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十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十篇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43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篇1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3)01?0001?05

早在1916年,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Dewey)就率先提出了学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学说[1],认为传统教育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倡以学生自由发现为主的科学探究式的教学。美国教育家特尔曼(L.m.terman)从1920年开始探索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吉尔伏特(J.p.Guilford)为首的一批美国心理学家参与了创造力的研究[2],创造力与教育的关系受到重视,创造性教学受到关注。特别是,吉尔伏特提出了著名的智力结构模型,并对揭示了创造力和创造性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育论专家赞科夫(Л·В·Ванков)则从1957年至1977年通过长达20年的教育实验研究,提出了教育应发展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3],即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创造教育趋向了系统化。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4],科学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说出了广闻博览的价值,更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属于应试型教育,各层次教育总体上都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实践训练。近些年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与实践教学,但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弱仍然是目前中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5]。因此,变革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创新教育,是中国大学为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广泛意义上的知识包括思想、理论、技能、方法、工具等。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发现、创造与积累的过程。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能够进行知识的总结、创造、积累并能加以传承。

知识是对已知世界的了解,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古人云,“知愈博则思愈远”,创造需要知识原料,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创新才能的培育离不开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因为知识可以让人学会如何实践,让人了解未知的事物,从而激发好奇心,然后才会衍生实践与创新。而且,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成功经验往往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快速取得成就。

知识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创新成果应该是知识树上开出来的鲜花。然而有了知识,拥有很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就能产生创新,创新能力与知识是不能简单画等号的。创新往往要在较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基础上才能进行,这种学习和积累既包含了知识方面的东西,也包含技能和思维等方面的东西。创新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更需要掌握创新思维方式。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此外,开展创新工作还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充沛的体力、精力和智力、好奇心,以及坚忍不拔的品质等,这些,实际上就是我们理解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的大学教育只注重知识学习,而不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造成我国大学生普遍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较差。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知识与创新之间的桥梁就是实践。知识是一种高效益的创新资源,知识通过给予新的模型、方法、观念等方式参与创新,但知识的创新功能只有借助于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所谓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同时,知识积累既是知识创新的活水源头又是其归宿。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知识的创新,而任何创新成果最终都必将汇入人类知识积累的海洋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

中国古训中有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悟”强调的是个体经验激活在理解、吸收、构建和掌握知识过程的意义,丰富的想象力、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是知识拥有活力的前提;“躬行”是通过指活动、实践,实现知识的领会、掌握与应用。可见,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实践存在着必然的、有机的内在关系,见图1。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而实践既是知识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桥梁,也是人类创新知识的源泉,还是人类知识积累的目的所在。

图1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

缺少了创新实践锻炼,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实践途径有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创新活动、创新基地实习等,此外,金工实习、毕业设计、拓展训练的等其它方式也是大学生很重要的实践方式。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此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完善人生观,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在接近社会和自然中认识事物特征,分析现象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是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路径。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意义。

社会实践的形式很多,如教学、科研、生产的校外实习基地锻炼,社会调查活动,社区活动,义务劳动,参观学习,自愿者活动,等等。校外实习基地锻炼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往往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的让大学生认知事物、了解社会基本社会实践活动方式。社会调查活动是了解社会问题,提升大学生认识社会及其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也可以是社团、学校、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的活动。社区是城市的基层单位,是与百姓生活可以密切接触的地方。社区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参加各种社区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社区送温暖活动,社区科技环保活动,社区宣传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等。走进社区,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此外,参观学习,参加义务劳动与自愿者活动等对于完善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社会服务精神、创新精神与专业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兴趣为导向,学校有组织地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训练与研究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学术研究,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究式学习习惯,提高其观察想象能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论证,可以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设计、研制过程,可以改善其动手操作能力、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撰写科研报告、论文,可提高其文字写作水平、科学表达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观念的形成,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改善,有利于增强其沟通交往能力,培养其团队的合作精神,培养其面向未来职业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品质和经验。

科技创新活动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并在大学里将其建设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一项基本的、常规的机制。科技创新活动是全面综合性的活动,是一项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活动,其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1.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

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5年基础上,于2011年正式启动的,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面向本科生申报,原则上要求项目负责人在毕业前完成项目。

2.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该项目于2007年全面启动,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推进创新性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主要面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一部分有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资助这些学校的在校本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共资助15000个学生项目,每个项目资助1万元。这一项目注重探索性、创新性,旨在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渐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素质。

3.省、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这是在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背景下,由省级教育部门、各高等院校配套实施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其每个项目资助资金没有部级多,但项目数量大大增加。

4.“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这项赛事已成为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不仅各高等院校重视,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挑战杯”竞赛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旨在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旨在引导大学生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

5.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该赛事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

6.其它赛事

由有关部门、地方、协会等组织的不同类型与级别的各种科技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等等。

7.校园内的科技创新活动

例如,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专业设计大赛、科技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假期科技体验活动等,还有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发表学术论文、艺术作品的活动等。

(三)实验创新活动

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优化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调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引导下,大学里普遍建立起了校、院级的遵循“兴趣导向、自主实验”原则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或创新教育基地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必须的空间、场所和物质支撑。创新实验课题可以包括:结合学校有关重大研究项目或与行业结合紧密的课题;开放实验室或创新教育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自主寻找的相关项目;从课程学习和学科竞赛中引申出的研究课题;社会调查及其它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

实际运作中,许多高校通过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有机结合,以创新实验为主线逐渐建立起了完整的实验实践教育体系,见图2,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的创新实践培养进程。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因为基础实验侧重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认知能力培养,专业实验重视专业素质与应用技能培养,而创新实验专业实验强调专业素质与应用技能培养,三者的有机融合更加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使大学生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系统训练,从而更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图2以创新实验为主线建立的实验实践教育体系

(四)创新基地实习

创新基地实习是由学校自己创建或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创办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实习基地,它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稳定、真实、前沿性的认知训练场所,为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综合性实践平台。

学校自建创新基地实习是开展实训教学的稳定场所,甚至可以成为大学生创新成果技术转化与创业孵化的平台。大学生可在此进行生产实习,完成一些创新性专业设计,或开展科技制作与研发活动。从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训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专业技能。

校外创新实习基地一般由企业提供的实习基地,他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可以将学生与社会、市场、就业创业和社会报务实现有效的沟通。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也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在真实的工程训练背景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产品生产、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真实的生产性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专业素养、职业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这种“产学研”有机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教育体制、企业、政府、社会等多层面综合思考,构建与完善系统的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见图3。

图3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从个人层面看,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牢固树立“实践出真知”的理念,不仅重视书本、课堂的知识学习,更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刻理解各种科学原理、巩固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大学生要追求的自尊、自强、自立、自律人生境界,要以为人类、社会、国家做贡献的崇高理想引导自己的行为。为此,大学生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探究的精神、不怕困难的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科学献身的精神,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家庭层面看,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庭非常重视子女的知识学习,但对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程度较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发生着重大影响。子女升入大学后,仍与家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的思想、言行,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对子女仍有很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有心理上、思想上的很大依赖性。就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而言,学生家长应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大学开展实践性教学、创造性教育。要鼓励子女积极参加各种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支持子女参与科研、科技竞赛、科技制作的活动,不仅要从经济上给予子女帮助,还要从思想上、情感上乃至从创造环境条件上支持子女的创新实践活动。

从学校层面看,现代大学要以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为战略导向,以面向社会需求、服务于国家发展要求培养“崇真求实”、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办学理念,遵循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教研结合、传承与创新的原则构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大学创新型教育体系。大学校园里要形成学术自由、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教学方式上提倡探究式教学、实践创新式教学。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提升研究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在产学结合中增强动手能力。

从教育体制层面看,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重传授知识轻知识探究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应用,使得我国大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特别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已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教育体制转轨,但知识型、应试型教育的状况还未得到彻底改观。因此,只有不断进行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继续深化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改革,才能消除不利于创造人才培养的各种障碍。

从企业层面看,要积极变革育人、用人观念,不能只把企业理解为一个用人单位,而认为没有承担育人的责任。我国的许多企业总是抱怨大学生创新意识差、动手能力弱,但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上却很不积极。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他们不仅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许多企业甚至在大学生入学时就签订了就业意向书。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在培养大学生的态度和做法上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学生要走出校门,企业要敞开大门,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实践性教学需要企业的支持。企业是大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训场所,企业创新实习基地是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平台。因此,提供实习与考察机会、建设创新实习基地是我国企业支持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

从政府层面看,要牢固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全民中倡导崇尚科学、创新为魂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观念,以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政策引导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建立长效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激励机制,并通过不断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全民族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层面看,要摒弃诸如“学而优则仕”“惟有读书高”等不良传统文化思想,将尊重科学、实践出真知、科技强国等思想理念融入当代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教育中,在高层次教育中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文化氛围。同时,社会的各阶层、各种力量要从民族兴旺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从舆论宣传、价值观引导、资金资助、条件支持等各方面,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积极支持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Ji.B.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篇2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育;创新意识

初中科学和一般的学科不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应重视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也不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将想象变成现实,从而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3)采用科学趣味实验教学的方法。通过趣味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拓宽自己的思路,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2)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篇3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中学物理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极为密切,好多公式、原理、定理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模型.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抽象的物理概念,必须让其进行大量创造性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实际,因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好物理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能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收集大量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和判断,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情境.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学生本位”,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两个重要原则.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将有关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产生条件及做正负功、充当动力阻力等问题融入到一个有关摩擦力的研究课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到生产生活中去实践、探究、发现,并让学生按要求写出研究报告.如亲手操作、观察、探究自行车前后轮胎的摩擦力方向和做功问题,到工厂车间中观察研究传送带上物体在起动、停止及匀速运动中的摩擦力大小、方向及做功问题等.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学生的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在创造性活动中,学生充分运用和发挥创造性思维到实践中去探究、发现知识,学会摩擦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解题教学及习题训练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应变性.习题通过条件变换、因果变换等,变为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多题归一,培养思维的收敛性.任何一个创造过程,都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有机结合.因此,收敛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加强对学生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多题归一的训练,则是培养收敛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物理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实质相同,如能对这些“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抓住共同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就能弄通一题,旁通一批,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教师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我们的教书育人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保障,做到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辜负家长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克服现实教学中的教师拼命讲可是学生不理会的尴尬局面,做到教师乐于去教,学生愿意去学的大好局面,师生各得其所。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真正体会出: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

二、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1.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2.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创新教育,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具体做法如下:a、培养学习兴趣。b、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计算开始,初一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理解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计算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计算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计算,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计算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计算水平和层次,形成计算―讨论―再计算的良性循环。

五、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思维速度的训练。

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2.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3.逆向思维的训练。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素质教育也不断深化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任务。高中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开拓创新,增强逻辑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基础人才是学科的内在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通过思维创新、整合知识运用,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探索新的认知成果,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1]。高中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前人的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满足当下经济发展具备高文化水平,强综合能力,以及富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高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全面发展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2.1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人类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必要途径,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探索新的知识。因此,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当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入手,使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洞察力,才能透过表面看本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及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发现问题能力;其次,教师应当给予及时引导,发散学生思维,树立学生信心;最后,教师应当做回顾性的总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比如,在求数列1,3/2,1/2,2/5,…的一个通项公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数列的分式结构,思考数列是否能经过处理成1/1,2/3,3/6,4/10,…让学生深入思考数列的分母有何特点[2]。这样通过层层深入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

2.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是人类探索知识奥秘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类创造的内在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现几个不一样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几何图形的立体形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图形在实际三维空间的具体实物形状及图形虚实线的作图方式,并让学生练习简单三维图形的制图,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助于教学有效进行。想象力是基于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造的能力,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具体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创设富有创造力的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过程中提高想象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2.3诱发学生独特思维灵感

灵感是人们无意识中产生的突发奇妙的思维状态,是基于丰富的实践知识上形成富有创造力的思路,通常伴随着现有水平的创新、突破和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并对其进行诱发、引导、整合、创新,及时肯定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模式。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数形结合、逆向思维、角度变换、类比方法等诱发学生数学灵感,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多方面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模式。

2.4教学中发散学生思维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具有很强的变通性、灵活性、流畅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具有多样性,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需刻意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应当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本质,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比如,三棱锥D-aBC中,Da平面aBC,∠aCB=90°,∠aBD=30°,aC=BC,求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的角的余弦值。采用常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关于“成角”的知识,让学生思考能否通过建立坐标求直线的方程,或者通过向量法进行求解等,多途径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培养具备高素质能力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当前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必要举措。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发现学生独特的思维灵感并及时引导,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形成富有逻辑性、独特新颖性、灵活创造性的思维,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林锦霞.创新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8(03):45-46.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篇6

一、数学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到其教学观念的支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无不受到其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任何教学行为都不可能离开教学观念,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教学行为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交往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并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特有的好动性和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题多解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很多数学问题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并且随着不断学习以及知识的增加,解答问题的方法也会越来越多。通过不同的观察侧面,学生思维的触角可以伸向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就可以发展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变是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提供问题的背景,提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学新课时,教师可由简单题入手,由浅入深,使大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习题课中,教师可把较难的题改成多变题目,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对难题也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自己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进行改变,对知识进行重组,从而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将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探究发端于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可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可以唤醒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去观察、类比、推理、合作交流,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课堂中借助于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精心谋划,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多进行操作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多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等过程,把实践与思维训练联系起来,使实践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善于创新。大胆放手,创造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总结,善于质疑

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集中思维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由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三、以教材为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仅从数学课本上看,其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页上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创新教育的素材,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因为无论从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发展、公式的推导,还是解题方法的设计与改进,无不包含着“创新”这一思维过程。因为对数学问题的“思想化、抽象化、形象化”的处理,充满着创新;各种规律的发现、公式的推导均是创新的结果;对数学例题、习题的分析与解答是学生最佳也是最主要的创新实践。因此,用好用全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创新教育的素材,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

2.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及潜在功能。教师应让学生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从而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此外,教师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逸闻趣事,教师就可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历史,丰富了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习到其中的创新精神。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篇7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

在五四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能力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创新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技能,大学生如何能更好的将自身的创新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来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具体从三条战线中出发。第一条战线即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第二条战线即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智能思维方式,它是增强创新技能的核心;第三条战线即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包括信息加工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运用创新技术的技能和表现,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这三条战线是层层递进、紧密联系而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一、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高等院校中,对于大学生学习期间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所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一般是指通过独特而新颖的思维,从而发现和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

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以及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只要对于本人是全新的就应该是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想法,推陈出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做。

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教育理念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的求知欲;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创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课堂理论教学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讲授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学科前沿的信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介绍本领域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科学价值,借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与辩驳。激励学生产生新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授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问题如何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有哪些,最终如何解决。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具体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大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自己摸索、推敲和推导,互相交流,相互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参与型”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从而获得真正的创新意识。

二、完善教学体系,强化教师在实验探究上的导师作用,搭建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搭建。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者,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潜力,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教师,便成为当务之急。

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导师教授们要起到更大的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还要使实践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该以现有实验为基础,在导师教授们的悉心指导下,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共存的导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要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层次,注重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减少传统验证型实验的比例,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将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先进性,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由导师们主导下的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以及实验结果与分析等完整流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导师们将学生推向实验的主置,由学生自主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教师们只提供实验材料,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性实验从根本上属于小的科研训练,教师们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科研实验的兴趣,从而使教师们的导师作用起到最大化的效果,最终极大地促进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加大对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投入,增强学生创新技能

作为增强学生创新技能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积极广泛地参加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毕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等专业学科竞赛上,通过积极参加这些学科竞赛的科技创新活动,能能很好地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主动性。

因此,在高等院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对深入开展创新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更进一步的说,高等院校在此基础上更可以积极倡导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建立和规范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将科学理念尽早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拓展视野。在学生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指导教师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划出部分科研内容由学生自行探索,自行设计试验方案,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提炼和升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对增强创新技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必须营建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并行,鼓励百花齐放。因此,实践教学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院内与院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等不同途径,寻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科技制作、项目研究。所以,切实贯彻和积极广泛的参加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真正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兴亚.以市场为导向迎接大学生就业挑战t-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3).

[2]邓晓丹,孟桂云.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与职业素质养成[J].高教研究,2007,(5).

[3]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11.

[4]水恒福,姚文锐。吕民.化工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fJl.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0一22.

[5]孟春,郭养浩.加强科研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化工高等教育,2006,(1):96-97.

[6]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4,(3):83―84.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直觉思维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数学家高斯十岁的时候,对1+2+3+…+100=?这道计算题通过分析发现,这一数列两端二数之和总是101,从而得出101×100÷2=5050的答案,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下面我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做的探索。

1.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设置而成的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创设使学生积极思考引申发挥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愤悱”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扣克工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真便宜,就立即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告诉学生,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20-1(分),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字,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非常惊讶。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以上例子说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数学的常用方法。

2.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直觉思维是以熟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者实行跃进、超级和采取捷径,并用比较分析、验证结果的一种快速思维形式,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老师不可不予以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能随意地否定,这样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直觉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该做的是正确引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觉,由直觉得出的结论,并引导学生证明。

例:试比较3/124;5/138;4/116这三个数的大小。

分析: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一种行而有效的方法,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3/124;5/138;4/116,同学们就会发现所看见的分母是原分数的分子,而分子则是原分数的分母,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的灵感,使很多学生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便方法。

3.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加大训练力度、尽可能让学生试着进行一题多解,把题目进行变形,试着在多种题型中找出其共同点进行归纳培养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它是一种发散思维。一题多解还能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适当的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一题多变,初中数学考试的题目很多是将书本上的例题稍加变化而来的。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对于转向机智的培养和应变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习题条件的变换,结论的变换,命题的重新确立,使题目变得更有价值,从而产生有新意的新问题,使得学生不得不应用更多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活了,也就起到了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

试着在多种题型中找出其共同点的方法即多题归一法。这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聚合性。创造性思维需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完美结合,这种情况贯穿于任何一个创造过程。所以,聚合性思维对创造性思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聚合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属必要,而将多种题型进行归纳训练,不失为培养聚合性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

上述几点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发散思维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遇到问题时,应该从多方面看问题,正确处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关系。

在解决有些数学问题时,往往采用正向思维比较繁,如果改为逆向思维,则能化繁为简。

此题按照常规思维通常是通分,把分母变相同在进行运算,从而得出结果。这样运算就变得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三分式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分母中有相同的式子,通过每个分式逆用通分法则化积为差,就变得简单了。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开拓解题思路。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整合,并从题目的多种解法中通过比较选出最好的方法,总结出可行的解题思路,进而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篇9

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伴随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各个学科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当然政治学科也不例外。对于高中政治课程来说,由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主,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一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保障,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高中政治来说,政治教师不仅要将基本的政治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学生潜能挖掘出来。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可以主动去思考政治知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即使在课外也能够关心国家的时事政治,并可以针对时事政治,形成自己的观点。高中政治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性思维的综合体现,整体思维能力培养,不但对课程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政治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要转变思想,以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政治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探索出适合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必要的,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伴随企事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思维能力也成为其选拔人才的重要准则,尤其重视创新思维的具备。在高中政治教学时,政治教师也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精神层面的思想觉悟,也就是引导学生探索政治知识真正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到政治思想的关键点。不同时代不同的政治思想,要培养学生可以站在时代的背景下,理解政治思想,并且要使其理解社会主义先驱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并与时代相结合,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才能作为新时代的人才,才能担负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最重要的一方面,教师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2.发挥探索思维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教师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是学生生活和学习路上的风向标,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学习兴趣也是提升学生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对学科有求知欲,积极探索政治知识,才是政治学科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就要在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方面下工夫,从而将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出来,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课程学习中,这样学生就可以主动探索知识,在培养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将思维能力培养出来。另外,教师可以将政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利用政治理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且要将一些经典的案例用于政治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其政治理论具有立体性,而不只是枯燥的理论。

3.善于接受学生的观点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篇10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想象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培养的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更要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充满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而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关键,就在于使其具有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新颖性和创见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打破原有的常态模式,突破传统习惯的影响,创造前所未有的有创见性和新颖性的东西。因此,它需要思维者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探索某种创新的东西,开阔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集中思维是指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答案的思维。在解决某一个创造性问题时,首先,要进行发散思维,设想种种可能的方案,然后再集中思维,通过分析比较,确定最佳方案。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缺一不可的。通常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要经过多次循环往复才能完成。

3.创造性思维实现的途径是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不需要依靠现有的描述就可独立创造出新形象。创造性想象如果参与进创造性思维中,那么现有的知识经验则能得到重新组合、改造,理想的新形象就能构筑出来。

4.灵感的产生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有时候我们在解决新问题时,常常会进入一个死巷子,然而换个角度,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思路,这就是灵感。它往往是突然产生的,但也不是绝对偶然的,是在人们付出艰苦努力和辛勤劳动后得出的成果。因此,要善于捕捉灵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造性劳动,排除各种分散注意力的因素,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激发灵感的产生。

二、制约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在我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直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创造潜能受到制约,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智力因素被忽视。

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把分数作为评价一个孩子是否有能力、有出息的标准,然而孩子在情感、性格、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的发展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如此孩子的探索、创造能力怎能得到发展?

2.教学指导思想陈旧。

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研讨。在课堂上较少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思路寻找答案,而很少有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的余地。因此,根本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

3.过于发展学生的集中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只要求学生从教师或教科书的角度思考问题,把思维固定在传统单一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上,但学生仅有这一种能力,是不可能成为创造性人才的。

4.课堂结构单一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重视“第一课堂”,而忽视“第二课堂”,学校的教学内容大多限于课内,学生很少有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所以,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很难打开思路,创造性潜能则得不到发挥。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上述许多因素都说明,传统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培养创造力则必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想探究新鲜的事物。当求知欲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时,就表现为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学生想进行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好奇心强,因此,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难问疑,从而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进行保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不断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创造活动过程中的发散思维更能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同一问题,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一事多写等。

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利于创造成功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其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再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的大门。最后,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增加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王雁主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