学,2015,35(24):7275-7277.

[11]ZhengL,DingS,DingY,etal.efficacyanalysisofacupuncturewithbiofeedback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functionalanorectalpain[J].ChineseJournalofGastrointestinalSurgery,2016,19(12):1375-1382.

[12]祁玉军,沈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6,36(7):679-682.

[13]tangH,Yangt,ChangY,etal.efficacyofpelvicfloormusclebiofeedbackandelectricalstimulationcombinedwithacupunctureinthetreatmentofneurogenicbladderafterspinalcordinjury[J].JournalofGuizhoumedicalUniversity,2016,50(7):536-537.

[14]朱琳,t晓东,刘承梅,等.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