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动物保护现状十篇动物保护现状十篇

动物保护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39

动物保护现状篇1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对策

1我国野生动物的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理念。任何一种野生动物的消失,对于人类以及子孙后代都是有害无益的。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自然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野生生物是生态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1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1.1.1野生动物资源不断减少

栖息地干扰、破坏、退化和缩减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非法猎捕和过度开发利用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下降的重要原因。

1.1.2高额利润的驱使

一些人追求“山珍野味”的嗜好,使野生动物交易有了市场。近年各地区经济发展,食用野生动物数量也激增,造成野生动物市场“行性看涨”,其市场价连年走高。加上猎捕野生动物本小利大,经营野生动物中间利润可观,致使少数不法之徒铤而走险。

1.1.3管理体制不规范

按照目前的管辖分工,森林公安只能管辖野生动物刑事案件。多数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类型的违法案件中,绝大部分是行政案件。森林公安办理野生动物行政处罚案件没有明确的法规授权,给执法活动带来不便。特别是野生动物进入市场后,按照当地目前的管理体制,以工商部门管理为主,林业部门协助配合,影响森林公安执法作用的发挥。

1.1.4宣传工作尚有欠缺

大量的宣传已经使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但由于少数非法猎捕者、经营者文化素养低,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加上一些人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不良嗜好,觉得食野味可以“提升身价”,造成了非法食用野生动物行为难以根治的局面。

1.2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分析

1.2.1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法规

自1950年起我国政府颁发了《关于稀有动物保护办法》起,为保护野生动物至今共颁发了29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2.2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现状

我国一直在建设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全国已建立各级各自然保护区2588处,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我国自然保护区有重要生态保护功能,绝大多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保护。

1.2.3国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得到极大的改变。野生动物成为人们获取皮毛和美味的重要来源,野生动物的皮毛和肉蛋因为具有较高的质量和营养价值,人们逐渐增加了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因为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野生动物的捕杀现象急剧增加。

2野生动物保护的对策

2.1硬性保护

2.1.1加强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保护

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保护必须要坚持合理开发的原则,比如在一些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必须要做好防火防盗、防止乱砍乱伐、防止滥捕滥杀工作,严格杜绝自然保护区内放牧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加强野生动物区域的安防检查工作,避免野生动物走私、买卖、收购野生动物皮毛等相关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2.1.2完善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有较多的空白,因此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上必须有严格细致的法律法规,如果违反了相关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必须要严格的进行处罚工作。另外在野生动物的买卖上必须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并依据相关的规定处以较高的罚款,而罚款金额的规定可以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界定,避免出现轻罚。其次,要在消费环节上要进一步规范,要对不文明的消费行为给予处罚,禁止或者限制野生动物的买卖。对于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进行买卖的,要依法给予行政、刑事处罚。最重要的是,为了提高野生动物保护的效率与质量,必须要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避免发生事件后,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明确责任以便更有效。更明确地保护好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2.2加强保护的观念

2.2.1加大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

通过加大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教育中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从而尽可能地制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并有效的增强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通过加大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力度,可以提高人们对威胁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2.2.2坚持科学的保护、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合理利用野生动物有利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野生动物作为一种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但野生动物作为地球生态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不能缺少的。动物对地球,乃至人类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利用野生动物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要做到适度、合理、可持续利用。适当的利用有利于野生动物种群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2.2.3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野生动物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为了促进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此大环境下,高效的处理和管理野生动物贸易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野生动物的保护不仅仅是我国当前的重要工作,对于世界各国同样重要。因此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十分必要,通过促进国际间的野生动物保护与合作,可以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协作能力,提高管理和保护能力,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生存和发展。

3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的总结

野生动物涵盖着地球上很大一部分的动物群体,而且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我国的野生动物提供了法律保护。由于这些珍稀的野生动物由于具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目前野生动物保护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虽然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可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迫害并没有因为法律的保障而有所减少,甚至不断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大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实际上就是为了我们人类自身发展在考虑。近年来由于我们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很多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甚至濒临物种的灭绝。根据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由于生物链失衡而导致的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地球上每天几乎有100多种生物消失。在我国,目前哺乳类动物已灭绝也达数十种之多,另外还有数十种动物濒临灭绝,野生动物的灭绝很大程度上都可归咎于人们对生物平衡和生物链的破坏和地球环境日益恶化。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对于人类的发展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并不断能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

参考文献

[1]董红旗.保护野生动物需要强化措施[J].中国林业,2007

动物保护现状篇2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theutilizationstatusofChina'swildliferesourcesandthecurrentproblemsindetailandputsforwardtheauthor'sopinionbasedontheproblems.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现状;保护;看法

Keywords:wildlife;resourcesutilization;currentsituation;conservation;opinion

中图分类号:S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300-02

0引言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是世界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广阔的地域使得我国的动植物物种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脊椎动物占世界物种数14%以上;无脊椎动物占世界物种10%左右,植物占到了世界物种数12%。此外我国还独有多种珍稀动植物(珍稀动物:熊猫,金丝猴等;珍稀植物:水杉,珙桐等)。对于如此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何加以合理利用与保护,使之得以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当前现状及国内外的处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现状和已取得的成就

目前全国共建成自然保护区1800多个,面积超过1.3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以上,新建成的森林公园面积达到了750多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动物及130多种珍稀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起到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此外,专门针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研究项目在全国各地纷纷得以开展。目前已建成的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已达到14个,珍稀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达到400多个。其中以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最为成功,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没有下降,还极大地拓宽了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让大熊猫逐步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困境。另外野生扬子鳄,东北虎,金丝猴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繁育工作也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基本都已建立了人工繁育种群,种群数量都已得到了保障。第三,湿地保护工作也已见到成效。我国现存的湿地面积达6600多万公顷,天然湿地面积大致为湿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占到了全国国土面积的2.7%。为了更好地进行湿地保护工作,我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为国内湿地保护争取到了大量的国际援助项目。同时,与湿地保护工作配套的相关机构建设,人员培训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现已建成湿地类自然保护区达473处,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的多达36处。第四,在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扩大了国际影响。我国相继加入了多项与野生动植物相关的国际公约,积极开展了对外的合作与交流工作。在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大力发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软件基础,极大地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另外,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作为中国特有的物种,在与多数国家的友好交流中,起到极好的“友好使者”的作用,在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同时,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当前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

首先,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这给执法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导致执法人员在处理相关案件时难以把握执法的尺度,执法成本直线上升。其次,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级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当前的保护制度固然对珍稀物种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从动物食物链的角度来看,如果对食物链底层动物保护不力,滥捕滥杀,那么位于食物链高端的珍稀动物也会因为找不食物,最终陷入灭绝的困境。而对于珍稀植物而言,有的珍稀植物是寄生或伴生在某种普通植物上的,如果对寄主植物破坏严重,那么珍稀植物也会随着寄主的消亡,失去生存环境,从而渐渐走向灭绝。因此,想要保护好珍稀物种不致灭绝,要有针对性地将保护范围逐步扩大,使整个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才会真正让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得以自然延续。第三,对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或生存环境保护措施未能跟上。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剧增,草场退化严重,沙漠地域不断扩大,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种群数量下降。而依照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保护对象常常过于集中在野生动植物本身,而忽略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生存环境的保护,这样的保护措施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恢复帮助有限。而栖息地丧失就是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失去了原有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野生动植物就成为了孤立的个体,很难得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就会慢慢出现退化现象,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第四,在野生动植物的驯养、驯化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目前对于野生动植物的经营管理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方式、方法老旧,效率普遍不高的情况。一些私营驯养场所或者动物园在捕捉野生动物后,一般只需交纳一定数额的资源管理费即可实施捕捉活动,而在整个捕捉过程中缺乏监督机构的有效监督,这一点常常被一些利欲薰心的不法分子所利用,籍此进行乱捕滥杀活动。此类滥捕活动一旦过度就会直接造成野外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最终导致野生动物资源的枯竭与濒危灭绝。鉴于以上情况,我国将134种哺乳动物、156种鸟类、33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15种鱼类、343种无脊椎动物列入了iteS公约的附录,使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贸易中均受到了严格管制。第五,环境的污染及外来物种的入侵。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物通过污染食物链中的某个环节,使污染得以进入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最终将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崩溃的恶果,最后将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而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当地物种的大面积灭绝,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我国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外界的接触日益增多,于是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外来物种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牛蛙对中国西南、江浙地区的入侵,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当地两栖物种的大量

减少。

3针对当前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

①首先应当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滥捕滥杀野生动植物的现象,尽快出台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则,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活动真正起到遏制作用,从源头上减少针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活动。②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在全国各地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将宣传工作推进到县,乡,村一级,增强当地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个别典型案例,要做到大胆曝光,对犯罪情节严重的偷猎分子一定要做到严惩,加大其震慑作用,用以警醒妄想依靠倒卖珍稀野生动植物发财致富之人。③重视经济投入,成立各种研究机构。在野生动植物比较集中的地域设立自然保护区,让它们能够拥有使种群得以恢复的时间与空间。另外还要设立各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研究机构,通过对濒危动植物的深入研究,可以找出科学合理的拯救方案,确保这些珍稀物种不会完全灭绝,使种质资源得到保护。④积极研究药用濒危物种的替代品。濒危物种之所以会遭到人类的捕杀或滥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的经济价值,如果能尽快地研制出相关的替代品,就能极大降低市场对濒危物种的需求,从而使这些物种免遭偷猎分子的祸害。

4结束语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虽然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如果不规范当前的利用方式,不加强保护工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珍贵的物种将会永远从国内,甚至从整个世界中消失。这将对世界种质基因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这项庞大的保护工作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拿出爱心与勇气,做到不吃野味,拒绝使用与野生动物相关的产品,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开成.略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1993.

动物保护现状篇3

【关键词】信息传播;nGo;动物保护;保护策略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及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应用得日益深入,利用实时的网络更好地促进与推动nGo动物保护组织的宣传策略成为可能。利用复杂网络及舆论传播的相关理论来指导组织在社交网络中的宣传方式,提高其宣传效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绿色nGo动物保护组织

非政府组织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于1952年将其定义为:“凡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国际组织均可被看作非政府组织”[1]。

nGo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文章主要针对的是以动物保护为目的、通过各种方式推进动物保护事业与自然环境保、提高公民动物保护意识的由民众自发组织、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为了便于描述,后文简称为绿色nGo。

2基于复杂网络的信息传播理论

2.1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特征

绿色nGo保护动物的方式除了通过实际行动救护动物生命外,还有一重要途径是利用舆论与信息的传播以影响人们的观点,进而引导其保护动物的行为。近些年复杂网络的研究日益深入,将复杂网络的理论应用于保护宣传策略来提高宣传效率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复杂网络是将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抽象为一个节点,若两个节点有关联,就将其连边,这样整个社交网络就可以抽象成为一张具有拓扑结构的网络。对于每个节点而言,与之相关的节点为其邻居节点,邻居节点的数目称为度,度的大小可用于衡量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对于度非常大的节点(一般称为Hub节点),我们认为它能在复杂网络中影响更多的人。因此,若能够引导Hub节点的观点,就能通过它影响到更多的节点。

2.2信息传播理论

复杂网络上节点之间相互关联,也会彼此影响,节点持有的观点会受来自其邻居节点的压力从而发生改变。舆论或信息在复杂网络上传播的机理与流行病传播的模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文章采用最简单的Si模型进行讨论。

模型构建如下,复杂网络中的节点i有两中可能的状态,S状态表示没有动物保护意识;i状态表示有动物保护意识,S状态的节点可能因为自身所受到的教育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以α的概率突变为i状态;此外也可以通过与i状态的节点相接触以β的概率转变为i状态。可以用下式来表示转化过程:

如果要增大人群中i状态节点的比例,就需要提高α和β的值,从而提高节点的转化率。

3优化措施

3.1影响Hub节点优化宣传策略

在绿色nGo宣传动物保护理念的过程中,若能利用度更大的重要节点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6年wildaid中国办公室邀请姚明拍了公益广告,并担任“护鲨大使”让“拒吃鱼翅,保护鲨鱼”的呼吁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微博上表示,签名支持全国政协委员、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关于“拒吃鱼翅”的提案,丁立国等30多位人大代表还共同提交了《禁止公务宴请和消费鱼翅案》的议案[3],这让保护海洋动物的理念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宣传。

与传统的报纸、讲座相比而言,通过这样一些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节点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能引起公众的共鸣起到良好的榜样效应,还能加强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如今微博、朋友圈的火热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宣传渠道,通过影响Hub节点进行传播有助于我们提高S状态节点与i状态节点相接触的概率,即让更权威、更知名的人来宣传与推广能够将信息辐射得更广。此外,这些人群的影响力更大,原本缺乏保护动物意识的人也更倾向于模仿或采纳这些权威人士的观念,这样有助于提高转换率β的值,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3.2加强青少年动物保护意识优化宣传策略

实际上S状态节点转化成i状态的容易程度会随着时间推移递减,观念形成得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久,改变起来的阻力也就越大。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动物保护意识的教育,有助于提高S状态节点向i状态节点转化的突变率α。

此外,如果能够在青少年时期就施加足够的干预,使其树立正确的动物保护意识,从长远来看,非常有利于人群中保护动物意识的普及,使得i状态节点的比例有所增加,进而提高S状态节点与i状态结点相遇的概率。

2006年3月24日至今,由国家林业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央电视台共同制作的我国首个动植物保护普及栏目《绿野寻踪》[4],就很好地利用了青少年思想较强的可塑性,将生态道德的观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树立起来,培养了大批具备动物保护意识的人群。

3.3传播方式多样化优化宣传策略

宣传渠道的多样化也是优化nGo宣传保护策略的方式。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宣传不仅能够让S型的节点有更高的概率在自身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突变为i型节点,从而提高α;也能够促进i型节点对S型结点的影响力度,提高转化率β的值。

2008年6月21日绿色nGo组织自然之友和搜狐绿色联合倡议的“夏至关灯一小时”活动得到了10个城市的积极响应,为其他城市树立了典范,并延续了下来,这种活动的方式易学习且易参与,通过提升公众对环保的参与感来提高其环保意识;湖南卫视节目“奇妙的朋友”通过展示明星与动物们的互动,向人们展示了动物友善、可爱的一面,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传递给大众“动物需要我们的爱护”的观念,明星参与其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榜样效应,让保护动物不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关于野生动物的科教书籍、影像、讲座、报告等资源也非常丰富,通过对动物及其生存现状的进一步了解,人们对生态平衡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亦能得到提高,从而建立更强的动物保护意识。

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刺激不同信息接受偏好的受众,在更深层次向人们传播保护动物的观念。

4结束语

本文以复杂网络信息传播视角,提出了绿色nGo保护生物的策略优化方式,包括影响社交网络中Hub节点以提高转换率β的值、加强青少年的动物保护意识以提高突变率α的值、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多方位地提升公民对动物保护的参与意识与认知。

绿色nGo不仅在保护动物方面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所贡献的力量都是卓越的,取得的成绩也是令人瞩目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在保护野生动物的道路上我们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杰,张海滨,张志洲.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2]郭世泽,陆哲明.复杂网络基础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4.

动物保护现状篇4

[关键词]文物普查;文物保护;管理;文化遗产

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活动的文明与历史、社会构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艺术发展水平,并且文物更能够反映出当时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对现代人们正确认识历史、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文物所属类型较多,其保护工作中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科学等学科,因此,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进行了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我国文物普查历史及意义

为了实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目的,实现我国的文化传承与发扬,我国在1956年就开始了文物普查工作。但是受当时经济、技术等因素影响,普查工作仅在小范围内开展,所取得的效果也极不理想。随后在1981年至1985年、2007年至2011年分别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其中第三次文物普查规模大、内容丰富,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码技术等科技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普查效果。在文物普查工作中,掌握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生存状态,并对民间收藏文物等有了基本的掌握。文物普查工作的有效开展使我国文物保护组织了解了文物保护的现状,为我国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中长期文物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文物普查及保护管理的具体分析

2.1文物普查工作现状的分析

在我国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后,我国省市地委开展了具体工作的规划。以《通知》为指导,确定了今后一定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方向。在各级省市单位的文物普查工作中,对我国文物实际生存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对全国重点文物、省级文物及市级文物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加精确的掌握。在掌握文物基本情况的基础下,各省市级政府确定了文物保护方向,并通过专项拨款及专项资金的使用对有待保护的文物进行基础维护。虽然,我国目前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文物保护工作仍需持续的开展。

2.2新时期文物普查与保护管理工作的重点

针对我国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的现状及需求,在新时期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中应针对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重点的调整。首先,针对我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依然薄弱的现状应强化文物普查工作。以文物普查为依据确定文物保护工作的方向与重点,并通过强化全国文物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与学习,促进文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还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强化文物保护工作法律的贯彻执行。通过“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贯彻保护文物,避免文物破坏及损毁。

2.3强化文物保护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保护效果

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文物保护工作中科技含量依然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而且,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缺乏标准化工作依据,造成了虽然保护目的强烈,但是实际保护工作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的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中应加强我国文物类型的掌握、加强相关技术需求的掌握,根据不同类型文物保护需求及技术应用制定保护标准。以鉴定、保护技术应用为重点实现标准化文物保护工作,促进文物保护目的的实现。

2.4加快文物事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促进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多次的文物普查及日常保护工作需求分析中指出,我国文物相关专业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是影响我国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长期处于野外环境,工作性质及薪资福利与现代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分歧严重,造成了多数家长不愿学生报考文物相关专业。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文物事业高素质人才培养,进而影响了文物普查及保护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现状,我国教育体系及公益宣传中应加强文物事业的介绍与宣传。并通过文物展览及网络信息的整理宣传工作实现全面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为高等院校能够招收更多文物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物事业相关专业教育中还应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重点进行高素质文物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为促进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博物馆体系的日趋完善也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文物知识的普及提供了场所,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得教育活动中增加了学生的文物知识,为培养学生对文物的兴趣、促进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3.注重文物保护与地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受我国地域经济差异因素影响,在欠发达地区的文物建筑保护中保护工作开展并不理想。受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许多文物保护建筑并未受到应有保护,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今天,文物所在地的政府机构应开拓思路、创新思想,将文物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相结合。通过旅游经济及经营合作等方式实现多渠道筹集资金对文物进行保护。

结论: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文物普查与保护管理工作是新时期下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根据我国文物普查与保护管理战略,我国加快了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的进程,通过文物普查与保护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体系的建立,促进国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树立。

参考文献:

动物保护现状篇5

[关键词]物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物权保护机制;救济

一、物权保护机制概述

(一)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物权是权利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有物或者依照授权支配他人的资产(财产),而直接享受物的利益的排他性财产权。其特征为:1.支配性;2.排他性;3.绝对性;4.转让性。

由于物权的本身特性,使物权容易遭受来自众多的不特定的义务主体的侵害,这种侵害的方式可能是各种各样、不计其数的,但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状态的损害,一类是权利状态的损害。前者如房屋被撞裂、电视机被砸坏等,后者如土地被他人堆放杂物而无法利用、汽车借用后被拒绝返还等。具体来说,对前者,《民法》的救济方法是令侵害人恢复被损坏之物至原来的状态(修补房屋、修理电视机等),或无法恢复时以金钱赔偿;对后者,《民法》的救济方法是令其停止侵害行为或返还所有物(搬走杂物、返还汽车等)。

(二)我国物权保护机制立法现状。《物权法》第三章规定了“物权的保护”,且是以物权的保护来命名本章。《物权法》第5条规定:“权利人享有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害物权”,本条之规定,是对物权之保护的规定,然而对违反此规定之法律效果,立法者则另选择在物权编专列第三章《物权的保护》加以规定,包括第33条规定:“因物权的归属及其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可称之为物权人之确认权利请求权;第34条:“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其返还原物”,可称为物权人之原物返还请求权;第35条:“妨害物权或者可能妨害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可称为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请求权;第36条:“造成他人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的,权利人可以请求修理、重作、更换或者恢复原状”,可称为物权人之恢复原状请求权;第37条:“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也可以请求承担其他民事责任”,可称之为物权人之损害赔偿请求权。对于物权之保护,依上述《物权法》之规定,大致上可分为两种情形,其一,为物权人之物上请求权,包含原物返还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和消除危险请求权、物权确认请求权;其二,为侵权责任请求权,包括恢复原状请求权及损害赔偿请求权。

从我国物权保护机制的立法现状看,我国现行立法是不区分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的,也尚未形成合理的物权保护机制体系。

二、我国物权保护机制的体系构建考察及缺陷

(一)我国物权保护机制的体系构建考察。针对物权遭遇妨害情形的不同及我国《物权法》(草案)和新《物权法》对其救济保护的规定,笔者拟从诸单个请求权的构造出发,找寻其在物权保护方面的各自侧重,以便于体系化的归类。

我国《物权法》中单个请求权有:1、返还原物请求权;2、排除妨害请求权和停止侵害请求权;3、物权确认请求权;4、恢复原状请求权;5、损害赔偿请求权。

显然,《物权法》形成了对物权的两种保护方法:前三种称为物权的保护方法,被侵害人以物权人的身份、依物权法的原理与规范请求侵害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便其能恢复物权的正常行使、回复到物权的圆满状态。后两种称为债权的保护方法(广义上的债权,即侵权损害赔偿也作为债的发生依据之一),即在被侵害人和侵害人之间成立损害赔偿之债,被侵害人以债权人的身份、依《债法》的原理与规范向侵害人求偿;物权的保护机理是确立物权请求权,债权的保护机理是创设侵权损害赔偿之债。

(二)我国物权保护机制的体系构建缺陷

1.关于物权请求权的概念。从我国《物权法》及其草案所使用的法律语言方面来看,它把第三章命名为“物权的保护”,很明显,其是用这样一个概念代替了“物权请求权”的概念,这是不合理的,“物权的保护”和“物权请求权”实际上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对物权的保护可以分为公法的保护和私法的保护,而且私法的保护里面除了物权请求权对物权的保护以外,还有债权方法对它进行保护。所以,物权请求权只是物权保护的一个方面,不能直接用“物权的保护”这样一个上位概念来代替物权请求权。

《物权法》把债的保护方法也放在物权的内容里加以阐述,并且不说明各种保护方法的性质为何,这是不科学的。将二者归为一章并冠之以“物权的保护”,这在法律的适用过程中必然会造成混乱和困难。

2.规定“损害赔偿请求权”和“恢复原状请求权”的不合理性。《物权法》(草案)第三章的第39条、第42条和新《物权法》第三章的第35条、第36条规定了“恢复原状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笔者认为这一点是不合理的。因为“损害赔偿请求权”和“恢复原状请求权”本应当归属于侵权责任的内容,而不应当是物权请求权。(理由在下文将详细论述)。

3.内容过于简单。从篇幅上来看,对物权请求权规定的内容还是太少,草案只有6条,新《物权法》只有7条简单的规定,而且都没有下设的条款,这对实际操作的指导作用就大打折扣了。而且这一章还是有很多问题没有涉及,比如“返还原物”这一条就没有明确返还的费用由谁承担,返还之前的保管费用由谁承担,原物如果有孳息应当怎样处理等等,同时,也没有对物权请求权的时效问题作出规定,《物权法》(草案)及新《物权法》对这些现实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也是其一大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在我国民法典的制订过程中,应理顺物上请求权与其他相关请求权的关系,这对于建立起科学简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的民法保护机制,协调物权立法与债权立法的关系,有效保护物权人的合法权益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国外关于物权保护机制的体系立法规定

(一)国外物权保护机制的体系立法考察

1.在罗马法中,权利的一系列制度,实体的和诉讼的并未区分,包括权利的保护都包含在诉讼制度中。罗马法的诉讼制度分为“对物之诉”和“对人之诉”。

2.法国的近代立法将物权回复之诉与损害赔偿机制加以区别,并将两者分别作为物权性的保护机制和债权性的保护机制分开规定于不同的法典中。

3.德国立法注重对于物权人利益受损的填补救济机制的建立,将其和人身权等绝对权的损害补偿保护一体规定于债权法中。在《德国民法典》中,同样建构了以物权请求权为内容的物权性保护和以损害赔偿请求权为内容的债权性保护两种机制,并且将它们清晰地区分规定于物权法和债权法中。

转贴于

(二)国外物权保护机制的体系立法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1.晚近制定的民法典,不管采法国法模式还是采德国法模式,大都明确区分物权与债权,进而对物权的保护机制也有明确的区分,只是在具体章节设计上有所不同。

2.物权请求权是基于物权而生的请求权,法律创设物权请求权制度,既是物权保护之根本目标,也是立法体系和谐协调之便利及请求权理论体系顺畅之所需。

3.物权请求权的类型化早在罗马法中已奠定基础,至今仍为适用,即以所有权的请求权为核心,由返还请求权、妨害排除请求权和妨害防止请求权构成。

4.在物权立法中设立单独的物权请求权制度的必要性已被证明。

总之,各国在不同时期的物权保护,可以说都是从两个方面着眼的,兼顾了物权圆满状态的维护和物权利益损失的填补两种保护目的,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以物权请求权为内容的物权性保护都规定于物权立法之中,而以损害赔偿请求权为重点的债权性保护都规定于债法或者更具体的侵权立法之中。

因此,我们的物权法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与国际立法接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来更好地完善我国《物权法》。

四、未来我国物权保护机制的体系构建设想

(一)物权保护机制应采取二元结构体系立法。债权保护方法与物权保护方法的区别不仅在于前者以损失为前提,后者以权利状态(权利行使)受侵害为前提,而且,二者在适用范围、效力、功能、目的、构成要件、适用顺序、时效适用等方面均不相同,而这正是物权请求权须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包括从民事责任)独立的依据。

1.责任基础不同。赔偿损失须以发生财产上的实际损失并且可以货币价值予以衡量为前提;而返还所有物、排除妨害(包括停止侵害)、不以物受实际毁损为前提,相反,物之外形往往是未受任何毁损,但物的支配力受有妨碍,或被无权占有,或被以各种方式产生妨碍,进而使得物权人的权利状态不复圆满,难为正常行使。

这里需要对恢复原状作一剖析。我国学者多将《民法通则》规定的恢复原状视为物权请求权的内容,笔者不同意这一观点,如上文所述,恢复原状请求权的行使同样要以侵害人的过错为条件,其着眼点也同样是原物权利益损失的填补。

2.损害形态不同。在适用赔偿损失和恢复原状的救济场合,侵害行为所产生的对物的损害必须是现实的损害,并且这种现实的损害往往是直接地使物的外型完整性即物理属性发生相当之改变,并进而影响物的效用;在适用返还财产、排除妨害和停止妨害的救济场合,侵害行为所产生的侵害结果既包括现在已经发生的现实的损害,还包括现在尚未实际发生而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状态,并且,受损害的是权利的完满支配状态,而不一定是实际效用的现实损害。当然,这种损害形态的不同也正是两种请求权责任基础不同的具体体现。

3.归责原则不同。赔偿损失和恢复原状由于是对侵害人的惩罚性制裁方式,通常的情形是侵害人本身并未受到利益,故在责任构成要件上须有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在归责原则上适用过错原则(法有明文的特殊侵权责任,适用无过错原则的除外)。而在返还原物、排除妨害、停止侵害的场合,通常是行为人本身基于对受侵害人物权的侵害而受有利益,即受侵害人权利能量减损,失去圆满状态,而行为人权利能量相应增加,受侵害人缺失的正好是侵害人增加的,侵害人承担的责任不过是将本不该获得的权利增益返还给受侵害人。物权请求权的构成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要件,不适用过错原则。

4.功能不同。返还原物、排除妨害、停止侵害的救济方式的宗旨即在于使受到妨害的物权回复到未受侵害的正常状态,这种正常状态以物权人能自主支配物、完满地实现物的功效与价值为标准,而不以惩罚产生妨害原因的人为目的,也不以填补物权人的实际损失为目的。换言之,它救济的是因遭受妨害而有缺陷状态的权利,而非物上的直观的经济利益损失。

赔偿损失则不同,由于它以实际损失为责任基础,所以它的首要功能是填补被害人受到的直接的经济损失,使权利人实际丧失的附着于物之上的利益得到大体等量的弥补;另一方面,它以主观过错为构成要件,目的在于通过对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谴责而宣示法律的惩诫功能。

综上比较分析,如果将返还原物、排除妨害、停止侵害的请求权救济方法作为基于侵权行为的请求权而置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之内,进而置于债权请求权体系之内,显然与债权请求权有太多的异质性而必然导致债权请求权体系内部的冲突与混乱。事实上,将此三类请求权从债权请求权体系中独立出来,成立独立的、依附于物权的物权请求权,纳入物权效力体系和物权的民法保护体系,既是基于此三类请求权不同于债权请求权的个性特征,又参酌体系协调、立法方便、适用简易之实证考量的结果。因此,物权的侵害行为的多样化决定了对物权的保护不能只采取单一的债权保护方法或单一的物权保护方法。

物权请求权在责任基础、构成要件、归责原则、责任方式等诸方面均相异于侵权行为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此乃物权请求权独立于侵权行为请求权进而独立于债权请求权体系之根据。在请求权理论与实务中,惟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行为请求权最易混淆,分清此二者尤为重要,本文讨论之主要意义即在于此。即采取二元制结构体系立法:物权请求权制度和侵权请求权制度。这两种作为物权性的保护机制和债权性的保护机制应当分别规定于《物权法》和《债权法》(或《侵权行为法》)当中。

(二)物权保护机制应采取物权请求权的总括性概念。笔者赞同采取物权请求权的总括性概念,理由:1.如上所述,“物权的保护”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对物权予以保护的各种机制的总和,包括各个法律部门的各种保护方法,如果真的将这些保护机制统统都吸纳进《物权法》,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将会产生立法体系结构性的矛盾;2.如果作为民事实体法一部分的《物权法》规定了“物权的保护”,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是不是每一部分的民事实体法都要规定其“保护法”呢?比如在《人格权法》中规定“人格权的保护”,《亲属法》中规定“亲属法的保护”等,这样一来,在未来民法典中,有关的“保护法”就比较复杂了,将很难处理它们与《侵权法》的关系。总之,在《物权法》中设定“物权的保护”章节在理论和立法处理上是不可取的。

(三)物权保护机制应在物权法总则中作出专门性规定。传统的有关物权请求权的立法体例,如《德国民法典》,一般以所有权的请求权为中心,他物权或准用所有权的请求权的规定,或另外予以规定。这种制度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不可否认传统物权保护存在一定的所有权偏向。有学者提出:传统的立法例优点在于所有权重点突出,但是对于他物权的保护,援用过多就会使物权请求权制度显得非常零散,会增加适用和学习的困难。

笔者赞同将物权请求权整体编制于总则,将物权请求权独立规定于物权的总则之中,还是在物权的具体权能中加以规定,只是立法模式、立法技术问题,其实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物权请求权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为了简明起见,建议将物权请求权从物权的具体权能中抽离,置于《物权法》的总则之中,这样有助于物权请求权的体系化,也有利于物权权利人的一体保护和适用。当然,总则中规定了物权请求权的一般制度和内容,并不排斥一些具体的细节性物权请求权规定在其他部分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周林彬.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孟勤国.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J].法学评论,2002,(5).

动物保护现状篇6

摘要:从1984年起鞍山相继建立了8个自然保护区,大大改善了鞍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了鞍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但目前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提高和改进,本文针对鞍山保护区现状,提出了促进保护区发展和提高管护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建议

根据国务院在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抓紧抢救濒危珍稀物种,修复典型生态系统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依据国务院政策还生态于民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大力度保护湿地的精神。我们加快了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步伐。

为了保护鞍山生态环境,我们相继建成了8个自然保护区其中森林生态型保护区,基本分布在鞍山的东部山区,而湿地型自然保护区,则分布在鞍山南部海城三岔河和西部的台安县境内,8个自然保护区为鞍山形成了一道生态屏障,改善了鞍山的气候和环境,确保了鞍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从1984年起,我们建立了第一个西平自然保护区后,相继建立了不同级别、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8处,其中省级5处,市级1处,县级2处,总面积57894.5公顷。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使我市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

但我市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无论是保护面积还是管理层次均有待提高。

1加强“大鞍山生态区建设”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

1.1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

我市尚有许多森林生态类型的地域,具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如岫岩哨子河(面积15000公顷);老古庙,娘娘庙(面积4000公顷)地点在杨家小镇;观音沟(面积1500公顷),地点在雅河乡。上述区域,内含丰富的生物群落,动植物区系成份复杂,具有生物资源多样性,森林生态多样性等特点,具有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经努力,均可建成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以扩大保护区面积。

1.2提升保护区档次

我市现有省级自然保护区5处,尚无部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我市可申建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有三处,一是岫岩清凉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二是海城九龙川、白云山和瓦子沟保护区,这三处保护区地域相邻,保护对象均为华北,长白植物区系交汇地带的森林生态系统。有省级以上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40多种,无论从面积,动植物资源,人文景观,生态状态,经过努力均可整合建立部级自然保护区。三是海城三岔河和台安大麦科保护区,这两处湿地保护区,地域相近,生态功能相似,物种丰富,也具备整合建成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

1.3加强对现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现有保护区,基本上是抢救性建立起来,仍有大量工作需完善,如对底数的掌握情况,动植物资源的消长情况,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救护工作的设施条件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情况,都是势在必行的工作,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们要从各种渠道积极争取资金,从责任和义务入手,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管理已建成的自然保护区,使它逐渐走向规范。

2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的保护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及我省、我市贯彻《决定》意见的出台,为加快新时期我市林业发展,推动生态建设,优化林业结构,指明了方向,对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引导和规范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及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当前我市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状况,为有效遏制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不合理需求,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恢复与增长,今后在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的同时,还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的普遍保护。

(1)除科学研究、资源培育、公众卫生、文化交流等特殊情况外,禁止或严格限制猎捕或采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用于商业性经济利用的活动。

(2)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野生动物和采集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3)经专家证,野外资源的确达到一定数量的野生动植物,其利用必须按照“资源消耗量小于资源增长量”的原则,严格实行审批制度,并且仅限用于医药、保健、传统文化等领域,以有限资源尽可能保障国家重点产业的需要。

对局部区域、个别物种野外资源确实达到生境饱和容量或已对当地农林业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从维护生态的角度,各县区主管部门可以提出申请,按照审批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对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实行严格监督管理,防止资源过度消耗。

(4)进一步提高野生动植物执法监管能力,强化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识别、鉴定技术手段,建立野生动植物执法网络,为保护执法提供快速、准确的科学证据。

3促进野生动植物产业发展

野生动植物产业是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此项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推进以利用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方向转变,促进野生动植物产业发展。

3.1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的“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对名单所列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予以大力支持,简化程序、积极服务,并为其进入市场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

3.2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野生动植物培育技术研究及推广的投入,着重于解决培育技术,发展种源,提供市场信息服务,逐步改变技术落后、条件恶劣、优良种源缺乏等现状,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我市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的总体发展水平。

3.3积极争取税费减免、信贷优惠等财政扶持政策,增强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的活力和后劲。

3.4加强行业服务,适时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调配服务机构和市场信息、技术咨询机构,为从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生植物培植及其经营利用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服务。

3.5多渠道收集行业发展信息,总结分析行业现状,研究提出行业发展政策建议,指导行业健康发展。

4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凝聚力、向心力

动物保护现状篇7

[关键词]保护;古建筑特色;修缮;建筑结构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5-0142-03

1中国的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具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富有东方美,其主要的内部材料是木头,然后再辅以石头、瓦、砖等材料发展建造起来的。从外形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上、中、下,上是指屋顶部分,中是指中间的柱子、门窗、以及四周的墙,下是指基座。而东方古建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柱子上面和屋檐下面穿插有斗拱。斗拱一方面起到了装饰作用,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天花板和梁。

从类别上来分,古代的中国建筑物分为:生产性、宗教、社交、陵墓、防御、宫廷、居民、桥梁、祭祀、文娱、商业、水利、纪念、点缀性等类别的建筑。而这些类别的建筑又可以细分归类。虽然类别较多且繁杂,但是中国古建筑的主流结构依然是以木质材料为主。

相比西方古建筑,中国古建筑更偏爱木质材料,不仅仅限于结构上,对于其他部分的材料选择也偏向于木质。木质的构架,主要是通过顺檩、立柱、横梁等不同部分组成的,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是通过榫卯。从而使结构的变换较多。这种技术的应用在距离今日七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的浙江余姚河姆遗址。

因此,要分清以石质为主和以木质为主结构的建筑物的区别,认真严肃的对古建筑的修缮方法、损坏的特征进行研究。东方的古建筑是木质的,柔性的,对于木质材料为主的东方建筑而言,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腐烂。东西方的古建筑由于损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截然不同,从而导致其修缮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方法也完全不一样。中国古建筑修缮者们,根据中国古建筑物的特点早就有针对性的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修缮方法和措施,所以需要我们古建筑保护工作者们,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规模和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缮,为了让古建筑更长久的保存,就要经常修缮。

中国的古建筑在古建筑的世界历史中也是独具特色的,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和文物一样,古建筑也是历史留下的唯一产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毁坏,其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将荡然无存。因为古建筑是历史遗留下的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产物,我们可以通过古建筑了解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艺术趋向、社会风俗等等非常有意义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修缮的方式来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最大程度的延长它的寿命。

2对古建筑的保护理念

文物的保护,在中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整体的机制体制较为完善,保护经验较丰富,手段较多,法律上也有明文规定。然而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对于目前所使用的保护手段和方式也需要时间的验证,保护理论也处于摸索的阶段,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目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由于古建筑一般而言都属于纪念性质的遗物,因此保护古建筑实际上来说就是对古建筑进行保存,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持现状,努力恢复原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手段一般而言是修复、加固、防护,只有非常少的特殊情况会需要重建,即使需要重建,也要经过非常多的手续,并且要求极其严格。

为了达到对于保护古建筑的科学认识,我们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标准。古建筑,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就是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这也是我们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根本原因。另外,对古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影响到我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度。

3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仅仅只能修复它的物质部分,不能对它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进行影响,这是修复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古建筑,根本上来说,任何人为的、自然的、或者是材料上的问题,都会对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保护工作之前一定要充分的研究古建筑的现状,这对于后期制定保护修缮的方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修复方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把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进行结合,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介入的工作,虽然这样的工作会损失掉古建筑的一部分价值,但是为了让古建筑更多更长的保存下去,这种“损失”有时候是必要的。而介入的强度和规模,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古建筑而定。

(2)修复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评判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观察、不断修改的过程。修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到,造成古建筑损坏的主要原因,分清楚损坏的类型,并考虑到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要对古建筑的损坏过程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清楚的知道哪些部分可以去除,哪些部分必须保留。对于古建筑所传达的历史认为意义和价值,要尊重。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让人们看到修复工作的细节,但是作为一个修复工作着,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精神,不可以随意加入自己的主观偏向,不能随意的改变古建筑的特定意义。对于古建筑而言,保护好它的历史原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3)修复原则,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历史文献或材料作为依据。在修复工作进行的时候,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修复进行的图片、照片,以及相关的分析报告记录,并保留到档案里,并对于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在进行古建筑修复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古建筑的真实性,要保证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一个和谐的平衡。对于到现在为止的古建筑修复工作来说,修复理论和实践已经变的更加的科学合理,理念也更加的完善,但是仍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4保护古建筑的内容

对于保护古建筑的工作者而言,需要明确知道的是,古建筑的保护,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无论是修复还是保护,都不可以对古建筑的历史特征进行介入,这点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古建筑的每一次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每一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做好基础的史料文献的调查、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多个学科进行全面的合作。

因为古建筑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需要通过古建筑的外在物质本体来体现,所以我们在进行古建筑保护的时候,首先要保护的就是本体,包括古建筑的风格、造型、布局等等。任何一个朝代和时期的古建筑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生活水平,甚至等,所以对于古建筑保护而言,其主要关键点就是保护古建筑主体。《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在对这条原则进行解释时明确指出,文物法所提的“原状”是指该建筑物初建时的状况,是健康的状况,而不是残破的状况;是未经后人拆改的状况,而不是被拆改后的面目全非的状况。所谓“恢复原状”,就是不改变其原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恢复原状的史料和根据不足时,可以先“保存现状”,以便在依据充足时再“恢复原状”。但不管“保存现状”还是“恢复原状”,都是指文物的健康状况,而不是残破衰败的状况。

古建筑的原状,就是指古建筑在当时建成后的状况。我们可以对古建筑进行仔细的勘察调研,了解到哪些部位是后来修改的,哪些是原来就保留的,从而确定是否是古建筑的原状。我们可以通过本建筑的特点来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建造时间、朝代、建筑类型方面进行研究。时间较短的近现代古建筑,往往因为时间短而能够很好的保留现状,但是存留时间较长的古代建筑,往往因为经历了风吹雨打而导致原状早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部分古建筑因为修复的不合理,导致其价值已经被损坏的非常严重。另外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一样的材料。原来使用什么样材料的古建筑,在修复的时候也一定要使用相同质地的材料。所以,建筑的艺术、结构以及材料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综合他们来对修复工作进行考虑。

古建筑,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中国古建筑中采用的木质材料,所使用的木材的树种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物理关系,也对建筑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问题也同时反映出当时建筑工匠们的技艺和当时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不同科技水平下建造出的建筑物也不一样,这些差异都很好的反映了当时建筑的科技水平,是当时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古建筑的材料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只有五种,包括石、砖、瓦、灰和木。石、木是自然就有的天然材料,而砖和瓦是后天经过人工加工的材料,灰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材料。目前的古建筑修复工作,对于材料的需要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于中国古建筑而言,木材料的缺乏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体积较大的木材。由于国内的木材料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本身国内的木材是非常短缺的,古建筑修缮的时候因为受到工期、资金这样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只能现采现用,不能等到自然风干后再用,导致木材的含水率较高,非常容易腐烂。

动物保护现状篇8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自然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生物多样性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是分享的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保护动物倡议资料,欢迎参阅。

倡议书一

广大市民朋友: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自然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生物多样性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山海河湖,花鸟鱼兽,挺拔的大树,脚下的绿茵,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呼吸着新鲜自由的空气,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享受着多样的环境带来的愉悦。

x月xx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瞩目的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即将召开,届时将有近200个国家/地区代表齐聚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大计。为积极响应大会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切实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此,向全市广大市民朋友们发起如下倡议:

no.1行动起来,传播理念,从我做起。

关注生物多样性,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传播生物多样性知识,传播绿色理念,追求绿色时尚,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和环保实践,从自身做起,关注生态环境,提倡绿色生活,保护湿地,保护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

no.2走进自然,保护自然,深入宣传。

走进大自然,发动亲友和身边的人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不饲养外来入侵物种动植物,不买卖、食用或使用野生动物制品,不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

no.3注重实践,争当义工,带动周边。

生产和生活中选择环保、自然、可回收等环境友好型材质或产品。积极推行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回收、环保义卖、上下班骑单车、志愿服务等对环境有益的活动。发动身边的亲友和同事积极投身生态和环保事业,呼吁人们绿色消费,倡导健康、平衡和对环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倡议书二

全县广大群众、朋友们: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为了保护和拯救野生动物,使野生动物和我们共享一片蓝天,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伸出我们的双手,献出我们的爱心,以实际行动珍爱野生动物,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为此,县林业局倡议:

1、认真学习保护野生动物及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相关知识,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目的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

2、从我做起,保护野生动物;从餐桌做起,不食用野生动物,树立饮食文明新风尚。

3、不滥捕、不猎杀、不买卖野生动物,做文明、守法、有爱心的好公民。

4、坚决同非法捕捉、经营、贩运、加工、制作、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做斗争,严厉打击各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5、任何人发现不明原因受伤、病危、死亡的野生动物及时向林业部门报告。

倡议书三

亲爱的老师及家长朋友们: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但同时也是天然“病源库”,是寄生虫、狂犬病、鼠疫、冠状病毒等许多人兽共患病的携带者和自然宿主。为加强我县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有效预防野生动物携带病毒引发疫情的危害,我们向广大教师和家长发出倡议:

一、充分认识保护野生动物和防控野生动物疫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正确的保护野生动物观念。

二、倡议大家摒弃“野味滋补”的伪健康观念,不以食用野生动物为乐。不参与并自觉抵制盗捕盗猎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三、自觉遵守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配合林业部门及公安机关依法打击非法猎捕、滥杀、出售、贩卖、收购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行为。举报电话:110。

四、发现不明原因受伤、病危、死亡的野生动物及时向林业部门或公安机关报告,禁止徒手抓拿、食用或出售。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共同保护生态,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共建生态文明,造福子孙后代!为此,我们向广大师生和家长发出倡议:拒食、拒买、拒售、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争做文明市民。

倡议书四

全市卫健系统干部群众: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天然的“病源库”,是狂犬病、炭疽、布病、鼠疫、冠状病毒等许多人兽共患病的携带者和自然宿主,为加强我市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有效减低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危害,保障我市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市卫健委向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干部群众发出倡议:

一、认真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法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相关知识,充分认识保护野生动物和防控野生动物疾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正确的保护野生动物观念。

二、倡议大家摒弃“野味滋补”的伪健康观念,不以食用野生动物为乐,不以用野生动物招待来客为荣,不参与并自觉抵制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行为,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三、自觉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积极劝说、阻止、举报各类非法猎捕、滥杀、食用、出售、贩卖、收购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行为。

四、发现不明原因受伤、病危、死亡的野生动物及时向林业部门报告,发现有非法经营、食用野生动物的及时向林业部门和公安部门举报。

倡议书五

广大市民朋友: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员,但同时也是天然的“病源库",是狂犬病、鼠疫、SaRS等冠状病毒的携带者和自然宿主。销售和食用“野味”不仅存在违规违法的风险,也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可预知的严重伤害。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全市上下正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为打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不懈奋斗。在此关键时刻,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向全市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倡议:

一、充分认识食用野生动物的健康风险,摒弃“野味滋补”有特殊功效的伪科学、伪健康知识,管住自己的嘴,远离“野味”,树立健康饮食文明新风尚。

二、不做与野生动物接触、合影、喂食等行为,不将野生动物作为宠物饲养,不随意放生、丢弃野生动物。

三、不打扰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活动环境,发现鸟类等野生动物活动异常或不明原因受伤、病危、死亡的情况,不要捡拾,要及时与当地林业和野生动物主管部门联系。

四、坚决不参与野生动物交易,发现各类非法猎捕、滥杀、食用、出售、贩卖、收购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行为,应立即向当地林业和野生动物主管部门举报。

五、远离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场所,发现不执行“对辖区内野生动物养殖场所实行全面封控隔离”规定的,请积极向当地林业和野生动物主管部门举报。

动物保护现状篇9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现状;问题;措施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和抓手,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突出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工作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

1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唇齿相依,农村环境保护不好,不仅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

1.1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分析。(1)农业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加强对农业土壤环境污染调查,开展高污染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法律、政策、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防治污染,不断提升了土壤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2)农村饮用水环境逐步得到改善。高度重视农村饮水环境安全工作,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科学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加大风险防控工程资金投入,重点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着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切实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科学规划养殖园区,突出抓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畜禽养殖由庭院式分散养殖污染向集约式集中治理污染转变,积极引导畜禽产业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4)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效果明显。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生态建设活动,积极开展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广“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活动,净化了农村环境。同时,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和绿色文明单位创建等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推进。

1.2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1)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农村水环境污染表现较突出,农村作坊式企业生产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生活污水随便倾倒,造成“二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或用于农田灌溉,严重威胁着村民生命健康和农作物安全。农村生活垃圾、废弃物基本上未进行无害化处理,“脏、乱、差”现象仍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农民正常生产、生活环境。(2)化学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土壤养分比例失调,理性化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农药的高强度使用造成高毒、高残留,不仅会加重农作物生长环境污染,而且存在严重农药残留持续污染。非降解农膜碎片残留土壤后,滞留时间长,将严重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农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减产。(3)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远。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畜禽养殖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逐渐加重,“三废”排放很难有效控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污染,甚至导致部分水体、土壤功能丧失;农村生活垃圾的肆意堆放,垃圾解析、淋溶导致大量污染物渗入地下,将对农村地下水质量构成严重威胁。(4)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十分薄弱,环境监管工作机制不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投入不足,导致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淡薄,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尚需时日。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

2.1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重视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扶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扶持并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通过“压小上大、扶优汰劣”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适时揭膜技术,提高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2.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村保护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规范、条例和制度等。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制定农村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补偿政策。推广应用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根据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现状,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

2.3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扩大环境宣传教育领域,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危害,让群众了解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紧迫性,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道德水平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风尚,构建人人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4推进环境连片整治,着力改善村容村貌。(1)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城镇规划与农村规划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统筹考虑、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努力构建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新格局。(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大力实施农村连片整治工程,积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3)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按照“硬化、净化、绿化、亮化、文化化、有序化”的“六化”标准,强化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逐步建立起村镇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3)加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园区,加强对畜禽养殖散养户的引导,积极推动集约发展,逐步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鼓励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结束语

保护农业资源和改善农村环境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深入研究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对策与措施,对保护农村生态,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动物保护现状篇10

关键词:黄山;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

1.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概况

黄山风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森林覆盖率84.7%,植被覆盖率高达93.6%,为众多的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了庇护所和生存繁衍的环境,享有“华东动植物宝库”、“人间仙境”、“人类生态第一山”之美誉。现记载的野生高等植物有1465种[1],是珍贵的绿色植物种资资源宝库。根据实地调查统计[2]~[3]以及1987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第一批)》[4],黄山风景区现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27种,隶属于20科,其中属于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9种,属于国家Ⅲ级保护植物有18种;属于国家濒危的有3种,稀有的有10种,渐危的有14种(详见表2-1)。

目前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研究现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珍稀植物仍处于濒危状态,亟待开展就地、迁地保护等措施进行保护。

2.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观赏特性的评价

珍稀濒危植物多是深山老林的奇花异木,通常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其观赏特性主要通过叶、花、果实、茎干等器官的个体或群体表现。

2.1叶叶形奇特,着生位置多样化丰富了植物的景观性,并且叶色因季节性变化引起季相变化。金钱松因叶片而得名,叶片在短枝上簇生如铜钱且秋季呈金黄色;而鹅掌楸的叶则像古代马褂;凹叶厚朴叶先端凹缺,宛如芭蕉扇;鹅掌楸、银鹊树叶片秋季变黄;连香树叶色两季变化,即新叶紫红色,秋后变为美丽的红色;短萼黄连叶片繁茂,色泽葱绿。

2.2花花是植物最具美感的器官,以其姿态优美、芳香怡人、色彩绚丽或典雅、以及着生的部位和方式特殊而成为人们观赏的焦点。早春,天目木兰和黄山木兰的花先于叶开放,婷婷立于枝头,色彩明艳;天目木兰花粉色,黄山木兰花大且色多有白、淡黄、淡红色变异类型,预示着盎然的春意。鹅掌楸杯状的花,单生于枝顶,古雅别致。香果树,花黄色素雅。紫茎,朵朵洁白,在黄色花药的映衬下,更加生气勃勃,艳丽动人。

2.3果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果实,增添了植物的观赏性。南方铁杉和华东黄杉果分别直立于枝头和下垂于叶腋,形似一座座宝塔;银鹊树果熟时,状如悬珠。黄山花楸入秋果红如火,密生于枝顶;领春木,翅果不规则倒卵圆形,且先端一侧凹缺,形似一把缺了口的刀;延龄草紫黑色的浆果着生于茎顶轮生叶之上,俗称头顶一颗珠。

2.4树干紫茎树皮红褐色或黄褐色,平滑,呈片状剥落;天目木姜子,树干通直,树皮灰白色,鳞片状剥落后呈鹿斑状;银鹊树树皮灰褐色,浅纵裂,且具有清香,给人印象深刻。

2.5树形千姿百态的植物,可以配置成风格迥异的植物景观。金钱松大姿平展、树姿优美;连香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落叶大乔木天目木姜子、香果树、银鹊树树干通直,叶茂荫浓,在园林中用途极广。延龄草等草本适宜于林下类似其原生生境之处,构成地被景观。

表2-1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及主要观赏特性

3.保护对策和建议

根据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和工作实际,提出以下保护对策和建议。

3.1进一步健全珍稀濒危植物方面的法制法规建设

针对部分游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薄弱等因素,我们可以参照anjuagrawal[5](2013年)等人提出的观点,借鉴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方法,进一步落实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位于风景区内的珍稀濒危植物进行详细调查并建立健全其标示,同时多媒体、多角度、多方式的宣传,让游客充分了解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意义,提高游客保护意识,使游客自觉的约束自身行为,以达到科普教育目的。

3.2进一步加强珍稀濒危植物方面的科学研究

如今黄山风景区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虽已基本摸清,但对其种群数量、生态学特性、濒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可参照JarmilaGabrielová[6](2013年)等人利用生物学特性分辨出珍稀濒危植物的方法、JaBacone[7]等人(2013年)印第安纳州地区珍稀濒危维管束类植物的初步名单的手段,系统的调查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分布数量、生物状况,观察研究其生态生物学特性,探索其濒危原因,还应建立动态监测系统,以掌握植物资源动态规律,逐步建立起植物资源管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3.3进一步加快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规划

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得益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规划势在必行,结合景区实际情况,优先考虑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等保护规划,确保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以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或将植物多样性丰富、具有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的区域保护起来。结合黄山风景区的实际情况,目前就地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3.3.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指将野生植株从自然分布区迁移种植到保护园圃,或利用野生植株的种子或营养体进行人工繁育,是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重要途径,是对就地保护的必要补充,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措施使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胡嘉琪,梁师文.黄山植物[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0.

[2]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1-5卷[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92.

[4]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5]anjuagrawal,KrishnaGopal.ConceptofRareandendangeredSpeciesanditsimpactasBiodiversity.JBiomonitoringofwaterandwastewater,2013,pp71-83.

[6]JarmilaGabrielová,Zuzanamünzbergová,olivertackenberg,etal.CanweDistinguishplantSpeciesthatareRareandendangeredfromotherplantsUsingtheirBiologicaltraits?.JFoliaGeobotanica,Februar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