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减少病虫害的措施十篇减少病虫害的措施十篇

减少病虫害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7:39

减少病虫害的措施篇1

关键词甘蔗;病虫害;农药防治;措施;成效;云南陇川

中图分类号S4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6-0128-03

甘蔗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的传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全县财政收入的70%来自于甘蔗生产与加工[1-3]。为了提升甘蔗产值、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陇川县人民政府于2007年提出甘蔗提质增效的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加强甘蔗病虫害的防治。为巩固和提升甘蔗产业在陇川县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云南糖业第一强县”的发展战略目标,同时也把甘蔗的病草鼠害等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列为重中之重。

甘蔗在陇川县耕作年限长,可多年连作,加上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造成病虫害发生危害严重[4-5],其中虫害重于病害。多年来,对甘蔗病虫害发生防治主要侧重于虫害,而杀虫剂使用风险高于杀菌剂,绿色防控技术主要也侧重于虫害防控,因而害虫防治是衡量农药使用残留动态的主要信息之一。针对降低甘蔗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部门和企业通过共同合作,成功地推广了甘蔗虫害统防统治、生物技术、人工技术等,不但防效显著,而且大大降低了农药使用风险,保证甘蔗生产基地的原料安全和质量安全。根据近几年的工作,对陇川县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进行总结,以供甘蔗生产及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1陇川县甘蔗生产与病虫害防治情况

1.1陇川县甘蔗生产情况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地理位置为北纬24°08′~24°39′,东经97°39′~98°17′,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18.9℃,年均降水量1595mm,空气湿度较大,非常适合于甘蔗种植。2012年,全县甘蔗收砍面积1444.44hm2,甘蔗良种覆盖率为95.8%,甘蔗单产76.2t/hm2;甘蔗农业产量165.5万t,较上榨季(163.4万t)增加2.1万t,增幅1%。甘蔗工业入榨148万t,较上榨季(147.8万t)增加0.2万t,增幅0.1%。全县甘蔗平均含糖分14.5%。按收购价426.34元/t测算,实现农业产值7.06亿元。较上榨季(5.79亿元)增加1.27亿元,增幅21.9%;蔗区13.6万农业人口,人均甘蔗收入4794元,较上榨季(3882元)增加912元,增幅23.5%。

1.2甘蔗病虫害发生情况

陇川县甘蔗病虫害发生特点是虫害重于病害,危害地上植株及地下根茎的主要害虫为金龟子,危害茎叶的主要害虫为甘蔗螟虫、甘蔗蓟马、棉蚜等。甘蔗病害主要有褐条病、黄斑病、梢腐病。2012年,陇川县甘蔗病虫害发生面积584.41hm2次,综合防治面积55733.33hm2次。总体上,陇川县甘蔗虫害发生重于病害,近几年甘蔗病虫害的防控以虫害为主。其中,螟虫发生面积11333.33hm2次,重度发生3333.33hm2次,中度发生80000hm2次。地下害虫金龟子发生面积9333.33hm2次,重度发生1333.33hm2次,中等发生2666.67hm2次,轻度发生5333.33hm2。甘蔗绵蚜发生面积4666.67hm2次,重度发生666.67hm2次,中度发生4000hm2次。甘蔗蓟马发生面积18000hm2次,重度发生6000hm2次,中度发生8000hm2次,轻度发生4000hm2次。

1.3陇川县甘蔗病虫害农药防治情况

1.3.1农民自防用药情况。2005—2012年,蔗农积极采取措施,对甘蔗病虫害采取了三大方面的防治措施:一是防治地下害虫用5%毒·辛颗粒剂45~60kg/hm2、3%呋喃丹颗粒剂45kg/hm2、5%毒死蜱颗粒剂45~60kg/hm2、5%特丁硫磷颗粒剂45~60kg/hm2、5%甲拌磷粉剂30~60kg/hm2、甲氰菊酯1500mL/hm2对水450kg/hm2喷雾。二是防治地上部分害虫用80%敌敌畏1500g/hm2+40%乐果1500g/hm2对水450kg/hm2喷雾,或用10%吡虫啉或5%啶虫脒600g/hm2对水450kg/hm2喷雾。三是防治杂草用38%莠去津3750g/hm2+10%二甲四氯3750g/hm2(或20%百草枯3000g/hm2)对水450kg/hm2喷雾;或用38%莠去津3750g/hm2+50%扑草净3000g/hm2(或20%百草枯3000g/hm2)对水450kg/hm2喷雾;或用38%莠去津3750g/hm2+敌草隆3000g/hm2或(20%百草枯3000g/hm2)对水450kg/hm2喷雾。

1.3.2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用药情况。2008—2012年甘蔗虫害统防统治统一用药:70%噻虫嗪防治甘蔗蓟马和绵蚜,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甘蔗螟虫,3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悬浮剂(度锐)防治甘蔗螟虫、蓟马和绵蚜,代森锌+甲基硫菌灵防治甘蔗褐条病、黄斑病、梢腐病等病害,20%氟虫双酰胺防治甘蔗螟虫。

2陇川县减少甘蔗农药使用的主要措施

2.1市场监督与管理

长期以来,陇川县农药市场较混乱、监督力度不够,各农药经营商或私人进货渠道复杂,农药种类和名称繁多,容易造成混淆。从2008年起,陇川县植保站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对全县农药进货渠道、农药种类进行统一的安排指导,扶持一些县乡级植物专业协会。在甘蔗病虫害发生与防治高峰期,加大市场监督力度,专门安排技术人员到各营销点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对一些不规范的经销商进行整顿和取缔,过期药品、来源不明药品或者药效成分和机理未标注或不清楚的一律销毁和不上市。加大甘蔗农药使用时间、次数、方法等田间技术的宣传,主要通过海报、电视和宣传车等方式。对甘蔗农药应用中出现的纠纷,及时查清原因和为受害者提供维权服务。

2.2新药试验示范

2.2.1新农药示范推广。2012年,州、县植保部门积极与糖企业共同商讨,实行新农药使用补贴政策,即由企业提供50%药剂费,农民自筹50%药剂费。实行该策略以来,陇川县主要甘蔗种植乡镇(章风、景罕、城子、陇把、清平)90%以上蔗农享受到由企业提供补贴防治政策。目前,开展示范新农药7组,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0913.19hm2。其中,70%噻虫嗪防治甘蔗蓟马、绵蚜推广示范3266.67hm2,70%噻虫嗪+20%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甘蔗蓟马、螟虫和绵蚜推广示范5933.33hm2,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防治甘蔗螟虫推广示范953.33hm2,3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悬浮剂(度锐)防治甘蔗螟虫蓟马、绵蚜推广示范633.33hm2,70%吡虫啉种衣剂推广86.6hm2,20%氟虫双酰胺防治甘蔗螟虫推广33.33hm2,代森锌+甲基硫菌灵防治甘蔗褐条病、黄斑病、梢腐病等病害推广6.6hm2。

2.2.2新农药药效试验。在进行农药推广的同时,开展一些新农药试验。2012年共开展新农药试验16组,即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螟虫试验5组,颗粒剂4组,15%毒·辛颗粒剂防治地下害虫试验3组,15%毒死蜱颗粒剂防治甘蔗地下害虫药效试验4组。

2.3综合防控措施

除应用化学农药防治甘蔗病虫害外,植保站技术人员还在全县推广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技术。生物防控技术包括性诱、灯诱、等,田间统一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和利用性外激素技术诱杀成虫,或于成虫产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物理防控方面,加强田间管理工作,及时培土和中耕除草,确保田间良好的通透性。及时除去无效蘖苗和病弱、虫株,减少菌源和虫源数量。及时排除渍水,增施有机肥、多施磷钾肥,促进甘蔗健壮生长,提高蔗株抗病虫能力。

2.4技术培训

每年对农药经营商和蔗农提供4~6次专业技术培训,根据需求适当增加一些培训机会。2012年,开展全县农药开发与应用机理和甘蔗生产专业技术培训5次。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知名植保专家进行授课,对蔗农农药使用和甘蔗生产进行田间指导。组织经营商、植保专业协会、糖企业和蔗农经验交流会10余次,让不同群体分享其各自在农药防治和甘蔗生产方面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或难题,以及讨论和制定未来的一些发展规划等。

2.5科研与实践相结合

在甘蔗整个生产过程中,对病虫害药品的进货来源、种类与名称、供销关系、价格波动、使用量趋势等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对于新药品,开展甘蔗田间药效试验,包括试验方案的设计、施药量、效果调查以及相关的气象数据等。对不同防治措施下甘蔗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影响等,甘蔗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等进行数据收集和研究。此外,还开展了不同作物玉米、黄豆、蔬菜等与甘蔗套种试验研究。

3主要经验与成效

3.1经济与社会效益

甘蔗病虫害新措施的应用在陇川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根据陇川县当地甘蔗实际生产情况统计,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为12t/hm2,经过一系列积极措施之后挽回损失18t/hm2。随施药次数和用量的减少,蔗农节省药品费150~345元/hm2,节省劳动力30~60个/hm2。在与其他农作物套种中,蔗农粮食作物可增产2250~4500kg/hm2。据初步统计和分析,采取新防控措施后陇川县蔗农平均经济收入可提高20%~50%。社会效应方面,蔗农、协会、经营商、企业对甘蔗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得到明显的提高,在药品进货渠道上要求正规厂家,防控上采取偏向于综合防控措施,增加生物和绿色防控。加强了相关各方的沟通和合作,建立了互信、互助的合作机制,而且提升了协会和植保站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2专业协会与企业合作新模式

随着村级专业植保协会的增多和成长,专业协会在蔗农甘蔗和其他作物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探索出一条由“植保部门+企业+蔗农”、“植保部门+蔗农”或企业独自收购的老模式转向于“协会+企业+蔗农”的新模式[6-7]。在这个合作模式中,协会负责提供技术和企业制定生产指标,包括药品购进和使用、甘蔗品种的选择、田间栽培、管理等。蔗农主要负责甘蔗生产、田间的病虫害防控、成熟时的收割。企业负责甘蔗生产面积、指标、品种的制定,按指定价格收割这些甘蔗。这样极大地增加了植保部门对市场监督、政策宣传与倡导、专业技术开发的投入,保证整个甘蔗生产的顺利实施。

3.3降低农药使用和促进生态生产

通过对近几年农民甘蔗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发现,盲目选择高毒高残、见效快的药剂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高毒高残农药的使用,严重影响到环境和害虫控制的可持续性。经过一系列积极措施后,2011年降低农药风险使用技术,减少农药使用1680kg,平均减少180g/hm2;2012年减少农药使用2700kg,平均减少225g/hm2,比2010年平均减少45g/hm2。通过生物多样性的调查,2011年有益昆虫增加到7类,2012年有益昆虫增加到了10类,比2010年增加3类。减少对农田地下水源和水塘的污染,确保了人畜安全。

3.4加强农业技术部门与企业的合作

由农业技术部门提供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推进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技术的推广实效。陇川县植保植检站在2008年开始以德宏英茂集团糖业公司景罕糖厂合作[6-7],企业统一进购黑光灯,植保站提供防治技术和培训。把黑光灯按区域统一发放,同一时间诱集害虫,为了提高农民的使用积极性,企业出台了统一收购害虫方案,对地下害虫金龟子不同的种类统一收购,从源头上压制虫源基数。通过合作,企业给予认可,逐年加大合作面积。企业的参与推动,加快了甘蔗绿色推广步伐,又新增了农民的收入。农民的参与,拓展了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技术的推广。

4建议

4.1加大企业投入力度,全面推广精准用药技术

现行推广的高效低毒农药,含量高、成本高,企业需继续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达到企业和农民互惠。建议企业为农民提供65%的购药成本,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让企业的惠农政策发挥全能作用,减少害虫的抗药性,达到持续治理害虫的同时,减少农残。通过减少高毒农药使用,保护益虫,利用益虫的生态治理,减少农药的使用。利用灯诱、性诱、精准用药集成绿色防控技术,压制虫源和菌源基数,进一步推动农田生境保护,减少农田污染源。全覆盖推广集成绿色防控技术,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通过企业的惠农政策,原料安全、优质、高产,提高工业产值。

4.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蔗农综合技能

农业技术部门,充分利用农民田间学校、阳光工程培训、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培训,提供田间操作技能培训、病虫害识别、优质农资辨别知识培训,农民学会田间病虫害调查等知识,要提高农民的综合操作技能,只有通过多渠道培训,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4.3制订糖料优质优价政策

企业应制订优质糖料的单价政策,把病虫害危害程度作为评价优质糖料的一个定性标准,提高单价的同时,推动农民的防控积极性。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业产值,又可以提高农民单产,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质量安全的产业效益。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业产值和品牌效益,利用质量安全提升品牌,利用品牌效益提高商业率。

5参考文献

[1]冯绍卫.甘蔗套种马铃薯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0(2):13.

[2]方陶伟,邓美峰,李文丽,等.陇川县甘蔗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糖料,2013(2):72-73,79.

[3]王永和,姜永仙,段凤萍.陇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促进甘蔗生产的重要作用[J].热带农业科技,2010,33(1):30-33,38.

[4]郑颖.陇川县糖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13(3):109-111.

[5]高锐,杨坚,李仲敬,等.浅谈陇川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2(2):54-57.

减少病虫害的措施篇2

1农业措施

1.1建立科学完善的农业防控制度

完善的农业防控制度是保证绿色防控技术开展的重要基础,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实行种苗的统一供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病虫统一防治制度,保证种苗的质量,尽量减少带有病虫害隐患的苗木进入种植基地,另外还要加强基地的防控能力,保证绿色防控技术得到正确的开展。2)提前制定基地蔬菜种植计划,采用合理轮作的形式,避免出现连茬障碍,这样大大降低了重茬种植所带来的风险。3)建立每日检查制度,指定专人对菜棚内的植物进行检查,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展情况。

1.2使用绿色有机化肥代替化学化肥

科学研究显示,沼液内含有比较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能够满足果蔬生长的需要。在果蔬的根部合理施肥可以有效实现植物的增产与增值。采用沼渣作基肥是提高有机蔬菜产量的重要措施,有效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另外,在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抗生物质,可以较小减轻白粉病以及白粉虱的影响。有机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严禁使用化学肥料,但是为了保证蔬菜生产所需的养料得到满足,可以采用沼渣以及沼液等作为肥料,沼渣可以当做基肥,沼液可以当做叶面肥或者是通过地下通道的形式输送到蔬菜种植棚中,有效满足蔬菜生长的需要,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减轻土壤被破坏的程度。

2理化控制措施

2.1对蔬菜种植棚进行消毒,有效消除棚室内潜在的病虫害

在一季蔬菜收获完毕之后,蔬菜大棚内会残留大量的病菌、杂草以及害虫,为了减少这些因素对下一季蔬菜的影响,要在播种之前,对蔬菜种植大棚进行消毒,特别是对上一季节发生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大棚,一定要进行消毒。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棚室消毒法主要有一下几种:1)臭氧消毒,使用机器植被抽样并进行消毒,可以有效抑制黄瓜灰霉病与霜霉病、番茄晚疫病等。2)硫磺熏蒸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叶螨、白粉病以及白粉虱的发病率,减少病虫害在蔬菜大棚内的残留。3)辣根素消毒法,将浓度为20%的辣根素制剂采用滴灌的方法注入到土壤中,可以有效实现对土壤中含有细菌以及真菌的杀灭作用。4)夏季闷棚消毒。在夏季进行闷棚可以有效减轻棚内细菌含量。5)冬季冻棚,上一茬蔬菜收货完毕之后,可以利用冬季气温较低的特点,将蔬菜大棚敞开进行消毒。

2.2杀虫灯诱捕害虫

要在有机蔬菜种植棚中合理安置太阳能形式的杀虫灯对害虫进行诱捕。平均在每两个棚室之间安置一个杀虫灯。利用害虫所具有的趋光性以及趋波性的生理特点,进行诱捕杀害,特别是对雌虫的诱捕能够大大降低害虫的繁殖率,这种方法对鳞翅类害虫的防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3采用捕虫板

悬挂捕虫板是有机蔬菜防治这种疾病的关键,主要应用在西红柿、尖椒以及芹菜等蔬菜种植过程中,要在菜苗期就悬挂这种防虫装置,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粉虱,斑潜蝇以及有翅蚜虫的数量,蓝色的捕虫板可以有效防治蓟马。一次悬挂就可以使用一个生产周期,大大降低蔬菜种植棚内害虫的基数,对粉虱等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4性诱剂的使用

采用性诱剂可以有效诱杀雄虫,有效降低害虫的率,减少害虫虫卵的数量,减轻害虫的防治压力。不过这种防治措施的成本比较高。

3生物措施

3.1植物性农药以及微生物制剂

为了进一步做好有机蔬菜的种植工作,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可以发现植物性农药以及微生物制剂能够有效坚强蔬菜病虫害的影响,并降低蔬菜内有有害化学物质的残留。

对于白粉虱以及红蜘蛛等,采用矿物油等进行防治,虽然矿物油在白粉虱以及蚜虫等害虫的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定要合理用药,尽量减少药害的发生。

3.2释放有益生物进行防治

在蔬菜种植中,白粉虱是一种非常难防治的虫害,这种虫害会导致大面积煤污病的发生,对产品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而丽蚜小蜂可以产生很好的寄生效果,对白粉虱能够产生非常明显的防治作用。需要注意的在释放丽蚜小蜂时一定要掌握时机,尽量在白粉虱的数量较小的时候进行释放。

减少病虫害的措施篇3

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生产的目标。然而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种植方式的改变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为控制病虫害,农药、化肥料的大量不科学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农药面源污染,农药残留问题尤为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无法得到保证,实际上,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农药的使用量越大,施用农药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重要的植物保护措施。因此,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意义重大,发展绿色防控也是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重要途径。

1农药残留的危害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发生病虫草害的几率越高,因而农药的使用量也越大。而农民由于安全用药意识较薄弱,认为防治病虫草害的有效手段就是喷施农药,病虫草害死亡得越快越好,随意加大农药用量和施药次数,盲目地使用毒性较高的农药(如长效除草剂和含有机磷类杀虫剂)、混配农药的现象很多。长期下来的结果就是病虫抗药性上升、病虫害再次猖獗,有益生物减少,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农产品品质下降,药害事故导致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由于农药使用技术的限制,在生产实际中,农药利用率只有30%,植物上的农药残留主要保留在作物表面,一部分会自然降解和生物降解或经过风吹雨打挥发到空气中,一部分具有内吸性的农药部分会吸收到植物体内,形成残留。约70%残留在环境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流入水体中,或挥发到空气中,或沉降聚集在土壤中,形成严重的农药面源污染,并延伸污染到农畜渔果产品,“问题豇豆”、“毒韭菜”等问题皆因农药残留引发,农药残留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下一代。

2绿色防控的重要性

2.1绿色防控是减少农药用量的有效措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保产措施,在病虫害防治实践中,传统防治措施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控制病虫危害的同时,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也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加、病虫暴发几率增加,并不利于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要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为害,必须转变传统的防控方式,发展绿色防控,控制农药和有害生物残留。绿色防控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等手段,可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减少农药用量20%、减少施药次数,降低土壤农药残留药害,实现农药的科学、合理和安全使用。

2.2绿色防控是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农药残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问题之一,绿色防控作为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植物保护措施,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通过物理防治、生态控制、生物防治、释放天敌等无害化防控措施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从源头上解决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实践证明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好的地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2.3绿色防控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绿色防控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特别是生物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更加注重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减少,避免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控作业的风险和人畜中毒事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促进有益生物增加,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生态效益提高。

3绿色防控的主要措施

3.1农业防控

3.1.1因地制宜选用优良抗病、商品性好的高产优质品种,优化合理布局作物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健康种苗。

3.1.2合理轮作,套种。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实行不同种类作物、同一种类作物不同科的品种轮作和套种,减少枯萎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发生。

3.1.3精耕细作,培肥地力。采用深耕、夏炕、冬冻等措施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肥、气、热协调;撒施石灰氮、秸秆等措施消毒土壤,覆膜进行太阳能日光消毒,防治土传病害;适时抢墒播种,促进作物早出苗、出壮苗。

3.1.4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合理密植可优化群体结构,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作物健康生长,达到增产增收。施肥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科学平衡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管水要做到薄露灌溉,采取微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既能降低田间湿度,又能减轻病害发生,旱地要确保田间不积水。

3.1.5清洁田园,改善田间环境。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埂作物病残体和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侵染源和虫源基数;人工摘除卵块或拔除早期发生被害病虫株;秋耕深翻或冬翻,降低越冬虫源,避免二次作物侵染。

3.2物理防控

3.2.1杀虫灯诱杀。杀虫灯诱杀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通过高频电子灯光诱集害虫并处理消灭,杀虫灯主要适合用来诱集在粮食、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鳞翅目害虫的成虫。杀虫灯尽量少开,开灯时间以晚间19:20―24:00为宜,这样防止杀伤天敌。

3.2.2色板诱杀或忌避防治害虫。色板诱杀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色习性来诱杀害虫。如用蓝板诱粘蓟马,用黄有翅蚜虫、粉虱、斑潜蝇等害虫的成虫,银灰色膜网忌避蚜虫。

3.2.3性诱剂诱杀。性诱剂的显著特点是安全性高、具高效性、专一性、持效性强。主要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异性昆虫,抑制和减少昆虫正常交尾,达到诱杀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可诱杀如玉米螟、三化螟、小菜蛾等害虫的成虫。

物理防控其他的还有防虫网,果实套袋、“食诱”理化诱杀法等诱杀害虫,这里不做赘述。

3.3生物防控

3.3.1保护天敌生存的环境,充分发挥利用捕食性天敌(瓢虫、蜘蛛、隐翅虫、青蛙、益鸟等)和寄生性天敌(赤眼蜂、线虫、平腹小蜂等)优势来消灭控制害虫。

3.3.2利用真菌、细菌、昆虫病毒等微生物以菌治虫、以菌治菌防治病虫害。如绿僵菌、白僵菌、青虫菌、天然除虫菊素、奥绿1号等能防治多种病虫害。

3.3.3利用养殖动物治虫:稻田养鸭、养鱼、养蛙、旱地养鸡、养鹅等。

减少病虫害的措施篇4

论文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

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并非禁用农药和化学肥料,关键是要科学合理施用。在使用农药时要防控结合,力求既能防治病虫害,又能控制农药留量不超标,即采用综合技术措施,预防为主,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条件,科学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使作物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的标准。

在无公害栽培过程中要采取下列几项措施:

一、种子选用优良抗病品种。优质种子应是品种纯正、发芽率高、生活力强、成熟饱满、不染病虫、无杂质。抗耐病虫害的良种。并且在播种前,应该进行种子浸种、低温、变温、催芽处理,以便幼苗出土迅速,生长茁壮。

二、选择适宜栽培地点。选择一个无公害生产所需的良好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种植地点应远离工厂,矿山等污染源,并且光照充足,水质要好,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有机肥料来源充足。

三、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安排品种布局。轮作倒茬可以利用不同作物对养分需求的互补性,得到充足的养分,减少肥料用量,同时还可以更换病虫寄主,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用量,提高作物的质量。避免同种作物连作,合理搞好间作套种,根据不同作物品种对光照、水分、肥料的不同要求,采取立体种植;提倡深沟高厢栽培,避免田间积水,及时清除病、虫、残株,保持田园清洁。

四、科学安排种植茬口。应根据作物特点及病虫害发生规律,将作物主要生长期安排在病虫危害较轻的季节,躲避病虫的危害。

五、合理施肥。无公害生产的肥料施用,应掌握土壤中养分的输入输出相平衡的原则。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且要充分腐熟,以减少致病菌和虫卵的带入,追肥要以腐熟粪尿为主,多元复合肥为辅,防止过多追施氮肥;掌握适当的施肥时间,在采收前,不能施用各种肥料。尤其是直接食用的叶类作物,更要防止化肥和微生物的污染。最后一次追肥必须在收获前30天进行。

六、加强病虫害防治,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植物农药。减少农药用量是无公害生产的关键环节,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植物农药。使用化学农药一定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有机氯、有机磷等农药。为避免病菌和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与降低农药残留量,不可长期单用一种农药。要交替用药,一般1种农药用2~3次后,就应换其他农药品种;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及时,减少农药使用剂量和使用次数;使用人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利用害虫的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可以大幅度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

减少病虫害的措施篇5

一、花生连作对土壤的影响

1.连作造成土壤养分失调

花生具有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较少,吸收的磷钾较多,同时花生还能将固定的氮素遗留一部分于土壤中。花生连作,打破土壤养分平衡,使土壤中花生所需的磷、钾、钼、硼、锰、锌、铁等速效养分明显减少,满足不了花生所需的营养,从而影响花生的正常生长发育。

2.连作导致病虫危害严重

病虫只有在适宜的寄主和生活条件下才能生活繁殖,危害农作物,否则繁殖活动就会受到限制或死亡。花生连作物危害花生的青枯病、叶斑病、根结线虫病、新黑地珠蚧、蛴螬等,病菌、害虫创造了适宜的生活条件和寄主,同时这些病菌、害虫在土壤中积累,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病菌、害虫积累越多,花生受病虫害就越重。

3.连作使根分泌有机酸引起自身中毒

花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根系不断分泌较多的有机酸,连作使有机酸在土壤中积累过多,形成有机酸中毒,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对养分、水分的吸收,致使植株长势弱,抗逆性差。

4.连作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失去平衡

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及根际的真菌型土壤转化,土壤地力衰竭。

5.连作使土壤酸活性降低

酸是生物的催化剂,能成百倍、成千倍地加速有机体的化学反应。花生连作使土壤中的各种水解酸活性降低,影响土壤中各种营养的分解和微生物活动,致使植株营养不足,发育不良。

要想使花生丰收丰产,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换茬。但由于生产需要必须连作时,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花生连作造成的减产。

二、预防花生连作减产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选用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同一品种连续种植不超过两年,最好采用不同类型的品种交替轮换种植或采用异地换种的方法。

2.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再配比微肥,充分满足花生对养分的需求,能够促进生土熟化,改善土壤的理化形状,补充土壤的养分,创造花生生长适宜的条件,增强花生的抗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是一种最有效的农业措施。

3.改土压沙。对连作地块进行土地深翻和冬前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形状,为花生生产创造良好的发育环境。同时,采用冬前深翻可以使带有病菌和虫卵的病土表层土壤埋入底层,下层土壤移到地表,病原菌和害虫就失去了繁殖生存的环境,可以大大减轻病虫害发生的机会,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

减少病虫害的措施篇6

关键词:林业;防虫害能力;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S77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333163

1林业病虫害现象大量发生的起因

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人们在大量砍伐天然林的同时种植了大量的人工林,导致目前天然林的数量大大减少,而人工林的数量激增。人工林防病虫害的能力较弱,较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这是当前林业大面积受病虫害困扰的原因;人们在大面积种植人工林的同时却没有加强对林业的管理,是林业病虫害现象大量发生另一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人工林的培植过程中大量使用不符合规格的化学和农药,使林业周边植物中大量的有益生物被杀死,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病虫害繁殖速度快、生命力顽强,导致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当前林业防虫害措施中的不足之处

2.1人工林的面积未加以控制

人工林的大量种植使得病虫害现象的面积不断扩大,严格控制人工林的数量和管理是减少林业病虫害现象的关键[3]。然而,我国只注意到加强对已发生病虫害现象的林业及地区的管理,使得人工林面积也在不断增长。这无疑加大了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难度,使得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更难以有效开展。

2.2监测工作仍然有待提高

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监测,赶在病虫害现象发生之前预报是目前减少林业病虫害现象的有效措施。然而事实上,各地区在林业监测技术上的资金投入力度严重不足,林业监测设备落后、技术更新慢,缺乏优越的监测环境,导致林业病虫害的预报质量差,甚至部分监测仪器只有在病虫害发生之后才能被监测出来。

2.3防治措施单一

在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技术和手段方面,我国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我国林业发展地区多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经费不足,难以引进或研发更加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设备,只能依靠单纯的喷洒农药技术进行防治。农药防治不仅会对种植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还会使病虫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不佳。

3提升林业防虫害能力的策略分析

3.1做好林业病虫害的监测工作

病虫害具有较强的繁殖力,病虫灾害一旦在某林地爆发即会在短时间内扩散开,加上病虫害生命力顽强,难以被根除,使得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监测成为做好防止工作的重要手段。根据我国目前各林业产地的基本情况,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各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更新各地的林业病虫害监测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增强当地的监测能力和质量,确保能够做到及时预报病虫害,及时阻止病虫害现象的发生。

3.2因地制宜,创新林业病虫害防治手段

各地的林业病虫害状况不同,有些地区病虫害现象较为严重,有些还在可控制范围内。各地发生病虫害现象的原因也可不相同,部分地区是由于经济条件差,也有可能是由于该地环境条件适宜病虫害生长。根据各地的经济状况、林业培植管理、自然环境等的不同,对各地实行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是提高林业防治能力的重要手段。各地应该尽可能的发展生态农业,大力保护当地的天然林。在保护天然林的前提下做好林业建设工作,时刻不放松对病虫害的警惕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对林业的损害[5];政府通过加强资金投入或吸引外资等形式,改善林业发展地的基础设施,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基础;增加对林业病虫害技术的技术投入,并及时推广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质量。

4结语

当前林业防虫害措施中的不足之处有:人工林的面积未加以控制、监测工作仍然有待提高、防治措施单一。为了提升林业防虫害能力,相关人员必须要做好林业病虫害的监测工作并因地制宜,创新林业病虫害防治手段。具体措施包括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当地的天然林;政府加强资金投入或以吸引外资等形式,改善林业发展地的基础设施;增加对林业病虫害技术的技术投入,并及时推广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毛义成.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园艺,2013(13):106-107.

[2]刘品华.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4(11):297.

[3]李小会,李宣进.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J].南方农业,2015(21):124-125.

减少病虫害的措施篇7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已经成为了我国营林综合治理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病虫害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在我国林业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水平,采用无公害的方法进行防治,这种无公害的防治方式可以更好的保护森林。加强我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

1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1.1天然林大量被破坏

我国是一个林业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大量的天然林被无情的砍伐,导致我国天然林的数量大量的减少,据调查,在我国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森林是人工栽植的,天然林的数量在逐年的减少。虽然天然林在逐年的减少,但是依旧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还是在不知节制的破坏天然林满足自己的欲望。天然林的抗病能力是非常强的,对林业病虫害有着一定的抵御能力,天然林的大量破坏将降低对林业病虫的抵御能力。天然林的减少是我国林业病虫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林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造成了林业生态系统的紊乱。

1.2不科学的林业管理方式

我国的林业在管理的方面存在一些弊端,这些弊端直接的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对于林业的管理不够严格,林木的采伐没有一个严格的数量,完全看采伐者的心情,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林木被采伐,导致我国的森林锐减在加上不合理的管理方式,是本就岌岌可危的森林更加的危险。我国是一个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在林业的管理上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林业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下降。不科学的林业管理方式导致林业病虫害频发,大量的林木被害虫损坏,给我国的林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林业病虫害的频发抑制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3大量农药的使用

自从农药出现后,人们开始使用农药进行杀虫除草,虽然农药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对作为的损害也是非常大的。在人工林栽植管理的过程中,很多的营林人员对农药的使用产生了误区。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农药对林业病虫害有防治的功效,一位的依赖农药来防治林业病虫害,还有的人认为农药使用的越多对于林业的发展越好,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当林业病虫害发生时人们会大量的使用弄呀,虽然大量的使用农药会杀死大量的害虫,但是同时也会伤害到林木的生长。这种使用错误的观念不仅不能对林业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还会伤害到林业的根本,造成林业系统的紊乱。长期的使用农药会使我国的林业系统越来越坏,影响我国林业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1.4大面积人工林的出现

由于天然林的大量减少,为了我国林业的发展,我国栽植了大量的人工林,人工林的抗病能力比较低,很统一发生林业病虫害。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人工林的栽植是比较单一的,致使生态系统中的森林向着单一化的方向发展,森林的抗病能力大大的减弱,林业病虫害频发,人工林的病虫害甚至会传染天然林。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对林业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大面积人工林的出现弥补了我国林业的空缺,但是也使林业病虫害有机可趁,人工林很容易受到林业病虫害的伤害,给我国林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在我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护好天然林,合理的管理天然林。

1.5人为活动的破坏

林木的用途是非常多的,很多人为了利益进行林木的偷盗,导致我国的林木大量的丢失,还有就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天然林进行大量的砍伐,甚至达到了乱砍乱伐的地步,我国的林木大量的锐减,无法抵抗大规模的林业病虫害,大量的林木遭到了病虫害的破坏,无法正常的生长和繁殖。认为活动一般是不受控制的,破坏的都是优良的树木,影响了我国林业树木的成材率。人为活动导致大量的林木锐减,让病虫害钻了空子,破坏了大量的成才林木,给国家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阻碍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

2.1加强天然林的保护力度

我国的天然林破坏非常的严重,造成了我国林业的病虫害频发,导致大量的林木资源收到了破坏,为了改善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现状,要加大对天然林的保护力度,我国目前的天然林非常的有限,因此要重视天然林的保护工作,天然林的抗病能力与人工林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保护好天然林可以减少我国林业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面积,也是无公害防治林业病虫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林也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要重视天然的重要性,对天然林进行合理的利用,推动我国天然林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林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2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监测

林业病虫害一触即发,但是在林业病虫害发生之前也是有着一定的预兆的,要做到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就要加强林业病虫害的监测力度,时时的对森林情况进行检测,及时的发现森林中存在的问题,对有问题的林木要及时的进行处理,防止林业病虫害的蔓延;对于疑似病虫害的林木要加强监测,一旦确认也要进行及时的处理。监测不仅要监测林业病虫害问题,还要对林木的生长环境进行检测,看环境指标对林木的生长是否有益。对森林进行整体监测可以了解整个森林的发展情况,及时的了解森林生长中的各项指标,制定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保证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

2.3采用科学的林业管理方式

目前,我国的林业管理方式是不科学,对于林业的发展是有较大影响的,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我国的林业病虫害防治要转变观念,要采用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制定科学有效的林业管理办法,改变传统的林业管理观念,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可持续增长。林业的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2项比较重要的工作,采用科学的林业管理方式对于实施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比较重要,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减少对林木的伤害。

2.4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进行病虫害治理

生物防治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措施,这种病虫害防治措施打破了传统,采用生物进行防治,是通过生物间相互牵制的道理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这种防治可以减少对林木的伤害,而且可以减少大量林业资金的浪费。生物防治与农药防治相比具有很强的优越性,生物防治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危害的,生物防治可以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相信在未来,生物防治将逐渐的走上林业无公害病虫害发展的舞台,在林业病虫害工作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3结语

林业病虫害问题是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林业病虫害不再是农药防治,而是采用无公害的防治措施,无公害的防治措施对于树木的生长具有积极的存进作用,与传统的防治措施相比,无公害的防治措施推动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病虫害是危害林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合理的进行无公害防治,让我国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海波.关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8).

减少病虫害的措施篇8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0.前言

水稻是我县主产粮食之一,同时也是人畜生活的必须产品之一,所以抓水稻生产是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但是在生产水稻过程中,由于气候、农业栽培措施等综合因素,每季生产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威胁,为此抓好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农业生产稳产增收的一个关键措施。目前,危害水稻的病虫害达260多种,其中对水稻生产威胁严重的达30多种。近年来,由于耕作栽培方式的改变,品种抗性的下降以及气候异常因素的影响,使水稻病虫灾害有加重的趋势。为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降低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多年基层实践经验,对当前水稻常见病虫害的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1.我县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1.1水稻病害

1.1.1稻瘟病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为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

1.1.2纹枯病

纹枯病又叫云纹病,俗名有眉目斑、花脚瘟和霉绿秆等,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病害从分蘖期开始发生,愈到后期发生愈重,主要为害靠近水面的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危害上部的叶鞘和叶片。病斑初期为椭圆形,叶片中央为灰绿色,以后不断扩大成为纹状不规则病斑。病斑扩大后,叶鞘和叶片枯死,分蘖死亡,严重时稻株不能抽穗或虽抽穗而不能结实,或引起早期倒伏,发病轻的增加空秕粒和降低粒重。

1.2水稻虫害

造成水稻虫害的害虫有外源性害虫和内源性害虫两类,外源性害虫即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如褐稻虱、白背稻虱、稻纵卷叶螟、黏虫等。内源性害虫即本地虫源,在本地繁殖为害,如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等。

(1)稻螟虫:水稻分蘖期受害,先蛀食叶鞘,造成枯鞘,后咬断心叶,造成枯苗;孕穗,抽穗期受害,造成死孕穗或白穗。

(2)稻飞虱、叶蝉:稻飞虱、叶蝉体形小,常常混合发生,一般年份减产一成以上,大发生年减产二到三成,有的甚至基本无效。

(3)稻纵卷叶螟:水稻长势和高温多雨的气侯状况,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虫卵巢发育、、产卵和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存活,受本地虫源及外地虫源迁入重叠的影响,以及田间小气候条件、禾苗长势及种群繁殖力分析,预测我县第七代稻纵卷叶螟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幼虫盛孵高峰期在8月上旬,防治适期为8月9日-15日。

2.防治措施

2.1主要防治措施

(1)建立良好的预测预报制度,为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的调查依据。

(2)抓好选用抗病虫良种、种子消毒、培育无病虫壮秧、施好送嫁药以及适当密植,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早施回青肥,综合化学除草,及时露晒田,减少无效分蘖等常规技术措施,提高水稻抗病虫能力,为综合防治措施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栽培环境。

(3)抓好兼治和重点挑治,减少用药次数。在明确病虫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采用主治与兼治、全面施治和重点挑治、病虫兼治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用药次数。

(4)抓住关键时期用药。

由于三化螟连年发生量偏低,枯心苗少,蛹量不足,所以传统的“枯心苗查蛹,定防治适期”的工作很难开展。因此,我们采用一套“田间查蛾为主、查蛹为辅”的测报方法:即在螟蛾盛发期,田间定点,清晨赶蛾、排查卵块,查明田间发蛾始期、高峰期和盛末期产卵期及螟卵密度,以查蛹印证田间蛾、卵盛发期的方法,在螟蛾始盛后8天,为施药适期。稻纵卷叶螟也是以田间“定点赶蛾”的方法,掌握在螟蛾始盛期后7-8天施药。

纹枯病是普发性病害,在杂优稻和翻秋稻上较重,常规稻发生较轻。在水稻分蘖未期至抽穗前,是纹枯病的发生侵染期,病害主要以科间、株间侵染传播为主,发病科率、株率迅速增加。孕穗至抽穗后,病害迅速向上部叶鞘扩展,侵害功能叶,严重度增加。根据对不同时期施药的防效调查,水稻分蘖末期,在科发病率10%-20%时施药比80%时施药,平均防效提高24%以上。所以,掌握在水稻分蘖末期、始穗期各施药一次,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稻瘟病主要是抓好早造破口期至齐穗期的防治,破口期结合除螟施一次药,遇多雨季节应抢晴施药,切莫等到全面放晴再施药。晚造田应重点防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在做好对杂优稻、翻秋稻、低洼渍水田等感病类型田的调查监控的基础上,掌握在台风过后、水稻破口期或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

2.2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2.1稻瘟病的防治

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用量为每亩75-100克,加水50公斤,在病菌侵染前施用,可充分发挥其药效。或者用40%富士一号乳剂,每亩75-100克,加水50公斤释释喷洒。

2.2.2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

可选用2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2000倍液、或1%中生菌素水剂300倍液、或70%甲福硫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喷雾,隔7天施1次,连施2~3次。

2.2.3白叶枯病的防治

合理施肥、科学管水。除此之外,要加强大田喷药防治,病害大发生时,每天喷药2次,每次间隔7-10天,用20%川化-018(叶枯宁)可湿性粉剂,在风、雨过后或水退立即喷药防治。

2.2.4纹枯病的防治

井冈霉素每亩用药100-125克,加水50公斤,喷在稻株下部叶片上,该药对水稻安全,残效期长,且耐雨水冲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00克,加水50公斤;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加水50公斤;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加水50公斤。

2.2.5三化螟的防治

25%杀虫双乳剂用量为每亩200克加水50千克,均匀喷雾;50%甲胺磷或40%乐果乳剂每亩100克,加水50千克;50%杀螟松乳剂每亩150克,加水50千克。

2.2.6稻飞虱的防治

用10%吡虫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防治时保持田间有薄水层。

减少病虫害的措施篇9

一、合理施肥减轻病虫危害。蔬菜施肥必须以经过发酵以及沤制有机肥为主,矿质化学肥料和微量元素肥辅。

二、搞好药剂土壤处理。一是用杀菌剂处理防止土传病菌引起的蔬菜苗期病害;二是用杀虫剂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发生为害。杀菌剂主要药剂亩选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等;杀虫剂主要用98%敌百虫拌麦麸和玉米糁,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和1.8%阿维菌素颗粒剂等。

三、精细整地灭虫。深耕细耙不但是蔬菜丰产的基础,也是杀死虫卵,扰乱害虫生育期,减轻虫害的重要手段。

四、选用优良抗病虫品种,是提高蔬菜抗病虫能力、减少生物和化学农药施用量,是蔬菜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五、种子处理防控病虫害

种子处理的方法有:物理机械法,温汤浸种法,热水烫种和药剂处理等

六、抛髟耘嗉跚岵〕婧Α垄作或高畦栽培不但能增强地上部的通风透光能力,而且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七、地膜覆盖防控病虫草害。此法的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控病虫草等。

八、蔬菜苗期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

蔬菜苗期常见病害常见的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根腐病、病毒病等。常见的害虫:蚜虫、粉虱、蓟马、潜叶蝇、菜青虫等。

绿色防控技术措施:1、苗床土消毒。用20%二氯异氰尿酸钠500倍液在播种前喷洒苗床表面,再将种子播在含药的土壤中;2、苗期用药喷雾。选用75%百菌清8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500倍液交替喷洒预防。如是移栽苗,移栽前2d用80%乙蒜素800倍液,或30%恶霉灵1500倍液在苗床上灌根,防治根腐病和茎基腐病;3、蚜虫、粉虱、蓟马及病毒病的防治。667m2用10%吡虫啉20g,加2.5%氟氯氰菊酯30mL,兑水30kg,均匀喷施,同时能有效预防病毒病的发生。用1.8%阿维菌素1500倍液喷施,对潜叶蝇、菜青虫有特效。4、色板诱杀。如蚜虫、粉虱对光谱定的黄色具有趋向性,种蝇、蓟马对光谱定的蓝色具有趋向性。5、苗期除草。蔬菜苗期不使用化学药剂除草,主要采用覆膜、中耕、人工拔除等技术措施进行控草和除草。

九、蔬菜中后期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

蔬菜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有蚜虫、蓟马、斑潜蝇、烟粉虱、小菜蛾、叶螨、菜青虫、夜蛾类、棉铃虫、蜗牛、枯萎病、蔓枯病、早晚疫病、软腐病、黑腐病、叶斑病、霜霉病、炭疽病、病毒病、灰霉病、根结线虫病、细菌性角斑病、白锈病等。

蔬菜中后期病虫草害发生种类较多,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要以“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绿色植保”为防控理念。综合运用农业、生物防治、物理及生化诱杀技术和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逐步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

减少病虫害的措施篇10

关键词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6.6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6-0165-02

柑橘是我国的一大水果产业和主要出口果品之一,在景宁县虽然不属于主导产业,但是可以作为丰富果品市场、增加农收入的有益补充,而在生产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病虫发生危害的现实问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确保柑橘果品的质量安全,有效控制柑橘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提高柑橘产业综合效益。针对景宁县柑橘病虫害发生危害现状,于2010年开始组织开展了“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索与应用项目”的实施,借以探索形成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

经过项目的实施,使得项目区内对柑橘栽培管理、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得到了普遍而明显的提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从社会效益分析:项目的实施,为景宁县柑橘安全生产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削减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利因素;提高了人类身心健康水平;减少了人为成本投入,增加了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从生态效益分析:有效地阻截了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入;扑灭铲除了柑橘黄龙病植物疫情,控制了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增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能。项目实施3年后,即2013年10月下旬实地考查,项目区相较于非项目区橘园内蜘蛛、捕食螨等捕食性天敌增加了76.02%,有效地发挥了有益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了因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污染负荷,对保障农业、生态安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经济效益分析:从3年来的项目执行情况看,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相比平均减少农药防治1.7次/年,每年减少化肥投入157.5kg/hm2,减少除草用工19.5工/hm2・a,如以农药防治成本364.5元/hm2、平均化肥市售价1.6元/kg、除草用工100.0元/工计,可节省生产投入成本2569.65元/hm2,项目区实现平均单产38155kg/hm2、产值56310.15元/hm2,分别比非项目区增长6240.75kg/hm2、12483.6元/hm2。节本与增效二项合计增加经济收入15053.25元/hm2。该项目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工作措施

为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工作伊始首先制定了较为详细工作方案,建立了分别由土肥、植保、植检、经作项目实施所在乡镇(街道)技术骨干、项目区科技领军人员组成的项实施小组,致力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目的意义、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制定了生产行为规范,明确了工作措施内容,探索建立了失管橘园管护权流转机制,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2改良生产条件

良好生产条件,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基础。因此,根据橘园所处位置与地形条件开设整修了机耕道路、工作便道,为橘园管理提供便利条件,对于地处溪边滩圩地的橘园,应将卵石清除,同时为了增加土壤容积,改良土壤砂性,应采取添加客土的措施,且需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引水抗旱。对于山坡地橘园,应修整水平种植带,加厚活土层。总之,应根据水源条件、地形位置,多形式削减土壤水蚀问题,为实行健身控害栽培创造较好的基础条件[1]。

3加强肥水管理

柑橘栽培过程中,施肥是重要的农作措施,同时也是病虫害绿色防控的主要技术内容,柑橘全生育期要注意施好花期肥、稳果肥、壮果肥、冬季采后肥。根据果园所处位置、投入水平及农户意愿,通过采取割青翻埋、园内套种绿肥、园内养禽、积造农家肥、栽植豆科养地作物、扩大使用商品有机肥等途径增加有机肥投入,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针对当地土壤普遍存在硼、锌、镁、锰、钙等元素较为稀缺的现实,在增施有机肥,施好花、果、壮冬肥,合理配比氮、磷、钾三要素的基础上,隔年结合冬季施肥配施硼砂、硫酸锌、硫酸锰各15kg/hm2,硫酸镁37.5kg/hm2,生石灰600~750kg/hm2,以平衡养分供应,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根据橘园所处位置和水源条件,通过蓄、提、引等综合措施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做好抗旱养护工作;在由水田或低洼地改种的橘园,在后坎环山处开设排水沟,在多雨期间将后坎侧渗水排出园外,以避免橘园积水,影响橘树的正常生长[2]。

4做好整枝洁园工作

根据疫情普查结果,及时清除柑橘黄龙病病株,对有柑橘木虱发生的橘园及其周边的橘园,每年对木虱防治不应该少于4次,以减少和消除疫病感染机会,遏制疫情的传播扩散[3];每年冬季剪除瘦弱枝、病虫枝,增强树冠的通风透光能力和树势,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为促使新梢生长整齐,可于新梢抽生期抹除过密芽梢、过早夏抽梢、过迟、晚秋梢。在果实生长发育期内,对虫、烂、落果进行集中处理,降低病虫感染源[4]。如果柑橘园内未套种冬季绿肥,可于冬季结合施肥进行园内翻耕,破坏病虫越冬环境,同时可用石灰水与药物混合进行树干涂白,可提高柑橘的抗寒能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5实行果实套袋

果实套袋作为提高果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同时可以减少农药防治次数,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于第2次生理落果后,先用药剂防病治虫1遍,然后进行套袋,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提高果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6落实物理防治措施

按照国家植保工程项目建设规定,在项目区内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并根据害虫的趋性,用性诱剂、色板、糖醋液、杨树技等于行道路边及园内进行诱杀,同时于5―7月采取人工捕杀及刮卵等措施对天牛成虫进行防治。

7落实生物防治措施

在项目区内根据橘园的位置、农户的习惯和投资水平、当地自然植被状况,加强柑橘园周边植被的保护,封育、营造生态涵养林,建立防护、缓冲林带,道路边及园内种植害虫忌避、天敌嗜好、培肥地力的矮生作物、杂草,如马甲子、女贞、薄荷、留兰香、柱花草、白三叶草,推行刀割除草,园内留置车前、败酱草、二月兰、天芜荽、野芝麻、霍香蓟等低矮杂草,实行生草栽培,以增加橘园地表的覆盖,减少地面蒸发和地表水蚀,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为有益天敌创造适合的生存环境。有的柑橘园内甚至可以实行园内养鸡,品种以野生性强、觅食能力强等为好,利用放养的鸡群啄食园内杂草和害虫,同时其排泄物可为植株提供营养[5]。总之,通过各种生物防治措施,达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的目的。

8科学合理用药

开展柑橘病虫监测预报,实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加强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培训与指导,普及应用植保信息和先进植保技术,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在达到防治指标后,适时进行防治,达到有效提高防治效果的目的[6]。对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坚决杜绝使用。在病虫害发生危害程度不高时,可选择安全有效、低毒无残留的植物源、矿物源、微生物等生物合理性、环境友好型农药抑制病虫害的发生。高效化学农药尽量只作应急之用,且就某一化学农药品种言,一年内使用不得超过2次[7-9]。

在项目区内除个别因受条件限制外,借助于国家“植保工程”建设和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项目的实施,对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若要实行药剂防治,必须首先确定防治指标,允许处于经济危害水平之下的低密度病虫害的生存,在对夜蛾、蝇类等具有趋化性害虫进行防治时,在药液中加入糖、醋、大豆水解物、性诱剂等引诱物实行隔行施药;施药时,应予弥雾施药,做到均匀周到,以提高药液附着量;注意推行混药兼治、轮换交替、有效低浓度用药,严格安全间隔期施药,以减少用药次数和施药面积,缓解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有效提高施药质量和防治效果。

9参考文献

[1]刘丽华,杜一新,吴林松.浅述果园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技术措施[J].浙江农业科学,2002:8-10.

[2]浙江效益农业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柑橘[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赵沛忠,雷沈英,杜一新,等.景宁县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实践[J].植物检疫,2010,24(4):63-65.

[4]雷沈英,杜一新,李永青.柑橘小实蝇在浙江景宁县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初探[J].植物检疫,2010(1):55-57.

[5]潘喜山,王大礼,曾正国,等.郧县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J].湖北植保,2009(1):42-43.

[6]朱祚亮,曹诗红,蔡世风,等.宜都市柑橘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J].湖北植保,2010(1):27-28.

[7]罗怀海,张梅,王胜,等.四川柑橘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绿色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8(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