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十篇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十篇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8:36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文化礼堂;农村文化;精神家园

在我国农村地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日见衰弱,来自西方的消费主义、利己主义等日益盛行起来,而导致人们普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提升农民精神面貌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加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自十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活动不管是在规模和形式上都所有创新,但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农村文化水评一直是当下谈论的课题。在去年的我省两会上,将1000家文化礼堂建设作为全年任务,据现在数据显示,我省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了1300多家文化礼堂,任务已超额完成,且从农村文化的提升效果和农村居民的反映来看,文化礼堂建设为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一、建设新型文化礼堂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农村居民精神富有,为他们构建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为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做重要支撑。农村文化礼堂的形式是在村大会堂、活动中心和祠堂等农村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翻修或者整改,从而形成一个文化活动空间,然后在利用这些活动空间来开展精神文化活动,通过设置文化礼堂和文化讲堂的基本形式,不断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和农村精神文化的发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文化设施、文脉和文化传播,真正的让文化成为群众的精神寄托,构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新时期,在十和两会对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上,文化礼堂作为一种基层组织形式,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建设以文化、娱乐、教育、礼仪等多方面为目标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从繁荣基层文化的层次来看,推进文化礼堂建设,有利于农村文化向着更优质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对基层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遏制农村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归根结底,对于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构建和谐、良好的基层农村精神文化家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二、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对策

在我省的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优秀成果的同时,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村民的参与度积极性不高,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特色,资金投入较少,无法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等,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分析这些问题,从而来对文化礼堂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

1.文化礼堂的场所建设

农村文化礼堂要根据建筑面积的大小来进行区分,比如建筑面积在200平米以上的,要配建舞台、音响等基础设施,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召开村民大会、举办节庆典礼、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面积在50-200平方米间的,可以建在礼堂内,可与党员远程教育、业余学校等共建共享,配备一些基础设施。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要广泛征求村民群众的意见。选址上选择交通方便、人气旺盛、村民经常聚集的地方,要在“精神家园”理念的指导下,对闲置的古祠堂、老会堂、旧校舍进行改造和修缮。总的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礼堂场所,都必须保证文化礼堂的安全。这是因为这些老祠堂、老建筑经过长时间的无人管理和修缮,一般都有着屋架霉烂、横梁虫蛀、电线老化等现象,在二次使用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从而可以排除一切安全隐患。2014年2月,磐安县万苍乡雅庄村就因为房屋老化,在改建时没有进行严格检查,从而造成婚礼场上10死亡多人受伤的重大事故,在今后的工作中务必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2.文化礼堂的内容设计

农村文化礼堂要实现“精神家园”的目标,关键是要在农村聚集人气,将农村居民吸引到文化礼堂中来,只要村民愿意参加,文化礼堂就有生命力。针对于此,文化礼堂的内容设计要从群众口味出发,激发群众参与,让农民群众可以在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享受,还可以受到教育感化,最终成为农民群众茶余饭后就想去的地方,同时,在内容上还要求新颖、独特,符合当地文化背景,这就要抓住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心理,从而获得更多农民群众的欢迎。

针对农民群众对本地的村史村情等文化内容,普遍共有认同感,或者是记载实际情况整合资料档案,结合宗族训言、道德规范等以文字、图片及实物建成展览墙或者多媒体展示,加强村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还可以针对农耕文化逐渐退出农村舞台的背景,来开设农耕文化馆,通过向村民征集“老物件”精心摆设陈列展示,来唤起农民对农耕文化的记忆,也可以为乡村旅游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在村民建开展“选、找、评”好人好事活动,比如对“好媳妇”“好婆媳”等评选,让他们成为文化礼堂的优秀形象,从而优化村风民风。

结合当地风俗实际来开展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将重阳敬老礼仪活动,祝寿、丧事等活动文化礼堂的内容中来,让村民群众更加亲近文化礼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农村地区有着大量的老年人,特别是一些孤寡、留守老人,我们要针对农村老年人群体,探索“精神养老”服务,通过开展戏曲表演、演出等文化活动形式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使文化礼堂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

针对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可以利用文体设施平台,组织开展图书阅览、体育比赛等形式来挖掘当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比如在礼堂广场上表演了秧歌、腰鼓、排舞等大范围参与活动。

3.文化礼堂的管理机制建设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需要完善规范管理,以健全的机制做保障,真正的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回顾我国长期以来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实践表明,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效机制来进行保障。目前,我们又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所以,我们必须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文化礼堂建设的领导。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农村礼堂建设保障机制,尤其是要明确从管理人员到员工工资报酬的来源渠道。针对我省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文化礼堂的全体员工工资报酬和基本活动经费,要加强财政投入的渠道建设,通过财政补贴机制的保障,来实现“建一家、成一家、用一家”的目标。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长久可持续发展下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各地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按照“为民、利民、便民”的要求,坚持以点带面,注重本地特色,拓展创建领域。同时,在农村精神乐园的构建中还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让文化礼堂建设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另外,还要结合当下最流行的文化演出形式来开展文化礼堂的内容涉及,比如广场舞。通过以上的措施,真正保障文化礼堂建设的顺利开展,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胡昔昔.“文化礼堂、幸福八有”气象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2).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篇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场。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乡镇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发展比较迅速。然而,由于经费有限、人员不足、设施简陋等原因,乡镇文化中心、文化站仍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些远离乡镇的村庄,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仍十分匮乏。目前,村文化大院的建立,恰恰弥补了以上的不足。可以说,村文化大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努力办好村文化大院是尽可能地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村文化大院的作用

村文化大院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可以概为以下三大功能。

1.娱乐休息功能

文化大院一般都设有书报阅览室、娱乐室(各种棋、牌、电视机等),有的还办有各种文艺队、体育队等。人们在紧张劳作之余,到文化室打打牌、下下棋、读书看报、聊天对歌,跳一跳广场舞,或参加体育活动,或观看文艺表演。既消除了疲劳,陶冶了情趣,又联络了感情,振奋了精神。文化大院娱乐休息的功能特点是自娱自乐,群众自觉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身心得到很好的娱乐和休息。

2.宣传教育功能

同志早就指出:“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召集群众开会难,过去那种单纯靠开会传达的方式已无法实现对农民的宣传教育。由于政治思想薄弱,某些农村的风气泛滥,封建迷信思想抬头,歪风邪气盛行,导致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社会治安混乱、村领导、群众怨声载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在一些文化大院办得比较好的村庄,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群众思想稳定、干部群众团结、爱国爱家爱集体的好事不断涌现。如我市郊区李营镇岱庄村,文化大院常年坚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并紧密配合党的各项中心任务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一次与抢劫犯罪团伙的搏斗中,全村男女老少一呼百应奋勇向前,将犯罪分子扭送公安机关,自觉地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文化大院的宣传教育功能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它不是靠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的,让人们在参与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化,得到启迪,给人以审美的情感力量,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与接受。同志曾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这方面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事实证明,文化大院是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寓教于乐、对广大村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有力场所。

3.传播信息功能

改革开放给农村注入了勃勃生机,极大的激发了村民们求知求富的欲望,村民们要求掌握信息、依靠科技致富的思想愈加明显。文化大院通过办墙报、黑板报、书报阅览、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印发各种信息资料等方法来满足村民们的要求。我市汶上县康驿镇西塘村是我市群众艺术馆的包村单位,首先为该村文化大院捐赠各类图书3000余册,并打造了书柜。现图书室及阅览室早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给村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特别是该村通过信息,组织养鸭考察团赴兖州进行了实地考察,极大地调动了当地村民的养殖积极性。此外,为增强村民的科学知识,该村还组织村民参加了由山东农村科技大学主办的《中国生态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科技讲座,让农民学习科学种田,改良土壤的知识。村民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及时地解决了不少难题,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文化大院传播信息功能的特点是针对性强、见效快,大多数村民是带着生产中的问题来文化大院找答案的,一经得到解决的办法就立即投入到实践中去,并很收到效益。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广大村民自觉地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学知识、抓信息、求科技,用以劳动致富,这本身就是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文化大院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文化大院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认,村文化大院在对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这些作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党的领导

有一段时间,由于单纯经济思想的作怪,不少地方出现了只抓生产、不管精神文明建设和“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忽视了阅览室、图书室的建设,致使无人过问、缺少钱物、活动极不正常。不少阅览室、图书室已名存实亡,甚至有的被破坏利用,成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场所。同志曾深刻的指出:“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用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领近年来兴起的村文化大院这块农村思想宣传阵地,就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应重视文化大院的建设,特别是村基层党组织要自觉担负起对本村文化大院的政治领导责任,严格把握办院方向。在落实人员、场地、经费、活动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与扶助,把办好文化大院当做为本地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一个项目,切实抓好抓紧。

2.选好负责人

办好文化大院,选好负责人是关键。据调查,原来的图书室、阅览室基本是由团组织出头主办的。由于目前农村青年游离性较大,有的参军,有的打工,有的外出做生意等,往往是“人一走,茶就凉”,造成文化活动的不稳定。近年来,文化大院的出现,我市郊区一些文化大院请当地较年长的文体骨干担任负责人,效果很好。这些人在群众当中有一定威信,对群众问题活动兴趣浓、热情高、办法多、时间足,而且居住比较稳定,这些都为办好文化大院创造了有利条件。总之,只有认真选好文化大院的负责人,才能保证文化大院的持续稳定性发展。除了要政治思想好、工作热情以外,还应考虑居住的相对稳定性,至于应选什么人担任文化大院的负责人,应视各地具体情况而定。

3.必要的物质保证

开展文化大院的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设施和经费,因此,要使文化大院活正常,就要给予必要的物质保证。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办法予以解决。从我市郊区情况看,场地一般由村委拨款,也有群众建设及个人借款三种途径解决。设施(主要指活动器材)一般也由村委拨钱购买和发动群众捐赠两种办法解决。经费问题有的由村委拨给,有的发动群众从事有偿活动收入提供。文化大院要常年办,活动内容不断更新,活动器具有损耗,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等等,这些都得花钱。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依靠群众外,还应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政府部门应制定有关政策保证对村文化大院的投入,如规定在该村的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建设大院的经费,使之制度化、政策花。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音乐文化“天人合一”“寓教于乐”“主客统一”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文化建设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同样也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

具体而言,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又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解读。

一、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而且也是整个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1]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后者强调天人分立,这正如张贷年、程宜山二位先生所言:“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2]

“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因此,又由“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派生出“中正平和”、“含蓄婉曲”、“亲切真挚”等等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并派生出“形神兼备”、“刚柔相济”、“气韵生动”、“情理结合”、“情景交融”等诸多的传统音乐文化特质。

总而言之,“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强调的是“和谐”二字。显而易见,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首先就要弘扬这种“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为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提供正能量与软实力,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雄厚的文化支撑与智力之源。

二、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

“寓教于乐”,指的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乐感文化”,即娱乐论。在汉字中,“音乐”的“乐”与“娱乐”的“乐”是同一个字,二者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音乐即娱乐,娱乐即音乐。

在整个音乐文化建设中,音乐艺术虽然具有普及音乐基本知识、提高人的音乐修养、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完美人格等多种文化作用,但是这些文化作用又都要通过娱乐才能得以发挥。可见,“寓教于乐”的重要性之所在。

娱乐又与游戏紧密相连,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他所著的《美育书简》一书中就指出: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统一在一起。人在现实中既受自然力量与物质需要的强迫,又受理性法则的约束与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娱乐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与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所以,人的这种乐游戏的本能,便成为艺术(包括音乐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自由活动中,才的过剩精力才得到了发泄,并从中获得美的愉悦。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又发展了席勒的这一学说,他明确指出:人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实质上都是一种游戏,美感则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悦。他们创造的这一学说被后来的艺术史家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中国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则与“席勒-斯宾塞理论”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是以娱乐为路径与手段,而以教育为宗旨与目的;“席勒-斯宾塞理论”则以娱乐游戏为本质与目的。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就必须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下转87页)(上接61页)精神,要在农村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的全程中,贯彻“寓教于乐”的精神,让所有的音乐艺术活动的主体,都能自娱自乐、娱人乐人、快乐分享、快乐尽享。让音乐真正成为“娱乐制造”和“制造娱乐”的利器,使其在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中,发挥它独有的重要作用。

三、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所谓“主客统一”,指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亦即音乐艺术活动的主体(创作主体、表演主体、欣赏主体)与音乐艺术客体(音乐作品)的统一。这种“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决定了人品与艺品、人格与艺格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乐如其人”、“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从艺”、“德艺双馨”、“德高艺劭”等等,都是“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与西方传统音乐文化精神中的“主客分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翻开中国音乐史,记载德艺双馨的音乐人的动人故事比比皆是,它们都是“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的光辉篇章。例如战国时期古琴演奏家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命若江河!“后来钟子期死,伯牙为了谢知音,摔碎古琴,从此不再弹琴,这是音乐人与音乐作品完善统一的范例。又如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在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掠,命期奏乐,雷将乐器琵琶掷地痛哭,以示抗拒,命其奏乐,雷将乐器琵琶掷地痛哭,以示抗拒,被安支解示众,宁死不屈。这也是“主客统一”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光辉典范。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也必须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使人民群众做到音乐美与自身的心灵美、行为美的有机统一,从而大大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

综上所述,可见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就要从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音乐文化精神、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音乐文化精神、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三大层面入手,并力求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篇4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有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六大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农村局部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沉渣泛起,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首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引导农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反动渗透的现象,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各乡镇村的“社情民意点评栏”中专门开辟“道德评议窗”,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宣传单、宣传画,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和开展以“一个评议窗、一块指示牌、一个美德袋、一张新课表、一本美德贴、一本美德册、一张格言卡、一张宣传画、一本童谣集、一面美德墙”为内容的“美德”活动,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并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利用农村“临时法庭”。“模拟法庭”、“道德法庭”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同时积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充分利用学校、广场等阵地搭建起“邻里大家乐”风采展示活动平台,做到“五有、四化、一互动”:即“有一个舞台、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团体、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展示;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平民化;台上台下互动”,在各种节庆、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涵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抓住村这个关键,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抓住小城镇这个龙头,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抓住连片创建这个纽带,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注重发展新型文化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远程教育的不断延伸,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农民自发组建了锁呐、二胡、舞龙、腰鼓等演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省、市文明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全面启动“文明帮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二是注重培植地方特色文化。农村文化的生命在于特色。要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文化,每年举办文艺演出大赛、“新村新貌”书画摄影展、“精品回放”电影村组巡映以及“喜运丰收果”等农民趣味竞技比赛,从多个层面立体展现全县农村农民的文化特色,给农民朋友打造内容丰富的精美文化大餐。各乡镇也纷纷结合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气息,培植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各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三是注重创新工作形式。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工作形式,在农村文明创建中实现四个“变”。即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说唱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了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变“被动听”为“主动答”。改变过去“干部在台上宣讲,群众被动接受”的形式,把要让农民知道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通过举办知识抢答赛,或者在文艺演

出中穿插有奖问答,让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效地解决“群众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的问题,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篇5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制约因素;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也是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如何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农村的稳定和谐,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所需的新观念、新风尚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传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培育,所需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营造。如何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当前,农民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职业技能较为缺乏,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如何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培养造就具有高素养、高技能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改善,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如何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新农村建设中制约精神文明建设的因素分析

1、思想认识的偏差。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但有些乡镇特别是村屯还不同程度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规划设计、资金投入等方面,没有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上面督促就抓,上面不催就放,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

2、教育开展不到位。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特别是一部分青年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集体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滋长。对农民进行理论学习、道德教育、科学知识培训,往往存在“热在县里、冷在乡里、僵在村里”的现象,没有真正进村、入户、到人。

3、基础设施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建设就要有投入。当前农村精神文明的现状,从一定意义上讲,投入不足是最大制约因素。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经费少、队伍散、设施差、活动少的问题相当突出,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由于没有很好的保养和管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和维护,重建轻管现象严重。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生活,求真务实,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好切入点。为此,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三个到位”。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保证。为此,各级党委一定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真正把精神文明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资金投入到位。物质文明要发展,精神文明要投入。三是工作落实到位。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定期检查,年底总评。

2、扎根实际,注重实效,着眼“三个贴近”。

一是贴近实际。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农村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扎实推进。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

二是贴近生活。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和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并使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通俗化、参与群众化,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三是贴近群众,就要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深扎根于农民群众之中,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需,以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加可亲可信、深入民心。

3、巩固阵地、方式灵活,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掌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在新形势下,要以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切入点,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融合起来,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树立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根据不同对象,区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思想状态,多形式、全方位采取灌输、启发、感化等方法,切实增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

二是把握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可操作。创建活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线。应按照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原则,在巩固基层党校、文化站等文化教育阵地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文艺团体,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继续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生活。

三是加强小康村屯、文明村屯和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和评比工作。要坚持以村为基础、以户为抓手、通过开展小康村屯、文明村屯和创建和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村整体文明程度。

4、以人为本、提高素质,狠抓“三个教育”。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吸引广大农民自觉主动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要大力开展“三个教育”。

一是思想教育。就是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作为主要内容,来武装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头脑,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增强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知识教育。把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作为主要内容。根据农村产业化和域内企业的需要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及企业多工种人员,增强他们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抵制封建迷信及其的能力,进而掀起农村崇尚科学、摒弃陋习、追求文明进步的良好风尚。

三是道德教育。通过有效的载体,教育农民讲公德、讲道德、讲美德。

5、齐心协力、常抓不懈,体现“三个功夫”。

一是围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着力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下功夫。

二是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着力在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上下功夫。

三是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在完善管理职能,增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总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只有紧紧抓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认真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依靠农民、齐抓共管,多用农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情、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办法,才能增强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获益,进而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精神文明;农村建设;研究

精神文明建设高低直接反应了农民参加文化生活活动效益的大小。农民精神文明建设高,说明该地区农民文化生活的层次结构、文化生活时间分配合理、文化活动设施、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效果明显;反之,则说明该地区农民闲暇时间、文化生活活动选择、文化活动设施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相应的不合理或不足,以至不能完全适合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本文对吉林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各个农村农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所有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发展。

1农村精神文明解读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农村思想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它是相对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来讲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而发展的。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解放,开拓了视野,渴求建设新生活。另一方面,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不断提出新任务和要求。二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2农村精神文明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更包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建设新农村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文明和谐,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社会主义特色,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特征和鲜明特点,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体必不可少的部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体现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其次,新农村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

3吉林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调查

3.1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建国以来农民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党和政府一直将农村作为普及教育和扫盲的重点。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大多数农民家庭也都看上了电视,受到的现代各种文化熏陶不断增强。虽然农民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深入分析,仍然有着很多令人堪忧的问题,总体文化素质还是偏低。

3.2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科技素质是指一个人运用科学知识认识和描述客观世界的能力。科技素质不仅是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也是与科学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时代素质。农民的科技素质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历史演化中,养成的科技的创新、运用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精神潜质。包括农民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以及将之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农民的科学意识,即对科学技术的认可程度及接受程度。

3.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文化活动偏少、信息渠道单一、打牌和玩麻将成为农村群众的主要娱乐方式。农民对精神生活需求的当务之急,仍然还是农业科技和农村实用技术。在您最希望乡(镇)、村组织什么样的文化活动调查中,选择“体育竞赛”的占5.88%,选择“文艺演出"的占29.71%,而选择“科技培训”的占到64.41%。这也就说明了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

4吉林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4.1思想政治状况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思想也空前活跃,但与此同时,一些不健康、不正确的思想也乘虚而入,造成了农民的思想状况混乱。面对改革所带来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一些农民产生了今不如昔的感觉,片面的只看到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没有看到各种有利的方面,再加上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国外思想不断渗透,逐步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有奶便是娘,“什么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有了钱就是好主义”成为不少农民的口头禅。在这种情况下,存留在中国农民潜意识中的小农意识又重新抬头,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只顾挣钱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远大理想。我国农民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淡化,缺乏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4.2农村社会风尚正在蜕变。社会风气是风行的、外显的、可感的共同行为模式,其根源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法律制度、文化水平、道德传统等。社会风气一经形成,即成为影响社会成员的人生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外部控制力量。积极的社会风气,能引领人奋发向上,充实有为;消极的社会风气则使人猥琐拘泥,空虚乏力。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社会不良风气盛行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许多农民靠诚实劳动富裕起来,但也有少数农民通过诈骗、外出活动以求富裕。一些村民通过从事各种诈骗活动,他们盖起了高楼,买起了汽车,村里的人不仅不揭发这种犯罪行为,反而瞧不起那些不会诈骗的诚实的农民。有些漂亮的女孩出去做“”,做父母的不仅不以为耻,反以女儿赚钱回来盖房子为荣。除了各种不良风气盛行外,农村社会犯罪活动也不断增多。这些相关的问题,究其根源,都是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发挥到应有的效果所造成的,成为阻碍农村建设与和谐农村的重要绊脚石.

4.3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差。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农村的大部分农民文化生活贫乏。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结构、消费观念也产生了较深刻变化,广大农民比以往更加地渴求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是基层组织对文化的功能与作用不了解,对文化功能不重视,文化投入不够,最基础的文化设施缺乏,使农村文化生活极为单调、贫乏,农村文化活动根本不能满足农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要。

农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富裕了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农民在农闲时,找不到有效的休闲方式,精神感到空虚,不健康活动方式由此产生。

4.4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的文化、体育设施和活动地点很少,现有的资源也未得到有效利用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一个表现.我国早在“六五”就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同时,原有的一些文化机构由于各种原因,数目也有所减少。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中,有很多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几乎形同虚设。

5吉林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5.1加强农村荣辱观教育。随着农村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农村中华传统美德出现缺失,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出现混淆。因此,在农村应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知荣辱、明是非、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提升农民的道德素养。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黄、毒、赌等丑恶现象出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逐渐占据了人们的主导观念,传统孝道观遭到轻视,不尽孝、遗弃、虐待老人的事经常发生,很多农村老人年老后仍然要自己养活自己.同时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民外出打工,造成了一些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也随之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倡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倡导为他人服务和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输入世界先进道德,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5.2增强农民的民族精神认同。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育农民的民族精神认同感及社会主义信仰。古往今来,民族的兴盛与衰落都与民族精神的状态息息相关。当前,农村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着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的日益多样化,农村社会也呈现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的趋势。农村社会不同主体之间、新旧传统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必然引起农民的精神认同出现迷惘与困惑、怀疑与失落、混乱与冲突。在主体多元化、价值多向化的条件下,确立积极、健康、切实可行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对主体的价值选择导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的新农村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5.3重塑农民的共同理想。随着农村社会进入转型期,部分农民对社会主义理想和信仰产生了淡化和混淆。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应塑造农民的社会主义信仰,塑造、强化农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理想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通过对农民的塑造,强化加深其理想和信仰,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深入人心。

5.4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长期以来,我国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国际上有关国家比较明显偏低。为了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国家可根据各地的实际发展和发展所需经费予以分配教育经费,既要兼顾公平又要保证实效。对一些紧缺的、国家和地方发展急需的专业应当优先考虑,在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应在经费上予以倾斜,保障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由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农村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优势,国家投入可以相对少些,以形成各地的和谐发展。

5.5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农村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技术需求特点,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联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大中城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符合当地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格局,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为他们搞好技术和信息等多项服务,使农民对于农业科技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把农业发展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使农村劳动力学到新知识、新技术,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让农民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实惠。

5.6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费用上,应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费,更多地是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与投入,应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切实加大投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文化建设,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确保农村文化工作真正开展起来。

总结:当前,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最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非常重视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潮必将汹涌澎湃。

参考文献

[1]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郭晓君,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m].河北技术科技出版社,2008年。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m],人民出版社,2009年。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8年。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篇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当前农村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

坚持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新思路。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同步推进,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是树立全面发展的新观念。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在县,基础在乡镇,组织实施在村。应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二是探索全面发展的新思路。应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应亲自抓政策制定和工作部署,亲自进村入户抓示范引导,认真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育新农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水平。通过开展形势和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其次,提高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文明新风尚。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增强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第三,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农民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坚持重在建设,加快发展先进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着眼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源下移、文化服务下移,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让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的主角,丰富农村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文艺院团送文化产品到农村,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农村文化产品;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创建活动,挖掘和传承特色民间文化,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一支贴近农民群众、长期扎根农村的乡村文化队伍。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篇8

2009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将在我市召开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这既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肯定和发展契机,同时也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检验和考验。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动员会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力度,齐抓共管承办好这次盛会,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开好会议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目标,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做了大量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力的发挥了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作用。

(一)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农民群众的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坚持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一是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到中央和省、市委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看到党和政府对农民切身利益的深切关怀,看到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围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广大农村牧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市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干净人家、精把媳妇”的评选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三是围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积极引导农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二)加大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力度,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几年来,随着中央、自治区、市委解决“三农”问题重大举措的实施,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相继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乡镇宣传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全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大力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多方整合资金,重点支持乡镇*宣传文化站和村*宣传文化室建设。在“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带动下,各旗县区普遍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的地方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已达90%以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网络。各旗县区以文化阵地为依托,组织时事政策教育,开展集中文体活动,举办科技知识培训,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办成了思想教育的阵地,法纪教育的场所,科技培训的课堂,文化活动的园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活跃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全市以提高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为目标,紧密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面貌改善,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进一步打造“北疆文明大通道”。近几年,我们重点抓了110国道、*高速公路、*线、*线、*线绿色通道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硬化路街巷,绿化、美化、净化村庄,重点清理城乡共建示范点上的破墙烂院、柴草杂物、污水垃圾,解决乱搭乱建、坑洼不平等问题,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二是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市文明委抽调130个单位,分成30个组,由组长单位负责,共联了30个村,由几个单位联合起来联建一个村,三年之内将所联村庄建成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示范点的基本框架要求是“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三是创建生态文明村。近几年,我市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为目标,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认真实施“生态家园”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了54个示范引领型村庄建设,建成乡村油路1913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沼气入户2.6万户,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4万亩,农田水利配套262万亩。四是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不断深化。各旗县区把创建文明村镇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按照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特色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环境面貌整洁优美的目标,全面加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五是连片创建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各旗县区重点重点抓了主轴线沿线及两侧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中心小集镇及建制镇的创建工作,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深入,逐步显现出连片创建格局,日益发挥整体效应。通过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临河区新华镇、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公田村20*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9个*建制镇获得1-6星级文明镇,34个*村获得1-6星级文明村。

(四)坚持多办实事好事,农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多年来,全市各地和有关部门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围绕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每年办一些实事好事,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精神文明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自觉参与到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来。一是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市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奔小康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三下乡”活动,不断扩大“三下乡”活动的实效,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好评。二是认真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把“万村书库”工程与科技兴农、科技兴牧,与扶贫和各种创建活动相结合,在全市已建成个乡镇*图书室、个村*图书阅览室。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市所有的自然村实现了通广播电视。三是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帮助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务公开、卫生保洁等项制度,推动了这些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总的看,近年来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领导对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旗县区、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农民群众参与面越来越广,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效果进一步明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对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目前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我们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发扬成绩、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扎实推进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我区及我市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已步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要做好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城带乡等文章。要围绕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抓住提升农牧民素质这一根本,围绕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激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个载体,围绕构建和谐农村牧区、解决好民生问题这个重点,围绕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牧区思想文化这个阵地。要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打破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城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现代文明加快从城市向农村牧区传播普及。要正确处理好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促进农村牧区精神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把握重点,全面落实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城乡共建、多办实事为重要途径,以活动为总载体,从抓试点入手,以点带面,连片创建,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动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l、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

农牧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新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培养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合格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牧区各项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突出培育新农民这个主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一要大力加强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和教育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要广泛深入宣传“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重要部署,宣传中央、自治区、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深入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农村干部群众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要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农民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二要抓好农牧民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新型农牧民,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帮助农牧民提高综合素质,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三要广泛开展“五进三争”活动。“五进三争”活动的基本内容是:道德规范进农家、政策法纪进农家、科技知识进农家、卫生健康进农家、文化活动进农家,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村镇。这个活动载体基本上涵盖了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涉及的主要任务,涵盖了农民、农户、农村三个层面,抓住这个总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创建活动,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要把开展“五进三争”活动同农村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同创评文明村户、文明生态村和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好农民评选结合起来,广泛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形成以“五进三争”活动为总载体,多种创建活动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创建格局。要通过多种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把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送到农村牧区,促进农牧民素质提高,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工作,使农牧民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和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村牧区适用人才。

2、选准突破口,推动全局工作。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繁重,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务求突破,带动全局。当前,我们要把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促进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一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有利于提高广大农牧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农村文化设施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依托,目前农村文化设施严重滞后,必须着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乡镇宣传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发展一批文化中心户,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使文化资源向农牧民倾斜,逐步改变城乡文化资源失衡的问题,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活动。要积极抓好农村牧区群众文化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活动载体,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要依托农村牧区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培育内容积极健康、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教育引导农牧民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乡风乡俗。

三是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必须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从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入手,狠抓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要引导和帮助农村完善公共环卫设施,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农村环境面貌的较大改观。要把发展生产、农牧民致富和治理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以公共秩序、社会风气、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牧区和谐稳定。

四是以文明村镇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区域性连片创建。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点带面,形成农村牧区域性连片创建的工作新格局。要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大力开展区域性片性创建活动,认真抓好区域性连片创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强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抓好文明乡镇*、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常规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标准,丰富创建内容,创新创建方式。确保创建质量,提高创建水平。

3、切实建好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抓好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既需要宏观指导、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又必须抓好试点、培养典型、搞好示范,要通过先行试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各旗县区、乡镇都要选择一批经济发展、组织建设、工作基础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村*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的试点。要根据创建文明村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要求,切实抓好试点的创建工作。要发挥好试点的带动作用,及时总结试点的创建经验,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方提供学习借鉴。要搞好典型宣传,组织新闻媒体,集中宣传一批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树立一批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创建品牌。

4、服务农牧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服务群众、多办实事是搞好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件一件的实事抓起。要把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农牧民群众从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实惠。要特别关注农村的困难群体,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对于安排了的实事,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要按照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要求,组织各级文明单位根据各地创建规划,与试点村结对帮扶。一个或几个文明单位帮扶一个试点村,重点帮助农村牧区建设文化活动室、改善文化条件,建设公共设施、硬化村中道路,治理环境卫生、美化村容村貌,开展文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等。要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作为文明单位年度复查和创建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使结对帮扶形成长效机制。各级文明办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精心组织,齐抓共管,全力开好这次盛会

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大局,实践表明,“以会促创”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推进战略,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和重要载体。自治区党委、政府之所以把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放在巴彦淖尔市召开,就是为了更好地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展示已有的工作成就,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途径、新举措。因此,这不仅是巴彦淖尔市的一件大事,也是自治区的一件大事。

l、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全市上下、各旗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把这次经验交流会作为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契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紧迫任务、头等大事列入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对别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要结合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明确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要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城乡共建、各方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2、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是一个历史进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要着眼于农民的全面发展,重点规划一批造福于农民的教育、科技、文化项目,使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近期内可以选择一批经济条件好、文化基础好的试点,把重点放在培养新农民、建设新村庄上,在促进乡风民俗树立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等方面抓出一批特色示范点来,充分展示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的成果。各项创建工作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3、大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形成合力。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篇9

2009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将在我市召开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这既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肯定和发展契机,同时也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检验和考验。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动员会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力度,齐抓共管承办好这次盛会,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开好会议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目标,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做了大量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力的发挥了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作用。

(一)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农民群众的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坚持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一是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到中央和省、市委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看到党和政府对农民切身利益的深切关怀,看到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围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广大农村牧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市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干净人家、精把媳妇”的评选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三是围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积极引导农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二)加大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力度,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几年来,随着中央、自治区、市委解决“三农”问题重大举措的实施,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相继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乡镇宣传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全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大力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多方整合资金,重点支持乡镇苏木宣传文化站和村嘎查宣传文化室建设。在“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带动下,各旗县区普遍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的地方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已达90%以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网络。各旗县区以文化阵地为依托,组织时事政策教育,开展集中文体活动,举办科技知识培训,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办成了思想教育的阵地,法纪教育的场所,科技培训的课堂,文化活动的园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活跃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全市以提高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为目标,紧密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面貌改善,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进一步打造“北疆文明大通道”。近几年,我们重点抓了110国道、丹拉高速公路、固查线、五乌线、临赛线绿色通道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硬化路街巷,绿化、美化、净化村庄,重点清理城乡共建示范点上的破墙烂院、柴草杂物、污水垃圾,解决乱搭乱建、坑洼不平等问题,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二是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市文明委抽调130个单位,分成30个组,由组长单位负责,共联了30个村,由几个单位联合起来联建一个村,三年之内将所联村庄建成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示范点的基本框架要求是“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三是创建生态文明村。近几年,我市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为目标,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认真实施“生态家园”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了54个示范引领型村庄建设,建成乡村油路1913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沼气入户2.6万户,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4万亩,农田水利配套262万亩。四是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不断深化。各旗县区把创建文明村镇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按照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特色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环境面貌整洁优美的目标,全面加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五是连片创建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各旗县区重点重点抓了主轴线沿线及两侧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中心小集镇及建制镇的创建工作,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深入,逐步显现出连片创建格局,日益发挥整体效应。通过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临河区新华镇、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公田村2005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9个苏木建制镇获得1-6星级文明镇,34个嘎查村获得1-6星级文明村。

(四)坚持多办实事好事,农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多年来,全市各地和有关部门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围绕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每年办一些实事好事,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精神文明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自觉参与到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来。一是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市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奔小康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三下乡”活动,不断扩大“三下乡”活动的实效,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好评。二是认真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把“万村书库”工程与科技兴农、科技兴牧,与扶贫和各种创建活动相结合,在全市已建成个乡镇苏木图书室、个村嘎查图书阅览室。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市所有的自然村实现了通广播电视。三是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帮助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务公开、卫生保洁等项制度,推动了这些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总的看,近年来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领导对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旗县区、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农民群众参与面越来越广,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效果进一步明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对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目前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我们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发扬成绩、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扎实推进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我区及我市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已步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要做好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城带乡等文章。要围绕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抓住提升农牧民素质这一根本,围绕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激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个载体,围绕构建和谐农村牧区、解决好民生问题这个重点,围绕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牧区思想文化这个阵地。要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打破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城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现代文明加快从城市向农村牧区传播普及。要正确处理好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促进农村牧区精神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把握重点,全面落实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城乡共建、多办实事为重要途径,以活动为总载体,从抓试点入手,以点带面,连片创建,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动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l、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

农牧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新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培养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合格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牧区各项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突出培育新农民这个主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一要大力加强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和教育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要广泛深入宣传“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重要部署,宣传中央、自治区、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深入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农村干部群众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要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农民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二要抓好农牧民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新型农牧民,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帮助农牧民提高综合素质,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三要广泛开展“五进三争”活动。“五进三争”活动的基本内容是:道德规范进农家、政策法纪进农家、科技知识进农家、卫生健康进农家、文化活动进农家,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村镇。这个活动载体基本上涵盖了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涉及的主要任务,涵盖了农民、农户、农村三个层面,抓住这个总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创建活动,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要把开展“五进三争”活动同农村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同创评文明村户、文明生态村和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好农民评选结合起来,广泛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形成以“五进三争”活动为总载体,多种创建活动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创建格局。要通过多种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把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送到农村牧区,促进农牧民素质提高,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工作,使农牧民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和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村牧区适用人才。

2、选准突破口,推动全局工作。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繁重,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务求突破,带动全局。当前,我们要把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促进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一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有利于提高广大农牧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农村文化设施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依托,目前农村文化设施严重滞后,必须着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乡镇宣传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发展一批文化中心户,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使文化资源向农牧民倾斜,逐步改变城乡文化资源失衡的问题,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活动。要积极抓好农村牧区群众文化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活动载体,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要依托农村牧区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培育内容积极健康、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教育引导农牧民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乡风乡俗。

三是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必须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从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入手,狠抓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要引导和帮助农村完善公共环卫设施,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农村环境面貌的较大改观。要把发展生产、农牧民致富和治理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以公共秩序、社会风气、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牧区和谐稳定。

四是以文明村镇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区域性连片创建。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点带面,形成农村牧区域性连片创建的工作新格局。要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大力开展区域性片性创建活动,认真抓好区域性连片创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强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抓好文明乡镇苏木、文明村嘎查、十星级文明户等常规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标准,丰富创建内容,创新创建方式。确保创建质量,提高创建水平。

3、切实建好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抓好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既需要宏观指导、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又必须抓好试点、培养典型、搞好示范,要通过先行试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各旗县区、乡镇都要选择一批经济发展、组织建设、工作基础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村嘎查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的试点。要根据创建文明村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要求,切实抓好试点的创建工作。要发挥好试点的带动作用,及时总结试点的创建经验,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方提供学习借鉴。要搞好典型宣传,组织新闻媒体,集中宣传一批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树立一批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创建品牌。

4、服务农牧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服务群众、多办实事是搞好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件一件的实事抓起。要把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农牧民群众从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实惠。要特别关注农村的困难群体,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对于安排了的实事,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要按照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要求,组织各级文明单位根据各地创建规划,与试点村结对帮扶。一个或几个文明单位帮扶一个试点村,重点帮助农村牧区建设文化活动室、改善文化条件,建设公共设施、硬化村中道路,治理环境卫生、美化村容村貌,开展文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等。要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作为文明单位年度复查和创建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使结对帮扶形成长效机制。各级文明办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精心组织,齐抓共管,全力开好这次盛会

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大局,实践表明,“以会促创”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推进战略,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和重要载体。自治区党委、政府之所以把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放在巴彦淖尔市召开,就是为了更好地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展示已有的工作成就,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途径、新举措。因此,这不仅是巴彦淖尔市的一件大事,也是自治区的一件大事。

l、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全市上下、各旗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把这次经验交流会作为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契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紧迫任务、头等大事列入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对别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要结合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明确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要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城乡共建、各方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2、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是一个历史进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要着眼于农民的全面发展,重点规划一批造福于农民的教育、科技、文化项目,使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近期内可以选择一批经济条件好、文化基础好的试点,把重点放在培养新农民、建设新村庄上,在促进乡风民俗树立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等方面抓出一批特色示范点来,充分展示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的成果。各项创建工作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3、大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形成合力。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篇10

__市作为__地区的一个传统农业县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直观体现在广大农村的乡风文明的程度上。因此,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成为贯穿__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的中心工作之一。

一、__市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__市是欠发达地区的一个二类农业县市,其精神文明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__市185个行政村中,文化室和文化活动场地齐全的不足20。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覆盖面较小、参与率较低,精神文化生活比较枯燥单调。大部分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占领了一定的农村精神文化阵地,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

1、思想道德观念淡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消极影响在农村显现出来。一是部分青年农民不关心国家集体大事,只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集体意识严重弱化。二是宗派、老乡意识又有抬头。有些群众利用在本乡、本村的宗族、宗派以及老乡势力对乡村民主选举、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等方面施加影响,使乡村民主管理受到挑战。三是人际关系淡漠。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矛盾纠纷较多,与人为善、互爱互助的风气日渐淡化,不赡养老人现象时有出现。

2、、迷信等陋习屡禁不止。在相对农闲时节,农村之风非常盛行。因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迷信思想和活动也屡见不鲜。重男轻女现象在农村仍较为普遍。

3、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一些农民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却不顾自己实际情况,相互攀比,浪费现象严重。

4、少数群众文化科技意识并没有太大提高。一些农民对子女上学的态度并没有明显转变,辍学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难度依然不小。

(三)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农村一些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投入不足。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当前乡场镇一级财政设置的农村建设专用资金,基本上都投入到农村硬件建设项目上了,而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则较少。加之税费改革后__市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极为薄弱,大多数村无力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行资金投入,使__市乡村文化阵地建设进展缓慢。二是人力投入不足。虽然乡镇均有专门的领导干部主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但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加之由于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导致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思想投入不足。一些乡、村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如抓物质文明,体现政绩明显,导致对乡风文明建设号召多,落实少。就是搞了一些乡村文体活动,也是无长远计划和目的的走过场走形式,使广大村民一笑了之,没有应有的宣传引导效果。

(二)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受“跳出农门”的传统观念的影响,__市农村常住人口中80以上是40岁以上的农民,这些农民基本上是小学或初中毕业。文化素质偏低使农民面对农村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就业方式以及农民内部的阶层分化日益多样化的形势,自我“免疫能力”下降,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而物质利益标准成为这种多样化的主导,成为是非善恶的主要判断标准,于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等思想滋生蔓延。文化素质偏低也使农民面对新技术、新产品等新生事物时崇尚保守,小农意识盛行。

三、建议及对策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句话“二十字”方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大量典型事例给我们启示,凡是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的地方,经济发展得就好。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切实转变观念,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乡风文明,重在建设。农村文化阵地是衡量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是要转变思维,开拓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建设好经营好基层文化站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二是要抓好宣传舆论阵地,积极利用标语、板报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三是要充分发挥乡场镇、村党组织、团、妇、民兵等团队作用,弘扬社会新风尚。

(三)紧贴实际,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一是要以乡风文明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农户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挖掘和整合资源,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是要认真制订和完善农村的村规民约。各主管部门要积极指导各地制订和完善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以规范和约束村民的行为,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