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对农业的作用十篇科技对农业的作用十篇

科技对农业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2:46

科技对农业的作用篇1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业科技;问题;作用;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首要问题,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也是党和国家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进步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要着重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并将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中,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广大的农民群众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所以国家要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多的技术支持,包括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的投入、设备的引进等,真正帮助农民解决收入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借鉴和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帮助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

1农业科技中存在的问题

1.1技术推广不到位

在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我国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跟不上新的形势发展的需求。在很多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没有专门的农技推广人员,即使有的地方有农技推广员,由于从事工作时间较短在技术方面还缺乏经验,不能很好地指导农民运用新技术、新品种,也不能带领农民进行科技致富。其次,由于推广、服务等机构之间的协调不够灵敏,导致农技推广技术不到位,农民不能真正受益。再次,资金投入不到位,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效率。由于一些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和实验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新品种的应用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速度,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形同虚设。最后,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技推广人员。在一些基层的农技研究所中,高素质的人员偏少,且这些人员由于编制问题往往分布不均,造成了高技术人才分配不合理的局面,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1.2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影响科技成果转化

由于大部分的农民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导致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总体接受能力较慢,农民综合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科技意识淡薄,他们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对于一些新的观念和技术不能接受,也不敢将一些新的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无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降低了农民生产力的效率,也就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其次,由于农民自身的因素和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对整个市场的判断能力不够。近些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市场出现了一度低迷的状态,这种不良因素也波及了农业市场,导致很多农作物出现了滞留现象,这就要求农业种植者要具备一定判断市场供求的能力,能够针对市场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尽量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

2农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

2.1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业科技的使用能够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稀缺性。由于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非常有限,在某些方面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弥补劣势资源的不足,变劣势为优势,实现各资源之间的有效更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提高投资报酬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要降低农业投入的成本。通过科学技术的引进,有效地降低了农业投入的成本,实现了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进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3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及建议

3.1拓宽农业科技投入的渠道

拓宽农业科技投入渠道的途径有四个方面:第一,创办农业科技示范田,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也让农民参与到农业科技投入中来,使农民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决心。第二,改变过去传统的以行政区划推广农技的方法,要将龙头企业、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基地产业等新型的机构包含进来。第三,为科技人员提供发展的空间,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承包等方式参与到农业技术中来,让他们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第四,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变成“人力资本”。

3.2开拓和培育农村技术市场

开拓和培育农村技术市场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积极鼓励城市科技人员向农村转移,鼓励具备农业专业知识的广大高校毕业生积极投入到农村科研的大潮中来。此外,还要鼓励科研人员不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试验,推动农村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要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科技进步法》的要求,认真落实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农村科技的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可以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有偿转让,也可以签订技术合同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保证技术市场机制在农村的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村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可以通过财政拨款获得支持,为农业技术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3.3突出重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关健技术的创新

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创新技术。首先要抓住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创新,重点解决阻碍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其次,对本地区的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更新,保证农产品和安全检测设备的质量。再次,要支持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形成一股榜样的力量,激发农民使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另外,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在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时要因地制宜,加强农业技术的本土化研究,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范围。

4小结

总之,农民收入的增长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必须要拓宽农业科技投入的渠道,开拓和培育农村技术市场,突出重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关健技术的创新,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张震,颜俊学,龚慧超.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子分析――以科技支撑为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48-53.

科技对农业的作用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经济

在科学进步发展的今天,农业科技已经完全的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业生产环境压力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现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有着决定性的因素。

1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过去的几十年到现在,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很让人震惊的,我国从最初的温饱难以维持慢慢发展到人工杂交的技术研究成功,干旱地区的人工降雨,大区域的飞机喷洒农药,这些耕作方式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耕种方式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最初的人力和利用牲畜来劳作,发展到半机械化农业,发展到现在部分区域实现全机械化农业,这些进步全部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研究发展,可以说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劳动农民的生活水平。

2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

其实在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现在,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因为我国的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科技的进步不够了解,受我国农业传统文化和传统种植经验的限制,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农民不愿意接受新的农业技术改革。在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着进城务工的潮流,这样农民就几乎没有时间来研究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我国农业科技上研究的人员现在越来越少,现在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需要,年轻一代的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金融、管理等方向来定位自己以后的目标,加上农村的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家人不能正确的理解农业科技的这一专业,往往不会选择。

3农业科技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其实农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发展行业,国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受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水平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政府一定要非常重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需要挖掘农业科学界的有用人才,在大学开设农业科技相关专业课程,提高农业科技相关职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同时更要重视农业科技人员研发出来的成果,可以设立相关的可研证书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给一些优秀的科研项目给予支持,让其可以成功的实践应用到我国农民的农作中。相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一定会日益精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一定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提高一个档次。在我们的区域农业发展中一定要深化农民的创新意识,才能推进农村体制的创新,要不断创新才会有新的发展方向,才可以更有利的发现新的领域,农业科技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农业发展中不仅仅是对自然作物耕种和管理上的一个改变,也包括对农业耕种体制上的一个改革。我国自古以来都偏向于传统的“小农模式”,这种模式随着现在时代的进步是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的,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以让专业的人士测试土质来确定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来进行大批量的种植,这样既方便后期的管理又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样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区域农业水平也就会上升,新的体制有很多,需要勇于面临创新改变,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结语

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极大的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早我国历史发展的农业潮流中,区域农业的经济发展必须由农业科技的进步来促进。再看农业科技的发展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时,应该看到如何利用农业科技的进步来带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道路,这不仅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国农业产值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农业科技的知识普及上,可以为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翟秀丽单位:山东省东阿县农业局

科技对农业的作用篇3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科技对农业的作用篇4

农业科技档案是潜在的巨大生产力,因此,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事关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事关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但是,我国目前关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而言,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现状如下:

1.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受重视

我国的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这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以及农业科技档案服务群体的庞大是极为不相称的。各级政府部门并没有将农业科技档案的归档利用工作当成一项重点工作,也缺乏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统筹协调及统一管理的机关,更未建立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和利用的具体制度,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远未成为系统化、规范化的工作。另外,由于我国的农业传统,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农业科技以及农业科技档案的归档和利用并未深入农村社会和农民的思想意识中,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宣传,而我国传统的档案工作侧重点一般又在人文、历史方面,并未将农业科技档案作为档案管理中的重点内容,由此更导致了对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忽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上的忽视必然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流于形式。对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忽视与农业科技档案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是极为不吻合的,这也是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生产中难以发挥实效的思想根源。

2.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体制还相对落后,管理方式单一。首先,我国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着古老化和简单化的倾向。很多地方的科技档案检索方法还停留在纸质卡片上,这样古老的检索方式与现代农业科技档案的发展是极为不相称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迫切需要实现现代化和高科技化,否则必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需求;其次,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目前,不少城市没有制定相关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办法,已制定过的城市制定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办法也不统一,甚至有很多地方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完全处于混乱无序的状况。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非规范化现象使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大打折扣,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长期有序发展,使农业科技档案在农村生产力转换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我国尚未形成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的三级网络。县、乡、村的三级网络是农业科技档案利用最为关键的组织系统,只有将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贯穿到县、乡、村每一层,才能使农业科技档案真正发挥在农村生产中的作用,使农业科技档案转化为潜在的生产力。但是,这样的三级网络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省市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利用网络,这在客观上使农业科技档案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3.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率不高

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可以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实效,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率并不高。首先,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藏量较为有限,很多农业科技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的归档意识十分淡漠,在完成一个农业科研项目后往往就丢失了原始的数据,造成了国家农业科技信息的极大浪费,影响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藏量。另外,在农业科技档案的组成中,获奖项目的申报材料比较多,但是真正涉及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信息就非常有限,一些对农业发展极为重要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未归档,造成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巨大损失,也是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潜在浪费;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收藏而忽视利用的现象,许多农业科技人员也缺乏在遇到科技难题时查询农业科技档案的意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应重在利用,因为只有利用才能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价值,才能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配置是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人力基础,没有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团队,就没有高成效的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存在着老龄化和非专业化的问题,很多地方的农业科技档案部门都是安排一些即将退休的非专业人士来进行管理,这与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对人才的需求是不一致的。事实上,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对人才的要求是较高的,只有既懂得档案知识,又了解农业科技信息,并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才能适应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要求;另外,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也迫切需要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领导人才,只有这两方面的人才都具备了,才能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配置显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的,这也约束了农业科技档案价值的发挥。

二、完善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状况的对策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状况不容乐观。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是摆在政府及每一位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使命。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价值,使农业科技资源最大程度的服务于农村的生产实践,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1.加强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

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才能采取切实的行动关注并完善农业科技档案工作。首先,应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明确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宣传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性,使农村科技工作者认识到不仅要出成果,也要使这些成果载入史册,更好地服务于他人,服务于农业生产;其次,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者要牢记自己肩负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档案编研能力,改变服务理念,为广大的农村科技工作者提供一流的档案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最强有力的信息支持;最后,广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树立归档意识,要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重大作用,仔细学习国家关于档案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时将相应的农业科研成果材料归档,为我国的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2.细化规定,使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实现规范发展

完备的规章制度是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保障。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是一时的工作,而是长久之计,因此,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档案制度化、规范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地方尚未出台细致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规范,因此,要鼓励各地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探索并制定出符合地方实际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办法,使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走向法制化发展的道路。通过细化农业科技档案的相关规定,明确收集、整理、利用等档案工作的程序和要求,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这样才能使档案工作有序发展。在具体的制度规定上,为了促进农业科技人员及时归档,可以将归档作为一些农业科技奖项参评和鉴定的前置条件,这样可以减少科技档案归档的随意性,保证馆藏的数量和质量。另外,要着力于改变被动的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模式,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不应再是被动的等待归档,而要主动地与广大农民及农业科技工作者联系,向他们宣传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的有关规定,指导他们将相应的科研成果归档并利用其他的科技成果进行持续创新。在档案的介质方面,也要着力创新,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纸质档案形式,对于丰富多样的农业科技成果档案载体要果断收藏,使农业科技档案的藏量和信息资源更加丰富。

3.提升素质,使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持续良性发展

一个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档案团队是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人力的投入,必然就没有高额的工作产出。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团队是无法适应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突出表现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者中复合型人才较少且多呈老龄化趋势,缺少工作的热情和活力,这对我国发展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极为不利的。要改变这个局面,首先,必须从高校培养人才入手,高校档案专业要致力于培养新型档案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基础科技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且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并对档案工作的理念和精神有深刻理解,这样的人才不仅懂业务,也善于管理,是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顶梁柱;其次,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要树立为农民和农业服务的意识,着力改变服务方式,探索档案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强化档案收集、整理、利用工作,确保每一项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获得实效。

科技对农业的作用篇5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三农;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632155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并提出了使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收入得以增加的这一重大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依靠科技,作为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农业科研成果的农业科技档案就应该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记载了农、林、牧、副、渔、气象、环保、水利、电力等方方面面的关于农业的知识,是一本农业的百科全书,因此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为“三农”服务。

1农业科技档案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记录了农民及科研人员在农业的生产实践及在农业教学、科研过程中的经验及成果,这些经验及成果的真实记录为农业知识的传播、农业技术的研究及农民生产实践提供了借鉴,是农业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农民和科技人员通过对农业科技档案的充分研究,并加以科学合理的利用就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可以在栽培某种作物的时候充分研究档案中记载的有关知识,总结该农作物生长规律,对其中详尽确凿的档案数据进行分析,这会拓宽科技人员的视野使其获得启发,从而研发和改进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要做好管理、_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的工作,让其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2农业科技档案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应该受到重视。对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不重视,会在档案的保存、整理、分类等方面出现差错。这种情况下,档案可能得不到集中保存管理,与其他文件混夹在一起,也可能会造成农业科技档案的丢失、分散从而影响档案的充分利用开发。

3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三农”策略

3.1开发、整合农业科技档案资源

档案资源是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为“三农”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就不能向三农提供充分的支持和服务。因此要大力开发农业科技档案,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增加农业科技档案的储存量,增加档案资源的种类,建立丰富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库。通过征集和交流增加档案资源的种类,丰富档案的结构、内容,优化档案的结构。整理档案资源要遵从实用、系统、多样的原则,这样整理出的资源才能完整精练。在进行档案的编研工作时,对原始资料要加以整理、加工、分析,让这些分散的资源信息系统化、实用化,编研出如科技成果简介、单位年鉴、科技图册、大事记、专题汇编等的成果,便于人们查询、翻阅。在整理档案的时候要注意进行农业科研和科技档案的管理,不可偏废。做好档案的整理工作,使其清楚有条理,弥补出现疏漏的地方。农业科技档案中的记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检查农业科技档案,剔除其中不科学、过时的资源。丰富的档案资源、有条理的资源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发挥其潜在作用。

3.2健全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体系中来,让其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农业科技档案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记录和管理,推出农业科技电子档案。还可以建立健全、简单的农业科技档案检索体系,在网络平台上提供在线查询服务,将科技成果分享给农民和科研人员。农业科技档案中的记录也可以为研发新的农业成果提供借鉴,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为了让农业科技档案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管理档案的科技人员应该是相关的专业人员,他们除了具有专业的档案学、档案管理知识,对信息技术也应有所了解。政府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牢固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4结束语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科研成果的载体,对做好三农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与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资源,转变档案管理的理念和模式,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更好地为“三农”工作服务。

科技对农业的作用篇6

(一)主要假定农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农业生产特性、家庭收入状况以及采用新农业科技的投入情况等众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农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农业生产特性和家庭收入状况等因素决定了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支付能力。这样,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最终要表现在采用新农业科技的投入情况与农民对农业科技支付能力比较的结果上。随着农业科技对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民也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所以,只要农民对农业科技支付能力能够负担得起采用新农业科技的投入,那么农民就会采用新的农业科技。由于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最终要以价值形态表现出来,所以农民对农业科技支付能力也要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二)基本模型农业科技应用情况由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D)和社会对农业科技供给(S)决定。根据假设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D)取决于农民采用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t)和农民对农业科技支付能力(Z),并且,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D)与采用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t)之间是负相关关系,与农民对农业科技支付能力(Z)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表示为社会对农业科技供给(S)取决于农民采用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t)和农业科技研发成本(c),并且,社会对农业科技供给(S)与农民采用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t)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与农业科技研发成本(c)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表示为:公式(3)表示,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确定了农业科技成功推广应用的数量(如图1所示)。

(三)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支付能力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影响一般地,在应用新的农业科技时,初期农民都要有较大的投入。假定,对农业科技需求起决定作用的是农户农业科技的支付能力。如图2所示,农民农业科技支付能力致使农业科技需求增加,使农业科技需求曲线(D)向右移动至D''''的位置,农业科技推广数量由Q0增至Q1,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增加的数量为Q0Q1。

二、农业补贴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影响

农户农业科技支付能力取决于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和家庭外资金支持。在农民家庭收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农民农业科技支付能力的提高就主要由家庭外资金支持决定。家庭外资金支持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农业补贴和银行信贷两个渠道。

农业补贴对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以河北省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例。2009年中央安排河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亿元,省财政安排补贴资金2500万元,总资金5.25亿元;2010年中央安排河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亿元;2011年中央下达河北省第一批农机补贴资金5.5亿元。随着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继续实施,明显地提高了农民购置先进农机具的支付能力,全省农业机械拥有量持续增长。据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突破1亿千瓦,自2004年以来,7年增长28%。大型、复式农业机械迅猛增加,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7.27万台,7年增长97%;大中型配套机械达到32万部,7年增长88%;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到1.07万台,7年间增长52倍。全省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

尽管我国农业补贴涉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方面,但是农业补贴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现在的农机补贴主要是针对大型农机,如省级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大中型拖拉机、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等4大类13个品种的机具;大部分县补贴品种单一,仅限于玉米或小麦,农户选择的空间较小,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良种补贴基本维持在每亩10元,对于高高在上的种子价格仍显较低,况且覆盖面小,造成良种推广难度较大;等等。

三、金融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途径

由于政府农业补贴来源较少,且覆盖面也有限,所以,农业科技推广必须有银行信贷支持。

(一)小额信贷业务未能在农村地区成功推广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针对农民农业生产活动推行过小额贷款金融业务,但是金融机构在该业务方面并不成功。首先,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农民拥有的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就是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这些都不是适合的抵押担保品,因此制约了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其次,虽然提出了“五户联保”小额贷款模式,但是由于参加该模式的农户他们各自是独立的且信用级别相近,所以他们互保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被保农户的信用等级,所以“五户联保”小额贷款模式也没有成功推动小额贷款的发展。总之,小额信贷业务未能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推行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有效提升农户信用等级的模式。

(二)构建以龙头企业担保的农户信用提升模式,实现农业科技推广快速发展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已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重要方式,在此机制中,农业科技得到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升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首先,龙头企业业具有技术优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与合作社和农民建立共赢关系,推动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民掌握农业科技的程度,促进了科技推广、产品销售、利益链接等,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程度;其次,龙头企业的信用等级也要高于农户,而且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又形成了密切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最后,龙头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与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因此,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可以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金融机构”模式,有效增强金融支持,即,在农户因应用新农业科技向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可以实现龙头企业、农户和金融机构3方共赢。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明显。2007年,河北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300家;到2010年河北省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66家。全省地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上千家,如,2011年沧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59家,衡水市199家,邯郸市213家,等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对配置农业资源具有主导作用,有力地推进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以张家口市河北亚雄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例。2010年,该企业已由单纯依靠保鲜蔬菜经营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跃成为集绿色食品、蔬菜深加工、出口贸易、蔬菜配送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操作,将农户种植、田间管理与采收原料全程一站式服务,彻底解决了农药残留问题,使企业与农户成为互动发展的“双轮”。农户们农资不愁无钱买,良种、技术靠得住,产品销售无后顾之忧,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就地解决。带动了3万多农户脱贫,为农户直接增收6000多万元,户均增收2000多元。

科技对农业的作用篇7

关键词:农业推广体系;创新;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31-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改革中不断积极探索创新。市场经济为农业推广体系提供了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选择合适的农业推广模式,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农业技术创新、有利于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改革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农业推广体系

1.1不断强化农业公益职能

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设立的公益组织,强化农技推广机构,首先要明确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和任务,在新的经济形势发展下,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但是,有的农业推广机构没有很好发挥职能作用,出现农技人员缺岗或服务职能不到位现象。农技人员是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如果农业科技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竞争不强,将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要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经济增长。作为政府部门,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和服务农业生产,要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推广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加强农业基础工作和创新。

1.2明确责任,改进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实施相关的公益性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农业部门要履行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及时沟通。构建以政府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下,全面了解一些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品种、成果、信息、产品等)服务的组织、团体及个体。在推广方式上向技术服务与农村教育与培训相结合、项目示范与面上推广相结合的方式过渡,从产中服务为主逐步向产前和产后服务领域延伸。根据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和农场品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加强关键技术的推广和重点区域的指导和服务,对区域内不同生产类型,成立农民专业协会等民营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充分发挥其社会化服务功能。建立一批稳定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扩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规模,不断推进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的开展。

1.3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由于没有明确划分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站的管理职能,给工作开展带来了一些麻烦。因此,要建立乡镇区域性推广站。依生态特点、农业发展特色,建立跨乡镇的区域性农技推广站,作为县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从事公益性的农技推广工作。每个站负责几个乡范围内的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乡站的技术人员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技术水平,而且要能吃苦,在群众中有威望。利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人员竞争上岗的有利时机,科学设置农技推广机构与岗位,合理配备人员。可采用聘用制,选一些技术能人担任乡站技术人员。乡镇政府的技术推广部门不要直接参与经营性业务,要搞好公共服务。

1.4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运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公共技术推广的投入是实施农业推广的物质保障。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保证才能完成。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推广机构的各项费用需要有很多资金来支持,政府除了建立相应的制度外,还应在经费上提供充分的保障。要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要保障要相当多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

2提高农民科技接受率和科技到位率

2.1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是科技兴农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只是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还包括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推广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整体的科技文化素质。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科技培训,可以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速度。要发挥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作用,建立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成人中心校为阵地,普及农业适用技术。把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手段运用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农村社会与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积极发挥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研究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发展组织,吸收更多的农民入会。根据各乡镇特点和需求,及时开展培训,构建农技推广网络。形成政府推动,县、乡、村技术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2.2降低农民科技应用风险

农业保险面广量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重,存在高风险和高赔付率。为了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搞好农业新技术应用风险的转移和防范工作,要最大限度的将技术风险转移。对于风险较高的项目给予农民适当补偿,增强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健全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化解农业风险,维护农业经营稳定。农业保险的发达,可以降低投资农业的风险和损失,能够推动个人和企业投资农业。转变农业保险方式,可以开发农民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风险的农业保险险种,甚至可以鼓励保险公司投资农业。

2.3引导农民接受新技术

有的农民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利用优势主动出击,积极寻求科技及经济信息,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慢,缺乏主动性。多年来,我国农业推广工作对农民口头的、文件的行政干预,不符合技术采用的自然属性,致使农民产生不信任的心理,并导致抵触行为。农民了解信息主要是收看电视、听广播、看报,但农民最信服的还是亲眼所见。农业科技示范园、科研基地成了农技推广的新模式,使技术应用与信息传播一体化,是实物化的信息展厅。通过在示范场内把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集中进行试验与示范,便于农民观察学习,提高农民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可以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作用,直观地以事实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还可以成为技术人才培育和信息传播的中心。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科教协作新机制

3.1加快科学技术的转化速度

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管理,逐步建立农业科研与农民需求、农业发展相结合的选题立项机制。农业科学研究要面向生产,面向经济建设,要从生产实践中去寻找研究课题,克服现在科技成果的适应性差等缺陷,提高科技成果中适用技术的比例。加强农业科研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人才、技术和科技成果等优势,加强技术开发工作,提高科技人员专业水平及科研能力。科研单位要关心成果的推广和使用,推广单位要和科研单位充分协作,以解决成果推广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加快科学技术的转化速度。加强科研机构内部管理,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奖励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研发。发挥教学科研人员作用,鼓励其主动走出院大门,将技术成果带到基层进行转化实施,帮助农民解答疑问。

3.2鼓励科技人员进入农村主战场

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到农业经济实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户从事农业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业务。必须大力提倡科技人员进入农村工作和科技推广。根据科技服务项目的需求,鼓励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和有专业特长的基层技术人员、推广人员驻点任职,推广新品种与先进技术。鼓励农业技术部门、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承包。承包双方必须经过充分协商,自愿签订承包合同,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并严格信守合同,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以农业技术要素入股,以农业科技成果转让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使农业科学技术业务于农业生产经营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3开展“三农”协作

农业技术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要主动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思想,切实做好政策指导、信息引导、技术辅导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优质业务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深化农科教结合内容,提高农科教结合层次。开展农业系统内部科研、教育、推广的“三农协作”。各地对农业技术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业试验、示范、推广科研项目的用地,特别是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建立示范小区或科研基地的,要优先安排,并在费用上给予优惠。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建活动。建好高效农业示范区或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把本行业中先进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引进国外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新产品开发,使示范区成为各级领导指挥农业生产的示范中心。政府要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和保障体系,要实事求是,要协调每个部门的利益,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设施和场所,组织“三农”师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争在培养农村科技人才方面有所突破。农业科技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资源,争取项目,强化科研,注重开发,抓好农业科研工作,农业科研与开发要有新突破,力争在杂交育种、基因转移、抗性生理、生物技术、资源优化利用与环境保护,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有新的突破,研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更新、更优、更好的品种。要注重引进、聘用外地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整合科研队伍,壮大科技力量,提升科研水平。

4结束语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基础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事关“三农”发展大业,关系国家发展。在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同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不断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丁中文,黄毅斌.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选择[J].科技导报,2006,(5).

科技对农业的作用篇8

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把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和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科技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优质发展及农业生产率提高。

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既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又能推进农业的持续发展。目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农业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使得农民增收问题更为严峻。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

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2、我国农民素质比较低,采用科学技术积极性不高,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构成障碍因素。一是农民素质尤其是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很差。二是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其整体素质很低,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因此大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或弃农经商了,现留在农业战线、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多为老、弱、病、残者,大部分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都远离农村,剩余的一些劳动能力较差、文化程度较低的在家务农。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4、农业推广队伍不稳定,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低。农业推广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推广队伍的工作成效,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和待遇。目前整个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战斗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农业推广队伍人员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推进农业技术应用的对策

1、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其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能否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因此,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成果转化率,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科技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

2、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广大农民各种社会需要的提高,社会对农业推广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农业推广人员队伍,对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支合格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数量上的稳定与素质上的优良相结合的队伍。一是保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的稳定,增加农业推广投入,提高农业推广人员待遇,改善农业推广工作条件,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并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鼓励农业推广人员到基层去工作,充实乡农技站工作人员,满足从事第一线农业推广的需要。二是提高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素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的要求,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要求推广人员具有献身农业、奋发进取的精神;具有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态度;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吃苦耐劳。在业务素质方面要求农业推广人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不断丰富推广经验,提高农业推广技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善农村落后面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群众致富。

科技对农业的作用篇9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提升策略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0128-03中国图书分类号:Ho-05文献标志码:a

现今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发展时期,农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其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农业同国际农业的交流与合作,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向相关农业的科技人才提出了较高的标准,除了精通必备的相关农业的专业性知识与技术,还要拥有过硬的英语水平,作为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的有力支撑。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36%,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当前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就是解决“三农”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有效地运用国际市场,促进农业发展的国际化。

1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的历程

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我国正处于解放的初期,农业的国际合作重点在于服务国家外交,参加农业国际机构开展的一些活动,当时仅与五十多个国家有相关农业的业务往来,其国际化的农业合作范围仍有所限制。第二阶段(1979-2001年):我国提出“引进来”的农业国际化合作,与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农业合作,取得丰硕的合作成果;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农业“走出去”的策略,加大国际化的农业贸易活动。第三阶段(2001年):大力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农业国际化战略,我国农业的多边与双边交往日益增多,农业的国际贸易增速较快,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根据我国农业部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中国已经同140余国家建立起长期的农业合作,签订农业的多边与双边协议达100多个,此外,还与高达五十个国家成立农业合作委员会。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农业发展战略,有效地加强我国农业同国际间的合作,使得我国农业的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我国农业的国际合作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2.1我国农业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我国当前与100多个国家、组织与机构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业长期合作关系。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合作涉及对农作物品种及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截至2008年,据统计,我国引进的农作物品种高达10万份,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对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学习,从1994年8月起,我国推行“948计划”,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外派高达14000人次的农业访问学者、培训人员等,并引进农业外国专家高达三万人次。在我国农业发展“走出去”的策略引领下,输出我国的农业品种资源与技术,在外国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比如,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兴建农业技术的示范中心,同时不定期地派遣我国农业专家与技术人员去协助其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对外投资规模有着显著的提升,投资的领域较为广泛,涉及农、林、牧、渔等行业。我国农业投资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投资的主体由国有企业独资,转变为民营企业为主的格局,投资方式也发展为合资、合作等多种不同形式并存的局面。

2.2我国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仍有待进一步拓展,我国农业的对外投资仍有着较多的困难,“走出去”政策所面向的农业组织机构的层次不高,尚未具备同跨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境外的一些农业投资项目存在资金投入多、风险管控难度大、回收周期长等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相比较来说,我国与农业相关的投资主体在资金、管理与人才方面仍处于劣势,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我国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需求。基于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性来看,我国欠缺对wto农业知识产权与各国农业技术法规熟识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知识面不够广泛、适应性较弱;我国有些农业科技人才有着较强的研发实力,但英语水平较为薄弱,农业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不高,严重制约我国农产品于国际市场的推廣。从农业科技人才的英语水平层面来分析,其英语运用能力参差不齐,存在技术人员的知识陈旧,没有创新发展,根本难以满足工作的要求。囿于传统灌输式英语教学的影响,绝大多数农业科技人员无法正常地涉外交流,对英语学习的认可度较低,认为与农业科研没有关系,是不相干的学科,正是由于此,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有着精湛的农业技术,但英语技能匮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

3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的提升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离不开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而科技的提升要依托于农业科技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秉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政策;大力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善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才优选机制,选拔技术过硬、外语精通、业务精良的复合型人才。显而易见,在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势下,业务精良、外语精通的农业科技人才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保障。

3.1促进我国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农业科技人才掌握必要的英语技能,可以有力地保障科研人员进行农业的国际化研究与交流。用英语书写的科技文献约占全世界科技文献总量的三分之二,各种权威的国际性会议用语大多以英语为主,英语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农业科技人才的深造。只有拥有较强的英语運用能力,才能提升科技人员对英语科技文献的查阅能力,从而有效地消化与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科技人才突破语言上的障碍,可以更好地分享国际上的农业科技资源,汲取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更加有助于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的拓展,促进我国农业国际化产业的升级。

3.2提高我国农业国际化的竞争力

为了质量更优、更快地发展农业,我国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借鉴其管理经验,以科技发展作为根本来促进农业的国际化。英语作为全世界范围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我国农业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运用英语技能,助力于我国农业的科研成果与农产品真正地“走出去”。具备一定英语技能的农业科技人员可以不断深入地理解国际上相关农业的规则与标准、了解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并从中借鉴和学习,并抓住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发展机遇,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创造平台,提高我国农业国际化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3.3加强农业科研人员的业务能力

基于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来看,英语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晋升机制中,对其英语运用能力有着相关的要求。1998年我国了《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的通知》,其中规定:相关专业技术类的职称晋升,晋升人员必须参加与之相对应级别的统一职称外语考试,英语成绩合格者方可参与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

4提高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的有效策略

4.1建立可行性的英语培训机制

4.1.1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对英语学习的意识。当前存在部分农业人员对英语于农业国际化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我国要加强对农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宣传,尽可能地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才有意识地自主学习英语,借助英语运用能力的提升,对农业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和个人职业发展均有积极意义。

4.1.2农业管理部门借助“外引内联”来整合资源。大多数农业相关的机构或企业在英语培训的设施与师资方面有所欠缺,基于此,一些与农业相关的单位或企业,可以借助我国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的设备与师资,推行联合办学的模式,直接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专业英语培训,比如,举办短期的英语集训、英语网络课程等。此外,选拔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参加农业发展的国际性会议、出国考察等,尽可能地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英语的实践机会。

4.1.3建立多渠道英语培训的资金机制。我国应当加大农业科技人员相关英语培训的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的英语培训的资金机制,以政府的财政出资为引导,吸纳企业、社会机构等赞助,设立农业科技人才的英语培训基金,保证农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储备所需要的经费。

4.2秉持英语培训的多样性与针对性原则

对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的英语培训内容要秉持针对性与多样性的原则,运用基本技能性的阅读、重点夯实英语听说能力的培训模式,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在英语的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还需加入与农业相关的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课程,比如,国际贸易英语、相关农业科技的英语翻译课程等。农业科技人员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交流与文献查阅,英语培训应侧重于听说与阅读,培训的内容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语言与文化是有机的整体,与文化相背离的语言交流是盲目的,语言依附于文化,文化负载于语言,基于此,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导入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并不是排在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从开始学习外语的第一天起,文化就始终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文化知识的匮乏常会制约语言能力的发挥,不利于顺畅的交流。此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自学、参加函授等,实现英语培训的多样化发展。

4.3加强高校教育对涉农专业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培养

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工作中的英语再教育,还要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单位,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涉农专业学生的英语教育,重点培养英语的作用能力。结束语

科技对农业的作用篇10

近年来,党和国家多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那么,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的影响如何?本文基于1991一2012年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误差修正模型和VaR模型等分析方法对此进行实证研究,为完善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稳步提升提供重要依据。

关于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证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Gnllches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测算了杂交玉米技术对美国玉米产量的影响。akino、masakatsu和YujiroHayami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农业品种改良研究的社会回报率比发达国家高。Rob-erteevenson通过对全球375项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进行综合研究得出:全世界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高达49%。mclntire在对农业科技投入主体结构进行研究后认为,发达国家非财政农业科技投入超过政府农业科技投入,且农业科技公共投入增速有减缓趋势。David、Hall和toole®在回顾1957年以来30多篇有影响力文献后发现,多数学者认为公共农业科研投入和私人科研投入呈互补关系。国内方面,樊胜根[分别采用可变系数模型和固定系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农业科研投入效益,认为中国农业科研投入收益率高达44%〜169%。董成森认为,只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整合农业科研资源,才能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吴林海、彭宇文认为,只有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李洪文、黎东升对湖北省2006—2011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上述研究对本文厘清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但从政府财政角度,选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绩效主要测度指标,系统使用协整检验方法与误差修正模型、VaR模型等方法研究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文献较少,本文对这方面进行研究,以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1.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与测度方法

1.1测度指标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原则,本文选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其中,某一年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具体用当年农业科技进步率除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得到™。而农业科技进步率是在当年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中扣除由新增投入量带来的总产值增长率之后的部分。因为在正常年份,农业总产值增长主要来自两方面:_是由生产投入量增加带来的农业总产值增长;二是由科技进步直接导致投入产出比重提高,进而带来农业总产值增长。本文将由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总产值增长率称为农业科技进步率。

1.2测度方法

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生产函数法。其中,最常用的是C一D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为:

其中,Y代表产出,a。代表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投入,a为资本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卢为劳动力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在利用该函数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时,首先分别利用可量化资本K和劳动力L样本数据,算出资本和劳动力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率,然后将剩余量作为科技进步率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率。用这一方法测算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较为模糊、不够准确,因而实际应用较少。

(2)增长速度方程法。利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是将总投入等于总产出,然后将农业总产值作为因变量,将物质费用、劳动力、耕地和时间变化4项指标作为自变量,构造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按照这一方法,某一时期农业科技进步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公式为:

其中,s表示农业科技进步率a表示农业总产值增长率4、c、d分别表示物质费用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和耕地增长率,y分别表示物质费用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劳动力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和耕地对产出的弹性系数,s表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由于第二种方法较第一种方法更为直接,更能准确测算出某一时期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故本文选取第二种方法测算我国历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利用上述公式进行具体测算时,采用前人研究成果,将a、、、y的值分别取0.55、.20、0.25。

2.数据选取与研究方法

2.1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文重点研究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为此,需选取以下数据:

(1)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数据。具体用财政支农支出中的农业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代表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所需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用历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取得的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数据进行调整,用调整后的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为方便起见,将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用aSi表示,具体数据资料见表1。

(2)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指标数据。根据前文分析,本文选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同时结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第二种方法,需选取以下数据:①农业总产值。具体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考虑到价格因素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影响,在得出1991-2012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后,再除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1990年=100),统一换算为1990年价格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②农业物质费用。首先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找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然后再分别乘以当年已换算为1990年价格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③农业劳动力。本文直接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1991一2012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中的数据资料;④耕地面积。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连续性、完整性,以及部分农村土地闲置的现状,本文以农作物播种面积代表耕地面积,具体数据依然是选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1991一201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数据。在得到以上数据的基础上,可计算出1991一201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分析问题方便,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用aSp表示,具体数据资料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991一2012年,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整体上均呈增长状态。在计量分析时,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还需对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数据取自然对数,取对数后的新变量分别用LaSi、LaeG表示。

  2.2研究方法

在计量分析中,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比较适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含有n个变量,滞后是期的VaR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Y,=(;V1t,;y2t,…■,;y»)t,Yt为nX1阶时间序列列向量,U,〜nDom)为nX1阶随机误差列向量。

3实证结果

3.1变量单位根检验

根据计量分析要求,在对时间序列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前,先对各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避免直接回归分析造成的伪回归结果。运用eviews7.0软件对aSi、aSp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LaSi、LaSp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经过一阶差分后都变成了平稳时间序列。

3.2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对于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通常采用engle一Granger两步法进行。因此,利用eviews7.0软件对LaSp与LaSi进行协整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通过Dw检验上下界表,在5%上下界水平下,样本容量为22,解释变量为1个dL=1.24,du=1.43。由Dw=0.8261可知,模型存在严重的正自相关性。为消除正自相关性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引入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滞后因素,建立如下模型: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由Dw=1.5656可知,模型已消除了自相关性,且在5%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本文由滞后一阶回归方程求LaSp与LaSi之间的关系。LaSp与LaSi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根据上式所示的(1,1)阶分布滞后回归方程为:

                   

                 

本文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较为平稳,故变量LaSp与LaSi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式(8)得到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1952,表明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长期效应显著。由式(9)推导过程可得LaSp与LaSi之间的短期

由式(12)可知,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短期弹性系数为0.8175,反向修正系数为-1.6157。这一结果表明,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短期影响更为显著,从而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定量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的有效作用较低。因此,只有连续不断地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才能确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有效提升。

3.3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在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之前,需先确定VaR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因此,首先运用aiC和SC准则选择最大滞后阶数p值,经evlews7.0软件输出后,aiC值和SC值均在滞后1期达到最小值,因此可确定最大滞后阶数为1,即要建立的是VaRC1)模型,在此基础上可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图1是根据VaR(1)模型形成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坐标轴代表响应函数追踪期数,本文设为10年,纵坐标轴代表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响应程度。图中实线表示响应函数计算值,虚线围成区域表示两倍标准差置信带。

图1(a)反映的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自身变化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图1(b)反映的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图1(c)反映的是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图1(d)反映的是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自身变化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

本文重点研究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此主要考察LaSp对LaSi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以及LaSi对LaSp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首先考察LaSp对LaSi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

从图1(b)可以看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标准信息的扰动响应。从第1年开始一直为正,且在第5年之前,这一正响应持续增加,到第5年之后,这一正响应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这表明,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提升作用在短期内一直在增加,而在长期内基本保持不变。因此,为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的持续、稳步提升,必须不断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其次,考察LaSi对LaSp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从图1()可以看出,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标准信息的扰动响应从第1年开始也一直为正,且在第5年之前,这一正响应持续增加,而到第5年之后,这一正响应基本未发生改变。这表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会对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产生积极影响,且这一积极影响在短期内一直在增加,而在长期内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4.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4.1主要结论

根据前文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但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短期影响更为显著。通过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的影响作用在短期内持续提升,而在长期内基本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要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持续稳定上升,必须不断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

4.2对策建议

(1)努力提升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长期效应。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在短期内对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的能力较强,但在长期内基本没有发生作用。这势必会对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提升的整体能力产生影响。因此,应不断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实现财政农业科技投入长期效应,以追求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效应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