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可持续环境设计十篇可持续环境设计十篇

可持续环境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2:02

可持续环境设计篇1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室内;建筑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发展时期,每年增加的建筑量居世界第一,被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但当前已有的建筑中,有95%是高能耗的建筑。而新的建建筑只有15%-20%执行了可持续建筑的标准。我国建筑能耗和建筑物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由于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紧张,环境污染恶化严重。因此,实行建筑的可持续设计至关重要。只有在建筑设计中大力推行可持续的设计方式,如节能技术、材料、节水等,才能达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建筑的定义与效益

关于可持续建筑定义较多,一般来说,可持续建筑一词中的“持续”既有“可承受”、“绿色”的含义,也有“继续”、“后以为继”的含义。总之,“可持续性”要求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留有后劲,能持续,而不是“竭泽而渔”。“可持续性建筑”(SustainableConstruction)是Charles?Kibert博士1993年提出的,他想以此说明在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进程中建筑业的责任。可持续性建筑至今并无精确的定义。一般来说,可持续性建筑可表述为:“建筑业的各项活动(包括各类建筑物和环境设施的地址选择、规划设计、建造、建筑物和环境设施的地址选择、规划设计、建造、运营和拆除,以及所用建筑材料、构件和部件的生产、运输和安装等)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也不以牺牲当代其他地方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本地人的利益;既要达到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又要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小。”

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理念,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社会效益:如通过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空间,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工作效率;有利于居住其间的人们身心健康。环境效益:由于可持续建筑及其环境设计可通过选择环保的建材,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等手段减少建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可持续建筑的初始建造价可能较高,但是建筑的整个使用期内,通过降低运行成本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2室内建筑环境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可持续建筑要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以环保、节能、健康及舒适等为设计理念,由多学科原理共同整合构建,最终实现以最低的环境代价满足适宜的人居质量。当然还包括舒适性、能耗低运、零运行排放等。对于可持续的建筑,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给出了四个原则和一个评定因素:四个原则是资源的应用效率原则、能源的使用效率原则、防止污染的原则(室内空气质量、Co2的排放量)、环境的和谐原则。

具体到室内建筑环境的可持续设计,要考虑到以下这些细节:首先要重点要解决好墙体、门窗材料和构造的节能,要选用绿色节能材料。控制窗墙比在满足自然采光和通风要求的前提下,控制窗墙面积比,减小因开窗面积过大带来的辐射传热。在南方,遮阳系统要精心设计。要注意自然通风设计,充分考虑室内空间的承载量和通过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通透的房屋结构可以节约能源,特别是夏天,可以节约空调、电风扇,能能保持通风和凉爽。日光照明上,要运用大自然的光线,巧用自然光源,减少电耗。尽量利用自然光进行室内采光,防止光污染,房间要光照充足,在北方要强调满足日照要求。

在建筑材料的节材节能方面,要在节能的前提下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生态策略的选择应注意被动式设计策略优先,优化主动式设计策略。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对太阳能利用、雨水、污水的回收利用等。室内植物的配置,增加绿量,并且尽可能选用地方树种,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绿视率,形成“生态核心”。

结构体系优化:结构体系优化结构体系包括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承重结构需满足可回收、耗能低且对环境破坏小的要求;而围护结构则要根据各地的气候特征,采用环保材料及适宜构造。承重结构采用钢结构体系,其特点是可回收利用,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室内建筑环境的可持续设计的举例

合理的设计能更好的解决通风、采光、节能等问题,实行建筑环境的可持续设计。下面以荷兰乌德勒支大学乌绍夫校区的明纳尔特大楼为例,来进行说明。由于荷兰当局对墙体隔热保温等有严格的法规。但是这导致了一种负面的情形。由于建筑物内灯光、人和设备等在不断散热,而过于封闭的表皮使内部过多的余热无法散失,室内不但不要求升温反而需要大量散热。于是在位于二层中央的交通枢纽大厅设计了一个中庭,中间有一个10m×50m见方的水池,顶部有5个斜插的泻槽。泻槽将收集的大量雨水,经过过滤净化后,从隐蔽于底部的开口处泻入水池。池中雨水作为“空调系统”的天然冷媒,通过管道穿行在室内。经白天的“内循环”吸收室内余热可升温2℃,吸收热量升温的水,晚上则被泵送到屋顶泻槽中,向寒冷的夜空自然的散发着吸收的热量,等冷却之后再排放到水池中,形成降温的“外循环”。这样在天气热的时候自动降温,冬天时这些泻槽则可以给室内引入丰富的阳光。雨量充沛时,多余的水还可以用来冲洗卫生间,超量的水则排到室外,而当池中水位过低时,可借助自来水及时补充。中庭空间在节能、通风、改善室内微气候方面的的确效果显著,因此在设计计中应当合理选用有效的技术措施。

另外,北京奥运场馆结合建筑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可持续的设计原则。在造型设计上,选用低能耗护结构和节能门窗。采用环保空调,以及热回收技术、自然通风与采光、空气净化、加湿除湿等技术。采用高效节能灯具设备与节能控制技术。同时,结构功能要求进行声学效果与噪声控制、室内环境控制等专项设计。对节能、环境舒适度的塑造都达到较高的要求。

4小结

室内建筑环境是人们居住、工作和活动的重要空间,建筑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可持续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空洞的口号。应该在的实践中得以体现。本文在理清可持续建筑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室内建筑确实的可实行的设计方法策略,并以具体案例为指导,希望能对现行建筑的可持续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梁建红.可持续发展与建筑节约设计[J].职业时空,2010(1)

[2]刘修坤.关于可持续建筑之一—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及实施可持续建筑的必要性[J].中外建筑.2002(5)

[3]栗德祥.可持续建筑设计探索[J].城市建筑,2007(4)

可持续环境设计篇2

具体而言本文针对当下中国可持续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有创新性的从当前的具体国情与政策层面出发,立足民族特性与传统文化等方面分析现状当中存在困境的原因。与此同时本文更试图结合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构想。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可持续环境设计;发展困境

一、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的提出

我国第一次把建立节约型社会作为远期目标的提出是在2005年6月,国务院总理主持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当中我国首次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具体包括:近期具体工作安排、政策体制建设及协调保障机制等等。以此为起点,我国节约型性社会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已经呈现出初步的系统框架和发展路径。

从涵义来看,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其核心概念“节约”有两层内涵: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虽然资源节约了,但却是“不发展的社会”,这与科学发展观又是背道而驰的。

二、生态危机是当前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无法回避的时代背景

然而,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虽然掌握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有力的科技武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是越来越强,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对自然的敬畏,到农耕时代与自然的相互妥协,再到工业时代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做翻天覆地的改造,人类在这改造中仿佛看到了人力量的伟大,人定胜天的古老预言的实现。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带来了消费的无节制,并直接间接引发自然资源的枯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变的愈演愈烈:大气污染、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损耗、酸雨,水污染、水资源紧张、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森林消退、固体垃圾污染、矿物燃料减少等等……

生存环境的恶化在提醒人类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由此引发人们开始反思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重建生态,这些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中国当前的自然环境危机也已经越来越被重视,要想真正实现节约型社会,当前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省、绿色能源的利用以及可持续设计理念的贯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来的。对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不同的国际组织,众多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当今比较流行,又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在1989年5月举行的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上得到广泛认可。

三、深度剖析中国可持续设计出现发展瓶颈的内在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由上文论述推理可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出发点,引出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注是我国当下整体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俗语中“对症下药”在一定角度其实也呈现了一条解决学术问题的清晰思路,通过对已有文献查询可见,多数是对国外已有可持续理论的简单介绍、或者是对某生态建筑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却往往忽视了造成当前中国可持续环境设计困境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同时,在可持续设计实践方面,对单纯对外国的先进经验的介绍而忽视我国特有的国情与文化差异,这种“拿来主义”容易使设计师流于表面的模仿,将更无力抵抗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现象,因此本文致力于填补本项空白。

1、中国可持续设计出现发展瓶颈的内在原因――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使节约型社会下中国可持续环境设计陷入困境

笔者认为,当下中国的环境设计领域整体上受到了文化全球化的猛烈冲击,而这可谓是目前中国可持续环境设计发展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人类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状态,走向世界范围同步化和一体化过程。全球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因为工业文明与信息时代前所未有的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时间、空间概念的理解,汽车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卫星、网络等数字化传媒使得麦克卢汉畅想中的“地球村”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环境。这种文化全球化既发生在物质文明领域也无法避免的渗透到了精神文明领域。

从人类整体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物质文明的全球化带来了高新技术及先进文明,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精神文明的全球化为我们打破东西地域界限,传播了新的材料与结构,为营造人类共有的审美趣味和流行取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新的美学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现代艺术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的设计师带来了可借鉴的创作灵感。

然而,反观文化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正在逐步呈现。不可忽视的是全球化同时也催生了社会消费的城市,鼓励并刺激人们消费无意义的东西,导致大量资源消耗,造成环境危机;再进一步深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影响领域,全球化还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文化趋同”现象,传统的地方特色文化逐渐消失,文化多样性的缺失也导致文化的生态危机。

可以说,在中国目前的可持续设计领域中,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打着“现代化,现代主义”为标杆的单一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千城一面”,使得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消失,文脉的断裂以及地方文明的逐渐消亡等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

首先,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欲望的觉醒,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奢侈性空间,政绩式建造,开发型拆除,建筑寿命的缩短,都成了当今中国建设活动的缩影。而设计师面对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设计过程的分裂,设计周期缩短,设计单位要求利润最大化,业主的不合理要求等实际问题,设计师们也采取一种更为“便捷”方法,绕开了设计的本源问题,直接奔向漂亮的效果图,设计不再是设计本身,而是一种谋生手段。

其次,生态、绿色、环保、低碳等概念的混淆与滥用同样值得关注。在现实中这些概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切实的贯彻,而仅仅成为一种口号,甚至成为用于牟利的,带有欺骗性的虚假宣传策略。

2、如何解决当下发展问题的探索性思考

面对当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圈内的不合理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使我们能在日后的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中更好的贯彻可持续设计理念,形成经济、社会、文化与不断发展的平衡,这可以看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就是因地因时制宜,提出如何解决困境,并探索适合我国当下国情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在此方面笔者也初步做了一些思考。

(1)首先是要正本清源,通过文献梳理,廓清可持续设计的概念与内涵,做到正确的认识究竟何为“可持续设计”。这其中要做到更准确的理解可持续设计,以及区分可持续设计与绿色、生态、环保、低碳等概念,使其不致混淆。另外要以可持续的眼光来审视一些当今流行的概念,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最后要深入挖掘可持续设计的精髓。结合国际上关于可持续设计的先进理论,构建一个清晰明确的可持续设计理论框架。

(2)其次,结合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根据现有的和经过整理与挖掘的可持续设计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现状,通过实际案例总结出当下问题设计的共性误区。例如:当前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形式主义泛滥,欧陆风、民族风、现代派、古典派、哥特式、田园式,对装饰符号信手拈来的的滥用代替了对功能的推敲、对使用者的关怀、对材料的斟酌和对工艺的要求;已建成功能空间使用寿命的缩短,使用功能的频繁变更,材料、设备的快速老化,人们不断改变的审美要求和粗糙低劣的施工工艺,促使功能空间寿命缩短而造成极大浪费;对设计中附加元素的无节制欲求,追求高档、奢华、辉煌造成对空间、对材料、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对可持续、生态、绿色等概念的滥用;不顾人文、经济等因素盲目建设超大、超高,或与当地气候、地理因素相矛盾的功能空间等。

(3)最重要的,尝试结合当代哲学、美学的相关理论,从历史,社会与民族性格等层面来深入挖掘,阐释当下中国可持续设计发展的举步维艰的原因,这样才能在理论高度上另辟蹊径,发展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具体来说,如传统文化中对人个体的忽视,忽视个体的本源需求,转而更在乎他人的评价等特性,在今天易造成盲目攀比,奢侈性的空间建设与消费;社会评价体系的失衡,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富人与穷人都有认为可以为所欲为的权力;传统文化中对子孙后代的狭隘理解,认为子孙就是个体的、家族的子孙,缺乏全人类的集体意识,易造成顾小家而舍大家,为一己利益而损害全体利益。

(4)与此同时,希望通过具体案例的设计操作,从施工、材料、工程建设流程等实际操作层面寻求解决当前可持续设计困境的适当策略。

综上所述,全文简要概述了中国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背景下,环境艺术可持续设计这一领域的缘起、发展现状,着重剖析当前存在的发展困境,并尝试提出解决困境的几种有效策略。由于篇幅有限,文章有些部分难免存在论述的欠缺。但笔者相信,在当前大的社会发展轨迹中,可持续设计这一放眼未来的文化领域必将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周浩明.《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

2.程亚军.《浅析当前中国可持续设计的四大误区》.《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1.11

可持续环境设计篇3

【关键词】小城镇建筑环境可持续性设计

一、提出的含义及范围

(一)提出可持续性设计理念的含义

可持续性设计,指的是一种设计和开发的方法,是当代设计原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指导性设计理念。它侧重于以往未被重视的环境、社会和经济要素。可持续性设计解决方案力图改进我们赖以生存的诸多系统,包括高效运作资本和市场、高效利用的自然资源,对环境减少废物和毒素的排放,但同时又不伤害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以及社会中的人类。

(二)黑龙江小城镇居住建筑环境的涉及范围

小城镇狭义上是指除城市以外的城镇及建制镇,广义上是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集镇的概念。小城镇建筑环境设计不但包含小城镇中的建筑及园林设计,还包括小城镇中的区域设计,如居住区设计、旅游风景区设计、商业区设计及各种公共设施设计等。

二、黑龙江小城镇现状调查研究及用能分析

(一)黑龙江小城镇居住建筑环境调查研究

黑龙江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现辖13个地市,共有66个县市,1211个乡(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黑龙江省以煤炭、林业开发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小城镇居多,因曾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带来许多影响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设问题,其中以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居住建筑环境为代表。具体归纳如下:

1.小城镇建筑建设多分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层次低,农村住宅多以平房为主。

2.由于经济及技术的原因,小城镇居住建筑现代科技含量低,且建筑绝热性差、耗能多、占地面积大。

3.由于价值观及经济可承受力的限制,小城镇建筑环境建设过程中,包括景观设施,从设计理念、施工建设,到后期维护,缺少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设计,符合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应用技术所含科技含量少,使得许多小城镇成为消耗型的城镇。

(二)黑龙江小城镇生活用能情况分析

由于受季节性气候和经济技术的影响,黑龙江小城镇居住建筑(平房建筑)多为自筹自建,因此使得有效节能技术利用率低,以冬季采暖为例,因其冬季严寒且漫长,在采暖期内,如果燃烧不合理或不充分,则使得85%以上的热能浪费于空气中。

另外,据粗略统计,居住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从建筑材料及建筑配件的选用、异地运输、现场建设以及使用期耗能上计算,都占全省总耗能的30%左右,因此这也是小城镇生活耗能的大户之一,极不利于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黑龙江小城镇居住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设计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黑龙江小城镇的特点,笔者参阅相关资料,以能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为宗旨,为小城镇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建筑环境,做出一些资源利用的总结:

(一)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尽快减少或取代现在正在使用的煤、柴、秸秆等污染性能源,争取做到居住建筑室内自然空调、日常炊事、热水洗浴、绿化生态都可取自太阳能。

(二)利用先进技术,将相应建筑构件转化为太阳能供水、供气、供电、供绿化等,使一些建筑物构件可以成为能量形式转化器。

(三)根据小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其加以保护与利用。发挥绿色植物的根茎叶及土壤的调温、调湿、防尘、防噪、调节和改善空气质量的自然空调作用,合理进行立体绿化,使建筑及其环境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做到不因建房增多而减少绿化面积,保持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从人文角度上,努力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及社会公德。

四、森工区域居住建筑环境可持续性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情况:基地选在黑龙江省鹤岗市林业局境内的细鳞河林场,这里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年平均气温2.8摄氏度,最高37.7摄氏度,最低-32.5摄氏度,这里生态环境优良。总人数185人,现有职工104人,厂区内建有“细鳞河民俗风情园”。林区人民生活较为富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因

,新的居住建筑建成后,能满足林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可持续性发展。

案例分析:现有厂区内总体规划为三部分,最为旅游观光区,中间部分为居民居住区,最里侧为山林保护区。其中居民居住建筑以5户为一单位,平均每户住宅使用面积47平方米左右,一个单位计250平方米左右。林场内共有85户住宅,共计17个单位,每3个单位并列排成一排。每排宅基地前后相距至少100米,这样的布置是为防止在春秋干燥季节,一旦发生火情,造成火烧连营。在保证不破坏现有厂区内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以可持续设计理念,改善居民住宅环境是本案的重点所在。

根据上述条件及文中所提可持续性设计策略,林场内居住建筑环境可持续性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一)太阳能充分利用

太阳能具有低碳、环保之特性,属于可再生资源的一种。因此合理利用太阳能,通过转化装置,将其转化为电能、热能,对于居住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设计,潜能无限。根据这里的纬度特点,为合理充分利用太阳能,建议住户安装太阳能集热板,为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可将集热器以半固定式安装于建筑屋顶,冬季坡面角调整为62~67度,春、夏、秋季坡面角调整为37度。

(二)设置毗连日光间

毗连日光间的原理是建筑构件坡面角(玻璃与地面之间夹角)近45°这样冬季太阳高度较低,日光间可获得较多太阳辐射热,日光间内也有适当的活动空间,玻璃内侧有夹空气层的涂铝简织品半透明可动绝热层,用做夏季白天隔热,冬季夜间降温。日光间顶部装有可控上悬式防雨通风窗。这样不仅使得建筑室内冬天更暖和,而且夏天更有利于通风,且毗连日光间的设置还可以丰富建筑形式,形成林区建筑特色。

(三)立体绿化设计

1.屋顶绿化

屋面绿化不仅能增强冬保温、夏避热的效果,还能保持生态环境的正效应。据此借鉴相关资料,因细鳞河冬季寒冷,建议在建筑的承重层上设置蛭石、锯末等轻质种植层,厚度约为15厘米。据相关实验表明,这种轻质种植层浇水后,每平方米增重仅30~35公斤,这样既保证不过多增加建筑顶层的自重,同时又起到隔热保温之作用。夏季还可在屋顶种植诸如太阳花之类、不需收种次年还能再生的花草,既减少了建筑耗能,又美化了建筑屋面。

2.墙面绿化

墙面绿化是利用攀藤植物的特点,利用其气根的吸盘功能,可以在建筑表面的砖墙、檐底表面等处依附攀藤而形成建筑立面景观。

3.散水绿化

从建筑外观形式上看,散水绿化与屋面绿化上下呼应,形成整体绿化之美感。另外该设计也是根据细鳞河夏季特点而设。这里是林区,进入夏季后蚊虫很多,遇上特殊年份,即使纱窗也阻挡不了细小蚊虫飞入室内。因此笔者提出散水绿化,即在传统散水面上加填30厘米左右土层作为种植层,另在土层上铺2厘米厚豆石层,此种做法是在植物种植初期,为避免雨水冲淋致使土层表面泥泞而设。然后再种植上像驱蚊香草等既耐寒又具有驱蚊作用的植物。夏季里,一方面减少蚊虫骚扰,另一方面又美化了庭院,同时散水绿化基本靠自然雨水浇灌即可,既节约了水资源,又节省了人工培育的时间。

4.防风林种植

细鳞河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一年四季中,有三季属于大风力区,而冷风则是导致其冬季室内热损耗的一个主要原因。据研究表明,当风速减少到一半时,建筑由冷风渗透引起的热损失减少到原来的25%,一个高密度单排的防风林在距建筑高度4倍处,可以使风速降低90%,减少被遮挡建筑60%的冷风渗透量,而防风林背后最低风速出现在距防风林高度的4~5倍处。由此可知现有林场内住宅高度4.5米,则应在距离住宅18米左右处种植高密度防风林,而防风林高度以3.6~5.1米为宜,见图1。

5.街道规划

林厂居住区内街道宽为6米左右,两侧设有排水沟,可在道路两侧种植季青树,做到夏季浓叶遮阳,冬季落叶取暖,同时也为环境增添了景色。

厂区内居住人口少,日常生活中的不可循环利用垃圾可通过设置垃圾箱集中处理,而对于像人、畜粪便等可循环利用垃圾,则由居民自行收存以用于蔬菜的种植浇灌,做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结语

黑龙江小城镇居住建筑环境可持续性设计,要求设计师能在尊重地域特色,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从对再生资源的利用、建筑平面的节能设计到建筑环境的整体绿化,从建筑技术的选用到居住成本的计算等方面

,周全考虑,创造一个宜人居住,又具地域特色,既保障了当代人的生活环境,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可持续性发展的居住建筑环境。

(注: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文化厅重点课题,《黑龙江地区小城镇建筑环境可持续性设计研究》阶段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a005.)

参考文献:

[1]nathanshedroff.设计反思:可持续设计策略与实践[m].刘新,覃京燕,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

可持续环境设计篇4

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艺术性可持续发展性

英文当中的建筑(architecture)一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建造房子的艺术与科学”(artandscienceofbuilding),二是“房子的设计或风格”(designorstyleofbuilding)。因此,任何建筑都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结合。室内环境艺术是建筑的主体,因此也决定了室内环境也具有艺术和技术两个基本的属性。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以人为中心,从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的,而无视后续的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的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重新考虑工业革命以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919年在德国创建的鲍豪斯学派,摒弃因循守旧,倡导重视功能,推进现代工艺技术和新型材料的运用,在建筑和室内设计方面,提出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新观念。鲍豪斯学派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当时就曾提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生活大变动的时期。旧社会在机器的冲击之下破碎了,新社会正在形成之中。在我们的设计工作里,重要的是不断地发展,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表现方式……”如今,随着生态主义日益受到关注,西方理论界提出“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概念。城市处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之中,而城市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单元,需要维持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联合国第三十八届大会上作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她在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未来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环保主义”思想。而在此时的西方艺术设计界,一批富有远见的设计师提出了与“环保主义”相一致的“绿色设计”理念,并对设计中“优良设计”的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即在不影响设计对象正常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突出“生态意识”和“以环境保护为本位”的设计观念。它“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去需要的能力”。近年来,环境学科提出“可持续性”的概念受到众多相关领域的广泛响应。在城市设计理论界也掀起了一股新的思潮。芒蒂恩(C・moughtin)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日城市设计的社会基础。可持续性就是对物质环境没有损害,并有助于城市维持其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麦克哈格(i・L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卡尔索普(p・Calthorpe)等人的新城市主义。都是城市设计中的生态主义思潮的代表。“可持续发展”就是以一种理智的方式对待自然和人文的环境,它不但能够确保给我们这一代一个平衡、健康的世界,而且能够保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我们的后代能够拥有与我们同样生活质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甚至能够拥有比以前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办事,以一种合作友好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以往的常规。在肯定建筑艺术性的同时也提出了建筑的另一个之前未被发现或强调的属性,即建筑的生态可持续性。“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定义:最初“持续性”这个术语运用在林业学的领域中。它的意思是指某一种培养森林树木的特定方法,即切开树苗的某一个地方,使其自然地生长,在不从未完全清除森林的情况下,使它自己繁殖新生。“持续性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在没有损害满足自己后代需求能力的情况下,去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它包括以下两个核心的概念:“需要”(needs)的概念,特别是世界贫困地区的基本需求,他们的需求是要优先满足的;怎样在国家科技和社会组织状态的外界局限性的影响下,去满足现在和未来的需求。(Brundtland定义)。保护我们的星球和它的生态环境,在不受任何界限限制的情况下,满足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基本需求是持续性的天职。

建筑室内外的艺术性是建筑历史上一个永久的主题。从古希腊,古罗马,到后现代主义,以及各种流派,建筑设计上的各种思潮都是以艺术性为中心内容。理性主义建筑提出了“形式服从功能”,功能至上的主张,但当评价时还是会将其以美学的角度进行定义。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化渗透,建筑的生态可持续性将高于建筑的其他属性,上升为一切建筑活动的根本指针,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而建筑设计将是在有利于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创造出艺术性、舒适性、功能性强的建筑环境。生态可持续性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艺术性将服从于生态可持续性。如果艺术性与可持续性之间出现矛盾,那么首先必须满足生态可持续性的要求。在这一前提下,一切又背人类持续发展目标的思想与行为都应该是被摒弃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业不例外,只有在先满足其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评价。同样,室内环境设计应该兼顾室内的艺术质量和生态质量,达到艺术性与可持续性的完美统一。比如说,我国西南少数名族的干栏式建筑,就是适应当地炎热多雨,虫兽肆虐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式建筑业是在当地寒冷多雪而又盛产木材的自然条件下从充分利用就地取材,保湿隔热、及时排除积雪等方面因素出发,形成了其特殊的室内外空间形态。然而起初建造这种房屋时,考虑得最多的也许并没有更多是美学原则,而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达到最大程度的室内环境舒适度。还有一现现代住宅业是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满足建筑建筑物室内环境的可持续性作为基本的目标。为保证建筑与室内环境的可持续性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往往会衍生出一些建筑设计的新元素,从而带来建筑形象上的变化,如德国弗雷堡的个人住宅,其形式几乎颠覆了普通住宅的常规表现。建筑的布局,体积,构图等美学因素完全是根据回收材料的特定属性以及建筑的能源策略来确定的,呈现出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在这个例子中建筑形式的依据已经不是传统的美学原理。而是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设计,衍生出新的建筑审美方式。

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渗透生态理念于艺术之中,技术与艺术是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往往结合色彩学、发生学、信息学、人体工程学的基础理论,更理性地发现美的规律。可持续发展性的观念促使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社会价值作出冷静的思考。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观念发展的缩影。人既按自然规律,也按美的规律塑造世界,在设计中,技术与艺术总是结合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刘宛.城市设计:生态环境的持续与未来学意义.2005.

[2]周浩明.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2011.

可持续环境设计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会计 理论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会计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论文网LunwenData.Com]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而应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间的公平,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已经实际核算的环境和人力资源事项,可按照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可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来反映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事项。如企业购入的排污设备,可在“固定资产—环保设备”中核算;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可在“或有负债一环境”中反映;环境治理费用可在“治理费用一环境治理费用”中核算;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处理,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方法进行,并在表附注中说明;对于没有实际核算的事项,要增加一些科目,如环境成本、环境受益、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

(六)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

为了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除了日常的核算指标外,还应加入一些新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反映发展权公平状态的指标、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等。[论*文*网]

参考文献

可持续环境设计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会计 理论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会计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而应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间的公平,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已经实际核算的环境和人力资源事项,可按照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可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来反映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事项。如企业购入的排污设备,可在“固定资产—环保设备”中核算;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可在“或有负债一环境”中反映;环境治理费用可在“治理费用一环境治理费用”中核算;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处理,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方法进行,并在表附注中说明;对于没有实际核算的事项,要增加一些科目,如环境成本、环境受益、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

(六)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

为了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除了日常的核算指标外,还应加入一些新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反映发展权公平状态的指标、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等。

参考文献

可持续环境设计篇7

关键词:生态持续性;环境;景观设计;红水河

0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科学发展观被列入,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其中一部分也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观念。设计者只有对可持续发展观认识了解,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才能创造出功能齐全、体现人文关怀且尊重自然的景观环境。红水河又称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游,主要位于我国西南的贵州和广西两省。总流域长度600多公里,流域面积高达50000多平方公里。早在1981年,国务院在有关红水河规划报告中就指出,红水河应当以发电为主,并兼顾防洪、养殖、灌溉等综合功能。近些年随着红水河流域的城镇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于滨水景观的改造设计逐渐成为流域地区保护环境、提升环境质量的重要工作。应国家政策规划的要求和时展的需求,我国各地都在进行一定的环境景观改造设计,但是不少地区城市都背离了生态持续性观念,没有设计出绿色生态、符合大众期望值的环境景观,反而浪费了大量资金资源,并没有达到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滨水环境改善的预期目标。因此在红水河的滨水景观改造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融入持续性生态观念,将红水河的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资源充分合理配置,通过节能降耗、高效、生态的实践达到新时代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要求。

1生态持续性观念的内涵

生态学与当代人类生活紧密相连,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逐步恶化,生态学就有机物体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研究,表明人类与自然之间作用是相互的,生态持续性观念也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双重证明,各行各业也逐渐认可这个观念并应用到实际生产操作中。生态持续性观念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后代生存发展的需要。所谓生态持续性发展体现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在注重“以人为本”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和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对红水河来讲,生态持续性的景观设计既是对于红水河流域资源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维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同时,生态持续性的滨水景观又通过良好的环境促进红水河流域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景观设计的要素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与生活、生态持续性密不可分的学科,是在环境科学的研究基础上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是人们想要创造理想的生存环境的一种体现。环境景观设计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量巨大,总的来说包含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要素。

2.1人文景观又可分为城市设计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

现代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发达的科技和文明思想也为环境景观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让环境景观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不断提升水平。每个地域都有自身的历史沿革,有着独特文化积淀和生活习俗,展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地域独特性,因此历史文化要素是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红水河滨水景观的设计要善于运用生态持续性发展观念,从整体把握滨水景观设计规划,在设计新的城市景观的同时尊重传统文化,对于历史建筑等进行合理规划保护,并将地域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融入新型景观之中,展现红水河流域滨水景观的独特风格。

2.2自然景观

在创造景观的同时,只有真正因地制宜,充分彰显地域景观特色,才能设计出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环境景观。红水河流域自然景观相当丰富,地形地貌有当地特色,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因处西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林木资源丰富。流域地区地形为高原、丘陵、低山等,地势落差大,河床深邃,因此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大量的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砂页岩石灰岩成为天然的遗产。流域范围相对干旱,特产作物以玉米为主,且流域内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充分结合自然景观,创造出符合生态持续性的滨水景环境。

3基于生态持续性观念的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现代景观设计开始更多注重绿色生态和人性化,现代生态持续性观念深入人心,也在环境景观设计方面愈发占据重要地位,并在未来发展中解决有关景观设计方面的诸多复杂问题。基于生态持续性观念的环境景观设计也是一种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艺术活动,着重强调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明确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些都体现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重要因素的合理规划配置中。总的来说,生态持续性观念是人类在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利用自然环境的循环再生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营造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和人们所需功能需求、质量要求和心理需求的景观。而基于生态持续性观念的景观设计是根据现有的自然资源、人类创造资源的整合,设计出自然、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存的局面。

3.1尊重自然,保持生态平衡

尊重自然是生态持续性观念的根本理念所在,是当代对于环境共生的思想体现,是营造和谐环境的重要保障。红水河流域受季风气候影响,年水位落差较大。由于植被的减少和过度开发,目前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所以滨水景观设计要保护原有自然植被和资源,在环境景观设计领域一直都保持着对于自然界的尊重,在维护现有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依赖自然利用自然进行开发设计,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例如,红水河滨水景观设计以景观场所的地形地貌特点为基础,可以利用当地生产的多种岩石和植物,使自然被充分利用的同时得到保护,也尽可能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力等可再生能源。

3.2保持整体性

生态持续性观念要求环境景观的设计具有整体性,强调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将地域所有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各景观要素协调统一,使整体环境统一起来,既不破坏生态,又能为人类提供优良的生态空间环境。

3.3展现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环境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设计类学科,随着时代潮流发展,不同的时期设计出的景观作品则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红水河流域靠近高度开放、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可以充分借鉴周边地区的流行趋势。在紧随时代潮流的同时,地域性是生态持续性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不同地域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是不同的,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既是对于地域特色景观的保持,也是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4追求人性化

基于生态持续性观念的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是在尊重保护自然基础上,以人的需求为依据进行的。红水河流域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特征显著,民族文化丰富,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将当地文化与环境有机组合,以反映当地文化特色,形成层次鲜明的滨水景观。景观的设计应当充分研究人类对于居所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深入探索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综合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要求,让景观作品表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4生态持续性滨水景观设计的方法

全国各地都在围绕着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环境景观设计,因地域特点、经济发展程度等现实状况,每个地域的景观设计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红水河流域有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加上独特的滨水自然资源,都将为滨水景观增添特色和生命力。接下来将以红水河为例进行方法探索。

4.1利用现代科学科技,展现多样环境

生态持续性观念要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现有文明和科技为环境景观设计的技术提供技术保障,自然科学发展又给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环境景观设计应当采取多种手段,合理配置多种资源,设计出多功能、多样化的环境景观。红水河流域地处内陆,近年来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经济依然落后,自然环境目前状况较好。因此在进行红水河流域滨水景观改造设计时,应当利用现代科学科技,用少的资源、技术、资金等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造出兼具美学、科学、生态和使用价值于一体的环境。在选择景观设计材料时,就地取材或者选用生态材料,同时注重性价比,让景观材料与环境景观最大程度统一。而现代已有的科技和技术可以直接运用于滨水景观设计,可以提供优良材料,同时治理人为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帮助环境景观的后期管理维护,实现生态持续性发展。

4.2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利用资源

红水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生态滨水景观设计需要在保护红水河现有自然环境与当地特色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根据红水河流域的发展需要、功能需求将滨水景观的空间层次划分开来,在现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布局,在进行环境景观设计时结合地形地势特点布局、植物景观的合理布局和土地的有效利用。另外,红水河上游拥有丰富的水力,既能为景观设计规划提供一定的能源,也能利用河道的其他水利功能满足相应的地区发展需求。

4.3开发利用红水两岸

红水河流域长度达600多公里,对于水岸的利用是滨水环境景观设计的一大特色,基于生态持续性的滨水景观设计是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高度结合。通过合理规划,对水岸进行分区布局,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因为地形地貌的不同,对于水岸的设计也可以分为自然坡和台阶式人工坡,二者都是根据现有植被条件状况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堤岸稳固。前者主要是在坡度稍小的河岸利用如垂柳等根系发达的喜水植物美化环境、稳固堤岸,而后者是对于坡度很大且水流冲刷力强的地段考虑用石材和一定的水泥浇筑加固堤岸。在水岸植被的选取上尽量利用红水河岸周边生长和养护都较为简单的植物,避免生物入侵现象的出现,维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创造生态持续性的滨水环境景观。

5结语

无论是生态持续性观念还是环境景观设计,都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热门话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更需要注重经济环境的协调统一可持续性发展。环境景观设计规划如何应用持续性生态观念,并对现有科技和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景观设计者以及规划者需要反复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坚持生态持续性的观念,充分利用自然界现有资源,使人类生活更加舒适便捷,对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洪涛.冬季微生态景观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4.

[2]武月龙.大学校园水环境景观规划设计[D].福建农林大学,2014.

可持续环境设计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校园;公共艺术;可持续设计

0引言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17个发展目标关注着全人类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问题,在人类不断发展的实践探索中,设计充当着重要角色,带来了社会进步,设计创新引领时代的发展。但是这种刺激消费的方式,在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加剧了资源消耗。因此,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深刻的思考,从而诞生了“可持续设计”理念。可持续设计不仅包括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等,也包括更广泛的环境设计以及生态系统设计。校园公共艺术是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生态的校园对于促进校园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设计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1962年,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引发了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剧烈,1987年联合国起草了《布兰特伦报告》,报告的题目为《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概念从此诞生,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尊崇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原则,同样,可持续设计也从经济、社会、环境这3个基本原则出发探索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澳大利亚建筑师对可持续设计概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追随着太阳,观察风的方向以及水的流动,使用简单的材料,尽量减少对地球的影响”。在设计中应该从场地、区域的环境因素方面做出相应的回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该在可持续能源的驱动下进行可持续设计,并找到一个契合点,同时解决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2可持续设计与公共艺术

关于公共艺术,中国美术学院王洪义在《公共艺术概论》一书中定义为:“公共艺术是近些年来在国外学术界中经常被使用的一个概念,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其专业学科特征表现在:其艺术展示空间具有开放性、公开特质、强调公众参与性和空间的公共性,公共艺术则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和与环境空间协调的艺术设计。”可见,公共艺术是一种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态度和精神,能够在当代文化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人类的公共环境是一个以社会群体部落为形象的活动舞台,是一个与地貌、人种、文脉、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类生存环境。从艺术的角度思考公共环境空间,对人类生存状态、自身境况进行优化。公共艺术基于公共环境空间存在,是艺术和环境的对话,设计需要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可持续性,使公共艺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3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意义

1)促进人类行为价值观的改变艺术在情感上对消除与他人之间的分歧处于特别有利的地位,可以改变我们在更大的社会领域中自我定位的方式,这些领域的特点是围绕环境恶化不断增加的讨论和随之发生的可持续生活的问题,如贫困、犯罪等社会问题。2006年,艺术家开始用艺术手段推动巴西贫民窟的改造;阿尔巴尼亚通过建筑的色彩改造,降低犯罪率,带来了一个国家的改变。校园公共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教育促使人们价值观、行为方式的改变;公共艺术实践可以唤起同学们可持续设计的思考,并使他们关注可持续发展。2)营造和谐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校园如今,很多大学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大学关注的热点,很多高等教育机构开展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绿色校园建设是实现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设计的校园公共艺术,能够促使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建设。

4校园公共艺术可持续设计的方法

1)生命周期设计我们的设计如果不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则任何设计活动都难以实现。因而,设计应该从产品性能、环境保护、经济可行性的角度,对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进行考虑。从原材料选取、产品生产过程以及包装、销售和售后服务到后期的回收与处置全过程的污染预防要求,多级使用资源与能源,以降低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使其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一致,以确保产品的绿色属性要求。这种处理工业产品环保需求的设计学科称为生命周期设计。设计要关注整个系统对环境的影响,校园公共艺术创作利用生命周期设计策略,减少了其对环境的影响,比如通过材料的选择、材料的回收,将材料和能源消耗降到最低,延长材料寿命以及便于拆卸等。2)循环经济设计威廉•麦克唐纳和迈克尔•布朗加特所著的书《从摇篮到摇篮:循环经济设计之探索》一书所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樱桃树从它周围的土壤中吸取养分,使得自己花果丰硕,但并不耗竭它周围的环境资源,而是相反,用它撒落在地上的花果滋养周围的事物。”这就是“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发展模式,而不是单向的从生长到消亡的线性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核心过程。“3R”可通过公众意识、教育和实践实现。校园中有很多固体废弃物、建筑固体废弃物等,对其加以利用再设计,可以减少工业化原料的输入,减少能源消耗及材料用量。如在同济大学的校园景观公共艺术设计中,利用建筑废弃物(红砖、混凝土块等)制作的校园景观桥、休闲椅,利用废旧塑料管制作的放置雨伞的装置等。3)低影响开发设计低影响开发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对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降低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在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选择无毒害的资源及可再生和生态兼容的资源。公共艺术创作中或许会用到很多化学材料和物理能源等,比如塑料、油漆、石棉等。校园绿化常会用到人工草坪、外来的植物树种等,这些往往会带来环境的不适应性,需要施肥、灌溉等。如果采用低影响的开发设计、自然本土的生产材料,不但利于地表径流,而且能形成优美的校园公共艺术景观。4)本土化设计本土化对于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倾向使设计师更加关注区域适应性,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共艺术设计尽量利用本土资源,能够节省运输成本和材料成本,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如在从化的高校,周边农村种植水稻,会产生很多稻草,如果焚烧会带来大气污染,但如果用来进行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创作,则能解决不少问题。比如我们可以用稻草为校园众多的流浪猫狗搭建造型美观的窝棚,不仅能解决流浪猫狗到处乱闯的问题,而且能增加校园景观的趣味性。5)数字艺术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在强调可持续设计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现代的高科技材料和技术的运用数字艺术的发展给传统的公共艺术带来了全新的面貌,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计算机生成技术、数字编程、算法、人工智能等创作数字雕塑,实现公共艺术朝着新的方向发展,用数字艺术赋能未来的设计师。

5结语

可持续设计是设计研究的前沿热点,关注社会和谐、公平,以及关注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使可持续设计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进行校园公共艺术设计,一方面可以体现人类精神层面和情感世界的拓展,激发人类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营造和谐生态的校园景观文化,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应该思考公共艺术和环境的交互,达到共生共存。校园公共艺术设计要面对现实,让优秀思想在艺术作品中孕育和传播,并利用设计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VeZZoLiC,maninie.环境可持续设计[m].刘新,杨洪君,覃京燕,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2]威廉•麦克唐纳,迈克尔•布朗加特.从摇篮到摇篮:循环经济设计之探索[m].刘曦,赵宇,段于兰,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3]阿德里安•帕尔,迈克尔•扎瑞茨基.可持续设计新方向[m].中国21实践议程管理中心,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4]大卫•伯格曼.可持续设计[m].徐馨莲,陈然,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5]赵晓燕.生态公共艺术设计在校园改造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6]刘灿,金岩.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中的设计表达[J].设计,2017(21):62-63.

可持续环境设计篇9

【关键词】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措施;立法保护;创新

【abstract】architecturalengineeringconstructionprojectswithanincreasingnumberofpeopletolandintheuseofresourcesismoreandmore,constructionengineeringconstructionandpollutiondamagetotheenvironmentismoreandmoreserious,ecologicalproblemincreasingly.Landasascarceresource,moreandmorecan'tbeartotheviolationoftheengineeringproject,theenvironmentisbecomingmoreandmorefragile.ifcannotbeproperlyprotected,so,willaseriousthreattopeople'ssurvivalandreproduction,therefore,peoplereviewandreflectionofthedangersofarchitecturalbehaviors,andputforward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architectureview,receivedbroadsupport.Howtofindabuildingandhumanlife,constructio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engineeringconstructionofharmoniousdevelopmentofroad,becomesthepeoplemustbeearnestofresearch.thisarticle,based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logicalarchitecture,theimportanceandnecessityofecologicalbuild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putforwardtheimportantmeasures.

【keywords】ecologicalarchitect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measure;Legislationprotection;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提出,对解决人与环境,人与建设项目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田洪斌在《基于环境视野下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一文中提出:“当今世界,已经把生态环境建设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因此,基于环境视野下的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积极运用到了建筑行业与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必要结合我国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就我国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以及基本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策略措施,不断增强人们对于环境视野下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以期能够促进我国生态建筑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①可见,土地作为稀缺资源,越来越不能承受工程项目对其的侵害。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如果不能及时给与保护,那么,将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及时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生态建筑的设

------------------------------------------------------------------------------------------------------------------------------------------①引自:《基于环境视野下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作者:田洪斌。刊自:《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第8期。

计、施工等诸多环节,并切实得到实施,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基于环境保护下的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生态建筑就是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施工等诸多环节,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建设领域的建设。从而将建筑活动同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照顾到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拆除等建筑全过程的建设使用中对其性能的要求,又要运用高科技技术、生态学原理、建筑学满足人们对建筑舒适、安全、环保的要求,为人们营造出低耗能、高产出、无污染、绿色环保的符合生态平衡要求的建筑。绿色建筑有利于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有利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保护,有利于建设人居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3做好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3.1做好基于环境保护下的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保护

做好基于环境保护下的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保护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在政策法律方面的重要措施。虽然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为社会公众所熟知,但是在立法保护方面却存在着法制建设滞后的问题。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予以固定,政府对建筑的相关管理部门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监督、检查、保护和鼓励,使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无法可依。因此,国家要加快有利于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实施的立法进程,加大立法力度,为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出台生态建筑实用技术的无偿推广、生态建筑的建设政府补贴、生态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生态建筑示范小区建设制度等规章制度,利用行政手段大力推进生态建筑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生态建筑的市场占有率。

3.2做好基于环境保护下的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

做好基于环境保护下的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在创新机制方面的重要措施。创新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只有坚持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才能不断研发出适应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设计方案,充分保护环境;只有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才能使研发人员将生态伦理学同建筑学、高科技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人居环境。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创新人居环境。建筑本身是人们居住的需要,安全、舒适、绿色环保是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创新是在保持灵活宽敞的生活空间、洁净卫生的周边环境、新鲜的空气、宜人的温度、湿度基础上的创新;如在建筑屋顶的结构设计上,为更好地利用太阳光,以圆筒形屋顶取代水平屋顶的设计;为更好地保温和隔热,广泛采用覆土建筑,可以有效净化和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废气,降低采暖能耗和对外辐射,利用土壤的自然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其次,是要在对环境破坏程度最小基础上的创新。以有效保护日益脆弱的地球环境为己任,以可再生资源取代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界河流、湖泊、绿色植被等自然环境,在充分利用环境空调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施工、使用、维修创新,使人居环境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利用建筑所在地的通风条件、湿惯性、土壤热构建生态建筑的温度、湿度的调节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建设然采光系统,充分利用建筑的门窗、屋顶的结构和外墙保温措施的实施进行建筑保温和隔热设计。就地取材,在建筑施工中采用无污染,降低能源耗费的原材料。第三是在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点的创新。利用自然环境的生态效应妥善解决生态建筑建设过程中的废水、废弃、废渣排放及废物利用,降低声、光、电对环境的影响。

3.3做好基于环境保护下的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

做好基于环境保护下的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设计方面的重要措施。生态建筑的规划设计关系到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成败,因此,要在生态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就把好关,确保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彻底融入生态建筑建设的全过程,将生态伦理学原理、高科技技术和建筑学融入和谐统一的整体。首先,要坚持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学习,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生态建筑发展的实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大量生态建筑的建设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总结和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实践经验,这些都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使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理论更加系统化、更加符合建设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并逐步在生态建筑发展中不断地完善,不断丰富和创新理论内涵,为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加强成熟的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并将这些理论结合生态建筑建设的实际,落实到具体的建设实践中。其次,要在建筑施工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及建设单位中灌输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节约能源(降低建筑物能耗、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在建筑设计、结构、建筑过程、建筑的使用、维修以及材料的应用方面充分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智能建筑的广泛应用等生态建筑理念深入人心。第三,要做好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在坚持理论研究和学习、更新生态建筑理念的基础上,对生态建筑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要予以充分注意,做好规划和建筑方案的设计,将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切实落实到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并从中优选出适合地域特点的建设方案。第四,要做好生态建筑标准和规范的统一工作,制定统一的环境保护、材料使用、能源采用、建筑施工、维修等行业标准,做好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田洪斌,《基于环境视野下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第8期。

[2]黄浩,《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7期。

[3]万书元,《寻找新的建筑伦理学——论卡勒鲍特的生态建筑》,[J],《艺苑》,2011年第6期。

[4]李卫,《城乡生态建筑之本质研究——从整体物质能量运动角度探讨城乡生态建筑的本质》,[J],《华中建筑》,2011年第7期。

可持续环境设计篇10

关键词:可持续性设计;高层建筑设计;相关问题

一、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内涵

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就是指有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本原则的一种具有策略性的设计活动。这种建筑设计理念需要对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例如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等进行综合考虑,然后在可发展的设计理念上来满足消费的要求。这种可持续设计的内涵并不是单纯的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包含了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可持续发展。

在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的建筑设计中,高层建筑的可持续设计就是既能够满足当代人建筑需求,又能满足后代子孙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要实现这种建筑设计理念,可以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开发可持续利用能源等措施来实现。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主要有四种属性,它们分别是经济属性、科学属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它的经济属性就是指建筑设计在保证不伤害自然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的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使其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发展效益。科学属性就是指它开始朝着更具有环保性的技术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方向的主要目的就是尽量降低建筑中能源的消耗和对其他自然资源的损耗,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的建筑技术。社会属性就是指它本身的生存在不超过自然生态平衡内涵允许的范围之内,改善任何人类的生活质量。自然属性就是指寻找一种能够满足人类保护环境设生态平衡愿望的生态系统,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性高层建筑的主要特点

(一)低碳性和生态性特点

可持续性高层建筑的地域性特点就是指高层建筑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技术和制度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进行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各种方式,将建筑物的碳能消耗量降到最低,以不断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节约能源、保护能源目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而生态性这一特点的本质就是建筑对生态资源的一种尊重,实现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并且利用多种生态技术来进行高层建筑的设计,确保高层建筑空间环境的舒适度。可持续性高层建筑在它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将低碳作为指导原则,然后采用各种绿色生态的建筑技术和环保的建筑材料,来实现高层建筑的低碳性和环保性。

(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特点

高层建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一种关注长久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经济发展的方式是指既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又具有后续发展的能力,也是满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表现。同时,高层建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是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并且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方法,利用各种经济手段,最终实现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目的。

(三)具有和城市融合的特点

可持续性的高层建筑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推城市经济和建筑业快速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高层建筑的设计时,需要对周围的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充分利用环境的优点,并对环境的缺点进行合理改造,让高层建筑的建设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

三、可持续性高层建筑的主要表现

城市高层建筑在进行设计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开发理念,使设计符合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和节约高效的要求。在高层建筑的实际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在全过程监理和控制的要求之下,在高层建筑的每一个阶段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对项目设计进行监督和控制。

(一)高层建筑的功能定位阶段

高层建筑的设计首先需要对建筑物的功能进行定位。以高层建筑中的代表――城市综合体的功能设计为例,需要对基地建设的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对周期的生态环境、交通状况和社会文化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城市发展的趋势中寻找对高层建筑设计有利的条件,结合之前的调查结果,对它的功能进行定位,为设计奠定基础。

(二)高层建筑的规划阶段

对高层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在尊重原有地貌环境的基础上,对周围的环境和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这样才能让不规范的建筑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让高层建筑和环境能够和谐相处。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建筑场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征进行标价规划。与此同时,根据业主的相关要求,对原有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保护情况进行科学评价,选择最合适的规划方法。

(三)高层建筑的设计阶段

第一点,可持续发展型高层建筑应该将建筑的规模、容积率和面积等条件控制在科学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便能够改善高层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室外环境。第二点,可持续性高层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设计模型,对采光性能、采暖空调系统、生活热水系统等设计因素进行最真实的模拟,以便能够制定一套最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方案,达到减少建筑采暖空调负荷,提高系统效率,节约建筑的运行能耗的目标。第三点,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再生的能源进行高层建筑的设计。例如,可以对污水和废水进行转化利用,减少这些废弃资源对环境的污染,保证再生水使用的安全。此外,还可以对雨水收集和景观水系进行合理设计,以此来减少市政供水压力,为环境用水安全提供技术保障。第四点,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尽可能地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合理提高可循环、在生材料的使用量,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另外,还可以增强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改善室内声光热环境,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四)高层建筑的施工阶段

在这一阶段,应该场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噪声、施工灰尘、大气污染等因素进行严格控制,将建筑施工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建筑施工中的用水、用电、材料选择和废物处理等过程中采用环保节能的相关措施,加强环保工作的力度。

(五)实现经济和环境结合起来

理论上来说,高层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度较大,但是为了能够在高层建筑的建设中实现环境的持续性发展,将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就需要将经济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开发商才有可能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来进行高层建筑的建设,这也是当今建筑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取得重大发展成果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且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之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体现在社会各行各业之中。从建筑设计领域来说,可持续性设计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世权.高层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理念[J].山西建筑,2009,01(10):63-64.

[2]大卫・尼科尔森-科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高层建筑设计――以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高层建筑设计教育为例[J].城市建筑,2009,10(08):38-41.

[3]翟晓军.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可持续性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