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力学专业十篇生物力学专业十篇

生物力学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6:12

生物力学专业篇1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研究现状

根据高职教育对于职业能力的特殊定位,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的专家和学者较多,也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仅从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收录来看,从1994年到2013年10月的20年间,以“职业能力”冠名的高职物流管理类教育文章就已经达23459篇之多,但其中20196篇是在2006年之后发表的,这与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是一致的。关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徐兆军在《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能力的定位与培养》一文中,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职业能力的构成等方面论述了高职学生能力的构建问题。

(二)研究与发展不足之处

据有效资料分析,我们发现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研究者不仅非常重视职业能力体系的构建和培育,还将动态多维职业环境的影响因素纳入到深层次研究范围之内,但是并未就动态多维职业能力做进一步有效的深入研究。例如,英国学者凯宁(RoyCanning)在《基于职业能力的苏格兰职业教育讨论与现实》一文中就曾经提到“以用人单位的标准来支撑整个职业教育的做法是狭隘的工具主义者,这并不适合下个世纪对高技能职业人才的需求”(RoyCanning,2000)。在我国最早涉足动态多维职业能力体系研究的应该是严新明在《论职业体系和个人能力的动态发展及其互动关系》一文中所提到的“在动态职业环境中,就业者必须认识到职业体系的动态性以及自身能力的动态性,并在现实中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严新明,1998.3)。其中余敬德在《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对策研究》一文中,所提到的“完善技能训练”更体现了不仅仅要构建动态多维职业能力体系,还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尝试、改进、提高。

二、新形势下动态多维职业能力体系模型

(一)适应新形势的动态多维职业能力体系模型的内涵

职业能力的培养涉及许多因素,某些因素的集合就构成了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就成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维度。在动态的社会环境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必须与时俱进,否则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脱节,不仅浪费我国的教育资源,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更是耽误了每一名谆谆学子的人生历程。

(二)动态多维职业能力体系模型

动态多维职业能力体系模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线,也是促使学生成长、成熟、成功,为成功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1.动态环境因素的分析是职业能力体系构建的基石采用不同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物流人才有需求的相关企业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追踪行业最新动态,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的需求,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相关企业对专业人才“规格、道德、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全面分析就业岗位群及职位层次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知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优秀人才,并在系统培养过程中动态地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时优化调整,与用人企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2.四种能力培养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最高目标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产业,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经过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环境因素,把学生能力培养过程转化为四种能力的培养过程,针对四种能力设置相应的课程。

(1)动态社会适应能力并不代表社会的不稳定,而在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是社会发展的表象。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能够立足于社会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善于沟通、团队合作精神,始终坚持良好的作风纪律,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职业基本能力。

(2)动态行业通用能力重在培养学生能够科学认知物流行业,能够从经济的、优化的角度分析物流作业,灵活运用物流法律法规的职业基本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

(3)微动态专业核心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从事仓储、运输、配送运作、信息处理所必需科学操作专业核心技能和物流管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能够立足于物流行业的能力。

生物力学专业篇2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49-02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2015年我国药学家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更加坚定了我国工作者在创新道路上的信念和追求。但是,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因此培养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旨在培养工程技术基础好、医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具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而作为本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如何培养其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教学改革内容之一。

一、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对比

目前,我国约有110所高校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很多学校依托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或医学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其他学科发展该专业,因此不同学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会各有侧重与特色,这种特色也体现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如较早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东南大学最早开创了一贯制本硕连读,并不断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早期独立实验教学去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2]。第三军医大学旨在培养合格的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以适应部队卫勤保障建设需要。通过构建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设计技能―创新技能4个层次、基础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课程―创新性课外科技活动―实习―毕业设计5个类型的课程培训体系培养学员的创新实践能力,并建设了创新实验室服务于学员专业学习阶段,进一步提高其应用军事生物医学工程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3]。华南理工大学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则体现了理工类院校的特色,形成了以生物医学电子、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力学为主导的培养体系,并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医疗器械及技术服务产业密集的优势,开办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平台[4,5]。南京医学大学针对医疗卫生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确立了“医用导向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医工融合”式的课程教学平台和实验教学平台,并实施了“认知体验,实践锻炼,深化拓展”三阶段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并输送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6]。

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办于2003年,在借鉴老牌院校办学经验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更适应医学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经验,并从三方面构建了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7]。首先通过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如电子类课程的改革,重点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独立开设专业课程设计,以设计某个典型的医疗仪器为主线,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最后,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方式,得益于珠江三角洲的有利条件,我们开辟了一批实习基地,学生的毕业设计将与现实的工作需要相结合,增强了面向市场的技术应用意识和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为加快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开始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1.制度保障。我校于2010年颁布了《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章程,指导我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章程规定每年评审立项一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校级项目为基础重点申报一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激起了本校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并于2014年版的学生手册中添加了“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实施方案(试行)”去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该活动的积极性。同年,在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也体现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精神。此外,学校配套了相关经费支持并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开放各类实验室与重点实验室向参与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

2.创新实验室建设。我专业原有基础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各3间,大型医疗设备实验室1间,主要用于实验教学;另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生物医学工程光电子实验室各1间,是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场所。前者的实验内容体系由原来的“基础型、验证型”扩展至“设计型、综合性”,此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深入,因为其只在上课期间面向学生开放。后者教师会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自己的研究项目,但受众面小,也不利于培养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鉴于此,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于2013年12月开始筹建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并于2014年5月投入使用。

创新实验室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采取全天式开放,确保最大化地提供学生的实验学习时间,而且它面向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开放,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台进行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创新实验室在管理上采取了“专业教师指导为前提,医学电子协会自主管理为主,技术人员管理为辅”的方法。医学电子协会的会员是来自于本专业的学生,其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开放管理,包括安排学生值班、出入人员的登记、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和实验耗材的使用登记等。技术人员每周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以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良好的设备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必要的物质条件,创新实验室在创建之初配备的设备就综合考虑了它们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另外,其他实验室的专业实验设备除了满足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外,也会提供给创新实验室。

3.学生基础。创新实验室的使用者为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因此其掌握开展相关训练项目的理论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仪器设备使用基础。针对一年级学生,医学电子协会定期举办单片机、JaVa语言等的培训活动,考核结束后学员将进入大二、大三学生的项目组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既打消了一年级学生不自信的心理,为其独立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打基础,又对项目研究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使其能往更深入的方向展开。在相关的竞赛活动结束后,医学电子协会举办专门的经验交流会进行切磋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我们还配备了专业教师提供指导。这些举措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各项竞赛项目中,如每年的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各级别(校级、省级、部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工程学院项目设计大赛等。近年来,本专业代表我校赴赛的团队在东莞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佳绩。

三、结语

目前,我们对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基于创新实验室平台,以参加各种活动项目为途径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经过创新实践培养的学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但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下一步计划与研发力量较强的公司企业达成联合培养协议,启动本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符合我校特色、体现区域优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宫照军,顾宁,梅汉成.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32-136.

[2]汪溪,黄宁平,孙啸,等.东南大学与美国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对比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28(3):567-572.

[3]宁旭,秦明新,金贵,等.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1):128-131.

[4]吴凯,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9):80-81.

[5]郭圣文,吴效明.理工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30(2):4084-4088.

生物力学专业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生产性校企合作;物流信息技术;职业核心能力

当前,职业教育正逐步从传统的“工具性”、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适应型教育转变,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专业技能人才,其成功与否,唯一评判的标准就是看所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符合各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人才的内涵不断变化,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用人的基本要求,因此探索职业核心能力在教育阶段的培养已经成为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彰显高职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重点研究“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构成以及生产性校企合作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该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有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朝着实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标成长,同时,为高职院校其它专业提高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1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1.1职业核心能力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如图1所示),又称“关键能力”

或“核心技能”,它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具有相通性,职业核心能力并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不论人们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的一种通用的职业能力(如图2所示)[1]。

图1职业核心能力位置示意图

图2职业核心能力组成结构图

职业核心能力的首要特点是可转移性,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具有转移价值的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划分为可转移的技能和使这种转移成为可能的技能或使能技能,可转移的技能是指可应用于不同的情境里的知识和技能,使能技能是指促使将这些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的能力,从学习的角度看,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更高层次的技能。

在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依据职业核心能力的活动指向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学会学习的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几种能力。

1.2职业核心能力特点与分析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它有助于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在其职业生涯中稳定发展,如图3所示。

图3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分析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职业的特点:

1)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在2008年申报成功的一个目录外新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交叉学科,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RFiD技术、GiS、GpS、物联网技术等)来进行物流的仓储、运输、跟踪管理。是一种技术新、复合型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的完成依靠员工善于学习、会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2)在基于供应链的现代物流应用中,信息流是从供应链的源头(供应商)到供应链的终点(客户)的,从事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岗的位职员,不仅需要过硬现代物流信息采集、处理、管理技能,还需要一定的管理素质,这就要有靠员工的团队合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岗位有很多,就业人员岗位变动较频繁,工作流动快,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各项职业能力的基础。

由此可见,在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学习中,学会学习的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2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生产性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联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关系,学生在生产性实习的过程中,将上岗实习与专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起来。

2.1生产性实训的基本内涵

生产性实训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实训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入企业的生产中,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实现双方的互利双赢,这是生产性实训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所在。

2.2生产性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的基本模式要有两种模式[2]:一是“校外实训基地内置式”,即学校提供场地和一定的资金,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和相应的管理培训人员,以企业的现实运作为基础,生产和培训同步进行;二是“校内实训基地外置式”,即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企业的运营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种模式都能有效地使企业减少生产成本,同时挑选到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而学院教师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更好地发挥服务地方的高职教育特色。

2.3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生产性校企合作主要形式

1)“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模式[3]。

近几年,学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积极利用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探索“订单培养”和“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与企业进行了多层次类型的合作。企业主动到高职院校开设“订单班”,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生产性实训。采用“1+0.5”模式,如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开展的“天骄班”、“希赛班”校内生产性实训1年,校外顶岗实习半年,学生在校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

2)以技术推广为主的共建共享型“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

以技术推广为主的共建共享型“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是我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新尝试的一种新模式。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一种技术新、复合型强、智能化程度高的专业,需要对最新的知识及时的跟踪,这就需要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作支撑。我院为了加强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对接,成立了“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所”,并与企业联系成立相应的公司,投入资金购置专用设备,主要开展对物流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并让参与共建的公司进行生产实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效果分析与发展对策

3.1效果分析

近年来,学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通过校企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真实案例,把实训课程放到企业进行实训教学,使教学直接融于生产环境之中学生可以尽早接触生产实际,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在与企业生产性合作中,将核心技能的提升整合到生产实训包中,主要应用企业生产角色定位、生产情境实训、生产问题研究、产品项目研发等多种形式来提升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

在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中,应用企业生产角色定位是一种提升学生核心技能中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的有效训练手段。通过不同职业角色的定位或比较分析,让学生接受“现实角色”的人格特征,对不种角色进行分析,通过这个方法学生能了解和学会评价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社会作用和自身位置,在与湖南实泰物流有限公司进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进入仓库进行仓储系统管理,不同学生定位不同岗位,从一般的仓储信息采集到仓储信息处理员,进而到信息处理部门的主管,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也有在不同岗位进行岗位转换能力,效果明显。

在生产性实训中应用生产问题研究法可以提升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中的发现问题,解决算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图4所示)。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学生必须要有对他们自己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学习者要全身投入于问题中,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核心技能中交流合作技能、创新技能、组织协调技能等。

图4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

在产性实训中,尝试生产产品项目“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是我院开办的全国唯一的高职高专目录外专业,课程新颖,构建了专业的“专业+公司+研究所”的专业建设产学研模式,与湖南一力股份公司开展项目研究,其生产性的系统软件由学院教师科研团队研发,部分学生参与,这样对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起到非常好的基础。

在生产性实训中,应用生产情境实训法来提升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紧密对接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营造企业化的教学场景,引用真实的企业案例,我们与湖南天骄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星沙物流投资有限公司、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物流企业进行合作,采取了这些企业真实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作为教学的案例材料,再到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这样既紧密对接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3.2发展对策

对于生产性实训的校企合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配套管理和监督评价机制,避免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也避免企业将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同时校方应有更高的主动权,这种生产性实训模式要以学校为主,“引企入校”走“专业+公司+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之路,创建“校企同行、产学融通”的模式是最好的发展对策。“引企人校”是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必须按照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需要来建设,按照专业特点结合企业创办“公司”,发挥校方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生产性实训的主体,融入企业化管理,情境实训,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4],如图5所示。

图5生产性校企合作发展对策

1)学生是生产性实训“教学做一体化”的主体。

培养学生是我们的共同目的,在生产实训中探索

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训学生的实际能力。按照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生产性实训,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的实践性很强,为此,在生产实训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仿真实训跟生产性实训的不同,他们将生产性实训获得的经验知识与其他同学共享,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热情,积极性很高。

2)生产性实训教学情境职业化。

“引企入校”后,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实训室,采用企业管理模式,设置生产部、技术部等部门,教师与学生兼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身份,承揽实际生产任务,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广泛开展生产性实训,由企业负责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考核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按照对员工的考核方法,参考学生实习日志、总结、操作熟练程度、态度等,对学生顶岗实习作出评价。

3)“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生产化。

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学校即工厂,老师即师傅,学生即徒弟”、建设生产型教学车间,紧跟技术发展进步,选用先进的生产型设备,只有这样多方合一,才能有效的改变以往的“参观式”生产性实训,才能真正的把生产性实训落到实处。

4)“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市场化。

对接市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市场化,生产性实训就是要开发出实际的产品或从事实际的营运性业务,使工学结合市场化、经济化、校内化,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4结语

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必备的技能和可持发展的能力;对企业来说,培训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的基础;对学校来说,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为了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生产性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可取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职业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254-255.

[2]石令明.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eB/oL].[2010-04-15]./content.aspx?id=115483494680.

[3]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R].北京: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08.

[4]马广.“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60-61.

training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andproductiveLogisticsinformationtechnology

professionalCoreCompetenciesofStudentsinVocational

miZhi-qiang,DenGZi-yun,JianXiang-hui

(HunanVocationalCollegeofmodernLogistics,Changsha410131,China)

生物力学专业篇4

关键词:职业中专物理教育学习兴趣全面发展

随着职业中专物理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老师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更科学和全面。逐渐认识到高效率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过去那种教师主导课堂,包办代替的教学是不合时宜的,必须进行改革,新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只有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参与的学习过程,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初步探究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职业中专物理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是我们始终留心观察和研究的问题。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一些特殊信息比较敏感,对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很感兴趣。这些信息往往会激发他们强烈探究欲望和学习动力,恰恰这些信息的刺激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激励他们不断探索,高效地学习和发展。

很显然这样一些信息对职专物理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它的价值为教学服务。那么在职专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把生活引入课堂,让学习生活化

职专物理是一门实践学科,与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物理本身来自于生活。物理所要研究和说明的问题都是在生活中提炼升华的,反过来物理研究成果最终为生活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物理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要给学生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和探究热情。

二、引导职专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职专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和发现问题,对于职业中等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是有区别的,传统教学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方式、范围都受到限制,而这种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解除套在学生身上的桎梏,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他们会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与别人合作与交流。这样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合作意识也是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体现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培养职专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通过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我惊奇地发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整堂课学生讨论、探讨得非常充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激情,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究其原因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释放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难以维持。兴趣为学生枯燥的学习提供了稳定的求知欲和动力,促使学生高效学习和能力锻炼,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四、关注科技发展前沿信息,激发职专学生的好奇心

生物力学专业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以能力为本位;英语能力;培养策略

职业院校要培养优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他们掌握熟练的应用英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和方向。

1物流英语的特点

物流英语是专门英语的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变化而设置的商业经济英语的分支学科。物流英语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词汇、语法结构、表达方法、文体及内容等方面与基础英语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一特点是因为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物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所以,物流英语除了要用到基础英语中的一些核心词汇外,其相关词汇主要由跟运输、仓储、供应链等与物流有关的专业技术词汇组成。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贸易、航运等多方面的词汇。物流英语表述的都是跟物流有关的客观事物或规律,要求准确、严谨、精练,在句子中大量使用分词、动名词、不定式及名词化结构。其文体和内容主要用来准确描述事实和过程,对问题进行说明、推理和概括。

2加强物流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物流发展方面,欧美国家是我们主要的借鉴对象。美国与欧洲非常强调企业(包括生产、流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并且这方面已经十分发达,目前世界供应链管理软件(SupplyChainmanagement)前5位供应商都是美国企业。而我国物流发展可以说刚刚起步,需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物流发展经验。因此,只有搞好物流英语教学工作,才有更多的机会获取先进的物流发展理念,传播物流前沿知识,加快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地位。

3物流英语能力培养的策略

3.1校企合作制定培养方案。物流英语教师应与企业多沟通,在制定能力培养方案的时候应邀请物流企业人员共同商议,他们可以向学校提供物流人才所需的在听、说、读、写、译能力上的具体要求,这样学校才能有效地根据岗位要求调整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从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物流英语人才。

3.2循序渐进设置英语教学目标。针对我校学生英语基础水平普遍不高的现实,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第一,基础英语,为的是重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巩固英语基础,积累一定词汇量,提高听、说交际能力;第二,物流基础英语,如物流管理概念、运输、库存、仓储、包装、配送、采购、物流信息管理等基础知识能用英语简单介绍,使学生意识到英语与物流岗位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第三,物流专业英语,即结合物流具体岗位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此阶段重在拓宽知识面,熟练用英语进行岗位实践,了解物流专业的最新动态。

3.3任务型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任务型教学是指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而确定学习任务,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定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小组分工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任务型教学应该是完整的任务,而不只限于简单地完成一封函电或编一个对话。任务的形式可以是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或者完成某个特定的物流项目等。它应该是是基于物流工作过程逐渐深化的相关问题,前面任务的完成是为后面任务准备条件。对于每项任务学生需要通过明确主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完成活动报告,同时应用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任务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4开展主题活动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应该看到完全依靠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可以定期开设物流专业英语沙龙,每一期沙龙都事先定好主题,出好海报,组织好相关材料。例如,可以确定主题为LogisticsandourLife的活动,参与人员以物流师生为主,同时邀请其他专业学生、企业人员一起参与,一名英语指导教师从旁辅导。此外,还可以开展模拟采购谈判、模拟外企面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5在岗实习增强英语实践能力。经过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需要到企业进行在岗实习,把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这时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英语能力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但是由于已经有了一定专业英语能力,且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他们能够根据遇到的问题主动查阅资料,或向单位指导老师求教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不久就能熟练地将英语应用到岗位中去。

随着国际物流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学校应加强产教结合,从多方面、利用多种途径加强物流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具有较高英语能力的物流人才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参考资料:

生物力学专业篇6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专业实践能力

我国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民族院校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西部民族院校迄今为止共有5所,与中东部地区民族院校相比,基础办学条件落后,实验室建设滞后,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如何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的指导下积极调整学科专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成为新形势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1]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知识点多且繁杂,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极为抽象,学生对其缺乏感性认识,理解难度加大。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尝试了一些改革,着力激发学生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专业实践能力,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与同行探讨。

一、创新思路,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教学内容的改革。环境微生物学主要以微生物学学科理论与技术为基础,重点研究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整个教学课程原理多、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理处置、污染物环境中的降解等方面的原理和机理,内容极为抽象,而西部地区学生知识基础相对东西部地区学生薄弱,加之教学实验条件有限,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环保机构及与微生物相关的企业、工厂实习、参观的机会少,学生对本课程缺乏感性认识,理解难度大,上课时往往听得清但易混淆,记不牢。因此,必须根据本课程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特点改革课程内容,确保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为增强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必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本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方法,适时调整实验教学模式,增列最新的、有价值的课外读物(教材、各种专业网站的研究报告和综述等),突出专业基础课的特点,逐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课间通过多媒体播放Discovery探索频道―搜索微生物世界、自然科学十大发现第九名―微生物等视频短片,在课间休息中了解微生物世界;通过嗜酸菌“吃矿石、吐黄金”将废矿、贫矿变废为宝的的微生物冶金技术引出古细菌的讲述;通过展示辽宁大连的“荧光海”图片引出藻类的讲述;通过介绍脱水污泥生物产电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微生物与废物资源化的讲解;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资源,向学生介绍微生物在民族药学和民族医药资源研究中的巨大作用,课余时间集中参观民族药学实验室,鼓励学生课后与药学专业学生相互交流;介绍一些与环境保护与治理、微生物相关的网站,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知道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和信息量。

二、科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

1.上好第一课,帮助学生理清课程思路

绪论课是每一门学科的第一课,是学生对一门新课程的第一印象,绪论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学习中对该课程是否产生兴趣,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我们通过“3w”(what,why,how)中的what帮助学生明确微生物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的相互关系、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引入学科定义并形成定义模式,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科定义;通过why的问法明确学科的学习、研究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规律,构建专业素养;通过how的提问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学好本门课程,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想法,有何预期,在学期课程结束时再引导学生反思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并向教授反馈自己的意见及想法,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专业人才。[2]

2.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讲述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时介绍1928年Griffith的肺炎球菌转化试验,启发学生思考小鼠注射活R菌或死S菌存活、注射活S菌死亡、注射活R菌和热死S菌死亡心血中可分离出活S菌的原因;再介绍1944年avery等的转化试验,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何活R菌加S菌Dna或加S菌Dna及S菌Dna以外的酶长出S菌,而加S菌Dna和S菌Dna酶长出R菌,引导学生逐步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基础。

3.采用直观式教学,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的可以将文字、网络图片、视频等直接展示给学生,具有直观性,方便学生理解抽象复杂、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将网络下载的污水处理厂3D模型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看其整个工艺流程和配置,将已有的水处理知识与环境微生物学中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去氮去磷等知识点结合起来,系统性地回顾和学习;又如,利用动画展示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吸收的四种方式,简要明了地理解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再如,利用动态图片展示Dna与Rna的碱基互补配对、信使Rna在细胞中的合成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使学生看一次就能理解该内容。

4.采用辅助式教学,提升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贵州新兴的大数据产业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教育视角,指导学生课后利用校内数字资源平台查询国内专业动态和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收集有用信息,思考在前人的研究基础和学院现有条件下我们还可以做的或者创新的东西,提高专业素养;推荐学生利用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SpSS统计软件、matLaB软件等科学合理地管理文献、分析处理数据,培养专业文献查阅和数据处理能力;利用QQ群共享专业资料、专业网站链接、环保活动信息等,指导学生共同学习和相互讨论等。

三、更新理念,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1.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课程。部分高校在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1][2],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除基础实验外增设了课外自发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

1.1基础实验。按照实验大纲,学生在实验课上完成显微镜的操作、微生物的染色观察、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无菌操作、空气中的微生物检测等基础性实验。

1.2自发实验。教师向学生发放“家用双歧杆菌菌粉”、“乳酸杆菌菌粉”等微生物制剂,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制酸奶和保存菌种等自发实验,提升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1.3综合实验。利用与环保公司的培养协议、学院“喀斯特湿地生态监测实验室平台”等资源,发展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实际课题。例如应用污染环境中的生态修复知识参与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碳源源利用实验,通过微生物对一些典型碳源(如糖类、氨基酸、羧酸类等)的不同利用模式来表征基质利用的动力学特征[3]和微生物群落差异[4]等,使学生能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统一起来,达到能力提高与素质培养相统一、内容构建模块化、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1.4创新性实验。依托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和校级科研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要求提出实验方案,学院老师指导完成,学生可以自主完成项目设计、项目申请、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提升文献搜集和整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论文撰写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依靠实验指导书籍,由教师制定实验大纲并讲解,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课后撰写实验报告。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主动、深入研究实验结果的需求,我们认为,作为高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微生物学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十二五”期间学校依托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为“贵州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在建重点实验室,2011年)新购梯度pCR仪、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荧光倒置显微镜、全自动分析荧光化学发光凝胶成像系统等仪器设备,这些分子生物学设备可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监测;因此,在讲解微生物监测技术的新发展时,我们可直接给学生展示这部分设备和研究成果,并系统讲解pCR-DGGe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16SrRna的特点等,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尤其是校地、校企联合项目中去,在实际问题中锻炼专业实践能力。

结语

随着气候和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凸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开发利用和保护,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可向民族地区环保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输送新鲜血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学习、探索并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曹媛媛,等.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13.

[2]刘佳明,等.p-BL教学法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探索与实践[-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

生物力学专业篇7

一精选实验内容,打开创新教育的空间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参照一些优秀的教材,结合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实验项目进行了精选和优化。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实验项目按照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三层次合理布局,适当提高综合型、创新型实验比例。编制了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在选用国内经典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情补充编写了部分实验指导书。另外,根据每个实验所具有的代表性,我们将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类,并将每个大类的相关实验进行了集中统一。如对糖的定量测定分析,我们有选择性地将比较重要的几个植物中糖的测定实验(如菲林试剂热滴定法、硫酸蒽酮法、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等)分几次连续完成,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糖含量测定的常用方法,并让学生能够比较这些方法优缺点。同时,将各个实验内容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如以山楂果为原料,让学生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干燥到称重这一系列的步骤,最终获得熊果酸产品。然后让各组学生将制备的产物用作下次实验的材料,对熊果酸的含量进行测定。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我们还开设一些与生物化学相联系的交叉学科的实验。通过实验的整合可以节省课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达到创新的效果。

二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提供创新教育的基础

1参与实验准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前,实验准备工作一般都由实验教师在课前完成,以致于大部分同学弄不清楚试剂配制的方法,只是机械地照方抓药,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为了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我们有计划、分批次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这样既可以了解实验准备的过程,也可以学到实验教材上没有的操作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操作能力、统筹安排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参与教师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2]。

让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与实验教师一起预做实验,实验教师把操作技术、操作要点、操作难点、注意事项提前传授给他们。上实验课时这部分学生就成了教师的好帮手,同时学生熟悉实验室的现有设备,有助于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优化实验步骤,这样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改革实验管理中不合理的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实验室的管理,成为实验室的主人,积极参与创新,使实验室被充分利用起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实验室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实验室。这样学生的创新有了实施场所,学生才会有创新的动力。

2参与实验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一般实验课前都要求预习,但往往一部分学生不重视预习,依赖老师,致使一些学生弄不清楚实验原理、概念以及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按部就班地做实验,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3]。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改变以往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的以老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让参与实验准备的学生讲解。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讲解,在实验讲解时,教师只讲解实验要点和易出错的地方,同时提示学生书本的知识并非尽善尽美,引导学生从书本上找出不足,提出问题,这样既督促学生预习,给学生创造进步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其次,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边动手、边动脑,想想操作目的、设计理由、有何优缺点、是否有更简单、准确的方法等。最后,鼓励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分析实验结果,认真领会实验目的,掌握相关实验,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3加强课堂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堂提问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讲明课堂提问是实验课成绩的一部分,以给学生适当的压力。

三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提供创新教育的平台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思考,自己动手动脑得出实验结果。为了使选题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能兼顾各专业特点,我们筛选出了鸡蛋中卵清蛋白的提取和定量测定、酵母核糖核酸的水解及其产物的鉴定两个综合性强的实验。每位同学对实验进行设计并提交实验方案,教师根据现有的设备条件对实验方案作适当的修改,学生自行作好实验准备工作,如鸡蛋中卵清蛋白的提取和定量测定实验,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考马斯亮蓝法和紫外吸收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分部盐析法和离心机使用等实验综合而成。事实证明“综合性”实验题目整合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自然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4]。

创新性实验对于教师来说是结合其学科特长、科研需要而提出的课外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是根据其兴趣特长而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并增强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这样做既节省了科研的开支,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实验很有意义而更加有兴趣、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黑曲霉α淀粉酶的分离纯化与活力测定的试验研究中,制备高产量、高质量的α淀粉酶,涉及黑曲霉样品处理方法、α淀粉酶柱层析材料类型、层析条件等一系列方法和相关工艺参数的优化。在此科研实践中,同学们既学习了有关酶制剂的科学研究方法,又掌握了高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层析仪等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了解了科学前沿动态和学科急需解决的问题,感受了科研气氛,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敢于创新的科研素质,同时也丰富和更新了他们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四加强自主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是指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培养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试剂、自主安排实验进程和实验时间而进行的一些综合性实验。自主性实验教学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全面经历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思想、方法的锻炼,切身感受每个实验环节的重要性,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科研素养的养成、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独立实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5]。例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9级学生中,展开兴趣小组科研创新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课题,其中《对果蔬维生素C分解酶验证及系列实验》课题小组,经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共同设计研究方法和路线,申报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维生素C还原性强,不稳定,另一方面果蔬成分复杂,尤其是各种天然色素的存在,造成滴定法测定试验结果不稳定等。因此,在实验时遇到许多困难,通过不断总结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取得可喜的实验成果,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独立实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完善考核制度,巩固创新教育的成果

生化实验课没有独立开课,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属部分,考核也主要是从平时的实验报告中给出一个分数。考核是检验学习成绩的一个标准,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短期指挥棒。考试制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应试教学只能培养会考试的学生,实验技能很难得到培养,更谈不上创新。创新教育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实验考核制度,考核的内容也应该是创新教育的一部分。考核、成绩评定可以由预习和课前提问、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实验理论考试、操作考试等几部分组成;在整个考核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创新的比重,鼓励创新。实验态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预习情况和平时的组织纪律。实验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力,特别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期末操作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及常规和常用仪器正确使用情况。有了一套完整的为创新教育服务的考核系统,就可以巩固考核的成果,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既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宝阳,高国赋.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创新导,2012(5):183.

[2]张强,周正义,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78-79.

[3]赵东海,王云,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05-107.

生物力学专业篇8

生物技术作为面向21世纪前沿的科学与技术,必将成为带动相关产业迅猛发展新型技术,生物经济也定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数十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生物技术专业,也培养了许多掌握了生物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之导致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实习方案等条件下培养出来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加之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均属于新兴专业,还需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的进行完善与改革。以培养出符合当前形势下社会对生物技术专业高端人才的需求。

一、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必然联系

培养方案是所有高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精神,结合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模式的理论基础,各大高校制定的培养方案既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共性与个性,又能体现教学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并作为的教学任务的重要导向,包括理论教学体系与实验教学体系,共同构成专业课程体系,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活动的重点所在。其中课程体系又是人才培养的体现和保证。所以培养方案应适时进行更新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现有的培养方案更多是为了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而制定的,因而导致现有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较差,适应社会能力较弱,缺少创新能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要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在校教育,要不断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要将生物技术专业办出特色,所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强,更符合社会需求,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随时调整教学方向和课程体系。

一方面要适时修订理论教学体系,拓展专业方向;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服务于实践。过去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的学生毕业方向主要以考研为主,其次是一些生物制品公司,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生物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已逐渐由原来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以及专业理论课程老三样纵向教学,转向打破学科界限,纵横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开设一些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如植物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等课程,以培养具备“宽口径、复合型”的生物技术专业高端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增加有助于创新、就业、实践等综合能力提高的课程,如生物技术专业就业指导、生物技术综合技能培训、综合素质教学等,以保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更具有竞争性。

二、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探索与研究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均有着特殊的作用。生物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强的高端人才十分重要。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冯端院长说过“实验室”是现代大学的心脏。现代实验教学成果告诉我们,高校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及实践型人才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教育还普遍存在着以“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实践教学、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实验课的开设还主要以围绕服务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在很大程度上缺少用于培养应用型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实验教学内容,也只能是一种灌输式教学。本人通过对研究生的实验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发现,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实验,对学生独立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作为一名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应一股脑的将解决方法全部道出,而应给学生本人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通过适当引导,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样的过程,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以及创新等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增强。

并建立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有必要打破传统的定时定点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室应全方位的面向学生开放,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随时到实验室实验或学习,使得实验室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高的?`活性,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思考问题和创新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实验室及内部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本着以学生为实验主体,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及数据,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生物力学专业篇9

关键词:物流管理;学科竞赛;创新能力

近年来各类学校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然而从质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出现了大量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供需怪圈。是因为物流学科涉及管理、经济、计算机、信息、机械及运输等领域,是一个交叉性、社会实践性较强、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振兴国民经济、对抗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中,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师资队伍还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和制度还未形成一定氛围,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而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一)面向物流行业实际需要的实践训练不足

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强较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不能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的需要,也是学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但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学院因为经费的问题,没有购买相应的实践教学的设置和设施,没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只让教师凭教科书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培养的学生到企业连最基本的物流设备设施不认识、不会用,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

目前,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多达数百所,比较其课程结构,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是以管理学科为主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以计算机、运输学科为主的工程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学科的历史沿革,导致“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在这些专业基础上开设了物流企业管理,采购与配送、运输管理等几门物流专业课程,导致有些学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偏经管类,而有些学校课程偏工科类,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资源来定。从而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

(三)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没有定位

物流管理专业是要为社会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是不容置凝的,但到底培养哪种类型的物流管理人才,为哪些行业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不同行业物流管理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不同类型的物流管理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这些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来说比较具体,必须明确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体现出来。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大同小异,并没有清晰界定培养方向。

二、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本校于2013年3至6月在商学院物流管理系举办“物流企业策划大赛”,通过参加竞赛,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问学生增多,师生交流的频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创业的学生起越来越多。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以赛带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通过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参赛学生从竞赛要求出发,在每次参赛方案设计上,在竞标答辩的技巧上,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时需查阅相关资料,独立思考,需要发扬学生自身的主动思维意识,从而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不断修改完善,主动钻研,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在完成大赛项目时对一些物流专业问题开始自己钻研,参赛学生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在图书馆借书查资料、小组讨论、请教专业老师,专业知识得到了深化和加强,在这个过程中使专业知识得到融会贯通,总的来说通过竞赛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产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

(二)以赛带创,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通过参与大赛,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赛的创新思维给他们很多启发,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了自主创业意识。9月份开学初,参赛的部分学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搞一些创业活动,有卖手机保护套,找老师帮他们策划好点子,在新生报到迅速的打开销路;还有在网上开店,找老师帮他策划宣传画面;还有部分参赛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有三个项目获得了校级立项。

(三)以赛带教,促进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学科竞赛对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学科竞赛的相关知识点融入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创了一种“教学与竞赛互动,学生与教师相长”的新局面。通过举办竞赛,老师在辅导、参评中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是教学效果反馈很好的途径,促进老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设计能力及科研能力。

三、通过竞赛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实践证明,开展学科竞赛,能弥补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足和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是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发挥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学院领导的重视是开展学科竞赛的关键

全校上下要站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提高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目的的认识,进一步优化本科人才创新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部门齐抓共管学生学科竞赛的活动机制,形成学科竞赛活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和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给予资金和人力支持,统筹管理、部门协同、整合资源,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科竞赛平台。

(二)学科竞赛与教学环节相结合。

以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为基础,巩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科竞赛往“纵、横、深”三个方向发展,使之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创业就业服务提供支撑。以学科竞赛促进教学改革,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学科竞赛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融合。进一步加强学科竞赛与教学的结合度,与教学体系优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结合起来。

(三)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引导机制,鼓励广大老师更加重视学科竞赛,营造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的良好氛围。完善教师指导学科竞赛等课外实践工作量的认定办法等制度,通过政策引导、考核激励和舆论宣传等多种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辅导、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营造高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氛围。

总之,树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质量核心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由学科竞赛带动地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成为了展示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灵感的舞台,同时也成为了提高大学生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载体。学科竞赛的开展,为大学生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徐州工程学院,2009.10

[2]柏连阳等.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0.8

生物力学专业篇10

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特点,盲目跟风

近年来物流教学虽然有了专业,但是物流学科边界模糊,专业核心尚未形成,很多高校的物流课程都是在原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或机械等专业上发展起来的,因而物流专业缺少自身特点。

2.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互相冲突

系统重叠或系统堆砌,如物流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这几套系统本身在分类和功能上就有很多重合之处,而院校往往重复建设使实训系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因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上也时有冲突。

3.重硬件轻软件

侧重硬件而忽视软件: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将大部分资金用于采购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上,认为设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上系统流程才是学生实训的重点。

4.忽视学生的成长空间

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分析,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而这类实践教学在很多高职院校被否决。少数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就是开叉车、送快递,这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空间。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思路

1.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一方面要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实践教学内容能够全面反映理论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数量分析技术和模拟技术,采用现场调研、实验室模拟以及接触企业实际系统等方式,尽量使学生置身于实际运作环境中,以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要通过实践教学,实现以下目标:

(1)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理解物流过程及物流概念,通过物流作业模拟,提高学生掌握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的能力,直观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流程和单据流转。

(2)掌握关键物流技术。采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提高学生的物流技术及设备的操作水平,如电子标签辅助系统、GpS技术及设备、条码技术、自动拣货系统、立体仓库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3)提高物流应用和分析能力。通过对系统流程的分析和运用,加强学生对物流内在信息、职能和流程的掌握,逐步提高学生的物流应用和分析能力。

(4)了解物流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通过模拟和讨论,使学生深刻体会物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角色的互换和交流,掌握企业对物流各个岗位的入职需要和技能。

2.实践教学安排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大致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预备型实践教学。该层次主要安排在专业平台课开始阶段,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作业环节、业务流程、管理方法等,主要采用现场调研、专家访问、文献收集和整理等方法,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工作对象和学习内容有直观形象的了解,增强专业认同感,培养专业学习兴趣。

第二层次是阶段型实践教学。该层次属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可以安排在专业主干课开始阶段,目的是反映各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该层次的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各理论课程教学重点、模拟现场实际,设置相关实验背景,向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分析与决策的实验环境,力求清楚地反映学生的不同决策、不同操作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应原理的理解,并可初步了解物流管理的实际工作状况。

第三层次是综合型实践教学。该层次属于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可以安排在专业主干课学习后期。综合型实践教学建立在阶段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每个综合型实验课程应涵盖若干门理论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经过综合型实验课程的训练,可使学生对分属于各门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深刻的了解,并能使学生对各门理论课程的理解得以升华。综合型实验过程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协同、相互竞争和角色变换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参加学习,从而起到相互促进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作用。

1.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环境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由于实验室场地、设备的限制,要满足多门实验课程需要,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应坚持:场地共用、设备通用、实验背景与数据共存、互不影响、易于备课的原则。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的

创设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物流现场教学实物模型。由于真正的自动化物流设备具有占地.面积大、相关的配套设备比较多和投资规模大等特点。为了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设备的认知能力,降低教学成本,需要开发低成本模块化现代物流教学实物模型。这些模块通过计算机监控、远程i/o、位控、检测、气动、pLC联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

(2)物流作业实训系统。实训实习一般是由专门的实习教师带队,到企业去亲自体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由于多数企业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和业务管理,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学生很难接触到这些系统数据,也就意味着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工作的机会。因此,物流作业实训系统可依托信息技术提升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降低教师工作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认识实际业务流程,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与实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