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十篇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十篇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22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篇1

【考点一】小学教学评价的类型

【考点归纳】

“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答案:a

【考点归纳】

【考点二】教学评价的方法

【考点模拟题】

成长记录档案袋属于( )评价。

a.差异性

B.发展性

C.社会性

D.自我

答案:B

【考点归纳】

【考点三】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类型

【考点模拟题】

教学反思的类型不包括( )。

a.纵向反思

B.横向反思

C.系统反思

D.集体反思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篇2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计算;知识迁移

前言: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学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小学生而言,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十分旺盛,认知与思考能力也在不断地完善与成熟。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数学课堂中对小学生学习进行科学地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联想,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想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之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一、简述知识迁移理论

所谓知识迁移指的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新技能和知识方面的影响,使其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是知识迁移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什么知识都能迁移,它们之间还必须存在互相间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能够迁移的知识必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相似性。即,知识间要具有相似性,对象虽然不同,但其结构大体一致,比如在小学数学中整数、小学以及分数的运算中,其知识结构就大体一致,就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第二,学生理解知识的水平。在这个层面中要把握住两个状态。其一,学生在迁移旧知寻求新知时,必须要深刻理解旧知识,牢牢把握住旧知识的核心;其二,新旧知识相互的影响。在知识迁移时,新旧知识间是相对性,也是双向传播的,所以学生在获得新知时会加强对旧知识的认识,还能将以前还不十分清楚的知识弄明白。第三,应用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是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也是学习知识的基本动机,应用知识也是知识迁移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将理论层面提升到应用层面的高级迁移。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办法

1、强化学科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

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要实现知识的迁移,就必须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概念和原则,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在基本概念以及定理、推论等方面的理解,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旧知识去深刻地理解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具备的旧知识能不能满足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如果不能,那么老师就必须要给学生适当地补充知识,以加强学生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了概念和应用原则之后,才可能真正做到知识的迁移。

2、强化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努力搭建迁移通道

众多的教育家都认为所谓知识迁移就是人们的已有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所以说,原有的知识是知识迁移的根本,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就根本无法进行知识的迁移。在知识迁移过程中,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是其核心,所以,要做到有效地知识迁移就必须要准确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所以,老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时,既要高度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善于引导和指导学生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温习与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能够在新旧知识间找出其联系点。因此,笔者认为,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实施“抓训练攻难点,以类比促迁移”这种办法,引导学生做到由此及彼,以旧学新,将难点突破,从而掌握新知,最后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强化合理训练,提高迁移能力

在所有教学活动中,老师教学的障碍就在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这也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的、重要的任务。老师要突破课堂上的重难点,笔者认为,老师首先必须要明确本堂课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其次,老师在课堂上还必须要采取正确的、合理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再其次,老师在课堂上还必须要认真落实精讲精原的原则,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使新旧知识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中融会贯通。

4、强化知识的同化调整过程,提升迁移水平

学生的认识结构在其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拓展与深化。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遇到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时,老师就需要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实施改组,与新知识相联系,找出之间的联系点,从而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例如,老师在实施“节日广场”这节的教学时,学生在乘法口诀方面已有了基本的认识,十以内的乘法基本都能够利用乘法口诀得到结果,所以老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一遍乘法口诀,随后将节日广场投影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其中的数学规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老师可采取提问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乘法口诀,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老师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同化与调整,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也促进其知识迁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5、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方面的能力,促进知识的迁移

抽象概括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能否学好数学具有重大影响,也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十分有利,笔者认为,学生所具有抽象概括能力越强,那么他的知识迁移能力也会越高,当然其掌握和理解新知识也就更加的容易。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时,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一些相关的形象具体的事物,以提高其感性方面的认识,因为较强的感性认识是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

6、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使知识迁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理的探究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实施的新课标教学中,探究情境是其中最具亮点的闪光点。探究情境对学生将抽象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是十分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以探究情境作为学习的载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更加容易寻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操作的实际能力,进一步拓展其思维,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理解和认识所学的知识,最终也达成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客观能力目的。所以,笔者认为,老师在设计探究情境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还要充分考虑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既是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其重点,知识迁移能力也是数学思维的表现形式。数学知识本身与人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这也给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供了大大的便利。笔者倡导,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广大同仁还需为小学数学教学继续努力,创新出更多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好策略、好途径,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者单位:咸阳巿渭城区道南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志民.链接生活素材感悟数学魅力[J].教学与管理,2009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篇3

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提出思维导图这一理念,并通过不断地改进与演变而形成为一种思维工具并被广泛运用。思维导图强调综合运用图像、文字、色彩以及节奏等元素来梳理相关知识点,进而形成网络性知识架构,辅以放射性思维及发散性思维模式来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2]。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归纳总结零散的知识点,进而发现事物内在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与记忆。

一、思维导图运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基础

作为被广泛应用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具有良好地生理及心理优势,尤其是在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方面。思维导图通过运用多种元素来反映知识点之间的动态关联,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思维中心”,由此再次发散形成知识点关联[3]。充分地掌握思维导图的特点将有利于其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思维的形象化与具体化

信息在大脑中的记录与呈现方式称为知识表征,表征形式由知识类型所决定,不同的表征形式被称作编码,而编码反映的信息被看作是表征的内涵。思维导图在形成过程中,结合了图片、色彩、节奏及文字符号等元素,目的是将零散及抽象的对象以形象、直观地方式进行呈现,进而提高知识的可接纳度与可被理解程度,增强理解性记忆[4]。

2.有助于思路的理顺与逻辑的合理化

思维导图形成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是中心思想的确立,通过确定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导向形成,避免由于零散知识点过多而无从下手的情况出现[5]。此外,思维导图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养成以及培养学生的发现知识点相互间关联的能力。学生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理顺了知识点的关系与内在逻辑,促使其分析零散地知识点并进行归纳与整理,形成较好地逻辑关系,达到理解、比较及记忆知识点的目的。

3.有助于知识点总结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维导图的形成过程即是学生归纳总结的过程,也是知识点网络化的过程,促使其发散思维的养成,增强其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现代教学目标尤其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较难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而思维导图尤其强调发现知识点及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极其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6]。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体会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其综合归纳零散繁杂的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相互比较,更为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

1.将微生物学知识点系统化,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医学微生物学的最大特点是病原体多,知识点琐碎,学生记忆较困难。因此,思维导图的形成对学生总结与比较知识点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通过整理相关知识点,一方面,教师对所讲授内容易于从整体把握并系统化,能够促使教师的授课形成系统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形成思维导图时,易于比较不同病原体间的相同与差异,能更准确地把握关键点以及理解病原体的致病机制等,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2.增进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在形成思维导图时,我们采取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能力。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积极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其比较不同的病原体,进而将异同点以各种形式反映在思维导图上;此外,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督促学生学会自我归纳与总结,培养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良性互动,真正做到“教”与“学”相长。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篇4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点衔接;教学方式衔接;学习方式衔接

新形势下,优化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备受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的瞩目与关注。众同仁纷纷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笔者不才,愿将自身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与归纳。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切实推动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一、吃透教材,做好知识点的过渡与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其在内容设置以及知识点的安排上也呈现不同的特征与风格。这就决定了高中化学教师在高一新生初步接触化学这一学习科目时,不应当急于求成,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高中阶段化学所要学习与掌握的知识;而应当首先考虑以下问题: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已被学生有效掌握,哪些知识点虽然初中化学教材中有所涉及,但学生并未真正了解透彻、灵活掌握,需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一步阐述与讲解;哪些知识点初中化学教材并未出现,高中化学教材却要求学生直接对其进行理解与掌握;……高中化学教师讲解具体化学知识点之前必须率先研究、吃透初高中两个不同阶段教材的体系设置,认真找出初高中化学知识的紧密结合点,做好学科知识点的过渡与衔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心里有数,教有所依、学有所循,也才能真正为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更好展开以及学生实际学习质量的切实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应侧重于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过渡与衔接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并未真正发展成熟,因此他们在学习中普遍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在这一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多倾向于沿用“灌输式”“注入式”的落后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以此实现对其的认识、理解与掌握;与此相适应,初中生也多固定于死记硬背、简单模仿等被动、单一的化学学习方式之上,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谈不上将具体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引申与扩展,进而逐渐构建成科学而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了。

同初中生相比,高中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渐觉醒,也初步有了科学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动机与强烈欲望,此时他们对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有着较强的厌恶及抵触心理,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分析与总结实现对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高中化学知识点从整体上逐渐呈现容量大、综合性强,抽象化等诸多特点,这些都要求教师不能再将教材上所罗列的知识点全都一五一十地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必须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整合能力等的科学指点与引导。

为此,要想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工作,教师必须侧重于自身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衔接与过渡。对此,我在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实践:

1.在高中化学第一节化学课上,我就向学生详细讲解了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本质区别

初中化学偏向于较为基础、较为简单的知识层次,知识点也多直观、立体而形象,要求学生只要能形成初步的认识便可;而高中化学不仅知识总量增多、难度加大,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与抽象化,而且要求学生必须真正深入知识点内涵之中,对其形成足够深刻的理解与灵活掌握,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现实问题之中,并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在此基础上,我则会教导学生要养成提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便为学生学习方式的逐渐改变与有效迁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其逻辑推理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等化学综合素质的切实提升与完善。

2.我还格外注重自身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整与完善,以期能同学生所习惯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良好的衔接,从而促使学生得以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到高中化学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针对高中化学理论性与逻辑型较强的特点,我会从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将高中化学知识点同学生的现实生活形成紧密的联系,这样便可带给学生最直观、最具体的感受,有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除此之外,我还会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学生真正视作“学习的主体”,在化学教学中留给他们足够独立思考、科学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在有效扭转教师“灌输式”尴尬教学状况的同时,真正促进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升华与完善,也进一步促进其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化学知识迁移能力等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与过渡工作,这样才能切实为学生高中阶段化学科目的更好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也才能真正从整体上保证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率及实际质量。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篇5

关键词:任务分析法;物理教学;理论;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引言

任务分析理论最早是由miller提出,但真正应用与教学实践中并对任务分析法进行系统研究的为心理学家加涅。加涅将任务分析法的核心理论高度总结为:“教学即是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思维发展创造外部条件的活动。”任务分析法将学习根据其实现的结果不同分为不同类型,依据不同的学习类型,结合其所所需求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即是任务分析教学发的精髓。文章几何物理教学的知识特点及其层次结构,分析任务分析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方法。

一、“任务分析”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分析理论方法在物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可以归纳性的分为三个部分,即:找准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分析使能目标、分析支持性条件。

1、找准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

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学生的原有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相关知识对下一步新知识的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由此看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首先要系统且全面的分析学生对新知识的“准备接受能力”,即是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已掌握知识的储备情况,分析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程度。在开始新一轮的教学时,教师要完善上一轮教学活动的评价体制。对知识结构进行层次化与整体化的分解与整合。从知识和情感两条路线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弥补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缺陷。再者,依据知识结果可以将其分类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确立物理知识的先后因果关系,采用逆向追溯的方法确立新知识系统的低层次理论基础,来检验并确立学生的起点状态。

2、分析使能目标

物理学科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缜密性的特点。任务实现所需要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是否具备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与否。任务分析方法也可称之为实现从起点达到终点的必须途径。而物理学习的起点和目标之间,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逻辑推理方法和各种定理知识,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也可以称之为“子技能”,我们将对“子技能”的熟练掌握这一前提条件称之为“使能目标”。在物理教学中,随着知识技能难度的不断提高,要分析的使能目标在宽度和深度上也相对增强。物理教学中要结合起点到终点之间所需要的知识系统准确的找到使能目标,进而科学、合理的规划教学设置。

3、分析支持性条件

在任务分析法的实际教学实践中,除了需要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使能目标外,还需要对教学任务的支持性条件进行系统分析。支持性条件犹如化学中“催化剂”和生物中的“有益酶”,对教学效果的实现起到加速和活化的作用。如在“机械能”这一物理知识讲解时,所需要使能目标为学生熟练的掌握动能和势能这两个物理知识,其中对动能势能两个物理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必要的支持性条件,其一是学生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学生的个体能力的唤醒对加速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作用;其二是学生的个人认识水平,比如学生要完整的掌握机械能这一物理知识,首先要掌握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计算公式,要在自己头脑形成清晰的个人认知方面的形象和抽象知识结构,并且形成个人对新知识的认知策略。这两个方面虽然不是新知识的组成部分,但可以促进自己对新知识的认知和熟练运用能力的形成。因此,分析教学目标的实现所需要的支持性条件人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二、“任务分析”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策略

1、系统的分析教学目标,科学的安排教学层次

任务分析法的具体实施需要结合物理教学内容的上下层次结构,进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活动之初,预先理清教学目标,归纳学生需要掌握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知识系统,包括教学目标所分解成的子目标,实现目标所必须的教学配置、确定子目标之间的层次结构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与课外教学资料相结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分配不用阶段的教学任务。其次,几何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抽离出单元教学目标的子技能组成部分,使物理教学形成由起点到终点的清晰的教学路线。2、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能力

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准确的掌握不同学生个体的起点能力,教学任务分析的过程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指导,采用逆向推理的方式,逐层的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即学生要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需要哪些准备条件。

以“分析物体平抛运动的规律”为例:为了能全方位的找准学生的知识准备条件,设置问题如下:

(1)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速度、时间之间的变量关系是什么?

(2)自由落体运行的所包含的物理参数、数值、关系是什么?

(3)自由落体运动的力学特性是只受什么影响?

(4)自由活动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是什么?

(5)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的差值是什么?

采用这种子技能和子目标检验分解的方式来检验已学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能力,根据问题结果的统计类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针对学生出现的薄弱环节专门抽出课时来巩固,进而将每部分的物理教学活动有效的衔接起来。

3、针对不同的物理知识类型教学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概念的系统性理解能力。在对陈述性知识进行教学是要有效的利用物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定理知识之间的交叉点,使学生的记忆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2)程序性知识教学

针对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要在加强学生记忆能力的同时,注重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公式演算能力。教师在此阶段的教学中要加强与数学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与课堂整合。在教学中,要通过有目的的试题练习在检验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物理能力。我们在进行策略性教学时,常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教材设置问题,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没有把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目标的训练部分,缺乏材料的支持。二、教学的专业能力,教师普遍缺乏与策略教学相匹配的系统教学经验和技能训练。三、学生有关的问题,学生的认知策略能力的发展制约着策略教学。在目前情况下,对策略性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考虑采用发现教学法:先提供策略运用实例,通过师生讨论,共同归纳出有关策略,然后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策略运用的练习。

参考文献

[1]侯新杰.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篇6

一、对主干知识的感悟与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明确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更加合理安排教学和复习时间,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深入研究,对教材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使我们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明确教材的主干知识及在高考中的地位,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明确重点,形成体系,在考试中才会运用自如。

二、主干知识与高考试题的联系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目,大多还是围绕学科主干知识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研究,试题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能力立意,加大了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的考查力度。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政治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考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试题彰显了新课程、新高考的理念。试卷的背景材料很新颖,紧扣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政问题。既有学生熟悉、亲切的敦煌莫高窟、“网络在线问政”、台湾风物图卷、莫言获诺奖等,又有体现国家意志、政策的农业补贴与宏观调控,城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中国与东盟关系等。这些热点材料,体现出政治学科鲜明的时代性特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得到充分体现。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是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原则,体现了“回归生活”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对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综合考查。基于近几年高考的变化,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中也要求学生在掌握学科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要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才能在高考中独占鳌头。

三、主干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1.明确目标,打好基础

对比分析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上一年的命题点虽然回避,但命题点都是在主干知识的范围内。总的趋势是主干知识反复考,换着方式考。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主干知识的重要性,可以从讲解近几年高考题中,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多么“难”、多么“活”的题目,都是基础知识的演绎与迁移,基础知识不到位,能力不可能提高。课上对主干知识的讲解应该更透彻,通过情境、举例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课后主要通过习题及小考等方式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消化吸收。

2.联系生活,提高素养

在新课标高考卷中,要求学生把基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生活常识,那在教学中把握教学重点时,要注意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还要注意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更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调动和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现象。例如,“政府的职能”历来是《政治生活》考查的重点,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可以联系当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内容,列举政府一年来工作的成效,以及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政府的作用进行讲解和分析,并区分几种职能的区别。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置身于问题者的角色,主动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依托生活化的真实情境和自主参与学习思考,达到透彻理解和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

3.形成体系,条理清晰

在主干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知识的整合,对已知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推陈出新,整合成新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学习内容,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便于学生以后的理解与复习,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政治生活》始终围绕国家性质这条主线,运用国家性质来分析政府的性质、政府的职能以及政府的责任,自然理解思路清晰,内容分析全面。在每单元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体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学生对主干知识基本脉络会比较清晰。答题时才会更有条理性和针对性。

4.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政治学科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现象的基本了解、感受和思考。解题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长期有效的训练,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对知识点,不必做加法,甚至可以做减法,标准是《考试说明》。在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在平时的练习中,逐步认识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及考查方式,区分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要让学生把握近几年高考常见题类型的特点与解题的一般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实践,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前行。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篇7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微课在课前教学中的运用

(一)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要想让学生有效掌握新课知识,教师就要从预习的角度出发,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学生通过有效预习,不仅可以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而且可以明确自身认知结构中存在的不足,并在课堂中根据教师的讲解完善自身知识掌握情况。学生若没有有效预习新课,便很容易在课堂中表现出被动学习的状态,难以区分重点与难点知识,导致没有学习目标。所以教师应从组织学生预习着手,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确保学生能够有的放矢、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学生在把握学习方向后,就能调整自身心理状态,从而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主动预习新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预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第二,做好教学延伸,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在预习中学生不仅可以阅读,而且可以思考,从而找出不理解的内容,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引导学生阅读科普性读物,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学生只有做好充分的预习,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才能在缩短作业时间的同时,实现自主学习。第三,通过有效的预习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我检查的基础上掌握学习规律,明确学习重点[1]。

(二)掌握预习方法

微课视频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使学生从自身原有层次出发,在探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认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微课能够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做好预习方法的创新。传统预习模式的重点是针对即将讲述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微课预习则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2]。第二,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做好教学准备。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不同的视角来充实教学内容,可以引入教学道具,在刺激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微课教学的重点,教师要从课前学习优势出发,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找出重点与难点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北美为例》这一课时,就可以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要素出发,但是由于其经验与能力不足,往往难以理解这一知识点。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选择微课教学,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将知识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

二、微课在课题教学中的运用

(一)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是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教师应从地理教学特点出发,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将未知知识转变成已知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与掌握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技巧,使其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同时明确重点与难点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有效配合,处理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联系紧密,教师可借助微课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在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确保语言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3]。

(二)找准预习重点

在完成预习后,学生很容易出现难以理解各知识点之间联系的问题,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出发,确保教育的针对性。第一,要保证内容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水循环》这一课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借助版画向学生展示水循环的过程,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而将微课引入教学中,教师能通过动画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便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掌握这一知识。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参与水循环的过程,使其在探究中得到最终结果。第二,将教学内容与微课预习结合在一起,但这需要教师全面解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微课视频,从而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第三,引导学生从重点知识出发,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扩展知识。教师可以从图片展示出发,引入新课知识,然后向学生讲述重点与难点知识,解决学生在微课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通过动画形式的展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延伸学生的知识层次,实现教学目标。

(三)提高教学实践性

在引入新课知识时,教师可以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吸引学生的目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日常天气现象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微课视频,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以此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微课在课后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微课,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微课的拓展性作用,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热力环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空调为什么要安置在房间上方这一问题出发进行教学导入,并借助微课展示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提高教学的深入性[4]。

结语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建筑构造与识图》;创新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建筑工程的相关名词、术语,掌握房屋的基本组成及其构造、建筑施工图识读等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的能力,同时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达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学习过程中收获成果,授课教师应采用适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索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

1、目标明确,教学改革

明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施工企业从事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工作且企业要求学生要具备识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利用专业知识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针对于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岗位能力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相应的教学模块,例如建筑工程图的识读模块对应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图识读与应用能力,使得学生在工作中能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

为提高《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摒弃填鸭式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资料和建筑实物,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举办建筑模型比赛,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实践检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法选择,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具有内容涉及面广、文字多、图多、应用性强等特点,讲课过程中就需要将板书、多媒体、现场观看、学生实践相结合。知识要点进行板书,教学课件以教材内容体系为框架,插入工程实践中典型的影像资料,针对中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实践观看和操作来掌握理论知识。

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教学内容讲解的先后顺序有着重要的关联,教学中按照房屋建筑基本构造组成房屋建筑工程图的形成、识图步骤及识图方法的顺序,由浅入深,依次安排教学,最后以一套完整的施工图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采用讲授式,即复习旧课提出问题、激发思维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对于完成能力目标的教学,采用实践探索式,即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实景观察、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资源共享展示点评。

3、加强交流,适应岗位

教学过程始终与行业紧密联系,拉近课堂与工程现场的距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工地学习,以了解施工企业需求,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工程一线真正需要和最接近实际的知识。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参观现场、参与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通过校内、校外的岗位综合实训,将专业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岗位能力的基本训练,毕业后具备了岗位工作能力,能够较快较好的融入工作中。

在授课过程中,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然后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到施工现场进行验证,并结合工程实践进行现场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了本校新校区在建房屋工程作为教学实例,如当讲解楼板时,课堂上介绍了楼板的类型、楼地层的防水等内容,然后把学生带到工地,让大家观察新建教学楼的楼板类型、防水的做法;讲授识图部分内容时,先给同学们看教学楼图纸,然后带领学生到现场观看,学生在现场观看的同时和施工人员交流学习。聘请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通过与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可更加深刻地领会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的重点。

4、创新教法,加深记忆

教育部之所以把《建筑构造与识图》作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因为它能完成对工程造价整体知识点的基础概括。学生通过对《建筑构造与识图》基础知识点和工程绘图能力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为日后相关科目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建筑构造与识图》的前半部分内容完成学生对于建筑学体系的基础认识,这些知识点引导学生进入了建筑学的知识城堡;后半段关于图示的绘画和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做出真实的、符合实际的工程造价预算。

教育部从长远出发,将《建筑构造与识图》作为了学生进入工程造价讲堂的引导课程,这无疑加重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谨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了学生这门学科的成绩,更关系学生是否能够系统的掌握工程造价专业的全部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的方法完成《建筑构造与识图》学科的教育内容。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手动实践的方法完成建筑绘图识别教育。建筑绘图是将具体的建筑目标通过绘画的方法,把建筑的内部结构抽象呈现出来的一种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绘图识别能力的掌握完全依靠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构成能力,其课堂的教学效果很难能达到课本要求的教学目标。针对这一教学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择实践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在课下通过对知识点理解,针对性的设计一些独特的建筑模型,让学生在课堂进行组装,通过模型的组装过程,完成对建筑内部构造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5、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实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应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掌握建筑行业的最新动态,能够通过授课、实训,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这样才能在《建筑与识图》课程教学中,较好地实施对学生专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

笔者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所述教学观念的实践,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随着中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建筑行业的日新月异,还需要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不断地探索,培养出能适应建筑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特点有效教学

长期以来,受应试高考政策的影响和制约,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往往将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了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能上,重视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往往忽视教材知识中所蕴含的内在特点,使学生学习潜能得不到有效提升,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双向互动过程。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实施,在进行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和进步,更要将教材内容所蕴含的知识特点进行有效的发扬和凸显,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生学习能力获得进步和发展、学习思想品质获得进步和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数学知识生活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知识内在潜能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学习的助推器和永动力,学生对生活性问题情境具有能动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高中教育理念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使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和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平面向量知识与生活坐标确定位置的生活性问题、三角函数与货轮进出港口的时间的生活问题等,多向人们展示着数学学科知识中所具有的生活特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时,就可以将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并不遥远,产生亲近感。让数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事例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到数学知识教授的课堂,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科知识的作用与意义,激发学生进行知识主动学习的内在能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如在教学排列组合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投放信件这一生活知识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设置“现在有3封信,要放到6个邮箱里,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放置方法”的生活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激发。

二、抓住数学知识内涵关联性,提升学生问题思维创新特性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关联,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特殊共同体。任何一门知识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管是内在知识的相互联系,还是与其他知识的外在联系,都是十分紧密而又复杂的。数学学科知识同样如此。如三角函数知识、内在知识与初中二次函数知识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又向人们展示着与物理学科的紧密联系等。数学知识的这种紧密联系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教学活动时,就可以抓住数学知识内涵关联性这一特点,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对教材要点进行系统梳理,找出本章节数学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解答,指导讲解,认清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解题能力增强基础上,实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抓住数学问题形式多变性,提升学生问题自主反思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要,从数学课程问题的内在特性,提出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在进行反思解题过程,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自主反思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开放性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欢乐。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对解答方法和思路进行有效辨析,找出解答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创造意识与能力,使学生认清学习中需要加强和改进地方,实现学生学习习惯的良好养成。

四、抓住数学知识思想贯穿性,提升学生数学解题思想品质

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篇10

【关键词】高三政治复习知识体系整合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91

对于具体应该如何构建课本的知识体系,大部分政治教师都接受过针对性的培训,业内专家也给出了十分专业的建议。不过,专家基本上都是以课本编者为立足点进行讲解与分析的,比较偏重于理论,实用性相对差一些。基于这种情况,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和高三学生共同备战高考的经历,以提高政治复习效率为切入点,对高中政治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创新整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收效。下文就是本人对该实践进行的归纳与总结,希望能够为广大高中政治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一、整合政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1.高考大纲的要求。

高考的文科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政治学科的考试以测试学生的能力为基本原则,不但考查学生对政治理论以及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考查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至于对能力的要求方面,则包括:提取与分析信息的能力、调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表达与拆解事物的能力等。调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般体现在可以把提取的信息和与其相关的知识快速建立起有效的通道,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调用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另外,高考政治试卷中的主观题,几乎很少只用到一个考点的知识,基本上都是要综合运用多个考点的知识。基于此,本人认为课本中的知识不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高考出题的素材,高三政治教师需要展现给学生完备的政治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可以全面、正确、高效的调用自己学到的政治知识。

2.政治课本的要求。

课本编写是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进行的,不过高三政治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时候,如果直接以课本中的知识架构进行归纳的话,很显然无法囊括所有的考点。因此,政治教师必须在尊重课本知识架构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做出相应的完善,令知识体系更加完整与全面。

3.备考的要求。

作者通过多次批改本市高三学生的模拟考卷,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总结出:大部分考生还没能有效的将自己掌握的基本知识建立起知识体系,就算有些建立起来的也非常不全面。事实上,由于高三学生的复习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教师需要整理出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方便学生记忆与理解,帮助他们节省宝贵的时间。当然,上述的知识体系教师不可以用“填鸭式”的教学硬塞给学生,而应该以学生的逐渐理解为基础慢慢整合而成。换句话说,学生在考试中写出的答案是他们把自己储备的政治知识实际应用到具体情境的体现,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帮助他们快速找到并科学运用这些知识。

二、整合知识体系的具体措施

1.夯实基础,建立知识网络。

所谓夯实基础,即能准确把握课本的总体方向与思想,全面掌握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深入理解运用重要的知识原理。所谓的建立知识网络,即是在已经把握了课本中各个知识点以后,确定它们在政治知识系统中的坐标,从而在宏观层面上建立起对知识间联系的认知,建立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基础。本人认为在整合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这项措施至关重要。如果将整合过程比作建筑高楼的话,那么夯实基础、建立知识网络就是这栋高楼的地基。因此,政治教师需要以高考的考点作为指引,以课本为基础,带领学生认真细致的理清所有考点,使复习过程突出政治知识中的重点、解决政治知识中的难点、消除政治知识中的盲点,为后续知识体系的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有效提高政治的复习效率。

2.串联知识,构建体系。

高考中“调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需要学生突破仅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去找到知识点的关联与结合点,这就需要串联相关知识,构建相应知识体系。在这个环节中,多数政治教师出于增强复习吸引力的考虑,会使用直观的树形图或者表格来整合知识体系,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利: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体系一目了然。弊:学生掌握的知识关联会局限在本体系内,无法达成知识体系外的整合。本人认为呈现知识体系的最佳方式应该是树形图与文字相结合,因为其最方便学生记忆以及运用。借助政治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可以按照知识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好知识点、知识线以及知识面的关系,建立起流畅的知识传输渠道,冲破知识之间流动与迁移的限制,让零散的知识有效衔接起来,从而使政治知识变得更加有序与系统。这样的话,学生考试时就能更加快速的提取以及调用政治知识,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题。因此,在夯实基础、建立知识网络之后,政治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将知识串联起来建立知识体系,让他们能更加准确、更加全面的记忆并运用政治学科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