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十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十篇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6:23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篇1

生物教学探究能力培养我们不能看轻生物课,就因为它不是中考科目,而不重视它。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它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缺的知识基础,而生物课程又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其实,所谓探究,就它本意来讲,是探讨和研究之意罢了。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的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教师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励他们利用现有知识向未知领域探索,从而达到培养探究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不能不成为我们教育者探讨的问题,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生物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兴趣和欲望

诚然,认知冲突是指某一问题学生急于解决,但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气氛,此时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强烈求知和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探究的动力,并以渴望和愉快地心情去投入到学习中来。

比如说,八年级生物上册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取a、B两个相同的无色透明的广口瓶,瓶内分别放入同样数量的鲜树叶和干树叶,密封瓶口,并用黑纸包裹,放在适宜的条件下,24小时之后,把两瓶取出来,打开瓶口,迅速放入点燃的沾有煤油的细木条,奇迹出现了,盛有新鲜树叶的a瓶内火焰熄灭了,而盛有干树叶的B瓶内火焰也熄灭后,向a、B两瓶中各注入50ml澄清的石灰水,轻轻摇晃后,再分别倒入两个空瓶中,取发现连个烧杯内的石灰水斗士浑浊状态。学生的疑问更大了;一个火焰熄灭,一个火焰燃烧,然而结果都使石灰水变浑浊。带着疑惑,学生们迫不及待的张开了探索。最后还是他们自己解决了他们曾经产生的疑问,有的学生还突出了“假如两口瓶不用黑纸包裹,而放在阳光下,24小时会不会有同样的结果”的问题。由此看来,探究学习不仅让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还发现了问题。这样一来,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二、生物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深化其探究意识

众所周知,生物科学是一门与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科学,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行都离不开生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各种生物打交道,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身边现象入手并不难,这样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增强学习的兴趣,加强他们对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和认识。再比如说吧,在讲述植物的吸收作用时,我们可以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冬季人们为清除积雪,要撒些食盐使雪融化,那融化后的雪水能否堆积到树下呢?学生们产生了争论,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于是一场辩论开始了,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但学生在争论过程中完成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像这样的实际问题还有许多;污水能否排放到农田中;空腹喝牛奶好不好;卫生组织为什么提倡用铁锅做饭等等。出示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掌握了在实际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而真正使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中。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兴趣。

三、生物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挖掘探究潜力

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我们教师首先要冲破沿着教师思路走的传统教学理念,采用教师沿着学生的思路引导的探究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根据所探讨内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找准学生的兴奋点、盲点、迷惑点,适应地给以启发和点拨,让学生有序思维,使知识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轨迹,逐渐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当中来。

我们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原来按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式研究,难免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构成冲突。但是,我们可以采取课前布置查找资料的方法,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使课堂上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学校详细而生动的回报中得到解决,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使他们尝试到探究问题的途径。

四、生物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总结知识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我们还能注意到引导、分析、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不过我们教师的指导作用,还在于通过收敛思维的点拨,启发学生找到各种方案中的最优方案,以达到通过探究优化学习方法、优化思维方法、优化知识结构的目的,不是停留在对深究模式的追求层面之上,浅尝辄止。

还有,引导学生将摄像付诸实践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详细分析实验结论,因为探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科学结论。学生凭着兴趣能发现问题,也能用实验区探讨,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多停留于表面,使一些科学结论也他们擦肩而过。

总之,对于获取知识的探究中学生采取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手段等,我们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如实验法、归纳法、对比法。推测法等。当学生中出现未曾用过的探究方法时,引导他总结出该探究方法的独特之处,开发更多的探讨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我们都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对化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在研究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体会。

一、创造探究氛围,让学生在神秘的教学情境中解决问题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的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们的感知器官,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师还应该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在神秘的教学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们都很喜欢化学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会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化学元素,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化学家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在各个方面的进展情况。老师可以借助这些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参与到化学实验中去,就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教学案例1】在学习化学的沉淀溶解平衡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思考:难溶解电解质是不是就不会溶解呢?教师在进行实验前应先问两个问题:(1)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根据其溶解度的不同可以把物质分为易溶物质、可溶物质、微溶物质和难溶物质,那么难溶物质是不是就不会溶解呢?(2)我们都知道碘化铅是难溶电解质,现在我们有碘化铅的饱和溶液,那么怎么证明碘化铅还能够继续溶解呢?有了这样的问题,就能创造出学生探究的氛围,学生就会想到,要想证明碘化铅有溶解,就必须证明上层清液中含有铅离子或碘离子,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思路。如果化学教师能够这样给学生上实验课,就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后学生遇到了问题,也会喜欢自己探究。

二、拓展学生的化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伟大的发现离不开大胆的想象。我们都知道,化学教科书中的化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科书中的化学原理也不会永远都正确。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假设猜想的能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除此之外,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在社会调查中收集化学资料,让学生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和整合。然后让学生们分析资料的内容,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样就能拓展学生的化学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以下案例就能拓展学生的化学思维,让学生在争议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教学案例2】已知某混合溶液中KBr、KCi、Ki的浓度都是0.01mol·L-1,然后向溶液中逐滴滴入一定浓度的稀agno3溶液,在这个化学反应中,肯定会发生离子沉淀,那么请同学们说出这个过程中先后会沉淀什么离子,然后在说出这些沉淀物的颜色。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会出现i、Br、C1和C1、Br、i两种答案,这是让学生探究沉淀生成的最佳时机,老师应该把握好这个机会,认真的对学生们进行讲解,让回答第二种答案的同学找出自己出错的原因。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

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首要步骤,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问题供学生们探究,学生要想学好化学,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高中化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时候,应该多提一些化学问题。但是,在提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问题的难度,不能提太难或太简单的问题。与此同时,高中化学教师应保证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这样,才能把化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除此之外,高中化学教师还应考虑问题的差异性,因为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化学问题。

四、鼓励学生做好对化学知识的巩固总结工作

高中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和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这些知识点是本节化学内容的延续和深化,鼓励学生们收集这些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好习惯。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佳手段。众所周知,在学习化学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之间的争议,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不应该立刻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鼓励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才不会形成思维定式,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增强自己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启发学生层层深人地分析问题,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除此之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整理、小结,这样,学生才能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正确的分析知识点与考点之间的关系。学生做好化学知识的巩固总结工作,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比如说,在讲明矾净水原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个生活场景,同时在两个水桶中放上泥浆,然后在其中一个桶中放入明矾,不久之后,就会发现加入明矾的水桶里面的泥浆沉淀到桶底部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从明矾的化学式中知道明矾里存在铝离子,铝离子遇到水会变成胶体,而胶体有吸附作用,所以放入明矾的水桶里面的泥浆会沉淀到桶的底部。

结语: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越来越重要,学生拥有了探究能力,才能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学习化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扩展自己的思维,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玉荣,王后雄.高中化学教学中“示错情境”的设计及教学功能[J].化学教学,2013(2)

[2]胡志英.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

[3]黄世国.让高中化学课堂不再因高考而沉闷——浅谈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2(92)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篇3

一、多样化的探究内容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已经有很多关于几何、图形、方向、计量等知识点的学习和认识了,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对于这种知识点的学习往往充满着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兴趣,对学生开展探究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对于几何、图形、方向等知识点都已经在生活中得到认识,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对教材中知识点抽象单调的讲解进行加工处理,设计出能够让学生积极观察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在细致的观察中看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深入思考中萌?l独特的数学思维动机,为学生接下来的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上述知识点的教学中,学生经过对教材知识点深入观察和思考后,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探究活动,能够自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获得相关知识。

二、相似知识点的探究学习

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说数学的繁多知识点是一个点,那么数学知识则是一张网,知识点直接联系,也就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探究学习。如几何图形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但其中大部分图形的运算公式都是通过把未知的图形转化为已知的图形推导出来的,蕴含着丰富的探究性,这些富有探索性的学习内容能够有效诱发学生认知的强烈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猜测、验证、探究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不断探究满足自身的需要。例如,几何图形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这些公式的推导方法都非常相似,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后,能够将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学生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求面积的公式,学生在进行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学习时,就能够有效根据等积变形、拼切的数学思想推导出其面积公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这一内容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培养的优势,改革那些纯文本化的学习内容,将之转化成适合学生主动实践和探究学习的课堂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等探索性活动,让学生在不断探究学习中积累丰富的数学事实,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从而建立模型。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究学习不仅能够培养自身的质疑能力,还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图形之间的联系,切身感受到数学转化的形象方法。

三、探究能力考查深化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篇4

关键词:探究能力;探究习惯;质疑;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地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这与当前课改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不谋而合。由此可见,机械“填鸭”“灌输”教学为历来的教育家所不齿,提倡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知和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在进行无理数教学时,教师讲了一个小故事,约公元前580-公元前500在古希腊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有一个成员叫希伯索斯(Hippasus)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即今天所说的■)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示。这一发现冲撞了教徒的观点,希伯索斯被投进了爱琴海,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故事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用无限靠近法探索究竟有多大的兴趣十分浓厚。一学生答:12=1,22=41

二、发掘教材潜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知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知的获得就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数学新教材的编排者基本遵循“动手实践―获得感知―提炼结论―科学论证”这样的编排规律。因此,应用好教材,发掘教材潜力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自觉践行这一思想。比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后,让学生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怎样论证你的结论。学生动手实践后会感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然后会自觉寻求这一结论的论证。

三、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学贵有疑,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提供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高亢状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在探究未知领域的思考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思维训练。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三角形内角和不一定等于180度,原因是因为他画好三角形之后量了三个角加起来等于182度,对此,我没有批评他,反倒鼓励大家一起帮他发现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况,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很快发现是测量时的误差在作怪,这样一来,同学们不仅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新知识,而且还明白了测量时一定要认真细心。

四、正确处理探与究的关系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

探究,就是探索与研究,探与究是相辅相成的,探是究的必要前提,究是探的进一步延续与深化。“探”是出发点,“究”是归宿。在教学中反对探而不究,半途而废的现象,反对为了探究而探究的形式主义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比如进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时,在经过了折叠实践,感知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严密、科学地论证;不能只仅仅停留在了解“三线合一”的性质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论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五、结合学生知识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好探究的度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同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知识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好探究的度。不要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个合理但超出了学生知识范围的问题,盲目鼓励学生探究让学生误入泥潭。比如:在探究是不是有理数时,学生得出了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又提出了“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一定是有理数吗”的质疑,争论得面红耳赤,教师在肯定学生勇于质疑的同时,指出将无限循环小数要化为分数需要学习高中的等比数列才能解决,肯定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的结论是正确的,让学生不再深究。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篇5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一项关于初中学生对化学学习内容的态度与需要的调查中,我得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其中初中学生最喜欢和最想学习的是:化学实验(尤其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常见物质的实验室制取,家庭小实验,饮料、氧气、食品中的实验等。而他们更愿意学习那些充满神奇和富于变化的学习内容以及自己可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生动自主的学习活动。

二、突出实验的探究性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佳途径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体现教书育人的本质。这种新的要求仅凭听、讲、看书、做作业是不可能达到的。显然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创设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批判意识、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实验的育人功能。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发自主探究的意识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篇6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要有所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的偏差。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够让学生充分地讨论探究,多听听学生的探究成果,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再是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教师要运用有适当的语言,创设灵活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能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度和科学性。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学生都希望在未知的领域能够获得突破,要以此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知识的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就能自己解决问题,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发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国际象棋棋盘中的数学问题等等都可以作为很好的数学素材来让学生探究一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加以表扬鼓励,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太好了”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篇7

探究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活动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学生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观察、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在中学各门功课中,地理学科的探究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因此高考文综试题中逐年加大渗透地理学科探究活动的内容,既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又要求学生亲自进行野外考察探究活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地理教学中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地理学科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加强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高素质,富有探究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

一、调动学生的探究潜能

尽管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较大,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重知轻能”的现象还是十分突出。这种状态下,学生难以产生探究激情,更不会形成探究能力所需要的素质。学生是地理教学目标的接受者和实现者,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是学生。只有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出师生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才能为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氛围,提供条件。

1.激发好奇的探究动机

探究需要是自我实现潜能和价值的需要。强烈的好奇心会激发相应的探究动机,而探究动机又会鼓励个人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促成探究能力的形成。教学中首要的是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一般来说,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地理学习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无论是对地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还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与掌握,都要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出发,激励他们潜在的探究智能,才会引发出他们的深刻领悟,才会有探究。所以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优势,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了激发探究动机,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欲望。

2.营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健康的心理,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敏捷,他们才会主动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3.培养参与的探究意识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自己视为教学的主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是引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教师要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学习需要,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再就是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

4.培养协作的探究精神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获取新的信息。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以小组成员协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依据,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反馈、倾听、激励,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探究性思维能力。

二、开拓学生的探究视野

开拓知识面,是培养探究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的知识面广,就便于知识之间相互联系,使学生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接,形成新的观念和新的理论。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探究性思维的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学生知识领域的开拓,首先必须建立起牢固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地理课堂要狠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废除注入式,采用启发式。讲要精练,学要透实,练要熟巧,用要灵活,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以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善于观测,善于分析,善于推导,善于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善于探索、研究等。

三、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固然是很重要的,然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却更不可忽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问题或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要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就要设法在教学中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其间,为他们提供发问的机会。当然,学生提出探究问题的价值大小与学生自身已拥有的知识多少和认识能力有关,同时还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有关。训练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要注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问题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因此,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想别人所未思的问题,敢做别人所未干的事情,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许多地理现象都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因素的,学习就应该多角度去思考,多层次去分析,多方位去探究。此外,要改变提问的条件,诱导学生回答结论;或改变结论,让学生提出条件等,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性思维是探究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是提高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教师可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特性。鼓励自由思考,甚至异想天开,勇于探究,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再一方面,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把分散在各个单元中的基础知识系统地进行归纳、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让所有的知识点,像一张网一样,盘根错节,却又有各自的体系,以便学生从知识之间的联系中探索新问题。

四、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个人探究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的发展。学生终究要离开学校,但永远离不开探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人们必须具备探究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进行知识更新。所以,地理教学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能力和习惯,激发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地理知识基础,更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唤起潜在的探究智能,在意识信念的推动下,支配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探究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篇8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等专业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数学课教学中必须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激发兴趣,促使探究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

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创设问题的情境。可用故事、幽默、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之前提出,不过河你能测

出河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吗?这一悬念的提出,学生便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思考。又如在讲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得有兴趣,容易记。还有在讲解立体几何时,老师可借助模型或生活中的实物来讲,如讲球体时,可拿一个乒乓球或篮球来讲,这样学生立体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厚了,会激发更多的学生学习数学,喜爱数学,也必将探究更多的问题。

2适时启发,引导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适时点拔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发现规律,掌握知识。

此时教师在评讲中,应及时点拔、剖析,学生恍然大悟,才知遗漏了k-1≠0的条件。

又如,不少学生在解方程xx=x时,常出现以下两种典型错误:错解1:原方程即为xx=x1;由“同底法”得,x=1;错解2:原方程两边取对数,得x1gx=1gx,即(x-1)lgx=0,解之得:x=1,显然,x=-1也是方程xx=x的解。

那么以上两种解法漏解的原因在哪里呢?教者指出,“同底法”的依据是,由指数函数y=?x(?>0且?≠1)的单调性可知:若数”的条件是“两边”均要大于0,而xx=x的两边可以小于0,解法2“取对数”后就会失根。

事实上,从以上错解分析中,学生已经领悟到了解此类方程可用分类讨论的方法。由条件知,显然x≠0,(1)当x>0时,若x=1,代入原方程,知x=1是原方程的解;若x≠-1,由xx=x1,得x=1(舍去)代入原方程,知x=-1是原方程的解;若x≠-1,由xx=x1,得x=1(舍去);(2)当x

综上所述原方程解是x=1或x=-1。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总结,学生掌握了此类解题的要领,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求异扩展,深入探究

在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中,教者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中求异、异中求佳等多种方法深入探究和思考,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例如,已知函数f(x)=x2-x+2(x∈R),求f(1),f(a),这一问题就是求变量x换为1与a时的对应函数值,若改变为已知f(x-2)=x2-x+2,求f(x),这里x-2已经代换了x,求f(x)就是把x-2再换为x。把x2-x+2变换为x-2的表达式,即

x2-x+2=[(x-2)2+4x-4]-x+2=(x-2)2+3x-2

=(x-2)2+3x-6+6-2=(x-2)2+3(x-2)+4

即f(x)=x2+3x+4,或用对应关系:x-2x,xx+2,

所以f[(x+2)-2]=(x+2)2-(x+2)+2,即f(x)=x2+3x+4

这样做,学生感到新鲜,思维容易拓宽。又如讲解到排列组合应用题时,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发散思维,看谁出的主意多,看谁思考的路子广,看谁解题的方法好,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变题解法进行评论,对比,鉴别,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效果。引导创新,让学生学有见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要善于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究。

寻求更好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高中生学的科目多,负担重,时间紧,所以教者必须在提高学习效率上多下功夫,而注重选题,注重题目的典型则是提高效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篇9

一、立足探究实验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策略

探究实验课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既要发挥传授书本知识的功能,更要发挥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功能,力求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验方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因此,教师如何充分的挖掘教材中探究实验的素材,如何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扩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考虑实践能力培养

我们对教师课堂教学中制订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学目标既要考虑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又要考虑能力目标。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教学的重点要放到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动手操作的内容和机会,培养学生浓厚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过程体现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空间,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四个要":一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动地活动,通过体验、交流和选择实现认知、探索和创造。二要提供实践活动的空间。要打破教学常规,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组成完整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三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乐意并善于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四是精心设计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发明创造,在亲自感知、思考、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我们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是选择学习方法的能力。要指导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如问题研究法、探究学习法、讨论辩论法、互教互学法,使他们主动地学、生动活泼地学,由不会到会学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和社会交往面,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更多的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三是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主动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或辩论、意见交流、实验研究等形式合作解决问题。

四是反思学习的能力。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会梳理知识,会自测学习效果,会查漏补缺,在理解新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检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五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大力提倡教师在教学中推广"探究实验学习"的经验,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研究的小课题,并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问等进行研究。

二、把握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策略

为了能还给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为学生提供一片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的天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我们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条途径。

(一)开展标本采集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标本采集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则是科学实验教师最主要的教学任务。例如学生在采集叶的标本时,通过自己深入大自然中观察比较,采集制作,提高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用这种方法能教会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学生面对陌生的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自己寻求答案,去创造奇迹,以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开展小报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素质的提高来自多方面的培养。怎样将学生积累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提高呢?我们认为,采取开展小报的制作活动,效果比较好。学生可以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类。例如,可以将所收集的花卉资料剪贴成小报;可以将各种鱼的种类资料汇集成小报。这样的小报,既方便了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又便于收藏,同时也是一件艺术品。学生在知识的筛选、组织与编排中提高了整理和归纳的实践能力,也从中获得了美的陶冶,进一步增强了探究求知的欲望。

(三)开放实验室

以往那种仅提供演示仪器,准备一些学生分组实验仪器材料的实验室被动管理办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取而代之的则是开放式管理。开放的内容通常有:①学生未能参与的课堂演示实验。②课内学生没有做好的、或做后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实验.③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④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小制作、小实验等。⑤课外教师探究命题、学生设计的实验,或学生自行命题、设计的探究实验等。

(四)开展实习调查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习调查活动特别符合学生独立研究、探索求知的特点,能调动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实践能力。例如,布置学生关于本地区环境污染情况等生态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走访工厂、农田、是否有污水废气排放或有农药化肥堆积等,了解和深入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找出合理解决污染的办法。通过调查使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长期性。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实践参与能力。

(五)开展小展览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小展览,能够寓教于乐、寓教于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增长了实践能力。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指出,没有手对物体的触摸动作,就不能产生对该物体的触觉,没有眼睛对事物的注视活动,也不可能产生视觉。这就说明了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认识接受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定期展览生物小报;展览生物艺标本;及时展览实习调查结果等等。

(六)开展科学教具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生物教育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能力,学会模仿创新制作,逐渐思考、分析、比较事物之间的某些联系,是生物科学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篇10

一、提供典型的、有结构的材料,做好探究活动的准备工作

没有“材料”,就没有“经历”,有结构的材料是探究的前提,它直接影响着探究和研讨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究怎样组织材料,怎样设计和安排材料的层次等。材料的选择和结构要精细合理,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启发学生,能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同时材料的数量要充足和典型。如,《有趣的磁铁》一课中,教师要充分预想学生实验中可能需要的材料,并为学生实验提供数量充足而典型的材料,如磁铁的准备,既要有条形的、蹄形的,又要有圆形的、环形的、柱形的。其他材料要尽可能的充分,如准备曲别针、铁夹、塑料积木、图钉、木条、棉花、橡皮、铜钥匙、硬币等,准备的材料越准确、越全面、越充足、越典型,教学就越能自如,否则就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收集材料,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地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诱发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开始,可先放配有各种声音的课件,让学生说说是哪些声音,再问:“你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听到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短短的几分钟活动,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了。可以利用实验制造矛盾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哪杯水多》一课,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杯子里,问:同学们,哪个杯子里的水多?有的同学说这个杯子,有的同学说那个杯子,这样矛盾就出现了,为下一环节测量做好了准备。

三、合理筛选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筛选,使问题成为科学探究的起点尤为重要。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提出的问题难免五花八门,这其中有贴近科学教材,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也有偏离教学内容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在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筛选,哪些是课堂上可以完成的,哪些是课后继续探究的,从而确定本堂课应该探究的内容和问题。

在设计问题方面,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需要迫切解决,但不能轻易就知道结论,要大小适中,即问题不能一步就解决,也不能过于笼统,让学生无从入手。如,《哪杯水多》,学生面对两杯水的疑惑,老师可顺势提出:究竟是哪杯水多呢?请小组讨论出自己的方法。在确定了哪杯水多之后,再顺势问:到底多多少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这一环节,使学生深入探究。这样设计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好问题后,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四、重视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加强探究指导

这一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讨论和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自行探究。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行探究的良好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究。

当然,老师在学生讨论和自行探究中要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在讨论和自行探究中往往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影响讨论和探究的进程,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及时发现,及时点拨,共性的问题面向全体点拨,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个别点拨。科学教师需要明确的是:适时、有效的指导在探究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也并不是“大撒把”式的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没教师什么事了,教师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是提高学生探究效率的关键。

五、注意进行探究评价,永葆学生探究活力和创造力

要提高探究学习的效果,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掌握反馈信息,及时给予指导,还要进行必要的评价。对小组探究活动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效度,从而有效促进小组探究的开展。小组探究活动的评价包括小组内成员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家庭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价的内容全面,包括小组探究活动各个阶段的各方面评价。有效地评价能促进小组探究学习更有效地开展。

总之,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课堂,离不开老师,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