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十篇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十篇

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7:26

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篇1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因为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其它解法,并对比哪一种最优,怎样分析的,有没有不足之处,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识起铺垫,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的巩固、加深。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之后的练习应进一步加深、拓展、发散。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示,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思维过程的组织。

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很多种能力,包括运算能力、判断能力、定量思维、提炼数学模型能力、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这些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按照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方法,来进行思考、推理论证的能力。数学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由数学的极度抽象性决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得到,而且这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示,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第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第二,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中出现的题型的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第三,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第一,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

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篇2

【关键词】逻辑教学;工具性;逻辑教学改革

一、我国高校文科专业中逻辑教学面临的形势

众所周知,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学问,它在训练人们的思维、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普及逻辑知识非常重要。逻辑教学是普及逻辑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的逻辑教学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一)逻辑课程的开设情况

逻辑学作为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在我国高校的法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等文科专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已经没有逻辑学了。即使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设有逻辑课,但他们已经把逻辑学由原来的必修课改为了选修课。有些专业虽然把逻辑学作为必修课,但教学学时较以前有所减少。

(二)师资队伍状况

如上所述,高校逻辑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与此同时,逻辑学研究和成果发表也相当难,在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有关逻辑方面的课题极少,且科研经费也不高。公开发行的逻辑刊物也少的可怜。在此情况下,原来的部分教师改行转岗,高校逻辑学的师资队伍大大缩减。这样又造成逻辑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就业难,进而影响到逻辑学专业研究生的生源,最终导致高层次逻辑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后继力量不足。

(三)逻辑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而逻辑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基础性学科。随着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发展的整体化,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显得重要。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已由以往的培养“精英”的应试教育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近年来,逻辑教学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结构等方面的实际状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传授者和教育的惟一组织者,应是学习资源的组织者、网上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者。但是,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基本上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是知识的惟一传授者和教学的惟一组织者,学生只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二、逻辑学的性质及作用

(一)逻辑学的性质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思维的基本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它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在众多学科中逻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因为人们不论从哪种角度研究事物,不管构建什么样的学科理论,用何种语言表述理论,都要运用到概念、命题和推理,都不能违反逻辑的规律和规则。由此可以看出,任何其他学科都离不开逻辑学。另外,逻辑学在各门具体科学中的应用,不仅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的新兴学科。如分析哲学、相对论和量子论、语言哲学等。由于逻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逻辑形式,所以逻辑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科学。在这一点上,它与语法相似,因此,有人称之为思维的语法。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工具:它为学习、理解和研究其他科学提供了工具,可以指导人们运用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使人们在日常说话、写文章中能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符合规则、论证有条理和说服力,还能发现真理、排除谬误。

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篇3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数学离不开思维,可以说数学的所有结论都是思维的结果。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这表明,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

(一)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

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也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都是经过人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真正的科学结论,只是不给学生进行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即使这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生了“飞跃”或“质变”。具体地说,10―11岁学生开始能逐步分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能初步掌握比较科学的定义,能领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分析,并进行间接的推理(即由几个判断推出新的判断)。因此可以说,这一阶段正是发展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既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1、精心设计练习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的。在课堂练习中要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材料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所以在练习中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解题的情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防止单调重复。解答问题时不要死盯着一处想,一处不通另找一处,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则习惯于从单一方向思考问题就会导致思想僵化,丧失变通的机敏性。

设计练习题是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的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这些练习题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2、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狠抓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篇4

关键词:地理教学;逻辑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12-01

初中地理教学中,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教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里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教会学生“会学习”的关键,初中地理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均属逻辑思维。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那么,如何培养地理逻辑思维呢?

一、丰富感性认识,为逻辑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地理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中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逻辑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逻辑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知识和扩大思维活动的基础。

二、运用阶梯设问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喜欢刨根问底,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阶梯设问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初中地理第一册“世界自然资源”一节,关于“自然资源”概念的形成可用此方法法得出。授课开始,教师先引导学生读课本“自然资源的利用”插图,然后提出问题:

问:粮食生产需要什么?答:土地、阳光、水。

问:制造汽车的钢材来自何方?答:铁矿。

问:电灯照明需要什么发电?答:煤炭、石油、水力。

问:建筑所用的木材来自哪里?答:森林。

总结以上问题:这些生产、生活中所需东西有什么共同特征?答:存在于自然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最后概括出自然资源的概念。通过阶梯设问,层层深入。

三、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精心准备,巧妙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将逻辑思维方法渗透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初中地理第一册“影响气候的因素和各地气候的差异”一节。当讲影响气候因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地理纬度,海陆关系,地形、河流和大气环流这几个方面分析。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各因素联合起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各因素的特点和表现,得出分析各地气候差异的一般逻辑思维方法。在整个的教学中,学地理知识的相互联系为主线,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重点分析,推理、综合逻辑思维方法的学习融合于潜移默化之中。

四、通过课堂示范和练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示范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初中地理第四册“中国工业基地”一节中,我国四大工业基地,教师可重点分析“辽中南地区”的工业特点,作为示范,其余三个工业区让学生练习了解。

授课开始,教师先指导学生看“辽中南地区图”找出工业城市、大连、鞍山、本溪、沈阳、辽阳。分析这些工业城市的工业构图,得出它们的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化学工业。对其工业结构归类,都是重工业。接着指导学生重视概念。

轻工业: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

重工业: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

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篇5

关键词:习题讲练思维培养中学数学教学

习题讲练是常见的教学活动,基于课堂的习题讲练针对的是学生共性,基于学生个别问题的解答是以学生个体为主,其中巩固概念、技巧学习、方法训练、思维训练都是习题讲练的重要内容。在平常讲练中,我们容易忽略思维训练,没有从思维培养的角度去备课、授课和反思,而侧重于技巧方法的掌握,造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很高水平。有效开展思维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活力、有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在习题讲练中创设、引导、培养。

一、对思维训练要有明确的认识,把握习题讲解中数理逻辑思维的特点。

第一,思维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创设情境中思考、判断、归纳等,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因此,在学生思考的起点到目的地的过程中,应尽量不改变先前创设的情境,充分尊重思考的主动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学生自己去想。

第二,学生个体由于思维习惯的不同,表现出很大差异,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对一个知识点的发散,有的同学能总结出很多结论,有的则不能,但课后却总能做得很好。其次,同一已知,同一结论,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影响下,也不是所有同学都能阐述已知到结论的逻辑联系。思维训练从教学效果来说主要是针对学生共性的训练,让更多的人在课堂上得到有价值的训练,对个性差异较大的同学进行适当引导,多给予学法指导,使思维习性与多数同学有更多共同点,同时也应尊重学生思维的个性,往往“出彩”的学生是个性表现突出的学生。

第三,思维训练离不开对事物的客观分析,数理逻辑思维训练更是如此,思维是主观行为,道理是客观的,尊重逻辑的客观联系,分析时就不会有偏差,学生的推理错误大多来自于思考时的主观臆断。

第四,数理逻辑思维训练与经验总结有必然联系。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经过有目的地思考,得出一定的经验总结,再作用于以后的思考,经验的总结有助于思考得到好的成效,但这不是思维训练的全部,思维训练还能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第五,思维训练是实践活动,合理的思维训练会有很好的训练总结,从而指导以后的思维训练,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因此,训练的内容、训练的程度都应因知识点的特点而定,特别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共性,做好情境创设,进行适度引导。

二、合理备课,对思维培养要细化、规范化。

思维培养应在习题讲练备课中有完整体现,习题不是为思维训练准备的,但习题的训练具有思维活动,习题的讲解更是展现出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思维活动,其间思维如何体现,思考量的多少,思考如何与知识点结合,如何反思,等等,都需要在备课时做合理安排,备课一定要备出学生思维。另一方面,习题讲练有课前练课堂讲,或课堂先讲再练,或课堂先讲后练,思维培养贯穿习题讲练的布置、训练、讲解、训后总结评价,因此,在备课时就应做好相应安排,对可变因素作合理预见,在哪一段练什么能力,应收到哪些预期的效果,都应心中有数,备出训练情境创设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三、注重课堂训练和引导,做学生思维的指挥家。

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高业务素质,对思维培养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知识点要有较高的熟练程度,也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交谈要和蔼,表达要流畅。

课堂的思维训练要恰到好处,习题讲练是培养思维的主要途径,思维培养是与方法和技能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还以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来实现。习题讲解时,思维训练要明确,不可含糊不清,只讲题,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漠不关心,避而不谈,该学生思考时,一定要足量、要适度,因为多了学生会晕,少了又缺乏灵活性。

合理利用小组讨论,充分发挥思考的主动性,通过“辩”使逻辑显得清晰,让学生“相互启发”,形成更多的知识经验。

四、注重讲练中思维训练的反馈反思。

训练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遇到哪些不合理因素和困难,把这些困难和不合理因素与学生结合起来分析解决,会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磨合,有利于思维培养。思维训练是一种实践活动,要不断反思完善自我,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多和学生交谈,多听学生的体会,客观分析学生的建议,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达到“心领神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习题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舞台,组织好学生训练,固化思维形成经验,创新思维形成突破,使学生在一次次训练中提高能力,促进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经验的总结,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威.数学习题课的主体参与策略.中学数学月刊,2012(4):60-61.

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篇6

 

在大众传播语境下,传统传声筒主持人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上对于有立场、有态度、有人格魅力的主持人的诉求越来越高。而主持人的魅力人格体,也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不同,这也是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精髓最为精准的概括。

 

本文就以逻辑学学科为基础,浅析逻辑在生活语言和大众传播领域的具体应用。

 

一、逻辑和语言密不可分

 

语言学与逻辑学的结合早有历史渊源。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逻辑就被看成是思维的工具,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工具论》中得到了证实。现如今我们学习一门学科往往更注重其学术价值和应用性。认为“逻辑学无用”的观点使逻辑学正面临生死攸关的困境。

 

其实不然,逻辑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自发性的在潜移默化中广泛运用。将逻辑学和语言学结合起来的相关著作也不少,老一辈逻辑学家金岳霖、周礼全等人联手编写的《形式逻辑通俗读本》,以及近年来《逻辑与语言表达》《说话写文章中的逻辑》《智慧人生——日常推理之谜》等。由此可见,逻辑学和语言学是紧密结合的。

 

二、日常生活交际的语言逻辑学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传播符号,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物质载体。我们日常交流时,一方面是说,一方面是听。就在这过程中,也时刻浸润着逻辑学的原理。

 

(一)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们每天说大量的话,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这其中交织着事实和判断,即便是客观事实,经人为主观性的语言复述传递,都会有偏误,更何况概念判断本身就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主观性。

 

清楚的逻辑思维不仅有助于语言表达,也可以提高我们收集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在传播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充斥,真假杂糅、纷繁复杂,运用逻辑思维提高媒介素养是大有裨益的。比如2003年非典期间讹传咸盐可以预防非典,就造成咸盐供不应求,然而这一谬论没过多久便被澄清。再如2007年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虚假新闻事件,曾一度造成恶劣影响,经多方考证也真相大白。可见,个体如果没有独立的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普通公众的意见是很容易被媒体操纵的。

 

(二)日常逻辑培养方法

 

1.采用5w1H法帮助简洁表达

 

一句话传达信息,不要贪多,说话时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先把最重要的观念阐述清楚,然后再辅助详例支撑论点。采用5w1H法,即who(谁)what(什么事)when(时间)where(地点)why(起因)how(怎么样),可以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2.练习画思维导图梳理日常事件

 

相比于简单的条目式,思维导图有助于看清全局,建构整体框架。大范围、浅层次的把握全体,再聚焦局部深入挖掘,逐渐培养讲话有营养,做事有条理。

 

三、大众传播语境下主持人的语言逻辑

 

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主持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逻辑思维训练有助于即兴口语表达。英国诗人雪莱说,“人有一颗产生感情的心,一个能思维的大脑,一条能说话的舌头。”笔者认为,主持人应该掌握逻辑的基本理论进行思维训练。近年来播音主持界不断呼唤主持人个性化,个性化的根本就在于思维的逻辑的差别。

 

(一)主持实践中的语言逻辑谬误

 

我们日常在电视节目中经常能听到一些比较普遍的语病,就存在着逻辑上自相矛盾的问题。比如养生节目中主持人说“睡梦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和“不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义,即睡前要恼怒饱食,意思显然不对。再如“改掉坏毛病”,毛病本来意为缺点,再加修饰词“坏”,也是语意赘余。还有新闻报道称“这次矿难中,他是许多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也是不合逻辑。

 

(二)主持人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1.定向思维训练

 

定向思维是一种常规模式的顺势思维法。初学者在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时运用逻辑关联词,比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再次”等,把说话内容分成一个个小片段,话语间的逻辑关系就能清晰的表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时候过多关联词容易让句子变得累赘复杂,造成听者思维的混乱。在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能不用关联词就可以表达清楚的情况下,还是尽量使语言简洁。

 

2.逆向思维训练

 

采用逆向思维法,用全新的眼光对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谚语加以自我的全新解读,也是培养主持人个性化的有趣尝试。

 

例如,成语“知足长乐”通常意为人应该知足。但是反向思考,也说明目光短浅骄傲自满,是一种变相消极懈怠。贬义词“班门弄斧”讽刺那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而有的时候恰恰是和高手过招才能提高技艺,事半功倍。

 

再如,大家都用“东施效颦”来耻笑那些丑陋、低能的人,但如果就东施的精神而言,起码她有积极进取的主观能动性,且勇于付出行动,哪怕遭致白眼。这一点恐怕在凤姐和芙蓉姐姐身上得到充分例证,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经常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独特思维、另类思维的能力。

 

3.发散思维训练

 

训练主持人发散思维可以通过几个简单图形,比如一个圆,一个点,组织一段语言。或者给出几个关键词,如:阳台、木板、麦浪等,限时看图说话。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反应速度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逻辑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论是大众传播还是人际传播领域,逻辑都堪称为语言最重要的“武器”。从逻辑学角度出发研究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语言,是一个新鲜且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研究启发式教学

只要牢牢把握这三大环节,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不成难题。

1统筹全局,环环相扣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数学的抽象性更高,而且数学中,集中了大量的公理、定理、公式等,学生如果没有理解性地去记忆,就很容易产生知识混淆,也会觉得数学学习很枯燥、乏味。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比大多数学科都要强,数学知识的相互衔接上,也比其他科目的知识衔接得紧密,学习数学是不能够脱离数学的系统性要求的,而数学的系统性表现于它必须严格按照教材知识的衔接顺序来进行,新的知识往往建立于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要求新旧知识要连接起来。因此,教学过程中,做到统筹全局、环环相扣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在统筹全部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的知识衔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地思考和解答一个数学问题。

2教师重在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

限制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旦教师采用了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方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就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2.1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时,教师要避免“手把手”式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引导,并且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只做学习的引导者,而不做真正的解题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分析一道题目的解题思路,给出大概的解题步骤,具体的解题计算应该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启发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

2.2重视理解和解题过程而不是结论。在学习数学时,要忌讳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应该为了理解而解题。解答一个数学题目,不能只重视结论,而是应该重视解题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题目的含义和思想,然后学会旁敲侧击和灵活运用。只有理解解题过程,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一个类型的题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加深对该类型题目的印象。从而掌握这种类型的题目。掌握数学解题过程而非结论对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是关键的,只有加深对过程的理解,学生才能够触类旁通,从一个题目中联想到一个类型的题目。

2.3引导学生“学会”为主,“学多”为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这样那样的知识,知识并非掌握越多越好。“学会”才是最关键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首先是要“学会”,然后有能力的才去“学多”。要基于“学会”的基础之上,学生才有兴趣去学习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善于启发学生去分析和推理,形成发散的思维模式,并且分层去思考和探究问题根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数学,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合理管理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下,再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拓展知识。

3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初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尽快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以便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靠教师的栽培和训练,这种培养和训练应该要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也就是说,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概念知识的讲解上要进行培养,而且在平时的做练习,甚至考试等也要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3.1明确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初一开始培养起,从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这门课时,就要有意识性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另外,要注意,从初一年级开始抓起,也要持久地贯彻到初三年级。并且初一、二、三年级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应该要针对三个年级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篇8

【关键词】“逻辑狗”思维幼儿园运用

“逻辑狗”思维,以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进一步的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不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此,笔者在文中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逻辑狗”思维训练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逻辑狗”思维训练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逻辑狗”思维,源自德国的思维升级训练的智能学具,设计的最初目的是开发幼儿的潜在学习能力。它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它依据幼儿的身心成长特点与需求,提供出不同智能的人性化的训练主题,进而实现有效提高幼儿思维能力,全面推动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幼儿教师需要将“逻辑狗”思维训练合理的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后,幼儿群体的思维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有着显著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效的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幼儿教师在进行应该逻辑狗思维教学的初期阶段时,部分教学专家通过对于数字,分类,排序,颜色,绘画等方面对幼儿园全体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没有特别大的区别的。但是在运用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数据的调查,依然从数字,分类,排序,颜色等各方面学习能力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发现数据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在经过逻辑狗思维训练的幼儿,明显超出没有经过训练的幼儿。同时,幼儿群体在经过训练后,在进行独立完成事情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思想与想法,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比较强,学习内容的掌握能力也有显著的提升,甚至有时会使班级中幼儿教师刮目相看。

(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的目的性、秩序性、全面性能力

由于逻辑狗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运用集体和一对一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甚至已经发展到户外教学活动。幼儿教师利用“逻辑狗”思维,对于教学内容中五大学习领域中的判断、排序、推理等学习能力培养。进一步促使班级中的幼儿可以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加强自身观察目的性、全新性、秩序性等能力。幼儿群体的观察能力在得到培养的同时,还进一步的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最终不断提升幼儿自身的思维水平的提高。随着幼儿自身的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形成,幼儿的注意力、意志力以及探究专研精神等都会随之不断发展,最终实现幼儿的教学目标。

(三)有效的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

(1)配对

配对是幼儿比较学习环节中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发展儿童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的关键性条件。例如,幼儿教师在教学刚刚开始时为学生出示两对玩具熊的玩具猴,让幼儿进行自主的学习配对。幼儿先拿出一只小熊,观察一会儿,将其放在地上或桌子上;再拿出一只小猴,再进行观察,并将其放在小熊的右边,一边摇头一边“不是”,把小猴移到小熊的下面;再拿出一只小猴,观察,再放在小猴的右边,一边摇头一边“不是”,随即将小猴移到小猴的右边,一边点头一边说“是”。教师这一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配对的正确方法。等到幼儿全部掌握后,再次将其增加到三对、四对,以此来不断强化幼儿的配对能力。

(2)分类方面

按照事物的共同特征,将其进行归纳好和分类是发展学生数学概念的主要形式。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具有分类的能力,分类是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儿的分类活动可以依据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逐一的分类。

(3)形式排列

当前阶段,识别形式是幼儿字数理解数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条件。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将珠子穿成两个紫色的,一个红色的,两上绿色的,一个蓝色的;把积木摆成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和班级中的幼儿集体讨论珠子是如何排列的,让幼儿自主的进行模仿其形式重复进行排列,等幼儿熟练以后就可以由幼儿自主进行设计其排列形式。

(四)“逻辑狗”教学延长幼儿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幼儿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逻辑狗”思维训练,幼儿群体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听到教学的教学指令,认真进行学习探究。幼儿的观察能力也逐渐提高,解答速度不断加快,准确率也比较高。例如,幼儿教师在组织一日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们和家长进行互动接力比赛,学生家长的反应明显比较迟缓,观察和推理思维跟不上自己的孩子,部分幼儿已经解出了正确的答案,而一些学生家长还没有一点头绪。对此,学生家长不仅对自己的孩子的表现非常满意,还深刻的认识到“逻辑狗”思维训练内容,进而更加乐于支持和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在进行应用“逻辑狗”思维训练,为班级中的幼儿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将教学内容合理的运用到教学游戏中,使得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循序渐进的进行培养幼儿的思维意识。

【参考文献】

[1]董岩.浅谈如何在"魔力猴"思维游戏课程中培养幼儿自主性学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篇9

一、重视对定理的教学,增强学生推理的能力

立体几何教学的核心就是定理的教学,逻辑推理离不开定理。有很多教师把定理教学当成“结论”来教,认为反正高考也不会考定理的证明,这恰恰违背了新课标的“重思维活动过程”的要求。定理教学中,要求学生一会背,二会推导,三会灵活运用。

(一)重视定理的推理论证。定理的推理论证是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这个过程揭示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它将对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学习立体几何的思维方法和技巧提供明确的思路。定理的证明具有示范性与典型性,也为学生提供了一道最好的例题,给学生一次练习或“实习”的机会。在定理证明的过程中,寻求多种证明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由因到果的综合法和执果索因的分析法,还是从命题的反面考虑的反证法),提高其逻辑推理的能力。对于定理的证明应视其难易程度,采取由教师重点讲解,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还是由学生独立证明的方式。

(二)重视定理的灵活运用。“所谓灵活运用就是通过变换图形的位置和形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定理”,认清其实质。

例1:由正方体的8个顶点、12条棱上的12个中点与一个底面的中心,画出线面垂直的关系(如下图)

(三)重视定理的记忆。只有熟练记住了概念、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才有可能会做题。在掌握了定理的推导证明与应用后,加深了对定理的理解,这时记忆效果会更好,提倡理解加记忆的方法。

二、重视立体几何证明的教学,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立体几何证明是学习立体几何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它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有很多学生有“证明恐惧症”,存在没证明思路或者有清晰的思路无法用数学语言表达等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利用综合法证明有关“垂直”的问题有障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有关“垂直”问题的证明和解题规范性的训练,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一)加强有关“垂直”问题的证明。

第一,让学生明确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与面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第二,垂直证明问题的思维模式。立体几何的证明重在分析,首先分析图形与条件,把已知线段的长度、垂直或者相等关系在图形中标注出来;再结合结论分析证明方法。学生时刻要思考三个问题:证什么?需要什么条件?如何转化条件?

对于这种证明的思维模式当然也适用于空间中平行关系的证明,学生应勤加练习进行强化,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加强解题规范化的训练,

对于立体几何的证明题,分析完证明思路后,就要求学生会写出规范化的证明步骤,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引导与强化。

第一,榜样作用。这里所说的榜样作用主要指教材的榜样、教师的榜样和学生的榜样。教材的榜样主要是通过定理的证明与例题的证明实现的;教师的榜样是通过教师讲解证明题时的示范实现的;学生的榜样是通过展示某位同学书写规范的立体几何证明实现的;

第二,三种数学语言规范使用。所谓的三种数学语言就是指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在立体几何证明中需要添加辅助线或者辅助平面,要求学生分清虚实。文字语言的表述要规范,对题目中未出现的点、线与字母要加以说明。例:在…上取中点为…,经过…点作…的垂线,垂足为…,延长…交…于…点,连接…交…于…点等等。证明的过程尽量简练,不用或少用文字,这就需要学生会用符号语言表述,前提是应该对定理的符号语言要非常熟练,详略得当;

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篇10

【关键词】“因果”逻辑思维;重要性;培养;意义

高三历史复习,其实是一个发现问题的时期。学生通过高三复习来发现欠缺知识点,教师通过高三复习来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发现教学漏洞。高三历史复习,也是一个规范的时期。学生通过答题训练来规范作答方式,教师也在强调做题的常规思路,意图纠正学生混乱答题情况。所以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既要关注培养学生规范答题技巧,也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形成学生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老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1]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这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学生身上的重要素养。

高三复习比较关注“因果逻辑”,因为除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较多,尤其是高考大题也着重考查原因和影响,即“因果”逻辑。以2016年历史新课标全国卷为例。

对于2016年全国高考卷,“因果”考查分值共33分,比重非常大。所以为了更好的备战高考,我们必须重视“因果”逻辑联系。这就提醒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强化他们的“因果逻辑”思维训练。强化因果逻辑训练主要有三方面:

(一)课堂教学中用“因果逻辑”串联知识点

一种思维不是一教就能形成的,往往需要反复的应用才能成为一种思维,而且能成为伴随一生的逻辑能力。尤其是高三复习中,除了对原有知识的加工深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素养,历史不是高考考完就放掉的东西,而应该成为影响人一生的素养,这就是新课改提倡的核心内容。

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本课关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关注危机之后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所以在讲经济大危机的表现时,引导学生归纳出存在问题后,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因为大量工人失业,流离失所,所以需要实行社会救济,实行“以工代赈”等。这样的推理其实就是“因果逻辑”思维,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其目的,也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慢慢养成分析原因,给出方案,预估结果的能力,这样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就很有帮助。例如:

1、针对中国的失业率问题,针对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可以从罗斯福新政中获得哪些借鉴?

这些就需要学生分析什么原因造成这些结果(问题)产生的,其实在复习罗斯福新政内容时就已经有这一“因果逻辑”思维的训练了。“因果逻辑”思维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都是受益无穷的习惯,是成功的敲门砖。“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2]学习前人的人生经验,指导现在的人生迷惑,“因果”逻辑思维应在学习、生活中渗透并扎根于学生心中。

(二)答题过程中原因与影响的常规思路训练;

学生考试题型以考查背景、原因、影响为主,所以规范学生常规答题角度还是有必要的。

在训练学生答题技巧时,主要强调学生在回答原因、背景、影响时最基本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思考。尤其部分学校第一轮复习时是按照必修一、二、三顺序,学生知识空间联系不起来,答题思路较窄。这样训练后,学生的得分率提高较明显。

因果类题的答题规范训练是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空间串联,让学生角度能多样化。但也要让学生明确原因与目的的区别,其实质是“因果”问题,不要让学生因果倒置,这样“因果逻辑”思维才能清晰。

(三)题目之间的因果联系应用能力训练。

高考由于时间限制,可能部分学生答题时都有点急,答题中各小题之间思路是孤立的。但历史高考综合题提供的材料都围绕一个主题,这需要思路明确,不能孤立的看材料。但回答问题时则更需要时刻谨记“因果”两字,问题与材料,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而且往往是因果联系。

首先探究一下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因果联系。以2016年全国高考卷Ⅰ历史为例.

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3]

材料表现出的人口膨胀是表现,紧接着就问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会出现什么结果。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材料是现象(结果),问原因及结果。答题时要密切联系材料的现象,才能更好的回答原因与结果。但在实际做题中,有些同学对于材料提取的现象很正确,但答因果却偏题了,这就是不明确“因果逻辑”联系,分不清主语是什么而造成的。

“因果”逻辑思维是在日常教学中慢慢培养的,并在相应的习题训练中得到强化的,并且反馈到平时的训练结果上的。尤其是做题时用“因果”逻辑思维分析材料,处理问题,可以获得较好的成果。答题结束后用“因果”逻辑思维检查,也能不断发现问题,从而提升自己。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所以“因果”逻辑思维,应该成为学生的基本素养,并且让人受益一生。这也符合课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新课改下应该关注的课堂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崔玉红.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06期

[2]钱穆.中国历史精神【m】.新校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3]引自: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文综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