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的本质十篇科技创新的本质十篇

科技创新的本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55

科技创新的本质篇1

【关键词】科技创新;本质安全;港口企业

一、港口企业的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其产生之初主要是指的电气与仪表设备,为了防止因为电气、仪表设备自身设计的缺陷而引发火灾或者是爆炸,在设备的设计和构造上精益求精,追求设备自身本质上的安全设计来降低安全生产事故。

而港口企业的本质安全,在管理上已经摆脱了原先单纯的事故管理,逐步变为综合的预防性管理,由被动的逐步变为主动的,由片面的依赖于设备安全变为超前的本质安全管理。也就是在科学技术创新的条件下,港口企业生产安全由原先单纯的依赖设备构造的本质安全设计变为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在企业文化上构建了安全文化、安全风气,建立了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有效的降低了港口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

二、港口企业本质安全的风险因素

港口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与风险事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要构建本质安全型港口企业,首先要弄清楚港口企业安全生产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有哪些。将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有关人的不安全行为。港口企业部分员工在安全生产价值理念上的缺失,存在着侥幸心理,不按规定进行安全操作,误操作,甚至是违章操作等;现场指挥人员的指挥失误、违规指挥等,都会为企业安全生产带来隐患。这是一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当然处于决策者地位,其决策的不正当性也会带来企业安全生产的隐患,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其不冷静、惊慌失措等造成决策的失误引发安全事故。还有的是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引发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

其次,是有关机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在港口企业中,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按规定配备相应的设备、材料和工具;或者是设备、设施和工具的维护保养的缺位,没有按规定定期检测和维护,使设备、设施和工具不能在正常的状态下工作,在关键时刻无法提供安全的保护作用;或者是相关设备、设施和工具的警示标志在配置上不合理、不清晰等导致港口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再次,是有关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港口企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非常的复杂。比如说火灾、触电等的不安全性。由于港口企业作业环境处于潮湿气候中,在夏季处于高温状态,很容易造成相关电气设备与相关线路的损坏,引发火灾或者是触电事故;在沿海或沿江地带的港口企业,还要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特别是风灾、水灾对港口企业安全生产带来非常大的威胁等,都为构建本质安全型港口企业形成了威胁。

第四,是管理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在向现代企业迈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管理的缺陷。比如在作业区域警示标志设置的不合理、不齐全,相关供电线路配置的不合理,达不到安全的要求;检修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督;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岗位培训等不到位,员工不按要求进行安全生产,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意识和风险防范措施等。

三、港口企业本质安全建构途径

上述几个因素的存在,对港口企业安全生产构成严重的威胁,只有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在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撑下,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相关的控制措施,构建港口企业安全体系,才能有效的全面的构建本质安全型港口企业。

首先,用科学的技术武装港口企业工作人员。在企业员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港口企业在安全生产建设中,要注意引进先进的安全生产科学技术,鼓励港口企业员工在安全科学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同时,在员工思想、情感上,培育积极的安全生产价值理念,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鼓励、支撑和引导员工进行企业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港口企业安全生产。

其次,用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强企业设备、材料和工具的维护、更新和换代。港口企业在设备、材料和工具的引进中,要时刻树立自主创新观念,以科技支撑来引领港口企业的安全发展,特别是要增强企业自我创新的能力,培养自己的高水平的安全科技人才,降低设备和系统的安全故障,提高安全防护的能力,确保机器、设备、材料和工具在生产中不存在安全隐患。

再次,用科学的技术建构健康、安全的生产环境。港口企业其特殊的作业环境,必须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关心港口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配备必要的防风、防潮、防触电等设备、材料和工具,保证其可靠性,确保港口企业员工生产设备环境的安全。在员工操作设备、材料和相关工具的过程中,要按照科学的要求,使设备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确保作业环境的优良。同时还要创新科学技术,预防职业病的发生风险,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进行各种宣传,营造安全生产意识。

第四,在管理上,创新管理机制,实施高效、安全的管理。在组织结构上,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在制度的设置上,建立严明的法律、规制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管理的零缺陷。完善岗位的设置、考核、录用机制,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体系。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港口企业的本质安全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进行建设,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确保港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实现港口企业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构建本质安全型港口企业。参考文献

[1]孟杰.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初步探讨[J].煤矿安全,2002,(11)

[2]向坚钢.当前港口生产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港口,2009(6)

科技创新的本质篇2

科技管理要创新,管理者就要提升自身素质,因为他们是科技管理体系创新的主体,科技管理创新水平的高低完全在于于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创新意识是科技管理人员首要必备的素质,创新意识在科技管理创新行为构成中起着引领、支撑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科技管理人员创新思维的产生、形成以及创新性成果质量的高低。通过培训,引导科技管理者运用创造性思维、实现创新及产生创新性成果,使科技管理创新的具体实施有着坚实的基础。适应科技管理创新的要求,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必须合理和优化。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催生管理创新意识的先决基础条件。科技管理人员的合理知识能力结构包括: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对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能力等等。科技管理人员具备了这些知识能力结构,在实际的科技管理工作中发挥管理创新能力可能性必然增大。科技创新管理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及能力提高问题必须通过培训这一有效途径来解决。

2科技创新人才培训

科技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要实现科技创新,终归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来完成。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有关部门要积极发现、举荐、培养、培训科技创新人才。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且获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可谓是创新型人才。他们有三个特质:首先是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其次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最后是有较强的成就欲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如何把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征,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益,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形成以本专业为主的多知识、多技能的综合的、有效的培训体系。保证培训工作持续的、有计划的开展下去。

3结语

科技创新的本质篇3

关键词:创新科技战略趋势

abstract:theinnovationisanationalprogressivesoul,isthenationalprosperousdevelopmentthedrainlesspower.nowthesocietyenterstheeraofknowledgeeconomy.theeconomicgrowthandsocialprogresscomparedreliedontechnicalatanytimeinthepasttheinnovationanddevelopment.thisarticleauthorelaboratedscientificinnovation’smeaningandtheprinciple,aswellasitsstrategyandthestrategy,showedstrengthensthescientificinnovationthenecessity,andsummarizeditsdevelopmenttendency.

Keywords:innovationScientificStrategytendency

创新一词最早是起源于经济领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创新已不再仅仅指经济现象,而扩展到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概念。大致分类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知识创新、政治创新、军事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企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等,概括起来,可以对“创新”简单地定义:创新就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付诸实施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从而改善现状,只要是新的事物、观念,付诸于实施,并得到认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创新。

1.科技创新的含义与原则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科技以知识为本意味着创新的最终主体是人。知识本质上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成果,人的智能具有汲取原有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神奇的功能。尽管信息经济时代的智能机也拥有不断增大的知识生产能力,但它永远不能取代人的高级智能功能,和取代人的智力源本的地位与作用。可见,知识为本,知识以人力为本,决定了科技创新首要的是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智力劳动群体的培育及其积极性的调动。

科技创新,关键在一个“创”字,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以达到另辟溪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应遵循的原则。中国的资源有限,事事都创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弄清楚为何创新,怎样创新,创新什么,就显得非常。科技创新也要有风险意识。有没有风险意识取决人们对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风险有多大,风险在何处,才能决定自己敢不敢冒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少一点书生气,企业家能多一点书香气,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发掘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时,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

2.科技创新环境的结构要素

按照是否具有实体和刚性(可约略地理解为非人文的和人文的)将环境分为硬环境(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和软环境(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两大类,其中物质环境的要素是校园房舍、仪器设备、经费薪给等组成,人文环境主要由科学和人文精神、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组成。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决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体制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它们渗透和融入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范围就越大,成果的趋向和大小也越显著。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的差异,哪种环境和什么要素对于各个科技人员、科研机构或组织的创新过程所产生的影响起主要作用,往往是不同的。转贴于

3.科技创新的战略与策略

科技创新的源头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脱节不仅导致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而且导致技术不能顺畅、迅速地进入产业领域,要加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体系的建设,将创新服务网络延展到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在竞争的社会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资金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而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对策型发展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在这创新时代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

未来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要点正如有的专家描述的那样将是宽带创新、演进创新、人本创新、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战略应集中注意力,着眼于四个基本点,即新生点管理、切入点管理、临界点管理、制高点管理。进行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中国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4.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进体制上的创新。创新更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妄,科技体制的创新和良好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决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行主观意志办事之实,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加强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根本。实行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效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政策的促动和导向作用。另外,逐渐完善的投入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必要保证。实现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要培育和挖掘多种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5.科技创新的十大趋势

科技创新的本质篇4

【关键词】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VC、pe机构治理结构

一、引言

证监会将加快推动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推动新三板扩容,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发行上市和再融资,积极推动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完善相关各项制度,建设统一监管的全国性场外市场。

新三板的扩容步骤将包含,首先继续依托于部级高新技术园区,将范围由中关村高科技园区逐步扩展至全国所有高新技术园区,控制节奏、分期分批、稳步推进,然后再将新三板的范围扩容至全国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乃至所有优质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非上市公司。

在风起云涌的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潮中,如何使得VC、pe资本机构与科技创始人能各自迸发出积极性、创造性,各自对合作的企业主动贡献出优势资源,设置合理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做出各自的利益、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核心。

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显,为其利益目标实现的谈判力显著增强。其所有者科技创始人要求与物质资本所有者风险投资(VC)、股权投资(pe)机构一样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科技创始人要求拥有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控制权和主导权。在科技创新型企业治理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的谈判权益。建立泛股份制,使企业成为包含物质资本入股、人力资本入股及人力资本的产品——科学技术入股的联合产权经济利益共同体,是科技创新型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设计的最优选择。

二、内部治理结构

传统新古典经济理论中,企业理论谈论的实质是市场机制,企业仅仅被当作一只黑箱,这边生产要素投入进去,那边产品生产出来,企业被视为在满足一系列相关边际条件时,实现利润极大化的一个单位,是一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则认为,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的一系列契约安排。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雇员、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消费者等多方面的企业参与者,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目标函数,对股东来说,他们最关注的是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利润、分红以及企业的市场价值;债权人最关注自己的本金和利息早日顺利收回;管理者关心的是其个人薪金、职务消费及才能声誉;雇员追求的则是工资、福利以及晋升机会;供应商与经销商关心自己的销售份额与利润;而消费者则追求以更小的支出获得更大的效用满足,即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显然,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函数不可能完全一致,而企业正是他们为各自的利益目标相互谈判、相互讨价还价和多重博弈的结果。这一结果以一系列契约的形式表现出来且不是一成不变的,或是某种固定模式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的实现状况是根据他们各自对谈判结果效用预期、谈判力以及谈判破裂后的威胁程度决定的,而且只是一种准静止状态,随着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地延迟调整,有着重复博弈的过程。企业的利益格局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最后倾向于他们的对谈判结果效用预期、谈判力以及谈判破裂后的威胁程度的边际值趋于一致。

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我们可以假定为各类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相互谈判和重复博弈的结果,最后按照形成的契约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经营并获取收益,即形成企业经济实体。物质资本即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资本品,如机器、厂房、设备、资金等,这些在现代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基本由风险投资(VC)、股权投资(pe)机构提供,而人力资本则是存在于活的人身上,运行于经济当中并对经济增长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总和,它一般通过教育和工作培养训练及长期研究过程中形成,核心的拥有者为科技创始人。物质资本的增值必须要有人力资本的参与和直接作用,而人力资本也必须要与物质资本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其价值,且在某些情况下,某一具体形态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互为专用性投资,如飞机与飞行员,离开了对方就没有办法实现其本身的价值更谈不上增值。专用性资产的价值在投资形成后严重依赖于企业的存在和其他企业成员的行为,一旦形成再挪作他用必将导致其价值大跌,企业中大量存在这种专用性资产,都有被“套牢”的危险。

三、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治理特点

科技创新的本质篇5

关键词:人文素质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2012年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指出,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只有培养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创新型人才,中国才有希望。因此,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本文以人文素质为重点,探讨人文素质与科技创新能力的正向关系。

1、人文素质的内涵

1.1人文素质的含义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是否成其为人和能够发展为人才的基本品格和内在品质,即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相对科技创新主体的科学素质而言,人文素质强调以人为本,重点突出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等内容的重要性,提倡在求真的基础上以求善、求美为宗旨的人文精神内涵。

1.2人文素质的内容

人文素质是通过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将人文知识内化到心灵深处,外化于为大家所感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不同的人可能表现为不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它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丰富的人文知识可以启发思维、激发想象力,有利于创意的形成和创造力的迸发。

二是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和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石,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

四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层面,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真谛,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2、科技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

科技创新能力是主体在科学思想指引下,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已掌握的科技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理论,并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一个由多层次要素组成的系统结构,它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二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我们认为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相异性、差异性。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

三是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指主体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主要特征包括浓厚的求知兴趣、强烈的创新激情、坚定的信念、冒险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性与做事一丝不苟。[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个性特征。“是接受长期的创新教育和自我训练后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创新个性特征。”[2]

3、人文素质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可见,科技创新主体不仅要具有广泛、综合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及应用知识的硬实力,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社会责任感等软实力。通过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结构分析,我们发现,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一种个性特征与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有一定的联系,并对创新能力的发挥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

(1)人文素质能够激发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们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科技领域发展的现状和社会及人的需求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意识产生和创意形成的重要基础,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产生联想和综合,才有新思想的产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提出:“所谓科技帅才,就不只是一方面的专家,他要全面指挥,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能敏锐地看到未来的发展。”[3]

(2)人文素质能够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非智力因素,从而综合利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创新活动必须遵循以逻辑思维为重要基础,实现创新的科学性和规律性,但同时,突破定向思维的桎梏,诸如直觉、联想、幻想以及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补充尤为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曾说,“物理给我以知,艺术给我以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力。”“没有什么合乎逻辑的方法能导致这些基本定律的发现,有的只是直觉方法,辅之以对现象背后规律的一种爱好。”可以看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互补能够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3)人文素质能够形成科技创新主体独特的创新人格。首先,人文思想的渗透使科技创新主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挑战、关于奉献。其次,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品位的人格修养,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第三,磨练意志力,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坚持不懈、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第四,厚实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始终遵循科学道德,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4、提高科技创新主体人文素质的思考

4.1加强人文阅读,启发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主体应该利用多种途径来进行人文阅读,提高阅读品味,陶冶情操,将科学知识和人文成果有机融合,正如科学家钱学森所说,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中渗透中产生创造性思维。此外,在加强人文阅读,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创造性阅读作为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层级,以超越文本、超越作者、改造世界、塑造自我为目标,充分把握阅读创造技法[5],就能在阅读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4.2营造有利环境,健全创新人格

一是校园环境。每一个科技创新主体都出自校园,人文知识的获取、人文修养的养成在这个阶段至关重要。第一,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台湾明新科技大学创校人李鸿超先生强调:科学教育应以人文教育为基础,要加强全人教育、通识教育,注重人格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课程设计,健全素质评价体系,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导向功能,为自然科学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以此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第二,统筹安排,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校风学风建设、校园及社会实践活动、学术社团活动等,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各方面接受正确的、健康的思想教育和熏陶,形成德育工作的良好循环。

二是社会环境。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与社会先进、优秀文化的引导、教育、熏陶直接相关。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中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作为科技创新主体,要始终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标杆,塑造、培育自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相一致的价值观,形成持久的内在品质和精神风貌。

5、结语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而人才资源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希望的科技创新主体,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修养,对其提高创新能力更是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为此,科技创新主体、学校以及社会需要从不同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魏骅.论创新人格[J].教育探索,2002(5).

[2]孙克辉,曾旭日等.理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4(1).

[3]上海交通大学编.智慧的钥匙---钱学森系统科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20.

科技创新的本质篇6

作者:王冬敏单位:贵阳学院生态中心

目前,这些农机具都已经申请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并在当地大规模的投入使用,改变了当地胡萝卜、玉米的传统种植方式和马铃薯的收获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把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变成了广大农民共同的财富。通过这些农机的构思、研制与应用,我们发现农民也可以密切联系自己的生产实际,依靠自身积累的经验,发挥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

特点虽然创新是个热门的话语,然而却很少有人将创新与农民联系在一起。对于农民来说,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农民也能搞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作用的器具;技术创新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或新技艺。科技创新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就农业来说,我们固然需要高精尖的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但我们同样需要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特别需要掌握这些技术并向广大农民传播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这些技术和农民最贴近,能解决实际问题,且容易掌握。而将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结合当地实际,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些发明和创造能造福一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也是我们推进自主创新战略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作为重点实施的四大科学素质行动之一,在带动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上具有重要意义。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增强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促进农民的科技创新,对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农民的科技创新更多的是农民依靠在生产实践中所自发积累的经验性科技知识,密切联系农业生产的实际,为了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而激发出的创新行为。因此结合农民科技创新的特点,我们需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农民的科技创新。改善农民创新的外部环境,激发农民的创新意识农民创新的外部环境来自于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健全等方面,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创新的土壤,可以激发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以大庙镇为例,当地胡萝卜、玉米、花卉、药材和马铃薯等基地大规模建立,栽培播种、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相关技术培训陆续开展,农民从示范基地建设中获得了很多新的、实用的农业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些都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因此,要不断改善农民创新的外部环境,传播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精神,使农民开阔视野,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树立创新观念。

完善适应农民需求和特点的科技教育体系,增强农民科技创新能力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吸收采纳能力,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我国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同时,农民的创新较少依赖于通过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人力资本,而更多依靠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所自发积累的人力资本(干中学)来完成。鉴于农民创新的人力资本大多来源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积累(干中学),因此政府在加大农村基础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不应忽视农民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应更好地培育和发挥其作用。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农民自身经验积累的优势,适其所需的开展各类科技教育活动。发挥农民科技创新的示范作用,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广大的农村,由于教育、经济等原因,农民的科技创新相对来说数量还很少。在我国农村,农业科技示范户具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带动周边农民采用和传播农业新技术的重要作用。因此,政府要大力培养和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发展。所以,采取适当奖励机制,鼓励科技创新,大力培植农民创新典型,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也是促进农民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为农民创造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农民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尝试和探索,培养其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农民的科技创新必将会为新时期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技创新的本质篇7

关键词:烟草行业;科技创新;体系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相继提出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如“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美国工业互联网”等,其核心要义就是要不断增强企业、行业、国家的整体竞争力。那么如何构建高效、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就成了摆在政府主管部门、大型企业集团等机构面前的首要问题。对烟草行业而言,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烟草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既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烟草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一、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概念

从管理工程学科来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管理活动和实体活动两大类。所谓管理活动主要指分析决策、资源配置、制度建设等,所谓实体活动就是指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则是由参与管理活动、实体活动的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协同创新的有机结合体,是企业内部科技创新活动、创新资源配置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制度保障。

二、科技创新体系对跨国烟草公司的影响

(一)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和强大的研发实力保障跨国烟草公司快速发展。美国雷诺烟草控股公司是美国第二大烟草公司,一直走在烟草创新的前列,如1956年推出了第一个过滤嘴染色的、薄荷味卷烟。从雷诺公司的R&D来看,研究方法先进完善,研发用的实验室数量不胜枚举;科研工作者人数多,水平高,很多研究人员除承担本职研发工作外,还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兼职相关学术工作;研究领域广泛,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能够做到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合作。这种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和强大的研发实力,保证了雷诺公司的研发深度和系统性,使其科研成果可以较好地指导生产实践。

(二)跨国烟草公司注重应用基础研究,在卷烟产品开发上重视市场需求。一是跨国烟草公司围绕影响产品质量和风格的技术环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R&D的科技工作者每天就是做自己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科学研究,但是这种基础科学研究覆盖终端产品质量的各方面。公司如果有研发任务,将采取联合开发形式,即从有关部门从部门中临时抽调从事相关学科研究的人员组成课题组,开展联合开发工作。所以,最终产品实际上是对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的有机合成。二是跨国烟草公司重视市场需求。在决定开发某种产品前,首先要围绕客户需求展开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规划,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三)着力将品质管理与成本控制有机结合。从跨国烟草公司的品质管理来看,主要以控制、稳定烟叶品质为重点。经研究证明,卷烟产品质量的70%源于烟叶的品质。因此,如何在保证烟叶数量的前提下提升烟叶的品质就成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某跨国公司以问题意识为指引,将烟叶品质评价与烟叶库存、生产计划相结合,开发出了一套烟叶品质管理软件,为购买和储备烟叶提供了数据参考,避免了过量采购造成的浪费。

三、我国烟草行业科技创新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烟草行业总体呈现低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来自国外同行业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在此种大背景下,要增加国产卷烟的竞争力,要保持烟草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在生产效率、成本质量、核心技术等方面有所提升和突破,而这一切都必须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抓手,全面提升烟草行业的科技含量。然而,当前,我国烟草行业的科技创新水平还比较低,总体竞争力还比较弱。

一是基础研究薄弱,相关技术研究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烟草行业内的科研机构每年都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科技创新,但卷烟产品的设计、配方、制造工艺、品控技术的研究不够深入,对烟草与烟气化学、香精香料、辅助材料等缺乏系统研究,可以应用于卷烟生产的科技成果寥寥无几。

二是国内市场创新主要依靠引入国外烟草集团的先进技术,鲜有独特创新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卷烟生产的创新技术如复合嘴棒、细支卷烟等均是借鉴国外烟草集团的成果,虽增加了国产卷烟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但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三是科技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整体研发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合理,难以集中力量重点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问题。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各类科研单位研究力量比较分散,相互交流少,信息不能充分共享,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烟草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其难以吸收优质的科研人员,行业内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素质有待全面提高,缺乏科研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拔尖创新人才,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激励机制和创新环境。

四、加快建设烟草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烟草行业基础研究,深入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基础研究是烟草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之本。要发挥经济、科技的政策导向作用,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成为开展基础研究的命运共同体,通过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等开展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同时要强化科技创新转化能力,构建行业科技成果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对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度激励,探索行业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试点。

(二)拓展科技创新投入渠道,提高科技创新投入的效益

科技创新投入是提高烟草企业创新能力的保障。一是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投入机制,在国家提高对烟草科技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二是合理安排科技投入的使用。要围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科技资金使用,优先保障重大专项和基础研究的顺利实施。

(三)强化科技人才的地位,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

一直以来,科技创新人才在行业内并未受到重视,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烟草企业首先需要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思维灵活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一是吸纳各相关领域的优秀科技人才,引入新思想、新技术充实科研团队,打造高水平、多元化的科技创新队伍。二是在行业内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让企业科技人才能够享受到相应待遇,促使科技人员安心进行科技创新。同时,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向研发、技术等重点岗位倾斜。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烟草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作者单位:吉林省烟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本质篇8

近年来,陕西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创新对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极具影响力,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81%。为了加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陕西科技工作将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指导思想,聚焦“四个全面”、五大发展新理念,聚焦“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坚持“双轮驱动”,推动“六大转变”,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产学研/军民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源头活水,让科技强带动陕西强,走出一条“创新强省”新路径。

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根本遵循。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推进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统筹关中道,协调南北中”,促进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着眼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省份合作,以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的主动;形成人人参与创新,人人共享成果的良好局面。

坚持把“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作为新要求。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在关系陕西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超前部署有望催生未来变革性技术的研究项目,增强创新化源头供给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在关系陕西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领域,聚集科技资源,强化链条部署,重点突破攻关,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坚持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必须深化改革,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实现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良性运转。要推进科技领域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释放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

坚持把“双创”作为创新发展新引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发展众创、众扶、众包、众筹,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建设,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内创、院所自创、高校众创,积极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模式,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推创新,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

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第一资源。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要始终把人才资源开发与活力释放,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培育造就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队伍。

坚持把科技惠民作为基本出发点理念。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以发挥科技创新在解决人民群众紧迫需求、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就业创业、扶贫脱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人民享受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为全面迈入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因此,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科学普及要常抓不懈、长期坚持。“十二五”以来,陕西科协工作以“搭建平台、大联合、大协作”为思路,以提高重点人群科学素质为主线,以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计划为载体,公众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政策和经费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全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据2015年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5.51%。

“十三五”期g,陕西省科协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展“创新争先行动”,引导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贡献智慧和力量。

目标着重围绕攻克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瓶颈,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产业和产品不断向国家和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在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一批原创性突破,掌握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打造国家西部创新高地。瞄准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应用和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千家万户,使科技文明普惠共享。

一是短板攻坚争先突破行动。瞄准陕西重大科技战略需求,围绕陕西“十三五”规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端技术供给不足这一短板,攻克束缚创新的顽瘴痼疾,促进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协工作要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端技术供给、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争先突破。

二是前沿探索争相领跑行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机遇,立足省情实际,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执着追求,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实现科技创新战略性转变。科协工作要在重大科学发现理论创新、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预研、学科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争相领跑。

三是转化创业争当先锋行动。瞄准经济和产业发展科技难题,投身创业创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好生力军。科协工作要在促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方面争当先锋。

科技创新的本质篇9

一、把办好*区2009年科技活动周暨第二十三届科普宣传周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践举措,加快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区”步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部署,要求科学技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也是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举办科技活动周是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市民科学素质的有效载体,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组织要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围绕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区”的目标和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的要求,在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下,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深入扎实地开展2009年科技活动(科普宣传)周活动。

二、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活动(科普宣传)周的引领和传播作用

本届科技活动(科普宣传)周要紧紧围绕当前转危为机、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

(一)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

要紧紧抓住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这个基础工程,充分发挥科普工作在“创业创新”中的先导作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投身“创业创新”实践,立足岗位、奉献社会,在“创业创新”中谋求新的作为。确立“人人都是创业环境、人人都是创业主体”理念,弘扬“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争一流、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鼓励人人投身创业、人人支持创业、人人服务创业,推进全民创业。

(二)继续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

要重点关注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大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建设,力求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尤其要重视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组织形式新颖、生动有趣、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科普活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三)大力开展惠及民生和改善民生的各种科普活动

科技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让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宗旨。要围绕科技活动周主题,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普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等活动。要讲求实效,开展科技创新、科技惠民、科普拥军等群众喜爱与接受的活动,让广大群众共建共享科技成果;要强化活动项目对社区困难家庭、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倾斜,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科技创新的成果走进千家万户,让广大市民群众共享科技创新的福祉。

(四)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绿色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积极创建绿色村(社区)和节约家庭,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通过展示节能减排最新成果和实用技术,举办科技讲座、发放科普知识读本等活动,使公众了解能源知识,掌握节能技术,增强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从生活点点滴滴做起的意识,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五)大力整合科普资源,创新科普内容和传播手段

以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为重点,鼓励并扶持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充实科普宣传内容;要创新理念,推陈出新,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科技传播活动、科普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加大科普工作宣传,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普教育基地,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普人才队伍,让科技活动(科普宣传)周成为展示科普能力建设成就的重要舞台,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科普产品和服务。

三、上下联动,主题突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本届科技活动(科普宣传)周主要抓好三大类活动项目:

一是开幕仪式和广场科普活动。5月23日在区文化广场举行*区2009年科技活动周暨第二十三届科普宣传周开幕仪式和大型科普广场活动。

二是科普“三下乡”活动。送科技下乡——5月26日和27日,组织科技人员赴楼塔镇和衙前镇开展科普宣传。送科普电影下乡——从5月23日开始在全区巡回放映科普电影200场。送科普讲座下乡——组织区科普讲师团为农村和社区提供482场科普讲座。

三是各镇街,各区级部门,各学会、协会和村、社区等单位自行组织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

科技创新的本质篇10

一、知识经济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什么是知识经济?1996年世界经全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报告中给知识经济下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为什么会出现知识经济?出现知识经济是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的生产要素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现在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

(二)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工具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主要生产工具是手工工具和动力工具,现在是智力工具和计算机、网络和各种软件,特别是因特网。

(三)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主导产业发生的质的变化。知识产业或信息产业已起主导作用。

(四)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的资源要素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主要资源是自然资源,现在各种高级复合型人才将是首要资源的第一要素。把人才作为知识资源的第一要素是抓住了知识经济的核心。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是掌握现代知识的人使用智力工具进行高效率、无污染的生产,从而推动生产力迅速提高的一种经济活动方式。

二、我国发展知识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科技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机遇面前,具有一些有利的条件:一是科教兴国的战略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行动纲领,并正在逐步得到贯彻实施,这一战略的实施使我们找到了国家强盛的持久动力。二是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三是几十年形成的不同层次的研究体系,基本能够满足科技发展本身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者之间的衔接需要,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渠道已经初步形成。四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迈向知识经济的轨道。五是科技产业不断发展,规模日益扩大,为知识经济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发展知识经济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竞争对手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它们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早已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知识经济时面临的挑战。我们除了科技总体水平不高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的国情极为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按三大经济地带划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中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低,效益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不快,贫困地区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2.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的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生产技术上,多档次技术水平并存,既有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技术,又有中级技术和远远落后于时代的低级技术。

3.人力资源数量有余,但质量较差。我国虽然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其质量较低,且结构失衡。

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共同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是困难的,也是做不到的。但是,这不等于我们应该忽视自己知识经济的萌芽,或放弃发展局部的知识经济,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和目前所面临的发展契机。

三、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对策

(一)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

1.合理构建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应该是以提高创新能力,建立有效创新机制和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为导向,由多元化的创新主体、网络化的创新过程和集约化的创新目标所共同组织的高度开放的组织和制度系统。从体系和结构上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包括:创新资源、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

2.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应把握的关键问题

(1)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宗旨,创新的实质就是发展经济。因此,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其核心和关键是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但是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服务。要实现这一目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重点来抓,要围绕技术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作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为经济服务这篇大文章。

(2)把加强技术创新作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把科技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包括从新的创意产生到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服务的全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质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新产业的崛起,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就是要从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实现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的统一,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3)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创新的成败与优劣,取决于创新人才。创新自身的多样性决定了技术创新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目前,我国尤其应该注重培养和选拔科技产业化人才、创业人才和企业家人才。要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吸引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激励人才成长、实现人才共享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要重视对青年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创立新理论、探索新方法、开发新产品等创新活动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来自青年人才。

(二)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冷战之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提出来的。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国际竞争中,我们既面临着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当代国际的竞争,虽然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实质是科技的竞争。目前,许多国家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都在调整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战略。我们也应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配合与协作。

1.发挥政府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加快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

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应从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和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各部门间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主。要对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知识创新活动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对知识经济的传播活动应注意规范,加强管理,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

2.大力发展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因此,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首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其次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尽快改变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状况;第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在职培训的机制,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术的能力。

3.构建符合技术创新要求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的多少,对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多年来,在科技投入上,我国始终由政府单一投入。这种投入方式使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既无压力,也无动力。同时,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每年的投入根本满足不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需要。所以,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通过改革,改变科研经费由政府计划下达的单一模式。一是加大科技的投入;二是构建新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体系。各级政府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优惠政策和信贷政策,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帮助和鼓励科技人员兴办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我国知识和技术市场体制,大力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盗版和假冒、仿造行为,使投资者真正从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中获得收益。

4.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低,是困扰我国科技界的一大难题,很多科研成果通过鉴定以后,就锁在保险柜里,长期无人问津,不解决这一问题,科教兴国很难落到实处。科学技术必须与生产力要素有效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实现这转化,必须重点解决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关键问题。如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科技突破与现有技术的验证、放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示范等等,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5.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并强化企业科技开发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仅是法人实体,而且是市场竞争主体。技术进步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包括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和自主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能力,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败。在我国由于多年来企业处于政府附属物的地位,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政策等因素束缚了企业的手脚,致使企业丧失了依靠科技进步、向科技进步要效益的动力、压力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主体。

6.为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