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十篇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十篇

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9:41

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篇1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保险基金管理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国或地区为了保证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稳定而采取的一种重要政策安排。实行存款保险基金制的国家,资金来源和融资规则明确,存款保险制度在公众心目中的信誉也高,还能保障所需资金的有效累积,是存款保险机构履行职责的重要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各国存款保险基金安排迥然不同,我国引进存款保险制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存款保险基金的组建和管理。

一、存款保险基金的用途比较

1、办理赔付是存款保险基金的主要用途。大多数国家直接以现金、支票或汇款付给存款人;台湾、越南、马来西亚、香港和新加坡则通过移转存款赔付,将保险金移转给约定机构,由该机构代为赔付存款人。

2、参与问题金融机构处置。一是对健全机构提供财务协助以促成并购。菲律宾、日本、台湾和韩国存款保险公司为维持金融秩序与社会安定,都建立了对健全机构提供财务协助的制度,目的是促成健全机构并购或承接问题金融机构的全部或部分资产负债。二是对问题金融机构提供财务协助。这一般见于“成本最小化”类型的存款保险公司,目的是控制风险,避免存款保险基金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菲律宾存款保险公司在确保财务协助成本小于赔付及清算成本时,会以存款、贷款、购买资产与认购股权等方式促成并购;日本存款保险公司的财务协助包括捐赠、存款、贷款、购买资产、保证或承受债务、认购特别股或损失分摊等方式;韩国存款保险公司则会以股权参与、现金赠与、购买承受资产、贷款等方式加以财务协助;台湾存款保险公司以存款、贷款、保证债务等方式提供财务协助;越南存款保险公司则以贷款、提供保证等方式给予财务协助。

3、成立过渡银行。同样是基于防止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目的,日本和韩国均在存款保险法令中规定了成立过渡银行的必要性。在问题投保金融机构无法与其他机构达成并购或承接协议时,台湾存款保险公司会以存款保险公司的名义承接并经营。

4、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台湾存款保险基金的一项较为特殊的用途是对停业机构存款人提供流动性资金。当金融机构面临紧急流动性不足困境,且一时难以获得充裕资金时,极易造成挤兑风波,从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消除挤兑危机的风险,存款保险公司会对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流动性救助。

二、存款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

1、资本金。菲律宾、日本、台湾、越南在存款保险公司成立时,即由政府或中央银行提供资本额作为理赔资金的基本来源,该四国或地区存款保险基金设立时的资本金分别为0.05亿比索、4.5亿日元、20亿新台币和1兆越南盾。由于国内金融形势需要,菲律宾、日本与台湾在存款保险公司还多次增资,目前分别达到4.5亿比索、4.55亿日元、100亿新台币。马来西亚、香港和新加坡则是根据“使用者付费”的原则,在引进存款保险制度时,并没有资本金。韩国虽然最初并没有设立资本金,但是为了强化公众对存款保险公司的信心,1996年韩国政府向存款保险公司注入了100亿韩元作为初始资金。

2、保险费收入。保费征收基础方面,台湾、韩国、越南、马来西亚、香港与新加坡都是遵循收费与理赔对等的原则,以被保险存款为准;菲律宾和日本则是以存款总额为准。保险费率方面,菲律宾、日本、韩国、越南及马来西亚都是采取单一费率制;而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则采用风险差别费率制。鉴于金融机构间的经营风险存在很大差异,单一费率制度容易导致道德危险,因此风险差别费率已经成为存款保险的趋势,目前韩国、马来西亚正致力于研究实施风险差别费率。除以上基本保费外,韩国、香港和新加坡还规定,在存款保险基金不足时可以向投保金融机构征收特别保费。韩国的特别保费以投保金融机构实收资本额的1%为限;日本在1996年至2001年金融危机期间,为实施过渡性全额保障措施,也曾向全体投保金融机构征收了万分之三点六的特别保费。

3、向政府、财政部、中央银行或金融机构融资。在融资方面,菲律宾、日本、台湾、越南和香港一般向中央银行融资;韩国、马来西亚一般向政府/财政部及中央银行融资。向金融机构融资是各国通用的渠道,但是存保机构的融资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在菲律宾只能向政府指定的国营金融机构短期融通;在日本需事先经金融厅厅长及财政部长核准,并仅限应对短期流动性资金需要;在台湾由中央银行核定;在韩国需由财政部核准;在越南则需先获得总理核准。在融资担保方面,日本、台湾、韩国和越南由政府或中央银行提供保证。台湾存款保险条例规定,存款保险公司向“中央银行”融资时需提供担保品,担保品不足部分由“国库”担保,“国库”担保部分超过投保机构净值时,由其主管机关会同“中央银行”报请“行政院”审核。

4、对外举债。目前仅菲律宾、日本和韩国规定存款保险公司可以以发债方式募集资金。其中菲律宾存款保险公司经总统核准后,可以发行资本债券、公司债及其他债务凭证;债券的发行条件(金额、利率、期间、还本付息等)由存款保险公司董事会决定,并应对债务的赎回或到期还本提存适当的准备金。日本存款保险公司可以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存款保险债券,政府担保额度上限为10兆日元,并采用公司承销方式发行,存款保险债券的信用评级等同于政府债券。韩国存款保险公司经国会核准后可以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存款保险基金债券(DiFBonds)和存款保险偿债基金债券(DiFRepaymentFundBonds),发行形态以公开发行或私募方式由金融机构认购。

5、赔付收回款及其他。在逾期保费缴纳的罚款方面,越南存款保险公司最为严厉,对滞期缴纳保费情节严重的投保金融机构,甚至会终止该机构的参保资格。台湾对滞期缴纳保费收取应缴保费2倍的的罚金;香港收取应缴未缴保费的10%或5千港币(取两者较高者);马来西亚收取最高300万林吉特的罚金(如仍未缴交则每日最高3万林吉特)。其他国家一般采取按每逾期日一定比例的方式收取罚金,如日本每逾期1日处应缴未缴保费的14.5%,菲律宾每逾期1日处应缴未缴保费的(p)×12%/360,越南每逾期1日处应缴未缴保费的0.1%。韩国较为特殊,对逾期保费收取利息。在捐赠方面,韩国政府在1996年就是通过赠予国有财产(如国营企业之股票)的方式,注入100亿韩元。在韩国强制投保制度下,金融机构取得营业执照一个月内,应捐赠实收资本额一定比率的金额给存款保险公司,目前投保机构中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捐赠比率为1%,商人银行及相互储蓄银行的捐赠比率为5%。

三、存款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比较

1、存款保险基金规模的管理。国际上确定存款保险基金规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投保金融机构长期以一个稳定的保险费率缴纳保费;二是在进行基金设计时规定其维持一定目标资金额度或范围。菲律宾、香港、新加坡和台湾均设有存保基金目标值。其中菲律宾为900亿比索(约占菲律宾1993年12月31日保额内存款的12.23%)、香港和新加坡为被保险存款的0.3%,台湾为被保险存款的2%。另外,菲律宾每2年对存保基金目标值进行分析调整;香港预计存款保障计划基金在2006年开始后的5年内达到目标值,当基金超过目标值15%或低于目标值30%时,存款保障委员会将退还保费或征收特别保费,使基金恢复到目标值。

2、存款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处理。安全性是存款保险基金投资的第一要务;基金投资收益均纳入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基金是公益性质的,大多数国家都豁免存款保险公司的相关税收。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香港及新加坡等国均免除了存款保险公司的一切税收。只有印度、菲律宾和台湾规定存款保险公司需依法缴纳税收,其中,菲律宾的存保基金投资收益应纳税;而台湾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费收入也需纳税。

3、存款保险基金出现损失时的管理。第一类是由政府以增资等方式注入资金,如菲律宾;第二类是由存款保险公司向投保金融机构征收特别保费,如香港与新加坡;第三类是由政府注入资金并向投保金融机构征收特别保费,如日本与韩国。

四、对我国存款保险基金的启示

1、存款保险基金的设立模式方面,建立国家承办的强制公办基金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最理想的存款保险基金状况是由政府部门提供融资支持,以帮助存款保险机构迅速采取行动。当存款保险机构从市场或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借款后,要求政府对上述每一笔贷款都予以担保,贷款按市场利率发放,存款保险机构应在一定的时期偿还贷款。东亚各国或地区普遍实行政府公办的基金制度,由政府主导基金的管理与运用。我国金融业仍不发达,建议采取国家经办的存款保险基金模式。在参与方式上,应选择强制基金体制,所有吸收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应该纳入基金缴纳范围,这有助于在大量机构间分摊保险基金成本。

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篇2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影响;应对措施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银行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当个别银行经营出现问题时,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对存款人进行偿付。在逐渐与国际金融接轨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我国出台了《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根据意见稿,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具有强制性、风险差别费率、限额保险等主要特点。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会对我国银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讨论可能出现的影响,以及银行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1.正面影响

(1)存款保险制度能够降低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存款人挤兑容易形成连锁反应,甚至导致整个银行业的危机。存款保险制度以立法形式明确保障公众的存款,能有效稳定存款人的预期。当银行破产时,存款人无需担心财产损失,就不会发生盲目挤兑现象,个体风险就不会引发连锁反应,银行体系经营的稳健性得到提升,例如,1933年美国有近4000家银行倒闭,1934年美国实施存款保险计划,同年倒闭的投保银行降至9家。

(2)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促进银行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机构,其倒闭破产将影响到广泛的人群,而我国现阶段还没有一个完善的银行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的施行后,通过利用各银行缴纳的保费对问题银行进行清偿处理,并促成运营良好的银行收购问题银行资产、承接其存款,有利于降低处置成本,缩短处置时间。同时,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减少了政府和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降低了银行退出市场的负面效应。因此,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我国银行健康的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促进银行业优胜劣汰,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3)存款保险制度能促进银行业的公平竞争

由于缺乏存款保险制度,社会公众为确保自身权益不受单个银行的风险冲击,倾向于在大中型商业银行存款。这一公共选择,导致中国银行业自发形成了中小银行资源不足、大银行日益臃肿的局面。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使中小银行具备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制度基础,大大提升了中小银行的信用与竞争力,为大、中、小银行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推动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同等竞争和均衡发展。

2.负面影响

(1)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引发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容易诱发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和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前,存款人的风险意识促使其分析和考察银行的经营业绩和风险情况,形成对银行的市场约束机制。存款保险制度使存款人的利益得到保障,存款人对银行主动监督的动力下降,银行面临的市场约束大大削弱。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使得银行挤兑威胁不复存在,银行的资金成本不随其风险的增加而增加,风险管理意识有所减弱,甚至将存款保险作为一个可以依赖的因素,在经营中选择高风险的投资组合以追求高额利润。

(2)存款保险制度会增加银行业的运营成本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国内银行而言,短期内最直接的影响是需要增加一部分保费支出。这势必会增加银行资金成本,减少可用资金,银行经营利润和资本收益都可能有所下降。若以风险作为评估基础决定保险费,中小型银行运营成本将会有较大幅度上升。由于中小型银行的营运风险相对较高,在实施风险差别存保费率情况下将缴纳更多的保费,经营成本显著增加。另一方面,从中长期来看,小型银行很可能通过大幅提高存款利率应对存款搬家吸引储户,从而带来存款资金成本大幅上升。

(3)存款保险制度会引起存款转移

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随着存款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极有可能发生存款转移现象。由于我国拟采取限额保险政策,存款人会将存款分散到不同的金融机构,也可能将存款用于购买债券、股票等产品,减少存款总量,造成存款转移。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带来的存款转移,极有可能造成资金大量流向风险较低的大型银行,会给某些银行的经营带来一定程度影响,甚至造成支付困难挤兑,对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型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银行业的应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策略分析

1.提高资本充足率并加强客户管理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短期内可能引发存款转移和客户流失问题。为满足储户的取款要求,银行应在制度出台前就提高资本充足率,准备好足够的流动性,避免发生支付困难的局面。此外,银行方面要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最大程度地保留客户以减少存款转移对银行造成的负担。

2.加快转变经营发展模式

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监管性标准,当投保金融机构的资本严重不足并维持90天以上时,存款保险机构就会对其采取接管措施,直到其资本充足率回升达到某一值,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框架中也包含类似条款,促使银行提高其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同时,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投保银行缴纳的保费变相提高了经营成本,特别是存贷款传统业务成本。

银行要保证保费的缴纳和经营的持续性,就必须加快转变追求存贷款规模和主要依赖利息差收入的经营发展模式。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业务,深入挖掘自身资源优势,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以提升客户依赖度;另一方面,银行要积极而适度地开展多元化经营,将经营模式从单一的融资中介向价值管理、投资服务、市场交易等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转变,寻求更多的利润来源。

3.持续提高风险管理和防控能力

我国拟实行的是差别保险费率,即风险管理能力差的银行将须缴纳更多的保费,这对当期利润产生较大影响,也对经营发展产生明显制约。为了消弭该负面影响,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流程,改进风险计量方法和成本定价技术,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建立高效科学的风险前置预警体系,及时有效地处理潜在风险问题。

4.全面提高业务创新能力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高于保险限额的存款将得不到保护,投资者必然会寻求其他风险规避手段,对理财产品需求也会不断、上升。各银行只有抓住时机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推出理财产品,才能留住大额存款人,满足越来越旺盛和多元化的理财需求。此外,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环节提高水平,广泛开展跨部门合作,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丽.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正负效应研究[J].中国商贸,2014,07:121-122+124

[2]王天.存款保险制度有益中小银行[J].中国金融,2014,10:83-84

[3]卜建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的影响及其应对[J].现代金融,2014,05:45-46

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篇3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中小商业银行机遇和挑战

一、引言

2014年11月27日,央行召开系统内全国存款保险制度会议,研究部署即将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2015年4月31日,《存款保险条例》,该条例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行,这标志着我国酝酿了20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终于出台,我国正式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存款保险机构向投保的金融机构提供保险保障服务的综合性金融管理制度。银行按应保险存款总额的一定比率向存款保险机构定期缴纳保险费,该机构以此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当某一银行破产倒闭时,该机构代替此银行在一定限额内对存款人给予存款赔付。

二、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存款保险制度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1.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有利于民间资本的进入。长久以来,银行的倒闭常常由政府部门负责处理,由政府财政负责补偿存款人的损失。此举是为了维护金融经济秩序的稳定,实际上是一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政府为了减少银行破产而给自己带来的额外财政支出,往往会对银行的进入设置较高的门槛,阻止中小银行的进入。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银行破产的后续赔付工作由存款保险机构负责处理,银行的发展与政府相对独立。政府的利益不受银行破产影响,因此没有必要限制中小商业银行的进入。通过这种方式,存款保险制度就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市场。

2.有助于提高中小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不断放开,公众理财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加强了对居民存款的保障,民众对盈余资金的使用意愿更强力,可贷资金的供给增加。银行为了最大化利润,必须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增加其负债产品的数量,扩大其业务范围,从而吸收多余的资金供给。另一方面,超出存款保险上限的资金得不到保障,投资者会寻找其他风险规避手段,理财产品的需求也会不断上升,这又激励了银行不断进行各类金融产品的创新。

3.有利于增强中小商业银行融资的能力。中小商业银行具有高负债经营的特点,自有资本比重很小。但面对存款保险制度,以限期较短、次数频繁、数额较小等资金特征的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对当地企业熟悉的优势,降低搜集客户资源的成本,节省时间,进而通过快速、灵活的应对策略,获得更多利益。对于地方企业来说,存款保险制度实行之后,他们也更愿意着眼于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具有融资、筹资方面的独特优势。例如,像一些风险较低、期限较长的汽车贷款和房屋贷款业务均可以是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范畴。

(二)存款保险制度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银行准入标准降低,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中小银行可以以较小的成本退出市场。随着存款银行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民间资本会不断进入银行业市场,中小商业银行数量必然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增多,这势必会造成银行之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避免被市场淘汰,是摆在中小银行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2.利率差缩小,影响银行利润。银行属于金融中介机构,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就是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间的利率差。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后,民间资本进入,中小银行数量增多,市场日趋激烈,中小银行相比大型银行,信用能力上处于劣势。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小银行为了吸收居民存款必然会提升存款利率,增加对民众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可贷资金市场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打破了过去大型国有银行的卖方垄断地位,市场变得更加充分竞争,可贷资金市场上的价格――贷款利率比之前大型银行一家独大时降低了,容易使得中小银行的利润下降。

三、存款保险制度下,中小商业银行该“何去何从”

(一)调整心态,积极迎接并参加存款保险

存款保险制度的宗旨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下,机遇要远远多于挑战。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在发生挤兑时有效保护银行,这一点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十分关键。此外,存款保险制度还增强了中小银行与大型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可以说,只要中小商业银行能准确把握机遇,积极迎接并面对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就能在当前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使得自身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二)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业务创新

存款保险制度减小了银行挤兑的压力,中小银行应该在发展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同时,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业务创新。中小商业银行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理财产品、业务等中间业务,拓展表外业务,增加其他服务的营业收入,是其在竞争市场中保持优势的有效途径。

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业务创新,投入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在银行现有的体制下成本低,效益明显。此外,中小银行还可以针对客户进行专门设计理财产品,这不仅符合现代人对投资理财产品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需求,也符合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资金不足的特点。

(三)调整银行负债结构,减少存款比例

对于负债经营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可以通过调整负债结构无,适当减少存款比例,扩大其他负债形式来降低经营成本。根据“购买理论”的基本观点,银行应该主动负债,其负债的主要资金来源与负债工具有居民和机构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贴现、发行可转让存单、向其他银行借款、商业银行次级债、企业债券等。在存款保险制度下,中小商业银行应该增加再贴现、发行可转让存单、银行债券等非存款负债方式的比例,实现中小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存款保险费用,而且有利于维护银行的安全,增加银行承担金融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怀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与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内在逻辑和中国局限[J].财经科学,2009,(12):25-31.

[2]张晓红.存款保险制度对地方中小型商业银行影响的模拟测算与分析[J].金融论坛,2014,(12):60-63.

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篇4

日本存款保险体制属于集中体制,日本存款保险公司对国家大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进行保险。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是由政府和私人合资建立的,即由官方和民间共同建立存款保险机构。日本对存贷机构的存款实行的是强制保险,所有的私人银行都必须参加保险。而从保险范围和基金来源看,其保险对象只限于本币存款,不包括外币存款。从保险费率和受保限额上看,日本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的保险费率都按统一费率收取,直到2000-2005年的第三次改革,多次适时调整了存款保险费率。在2000年之前,赔偿一直实行限额赔偿,2000年,日本完成了由限额保险制向全额保险制的转化。

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鉴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和难点。

首先,中国的经济体制以及我国的金融市场都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关系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这在金融领域表现得异常突出,而且构成了建立中国存款保险体系的一个关键的体制。另外,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欠发达,金融产品单一,流动性差,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人们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也不强,此时在中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很可能无法对投保银行实施有力的监督,且由于金融工具的缺乏致使其获得利润的途径减少,从而导致违规经营或者国内资金外流的情况发生。

其次,存款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存在问题。中国若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为了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选择强制保险方式,因此所有符合条件的银行类存款保险机构都要加入存款保险体系。但是中国有许多中小金融机构银行性质不明确,或者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甚至存在许多不良资产,例如农村信用合作社,难以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受政府的干预较大,其是否是银行性质就很难界定。将这些中小金融机构纳入存款保险体系会使存款保险机构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承担很大的风险。但是如果不吸纳这些机构进来,又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强制保险的意义,违背公平,因此这是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最后,中国相应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从以上几个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一定要有完善的立法体系来保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须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应先通过立法来确定投保方式、保险范围、存款保险限额、保险费率等。中国的法律建设总是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总是在重复“先发展,后规范”的道路,并且存在很多缺陷,法律建设不全面,因此一定要先打好法律基础,建立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系,以此来保障制度的合理运行。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方案设计思考

本文结合以上几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针对存款保险制度自身缺陷及在中国实施所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设计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方案。中国应建立一家“中国存款保险公司”,并从各个方面加以完善。

1中国存款保险的体制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中国存款保险应该实行集中体制,也就是建立统一的存款保险机构,即建立“中国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保险权高度集中在这一家机构,面对所有保险对象进行保险。这种体制不仅有利于管理和监督,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对投保人进行保险,在遇到金融风险时,可以更好地应对,从而维护金融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安定。

2中国存款保险的组织形式

存款保险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3类,分别为由政府设立存款保险机构、由政府当局与金融机构联合组成存款保险机构以及金融机构自己组织的存款保险机构。上述3个国家就分别实行不同的组织形式。结合中国国情,我国应实行第二种形式,即政府当局和金融机构联合组成存款保险机构。中国如果单纯靠政府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势必给中国的政府支出带来较大的压力,中国的财政资金也并不富裕,如果单纯靠金融机构自己出资建立,由于缺乏集中性和强制性,往往会削弱保险的力量。所以选择由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组成是比较适合的选择。其性质属于非营利性法人。

3中国存款保险的投保方式

存款保险的投保方式分为强制投保和自愿投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强制投保,因为自愿投保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国也应实行强制投保。即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所有符合规定的投保对象包括外资银行都必须参加保险。而对于本身存在大量不良资产的中小金融企业,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理与整合,再纳入投保对象的范围。这样既有利于保险工作的顺利运行,也可以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应对金融风险,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效果,全面维护社会稳定。

4中国存款保险的保险范围和对象

中国存款保险的保险范围暂时应该只包括本币存款,不包括外币存款以及银行同业存款。本币存款包括个人存款和企业存款。外币存款数量较少,管理困难,而银行同业存款易发生重复保险,所以应不予保险。居民个人存款在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中占有很大比例,代表了我国绝大部分存款人的利益,由于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易发生挤兑现象,所以对个人存款应予重点保护。中国存款保险的保险对象应该基本上包括所有在中国并依中国法律设立的在中国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及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及农村信用社,以及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都应该纳入存款保险的范围。虽然一部分中小金融企业本身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但是其仍是中国银行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不能排除在保护之外,对于这些金融机构,可以先通过整合、并购等多种方式来解决其自身问题,再纳入存款保险体系。

5中国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与管理

中国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于4个部分:资本金、保费收入、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以及特别融资。资本金就是指建立存款保险机构时所拥有的资金。保费收入是指存款保险机构为金融机构提供保险而收取的保险费用。保险基金投资收益是指运用保险基金进行投资活动而获得的收益。特别融资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存款保险机构可以向央行再贷款或者向国家财政借款。而这些资金应该存放在中央银行或是有担保的金融机构,以保证其安全性。

6中国存款保险制度保险限额和保险费率的确定

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初期,确定保险赔付限额仍然应当将提高银行系统的社会信心、维护银行系统的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应当尽可能地扩大存款保险的覆盖面,所以保险限额可以适当高一点,然后随着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再适度调整保险限额。至于存款保险的保险费率,鉴于我国金融机构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先选择统一费率,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再逐步过渡为以风险为基础的差别费率。

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篇5

存款保险制度就是利用保险的方式,对存款者的利益进行保护,从而保障金融系统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具体而言,经营存款保险的保险机构按一定的标准,向吸收存款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收取保险费,并建立保险基金,当投保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因遭受合同约定的风险事故,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保险机构则根据合同约定数额支付保险金,这便是存款保险制度的一般做法。

存款保险最早产生在美国。1929-1933年的大危机期间,由于恐慌性的挤兑,美国大概有9096家银行破产,广大存款者的利益和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会于1933年迅速颁布和实施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ass-steagalact),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存款保险机构——联邦存款保险机构(federaldepo-sitinsurancecorporation,简称fdic)。自fdic建立以来,美国银行系统的存款安全得到了极大的保障,银行因为挤兑破产的概率明显下降。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成功,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这一制度。目前,全球共有67个国家正式采取了存款保险制度,其主要发展特征如下。

1.存款保险机构的治理结构。实行正式存款保险制度的67个国家中,有38个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属于政府机构,13个属于私有化组织,16个为官方与私人的混合体。在许多国家,财政部和中央银行作为重要的出资人,是董事会的成员之一,参保的存款机构也有董事会代表。

2.存款机构加入的方式。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强制存款机构加入存款保险体系的方式。在67个正式存款保险体系中,只有15个采取自愿加入的方式,其中主要是私人存款保险机构。

3.存款保险基金的筹资安排。实行正式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都设立有存款保险基金。正常情况下的存款保险基金来源有:(1)初始出资,即由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出资以及成员机构一次性的入会费;(2)常规以及专项保费,即向受保机构定期征收的一定比率的保费;(3)保费的投资收益,一般是投资政府债券的收益;(4)清算倒闭存款机构而回收的资金。

4.存款保险的范围。在现行的存款保险体系中,只有日本、奥地利等少数国家把境内的外国银行分支机构排除在存款保险体系之外。对于本国银行在境外的分支机构,除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少数国家提供存款保险外,一般不对其提供存款保险。

5.存款保险的种类。一般包括活期储蓄和定期存款,通常将同业存款、内部人存款和外币存款排除在外。在67个正式的存款保险体系中,9%承保所有类型的存款,29%承保大多数类型的存款,41%承保某些类型的存款,21%承保主要的居民存款;明确不被承保的存款类型有外币存款(27个国家)、非法存款(15个国家)、除居民存款外的所有其他存款(18个国家)。

6.存款保险的保护程度。大多数国家实行部分保护的存款保险。迄今为止,只有土耳其、日本、韩国、厄瓜多尔和墨西哥等为数不多的国家实行过完全保护的存款保险,而且除土耳其外,其他国家都是将完全保护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种过渡性安排。

二、存款保险制度在社会经济金融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1.维护存款者的利益和金融秩序稳定。存款者较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而言,处于信息劣势一方。存款者由于不了解存款机构对其所存款项的用途如何,也就不可能对银行的存款经营策略进行监督。有些银行或金融机构之所以敢于对储户的存款随意利用,如为低效政府企业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等等,是因为政府对储户的存款采取了隐性的保险。但随着市场透明度的逐渐提升,政府的隐性保险越来越难以实行,存款者的利益就越来越受到威胁。另外,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当经济处于低谷之时,整个社会的经济信用受到大众的质疑,银行等吸收存款机构会面临很大的挤兑压力。这时,资金实力较弱,或者周转资金不足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便面临着破产的威胁。存款保险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存款者的利益免遭上述两种风险的影响。一方面,存款保险机构有权对其所受保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财产的使用进行监控,提出风险提示;另一方面,一旦市场出现挤兑,存款保险机构能够通过其背后带有政府性质的或自身不断积累的大量资金,对出现挤兑的投保银行和投保存款按照协定进行偿付,避免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倒闭对存款者造成的沉重打击。

2.减轻政府在银行倒闭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如前所述,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的挤兑问题,但它不可能彻底避免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破产。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一家超大型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倒闭,将有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对此,政府必须全盘买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政府必须拿出大笔的资金,其来源不外乎于纳税人的税金和开动印钞机所增发的钞票,这会使政府的财政、货币职能混乱不堪,难以招架。通过设立存款保险,破产金融机构巨额债务的偿付工作很大程度上会从政府转移至存款保险机构,大大减轻政府的压力。

3.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因为存款保险机构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时承担保证支付的责任,其必然会认真地履行其职责,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以确保各银行合规、稳健的经营。由于其着重于事前防范而不是事后处理,因此可作为一国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监管的补充手段和重要的信息来源,从而有助于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

三、存款保险的制度缺陷

1.存款保险的逆向选择。如同所有的保险一样,存款保险也存在着逆向选择的问题。在某一既定的费率水平下,经营能力较差的银行可能会接受这一费率,积极参保;而经营能力较强的银

行由于能够抵抗更大的风险,可能不会接受这一费率,拒绝参保。由于参保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越来越差,赔偿概率越来越大,存款保险公司便会进一步提高费率,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这便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存款保险公司的保费赔偿支出明显加大,其经营风险大大提高。

2.存款保险带来的道德风险。比逆向选择更为糟糕的是这一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通过进行存款保险,可以转移其存款的经营风险,但也提高了其经营成本(交纳保费)。在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参保机构会将存款投放到风险更大的渠道,如股权投资等,以期获得高额利润来扩大收入和弥补由于参加存款保险带来的经营成本的提高。这就加大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营存款损失的可能性,也使得存款保险公司不得不面对更高的理赔率。

3.存款者的监督作用弱化。在采取存款保险制度之前,尽管存款者很难直接监督和参与银行对其存款的运用决策,但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失误面前,存款者也可以采取类似股票投资中“用脚投票”的措施。如若存款所在金融机构经营不善,存款者可以提前取出存款转投他行或转作他用,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吸收存款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促使其提高经营效率。采取存款保险之后,存款保险行会加强对存款机构的监督,存款者出于对存款保险行的信任,不再发挥“用脚投票”的主动监督。但存款经营机构和存款保险行之间的监督远不及存款者的监督那样直接,这就是说,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又弱化了存款者对经营存款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

四、消除存款保险负面作用的政策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存款保险制度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存款和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但任何制度自身都难免会带有一些负面作用,存款保险制度也是如此。存款保险政策的实施者,从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全局出发应当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政策,但政策当局在制定、实施存款保险之前,必须先将其负面作用降至最低。

1.制定不同的存款保险费和承保范围。存款保险行可以通过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风险进行细分,根据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原则,制定不同的承包范围和不同的保费水平和赔偿比率供投保人选择。一般经营能力差的存款经营机构会选择较大的承包范围,同时承担较高的保费。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这属于诱导性信号显示。存款保险行根据参保机构的选择能够较为合理地诊断出其经营能力和出现理赔的概率,对经营能力差的参保人收取较高的保费以抵偿部分可能的理赔风险;另外,存款保险行可以加强对这类经营能力差的参保人的监督管理,这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逆向选择的不良后果。

2.建立一套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风险评级体系。通过建立存款机构的风险评级体系,存款保险行能够对其采取差异性的收费。这方面做的最好的当属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美国fdic在camel评级制度基础上,开发出了一套存款风险评级体系。fdic将风险分成良好、充足和不足三大类,然后把每大类分成三个小类,即得到一个3x3的风险矩阵。再根据各个存款机构的历史经营业绩、风险出现频率等指标将对其进行评分,根据得分把这些存款机构归入上述9大类中,执行相应的保费标准和监督力度。建立并应用存款机构的风险评定体系,从原理上与上述第一项政策一样,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逆向选择问题。并且,风险评级体系属于事前防范,可以在有关存款机构投保前确定其经营风险水平,“因材施教”。

3.存款机构道德风险的防范。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机构的道德风险是可以通过存款保险行的监督得到解除的,但问题也就出在存款保险行和存款机构之间。一些存款保险机构的从业人员为了获得或扩大保费来源,会疏忽对参保存款机构的业务经营管理,放任其对所吸纳存款的肆意操作。因此,要克服这一弊端,应当从存款机构和存款保险从业人员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对存款机构经营的监管,另一方面强化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督意识。

4.强化存款者的风险意识。存款保险的负面效应尽管不利于对存款机构的监督和激励,但也对防止挤兑现象的产生、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有关部门不能因此放弃这方面的努力,因为存款者对存款机构的监督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需要让存款者知道,一家存款机构对其吸收的存款进行了保险,并不一定代表着风险发生时,其存款可以得到全部的赔偿。大部分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将存款人的索赔放在首位,但当保额不足以弥补这部分损失的时候,银行的破产清算不可避免,存款者最终还是要承受一定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罗滢.存款保险:理论与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编委会.存款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篇6

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产生背景

俄罗斯是实施存款保险制度较晚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发生了几次大的政治和金融动荡,最终都是储户买单:1991年,苏联解体,储户在银行的存款一夜之间变成废纸;1998年,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一大批商业银行倒闭,数百万储户的存款再次蒸发。金融动荡使居民对银行的信任丧失殆尽,据报道,最严重的情形下,俄罗斯仅有5%的居民把钱存入银行,从而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失,更加剧了地方性中小银行纷纷破产。

金融市场的动荡使俄罗斯政府意识到建立一个保护储户利益,维系公众对银行的信心,鼓励储户增加存款的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1999年9月,俄罗斯杜马通过《居民存款保障法》,计划成立一个联邦储备公司,由政府、央行和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政府和央行提供首批储备金20亿卢布,商业银行出资额为股本的0.5%。2000年9月,俄罗斯杜马通过决议,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对一定金额内的存款提供保险。2001年11月,俄罗斯政府制定《俄联邦银行保障归还公民存款》法律草案,从2002年1月1日起,国家将承担起居民的存款保险责任,即政府成立存款保险公司,在银行破产时返还储户存款。2003年11月,俄罗斯杜马全体会议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关于自然人在俄联邦银行存款保险法》(简称《存款保险法》),旨在保护储户的权益,增强人们对银行系统的信任,增加银行系统对居民存款的吸引力。法案规定,2007年前国家仍对一切存款提供担保。

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内容框架

从1995年到2003年,俄罗斯政府和杜马就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立法,最终以2003年的《存款保险法》确定了俄罗斯存款保险管理框架,主要内容如下。

主要原则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1)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原则。所有银行必须参加存款保险制度(实践中是“强制投保、分阶段执行”);银行不能清偿债务时,减少存款人遭受不利后果的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保持透明度;存款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于参保的银行缴纳的保险费。(2)不予保险的资金。非法人的个人企业家在其银行账户的资金;自然人交给银行代为管理的资金(理财);自然人在银行办理的不记名存款业务资金。(3)银行的责任。向存款保险基金支付保费;向存款人提供其参加存款保险制度,收到存款补偿的流程、金额的信息;把存款保险制度有关信息放置在营业部能看到的位置上;办理银行对存款人的债务核算。(4)存款人的权利。依法收到存款补偿;将银行迟延支付存款债务的情况通知存款保险基金;从银行和存款保险基金获取存款保险制度及存款补偿的金额、流程的信息。

存款保险机构资金的来源。存款保险局依靠俄罗斯政府提供的首批资金20亿卢布开始开展业务,2005年7月,保险机构资金占保险存款余额的0.09%。另外,政府为该机构提供了10亿卢布作为启动阶段的管理费用,直到保费收入充足。所有银行实行统一保险费率,按日均被保险存款余额计算保费,按季以卢布缴纳。保费不得超过最后一个会计期存款额的0.15%。当在保险保险基金达到保险存款的5%,保险将下降至0.05%。2008年12月,俄罗斯将存款保险费率调整到0.10%。

事件认定及补偿申请。俄联邦中央银行撤销银行的许可证或通过对银行债权人的缓期支付规定,就认定发生了保险事件。存款人自保险事件发生之日至按次序满足存款人补偿要求工作结束之日有权利向存款保险基金提出存款补偿的要求。

存款补偿金额。2004年,俄罗斯存款保险机构对低于10万卢布的自然人存款(不包括企业存款、不记名存款、信托存款和离岸存款)给予全额保险;2006年,存款保险机构将补偿金额提高到19万卢布,低于10万卢布的存款将获得全额赔偿;10万至19万卢布的存款将获得90%的存款补偿。2007年,存款保险上限提高到40万卢布。2008年,存款保险上限提高到70万卢布,全额补偿的存款额从10万卢布提高到20万卢布。2014年12月,俄罗斯政府再度将存款保险上限由70万提高到140万卢布。

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效果

自从2003的俄罗斯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以来,对于树立公众对银行的信心、稳定金融系统、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银行业个人存款快速增加,银行重获公众信任。数据显示,在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前的2002年年底,俄罗斯银行业的个人存款余额为6491亿卢布,2003年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当年末银行业个人存款余额飙升至10537亿卢布,同比增长62%。自2003年以来,银行的个人存款年平均增速高达30%,尽管2008年和2014年出现小幅下滑,分别为4%和2%。到2014年年底,俄罗斯的个人存款余额为13.7万亿卢布,较2002年增加了12倍。公众对银行信心的恢复,有效抑制了金融脱媒的蔓延,有利于银行对社会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见图1)

存款保险制度提升了银行吸收存款能力,使银行的放贷能力大大增强。由于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公众和企业对银行信心的恢复使其获得资金数量大增,从而使银行业贷款规模快速增加。数据显示,2002年俄罗斯银行业的贷款余额为2.06万亿卢布,2003年《存款保险法》实施以后的当年,贷款余额飙升至2.96万亿卢布,同比增长43%,之后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年平均增速为27%。至2014年5月,银行业贷款余额为43.69亿卢布,较2002年增长了20倍。受益于贷款投放增加和金融稳定,俄罗斯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见图2)存款保险基金实力不断增强,对储户存款补偿金额大幅上升。数据显示,2005年俄罗斯存款保险基金为166亿卢布,到2012年升至2025亿卢布,7年间增加了11倍。在存款保险基金实力增强的同时,它对储户存款补偿的金额也在上升,2005年存款保险基金支付的存款补偿仅为350万卢布,2013年这一数字高达1039亿卢布,虽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存款保险基金的实力,但有效维护了储户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极大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见图3)

银行破产清算数量温和增加,金融危机得到有效防范。俄罗斯存款保险局(Dia)的资料显示,自2005年以来,俄罗斯破产清算数量有所上升,2013年达到120家,但与1998年的221家银行破产相比,银行破产数量仍然有所下降。另外,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使俄罗斯银行体系经受住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4年卢布贬值危机的冲击,民众对银行的信心避免了银行倒闭潮。(见图4)

对中国的启示

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护公众对银行信心的功能显著,可有效抑制市场恐慌的蔓延。在俄罗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前的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由于债务危机、汇率动荡引发了银行危机,由于缺乏存款保险制度,储户存款损失惨重,严重损害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导致银行存款的大量流失和金融脱媒。2003年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使俄罗斯公众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银行的存贷款规模大幅增加,其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得以发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尤其是存款保险上限的大幅提高,由70万卢布提高到140万卢布(约15万元人民币),有效防范了2014年卢布贬值危机的蔓延。

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存款保险制度仅能防范少数银行破产的非系统性风险。资料显示,俄罗斯经济结构畸形,过度依赖油气、矿产等产业,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占出口的75%,使俄罗斯经济状况受制于国际油价的走势。2014年四季度以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跌幅高达50%,每桶下跌约50美元,据测算,这将导致俄罗斯出口减少1500亿美元,会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削弱了政府维持卢布汇率的能力,使俄罗斯经济陷入衰退,加之西方国家的制裁,导致卢布对美元汇率大幅贬值,企业外债负担加重,经营恶化,使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6.49%,经营风险上升。尽管存款保险局付出了1039亿卢布存款补偿代价,仍没能改变120家银行破产的命运。

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篇7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了维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安全,国家金融体制中设有负责存款保险的机构,凡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强制或自愿地以缴纳存款保险金的方式投保,当投保银行出现信用危机,特别是发生挤兑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代替该破产机构在约定的限度内向存款者支付存款。

存款保险制度在提高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以及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被公认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基本要素。金融监管当局的金融监管是一种事前危机防范的手段,而存款保险制度则可以补充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的不足,可把银行倒闭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

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律体系的不同,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其基本目标却是相同的:(1)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尤其是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利益;(2)设立对出现严重问题或面临倒闭的银行的合理处置程序;(3)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稳定。

二、我国存款保险现状及建立显性存款保险的必要性

1、我国存款保险的现状

我国虽然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一直实行了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人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国家信用的担保。这一存款保险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了我国居民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信心,确保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对经济的稳步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因其浓厚的行政色彩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

首先,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的风险和收益不相配比,银行不用付出成本就可以得到国家帮助其处理经营风险的收益,这将使银行无视风险,而从事高风险业务,以期取得高额收益。并且,存款人因存在着政府会对其存款保护的预期,而放松对银行的监督,加大银行的道德风险。因而,现行的隐性存款保护方式破坏了金融领域活动参与者的风险承担机制,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高效、稳健运行。

其次,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信用担保是国家、政府提供的,且法律上也没有明确规定对存款人利益的保护规模,这就给予了政府一个相机抉择的空间。相对于小银行,国有大银行更有可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救助。这样,存款者在选择存款银行的时候往往会注重银行的规模,这势必造成银行存款能力的不公平竞争,抑制了新兴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第三,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加大了财政和中央银行负担,导致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大,影响人民银行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政府救助问题银行,通常的办法有二:一是用财政资金偿付公众存款。但财政资金承担着提供公共物品、增进社会福利的重要职责,以财政资金弥补银行的支付缺口无疑会加重财政负担。二是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偿还银行支付缺口。但这会造成货币超经济发行,容易导致通货膨胀,有悖于中央银行实行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货币目标。

因此,国家信用担保这一隐性的存款保险方式,扭曲了对经济主体的激励机制,阻碍了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助长了银行间的不公平竞争态势。随着我国银行体系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建立公开的、明晰的、设计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我国金融业深化和发展关键时刻,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秩序,为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三、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框架的构建设想

1、保险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存款保险机构应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性政策机构。从世界范围看,存款保险机构的组织模式有三种类型:一是政府出资建立,二是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建立,三是银行独自出资建立。我国的金融体制正处于改革时期,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许多金融机构的行为也不规范,这就决定了我国应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组建一个由人民银行负责,由政府、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的,非赢利性的存款保险机构,其业务活动接受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督。这样既可以提高存款保险机构的信誉和实力,完善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工具,又可以进一步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我国存款保险机构可采取复合职能模式,具备以下三个职能:(1)监管职能。存款保险机构应不定期的对各个投保银行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帮助其改善经营管理。(2)援助职能。对处于困境的银行,存款保险机构可以通过对其发放紧急贷款、购买其资本、或暂时接管等方法,帮助银行摆脱困境。(3)破产接管职能。对破产的投保银行,可以采取由存款保险机构直接现金兑付的形式给付存款人存款,或者出资支持经营良好的银行对破产机构兼并收购,从而使存款人的利益得到保护。

2、投保机构的范围

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大多数是以保险对象的确定以其所在空间地域为原则来界定投保机构的范围。按照这一原则,存款保险对象包括本国的银行及外国银行在本国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而不包括本国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规模大,但是其资产质量低下,难以承担金融风险的冲击;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信用社规模小,经营风险十分巨大。因此存款保险对象应包括以上两大类金融机构。

3、投保标的

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初期,可以把存款保险范围限定为居民储蓄存款,其中包括活期与定期储蓄存款、定活两便存款和通知存款,这部分存款代表着大多数存款者的利益,是我国银行的主要负债,占银行全部存款负债的70%以上,对其实行了有效的保护,能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减轻倒闭银行的压力。至于各种形式的高息储蓄存款、大额可转让存单、企事业单位存款、同业存款以及财政性存款可暂时不纳入存款保险范围。今后随着存款保险公司理赔能力的增强,再将它们逐步归入保险范围,最后把保险范围扩大到国内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全部存款。4、投保形式

存款保险一般有强制投保和自愿投保两种形式。强制投保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使所有存款人都有可能获得一定金额的保护,其缺点是它剥夺了银行是否投保的选择权。自愿投保的缺点是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风险偏好型银行参保意愿会更强。对于我国而言,由于金融管理手段还不够健全,行业自律性比较差,如果采取自愿投保的方式,许多银行有可能为降低经营成本而不参加保险,那么存款保险制度就失去了意义。存款保险涉及到的社会公众面广,利益巨大,所以,有必要采取强制保险的方式,让所有吸收存款的境内金融机构都参加存款保险。

5、投保费率的选择

保险费率分为统一费率和差别费率两种。统一费率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易于实施,但因为其保费支付与投保银行资产风险相脱节,这种费率制容易导致银行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引发道德风险。差别费率的优点是将银行的投保成本同其资产风险状况相联系,能减少银行的逆向选择。但由于保险公司无法准确地把握投保银行面临的风险,这种方法的实务操作困难较大。

以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实现差别费率尚需一定的过渡时间,而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先实行等级费率,依据金融机构的类型来确定其适用的保险费率。这种做法可以适当降低国有银行的投保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有关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投保的问题。而对于中小规模的金融机构,虽然保费率相对高些,但因为有了存款保险机构提供的信用担保,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将可以吸收到更多的存款,因而对他们而言也是有利的。

6、保险程度

存款保险的赔偿有两种方式:全额保险和部分保险。全额保险的优点是公平、高效,其缺点是容易导致道德风险。部分保险有助于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造成银行的恐慌,因为未被保险的那部分存款还是容易会引发银行挤兑现象,不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

针对目前我国储蓄存款的现状,秉着保护小额存款、稳定金融市场的原则,我们可以采用部分保险、共同担保的方式保护中小储户的利益。我们需要设定一个有效保护小额存款者利益同时又不增加银行道德风险的最佳额度作为存款保险的最高全额赔付额。例如,如果将最高全额理赔度定为10万元,则在这一额度内给予100%的赔偿,超过10万的增加额按递减比例赔偿。这种全额赔付与部分赔付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保护广大中小储户的利益,又能促使存款大户监督银行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道德风险,从外部督促银行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增强银行的竞争力,促使其稳健经营。

7、保险方案的资金来源及运用

存款保险机构必须有足额的支付能力来维护其信誉,这就要求其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我国的存款保险机构的资金来源可包括:(1)资本金。我国存款保险机构的注册资本金可通过股份形式筹集,包括:财政拨款、中央银行、发改委和所有投保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认购股份。(2)保费收入。这是存款保险机构最稳定的收入,也是保险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费率应根据公平合理、共同分担的原则制定。(3)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为了保证保险基金的安全,其只能投资于风险小的项目,如国库券等。(4)特别融资。在存款保险公司遇到特别风险时,应赋予其向财政、中央银行或社会公众融资的权利,以保证其不至于因一时大量的存款赔偿支付而出现资金困难的状况。

存款保险公司的资金应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存款保险赔付;(2)对经营困难的投保银行提供资金支持;(3)投资低风险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

8、法律体系建设

存款保险制度宜采取先立法后组建公司的实施顺序。先立法明确存款保险公司、银行及存款人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再通过法律来保障和落实此项制度的顺利实施。存款保险公司法应包括:存款保险公司的基本运作程序、存款保险公司的组成和职能、投保范围和投保标的、存款保险费率和保险程度、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等内容。

参考文献:

[1]何光辉,《存款保险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陈岩峰,存款保险制度的效应分析及我国的理性选择[J],商业研究,2005(3)

[3]梁骞,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想[J],山东经济,2004(1)

[4]刘元等,存款保险及其国际实践经验[J],中国金融,2003(5)

[5]谷祖莎,关于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想[J],商业研究,2003(14)

[6]陈浩、舒欣,市场开发背景下的国家信用与存款保险分析[J],北方经贸,2002(2)

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篇8

关键词:存款保险体系;存款保险基金;市场退出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准备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存款保险体系。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十七大记者会上表示,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存款保险制度已列入议事日程。3月5日,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实践来看,目前,我国虽没有建立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但存在着隐性全额存款保险。随着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以及竞争的加剧,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喜忧参半的制度安排,从国际上来看,各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效果,在整体上的表现是实施成本大于收益,这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国家在存款保险制度关键环节的设计上存在严重的缺陷。要最大限度的收获其积极作用,需要设计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安排。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定位以及如何维护存款保险基金的稳定性和可维持性是我国存款保险体系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笔者在参考已有的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就这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定位

职能的定位是必须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国际经验表明,职能的清晰定位是存款保险制度发挥有效性的凭借和保证。具体来讲,其职能不能仅限于为失败银行买单,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其跟踪监督管理以及最后的接管清算职能,这样存款保险制度发挥其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功能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落实。作为有问题金融机构的买单人,从维护存款保险基金安全性的角度来讲,存款保险机构有动力监督银行的经营状况,从而在发现问题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地干预金融机构的经营,促使其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防止问题向扩大化方向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存款保险机构作为外部化的处置者,在处置问题金融资产方面相对于金融监管者作为处置主体具有明显的优势。关于这一点,美国的制度安排和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935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成立,该法和随后的立法赋予了FDiC极大的独立监管权和决策权。FDiC作为独立的联邦政府机构,直接向美国国会负责,并接受美国会计总署的审计,其成立后70多年的运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基本上实现了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保持公众对金融体系信心的目的,避免了金融体系动荡对经济所造成的冲击。FDiC成功运作的经验表明独立的监管权和清算接管安排是存款保险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保障。在监管职能方面,FDiC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审查,对未达到安全稳健标准的问题金融机构,依据宽容政策指导和帮助问题金融机构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以改善其经营状况。出于监管的要求,FDiC有权力撤销存款保险机构的被保险人资格。同时,还采用了多个能反映银行经营风险的财务指标对银行进行非现场监管,这种非现场监管减少了对银行的直接干预,从而有助于提高其监管效率。在清算接管职能方面,基于成本最小原则和风险最小化原则的有机结合,FDiC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出多样化的处置手段,如安排另一家金融机构收购和接管问题金融机构、过渡银行以及收入维持协议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减轻自身所承受的压力,提高运作效率,FDiC逐步探索利用外部市场来处理问题资产的手段,主要的手段包括公开拍卖与暗盘竞标、资产管理合同、资产证券化以及股本合资。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处置手段,FDiC在处置问题金融资产方面取得了较高的运作效率,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美国的实践表明,存款保险机构的银行监管职能主要表现在对存款保险基金的关注上,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并不冲突。具体到我国,在设计存款保险职能时,应该处理好存款保险机构和银监会的职能划分,避免监管职能重复,使得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成为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不足之处的必要补充。鉴于存款保险机构可以通过独特的监管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及时有效地监控到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的变动,在体系设计上应该能使这一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机构设置上,不论是附属于国务院还是银监会,为保证其业务的开展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应当建立央行、银监会共同参与决策的机制。在清算接管职能方面,存款保险机构的运作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完善我国金融机构退出制度安排,实现问题金融资产处和机构处置主体的外部化。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全权干预处理来解决问题金融机构的退出问题,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政府主导的做法不仅使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处置成本,而且不利于完善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从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来看,大部分来自于中央银行的纯信用再贷款,财政处置成本的货币化不利于央行超脱于外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目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求在提高,这种做法的弊端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同时,这种处置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存款保险机构的介入弥补了处置主体和手段的欠缺,通过外部化的处置主体对不良债权的集中管理,提高了处置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处置方式的有益探索,将金融机构的退出引向市场化的运作渠道。二、如何维持保险基金的稳定运作

存款保险基金来源于初始资本金和后续积累的保费收入等资金来源,是存款保险机构赖以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存款保险机构筹集和管理保险基金应该自求平衡。从各国的实际操作来看,存款保险机构的初始资本金大都依靠财政的投入,并利用定期收取的保费加以补充。当保险基金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允许政府和银行收回其出资,考虑到银行承受的成本压力,保费率一般都确定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因此,单纯依靠保费的积累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可以肯定的是,相对而言保险基金的规模一定是有限的。如果某个时期有大批的金融机构出现问题,肯定会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虽然许多国家都允许保险基金在因突形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时候,可以通过外部融资手段来充实基金,如征收额外保费、通过合理条件向央行、财政部借款或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等。但存款保险机构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来源于外部的资金是存在使用条件和期限的,出于维护保险基金安全和稳定的角度考虑,如何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和可维持性应该是其极为关注的问题。维持保险基金的稳定关系到存款保险制度有效性的发挥,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目前,世界各国大都通过立法形式对运营、管理和安全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我国在设计存款保险体系时,应当重视这一环节,可以适当地借鉴国外的一些规定和做法。美国的代位受偿优先权就是可供参考的一个例子。所谓代位求偿权是指发生存款保险制度约定的情形时,存款保险机构在按照约定对存款人进行了赔付之后,取得优先于一般债权人的受偿权利。代位求偿权是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业危机的产物,其立法的本意主要在于重新确定债权的清偿顺序,减少FDiC的处置成本,从其实际的运作来看,这一制度在较少基金支出,维护基金稳定和安全方面发挥了明显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存款保险制度职能的发挥。需要明确的是,存款保险机构不仅是买单人,同时也是债权人。从维护保险基金稳定性和可维持性的角度来讲,在救助有问题金融机构时,应该强调强调损失分担原则,即应该由问题金融机构的股东、债权人和国家财政共同承担有问题金融机构所造成的损失。1998年以来,我国陆续关闭了一些存在问题的金融机构,采取的手段大都是政府全权干预处理,财政买单,央行垫付资金,这种处置手段使金融机构过多地依赖救助,财政和央行承担了巨大的成本,没有较好地体现损失分担原则,原有经营者和股东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助长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存款保险机构作为新的问题金融机构的清算接管者,从维护保险基金安全和利益的角度来讲,应该强调对金融机构经营者的监管约束以及对原有经营者和股东的事后惩戒,应该是积极的、有效率的不良债权处置者,这也正是其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相对于政府和货币当局的优势所在。

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篇9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风险;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109-02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平均9.8%的高速增长,2012年人均GDp为5680美元[1]。当经济发展到这个时期,货币市场既有大量资金剩余(供给),又有大量资金需求。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供求双方通过竞争形成动态的均衡价格及供求数量,若政府强制资金价格,市场就会以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目前,中国资金市场的扭曲主要表现为猖獗的民间借贷或地下金融。事实上,大量小微企业、三农及个人创业者中相当部分只能从民间或地下金融高息贷款,于是无组织的民间借贷迅速发展。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调查,中国民间借贷参与率高,有33.5%的家庭参与了民间借贷活动,借贷总额达8.6万亿元[2]。

对于这种民间借贷、地下金融及非法集资,固然要规范,但究其根源就是利率的管制压制了市场,金融市场只能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非市场化的利率弱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导致稀缺的资金资源错配,使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的优秀项目、企业、创业者的有效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降低了资金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利率市场化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它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和需要。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

从1993年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到2013年7月,中国彻底放开贷款利率的管制,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走了二十年。总体来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推进,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渐进式改革路径[3]。主要经过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等五个步骤。央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标志着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了前四步,正在向第五步迈进。

利率市场化对储蓄者、银行及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阶段性的,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会伴随每一步的完成而消失,有的则是长久性的,伴随着整个利率市场化进程。因此利益各方应注意防范可以规避的风险,减少可以避免的损失。

(一)储蓄者的资金风险问题

储蓄者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储蓄者并不了解银行的内部财务状况以及贷款流向,所以当利率市场化后,储蓄者可能选择利率较高的银行。而一些银行为获得利润,可能会以较高的利率获取存款,再把资金以高利率贷给一些风险大的企业,这样,储蓄者的资金其实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风险状态中。这就需要储蓄者警惕的同时,还需要国家金融监管的跟进以及信用评级系统的建立,以保障资产利益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银行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问题

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随市场行情不规则而频繁波动,而且由于政策、制度等各方面的因素,中国银行业客观存在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这就为利率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4]。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定价期限风险。这是一种阶段性风险,来源于银行三大业务中重新定价期限所存在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使银行的收益会随利率的变动而变化。例如,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固定不变,但存款的利息支出会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经济价值降低。

2.基差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存、贷利率调整幅度不一致。基差风险已在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外币市场有所显现。由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自行定价,银行为争夺市场份额,使得存款利率上升幅度远高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基差风险也逐步显现。

3.选择权风险。来源于银行存、贷款合同中的各种选择性规定。即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中国自1996年以来多次下调利率,许多企业都“借新还旧”,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转借低利率的贷款,从而减少银行收益。

除此之外,银行为覆盖吸收存款的成本,就会设法把贷款转向更高收益的领域,而高收益的领域大都存在高风险,这就有可能导致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转向高风险的虚拟经济,助长一些领域的泡沫,所以利率市场化不仅会增加银行的市场风险,还会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5]。比如英国在1971年废除了《利率协定》以后,各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把资本大量投资在房地产企业,到1973年,由于严重的通胀导致房地产行业的崩溃,银行贷款无法收回,产生二次银行危机。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在此方面引以为戒。

(三)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利率市场化无疑会使得融资渠道变多。利率市场化将会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使得一些储蓄者将不再看重收益低、风险低的储蓄利率,转向具有高价值、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从而企业的融资渠道会从原来较为单一的银行贷款转向资本和金融市场,因此,多数学者都认为利率市场化一定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笔者认为这一点值得商榷。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资源的利用率,把资金分配给优等企业,使那些信用等级高、经营情况好、有能力按期支付本息的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金这一宝贵资源,从而试图创造最大的社会财富。而中小企业一般投资规模小、信用程度低、经营状况差、不能按期偿还本息,从这一点看,资金不会在长期被分配到中小企业那里。另一方面,虽然在中小企业融资上,国家政策给予了一定的指导和扶持,但是由于中国多数中小企业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存在制度方面的因素,因此要从真正意义上解决融资难问题,还需要中小企业从制度上构建高效的企业治理结构,探索解决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二、应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事实上,一方面,在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能推进到何种程度取决于利益各方的博弈。另一方面,若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针对上述预期问题,利益各方还应进一步完善其博弈。

(一)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1.建立差异化定价机制。在中国目前实行存款利率单边浮动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大都习惯于执行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因此商业银行在存贷利率的确定上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差异、支行收支差异、同业竞争差异,并按照有关规定,制定适合本行的基准利率,授权支行不同的浮动幅度,支行应该在此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目标利润来确定利率水平。

2.强化利率变动的监测。利率市场化后,准确把握市场利率水平对银行的稳健经营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建立利率量化模型加强对利率变动的监测,完善对利率风险的管理,以达到防范、分散、规避及补偿利率风险的目的。

(二)政府应该及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就是通过向商业银行收取保费,建立存款保险基金,承诺在银行破产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按照规定对存款人进行赔付[6]。按照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简称FDiC)的经验,存款保险机构要评估、管理银行体系的变化对保险基金充足性及波动性造成的影响,并对不同种类的存款,进行差异化保险,这种制度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有效地降低存款人的资金风险。在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中,FDiC已帮助接管了华盛顿互惠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

(三)中央银行应该建立信用评级系统

央行应该通过大型银行的窗口指导来引导市场利率,最大限度地避免利率过度波动。此外,一些相关的信用评级部门应该对所有商业银行和企业进行信用分类和评级,一方面帮助存款人判断银行的风险,使得存款人能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一致的银行来存款。另一方面,也使银行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来决定是否借款以及借款多少,这样既能有效减少企业不良贷款,又有利于企业融资。

总结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正确性已经在其推进过程中得到了证明,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也将运用这一逻辑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成功。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国目前完全放开了贷款利率,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成功还需费些时日。总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继续深化需要循序、谨慎地推进。在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运行还需要利益各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n].人民日报,2013-11-06(10).

[2]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银行与家庭金融行为[R].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3.

[3]王丽英,沈庆劼,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8):77-78.

[4]闫海燕.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1,(44):43.

存款保险的资金来源篇10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监管;金融稳定;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2

一、存款保险制度概述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比例向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费,在投保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者全部存款,以此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救助和调控制度。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2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起了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最先形成于美国,美国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和193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建立,确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赋予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广泛的权力,同时担任接管人、保险人和监管人三种角色。

存款保险制度可分为两种,即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和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存款保险制度,并依法建立存款保险机构,为存款人提供保障;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没有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存款保险制度,而是政府或中央银行在金融机构破产后,为了保障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而充当了最后的清偿人的角色,运用政府财政资金或者中央银行的资金对存款人进行偿付,通常情况下是全额偿付。目前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我国也不例外。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维护金融秩序,保障金融市场健康运营的重要工具,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市场经济中金融机构破产保护的重要支柱,有利于解决例如银行储蓄类金融机构破产后个人债权人的债务清偿问题,在法律上切实保护了个人债权人的利益,避免因为金融机构的破产而产生挤兑,提高了银行储蓄类金融机构的信誉,增强了广大储户的信心。

第二,通过清晰的赔付额度,明确了存款保险机构的赔偿责任,将原本由政府买单的赔偿资金转移到市场中去,以金融机构缴纳的保险费作为赔付的资金来源,减轻了政府负担,缓解了政府压力,也利于规避道德风险。

第三,通过充分发挥存款保险机构的专业化优势,有利于及时高效地处置问题金融机构,防止拖延,以节约破产处置成本。

第四,通过限额赔付的机制,警示广大投资人在选择金融机构时采取审慎态度,择优选择,增强了投资人的风险意识,激励各金融机构完善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提升信誉形象,形成充分科学的市场竞争,以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五,通过存款保险机构与金融监管当局和中央银行的有效协调配合,有利于促进整个金融监管水平的提升。存款保险机构为了摆脱道德风险的困扰就会主动对投保银行进行监督,这可夯实银行风险救助的基础,完善风险处理机制。通过对银行风险发生的事前预防、事后处理等监管机制的运行,是对中央银行及金融监管机构的有效补充,最终促进整个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郝竣翔,2013)

三、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是一种社会现象,将道德风险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后,可以理解为参加保险之后的行为反而使风险比参加保险前更大。具体表现在存款人和银行两个方面,对于存款人而言,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时,为了防止自己受到损失,会积极关注银行的风险指标,对银行进行一定的监督;而一旦有了存款保险制度,自己的存款利益有了保障,就会弱化对银行的监督,选择收益更高且风险更高的投资项目,比如存款利率更高的银行。笔者建议:一,设置银行最低资产充足率,一旦银行的高风险经营达到一定的程度导致资产充足率低于规定标准,就认定此银行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存款保险机构就应当主动对此银行施以强制性矫正措施,甚至取消其投保资格;二,设置差额比例费率,对不同的金融机构、不同的风险提供不同的保障,一旦金融机构的高风险运营超过了赔付标准,则不予赔付;三,设置个人限额偿付标准,对10万元以下的个人存款进行全额偿付,10万元以上的按比率偿付,以此限制个人存款人的高风险存款行为,利于存款人对银行进行监督,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四、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虽然我国目前依然施行的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是我国对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探索早已有之,早在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保障社会公共利益。”随后,1995年至1997年,央行即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和考察工作,对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进行初步研究。200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存款保险处成立,开始起草《存款保险条例》。2005年,央行首次将“加快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详细方案上报国务院,此方案已经包含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各项细节性的具体规定。但是由于各方的争议较大,决策当局认为时机尚未成熟,直到2010年央行第三次上报存款保险方案时,也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批复。2007年1月19日,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列入央行当年的工作日程,但是因为随后的金融危机而又被搁置。2010年年初,国务院决意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详细方案,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2012年1月,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2012年7月16日,央行在其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2013年将积极研究论证制定《存款保险条例》。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上工作日程,提出年内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不难看出,我国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期间经历过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但是最终还是被决策当局所肯定,并提上工作日程,我国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指日可待。

目前,我国依旧施行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具有严重的缺陷,首先,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成本过高,给政府和央行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于我国经历过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和央行严重干预金融机构的日常运营已成为传统,一旦出现经营问题甚至破产倒闭,政府和央行就要全权负责,担任最后的清偿人的角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的出现,政府和央行已经不堪重负,严重制约国家财政政策和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其次,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弱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由于政府和央行凭借财政资金对存款人进行全额支付,如此国家信誉的存在,使得各大金融机构有恃无恐,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开展高风险业务,大大超过了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此道德风险的存在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构成极大隐患。同时,投资者对投资的风险认识逐渐被笼罩在国家信用之下,造成投资的盲目性、追求高利润回报而忽略风险存在,不仅不利于自身的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加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三,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使得政府对问题银行存款人的保护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容易引发腐败等问题。

第四,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不利于公平的市场竞争。由于政府更加倾向于向国有银行和大银行提供更多的保护,对非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保护不足,使其陷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不利于公平的市场竞争。

因此,我国目前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长远稳定是不利的。所以,我国应尽快建立起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五、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设想

要建立我国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虑。宏观方面,包括存款保险机构的性质和定位,它与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机构的关系,在我国金融监管领域中的地位等;微观方面,包括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设定、保险方式、保险范围和额度、保险费用的来源、保险基金的运营与管理等等。

在宏观方面,应当对我国的存款保险机构进行一个准确总体的定位。“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是集保险、银行监管和破产处置为一体的制度。央行、银监会和存款保险公司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央行专司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并对有流动性困难的银行系统以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补充流动性。银监会负责银行系统的准入和监管。而存款保险的重点在于保护存款人而不是银行,在于保障银行的有序破产而不是其存续,因此,它扮演的是银行体系的‘有序退出’角色。”(黄守成,2007)

在微观方面,第一,应当明确我国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我国的存款保险机构应当主要包括三项职能。

一是风险监管职能。随着我国银行存款利率的逐渐放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会为追求高利润而不惜铤而走险,超越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开展高风险业务。如此,存款保险机构应当对各金融机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对其风险防控能力进行评定,对各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对风险防控能力低的危险金融机构提出警告或者建议,必要时可以采取专项鉴定和评估,并向央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报告后,取消该金融机构的保险资格。

二是预防矫正职能。在破产预防理念的指导下,对金融机构的破产应当极为慎重,尽量避免运用最后的破产清算方式来处理问题金融机构。可以借鉴美国的监管性标准和及时矫正措施,存款保险机构在发现金融机构的问题时,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将金融机构的问题消灭在襁褓中,如出现流动性困难时,可以对其进行资金援助,严重时可以对其进行并购或者组织其他金融机构对其进行并购,采取相应的重整措施来恢复其支付能力,维持其生存。

三是破产处置职能。对于无法挽救的金融机构,充当最后的清偿人的角色,接管破产的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化手段对其资产进行处置,对其广大个人存款人进行部分或者全额偿付,以保证广大个人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可以效仿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模式,赋予存款保险机构一定的“超级权力”,以保证上述三大职能的实现。具体包括:“一,获得成员机构经营情况及信息的权力。二,对投保机构的检查权和建议处置权。三,存款保险机构有权采取注资、发放贷款、购买资产等措施,组织实施对问题投保金融机构的兼并、收购与承接,对问题金融机构的重组或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李雅楠,2012)

第二,明确我国存款保险机构的资金来源。

我国的存款保险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各投保成员机构缴纳的保险费;二,政府财政拨款;三,中央银行临时再贷款。

首先,各投保成员机构缴纳的保险费是存款保险机构资金的最主要的来源。各成员机构通过事前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就相当于在保险机构中存入了一定量的准备金,一旦本机构出现支付不能等经营困境,这些准备金就会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有利于降低处置的成本。但是此类型的保险费通常不会作为他用,其目的就是解决金融机构在出现问题时的资金流动问题。

其次,政府财政拨款与中央银行的临时再贷款可以作为存款保险机构的初始资金。这项初始资金对于建立伊始的存款保险机构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存款保险金的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凭借各金融机构缴纳的保费远远不能满足存款保险机构日常的支出需要,更不用提通过资金来清偿破产金融机构的债务了。

第三,明确我国存款保险机构的保险方式和保险范围。

我国应当采取强制性的保险方式,即“将所有吸收公共存款的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和邮政储蓄都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刘仁武,2006)因为我国自古以来民众的保险意识较差,对于保险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长期的国家买单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因此在选择金融机构时盲目性较强,加上各金融机构出于各自利益和成本的考量,不愿意主动加入存款保险系统。如此种种就导致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隐患越来越大,势必会严重危及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所以,采取强制性缴纳保险费的方式,是目前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证存款保险机构资金充足,实现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预防、处置功能,达到存款保险的利益、安全和秩序价值目标的重要保证。

第四,明确我国存款保险机构的保险费率。

目前世界上设有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的存款保险费率分为两种:固定费率和差额比例费率。固定费率即所有的金融机构按照固定不变的费率,统一缴纳保险费,不对各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进行区分。差额比例费率即存款保险机构对各金融机构进行信誉评级,对其资产负债情况进行评估和考察,根据其具体情况,对不同的金融机构设定不同的保险费率。固定费率的优点在于易于操作,节约监管成本,但不能反映各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信用水平等,会产生极大的不公平性,甚至会加重某些金融机构的负担。差额比例费率的优点在于对不同金融机构的资产充足率进行评级,评级越高,缴纳的保费越低,同时对不同的风险业务进行不同程度的保障,如此可以对不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情况、风险承担能力、信用水平等进行明晰地划分,既可以保证存款保险的公平性,又可以汇集足够的资金,以实现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和价值目标。

第五,明确我国存款保险机构的赔付标准。

目前,主流的赔付标准有两种,即全额赔付与限额赔付。根据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我国应当采取限额赔付的方式。即,对个人存款人的赔付设定一个限额,通常情况下可以10万元为标准,10万元以下的全额赔付,10万元以上的按照一定的比例赔付。这样做到量力而行,不仅可以减轻存款保险机构的压力,而且可以鼓励存款人提高风险意识,择优选择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同时,从侧面上激励各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控制风险水平、提高收益水平、优化经营管理,以吸引更多的存款人的投资。

存款保险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处置破产金融机构、保障中小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市场安全稳定的重要保护伞,它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共同形成巨大的金融安全网。我国作为市场经济的后起之秀,必须根据我国国情,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发,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市场发展环境,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加大存款保险法治建设步伐,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和施行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持,尽快实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安全、利益和秩序价值。

参考文献:

[1]郝峻翔.浅议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3(60).

[2]杨坤.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研究.国际金融,2013(12).

[3]黄守成.金融机构破产制度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