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十篇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十篇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07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文化素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18-03

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一个共同任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这对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形成中,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素质培养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基本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从培养目标上看,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形成一个合理、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了合理、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要求;适应现代生产和服务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要求;适应就业和创业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要求。合理的、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而且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知识保障。

合理的、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包含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了基本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从文化知识的角度看,基本的文化知识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文化视野、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人文精神的感染,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使他们能汲取当代先进文化的精髓来丰富、完善自己。这样,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会更合理、视野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活跃,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会更强,为学生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从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看,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绝大部分招收的是专科层次的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考的录取率较高,绝大部分省(区)市高考的录取率都在9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在文化知识方面较薄弱,基本的表现就是基本文化知识的缺乏,人文素质不高。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掌握,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长远来看,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事业发展和人生发展。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奠定文化知识基础。

高职学生文化知识的增加,文化素质的提高有许多途径和方法,其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增加学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因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对学习结果检查和考核的特点。这三个特点保证了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在实际效果方面比其他途径和方法更有效,它能根据高职学生在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连续的教育,并通过引导、检查、考核等方法巩固、提高教育的效果。在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知识就会增加,知识结构就会完善,人文素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文化素质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

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不仅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也是现代社会中高素质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服务行业的劳动者而言,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还是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对做好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既需要有相关的知识作为基础,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系统连续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一,学校文化教育系统性的特点能为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提供基本文化知识的保证。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需要系统全面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了解了文化的特点、基本的内涵和要求,认识和了解了新时期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才能通过环境熏陶和个人修养提升形成文化素养。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亦如此,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文明礼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认识和了解各种场合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知道应该怎样做,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环境熏陶和个人修养提升形成文明素养。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能根据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形成的需要,有选择性、系统性、全面性、连续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礼仪知识的教育,为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提供基本文化知识的保证。

第二,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会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有相关的文化知识、礼仪知识作基础,而且还需要有环境的熏陶,离开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环境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也很难得到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会在学校内部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会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明环境,用氛围和环境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其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第三,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除了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以良好环境的熏陶为条件,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环境,是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提高的外在条件(外因),学生个人的修养是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提高的内在条件(内因)。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环境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修养才能发挥其在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提高中的作用。在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必然会涉及个人修养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个人对修养方面知识的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并会掌握个人修养提升的正确方法。这对学生把文化知识、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基本的品质、气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素质培养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高素质劳动者应该具备比较高的职业技能,应是一种高技能的劳动者。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形成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技能劳动者作为办学的基本目标。以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为教育目标,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所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是通过训练获得的,但是,任何一种职业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技术,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文化知识,进而掌握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和服务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娴熟的职业技能。一个缺乏基本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很难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其原因为:(1)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而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重要前提,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强,就容易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职业技能需要在对相关知识和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才能得到巩固。学生对一种职业技能只知道怎样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一种职业技能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更牢固地掌握职业技能。(3)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任何一种职业技能都需要在创新中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本专业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且要求学生能在今后工作的实践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对职业技能进行创新和发展。(4)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对事物的认识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需要有开阔的视野,有敏捷的思维。学生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敏捷,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也是不稳定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就要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基本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奠定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

四文化素质培养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于教育事业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不仅要求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求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事业发展和人生发展打好基础。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且,在学科交叉、行业融合的背景下,人才的标准处在动态之中,不断在发生改变。未来国家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需具备较快适应科技更新和岗位转换的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仅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更加注重毕业生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健全的人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文化基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某种角度看取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越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越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作为基础的。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会在认识事物、理解问题等方面形成一些障碍,不仅会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而且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

第二,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文化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技术、技能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高技能的劳动者要适应这一变化,不被时代所淘汰,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高技能的劳动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基本的文化知识是学习能力提高的文化基础

不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提高的素质基础。学生毕业以后,最终要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而且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宽容、真诚等基本的品质。这对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四,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文化和素质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存在一个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继续提高学历的问题。另外,现代社会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加快,对劳动者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都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是学生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文化和素质基础,学生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高职职业化发展创业素质培养

1创业素质培养与学生职业化发展关系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而进行的,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正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使学生在未来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形成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所构成的职业素质,并符合职业标准和规范,获得职业资格的过程,核心是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强化。创业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职业化发展教育的关注重点。有效强化创业素质培养会提升学生职业化发展水平,学生的职业化发展程度和实效性可以在创业素质培养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为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2基于职业化发展要求的创业素质培养内涵与现状分析

创业素质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是人的职业化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创业基本素质潜能,又是已经内化形成的人的创业基本素质。创业素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基础性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认知策略、态度;发展性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新精神。

创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它倡导和注重实际创业能力,要求把创业素质培养提高到与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这一理念最先被美国所接受,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广泛实施创业教育。欧美各国主要大学在创业素质的培养教育方面起步也较早,倡导创业管理教育。此后,这种趋势在亚洲各国得以传播,中国国内陆续出现了大规模的创业大赛,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虽然近年来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创业实践环节,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关注。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效果不明显,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就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而言,尚未形成系统性体系。

3实施创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关键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的环境看,创业时代已经到来。新经济环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使命,引领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2)创业教育走向高等学校,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实力,要依靠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来支撑。创业素质的培养要以人才培养的立意,去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这些创业者,不但能经营经济,也能经营文化、教育、科技,甚至用经营理念来理解政治、人生和国家。

(3)创业素质培养会增强学生职业化发展内驱力。创业素质能力作为大学生“第三本护照”,不仅要求学生的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求加强创业素质培养及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作为高职教育特定群体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时展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看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看,都是当前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

4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要求

尽管人们对于创业是否可以培养的问题已形成一致意见,但对创业应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和培养方法问题尚存在分歧。早期创业素质培养内容是围绕创业、商业计划撰写,其理论依据是创业成功是人格特质的成功;构建新的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遵循学生职业化发展规律,以创业行动为导向,同时要求引入人格、技术或行业经验,建立创业领域特有的体系及创业素质培养模式或方法。

4.1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要素分析

创业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说,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它包括创业思想的确立、创业氛围的形成、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认证。按照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的分析,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群体的特征进行阐述,确立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性特点。

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要素可以描述为,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及创业理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如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合作性、坚韧性、自律性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业的社会交往能力、创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金融理财能力、资本运营实务操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素质是基础性和先决性的因素,归纳创业素质的范围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知识等等。

4.2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基本策略

创业素质的培养机制构建的理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其含义:一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开创的个性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其目标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根据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目标,按照理论整合的特定要求和结构法则组织起来,确立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模型体系。一是创业基本素质框架,主要从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知识结构方面的构建;二是创业素质培养基本模型,主要从创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领域和范围、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展开;三是创业实践活动模型,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系统化、职业化和强化实践驱动性等方面;四是创业素质培养评价模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实施评价的可操作性办法。

参考文献

[1]姜荀著.职业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245-248.

[2]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9).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篇3

从教育的角度,素质一般认为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根据素质的具体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我们通常可以将它划分为基础素质和职业素质。基础素质是对作为“社会人”身份的要求;职业素质是在职业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对作为“职业人”身份的要求,内容包含了思想道德层面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社会文化层面的职业交往、职业礼仪、团队合作等,专业素质层面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创新素质等,以及身心素质层面的职业心理、职业性格等。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10多年中,关于高职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实践的丰富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对受功利主义理性观影响,以就业为目标培养“工具人”的批评越来越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开始更加重视学生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更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社会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上,也更加突出对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素养的要求,而不再仅仅看重学生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水平。在这一宏观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逐步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应用,开始探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实施模式。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是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技能优的高品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在素质教育内容的具体安排上,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一年级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为重点;二年级阶段,随着专业课程比例的加大,结合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开始增加职业素质的教育内容;到了三年级阶段,学生面临顶岗实习和就业,就要以职业素质为主要内容。高职素质教育实施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教育阶段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不同的教育层次、教育类型,学生所处的不同状况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环境,素质教育实施的目标、内容、载体、形式都应该有所不同。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是源于对应试教育的纠正,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解决培养“工具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偏离问题,脱离片面强调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误区,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提升,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

1.确定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是由高职教育的特征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所共同决定的,是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征。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相对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控制力、意志力相对较弱。因此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就是要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现实情况与个性特点,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确立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2.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强调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诸要素的融合,培养的是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素质教育要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学生的个性成长和职业发展,要与职业、岗位以及学生的特点相结合,重点是加强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教育,加强敬业爱岗、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3.应用有效的教育载体

职业素质教育载体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桥梁和纽带,能够承载、传导职业素质教育信息或内容,并服务于职业素质教育方法。职业素质教育载体既要具有行业、职业特色,又要贴近实际,能够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可以采用富有行业特色的职业装、工号牌、企业形象标志系统等物质载体,运用职业发展规划演讲、职业礼仪规范大赛、职业素质拓展等活动载体,试行以总经理、财务总监等代替班委进行班级运行管理,制定班级口号、班歌、班训等文化载体。

4.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

高职学生对深奥理论、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擅长于形象思维和做中学、学中做。职业素质教育要采用思想引导与行为管理相结合方式,避免机械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可以以案例剖析讲座、职业素质课程、素质拓展行为训练、个体激励辅导等形式进行思想观念教育,并在技能训练、专业教学、实习实践中,融合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同时,要加强行为规范管理,按照行业、企业的纪律规范来要求学生,以组织讨论、触发思考、引导反省、促进升华的方式,帮助学生把行为转化成良好的习惯,并进一步内化为职业素质。

5.利用强大的行业企业教育资源

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职业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包括优秀的企业文化、行业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实习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融入行业、接触岗位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银领学院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

银领学院是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和金融机构共同组建,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统一、集中管理全部金融机构订单班级,学生全部是进入订单人才培养的大三学生。银领学院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

1.以观念转变为先导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真正改变一个学生,必须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开始。很多学生的行动不能落实到位,良好习惯难以养成,其真正的根源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上的问题。银领学院通过订单班开学典礼、举办专题讲座、举行专项素质拓展训练及开设职业素质提升课程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技能训练、专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上进心、意志力、刻苦精神等职业素质;在职业礼仪教学与训练中,不仅重视外在形象的塑造,而且强调对人、对岗位、对职业的尊重,强调内在素养的提升。学生思想观念的改变,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的正确确立,是职业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

2.以行业、企业为依托

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高职院校具有利用行业、企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银领学院以订单培养的优势,和订单单位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订单单位优秀的企业文化,很大一部分课程交由行业内培训师授课,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接受职业熏陶。随后利用行业培训、顶岗实习的机会,在业务培训、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在职场环境中,在行业指导老师的直接带领下,进行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点在学院和订单单位之间交替进行,学生经过实习实践,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技能、职业礼仪、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这样可以使学生回到学校以后学习,更加用心、更加刻苦。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运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实现职业素质养成的目标。

3.以开放合作为手段

产业、行业、企业要素的深度融入,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银领学院利用订单培养,确立了学生的“准员工”身份,不仅取得了引入企业的设备、师资、培训的便利,而且输入了行业、企业的标准、规范、文化,学生通过参加订单单位的职业技能竞赛、业务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职业活动,接受订单单位的企业文化熏陶。学生在开放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职业素质的提升。

4.以实践活动为平台

职业素质是理论性教育与实践性教育的统一,以实践性教育为主。职业素质教育应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内容,但这些知识性、理论性教育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依托于实践、走进实践。积极构建学生实践活动平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式。银领学院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中心,以学生职业素质量化考核和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为抓手,构建了类学生实践活动载体,举办“我的职业•我的梦想”主题演讲比赛、“规划精彩人生,打造锦绣前程”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激活正能量,实现新跨越”微博展示、“学习、交流、感悟、超越”校友日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塑造团队精神”运动会、“提升职业素质,展示企业文化,展现银领风采”文艺比赛、“强化服务礼仪,展示职业形象”金融职业礼仪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主题活动中,完成职业素质的提升。

5.以行为规范和素质养成为路径

职业素质教育需要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相结合,互相影响、同步推进。银领学院采用“职业化教育,员工化管理”的模式管理学生,对迟到、早退、旷课、课堂聊天等不遵守纪律行为,对男生留长发、女生化浓妆或过度佩戴饰品、上课趴桌子、玩手机等不文明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以订单单位员工素质的要求进行严格教育。平时从细节要求着手,通过帮助学生培养下课后自觉关灯、放好凳子,开会带笔记本,主动问候老师等良好行为习惯,来提高学生素质。通过统一着职业装、挂工号牌等形式,营造职业氛围,培养职业意识。同时,通过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自觉性、主动性,最终实现从行为操作层面为主的规范,进入到思想素养层面内化为主的培养,再转化到上岗前的职业行为、职业习惯等外显层面的表现。

6.以核心优势培养为成效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高职;森林生态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

中国分类号:U695.1+4

伴随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的嬗变。从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将职业素质作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的重要要求。

一、职业素质本位的内涵

关于“职业素质本位”研究并不多见,而是通过“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素质本位”两种方式表达,但其实质都指“职业素质本位”。最早提出“素质本位”职业教育这一概念是解延年,他将此概念定义为“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或素质培养”[1]。结合各种关于职业素质本位的界定,职业素质本位是指以从事具体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等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基本目标或价值取向[2]。

二、职业素质本位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职场对高职人才质量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时代背景下,职场对用人的标准不再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和技能,而是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排在第一,后面依次是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知识水平。而目前高职院校往往只重视职业技能、知识水平的传授和培养。所以,强化职业素质培养是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职场用人要求的关键。

(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职业素质的训练与培养重视不够,相应课程很少开设。因此,现代高职教育应该是紧密依托社会,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大要素的“素质培养为中心”,注重全面素质培养[3]。

(三)能力本位课程理解的缺陷

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在世界职教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过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技能和职业不断更新。在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过分重视职业或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过分重视科学技术课程的开设,能力本位的课程对基础性职业素质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学生成为了只会做事的“机器人”。

三、职业素质本位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高职教育的高素质性技能型人才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具备较强的基本职业素质,所以应加强基本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增强学生潜在能力,为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学生的发展性职业素质奠定良好的职场基础。

(二)职业性原则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所以,高职课程开发要充分体现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在开发过程中要从开发主体、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全方位开发。以此形成课程目标岗位指向化,课程内容岗位工作过程化,课程实施岗位情景化,课程评价岗位素质标准化。

(三)发展性原则

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发展性职业素质。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多元化课程,以满足学生后期发展的需要。

四、森林生态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森林生态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流程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形成课程建设委员会,深入了解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职场对人才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素质现状,制定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结构和学习领域,然后结合课程设计的理念和原则系统开发课程职业素质目标和内容,并经过行业企业和教育专家反复讨论修订形成。

(二)森林生态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职场对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职业素质本位的森林生态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划分为三大学习领域:即基本素质学习领域、专业技术素质学习领域、发展性素质学习领域。

五、森林生态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设置

根据课程开发原则和课程体系构建依据,结合区域森林生态旅游实际,采用课内理论+实训与课外讲座+实践或者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式。

六、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特点

(一)从狭窄的职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

在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理念影响下,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虽有一技之长,但综合素质不高,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往往显得比较缺乏。

(二)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文化教育

重视通才教育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非常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知识不断更新、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的人才。

(四)教学方式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

教学方式是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过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中,明确以理论+实践、讲座+实践、实践、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由“被动型”学习转变为“自主型”学习,教师由“专制型”教学转变为“民主性”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方法及科学态度,达到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解延年.素质本位职业教育一我国职业教育走向21世纪的战略抉择[J].教育改革,1998(2):48-50.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各职业对从业者自身职业素质要求的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显得越发重要,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已为社会重视与认同。中职学校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积极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索有效的培养途径,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要求,已成为中职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通常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能力等不同要素。

二、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中职学校要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建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针对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总体原则。首先,由于各类职业都有其本身不同的特点,从而对从业人员有着特殊的素质要求,即使是同一职业的不同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及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要求入手,以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其次,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连贯的培养过程,教育内容应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每个阶段,各个培养阶段应相互贯通且有机链接。第三,职业素质的核心是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教学体系应以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直接指向,根据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养成的内在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年级组织实施。

三、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应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成长经历介绍)、职业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讲座和团队拓展训练)职业道德(企业安全教育、企业入职培训、质量体系培训及过程优化意识、环保意识、职业角色意识训练、顶岗实习)和职业能力教育(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顶岗实习)。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相互结合,不可分割。其中,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源泉,职业心理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根本,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

四、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职业素质培养必须依托职场环境,中职学校要根据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把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完整阶梯。第一、二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技能和职业道德认识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基本素质、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第三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教学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接触企业文化,明确自己的未来岗位走向和岗位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第二、四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心理教育及专业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第六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将职业素质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经历认识—巩固—内化这一过程,使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五、实施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以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形式。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工作”的目标出发,使职业教学从传统的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六、构建以职业素质为中心的学习评价体系

中职学校要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学习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成为学生检验学习效果、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与自我修正的手段。学习评价体系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个人及企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职业素质为中心的学习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可由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两部分组成。其中职业基本素质由爱岗敬业、遵守职业纪律、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定性进行测评;职业能力由所学的课程或完成的工作任务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定量评价和学习过程的与人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定性评价。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具体地说,高职院校的各项育人工作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在职业素质的丰富内涵中,除了专业技能主要依靠专业教学完成外,其他的内容则更多依靠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来完成。因此,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摆在每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和理论思考

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里,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一个人不经过学习,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不注意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很难谋生,更谈不上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立业创业的创造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办学的指导思想,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就业,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有两个主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职业导向性不明显。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仍是按照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进行,忽略了企业和职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实际需要,减弱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职业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学生教育管理面太宽,重点不突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事无巨细,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每天忙碌辛苦,收效甚微,没有把握住中心。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在全面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各项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把握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抓住学生教育管理中那些与学生就业和职业密切相关,符合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需求的内容,不断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等教育,切实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针对性。

二、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论纲

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点是,在实施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职业导向,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简单地讲,就是把职业素质中可以通过教育管理工作完成的部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素质培养放在中心位置。实施以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图全面,却又顾此失彼、重点不明的状况。因此,我们在构建模式时,必须围绕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着眼于学生职业发展,把握住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与职业素质有关的关键点,从而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就是要围绕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规范、职业心理、创新和创业素质等,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块化,有的放矢地开展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1.着力加强与学生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相关的职业理想教育。

对于职业理想教育,我们可以分阶段、按年级实施,贯穿于大学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每个年级进行有侧重点的教育和辅导。第一阶段(一年级):适应与定向期;第二阶段(二年级):职业认知期;第三阶段(三年级):职业抉择期与目标实现期。一年级,抓住新生入学这一契机,高职院校要及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在入学教育中,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就业定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其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指明方向。二年级,在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学校还应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训机会,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三年级,结合毕业设计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顶岗实习来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并通过定向指导使学生在现实与理想中明确职业选择方向,逐步形成顺应社会发展和时展的职业理念。

2.着力加强以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内容较广,但敬业是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最基础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职业道德教育关键是敬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敬业精神就是要珍视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具有很强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扎扎实实地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在具体教育途径上,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循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以教师教学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主要载体,将其融汇于教学和实践中,即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和实践现场、职业现场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树立敬业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

3.着力加强与员工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相关的职业情感教育。

职业情感是员工面对职业所表现到的态度、兴趣和行为表现等,是职业意志、职业行为的集中表现。对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情感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意识、感恩意识、公共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等。就学校而言,职业情感教育的起点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情感教育和专业情感教育,要通过经常性开展专业和主题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端正学习态度,热爱所学专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大学学习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

4.着力加强与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相关的职业规范教育。

职业规范素质是员工纪律意识、组织意识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员工应遵守行业职业规范,严守工作机密,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工作制度、行业管理规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等。职业规范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重点加强学生法制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严格加强高校内部管理,规范学生事物处理程序,严格处理学生各类违纪行为,让学生明白制度规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需要,在学校内部强化相关教育,比如企业员工点名制度、佩带胸牌制度等,都可以在学校实施。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到企业实践、调研和邀请企业家或员工到学校讲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内容,以便学生及时调整和规范个人行为,尽早树立良好的职业规范意识。

5.着力加强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高尚人格相关的职业心理教育。

职业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调适不良的就业心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准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克服自卑、焦躁等不良心理,积极态度、自信地面对社会选择;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和挫折,特别是培养自信心、承受力、意志力、适应力、耐挫力等心理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6.着力加强与未来职业发展有关的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教育等。

创新素质的培养,应从学生成才和未来发展出发,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格塑造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创业素质是创业者开始创业实践前所经历的物质与精神力量的聚集,它对创业起着决定作用,创业素质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创业心理教育和创业素质的训练,认识到创业的艰难,形成谦虚、豁达、宽容、坚韧不拔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加强创业意识教育,由创业需要、动机、意向、志愿、抱负、信念等组成,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力;三是创业能力教育,学校应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7.着力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

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交流合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改进培养办法,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新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注重企业参与和职业导向,不仅要根据企业和职业的需要及时调整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在教育效果评价上也要注重企业评价,注重企业参与。总之,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是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有益探索,需要全体学生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做好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正义,赵学玮.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VoL24,(10).

[2]施锡栋.围绕素质教育构建高职生教育管理系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VoL1,(1).

[3]侯济民,冯静.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讨.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VoL17,(3).

[4]刘东风,钱群雷.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化理论及其实现途径研究,2009,(30).2009.10.21.

[5]周月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0,(1).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篇7

1.运用系统思维结构性的观点可以看出,高职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结构点。素质教育最早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后逐渐推广到高等教育领域。因此,一方面从人的成长具有延续性特点考虑,高职素质教育是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另一方面,高职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要将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贯穿其中。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将高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放在一个更大的结构体系中去看待,周全地考虑高职素质教育与其他阶段素质教育的关系。

2.高职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思维主要考察的是事物的整体性特征,从中可以看出高职素质教育,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的类型,始终发挥着自己的社会功用。在高等学历教育中,高职教育被包含在全日制普通专科教育中,区别于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但它在全国近80%的高考录取率中完成了40%以上的任务。“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招生计划165032人,理论录取率达到84.75%。本科计划所占百分比为51.78%,比专科计划所占百分比48.22%高出3.5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以高职教育为代表的普通专科在高考录取中已与普通本科教育二分天下,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3.高职素质教育应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要主动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从而表现出动态性的特征。从高职教育的培养过程来看,“2+1”模式已经得到普通认同,即2年的校内学习+1年的企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高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与培养过程实现无缝对接,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在学生在校的4个学期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动态地调整培养方案。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特点来看,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服务,需要依据不同专业确定不同的培养内容,动态地调整培养目标。

二、自治区高职院校改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重技能轻素质”逐渐转变为“技能与素质并重”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可见,对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素质”二字在2014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首次出现。并不是说我们之前的职业教育不注重素质培养,而是没有将培养学生素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自治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内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事实上,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是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方面,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要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又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科学思维,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共处、有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适应本地区、本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及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而这恰恰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然结果。因此,需要我们逐渐转变观念,逐步提升高职素质教育的地位,使其与高职专业技能教育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二)调整内容,由过去的“多而繁”逐步做到“少而精”

自治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一直以来始终处于数量高位,但并没有对这些课程进行系统整合的思考,犹如一块块不规则地分布在房间各个角落的积木,不仅没有将它们聚拢在一起的意识,更没有将它们搭建成实用而美观的建筑物的想法。因此,应该将传统的课程多、任务重的局面逐渐扭转过来,将提升学生素质的课程进行系统整合,有计划地将其分成素质核心课程、素质能力课程和素质特色课程三大部分。其中素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应掌握的基础性、知识性的素养,包括“两课”、人文素质课程、语言素质课程、心理素质课程和艺术素质课程等;素质能力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如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书写作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等;素质特色课程则立足学生学习的专业,开设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的公共选修课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可开设理财规划方面的课程,动漫设计专业可开设构图设计、美术设计等方面的课程,以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从而将高职素质教育课程由过去的“多而繁”逐渐地转变为“少而精”。

(三)重视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使考核方式多元化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C-0003-03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化,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职业院校工作的主题,也是事关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表现为一个动态的、不断丰富的进程。首先,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延伸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初期,职业教育定位为“以教育为主的中学后教育”[1];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职业教育延伸到本科层次,如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创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70年代又发展到了研究生层次;其次,专业设置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起初只涉及工科,逐渐发展到管理、经营、服务等多行业,涉及的职业大类越来越多;最后,随着终生学习观念的普及和教育民主化趋势,从以短期速成、终结就业为特征的职业教育发展为各层次职业与技术教育的纵向衔接与沟通。事实证明,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明显超过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其层次已经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各层次,这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因而,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的认识也逐渐深刻而系统。

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不再是普通教育衍生的附属品,而是一种主流教育渠道,它既包括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专科阶段的职业教育,也包含了本科层次及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它贯穿于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并且各个阶段应有机衔接,而且它与普教、成教应相互沟通。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国家的创新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已融入终生教育体系,成为了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而现在的职业教育是阶段性教育,是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衔接的教育。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了主题为“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要改善职业教育体系来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建议》中,提出职业教育是终生学习制度的一部分。可见,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对人才质量的规定和要求。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生存及发展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根基。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历史性任务:“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里面有两个关键词,“高素质”和“技术技能人才”。什么是“高素质”?素质是对人的修养、才智、能力、内在涵养以及综合表现的描述,高素质表现为六个方面: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思维品质;较高的情商;较强的综合能力。什么是“技术技能人才”?狭义的“技术”是指各种工艺的操作技能和方法,这些技能和方法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技能”指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可以说“技术”的层次高于“技能”,但外延小于“技能”,两者有交叉但不重合。“技术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的人,他们将各种设计、规划、决策等转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技能型人才”也称为操作型人才,指的是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依靠操作技能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二者的区别在于智能含量的多少。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是介于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人才,即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具备一定的智力技能,并且智力技能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强调素质养成,完成了从片面强调高技能到强调高素质的转变。第二,培养技术和技能复合型人才。随着职业教育的层次的上延及体系的不断完善,需要我们对人才培养规格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因而,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人才,更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的人才,要将全面素质培养作为基础,实现从注重知识、技能的发展到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文内涵

人文是要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要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2]人文就是为了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心,为了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职业教育也应如此。我们应多设置一些人文、社会、艺术类课程,将人文知识内化成素养,让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从事的活动,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充满着对社会的担当及终极关怀,形成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

同时,我们也要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稳定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诚实守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此外,还要注重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四种类型的课的学习:文化基础课、人文素养课、职业素养课、专业基础理论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就目前来说,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之一。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运用更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体验、感悟、反思等方式,获得的一种综合性的、开放性的个人知识,这种知识重视实践情境,指导着教师的整个实践过程,是教师日常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升华。实践性知识的应用与创造需要教师完成从知识的接受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完成从“技术者”到“实践者”的转变,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活动进行研究与反思,从知识生产的边缘进入知识生产的中心,成为一个专业的人,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从而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

因此,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应重视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与获得,应具备培养技术型人才所必须的各种专业素质,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范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培养人的方式。从国际经验来说,人们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刻的过程,从单方面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到重视智力的发展,再到重视职业道德的养成,现已进入了学习型阶段,重视学生学习力的发展与提高。在终身学习理念背景下,职业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融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传承与超越。西方国家先试先行,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企业参与度高,制度规范;美国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学徒制培养;澳大利亚于2011年启动了“学徒制激励计划改革”,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支持经济持续发展。

尽管现代学徒制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但其核心与本质是一致的,如工学交替、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等。

我国也有一些院校已经开始了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人才培养工作,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比如,江苏省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研究“双元制”精髓的基础上,引进、吸收和创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本土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定岗双元制”;广州市技师学院与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在现代学徒制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了“三元一体、企校双制”的技师培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与改革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创新、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模式;探索、创新、深化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落实“双导师”团队建设;探索、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最终实现“五个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竞争国际市场,职业教育生源的国际争夺战也日益激烈,如英国的BteC(工商及技术教育委员会),澳大利亚的taFe,美国的社区学院,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等都在将生源拓展到国际市场。职业教育国际化一方面意味着为他人或他国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服务,另一方面也为本国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跨国、跨文化学习的机会和体验。如澳大利亚,其政府在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国际视野的知识和技能,要培养国际劳动力,并推广澳大利亚的文化。我们要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与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符合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

(五)重视学生业务技能素质的养成

传统的职业教育存在“饭碗”教育、生存教育现象,只满足于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学生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造成了学生的低适应性、低创新性、低发展性,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尤其是业务技能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业务技能素质是知识、智慧、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人的整体素质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从大的时间维度来看,业务技能素质的养成贯穿人的一生;从小的时间维度来看,业务技能素质的养成贯穿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从空间维度来看,业务技能素质的养成不仅依赖于校内教育也依赖于工作岗位中的教育,而且工作岗位中的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业务技能素质的养成是全学程、全方位、全覆盖的,要形成立体化的业务技能素质养成体系,建立有效的、长效的业务技能素质养成路径,切实提升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教育生态观;高职院校;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11-02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的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了“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再次深刻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层次仍不十分清晰

我国高职院校与正在转型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技能层次上,目标还不明确,更没有形成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梯队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跟中等职业教育的从业技能没能很好地区分,对于很多新出现的职业技术岗位,高职、中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模糊。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课程目标贯彻不到位

首先,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普遍对接生产实践不够,课程内容分割过细,课程依然存在强调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的问题,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实用性、应用型还很不完善。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课堂内容依然没能重点关注那些与自然、社会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容与需求,供学生自由选择的有特色的课程有限,素质教育和实践环节设计不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人才培养目标中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未能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结合起来;高职职业院校内部质量监测、专业、课程评价制度不完备;更缺乏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基本上还是“自弹自唱”。

二、教育生态观是高职发展的必需的科学观

(一)教育生态学的内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oekologie,它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eH.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976年,美国教育家克雷明(L.a.Cremin)率先提出教育生态学(ecologyofeducation)概念。

(二)教育生态学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高等教育生态这一概念自1966年由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提出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其理论体系不断丰富。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高职院校发展,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是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的。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生态化、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生态链

所谓生态链,是指在一定的生态位上由多要素构成的有生机和活力的复杂生命系统。高职教育的生态链,主要由国家与地方公办、民办、企业办等属性不同,本科、专科等层次不同以及专业类型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共同组成。这些院校以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功能互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形成有机的高职教育生态链,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1.高职院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构成的特殊生物群落

根据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高职院校可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样一种开放系统下,高职院校内部各因子之间,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高职教育实体化从最初的实用性要求,逐步朝生态化方向变迁、发展和拓展要求,体现了社会系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性需求。

2.高职院校生态系统又是一个能量开放系统

高职院校要维持正常运转,须不断向其中输入“能量”。高职院校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实践能力培养的集聚,则是以一种循环再生的方式存在,并在其人才培养转换过程中被学生所吸收,最终被转化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重新回到社会,并为社会服务。

3.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高职院校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是由高职院校和它所在的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组成,即高职院校的自身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评价、社会服务、校企合作、招生就业等具体内容,并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的发展质量的优劣。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一)教育生态化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所谓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做的规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就包含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标准、要求、规格和模式。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在德、智、体、美、技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要体现一定的专业属性和职业特征。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坚持终身教育理念,培养面向大众的,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全面发展,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能重点掌握本专业领域基本技能、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三)总体素质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的总体素质是指以完善人格,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以思想、理想、品德和情操为基本框架,提高人的全面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所实施的技术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技能为核心,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去解决生产实际的各种问题。同时,高职院校还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包括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安全与质量意识、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队精神等;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的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强调学生的独立、创新、敬业、诚实等精神,养成他们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这是高职院校学生走向社会,应对各种挑战的重要素质。

2.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势在必行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中,人才培养生态化完全是一个过程,让生态教育理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实现高等职业教化价值的手段;按照教育生态规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和谐与和谐他人的素质与能力是一种向度;并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生态化发展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要坚持高职教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发展的个体特征相统一,以学生个性因素为基础,以人的成长规律为准则,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营造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

3.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质刻不容缓

在公民法治教育的各对象群体中,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法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高职院校更应深入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办事。

一是要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法治教育课程实效;二是要创新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律律己的功能;三是要创设法治教育阵地,如建立健全学生申诉处理机构等;四是要优化校园法治环境,形成内含法治价值的大学文化环境,创建依法治校的制度环境。

四、教育生态学在高职教育运用中的几项原则

(一)高职教育生态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协调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其实质是人才培养有目的、高效率进行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在建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时,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内核,合理地选择目标体系要素,组织协调好各种有效力量,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高职教育生态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服务性原则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职业性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就必须要全面反映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必要性和可行性有机相结合。

(三)高职教育生态化的人才培养必须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原则

高职院校要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方法,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同时,积极进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四)高职教育生态化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高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指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对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全面安排。高职院校要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要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和时代的特征,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要紧紧结合社会实际、生产实践和灵活运用,与毕业生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且尽快适应变化无常的职业环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结束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扩张、大投入、大发展,目前已经开始从外延式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式、生态式发展阶段。今后,我国高职院校将以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心,以科学整合内部要素、优化配置内部资源为动力,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管理效能,以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外部要不断加强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公平竞争,实现高职院校的竞争性共生和差异化发展,共同构建高职教育生态链的全面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生态文明:高等教育思想体系重要内容[n].中国教育报,2013-10-28.

[2]丁刚.论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5):58-60

[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公告[eB/oL].(2014-12-08)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41205092335058&cata_id=n003.

[4]王牧华,靳玉乐.论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J].当代教育科学,2005(1):22-25.

[5]朱婕.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6-0036-04

所谓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品格和心理特征。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中生存和发展,因而人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个体在社会的角色规定性或职业规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人格就是从职业的角度所表现的个体人格。

职业人格不仅是社会分工所派生出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高职学生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毕业后也将成为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人格培养。是高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鲜明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内涵和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是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内涵的提升和深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的片面发展的“工具型”人。健康的职业人格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特色,属于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健康人格因而也是健康职业人格教育的基础,是健康人格教育的必然条件。职业人格培养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职业人自身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是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发展、提升和深化。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是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毕业生将成为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的主力军。由于这类人才队伍处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链条的第一线,他们的技能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必然对企业提供给社会的各种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生存发展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具有健康职业人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通过他们诚实的劳动和创造,甚至对根除目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产品”、“有毒产品”,创建品牌产品,提升产品在国际的信誉度和竞争力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发展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根据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职业教育就业是将自然人通过专业化的培养转变成为符合社会特定需要的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受教育者健康的职业人格起着引领作用。因此,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职业人格是造就千百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素质的需要。人格是支撑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如果缺少了健康人格支撑,何以演绎精彩的人生,又怎能谱写国家和民族的辉煌?高职毕业生无疑也是我国高素质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的职业人格对于提升我国整体人口素质、民族精神风貌、劳动者职业素质等都将会产生积极影响,因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人格也是提高我国民族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目标向度

职业人格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特征,是人与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匹配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历史一定阶段对“职业人”在人的品质和规格上的要求。基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对现代“职业人”的人格要求的理解,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目标向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所谓职业观。就是人们对这一特定的社会活动的认识、态度、看法和观点,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反映。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正确的职业观应包括“劳动光荣”“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个人发展服从国家和人民需要的观念、勇于奉献的观念等等。正确的职业观是健康职业人格的基准点。

2良好的职业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方面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性格是一定的职业对职业人在性格上的要求。高度的责任心、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坚毅自信、严于律己等特点,是现代经济社会要求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性格特征。而每一种特定的职业又要求职业人具有适应本职业特点的职业性格。如服务行业要求职业者具有耐心、礼貌、热情大方等性格特征,如果缺少了这些性格就很难胜任这项工作。所以,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对职业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积极的创新精神意识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动力来源于人自身。“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处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强调的是个性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特色。因此,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健康职业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践能力可以分为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指本行业必备的专业技能,是上岗后能胜任工作的保证。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健康的职业人格,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全面观察所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现象,并能够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新环境的心态和能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必须遵循人格形成的心理规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特点。

1构建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理念、行为方式、精神品格、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是无言的老师,它对于学生的思想形成、精神塑造、情操陶冶、目标指向等方面起着强烈的感染、凝聚、导向和激励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校营造教育环境、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育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有别于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色在于其职业性。”翻也就是说,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呈现“职业形态”或“职业文化形态”。具体来说,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是既要注重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所应具有的文化品格和价值追求。又要更加注重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文化特色,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为指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为价值追求,以突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成长等职业文化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形态,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2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人文教育能力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首要因素。教师的教育活动始终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影响着学生。而且以他的品行修养、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和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职业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表率示范和教书育人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关键。“教育中的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同时。在高职教师队伍中,教师的素质还应体现在职业文化素养和结合专业进行职业人文教育的能力上。这是高职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只有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职业文化素质和职业人文教育的能力,才能使专业教育与职业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将诸如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职业文化元素贯穿于专业教育活动之中,才能使学生的职业人格培养具有坚实的教育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目标。

3优化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教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发展的主阵地。一是要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克服工具性教育意识,强化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的意识,将职业文化(其主要特征是企业文化)渗透到教学、实践各个环节,在“教、学、做”过程中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规范等职业人格品质,将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文化教育融为一体。二是要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探究式、研究性等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求实作风。同时,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职业文化教育纳入其中,激励和促使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活动中融入职业文化教育,这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根本保障。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生涯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和延伸……个人被某些特定职业所吸引,因为这些职业能满足其需求和兴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觉分析、认识自我与社会环境、与时代的关系,激发内在目标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达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自主发展,即“赢在起点”。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实施过程也就是职业人格内化和养成的过程。

首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这是对自身有意识地积极探索,有助于客观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培养健全职业人格的前提;其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对各类环境进行分析,使其认清社会形势,客观分析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健康职业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再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在综合分析自身及外部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发挥了积极主动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调动,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健康职业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最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使其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正确应对,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各种环境及压力,这也是健康职业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健全职业人格的培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实践也证明。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促进高职学生健康职业人格培养切实可行的重要路径。

5建立常态化的心理健康辅导机制

健康的职业人格是以健全的人格素质为前提的,健全的人格素质又是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在高职学生思想信仰、道德修养、心灵维护、文化智慧几个人格素质向度中,心灵维护处于中心环节。故古人有云:“人格之道,当治于心。”因此,心理健康辅导也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形成健康的职业人格的行之有效的重要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