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十篇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十篇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19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篇1

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检验一般应在仪器连接完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总的原理是:整个体系留一开口,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升温、降温、减压、加压等),使之产生一定的压强差,出现对应的现象(如气泡的产生、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再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从而判断仪器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但由于不同实验仪器装置的差异,检验所采用的操作与方法也有所区别。

一、热涨冷缩法

原理: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气体外逸;遇冷空气收缩,压强减小。

图1:连接好装置,在玻璃管上接带玻璃管橡皮管,将玻璃导管一端放入水中,手握试管外壁(或加热),观察导管口是否产生气泡。

图2:连接好装置,在橡皮管上连接一玻璃管并放入水中,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手握烧瓶外壁(或加热),观察导管口是否产生气泡。

图3:连接好装置,将锥形瓶放入冰水中,若气球胀大则气密性好,反之不好。

二、液差法

原理:装置漏气,内外压强相等,不能形成液差;不漏气,液体形成液差。

图4:连接好装置,在橡皮管上夹上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使长颈漏斗和试管中形成液面差,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不变则气密性好;反之不好。

图5:将右边玻璃管上提,若两玻璃管中水能形成液面差则气密性好;反之不好。

三、压缩法

原理:通过改变装置内压强,产生相应现象来判断装置气密性

图6:连接装置,在装置中注水至长颈漏斗末端没入液面以下,将注射器活塞向左推,长颈漏斗中出现一段水柱(液面上升),则气密性好;否则不好。(或将注射器活塞向右拉,长颈漏斗末端产生气泡,则气密性好。)

图7:将注射器活塞推至尽头,连接好装置,向右拉动活塞,松开,活塞能回到原位则气密性好;否则不好。

图8:连接好装置,在右边导管上接带玻璃管橡皮管,将玻璃导管一端放入水中,左边鼓人空气,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产生。

虽然化学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很多,但基本原理都一样。我们遇到不同实验装置应仔细观察分析

装置结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气密性检查。有些装置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我们应尽可能选择简单易行,现象明显的方法。

附:练习题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篇2

1.知识与技能:系统复习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理解其原理,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归纳、总结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装置气密性检查原理。

2.教学难点:装置气密性检查答题。

三、教学媒介

多媒体、化学实验仪器。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演绎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装置气密性检查是化学实验复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从教学上来说,初中实验就要求学生会检查气密性,高中化学中凡是气体制备、收集或气体反应的实验装置都会强调气密性检查。但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装置气密性检查还是学生得分较低的题型,这是因为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讲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课是基于解决以上问题而设计的,通过一道化学实验题引出装置气密性检查,并且对不同实验装置,采用的不同的气密性检查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并通过一些实例加以巩固。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复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独具魅力的实验内容――装置气密性检查。首先来看一道高考题。

[教师投影]例1:气体制备时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下列各图所示装置,肯定不符合气密性检查要求的是()。

[师生共同分析]a、B、C三种装置均不漏气,而D装置上下移动,两端液体始终保持平衡,说明两端压强一样,装置漏气,所以答案是D。

[教师讲述]装置气密性检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学生比较头痛的问题,因为实验装置不同,气密性检查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将一起探讨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有关知识。

[教师投影、提问]右图1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实验装置,也是最简单的制气装置,请问如何检查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演示。

[学生演示并简述步骤,教师板书]先将导管的一端插到水里,再用手紧握试管的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手松开,导管里形成了一段水柱,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如例1中的a选项)。

[思维拓展]刚才我们主要利用加热使烧杯内的气体膨胀来检查气密性。那么我们能否使试管中的气体收缩来检验气密性呢?

[学生回答]能,降温,如用冰水浴或冷毛巾来降低试管的温度。

[教师投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图2所示的装置如何检查气密性?

[学生讨论并回答]装置中的导管使气球与外界大气相通,气球膨胀或缩小都与广口瓶中的气压变化有关,而让气球膨胀更易观察,所以检查气密性时,可以减小广口瓶中的气压来判断。操作为:关闭a、B的活塞,将广口瓶浸没在冰水中,广口瓶内温度降低,若气球膨胀,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转换思路]检查装置气密性除了通过温度变化来改变被密封气体的压强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学生回答]还可以改变压强,如例1中的B和D装置。

[教师提问]那么,分液漏斗应检查如何气密性?

[学生动手操作并总结]关闭弹簧夹,打开活塞加水,一段时间后,水不能滴下(如图3)。

[教师讲述并演示]启普发生器的气密性检查原理也是如此,请大家看演示。

[教师启发]除了普通分液漏斗外,还有一种叫恒压分液漏斗,展示仪器(如图4),请思考采用刚才的方法行不行?

[学生思考]不行,因为分液漏斗和烧瓶间有橡皮管相连,使分液漏斗和烧瓶中水面上方的压强相同,所以无论是否漏气,都不影响水滴入烧瓶。(教师演示)

[教师提问]那么如何检查?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总结]

方法一:在橡皮管处添加止水夹,可以避免上下气体相通,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水,一段时间后,水不能滴下。

方法二:关闭b处开关,打开a,并将a导管接长导管后通到水槽水面以下,对烧瓶微热,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手松开,导管里形成了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已基本清楚了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投影]

[教师提问]气密性检查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答]装置形成密闭体系,并有气压变化。

[教师再提问]如何操作?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先使被检查装置形成密封系统,然后产生压强变化,并以一种现象表现出来。依据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

[投影]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例题来巩固。

[投影]例2:如图6所示的装置可以实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请问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评价]

方案1:塞紧单孔塞,关闭活塞,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使干燥管下端管口浸没在水中,如果干燥管内外液面有一定高度差,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方案2:塞紧单孔塞,关闭活塞,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使干燥管下端管口浸没在水中,如果用手捂住干燥管,管口处出现少量气泡,松手后,干燥管下端管口处出现一段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投影]例3:如右图7所示装置,检查气密性时,先在试管中装入适量的水(保证玻璃管下端浸没在水中),然后?摇?摇?摇?摇?摇(填写操作方法)时,将会看到?摇?摇?摇?摇?摇(填写实验现象),则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学生讨论、回答]向外轻轻拉动注射器的活塞,试管中浸没于水中的玻璃导管下端有气泡冒出。

[投影]例4:如何检查如图8装置的气密性?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给出参考答案]用止水夹夹住b、c装置间的导管的橡皮管,并关闭分液漏斗,用酒精灯在a装置下微热,若b装置中的导管产生一段水柱,表明止水夹前面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再在小学处的锥形瓶下部用酒精灯微热,若e处出现气泡,停止微热,插在e处液面下的导管产生一段液柱,表明这部分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七、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篇3

 论文摘 要:学生要想学好化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做化学实验,它能清楚地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体验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本文论述了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学校的教学设施也在不断引进,尤其是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物理化学实验器材不断的更新引进,使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书本上的实验,观察到原先只能靠想象得到的实验现象和靠推理得到的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习惯。 

 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较快,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他们的学习动机基本都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自己的爱好兴趣为主的。而初中化学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化学的时候,对化学充满好奇的时候,恰恰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为什么对着水吹气,水不变浑浊,而对着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石灰水变浑浊了;为什么紫色的石蕊是变色龙,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为什么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蓝色的火焰;等等。这些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更具体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不再干巴巴地学习抽象的理论。 

 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初中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面比较窄,见到的事物也较少,在学习的时候会对所学知识中提到的事物不知所云,这样根本不可能让学生继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学到镁的时候,学生根本没见过镁,怎么可能知道它在氧气中燃烧会是什么样子,化学实验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使学生通过真实实验形成化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如果教师在讲解完之后让学生直接看收集好的二氧化碳,学生不会明白到底是怎么收集的,也不知道收集的是不是二氧化碳。但是,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法,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收集到二氧化碳之后还可以检验它的存在,都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使学生对形成物质这一过程充分了解,把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形成化学概念。 

 三、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 

 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学生需要掌握其规范才能进行基本操作的,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仅仅靠学生自己规范还不行,教师在学生平时做实验时,应该对学生加强检查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其规范要求,因为学生会以教师为模版进行效仿。尤其是教师在连接装置、对试管加热、搅拌药品,振荡试管和闻气味的时候都要谨遵化学规范,千万不能为了方便而使操作不规范,因为不符合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学生做实验时也无法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化学规范操作。比如,在做点燃氢气的实验之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爆炸;在做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一定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导致在给学生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就忘记了要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这一步骤,这样会对培养学生的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做化学实验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观察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而是要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达到认识物质本质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事先设置好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最终得出所要的结论。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观察什么现象等。比如,学生在做氧气的制取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试管口应该向上还是向下倾斜?(2)药品要怎样放置到试管中?(3)收集氧气时应该用什么方法?(4)为什么用这种方法?(5)怎样检验你收集到的是氧气?设置问题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不再盲目的观察而是有目的性的观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效果。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验开始时就有了探究实验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和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想法,再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调动自己的嗅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官认清物质的本质,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使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动和不可代替的,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莉.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面临的问题、困难和对策[j].陕西 

 教育学院学报,2002(4). 

[2]尹木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s1).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化工设备检验;实训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实施工学交替。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以职业素质教育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明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对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核心实践技能课程《化工设备检验》教学进行了课程设计和改革。

1《化工设备检验》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

《化工设备检验》这门课程是高职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胜任压力容器制造企业特种设备检验员岗位工作。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通过各种工具的使用,掌握下料检验、卷圆检验、组装检验、接管开孔检验、水压试验、涂装检验、焊接检验等内容。

长期以来,该门课程的教学存在不少弊端。最初是“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强调知识的连续性,存在理论推导过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浓厚;本来要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在讲台上示范,师生互动环节少,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后来引进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对课程教学有所变动。利用校内实训室的现有资源,通过化工设备拆装等项目试图解决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气氛也较以前活跃,但存在理论和实际融合度不高,实践内容难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2以能力为本位筛选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必须注重满足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造就他们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职业情境,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与职业关系密切的现实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化工设备检验》教学小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手段,对教师队进行了培训和学习,利用相关教师派往企业培训学习,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加入教师队伍等手段,同时通过调研和座谈,加大了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和设计是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创设若干个教学情境来完成整个教学。为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参与,亲自动手操作,教学项目以数量众多的液化石油气钢瓶检验为载体,课程教学形式以一体化、模块式的项目化展开。教学内容设计如下表:

项目名称子项目名称任务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液化石油气钢瓶检验

编制检验工艺编制检验工艺能编制钢瓶检验工艺流程图压力容器结构;压力容器材料;压力容器标准规范

检验准备外观初检能识别钢瓶制造参数和检验参数水环式真空泵原理;阀门结构与原理

残气残液回收能操作真空回收装置

钢瓶附件拆卸与修理能检修瓶阀

外观检验钢瓶除锈能操作抛丸设备除锈腐蚀与防腐知识;凹坑与凹陷的区别;封头直边纵向皱褶原因;

外观检验能使用相关工具进行外观检验

几何参数测定壁厚测定能使用仪器定点测壁厚超声波测厚原理;水容积测定原理

容积测定能应用水容积法进行容积测定

压力试验水压试验能使用电动试压泵进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原理

气密性试验能使用气密性试验装置进行气密性试验气密性试验原理;密封知识

3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化工设备检验》课程教学方法通常采用讲授式和启发式,这在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学习基础、素质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专心听老师一言堂般的授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授课方式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理论推导繁琐、课堂气氛单调反而更加滋生学生厌学情绪,最后失去学习兴趣。

在吸取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基础上,创新的教学方法多样性就是打破章节顺序和教学模式,以职业素质教育的生产性实训为主线,注重能力培养,穿插知识能力传授,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由主导变成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随之加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采用项目化的模块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的魅力。如课程的第一次课在安全生产教育后,就直接让学生参加钢瓶检验实践,获得钢瓶检验的整个工艺流程。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会使用工器具进行焊缝检测、几何参数检测等,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4教学创新的效果

创新的《化工设备检验》课程教学方法并不忽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在每一个教学和实训环节,都包含有预习、提问、讨论、复习等互动内容,考核环节学生也包含有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教学变得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最显著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从灌输式的教学转变到了以引导、指导、讨论等互动的教学中来,教学相长形成了良性循环,相信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职业技术专业教学的理论思考[J].职教通讯,1997(12):6-8.

[2]王华金.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电机与拖动》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2):222.

[3]王凤基.如何切实加强高职实践教学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篇5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11-02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环境卫生学应顺应时展,充分体现该学科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和实践性。实验教学是环境卫生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配合其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技能的主要环节。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旨在通过提升教学水平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精选实验项目,优化实验指导内容

包括大气、水等大环境,还有室内环境的质量问题在内都是实实在在和现实生活、个人健康紧密相关的,并且每个时期社会关注的环境质量问题有所不同,这些问题都应在教学内容上反映、体现并且紧密结合实际。因此,实验项目的选择要注重实用性,对于一些影响因素多或者已淘汰的实验项目要进行及时更换。如近几年由于房屋装修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问题屡见不鲜,所涉及的污染物包括甲醛、苯及苯系物、氨气、氡气等。甲醛的测定是环境卫生学中一个经典的检测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实验条件,逐步增加其他指标的测定,从而形成室内空气污染检测的系列实验。又如我国大气中pm2.5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且已证实pm2.5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按照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老标准中规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基础上新添了pm2.5,且pm2.5已写入“国标”纳入监测范畴,因此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在原有的大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测定的基础上,增加pm2.5测定的相关实习内容,紧密结合实际。这一新的实验项目作为本实验课程的见习内容,由带教老师带领学生到相关空气质量监测单位进行参观,直观地了解并学习最新的空气质量检测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建立开放性实验课程体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培养科研思路,在环境卫生学经典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引入开放性实验课程体系,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改革可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必要的基本操作的同时,参与一些实用、可行性强的实验设计。具体过程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给出的实验课题进行资料查阅、专题调查及实验设计,将与实际工作相适宜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实验仪器结合到实验中,在基础学习的同时拓宽知识,使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入。初步设计的综合性实验课题有“教学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评价”和“学生宿舍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对于“教学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评价”这一课题,考虑到实验室通常储存了各种实验用试剂,化学用品,因此涉及的检测指标较多,所需检测手段也较全面。学生在设计自身实验内容时,不受实验指导书的限制,需充分调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进行思考。而“学生宿舍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这一课题涵盖的内容更广泛,学生在设计课题时可创造性的设计实验方案,并讨论其可行性。通过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学生不仅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了深刻了解,掌握了相关检测指标及其检测意义,还能充分领会这一课题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实用意义。当学生面对真实环境,再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一定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以及分析归纳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加强环境监测基本技能训练

除了改进实验教学内容,还应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基本技术的训练。环境卫生学实验操作基本技术包括实验试剂的配制、玻璃器皿的使用、常用小型仪器操作及样品采集和预处理等,以上均为学生需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操作能力,针对实际教学中学生易出现的问题,为初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提供环境监测实验室基本技术相关视频的学习,统一规范其实验技能操作;将原来由带教老师准备为主的工作逐渐转换成以学生参与为主的实验模式,使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从样品的正确采集、保存、预处理到各项实验项目所用试剂的配制进行分工合作,使学生全面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在综合性实验中,学生还需综合应用基本实验技术并反复实践,以强化自身操作技能。考虑到环境检测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某些项目的检测方式进行了调整,例如在对室内空气中甲醛测定时,在让学生进行化学法测定的同时增添了仪器法,使学生意识到同一种物质并不局限于一种检测手段。学生可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掌握新的检测技术手段。这种化学法和仪器法相结合的方式也将在后续的教学中沿用到其他实验项目测定中。当涉及到微量物质的测定需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时,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学校检测中心,由专业检测人员对学生进行讲解和示教。示教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大型精密仪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各元件的重要作用等,然后由学生自制待测样品,在专业检测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上机检测。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转变实验教学模式

逐渐转变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原先教师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转换为引导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将传授知识技能的被动教学变为能力培养的主动学习。这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针对教育提出的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执行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向学生阐明环境卫生学实验的重要性,强调其实际应用价值和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其次,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和讨论,要求学生上课前对实验项目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实验报告,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花时间主动学习,预习相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指导,熟悉相关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课堂上,就实验项目的检测手段、影响因素、最新进展等方面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并注重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问题讨论情况与实验结果分析需一并写入实验报告。力求通过预习和提问的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更多的思考与分析。

五、加强实验室安全培训

除了实验操作基本技术的学习,还应加强培养学生实验室安全意识和安全基本常识,这也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为了增强学生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已建立了网络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考核系统并投入使用,从用电防火常识、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医学生物安全到化学安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规定学生只有通过了相关知识的考核才能进入实验室操作。该系统的建立和使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强个人的防护意识,还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积累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

总之,我们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方面的探讨有利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顺应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今后将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更多的有效措施并逐步改进和完善,探索出适宜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培养更多实用型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万坚,宋丹丹,涂海洋,等.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166-167.

[2]王玉邦,陈国青,陈宇炼,等.关于环境卫生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6):683-685.

[3]张晖,尹立红,浦跃朴,等.环境卫生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J].医学教育探讨,2006,5(8):713-715.

[4]冯清.问题引导下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164-165.

[5]刘敬勇,罗建中.新时期下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51-154.

[6]沈晓玲,王君,包丽丽,等.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3):251-252.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课;思考

化学是一门充满乐趣的学科,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绝大部分的初中生对于化学课的兴趣要大于物理等其他科目。尤其是化学实验课,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项目,学生在此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实验器材,可以亲眼见证许许多多奇妙有趣的化学反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来指导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是该门学科教学的必由之路。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初中化学实验课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我们会给学生介绍很多仪器的用法。比如,在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时,我们通常会严肃地告诉学生不正确使用这个设备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学生往往会很好奇,我们如果就是不用灯帽来熄灭酒精灯,或者说不熄灭酒精灯就直接往里边加酒精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克服学生这些好奇的想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来试试不按照要求和规范操作的后果。

再比如,我们在进行制作氧气实验的过程中,会让学生先检查仪器设备的气密性。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后,我们告诉学生,如果手握住试管,玻璃水槽中的试管端冒出泡泡就证明设备的气密性良好。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忽视了两个地方的释疑工作。一是什么叫做气密性,二是为什么握住试管来检测。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一个名词解释也不是很难,告诉学生热胀冷缩的原理是检测仪器气密性的奥妙之处也很容易。但是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毕竟有限,再加上师生间的及时沟通做得不够,我们这种一笔带过的实验教学,学生往往会在私底下犯嘀咕,琢磨半天也许才会想明白。

笔者认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就需要把握好他们的心理,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于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小细节,总会自己来想,直到自己能够琢磨明白。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化学教师,我们要把一些有可能让学生产生疑问而又没有及时向老师提出的地方进行详细的讲解。这种做法的优点就是能够及时解开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中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独立地在实验室里,正确地运用器材来完成实验。

二、注重实验演示中的师生互动

初中化学实验一般都是由老师在教室里给学生做实验演示,让学生看明白、看仔细了之后才带到实验室完成实验。笔者建议,在教室里为学生演示实验课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1~2名学生给我们做“助手”。学生的选择也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要注意照顾学生的情绪,我们在提出要学生上讲台来配合教师完成实验的时候,他们都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地要求同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我们要选择的学生可以是多个,比如,在实验准备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一名学生;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另一名学生;在实验结束后,给大家演示如何正确地清洗、收拾器材和设备。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选择学生的时候,不能老是挑选固定的几个学生,否则容易打消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产生化学老师“偏心”的错觉;更要注意的是我们要选择一些平时表达能力不够强、对于化学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实验配合,往往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化学的学习中。化学老师做实验演示也会很轻松,学生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操作,能够仔细观察化学反应的全过程,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事情,笔者建议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在实验中试试。

三、注重化学实验课后的总结

我们在实验室内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由于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实验完成的进度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早早就做完了实验,在那里无所事事;有的学生鲁莽粗心,经常犯错,甚至产生实验危险;有的学生却笨手笨脚,不敢大胆地操作。

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进行之前树立好正确的实验态度。及时做好实验总结,特别是那些实验进行缓慢、不成功的学生,我们要带着他们再走一遍实验步骤,告诉他们哪个环节做错了,为什么错了。比如,气密性没有检测、加热的时候没有利用外焰等。通过耐心的实验指导和讲解,学生都能明白自己在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并且在今后的实验中多加注意,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之,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课来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师生隔阂,培养学生严密的实验思维,及时做好实验总结。做到这些,就能够很好地贯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带领学生畅游在神奇而又快乐的化学领域。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篇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4、初步了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技能目标: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学生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引言】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于人类是如此重要,我们做一个深呼吸,那么我们便吸入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又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是有谁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吗?哦,没有。那么我们本节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还要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提问】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2、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总结】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问】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

二、探究活动

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师边介绍演示新教材[实验2-1]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三、归纳总结

师:从实验2-1中得出以下结论;

1、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1/5;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

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

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同时讲清三个概念: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四、课堂练习

【投影】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2、在标准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的熔点为-209.9℃,沸点为-195.8℃。从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许多实验事实都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活泼。

五、学生自学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保护空气。

【板书设计】

课题一: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1/5;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

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三、保护空气

【教学后记】

课题二:氧气(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铝箔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铝箔等物质的燃烧现象。

【教学难点】对“氧气不易溶于水”这一结论的探究活动。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已制备好的氧气、木条、木炭、燃烧匙、酒精灯、火柴、坩埚等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引言】师:什么是物理性质?(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展示】一瓶已制备好的氧气,正放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氧气的物理性质?

生: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师: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如下表:

颜色

气味

状态

标况下密度

与空气密度的比较

熔点

沸点

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无味

气体

1.429g%

略大

-218℃

-180℃

不易

【演示】教材中[实验2-2]。

(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2-3,实验2-12,然后填好下表: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文字表达方式

硫在空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教师必须强调硫、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何不同)

【提出质疑】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讨论】

【现象】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请该生用手触摸集气瓶的外壁,感觉烫。)

【结论】铝+氧气氧化铝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老师与你们一起做过四个实验,这四个实验的反应文字表达式告诉了我们:物质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际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对吗?

师:由于空气中的氧气会计师相对较少,所以物质燃烧的程度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第二环节:归纳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用实验探究法探究了氧气一个重要物质性质——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标况下),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及师生的合作实验,探究了氧气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较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2、氧气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

1、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相同之处是都能生成气味的气体,并且都放热,不同的是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色火焰。

2、能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并生成一种无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物质是。

3、空气中有氧气,用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木条是否会复燃?为什么?

第四环节:作业布置

1、写出木炭、硫、磷、铁、镁、铝及蜡烛分虽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庆的文字表达式。(用填表格式)

2、预习第31-32页的教材内容。

3、讨论:空气中也有氧气,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纯氧中剧烈?

【板书设计】

课题二: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教学后记】

课题二:氧气(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进一步学习物质的分类。

技能目标: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玻璃棒、水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激发兴趣

(1)化学小魔术:不燃的小手帕

(2)影片片断欣赏:登山运动员征服喜马拉雅山。

二、导入新授

上节课我们做的一些实验和刚才小魔术中酒精的燃烧都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我们能不能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呢?

三、探究合作

1、分组讨论:

(1)下列反应有哪些共同点?

a、碳+氧气二氧化碳

B、硫+氧气二氧化硫

C、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D、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e、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2)联系实际谈谈氧气有哪些用途?

2、师生共同总结:

(1)从(1)(2)(3)(4)四个反应中归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化合反应。

(2)从(1)(2)(3)(4)(5)五个反应中归纳:物质夺取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其中提供氧的物质是氧化剂。

3)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反应,具氧化性。

四、创新应用

1、在一只集气瓶中充满空气,现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增加其他气体成分,可选用的可燃物是

a、木碳B、铁C、磷D、硫

2、酒精在氧气中燃烧是不是化合反应?为什么?

四、板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1)从(1)(2)(3)(4)四个反应中归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化合反应。

(2)从(1)(2)(3)(4)(5)五个反应中归纳:物质夺取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其中提供氧的物质是氧化剂。

(3)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反应,具氧化性。

【教学后记】

课题三:制取氧气(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掌握实验室可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氧气。2、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皮塞、药匙、氯酸钾、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纪录片欣赏:中日登山运动员征服喜马拉雅山。

2、

二、导入新授

氧气除供给呼吸与支持燃烧外,还广泛用于气焊、炼钢、登山、潜水和医院抢救病人。我们需要的氧气包括上节课中用到的氧气是怎样来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四、究实验

1、实验探究

1)加热纯的氯酸钾并观察。

2)加热纯的二氧化锰看是否有氧气放出。

3)在热的氯酸钾中迅速撒入二氧化锰并观察。

4)怎样才能制取氧气并收集?

2、实验总结

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

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

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

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C、加热D、收集氧气e、将导管移出水面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8)氧气的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重)

四、创新应用

1、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取甲烷,甲烷比空气轻且极难溶于水,选择怎样的装置制取并收集甲烷?

2、为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现有以下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1)加热氯酸钾2)电解水3)在常温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书设计

氧气的制法

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

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

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

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C、加热D、收集氧气e、将导管移出水面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8、氧气的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重)

【教学后记】

课题三:制取氧气(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掌握实验室可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氧气。2、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皮塞、药匙、氯酸钾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a)纪录片欣赏:中日登山运动员征服喜马拉雅山。

b)抢救“非典”病人时为什么要输氧?

六、导入新授

氧气除供给呼吸与支持燃烧外,还广泛用于气焊、炼钢、登山、潜水和医院抢救病人。我们需要的氧气包括上节课中用到的氧气是怎样来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七、探究实验

1、实验探究

1)加热纯的氯酸钾并观察。

2)加热纯的二氧化锰看是否有氧气放出。

3)在热的氯酸钾中迅速撒入二氧化锰并观察。

4)怎样才能制取氧气并收集?

2、实验总结

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

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

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

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C、加热D、收集氧气e、将导管移出水面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8)氧气的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重)

四、创新应用

a)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取甲烷,甲烷比空气轻且极难溶于水,选择怎样的装置制取并收集甲烷?

b)为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现有以下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1)加热氯酸钾2)电解水3)在常温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哪一个?为什么?

八、板书设计

氧气的制法

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

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

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

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C、加热D、收集氧气e、将导管移出水面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00-01

结核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慢性传染病,传染源为能排菌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排菌病人的痰液飞沫和被带菌分泌物污染过的尘粒,经呼吸道传播。在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学校或室内通风不良的情况下,传播感染的几率更高。2011年3月,在会宁县学生高考体检中,发现了多名肺结核患者,其中以三中七班・十七班居多,现就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背景资料:

2011年3月底、四月初在正常的学生高考体检中发现多名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其中三中高三7班发现11名,17班8名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并在其它班和其它学校也发现部分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9名患者中,四名痰涂片为阳性。依据这依线索,我们对发病最多,最集中的三中7班和17班的所有代课老师和学生、其它班的部分学生和教师,组织流行病学、临床、放射、实验室检测等专业人员,于2011年4月15开始用三天时间,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2概况:

会宁第三中学位于会宁北部的农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交通不便。全校共有185名教师,64个班,4526名学生;其中高一22个班,高二22个班,高三22个班。三中七班有72名学生,十七班有70名学生,七班马小龙、李大鹏、甘少艳。十七班柴生灏均为阳性,柴生灏、李大鹏与马小龙住在一个混合宿舍并且是上下床,同宿舍共住有16人,教室座位前后左右,其密切接触者20所730700人,甘少艳同宿舍14人,密切接触者20人。

3对象及方法:

3.1对象三中七班及十七班所有代课教师做痰涂片及胸部X光片。

3.2方法用1∶2000的结核菌素ppD试验。

(1)试验方法:采用皮内注射法,将1:2000ppD0.1ml于左前臂中下1/3交接处消毒后作皮内注射。

(2)判断结果:注射后48―72小时观察结果;无硬结或注射处微红、硬结20mm为(+++)或伴有水泡,坏死者为(++++)性,即强阳性。

(3)意义:弱阳性或阳性无症状者说明过去有过自然感染,亦可为接种过卡介苗的有效反应。不能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强阳性则表示近期有或体内潜伏有结核活动性病灶。

3.3对ppD强阳性者拍摄肺部X线片及痰结核菌涂片。

4结果

(1)结核菌素(ppD)反应情况,此次三中共接受试验人数740名,结果阳性365例,阳性率49.3%、其中强阳性135人,强阳性率18。阳性率明显高于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

(2)三中七班、十七班共有学生142人,除19名首发病例外,123名学生受检,ppD试验阳性67人,阳性率54,其中强阳性36人,强阳性率29%,对36名强阳性者进行胸部摄片。三次痰涂片(即时痰、夜痰、晨痰)除19名首发(患病率7.6%),胸部X线片又发现肺部异常3例,痰菌1例为阳性(七班)、2例为阴性(经涂阴小组确诊为话动性肺结核)。分别是高三.二班和高三.十六班。前后共确诊肺结核病例22例,涂阳5例。

(3)在22名确诊病例中,马小龙(涂阳++++病人)临床症状出现早,于2010年12月底就以咳嗽、咳痰、乏力、盗汗为主要症状,自认为是感冒,服用抗感冒药,没有进一步检查,延误三个月之久,在这期间于同学密切接触,同村甘少艳在2010年寒假期间和马小龙一起复习功课。因此,我们认为马小龙为第一代传染源,他的症状出现早于其他她人,而且22名确诊病例中大部于他有密切接触史。李大鹏、甘少艳、柴生灏可能为第二、三代传染源。

(4)我们对查出的肺结核患者全部利用世行贷款免费管理治疗,初治涂阳病人使用初治方案2H3R3e3Z3/4H3R3,初治涂阴病人使用2H3R3Z3/4H3R3方案。涂阳病人实行全程督导,涂阴病人实行强化期督导。对结素ppD强阳性者,建议抗结核预防性服药,给2H3R3e3/2H3R3,并在治疗一个月、二个月末查痰,必要时拍摄胸部X光片。5名阳性患者强化治疗二个月后查痰3例转阴,马小龙、柴生灏至今为阳性,初治失败,按复治方案(2H3R3Z3e3S3/6H3R3Z3)管理治疗。其他(她)全部完成疗程,X光片显示肺部病灶基本吸收、钙化,达到临床治愈。

5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特别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在学校学生易感人群中,有排菌的传染源,通过咳嗽、大声读书、打喷嚏等极易造成短时期的暴发流行,本案例就是一起典型的暴发流行病例,学校是学生(易感人群)生活居住十分集中的场所,教室和学生宿舍里学生密度大,空气流通空间小,对流差,特别是学生大声读书和咳嗽时,结核菌通过飞沫、空气传播,最终造成了集体暴发流行。

本案例发生在乡村中学,他(她)们均来自于农村,生活水平差,预防卫生知识贫乏,对于早期出现的一般结核中毒症状往往以普通感冒为由。延误治疗时机,也是造成集体感染的因素。对未发现的无症状带菌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有些虽然有咳嗽、咳痰的肺结核症状。但由于学习紧张,加之自认为身体强壮,抵抗力强。未引起重视,直到出现明显结核症状才开始就诊,为时已延误2至3个月,往往传染给周围很多密切接触者。有些患者虽然采取管理治疗,临床症状已缓解,但痰菌依然是阳性或假阴性的一部分病人,自认为已治愈,怕耽误学习,本人自行上学,学校未认真查验有关诊治证明,上学后和正常学生密切接触,导致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播。

在此次流行中,马小龙、柴生灏所在的七班和十七班学生ppD实验强阳性率和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其它班,这充分表明密切接触者,更易造成感染和发病。同时表明在学校大部分学生中对结核菌易感,而且有22例发病,说明为同一传染源所致,并在流调期间该病还在传染蔓延,应立即控制疫情的传播,尽快寻找新的传染源,采取隔离措施,控制疫情爆发流行。

措施1.加强政府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对肺结核的认识,卫生部门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培训具有一定业务知识和水平的人材,专门负责此项工作。2.要加强传染病疫情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指南(讨论稿)》,建立新生入学体检和在校师生每年一次的常规性健康体检制度,将结核病筛查列入健康体检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龄前儿童检查卡痕,做ppD检查;小学和初中生也要检查卡痕,有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史的需做ppD检查,>15mm强阳性者拍摄胸部X光片;高中、大学生和教职员工拍摄胸部X光片,建立健康档案。疾控中心结防科会同各医疗单位与各中小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由各学校校医(或保键教师)定期向疾控中心结防科反馈结核病的流行局势,对学生中的肺结核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登记,并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3.定期举办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学习生活场所的通风换气及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结核病等传染病在校园内的传播与流行。4.对管理的肺结核菌阳和重症菌阴病人一定要全休隔离治疗,经2个月规则治疗。症状减轻或消失、病灶明显吸收(有空洞者空洞缩小),连续两次痰涂片均阴性(每次痰涂片间隔至少要满一个月),由结核病防治机构或定点医院出具的病情诊断,经学校讨论同意后方可参加工作或复学。5.充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科学有序地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防止结核病在学校的传播、蔓延,保障学生、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篇9

一、反应原理

1.制取氧气

采用的是含氧化合物分解的方法。常用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为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2H2o22H2o+o2。其中过氧化氢被称为“绿色氧化剂”。

2.制取二氧化碳

采用碳酸盐和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方法。实验室中常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两种药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碳酸盐不宜采用碳酸钠,因为它颗粒细小,和酸反应速度过快;酸不宜采用硫酸,因为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固体表面,使反应难以继续进行,也不宜采用浓盐酸,因为其挥发性太强,会使二氧化碳气体不纯。

3.制取氢气

采用的是活泼金属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方法。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制取,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为Zn+H2So4ZnSo4+H2;Zn+2HCl

ZnCl2+H2。酸不用硝酸和浓硫酸等氧化性酸,因为没有氢气生成,也不用浓盐酸,因为会使收集的气体中含有杂质;金属不用镁、铝,因为其活动性强、反应速度过快,也不用铁,因为其活动性弱、反应太慢。

二、发生原理

对于气体的发生主要应考虑两大因素,即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初中阶段可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

1.固-固加热型

适用范围:反应物均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时气体的制取。

仪器装置:如图1。

注意事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加热前先预热。

应用举例: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或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固-液不加热型

适用范围:反应物为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须加热的气体的制取。

仪器装置:如图2。

注意事项:长颈漏斗末端须液封,也可用分液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可用锥型瓶、广口瓶、平底烧瓶代替大试管;装药品时先固后液,液体从长颈漏斗加入;如果要控制反应速率,可再添加弹簧夹或有孔塑料板。

应用举例: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制取氢气。

三、收集原理

1.选择收集装置的原则:根据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是否与水反应和气体密度大小选择收集装置。

2.常见的收集装置、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如下。

注:除上述常见的气体收集方法以外,也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收集方法。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气体如氧气与氢气,可采用甲装置收集(即短进长出),从长管中排出的水可用烧杯接装,如将烧杯换成量筒还可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发生反应的气体如氧气与二氧化碳,可用乙装置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发生反应的气体如氢气,可用丙装置收集。另外,有毒性且不溶于水的气体如一氧化碳,最好采用甲装置收集。

四、验满原理

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可以通过观察集气瓶里水位的下降情况验满。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可以利用气体各自的性质来检验。如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表明气体已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五、放置原理

主要由气体的密度决定,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正放于桌面;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倒放于桌面。

六、步骤原理

制取气体时首先要组装好气体发生装置,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接着装药品。若反应物只是固体物质,一次性装好后再固定装置;若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两种物质,一般先装固体,固定好装置后从长颈漏斗中加液体。待开始反应排尽空气后收集气体,结束时要考虑仪器的安全拆除顺序。

如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来制取o2的主要实验步骤可概括为“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茶(查)”即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庄(装)”即盛装药品,连好装置;“定”即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即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收”即收集气体;“利(离)”即将导管移离水面;“息(熄)”即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七、除杂原理

气体中混入杂质气体,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进行除杂。

1.直接吸收法:水气可选择浓H2So4、火碱、氧化钙等初中常见的干燥剂吸收。酸(碱)类气体可采用碱(酸)液吸收,如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可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氨气等碱性气体可用酸液吸收。如果是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可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吸收。

2.转化法:将混入的气体杂质转化为原气体。如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一氧化碳气体,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将一氧化碳氧化为二氧化碳,以达到除杂目的。

八、验证原理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篇10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恐怕早就对初中科学课这门课有所向往了。所以教师应从绪言课开始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在绪言课中在演示镁带燃烧、铜绿分解时,就有计划地介绍、有目的引导学生观察物质、初中科学课反应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竞赛,看谁观察得细致、准确,好的及时表扬,以后每次实验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自动手,不断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观察能力的养成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知觉,观察的效果决定于观察的目的、任务的明确程度。如果观察目的、任务不明确,学生上课时就会东张西望,抓不着要领。如在给学生做二氧化碳不能助燃和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时,如果不告诉学生应该注意什么,许多学生就只会看热闹,如果教师明确指出观察的目的和重点,学生会集中到烧杯中高矮两支蜡烛的熄灭和熄灭的有先有后这一现象上,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在实验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有关知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任务,制订观察计划,按计划观察,同时善辨多思,注意每一个细节,特别不要放过例外情况,并随时提出问题,从中寻求解答。认真、仔细、全面地观察,并完整准确地记录是得出正确实验结果的前提,对于一个实验如何进行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物质 

注意掌握物理性质后性质的观察顺序。观察物质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等;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稳定性、酸碱性等等。 

2.观察实验仪器及装置 

做某个实验,需要哪些仪器,各有什么特征,如何连接,整个装置有哪些特点和要点,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掌握从上到下,自左向右正确观察实验装置的顺序。 

3.观察实验操作 

实验开始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结束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需要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地观察所做的实验中,先要让学生学会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中的规范要领。 

4.观察反应过程 

学生要注意自始至终认真观察从“反应物”到“反应过程”及“生成物”的物理变化全过程,注意反应条件及反应过程中的发光、发热、气味、沉淀、气体、变色等现象,认真观察每一个细节,并详实地做好记录。 

三、观察时注意让更多的感官参与 

做实验时,注意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学会运用眼、口、耳、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客观的观察、模仿、记录。实践是观察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他们进行观察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敏锐的观察力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形成的,需要不断地总结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观察一些稍纵即逝的物理现象,精细地观察微弱的物理现象,准确地分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物理现象,提出疑问,并进行分、研究,得出结论。 

四、观察与思维密切配合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是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和想象的基础。而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初中科学课实验中,只有把观察与思维密切结合起来,才能通过自己的思维把握现象的本质。 

例如,在做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仅仅是石灰石表面有气泡冒出,这时要让学生思考产生的这些气泡是什么气体?怎样进行检验?然后教师用燃着的木条在管口检验,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所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再如在做木炭燃烧时,待木炭燃烧停止后倒入一些澄清的石灰水,稍振荡,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变浑浊,这时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能变浑浊?(暂时造成悬念,告诉学生待学完氢氧化钙的性质后就会明白)。 

因此,让学生把观察和思维密切结合起来,才能通过现象做出判断,再用实验加以论证,方能做出结论。 

五、用对照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对照比较的方法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讲解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而初中科学课实验的观察,同样也要采用对照比较的方法,使观察的现象更为深刻,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如在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时,通过磷、硫、蜡烛在空气里和氧气里所发生不同现象的对照比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氧气是一种物理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教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时,要让学生对照比较实验室制氧气和制氢气所用仪器基本是一样的,但有没有不同的地方?(仪器、收集方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仪器、收集方法),反应的条件是否一样?在装置试管时是否相同?这样采用对照和比较的方法,从而巩固了实验室制氧气和制氢气的基本方法的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