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十篇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十篇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6:35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1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发育都比较重视,相比之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无数学生厌学、出走、自残、自杀等事实都一再表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广大的中小学校和教师都要进一步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模糊认识,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意识,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开展学生身心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和寻找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学科教育之间的最佳切入点,切实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

二、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要在广大教师中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技能等常识的普及学习,促使广大教师掌握心理卫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奠定基础。

二是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开阔教师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与教师业务培训同等重要的位置予以重视,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辅导,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是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多方努力,使每所学校都能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三、要认真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不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新课程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教学目标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学设计中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积极推进“阳光课堂”工程,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师生在学习中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实验,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特别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规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

四、要努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校实际,形式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学校可在校园之声广播中开辟“心海导航”栏目,播送励志美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集中辅导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各班可设立“心语信箱”,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组织开展“生命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对未来有明确生活目标、有理想和事业追求的人,最终实现人生的生命价值。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设“心灵驿站”、“健康知识”、“在线咨询”等栏目,搭建师生交流、学习、辅导的平台。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2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1、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适。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2、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解决办法通常如下:(1)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2)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3)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4)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中学体育;心理素质;锻炼途径;有效方法

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而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面对当今大多数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的现象,在对中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好体育课堂,为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基于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通过体育课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概括性的探讨和分析。

一、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而一个班级是由很多个体构成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成长环境、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授课过程中运动的负荷量进行合理安排,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会遇到学生的一些比较消极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中强度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放松身心,而对于身体素质偏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从运动量相对较小的体育活动开始,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避免体育强度不适当而给学生带来的伤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通过合理运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处于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在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体育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抓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使其在失败中学习知识,这是提高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进行逆境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很多知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让学生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如,教师在对长跑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长跑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就要加大长跑的难度,让学生可以在雨天或者雪天进行长跑练习,提高学生的承受能力以及在挫折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挫折中更加快乐地成长。

三、通过竞赛活动的组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竞赛活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是经常会用到的,这一活动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对中学体育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让学生学会理解和沟通,同时让情绪低落的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进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教师在对短跑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跑比赛,根据小组成员的总体表现来计算团体得分,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为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加油,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希望,提高其对自己能力的认识,进而锻炼心理素质。

四、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同时也决定了体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一项活动,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中学时期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其体育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做出一些动作,怕被学生取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教师在对篮球投篮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动作示

范,对于不敢参与的学生要进行引导和鼓励,与其进行沟通,让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

提高当代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学生能否更好发展的一个保障。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掌握好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吴群英.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2(13).

[2]邓腾.浅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22).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4

那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协作竞争精神呢?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动作难看,往往不敢参与练习,或者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激起学生潜在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之把紧张胆怯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觉行为。

1、因材施教,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首先,教师要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然后,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有信心让同伴接纳自己,获得相互认同和鼓励。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基础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这样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敢于尝试挑战自我。

2、恰当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教师善用评价手段,能有效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强的鼓励性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改革评价体系,实施多元的评价方案,用“富有内容”的评价代替“抽象的分数”评价。应根据本校学生的身体状况等具体情况,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进步幅度等的评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把检查评价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适当地降低体育技术的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巧施抗挫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

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受挫恢复力的教育。

抗挫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磨练意志,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活动的形式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为了熟练掌握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动作,需要练习者成百上千次地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练习者必然会遭受多方面的失败与挫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关心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个体以何种方式对待挫折情境,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应对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以及调适心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1、利用恶劣天气,锻炼学生意志。

体育课户外活动较多,避免不了要碰上恶劣天气。很多体育教师考虑到天气影响,经常改变教学计划,进行室内授课。其实天气不好恰恰为我们创造了挫折教育的适宜环境,如果不加以利用就错失了教育的大好机会。例如,下雪天操场有不少积雪,天气又很寒冷,教师为了锻炼学生抵御严寒、战胜困难的能力,可以组织打雪仗等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创设比赛情境,磨炼学生意志。

体育比赛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短跑、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等时刻。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为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都是对运动员双方心理素质的考验,运动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才能坚持到底。为此,体育教学中可以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境,让更多的学生投身于其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在利用运动负荷增强学生抗挫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注意掌握适当的运动量,设置适度的项目强度,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三、组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一方面,可通过体育课中的集体性活动,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与人共处、协调他人关系,从而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和谐、友爱的运动环境可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有助于学生从消极、焦虑、苦闷等不健康的心理中走出来,克服自我狭隘的思想意识,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另一方面,可组织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协调配合、竞争对抗的机会,尤其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得到不同的发展和体验。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学;心理素质

初中阶段是增强学生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和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这就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需要为学生安排合理地体育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挫折教育以及组织和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竞赛活动,实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目前,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并且心理素质也不高,身体素质较差,特别是学生进行耐力跑、跨越式跳高等体育活动中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并且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使得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变得更加迫切。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成长环境、身体素质、运动中负荷承载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为学生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如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不断夯实自己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内举行的座谈会和讲座中,从中获取价值性的体育信息。此外,还需要根据自己日常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对体育各个项目的运动负荷进行合理地划分,并且需要在相关资料的指导下对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中出现的生理、心理以及情绪变化情况进行认真地总结和归纳,以便为学生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为了有效改善学生的一些消极情绪,如焦虑、郁闷以及紧张等,应积极地鼓励学生较多地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项目,放松自己的身心;对于那些体格素质较低的学生,教师为了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对体育活动的适应能力,应鼓励他们先从中低强度的体育运动项目着手,待到自己身体素质允许的情况下,主动参与到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教师应积极鼓励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参与到难度较高、运动负荷较大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并引导学生合理科学地控制自己的运动量,把握好自己的运动强度,以免由于过度运动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挫折教育

在初中这一黄金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较迅速,学生心理变化也比较复杂,且往往在这个时期出现逆反心理,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这一发展特点,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有必要给予学生的挫折教育,让学生在挫折教育中磨炼自己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育发展。我们不仅需要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的成功,在顺境中学习体育课程,也需要让学生在失败的体育活动中接受挫折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对学生具有更直观、更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挫折教育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对手”活动、“障碍”活动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挑战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与人生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挫折以及挑战,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挫折之后便是美丽的彩虹、成功带给自己的乐趣。

例如,在耐力跑和跨越式跳高等“教学难点”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首先将这些体育项目按照运动负荷、运动量等指标划分等级,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为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运动标准,估测每一名学生对于不同运动项目的承受能力,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能够在雨雪、骄阳等比较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直至实现最终的目标。通过这样的体育训练,不仅有助于磨练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还有助于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依然能够继续努力,取得最终的胜利。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利用竞赛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由于在竞赛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精神,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由于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集体性特点,教师便能够充分组织并利用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学会与自己的队员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能够在互帮互助、训练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使乐观向上的学生更加有自信,身体素质更好,还能够使性格内向的学生与教师既同学进行积极地沟通和交流,实现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如,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接力赛等体育活动,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合理划分竞赛小组,根据小组成员整体表现划分小组整体得分,使小组成员重视自身表现对小组最终成绩的影响,和谐、友爱、互帮互助,共同为小组争光。在对各个小组在竞赛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之后,教师应对竞赛活动进行主导和引导,以便竞赛活动能够在小组成员的努力下顺利结束。赛后,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应给予合理的评价,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指出胜利小组成功的经验,鼓励失败的小组成员不要灰心,再接再厉,从而实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四、结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对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水平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安排合理的体育负荷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较差学生逐渐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逐步参与到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组织和开展体育竞赛,有助于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圣君.温禹.吕林.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2年4期.

[2]谢丽琼.探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J].新校园.(上旬刊).2010年11期.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6

在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教育一直是重点,当下各种心理问题的涌现,使心理健康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搞好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社会两个大层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力度。德育教育时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德育教育在我们生活中占很大比重,在德育教育时也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教育。

第一,德育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在学校中,书本、练习题甚至考试卷子都涉及思想政治、道德法律问题,还设有严格的分数制以确保学生达标。在社会中,制定公民道德规范、职员守则等,对社会人员道德等提出要求。可见,德育教育在生活中占很大比重。

第二,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首先,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心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其次,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同时发生性。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可以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加大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学校要做好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促进学生在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方面有所进步。

第一,重视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学校将思想政治课程设为学生必修课程,体现出学校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心理素质教育未受到学校的同等重视。学校应该设置相关心理学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寻求多元化途径,妥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学校要做好防范极端事件发生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积极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意识的良好品质,教导学生珍视生命,珍惜人生。

第三,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意识。学生在性格方面争强好胜,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反叛心理,出现灰心丧气现象,这样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不利。学校应该鼓励舍友、班干部或者知心朋友正确疏导这些同学,帮助他们摆脱人生烦恼,消除心理障碍,拥抱美好人生。

社会的心理素质教育。任何群体和个人最终都走向社会,所以现今社会要承担教育人责任。社会制定出各种道德规范,约束社会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体现出社会道德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社会还应更加完善。

第一,设立正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养机构,有针对性地培训、锻炼、培养和造就心理素质教育队伍。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可以有效解决社会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促进社会个体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第二,加强对现任心理健康工作专业人员的再培养。提高在职人员专业水准和在职人员工作效率,促使他们切实解决社会成员的心理问题。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7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它是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是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

一、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应对危机的有力武器,它指导人们要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利用有利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学生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头脑,完善自我身心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以人为本,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包括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其次,要全面发展,即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第三,要协调发展,统筹课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统筹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最后,要可持续发展,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建立既能立足当前、有效解决突出实际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不断推进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心理素质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成功运用,它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当今大学生应当树立均衡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观念。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没有心理素质的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所需复合型人才的质量。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尽管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但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的行为是心理和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的行为有些属于思想行为,有些属于心理行为。

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本质上都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以提高人的心理品质;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育德,达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互补充,互相促进。这要求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矫正和调整大学生心理障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模式。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8

关键词: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质。本文针对当前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薄弱的现状,提出了构建以教学为第一课堂,以校园文化为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为第三课堂的“三个课堂”育人体系,从而全面提升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理工类高职院校开展人文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市场经济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偏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方面的培养,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明显不足。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大会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提出应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教学、加强非技能能力教育(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加强社会文化学习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组合,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与就业岗位的“接口”能力。在这种应用型知识结构中,高职人才的知识范畴应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重心,以广博的相关知识为辅助。从而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另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措施

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的精神品质和内涵,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彰显人性,完善人格,实现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人文素质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为目标,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对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

注意做到“四个结合”,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践性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与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促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重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从教师做起,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人文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专业教师文化素质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融入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注重科学技术和人文价值观念的平衡和融合。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及培训力度,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鼓励全体教师提升自身学位、学历,参加形势政治课程、专项技能培训等。只有教师的人文素质得到丰富和提高,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受益。

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选修课

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拓宽人文教育,本着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增加选修课,设置文理交融、渗透的新型课程。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和延伸,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拓展课程。因此,应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积极开展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点的“三创”教育。同时,开设一系列适合高职学生的、有特色的人文课程和艺术课程,使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得到有机统一。

2.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

“两课”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两课”教学,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然而,目前“两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目前“两课”教育现状,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并使其融入“两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两课”知识学习中体会人文情感,形成稳定的人文素质,并将其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使“两课”教学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3.开展讲座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举办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突出“文、史、哲、艺”的人文主题,如国学系列讲座等。

4.素质拓展课程建设

素质拓展课程是必修课、选修课的重要补充。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我院组织06级学生学习《大学生文明礼仪》手册,并组织学生进行上机考试,对于通过者在其学籍档案中计入一学分。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为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养成规范、标准的意识,我院还组织学生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与考试。

5.开展新生学业生涯规划

新生进校后,组织其进行大学学习的生涯规划。通过开展一系列前期导入工作,如本专业介绍、优秀毕业生经验介绍等,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让每位新生填写学业生涯规划表,树立学习目标,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对照该规划表进行必要的调整。

6.新生入学教育与大学毕业教育

通过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成“人”教育,使其明白要成才,先要学做人,使他们明确今后的目标;通过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为投身于社会改革和发展大潮,参与竞争做好思想准备;通过做人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就业观念。

7.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规律,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同时,应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院系两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指导,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是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学生每天生活在学校中,学校环境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施环境育人。学校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要努力在硬环境建设中增加人文气息,通过合理布置校园景点,优化学校布局,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熏陶,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要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文底蕴,提升活动的层次和品位。积极开展学术、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创造精品项目。同时,积极引导社团组织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发挥第三课堂的补充作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纳入教学体系的实践活动,如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公益劳动等;二是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三是学生自主参加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科技制作、创业实践、爱心服务等。要积极拓宽渠道,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为社会服务,在锻炼中增长才干,增强社会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

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对外交流大学校园并不是一个封闭单元,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实体。大学与社会始终处于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之中。因此,学校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学生与企业的交流,促成异质的信息、知识、能量的互动、互助、互相成长。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请进来,以积极主动的精神融入社会,加强与名校、名企、名人的交流与合作。如我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开展对口交流,邀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前来讲学;与西门子、三和国际、熊猫日立、旭电、BCit、汉帮、宏图三胞等企业、院校合作办学,在我院设立奖学金,安排学生下厂实习锻炼。

加强人文学习的考核,建立人文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可从三方面着手:(1)对于必修课和选修课在设定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给定分值,要求学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2)制定学生基本人文素质考核办法,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3)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分办法,规定学生每学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必须达到的分数,并由有关机构出具鉴定,对达到规定时数者给予加分,作为其是否能够毕业的硬性指标或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

总之,通过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使学生丰富自身人文情感,体验人文关怀,并把自己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攀桂,彭静悦.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6,(4).

[2]宋建军,张建羽.对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3]余会荣.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讨[J].重庆科技学报,2006,(4).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9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的健康不仅要求身体健康,更要求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取得成功的基础,更是他们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在校的中学生却暴露出了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缺乏坚韧的毅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孩子今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因此,现代教育应该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关注心理健康。庆幸的是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已日益被学校、家庭、社会所重视。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本文对影响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

中学生生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也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

1.家庭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首要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如果家庭教育不良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就会产生不良影响。据2004年《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如:有的家长自身心理素质差,患得患失等;有的家长教育子女方法不当,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还有的家长目光短浅,把孩子的思想引上歧途等等。

2.学校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环节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的整体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老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状况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有的教师的心理教育的能力不强,甚至部分教师本身心理品质也有一些问题;应试教育“一切向高分看齐”等认识上的偏差,会使学生神经紧张、恐学情绪严重;有的学校即使有心理学老师,但为了升学率,这些老师的职位往往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开展正规的心理学课程,也没有正规的心理辅导。

3.社会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的差异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影响也较大。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有一种心理倾向,即评价一个人的素质往往只看知识,技能和道德,而忽视心理,有的心理素质甚至被“禁锢”。另外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社会上所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无时不在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一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另外,由于自身遗传方面、生理方面的个体差异也会导致个人心理素质的差异。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生理和心理的较大变化,会变得敏感、多疑,甚至产生青春期闭锁心理。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对策

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心理素质教育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优化整合社会力量以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同时也需要中学生自身的努力。

1.加强家庭教育,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是形成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团结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敬业奉献、乐观向上等等;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应统一认识,既不应过分溺爱,也不要过于严苛,应该把握好度;同时父母也应多学习关于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用自身的言传身教促进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2.加强学校教育,培养心理调适能力

学校是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和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首先学校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环境,形成积极的社会心理氛围。如建立正确的校园文化观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及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等。其次,学校应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加强教师心理知识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造就一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且热心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再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针对学生的帮助计划和具体措施;开设心理课,组织课外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建立心理服务机构,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心理基本健康的学生克服心理弱点,促进心理正常发展,帮助存在某些心理问题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最后学校还应加强对家长的心理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3.加强社会管理,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社会应该改变对一个人的素质的评价观念,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知识、技能水平和道德品质,更要看他的心理素质状况,提高学生对自己心理素质的重视度,促使学生主动去改善心理品质。其次,对社会媒体应该严加规范,社会媒体应多向公众传播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信息,同时政府也应从法律上督促媒体加大对暴力、恐怖等镜头把关的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中学生远离不良诱惑,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锻炼个性心理,提高心理品质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内因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以作为中学生在积极配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心理教育的同时也要在学习、生活中主动锻炼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正确地看待成败得失,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塑造起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现行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如何进行,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初衷,是面临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新课题。下面就个人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很有必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自身专业体育素质教育的知识与技能。

1.提高思想素质。

人的行为是受自身思想意识支配的。只有正确认识中小学体育必须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从认识的高度正确对待基础教育的变革,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的战略,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2.提高文化素质。

目前在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中虽然有些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术,但缺乏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时必要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及对社会的了解、肤浅,缺乏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师如何担当中小学的体育素质教育重任。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已向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发出了挑战,它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一定要有广博的科技知识和文化底蕴,如此才能适应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

3.提高能力素质。

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增强其全民健身意识,要求体育教师不能仅仅了解一些体育项目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积极的创新精神、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等。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体育教育除了要重视相关体育技能教学,还应该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1.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3.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改教法,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美,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不失时机地因人、因材、因地施教,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效地贯穿整个教学工作中的全过程。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只要我们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劝学校的社会工作再上一新的台阶,开创素质教育的新纪元。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这也就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寻找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还与体育教师自身良好的品德、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教师的感情、知识、才能和品格方面的内在涵养也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心胸坦荡、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优美的教态以及动作的熟练性和准确性,能让学生产生敬佩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虽然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去努力,就—定会成功的。

中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阶段,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涵非常丰富。培养和造就新世纪高质量的新一代,要求我们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学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真正落实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功能,提高其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终身体育基础,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体、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品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